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二手车市场:五禽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4:30

五禽图

(2011-04-07 21:08:43)
手打者注:本书共辑录了两个版本的《五禽经》,其中,本文档的前两页是薛颠先生辑录了民间的五禽经版本,即《华佗五禽经》,而后面所有的部分则是灵空禅师版的五禽经,是薛颠先生从灵空禅师处继承而来,介绍了道家简要而高效的静功练法及灵空禅师版的五禽经动功,本人认为这才是《金刚圭旨法象》,《金刚圭旨法象》与“象形术”关系密切,修习象形拳法的朋友可以多多参考。以下为正文:


审定五禽图引
南朝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载华佗五禽戏曰:谯国华佗善养性,弟子广陵吴普、彭城樊阿受术于佗。佗尝语吴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人身常摇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为导引之术,作熊经鵄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体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戏,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体轻便,腹中欲食。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也。佗传所云如此,此五禽图乃余从万寿仙书摹出,说亦原书所载,荆门蒋刺史则先谓:尝得一湖南人口传与此不同,余细考其所传,与易筋经十二式内颇有相合(余在江宁见一张姓,年八十余,以易筋经授人治病,曾为余演数式,式与湘人所传颇合也),知必有所授,精审于万寿仙书所载多矣,爰倩其笔述,附于各图之后,以备演禽者有所考焉。

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
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
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
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
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附录  《五禽舞功法图说》(原势并审定皆录于后,以备参考)
第一 虎形
诀曰:如虎形,须闭气,低头,捏拳,战如虎发威势,两手如提千斤,轻轻起来莫放气,平身,吞气入腹,使神气上而复下,觉腹内如雷鸣,或七次如此运动,一身气脉调和,精神爽快,驱除万病矣。
[审定]
立定,两足靠拢(左右足趾足跟相齐),以两手(掌向外)抵足背如托重物徐徐举起,平胸,收回,平腰,向上伸至顶(指向左右掌向上)交手(手掌向下)翻转(手背向下,目向上望手背),两手(仍交手以掌外向)由顶下抵足背,由足背翻转至丹田(据云,虎形用天蓬罩式),各三次。每两手所至,目光随之,各式皆然。

第二 熊形
诀曰:如熊形,闭气,捏拳,如熊身侧起,左右摆脚,要前后立定,使气归于两旁,夹胁骨节皆响,能动腰力,除肿胀,或三五次止,亦能舒筋骨,而安神养血也。
[审定]
立定,两手平腰伸开(掌向上指向前),向上翻转伸至肩(指向后),上伸至顶(掌均向上),左右下平肩(指向上掌向外),收回(捏拳),推去(指向上掌向前),捚zhāi拳至丹田(据云,熊用掌),各三次。凡两臂左右外伸骨节自响,亦不必勉强令有声也。

第三 鹿形
诀曰:如鹿形,须闭气,低头,捏拳,如鹿转头顾尾,平身,缩肩,立脚尖跳,脚跟连天柱通身皆振动。或三次。每日一次亦可,逢下床时演一次更妙。
[审定]
立定,右手握拳至左胁下,引左手握拳随之向右,右手向右向后抵尾尻骨,左手抵右肩,目左顾右手(项向左磨,头向下向后,目不能到,以意送至而已)复以左手握拳至右胁,引右手握拳随之向左,左手向左向后抵尾尻骨,右手抵左肩,目右顾左手(项向右磨,头向下向后),两手握拳至丹田(据云,鹿顾命门),各三次。

第四 猿形
诀曰:如猿形,闭气,捏拳,如猿爬树,一手如捏菓(guǒ),一脚虚抬,起脚跟,转身后,握固神气,运神气吞入腹内,觉有汗出方可住功。
[审定]
立定,右手握拳,平胸(如扳枝式,臂宜曲),左手握拳向上(如右手扳下枝,左手扳上枝),左足随左手向上提(膝曲足翘如上树),左足放下,以左拳平胸,右手握拳向上(如左手之枝已扳下,右手扳更上之枝),右足随右手向上提,右足放下,两手握拳至丹田(据云,如猴子上树),各三次。

