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咳嗽可以喝什么汤:怀素帖子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18:47

关于怀素几个帖子的研究

一,关于《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真迹》
《怀素狂草四十二章经真迹》一书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范润华编。(以下简称《四十二章经》)
这部狂草《四十二章经》,开头见沙门怀素书 结尾有“大历戊午秋九月望日时在雁荡精舍”落款。


狂草《四十二章经》
大历戊午年是公元778年,它的前一年是大历丁巳年即公元777年。怀素的《自叙帖》写于“大历丁巳冬十月二十有八日”,即是说,这部《四十二章经》比《自叙帖》晚写不到一年的时间。
范润华先生在前言中说:“《四十二章经》写于大历戊午年,为唐代宗十三年(公元七七八年),是怀素迁移京兆后在雁荡精舍(精行者所居)的写经作品。”
“京兆”是什么地方?
据查,京兆府为中国古代政区名,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以雍州改置,领23县,辖区以今西安市为中心东至渭南市、西至武功、南至户县、北至铜川,治所在京城长安。
“雁荡精舍”又是什么地方?
据查,长安历史上见于著录的只有“大雁塔”、“小雁塔”,古地图、古街道从来没有用过“雁荡”这个名,更没有“雁荡精舍”这个名。
倒是现在的浙江温州有风景名胜“雁荡山”,但“雁荡山”是什么时候得名的?
大科学家沈括 (1031-1095) 于北宋神宗熙宁七年( 1074 )四月间,实地考察了位于浙江温州的著名景区雁荡山,这是当时的考察笔记中的一段:(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 杂志一)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 ②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按西域书 ③ ,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④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 ⑤ ,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下有二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以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也。”
[注释]
雁荡山:也称北雁荡山,简称雁山。
②祥符:即大中祥符,宋真宗年号( 1008年 — 1016年 )。
③西域书:指佛经。
④阿罗汉:梵文译作“罗汉”。震旦:古代印度人对中国之称。芙蓉峰:雁荡山高耸入云的著名秀丽山峰。龙湫:雁荡山著名瀑布,有大龙湫、小龙湫。此处指大龙湫。大龙湫在马鞍岭西,水从高约 190 米 的连云嶂凌空飞泻而下,景色壮观,为雁荡山风景三绝之一。
⑤贯休( 832年 — 912年 ):唐末名僧。本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含属浙江)人。善诗,工书画。著有《禅月集》。相传《诺矩罗赞》为贯休所著,但今传二十五卷本《禅月集》内无此篇。 
作为风景名胜的开山,通常引以为据的应是重要人物的活动轨迹,并要有文字、实物为证。唐初编撰的《隋书·地理志》记载,雁荡山在唐以前称作芙蓉山。唐末释贯休生于公元832年,卒于912年,相传《诺矩罗赞》为他所著,但今传二十五卷本《禅月集》内无此篇。全唐诗编贯休诗五十二卷,第十二卷中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两句。雁荡山究竟是不是根据他的诗来命名还不成定论,如果后人是按照他的诗来命名雁荡山的话,那也应该是贯休身后的事了。
直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开山取材时,雁荡山还不为世人所知。但在古书中也并非绝对没有记载,“西域书”中就有关于雁荡山、芙蓉峰、龙湫笼统记载的话,不过当时除了芙蓉峰下因有芙蓉驿靠近道路为人们所知外,人们仍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
怀素(737-799年?),生活在唐朝中期。他的主要活动与书法相关,史料证明公元768-772年间他在长安活动。估计《律公帖》写于768年--772年间,其中有“贫道频患脚气……不然客舍非常之忧耳……”句,称自己的住所为“客舍”而不是“精舍”。773年以后经洛阳回到南方,至777年在南方继续云游;《寄衡岳僧》诗证明他于774年前后到过南岳衡山。776年39岁的时候创作《自叙帖》(蜀本),777年创作《自叙帖》(苏舜钦本),778年是否去过浙江温州雁荡山,没有文字资料佐证。
如果按照沈括文中的说法,唐中期的人应该还是 “未知雁荡、龙湫所在”的。那个地名还不知名,所以长安实际上并没引用“雁荡”这个地名,当然也就不存在“雁荡精舍”了,说怀素于公元778年在京兆长安“雁荡精舍”书写《四十二章经》,显然是有问题的了;如果按照“西域书”的说法,或许唐时浙江温州“雁荡山”里有个“雁荡精舍”?怀素云游时住过它的“精舍”也不定,但是找不到史料记载。二,《四十二章经》和《自叙帖》书写习惯的比照实际上,《四十二章经》的书写地点,无论是在“京兆长安”还是浙江温州的“雁荡山”,似乎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时隔不到一年,怀素的书写习惯竟然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这不能不令人产生严重的怀疑。一般说来,一个人的书写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有些写法一旦形成习惯就相对固定,要改变这种习惯反而不自然的。怀素精心成为草圣,对草法和字的造形自然是非常注重的,他在《自叙帖》中的有些写法,到老了还保留着那样的习惯。比如说,在公元777年写的《自叙帖》中“降”、“峰”字右边的笔顺,较之公元793年写的《圣母帖》中“降”字右边的笔顺还是相同的,时隔16年,怀素仍然保留着原来的书写习惯没变。

