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如何分辨东西南北?:国际铁路建设的新机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15:21

国际工程与劳务 发布日期:2010-5-19

国际铁路建设的新机遇 袁 立2010年,世界经济在经受全球金融危机洗礼后已踏上艰难的复苏之路。在多数国家纷纷出台超常规经济刺激政策的大背景下,国际铁路建设正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以铁路工程承包为主业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际铁路建设的发展趋势长期以来,铁路运输一直在陆路运输领域发挥骨干作用。近年来,铁路运输在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中,正在焕发新的活力,使铁路建设市场保持增长势头成为可能。一是出于环保因素的考虑,铁路作为环境友好型运输方式受到广泛认可。根据英国研究机构对本国的研究,铁路运输二氧化碳的每人每公里排放量是公路运输的一半,是国内短途航空的1/4。在过去的15年间,铁路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22%,公路运输下降了8%,而短途航空运输则上升了5%。二是考虑能源价格上涨因素,铁路运输在陆路运输方式中的综合能耗最低。据测算,在等量运输下铁路、公路和航空的能耗(油耗)比为1:9.3:18.6。从总体运输成本上看,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客运成本之比为1:1.59:6:5.54,货运成本之比为1:6.23:0.64:17.2。三是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了铁路运输的吸引力,各国铁路纷纷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同时改革运输组织工作,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在重载、高速运输和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再加之现代管理和优质服务以及铁路的区域联网、洲际联网,契合了客货运输对安全、准确、快速、方便、舒适的要求。四是在多个国家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中,铁路建设被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加快铁路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欧洲铁路工业联合会(UNIFE)2008年9月公布的“全球铁路市场现状与2016年展望”报告预计,2016年全球铁路市场规模是1540亿欧元,涵盖列车控制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机车车辆和运管服务四大领域,总体年增长速度在2%至2.5%之间。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年增速约为3%,非洲/中东地区、独联体地区、亚太地区及北美自贸区以外的美洲地区的增速均超过平均值,分别为6.2%、5.8%、5.6%、5.0%。国际铁路建设总体特点第一,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迅速扩大。据预测,亚太地区对外开放的铁路市场规模在2016年将超过北美自贸区市场成为全球第二大区域市场,其主要增长点就是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市场。第二,区域性铁路建设方兴未艾。非洲和中东铁路市场现有规模较小,但由区域性铁路建设而带动的铁路基建市场潜力巨大,其中包括:北非的马格里布铁路,用于连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及毛里塔尼亚等国,目前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已开始大规模铁路建设;东非共同体铁路,用于连接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和布隆迪5国,项目费用预计约46亿美元;海湾国家(GCC)铁路,将贯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和阿曼等海湾六国,预计总投资约600亿美元,第一期工程连通沙特阿拉伯﹑巴林与科威特,第二期工程将延伸到阿联酋和阿曼,第三期工程将把海湾铁路同两条国际线路接轨,直通中亚和欧洲。第三,国际铁路走廊建设前景广阔。据媒体报道,中国正与17国磋商构建“新东方快车”铁路网,打造三条跨境高铁线,连接东南亚、中亚和欧洲。中亚线由新疆乌鲁木齐经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连接伊朗和印度,欧亚线由北京经中国东北、俄罗斯直抵西欧。第四,全球铁路维修市场需求总体稳定。目前,全球路网总里程超过150万公里,约有80%的铁路基建需求源自既有线更新改造工程。从国际铁路建设市场的总体供需结构看,铁路工程专业施工力量相对不足,对中国铁路行业特别是工程总承包企业“走出去”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铁路建设企业竞争力分析近几年,中国企业陆续承揽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铁路工程,如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速铁路II期工程、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I期工程、尼日利亚阿布贾城铁项目、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项目、利比亚沿海、西线和南北线铁路项目、阿尔及利亚北方干线55和175公里铁路项目、安哥拉本格拉铁路修复改造项目、阿尔及利亚高原铁路151和39公里项目、沙特麦加轻轨项目、沙特南北铁路Ⅱ标和Ⅳ标项目、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轻轨BOT/PPP项目、委内瑞拉第那科-阿纳科段铁路项目、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煤炭运输铁路项目等等,吹响了中国铁路“走出去”号角,积累了一定的海外铁路承揽和建设经验。在国内,飞速发展的中国铁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强大的系统支撑。