第五 鸟形
诀曰:如鸟飞形,闭气欲起,吸尾闾气,朝顶上,虚双手,躬身向前,头要仰起,迎神破顶,又疑入礼拜,此乃五气朝元,六腑调和,元气无损,从此百病不生。
[审定]
立定,两手握拳平腰,伸开左右平肩,两手各向后伸(掌均向外,指均向上),头向前低,以足尖抵地(足跟向上起),足跟落下,两手握拳至丹田(据云,如鸟飞式),各三次。凡作各式均须敛气,作毕收气归丹田,亦不必过于著力也。

绪言
自伏羲画卦,阐明阴阳,两象已寓其中;阴康作大舞,以却人疾;黄帝作内经,以按摩导引而去病苦;庄子演象以态,熊经鸟伸以求难老,吐故纳新而益寿延年;华佗因而推广作五禽经以救世人;此皆古圣贤倡明体育运动之先声也。
且五禽者,以虚灵为本,以练神养气为体,以运意藏神为用,贵乎象之性能,以会意运神,运动肢体俯仰曲伸,而效其灵性,以身心(神意也)合一,以意导气,而通身神明,由呼吸阖辟以练其气,由体之灵觉以敏其神,使象体合一,虚而灵,灵而通,通而变,变而化,化而虚空,空而飘渺,动则为意,静则为性,妙用为神,正是象意之谓也,惟人体之运动,贵于从容,不贵于急迫,贵于自然,不贵于勉强,使身体关节灵活,内部放松,筋络舒畅,养气易筋,疾不得生,如户枢之终不朽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明此道理,万象可通神明矣。
——是编标拳五禽经,为养生而作,取象于数理,立体于演象,内蕴神意以养灵根,外演法象以固灵,尤是入道不二法门,度世之慈航,益寿延年之良箴。
——是编标举五禽经之提纲要领条目,井然按次习之无错谬,而得实效。
——是编首述总纲原理,自虚无含一先天之灵炁发源(即包罗万象),无象而至有象说起,自第一鹤象(灵性也),二熊象(命根也),三虎象(灵根也),四鹿象(性命相交,周天常转),五猿象(灵神也),是为全编演象开宗明义之第一章也。
——是编此术之精意取法于数象而演之,其法象之化身有精微奥妙之玄机,不测之妙用,学者心能证悟功用,则性命双修,庶几有得也。
——是编以灵空禅师之道统,口授之秘诀,垂之文而为后世法,童子演其象,则身体可得充分之发育,老翁会其意,可得矍铄之精神,妇女悟其性,能除一切痛苦,无努力伤气之害,无曲腿折腰之苦,无跃高冒险之危,且手舞足蹈,无须短衣挽袖,随便常服,亦可作运动之法身(法象化身也),为运动术中最文雅之事也,古圣之喻言一旦公之于世,学者幸勿以寻常运动视之。
——是编各法象之化身皆用详细绘图注明内中真意,使学者能入手按图模仿,无望洋兴叹之虑,果能手置一册,循序渐进,勤学不息,由浅入深,不难妙极神明,但自作聪明,任意改变,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步入歧途,发生诸种痛苦,良可惜也。
——是编为求学者易于练习起见,将各象分为三步练习,即初步为原地化象,此原地化象为二三步之母,将此象练习纯熟,再接第二步,进退化象为初步推演而来,初步与二步纯熟后,即为第三步之神意化象,至此步则完全以神意为主,随深意动,象随神发,进退变化,方向无定,无处不为法象,无时不为化身,学者若能练至此步,火候纯青,则可为进入妙境矣。
——是编文字极简单练习,极易功效最良,系顺天地自然之理,运用一派纯正之炁,无偏辟之邪谎,为求浅近只叙明内中真义,非纸上之谈兵,希读者幸勿以言之无文相讥诮也。

金刚圭旨法象目录
灵根————————8
灵神————————8
灵觉————————8
灵光————————8
灵明————————8
真空妙义——————8
遵法自然——————8
三步功夫——————8
阴阳化生——————8
修养要论——————8
生理呼吸——————9
呼吸与精神之关系——9
正身法———————9
注意法———————9
随意法———————9
三步调息法—————9
努力呼吸法—————9
丹田呼吸法—————10
体呼吸法——————10
第一章  鹤象————11
第二章  熊象————18
第三章  虎象————25
第四章  鹿象————29
第五章  猿象————31

