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包装设计:生态系统多样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15:45
据初步统计,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有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甸77类,沼泽37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高山冻原、垫状和流石滩植被17类,总共599类。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类型暂时尚无统计资料。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温带草原的生物多样性
荒漠的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河流、湖泊和水库中的生物多样性
海洋、海岸和沿海岛屿的生物多样性
农区的生物多样性
城市及城郊的生物多样性
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共有森林15894.1万公顷,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中国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据“中国植被”(1980)对天然乔灌林的分类,中国划分有森林210个群系(formation)、竹林36个群系、灌林与灌丛(不含半灌丛及草丛)94个群系。此外,还有许多人工栽植营造的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类型,更丰富了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这是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持点。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温带山地垂直带谱、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北半球纬度最高的热带山地雨林、季雨林类型,种类最丰富的落叶松属(Larix)、松属(Pinus)、云杉属(Picea)、冷杉属(Abies)、栎类(Quercus)森林,中国还有世界上罕见的高生物量的雅鲁藏布江峡谷云杉林。
在这多种类型的森林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据统计,中国有6347种脊椎动物,其中哺乳类581种,鸟类1244种,两栖类284种,爬行类376种,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森林中或林缘。这些动物中,许多为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在中国,如全世界有雉类276种,中国就有56种,占20%,其中19种为中国所特有。其他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羚牛、毛冠鹿等动物也为中国所特有。
中国有乔灌木树种约8000余种,其中乔木2000多种,灌木6000多种,包括了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泛地中海分布和中国特有的各种成分。中国的树种大多数在地理成分上为热带、亚热带性质,但同时也几乎包括了世界温带分布的所有木本属,如槭(Acer)、桦(Betula)、胡桃(Juglans)、鹅耳枥(Carpinus)、栎、云杉、冷杉、胡颓子(Elaegnus)等。中国有许多起源古老的孑遗树种,这是全人类极宝贵的财富。由于在新生代第四纪冰
川期,华南、华中、西南广大地区,除局部山地有山地冰川外,大多数山地未遭受冰川影响,成为植物种的“避难所”,从而保存了许多中国特有的孑遗种,如发生于石炭纪、二叠纪之前的银杏(Ginkgo biloba)、中生代至老第三纪的罗汉松(Podocarpus spp.)、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a)、三尖杉(粗榧)(Cephalotaxus spp.)、红豆杉(紫杉)(Taxus chinensis)、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白豆杉(Pseudotaxus chienii)等,孑遗的阔叶树还有木兰(Magnolia spp.)、鹅掌揪(Liriodendron chinensis)、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马蹄荷(Exbucklandia populnea),大果马蹄荷(E. tonkinensis)、红花荷(Rhodoleia parvipetala)、连香(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喙核桃(Annamocarya sinensis)、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杜仲(Eucommia ulmoides)、圆籽荷(Apterosperma oblata)、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a)等。中国特有的树种还有通脱木(Tetrapanax papyrifer)、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紫树(Nyssa sinensis)、香果树(Emmenopteris henryi)、秤锤树(Sinojackia xylocarpa)、山白树(Sinowilsonia henryi)、银鹊树(Tapiscia sinensis)等。
中国现有原生性森林已不多,它们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区。按森林外貌划分,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约各占一半,前者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混交林,现分述如下:
(1)针叶林
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这些针叶林不仅植物组成丰富,而且还栖息着大量的动物种类,成为众多特有种类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A.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
它们分别作为高纬度水平地带性植被和较低纬度的亚高山带植被类型。在分布区和地理环境方面,差异很大,但都属于亚寒带类型,其外貌、组成、结构都十分相似。
a.落叶松林 中国的落叶松属有10个种和2个变种,主要的建群种有落叶松(Larix gmelini)、西伯利亚落叶松(L. sibirica)、华北落叶松(L. principis-rupprechtii)、太白红杉(L. chinensis)、四川红杉(L. mastersiana)、大果红杉(L. potaninii)和西藏落叶松(L. griffithii)等。
b.云杉、冷杉林中国的云杉林和冷杉林大多属山地垂直带类型,分布广、蓄积量最大。东北地区主要建群种为鱼鳞云杉(Picea jezoensis var. microsperma)、红皮云杉(P. ko-raiensis)、臭冷杉(Abies nephrolepis)、华北为白杄(Picea meyeri)、青杄(P. wilsonii)。向西至西北一带为青海云杉(P. crassifolia)、雪岭云杉(P. schrenkiana)和西伯利亚冷杉(Abies sibirica)。西南山地主要有丽江云杉(Picea likiangens)、川西云杉(P. likiangensis var. rubescens)、林芝云杉(P. linkiangensis var. lintziensis)林、麦吊油杉(P. brachytyla)、油麦吊杉(P.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云杉(P. asperata)、紫果云杉(P. purpurea)、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岷江冷杉(A. fargesii var. faxoniana)、黄果冷杉(A. ernestii)、长苞冷杉(A. georgei)、鳞皮冷杉(A. squamata)、喜马拉雅冷杉(A. spectabilis)、苍山冷杉(A. delavayi)、冷杉(A. fabri)、滇冷杉(A. forrestii)等等。
c.松林主要建群种有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偃松(P. pumila)和西伯利亚红松(P. sibirica)。
d.圆柏林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部山地亚高山森林带上部的阳坡,海拔高度在2800—4500m之间,主要建群种有方枝圆柏(Sabina saltuaria)、祁连圆柏(S. przewalskii)、垂枝香柏(S. pingii)、大果圆柏(S. tibetica)、塔枝圆柏(S. komarovii)和曲枝圆柏(S. recurva)等。
B.暖温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辽东半岛,主要的建群种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赤松(P. densiflor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
C.亚热带针叶林
类型很多,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云南松(P. yunnanensis)、细叶云南松(P. yunnanensis var. tenuiformis)、卡西亚松(P. kesiya)、华山松(P. armandii)、高山松(P. densat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冲天柏(干香柏)(C. duclouxiana)、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铁坚杉(K. davidian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等。
D.热带针叶林
树种很少,且多零星分布,不成林,如南亚松(Pinus latteri)、海南五针松(P. fenzeri-ana)和喜马拉雅长叶松(P. roxburghii)。
(2)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A.红松阔叶混交林
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中国温带地区的地带性类型,主要分布于东北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一带山地,向东一直延伸至俄罗斯阿穆尔州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北部,主要建群种是红松(P. koraiensis)和一些阔叶树,如: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色木(Acer mono)、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 japonica)等。
B.铁杉、阔叶树混交林
主要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山地。是常绿阔叶林向亚高山针叶林过渡的一种垂直带森林类型,主要有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和铁杉(T. chinensis)与壳斗科植物混交的森林。亚热带西部山地海拔较高,在海拔2500—3000m之间形成特殊的针阔混交林带,喜马拉雅铁杉(T. dumosa)与阔叶树混交林常常占据主要的地位。
(3)阔叶林
A.落叶阔叶林
广泛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广阔范围。主要的森林类型有华北、西北地区的落叶阔叶混交林、栎林、赤杨(Alnus japonica)林、钻天柳(Chosenia arbutifolia)林、尖果沙枣(Elaeagnus oxycarpa)林;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形成的栗树林、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林、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的次生林类型的山杨林和桦木林以及发育在亚热带山地的山毛榉林和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化香林(Platycarya strobilace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榔榆(Ulmus parvifolius)林和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林等。
B.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湿润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地带性类型,所含物种丰富,就高等植物而言,约占全国种类的1/2以上。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不明显,经常由多种共建种组成。有青冈林、拷类林、石栎林、润楠林、厚壳桂林、木荷林、阿丁枫林、木莲林。
C.硬叶常绿阔叶林
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一带曾为古地中海的地区,有类似地中海硬叶常绿阔叶林残遗的群落存在,主要见于海拔2000—3000m的山地阳坡,一般山地常见的类型以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林、黄背栎(Q. pannosa)、长穗高山栎(Q. longispica)林、帽斗栎(Q. guayvaefolia)林、川西栎(Q. gilliana)林、藏高山栎(Q. semicarpifolia)林。而河谷地区常见有铁橡栎(Q. cocciferoides)林、锥连栎(Q. franchetii)林、光叶高山栎(Q. rehderian)林和灰背栎(Q. senescens)林的分布。
D.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
这类森林种类组成相当复杂。它又可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如分布在北亚热带地区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主要见于东部亚热带山地海拔1000~1200m以上至2200m左右的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以及分布于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等。
E.季雨林
中国季风热带的地带性代表植被类型,大多数分布在较干旱的丘陵台地、盆地以及河谷地区。它们多数属于长期衍生群落性质。如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林、毛麻栎(C. tabularis var. velutina)林、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林、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林、劲直刺桐(Erythrina stricta)林、木棉(Bombax malabarium)林、楹树(Albizzia chinensis)林、海南榄仁树(Terminalia hainanensis)林、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林、枫香、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林等最为常见。
F.雨林、季节性雨林
多见于我国热带地区海拔500~700m以上山地,海南岛一带山地以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a)、柯类(Lithocarpus)等为主,云南南部则多为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毛荔枝(Nephelium chryseum)等,石灰岩季节性雨林主要见于广西南部,组成种繁多。
多种类型的森林,为中国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地,在其中栖息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中国森林的野生动物资源极其丰富,估计有1800余种,其中珍贵的有驼鹿(Alces alces)、雪兔(Lepus timidus)、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s)、紫貂(Martes zibellina)、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野牛(Bos gaurus)、长臂猿(Hylobates spp.)、野象(Elephas maximus)等。森林的鸟类、昆虫、爬行类、两栖类和各种生活于土壤中的低等动物也是十分丰富多样的,对于这部分物种的家底还远远没有摸清。
(1)寒温带针叶林中的野生动物
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分布于中国东北北部的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北部及新疆最北部的阿尔泰山。在兴安岭北端和西伯利亚的泰加林相接。动物区系具有西伯利亚泰加林的成分。
森林中的有蹄类动物如驼鹿、马鹿(Cervus elaphus)、狍(Capreolus capreolus)、麝(Moschus moschiferus)和野猪(Sus scrofa)等分布范围广,其中马鹿(Cervus elaphus)和野猪(Sus scrofa)的数量较多,驼鹿是针叶林带的典型栖居者,多栖息于混生有杨、桦和柳等阔叶树的林中,以这些树的嫩叶为食。
肉食动物主要有黄鼬(Mustela sibirica)、香鼬(Mustela altaica)、棕熊(Ursus arctos)、紫
貂(Martes zibellina)、猞猁(Felis lynx)和伶鼬(Mustela nivilis)等,都是中国的珍贵毛皮动物。
啮齿类动物主要有灰鼠(Sciurus vulgaris),小飞鼠(Petinomys spp.)、花鼠(Eutamias sibiricus)、棕背(Cletrionomys rufocanus)、红背(Clethrionomys rutil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flavicollis)等。
针叶林中的鸟类有松鸡科的松鸡(Tetrao urogallus)、榛鸡(Bonasa spp.)和柳雷鸟(Lagopus lagopus)等,它们巢居于地上,能适应寒冷生活,为典型的寒温带鸟类。此外,林中常见的还有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戴胜(Upupa epops)、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三趾啄木鸟(Picoides tridactylus)、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和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等。在森林外界与水域有联系的鸟类还有绿翅鸭(Anas crecca)、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翘鼻麻鸭(Tadorna tadorna)和灰雁(Anser anser)等。这些水禽均在此繁殖。
(2)温带森林中的野生动物
温带森林动物群分布在中国东北针叶林带以南到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广大温带季风地区。在针阔叶混交林带,有蹄类动物主要有狍、马鹿(Cervus elaphus)、原麝、青羊(Pseudois nayaur)和野猪(Sus scrofa)等,其中狍、马鹿(Cervus elaphus)和野猪(Sus scrofa)较多。针阔叶混交林中的肉食动物有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s)、豹(Panthera pardus)、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棕熊(Ursus arcto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青鼬 (Martes flavigula)、豹猫(Felis bengalensis)和紫貂(Martes zibellina)等。由于栖息地破坏和人为干扰,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s)、豹(Panthera pardus)、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棕熊(Ursus arctos)和紫貂(Martes zibellina)等的数量已很少。而林区的小型啮齿类动物,如灰鼠(Sciurus vulgaris)、花鼠(Eutamias sibiricus)、棕背(Clethrionomys rufocanus)、红背(Clethrionomys rutilus)和大林姬鼠(Apodemus flavicollis)等随处可见,成为林区优势种。在东北和华北针阔叶混交林区常见的鸟类有环颈雉、灰喜鹊、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三趾啄木鸟(Picoides tridactylus)和山噪鹛等。在东北针阔叶混交林的林缘地带,有来此繁殖的丹顶鹤(Grus japonensis)、鸳鸯(Aix galericulata)、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nser fabalis)、灰雁、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和绿翅鸭(Anas crecca)等。
(3)亚热带森林中的野生动物
典型的亚热带森林野生动物只保存于少数面积不大的森林中,如云南西北部、四川、贵州和安徽南部等少数山地林区中,短尾猴(Mandrillus arctoides)、金丝猴的数量均不多,处于濒危状态。红腹松鼠、长吻松鼠(Dremonys pernyi)和花松鼠等为林中的优势种。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也是林中的常见种。在已经开发的山地及次生林丘陵灌丛和草地中,常见的有蹄类有小麂(Muntiacus reevesii)、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野猪(Sus scrofa)等。在亚热带茂密的竹林中,栖息着专以竹笋和竹根为食的灰竹鼠(Rhizomys sinensis),代表性的种类有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和豪猪(Hystrix hodgsoni)等。食肉类有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云豹(Neofelis nebulosa)、豹(Panthera pardus)、豹猫(Felis bengalensis)、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和果子狸(Paguma larvata)等。其中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云豹(Neofelis nebulosa)和豹(Panthera pardus)等均已濒危。
(4)热带森林中的野生动物
中国热带森林动物种类最丰富,并有许多特有的科、属、种。如兽类中的树科(Tu-
paiidae)、长臂猿科(Hylobatidae)、灵猫科(Viveridae)和象科(Elephantidae)等。热带森林某些广泛分布的类群,往往占较高比率。在不大的地域内,通常栖息着许多生活习性相似的种类。如在云南南部某一林区的山坡的树林中,森林深处通常栖息着红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lus)、蓝腹松鼠(Callosciurus pygerythrus)和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猕猴(Macaca mulata)、短尾猴(Mandrillus arctoides)、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和蜂猴(Nycticebus coucang)各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热带森林中的鸟类主要有犀鸟(Buceros spp.)、蓝枕花蜜鸟(Hypogramma hypogrammica)和赤胸椒鸟(Pericrocotus spp.)等。
(1)受威胁现状
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公顷,为世界平均人均水平的12%;人均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森林覆盖率低,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森林分布不均匀。近些年来中国森林覆盖率呈增长趋势,但主要是人工林面积的增长,作为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的天然森林仍在减少,并且残存的天然林也多处于退化状态。中国有林地面积、天然林面积在1973~1976年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分别为12186万hm2和9817万hm2,1977~1981年间分别下降为11527万hm2和9308万hm2。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重点原始林区之一,1977~1981年调查期间天然林面积为1464万hm2,1984~1988年间降为1396万hm2。据估计,全国濒危和受威胁的高等植物物种数约4500种,濒危植物种比例为15%,高于世界平均濒危和受威胁植物的比例10%。中国公布的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就有388种,灭绝或濒于灭绝的森林植物有崖柏(Thuja sutchuanensis)、海南梧桐(Firmiana hainanensis)、天目铁木(Ostrya reheriana)、圆籽荷(Apterosperma oblata)、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缘毛红豆(Ormosia howii)、桂滇桐(Craigia kwangsiensis)、毛叶紫树(Nyssa yunnanensis)、峨嵋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台湾穗花杉(Amentotaxus formosana)、柔毛油杉(Ketleeria pubescens)、毛叶坡垒(Hopea mollissima)、爪耳木(Otophora umilocularis)、异形玉叶金花(Mussaenda anomala)、广西青梅(Vatica guangxiensis)、盐桦(Betula halophila)、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藤枣(Fleutharrhene macrocarpa)、华盖木(Manglietiastum sinicum)膝柄木(Bhesa siensis)、粗齿梭楞(Reevesia rotundifolia)、海南海桑(Sonneratia hainanensis)、金佛山兰(Tangtsinia nanchuanica)、无喙兰(Archinecttia gandissarii)、双蕊兰(Diplandrorchis sinica)等,这些植物种现存植株大多不超过10株,而且仅分布于一处。中国约有400种野生动物处于濒危或威胁状态,已经灭绝或在中国境内绝迹的动物有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野马(Equus przewalskii)、新疆虎(Panthera tigris lecoqi)、白臀叶猴(Pygathrix nemaeus)、麋鹿(Elaphrus davidianus)等;濒临灭绝的有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台湾云豹(Neofelis nebulosa nybulosa)、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s)、雪豹(Panthera uncia)、长臂猿(Hylobates spp.)、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野骆驼(Camelus ferus ferus)、懒猴(Nycticebus coucang)等。很明显,中国目前统计濒危和灭绝的物种绝大多数属于森林中的野生生物种,它们的分布区逐步萎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森林物种多样性的衰减同时也反映了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或受严重胁迫。如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常绿阔叶林已被大面积砍伐,由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所取代。这些发展起来的人工林物种急剧减少,破坏了自然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普遍出现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小和生产力下降。
(2)受威胁原因
a.森林过伐  根据前三次森林资源清查,森林采伐量一直大于生长量。而且呈增长和居高不下的趋势。“五五”清查,森林资源消耗量约2.94亿m3,资源消耗率为3.19%,在第二次到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的七八年间,用材林成过熟林资源由384593万m3减少到262163万m3,共消耗掉1/3,年平均赤字17066万m3,年均净减率4.44%,下降幅度惊人。在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时,虽然森林资源消耗下降趋势减缓,但是森林资源超额采伐还时常发生,1993年全国林木消耗量超出年森林采伐限额3400多万m3。由于森林集中过伐,加之更新跟不上采伐,导致一些地区疏林、迹地和荒地扩大。据1978年统计,森林采伐后未更新的面积中有1/3退化为荒山秃岭。1977~1981的5年间,疏林面积增加10%,共达1720万hm2,相当于森林面积的14%~15%。
造成森林过伐的主要原因有:(a)毁林开荒。中国现有的耕地中,由原始森林垦荒转化而来的占1/3左右。中国热带地区林地向游耕地、农地和热作地转化问题尤为严重,海南
岛的土地垦殖率(即农田占全部土地面积的比率)一直随人口的增长而增加。从1985年至1989年间全国被征占的林业用地达27526hm2;1990年年度统计为7989hm2,1993年上升为440000hm2。(b)樵采。中国目前许多山区,仍以薪柴为唯一的农村生活能源,约占能源结构中的68%~74%,尤其是干旱区的农村生活能源至今仍十分E缺。据统计,中国西部农村生活能源全年短缺659万t标准煤,一般一年内缺柴3~6个月。能源不足使村镇居民加大了樵采的强度、频度,扩大了樵采的范围。(c)乱砍滥伐。以1987年统计为例,乱砍滥伐森林案件7.46万起,造成森林损失9.73万hm2,损失林木140.29万m3。森林过伐造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一是减少了森林群落类型,二是因森林生境的破坏,使动、植物种类随之消失或被迫迁移。
b.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破坏作用大,不仅直接烧毁大量的森林物种,而且也影响森林生境,改变区域的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组成和演替。据统计,1990年森林火灾受害面积为12660hm2,1991年为22200hm2,该年森林火灾次数比1990年增加3.8%,受害森林面积比1990年增加53.9%。但近年来中国森林火灾受害率已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森林火灾是1987年大兴安岭北部林区的特大火灾,这场特大森林火灾面积为133万hm2,过火林地和疏林地面积114万hm2,其中受害面积87万hm2。这次火灾使大量的下种母树,中幼林及更新幼树烧毁,造成森林无法天然更新,该区森林覆盖率由76.0%下降到61.5%。森林火灾还改变了林地生态环境,如坡地的干旱化,杜鹃(Rhododendon)等阴湿植物种衰亡,而旱中生性的瓦松(Orostachys)、三七(Sedum)、蒿(Artemesia)类等滋生,低地则沼泽化。岛状冻土层退缩,落叶松八齿小蠹虫(Ips subelongatus)发生,对林下土壤动物的影响也颇大,如个体大的捕食性种类减少,而个体小、腐食性种类增加。
c.森林病虫害 据统计,中国有各种森林病虫害8000多种,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发生的约有200余种。60年代后随着森林过伐和大面积人工纯林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森林的组成结构和生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降低了森林自我抗御病虫害的能力,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的规模和频率剧增,对森林的危害影响十分严重。根据1987至1991年间的统计数字,“八五”期间,全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相当于同期森林火灾面积的214倍,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随着造林绿化的步伐加快,人工林面积迅速增加,森林病虫害也将进入高发期,防治工作形势将更加严峻。
d.造林方式及人工林品种单一化 从造林方式来看,对保护和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最有利的方法是封山育林,其次是飞播造林。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累计已达0.33亿hm2,约占森林面积的1/4,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之首,而对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人工林产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大规模人工造林以破坏蕴藏丰富多样性资源的天然林为代价,使自然连续分布的天然森林被砍伐破坏,或片断地改造成人工林;另一方面是人工林品种单一化,针叶化和结构简单化。
e.环境污染 主要是酸雨危害。中国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氧化物。据1994年统计,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为1825万t。酸雨对森林造成的危害在中国十分普遍,涉及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长江以南的华东、中南和华南地区以及秦岭以南的西南地区已普遍发现酸雨;在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四省区初步调查,发现已有15000多hm2森林枯死,400多hm2森林受害,还引起土壤酸化、地力衰退,间接导致林木生长衰退以及抗御病虫害等自然灾害能力减弱,而且使林区水体酸化后影响鱼类生存。
f.战争 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几千年间经历了无数次大小战争,造成森林及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大量消亡。1840~1949年间,由于多次战争加上对林木资源的掠夺使中国天然植被遭受剧烈破坏,森林资源锐减。当时中国近80%的原始森林被破坏而消失。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森林资源遭受日寇严重破坏。仅东北森林就损失6421780万m3,全国损失森林蓄积量的10%以上。
g.栖息地丧失和碎裂化  中国海南岛大片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大部分转变为橡胶林和其他人工林,部分变为山地草坡。结果文鸟(Lonchura spp.)和麻雀(Passer spp.)取代绯胸鹦鹉(Psittacula alexandri)和鹩哥(Gracula religiosa),地栖兽类取代树栖兽类。长臂猿(Hylobates spp.)是典型的树栖灵长类,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和巨鼠(Ratufa spp.)等也与树木相伴而生,热带森林成片消失后,这些动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以至濒临绝迹。据统计,海南坡鹿在解放初期有2000头,由于大面积的人工橡胶林的种植,到80年代初仅残余76头,黑冠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由2000头减少到30头左右。
栖息地碎裂化也直接影响森林野生动物生存。据中国林业部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在1986~1988年联合调查,大熊猫栖息地不断缩小,与70年代相比,大熊猫分布区由45个县减少到34个县,栖息地面积减少了1.1万km2,且变成不连续分布。栖息地分离、破碎,将大熊猫种群分离切割成24个亚群体,造成大熊猫近亲繁殖,致使遗传狭窄,种群面临直接威胁。
此外,非法猎捕野生动物、药材和经济作物的过度采集也是森林多样性受威胁的重要
原因。
森林在全球环境保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部分。50多年来,中国政府在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保持森林生物多样性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迄今为止,除了建立500多个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外,还建立了230多处包括大熊猫和东北虎在内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基地或繁殖场,使一度濒临灭绝的大熊猫、东北虎等10余种濒危动物开始恢复种群数量,并有6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随着全民植树造林和多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中国森林蓄积量已呈双增长趋势,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温带草原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草原以温带草原为主,其主体部分分布于内蒙古高平原及其邻近的低山丘陵地区,海拔1000~1200m上下,地势坦荡辽阔,向北与蒙古高原的同类草原相连;东端包括松辽平原的大部分,海拔120~500m,地势低平;西南部包括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及陕北、晋西北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500~2000m,地形以黄土丘陵和低山丘陵相互交错为特征,这里由于农业开垦的历史悠久,草原的自然面貌已被农业景观替代。
中国草原从东向西分为三个亚地带:森林草原(草原向森林过渡,属半湿润气候,年降
水量350~550mm,植被以草甸草原和林缘草甸为主,并与岛状森林相结合,草群繁茂,组成丰富)、典型草原(中国温带草原的主体部分,主要由丛生禾草草原构成,呈带状由东北伸向西南,年降水量250(300)~350(450)mm。在沙地和沟谷中有乔木生长)和荒漠草原(草原向荒漠的过渡,气候进一步旱化,年降水量150(200)~250(300)mm,小型针茅在草群组成中占优势,构成稀疏的矮草草原,常与荒漠群落交错分布)。中国草原除这一主体的温带草原外,干旱区的山地还分布有山地草原,青藏高原上分布有高寒草原。
(1)温带草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
a.植物物种的总丰富度高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草原区共有种子植物3600余种,分属于125科。其中内蒙古草原区共采集统计到的种子植物共1519种(占全国草原区种子植物总种数的42.2%),分属于94科、541属。其中裸子植物有3科、7属、16种,被子植物共有91科、534属、1503种,被子植物中有双子叶植物75科、413属、1137种,单子叶植物16科、121属、366种。在全国植物区系中,约占总科数的30%,总属数的20%,总种数的6.5%。
种类最多的是菊科(计70属、244种,种数占草原区植物总数的16%);其次是禾本科(计62属、192种)和豆科(计25属、123种)。其他有6个科含31~50种;有17个科含11~30种。以上25个科合计含407属,占总属数的73.7%;含1401种,占总种数的92.9%。其余有35个科,含3~5种;有18个科只含1种。
苔草属(Carex)、蒿属(Artemisia)、黄芪属(Astagalus)三属各含有40种以上,共有168种植物,它们是内蒙古草原植物区系中的大属;含20~28种的属有6个,10~17种的属有16个,其余516属都是少于10种的属。
b.建群种(edificator)针茅丰富多样  针茅属(Stipa)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草原区,并常作为建群种出现。全世界共约300种,中国有27种,其中16种为草原群落的建群种。并形成有规律的替代分布(表1)。
c.草原灌木锦鸡儿种类繁多 豆科锦鸡儿属(Caragana)植物是亚洲中部草原最富典型性的一类夏绿灌木。全世界有锦鸡儿屑植物80余种,中国境内分布56种,其中有16种集中在温带草原及其周边山地,并形成一个由中生小乔木到早生、强旱生、寒旱生的小灌木,垫状灌木的完整生态组合系列(表2)。
d.无特有科,特有属,但有一定数量特有种  内蒙古草原区没有特有科和特有属,但有一定数量的特有种。植物种的特有性与高原内部生境分异有着一定的联系,可划分为:①草原特有种,例如:白头葱(Allium leucocepallum)、蒙古葱(A. mongolicum)、绢毛山莓草(Sibbaldia sericea)、丝石竹(Gypsophila desertorum)等;②沙地特有种,例如:山竹岩黄芪(Hedysarum fruticosum);③山地特有种,例如:长梗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等。关于草原植物的特有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已知部分特有种见表3.
表1  针茅属主要植物在温带草原地带的分布
植物名称
生境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区山地
光芒组
Section Leostipa
贝加尔针茅
Stipa baicalensis
+
大针茅
Stipa grandis
+
+
克氏针茅
Stipa krylovii
+
+
+
针茅
Stipa capillata
+
本氏针茅
Stipa bungeana
+
+
小羽芒组
Section Smirnovia
戈壁针茅
Stipa gobica
+
石生针茅
Stipa klemenzii
+
沙生针茅
Stipa glareosa
+
镰芒针茅
Stipa caucasica
+
须芒组
Section Barbatae
短花针茅
Stipa breviflora
+
+
东方针茅
Stipa orientalis
+
紫花针茅
Stipa purpurea
+
假细柄茅组
Section pseudoptilagrostis
座花针茅
Stipa subsessiliflora
+
表2  锦鸡儿属植物在草原地带及其毗邻地区的分布
植物名称
生活型及生态习性
分布生境
树锦鸡儿
Caragana sibirica
中生 小乔木
大兴安岭山地东麓夏绿阔叶林
红花锦鸡儿
C. rosea
中生 灌木
华北山地森林及森林草原地带
南口锦鸡儿
C. zahlbruckneri
中生 灌木
华北山地森林及森林草原地带
秦晋锦鸡儿
C. purdomii
旱中生 灌木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地带
甘蒙锦鸡儿
C. opulens
中旱生 灌木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地带、藏东山地
多刺锦鸡儿
C. pruinosa
中旱生 灌木
荒漠区山地垂直带(龙首山)
小叶锦鸡儿
C. microphylla
旱生 灌木
内蒙古高原干草原亚地带
沙地锦鸡儿
C. davazamcii
旱生 灌木
内蒙古高原干草原、荒漠草原、沙地
柠条锦鸡儿
C. korshinskii
旱生 灌木
内蒙古高原干草原、荒漠草原亚地带
狭叶锦鸡儿
C. stenophylla
广旱生 灌木
内蒙古高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亚地带
矮锦鸡儿
C. pygmaea
广旱生 灌木
内蒙古高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亚地带
短脚锦鸡儿
C. brachypoda
强旱生 灌木
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亚地带
白刺锦鸡儿
C. leucophloea
强旱生 灌木
内蒙古高原草原化荒漠亚地带
藏锦鸡儿
C. tibetica
强旱生 垫伏灌木
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亚地带
鬼箭锦鸡儿
C. jubata
广寒中生 具刺灌木
华北地区山地、草原及荒漠区山地
荒漠锦鸡儿
C. roboroviskyi
强旱生 具刺灌木
阿拉善荒漠地带山地及干河床
表3  中国草原区的主要珍稀濒危植物
植物名称
特有性
生活型
圆叶木蓼
Atraphaxis tortuosa
特有
灌木
阴山乌头
Aconitum yinschanicum
特有
草本
白狼乌头
A. bailangense
特有
草本
阴山棘豆
Oxytropis yinschanica
特有
草本
微硬毛建草
Dracocephalum rigidulum
特有
草本
樟子松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乔木
贺兰山南芥
Arabis alaschanica

