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中国官网以旧换新:1969年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8:33:28
1969年3月2日,零下27度。黑龙江省虎林县和饶河县交界乌苏里江主航道,仅0.74平方公里的小岛珍宝岛,一片冰天雪地。上午8时40分,中国边防部队的两个小组对珍宝岛例行巡逻。不久,70多名苏军分乘2辆装甲车、1辆军用卡车和1辆指挥车,从苏联境内分路向珍宝岛急速驶来。9时17分,苏联边防军对第一组形成三面包围,并突然开枪,当场打死打伤边防战士6人,我军立即还击。一个多小时的激战之后,苏军被击退。
1969年这天上午的战斗,是中苏之间矛盾积攒多年后,不可避免的摩擦。
',1)">历史视频:1969年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此前,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猛烈攻击、1959年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偏袒印度,并突然撤走所有专家,中止援助合同,都在令两国矛盾不断加深。从1964年起,双方边境摩擦不断。不到4年间竟多达4130多起,直至珍宝岛事件的爆发。但此时的中共中央没有预料到的是,珍宝岛的小小胜利,竟然令中国处于核战争的阴影之中,并由此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战备运动。
早在1965年,中国就开始了“国防建设第一,加速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的建设方针。此时,毛泽东对于中苏关系已经作了严峻的估计。1968年,苏联25万大军突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令中国感到更大的威胁。面对可能到来的冲突,中国在中苏边界东段加强警戒和部署,力争“不斗则已,斗则必胜”。1969年初,黑龙江省军区提出了反干涉斗争的方案,珍宝岛地区则是兵力布置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战备令装备优良的苏军在3月2日上午的战斗中反而吃了亏。3月15日和17日,中苏在珍宝岛又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战斗。双方都动用了重武器,并互相设伏诱攻对方,但依然以苏军被击退而告终。
根据《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介绍材料》,3月15日的战斗中,苏军被击毙60多人,击毁坦克两辆、装甲车七辆,击伤坦克两辆、装甲车4辆。苏军上校边防总队长伊凡诺夫被击毙。苏军甚至被俘获一辆被击毁的T-62坦克,这辆坦克此后被放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览。
珍宝岛战斗被认为是解放军以劣势装备同苏联军队优势装备的成功较量:解放军只有步兵和部分炮兵、工兵,没有坦克、装甲车和空中支援;苏军步兵全部摩托化,有优势炮火、坦克、装甲车,以及空军飞机和直升机的支援。当毛泽东听取3月15日战斗胜利的汇报时,非常高兴。毛泽东说,让他打进来,就使我们动员起来了。大敌当前,动员准备一下有利。但胜利的喜悦未能坚持太久。中央预见了珍宝岛可能发生的战斗,却未能预见战斗之后的紧张局势。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苏军准备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苏联还曾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美国试探,如果对中国进行核打击,对方会持什么态度。
北京显然感受到了核战争的巨大威胁。1969年4月中共九大通过的政治报告称:“我们要作充分准备,准备他们大打,准备他们早打。准备他们打常规战争,也准备他们打核大战。”九大以后,全国掀起突击性的战备高潮。
8月13日,苏军展开报复行动。精心选择地点之后,苏军300余人在2架直升飞机和数十辆装甲车的掩护下,预先埋伏在新疆裕民县铁列克提地区边界线苏方一侧,然后将一支30余人的中国边防巡逻分队包围后全部歼灭。这次报复行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战备的紧张气氛。8月27日,在得知苏联正向东欧国家试探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反应之后,中央成立由周恩来任组长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办事机构设在总参作战部。同时,组织疏散城市人口,迁移工厂,号召厂矿企业职工和城市居民自力更生,立即开始深挖洞,广积粮,以备核大战之需。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华北和西北的部队立即进入紧急战备状态。
9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口号》。口号包括:“备战、备荒、为人民。”、“提高警惕,保卫祖国!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等。这一年的国庆在异常紧张的气氛中度过。尽管10月20日苏联代表团即将来京开始中苏边界谈判,但北京担忧谈判只是突然袭击前的烟雾弹。9月30日,为预防苏军发动入侵捷克式的突然袭击,林彪指示全军进入一等战备,疏散北京附近机场的飞机,并在跑道上设置障碍物。
