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会不会遗传:元素医学基本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48:09
元素医学基本知识  第一节 宏 量 元 素 又 称常量元素,指人体中含量大于0.1%的各种元素。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的主要有碳、氢、氧、氮4种,约占体重的95%以上;其他各种元素多以矿物盐的形式存在,其总量小于体重的5%,二者共占总量的99.90%以上。他们是人体组成和体现生命的必需的元素。其中含量较多的为钙、镁、钠、钾、硫、氯等7种,是机体的主要塑形成分,如骨、牙中的钙、镁、磷等,蛋白质中的硫、磷、氯等。也存在于体液中的,如钾、钠等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人体的宏量元素中只有钙、镁、钠、钾为轻金属,其他都是原子序数较小的非金属轻元素。宏量元素在机体中的主要生理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的平衡,调节体液的酸碱度,形成骨骼支撑组织,维持神经和肌肉细胞膜的生物兴奋性,传递信息使肌肉收缩,使血液凝固以及酶活化等。 钙 钾 镁 钠 磷 钙 化学符号为Ca,人体必需的宏量元素之一。 生理功能 一般情况下,成人钙总量约为1200克,为体重的2%,主要以结晶的形式存在,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混溶钙池的钙担负着所有正常细胞生理状况的调节。只有体内钙、镁、钠、钾等保持一定的比例,维持正常的心脏搏动,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从而引起抽搐,反之,血清钙量过高,抑制肌肉神经的兴奋性。缺乏钙主要影响骨、牙的发育和结构,临床上,婴幼儿主要表现为佝偻病,成年人表现骨质软化,老年人表现为骨质疏松。 吸收,排泄和贮留 膳食钙在肠道吸收20-30%,主要由于钙离子与食物中存在的草酸,植酸及游离脂肪酸形成不溶性钙盐所致。由于膳食中最容易发生不足的矿物质是钙,设法解决钙的不足,常是改进膳食营养的主要课题。同时,也应采取措施提高食物中钙的吸收率。膳食纤维中有一定膳食纤维的同时,也应注意不能过量,脂肪在肠道中分解出来的游离脂肪酸如未及时吸收,与钙相遇成为钙皂随着粪便排出体外。1维生素d,可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2乳糖可与钙分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从而提高钙的利用率。3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可与钙形成可溶性盐类,促进钙的吸收。4机体状态处于不同阶段的人对钙的需求量不同。 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成年人不分性别800毫克,孕妇1000-1500毫克,乳母为1500毫克,儿童2岁以下为600毫克,3-9岁为800毫克,10-12岁为1000毫克,13-15岁为1200毫克,钙的食物来源以乳制品及乳为最好,不但钙含量多,而且人体容易吸收利用。此外,蔬菜和豆类特别是大豆,芝麻酱,瓜子,发菜,海带,小虾米等含钙也多。 钾 化学符号为K,人体必需的宏量元素之一,为主要的电解质。 生理意义 机体的大部分生物学过程都以不同的方式接受血钾浓度的影响,如钾作为主要的碱性物质存在于组织和血细胞中,对酸碱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细胞本身没有直接控制渗透压的机制,而是间接地接受稳定的细胞外液的控制。因为钾是根据机体的需要而在肾小管进行氢离子交换或再吸收,可使血压降低,食用大米,蔬菜和水果等为主的高钾膳食,也有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的下降。 钾的吸收,排泄和贮存 细胞对钾的吸收和贮存有天然的保护性措施,可避免浓度异常升高所引起的毒性作用。食物中的钾,大多数是进入肠道通过扩散作用而被吸收的,小部分则是通过毛细血管主动耗能吸收,人体摄取过量时候,出现保护性的呕吐反应以阻止迅速摄取,已进入的钾则从尿中排出。 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每日50-100毫克。钾在所有食物中均存在,植物性食物含量多,蔬菜、水果含量丰富,一般不致于缺乏。 镁 化学符号Mg,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 生理意义 参与机体骨骼中的钙,钾的代谢,并是细胞构成的重要离子。