草本
长梗扁桃
Amygdolus pedunculata

灌木
内蒙古棘豆
Oxytropis neimonggolica

草本
红花海绵豆
Spongiocarpella grubovii
特有
半灌木
粗壮黄芪
Astragalus hoantchy

草本
内蒙古鸦蒿
Seseli intramongolicum

草本
白龙昌菜
Panzeria alaschanica

草本
革苞菊
Tugarinovia mongolica
特有
草本
狭叶瓶儿小草
Ophioglossum thermale

草本
黄花白头翁
Pulstailla sukaczewii

草本
条叶龙胆
Gentiana mandshurica

草本
二型叶沙参
Adenophora biformifolia

草本
党参
Codonopsis pilosula

藤木
桔梗
Platycodon grandiflorus

草本
蒙新九苓菊
Jurinea mongolica

草本
单花郁金香
Tulipa uniflora

超短生
野大豆
Glycine soja

草本
(2)温带草原的动物物种多样性
内蒙古草原是中国温带草原的主体。出现于内蒙古草原的脊椎动物共551种,其中哺乳动物65种,鸟类295种,爬行类21种,两栖类8种,鱼类82种。
在辽阔坦荡的草原环境中发育了独特的动物区系,这里代表性的动物是善于奔跑、具反刍能力的有蹄类。善于掘洞、营地下生活的啮齿类。它们当中的许多种有高密度集群迁徙生活的习性,哺乳类中的一些种还有冬眠和贮存食物过冬的习惯。
a.有蹄类  黄羊(Procapra gutturosa)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类群,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种类。它体型轻捷,极善于奔跑,每年春季在产仔前和冬初交配前集大群生活,并随气候季节变化进行长距离迁移。由于被大量捕杀和铁路等交通线的阻隔,现在分布范围已退缩到中蒙边境的狭长地带。
b.啮齿类  与黄羊的退缩相反,啮齿目和兔形目十分兴盛。内蒙古草原上啮齿类有近50种,旱獭(Marmota sibirica)是草原上体型最大的啮齿动物。此外有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草原鼢鼠(Myosplax aspalax)以及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几种仓鼠(Cricetulus spp.),几种毛足鼠(Phodopus spp.)、几种田鼠(Microtus spp.)等,它们都是草原上常见的种类。兔形目中的蒙古兔(Lepus tolei)和达乌尔鼠免(Ochotona daurica)也广泛栖息于草原。
c.食肉类 有狼(Canis lupus)、红狐(Vulpes vulpes)、沙狐(V. corsac)、几种鼬(Mustela spp.)。
d.鸟类 草原上特有鸟类很少。主要栖居于蒙古草原的有蒙古百灵(Melanocorypha  mongolica)和毛腿沙鸡(Syrrhaptes paradoxus)。此外广泛分布的还有云雀(Alauda arvensis),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eris)等。但草原上猛禽相对丰富,常见的有鳶(Milvuskorschun)、草原鵰 (Aquila rapax)、金鵰(A. chrysaetos)、雀鹰(Accipiter nisus)、苍鹰(A. gentilis)、大鵟(Buteo hemilasius)、毛腿鵟(B. lagopus)、几种隼(Falco spp.)等。大型猛禽秃鹫(Aegypius monachus)对清除草原上有蹄类的尸体起着重要作用。
草原东部分布有很多湿地,那里是许多旅鸟过境栖息之地。白枕鹤(Grus vipio)、大天
鹅(Cygnus cygnus)和鹳(Ciconia spp.)等每年秋季成千上百出现于水体岸边。赤峰的达里诺尔是丹顶鹤在中国繁殖地的最西界,而鄂尔多斯高原则是遗鸥(Larus relictus)的繁殖东界。在夏季草原上白骨顶(Fulica atra)大量群集成为优势种。
e.昆虫  草原上的昆虫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生物量很大。植食性昆虫以蝗虫为主,约有100种,如多种雏蝗(Chorthippus spp.)、痂蝗(Bryodema spp.)、毛足棒角蝗(Dasyhippus barbipes)和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等。鞘翅目的金龟类甲虫被称为“草原清道夫”,常见种类有大黑鳃金龟子(Holotrichia obilita)等。蝶、蛾类是草原昆虫的主要类群。仅锡林浩特草原蛾类就多达150余种。
中国草原区的特有动物种尚待进一步查明。已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中,分布于草原区的有I级14种,II级48种。
(1)超载放牧,草场退化
中国草场面积辽阔,虽然有些地段尚利用不足,但总体来看,目前超载放牧,草场退化的情况已带有普遍性。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目前全区退化草场面积占全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左右,其中严重退化面积接近总面积的20%。隶以水草丰美著称的呼伦贝尔草
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退化草原面积分别已达23%和41%,退化最严重的是鄂尔多斯高原的草场,退化面积达68%。
(2)连年割草,滥采药材
连年强度割草,可使其自然生产力下降,种的饱和度降低,同时使优良豆科牧草减少,劣质菊科、藜科杂类草增多。而滥挖、滥采药材,已使中国草原中广泛分布的野生中药材,
如麻黄(Ephedra)、甘草(Glycyrrhiza)、黄芪、防风、柴胡、远志、苁蓉和锁阳等数量日趋减
少,有些濒于灭绝。
(3)毁草开荒,耕地沙化
森林草原黑钙土、暗栗钙土地区拥有一定数量的多宜性土地资源,绝大多数早巳被开
垦,发展成为著名的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的农业基地。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
压力,有些地方不恰当地开垦一些陡坡地、沙质地、甚至固定沙地,破坏了草场,引起耕地沙化,使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大大降低。
(4)煤矿、油田开采,污染草原环境
中国草原地区蕴藏着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的藏量尤为丰富。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大规模开发这些地下资源,而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引起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过程的破坏。
(5)乱捕滥杀野生动物
由于乱捕滥杀,本世纪60年代还成群分布在内蒙古草原的黄羊,现已所剩无几了。据新近资料,自80年代以来,仅内蒙古地区每年猎杀的黄羊,就多达70000~80000只,致使黄羊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种群密度大大下降,由常见变为偶见。在草原上常见的一些猛禽,如雀鹰(Accipiter nisus)、鳶(Milvus korschun)、大鵟(Buteo hemilasius)等,也由于乱捕滥杀而成为稀有或偶见的鸟类了。相反,由于生物群落中天敌数量的减少,一些草食性鼠类,如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等的种群数量则有扩大的趋势,在繁殖高峰期,往往造成严重的危害。
在以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中国温带草原在急剧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情况由于尚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监测,不能作具体分析,但确有许多种类数量不断减少以致可以列入珍稀或濒危。对于那些特有的种类,尤其应引起我们的关心。
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保护中国草原生物多样性应着重采取以下几项对策:
a.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严格执法,依法管理草原,是保持草原生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
b.健全草原自然保护区体系,提高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水平  从80年代起,在中国草原牧区相继建立了一批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并初步形成了草原地带自然保护区的网络体系,但多数保护区的管理水平还不高,科研技术力量薄弱,设备简陋,运转资金困难,有待进一步加强。
c.加强科学研究,制定行动计划  根据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的要求,在草原利用强度日益增加、草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和威胁的情况下,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牧业经济政策和资源管理体制,使草原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使草地得以永续利用。
荒漠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荒漠大致分布于狼山一贺兰山一布尔汗布达山连线以西和以北,总面积192万km2,约占国土的20%。包括三个大盆地(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和一个高平原(阿拉善),周围和其间有高山分隔。山地的自然条件、生物多样性和平地截然不同,本节以后者为讨论对象。
荒漠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强烈大陆性,降水十分稀少,气温变化极端,日照强烈,冬春多大风沙暴。按基质可分为沙质荒漠(沙漠)、砾质荒漠(戈壁)、壤质荒漠(黄土堆积)、粘土荒漠(盐漠)和岩石荒漠(石质孤山),前二者面积最大。不同基质,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差别。
1 荒漠的生物多样性
(1)植物物种多样性特点
a.贫乏性  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相比,荒漠的物种相对贫乏。分布于中国西北广阔荒漠中的种子植物总数仅600余种。准噶尔盆地(平原部分)是其中植物最为丰富的,在20万km2的面积上才500种左右,塔里木盆地(50万km2)不到200种。新疆东部的嘎顺戈壁,区系组成更为贫乏,在近2万km2的面积内总共只采到34种植物。
b.古老性尽管植物物种丰富度不高,但却含有大量古老残遗种类。分布于这里的植物很多是第三纪,甚至是白垩纪的残遗种类——古地中海干热植物的后裔。古地中海成分在组成荒漠群落的植物中占了绝对优势。
c.独特性  区系的古老性,加上生态条件的极端严酷性决定了中国荒漠植物的独特性,这里发育了一大批本地特有属和特有种。著名的特有属有四合木属(Tetraena)、绵刺属(Potaninia)、革苞菊属(Tugarinowia)、百花蒿属(Stilpnolepis)和连蕊芥属(Synstemon)等5个。它们不是单种属就是寡种属,它们的形态特殊,分布区狭小,系统分类地位也多难以确定。
豆科的沙冬青属(Ammopiptanthus)仅含两个种,一种是沙冬青(A. mongolicus),分布于阿拉善荒漠东部;另一种是矮沙冬青(A. nanus),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隅和昆仑山北麓局部小面积地方,它们是中国西北荒漠中仅有的常绿阔叶灌木,是老第三纪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旱化残遗种,在中国西北地区最为特殊。
在种的方面,本地特有种就更多了。中国西北荒漠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中,本地特
有种及主要分布种占了很大比重——总数可能在100种以上,表1列举了常见的29种作为代表。
从所包含的种的数量以及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看,藜科、蒺藜科、柽柳科、菊科以及蓼科可以认为是中国西北荒漠中起主导作用的科,但还可以提出中国荒漠区系中的4个特征科:锁阳科(Cynomoriaceae)、瓣鳞花科(Frankeniaceae)、半日花科(Cistaceae)和裸果本科(Gymnocarpaceae)。
(2)生态系统多样性
从生态系统层次看,中国西北荒漠生态系统的类型仍然相当多样,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单调。初步统计,沙质荒漠有8个生态系统,砾质一砂砾质荒漠(戈壁)13个,石质一碎石质荒漠10个,粘土荒漠(盐漠)7个。此外,在荒漠河岸及其他隐域生境还有9个生态系统。
(3)动物物种多样性
世界不同大陆的荒漠,由于生态条件的某些相似,致使物种普遍存在趋同现象。中国荒漠动物和世界其他荒漠区动物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啮齿类和爬行类丰富,两栖类很少,但有蹄类很多。
表1  中国西北荒漠的特有种和主要分布植物种及地理分布
名  称
分  布
准噶尔
塔里木
东  疆
柴达木
河  西
阿拉善
东  部
阿拉善
全  区
膜果麻黄
Ephedra przewalskii