前后三关周天行气图

古仙有言:此图最秘,无有德性,不可轻泄天机。
显出西方消息路,露出西方极乐城,如来真道路,寸行步步真。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真意用功夫,不从任督寻佛法,如何能安八卦炉,

心息相依如种火,鹤胎养神抱丹田,炁穴一内有火种,八卦炉上炼仙丹。
玄关大道非等闲,天缘鬼神暗里传,从天感应能信授,若无德性难遇缘,

一条直路少人寻,寻至山根始入门,长生龟息行任脉,运动河车转法轮,

鹿运尾闾天关上,丹田藏炁心藏神。行立坐卧任呼吸,一呼一吸立丹基,

唇齿着力学龟息,龟息洗心圣人知,四个橐龠八卦炉,不知不能立丹基。
三车图 (河车)鹿车马车白牛车
任督二脉升降图
督脉属阳升之于泥丸,任脉属阴降之于丹田。
鹿运尾闾上天关,龟息纳炁降坤田,鹤胎养神藏北斗,河车旋转上崑(kun)山。
灵根 

灵根者,真命也,即先天虚无之一炁也,浑浑沦沦,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其中有物,其中有精,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能生天地万物,故又谓之祖炁,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谓太极,名虽殊,无非形容灵根之气也。混沌初开,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以明天地人三才,因此而定位三才,即自一炁而生,虚圆不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非色非空,具象理而应万象(即包罗万象之意),道经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故谓灵根也。
灵神 

灵神者,真性也,即灵根之光辉一点阳刚之正炁,且灵神者,妙万象而言也,神之本体,即生气阴阳之化生,神之妙用,动则而含妙有,妙有而藏造化之神(妙也),悟得此神则性灵,性灵则圆觉,以灵神之妙用,意动则为机,神静则为性,妙用则为神,故谓灵神之为用也。
灵觉 

灵觉者,心之灵明机警之谓也,神能预知过去未来之征兆,换而言之,以一身之灵体关节而有知觉性,以应其外也,以蛇之性灵言,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相应,即是灵觉之性也。
灵光 

灵光者,乃是人生之灵炁法象发动之神光也(神威也),此光至大至刚,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换言之,猛师之吼,怒虎之哨,而人闻声畏惧,百兽俱惊此灵气发动,神光之所以使然也。
灵明 

灵明者,三心之谓也,(一)天心者,纯阳之正炁,灵明觉兆,圆坨坨,光烁烁,无贤无愚,可以成圣成贤成佛成仙。(二)道心者,口不妄言,足不妄行,儒谓正心修身克己复礼。(三)人心者,良心也,有善恶之分,行善者,而近于道,心恶者,而入于幻境,无良好之因果,即天理循环之谓,故圣人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正是此义也,真空妙义,虚无飘缈,无象而入于有象,有象而入于无象,一气浑然(天理也),空空洞洞,不空而空,是谓真空,真空而含妙有,妙有而具真空,真空悟得透彻,则广大法力无边,妙义深也。
道法自然 

自然者,至虚至灵,至大至刚,浑然天理,一炁流行,如长江大水滔滔,绵绵不断,以后浪推前浪,一波未定一波生,以神意演此法象,内意外象千变万化,亦正是此义也,以龙虎之性灵言,龙之行云,虎之御风,皆是自然之气也。
三步功夫 

(一)法象,以四体百骸运动而形容其象。(二)性灵,以心意会悟而致其良能。(三)神意,以存神养气聚精会神,意动神发而通其灵明。
阴阳化生 

阴阳动静刚柔虚实,一阴一阳一动一静,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动而生阴阳,静而生刚柔虚实,则阴阳动静之机刚柔则,一动一静之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化育之谓坤,通变之谓化,阴阳不测之谓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相摩八卦成象,而易行其中,以法象会意言之,无处不合乎阴阳,无处不合乎法象,无处不合乎人理,心动即机,禅定为性,妙用为神,动而未发谓之机,发而中节谓之和,中者,阴阳之大本也,和者,天地之大道也,致其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有焉,五禽法象之理而成乎其中矣。
修养要论 