图 怀素《圣母帖》中“降”字的写法
但是,《四十二章经》中的字比照《自叙帖》中相同的字,写法习惯上却出现了许多不同,明显的看出这两个帖子不是一人所写。请注意下列《四十二章经》中这些字的写法:第二页第三行第一个字“降”字右边的写法;第三页第一行末尾一字“开”字的写法;第六页第二行第二字“外”字的写法;第十页第一行中的两个“气”字的写法;第十二页第一行第一字“尘”字的写法;第十三页最后一行倒数第四字“戒”字的写法;第十六页至第十七页两页中的“难”字右边一竖过高的写法;第十七页第三行第二字“镜”字的写法;第十八页第三行倒数第三字“镜”字的写法;第二十页第二行最后一字“乎”字的写法;第二十二页第一行倒数第七字的“外”字的写法;第二十八页第二行第四字“外”字的写法;第三十一页第二行倒数第三字“右” 字先起横而不是先起撇的写法;第三十九页第三行倒数第七字“呼”字右边的写法;第四十页第五行第二字“垂”字和第八字“好”字的写法;第四十四页第四行倒数第二字“呼”字右边的写法;第四十五页第四行倒数第四字“实”字的写法;第四十八页第二行最后一字“尘”字的写法。四十二章经》中还有一些习惯的写法:凡“尊、佛、事、耳、断、谛、行、斯、华、中、布、邪、归、闻、那”字的最后一笔拖尾过长,且多不与下一字接应;凡“章”字“难”字均字形不雅; 凡“人”字多有一个圈;  凡“身、见、免、壁、魂、鬼”字均左撇过长;凡“清”字右边下月的草法均多一拐;凡“所”字均像“口”字或“江”字; 凡“几”字中间的一竖过高;凡“知”字均雷同。怀素胸怀大志,精心成为草圣积有多时,以书结友遍访名士,经过多个名家指点,书艺不断长进,到公元777年写《自叙帖》的时候,草法和连写技巧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单个字的草法造形和大章法有相得益彰水到渠成的妙趣,字与字之间随形造势、呼应避让而又不失连带流畅。整个《自叙帖》气概通疏性灵豁畅,其高妙之处常人难以企及,怎么会在时隔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四十二章经》中的字变得形状突兀,笔顺凌乱,陋习频出,以狂怪缭绕的面目来示人呢?
图《四十二章经》中“離、難、知識、境、人”字的写法
单个字可以模仿怀素的草法,甚至几乎乱真,但空际构成是模仿不来的。空际构成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运笔、结体、用墨、连写等技巧,随心所欲地运用这些技巧,书写时极尽变化,因意造形,随形造势,最大限度地追求作品空际美的心理满足感,从而表现出作者别具一格的个人风格,这是任何别的个人都模仿不了的。如若不信,不妨看看赵孟頫临王羲之的《兰亭序》,形似,但失去的却是空际的灵通感。
草书范本字数最多的是《千字文》,超过这一千多个字的范围,其他字的草法结体就会出现较大的不同。每个人的书法都会有自己的面貌,在结体方面的取向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即便是对某人的帖子临得很熟,自己创作时还是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变化的。
怀素是非常注意字的结体造形美的。比如《自叙帖》中的“雖”字,“唯”字,“谁”字,“灕”字四个字的左偏旁不同,右边是一样的。怀素在写这四个字的时候,右边的草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从来没有高出一竖的写法。但是在《四十二章经》中,“唯”字,“難”字,“離”字三个字右边的写法却各不相同,而且没有一个与怀素的习惯草法相同。难道说,怀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忘记了这三个字有相同的部首,一改他在《自叙帖》中曾经一统的习惯写法了吗?
再如,“識”字和“炽”字,两字的繁体字右部写法相同。在《四十二章经》中,“識”字出现在第三页最后一行倒数第五字,第五页最后一行倒数第二字,第二十一页第二行倒数第五字;“炽”字出现在第二十四页第一行倒数第三字,这四个字右部的写法都惊人的相同,然而比照怀素在《自叙帖》中“識”字右部的写法,却完全是另一种不同的草法。 
综上所言,《四十二章经》中出现的草法不准确,笔顺多错漏,字形不优美,空际不通达等诸多的毛病,表明作者草书的整体水平和审美格调与草圣怀素相去甚远。这就告诉我们,细笔草书不等于怀素草书,狂怪缭绕也不等于怀素的风貌。三,关于怀素几个帖子的写作年代
怀素的生平大致可分成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十岁到二十岁之间在零陵,勤练书法小有名气,受到地方官员的称赞;第二阶段,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主要活动范围在湘中一带,交朋结友遍访名士;第三阶段,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前五年在长安活动,后五年在南方云游;第四阶段,四十岁到五十五岁之间,以《自叙帖》为标志书艺成熟,后十年史料不详;第五阶段,五十五岁到六十三岁以后,在长安完成《圣母帖》,生命的后期在零陵完成《小草千字文》。
1,关于《大草千字文》。《大草千字文》有三个版本:绿天庵本、群玉堂本、西安本。绿天庵本769年刻于长沙绿天庵。群玉堂本出自宋韩侂胄选辑,向若水摹勒的《群玉堂帖》。《群玉堂帖》原名《阅古楼帖》,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韩氏死罪籍没,此帖原石入内府,宋嘉定三年(1210年)改名为《群玉堂帖》,全帖十卷,卷四为怀素《大草千字文》,今为美国安思远收藏。西安本由西安知府余子俊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摹刻于西安碑林。
绿天庵本《大草千字文》面世长沙时公元769年,这个时候怀素32岁,一年前远足他乡,正在长安寻师访友。对于家乡刻字立碑这样的大事,怀素好像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的样子。这两个事件人、事天各一方,没有更多的资料表明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本《大草千字文》是不是怀素的作品呢?
从风格上看,这本《大草千字文》,结体简练,草法纯熟,用笔老到,字形内敛。而768年--772年之间写于长安的《律公帖》(贫道频患脚气……)和《藏真帖》(公元772年写于洛阳),两个贴子的开头几行字字独立,然后越写越草,行、草夹带兼半,草法和连写技巧还不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中锋运笔,线条晴朗,笔路清晰,字形开张的特点明显。和《大草千字文》的笔法相比,前者肥润、字形趋扁,后者清秀、字形趋长,风格上显然有很大的不同。
其实,769年的时候怀素三十岁出头,他的草书还不到完全成熟的地步,在礼部侍郎张谓的引导下,他选择的是去长安见大世面,拜访名师,提高水平。那时候的怀素,如饥似渴的求教高人以提高自己的技艺,直到40岁左右的时候,怀素才开始创作传世的作品《自叙帖》。他在长安时得到了许多名士的鼓励和指导:“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真卿早岁长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他觉得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张旭的亲自指导:“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舎子奚适”?怀素是谦虚的,他觉得指点他书法的人“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
因此,769年面世长沙的《大草千字文》很可能是当时的一个草书范本,而并非怀素的手笔,只是后人把不知名的草书作品都归到怀素的名下罢了。

