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补肾壮阳泡酒方子:古代考试是如何防止作弊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5:15:51

古代考试是如何防止作弊的?

人气:1解决时间:2011-11-23 14:55

原创精华知识

好评率:84%
问问推荐的网友答案
  
  
  其实,古代没有高考的说法,但大家都把科举看成是古代的高考。科举比现在的高考难考,考中了就能做官,考场后面就是官场,还有“榜下捉婿”的艳遇。不像现在的高考,即便考中了状元,也要再读上几年书,毕业了不要说做官,如果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该谢天谢地了。
  
  古代考生常用的作弊手段——“怀挟”
  
  因为科举及第相当诱人,有前程,有美女,考生自然会想着法子提高成绩。为此,会不顾名节和为学之尊,而去作弊,投门子,通关节,行贿考官。朝廷当然不能不管,为严肃考纪、维持公平,保证公正,常会出台严厉的反作弊反行贿规定。进考场前对考生进行搜检,就是其中的一招。

  现代高考已无搜身检查的制度,仅有监考老师会在考场上提醒一下——“请注意啊,如果哪位考生身边有书本、资料等物品,请交出,放到前面来!”在古代,参加考试可不是说说就能了事的,要进行多方面、详细的查检,搜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为什么要搜身?因为古代考生作弊最常见的一招,就是夹带参考材料进考场。一旦材料带进去了,事情也就OK了。因为过去考场不是一个大房间,而是“考舍”,是个小单人间。时间短的要在里面呆上几天,长的甚至个把月,连大小便都必须在里面解决,是不能外出找茅房的,所以在里面翻书作弊也是方便的。

  夹带,又叫“怀挟”。顾名思义,就是将有关考试资料暗藏在身上,带入考场。怀挟的手法也是五花八门,或藏于笔管,或置于砚底,或放于夹层鞋底,你能想到的夹带手段,你想不到的夹带手段,考生都能想出来。可以说,在没有现代探测仪器的古代,这样的作弊手段是防不胜防。

  早期的科举考试并不禁止怀挟。在科举广泛开展的大唐王朝,当时便允许考生夹带书本和其它物品。由于夹带对所有考生来说并不公平,社会和有识之士对此反应强烈。于是到五代时,便开始禁止夹带资料入场,并形成书面规定。

  此后制止考生怀挟,便成了古代科举考试的常规制度,由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反怀挟手段。

  宋代考生入场如机场安检——搜身

  科举到宋代已成为社会公认的选拔人才的最佳手段,而且,科举有利于调和社会各阶层的矛盾。朝廷因此也格外重视科举,与此相对应的是,防止作弊的措施也很严格。

  宋初,考生在朝廷诗赋考试时还允许带《切韵》、《玉篇》这些通行用工具书,但随着考试腐败现象的日益突出,到宋真宗赵恒当皇帝时,这规矩改了,规定,举人除书案外,不许将其它物品带入考场,连茶厨、蜡烛都被禁止,考生入场前朝廷检查,还会由监门官进入一番搜身检查。

  考生一旦被发现怀挟书册,会立即被揪出考场,并不能参加下一次的科举考试,有的考生甚至被停考数次。搜查时,监门官执行的是全身搜查,会将考生全身搜摸一通,如机场安检一样,甚至要把鞋子脱下来,查看鞋底是否有可疑物品。

  但到后期,搜身检查夹带已成为一种摆设,怀挟之风开始蔓延。据《宋会要辑稿·选举》记载,到南宋时,进考场情况更糟,没有考生不夹带资料入场的,当时的情况是,“蝇书满庭”。“蝇书”,是专供考试作弊的一种工具书,很小,易于夹带,且不容易被发现,考生带进去也不会感到后怕。

  宋代的高考搜检查制度什么到后来成为形式?这可能与中央官员的腐败有直接关系,连苏东坡这样还算正直文人,都曾做过故意泄露试题的事情。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戊辰科,试题是一道议论文,题目叫《扬雄优于刘向论》。身为对国家选拔人才负责的贡举,苏东坡竟然把论文试题亲自送到自己得意门李廌的住处,但弄巧成拙,刚好李廌不在,试题后让政敌的儿子章援得到了。结果私心的苏东坡不明真相,轻易判章援的卷子为第一名。此事后来成了科举场上的一大丑闻。

  另外,宋代搜检制度名存实亡,还与监门官的素质和执法态度有关。宋代负责搜检的监门官就是一般的官吏,比较随便,有的甚至是临时找来的,难免在搜检过程中被考生拉下水,自己屁股不干净了,搜检自然就成了形式。

  金国考生入场前要澡澡——裸检

  监门官自身存在的问题相当明显,后来对监门官的要求也严了。执行搜查的人的身份开始很大的变化,调派部队士兵执行考生入场前的搜检工作,以提高考试的严肃性,军人由此成了监门官。

  金国便曾这样做过,抽调士兵来搜检考生的士兵全副武装,被允许带着武器——弓箭上岗。金国的科举考试纪律很严,现代的高考一般是30名考生一个考场,2名监考老师,平均每15名考生划1个监考老师。金国时的监考老师大大增加,一般是4名考生就有设1名监考老师。在汉族进士考试时,则是1名考生有1名监考老师,在外面巡检的人员还不算。

  应该注意的是,参与考生搜检和监考的士兵,也不是谁都可以。被抽调的基本条件是,“不识字”,这样,可以避免监考老师与考生串通,引发新的科举腐败。

  金国对考生搜身是什么样子?从《金史·选举志》(卷51)的记载来看,与搜检犯罪没有什么两样。检查时考生要主动把衣服解开,露出身子。还要把束紧的长发放下来,看头发结内是否藏有“蝇书”一类的作弊工具。甚至连鼻孔、耳朵也不放过,要扒开看看。《金史》的说法是,“解发袒衣,索及耳鼻”。

  因为检查太过分了,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有大臣对这样的搜身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在众目之下,如检查盗贼一般对待识文开字的考生,是相当不文明的,是失礼的表现。但入场前总不能不检查吧,于有臣僚建议,让考生“沐浴更衣”。沐浴时,考生要脱光自己的衣服,一丝不挂,然后换上官方为每一位考生准备的统一服装,然后才能进入考场。这事实上是一种考前“裸检”制度,金国在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公元1189年)便曾进行过试验,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