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吃什么蔬菜最好:第二章 年轻而又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6:44:03
第二节 青岛建置百年简史
一、青岛建置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纷纷入侵中国,强占土地,青岛附近因有天然良港胶州湾,早为帝国主义垂涎。清政府内亦有人指出青岛地区地位重要,应派兵驻守。清政府驻法、俄、奥大使许景澄说:“青岛其外群山环抱,口门狭仅三四里,口内有岛中峙,实为天然门户,……溯自浙之温州以至于青齐滨海各处,非口门坦漫即港路浅狭,惟该湾形势完善,又居冲要,为地利之所必争”。曾任登莱青道兼东海关的盛宣怀也曾上书建议“经营胶防”,因为“其地为水军第一要口也,为人占则南北洋隔绝矣”。光绪十七年(1891年),清廷终于决定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4个营2000余人移驻青岛。章高元部进驻胶澳后,修炮台、辟道路、建军营,随着前海大量清廷军队的移防和相关设施的建设,青岛口逐步繁荣,形成了一设防的滨海市镇。
  章高元系淮军,刘铭传部下,在中法台湾之战中作战英勇,被提升为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将其总兵衙门从登州(今蓬莱)移至青岛口,建立在青岛村畔(今人民会堂址)。同时带来4营军队,炮兵营址为今大学路海洋学院,骧武营址为今湖北路市公安局, 广武营址为今泰安路青岛火车站。
  这时,青岛已设立了邮局,“兼辖青、莱、沂、胶境内之12个分局”。光绪十九年又设立了电报房。章高元除建炮垒设兵营外,还从旅顺运来器材,在前海建立了栈桥,以为军用码头。青岛从渔港、商港又成为军港,形成繁荣的市镇。1891年 (光绪十七年)是青岛建置之始。

二、德国侵占青岛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竞相在中国夺占土地。1861年,英国军舰到胶州湾停泊游弋,开始侵犯胶澳。俄国和德国均对胶州湾垂涎三尺。俄国军舰曾借口“过冬”停泊于青岛湾,并建了一个码头。因其短小,群众呼之为“蜗牛桥”(今青岛二中附近)。早在1869年,德国人黎希特霍芬“游历”了山东各地,调查了山东的矿山、物产。随后,德国政府还多次命令东洋舰队司令棣利士调查山东半岛的形势。1897年又派德国的“河海工程专家”佛郎求司潜来青岛,对胶州湾及其周围进行调查,同年8月写出了详密的报告书。与此同时,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在北京向清政府提出“租借”胶州湾的要求。清政府害怕其他帝国主义援例而未敢答应。甲午战争中,章高元率军跨海去辽东与日军作战,战后返青,加强了军事设施的修筑。
  1897年11月1日,作恶多端的两个德国传教士在鲁西南被大刀会会众杀死,这被称为“巨野教案”。德国政府经与俄国密谋以后,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青岛。1897年11月10日,也就是教案发生后第9天,德国舰队司令棣利士率舰从上海向胶州湾进发,13日抵胶州湾海面,以上岸演习为名,大举登陆。德国军队登陆以后,立即构筑炮位,把炮口对准总兵衙门及各炮位,然后下最后通牒,要中国军队撤走。驻军总兵章高元请示清廷,清政府却电复:“断不可先行开枪”、“非奉旨不准妄动”。于是青岛一带沦入了德帝国主义之手。康有为闻讯,第五次上书光绪皇帝,请变法图强,光绪决定实行变法维新,青岛沦亡在客观上促成了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
  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1898年3月6日),清政府的李鸿章和翁同和与德使海靖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条约共分“胶澳租界”和“铁路矿务”两部分,共10款,包括:
  1.胶澳海面潮平周边一百里内,准许德国官兵任意进驻;
  2.将胶州湾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99年;
  3.允许德国在山东修造铁路两条;
  ……
  1898年8月20日,又签订了《租地合同》;10月6日,又签订了《潮平合同》、《边界合同》。殖民地的区域,除整个胶州湾外,陆地上从崂山湾东半岛东北角起,经崂山中部、沿白沙河到女姑口;胶州湾西部从齐伯山西南至灵山卫、薛家岛间的大路。在租界地的界限,立有中德文并列的界石。
  1899年德国公布:“德皇陛下命令,将胶州湾保护地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据田原天南:《胶州湾》)这时开始,青岛有两个名称,整个德国殖民地称“胶澳租界”,而殖民地的“市区”称青岛。
  青岛,为德国在远东的惟一基地,所以锐意经营,企图与香港、上海相抗衡。首先,修建了大港码头和胶(澳)济(南)铁路。德国殖民政府的城市建设,是为其殖民统治服务的,整个殖民地分青岛、李村两大区;青岛区又分为青岛、鲍岛等小区。青岛区只限欧洲人居住。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廷的王公贵族、封建官僚徐世昌、赵尔巽、盛宣怀、李经羲、劳万宣等七十余人,逃来青岛,托庇于帝国主义保护。1913年以恭亲王溥伟为首在青岛发动了封建复辟,因泄密流产,史称“癸丑复辟”。直到1914年1月,德国殖民政府才修改法令,准许中国人在青岛区筑屋居住。
  德国侵占青岛以后,在青岛设立总督,俗称“提督”,为地方最高长官。地方政务除法院外,设军政部、民政部、工务部。首先以85万马克建造了总督府(今青岛市人大、市政协办公大楼),以100万马克建造了总督官邸(今迎宾馆)。自1898年4月任命罗申达为胶澳总督,至1911年8月任命迈尔瓦的克为胶澳总督。中间因各种原因,更换总督10次,均为海军上校。
  德国占领期间,青岛区的马路均命名为德国路名,如今太平路为威廉街,广西路为亨利亲王街,湖南路为太子街,曲阜路为柏林街,河南路为汉堡街。中国人居住区则以中国地名命名,如今中山路北段当时名山东街,今北京路、天津路,当时为北京街、天津街。德占时的青岛人口,1902年中国人为14905人,欧洲人688人;到1907年,5年之间中国人已增至31509人,欧洲人1484人。青岛的经济收入,1898年为3万多马克,而1913年激增至720万马克(据《东方杂志》)。