 

群玉堂帖 怀素大草千字文(安思远藏)
2,关于《食鱼帖》。据熊飞先生《怀素食鱼帖作年考》一文的考证,公元774年(大历九年)长安“大兴善寺”不空和尚圆寂,举行隆重的功德大会,怀素当年因身体孱弱不能到会而书《食鱼帖》回复朋友的邀请。
怀素在《食鱼帖》文中,一开始便称自己为“老僧在长沙食鱼……”,这种自称与当时他的年龄不太相称。公元768年到772年间怀素在长安活动,当时他不超过35岁。由于酗酒,他可能患有胃痛和脚部痛风之类的痛症,在写给律公的文字中说:“贫道频患脚气异常忧闷也…… ”,文中两次称自己为“贫道”而不是“老僧”。即便是到了774年,他也不过是37岁,这个年龄段自称“贫道”是合适的,恐怕他不会这么快就改称自己为“老僧”吧。

 
图 怀素 《食鱼帖》
颜真卿7729月至77712月在湖州刺史任上,可能是去湖州上任之前,将他母亲殷夫人的灵枢从洛阳迁到京兆万年凤栖县(今西安) 而这时候,怀素也从长安回南方路过洛阳。一次偶然的机会,二人相见,怀素求教笔法,《藏真帖》就是这个时候怀素的笔迹。《寄衡岳僧》诗说明774年前后怀素游过南岳衡山;《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诗说明775年前后怀素到过湖州访亲会友,因为他的从父钱起在湖州任职,颜真卿这时也在湖州刺史任上。从这些文字记载的信息来看,772年怀素离开长安经洛阳回了南方,而没有再回去长安。那么,怀素写《食鱼帖》就不会是774年,而仅有的可能是793年前后。这次他是受朋友之托再一次来到长安,为的是要完成《圣母帖》的创作。这个时候的怀素已经是56岁左右的老人了,朋友们邀请他参加“兴善之会”,他俨然是一个“老僧”了,而且“久病不能多书”,否则的话“当得扶羸也”。“羸”的字意,“瘦、弱、凋零、衰败”的意思,可以想象,当时的怀素腿脚已经很不方便,一副老态隆踵要人扶的样子,他理所当当然地可以称自己是“老僧”了。 比照写于772年前的《律公帖》和时隔16年后的《食鱼帖》,前贴先行书后草书,草法不完全成熟,而后帖通篇草法纯熟,完全没有了行书的踪影,也可看出“人老书老”的变化。


