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精症吃什么食物好:北美 如何保证校车安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30:19
北美 如何保证校车安全

北美 如何保证校车安全

并非北美“土产” 却在北美完善

其实校车最早并不诞生于北美,甚至一开始也并不是汽车,而是诞生于1837年的英国,是一种用邮政马车改装、能乘坐26名学生的大型马车,其颜色也沿用了邮政马车流行的大红色,现代校车的几个关键特点:有醒目的涂装标志;停车时有警告其它车辆停驶避让的信号;每人一个座位,没有站席,以确保乘车者安全;在车的后部有应急出口,方便遭遇事故、车门被堵死后学生迅速撤离,等等,在那个时代就已基本具备。
但校车的确是在北美完善的,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安全校车”,主要指北美风格的校车。1908年,美国汽车大亨福特发明了著名的福特T型车,这种车从小型家用车到大型客车一应俱全,其中的大型车,很快成为校车的首选,如今虽然校车已更新换代了不知多少代,但“骨架”却仍是从T型车一脉相承的。
和欧洲国家不同,北美校车从一开始就不太像普通的大客车,而是尖头、发动机前置,底盘很高,长相酷似驮着个大客车车厢的大卡车,这样的造型虽然看上去有些“傻大黑粗”,却可以有效缓冲正面冲撞对校车产生的冲击力,并减少侧面擦碰给车体造成的伤害。
如今人们看到的北美校车经典造型:尖头、发动机前置、黄底黑身,在1939年就已成型,虽然历经大半个世纪,车型早已更换了一代又一代,但从外表上看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优越的防撞性源于制度的保障

北美校车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其优越的防撞性能。事实上在校车诞生之初,车毁人亡的悲剧同样不时发生,以至于在美国一些州,家长不敢让学生乘坐校车上学、放学。痛定思痛的美国人开始采用强制立法的方法,不断强化校车的防撞性能。
上世纪30年代起,美国一些州的校车两侧开始加装金属防护轨;60年代起,校车被要求在几个关键脆弱部位加装金属加固件,这是借鉴了装甲车辆的要害防护原理;80年代起,许多州的校车开始在顶层和底层改装双层车体,进一步加强车辆的防撞性。
北美校车所普遍采用的卡车型尖头,前置发动机和高底盘的设置,防撞和防撞毁性能较好,尤其是正面和迎头碰撞的防护性能最佳;所有北美校车的尾部,都设有紧急时可以完全打开的大门,以便撞车后学生的紧急疏散,这个设计可追溯到英国的“马车型校车”;而美国几经修改,至今仍在沿用的“联邦校车标准”,就车身长度、车体宽度、车内高度、车内过道宽度等44项安全标准作了量化规定,可追溯到1939年4月,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份有关校车的标准化法定文件。
比美国更严格的是加拿大。尽管加拿大的校车标准是借鉴美国成例,且校车的颜色、外形、车型和美国几乎如出一辙,但标准更细致、更苛刻,如加拿大法律规定,所有校车供学生乘坐的座位必须全部配备安全带,且自2006年4月1日起,每一辆新建校车必须配备2-8个有安全座椅固定扣的座位,以方便体重未满18公斤的学生乘坐校车加装安全座椅。这些规定让加拿大保持了自校车制度诞生以来的“交通事故零死亡率”,加拿大也因此被誉为“全球校车最安全的国家。