盖夫人之生也,有从先天不足而生体质虚弱者,有由后天失调而落诸种病苦者,要而言之,以人主宰论,则一人能系乎阖家荣辱存亡,一人身体有病,则能使一家人等不安,精神上尤其生痛苦(关系重所以然也),苟能以法象演之,内存神而炼灵根,外演象以通其筋络,而使患根拔除,此法象之真意,又善变化人之气质,刚者使之柔,弱者使之强,病者使之愈,以术延寿,莫大乎法象,故先哲通义,正是此意也,学者,若能恒心每日费数十分钟之光阴运动,而得无穷之实益,以使身心除一切之烦恼痛苦,而增加人生无上之快乐,古圣千辛万苦始得之法门不传(择人而授),今一朝启其秘藏,若悟通法象之玄机,可以通三教之真髓而入道,尤愿上等有根器者笃行之也。
去尽妄心入道门,道门法宝炼灵根;
灵根本是先天宝,识得灵根能求真;
不识灵根妄演象,空用口禅说知音。
生理呼吸 

人生最切要者曰呼吸,呼吸是人之生命,故圣人视息为命,可知生命与呼吸是非有二,一吸二呼,即吾人之生命也,欲要生命之安全,必须寻本求源,借呼吸而延寿,且吾人肉体中最重要之物质为血液,夫血液之营养分,非借呼吸不能变化成纯良鲜红质,因空中气体内有一种养料名为酸素,此质吸入腹内则能使全体成酸化作用,且酸素与肉体中细胞组织部老废物化合而成碳酸素,借呼吸作用以吐出之,将空中新酸素而吸入腹内,则能使身体中黑暗色之旧血液化成深红色纯良质新血液辗转交流循环全身而身体健康,即是呼吸收效果目的之法门也。
呼吸与精神之关系 

呼吸者,则谓之调息也,息调则心静,息外无心,心外无息。欲得心外无息之妙,必须真调息,息调则心定,心定则神宁,神宁则心安,心安则清静,清静则无物,无物则气行,气行则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则性灵,性灵则神充,神充则精凝,精凝而大道成,万象归根矣。
正身法 

最切要者身体相当之姿势及态度,无论行止坐卧,务要使脊椎正直无曲,首勿倾于前后;耳与肩对,鼻与脐对,道经曰:“尾闾中正神贯顶,炁透三关入泥丸。”(精满,名神存之法)此姿势宜常保守,不但练时为然,无论何时何地,勿忘却此法,《中庸》云:“道不可须臾离”者,是也。正身用意,动作皆守法规,不可随意倾跌,学者最宜慎之。
注意法 

欲实行修养法时,最注意要正身法之势。如练时,须择天朗气清之处,先用粗略之呼吸以开通气道,以意力吸至小腹(丹田也),待腹中气满,然后呼出(此谓后天呼吸),如此数至十或少次不等,后须换为细呼吸,此细呼吸与前粗呼吸稍异,呼吸之法,呼出也,小腹反鼓大,吸入气也,小腹反微缩(谓之先天呼吸,又名丹田呼吸),如练此法时先将气沉至丹田,微停,随时用吸机将腹内之气提升,使气提至平心,再将气从鼻中呼出时,以意力使气向下沉,小腹鼓出(常人不知此法)。但初行功时,总苦气不及于小腹。其法最要者,即闭口齿,以鼻向外徐徐出气,气出至力不能出时,下腹自然定出向外也。
随意法 

即权便之法也,无论行止坐卧车上马上,皆可随意而练之(此法用意而练),有一时之功夫修一时道,有一刻功夫练一刻心。一日内十二时,意所至皆可为。道经云:“行立坐卧任呼吸,一呼一吸立丹基,唇齿着力学龟息,息字身息圣人知,四个橐龠八卦炉,不知不能立丹基。”即是演法象之妙。
组织调息法 

练工夫时,宜择天朗气清之时,或择空气清新之处,静坐或静或行步皆可为之,至其练时,则先藏神于丹田,作丹田中之意识,使头脑渐渐冷静,杂念消除,妄念次第消散,以全身之精神注意气海(丹田也),入于无念状态,丹田呼吸,自然发现于意识界与有法象,任从两足行动处,一灵常于气相清。《坛经》云:“行也谓禅,坐也谓禅,行也绵绵,坐也绵绵,醒也绵绵,睡也绵绵。气升乾项,气降坤田,出息微微,入息绵绵,至诚不息,性命永安。”
三步调息法 