谈判开始前几天,在京中央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全部疏散:毛泽东去武汉,林彪去苏州,留守在北京的周恩来以及总参谋部也转移到西山可以防御原子弹的战备指挥中心办公。10月中下旬,整个国家处于临战状态,战备运动进入高潮。全军或进入前沿工事,或紧急疏散,各大中城市紧急进行防空演习和大规模疏散行动。仅军队疏散就达94万余人,4000多架飞机和600余艘舰艇。重要档案纷纷秘密运往西南存放,各大中城市大挖人防工事,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被卷入紧急战备之中。
好在大战最终没有来临。中苏边界谈判以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立即爆发战争的迹象逐渐减少。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寻找新的盟友,包括正深陷越战泥潭的美国。1969年以后,美国开始向中国发出缓和关系的信号,中国对此作积极回应。三年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但战备工作并未因此停止,而是进入了长期操作阶段。1970年起,中央开始对三线建设项目优先安排、重点保证、抓紧抢修。全国三线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各省小三线建设也随之全面铺开。到1971年,全国三线建设的投资总额达到340.8亿元。1972年起,国家决定每年用6亿元来搞人防工程建设,其中,4亿元由国家财政经费中支出,另外2亿元分别由地方自筹和集体企业自筹。截止1973年6月,仅山东省11个国家人防重点城市就修建了各类人防工程1138913平方米。
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11月24日《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这被认为是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更加具体化。众多城市根据毛泽东的号召,大量开挖山洞,筹备战备粮食。山洞里随处可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巨大标语。这些标语、山洞、防空洞许多遗留至今,成为时代的纪念品。 (本文来源:网易 )
发贴区
已有77条跟贴(点击查看)
ptfq20660 发言 |修改昵称 |我的灌水记录 |退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修改昵称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盖楼回复
ptfq20660发言

独家战略合作

被冻伤的“雪地邱少云”——老兵林柏松谈中苏边境摩擦
现在是黑龙江省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出过三本诗集的林柏松常常调侃自己是“业余写诗,职业生病”。当年二十岁出头的他因珍宝岛事件期间在边境执行潜伏和巡逻任务时被冻成了一等重残,在治疗期间又患上了严重的心衰、肺衰和肾衰。因无力负担巨额的医药费,如今的林柏松下肢关节已完全不能动,身体状况极差,采访过程中不得不一再停下来吸氧。在一篇名为《青春有悔》的散文中,他写道:“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种选择,它必错过其它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充满着幼稚、天真、虚妄、错误及种种遗憾。只是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我们便装出很满意或无所谓的样子,借此平息心灵的隐痛。”

林柏松离不开氧气罐
口述:
边境上的较劲
我1968年入伍,被分到了黑龙江省军区管辖的友好中心站,就在珍宝岛的西南方向,与珍宝岛所在的公司边防站是友邻关系。
我当时的工作叫做“以战代干”,也就是普通战士做干部工作,平时主要是搞搞宣传,写写材料。
边防哨所的条件特别艰苦,没水没电。夏天我们要喝河沟水,接雨水;冬天吃冰雪。平时以吃雪为主,冰是战备用品,要储藏起来,过年过节的时候才拿出来吃。一个班用一盆水洗脸,轮到我们新兵洗时,水都成了粘乎乎的泥汤了。
当时军队中的普通战士都不知道国家在部署战斗。上级频繁的给我们搞反苏修的战备教育,说苏联对我们虎视眈眈,在边境疯狂地骚扰我们。那时候部队里还请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家过来,他们声泪俱下地给我们讲苏联如何侵占我们领土,当年如何把祖坟埋在苏联那边。
实际上那边也不是我们的领土。以前边境不紧张的时候,双方的老百姓关系都很好,活动范围没有严格的分界。有些苏联老百姓打猎过后,还会扔个狍子之类的到这边来。后来两国因为关系紧张,边境的老百姓都被后撤了。
虽然我是搞宣传工作的,但平时私下里也会琢磨,两个人打架,肯定不是一方的问题。只是当时知道的东西少,说不清楚国家上的事。接触信息的渠道主要就是搞教育时发下来的材料,顶多有时候看个《参考消息》,感觉自己就像是站在泰山脚下,老想知道泰山顶上的事。
我们那时候巡逻的地点叫迎面山,这座山是中苏争议区。苏方在山顶的石砬子上建了一个小板房,门朝他们开,对着我们的那面墙下就是十几丈深的大沟,房子和沟之间只留了一米左右的距离。我们如果在沟下面走,就表示我们放弃了山头,就只好在山头那一米宽的小路上走。山上常年刮西北风,风大到几乎都能把人吹下去。我们每次上去都提心吊胆。
两方军人就在巡逻的时候相互较劲。
如果他们用望远镜看到了我们出来6个人巡逻,就要派出10个人,要比我们多。见我们往边境方向走,他们也走;见到我们休息,他们就停。休息的时候我们读红宝书,背语录,他们就坐在地上抽烟。
