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刀泉和平校区怎么样: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5:16:29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韩庆祥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1978年以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领导干部就提出一个要求,要懂得经济,经济学的精髓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产出。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又强调讲政治,所以领导干部也应该懂得政治。所谓的政治,我的理解就是运用公共权力整合公共资源,进行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利益。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把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和人级层面上来加以考虑。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发展论的集中体现,这就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又提了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领导干部要学哲学、用哲学,哲学的智慧是武装头脑的。当局的领导干部需要一个有智慧的头脑,而有智慧的头脑是用哲学来武装的。哲学的精髓怎么来理解呢?那就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解释事物的内在矛盾,全面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提供事物发展的价值导向。

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而这五个方面都与哲学息息相关。

第一个方面,把握与贯彻上级的意图。要把握上级的意图,这里边就需要通过现象来把握本质,因为上级的一些精神、一些思想、一些观点精神实质如何理解,这里边有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领导干部的第二项工作,做出科学的决策。按照邓小平的说法,领导干部一是拍板,二是用人。这个拍板的问题,就是科学决策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做出科学的决策,有一个前提,就是他面临的客观实际要做出科学的判断。要对客观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需要一个哲学的方法、哲学的思维,那就是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统一的问题。

领导干部的第三项工作,选好用好领导干部。对领导干部的选用问题,恐怕有一个前提,要对所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那么如何对所选的对象有一个科学的判断,这里边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如何避免先入之见,尽量客观的来认识和把握你所选拔的对象,这就是主观和客观的一个哲学关系的问题。

领导干部的第四项工作,有效实施科学管理。在今天,管理首先是对人的管理,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有一个前提,那就要对人性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把握,要科学把握人性,就离不开哲学的思维方式。

领导干部最后一项工作,服务群众利益。这是一道上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边的哲学问题就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问题,所以领导干部要处理好自己所面临的各项工作,一点儿也离不开哲学。所以在这里,我就觉得哲学虽无小用,但有大用;哲学虽无浅用,但有深用;哲学虽无近用,但有远用。所以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我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哲学就是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将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领导干部的各项工作当中,那就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就需要领导干部掌握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

用哲学完整的看待和分析事物,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视角:

一是考察事物自身的客观性,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内在要求树立求实思维;

二是考察事物自身的全面性,内在要求树立系统思维;

三是分析事物自身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分析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即对立统一关系,内在要求树立辩证思维;

四是深入揭示事物的发展及其内在动力矛盾,要求树立过程思维;

五是弄清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式即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内在要求树立实践思维;

六是认识事物和实践对人的关系及其意义,树立人本思维。

所以完整来讲,哲学把握分析事物为我们提供了六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方法。下面我分别按照这六种基本方法来谈。

1、求实思维与认识国情

1、1客观认识事物的方法

求实思维与认识国情,这是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个出发点的方法,我们大家解决一切问题,首先取决于对这个事物的认识。那么对事物是否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必须树立一个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一般来讲,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主观出发来看待分析这个事物;第二种是从客观出发,来分析和看待事物。这是两种看待事物的一种基本的出发点,或者两种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尽量避免先入之见,要避免带着主观的好恶和情感色彩来看待事物,要尽量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带个人的主观偏好和先入之见。但是人们要客观地认识事物比较难,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人的主观本性。因为人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总是具有主观好恶的、情感色彩的、具有抑制的,有时候往往是先入之见的。带着情感、带着主观偏好来看问题,带着有色的眼睛来看问题,所以有时候很难来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正因为认识事物本来面目比较难,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采取几种方法,来客观的认识事物,以达到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

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书本理论也好,上级政策也好,都有正确的一面。上级的政策、书本的理论往往是反映一般性的东西,那么一般性的东西、共性的东西可能和地方的个性有一点出入,有一点差距,甚至有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当上级的政策、书本的理论符合我们这个地方特殊时期的时候,我们应该坚持这种理论,贯穿这种政策。当书本的理论和上级的政策,和地方的特殊实际有某些方面不符合的时候,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客观实际来丰富书本的理论,来完善上级的政策。这里边就贯穿了我们的哲学思维方式,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毛泽东和王明当年是如何来看待中国的革命问题的。王明书本理论懂得很多,他书房里堆的书成山,你说哪一个观点在哪本书里边,在哪几行,他倒背如流,应该说他读的书远远比毛泽东要多得多,但王明看中书本理论,他唯书。从书本理论出发,来看待中国革命的问题,所以他提出城市的武装暴动。毛泽东也是注重理论的,但是他更强调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毛泽东就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这么一个道路,实践证明这个道路是成功的。

所以我想,当书本理论和政策、实践发生矛盾的时候,那么我们的出发点、立足点就应该立足实践,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怎么理解?这个命题耳熟能详,我们经常讲,从实际出发,哲学告诉我们,要把握实际所存在的时间,把握实际所存在的空间,把握实际所面临的客观条件。我想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中存在和发展的,也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存在和发展的,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条件,这个事物就不一样。所以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这个事物所存在的时间、空间,所面临的条件出发,这样就比较容易客观的来把握这一事物了。