成人体内含有镁20-30克,其中60%以磷酸盐和碳酸盐的形式参与骨骼的组成。骨的镁不与骨基质结合,是骨晶体的一部分。主要与蛋白质形成络合物,参与机体内的磷酸化作用。此外,镁还对神经、肌肉的传递及活动有重要影响。镁与钙之间有时为协调作用,有时则呈现拮抗作用。任何需要三磷酸腺苷参加的反应都需要镁离子,所以镁离子是糖代谢及细胞呼吸酶系统不可缺少的辅助因子。由于镁离子形成有关,脂代谢也需要镁离子。临床上,镁可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时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 镁的吸收与缺乏 影响镁吸收的因素很多,包括膳食中镁的总含量,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水解吸收率及肠腔内镁浓度的影响。镁由小肠的吸收和肾脏的排泄控制。各种食物中含有足够数量的镁,一般不会缺乏。但长期慢性腹泻引起的镁的过量排出可出现镁的缺乏症状,抑郁、不安,肌肉软弱,眩晕等,幼儿可发生惊厥。儿童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引起的腹泻,也可导致镁的大量缺乏,患者表情漠漠,肌肉软弱。 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每日镁的供给量婴儿40-70毫克,10岁增到250毫克,成人300-400毫克,孕妇和乳母450毫克。正常人每天排出过量的硫酸镁约为40-60毫克。镁主要来源于含叶绿素多的有色蔬菜等植物性食物,此外,小米,大米,大麦,小麦,燕麦,豆类,坚果类,肉类,海产品等也是镁的良好来源。 钠 生理意义 钠(Na)是细胞维持渗透压的必需元素,在稳定条件下可促使细胞膜随意通过水分,细胞内液之间的渗透压呈现平衡状态。钠在血浆很稳定,是心血管系统的反应等都不可少。因此,合理调节钠的含量和浓度对机体健康,效率和功能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当葡萄糖透过肠黏膜时,要求钠向统一方向运动,钠一般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最多时可使人的血压升高,但一旦控制膳食中的钠的摄取量,血压可下降。 钠的吸收 钠通过肠道上皮被动进入人体,当低浓度食盐进入十二指肠和空肠时,氯化钠从血浆进入肠道,人体的调节是将吸收的多余钠经过小肠送到肾脏再排出。一般烹调用的食盐量过多,则可导致死亡。死亡的病理表现为脑蜘蛛膜下腔出血,多发性脑内出血,是外周循环衰竭和呼吸抑制引起的。 钠的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钠主要来自食盐。中国目前平均每人每日摄取15克左右,超出了人的生理需要。根据中国成年人的食盐试验,每天每人约为10克,故食盐供给量小于10克为宜,但有高血压症状的患者控制在6克左右。因食盐有海盐,湖盐,井盐,矿盐,组成中常常含有很多杂质干扰风味和生理作用,故目前多以精制食盐供应。对一般人而言,只控制食盐量即可,其他食物的含盐量,仅在严重高血压及某些其他疾病时方于控制。 磷 化学符号P,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主要参与机体组成及能量代谢。 生理意义 人体骨骼,牙齿中的磷为钙量的一半,成人的骨磷总量为600-900克,是体磷总量的80-85%。磷也是软组织的重要成分,如蛋白质,核糖核酸,脱氧核酸。此外,机体中的磷还有许多结构性的性能,1贮存能量,2活化物质,3组成酶的成分,4调节酸碱平衡。 磷的代谢和吸收 人的消化道仅小肠可通过扩散和主动运载的耗能来吸收食物中的磷。一般年龄小,磷的吸收率就高。维生素d对钙、磷吸收没有作用,只有在经过肝、肾作用后方可促进磷的吸收和代谢。磷在食物中来源广泛,临床上磷耗竭症状只见于过量营养的人,慢性病,肠炎和手术后肠吸收面积大量丧失的病人及大剂量服用氢氧化铝的病人。 磷的食物来源 磷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主要与蛋白质,脂肪合成核蛋白,磷蛋白和磷脂等。谷物用酵母或热水处理可降低植酸含量,以提高磷的吸收程度,磷在肠道中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辅助,如维生素d缺乏,可使血清无机磷下降。 磷的供给量 婴幼儿按正常需要供应食物满足需要时,磷不会缺乏。如钙每日摄取400毫克以下,而磷的量又多于钙时,影响钙的吸收率,导致钙的不足。因此,对于需要高钙膳食供应的人,膳食钙与磷的供应大于9.5,1.0-1.1较好,1:1.5最为适宜。 