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大餐的英文怎么说:寿命无常实修法(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9:23:17

寿命无常实修法(一)

(2009-08-30 11:02:16)转载 标签:

宗教

无常

正法

除法

诸佛

须弥

杂谈

分类: 借花献佛

 

引自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topic=10931.msg54565#msg54565 

一、想到寿命无常的好处

用三个比喻说明:

(一)比如到一个地方居住,知道在该地只是暂时停留几日,就对居住条件等不会怎么在乎。

我们想到自己在今生今世生存的时间不多,就会对眼前一切事物的执著心变得淡化。

这种执著淡化,就会免去许多亲仇爱恨,是是非非之类的无端烦恼,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比如人们知道不久要到别的地方去住,就必然会为搬走作打算。

同样,我们若意识到今生结束,要去后世,就会为后世作打算,为后世的利益创造条件,步入长远幸福的道路就会从今生开始。

(三)比如追杀自己的仇敌步步逼近自己时,哪还有逍遥自在吃喝玩乐的心思呢?同样,明知死神临近,就不会骄慢放荡,而会虚心做个符合标准的修行者。

二、不想寿命无常的坏处

也有三个比喻说明:

(一)比如虽登临宝岛,若想不到马上要离开,就不会收集珠宝,因而就会空着手离去。

同样,我们虽然获得了殊胜人身,若意识不到人生无常,很快会离开人世进入另外的去处,就不会想到修法行善,若不修法行善,死亡时就会两手空空。

(二)比如居住在一个地方,把自己居住的家园看作是永久的住所,就会对它产生爱执,恋恋不舍。

同样,如果把今生看作牢固长久,就会产生相应的爱执而陷入毫无意义的事物圈子。

(1)比如走向屠宰场的牛羊,因不知死亡就在眼前,所以才悠然自得。

人们虽然在步步逼近死亡,但若毫无死亡将临的感觉,而耽于无益之事,在临死时就会悔恨地顿足捶胸。

总之,能不能进入永久幸福快乐之道,就要看能不能如法修行。能不能如法修行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意识到人生无常。

在佛经续部中所讲的事理,没有比觉悟人生无常更重要的事情,因此认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正文:修死亡无常。谓由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

三种根本:即决定死死无定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每一根本皆以三种因相成立。

九种因相见下:

决定死:以三种因相成立。即①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②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③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死无定期:以三种因相成立。①思惟南赡部洲寿量无定;②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③思惟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以三种因相成立。①死时除法而外,以财富无益。②死时除法而外,以亲友无益。③死时除法而外,以身体无益。

每一根本皆以三种因相成立,共九种。三种根本每一个都思惟到量时,心中即会发起决断——我必须修行正法。修法重点在思惟,思惟结果是内心发起决断。

 

第一根本、思决定死

以三条理由证明决定死:

一、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二、寿无可添,无间有减;

三、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最后,决断必须修行正法。(此第一决断)

一、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即死亡必定来临,无任何办法改变这个规律。有四条理由证明:

1、任受何身,定皆死亡;

2、任住何境,定皆死亡;

3、任处何时,定皆死亡;

4、无缘遮止死亡。

1.思惟任受何身,定皆死亡;

人必定是要死的,如《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诸世间,生者皆归死,寿命虽无量,要必当有尽。”

不论受生为何种身体,决定皆有死亡,《无常集》云:“获得自在之佛陀、独觉、诸佛之声闻,尚须舍弃此身,何况毫无自在的凡夫,岂能避免死亡?”

《法集要颂经》云:“诸佛与菩萨,缘觉及声闻,尚舍有为身,何况诸有情。”

天界大梵天、帝释、遍入天等虽具神通,身体坚固且具光明,寿命长达多劫,然而天身皆会坏灭,色界之身在引业穷尽时,无不坏灭,欲天之身亦皆显现五衰相而死亡。人间福报最圆满者(即转轮王),然而诸转轮王或代代帝王,无有一人能长生不死,周遭之人类,身体形相、势力、寿命等虽有差异,但平等皆为业惑所感有漏身,无法超越坏灭本性,终将如水泡般幻灭。

