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保温杯: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我的写作诀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0:19:04
来源:《新闻与写作》      |      作者:詹国枢      |      2007-6-7 8:56:52
《新闻与写作》杂志编辑向我约稿,希望谈谈新闻写作体会。这稿约得太宽泛,一时不知从何谈起。
想来想去,还是说说我的写作诀窍吧。
写作是有诀窍的吗?我认为是有的。起码,每个人在写作中,总会有一些深切独到的体会,这体会实践得多了,再升华升华,成了经验,也就离诀窍不远了。
我的写作诀窍是什么呢?很简单,一句话,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
此话怎讲,先弄清楚两个概念。其一,记者到底是干什么的?
提到记者,说法多矣,什么“无冕之王”啦,“历史的记录人”啦等等。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当然有道理。但要我说,记者这职业,就是一“服务员”,干服务工作的,和街上那些骑自行车送外卖的小伙子,没本质区别。无非送外卖的是别人打个电话来,喂,我要麦当劳,我要比萨饼!快点快点!小伙子二话不说,骑上自行车呼呼呼就送了过去,满足这些人的食欲需求。记者呢,服务对象不是肚子“饿”了等着吃午餐的人,而是眼睛“馋”了需要看新闻的人。这些人想了解什么,知道些什么,咱们就在媒体上刊载或播出这些什么什么,满足他们的新闻需求。
其二,记者的本事是什么?
记者的本事,就是提问。本事最大的记者,就是最善于提问的记者。说到新闻记者,有人特别崇拜中央电视台的王志和白岩松,认为这两个家伙本事真大,做的节目特别有意思。其实王白二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提问。当然,有些问题并不是他们提的,而是他们背后一个庞大的策划班子设计好的。王白二人提的,几乎都是观众最想知道的问题,所以,一提,观众就等着听下文,一听,就觉得挺过瘾。
杨澜,也当过记者,也很棒,她写了本书,题目非常好,叫做《我问故我在》。我提问,所以我存在,如果我不提问,我就等于零,不存在了。确实,记者的本职和本事就是提问,记者水平的高低,就看你能不能摸准读者胃口,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找到他们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千方百计去解答这些问题。
举个例子,“神六”上天以后,国人非常关心,王志采访两位航天员,问的问题,几乎全是大家想知道的。王志问,你们上天以后,刚开始有几分钟是超压,相当人体七八倍的重量,突然几分钟后又变为零气压,成了失重,这时你们心理和生理上会不会有一些特殊反应?两位回答,突然失重时,一下觉得很难受,产生了一个错觉,好象乾坤颠倒,人是倒过来的,飞船也是倒过来的,好在我们受过训练,知道有这个过程,很快从心理上和生理上调节,慢慢就把它正过来了——其实本来就是正的嘛。
类似问题,还有很多,问得比较精彩,答得当然也就过瘾。
采访人物如此,采访一个地方,也是如此。采访之前,你得先问问自己,读者对这个地方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了解的是什么?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你的采访。记得那年我到四川采访,约好要见省委书记周永康,时间一个小时。见了周永康,问些什么呢?我集中问了三个问题,写了一篇通讯叫《四川三问》。
第一问,四川怎么看。
过去,四川省委书记都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杨汝岱,谢世杰,都是。而周永康是第一个中央派下去的省委书记。采访时,正好周永康赴川就任一年。我就问周永康,你对原省委书记谢世杰这个班子七年来的工作怎么看?周说,四川的工作总的来说还是搞得不错的,纵向看,成绩确实很大。但是横向看,又不尽如人意,比如,在全国的GDP的排位就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既取得了成绩,又有很大差距,四川大有潜力。
第二问,四川怎么办。
既然四川是这个样子,你认为四川应该怎么办呢?周说,四川必须调整发展战略。经过调研,新一届省委把过去的产业做了一些调整,突出重点,确定了经济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同时我认为,当前四川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转变思想观念,四川人尤其是成都人,闲适安逸的思想根深蒂固,说轻点是小富即安,说重点是不思进取。周讲了一个故事。他从北京去四川,没带家眷,星期天就叫秘书和司机开上车到处逛。周发现,成都人日子过得太闲适了,有个现象非常普遍,打麻将。不是一人两人打,几乎人人都打!街边一个小卖部,有人买东西时接待一下,没人时,卖东西的老板找几个人来一起打!一路看过去,都在打麻将。这样一种闲适安逸的思想,怎么可能把经济搞上去,怎么可能跨越式发展?