避撞比防撞更重要

其实北美校车固然坚固,以至于原本采用平头校车的英国和欧洲许多国家,以及深受这些国家影响的前殖民地国家,也纷纷改用美式校车,向来顽固的英国人甚至将传统的红色校车,也改为和北美接近的黄黑相间,但一些舆论所言“北美校车比装甲车还坚固”、“撞毁悍马轻而易举”,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夸大其辞。就在今年11月16日,一辆校车在加拿大西部卑诗省内陆山区的阿尔托纳郊区撞上一辆大型卡车,尽管后者已经刹车,校车车头也依然撞成全毁,两车司机和一名女生重伤,另一名女生轻伤,若非当地人烟稀少,校车上学生寥寥无几,后果恐更严重。正如一位曾在卑诗省维多利亚市开过校车的汽车教练所言,再结实的汽车也还是汽车,真正提高安全系数的办法是从制度上确保校车尽可能避开碰撞,而非单纯让校车变得如坦克般耐撞。
而在这一方面,北美同样是“制度优先”
人们所熟悉的黄底黑色,其实并非北美校车最初的颜色,在20世纪初的二三十年,北美校车的颜色各州并不相同,有的是墨绿色,有的则是和英国相似的大红色,上世纪30年代末,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弗兰克.克里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原先北美校车普遍采用的墨绿色车身不适合北美校车的颜色需要,而应改成黄黑相间,理由是校车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而在这个时候北美许多地方多雾,能见度不高,黄色车身配以黑色字体,识别度最高,校车也最安全。这项研究成果被论证证实后,1939年的“联邦校车标准”就将校车颜色正式定为黄底黑字。
由于校车车体过于宽大,经常遮挡来往车辆视线,上下学生时很容易出意外。乘坐校车的许多都是低龄学生,安全意识很差,面对错综复杂的交通环境,往往会在关键时刻不知所措,从而引发危险。因此自上世纪40年代起的约30年内,美国各州和加拿大各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校车优先”的交通规则:1946年,弗吉尼亚州在北美率先规定,校车必须配备停车警示灯,该灯位于车厢前后顶端,系醒目的红色和琥珀色相间,共四盏。当校车准备停下时,琥珀色灯亮起,告诫后车,停下后琥珀色灯熄灭,红灯亮起,表示“校车停车上人”,此时倘是单向和双黄线双向车道,校车红灯亮起则双向停驶;倘是有隔离带的双向车道,则逆行可以不停,这是考虑到下车学生可能过街。
上世纪50年代起,北美各州、省相继规定,校车必须配备停车时自动伸出的“STOP”指示牌,该指示牌须为双面红色白边,用白色印刷体书写STOP字样,对角线长度不得小于45厘米,材质必须为双面反光,或装有醒目的反光灯。
这些避撞措施是逐步完善的,如停车指示牌最初为机械装置,如今基本都改为全自动,反光材料由普通的发光塑料,进化到LED光学材料;警示灯由最初的四盏,变为如今的八盏。

校车的社会化

北美校车最大的特点,是“校车社会化”,也就是说,和欧洲鼻祖们以学校为单位配置校车不同,北美的校车是按学区配置的,除了个别特殊的私立学校,绝大多数学校(可以说所有公立中、小学)其实并没有属于本校的校车,而是由学区校车提供接送学生的服务。这样做的初衷,并非仅仅为了合理配置校车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校车在大多数时间里闲置无事,一些国家的校车因此在业余时间客串中巴),更重要的是,由学区统一配置校车,可以更方便地对校车的规格、改装进行集中监督和标准化管理,从采购源头上便能确保每一辆校车都是安全可靠、且彼此相差无几的,而不会出现“有钱学校坐好车,没钱学校坐差车”的冷热不均现象。
在“校车社会化”方面,美加的做法其实有很多不同。
在美国,校车可以是学区自办,也可以是私人承包经营,从目前情况看,私人经营的比例约40%,且这一比例在缓慢增加;而在加拿大,所有学区都不经营校车业务,校车100%为商业公司私人经营。不论是学区自办还是私人经营,实行的都是商业化运作,但都可从政府获得拨款和补贴,学生则免费乘坐。美国和加拿大都是联邦制国家,校车的标准是由三级政府的第二级(州或省)制订,学区车队或私人承包商必须按照本州(省)所颁布的校车规格置办合格校车,并经过州(省)有关部门的严格检验,符合安全要求后方能上路。在一些州(省),校车的生产厂商、型号和规格都被详细列出清单,经营者只能在清单范围内作有限选择。
和车的标准化配套的,则是司机选拔的标准化。
尽管校车司机是受雇于经营性单位(而不是国内某些人所理解的“公务员开车”),但标准却是以州(省)为单位整齐划一的,任何司机要想成为校车司机,必须通过严格的筛选和考试,获得校车驾驶资格证书,方能在校车经营单位谋得一个差事。在美国,校车司机必须是校车司机工会雇员,享受工会成员的高薪、高福利,但一旦被证明不合格,就会遭到严厉处罚,甚至被逐出工会;在加拿大,大多数省份原先并不强求校车司机是“工会工”,一些省份甚至没有相应的工会,校车司机的准入要求很严,但收入并不高。这是因为非工会工系按小时付工资,而校车每天的工作时间只有早晚的各两小时左右。如今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但和美国同行比,加拿大校车司机门槛高、收入低的状况依然存在,这也制约了加拿大校车的发展,在加拿大的大城市,由家长驾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依旧较多(因实行就近入学,一般无需乘公交去学校),校车司机的缺乏也是重要制约因素。