调息者,即调和气息之谓也,分为努力呼吸(后天)、丹田呼吸(先天)、体呼吸(周天)。此三节工夫,乃是修道之本,始终之法规,由粗入细,由细入微,由微入道。若论其极,绵绵若存,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五蕴皆空,呼吸不从鼻中而出,从身毛窍中云蒸气雾起,往来而出入。法象至此时,全体安舒,悠悠然入于极乐世界矣。
努力呼吸法 

努力呼吸与自然呼吸并无大异,谓呼息吸息稍微用力于下腹部耳。开始行功之时,须将身体立正,面微仰,目斜上视,先从口中念呵字,念得气不能出时(念时切莫有声,有声反损心气),然后再用鼻徐徐吸入空中新鲜清气,使腹十分充满,则横膈膜向上,气提升至心口,再从鼻中微微呼出(小腹突出向外),而气下至坤田,则使横膈膜次第向下,而胸部肺底之浊气排泄而出。以上呼吸二法,循环为之,其呼吸之机能,练至百日,则丹田之气必坚如金石,有不可思议之妙趣,丹田充实,元气既足,则电力(即一身法象)增加,磁气(即全身精气)发动,则神光能照射于数步之外,有鬼神不测之妙用,可以通神明矣。
丹田呼吸法 

此法与前努力呼吸,而外无象,使气上下往返,呼息,气入丹田而谓之阖,吸息,气辟而上升谓之开,又谓阴阳相交。呼息下贯丹田,吸息上至心脑,谓之水火既济,易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即明心见性)”道经云:“三田(泥丸、黄庭、土釜)往返调生息,混元二炁造化机。”神不离气,气不离神,呼吸往来通乎二源,久行此功,则丹田气充而精凝,精凝则性灵,性灵则神合一,呼吸之息如无呼吸状态。工夫至此,然后可以论体呼吸矣。
体呼吸法 

体呼吸者,乃是呼吸最上乘之法门也,前两步呼吸不过为达此步之途径,虽由丹田呼吸渐进而至于体呼吸,是周天之内呼吸也,此呼吸全不赖呼吸器而出,气息从全体八万四千毛孔中而为呼吸。然此呼吸,实为呼吸最终之目的,最上乘之法门,练体呼吸,要充实气力于下腹,以意在内换气旋动,呼吸从尾闾,上升透夹脊,过玉枕入泥丸,而下至鹊桥(舌也),度重楼穿黄庭(离宫心也),至坤田(丹田),而谓之一周(周天)。以意力转周天,由脐向左,从小而至大,再向右转脐轮,由大而至小,由中达外全行,由外至中为无极。此节工夫,乃是精神真正体呼吸,非有真传难入其道,非有恒心难达其境,非有天法难遇其机,而结天缘也,盖真体呼吸虽不易得,而至诚不息,不难由近似而得真实。学者,达此境遇,益寿延年,须知“我命不由天”言似奇,实习自明,故圣人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即谓之此也。

第一章  鹤象
鹤者,灵而寿长,善飞腾之鸟也,性灵,属火,为离火,虚无而飞扬,丹家谓之(),象取于身内为元(神意也),以法象神意演之而大舞,息化刚柔,能活通周身筋络,使关节灵敏,气透三关入顶门(脑海也),以呼吸往来而使灵神下潜于海(气海也),三元合一而车固,法象灵光不昧而性定,性定则神宁,神宁则炁充(满足也),神藏北斗(北斗者丹田也)妙象生,即是此义,法象逆,而神不定,火上炎而失灵明之窍,入于幻境而难得其道也,学者,若虚心诚意以求其要素,则体健身轻益寿延年矣。
鹤善养神而寿长,灵神下降入坤方,气通三关虚实放(虚灵不昧),三元合合寿无疆,妙用丹田联上下,须知一体会西东(周天),至人笑指崑山上(乾顶),分明爽脊有路通(督脉活三关)。

手打者注:以下各象,图在上,对应的文字在下。
虚无先天一炁图  开始预备式
预备:为立正之姿势,头顶,面微仰,两眼微合而平视,椎骨要直,两手下垂,两足立正成九十度,心要虚空,杂念摒除,神气合一,下注意丹田,如是无论演何法象,皆依此而为开始。