二、力戒以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意志、情感偏好为尺度来看待事物

如果把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意志、情感偏好绝对化,缺乏理性的分析,就容易走向对事物的主观认识,而不是客观的认识,看不到事物真实的面貌。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充分认识个人的感觉兴趣、主观偏好的一种局限性,然后把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我们工作和生活当中,往往是带着个人的情感偏好、主观好恶,来看待人,看待对象,看待事物,这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作为认识主体,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个人的主观偏好、情感是具有个人的局限性的,是一种先入之见,应该立即避免这样做,尽量去通过不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地比较,不断地反复,不断地总结,来检查自己的认识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

三、要避免完全带着个人利益来看问题

马克思在1846年讲了一个观点,“人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的”,这就是说从利益出发看问题是不可避免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总是带着自己的利益来看问题。比如说看待一个人,当这个人和我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时候,跟我关系相当好的时候,我很容易把他的优点发扬光大,对他的缺点可能就视而不见;而另外一个人和我有利益冲突,我们之间有矛盾,那么我很容易把他的缺点发扬光大,对他的优点视而不见。所以带着利益出发来看待人,就很难达到对这个人的客观认识。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看待对象的时候,就要尽量的把个人利益、问题放在一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对事物对象的客观认识。所以哲学给我们领导干部提供的第一个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就是要从客观出发,避免从主观出发。

1、2 案例:如何认识中国国情

这种求实思维,实际上对我们领导干部做好我们的工作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从大的方面来讲,有一个如何认识中国国情的问题;从小的方面来讲,有一个如何认识你单位的具体情况问题,这里边我想通过分析国情就会了解到这种哲学方法对认识单位的情况有多大的意义。大家都知道在1978年以前,我们在认识中国国情这个问题上是有教训的,其中最大的一个教训就是我们有时候从书本理论出发,从上边出发来认识中国的国情,当时的书本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社会主义观强调生产力这个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在马克思的受理观里,更注重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要消灭私有制,通过暴力革命批判私有制,通过这个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所以在马克思那里给我们提供很多关于生产关系领域革命的一些思想资源。

我们的上就是当时苏联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提出,在当时是有条件的。我们要历史地看,这个社会主义模式它也主动在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所以当时我们认识中国国情,从上,从书本出发,很自然的使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比较偏重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同志们看一看,1978年以前,我们所搞得社会主义实践基本上是在生产关系领域当中来进行革命的。一大,大跃进;二公,人民公社;三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正是这样认识我们的国情,所以我们那时候讲,经过7、8年赶超英美,再过多少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那个时候犯了盲目冒进的这种急性、急早病。这说明我们认识中国国情的出发点上出了问题,从书本出发,从上出发,而不是从中国特有的实际出发。

1978年以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首先是改变了认识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不是书本理论,不是我们的上,而是中国特殊的实际,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出发,来认识中国的国情。最后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对国情的第一个判断。第二个判断,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一个不大够格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相当不发达。正由于我们从这两个方面认识中国的国情,所以我们提出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根本任务。我们把工作重点由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转向了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工作重点的转移,也与对国情的认识直接相关,而对国情的认识与认识的出发点直接相关。

由于我们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任务,一个新的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采取哪些有效的方法来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据当时我们的认识,在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有些方法,是可以为我所用的,比如说市场经济,比如说股份制、证券市场、外资、资本主义管理的经验、先进的生产力方法,这些拿过来,都有力推进我们生产力的发展。但要把这些东西加以借鉴,拿过来为我所用,我们思想上恐怕有很大的阻力。因为过去我们把这些都贴上姓自己的标签,面对这个新问题,我们又怎么办,又有一个出发点的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那就是从发展生产力的实际出发,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都应该大胆的拿过来为我所用,尽管贴上自己的标签;凡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尽管会贴上标签,也要把它放在一边。我们可以看一看,正由于认识的出发点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所以对国情的认识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因为对国情认识得出不同的认识和结论,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就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你看这变化大不大。

我想我们的领导干部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首先有一个如何来认识新岗位的具体情况的问题。陈云同志讲这么一段很精彩的话,说“我们一个人应该用90%的时间用来搞调查研究,弄清具体情况,然后用10%的时间来做出决策”,这话讲得太精彩了。就是说我们领导干部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把握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如何来准确科学地把握单位的具体情况呢?首先面临的就是你的出发点问题。到一个新单位,过于翻书本理论,不去了解这个单位的实际情况,沉不下心来深入群众,把握具体情况,可能就会对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认识,道听途说,听别人怎么说的,自己也不下来调查研究,就不容易得出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们十六大报告讲了一个观点,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中第一个能力,就是科学判断的能力。我们只有对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领导干部正确的决策,首先来自对形势科学的判断。今天我们社会形势错综复杂,日趋多样化,对多样化、复杂的社会现实如何判断,首先需要确立的哲学思维就是求实思维。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2、系统思维与全面看问题

2、1 全面认识事物的方法

这是如何系统的看问题,以防止片面性的一种哲学方法。人认识事物不仅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还有一个全面和片面的关系问题,我们的事物有的从主观出发,有的从客观出发,这是一种不同的认识出发点。有些人认识事物只认识事物的某一部分,没有把握事物的整体,这是认识事物一个片面的方法。另外一种方法,就是要系统地、完整地、全面地来看待事物,这就是一个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片面的看问题,就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像瞎子摸象一样,摸到鼻子对象下一个定义,象就是鼻子;摸到尾巴,又对象下一个定义,尾巴就是象,从一点对象下定义,这就是片面的方法。全面的方法是,首先对这个完整事物的各个细节、各个部分给予一个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然后把各个部分、各个细节加以整合来达到对这个事物完整的认识。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对一个事物要做出全面的认识,是比较难的。正因为比较难,所以马克思哲学给我们提供很多很多全面认识这些事物的一些方法。