第二节 微 量 元 素 人体中含量小于0.01%,仅占人体元素总量的0.05%,在适宜低浓度的条件下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元素。人体内可以检测出的微量元素有70种,几乎包括了自然界存在的大部分元素。微量元素的功能性形成与浓度,局限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此外还有一些含量很大的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还有一些痕量元素不能测出含量与功能,后来改为微量元素。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检测出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多为金属元素,还有放射性的铀、镭、钍等。按生物学作用微量元素可以分为:1已确认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必需数量元素,铜,铁,碘,锰,锌等等14个。2有些元素含量基本清楚,但是否为人体必需不太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铜 钴 铬 氟 铁 碘 锰 钼 镍 硒 硅 锡 钒 锌 铝 砷 硼 铜 化学符号为Cu,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组织呼吸作用和氧化还原的活性。 生理意义 成人体内的含铜总量约为80毫克,每天膳食中提供2.5-3.0毫克。分布于机体所有组织中,以骨骼和肌肉中较多。铜的吸收机制基本与铁,锌相似,借助肠黏膜细胞中载体蛋白。铜的主要作用是以酶的形式发挥生理作用。重要作用是催化二价为三价铁,利于体内吸收和贮存。 铜缺乏的表现 铜缺乏时除会发生小细胞性低色素性贫血外,由于铜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使其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与成熟出现障碍,出现生长发育停滞,精神微米等症状。 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根据人体铜的平衡试验,铜的摄入量为1.24毫克/日达到平衡状态。规定成人铜的供给量为2-3毫克。一般食物中普遍含有铜,肝肾和甲壳类含量尤为丰富。植物性食物中大豆,豌豆也含铜较多,其次为坚果类,葡萄干等。 钴 化学符号为Co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参与维生素b12的组分,为红细胞的生成所必需。 生理意义 人不能直接利用钴元素,必需经合成维生素b12后,再摄取人体,显示刺激红细胞生成活性作用。成人体内的含量约为1.5毫克。主要通过肾脏排出,汗液排出极少。钴缺乏时,除红细胞生成困难外,还可引起食欲不振,皮肤粗糙,体重降低,乏力,乳汁分泌减少等。否则引起红细胞增多,网壮细胞增多。 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人体对钴的需要量很小,从膳食中摄取一点来源于动物的食物,绿叶蔬菜钴含量很多。但人体直接摄取的无活性作用,只有通过摄取动物肉或内脏得到维生素b12才能得到活性的钴。每天共计1-2微克即可。 铬 化学符号为Cr,三价的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六价铬有毒性。 生理意义 铬在人体含量为1.7毫克,复合物在人体称为葡萄糖耐量因子,通过循环促进琥珀酸氧化,提高葡萄糖的利用率和降低血糖,还可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水平。人体缺铬,补充后有利于控制血糖。胰岛素的三价铬还可影响氨基酸在体内的运转。无机铬在体内转变有有机铬后才能被人体所利用。铬在小肠中段被吸收,与运铁蛋白结合,组织吸收铬很快。胰岛素与葡萄糖影响铬的排出。 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铬的最好来源是啤酒酵母,肉制品,乳酪等。谷类,蔬菜等植物性食物的铬含量很低。美国铬的标准是50-200毫克。中国目前尚无供给量标准。 氟 化学符号F,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生理意义 人体内一生直接吸收和贮存的氟,到55岁达到百万分之二千五百以下,氟对骨组织的形成和牙齿构成过程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摄取过多则有害。呈现白斑,造成变形和韧带钙化。牙质变脆和斑块。为次,氟的饮水卫生标准为1毫克/升。 代谢与疾病 人摄取可溶性氟后,4小时经尿排出。