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叉叉无遮拦:把自己布施出去,就会得到整个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31:21
梦的衣裳个人图书馆

在很多宗教传统里,布施都被视为是值得称颂的善举而被广为提倡。人们尽自己的能力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这就是布施。
布施让我们了解分享的重要性,让我们有机会均衡财富消弭因贫富差距所可能导致的仇恨,让我们有机会帮助他人,以及让我们习惯舍弃积累福报。
佛教同样强调布施,但有时候,人们会对布施产生误解。作为佛教徒,我发现很多佛教徒会把丢垃圾叫做布施。
例如,有人送给一个佛教徒一箱苹果,而他正好是个非常不爱吃苹果的人,他在为如何处理这些苹果而发愁,如果丢掉的话那就太可惜了。这时候,他看到了窗子外面的乞丐。于是,那箱苹果被放到了乞丐的面前。
这样做很有好处。布施者认为自己完成了一项善举,而被布施者得到了食物。彼此皆大欢喜。但显然,这样的布施是有问题的。
这样的布施看上去更像是丢垃圾。布施和丢垃圾的区别在于,布施是把那些你珍视的,你希望保留的,你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而丢垃圾则是把那些你不需要的,你急于抛弃的,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东西送给别人。把你不喜欢吃的东西送给别人,还落下一个布施的美名。这显然是很划算的事。
还有些佛教徒会把他认为印的不好的佛书送给其他人,把精美版的留给自己。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一是你有了法布施的美名,二是你可以不必为如何处理那些不美观的佛书而伤脑筋。
佛教提倡布施的初衷之一是让你习惯舍弃。但是如果你舍弃的都是你不需要的东西,那么布施就失去了意义。你其实并没有在布施。因为你抛弃的都是对你来说毫不重要的东西:不好看的书,旧杂志,放的时间过长的面包,以及买了之后才发现不合身的衣服。
那些你认为重要的东西,你一点也没有舍弃。至少这对你很不利,虽然他对被布施者有些微的利益。

如果你之前一直在扔垃圾,那么从现在开始,也许你应该把你重要的东西拿出来一些和大家分享。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扔垃圾,我想他不会因此受到尊重。布施是给对方他所需要的,而不是你可以给他的。
布施的终极目的是要你摆脱你的贪执,这样你就不会再对方需要的时候说:对不起,我的钻戒不能给你,我给你买瓶矿泉水吧。如果你还认为钻戒比矿泉水重要,就无法成佛。
事实上,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我们的,所有的东西都只是暂时借给我们用而已。到了时候,就要归还。我们通常会误以为那些都已经是我们的了,所以会发生不愿归还的事。不过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要归还,就像圣经所说:尘归尘,土归土,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
如果我们对世界有“一切都是暂时”的心态,就不会经常激动。我们通常不会对暂时性的东西过于留恋(例如你不会留恋火车卧铺上的枕头,你甚至都不会注意他是什么样)。我们也就会更愿意和他人分享。
布施有很多方式,较为常见的是财布施和法布施。当我们已经习惯了布施,你应该检视一下自己的布施,自己是否是真的布施,把那些你较为珍视的东西布施出去才是最好的布施。
布施的过程是这样的,起初你可能只会把一些不重要的东西布施出去,你会在交完所有该交的费用保证自己所有开销之后才会考虑把余钱布施一点出去,后来你会试着把重要的东西也布施出去,再后来,你会发现你有很多东西都需要布施出去,例如,你多年积攒的习惯和见解。
在佛教里,有一个法门(施身法)是观想把自己变成食物和饮料,请冤亲债主孤魂野鬼以及诸佛菩萨来大快朵颐。这就是布施自己——你最珍视的东西。如果你可以把自己布施出去,你就可以得到整个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