一、力戒坐井观天,注重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

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是在自己的部门工作,是一个局部,我们在这个局部工作,很容易只看到局部的问题,而没有把这个局部的问题放在整个大局来考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对局部做出片面的认识。人的眼睛看问题,总是具有局限性的,因为人的视野只能看到他能触及到的地方,这是生理的眼睛。还有一个社会的眼睛,我在这个单位工作,往往看到这个单位的情况,看到这个单位的问题,看不到整个单位以外其他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这个单位的问题和大局的问题是内在相关的,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所以为了我们对事物达到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要力戒坐井观天,井底之蛙是难以观看整个蓝天的。

二、力戒只站在自我的立场看待事物,自以为是,提倡换位思考与双向思维,注重吸收他人的科学认识成果

人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就是往往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总是对的,别人的观点有可能有片面性,这种自以为是,就影响了我们对事物的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立戒自以为是,提倡换位思考和双向思维。要注重吸收他人的认识成果,因为我们自身总是具局限性的,利用他人的认识成果可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一些片面的认识。比如在一个单位,领导和群众,领导能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来看问题,这样有利于使自己的认识问题达到全面;反过来,我们的群众能不能站在领导的决策来看问题,假如我是领导我怎么看。双方如果有一个换位思考,有一个双向思维的话,就有利于我们达到对事物的一个全面认识。如果自以为是,很难达到全面认识的。在这里我们提倡要多一点自以为非,对我们全面认识事物,我觉得是有好处的。

三、力戒只从一个角度看待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来看待事物

比如说对资本的认识,在1953年到1956年,我们国家搞“一化三改造”,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把资本给赶跑了,后来中国人得了恐资症,谈资色变,割资本主义尾巴。1992年以后,我们要搞市场经济,只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利用资本要素,后来我们中国人把赶走的资本又非常热情给请了过来。我们面对资本脸上阳光灿烂,发出微笑,我们拥抱资本,我们亲吻资本,我们把资本的文章玩得很转。

应该说现在我们把资本玩得很转,认识到资本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资本认识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应该充分的肯定。但是资本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作用,拉动中国的经济。2005年,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长达到28%左右是靠资本投资拉动的,这个我们还要做好资本的文章。我们这只眼睛要看到资本的积极作用,而另一只眼睛还要看到资本的负面效应。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就讲过两句话,第一句话就说:“资本已来到人间,他的每一个毛孔里边都滴着工人的血和汗。”第二句话他又说:“资本家为了100%以上的利润,敢于铤而走险,为了300%以上的利润,敢于走向绞刑架。”也就是说资本家为了资本的增值,不择一切手段,不把工人当人看。在这里,马克思讲资本在排斥人,资本占有劳动。

马克思讲这两句话的影子,在我们中国今天的现时生活当中,也是可以到处看得到的。2004、2005、2006年是我们国家煤炭行业事故的多发之秋,在一个一个矿难当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两种景象:第一种景象,一些煤矿矿主腰包里的资本,在大把大把的增值。有些煤矿矿主带着腰包里不断增值的资本,摇摇摆摆进入北京,把北京最豪华的豪宅,3700万左右给买走了;另外一种景象,我们看到不少煤矿工人的生命给葬送了,这个煤是带血的煤,资本的毛孔里是滴着工人的血和汗。在这里我们看到,资本在排斥人,资本在吃人,它有负面作用。

但是今天我们有些人又走极端了,如果说过去是谈资色变的话,今天在有些人那里就是资本至上,有了资本就是爷,没有资本就是孙子,把人的价值也看作是资本价值的多少。在1978年以前,我们只从一个角度看资本的负面效应,谈资色变。今天另外一些人,又从另外一些角度仅仅看资本的积极作用,而看不到资本的负面效应,叫做资本至上。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来看问题,都得出一个不同的认识。

在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有一种思维方式值得我们领导干部特别的关注,这种思维方式是把重点当成唯一。《佛经》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到另外一个人家里做客,一开始主人作的饭菜可能盐放的比较少,很淡的味道,吃的不怎么香。后来主人又往饭菜里放了一把盐,一吃觉得很香,他忽然悟出一个道理来,说这个饭菜之所以香,关键在于这一把盐。他把这个认识带回家里,回家做饭什么调料都不放,只放这一把盐,结果把饭做得一塌糊涂,这就是把重点当成唯一的一个典型例子。

咱们中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文革十年期间,我们强调政治挂帅,政治挂帅就意味着政治是重点,把政治当成唯一,结果其他的问题都把它放在一边。1978年以后,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命题就意味着经济建设成为重点,但我们有些人又把这个重点当成唯一,所以一手硬一手软就出来了,只抓经济建设,不抓精神文明建设,又出现了偏差。在经济建设过程当中,这个GTP是很重要的,是个重点,结果有些地方又把重点当成唯一,那就是GTP至上,只讲GTP。什么环境污染、发展成果汇聚人民、民生问题、全面发展问题都把它放在一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也都出来了,这又是把重点当成唯一。过去我们忽视资本,批判资本,现在我们认识到资本很重要,有些人又把资本的重点变成唯一,只要有了资本就能发展经济,有了资本什么都可以不要了。还有我们的学生,学生的成绩很重要,结果学校校长、家长、学生都把成绩看作唯一。学生的健康人格、心理世界、人格素质、全面发展这些方面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视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力戒把重点变成唯一,要全面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对指导我们的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案例分析