鹤象图一
两手徐徐而起,手心向上,两手中指相对,平脐,稍停。
(吸机)两手依原式,徐徐上起至胸口,同时从鼻中向内绵绵吸气,此时全身毛孔皆开,谓之辟开,并将两手渐渐落下至脐(与第一图同),同时向外将气用口呼出,呼出时丹田仍要膨胀充实,谓之阖,此象以呼吸二机随手掌之起落,反复行之,其数无拘,再换演其他者。
两手自胸前左右分开伸直,两手心仍向上,同时绵绵吸气。

两手心下翻渐渐下垂,左右手垂至与脐相平,同时将气呼出,而丹田须充实,然后两手不动,再回原位,呼吸二机,随手之起落,不拘次数。

两手手心向下,左右同上起同时两足心悬起,两足尖点地,两腿曲弓,两膝向前,臀部下坐,坐至半蹲半坐为止,头顶,腰挺,脊直,同时行吸机,演此象时,以慢为妙。

两手徐徐垂下,臀腰往上提劲,两腿渐渐由曲而直,两足复回原式,丹田充实而将气呼出。

两手向后,手心向上,同时向外拧,拧至不可再拧时为止,同时两腿曲弓,头顶臀坐,右足心悬起,足尖点地,同时行吸机。

两手由拧劲,继续向左右分开,掌心下翻,两肱渐渐向前,与肩相平,同时两腿由臀腰提劲直起,左足由悬起而复回原位,此象演时,两手动作相同,两足动作互相替换,呼吸二机亦随手起落而行之。

(进步)两手动作与七八图同,左足于两手向后时向前进步,足尖点地,曲膝提足,右膝跪力,两膝里扣,身略向前,鼻尖与左膝相对,直腰坐臀,实其丹田,而置于两腿根上。

两手左右向前,起时,左足不动,右足向前进步如是,两手动作同两足替换前进,其数无拘,呼吸二机随手前后而行之。

(转身)左足在前右转身,右足在前左转身,左转身法:左足在前不动,右足前进向左斜进步,与左足成八字型,随右足着地时,腰向左拧,左足进步,同时两手向后拧。

两手左右向前分开,同时右足向前进步与前演法同。

熊象
熊者,其象外阴内阳,性刚直不屈,为坎宫之水,肾中之阳,又名真一之祖炁,以意效其法象,外静内动,能使心中虚灵下降坤田,而性命相会,法象顺,则灵根生,真精化炁,穿关透补还于脑,道谓周天,名白云朝顶,孔谓行庭,名不死方,故曰立命,此性命妙用之机,皆归乎象,法象逆,则真炁不能贯通四肢,百脉不能舒畅,反为邪火所侵,灵根不生,阴阳不交,性命不立,诸象亦失其真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者,当法象求其真实意也。
先天之炁阴合阳,心中灵根坤田藏,
性命双修此法象,灵根化生妙无疆。

自预备式起,两手自前方上起,起至过肩,手心向上手向前,五指分开,虎口要圆,随两手上起时,两足分开,腰挺臀坐,两膝前曲,头顶,目微合,略向上方注视,使气充丹田。

手足仍依原式不动,腰与臀向右拧,拧至不再拧时,原式再往左拧,如是演法,其数无拘,呼吸二机随身腰拧时行之。

两足不动,两膝仍前曲,左手随身腰拧时向左下推出,头向左,目平视,左手推出时,身腰向右拧,右手与左手动作同如是,两足不动,两手交替行之,其数无拘。

两足不动,左手先顺身向下按,随左手起时,右手下按,同时身腰随左右手起落而向前,左右摇摆。

两足不动,两手手心向上,右手与头平,随身腰向右拧时,自左向右,动作如画半圆形,左手在下与腹平,自左向右画半圆形,头顶,臀坐,目注视前方。

两足不动,左手随身腰左拧时,自右向左,动作如画半圆形,此象与前图式同演时,两手随身腰左右拧,两手皆自内向外画正圆型。

两足原位不动,两手同起如抱如撑,随身腰向右拧,拧时两手心向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同时向外用推劲拍出。