通过口服可以吸收,钙,镁和铝等可抑制氟的吸收。每日饮水获得4.5毫克达到平衡。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占排出量的80%,粪中排出量越占6-11%。氟化物的水溶性很高,可从日常饮水中获得,适量的补充可改善钙的平衡和维持骨骼的密度。 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一般人摄取氟为0.8-1.0毫克,加上由饮水为2.5毫克,可满足需要,并不出现毒性反应。 铁 Fe,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缺铁是目前广泛存在的贫血的主要原因。 生理意义和代谢 人体中的含量约为4-5克,一类是输送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参与组织呼吸,推动氧化还原反应,另一类是运送铁和贮存铁的形式的运送铁蛋白。铁蛋白主要存在脏腑,脾脏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系统中。铁的贮存可测定血清铁蛋白的方法来确定,因循环系统中的铁蛋白和贮存的铁蛋白是动态平衡形式存在的。铁极容易缺乏,主要表现为1铁减少期,铁在体内的消耗,血清铁蛋白含量下降。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期。铁结合能力下降,运铁蛋白饱和度下降。3缺铁性贫血期,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下降,进行人体营养状况调查发现,不容发现。 铁的吸收 铁吸收的部位主要在小肠上部,首先是食物胃酸作用,释放出亚铁离子,与氨基酸形成络合物,调节机体的铁的吸收物质存在于肠道黏膜内的铁蛋白。如组织中有很多的铁贮存时,可在体内被反复利用。一般情况下,除肠道分泌与皮肤,消化道和尿道上皮细胞脱落可使铁损失一定数量,几乎不存在其他途径的损失。从食物中吸收的铁只要能祢补铁的损失,就能满足机体对铁的需要。当然,妇女在月经期和孕期因铁的消耗很多,供给量应适当增加。 膳食铁的利用率及影响因素 食物在铁的存在形式有两类:1非血红素铁和离子铁。主要以氢氧化铁络合物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必须在胃酸作用下有机部分相结合,才能被吸收,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当膳食中有很多的磷酸盐,植酸盐等等,不利于铁离子的释放,此外,有一些有利于非血红素铁吸收的因素,称为铁的促进因子,在安排铁营养的改善措施可加以利用。2血红素铁。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结合的铁,直接被肠黏膜吸收,在黏膜细胞内分离出来,再与脱铁蛋白结合成为铁蛋白,不受植物酸抑制等因素的影响。 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铁在体内可反复利用,成人每天排出的铁为1-0.8毫克,妇女月经期可达1-2毫克。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及人体在各个阶段的对铁的需要,每天应补充成人15-20毫克,儿童为10-13毫克。动物内脏,动物全血,肉类,鱼类等食物中的铁含量很 高,一些深色蔬菜铁的含量较少,吸收率也低,但中国膳食中一般食用蔬菜量很大,仍为铁的重要来源。 碘 化学符号为I,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 生理意义 甲状腺求蛋白是甲状腺过滤胶体的主要构成物质,含碘量为90%,有机碘存在于血浆蛋白结合的甲状腺素中。此外,血中还有0.05%的游离碘,膳食中的碘可全部被吸收,浓度集中于甲状腺,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人体中的甲状腺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蛋白质合成,组织分化和能量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人体每日摄取10倍于需要的碘即1000微克时,腺体可在一段时间内有碘的正平衡,但时间久后甲状腺吸收碘的能力下降,甲状腺功能亢进能迅速抑制甲状腺的分泌。 碘的缺乏症 缺乏腐殖质的土壤不能保留碘,有的地区生产的食物缺碘,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有时食物中碘虽充足,但受到抑制因素的影响的不能集中与甲状腺。