第三问,四川怎么干。
四川战略思想确定了,具体怎么干呢?周说,全省确立了六大支柱产业,相继成立了六个领导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位副省长任小组长,抽出职能部门组成专门班子,拿出调研报告,过一定时间,作一次总结,层层推进,扎实工作,抓出成效。
《四川三问》发表后,在四川引起很大反响。一位四川日报的同行告诉我,老詹,你那文章在四川影响很大呀,这三个问题,大家都很想知道,可是不敢直接问周永康。你这一问,当然都喜欢看了。
以上说的是,带着问题写新闻。这些报道,从标题看,都是有“问题”,可以吸引人的。但我们写的很多报道,不一定非从问题入手,没有问题你怎么去做呢?如果你写的文章是一个中性题,引不起读者的兴趣,怎么办呢?
我的办法是,文章当中找问题。换句话说叫做无事生非,无中生有。过去我曾写过一个评论,题目就叫《没话找话》。写评论一个很重要的本事就是没话找话。关键你找出来的话是人们愿意听的。
当你的文章是一个中性题时,不妨先设计一个靶子,引起读者兴趣,再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你要先引他一下,逗他一下,引起他的兴趣,再看下去。
还是讲一个四川的例子,去四川搞发行。去之前,社长说,这次一定要给他们好好做一个系列报道。我就琢磨,四川的来历就是四条河嘛,可以做一个总题目叫做“四川省里说四川”的系列文章,不是很有意思么?
哪“四川”呢?一是“说川军”,就是说说四川的民工。二是“说川猪”,大家知道,四川猪特别多,全国省际交流第一,全国出口第一,全国总量第一。三是“说川药”,四川的药也非常有名,自古有“无川不成药”之说,很多药都有四川的成分。第四,本来想写川菜,社长说,川菜是不是小了点,太微观了,另外想一个吧。又想写川酒,四川的酒也很不错,但酒这个东西,有些犯忌,写酒总免不了一些广告色彩。后来和四川记者站沟通,他们说,四川的旅游也非常不错,就写川旅吧。于是,第四个就叫“说川旅”。
这四个标题,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怎么写呢?没有问题,可以在文章里设计问题,引起读者兴趣,他就要看下去。
写“说川军”时,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川军是中国农民进城打工的缩影,对农民进城这件事,到底应该怎样评价?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四川农民外出打工最早,人数最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四川人为什么这样喜欢跑出来呢?找到这个问题后,我去请教能够解答这个问题的最合适的人,他们回答了问题,我不过是把他们的话告诉读者而已。过去我们讲权威性,其实不是你这个记者有多么权威,而是你找到最权威的人士,说出最权威的话。
第三个问题,四川农民外出打工已经超过千万人,今后的趋势怎么样,是继续增长,还是逐渐减少呢?或者这是一个平台,会维持多长一段时间呢?
第四个问题,农民外出打工,最终归宿何在?也就是说,这些打工的民工,最终魂归何处?老了怎么办,今后怎么办?这个问题,好多人没考虑到,但只要提出来,很多人还是愿意看的。“说川军”,就紧紧围绕这四个问题来写。
我还写过一篇浙江横店的文章。大家知道,浙江一个比较边远的地方,有个横店影视城。老总徐文荣是个老头子,特别另类,开着一辆白色的小吉普车,忙忙碌碌。他的很多想法很有创意。他就是一个农民企业家,在那个地方搞了一些原材料加工,赚了钱后,到底拿这些钱来做什么,他有一个奇特的想法。在那儿搞一个影视城。我们去时,已经投了十七个亿,建很多宫殿,挖了一条河叫“清明上河图”。我去后,写了一篇《横店影视城,成败谁能知》。一个整版,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企业做大后,该向何处扩张?农民企业家把企业做大,挣了钱了,你这个钱到底往哪里投。
第二个问题:投资如此巨大,资金从何而来?人们会问,你这个影视城要搞成亚洲、世界最大,钱从哪里来?
第三个问题:投入需有产出,能否产生效益?投入十几个亿,钱从哪里赚回来呢?
第四个问题:成功还是失败,谁人能够把握?当时我很担心,和徐文荣讲,你成功的前提是中国没有、浙江也没有人再做更大的影视城。如果有个大老板,实力比你强,也做影视城,规模超过你,那么你就完了。他说,这就是你们记者和我们企业家的区别了,你们记者想问题想得太多、太细。我们是说干就干,要干,就必须干成。
行文至此,我要恭喜徐文荣。因为至今还没有人跟他较这个劲,在中国、在浙江,还没有人再建一个更大的影视城,所以,横店还能维持下去。
(作者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