精子活动率低可以生育吗:慈禧当政时的谣言:安德海不是太监 与她有私生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36:55

本文摘自《慈禧外传:宫廷档案和太后管家的私人日记》,作者:(英)约翰·奥特维·布兰德 埃特蒙德·白克浩斯,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从安德海到李莲英,在慈禧当政的五十年间,清宫内外大小事宜多与太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现代史学家、言官及皇帝太保太傅等人无数次强调,明朝之所以逐渐腐朽衰落,直至灭亡,主要原因在于宦官对宫廷及官员的恶劣影响。因此,数百年来,不断有人以此规劝皇帝废除宦官制度,尽管在这些人中,大部分人的官职都靠那些皇帝宠信的宦官的帮助,而且还想通过他们继续高升。中国官僚系统中像这样虚伪空泛的陈词滥调数不胜数,这些奏章陈条只是冰山一角。不独中国如此,其他各国都有。尽管在慈禧统治下,宦官弊端日益严重,但慈禧本人表面上却似乎非常诚挚,对这些谏官之言深表赞许,对手下宦官的恶性深恶痛绝。

当然,也有一些真正痛斥宦官制度弊病的人。事实上,在过去五十年中,任何一个当之无愧的改革家都会提出,中国要想跻身于文明大国行列,首要措施便是废除宦官制度。1898年的戊戌政变,首要原因之一便是因为太监李莲英本人对光绪不满,只因光绪以前曾经处罚过他,另外,李莲英也担心皇帝一旦实施改革,肯定会大权在握,废除宦官制度。同样,事实证明,义和拳闹起义时期,也是这位臭名昭著、权倾朝野的宦官利用自己对慈禧太后的影响,替那些反对外国的拳匪帮腔说话。事后,如果不是俄国公使包庇,李莲英肯定名列和平协定“黑名单”之首。之所以在此提到李莲英在这两件大事中的表现,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对于宦官制度一向深恶痛绝,而且中国各省对此也是怨声载道。因此,近年来一些爱国进步人士(比如袁世凯和唐绍仪等人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这种毫无人性的宦官制度极大地贬低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一些报刊杂志,纷纷敦促朝廷废除宦官制度。表面看来,太后也倾向于这种态度,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早在1906年,《泰晤士报》的驻京记者就一直在讨论,清朝政府正在酝酿的变法措施肯定会废除这一弊制。不过,中国当时仍然大行其道的保守派认为,宦官制度由来已久,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非常符合中国根深蒂固的一夫多妻制,而中国人同时又十分重视继承先辈传统。另一方面,有些人指出,周朝初期明君统治下的黄金时期,宦官在政治上根本没有任何地位,但是在衰败腐朽的周朝末期及此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批评宦官的种种弊端,他们借古论今,认为贤明的统治者理应废除宦官旧制。

1644年清朝在北京建都伊始,满族统治者就接管了前明朝留下的所有政府旧制,包括宦官制度,但同时也严格限制宦官的活动和权位。年轻的顺治帝即位后第一次召见臣工时,满汉官员就联合上奏,批评近来皇宫宦官的专横行为,称这些奴仆“只宜于洒水扫地,根本不宜接近上主”。顺治帝当即立下数条法令,它们至今仍然被奉为金科玉律(至少在纸上如此)。法令禁止宦官担任官职,品衔不得超过四级。更重要的是,清政府吸取明朝宦官魏忠贤祸乱国家的沉痛教训,下令禁止任何太监以任何理由离开京城。此后的二百年间,由于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英明统治,宫中太监一直安分守己。然而,时至今日,早在叶赫那拉氏入宫之前,清政府在咸丰帝的统治下就已日渐衰落,于是太监的权势在紫禁城内又死灰复燃。慈禧掌权后,明朝末期太监的种种行贿受贿、横行霸道行径逐渐浮出水面,最终充斥了整个宫廷。