从世界屋脊上的青藏铁路,到世界第一条商用磁悬浮线路在上海建成,再到时速350公里国产动车组在京津、武广客专上飞驰,中国铁路的综合实力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形成了中国高速铁路、中国既有铁路提速、中国高原铁路和中国重载铁路四大特征,尤其是在高速铁路建设方面,拥有比较优势:一是集成优势,即能够从轨道线路设计、施工,列车、信号、牵引供电等设备供应到运营管理、设备维护等提供一揽子交钥匙服务;二是技术层次丰富,不仅可以在既有线实现时速250公里,也可以在新线上实现时速250公里至350公里,能够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三是设计、施工、机电产品制造拥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在看到行业发展优势的同时,中国铁路企业仍需改善以下问题:一是在核心技术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方面相对薄弱,如“四电”集成领域,与西门子、泰雷斯、阿尔斯通等知名企业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在国际标准体系方面缺少“话语权”;三是受贸易保护影响,中国机电产品进入欧盟等市场往往面临产品认证“门槛”;四是中国设计企业在理念、标准、程序上尚未与国际接轨,在执行设计合同特别是EPC合同的设计任务时,不免会“事倍功半”地照抄国内做法,设计的主导作用大打折扣;五是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与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特别是与国际大型、特大型铁路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要求存在差距。加快中国铁路建设行业“走出去”的几点思考面对国际铁路建设的新机遇,中国企业以高速发展的中国铁路为依托,迫切需要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谋求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中国铁路技术和标准体系走向世界,加强中国与项目所在国的国际经济合作。、继续完善政府间铁路项目框架合作机制目前,我国铁路“走出去”迈出重大步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交流合作的良好态势。铁道部已经成立了中美、中俄、中巴、中沙、中委、中缅、中吉乌、中波、中印等境外合作项目协调组,组织国内有关企业开拓境外铁路工程承包和装备出口市场。目前,我国与美国、俄罗斯、沙特和巴西等国高速铁路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在我国铁道部主导下,充分发挥中国铁路的集成优势,为项目所在国提供高效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中国铁路和中国企业的品牌,我国铁路产业“走出去”的新局面正在迅速形成。、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选准目标市场这些年,石油等资源价格总体呈现上涨趋势,为一些有资源的国家带来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也为中国企业承揽实施大型、特大型海外工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前面提到的海外铁路市场,除土耳其外,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利比亚、沙特、委内瑞拉等,都是产油国,拥有投资大型铁路基础设施的实力,为扩大海外市场规模创造了条件。中国的铁路工程施工企业,要以实施好在建工程为着力点,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和现场管理,树立品牌信誉,发挥精品工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承揽后续项目、实现滚动发展、逐步辐射周边并进入新兴市场打牢发展基础。、大力推进联盟战略首先要探索和优化发挥好中国铁路集成优势的实现途径,加强中国设计、施工、机电制造企业间的强强联合。近期,中国铁建、中国南车、北京铁路局正在联合竞标沙特阿拉伯麦加到麦地那高铁项目,与竞争对手相比,中国高铁从项目建设、列车供应再到后期运营服务的整体优势突出,已经显示出全球竞争力。其次是在加快培育中国企业“四电”集成力量的同时,加强与西方知名“四电”集成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参与重大国际工程投标。第三是加强与有实力的当地伙伴的合作,一般会获得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由于当地伙伴的本土优势,对竞标胜出大有裨益。第四是加强银企合作,既包括从国有政策性银行争取融资支持,又包括以项目融资方式探索使用国际银团贷款,为参与大型BOT/PPP项目提供融资保证。2010年1月4日,铁道部与中国工商银行正式签署了《实施铁路“走出去”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铁道部与工商银行将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统筹国内的技术、管理、人才、资金以及施工队伍等方面的资源,遵循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战略投资及金融服务为契机,重点在支持中国铁路相关产业“走出去”、稳步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这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铁路项目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加快推动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中国铁路标准是中国铁路集成优势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广大铁路关联企业集体智慧的结晶。推动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不仅可与项目所在国分享中国铁路建设的经验,而且有利于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掌握主动,同时还可有效带动中国铁路相关产品的出口。我们可以从ERTMS(欧洲铁路运输管理系统)的推广获得启示:在欧盟(EU)和国际铁路联盟UIC的支持下,欧洲铁路制定了统一的列车运行管理系统ERTMS(欧洲铁路运输管理系统),包括欧洲列车运行控制系统ETCS(欧洲列车控制系统)、列车与地面的双向无线通信系统GSM-R和欧洲运输管理系统ETMS,通过推广这一系统,不仅打通了欧洲市场,也为欧洲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打通了道路。目前,由中土集团公司承建的尼日利亚铁路现代化I期工程及尼日利亚阿布贾城铁项目均是采用中国标准,为引入中国标准设计和铁路轨料出口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为加快中国铁路“走出去”,必须加快中国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加强中国现有标准的整理、汇编、翻译和推广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性行业标准的拟订工作,以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拓宽中国铁路走向世界的产业发展空间。(本文作者为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