故机体碘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人体对碘的需要量受到发育,性别,年龄,体重,营养状况,气候和体质的影响。饮食中的高氯酸盐和硫氰酸盐可干扰甲状腺对碘的吸收。食盐加碘,食用碘化油,服用碘化物片或含碘糖果,在面包和饮水中强化碘等。如正常人每日摄取500微克碘,引起甲状腺肿和碘性甲亢等症状,食物中海产品的含碘最多。 锰 Mn,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许多代谢作用。 生理意义 人体含锰12-20毫克,数量很小,但遍布全身。人体锰的调节主要通过胆汁排泄进行,正常胆汁中含锰0.033毫克%。锰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1促进骨骼的发育,促进软骨有机质合成。2防止供给失调。促使内耳骨及内耳结构正常,维护前庭功能。3加强酶的活力,强化体内生化代谢过程。4维护性功能。5促进糖代谢。6改善脂肪代谢,维护细胞膜的作用,有利于胆固醇的合成。 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由于食物中锰的来源广泛,未见锰的缺乏。锰主要存在于食物中,麦芽,麦胚,大豆粉,燕麦,大米,莴苣,菠菜等。(返回页首) 钼 Mo,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但对缺乏足够了解。 钼在人体内含量很小,实际量为9毫克,如果膳食中有很高的硫酸盐,可使含量下降。以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的结合较为牢固。食物中的无机钼容易被吸收,钼一般被结合在黄嘌呤中,成为钼黄素蛋白。但硫化物不容易被吸收,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食物以肉类,谷物,羊肉,猪肉,牛肾,牛肉,青豆,裸麦最多。 镍 Ni,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生理意义 正常人体内含有镍10毫克,主要贮存于脊髓,脑,肺和心脏,血中含量为4.2微克%。镍在血浆中,与某些特殊金属酶的构成成分,它还可能是胰岛素的一种成分,有增强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摄入人体的镍基本上都排出体外,主要通过粪便和汗液排出。 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人体膳食中的供给量大致为50毫克,富含镍的食物主要为谷类,燕麦,裸麦,以及巧克力,坚果类,干豆,豌豆等,食物以绿色蔬菜最高。动物性食物中含镍量很少。 硒 硒的化学符号为Se,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克山病与硒的营养关系的报告,为硒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科学证据。 生理意义 血浆血蛋白为硒的接受器,并可将其转运达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以肝肾的含量最高。在组织中的形式多样,可能以硒的形式进入蛋白质中去,随着皮肤及呼吸排出体外,其余主要以无机硒的形式由大小便排出。 硒的缺乏病 人缺乏时可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的克山病,主要侵犯生育期妇女和儿童,中国学者还发现水土硒,食物硒的含量有克山病患者的血硒及发生数值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为克山病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供给量和食物来源 每日健康人供给量为10-24毫克,但因多种因素的考虑,应为50微克,成为国际组织接受的制定供给量的参考值。动物性食物如肝,肾,海产品及肉类都是硒的良好来源,粮食类的随着土壤的含量的不同而不同。 硅 硅的化学符号为Si,人体含硅18克,一般多存在于表皮及组织中,主要参与骨质的钙化过程,可促进生长,呈现胶原蛋白下降。骨骼及组织异常,老年激素的改变导致。人的关节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可能与它有关。它广泛存在与各种食物中,特别是非精制的食物中含量很多。 锡 Sn 人体的含量小于17毫克,有人认为达到300毫克以上,与蛋白质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吸收,参与一些黄素酶性生物效应,对维护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有租用。