继前图式,左右手手随身腰左拧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反掌向左拍出(推劲)。

(进步)左足向左进步,左手同时向左上推出,肱半曲半伸,右手掌心向下按劲,臀坐,腰挺,头微仰,目顺左手向上注视,谓之老僧指日。

左足不动,左掌回向下按劲,右足提起,顺左足内踝向右进步,右手同时向右上推出,摇肩,晃身,头略仰,目顺右掌上视。

(转身)左足在前左转身,右足在前右转身,右转身法:右足不动,左足向右足旁斜进步,与右足成八字形,同时左手向右推出,与头相平,掌心向外,右手向下回捋,目视左方。

右足提起向前进步,随后足进时,左右阴阳抱劲不停留,右手向上推出,左手向下按劲。

虎象
虎者,其象威严,勇猛,性刚正不曲,外阴内阳,取之身内,为坎中真水,肾中真阳,真一之祖炁,性命之灵根,万物之灵本,生死造化之源,丹经云:虎象水中生,释谓圆觉,道谓金丹,儒谓太极,皆此一炁也,以神意蕴其内而养灵根,则命根永固,以四体百骸运动而效其灵性(法象也),动则御风,外刚内柔,外动内静,内静神发于目,威生于爪,炁发于丹田,动起云涌泉也(足心也),头顶,爪抓,摇首,怒目,坐胯,挺膝,而摇尾闾通其督肺也,鼓荡周身,怒气悖悖,精气摧人神威,透人哨声,惊人两目光耀(精气电力也),气如云行万里,象犹虎贲三千,法象顺,则督脉通,真化炁入泥宫(上丹田也),而寿命常存,法象逆,则四体失和,灵根不生,则性命失其灵明,学者,当至诚不息,以术其要素,而神乎道法也。
灵根生处名不失,(手打者注:此句实在看不清,故没打上),内蕴神意外法象,伏住真虎丹可圆。

由开始预备式起,两腿向下曲,两手同时攥拳,右足不动,左足前进,两手两足进时,上起平胸向前推出,高平心口,手指各分,其形相钩,两大指相对,两肱曲伸如抱如撑,肩松开,肘塌劲,脊骨与腰挺起,身向下伏,臀后坐力,两股象曲,膝微上提,足腕挺劲,足指抓地,右足向下跪力,两膝里合,小腹放于两大腿根上,鼻与足膝相顺,头顶,怒目视两大指中间,使气下注丹田,将气呼出,演此法象,以慢为妙。

左足先向前垫步,两手同时抓力攥拳,于右足提时向怀内搂劲,至拳心向下近小腹时,右足再向前大进步,同时绵绵吸气,随右足着地时,两手扑出,将气呼出丹田,要实怒目摇首坐胯挺膝,慢演此象,曰伏虎进退猛速,又谓之猛虎出林。

(回身)左足在前右转身,右足在前左转身,左转身法,左足微动,右足向左足傍扣步成八字形,两手攥拳抓力向下搂劲,搂至小腹,左足随转身向前进步,两拳同时顺胸向前伸开成掌扑出。

虎爪力步行直径,左足尖斜横向前先垫步,右足随后大进步,右手平拳回,同右足前进时,向前伸开推出,手指平肩,左手抓力成拳,向回往下提劲至右肘下,头顶,足蹬,腰挺,坐胯,身腰微向前下伏劲,两肱曲弓力,指尖气充丹田,目向前平视。

(化身)右足尖斜横,向前垫步,左足随同向前大进步,右手同足大进步时向回搂劲,抓力成拳至心口前停住,左拳顺右肱傍向前伸开成拳,指尖平肩,神意劲力与前图同,再向演,左右互相化身皆此式,数勿拘。

(回身)左足在前右回身,右足在前左回身,右回身法:左足回扣与右足尖对成八字,右足随向前直进步,左手随回身时向里合劲,握拳至右肘下,右拳同时上起齐顶,随回身时,向前伸开扑出,与前象同。

第四章  鹿象
鹿者,最寿长之良兽也,其性灵,善运尾闾,而通任督二脉,督脉乃是真阳上升之大道(各()溪路),为仙佛成道之途径,故修之士,演鹿象以神意致其良能而以术延寿,内蕴其意,
则使乾坤旋转,炁行周天,而灵炁、灵神觉明,外形其象,则后通周身之筋骨,一身之血液川流不息,法象顺,真精化炁入泥丸,不转丹元(周天炁也),法象不顺,则河车不转,真精不化,筋骨不舒,关节失灵,而心窍亦不开,学者,宜会悟其性灵而求实益也。
消息呼来降坤田(下丹田也),周天吸转炁朝天(上丹田也)。
鹿运尾闾上天关(昆仑顶),乾坤旋转本固源(任督二脉)。
玄关大道练汞铅,搬运河车上昆山。
入门妙在牢关锁,一炁阴阳自循环。