三、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
   
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借口进攻青岛。
    德占青岛以后,在沿海及陆地修建了永久性的防御工事,在汇泉角、青岛山、湛山等地筑有大口径的炮台及地下工事。一战爆发后,日本以与德军交战为借口,从山东半岛北侧的龙口登陆,借机侵占了胶东大片地区及胶济铁路沿线。10月份,日英联军又从崂山东部的仰口湾登陆,包围了青岛。接着攻占了孤山,架设大炮向青岛市区轰击,刚建立的日本空军也派来飞机助攻。德军孤守无援,驻青德军除死伤者外,全部投降。1914年11月16日,日军进入市区。从此,青岛沦为日本殖民地。
    日德青岛之战是日本蓄谋已久发动的,它打着将青岛和山东“日后归还中国”的幌子对德作战,性质完全是一场争夺青岛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远东唯一的重要战役。青岛人民蒙受了一场空前的战争浩劫。
    日本占领青岛以后,在青岛建立守备军司令部。1917年1月设立民政署,在李村等地设立分署。1914年德占青岛时期,青岛即有日本侨民1000余人;日军占领青岛后,又有大批日人涌到青岛,到1922年时已达2.3万多人。日本在市场一、二、三路、聊城路、临邑路一带建立了日本侨民住宅区,称“新町”即“新市区”。以聊城路为商业中心,有各种商店及饭店、妓院,商店全为日文店招,满街是和服,充耳是木屐声。由于侨民的增多,还建立了侨民中学、小学。
  日本人还在四方、沧口地区建立了许多工厂,以棉纺厂为多。他们掠夺中国的棉花,剥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赚取高额利润。其中1916年开办内外棉(现国棉二厂),1919年设大日本纺织厂(亦称大康、现国棉一厂),1921年设宝来(今并入国棉九厂)、富士(现国棉七厂), 1922年又建隆兴(现国棉三厂)、钟渊(现国棉六厂),雇佣中国工人达1.4万多人。另外还开设了面粉、火柴、榨油等工厂。1917年刘廷琛以青岛宅邸“潜楼”为联络点,纠集复辟分子利用张勋兵力发动了封建复辟,重拥溥仪复位,因逆历史潮流,迅即失败,史称“丁巳复辟”或“张勋复辟”。恭王府及张勋公馆今存在。
  日本侵占青岛时,声称打败德国后交还中国,但占领以后尽食前言,并且进一步提出所谓的“二十一条”,不但企图长期霸占青岛,并进一步扩大侵略范围。消息传出后,全国群众怒不可遏,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提出了“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争回青岛”的群众运动,掀开了中国现代史的第一页。1922年,中日两国政府签订了条约,规定日本把青岛交还中国,中国政府把青岛定为外人可以自由居住和经营工商业的商埠,日本并得保留一部分在青岛的财产。中国政府在付出日金6100万元之后,才算收回了青岛。1922年12月10日,在青岛举行了移交仪式,日本此次占领青岛达8年之久。