现在我们强调要建立创新型国家,那么如何来看待创新这个问题的呢?我觉得需要用一种系统的思维,来全面地看问题。比如创新的问题,创新我们现在要多角度来看,不能仅从一个角度来看,我归纳起来全面看待创新问题主要有三个角度:第一个是技术;第二个是社会结构;第三个是文化。影响我们创新要从这三个方面来把握它的阻力。

第一个障碍是技术。

技术上的障碍是什么呢?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大注重实证操作,也不大注重分析细节,也不大注重精确,而做不到这些,就会成为我们创新的技术障碍。比如中医和西医,西医要求对人体的每一个器官都要了解的很透,每一个器官通过很多的精确手段,比如B超、X光、CT、化验等等很多方法,通过资格体系来对人体的每一个器官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做就使西医成为科学,就使西医比较容易传承,西医传到中国,马上就能普及,只要掌握它的技术,量化、精确的一套方法,就很容易掌握它的技术了,所以西医在诊断人体方面有很多很多技术方面的创新。

而我们中医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优势,有我们自己的特点,但我们中医基本上还是一种笼统的、直观的、整体的把握。像先生给病人看病,基本上从感觉、直观、经验,没有用那些指标体系给你量化、精确。比如抓药多一毫少一毫都差不多,我记得小时候,我母亲去看病,给抓药的有时候连称都不称,抓一把就往那一放,如果上称,多一毫少一毫无所谓,西医吃药多一片少一片就不行。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在技术上如何注重实证操作,如何来注重细节,如何达到精确应该说还没有做到。

第二个障碍是社会结构。

创新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社会结构上的障碍,在封建社会我们形成一种结构,而这种社会结构在计划型年代又强化了,今天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冲断这种社会结构,但这个结构不同的程度上依然存在。这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呢?我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权力至上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一个社会层级结构。这个社会层级结构是我今天分析中国一切问题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是我捉摸几年来提出的一个理论问题。

这么一个社会层级结构具有四大特征:

第一个特征,一元对多元的排斥。

在这个社会结构里边,总有一个最高的,那么最高的要求下边要服从,同意最高权威,同意最高指示,同意最高领袖,他肯定强调一,对多样化就有排斥,一多样化就不好控制了,多样化对我的一就有所排斥,所以是一元对多元的排斥。社会缺乏多样化,创新就会成问题。如果社会只有一种声音,只有一种观点,只有一种理论,何谈创新。创新是由多种观点、多种思想在不断地碰撞、争论、交流当中推进的,但这种社会结构排斥多元。

第二个特征,身份对能力的一种挤压。

在这个社会结构里边,身份、等级、地位是最重要的。看人,我们如何来看人,有时候往往根据人们的身份差异、地位差异、等级差异来看待人。一个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从我们身边过,我们会两眼直愣愣往上看;一个身份、地位比较低的,我们可能看都不看。所以中国人传统的身份意识、等级意识是相当强烈的。当身份和能力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往往把身份看作是第一的,把能力放在一个次要的地位,能力是要为身份做出牺牲的。在这个社会结构里边,排斥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肯定会影响我们的创新。

第三个特征,政府对民主的管制。

在这个社会结构里边,政府掌握资源,政府掌握权力,我是管你的,你得听我的,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管和听的关系。在这个社会结构里边,我们的政府更多的要求民众是听话的、服从的,他的独立人格、创造个性可能就排斥在一边。当一个人没有独立人格和创造个性的情况下,他怎么来进行创新呢。

第四个特征,比较注重控制人,而不大注重解放人。

在这个社会结构里边,是层层控制,一层控制一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边,我们有很多控制人的思想资源,解放人和开放的思想资源不是没有,但不是很丰富。当这个社会结构过于对人进行控制的时候,而不大注重对人解放和开发的时候,人的创造潜能、创新能力的培育肯定也是一个问题。我觉得要分析中国创新的最大的阻力和障碍的话,应该说是这个社会的层级结构。

第三个障碍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里边有很多合理的因素,需要我们来发扬光大,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那里边很多好的思想资源经过现代转换,是可以加以借鉴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边最大的局限性,就是鼓励人是一种服从,是一种听话,而不大鼓励那种创造个性,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枪打出头鸟,不敢为天下先,不希望别人个子比我高,能力比我强,跑得比我快,文化里边有这样一些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所以我们分析中国的创新问题要从技术层面,还要从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系统全面地看问题。

再比如说,关于狗的问题。今年后半年,我们全国把狗的问题提出来了,因为狂犬病伤害了不少人,引起了我们各级政府的关注。前不久我看到凤凰卫视胡一虎主持的一个节目,就是让那些参与的人来谈一谈对狗的看法。节目当中基本上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养狗的主人,只从自己养狗的利益出发来看待政府对狗的管制问题。她提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我给狗一份爱,狗同样会给我一份爱,我作为人有养狗的权力,狗也有狗的权力,所以对打狗这个问题应该提出质疑。甚至有些人说狗的问题是某些政府的问题,是受害者的问题。政府的问题在哪里,政府为什么不加强培训,使我们所有的公民懂得养狗的知识。还有的说受害者也有问题,受害者不懂得狗的知识,狗不能随便乱摸,不能侵犯狗的领地。乱摸、侵犯狗的领地咬你一口,把你给要死了。养狗的主人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来看待狗,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具有片面性的。