有的时候两方的军人还会有肢体摩擦。苏联人巡逻时都带着半米多长的铁棍子或者木棍子。他们发明巡逻时带棍子,是因为棍子不是武器,所以就算起了争执,也不好说是武力冲突。后来我们也学会了,巡逻时如果看到他们带棍子,我们也带棍子。但是他们太壮了,我们用棍子打不过他们。

林柏松年轻时在雪地里的照片
热血沸腾的时刻
1969年3月2日那天,正赶上我们站里有个沈阳的机要员结婚。
我不爱凑热闹,就跑回宿舍去读小说,还记得当时读的是《静静的顿河》。过了一会儿,有个老乡在外面敲我的窗户。开始我以为是他叫我去跟大家一起玩的,就不理他,也不抬头。过了一会儿他又跑过来敲,我还是不理。他敲了第三次看我还没理他,就直接闯进屋子里来,说,出大事啦,珍宝岛打起来啦,刘站长正在宣读文件呢,就缺你一个人没到场了。我一听,赶紧跳下床,跑到了集合地点。
得知消息后,一时间大家都热血沸腾。有一些战士咬破指头写血书,一个人写一个字。我在纸上写了大标语,“誓死保卫祖国”。主动要求去珍宝岛打仗的也有,但是作为军人,大家都知道规矩,要服从指挥,不能想去哪就去哪。
3月2日后,边境线上就处于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可能和苏军交战。
大家都觉得为祖国献身的时刻到了,要真刀真枪的跟老毛子干,有一种特别庄严、神圣的感觉。那段时间人特别有精神,走路都带小跑。大家喊着口号:“誓死保卫毛主席”、“誓死保卫伟大祖国领土完整”、“边境线上站好岗”。虽然当时是文革时期,但是国内的那些政治斗争的口号,在边境上是很少出现的。
雪地邱少云
珍宝岛战斗爆发后,我被安排在中苏边境的争议区潜伏。潜伏是指夜间行动,在天亮前等待在潜伏区,以防苏联偷袭。我原本以为潜伏是很简单的事,后来证明自己错了。当时太年轻,不知道轻重,结果把身体搞坏了。
边境上纬度高,天亮得早,两三点钟就能看到人影了。我们晚上11点钟吃饭。吃完后就要穿上狗皮的衣裤,再穿上棉大衣。脚上要穿两双鞋,一双薄的胶皮靰鞡,一双厚的胶皮靰鞡。都穿好后我们已经圆滚滚的了,还要全副武装。
从哨所到边防线有20里左右,全副武装要跑两个小时。通身是汗的到了边境线上后,要突然就趴倒在雪地上一动不动。过了半个小时,身上的汗就都冻成冰碴儿了。潜伏地点平时就有零下32度,天亮前最冷,能有38度左右,甚至达到过零下42度。
过了两三个钟头以后,脸已经被冻得发麻了,那时候整个人都钻到了雪里面。潜伏的时候不能出声,不能动,只能偷偷地活动脚,不然就会被冻僵。
潜伏结束,跑回哨所后,人已经不会讲话了。要别人帮忙用雪搓手搓脸,才可以渐渐活动。摘帽子要别人帮忙解帽带,去厕所裤带也都得人帮着解。
首长给我们做动员的时候,一讲起苏联的先进装备,就说他们是“靠钢铁壮胆,躲在乌龟壳里”。我们虽然装备差,靠背毛主席语录来抵抗严寒,但是意志坚强,有毛泽东思想作武器。与我们相比,苏联军人都是废物。
苏联的装备确实比我们好多了。苏军潜伏的人员全部配备一种鹅绒的保暖外套,像被子又像衣服,还有拉锁。他们在胸前和两脚的位置都有炭炉。潜伏时间也就几个小时,炭炉能热24个小时,人根本冻不坏。
邓小平说过打仗要打“钢仗”,也就是拼武器装备,当时还批判他这一说法。他说的是对的。我听说过有战友在潜伏的时候被冻死的。有人怕冷,戴口罩,结果口罩冻在脸上。等回到哨所,一揭口罩,脸皮就被揭了下来,愈合之后就像是脸部被烧伤了一样,光溜溜的。有战友鼻头被冻掉的,耳垂被冻掉的。还有更严重的情况:有的战士一摘帽子,耳朵就掉在地上了。当时我们都不懂得怎样防冻,也没有物质条件,以为有了红宝书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好多教训我们都是用人命换来的。
边境上很冷,几乎常年要穿皮大衣。当时是四月份,我执行了潜伏任务12次后就被冻伤了。脚肿得不敢动,开始流脓、变质。
像我们这样在雪地潜伏时受伤的战士,被称为“雪地邱少云”。曾经去过两个干部来安排伤者的工作,但是根本没落实。
神经紧张的战备
1969年下半年黑龙江省军区组建边防团,我被调到密山,做第一任团政治处代理书记,工作相当于连里的文书。
因为当年大搞备战是备荒,我差一点连媳妇都丢了。
我是入伍前就订了婚的,对象是我们家的邻居,跟我关系一直很好。我到了团政治处,整天搞战备,我被搞得神经紧张得受不了。于是我给对象写信,说,咱们不要结婚了,就做个好邻居吧。没想到我这一封信惹了祸。
收到回信,她说,我活不起,难道还死不起吗?我吓坏了,赶紧给回信,说要不你就来我们这里看看吧,看我现在都紧张成什么样了,你要是能等我,就等吧。那时候邮个信,得十天左右才能到,把我急坏了。她后来到部队来了一趟,坚决要等我。因为部队结婚有年龄限制,我27岁才结婚,还是走了后门的。可惜,我29岁的时候就病倒了。
那时候因为听说老毛子要扔核弹头过来,所以军队里经常搞战备演练。我们的营房是一个中学教室腾出来的,冷得受不了。平时怕柴火用得太快,炉火不敢烧太旺,晚上经常被冻得起来加柴火。
搞演练时都是用纸手榴弹的,但是杀伤力也不小。有时候大半夜的就有人扔个纸手榴弹到我窗户底下,假装敌人来偷袭,把玻璃都给炸碎了。我们就赶紧穿上衣服,跑到后山上的防空战壕里去潜伏。
这叫做战备潜伏,三个人背对背坐着。困了也不能睡觉,一睡觉容易被冻伤甚至冻死。因为只是训练,所以可以说话。一看到有人困了,就把他踢起来,让他去跑步。敌人一直都没等来,反倒是把自己折腾得死去活来。
病痛的半生
潜伏时我已经被冻得落下了病根,但是因为当时还年轻,休息了两年,也就没事了。
1976年11月时,军队里要打批判四人帮的第一战役。那时候我已经在省军区工作了。当时就是集中起来搞教育,搞教育的中途要我们得下地方去巡逻,地点在乌苏里江边,来回大概80里路。走了一半时,我们到江边打渔的一个老大爷家休息,我太累了,躺在炕上就睡着了。迷迷糊糊听有人招呼我说“林干事,走啊”,我就起来往外走,但当时就腿疼得不能动了。同行的战友只好到生产建设兵团借了辆车,把我们所有人拉回哨所。
回到牡丹江,我疼得整夜睡不着,被送到了解放军209医院,从此开始了病痛的生活。疼了两年之后才知道是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种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疼痛程度要甚于癌症晚期。从此的几年后,我曾多次产生自杀的念头。此后我的生活就一直在病中度过。