慈禧统治期间,在她的庇护下,太监权倾朝野,专横跋扈,胡作非为,甚至达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1898年,深受慈禧青睐的贴身太监李莲英就曾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升降百官,并且公然藐视皇上。关于宫内荒淫无度以及太监和优伶为慈禧安排纵酒狂欢等传言,根本没有任何真凭实据。官吏指责的和广东人所著之书涉及的至多是偶然事件而已,特别是康有为等人所写纯粹是出于怨恨之心,与常理不合,对太后和荣禄之事纯属无中生有,造谣中伤,实不可信。但另一方面,无风不起浪,任何谣言都有其来源。尽管京城中人非常爱戴慈禧,但对于皇宫的奢侈放荡以及太监的胡作非为却众口一词。皇帝软弱,一些太监小人就借机欺主瞒上,生出许多事端,这也加速了君主的死亡,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就是极好的证明。同样,咸丰帝和光绪帝的早亡即便不是由身边这群小人直接导致的,至少与他们不无关系。近七十年来,清朝皇宫内外,一切事宜都与太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慈禧当政五十年期间,皇权实际上由其宠信的太监控制。慈禧中晚期最器重的太监名叫李莲英,外号“皮硝李”①。此人臭名昭著,一手导演了许多宫廷悲剧。李莲英对皇太后影响重大:除正式上朝外,其他场合下慈禧对这位太监态度和蔼,不加约束,或许除了荣禄之外,这样的待遇是其侍臣,甚至慈禧家人都可望而不可即的。

1861年咸丰帝病重于热河之时,年轻的叶赫那拉氏在随身太监中发现了聪明伶俐、得力能干的安德海,加以重用。后来,在载垣谋逆的危急时刻,安德海成为了慈禧忠心耿耿的心腹,并且充当了叶赫那拉氏与荣禄之间联系的信使。两宫垂帘听政之后,安德海更是成为慈禧的贴身随从和密使,甚至后来成了她的智囊和左膀右臂。慈禧所有的计划和决定都要与之商议,当然安德海也从中渔利不少。另外,慈禧喜欢看戏,安德海便投其所好,想方设法在宫中建造豪华的戏园,深得女主人欢心。安德海本人长相俊美,戏也唱得不错。

两宫垂帘之初,政权不稳,载垣逆谋余波仍未平息,就有谏官上奏,指责宫中豪华奢侈,言之凿凿。年轻的叶赫那拉氏刚愎自用,此时已经开始听不进批评之言,同时她深信随身太监对自己忠心无二,不会犯错,于是毫无改正之举。不过,这样一位固执己见的人也非常注重礼节,看重“面子”,所以对于身边道德家们的指责也乐意深表赞同。太后当政最初几年,经常可以看到此类语言得体的诏书,但其中的诚信度却令人深表怀疑,实际上也从未有人把诏书所言当真。下面这份诏书颁布于太后垂帘的第三年,即1864年,非常具有典型性。有趣之处在于,其中提到了宫中太监的偷窃行为,但直至今日,情况依然如故。这份以两宫太后之名颁布的诏书说:

朕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据御史贾铎奏,风闻内务府有太监演戏,将库进贡缎匹裁作戏衣,每演一日,赏费几至千金,请饬速禁止,用以杜渐防微等语。

上年七月因皇帝将次释服,文宗显皇帝梓宫尚未永远奉安,曾特降谕旨,将一切应行庆典酌议停止,所有升平署岁时照例供奉,俟山陵奉安后,候旨遵行,并将咸丰十年所传之民籍人等永远裁革。原以皇帝冲龄践祚,必宜绝戏愉之渐,戒奢侈之萌。乃本日据贾铎奏称,风闻太监演戏,费至千金,并有用库存缎匹裁作戏衣之事。览奏实堪诧异,方今各省军务未平,百姓疮痍满目,库帑支绌,国用不充,先皇帝山陵未安,梓宫在殡,兴言及此,隐恸实殷,又何至有如该御史折内所称情事?况库存银缎,有数可稽,非奏准不能擅动,兹事可断其必无。

惟深宫耳目恐难周知,外间传闻,必非无自,难保无不肖太监人等,假名在外招摇,亦不可不防其渐。着总管内务府大臣等严密稽察,如果实有其事,即着从严究办,毋得稍有赡徇,致干咎戾。