第二个观点是受害者。他的家属被狗咬死了,受害者家属也参与了,有一个大的标牌上边写着“养狗可耻”。受害者家属之所以亮出这个观点,他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亲人不在了,所以就认为养狗完全是可耻的。没有看到养狗的主人有养狗的权力,狗和人类是真实的朋友,狗的问题可能是养狗的主人有问题了。我们应该知道养狗主人有问题了,狗才有问题,所以他坚决强调打狗。

从这两种观点可以看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来看待狗的问题,都是具有片面性的认识。那么如果是按照我们全面地看问题,就要求双方换位思考,养狗的主人应该站在受害者家属的立场上来看待狗,受害者家属能不能在养狗主人的立场上看待狗,稍微有换位思考的话,就有利于对政府、对狗的态度有个全面的认识。

3、辩证思维与和谐社会

3、1 辩证思维的内涵

辩证思维与和谐社会,这是一种如何用联系和本质的眼光来看问题,以防止孤立的、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也是我们把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进程的一种方法。我们领导干部认识事物不仅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问题,片面和全面的问题,还有一个孤立和联系看事物的问题,我们是孤立的看待这个事物,就事论事,还是把这个事物放在各种事物的联系过程当中来看待这个事物,这也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内部是具有多种联系的,各种事物之间也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既有它内在的原因,还有外在各种事物关系影响的外在原因。所以我们研究事物就不能孤立地来看待这个事物,就事论事,而不去追问这个事物为什么成为这个事物,而是要求我们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内部的那一种联系。事物内部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认识它最本质的联系,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一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这个事物内在矛盾的规定性,这个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就是自身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我们研究这个人,这个人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们所要认识这个人自身内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们联系的看问题,就是要认识这个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就是矛盾关系。

要联系的看问题,就要求我们树立一种辩证思维。辩证思维的内涵有两句话:在看到这个事物对立的同时,不要忘记他们之间的统一;在看到事物统一的同时,不要忘记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差异。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在文革十年,我们再扩大一点, 1957年到1977年这二十年,我们比较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的,两极对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对着干。我们往往夸大了,只看到了事物内部的、事物之间的对立,而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他们之间的统一。那么今天我们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就把整个事物之间的矛盾的统一性突出出来了,事物的对立两面,他们之间的统一、协调、和谐,把这个问题给突出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他们之间还是有差异的,还是有矛盾的,还是有对立的。在看到对立同时不要忘记统一,在看到统一的同时不要忘记对立,这就是辩证思维。

3、2 用辩证的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方法

我们用联系的观点、辩证的思维来认识一个事物,马克思哲学给我们提供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要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事物内部的内在联系,尤其要注重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即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比如今天我们要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都可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加以分析。哲学就应该从既对立又统一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和谐不和谐的问题,下边我有案例来专门分析,我先把它提出来。

第二种方法,注意事物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制约。

第三种方法,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进程去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3、3案例分析

一、如何看待和谐社会问题?

按照这么一种辩证思维,我们来讲一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如何来看待和谐社会的问题。刚才我讲了经济学家善于从分配不公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和谐不和谐,而社会学家比较注重从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秩序方面来分析社会和谐不和谐的问题,都有他们的道理。那么我们哲学家要求要用联系的眼光,既对立又统一的眼光来分析社会和谐不和谐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今中国的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和现象,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和现象是由于我们的社会分化而造成的。当今社会分化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利益主体多样化。在1978年以前,我们的利益主体基本上就是一个国家,我们个人、我们很多组织不是利益的主体,所以那个时候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强调大河没水,小河干。但是今天我们社会主体利益多样化,国家是利益主体,很多部门是利益主体,每个个人是利益主体。利益主体多样化,就造成每一个利益主体,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从整体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整体利益分化了。

第二个表现,特殊利益膨胀华。现在我们许多人都从自己的特殊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从共同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共同利益分化了。

第三个表现,人们往往以站队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穷人站在穷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富人从富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以站队的思维来看问题,社会不再是铁板一块,一个社会作为完整的一个东西不复存在。

第四个表现,部门利益膨胀化。现在我们很多部门都想把自己部门的利益蛋糕做大,利益做大,蛋糕做大,资源做大,所以部门利益的膨胀化,也意味着社会的分化,不再从全局利益来看待问题。

最后一个表现,劳动和所得分离化。按道理应该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是统一的,但是今天我们看到,有的人劳而不获,有的人不劳而获,劳动和所得分离了。

这五种分化造成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不和谐,那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社会分化了呢?它深层的一个原因,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社会分化的原因是阶层利益发生了冲突,才有这么一种分化。

我们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利益主体之间发生冲突呢?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分配秩序混乱了。我们讲按劳分配为主体,按产生贡献来分配,这是我们今天的一种分配方式。但实际上有些地方,要么按权力大小分配,要么按关系远近分配,要么按情感远近来分配,要么以金钱多少来分配,按权利、关系、情感、金钱多少来分配,还有些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分化攫取国家财物。我觉得分配秩序的混乱就造成了我们各个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