1978年我接到给贺龙写回忆录的任务,到了北京,期间三次到解放军301医院治疗,还在香山医院治疗过。几十年辗转了好多医院,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患上了严重的心衰、肺衰和肾衰。
那些年,我发病的时候就看病,缓解的时候就工作。直到1998年病退。1999年爱人去世后,生活一直都是靠保姆照顾。很多保姆因为听说我有文化,写过书,才过来干活了,但是很多人干了几天就干不下去了,我去年一年就换了13个保姆。
我和战友联系的很少,真正一起趴冰摸雪的,现在都失去了联系。边防团政治处有我的一些好朋友,经常会聊聊天,但是轻易不会提起往事。
做军人其实是件很残忍的事情。我年轻时老人都说“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捻钉”,现在才明白过味儿来。虽然我是个军人,但是我不喜欢战争。当时总想,我们跟苏联闹成这样,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后来看到中美建交,我很高兴,觉得国家之间越早解冻越好。
在部队里,好多东西今天说是对的,明天就是错的,普通人搞不清楚。改革后有人就跟我说,老林,你看咋样,当时你们还是敌人,相互恨得要死,现在两边又开始热热闹闹地跳舞唱歌啦。 (本文来源:网易 )
注意
发贴区
已有22条跟贴(点击查看)
ptfq20660 发言 |修改昵称 |我的灌水记录 |退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何使用跟贴

1969年 > 1969年大事记 1969年大事记
一月
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联合发布元旦社论《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
1月3日——新华社报道:《毛泽东选集》近三年出版1.5亿部,《毛泽东著作选读》1.4亿册,《毛主席语录》7.4亿册,《毛主席诗词》9600多万册。
1月30日——李宗仁在北京逝世。
三月
3月——苏联军队4次侵入黑龙江省的珍宝岛地区,打死打伤我边防人员,制造严重流血事件。我边防部队被迫还击。我国外交部3次向苏联政府提出强烈抗议。这一边境武装冲突事件,加重了党内存在的关于认为国际形势日益严重,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左”的估计。15日,毛泽东在中央文革碰头会上着重谈了准备打仗的问题。
四月
4月1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宣布林彪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代表党员约2200万人。林彪作政治报告。报告第一次把在社会主义阶段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错误指导思想,正式规定为“我党的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通过的党章,砍掉了党员的权利,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九大选出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279人,其中原八届中委和候补中委只有53人,不到九届中委总数的五分之一。林彪、江青一伙的主要成员进入了中央政治局,不少亲信和追随者进入党的中央委员会。
4月28日——中国共产党九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在会上说:“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这个革命,还有些事没有做完,现在还要继续做,比如讲斗、批、改。过若干年,也许又要进行革命。”九大后,“文化大革命”即进入“斗、批、改”阶段。全会选举了中央机构。选举的结果是: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林彪;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毛泽东、林彪,(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陈伯达、周恩来、康生。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林彪、(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叶群、叶剑英、刘伯承、江青、朱德、许世友、陈伯达、陈锡联、李先念、李作鹏、吴法宪、张春桥、邱会作、周恩来、姚文元、康生、黄永胜、董必武、谢富治;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纪登奎、李雪峰、李德生、汪东兴。
五月
5月5日——新华社报道:一种国产抗菌素“庆大霉素”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庆大霉素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广谱抗生素,是产生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科技成果。它开始研制于1967年,成功鉴定在1969年,取名“庆大霉素”,意指庆祝“九大”以及庆祝工人阶级的伟大。
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报道了我国已成为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社会主义国家”。
