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旅游12月份最好:柏拉图的线段和洞穴隐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9:00:23
柏拉图的线段和洞穴隐喻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有两个很有意思的隐喻,分别是线段隐喻和洞穴隐喻,就随便谈谈他的这两个隐喻。

  柏拉图的线段隐喻大概内容是这样的:他将一条线段分为四个不等长的部分,每一部分代表不同的东西。暂且将四条线段命名为A、B、C、D。其中A>B>C>D.A/(A+B)=C/(C+D)=(A+B)/(A+B+C+D).A代表纯思想,B代表理性,C代表信仰,D代表幻想。A和B组成纯概念之领域,也就是形式的领域;C与D组成可见之领域,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领域。其中C又代表实体部分,D代表影子及影像部分。柏拉图的隐喻的长短和比例很重要。他认为,在线上,纯概念领域比可见领域重要,同样,线下认知(A和B)比见解(C和D)更重要,这就对应了线段的长短,而这些就是他对世界的大概观念。柏拉图认为,灵魂转世之时,将会接触到线上各部分。聪明的灵魂将会按照那个比例原则把每日度过的生命适当的分配给相应部分。如果这个线段颠倒了,人也就认识不到真理了。

  柏拉图的洞穴喻估计人们会更熟悉一些。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作了如下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而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不过柏拉图认为,只要有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他的视力就可以恢复,首先大概看阴影最容易,其次是看人或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次是看事物本身,在夜间观察天象,之后就可以在白天看太阳本身了。此时他便明白:“造成四季交替和年岁周期的主宰可见世界一切事物的正是这个太阳,它也就是他们过去通过某种曲折看见的所有那些事物的原因。”[2]于是他回想当初穴居的情形,就会庆幸自己在认识上的变化而对同伴表示遗憾。他既已见到了事物之本身,便宁愿忍受任何痛苦也不愿意再过囚徒生活。然而,如果他复回洞中,那些同伴不仅不信其言,还会觉得他到上面走了一趟,回来眼睛就坏了,对“影像”竟不能如从前那样辨别。他的同伴们不仅不想出去,甚至想把那位带他出洞的人逮住杀掉。

  说完了柏拉图的两个隐喻,我们大概想一下我们现在科学的研究。从牛顿时的物理学开始,我们所谓的科学一直认为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种物质又必然有一定的惯性,这是评判一件事物是不是物质的关键,也就是说物质必须要有质量。然而,根据这个观念,我们人类科学的研究一直局限在人类看见可感知的范围内。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压根就忽略了那些不可见的,不可感知的领域的研究,导致自诩为科学家的人以及其他相信科学的人谈“灵魂”色变。这种状况知道进来才有一点转化的趋势,这个趋势大概起自爱因斯坦对光子的提出,进来当然包括霍金对黑洞的研究,而这些东西都是人类无法看到的。科学界也慢慢有人敢于去正视“灵魂”这个词了。佛雷德.艾伦.沃尔夫和布兰恩.魏斯就是其中一部分。前者是物理学家,后者是心理学家。到此,还有人嘲笑当年牛顿研究神学吗?谁能说他的研究是荒谬的。

   现代的科学,在一定意义上等于说绕了一个大圈,谁又能保证这个大圈绕回来这个整体又不是一个圈呢?所以,我更相信康德对世界的划分:可知的;不可知的。科学在我看来不过是一个时代的神话而已!我们今天认为完全正确的东西在古人看来肯定很荒谬,将来呢,将来的人估计也会觉得很好笑吧。所以人类的认知是很有局限性的,只能无限接近真理(暂且这么称那个绝对的正确),但却永远无法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