所有诸佛菩萨、阿罗汉在因缘尽时,亦无不示现涅槃。此世界曾出世贤劫七佛,每一佛尊皆有不可思议的声闻弟子,而今无一留存。在释尊教法中,五百罗汉皆现涅槃,其后印度二圣六庄严等亦皆离此世界,而今唯见其论典留存于世。此后佛法传至汉藏二地,一千多年中,前后出现过无数成就者,譬如,西藏前弘期的二十五位大成就者,后弘期的米勒日巴尊者、宗喀巴大师等,汉地六祖大师、智者大师等,此等高僧大德,亦唯留名于史册,活在后人记忆中。

因此,历史上获得超生死金刚体的一切佛陀都要示寂而抛弃肉体身,更何况我们凡夫之辈,无论获得怎样高贵殊胜之躯体,也难免一死。《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

阿那律古佛示现涅槃时,留下一首偈颂:“有为法如云,智者不应信,无常金刚来,摧圣主山王。”一切有为法皆如浮云般无有坚实,所以智者不应对其信赖,一旦无常金刚到来时,即使是诸佛圣尊的色身、坚固的须弥山王亦会被摧毁无余。

《阿含经》中记载:某日,阿难尊者来到佛陀面前,以头顶礼世尊莲足后说:“世尊,您的身肉为何变得如此松缓?”

佛说:“阿难,正如你所见般,如来身体皮肉已经松缓,不如以前。此色身为病所缠、为死所迫,如来已经衰老,年龄已过八十矣。”

阿难闻佛所说,便悲伤哭泣,自言自语地说:“苦哉!到了老年,竟是这般光景。”

此时佛陀教诲说:“诸比丘,世间无一法可依靠,应当舍弃世间,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有恩爱别离的寂灭涅槃,汝等应常念无常迁变之理。”

又有颂云:“大地须弥海洋出七日,烧为灰烬如此坚固物,灭后微尘尚且难留存,何况极其微弱之人类。”那些庞大坚固的山河大地也会化为灰烬,脆弱如水泡的生命有何战胜死亡的能耐?因此,绝不能执著于永恒常住。

2、思惟任住何境,定皆死亡;

《无常集》云:“居住何处可遮止死亡进入?如是处所决定无有,空中无有,海中亦无,诸山林间亦不会有。”

《法句譬喻经》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就是说在天上地下任何地方都没有躲避死亡之处,到处都要死亡。

《法句譬喻经》记载:昔日,佛在王舍城竹园中说法。当时有梵志兄弟四人,各自都获得了五种神通,通过神通观察,知道七日后他们都会命尽身亡。

于是大家共同商量逃避死亡的办法。

他们说:“依靠五种神通的力量,我们可以令天地倒置,日月无光,移山倒海,无所不能。怎么可能无法逃避死亡?”

一个人说:“我潜入大海,上不出海面,下不至海底,一直浮在中间,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入须弥山中,合上山的表面,令其无有丝毫缝隙,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隐藏于虚空中,无常鬼怎会知道我在哪里?”

一个人说:“我当藏入喧闹的大集市中,无常鬼随便找一个人好了,又何必非找我不可?”

四人商量好以后,按照各自的想法藏了起来。结果七日之后,藏在空中的,自然堕地而死,犹如果熟从树上落下;藏在山中的,在山中丧亡;藏在大海中的,当即死亡,被鱼鳖所食;藏入集市中的,在众人堆里自然死去。

佛知道这件事后,就对比丘们说,这四人愚昧,不通达生命的真相,古往今来,有谁逃脱了死亡。人们欲求不死,终不可得。

 

当年琉璃王诛杀释迦族时,世尊为向世人显示业力不可思议,而藏匿释迦族几个孩子,其中二子被置于月亮上,二子被藏入大海中,又有二子被纳入钵内。屠杀结束后,数子皆死,无一免难。故大限到来,不论住在何处,逃往何方,死亡决定降临,纵使佛陀亦无法改变业力。

此三有世间,下至无间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天,决无死主不到之处。

不论亚洲或欧洲,不论中国或美国,不论城市或乡村,不论在家中或旅途中……,死亡随处发生,死主之阴影笼罩全世界。不论空中或海上,不论江河或草原,不论山崖或沙滩,不论农田或工厂……,死亡随处发生,死主之势力渗透三界每一处所,无处可逃。

即使躲入无有缝隙坚固的城堡中,试图以十万勇士护卫,然而死主魔掌仍会伸入城堡,将我等带走,终究无法在人间停留片刻。因此,不论安住何处,死亡决定会来临。

3、思惟任处何时,定皆死亡;