图 怀素 《藏真帖》《律公帖》
3,关于《论书帖》。怀素在《论书帖》中的“戒”字,写法很独特,乾隆乙亥嘉年御笔释文中误解为“感”字,然而这个“戒”字在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中,还是保留着这种独特的写法没变。怀素写《小草千字文》是在公元799年,此后不久可能就去世了。因为《论书帖》中有“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句,估计《论书帖》应该是写于公元795年前后。时隔四年以后,相同写法特征的这个低频率的“戒”字,又出现在《小草千字文》中,除非伪作者刻意地去记那个字,否则的话,恐怕只有怀素本人才能牢牢地记住这个字的习惯写法吧。
 
图 怀素《论书帖》
最后,综合研究怀素的各方资料,列出怀素的生平活动表供参考:
公元
年龄
活动地点 当时事件内容 737
出世
零陵(永州)


747
10
零陵
在书堂寺出家,进入佛门后,改字藏真。为了学习书法,在漆盘上练字,竟把盘子都磨穿了。种植芭蕉林,居曰“绿天庵”。
757
20
在零陵



永州太守王邕亲自登堂看望怀素,有诗《怀素上人草书歌》。

吏部尚书韦陟被贬为桂州桂岭尉,途径零陵,看了怀素的草书大为震撼,称赞说“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font=??]

759年秋

22
在岳阳
李白流放夜郎遇赦,游洞庭湖,怀素求见,李白作《草书歌》。[font=??]

762
25
在衡州

与朱遥客舍相见,朱有诗赞怀素。              




在潭州

苏涣,苏有诗赞怀素

766年大历初年

29
在潭州

知遇潭州刺史张谓。

767年大历二年夏

30
从潭州下广州

拜访时任广州刺史和岭南节度使的大书法家徐浩,求教笔法。

767年大历二年秋或冬

30
从广州到潭州

识马云奇。

767年底

31
从潭州出发

去湖州见邬彤,北上岳州,途经南昌(古洪州),作《洪州诗》,可惜只留下一句:“汉家聚兵楚无人”。

768年春或夏



从潭州出发

跟张谓去长安。

768大历三年秋915

31
在长安

观《曹娥碑》,有“唐大历三年秋九月望沙门怀素藏真题”。    
769年大历四年
32
在长安
《大草千字文》绿天庵本在长沙面世。末有“大历四年六月既望”款。
770年大历五年
33
在长安

该年马云奇作《怀素师草书歌》。

34
在长安

书《律公帖》(贫道频患脚气……)。

34
在长安

书《律公帖》(律公好事者……)。

772年大历七年
9
35
在洛阳
遇颜真卿求教笔法,颜书《怀素上人草书歌》。
书《藏真帖》(怀素字藏真,生于零陵……)。
774年大历九年
37
在南方
长安大兴善寺不空和尚圆寂,举行功德大会或兴善会。
774年大历九年
37
游衡山

作《寄衡岳僧》。(祝融高座对寒峰, 云水昭丘几万重。五月衲衣犹近火, 起来白鹤冷青松。)
775年大历十年
38
游湖州

见颜真卿、钱起,钱有《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诗
776年大历十一年
39
在南方

传书《自叙帖》,(蜀中石阳休藏本)。
777年大历十二年
40
在南方

书《自叙帖》,款(大历丁巳冬十月二十有八日)(苏舜钦藏本)。

782年建中三年
45
在洪州(南昌)

见陆羽,陆787年贞元三年作《怀素传》。




书《苦笋帖》。



在零陵

书大草《千字文》碑。

793年贞元九年


56
在长安

书《圣母帖》,淮南节度观察使杜佑等人为民造福重修宫馆,杜佑的侄子撰文,怀素书写,有“贞元九年岁在癸酉巳月”题款。
793年贞元九年
56
在长安

书《食鱼帖》,(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予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羸(音雷)也。九日怀素藏真白。)

795年贞元十一年
58
在零陵?

书《论书帖》,有“藏真风废近来已四岁”句。

799年贞元十五年夏
62
在零陵

《小草千字文》,款(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于零陵时六十有三)。



章北湘完稿于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