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分配秩序混乱呢?它的背后是由于公平正义理念的缺失。公平正义,我的理解主要是三大公平:一个是机会公平,解决各尽其能的问题;一个是分配公平,解决各得其所的问题;一个是结果公平,解决和谐相处的问题。在今天看来,我们某些地方这三大公平都有所缺失,机会公平,我们讲是输在起点的不公平上,现在有些问题就是机会不公平造成的。分配的不公平那就大量存在了,由于机会不公平、分配不公平肯定也会带来结果的不公平。

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三大公平理念在某些地方有所缺失,原因在哪里?直接的原因是权利的市场化。本来我们的权利是公共权力,应该利用公共资源进行公共管理,谋取公共利益,但某些权力的主体把权力私有化了,把权力市场化了,市场化以后就破坏了市场平等竞争的机制,权力私有化那就意味着公共权力不能得到公正的运用,而这就造成了我们公正理念的缺失,就会造成机会不公平,分配不公平,结果不公平。

我们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出现了权力的市场化,权力的私有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权力至上的、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社会结构里边肯定会产生权力的市场化。那么我们再一步追问,为什么我们的社会结构是权力至上、自上而下呢?因为这个社会结构对权力的制约和权力的制衡出现了缺陷,按道理讲权力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一方面是运作权力,另外一方面是制约权力。现在我们强调权力运作的至高无上性之中的矛盾一方,而对权力的制衡这个矛盾的另一方不到位。一个是权力的运作,一个对权力的制衡,这是一组矛盾。矛盾应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但是现在这么一对矛盾就出问题了,只强调权力运作的至高无上性,而权力的制衡远远不到位,它才有这么个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才会造成权力的市场化。我们这里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社会和谐不和谐,我觉得能把问题说得更深一点。

二、如何认识当代“中国问题”及其落后的根本原因?

还有一个案例,是能不能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及其落后的根本原因。中国的问题很多,1978年以来到今天,我们取得巨大的成就,面对这些成就,对改革开放应该满怀信心,但是我们要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存在不少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再往前追溯一下,近代中国发展开始放慢了,成为落后被挨打的国家,而西方发展步伐开始大大的加快,成为强盛的国家,我们应该用辩证思维来分析这个问题,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我的理解就在于中国近代落后了,只强调矛盾一方,而忽视矛盾另外一方。

比如说义和利,这是一对矛盾。但我们中国古代和近代只强调义,而不强调利,按说这个是人对正当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活动的原动力。当人为自己正当利而工作的时候,积极性相对比较高;当人不为自己正当利益而工作的时候,积极性会有所下降。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处理义和利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全面地把握它。但我们只强调义,“君子取义而小人取利”,所以人的活动的原动力缺失了。

再比如说权力和能力,按照辩证思维,权力和能力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我们古代社会和近代,我们只强调权力的至高无上性,而把能力的价值给排斥在一边,权力对人是一种控制,能力对人是一种解放,所以我们控制人强调的比较多,而解放人就谈得不够。

再比如说情和理,情和理也是一对矛盾。人情关系就容易破坏制度规范,所以需要用理来对人情关系加以限制,它们也是相互制约的。但我们中国的古代和近代,强调人情关系的至高无上性,为了人情关系而破坏我们的制度、原则和规范。再比如说做人和做事,这两个也是矛盾的双方,但我们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做人,把做事的问题就放在一边。

再比如说一元和多元,也是一对矛盾。过去我们强调一元化,一元主导,而排斥多样化,正因为我们只抓住一方,而不考虑另一方,强调义,强调权,强调情,强调一元,而这些都是对人控制的一些东西,而不是对人解放和开发的东西,这种控制人而不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讲了一个观点,他说他瞪大眼睛把《封建专制》这本书读来读去,最后读出两个字,那就是“吃人”。我理解的吃人就是封建专制社会、古代社会比较注重对人的控制和约束,而不大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这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

4、过程思维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4、1 运用过程思维来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方法

我们认识事物不仅有一个主观和客观的问题,片面和全面地问题,孤立和联系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有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一个事物无非是在发展,发展要经过的过程,一个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个是产生的、发展的、灭亡的,这说明事物发展有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在动力,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推动。一个是外因,外部力量来推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是静止的来看问题,还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一个是主观和客观,一个是片面和全面,一个是静止和联系,一个是孤立和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强调静止的相对性,更强调发展的绝对性,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过程思维。所谓的过程思维就是我今天讲的与时俱进,这个比较好理解。

那么如何运用过程思维来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提供三条:

第一,要把握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以转化的眼光看问题。

当你处在不利的情景时,要利用你的智慧和不利情景提供给你的资源来转危为安。当年我们红军有几万人,国民党有几十万人,湘江战役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几万人,国民党有几十万人,我们工农红军处在严重的不利情景中。毛泽东的智慧就在这,利用这个情景提供给红军最大的资源是什么?就是钢铁般的意志,就是求生的意志,这是人在不利情景中提供的一个最大的思想资源。毛泽东和当时的领导人利用这个最大的资源,变不利为有利,这就是转化的眼光来看问题。所以一个人当你处在逆境的时候,处在不利情景的时候,不要仅仅从不利看不利,应该认识到,目前所处的不利也会给我提供很多将来成为有利的思想资源和其他的资源,要利用这个资源来转化。