《心性休息》中云:“思维世间前后代,先前无量人已逝,如今人间多数众,百年之内定死亡。未来一切亦复然,且观老幼同辈去,吾亦不离此性故,当思定死而修法。

《无常集》中云:“过去所生乃至将来生,都要放弃此身而离去,智者悟到一切都毁灭,处于法中定要如法行。”一切过去现在已生及未来当生之有情,皆是舍弃此身而去往后世。智者了达诸法无不坏灭,应住正法,决定行持梵行。

曾经生存在地球上的远古人类今无有一人存在,由此可决定彼等皆是以死亡告别世界。鉴往古今,便可断定现在的人类,百年之后必将化为乌有,未来世界亦复如是。

4、思惟无缘遮止死亡;

即使汝等财宝充满三界,然死主阎罗王根本不会受此贿赂;即使是以威力统慑三界之梵天与帝释,亦无法遮止死亡之路;即使身体如彩云般美丽,通达种种诱人幻术,然夺命阎罗王众威军的毫许汗毛亦不为汝所动。故死亡来临时,无任何法能回遮。

以权势、钱财、药物、咒术等能遮止死亡吗?决定不能。若不见有任何回遮之法,则必须接受必死之事实。迦摩巴说:“现在即须畏惧死亡,临终时须无所畏惧;如《抛置岩石山经》中说:“诸佛的无比智慧神通力量也比不上无常的力量强大,对规律性无常死亡,一切佛菩萨的力量合在一起也无能为力。

因此,就医吃药和念经念咒怎救得了命尽之人,改变死亡的规律呢?

总结: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死亡必至,且无法遮止,如是成立决定死亡。

假使某时某处以某种身,死亡不至,亦有可能不死,或者虽然有方便回遮,亦可免一死,但不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皆不能免死,又无法回遮,故决定会死。

以理归摄上述内容:以业惑牵引之凡夫(有法),死主决定当来,且无缘遮止(所立),以任受何身、任住何境、任生何种时代,皆无任何方便遮止死亡之故(能立)。

二、思惟寿命无丝毫可增,且不间断有减少;

《入行论》云:“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昼夜间刹那也不停留,今生寿命总是在衰减,而且也无法去额外增添,我的生命如是有减无增,难道还会不死亡吗?

浊世的寿命极其短暂,一部份已经失去,所剩也已不多,何况分分秒秒在减,一分一厘不会增加,时时刻刻在走近死亡,怎么会不死呢?人寿短短数十年,活一天便减一天寿,又无额外可增之寿,根据此点,即可断定自己必定死亡。

比喻:譬如织布,虽然每织一次仅去一缕丝,却能速疾织完;犹如决定被宰之牲畜,随其步步向前,速疾即至杀者前,诸人寿命亦复如是。”

犹如瀑布之水,逝者不可再返,如是人寿已去,亦定不复回还。”

三有世间一切显现法皆在演说无常,譬如落日浮云、瀑布闪电、落花流水等,悉为显示无常生动之教言。

非但在寿命尽头,被死亡摧坏而趣往后世,即在存活中间,不论作行住卧等何事,无有不减寿量之时。首自入胎以来,即无一个刹那能够安住,唯一往后世奔驰,故在中间存活之际,完全被衰老疾病之使者牵引,唯一为死亡而被引往前行。是故不应认为存活时不趣往后世而安住欢喜。譬如从高崖堕落时,在未至地面正坠落期间,不应有何欢乐。如是从出生开始,恒时为死亡而奔驰,有情在此期间岂能获得真安乐?”如颂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人如同少水之鱼,随时光飞逝,生命日渐缩短,故离死亡极近。

    总结:业惑牵引之补特伽罗(有法),决定死亡(所立,以有限寿命无可增添、无间有减故(能立)

三、思惟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当死;

修法时间,减去前面年幼无知与后面衰老无力之年;中间时间段中,又减去睡眠所占一半时间;剩余时间中,又减去散乱不安住修法之时间,如是所剩修法时间仅为少许。

《入胎经》云:“百岁之中,半数为睡眠覆盖,十年幼稚无知(无修法意乐),后二十年衰老(无修法之力),中间又以愁叹苦忧及恚恼耗去多时,以身体所生种种疾病,又耗去部分光阴。”

伽喀巴亦云:“作人六十年中,除去饮食、睡眠、疾病,其余能修法时间,尚不到五年。”