喀什麻黄
E. pr. var. kaschgarica

南疆沙拐枣
Calligonum roborovskii

短叶假木贼
Anabasis brevifolia





戈壁藜
Iljinia regelii



细枝盐爪爪
Kalidium gracile




珍珠猪毛菜
Salsola passerina


松叶猪毛菜
S. laricifolia



蒿叶猪毛菜
S. abrotanoides



合头藜
Sympegma regelii




裸果木
Gymnocarpus przewalskii


绵刺
Potaninia mongolica

蒙古扁桃
Amygdalus mongolicus

矮沙冬青
Ammopiptanthus nanus

泡泡刺
Nitraria sphaerocarpa





齿叶白刺
N. roborovskii

唐古特白刺
N. tangutica

木霸王
Zygophyllum xanthoxylon





喀什霸王
Z. kaschgaricum

四合木
Tetraena mongolica

和田水的柏枝
Myricaria pulcherima

琵琶柴
Reaumuria soongorica

长柱红砂
R. koschgarica

长叶红砂
R. trigyna

塔克拉玛干柽柳
Tamarix toklamakanensis

中亚紫菀木
Asterothamnus centriasiaticus


戈壁短舌菊
Brachanthemum gobicum

南山短舌菊
B. pulvinatum


灌木小甘菊
Canovinia maximowiczii

中国荒漠发展了丰富独特的有蹄类区系。其中许多是我们家畜的祖先,例如:野马 (Equus przwalskii)、野驴(Equss hemionus)、野骆驼(Camelus bactrianus)、新疆马鹿(Cervuselaphus yarkandensis)、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鹅喉羚 (Gazella subguttarosa)以及从干旱地区山区下到荒漠边缘的北山羊(Capra ibex)、盆羊(Ovis ammon)、岩羊(Pseudois nayaur)等。
啮齿类,特别是其中的跳鼠科(12种),仓鼠科的沙鼠亚科(7种)的代表在荒漠生态系统中相当引人注目。与邻近的湿润区相比,乌和兽的种类相差不大。但鸟类中多猛禽(12种)。
爬行类在中国西北荒漠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种类和数量都很丰富。最常见的有多种
沙蜥(Phrynocephalus spp.)和麻蜥(Eremias spp.)。在新疆西部荒漠中分布有独特的四爪陆龟(Testudo horsfieldi)。沙蜥属为古北区特有属,全世界共有30余种,中国分布有12种。
荒漠两栖类最为贫乏。只有仅分布于新疆西部的绿蟾蜍(Bufo viridis)和广布的花背蟾蜍(B. raddei)。
中国荒漠昆虫种类较为贫乏,以中亚成分占优势。但也形成一定数量的特有类群。例
如癞蝗科(Pamphagidae)在新疆有5个特有属,斑翅蝗科(Oedipodidae)的束颈蝗属(Sph-ingonotus)在新疆有14个特有种。
表2 列举了若干代表性的动物种。
表2 中国西北荒漠若干代表性动物
有蹄类
普氏原羚
Procapra przewalskii
中国特有
蒙古野驴
Equus hemionus
中国、蒙古特有
蒙古野马
Equus przewalskii
中国、蒙古特有
野骆驼
Camelus bactrianus
中国、蒙古特有
莎车马鹿(亚种)
Cervus elaphus yarkandensis
塔里木特有
肉食类
荒漠熊
Ursus arctos pruinosus
中国、蒙古特有
兔形目
莎车兔(种)
Lepus yarkandensis
塔里木特有
啮齿类
小五趾跳鼠
Allactaga elater
中国蒙古特有,向西分布至淮噶尔东部
巨泡五趾跳鼠
A. bullata
蒙古羽尾跳鼠
Stylodipus andrewsi
中、蒙特有
科氏三跳心颅跳鼠
长耳跳鼠
郑氏沙鼠
Sapingotus kozlovi
Euchoreutes naso
Meriones chengi
中、蒙特有,分布于塔里木
中、蒙特有
分布于吐鲁番
短耳沙鼠
Brachiones przewalskii
中、蒙特有,分布于塔里木
赤颊黄鼠
Citellus erythrogenys
荒漠毛趾鼠
Phodopus roborowskii
新疆、青海、内蒙古
爬行类
四爪陆龟
Testudo horsfieldi
中亚、伊犁谷地
荒漠沙蜥
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
变色沙蜥
P. versicolor
荒漠麻蜥
Eremias przewalskii
虫纹麻蜥
E. vermiculata
西域沙虎等
Teratosincus przeualskii ect.
2 当前中国荒漠生物多样性所受威胁
尽管荒漠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地广人稀,受人类影响相对较小。然而,实际上中国西北荒漠许多部分环境已受到严重破坏,那里生物资源被剧烈摧残,生物多样性在急剧减小,威胁来自下列5个方面:
a.对植物资源掠夺式地樵采和挖药。例如,新疆准噶尔盆地荒漠地区居民平均每户每年要烧2t梭梭柴(梭梭和白梭梭),需砍掉6~7hm2的天然梭梭林,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梭梭林受到严重破坏,沙丘大量活化。塔里木盆地有53万hm2胡杨林,十几年内面积减小了一半以上。新疆原有400万hm2红柳(Tamarix)灌丛也大半被砍。内蒙阿拉善荒漠的梭梭林,自1958年起20年内被砍去了60%。由于破坏性的采掘,使珍贵药材如甘草、麻黄、锁阳遭到严重破坏,野生资源急剧减少。
b.过度猎捕和破坏栖息地使不少动物濒危或灭绝。上述野马、高鼻羚羊、新疆虎、荒漠熊、野骆驼、蒙古野驴、普氏原羚等都是主要栖息于荒漠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由于过度猎杀,野马于60年代初最后从野外绝迹;高鼻羚羊原分布于中亚、蒙古共和国和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从50年代初,中国的高鼻羚羊就再也见不到了;新疆虎是亚洲虎的一个独特亚种,仅分布于塔里木河下游罗布泊一带,由于人为猎杀和栖息地的改变,早在本世纪初就灭绝了。
c.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农业开垦。一方面使许多野生植物资源直接受到破坏,另一方面缩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促使它们数量减少,有些趋于灭绝。
d.近年来石油和其他矿藏大规模勘探和开采,以及道路和城镇的建设,以多种不同的方式(破坏栖息地,阻断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扰乱它们的正常宁静生活等)给野生动、植物构成威胁。
e.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上、中游用水过量,造成下游依赖河水补给的大面积天然林或人工林衰退以致枯死。例如,塔里木河由于上游农业灌溉大量用水,使下游河水流量剧减,以致断流,导致英苏至库尔干100余公里地段内胡杨林面积由4.5万hm2减少到1.6万hm2;黑河由于中游河西走廊农业灌溉拦截大量用水,使下游水量由60年代的12亿m3减至80年代的不足5亿m3,导致下游胡杨林由40年代的5万hm2减少到2.27万hm2,红柳林由15万hm2减少到10万hm2,沙枣林已残留很少。石羊河下游水量的减少,使民勤绿洲的以人工林、天然胡杨林、红柳林为主的植被退化率已达2/3。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气候变异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荒漠化的直接原因以植被破坏,水资源利用不当,盲目开垦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为主。中国荒漠化土地仍在不断扩展,每年以超过2000km2的速度增加。塔里木盆地南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河西走廊、柴达木东部和阿拉善东南都是荒漠化强烈发展的地区。
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荒漠化的发展,物种丰富度降低,生物质量变劣,引起珍贵稀有种类减少,劣草杂草种类增多。迅速发展的荒漠化无疑也是对中国荒漠生物多样性的一大威胁。
在上述各种破坏因素的作用下,中国荒漠地区的植物和动物,有些已在近几十年内灭绝了,例如植物方面的盐桦(Betula halophila),1955年秦仁昌教授在北疆阿勒泰市克朗河下游巴尔巴盖的潮湿盐沼中采到,现在再也找不到了。三叶甘草(Glycyrrhiza triphylla)于1942年在准噶尔盆地采到并记录,现已见不到了。动物方面已证实灭绝的有:新疆虎、蒙古野马和高鼻羚羊(中国境内灭绝)和新疆大头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近二三十年内灭绝)等。至于处于濒危状态的就更多了,表3列举了25种濒危植物作为代表。
表3  中国主要珍稀濒危荒漠植物及地理分布
斑子麻黄
Ephedra rhytidosperma
小灌木
阿拉善低山石质山地特有
阿拉善沙拐枣
Calligonum alaschanicum
灌木
阿拉善东部,草原化荒漠
阿拉善单刺蓬
Cornulaca alaschanica
一年生草本
阿拉善南部沙地特有
甘青侧金盏花
Adonis bobroviana
多年生草本
祁连山-龙首山主产
喀什紫堇
Corydalis kaschgarica
多年生草本
天山南坡特有
巨翅沙芥
Pugionum calcaratum
一年生草本
阿拉善荒漠主产
连蕊芥
Synstemon petrovii
一或二年生草本
阿西走廊及贺兰山特有
阿拉善苜蓿
Medicago alaschanica
多年生草本
东阿拉善-贺兰山麓特有
荒漠黄芪
Astragalus dengkouensis
多年生草本
东阿拉善草原化荒漠主产
矮沙冬青
Ammopiptanthus nanus
小灌木
新疆乌恰特有
四合木
Tetraena mongolica
小灌木
桌子山麓残丘,阿拉善东部特有
沙生柽柳
Tamarix taklamakanensis
灌木
塔里木沙漠特有
心叶水柏枝
Myricaria platyphylla
灌木
塔里木盆地南部特有
半日花
Helianthemum songaricum
小灌木
东阿拉善特有
新疆阿魏
Ferula sinkiangensis
多年生草本
伊犁河阶地特有
阜康阿魏
F. fukonensis
多年生草本
阜康特有
阿拉善黄芩
Scutellaria alaschanica
多年生草本
东河拉善山地主产
百花蒿
Stilpnolepis centiflora
一年生草本
腾格里沙模特有
喀什女蒿
Hippolytia kaschgarica
小半灌木
天山南坡特有
灌木小甘菊
Cancrinia maximowicizii
小半灌木
河西-柴达木特有
星毛短舌菊
Brachanthemum pulvinatum
小半灌木
南阿拉善-柴达木特有
羽冠久苓菊
Jurinea pilostemonoides
多年生草本
准噶尔南缘特有
雅不赖风毛菊
Saussurea yabulaiensis
多年生草本
雅不赖山-龙首山特有
乌鲁木齐风毛菊
Saussurea popovii
多年生草本
乌鲁木齐附近砾石质山坡特有
皱叶郁金香
Tulipa sinkiangensis
多年生草本
新疆北部石质低山
3 荒漠生物多样性亟待抢救与保护
从以上叙述可见,中国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所受威胁的严重情况与其他地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本世纪以来,中国荒漠地区已证实灭绝的动、植物种类相对说来比内地还多。而实际灭绝的数量远不止我们所知道的这些。因此,对荒漠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抢救与保护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保护荒漠生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①荒漠地区的动、植物,在极端的自然条件(干旱缺水,冬严寒夏酷暑,昼夜温差大,日照强,风蚀沙埋,土壤粗砺,多盐碱、石膏等)和长期进化过程中,成功地发展了许多适应机制(包括生态的、生理的、形态结构的、行为的、遗传的等等),其中许多野生植物是防治荒漠化生物措施的重要植物种的来源,许多动物又是我们家畜的祖先,荒漠动、植物物种的保护不仅对科学研究有重大意义,对医疗保健也必不可少;②荒漠动、植物中,包含许多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例如,许多荒漠草本和小半灌木是含营养物质丰富的牧草,不少种类具有药用价值。据调查,仅中国的沙漠(包括部分荒漠区以外的沙地)就有药用植物356种,其中常用的103种;③荒漠生态系统在固定流沙,
减弱风蚀,改善环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荒漠生态系统的破坏将导致环境的恶化。
为了保护和抢救荒漠的生物多样性,建议:
a.加强荒漠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及时监测种群变化,有充分根据地制定优先保护(特有种、关键种、重要的栖息地、固有物种的起源和繁殖中心等)计划。
b.加强保护区建设、改善迁地保护设施。荒漠地区现已有保护区30多处,但经费不足,人员机构不健全,管理松懈,必须加强。对有些重要的濒危物种(如矮沙冬青、四合木、半日花等)还没有被包括在保护区的范围之内,应建立一些辅助性的“保护点”或“保护小区”。
中国荒漠地区目前已建立了几个以保护野生动物为目的的野生动物困养设施(阜康、武威等),它们对绝灭物种(野马、高鼻羚羊)的重引进和增加濒危物种(蒙古野驴、野骆驼)的种群数量正在发挥作用,它们的工作应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和改善。
c.加强法制建设,控制生物资源利用。针对荒漠区的特殊情况,有必要制定一个《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有目的地做些规定,对一些稀有濒危的动、植物种严禁挖采、捕杀。对于农业开垦和采矿,要事先进行生态评估,并征收生态(或资源)补偿税。
d.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群众认识水平。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决策
者、管理人员和当地广大公众对荒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它们的意义以及荒漠生态系
统本身的脆弱性的认识。
e.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荒漠遍布于世界各大陆,许多荒漠地区的国家在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和合理利用其生物资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值得我们借鉴。其次,中国西北与中亚和蒙古共和国荒漠接壤,不少荒漠物种集中分布于边境地区,许多大型兽类,在国境两边来往迁徙,它们实际上是两国或多国共享的资源。对它们的保护也只有在国际间共同合作下才能实现。另外,国际合作也有利于保护技术的提高和国际援助的取得。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高耸于中国的西部。海拔平均在4500m以上,高原东西长2500km,南北最宽处1200km,总面积达200万km2,是世界最高的巨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上气候寒冷,干旱,多风,低氧,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生物多样性十分独特。
1 物种多样性
(1)物种丰富度
根据中国生物学工作者在青藏高原进行数十次生物考察的结果,已知整个高原(包括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侧坡)有维管植物1 500属,12 000种以上,种数占中国维管植物总数的40%。低等动物方面,已悉高原的西藏部分有水生原生动物458种,轮虫208种,甲壳动物的鳃足类59种;另有昆虫20目、173科、1160属、2340种。脊椎动物方面,在整个青藏高原有鱼类3目、5科、45属、152种;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43属、1047种,占全国该类动物总数的43.7%(表1)。
表1 整个青藏高原陆栖脊推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纲名