六月
6月间——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人主持的军委办事组召开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按照林彪提出的“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的要求,提出了庞大的国防建设计划。邱会作等人先后提出,要搞“独立的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要比洋人还要洋”。并声称“什么比例不比例,打仗就是比例”。由于他们盲目扩大军工生产,1969年的国防战略费比上年猛增34%,1970年、1971年又继续递增15%和16%还多。1969年到1971年这三年,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投资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中占的比重平均高达11%,超过1968年不到9%的比重。
6月9日——原国务院副总理贺龙遭迫害在北京逝世。
七月
7月8日——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红旗渠工程全部建成。
7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的事迹。同时发表评论员文章《为人民鞠躬尽瘁》,全国掀起了“学杨水才精神,做杨水才式战士”的热潮。
八月
8月27日——中央决定成立全国性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和各省、市、自治区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以加强人民防空工作。在各级防空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普遍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
九月
9月23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
9月29日——中国在西部地区上空成功进行了一次氢弹爆炸。
十月
10月11日——著名历史学家吴晗遭迫害在北京逝世。
10月17日——林彪指使吴法宪任命其子林立果为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次日,吴法宪把空军的指挥大权,私自交给了林立果。
同时,根据毛泽东关于国际形势有可能突然恶化的估计,林彪作出“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要求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抓紧武器的生产,指挥班子进入战时指挥位置等。18日,黄永胜等以“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正式下达这个“紧急指示”,引了各方面的极大震动。
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通知》说:为了“认真搞好斗、批、改,加强对中央各部门所属高等院校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教育革命的领导”,决定国务院各部门所属的高等院校,凡设在外地或迁往外地的,交由当地省、市、自治区领导;与厂矿结合办校的,交由厂矿领导。教育部所属的高等院校,全部交给所在省、市、自治区领导。此后,中央所属的高等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全部下放地方管理。部分高等院校被撤销或合并。到1971年,全国原有的434所高等院校。保留继续办的还有328所。
十一月
11月12日——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由于遭受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在河南开封含冤去世。
(资料来源:新华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 新华月报出版社) (本文来源:网易 )
注意
发贴区
已有1条跟贴(点击查看)
ptfq20660 发言 |修改昵称 |我的灌水记录 |退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何使用跟贴

1969年 > 1969年中国经济数据 1969年中国经济数据
总人口:80671万人
其中男: 41289万人 女: 39382万人 农业人口:66554万人 非农人口:14117万人 人口出生率: 35.05‰ 死亡:8.83‰ 人口自然增长率: 26.22‰
GDP(国内生产总值):1937.9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 736.2亿元,第二产业: 689.1亿元,第三产业: 512.6亿元,人均GDP: 243元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涨2.7 %
全国职工工资总额:322.6亿元
其中国有单位: 263.0亿元 集体单位: 59.6亿元
城乡储蓄存款余额:75.9亿元
其中定期存款:49.4亿元 活期存款:26.5亿元
财政收入:526.76亿元
其中各项税收: 235.44亿元 企业收入: 286.74亿元 其他收入: 4.58亿元
各项税收收入:235.44亿元
其中工商税收: 191.32亿元 关税: 6.36亿元 农业各税: 29.56亿元 盐税: 8.20亿元