安全靠系统不靠单车

仅仅加强校车本身的安全系数是远远不够的,配套的交通法规至关重要。
前面已经提到,“校车优先”的原则,是从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开始,历经30多年,在北美逐渐得到推广的。如果违反“校车优先”原则,则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这种处罚,在美国通常为抄牌罚款(从几十美元至几百美元不等),而在加拿大则更加严厉,如该国许多省都规定,校车红灯闪后,同向或逆行的其它车辆当停不停,最高罚款额可达1000加元,情节严重者要判处1年徒刑。
值得一提的是,“校车优先”的原则是有特定含义的,即只有在校车停下、上下学生时才“优先”,而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它的路权和其它普通车辆是一样的,而并非像救护车、消防车等特殊车辆一样,享有道路的优先通过权。国内一些媒体和评论者所津津乐道的“北美校车是特权车辆”之说,事实上是不确切的。
除此以外,在北美许多州(省),还有一系列附加措施,来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如在加拿大大多数省份,学校周围道路周一至周五学校开放时间内,过往车辆车速不得超过30公里/小时;早晚上学/放学高峰时,会有义工在学校周围十字路口身穿橙色安全马甲、手持发光“STOP”指示牌引导交通,确保学生安全(这在地广人稀、人工稀少的加拿大是十分难得的);不少地方会在学校周围道路上设置一系列缓冲坡,以防止那些不自觉的司机明知故犯,超速行驶,从而给学生交通安全构成隐患。
美国和加拿大都是移民国家,许多司机都是在出生地学会的开车,对“校车优先”、学校周边减速等一系列北美的“铁规矩”领悟不深、不透,容易构成交通隐患,正因如此,许多移民聚居的地方,都特别注意对这些特殊司机的校区交通安全意识灌输,加拿大一些移民集中省份,交管部门还特别印刷了多种文字的注意事项,并责成驾驶学校、教练在教车时便特别注意灌输“校区安全”事项,北美驾照考试,校区行驶也是必考的项目。
不难看出,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安全到逐步安全,北美校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进化过程,而之所以能不断完善、进化,和北美崇尚法治、注重“规矩”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也和北美汽车文化发达、公路交通繁忙,人们对交通安全的切肤之痛更多,汲取教训总结提高的效率更高不无关系。
此外,北美的人口密度相对不高,校车通常都不满员,有些边远学区的校车,空座率在六成、七成,这在客观上也让涉及校车的交通事故伤亡率进一步下降。许多加拿大人津津乐道于“全加战后校车事故死亡数为零”,就跟加拿大的人口密度关系不小(面积比中国大,人口则只有3400多万,不到京沪两个城市人口的总和)。
由上述可知,北美校车的安全佳话,是由一整套体系所支持、保证的,而不仅仅是买或改一辆结实的校车就能万事大吉的。笔者在非洲时,曾亲眼见到被撞到面目全非、造成惨重伤亡的正宗北美校车,之所以“橘逾淮为枳”,关键就在于,这些发展中国家所引进的仅仅是一辆校车,却没有与之配套的路权、安全配套措施、交通规则,和对这一切的严格监督、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