年青人与老人可计算自己修法时间。譬如,已三十岁的年青人,三十岁以前未修法,六十岁以后亦不能计,中间三十年中,若每日保证修三小时,修法时间为八分之一,仅三年零九月。在城市中,工作繁忙者,若毎天保证修一小时,修法时间仅为二十四分之一,仅一年零三月。若六十岁之老人,最多存活十年,毎日修二小时,修法时间为十二分之一,仅十个月。若再懈怠,一天修一小时,则修法时间仅剩五个月。

如是稍作计算,便知一生能修法时间极少,几乎无暇修法,决定皆会速疾趣入死亡。因此,勿以为尚有几十年时间可修法。尤其老年人,即时起便应一心念佛,求生极乐。若仅能修行几个月,却仍为余事分心,死时毫无准备,则追悔莫及。因此,须于如是鲜少时间中,抓紧修行,以人身摄取心要。汉地毎天上晚殿时皆须念: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即是此意。如经云:“残酷无情死亡神,在它尚未来临前,备好一切善资粮,莫要事后自后悔。”

由以上三种因相成立第一根本——决定死亡之后,应当发起第一种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如是思维:现世一切圆满,临终时唯一成为忆念之境,如同醒后忆念梦中所受安乐。若死亡怨敌决定将至,无法遮止,为何仍然爱著现法欺诳?如是思惟后,心中当多发誓愿,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第二根本、死无定期

 

以三条理由证明:

①南赡部洲寿量无定故,死无定期;

②死缘极多活缘极少故,死无定期;

③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最后,决断必须修行正法。(此第二决断)

(一)、南瞻部洲众生的寿命长短无定数,尤其是浊世的生命长短不定,死无定期。

总之,北俱卢洲寿量决定为千年;西洲与东洲大多寿量亦有决定,西洲为五百年,东洲为二百五十年,唯独南赡部洲人寿极不固定,如《俱舍论》中说:“此土无定末代时,十岁原初寿无量。”意思是说瞻部洲的寿命不同于别的世界,原初寿无量,末代短至十岁。

尤其是浊世寿命更无定数,损伤寿命的逆缘磨难逐日在增多,驱病延寿的术咒药物的作用也在逐步减低消失。人在老、幼、中年何时死亡,都无定准。《因缘品》中云:“有者胎中死,有者落地亡,有仅爬行逝,有跑时夭折,有老有年幼,有些壮年人,相继而离世。”

《集法句经》云:“上日所见多人之中,便有下日不见而亡者;下日所见多人之中,便有次日上日不见者。”

此处关键须结合实际生活思惟,如是方能触动内心。由耳闻目睹的现实事例,引发强烈感受。

(二)、死因多生因少、死缘极多,活缘极少而死无定期

死因、死缘多:

经中说损害生命的内因疾病种类有404种,外因有魔障8000种。

死缘,包括有心死缘与无心死缘。有心死缘即来自有情之死缘,包括王难、战争、怨敌杀害、念咒诛杀等来自人类之死缘,天龙鬼神损害、山精水怪侵扰等来自非人之死缘,毒蛇、猛兽伤害、牛马踩踏等来自旁生之死缘。无心死缘包括内外二种,即内四大种不调所引之疾病,外四大种不调所引之灾害,如地震、洪水、大火、飓风等。

观察人类战争导致的死亡情况:

以上世纪战争史而言,上世纪随着科技突飞猛进,人类战争越发残酷。短短二十年中,竟爆发两次世界大战。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历时四年零三个月,三十八个国家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参战将士多达七千三百四十余万人,死于战争者约有一千万,受伤人数约有两千万,受战祸波及者超十三亿,约占当时世界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六年之久,六十个国家卷入战争,涉战人员占世界总人数的百分之八十。参战人员达一亿二千万以上,死亡人数超过五千万。

从二战结束至一九九四年为止,世界上发生大小战争有一百六十场,造成二千二百多万人死亡。其中重大战争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两伊战争、非洲种族战争。二十一世纪初,又爆发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