第二,要了解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个人今天看起来很好,但今后能不能好很难说,这个人今天看起来不怎么样,再过五年、十年可能就会成为非常有用的人才,千万不要把这个人给看死了,他今天就这个样了,对这个人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

第三,要分析事物存在的历史条件,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比如说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注意用历史眼光来看问题。

4、2 运用过程思维,如何来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

运用过程思维,我来讲一个案例,如何来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我觉得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有过程的思维,对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这个把握应该从这几个层面来入手:

在经济层面,社会转型的过程就表现为由过去比较注重土地,后来转向注重资本,今天就会逐渐转向注重能力,注重人。经济领域的资源,农业社会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主要是土地,工业社会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主要是资金、设备、技术和自然资源,所以资本在工业社会的作用是比较大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是人的知识、人的智力、人的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经济发展的过程就出来了,土地经济、资本经济、人力资本经济、人本经济。我们搞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对经济发展的形态大概要有这么一个眼光。

在政治层面,我们要学会运用过程思维。这种过程思维就表现在,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对权力的运作,今天社会转型到政治层面,要求注重公民的权利,由“权力”的力量的“力”走向“权利”的利益的“利”。因为权利是上层的,而公民的权力是我们面对的下层的,这就是民主社会把公民权利给突出出来了。在政治层面还有一个转型,是在过程当中发生的,由注重权力因素走向非权力因素。越是传统社会越注重权力因素,对那些非权力因素我们注重的不够,现代社会正在逐渐走向非权力的因素,品德、知识、能力、业绩这些非权力因素越来越突出。我们领导集团的影响力、领导的权威,在今天更多来自于能力的贡献大小,而不是权力的大小。

在社会层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在由国家社会走向公民社会。什么叫国家社会?国家之外无市场,国家之外无社会,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国家包揽一切,这叫做国家主导的社会。今天我们的社会结构有三危,市场经济是一危,政府是一危,另外公民社会,就是民间组织是另一危。在我们中国的今天,民间组织在不断的壮大、成熟,我们的社会正在由国家社会走向公民社会,这也是过程思维出现的一个变化。

还有文化层面,在价值观上,由过去权力本位走向金钱本位,今天又突出一个能力本位。用过程思维来看待中国社会的转型,我们就可以分析经济层面的、政治层面的、社会层面的和文化层面的转型了。

5、实践思维与理念的实现

5、1 实践思维的内容

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是来揭示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式和人们如何行动的方法。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要改造世界,所以我们人、领导干部既是认识事物的主体,又是改造事物的主体,哲学在这里边有一个言和行的问题,有一个说和做的问题。一般来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人只说不做。比如,今天中央提出很多很多好的理念,应该说这些理念都需要贯彻落实,都需要付诸于实践行动,但在有些人那里口动没有变成心动,心动又没有变成行动,这就是认识和实践又出问题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树立实践思维,这个实践的思维包括三个内容:

一是行胜于言,行动比纲领更重要。

列宁讲“一步行动比一大纲领更重要”。纲领很重要,但是纲领确立了,实践纲领的行动更重要,这是实践思维的第一个内容。

二是要把口动变成心动,把心动变成行动。

现在很多好的理念,我不仅要讲、要说、要学习,而且要从内心里来理解、把握;不仅要理解和把握,还要付诸于行动,贯彻落实。

三是要在实践中,注重从利益、技术、制度、政策和社会结构五个方面入手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理念很好,要落实到行动,要解决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如何来解决问题?第一要把问题的解决和利益挂起钩来。符合利益了,才能付诸于行动解决问题,思想一旦离开利益是要出丑的,所以利益问题要关注。第二个要提出一些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我们讲反腐败事关党的前途和命运,我们讲口动了,怎么样变成行动呢?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些反腐败的基础措施,这也很重要。第三个从制度上,把我们的理念变成制度安排。第四个把我们的理念变成现实的政策。通过这些来把它变成实践的行动,这是实践思维的第三个内容。

5、2 案例分析

运用实践思维需要来分析一个案例,就是现在我们有很多好的理念怎么实现?我觉得是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问题,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执政能力、执政为民这些理念都非常好,如何把这个理念变成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呢?这就需要我们要强调实践思维,我们不能成为口头上的那种最大的激进派,而要成为实践上最大的保守派。有些人喊起来激动地不得了,但是落实起来就是不变成行动,我们不要喊那些震撼世界的词句,我们要付诸一步一步地实际行动。我在搞调研的时候,就发现我们现在有些地方得了消化不良症、口号疲劳症,对很多好的思想观点进都进不去,而旁风了;进去了以后马上就忘了,把理念怎么付诸于行动这个问题解决得不是很好。

6、人本思维与领导带领

6、1 人本思维的内容

领导干部认识事物、改造事物,最终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人是改造认识事物的主体,又是认识改造事物的目的。人既是主体,要依靠人;人又是目的,还要为了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问题突出了出来。我们认识事物不仅有主观和客观的问题,有一个片面和全面的问题,有一个孤立和联系的问题,有一个静止和发展的问题,有一个认识和行动的问题,还有一个对人是不是有意义的问题。人以外的事物,人以外的实践,对人要么是正面的、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对领导发展是积极的;要么对人是否定的,对人的发展是不积极的。所以最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要人来出场的,是要讲人的观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理论内容丰富,但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的人的理论、人本思维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命题把人当作主体。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人是什么样的,他从事的活动的效果就会是什么样的,所以人是主体就要依靠人。我们讲科技发展观,要解决依靠人的问题。