占全国总种数
哺乳纲
28
102
206
41.3
鸟纲
63
263
678
54.5
爬行纲
8
43
83
22.1
两栖纲
9
21
80
28.7
总计
108
434
1047
43.7
若仅计海拔平均4000m以上的高寒地区,那么维管植物有955种,分别占青藏高原总数的8%和全国总数的3.2%;而陆栖脊椎动物共215种,分别占20.5%和9.2%(表2)。
表2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脊椎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纲名
高寒地区物种数
占青藏高原总种数(%)
占全国总种数(%)
哺乳纲
53
25.7
10.6
鸟纲
150
22.1
12.6
爬行纲
5
6.0
1.3
两栖纲
7
8.9
2.5
总计
215
20.5
9.2
(2)物种特有现象
初步统计,整个育藏高原有60余个特有维管植物屑。至于有多少特有种,尚无精确统
计。下列各种是特有种的例子:画笔菊(Ajaniopsis penicilliformis)、丝苞菊(Bolocephalus saussureoides)、翅果蓼(Parapteropyrum tibeticum)、辐花(Lomatogoniopsis alpina)、栓果芹(Cortilla hookeri)、君范菊(Sinoleontopodium lingianum)和马松蒿(Xizangia serrata)等。
如将高寒地区的高原型特有种(主要分布于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的)与高原周围山地的特有种作一比较,则可显示:①分布于高寒地区的高原型特有种,如哺乳类和鸟类,其种数明显多于周围山地的各类特有种,表明在某种程度上,海拔愈高,生态条件愈特殊,因而特有种也愈多;②相反,爬行类和两栖类则以山地类型的特有种居多,
因为海拔4000m以下、气候较温暖湿润的山地更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并形成特有种(表3)。
表3 青藏高原陆栖脊椎动物高原型特有种与周围山地特有种的比较*
门类名称
哺乳纲
鸟纲
爬行纲
两栖纲
不同类型特有种
种数
百分比%
种数
百分比%
种数
百分比%
种数
百分比%
高原型特有种
25
12.10
33
6.13
8
9.60
5
6.40
横断山系特有种
19
9.20
10
1.87
7
8.40
23
29.50
喜马拉雅山系特有种
7
3.40
15
2.80
17
20.50
17
22.00
横断山—喜马拉雅
8
3.90
83
15.50


4
5.00
山特有种
总计
59
28.60
141
26.30
32
38.5
49
62.90
百分比=特有种种数/青藏高原总种数×%。
2 生态系统多样性
青藏高原主要含有森林生态系统、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和高寒
荒漠生态系统等。森林生态系统已在3.3节中讨论,其他3个生态系统所在区域的面积最大,几乎占整个高原的3/4强;它们依次从东南向西北排列成带。它们所在环境地势高亢、干旱、低温、低氧、多强风、辐射强烈。长期生活在特殊的高寒条件下,它们无论在组成、结构和外貌各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
(1)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
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m以上。年降水量300~700mm。年平均气温3~—4℃,最热月均温5~13℃,极端最高温20~28℃,最冷月均温—7~—17℃,极端最低温—30~—40℃。太阳辐射强烈,冬天多大风,夏季多雷暴和冰雹。
高寒草甸为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的主体植被,优势种有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高原蒿草(K. pusilla)、青藏蒿草(K. prainii)、喜马拉雅蒿草(K. royleana)、藏北蒿草(K. littledalei)等;高寒灌丛仅呈小片分布在条件较好的小环境中,或以单个散生于高寒草甸中,主要优势种类有毛嘴杜鹃(Rhododendron trichostomum)、雪层杜鹃(Rh. nivalea)、刚毛杜鹃(Rh. setosum)、毛冠杜鹃(Rh. laudandum)、银露梅(Potentilla glabra)、金露梅(P. fruticosa)、山生柳(Salix oritrepha)和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等。
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中的两栖类有7种,如西藏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刺胸齿突蟾(S. mannatus)、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等,前二者为西藏特有,后二者为中国特有。此外,还有林蛙(Rana temporaria)和倭蛙(Nanarana pleskei)等。爬行类仅3种: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秦岭滑蜥(Leiolopisma tsinlingensis)及高原蝮(Agkistrodon strauchi),除滑蜥外,其余两种也是高原特有。鸟类方面,高原山鹑(Perdix hodgsoniae)、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树鹨(Anthus hodgsoni)、粉红胸鹨(A. roseatus)、赤颈鸫(Turdus ruficollis)、黄腹柳莺(Phylloscopus affinis)和红眉朱雀(Carpodacus pulcherrimus)等多是灌丛生境中的常见种,而小沙百灵(Calandrella rufescens)和长嘴百灵(Melanocorypha maxima)却为草甸的优势种。至于哺乳动物,其中有石貂(Martes foina)、藏狐(Vulpes ferrilata)、赤狐(V. vulpes)和兔狲(Felis manul)等毛皮兽;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马麝(Moschus sifanicus)、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以及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等高原特有种均喜栖息于灌丛环境中。
本生态系统的物种数及其主要代表种类优势种见表4。
表4 高寒灌丛草旬生态系统的物种数及其主要代表种类
类群名称



代表种类
高等植物
种子植物
43
140
500
以高山嵩草等高原特有的嵩草为主,灌木有杜鹃、金露梅、鬼箭锦鸡儿和山生柳等
陆栖脊椎动物
两栖类
4
5
7
西藏山溪鲵、大鲵、齿突蟾、林蛙、倭蛙等
爬行类
3
3
3
青海沙蜥、秦岭滑蜥、高原蝮
鸟类
29
70
103
高原山鹑、小沙百灵、粉红胸鹨、树鹨、赤颈鸫、红眉朱雀、雉鸡等
哺乳类
14
31
45
石貂、藏狐、赤狐、白唇鹿、马麝、高原鼢鼠、藏鼠兔
总计
93
249
648
与出现于横断山或喜马拉雅山森林上限的高山灌丛草甸相比较,许多生活在后一生态系统的典型高山林灌种类,如雪鹑(Lerwa lerwa)、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藏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高山旋木雀(Certhia himalayana)、高山雀鹛(Alcippe striaticollis)、黑麝(Moschus fuscus)、塔尔羊(Hemitragus jemlahicus)、灰鼠兔(Ochotona roylei)和喜马拉雅鼠兔(O. himalayana)等,均未见于高寒灌丛草甸。栖于平缓开阔的高寒草甸的中大型有蹄类,如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等在高山灌丛草甸环境中也无分布。
(2)高寒草原生态系统
分布于上带的西面,且位于高原腹地。海拔约4500~5000m,气候寒冷干早,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年均气温约0~—5℃,极端最低温在—40℃以上;年降水量100~400mm。冬季多大风,天气晴燥,蒸发剧烈,太阳辐射极强。
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是高寒草原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占据面积大;其次为羽状针茅(S. basiplumosa)、沙生针茅(S. glareosa)、昆仑针茅(S. roborowskyi)和座花针茅(S. subsessiliflora)等;另有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藏白蒿(Artemisia younghusbandii)、藏沙蒿(A. wellbyi)及冻原白蒿(A. stracheyi)等。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爬行类只有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西藏沙蜥(P. theobaldi)和高原蝮(Agkistrodon stauchi)等较常见。鸟类的优势物种有细嘴沙百灵(Calandrella acutirostris)、小云雀(Alauda gulgula)、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褐背拟地鸦(Pseudopodoces humilis)、褐翅雪雀(Mongtifringilla adamis)、白腰雪雀(M. tazanowskii)、棕背雪雀(M. blanfordi)、西藏毛腿沙鸡(Syrrhaptes tibetanus)和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等,上述鸟类除百灵和云雀外,其余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哺乳动物方面,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松田鼠(Pitymys leucurus)、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兔(Lepus oiostolus)、藏原羚(Procapra piticaudata)、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和野牦牛等,它们既是高寒草原的代表动物,同时也是青藏高原所特有。
本生态系统是在新生代高原隆起过程中形成的,其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远不如历史悠久的温带草原,又由于生态条件的严酷,因而物种丰富度也不如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这里没有两栖类分布(表5)。
与中国北方温带草原比较起来,高寒草原明显缺乏森林草原、林缘灌丛和灌丛的栖居种类,如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灰鼯鼠(Petaurista xanthotis)、花鼠(Tamiops spp.)、马鹿(Cervus elaphus)、豹猫(Felis bengalensis)等。
表5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及其主要代表种类
类群名称



代表种类
高等植物
种子植物
40
133
>300
以紫花针茅、多种针茅、青藏苔草及高原特有的藏沙蒿、藏白蒿及冻原白蒿等为主
陆栖脊椎动物
爬行类
2
2
3
青海沙蜥、西藏沙蜥、高原蝮等高原特有种
鸟类
33
79
118
细嘴沙百灵、小云雀、角百灵、褐背拟地鸦、褐翅雪雀、白腰雪雀、棕背雪雀、西藏毛腿沙鸡等
哺乳类
15
28
35
喜马拉雅旱獭、松田鼠、高原鼠兔、高原兔、藏原羚、藏羚、野耗牛等
总计
90
242
>456
(3)高寒荒漠生态系统
分布于青藏高原的最西部与西北部,海拔4200~4500m间。具有高寒和超干旱的生态环境。年均温-3~-10℃,月均温在0℃以下的有9~10个月,极端最低温低于—40℃;年降水量仅20~100mm,且大多为固体降水;太阳辐射强烈,冬季多大风,蒸腾作用剧烈。植物比高寒草原分布更为稀疏(覆盖度不到10%),种类也更少。以超寒旱生的小灌木和座垫植物为主。动物没有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分布,因而物种多样性极为单调。
组成本生态系统的主要植物有垫状驼绒藜(Ceratoides compacta)、藏亚菊(Ajania tibetica)和粉花蒿(Artemisia rhodantha)等。鸟类的代表种类有毛腿沙鸡(Syrrhaptes paradoxus)、领岩鹨(Prunella collaris)、褐岩鹨(P. fulvescens)、漠(Oenanthe deserti)、白顶(O. hispanca)、红旗红尾鸲(Phoenicurus erythrogaster)、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灰眉岩鵐(Emberiza cia)和白头鵐(E. leucocephala)等。哺乳类中的藏狐、藏野驴(Equus kiang)、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五趾跳鼠(Allataga sibirica)、拉达克鼠兔(Ochotona ladacensis)、柯氏鼠兔(O. kozlowi)、以及斯氏高山(Alticola stoliczkanus)等较为常见,其中除沙鼠、毛足鼠和跳鼠为典型的中亚荒漠种类外,其余都是青藏高原所特有。
本生态系统的物种数及其代表种类见表6。
表6 高寒荒漠生态系统的物种及其主要代表种类
类群名称



主要代表种类
高等植物
种子植物
20
57
100±
垫状驼绒藜、藏亚菊、粉花蒿、千叶棘豆(Oxytropis  microphylla)等
陆栖脊椎动物
鸟类
11
14
17
毛路沙鸡、领岩鹨、褐岩鹨、漠、白顶、红膜红尾鸽、角百灵、灰眉岩鹀、白头鹀等
哺乳类
12
22
26
藏狐、藏野驴、子午沙鼠、毛足鼠、五趾跳鼠、拉达克鼠兔、柯氏鼠兔、斯氏高山等
总计
43
93
143±
上述三个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依次是: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动物中,高寒草原虽没有两栖类。但仍有爬行类,至高寒荒漠则两栖和爬行类都没有了。总的特点是,物种丰富度虽然低,但特有种所占比例较高(表7)。
表7 三个高寒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比较
类群名称
高寒灌丛草甸生态系统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
高寒荒漠生态系统
物种数
高原特有种

物种数
高原特有种

物种数
高原特有种

高等植物
种子值物
500
320
64
>300
110
36
100±
96
56
陆栖脊椎动物
两栖类
7
4
57.1


,


爬行类
3
2
66.6
3
2
66.6


鸟类
103
26
25.2
118
19
16.1
17
3
17.6
哺乳类
45
22
48.8
35
18
51.4
26
11
42.3
总计
648
>456
143±
3 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所受威胁
尽管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旱、严寒,对人类生存不易,许多地方至今人迹罕至,但生物多样性同样受到日益加重的威胁,威胁主要有三个方面:
(1)边缘地区森林采伐
森林采伐一方面使许多优良珍贵树种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也威胁到林间植物和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受威胁的植物如喜马拉雅白皮松(Pinus geradiana)和长叶云杉(Picea smithiana)等;受威胁的动物有塔尔羊(Hemitragus jemlahicus)和赤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等。
(2)对野生动、植物的滥捕滥猎和滥采乱挖
例如在西藏康西瓦谷地和斑公湖畔,原有的大片秀丽水柏技(Myricaria elegans)已被砍伐殆尽,所剩无几。在许多地区,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和驼绒藜(Ceratoides spp.)被大片连根挖掉,供作薪柴。在高原北缘部分地区,近几年来经常有不法分子持枪荷弹,猎杀野牦牛、藏野驴(Eguus kiang)和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等。
(3)淘金农民大批涌入猎杀野兽,破坏植被
在高原北部高寒草原及其毗邻的高寒荒漠生态系统中——如可可西里山地区,自80年代后期起,每年有成千上万淘金农民涌进该区掘地淘金,造成被翻挖的泥坑在沟谷两旁星罗棋布,数以万计。不仅破坏了原野地的自然景观,原始植被也被新土掩埋。另一方面,在淘金者所到之处,生活垃圾废品到处堆积污染环境,并留下一道道数十或上百公里长的车道,车道上植被荡然无存;与此同时,他们还经常盗猎珍贵动物作食物。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破坏。
(4)盲目发展牲畜头数,使草场超载过牧,引起草场退化
青藏高原共有牧场150多万km2,近40多年来,家畜总头数增加将近2倍,造成严重超载,使大片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例如,高原东部的苦尔盖牧场已出现沙化,面积由70年代的1100hm2扩展到80年代的2900多hm2以上。
此外,牧民不断迁入高原北部无人区,带去大量家畜,对天然植被也造成一定破坏。
在各种破坏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已知有些物种数量趋于减少,走向濒危。
据初步统计(包括边缘山区),植物方面已知受威胁或濒危的有35种,如雨蕨 (Gymnogrammitis dareiformis)、巨柏(Cupressus gigantea)、全绿冬青(Ilex integra)、西藏八角莲(Dysosma tsaynansis)、西藏梨头尖(Typhonium austrotibeticum)、宽果丛菔(Solmslaubachia eurycarpa)、藏瓜(Indofeviliea khasiana)、藏豆(Stracheya tibetica)和青海茄参(Mandragora chinghaiensis)等。陆栖脊椎动物中,哺乳类濒危物种有38种,如雪豹(Panthera uncia)、猞猁(Lynx lynx)、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普氏原羚(P. przewalski)、北山羊(Capra ibex)和盘羊(Ovis ammon)等;鸟类为49种,如秃鹫(Aegypius monachus)、金鵰(Aquila chrysaetos)、草原鵰 (Aquila rapax)、玉带海雕(Haliaetus leucogaster)等猛禽以及藏鹀(Emberiza kozlowi)和藏雀(Kozlowia roborowskii)等。而爬行类和两栖类的情况尚待进一步了解(表8)。
表8 青藏高原濒危及受威肋物种的初步统计
门类名称
濒危及受威胁种数
门类名称
濒危及受威胁种效
高等植物
苔鲜