战争中的牺牲者,皆是在寿命未达究竟时死去,谁亦不曾预料自己何时死去,何处死去。此等皆反映南洲死期不定之事实。以战争类推,可以观察:当今人类有多少死于癌症、爱滋病、心脏病等疾病;有多少死于地震、洪水、海啸、大火等自然灾害;有多少死于政治运动、暴力谋杀;有多少死于车祸空难、饮食中毒;有多少死于心理压力、劳累过度。彼等均于寿命未达究竟时死去。如是全面观察,定会理解此世界人寿不定之含义。尤其当今时代,生存状况日益恶化,突发死亡事件比比皆是。我们生于此时代,身处此世界,不可能不受共业支配,勿幻想自己命运胜过他人。暂时安稳,不等于真正生存在太平世界。实际作人时刻都处于死亡边缘,难有生存保障。

自身是由四大种假合而成,四大亦互相违害,四大若失去平衡,有所增减,便会引发各种疾病而夺去命根,此等违害是与自身俱生而有,故身命无有保障。四大种界平等,方能维持健康,若一大有所增减,即会导致四大不调,引发疾病。

活缘极少:

由于时代恶浊,众生内在福报下劣,饮食药果等皆无精华,少有营养,难以治病养身,从内相续而言,以平时资粮极少积集、恶行严重,故念诵长寿咒、长寿经等法事,力量极微,极难修集大福业,故活缘极为稀少。

活缘亦成死缘:

为了生存,寻求饮食、住房、朋友等,反而由此成为死亡因缘。即受用饮食本为活命,反而以食多食少或食不相宜,成为死缘;寻求住房本为御寒避暑,挡风遮雨,反而因房屋倒榻等丧命;觅亲求友,本为扶助生活、事业等,反而遭亲友欺辱等,成为死缘。甚至药物等延年益寿的东西也往往会变成致死的原因。

思惟上述道理,便可了知,内外因缘悉为致死因素,此生命唯是坏灭之本质,无丝毫保障。如是明了后,智者唯应修习正法,此是唯一可以信赖之处。

    总结:所依身,死缘极多、活缘极少(所立),因为具有有心、无心极多死缘,且五浊极浓厚时,活缘极少,活缘亦无不能成为死缘之故(能立)。众多经论皆云人身速死,若究其因,即死缘极多。

(三)、身体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假若人的生命本身坚固有力,即使是损寿的已按原再多也没有关系。但实际情况恰巧相反,经中说:“生命如水泡”,就像水上吹起的气泡,十分脆弱。不须大损害,即使小伤,亦能摧坏命根,故违害命根是极容易之事。《亲友书》说:“劫末七日悬空,彼时大地、须弥及四大海皆被烧尽,不留颗尘,何况至极微弱之人身?”

    总结:身体极为微弱(所立),以无须大损,仅以芒刺即可毁坏命根之故(能立),如大水所淹火星,大风所吹云雾,重压下之鸡蛋,烈火中之水滴。

如是思惟死无定期后,当想:不知死主何时决定毁坏我身命。莫以为尚有闲暇,应当反复立誓,决定从现在起修习正法。如《迦尼迦书》所说:“死主与谁皆不沾亲,从不预约忽然降临,莫想明后天再修行,应当立即修法。(第二决断)

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亦云:“国主!此四大假合暂借之身,在未病、未衰老、身心乐住之时,应当摄取心要,(即应摄取于病死衰时无畏之坚实),否则病、老、衰降临时,即便欲修又有何益?”

身体本自具有,为何称为所借之身?若身为己有,为何死时带不走丝毫,故身体非受我等支配,唯是随惑业而转,一旦业力成熟,不欲病须病,不欲老须老,不欲死须死,是故此身无法保有,暂时借用几十年而已。

为何须于身心乐住时摄取心要?因年轻健康时,身心堪能,精力旺盛,此时作闻思修,能取得心要,而无畏于老病死。反之,少壮未努力,一旦老病死衰降临,身心不堪能,欲修亦无力。故须于身心乐住时,取得心要。

三根本中极为重要者,即是思惟死无定期。乃因思惟死无定期,能转变自心,故应努力修习。

过去有一宁敦大师,一次,侍者汇报预备夏天用木柴之事,大师说:“夏天你我在否尚不能保证,备之何用?果能活至夏日,到时再作商量。”根本不考虑此等琐事。

喀喇共穹格西在洞中修行时,洞口长有荆棘,常刮破衣服,起初格西欲砍荆棘,忽又转念:“我或死于洞内,不知能否出去,唯修法最为紧要。”故一直未砍。格西出洞时又想:“不知能否返回洞内。”如是在洞中修行多年,直至获得成就。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