鉴于在动物实验中已反复证明促进生物的生长效应,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提出每日摄取3.6毫克,各类食物中都可满足正常膳食需要。 钒 V 人体的含量为25毫克左右,能促进心脏对肌肉的促进作用。使心血管收缩,增强收缩能力。人的流行病学和死亡调查中发现,钒能影响胰岛素分泌,促进脂肪组织葡萄糖的氧化和运输,以及肝和脂肪组织的糖原的合成,并可抑制肝糖异生和肠葡萄糖运转。 人体每日通过食物平均摄取4毫克的钒,其中大部分由粪便排出。主要存在与谷类,蔬菜和坚果类等植物性是食物中,集中于油脂中。一般可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 锌 Zn ,是很多酶的组分,参与广泛的生物化学作用。 生理意义 成人体内的锌含量为1.36-2.32毫克,存在与皮肤中,占总锌量的30%,世界的乳锌水平为1.18毫克/升,随着哺乳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患动脉硬化,酒精性甘硬化以及其他肝病,癌症,创伤,贫血,结核等疾病,血浆锌有下降趋势。 锌的吸收与排泄 十二指肠是锌的最佳吸收部位,空肠与回肠次之。机体对锌是一种耗能吸收。通过肠黏膜在体内运转,但铜,钙,等可干扰锌的吸收。此外,膳食中纤维,植酸等也对锌的吸收有不利影响。有人认为发锌可反映不同时期的锌营养水平,因白细胞的锌含量比红细胞高出很多,故检测时较敏感。 锌的缺乏症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人体缺锌出现生长停滞,生殖发育推迟,分娩期延长,创伤愈合不良及皮炎,蛋白质以及核酸代谢受到影响等情况。引起缺锌的原因不完全是膳食中锌的不足,其他因素有先天和遗传因素,酒精中毒,寄生虫病,吸收不良等。 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成人每日需要锌12.5毫克,锌的更新量为6毫克,锌的吸收率为40%。锌的来源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如肉类,海产品,家禽等,但以海产品为高。植物性食物中不但含量少,还受到加工的影响,粮谷等,豆类坚果类食品中有一定量的锌。 铝 Al 非人体必需元素,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炊具,餐具,用具等接触较多。 铝在自然界中蕴藏量很丰富,人体含量很少,成人体内总量为50-150毫克,血中铝的含量为0.02毫克%。人体检测中发现,当摄取超过正常需要,由粪便排出体外。膳食中铝过多时,可抑制磷在胃肠道内的吸收,干扰磷的代谢。长期大量摄取可影响蛋白酶的活性,并有降低胃液分泌减少等现象。 曾有人提出铝可诱发老年性痴呆症,认为此病是一种神经递质缺乏病,原因是膳食中过量的铝存在,抑制肌醇进入磷脂,破坏细胞双层的正常结构,抑制胆碱形成,与镁竞争结合组织蛋白聚合反应,导致大量钙流失,引起痴呆和其他神经病变性疾病。 中国测定的膳食通过餐具进入人体每日1.7毫克,而食物本身的铝量为每日10毫克。说明铝制餐具不构成每日铝的主要来源。油条是大众化的食品,制作时因工艺需要,面粉中需要加入适量的明矾含有铝,发现人体中铝含量水平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因此,关于人接触铝制炊具,容器和食用油条等是否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砷 As,非人体必需元素。 生理意义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正常人每天摄取在0.02毫克以下。缺砷饲料对鸡,山羊,小猪,大鼠等动物出现生长缓慢,发育受阻,生产期死亡升高等现象。 砷化物多用于农药,医药及皮毛等工业,在污染食物或错误食用可引起中毒。如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口服5-50毫克可导致中毒。所以摄取不可过量。 供给量与食物来源 人体对砷的需要量约为12-25微克每日,大多数可提供适量的砷。鱼,海产品,贝类的砷含量较高,乳制品和蔬菜,水果,含砷量较低。(返回页首) 硼 B,非人体必需元素。 硼可能与钙,镁代谢或甲状旁腺的功能有关。有人认为硼在人体内可起到与钾类似的作用。此外,还发现硼缺乏对生长和骨骼发育产生影响。可溶性硼化物可由消化道迅速吸收。主要贮存在脑,肝,肾,脂肪组织和骨骼中,经过尿道排出,因此而造成肾小管损伤。硼的毒性作用,在于它可直接通过神经系统影响人体的生化过程。人体每天约可通过蔬菜,水果摄取 10-20 毫克的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