陆栖脊椎动物
哺乳类
38
蕨类
2
鸟类
49
裸子植物
12
被子植物
2l
总计
35
合计
87
4  立即采取措施保护青藏高原高寒区的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高寒区的生物十分独特,高原上许多部分仍保持着当今地球上难得的原野地(Wilderness),不仅从科学和旅游的价值看应该好好加以保护,从经济价值看也有它的特殊意义,例如,天麻(Gastrodia elata)、贝母(Fritillaria spp.)、红景天(Rhodiola spp.)、多种雪莲(Saussurea spp.)等药用植物,麝香、鹿茸等动物性药材都是极为名贵的;旱獭(Marmota himalgyana)、石貂(Martes foina)、雪豹(Panthera uncia)等的野生动物的毛皮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高原上有数百种可作蜜源的野生植物,其中特别是菊科的风毛菊属(Saussurea),其养蜂价值极大,仅在西藏就有80余种,广布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寒草原。风毛菊泌蜜丰富,能生产大量优质商品蜜,是高原上价值很高的资源。其他有价值的资源肯定很多,有待发现。
正由于青藏高原的潜在价值,以及它在目前尚未充分为国内外所知的神秘性,使得它所面临的威胁也就特别大,迫切需要及时地采取紧急有效的保护措施。国家对此已给予注意。1988年12月10日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其中涉及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有哺乳类42种(I级16种,II级26种),鸟类55种(I级13种,II级42种),两栖类3种(皆II级)。
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截至1994年,在高原范围内,西藏已建13处,青海5处,新疆1处,甘肃7处,四川17处,云南6处。其中位于高寒区的羌塘、阿尔金山以及可可西里三个保护区对保护高寒区生物多样性具有最大意义。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1 湿地的现状和分布
(1)湿地的现状
根据《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
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因此“湿地”不仅包括沼泽、泥炭地、滩涂等,而且还包括部分内陆水体、水稻田等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据统计,中国大约有2500万hm2的天然湿地,其中沼泽1100万hm2,湖泊1200万hm2,滩涂和盐沼地210万hm2,另外还有稻田人工湿地3800万hm2,几项共计6300万hm2,内陆水体、退潮时不超过6m的浅海水域以及河口、海湾和滩涂湿地未包括在内。此外,中国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自然或人工湿地。就湿地的类型而言,中国不仅拥有公约定义的几乎所有类型,而且还有独特的青藏高原湿地。
(2)中国湿地的分布
中国湿地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最北江畔、南到海南岛和南海诸岛,东自沿海,西至干旱的西北地区,甚至帕米尔高原都有湿地分布。但因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湿地性质并不一样。
中国东半部临太平洋,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大,湖泊多,河网密,湿地分布广,面积大,约占全国湿地面积3/5。湿地类型多,从北到南不同。
寒温带、温带湿润气候下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湿地类型多,分布广。三江平原有大面积苔草沼泽,松嫩平原有大面积芦苇沼泽。
暖温带、亚热带半湿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华北平原、淮河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众多,河网密,有大面积芦苇湿地和荻湿地。湖泊浅水湿地有多种眼子菜(Potamogeton)群落。
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受地形影响,湿地面积小,分布零星。山间洼地有藓类沼泽,湖边有芦苇湿地,还有该区特有的海菜花(Ottelia yunanensis)湿地。    亚热带南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滇西南山间谷地以及广东和海南沿海,分布有小片芦苇湿地。三角洲有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林,河口湾有红树林。
中国西半部包括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气候干旱和半干旱,降水少,仅在一些山间洼地,山麓潜水溢出带及湖泊洼地有湿地分布。类型简单,只有芦苇湿地、苔草沼泽和盐沼。
青藏高原海拔3400m以上的大河源区和一些山间谷地以及湖群洼地,由于气候高寒,冻土发育、现代冰川的冰雪融水补给充足,分布有大面积沼泽。如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怒江的源头都有大面积沼泽分布。尤其川西北若尔盖高原的沼泽,连片集中,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沼泽。但类型简单,只有草丛沼泽。如特有的木里苔草(Carex mulensis)沼泽和具有垅岗状草丘的嵩草(Kobresia)-苔草(Carex)沼泽。
本节湿地内容只限于内陆湿地。
2 内陆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广袤的疆域和复杂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中国极其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在拉姆萨尔湿地名录分类系统所列的12种沿海和海岸湿地、14种内陆湿地和9种人工湿地中,中国几乎拥有所有这35种湿地类型。
中国湿地动物种极为丰富。据专家调查估计,湿地哺乳动物有65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湿地鸟类300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6%;爬行类5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两栖类45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6%;鱼类104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37%和世界淡水鱼总数的8%以上。
中国湿地还有高等植物1548种,其中被子植物1332种,裸子植物10种,蕨类植物39种,苔藓植物167种。
中国湿地生物中包括许多濒危、珍贵和稀有、特有物种。如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白鲟(Psephurus gladius)、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等都是生长在长江流域的濒危特有物种。黑鹳(Ciconia nigra)、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赤颈鹤(Grus antigone)、黑颈鹤(G. nigricollis)、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等都属珍稀濒危种。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有31种,占54%。全世界共有鹤类15种,中国湿地内有9种,占60%。湿地高等植物中高度濒危种类约100种,如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现只零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红树是一种特殊的沿海湿地植物,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已受到严重破坏,现存不足2万hm2。
目前对于中国湿地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还知之甚少,仅对野生稻和一些濒危物种进行了研究。
3 中国湿地在世界珍稀水禽保护中的独特意义
湿地是水禽赖以生存的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的“中转站”。中国湿地的特殊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使水禽种类十分丰富,在世界水禽保护中具有特殊意义。
(1)中国水禽种类丰富
据初步统计,鸟类有1244种,其中水禽有257种,占鸟类总数的20.6%,水禽中有游禽15科50属125种;涉禽14科54属132种。包括4种特有种: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海南虎斑鴴(Gorsachius magnificus)、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和黑嘴端风头燕鸥(Thalasseas zimmermanni)。还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白鹳(Ciconia ciconia)等11种;II级保护鸟类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等22种。有许多国际性保护鸟,在“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227种保护鸟中,有水禽147种,其中涉禽24种,游禽62种。在“中澳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81种保护鸟中,有水禽70种,其中涉禽49种,游禽21种。尚有许多世界性的珍稀、濒危物种,如鹤类全世界有15种,中国有9种:黑颈鹤、白鹤(G. leucogeranus)、白枕鹤(G. vipio)、白头鹤(G. monacha)、丹顶鹤、灰鹤(G. grus)、赤颈鹤、沙丘鹤(G. canadensis)和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等。天鹅世界有5种,中国有3种:大天鹅(Cygnus cygnus),小天鹅(C. columbianus)和疣鼻天鹅(C. olor)。
(2)世界水禽的重要栖息地
a.东半球水禽的主要越冬地  每年冬季有来自俄罗斯、日本、朝鲜和中国北方的鹤类在江苏盐城湿地越冬,包括丹顶鹤、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等。尤其以丹顶鹤的数量最多,有600余只,是世界丹顶鹤主要越冬地。鄱阳湖湿地,每年冬季有来自各地的白鹤2000~3000只,是世界白鹤主要越冬地之一。
沿海湿地是天鹅主要越冬地。山东荣城湿地,有天鹅5000只左右。上海祟明岛有天鹅3000~5000只。俄罗斯的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和银鸥(L. argentatus),冬季到云南越冬。
江苏的洪泽湖是大鸨(Otis tarda)的越冬地,每年10月从俄罗斯、蒙古、朝鲜和中国北方到洪泽湖越冬,数量达5000~7000只,是世界大鸨最集中分布区。
b.中国湿地是世界水禽的重要繁殖地东北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丹顶鹤的繁殖地,盘锦是其繁殖地的最南端。
新疆天山海拔2300~2800 m的巴音布鲁克湿地,每年夏天有来自各地的天鹅5000~8000只,是世界最大的天鹅繁殖地之一。中国三种天鹅,此地都有。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夏季有自印度越过喜马拉雅山到新疆繁殖的赤嘴潜鸭(Netta rufina)和其它鸭。
c.中国湿地是南北半球候乌迁徙途径的重要“中转站”,中国沿海湿地及岛屿是鸻鹬
类和鸥类在西太平洋地区自澳大利亚、新西兰,由南向北迁徙路线的栖息地或停歇地。有
的水禽经中国沿海湿地停歇后中转,再飞往西伯利亚繁殖。秋季再由北方经中国返回澳大
利亚或新西兰。如上海崇明岛有39种水禽被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协定,夏季旅鸟多达几十万只。深圳福田红树林有红胸鸻(Charadris asiaticus)等10多种水禽,每年春天从澳大利亚集群经此迁到西伯利亚繁殖,秋天再返回澳大利亚,往返均在福田停歇。
4  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中国湿地
中国众多的湿地中,已有6个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鄱阳湖湿地:位于亚热带,面积22400hm2。水禽种类丰富,有150多种,冬季有几十万只水禽。仅白鹤,1981年有2890只,小天鹅3940只,加上其他候乌80多万只,是世界最大的鹤群。
东洞庭湖湿地:位于鄱阳湖之西,面积19万hm2。鸟类丰富,有153种。其中水禽103种,国际协定保护鸟39种,国家重点保护鸟32种。冬候鸟达1000多万只,是亚洲最大的鸟类栖息地之一。湖中尚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白暨豚、江豚和云豹(Neofelis nebulosa)等。
扎龙湿地:位于温带的松嫩平原的北部。面积210000hm2。有大片芦苇湿地,鸟类230多种,其中水禽120余种。主要是鹤类,此地有6种鹤:丹顶鹤、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和蓑羽鹤。
向海湿地:位于松嫩平原的南部。面积10余万hm2。有大片芦苇湿地,鸟类260余种,其中水禽112种。有鹤类6种、尚有鹭类、雁鸭类和鸥类。
青海鸟岛及周围湿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度3185m,面积5.4万hm2。鸟类有162种,主要是雁鸭类。有4种大型水禽,据1991年调查.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有18500只,渔鸥(L. ichthyaetus)有9000只,斑头雁(Anser indicus)7000余只,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5500余只,此外还有赤麻鸭(Tadorna terruginea)、潜鸭等数干只。
海南东寨港湿地:位于海南省东部,面积5400hm2。红树植物有15科29种,如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木榄(Rh. gymnorrhiza)、海莲(Braquiera sexangula)等,其他植物较少,有露蔸(Pandanus tecterins)、海棠(Calaphyllum inophyllum)等。水禽主要有苍鹭(Ardea cinerea)、大白鹭(Egretta alba)、中白鹭(E. intermedia)和白骨顶(Fulica atra)、红脚鹬(Tringa lotanus)等。
湿地所受破坏状况
湿地集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于一体。在长期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被不断围垦、污染和淤积。面积日益缩小,物种减少,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农业围垦和城市开发是中国湿地面积削减的主要原因。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湿地,自古以来被开垦种植水稻。三江平原湿地是目前农垦对象。据初步统计,近40多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累计围垦滩涂面积达100多万hm2,相当于沿海湿地总面积的50%。围海造地工程使中国沿海湿地面积每年以2万多hm2的速度在减少。另据估计,从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间,中国天然湖泊从2800个减到2350个,湖泊总面积减少了11%。有的城市周围的湖泊,由于严重的污染和富营养化,实际丧失或几乎丧失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水土流失引起的河床和湖泊的泥沙淤积使湿地面积日益减少。洞庭湖每年有1.2亿m3的泥沙沉积湖内,致使这个原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水面由本世纪初的4350km2萎缩到现在的2500km2。
有的地区对湿地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也造成湿地面积缩小。如新疆博斯腾湖湿地面积从1958年到1988年,减少了300km2。随着工业发展,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导致某些物种消失。如小兴安岭湿地的圆叶茅膏菜(Drosera rotundifolia)现已见不到。
对湿地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湿地生物多样性,许多湿地的生物量因此大幅度下降。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快速发展的经济必然需求大量的资源和原材料,湿地也不可避免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河口三角洲、主要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及大型湖泊周围,由于具备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具有土地、交通、水利和生物资源等优势,有的地方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它们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中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资源消耗的增大,从而使中国的湿地也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威胁。
湿地的保护与恢复问题
中国政府对湿地的保护、利用与研究历来十分重视。从50年代以来,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研究院所、大专院校等就从不同侧面从事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有关法律、法规也制定了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条文。各省市地方还结合自己的特殊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法规和条例,包括禁猎、禁渔的规定,这些法规对保护中国的湿地资源起到了一定作用。为了扩大中国在国际自然保护领域的作用和影响,获得更多的国际上有关水禽和湿地保护利用方面的信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参与国际保护湿地行动和提高中国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的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于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了《湿地公约》,并明确由林业部负责组织、协调执行该公约的具体事宜。中国自加入公约以来,在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宣传教育与人员培训、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湿地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少数已遭破坏的湿地得到恢复与重建。
河流、湖泊和水库中的生物多样性
1 内陆水域物种丰富度
中国境内江河、湖泊、水库众多,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纯淡水鱼类近800个种和亚种;轮虫有348种;淡水挠足类206种;枝角类约162种,接近已知种数40%。淡水藻类尚未完成全面调查,已知蓝藻门的色球藻纲有253种,占该纲已知种数80%;绿藻门双星藻科有347种,占该科已知种数40%,鞘藻属和毛鞘藻属有301种、81变种和33个变型。水生维管束植物和大型藻类有437个种与变种。
不同河流、湖库生物区系和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差别,一般环境优越、发育历史悠久的大河和大湖生物多样性较大。
(1)河流
河流生物多样性有从上游向下游递增的趋势。鱼类种类很多,上游以喜流性淡水鱼类为主,中下游还有溯河性和河口鱼类进入。中国河流4大水系中,黑龙江水系是寒温带水系的代表,约有鱼类100种,包括雷氏七鳃鳗 (Campetra reissneri)、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uriensis)等冷水种和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ekii)等北方特有种。黄河水系是暖温带水系的代表,约有鱼类190个种与亚种。上游种类少,均属裂腹鱼亚科和条鳅亚科种类;中游种数增多,包括鸽子鱼(Coreius sepentrionalis)等特有种;下游种类更多,多属江河平原型和一些回游性鱼类。长江水系是北中亚热带水系代表,有鱼类332个种与亚种,纯淡水鱼291种,以江河平原鱼类为主,鲤科约占一半;鲥(Macrura reevesii)、鳗鲡(Anguilla japonica)等回游性鱼类在下游很多。中国特有珍稀鱼类白鲟(Psephurus gladius)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主要产于长江。珠江水系是南亚热带水系代表,有鱼类313个种与亚种,纯淡水鱼270种,特有种有须鲫(Carassioides cantonensis)、似鱿(Luciocyprinus longsoni)等100种。
其余10个水系中,辽河水系和海河水系各有鱼100种,区系介于黑龙江和黄河之间。淮河水系有鱼120种,区系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钱塘江水系有鱼157种,纯淡水鱼123种;闽江水系有鱼160种,纯淡水鱼118种,以鲤科和江河习见鱼类为主。台湾岛水系和海南岛水系各有鱼类97种和122种,纯淡水81种和105种,区系与大陆相近,澜沧江、怒江水系和雅鲁藏布江水系均属高原河流,鱼种数多,待有种也多.区系复杂,以裂腹亚科、鲃亚科等鱼类居多,塔里木河水系鱼类仅10余种,包括黑鲫(Carassius carassius)、丁(Tinca tinca)等多个特有种。
(2)湖泊
湖泊中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沿岸带丛生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在水生植物茎叶上附生各种周丛植物,这里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种类也很多。在湖心区和深水带水生植物已难见到,底栖动物种类减少,但浮游生物和鱼类仍很丰富。
中国湖泊众多,根据地理分布分为5个主要湖区:
a.东部平原湖区,包括长江和淮河中下游湖群和黄河与海河下游的湖泊,多属中营养型和富营养型浅水湖,生物种类丰富(表1),中国习见淡水生物大多数在这里有分布。如太湖有浮游植物134属,浮游动物122种,底栖动物68种,水草66种,鱼类106种;鄱阳湖有浮游植物154属,浮游动物112种,水草102种,贝类65种,鱼类122种。
表1  5个湖区每个湖中生物种数
湖  区
水草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鱼类
东部平原湖区
几十到100多种
20~100多种
40~120多种
可达100多种
东北平原和山地湖区
<50
<50
30~70多种
<60
云贵高原湖区
10~110多种
30~170多种
<30
蒙新高原湖区
十几种以内
<60~70
<60~70
<30
青藏高原湖区
4~5
8~22
12~40
3~8
b.东北平原和山地湖区,以富营养型浅水湖居多,生物种数不及东部湖区丰富,如镜泊湖有浮游植物92属,浮游动物66种,底栖动物22种,水草29种,鱼类53种;扎龙湖有浮游植物50属,浮游动物62种,底栖动物6种,水草26种,鱼类21种。
本湖区的特有种除冷水性鱼类外,尚有4种贝类(乌苏里圆田螺(Cipangopolusina ussuriensis)、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东北田螺(Viviparus chui)、珠母珍珠贝(Margaritiana daburica)),4种枝角类(突额仙达溞 (Limnosida frontosa)、兴凯秀体溞(Diaphanosoma chankensis)、兴凯裸腹溞(Moina chankensis)、小栉溞(Daphnia cristata))以及12种挠足类。
c.云贵高原湖区,湖泊类型较多样,生物种类丰富。如滇池有浮游植物205个种和变种,浮游动物171种,底栖动物112种,鱼类22种;抚仙湖有浮游植物74属,浮游动物57种,底栖动物30种,鱼类28种。
特有种有2种水草(云南海菜花(Ottelia vunnansis)、大叶海菜花(O. espuiralii)),4种贝类(螺蛳(Margarya melanoides)、光肋螺蛳(M. mansugi)、阳宗海螺蛳(M. gantsunghaiensis)、绘环棱螺(Bellamya limnophila),1种虾类(喻氏沼虾(Macrobrachium yui)),3种枝角类(云南高壳溞(Lurzia yannanensis)、尖吻低额溞(Simocephalus aculirostratus)、翼弧溞(Daphnia lamhdtzi)),11种挠足类和以鲤属和白鱼属为主的一些鱼类。
d.蒙新高原湖区,多为内陆盐水湖,生物种类贫乏。如博斯腾湖(矿化度1.90g/L)有浮游植物54属,浮游动物39种。底栖动物5种,鱼类21种,水草11种:乌伦古湖(矿化度3.1g/L)有浮游植物23种,浮游动物59种,底栖动物69种,鱼类18种。
特有种有5种枝角类(长柱尾突溞(Bythotrephes longimanus)、新疆平直溞 (Pleuroxus sinkiangensis)、粗刺大尾溞(Leydigia leyaigii)、锯瓜弯尾溞(Camptocercus serratunguis)、蒙古秀体溞(Diaphanosoma mongolianum)),10种挠足类和以雅罗鱼亚科及条鳅亚科为主的一些鱼类。
e.青藏高原湖区,湖水较深,以贫营养型湖和内陆盐水湖为主,生物种类贫乏。如青海湖为中国第一大湖(盐度12.2%),仅见到浮游植物53属,浮游动物24种,底栖动物8种,鱼类6种;纳木错湖属寡盐湖,有浮游植物49属,浮游动物12种,鱼类3种。
本湖区有很多新种和特有种,如轮虫有三个新种和新亚种及93个特有种,枝角类3个新种(戎装秀体溞(Diaphanosoma peramatum)、喜马拉雅低额溞(Simocephalus himalayensis)、阿里尖额溞(Alona aliensis))和4个特有种(耳形船卵溞(Scapholeberis aurita),帕米尔溞(Daphnia pamirensis),波纹盘肠溞(Chydorus undulatus),高原角壳溞(Cornuella annandalei))和桡足类2个特有种(新月北镖水溞(Arctodiaptamus stewarfianus),西藏指漂水溞(Acanthodiaptomus tibetanus))。
(3)水库
水库一般是在河流上筑坝拦蓄径流而成的人工湖,其生境介于河湖之间,但生物种数较同类型湖泊为少,例如黑龙江水系8个湖泊中有浮游植物143属,浮游动物101种,而11个水库中只有浮游植物93属,浮游动物95种。由于水位变动很大,水库中水草十分贫乏,因而周丛生物和底栖动物也不发达。生物多样性有从上游到下游增加趋势。中国水库鱼类区系大多以人工放养的鲢、鳙等鱼类为主。
2 人类活动对内陆水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渔业的影响
80年代以来,中国水产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鱼产量逐年增长,但在江河和大湖由于酷渔滥捕,特别是强度捕捞产卵亲鱼和幼鱼及未成熟鱼,已导致鱼类资源减退。如80年代长江上游的捕鱼量仅及60年代的20%,经济鱼类从50多种减到20种左右。湖北省洪湖从1959年到1987年约有70种鱼绝迹,渔获物中97%为小杂鱼。有些中国珍稀动物如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鼋(Pelochelys bibroni)等也因捕捞渐趋稀少。此外不合理的放养和引种鱼类也威胁到一些本地特产鱼类资源的生存(另见3.12.3节)。
(2)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
中国为发展经济在江河湖泊上兴建的水工建筑日益增多,这些建筑物影响回游性鱼类和蟹等的产卵和育肥成长,使中国许多重要的水产生物,如中华鲟、白鲟、胭脂鱼和铜鱼 (Corieus heterodun)的数量和生存受到威胁(另见3.12.3节)。
(3)滥伐森林和围湖造田的影响
7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滥伐森林、垦殖山地陡坡,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河水浑浊度激增,湖库淤浅,水生生物种类、数量均减少,黄河中游汛期因含砂量过大甚至出现大群鱼被窒息而漂浮水面顺流而下的“流鱼”现象。几次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沿岸植物毁灭,周丛生物和底栖动物大为减少,鱼类产卵场被破坏。有些地方将湖填平造田,使水生生物完全失去栖息场所。
(4)水污染和富营养化的影响
随着工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扩大,大量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农药、化肥流入水域。其中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成分毒死水生生物或影响其生长发育,大量有机质分解时消耗氧气并产生有毒气体,大大恶化了生活条件。
北方河流水量小,自净能力低,污染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嫩江自1959年起连续多年因制糖、造纸污水大量排入,导致冬季冰下缺氧和周期性大量死鱼现象。黄河中游近年已发现汞、酚、铅等在鱼体内富集。
城市污水的排入大大促进了水域的富营养化,使浮游生物种类单纯化,水草、底栖动物和鱼类激减。武汉东湖近20~30年,由于生活污水流入和发展养鱼业的影响,浮游动物从203种减到171种,底栖动物从113种减到26种,在渔获物中除放养鱼类外,原有60余种鱼已难见到。
(5)水域盐碱化的影响
水域盐碱化现象在北方较为广泛,许多不耐盐的淡水生物逐渐消失,少数喜盐或耐盐种数量增长。碳酸钠型湖总碱度和pH值的升高常先于盐度而威胁生物的生存,在同样盐度下物种的丰富度远低于其他类型盐水湖。水草和鱼类对盐碱度的耐性低于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在盐碱化过程中种数将首先减少。内蒙古黄旗海50年代是一个淡水湖,以后由于入湖河水被拦截,盐碱化加剧,水草减少,鱼产量下降。1972年盐度7.8g/L,总碱度0.53g/L,pH 8.9,鱼类开始大量死亡,80年代已完全无鱼。
3 内陆水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国政府从70年代末已注意到内陆水产资源和水域环境的保护。1980年组织了以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四大水系为主的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研;80年代以来对江河湖库的环境质量进行广泛调查,划分了水源保护区,提出排放标准。1979年以后先后颁布了“水产资源保护条例”和“渔业法”,宣传和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尽量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资源的不良影响,在规划和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时同步研究工程的生态影响,并制订防止不利影响的对策。禁止盲目毁林垦荒,停止湖泊围垦和放水涸田。注意保护珍稀和濒危动物。1981年在长江全江段设站保护中华鲟(Acipensr sinensis),安徽和浙江两省分别建立了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自然保护区和养殖场。水产部门研究和实行按生态学规律开发和管理内陆渔业,提倡根据水域鱼产力和生物群落特点确定湖库放养标准和合理引种;妥善处理增产和水域富营养化的关系;拟定科学的捕捞规格和定额。这些做法同时也起到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海洋、海岸和沿海岛屿的生物多样性
1 海洋的物种多样性
在中国海域,已经记录了20278个物种,它们隶属于5个生物界、44个门。动物界的物种数量最多。动物界24个门中,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每门都超过2500种。植物界的6个门包括海藻3个门共794种,维管束植物3个门共413种,原生生物界7个门近5000种(表1)。
中国海24个动物门中有10个门是海洋生境特有的,海洋的物种比淡水多、比陆地少,物种数由北往南递增。中国海域既是许多热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北缘,又是一些温带海洋生物分布的南界。
表1  中国海已记录的界、门及物种数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399
原核生物界
MONERA
229
动物界
ANIMALIA
12794
海绵动物门
Porifera
106
细菌
Bacteria
79
腔肠动物门
Coelenterata
989
放线菌
Actinobacteria
18
栉水母门
Ctenophora
9
蓝菌(藻)
Cyanophyta
131
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574
原绿菌(藻)
Prochlorophyta
1
纽形动物门
Nemertea
52
动吻动物门
Kinorhyncha
10
原生生物界
PROTISTA
4956
线虫动物门
Nematoda
122
硅藻门
Bacillariophyta
1395
棘头虫动物门
Acanthocephala
32
甲藻门
Pyrrophyta
255
轮形动物门
Rotifera
17
金藻门
Chrysophyta
14
曳鳃动物门
Priapulida
2
黄藻门
Xanthophyta
3
环节动物门
Annelida
979
隐藻门
Cryptophyta
1
星虫动物门
Sipuncula
39
纤毛虫门
Ciliophora
291
螠虫动物门
Echiura
9
肉足鞭毛虫门
Sarcomastigophora
2997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2554
真菌界
FUNGI
188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2971
酵母
Yeast
61
苔藓动物门
Bryozoa
490
其他真菌
Other fungi
127
内肛动物门
Entoprocta
9
菌藻类
Mycophycophyta
1
腕足动物门
Brachiopoda
8
植物界
PLANTAE
1203
帚虫动物门
Phoronida
4
红藻门
Rhodophyta
443
毛颚动物门
Chaetognatha
37
褐藻门
Phaeophyta
153
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
471
绿藻门
Chlorophyta
194
半索动物门
Hemichordata
6
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11
尾索动物门
Urochordata
125
裸子植物门
Gymnospermae
3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3181
2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
邻近中国大陆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总面积为473万km2。黄海和渤海生物区系处在北温带海的边缘,东海和南海属亚热带性质,各自呈现了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在中国近海,黑潮流域、河口水域和上升流区也呈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  渤海
渤海是深入中国大陆的一个内海,面积约8万km2,最大深度70m,平均深度18m。渤海浮游植物已记录120多种,以硅藻为主,多系广温低盐种类。优势种有圆筛藻(Coscinodiscacus)、角毛藻(Chaetoceros)、根管藻(Rhigosoleni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浮游动物约有100多种,多属温带低盐种,也有一些外海种类。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等为优势种。底栖植物记录100多种,多系暖温性种类,潮间带以绿藻为主,潮下带则以褐藻和红藻为主。底栖动物记录140多种,以广温性低盐种为主,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褶壮蛎(Ostrea plicatula)、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等种类生物量较大,可形成渔业。游泳动物120余种,以鱼类为主,尚有少数虾、蟹类、头足类及海兽。主要鱼类有黄鲫(Setipinna taty)、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黄姑鱼(Nibea albilora)、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等20多种。
(2)黄海
黄海是一个半封闭的海,面积38万km2,平均水深44m,最深只有140m,黄海环流基本上由中国沿岸地区的黄海暖流和沿岸流所组成。主要为泥质粉砂质沉积物所覆盖。黄海处于北温带,来自寒带、亚寒带、热带和亚热带的生物种群与本地土生种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生物区系。
浮游植物已记录368种。优势种类有圆筛藻、角毛藻、根管藻、盒形藻(Biddulphia)、菱形藻(Nitzschia)、多甲藻(Peridinium)等,生态类型多样,且显示出明显的温带海域特点。
浮游动物已记录130种,既有沿岸流带来的暖温带近岸种,也有由黑潮带来的暖水种。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细脚拟长蜮(Parathemisto gaudichaudi)及强壮箭虫等。
底栖动物已记录约200多种,以多毛类种数最多,次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棘皮动物。分布较广的有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长须沙蚕(Nereis longior)、持真节虫(Euclymene annandalei)、褐色角沙蚕(Ceratonereis erythraeensis)、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fauveli)、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钩倍棘蛇尾(Amphioplus ancistrotus)、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等。
游泳生物黄海北部已发现219种;黄海南部有225种。以鱼类为主,其他有虾、蟹及头足类等。主要优势种有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黄鲫、青鳞鱼(Harengula Zundsi)、小沙丁鱼(Sardinella)、鳀、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鳓(Ilisha elongata)、半滑舌鳎、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黄姑鱼、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黄海有鲸类15种,鳍脚类3种、海龟4种。
(3)东海
东海面积约为77万hm2,大部分陆架区平均水深370m。最深达2719m。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是东海浅水区域的两支主要海流。
浮游植物种类在长江口附近有64种,浙江沿岸有261种。优势种类有中肋骨条藻、圆筛藻、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auderi)、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等。生态类型以近岸性暖温种为主。
浮游动物长江口附近有81种,浙江沿岸有223种。生物量以夏季为最高。主要种类有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等。
底栖生物已记录342种,其中软体动物77种,多毛类77种,甲壳动物95种,棘皮动物136种,鱼类62种,其他18种。
游泳生物长江口及浅海区有鱼类167种。浙江浅海区游泳生物有203种,主要种类是: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带鱼、鳓鱼、银鲳、龙头鱼(Harpodon nekereus)、鮸鱼(Miichthys miiuy)、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蛇鲻(Saurida spp.)、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等。
(4)南海
南海地处热带、亚热带,面积350万km2。除大陆架区外,有面积约占30%的深海,平均水深1400m。南海北部有沿岸流和南海暖流两大流系。
浮游植物在南海各不同沿海区有104~260种左右,主要是硅藻和甲藻,优势类群是硅藻中的角毛藻类和根管藻类。
浮游动物在南海北部沿岸已记录130种左右,南海的南部为250种,主要优势类群为挠足类,多数海区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呈现单周期变化类型。
底栖生物在广东河口区水域以低盐种类为主,具有种类少而数量大的特点,已记录有319种。粤东中西部和粤西沿岸水域底栖生物组成中多数是南亚热带高盐性种类和一些热带性种类,共有820种,优势类群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等。海南沿岸水域底栖生物组成大体上属热带性种类,共有755种,以珊瑚类和海藻类为主,其次为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广西沿岸水域底栖生物共有832种。优势种以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为主,其次为毛蚶。在南海的西沙群岛,底栖生物共135种,其中甲壳动物占30.37%,其次为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
游泳生物在南海北部的鱼类已有记录的共1064种,有经济价值的约100种,主要有蓝圆鰺(Decapterus maruadsi)、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日本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等。虾类有200多种,如对虾(Penaeus)、赤虾(Metapenaeopsis)、樱虾(Metapenaeus)等,多为热带、亚热带种类。南海的南部有鱼类535种。南海鱼虾类特点是没有占绝对优势的种类。南海北部头足类有58种,其中常见经济种25种,如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夏威夷双柔鱼(Nototodarus hawaiiensis)、乌贼等,南海南部则以珊瑚礁鱼类和热带大洋性鱼类占优势。
(5)黑潮流域(局部)生态系统
黑潮是中国海陆架区毗邻的最大流系,其热量和水量对中国陆架区浅海都有重大影响,也是世界上强海流之一。据1984年至1990年进行黑潮调查及中日合作黑潮调查研究,黑潮流域生物已鉴定的有:浮游植物419种,浮游动物697种,鱼类180余种以及游泳生物约2000种。
黑潮生物主要类群的生态特点多样,如浮游植物有高温高盐种,偏高温低盐种,偏低温高盐种和广温广盐种。浮游动物包括暖温带近岸类群和热带大洋类群。鱼类可分为上层鱼(Pelagic)、中层鱼(Meso-pelagic)、下层鱼(Demersal或Benthic)等。
由于黑潮的高温、高盐特性,黑潮有它的指示种,特别是浮游生物指示种。如居于浮游植物的热带戈斯藻(Gossleriella tropica),南方星纹藻(Asterolampra marylandica),达氏角毛藻(Cheatoceros dadayi),双刺角甲藻(Ceratocorys bipes),四齿双管藻(Amphisolenia schauinslandi)等。浮游动物指示种有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海洋真刺水蚤(Euchaeta marina),芦氏拟真刺水蚤(Pareuchaeta russelli),肥胖箭虫,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宽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柔巧磷虾(Euphausia tenera)等20余种。
(6)河口生态系统
中国沿海有1500多条江河入海。河口及其附近水域,由于大量的淡水和陆源物质的注入,形成了独特的河口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一般地说,河口区生物的种类组成较为复杂,多样性指数较高。中国的三大河口区——长江口、黄河口和珠江口,现已鉴定的浮游植物种类分别为64、103、224种;浮游动物为105、66、133种;底栖生物与潮间带生物分别为153、191、456和41、195、189种;游泳生物则为189、144和356种。
从河口区生物的生态类型看,珠江口是以热带、亚热带种为主,游泳生物以暖水性种为主。长江口和黄河口则是以广布种和温带种为主,游泳生物以暖温性种为主。
尽管各河口区生物的生态类型不同,但由于河口区生态环境特殊性决定了三大河口区的群落结构有共同特点:它们都可分为三种类型:(1)淡水群落;(2)咸淡水群落;(3)海水群落。以长江口区的鱼类分布为例,该区有鲤科(Cyprinidae)、鳅科(Cobitidae)等淡水鱼类,大约占鱼类总数的17.4%;鲻科(Mugilidae)、虾虎鱼科(Gobiidae)等咸淡水鱼类,约占总数的21.6%;而鲱形目(Clupeiformes)、颌针目(Belon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es)、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等海水鱼类,占总数的57.2%。
(7)上升流生态系统
中国渤海中部,黄海冷水团区,山东半岛近海,浙江近海,闽南沿海,台湾西南,粤沿海,海南东南部都有上升流区,举例如下:
闽南近海上升流生态系统:从福建漳浦礼士列岛至粤东甲子海域,以南澎列岛为中心,夏季出现低温、高盐(与外缘水相比,表层温度偏低2~4℃,盐度偏高0.5~1.5);表层水溶解氧的浓度和饱和度分别低于4.4ml/L和90%;营养盐特别高(N+13.8μmol/L,P+0.4μmol/L),对上升流有指示意义的芦氏拟真刺水蚤,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和拟海湾(Dolioletta gegenbauri)在夏季大量出现。细菌生物量碳含量高达66.6mg/m3,并以嗜冷性的明亮发光细菌为优势种,浮游植物高密集(>108个/m3),初级生产力达1.06g/(m2·d)(以碳计),浮游动物总量>250mg/m3。这里的上升流仅出现在夏季近岸水体,是西南方向的离岸风,引起底层水向上涌升补偿所形成的,是风生上升流,也仅在夏季才形成中心渔场。
台湾浅滩南部上升流:浅滩南部几乎终年存在一个东西走向的低温、高盐、高密的窄长带,夏季温、盐等值线显有朝陡坡急剧上升的趋势,显示一个明显的低pH中心和高营养盐、低溶解氧饱和度等底层水沿坡的涌升现象。指标生物隆线似哲水蚤(Calanoides cavinatus)终年存在;5000m深海的叶尾丽巾虫(Callinitra emmae)也在此出现。这里终年都有鱼卵、仔稚鱼密集区.其中还有9%深海鱼类仔稚鱼。这里的上升流是因底层海流沿着陡坡朝台湾浅滩爬升和风的作用,以及海流绕台湾浅滩的流动而诱发形成的,主要为地形上升流。因上升流终年存在。所以终年都形成台湾浅滩南部中心渔场。
总之。上升流这种水文现象,形成了特定的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往往具有生产力高,食物链短,物质循环快,能量转换效率高的特点。
3 海岸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沿海潮间带生态系统
据1981~1986年中国海岸潮间带生态调查,共记录了1590种潮间带生物(实际可能的种数是这个数的几倍),种数由北往南增加,渤海仅251种,南海则多达971种(表2)。广温、广盐和广分布种占优势,但也有温带的特有种(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光滑狭口螺、柄海鞘(Styela clava)等)、和热带或亚热带的特有种(白条地藤壶(Euraphia nithersi)、塔结节滨螺(Noailifforina frochoides)、瘤海鞘(Styela plicata)等)。硬相(岩礁、桩柱等)和软相(泥、砂等)潮间带生物的种类截然不同。
表2 中国各海区潮间带生物的种数(1981~1986)
腔肠
多毛
软体
甲壳
棘皮