皇帝典学之余务当亲近正人,讲求治道。倘或左右近习,恣为娱耳悦目之事,冒贡非几,所系实非浅鲜。并着该大臣等随时查察,责成总管太监认真严禁所属,嗣后各处太监如有似此肆意妄行,在外倚势招摇等事,并着步军统领衙门一体拿办。总管太监不能举发,定将该总管太监革退,从重治罪。若总管内务府大臣等不加查察,别经发觉,必将该大臣等严加惩处,其各懔遵毋忽。此旨并着敬事房内务府各录一通,敬谨存记。

京城人人皆知慈禧深爱戏剧,因此这份谕旨也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值得注意的是,从此时开始直至慈禧宠爱的总管太监安德海命丧他乡,言官一直不断上言太后,称宫中太过奢侈,致使户部财政紧缺,又新征各省物资进京救急。

1866年,两位敢于直言的谏官上奏,痛斥安德海胡作非为。奏折中说:

皇帝贴身太监的遴选应多加慎重。前明之所以灭亡,直接原因就在于宦官为乱。此等小人巧舌如簧,深谙恭维之术,往往以小忠小信向主上邀功,得其信任喜爱。凭借皇帝的信任和保护,这些人结党营私,地位逐渐稳固,以至最终坚不可摧。为了避免此等悲剧,臣等恳请皇上身边之人应老成持重,品行兼优。主上应该摒弃貌美的年轻太监,以防这些小人蒙惑上听,图谋不轨。

太后以皇帝之名对这份奏折的批复为:

奏折所言极是。宦官扰乱朝纲之事史上历来多见,我朝深以为戒。自大清始建以来,列祖列宗圣明有加,不仅明令禁止太监干预国事,而且不许他们夺取圣听。因此,近二百年来,这些跳梁小丑根本没有机会扰乱朝纲,太监乱政之事已成历史陈迹。垂帘听政以来,两宫太后也严格遵守我朝家规,禁止奸佞小人接近主上。阅览此奏折,朕如履薄冰,深感太监为害之严重后果。特命如有太监欺上瞒下,必立即严惩不贷。百官大臣对于此类奸人应及时禀报朝廷,好做处罚。朕希望所有太监应忠诚耿直,远离奸邪。

表面看来慈禧欣然纳谏,但实际上,深宫中吃喝玩乐的生活依然如故,而安德海对慈禧太后的影响更是有增无减。京城酒肆茶楼中广为流传,说安德海口出一言犹如圣旨一般;慈禧和安德海经常身着戏装在御花园游玩;安总管还穿着只有皇帝才可以穿的龙袍;太后还公然赐予他象征皇族权力的玉如意。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夸大事实的流言难免流传于大街小巷。有的说安德海根本不是太监,更有甚者说慈禧和他还生了一个私生子①。还有许多类似的栩栩如生的故事,都是关于内宫的荒淫无度,或者是戏子伪装成太监入宫,后来被关入地下冷宫之类的传闻。当然,此类传言大都毫无根据。但这也是由于咸丰帝执政时期,朝纲紊乱,内宫失纪,后来太后又宠信太监,遂使谣言频生,京城内议论纷纷。

慈禧违例之举中影响最大的是她公然违背禁止太监出京的大清制度。1869年,由于资金紧张,慈禧没有征求恭亲王和东太后的意见,便特命心腹安德海前往山东,以她的名义征缴贡银②。此前,由于安德海对慈禧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对王公大臣所有人等态度傲慢,已经得罪了几位王爷,其中尤以恭亲王为甚。有一次恭亲王要求觐见,但西太后却派人说她正与小安子说话,不见恭亲王。此事使恭亲王受辱,恭亲王对此耿耿于怀,最终借机除掉了这位不可一世的总管太监。

