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开始流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0:15:29

 处女作《大卫·格德尔》的问世让内米洛夫斯基在初入文坛之时即获得了成功和认可,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终究由于战乱、种族迫害的问题被埋藏了半个世纪之久,直到本世纪初《法兰西组曲》的出版才让她重新回到读者的视野之中。如果说《法兰西组曲》代表了作家人生最后时光的生活及思考以及创作上的巅峰,那么短篇集《星期天》则融汇了作家从乌克兰到巴黎,在十几年流亡之路中的成长和心路历程。

    这本书在时间上的跨度很大,从俄国幽暗的林荫小径,到芬兰奇妙的极北乡村,以及风雨飘摇的法国,都出现在这本小说集之中,因此仅仅想用一两句话去概括这本书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如若梳理出书中不同文章在时间上的脉络,我们就能够清晰地看见内米洛夫斯基流亡途中每一个时期的见闻和思考。

    20世纪俄裔作家的流亡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蒲宁、纳博科夫、索尔仁尼琴……或因政治、或因家庭、或因思想,许多享誉文坛的大师都是从俄国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但是内米洛夫斯基的流亡却比这些大师更值得品味,因为她的身上流淌着的是在世界各地漂泊了两千多年的犹太民族的血液。

    因此《星期天》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不在于任何一篇故事,而在那些故事中流露出来的一种情绪——15篇文章,写母女之间的紧张关系、写夫妻之间的不和睦、写法国社会各阶层生活的状态、写面对战争时的恐怖与混乱、写对于血缘和民族的思考,无论写什么作家流露出的情感都趋于淡然。没有犀利的批判,没有辛酸的控诉,只是一字一句描摹出一段景象而已。

    我想这多半源于作者犹太人的背景,那种常年漂泊无依的情感沉淀。犹太人从灭国、被驱逐出原始的家园,而后经历欧洲大陆上常年的宗教和政治迫害,最终到了第三帝国对于犹太人的灭绝行动,这个民族已经习惯了被欺凌、已经习惯了流离失所,似乎到了“哀莫大于心死”的境界。因此面对人世间的苦难,再去控诉、去请求怜悯便不再具有任何意义。面对困难,犹太人选择了在沉默中更加坚强,继而更努力地奋斗。

    书中的故事题材多样,但都没有脱离作家人生的范畴,《星期天》和《幸福的堤岸》隐喻了作家与母亲紧张的关系;《同胞》展现了作家对于身份和民族的感慨;《陌生人》、《看客》和《罗斯先生》是对战争中人民百态的描写;另外的很多文章则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现人们生活的现状。内米洛夫斯基写“情”极为精彩,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情愫都写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或陌生人之间的情感以及这些情感之中隐藏着的各异矛盾和错乱复杂、含糊不清的关系,都写得分毫不差,宛如信手拈来一般,令人信服。

    这本书的语言也很值得品味。内米洛夫斯基的文字不是古风,拥有法国古典文学华贵精致的感觉,同时还具有极为明显的俄罗斯风韵,尤其是几篇发生在乌克兰和芬兰的故事,意象的选择、灵动的描写,与蒲宁、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这些以文笔幽美见长的俄国作家非常相似。

    个人经历是一笔财富,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用漂亮的文字和精彩的故事把她的人生经历展现给读者,因此她的作品无疑会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笔值得珍藏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