其他
总计
渤海
6
45
83
54
8
17
34
4
251
黄海
12
101
180
116
22
12
147
15
605
东海
9
142
296
196
30
35
97
6
811
南海
22
78
335
202
54
40
235
5
971
合计
38
218
513
308
78
61
358
16
1590
中国沿海潮间带生物量(湿重、密度)各海区或不同基底间差别很大,湿重黄海高达2199g/m2,东海仅217g/m2;密度渤海高达1013个/m2,南海仅317个/m2。数量在不同基质之间的差别更大,硬相远远大于软相;岩礁是红树林泥滩的41倍,密度也有类似情况,这是由于有石灰质外壳的藤壶、牡蛎等在硬相基底大量附着和生长的结果。潮间带生物的数量远远大于浅海底栖生物,表明了潮间带是高生产力区的特点。
潮间带生物群落因潮汐而有明显的垂直分层,呈现出高、中、低三个潮区的生物带。高潮区生物的种类少、数量小,中、低潮区的种类多少和数量大小因地点和底质类型而异,两个潮区的差别不能一慨而论。岩相潮间带生物分层性表现特别清楚,高潮区是滨螺 (Nodilittorina; Littorina)-藤壶(Balanus;Chthamalus)带,渤海和黄海优势种类似;东海和南海没有东方小藤壶(Chth. challengeri),但却出现了塔结节滨螺(N. trochoides)和龟足(Capitulum mitella)等暖水种。中潮区牡蛎(Saccostrea)-藤壶-藻类带,渤海和黄海类似,东方小藤壶是该海区的特征种;东海和南海则分别出现了大量的棘刺牡蛎(S. echinata)、咬齿牡蛎(S. mordax)、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石莼(Ulva)及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等。低潮区是褐藻、红藻带。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是黄海的特征种;而亨氏马尾藻(S. henslowianum)、铁钉菜(Ishige okamurai)、冻沙菜(Hypnea japonica)和苔状鸭毛藻(Symphyocladia marchantioides)等暖水种仅在东海以南才有。
(2)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北方)
浙江以北的河口和内湾,有许多盐碱沼泽地和滩涂,在其高、中潮区和潮上带,被覆着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这种生境又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构成了沼泽-草地-鸟类生态系统。如鸭绿江口、辽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莱州湾滩涂、渤海湾天津滩涂、山东大沽河口、江苏盐城滩涂、长江口崇明滩涂、上海南汇区、杭州湾口两岸滩涂和甬江、瓯江两岸滩涂等。
在接近淡水的沼泽或河口段的潮上带,芦苇大面积茂密生长,从鸭绿江口到杭州湾都有,少量分布到广东。如辽河三角洲的苇田竟达6.7万hm2。芦苇向海的泥滩高潮区,则有大面积的灰绿碱蓬、盐角草等矮小植被。在长江口和杭州湾,高潮滩上则有大片的海三棱藨草等,如杭州湾北岸平湖金丝娘桥的海三棱藨草面积500m×3000m,高20cm,覆盖度85%。
1963年从英国引进大米草(Spartina angelica)和1979年从美国引进互花米草(S. alterniflora),至1992年已在全国沿海(辽宁至广西)的高潮滩种植6000多hm2,特别是江浙,已形成人工植被。
表3列举了北从鸭绿江口,南至杭州湾的8个代表性草本湿地群落及与之相联系的候鸟。
(3)红树林生态系统
红树植物是指仅生长在大部分时间受潮汐影响的潮间带的木本植物。但有些木本植物既能在潮间带成为红树林群落的优势种,又能在内陆生长,这些称之为半红树植物。在红树林中所有的草本及藤本植物称为红树林的伴生植物。红树植物是初级生产者。在叶、茎和根上都生长附着生物(Balanus spp., Euraphia withersi, Saccostrea spp.etc.)或钻孔生物(Bankia spp., Teredo spp. etc.)。在红树林的泥滩上有大量的蟹类(Uca spp.etc.)和弹涂鱼(Scartelaos spp.)。
中国有真正红树植物26种(表4),占世界60种的43%,半红树林植物11种,伴生种19种。中国是西太平洋红树林植物分布的北部边缘。自海南榆林港(18°09′N)至福建最北的福鼎(27°20′N)和台湾北部都有间断性的自然分布,浙江平阳(28°N)移植秋茄(Kandelia candel)成功。中国的红树植物种数由南往北递减,海南24种,福建北部和台湾北部仅一种;半红树植物的种数分布也有同样规律性。中国现存红树林的面积仅为历史上的1/2(1.3~1.5万hm2)。
表3 中国北部和中部沿海某些代表性湿地群落及鸟类
滩涂
植  被