财政支出:525.86亿元
其中基本建设支出: 206.22亿元 增拨企业流动资金: 26.61亿元 教育支出: 27.45亿元,占财政支出5.22 % 农业支出: 48.03亿元 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 6.67亿元
黄金储备: 700万盎司
外汇储备:4.98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总额:107.0亿元
其中出口: 59.8亿元 进口: 47.2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基本建设投资: 200.83亿元 更新改造投资: 46.09亿元
工业总产值:1665.0亿元
其中轻工业:50.3 %,重工业:49.7 %
部分工业产品量
原煤:2.66亿吨,原油:2174万吨,啤酒:15万吨,卷烟:677万箱,家用电冰箱:6600台,电视机:1000台 照相机:4.98万架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8亿元
粮食产量:21097万吨 棉花产量:235.4万吨,猪年底:17251万头,羊年底:14021万只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5亿元
运输
铁路: 4.17万公里,公路: 60.06万公里 客运量:123859万人,货运量: 123923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 (本文来源:网易 )
注意
发贴区
已有0条跟贴(点击查看)
ptfq20660 发言 |修改昵称 |我的灌水记录 |退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何使用跟贴

修改昵称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盖楼回复
ptfq20660发言

复制收藏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独家战略合作

1969年 > “深挖洞 广积粮”历史回顾 “深挖洞 广积粮”历史回顾
1964年9月11日,总参谋部对“三北”设防工程作了具体的部署。根据这一部署,北京、沈阳、兰州、新疆等军区从此开始担负起了进行“三北”地区国防工程建设的任务。在重要的交通枢纽部位,有战术、战役价值的要点,构筑坑道等野战和永备工事。许多险峻的山岭,许多边远山沟,通进了战备公路,筑起了工事、坑道。这些工事都达到了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袭击的要求。
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1965年底,中央军委召开了全军国防工程会议,强调国防工程建设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般、前沿与纵深的关系,重申了重点设防的原则。要求在敌人必经之路、卡口制路的要点、重点坚守地区等关键地点加强国防工程的建设。毛泽东在听取长远规划设想时提出:“老百姓怎么办?就是每个房子都挖个洞,自己挖……譬如,我这个房子床头为什么不能挖个洞。大家都挖,学华北地道战。”
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关于各省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信中,对“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战略口号做了具体解释:其含义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先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然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到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备,依赖国家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 1967年4月,“备战、备荒、为人民”作为“毛主席语录”在全国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1969年开始,中央发动群众,大打人民战争,年年超额完成人防工程建设任务。仅北京宣武区,1969年至1978年已构筑各类人防工事39.6万余平方米,平均每人0.83平方米。全区规划的东西南北六条干道和34条地区支道已经建成,总长49公里,基本上做到纵横成网,连通搞活。还建成了指挥所、救护所,以及库房、车间等重点工程五十多处。
1969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成立全国性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成立各级人防领导小组,在全国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同年,北京地铁开工,北京是全国第一个修建地铁的城市,当时的地铁是军用项目。
1969年10月20日,中苏两国外交部副部长级的边界谈判正式举行,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苏联向中苏边界增兵。中国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全国性战备运动。