第二个命题把人当作目的。我们的一切活动说到底是为了人,我们既要通过人、依靠人,还要为了人,把人当作目的,这是第二个理论。

第三个命题把人当作尺度。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科学的来把握事物,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还要从人的尺度把握事物规律对人的意义。

这就是把人当作主体,把人当作目的,把人当作尺度。

6、2 案例分析

那么根据人本思维,我们领导干部如何来看待人呢?这里边也给我们提供很多领导方法和领导的思路,领导干部需要用人本思维来指导工作,提高领导方法与领导能力。

一、领导干部能不能根据人具有共同人性,掌握人本定律与公共定律;

我们中国人看人,往往根据人的身份差异、地位差异、等级差异来看待人,前面我说了。所以有时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我们就容易把他看得轻一点,生活在社会上层的人就容易看得重一点,这会付出很大代价的。我们领导干部在看人的时候,既要从他的身份地位来看待他,还要抽去他的身份地位来看待他。我们都是人,在这个单位我们都是这个单位的人,具有共同人性,那就意味着人人平等,在机会上、权力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二、根据人的历史发展,掌握轴心定律;

一般来讲,在封建社会人们最看重的是权力;在工业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人们更看重的是资本和金钱;那么在今天,我们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在知识经济向我们日益逼近的社会,在我们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社会,人们会越来越看重能力,这是今天我们人追求的三个基本的价值取向。要么是权力本位,要么是金钱本位,要么是能力本位,历史当中逐渐把一个核心的东西给突出出来了,我们领导干部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掌握这个定律。

三、根据人的个性差异,掌握二八定律;

人的能力先天和后天都是有差异的,能力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个性的差异和效果的差异,面对这个差异,我们既要平等的看人,还要按照差异来看人。如果只讲平等不讲差异,很容易得平均主义;反过来,如果只讲差异而不讲平等,人们之间就会拉开巨大的差距。所以根据人的个性差异,我们要掌握二八定律。那就是我们这个单位80%左右的活,主要是由25%左右的人干的,我们应该利用政策来善待我们身边的25%左右的精英人才,使他们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根据人本定律,我们还要掌握人和牛的辩证法,当我们的组织把我们的成员仅仅当牛来使的时候,只让他拉车,不让他吃草,他就开始发牢骚,他说“我是人我不是牛”,磨洋工,不好好干。结果怎么样,蛋糕做不大,效率出不来。换一种思路,当我们的组织把我们的成员当人看,尊重他、关心他,人心都是肉长的,我的组织对我这么关怀,我要好好的回报。怎么回报呢,埋头拉车,黄牛精神。当你把他仅仅当牛来使的时候,他偏要做人;当你把他当人看的时候,他甘愿做牛,这就是人和牛的辩证法。我们尊重人,黄牛精神就出来了。

四、根据人的双重本性,掌握鲶鱼定律。

人是具有双重本性的,既要看重自我,也要关心他人;既是个自然人,又是个社会人;既要强调自己的个性,还要强调社会性;既要追求物质层面上的东西,还要追求精神;既是个主动的存在物,又是个被动的存在物,人有些时候是主动的,人还有被动的一面,人是主动和被动统一的存在物。

人的主动性我这里不讲了,人也有被动的一面,人的被动一面是双重本性的一性,根据这一条,我们应该掌握鲶鱼定律。什么是鲶鱼定律呢?挪威这个国家有一个海,不少渔夫到海里捕鱼,捕沙丁鱼。有的渔夫捕的沙丁鱼运到岸上都死了,沙丁鱼卖不出好的价格,另外一些渔夫捕的沙丁鱼到岸上都活了下来,卖得价格比较高,这个秘密在哪里。后来发现渔夫把鲶鱼放在他的鱼仓里边,那些沙丁鱼看到鲶鱼,感到很害怕,瞪大眼睛,蹦着神经,在鱼仓里边游来游去,生怕鲶鱼抓到它。由于它蹦着神经,瞪大眼睛,游来游去,结果到岸上反而活下来了。其他渔夫捕的沙丁鱼由于没有压力,没有鲶鱼的威胁,它闭着眼睛睡大觉,结果到岸上都死了。

这个鲶鱼的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如果人没有一点压力,人就会有惰性,他的主动性、潜能就发挥不出来,人要有惰性,在社会上就有可能被淘汰。根据这一点,我们领导干部要掌握鲶鱼定律,适当的人给他一点压力,给他一点鞭子抽,前面放着萝卜,后面鞭子抽着。我觉得我们要掌握人本思维,要研究人,要理解人,要掌握人,要根据这一条来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来掌握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

好了,今天我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我们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归纳起来是六种思维方式,求实思维、系统思维、过程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人本思维,再把这六种思维方式结合领导干部的工作,转化为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我又分析了一些案例,结合领导干部的实际,也讲了一些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我觉得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着六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大致上来说,也基本上可以了。因为邓小平讲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管用的,我归纳一下基本上占六个方面。

这就是我今天讲的基本内容,讲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