芦苇
其他
鸭绿江口
1.1万hm2
灰绿碱蓬,盐角草
记录70多种。大天鹅、黄咀白鹭等
辽河三角洲
6.7万hm2
灰绿碱蓬,盐角草
记录137种。丹顶鹤等
黄河三角洲
大片
灰绿碱蓬,盐角草
鹭、天鹅、雁鸭和鸥等
大沽河口
大片
灰绿碱蓬,盐角草、结缕草、白茅、大米草
记录206种。白尾海雕、红喉潜鸟等
盐城
大片
扁杆藨草、藨草、粗叶苔草、灰绿碱蓬、白茅、獐茅
记录226种,1月份发现53.5万只几种雁、鸭和白骨顶
崇明东滩
成片
海三棱藨草、粗叶苔草、灯心草、藨草、结缕草
记录241种,200万只以上小天鹅、雁鸭、银鸥等
上海南汇
成片,宽300~500m
海三棱藨草占滩面宽200~400m
多种
杭州湾口
成片,庵东有2.0万m2
海三棱藨草、灰绿碱蓬、结缕草、獐茅草
雁鸭、鸥
表4  中国红树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科  名
种名
分布
海南
香港
澳门
广东
广西
台湾
福建
浙江
红树科
Rhizophoraceae
柱果木榄
Bruguiera cylindrica
+
木榄
B. gymnorhiza
+
+
+
+
+
+
<, /TR>
海莲
B. sexangula
+
尖瓣海莲
B. s. var. rhynchopetala
+
角果木
Ceriops tagal
+
+
+
+
+
秋茄
Kandelia candel
+
+
+
+
+
+
+
+
红树
Rhizophora apiculata
+
红海榄
R. stylosa
+
+
+
+
红茄冬
R. mucronata
,
+
爵床科
Acanthaceae
小花老鼠勒
Acanthus ebracteatus
+
+
老鼠勒
A. ilicifolius
+
+
+
+
+
+
+
厦门老鼠勒
A. xiamenensis
+
玉蕊科
*Barringtoniaceae
玉蕊
Barringtonia racemosa
+
使君子科
Combretaceae
红榄李
Lumnitzera littorea
+
榄李
L. racemosa
+
+
+
+
+
海漆科
Euphorbiaceae
海漆
Excoecaria agallocha
+
+
+
+
+
+
楝科
Meliaceae
木果楝
Nylocarpus granatum
+
紫金牛科
Myrsinaceae
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
+
+
+
+
+
+
+
棕榈科
Palmaceae
水椰
Nypa fruticans
+
茜草科
Rubiaceae
瓶花木
Scyphiphora hydrophyllacea
+
海桑科
Sonneratiaceae
杯萼海桑
Sonneratia alba
+
海桑
S. caseolaris
+
海南海桑
S. hainanensis
+
大叶海桑
S. ovata
+
梧桐科
Sterculiaceae
银叶树
Heritiera littoralis
+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
+
+
+
+
+
+
+
种数合计
26
24
9
4
10
9
9
7
1
*台湾还报道一种滨玉蕊(B. asiatica)
4 岛屿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中国管辖海域有6500多个岛(礁),沿海岛屿由于与大陆隔离,岛上生物区系独特。南海许多岛(礁)是珊瑚岛(礁),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特色。海岛周围海域因岛屿效应,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以下就这三方面加以论述。
(1)海岛
以西沙东岛、海南大洲岛、大连蛇岛为例,说明沿海岛屿生物多样性的一般特点。
a.西沙东岛  是西沙群岛27个岛礁的第二大岛(面积1.55km2)和仅有的两个礁岛之一,海拔高4~5m,由上升礁和珊瑚贝壳砂复合而成。岛的中部有鸟粪堆积,厚1.5~2m,最厚2.5m。岛上有典型的热带珊瑚岛常绿雨林,树高16m,以麻疯桐(Pisonia grandis)、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a)和草海桐(Scaevola sericea)为优势种。林间栖息着大量的鲣鸟(Sula rubripes, S. leucogaster)等。
本岛四周由阶梯式的礁平台构成(三个阶分别是3~5m、15~25m、40~50m)。在礁平台上的生物分带极为明显。不同坐向又有差别,栖息的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也很大。如东北向礁平台发育好,500m浅水台地分橙黄滨珊瑚带(大量藻类聚生),苍珊瑚带和碎珊瑚带(海藻贫乏)。西南方礁平台发育不好,海藻也较贫乏,150m的浅水台地分珊瑚砾带和菊花一蜂巢珊瑚带。
在这么小的岛及其邻近海域已记录高等植物200多种,底栖藻类400多种,无脊椎动物1800种,鱼类500余种及60种鸟。
b.海南大洲岛  位于海南南岸万宁县海面,面积仅7000hm2。岛的南边悬崖耸立,南罗洞是国内仅有的金丝燕筑巢地,出产名贵补品大洲燕窝。
热带地区印尼等有多种金丝燕,是名贵补品燕窝主产地。其中爪哇金丝燕(Collocalia fuciphaga)每年春天到南罗洞繁殖,表明这种热带候鸟最北的繁殖地就在海南南岸。
c.蛇岛  蛇岛是世界奇岛,具有奇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蛇毒资源。位于旅顺口,离大陆最近距离7海里,面积0.73km2。栖息单一蛇种干山蝮蛇蛇岛亚种(Agkistrodon qian-shanensis shedaoensis),目前仅这个小岛有记录,共有1.4万条,体长73~102cm。以飞经岛上空的小型候鸟为食,形成仰首张口的觅食习性,其活动规律和候鸟的活动规律基本一致。蝮蛇是名贵药材,已建成蛇毒工厂、蛇岛医院和博物馆。蛇岛及附近每年有283种、200余万只候乌飞过,小型鸟是蝮蛇天然食料,大猛禽如雀鹰则捕食蝮蛇。岛上记录昆虫122种,植物210种,其中粉葛藤的旺盛生长对蝮蛇生长发育有影响。空中、陆上和海滨生物是食物链的各个环节,示意如下:
海滨生物→小型候鸟→蝮蛇→猛禽(雀鹰等)
(2)珊瑚及岛礁生态系统
中国海的造礁珊瑚有200多种(表5),占世界造礁珊瑚的1/3。中国海珊瑚礁面积所占的比例很大。中国珊瑚礁分布的北界是海南岛和台湾岛沿岸(主要是岸礁)。东沙、西沙和南沙诸岛(礁和暗沙)基本上是由珊瑚礁形成的环礁。广东、广西、香港、台湾北部和福建南部也有造礁石珊瑚分布,但不成礁或礁的发育差。
表5中国已经记录的造礁石珊瑚种数
地点
南沙群岛
东沙群岛
西沙群岛
黄岩岛
台湾
海南
香港
广东广西
福建