安德海前往山东有违法令,并且他还在该地胡作非为,终于给恭亲王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报仇良机,而且恭亲王还以此挑拨两宫太后,可谓一举两得。山东巡抚丁宝桢为人耿直,曾在平定太平天国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对安德海借太后之名敲诈勒索、傲慢无礼的恶行,他深感愤怒,便将此事报告给恭亲王。丁宝桢的奏折到达恭亲王手中之时,慈禧正在观戏取乐。于是,恭亲王便径直求见东宫太后,并利用慈安爱好虚荣及脾气温顺的特点,当面拟定一道懿旨,请她签名。旨意下令立即捉拿安德海问斩,不必来京审问。慈安受恭亲王所迫,不得已在懿旨上盖上东宫太后的印玺,料想慈禧如果得知此事定会勃然大怒,说:“西太后必要杀我。”得到谕旨,恭亲王立即派特使火速送至山东巡抚丁宝桢。

以下就是这份懿旨的详细内容:

丁宝桢奏太监在外招摇煽惑一折。据德州知州赵新禀称,七月间有安姓太监,乘坐大平船二只,声势炫赫,自称奉旨差遣,织办龙衣。船上有日形三足乌旗一面,船旁有龙凤旗帜,带有男女多人,并有女乐,品竹调丝,两岸观者如堵。又称本月二十一日,系该太监生辰,中设龙衣,男女罗拜。该州正在访拿间,船已扬帆南下,该抚已饬东昌、济宁各府州饬属跟踪追捕等语。

览奏深堪诧异,该太监自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着马新贻、张之万、丁日昌、丁宝桢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训,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着曾国藩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等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着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将此由六百里各密谕知之。

此时,慈禧仍旧不知自己宠爱的太监身处危难,对他的死讯也毫不知情。恭亲王和慈安太后之所以能秘密行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安德海平日专横,不得人心。十日后,慈安受恭亲王所迫再下一道懿旨,公布了处死总管太监一事:

兹据丁宝桢奏,已于泰安县地方将该犯安德海拿获,遵旨正法。其随从人等,本日已谕令丁宝桢分别严行惩办。我朝家法相承,整饬宦寺,有犯必惩,纲纪至严,每遇有在外招摇生事者,无不立治其罪。乃该太监安德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种种不法,实属罪有应得。经此次严惩后,各太监自当益知儆惧。仍着总管内务府大臣严饬总管太监等,嗣后务将所管太监,严加约束,俾各勤慎当差。如有不安本分,出外滋事者,除将本犯照例治罪外,定将该管太监一并惩办。并通谕直省各督抚,严饬所属,遇有太监冒称奉差等事,无论已未犯法,立即锁拿,奏明惩治,毋稍宽纵。

这份谕旨行文委婉,似乎担心惹怒叶赫那拉氏,与平日慈禧定人死罪时的懿旨大相径庭。慈禧言词用语向来都是直言不讳,而这种“笔中有刀”的方式也正是她掌握权力的一个秘密。

安德海在山东被正法之后,他的几个随从太监也被当即绞死,但又有六人逃脱,后来其中五人被捉拿处死。安德海家人发配西北边关,充作军奴。安德海被处死几天后,那名逃脱的太监返回京城,通过李莲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慈禧太后。起初,慈禧几乎不敢相信,一向胆小怕事、不爱抛头露面的东宫太后竟然不与自己商量,径自颁布两道懿旨,无视严重后果。待终于明白过来之后,慈禧怒不可遏,当即直奔仁寿宫,怒气冲冲地质问慈安。东宫太后心惊胆战,将责任都归于恭亲王,但这仍然不能平息慈禧之怒。慈禧与慈安争执一番后,恨恨地拂袖而去,发誓要报此仇。这件事成为叶赫那拉氏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此前,对于性格温和的东宫太后,慈禧表面上还算友好,礼节周全。但此后,她在国事方面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心思,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决意阻止大权旁落。从此以后,慈禧太后完全架空了东宫慈安,从而真正成为了清朝政府独一无二的统治者。

大发雷霆后次日清晨的早朝上,慈禧严辞斥责恭亲王,还威胁说要罢免他的职务,收回他的爵位。不过,慈禧暂时并未处罚恭亲王,但心里却一直耿耿于怀,等待适当的机会报复。同治帝驾崩后,慈禧并未立恭亲王之子为帝,此乃她有心报复恭亲王。不可否认,慈禧后来又提升恭亲王,但其原因则在于她的政权离不开恭亲王辅佐。另外,慈禧对恭亲王的女儿的确非常喜爱,认她做了干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