自预备式起,右足前进,随足进时,两手平肩伸出,手心向前,左足弓,右足挺直,腰挺,丹田放于左腿根上。

两手不拉回,左足不动,右足前进,头顶,腰挺,左腿伸直,丹田放于右腿根上。

第五章  猿象
猿者,坤卦地象,顺阴之性也,其性属阴土,以性体言,谓之坤,以性情言,谓之地,性最机警而灵明,取诸身内曰灵性至灵,至灵亦名道心,此心乃是一点阳刚之正炁,圆陀陀,光烁烁,即灵根之光辉(苗也),无贤无愚,成圣成贤,成佛成仙,故《华严经》云:菩提种于心,是人之灵明一窍,人心好动,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故名为猿猴,性好动而无定,以其难定之意也,道经有云:心猿锁住为修性,意马缚住为立命,意属土,为戊己土,土有真假,土生万物,而意化万象,正是此意,象取于运动静,兼有外练内练神凝,法象顺,则心内虚空而神炁圆满,身轻体健,法象逆,心窍不开,灵光不生,关节失灵,四体失和,而若神意合一,则灵光生矣。
猿本灵明生道心,意为黄土分假真。
假者幻象不成道,真意性通即成真(信息相通)。(手打者注:此后还有两句,实在看不清了,没打上。)

自预备式起,右足不动,左足向前进步,两手同足进时,掌心朝下,一齐上起,向前尽力伸出,左手伸至齐顶,右手在左手腕后,五指张开,臀坐,尾摆,摇肩,晃身,头顶,目顺左手背前视,演猿象分二步工夫:(一)慢演曰凝神聚气,(二)合法化身而练神灵。

左足不动,右足前进步,左右两手阴阳相合,同足进时,一齐向左拧劲,拧至右手心朝上,高与鼻齐,左手拧至掌心朝外,齐眉,两肱皆半曲弓,两股曲弓相拗,法象右肩左膝,身腰拧力,目顺右手掌上视,演此法宜慢,停住再进步化身。

右足不动,左足向前进,左右两手,同足进时,阴阳相合,一齐向右拧劲,拧至左手心朝上,高与鼻平,右手拧至掌心朝外,齐眉,肱半曲伸,两股相拗,形曲,法象左肩右膝,腰身拧劲,目顺左手掌上视,再进步,左右互相化身,神意劲力皆依此类推。

(回身法)左足在前右转身,右足在前左转身,(右转回身法)右足不动,左足向右足傍进步扣成八字形,右足同时前进仍顺,左右两手不回,亦同转身进步时,向右拧劲拧至手足身法神意与右化身同。

由猿象开始图一化身演猿象二步,(右转身法)右足向后退步,左足尖斜横向右转身进步着地,两股相拗,左右两手亦同时往回摆劲,俟左足着地不停,顺右膝向前直伸,两肱曲伸,右手与肱顺左膝前伸,掌心朝下,左手掌朝下伸至右肘傍,腰身向下伏劲,头向后扭,目顺后上视。

右足尖微向回合,成斜横,左足后退平衡着进步蹬出,不停,仍落顺势(两足成斜丁式),此时身随步转,左右两手随足落地成顺时,向左横力一齐伸出,左手伸至与顶相齐,右手伸至左手腕后,两掌心向下抓力张开,股肱皆半曲象,头顶,胯坠,臀后坐,仍目顺右手背前视。

左右两手不动,两肱一齐向左拧劲,拧至左掌心朝外齐眉,肘平肩,右肱肘顺左膝,掌心朝上前伸平喉,股曲弓,目顺右手掌心前视。

左足不动,右足向前进步,左右两肱同时一齐向右拧横力伸出,右手心朝下伸至高与顶平,左手心朝上伸至右手腕后,两肱曲伸,两股曲弓,头顶,目顺右手前视,指爪抓力,摇肩,晃身。
以上四图谓之左开始,化身再接演右化身,其手足法、神意均同,左右互演,数勿拘,收式归于预备式休息。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