33
27
38
19
58
34
21
21

44
70
127
46
230
110
50
45
>10
珊瑚礁结构独特,物种丰富多彩,可与陆上的热带雨林媲美。南沙珊瑚礁的造礁生物要是珊瑚(南沙已记录11科、33属、94种)。南沙的珊瑚礁虽未见海藻脊存在,但是珊瑚(Corallina officinalis)、仙掌藻(Halimedo opuntia)和苔藓虫等成礁生物还是普遍在的。
珊瑚礁是立体生境,珊瑚本身、礁体表面和缝隙间、礁体内以及邻近水域都有大量生物栖息。在南沙珊瑚礁区已经记录了3372种生物。鲜艳美丽的色泽,大多具石灰质外壳是珊瑚礁生物最主要的表征。
(3)海岛海域生物多样性
中国沿海海岛星罗棋布,总数超过6500个,大多数为基岩岛,部分为泥沙岛和珊瑚礁。除南海诸岛外,中国海域的岛屿紧靠大陆海岸,位于沿岸水团和外海水团互相影响较为强烈的海区,岛屿四周及附近海区营养盐丰富,形成有利于水生生物栖息的生境,潮间带和潮下带的生物种类繁多,生物量较大。
根据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的结果,共记录浮游植物633种,物种多样性程度自中国北方海域向南方增加。西沙、南沙群岛海域最为丰富;但优势种及个体数量则相反,西沙和南沙群岛海域优势种不明显。北方海域优势种较明显,且个体数量较大。
浮游动物有615种。在北方海域出现的浮游动物多属于温带和暖温带近岸种,而南方则以暖水性和高温高盐外海种为主,一些河口附近岛屿周围海域的浮游动物则主要由低盐种、半咸水种和淡水种组成。
海岛的潮间带虽一般较窄、较陡峭,但潮间带生物和浅海底栖生物种类较丰富。在海
岛调查中共发现潮间带生物2377种,底栖生物1872种,其中种类数目最多的是软体动物,约占30%左右。
海岛周围海域中的游泳生物共记录有鱼类1126种,大型无脊椎动物291种。
5 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量威胁
(1)过度捕捞
近20年来,随着捕捞船只和马力数不断增大,使中国沿岸和近海渔业资源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被称为中国海洋四大渔业的大黄色、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受威胁最大,它们的产量大幅度下降。
(2)污染
污染使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的发生。中国沿海80年代曾发生赤潮221次,记录的赤潮生物达127种。赤潮发生时,鱼、虾、贝类大量死亡。严重污染的地段,如某些排污口的潮间带,有时甚至导致物种绝迹。
(3)生境破坏
许多海洋工程的兴建也破坏了生物生境和生态系统。40多年来中国沿海围海造地、开垦滩涂总面积超过66万hm2,使原有野生物种丧失了大面积生境。
(4)外来物种的引入(包括人为引种和船只携带)
外来物种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境,排挤本地物种。如引进多种藤壶、海鞘、多毛类、沙饰贝(Mytilopsis sallei)以及部分海岸的大米草等都不同程度地排斥本地物种。
6 中国对海洋、海岸和海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巳进行的工作
建立保护区(1963年以来已建立了59个以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9.2万hm2),实行禁渔区和禁渔期,禁止底拖网,以及制定各种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的法律、条例等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保护海洋、海岸和海岛的生物多样性已采取的主要措施。
农区中的生物多样性
1 农区生物多样性概况
“农区”指种植业为主的区域。分布于农区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是农田(9510万hm2,约占国土的10%)。农田以外还有种植园(或场)(612.6万hm2,约占国土0.6%)、村镇(包括道路、渠道等,约占国土3%)、农业类自然保护区和农区边际土地(包括宜农荒地约3536.8万hm2,草山、草坡、草滩8898.7万hm2,共约占国土13%)等。由于中国农区分布面积广,纬度和经度跨度大,不仅农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边际土地也具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境类型。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国之一。农区人工栽培、饲养、管理和利用的物种极其丰富。种植业栽培利用的农作物种和亚种有600多个,养殖业利用的家畜、家禽种和亚种有590多个。
农区野生生物中包含有种类丰富的农作物和家养动物的野生亲缘种,它们是农业育种工作中的宝贵遗传资源。例如在草原和荒漠区有马、驴、骆驼、牦牛等的野生种,在农区边际土地和岛状野生生境中有多种农作物、蔬菜、水果、干果、茶、桑等作物的野生亲缘种,还有多种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种散生于其中。
2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农田87%集中分布在400mm等雨量线东南一侧的22个省份,该线西北一侧5省(区)(内蒙、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虽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但拥有的农田面积只有全国农田总面积的13%。农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种类型。
(1)水田
中国水田以稻田为主,还有少量水生蔬菜(包括莲藕、菱、英实、荸荠、茭白、芋头等)和其他水生作物田,共有面积约2500万hm2,占全国农田总面积的26.3%,但水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8.9%(1994)。当前水田重点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近几十年来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稻种植也有所发展,特别是黑龙江水稻面积已在全国排名第12位。中国拥有丰富的水稻品种资源,当前在生产上使用的水稻品种约有50种左右,在国家作物种质库中保存的各地水稻种质材料有53547份。中国杂交稻育种成功为丰富水稻品种多样性和提高水稻产量作出重大贡献,水稻种质材料对世界水稻育种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水田系统,按种植方式大体分为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双季稻区,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北方单季稻区;细分为以下6个区:华南双季稻区、华中双季稻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区、华北单季稻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西北单季稻区。
由于实行分户小片经营。以及轮作、套种等原因,水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种类并不单一,除水生蔬菜外,还有多种旱地作物(如甘蔗、花生、薯类、豆类、油菜、麦类、麻类、绿肥、蔬菜等)在水田与水稻轮作。由于水田是一种半人工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适应湿地的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之一。许多湿地鸟类也选择水田作为它们的觅食场、临时避难所,如多种鹤类、鸥鹭类、雁鸭类、鹮类(包括极其珍稀的朱鹮)都喜欢在水田栖息.秧鸡还选择稻田作为重要的繁殖地。此外,已知稻田重要杂草有200多种,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尚难作出精确估计。但总数是很大的。例如。据调查、江苏句容单季晚稻区共有节肢动物157种,其中害虫37种,寄生昆虫42种,捕食性天敌57种,中性昆虫(既不危害水稻,也不捕食其他猎物的昆虫)21种。全国稻田蜘蛛共有373种,隶属于23科、109属。已发现的稻田害虫天敌有1303种,分属137科、613属。其中寄生性天敌419种,捕食性天敌820种,病原性天敌64种。这些都说明中国水田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
(2)旱地
中国旱地总面积约7580万hm2,占全国农田总面积的73.7%。旱地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和四川省,南方其他各省旱地面积加起来只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20%左右。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多样,旱地区划通常分为9个大区:东北区、内蒙和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和青藏区。
旱地的作物种类比水田更为繁多:当前中国旱地主要作物类型约30余种,以小麦(3023.5万hm2)、玉米(2069.4万hm2)、大豆(945.4万hm2)、薯类(922.0万hm2)、蔬菜瓜果类(926.2万hm2)、饲料(735.6万hm2)、棉花(498.5万hm2)等作物面积较大,其他还有多种谷物类、花生和多种油料类、麻类、糖料类、烟草、药材类等。全国旱地作物种类共有600种左右,包括谷物30多种、蔬菜209种、牧草饲料作物425种、其他作物几十种。其中有200多种旱地作物起源于中国。
由于种植历史悠久,地理气候环境复杂,中国旱地作物品种类型非常丰富。如当前种植的小麦、大豆品种各有50余种,玉米、粟、甘薯和花生品种各有30多种,棉花品种有18种。在国家作物种质库中保存的旱地作物种质材料达17万份。
旱地也是许多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之一。多种中小型兽类、鸟类选择旱地作为觅食场、临时栖息地、避难所、甚至繁殖地,在各气候区不少动物属于林地-草地-农田三栖类型,包括有些珍稀动物也常在农区出没(如大熊猫等),黑颈鹤甚至选择西藏“一江两河”地带的河谷农田作为越冬期的主要觅食场和夜宿地。许多野生生物已成为与旱地农作物伴生的物种,如有记录的农田杂草植物有73科、560多种,对农作物有害的病虫鸟兽等有害生物有1300多种,天敌生物种近2000种(如姬蜂900多种,瓢虫300多种,蚜茧蜂100多种,寄生蝇400多种,农田蜘蛛200多种等)。其中仅棉田的重要天敌蜘蛛就有2l科、89属、205种。
3 种植园(场)生态系统
种植园(场)经营多年生经济作物,包括茶叶、水果、多种热带经济作物和蚕桑等。有统计的主要经济作物园(场)面积有612.6万hm2(未包括蚕桑园)。主要种植园类型有:苹果222.8万hm2(主要分布在秦淮一线以北)、茶园116.3万hm2(秦岭、淮水以南)、柑橘园l12.6万hm2(长江以南)、热带作物园87.0万hm2(华南)、梨园59.7万hm2(长江以北)、葡萄园14.2万hm2(华北和西北)。此外还有桃、杏、李、山楂、樱桃、枣、黑枣、柿、草莓、板栗、核桃、猕猴桃、菠萝、荔枝等果品作物成片种植或与农作物间作,面积未作统计。中国果树种类丰富度在世界上占有首要地位,据一项统计,拥有世界50科果树作物中的45科,共计81属、248种。中国是茶和桑蚕利用起源国,拥有茶品种600多个,桑有15个种、1000个品种。1904年中国初步收集整理当时的全国家蚕品种共(分类有重复)1277种,现《家蚕品种志》(1984)记录的品种为510种。中国从汉代就开始利用野蚕茧,其中主要的是天蚕蛾科的柞蚕属,已知该属在中国分布有35个种;作为其饲料的栎属植物,在中国已知有110多种。其他已在研究和开发利用的还有多种野蚕属。1958年在中国黑龙江宁安县柞林中发现的天蚕,吐玉绿色绢丝,非常珍贵,已设立保护区加以保护。
种植园(场)多数是新近从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荒地开发的,有许多分布在山地或丘陵地带,靠近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林区,加上耕作活动少于农田,因此种植园(场)比农田有更多的野生生物栖息。
4  卓有成效的增大农田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中国的农民和中国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在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具体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创造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增大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既保持了系统的稳定,又提高了生产。轮作倒茬、农林复合经营(agroforestry)和生态农业是其中三项最重要的措施。
(1)轮作倒茬
例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的轮作(大豆→高梁→谷子的三年轮作);华北地区水浇地的小麦、玉米(或大豆、甘薯)为主的年内换茬,旱地的冬小麦与耐旱作物轮作,丘陵坡地一年一熟、两年三熟的轮作换茬;南方水田的小麦(或大麦)—晚稻→油菜—(早)中稻→)绿肥—早稻及稻—稻—甘薯(或麦)→稻—稻—休闲→稻—绿肥(油菜、蚕豆)以及丘陵旱地的蚕豆(豌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玉米(花生),等等。各地纷繁复杂的轮作制,增大了同一地面农作物的多样性,既充分利用了地力,也提高了产量。
(2)农林复合经营
例如华北地区的桐(泡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条(白腊条、紫穗槐、杞柳等)粮间作、柿粮间作、果(苹果、红果、核桃等)粮间作;江淮地区的菜农间作、桑农间作;湖北水网地区的池杉与鱼鸭混作;广东的各种基塘类型(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南方丘陵山地的林(白腊树、桑、杉木、油桐、柏树、乌柏、核桃等)粮间作;海南、雷州、滇南、桂南、闽南的胶(橡胶)茶间作,等等。
(3)生态农业
把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综合起来建立的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生态户等,都有助于增大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立体种养”类型,如稻—萍—鱼,稻—鸭—鱼,林—鸭—鱼等。
5 农区家畜种类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除了东北三省、西北四省(区)、内蒙、四川和西藏这10个省(区)习惯上被称为草原畜牧业省(区)外,实际上各农业区域都兼营畜牧业,而且后者在全国畜牧业生产量比重上占70%以上,包括城市郊区大型养殖场和广大农区分户兼营养殖两大类型。中国是世界上畜牧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据初步统计中国有家畜动物品种和类型590多种,还有一些地区并未调查清楚。
中国农区家畜的地方特产种繁多,它们很多具有优异的遗传特性和特别的经济价值。例如山东荷泽的小尾寒羊单次产羔率在270%以上;太湖母猪平均单次产仔15头以上:福建金定鸭和浙江绍鸭年产蛋260~300枚;广西百色矮马体高仅有1m左有。此外有些地方种以其产品优异而驰名中外,如宁夏滩羊的裘皮,阿尔巴斯绒山羊的羊毛,四川荣昌猪的猪鬃等。但随着现代化牧业的发展,地方品种为快速生长的品种所代替,导致地方品种大量丢失,而地方品种的优点到后来才逐渐被认识。例如,80年代后期,从法国引进多仔猪品种后,中国原有猪的多仔性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绒山羊也被重视,而此时中国原有的许多多仔的猪种已经灭绝。现在宁夏滩羊的裘皮、四川荣昌猪的猪鬃的价值仍末受到重视,物种处于濒危之中。五指山猪适宜用于人类器官移植,但80年代已只剩下3头。
6  农区边际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农区边际土地包括宜农荒地、草山、草坡和草滩、农垦区残留的湿地、农户管理的小片林地、地界绿篱地等。可垦荒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新疆;草山草坡和草滩主要分布在云南、吉林、湖北、四川、广西、陕西和贵州;其他边际土地广泛分布。即使是人口密集的省份,农业垦殖率也不过50%,边际土地的量是很大的。
农区边际土地比农田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得多,生物多样性相对比较丰富。许多珍稀动植物就散存在农区边际土地上,下述地点是农区生物多样性较富集区的例子:
·黑龙江三江平原农垦区湿地  该区是雁、鸭、鹤和鹬类的繁殖地,拥有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白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梅花鹿等,二类保护动物鹬类、白琵鹭、大天鹅、棕熊、黑熊、马鹿、猞猁、驼鹿和雪兔等。
·四川北部的松潘湿草地  此处拥有典型的高寒草甸沼泽植被,是珍稀的黑颈鹤的重要繁殖地,此外还有麝鼠、水獭等珍稀濒危动物生存。
·伊犁谷地  伊犁谷地保存了大量的第三纪孑遗植物,特别是野生果树品种达130种,有野苹果、巴旦杏、稠李、覆盆子、梨、桃、樱桃、扁桃、山楂、野核桃等,它们是宝贵的果树遗传资源。
·河南省西峡县  该县有保存较好的温带典型森林树种,包括17种属于国家Ⅲ级保护植物种,还有天麻等珍贵药材和多种野生猕猴桃。
·浙江江山县  江山县拥有保存较好的典型中亚热带植物群落,其中包括14种国家Ⅱ、Ⅲ级保护树种,如银杏、金钱松、福建柏、鹅掌楸、香果树、青檀、天目木兰、黄山木兰、厚朴、凹叶厚朴、杜仲、紫茎、银锺花等,还有10种省级保护植物,包括油茶等。在该地区山地曾有华南虎、金钱豹、毛冠鹿、金猫、大鲵等20种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分布。
·鄂尔多斯的鄂托克旗西部地区  该地区有大量第三纪孑遗荒漠植物分布,包括国家保护的沙冬青、半日花、绵刺、四合木、革包菊等。
此外,中国许多地方分散存在农作物、蔬菜和经济作物种的野生亲缘种,包括:
a.江西东乡、贵溪、玉山、水新等县,广东博罗县,海南崖县。云南西双版纳和孟江县昔马乡,广东英德县涵光镇,湖南茶陵县等地已发现野生稻,其中在云南有普通、疣粒和药用三种野生稻;
b.西藏察隅县,安徽五河县龙潭湖区,河北雄县,内蒙伊盟新庙乡,黑龙江克山县国富乡,山东垦利县,贵州毕节县等地都发现有野大豆;
c.许多种蔬菜起源于中国,云南发现野黄瓜,西藏发现野胡萝卜,山东沂南县和海南崖县发现野生两型豆,湖北神农架发现野葱,湖北利川福宝山发现野韭(多星韭)等;
d.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的茶树栽培种和野生种都很丰富,腾冲县的山茶科有8属、70种,勐海县等20个县发现野生大茶树;
e.桑的野生种也很多。湖北神农架有鸡桑,咸丰县有长穗桑;
f.陕西华山有华山新麦草,贵州威宁有野养麦等。
7 加强农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中国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过去主要集中在品种资源保护上,对农区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的就地保护是从80年代中期才开始列入议事日程。国家农业部已设立环境保护与能源司,负责农区的生物多样件保护工作。农业部已将35处生物多样性富集的边际土地列入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计划,并已投资建立了黑龙江宁安天蚕保护区,在内蒙和山西五台山建立了几个草地类保护区。此外,农业部还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农林复合经营,参与制定各种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条例和法规。
在当前,为了保护农区生物多样性,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土地资源的保护。由于城镇扩展,各类开发区和乡镇企业的占地以及其他原因,中国耕地正在急速减少。近4年来,平均每年净减33.78万hm2。而中国本来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全国现有耕地9467hm2,人均占有耕地仅0.08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数的1/3。耕地若再减少(而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仍在增加),势必更加加大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导致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减小。
城市及城郊的生物多样性
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交通、文教事业发达,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其所在环境已经受重大改变,原有生态系统基本不复存在,但由于城市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城市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是国家整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一环。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9年以后,城市化速度急剧加快。1949年,全国仅有城市136个,建制镇2000多个。到1995年底,全国城市已增加到640个,建制小镇16993个。人口总数37789.9万,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1.28%。预计到200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35%,2010年将超过40%。
1 现时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一般情况
中国城市和城郊的动、植物物种具有一般城市的共同特点。即:在植物方面,①城区野生植物草本种类多于木本种类。例如北京圆明园287种野生植物中。木本有44种,仅占15%;草本243种。占85%;樱桃沟木本占23%。草本占77%。②城市野生植物中杂草和伴人植物占较大比重。如北京樱桃沟风景区杂草植物占全部野生种类的16%。其中包含—定数量的归化植物,如北京地区常见的大麻(Canabis sativ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牵牛(Pharbitis nil)、圆叶牵牛(Ph. purpurea)、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辣子草(Galinsoga parviflora)、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等,杭州市已查明的归化植物有36种,多为陆生杂草。③野生植物的种类丰富度从城区中心地带向城郊逐渐增多,例如北京市中心高密度建筑区自然植物不到10种,城区边缘的紫竹院有50多种,近郊区圆明园有287种,樱桃沟有433种,位于远郊区的金山有511种。④抗污染的种类多。例如,污染严重的工厂附近、抗污力强的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往往形成优势。城市水体由于生活污水的不断排入形成富营养化。导致水生藻类的种类和多度发生改变。杭州西湖靠近市区的东岸一侧。因水体污染,藻类群落由硅藻、绿藻占优势变为蓝藻占优势,优势种为水花束丝藻(Apanizomenon flosaquae),其次有离环林氏藻(Lungbya circumcreta)和点形裂面藻(Merismopedia punctata)等。另一方面。城市的大气污染,尤其是SO2等的污染,使不耐SO2污染的地衣种类消广,例如北京市建成区已基本无地衣存在。
动物方面,在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下,城市中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急剧恶化,能够生存下来的只是一些伴人种和居民区的栖居者,以及一些城郊农田荒地种类。城市动物的一般特点是种类少,但同种的个体数量大,物种丰富度也从市区向郊区逐渐增大。近几十年来。城市绿地增多(据统计目前全国城市建成区平均绿化覆盖率为23.9%),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环境,使有些种类有所增加。城市居民区的鸟类主要有麻雀、喜鹊、雨燕、金腰燕、家燕等。麻雀是城市中鸟类的优势种。城市公园和郊区鸟类增多。如上海市中心只能见到麻雀,冬季黄浦江上可见到少量海鸥、但在郊区的金山由于存在大面积绿地,有鸟类350种左右,占整个上海市鸟类的82.54%。常见鸟类有长耳鸮(Asio otus otus)、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interposita)、家燕(Hirundo rustica gatturalis)、白鹡鸰 (Motacilla alba leucopsi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鹊鸲(Copsychus saularis prosthopellus)、画眉(Garrulax canorus canorus)、大杜鹃(Cuculus canorus canorus)、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 diffusus)和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等,城市公园由于多样化的生境,招引来较多的鸟类,如地处北京近郊区的圆明园有鸟类159种、占北京地区鸟类的46.4%,优势种有大山雀(Parus major artatus)、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 lucionensis)、灰喜鹊、黑枕黄鹂、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 hellmayri)、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喜鹊(Pacapica sericea)、斑啄木鸟(Dendrocopus major cabanisi)等。近30年来.由于人口增加,交通发展,车辆增多,城区及公园鸟类急剧减少,如50年代初劳动人民文化宫可见到树上营巢的大白鹭(Egretta alba modesta)等4种鸳类,如今已经绝迹;城内树上过去普遍分布的乌鸦(Corvus)、喜鹊、黄鹂(Oriolus)等也日益减少。50年代普遍分布,80年代以来明显减少的鸟类还有斑鸠(Streptop elia)、猛禽类,戴胜(Upupa epops saturata)、三宝鸟(Eurystomus orientalis)等。城市公园水域近年来常引来一些过境的涉禽和水栖鸟类。如北京市区的积水潭、玉渊潭曾多次发现大天鹅过境栖息。昆明市的翠湖公园每年都有大量的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前来越冬。但是总的来看,由于城市人为活动对于水域的破坏,水鸟及依赖水域生活的鸟类迅速减少。此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猛禽和食虫鸟类也锐减。
城市中哺乳动物种类很少。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中大型兽类早巳绝迹。常见的为啮齿目和翼手目的小型动物,如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黄鼬(Mustela sibirica)、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小家鼠(Mus nusculus)等。北京市区以小家鼠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褐家鼠分布相对集中,多栖居于潮湿阴沟或地下室等处。城市公园中的兽类比居民区要多,愈向郊区种类明显增加,如北京香山公园兽类达18种,其次是颐和园、圆明园(12种),位于城区的动物园野生兽类最少(4种)。
城市中的昆虫以鳞翅目(Zepidoptera)的蝶类、蛾类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它们多是人工林乔灌木的害虫。此外,鞘翅目(Coleoptera)、同翅目(Homoptera)、半翅目(Hemiptera)的昆虫也常见。在居民区中各种蚊蝇和蚁类最多。近年来随着冬季供暖条件的改善和人们各种交往的增多,北京市居民区、医院、学校等处蜚蠊的数量明显增加。
2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1)绿化木本植物丰富多彩
由于国土辽阔,中国的城市分布于从寒温带经暖温带、亚热带到热带的几个热量带,因而具备多样的温度条件。同时,中国的城市又主要集中于东部湿润和半湿润区。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31个特大城市中,只有2个(兰州和乌鲁木齐)位于大兴安岭一吕梁山一六盘山一青藏高原东缘连线以西,其余29个分布在此线以东。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得中国的城市具有较好的植物生长的水分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多种对温度有不同要求的植物分布提供了可能。不仅多种多样的乡土植物能够生长,也能引种品类繁多的外来植物。因之中国城市的绿化木本植物十分丰富多彩,据37个城市调查,应用于我国城市园林的木本植物达5000多种(表1)。自哈尔滨往南经呼和浩特、北京、郑州到长沙(广州缺分类统计数字),无论常绿植物、落叶植物种数都急剧增加;东西之间,差不多位于同一纬度的西部四川省的成都,比东部滨海的浙江省的杭州各类种数虽略有减少,但相差不大。
(2)城市中古树名木繁多
中国的许多文化古城,城市内园林、寺庙、古建筑以至居民庭院内都保存不少古树名木。例如,根据1988年普查,北京市城近郊区有300年以上的古树3804株,百年以上的古树19723株,若将远郊古树包括在内,百年以上古树达5万株左有。济南市百年以上的古树数达1万以上。
(3)中国城市中的动、植物园为中国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动、植物园不仅是给人们提供参观游览,进行科普教育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教育人们爱大自然,关心其他生物,以及进行有关研究的手段,它们还是对濒危物种进行迁地保护的重要基地。40多年来动物园在抢救濒危野生动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1955年起开始饲养和人工繁殖大熊猫取得成功。动物园还饲养了许多其他珍稀濒危动物,饲养的650种动物几乎全部得到繁育。对少数动物还进行了放归大自然试验。植物方面,100多个植物园分布于各大中城市近郊,它们成为珍稀濒危植物引种驯化的中心或基地。近10多年来,全国许多植物园都成功地引种繁育了相当数量的珍稀濒危植物,使第一批公布的“全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中绝大部分种类都已得到迁地保护。所有这些,都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表1 中国部分城市绿化树种、灌木和藤本(据1979~1980年调查资料)
城市
纬度
N
年均
温度
(℃)
年降
水量
(mm)
常绿
针叶

常绿
阔叶

落叶
针叶

落叶
阔叶

常绿
阔叶
灌木
常绿
针叶
灌木
落叶
灌木
常绿
藤本
落叶
藤本
竹类
总计
哈尔滨
45o41/
3.6
553.5
11
74
4
46
8

143
呼和浩特
40o49/
5.6
426.1
16

2
133

12
5

168
北京
39o50/
11.6
600
50
9
108
9
16
83
2
15
9
618
郑州
34o43/
14.3
640.5
35
25
5
140
25
78
10

318
成都
30o23/
16.0
976
39
109
2
123
58
51
32

414
杭州
30o15/
16.1
1400.7
64
64
6
172
79
13
128
36
19
581
长沙
28o5′
17.2
1411.4
55
90
6
163
110
100
36(木)
21
581
广州
23o7′
21.8
1622.5
796
3 尚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和城郊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影响。郊区受城区扩展的影响,它们的植被在退缩,物种在减少,土壤变紧实,有机质含量减少,侵蚀发展,有些城市在郊区开山取石取土.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及景观等等。郊区环境的退化,反过来影响城区环境,不利于城区环境的调节和改善。因此保护城郊区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今后必须严加注意的问题。
其次,经费不足,使中国许多城市的动、植物园的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这对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不利。为了有效保护和抢救中国特别濒危的少数动、植物物种,争取扩大必要的经费来源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摘自《中国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