1972年开始,国家决定每年用6亿元来搞人防工程建设,其中,4亿元由国家财政经费中支出,另外2亿元分别由地方自筹和集体企业自筹。
1972年12月,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11月24日《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毛泽东还指示说,我国必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应当有大国霸权主义思想,而在国内建设中则要切实做好战备工作,要进一步挖深挖好防空掩体,加强粮食储蓄。这一指示的提出,更进一步把我国原有的战备热潮推向了高潮,使中国经济的战略重点全面转到了备战方面。几乎各单位和部队都挖了各种的“防空洞”。”
1973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发表《新年献词》,强调指出林彪的路线“是一条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要把批林整风这个头等大事继续抓紧抓好。”并且转达了毛泽东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一带方针性的口号。
附:“深挖洞 广积粮”的由来
《朱元璋传》是我国著名明史专家吴晗的史学代表作。该书1965年正式出版,书中第77页写道:元璋懂得读书的好处,因为祖先的许多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写在上面,不读书便没有办法取得这些经验。也苦于自己读书不多,许多道理还不大说得明白,以此,他很尊敬有学问的读书人。也懂得读书人能替人出主意,办事。这些儒士,谁对他们尊重,给面子,给好处,养得好,吃得饱,就替谁出力做事。你要想建立好自己的基业,管好占领的地方,就非养士不可。因之,每逢占领一个地方,元璋必定访求这地方的儒士,软的硬的方法都用,总之是非来不可,罗致在幕府里做秘书、顾问、参谋一类的工作,表现忠心的就派做地方的长官。在打下徽州时,老儒朱升告诉元璋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要他第一巩固后方,第二发展生产,第三缩小目标,长远打算,对元璋后来事业极有影响。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短短九个字,阐明了一个新生政权的生存发展战略,高度概括、明白易懂。毛泽东反复玩味,眼睛突然一亮,似有所悟。我们何不仿其形式也提出个战略思想来。高筑墙,是讲防御、备战、增强军事实力。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防御工事已转入地下,不仅要挖洞,而且还要深挖,不妨叫作深挖洞。广积粮,是讲发展生产、增强综合国力、搞好战争储备,这三个字仍能准确概括搞好战争储备的意思,就借用。缓称王,是讲外交策略,不急于虚张声势、暴露目标,要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现如今,中国虽然国际生存空间越来越大,朋友越来越多,但不能称霸,要始终与第三世界站在一起,共同反对霸权主义。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涵盖了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外交策略三个方面,把它作为一个国家的安全发展战略提出来,指导国家的长远建设,很有必要。想到这里,毛泽东立即让周恩来到菊香书屋,有要事相商。
周恩来最关心的是主席的睡觉,一见面就问:“主席昨晚睡得好吗?”
“大兵压境,哪还睡得着觉啊。”
“主席,从西方的报道看,勃列日涅夫集团有对我导弹基地作核手术的图谋……”
毛泽东似乎有意要避开总理的这一话题。他突然操起茶几上的《朱元璋传》,用红铅笔敲了敲说:“朱元璋麾下有一个谋臣叫朱升,此人虽是秀才出身,却极富谋略。当年朱元璋打下南京及江浙一带重要城镇后,询问大臣如何成就霸业时,朱升献上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颇有远见。我把朱升的话略微改动一下,就叫‘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你看如何?”
周恩来说:“主席真是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呀。主席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谋得全,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安全发展的大战略,提得好,建议主席把这个战略思想批示在中央即将下发的关于粮食问题的文件上,以便更好地指导当前的战备建设、经济建设和外交斗争。”毛泽东笑了笑说:“那好,听总理的。我这也是从故纸堆里受到一点启发嘛。”
就这样,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成为了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思想,成为了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尤其是深挖洞,迅速在全国大中城市展开,一场设防工程建设的人民战争在中国打响。
(资料来源:《回望当年深挖洞》作者:晓坛 )
(本文来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何使用跟贴

修改昵称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盖楼回复
ptfq20660发言

复制收藏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