四、从北洋政府接收到日本二次侵占青岛
    中国的北洋政府接收青岛以后,全区域称“胶澳商埠”,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胶澳商埠章程》第四条规定,胶澳商埠下辖青岛市,以青岛市街、台东镇及台西镇为市区界限。1925年7月,胶澳督办公署改为胶澳商埠局。
  北伐战争以后,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将胶澳商埠改为青岛特别市,直属南京政府领导,为中央直辖市。1931年,青岛市所辖的区域,除保持了德、日帝国主义侵占时期的范围以外,又将即墨的惜福镇、王哥庄一带划归青岛。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山东的两位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同志回到山东后,先后来青岛发展党员、建立组织。1923年8月,中共青岛组建立,邓恩铭任书记(“三大”党章规定:五人以下组织,领导人称书记)。1924年7月改为中共青岛独立组,邓恩铭任组长。1925年2月改为中共青岛支部,邓恩铭任书记。1923年10月,1925年1月,王尽美同志曾两次来青岛进行革命活动,后于1925年8月病逝于青岛。
  日本侵占青岛时期开办的许多工厂,在青岛交还中国后仍然开办,日本资本家继续利用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进行残酷剥削和经济侵略。在党的领导下,四方机厂于1924年组织了工会,并进行了罢工斗争。1925年,在日本人开设的工厂里的中国工人,不堪忍受非人待遇,在4月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日本资本家与中国反动政府相勾结,5月29日开枪杀害了中国工人,造成“青岛惨案”;接着上海英国租界当天又枪杀中国工人,青岛市的工人、学生和各界民众进行了规模空前的革命斗争,罢工、罢课、示威、游行,向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斗志。当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的刘少奇同志亲自来青岛指导工人运动。罗荣桓同志当时是青岛大学学生会负责人,带领该校学生团结中等学校学生共同支援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声明,支持青岛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的青岛市长沈鸿烈,在山东半岛还没有日本一兵一卒入侵的情况下,于1937年12月27日撤离了青岛。1938年1月10日,日本军队在青岛登陆。青岛又第二次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成立了汉奸组织“维持会”,1939年改为青岛特别市公署,同一年伪政府将即墨、胶县划归青岛市,称“大青岛市”。汪精卫投敌后,日本将汪精卫、华北政委会、维新政府派汉奸政权召集在青岛,成立了伪中华民国政府。日本在青岛推行了7次所谓“强化治安运动”,残酷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除进行武装斗争外,还采取怠工、罢工等方式,不屈不挠地进行反抗,打击日本侵略者。
  
五、从国民政府接收青岛到青岛解放
    1945年9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接着国民党政府接管了青岛。这时的青岛仍为中央直辖市,所辖区域与1931年至1938年期间相同。日本投降后不久,9月16日美国军队即开来青岛,美国第七舰队以青岛为基地。1948年10月,美国第三十八特种混合舰队又开来青岛。在这以前,1947年1月,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了《青岛海军基地秘密协定》,据“合众社”当时透露,根据这一协定,一旦发生战争,美国与中国将共同使用青岛海军基地。
    美蒋统治下的青岛,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为反抗美蒋的黑暗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岛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争取民主和自由,使爱国学生运动、工人的罢工斗争和市民的反压迫斗争,汇成势不可挡的洪流。1945年底进步青年的反"甄审"斗争,1947年的"六·二"学潮,是这种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的典范。
    1948年9月起,为迎接解放,青岛的地下党组织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反南迁,反破坏的护厂护校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奋力保卫人民财产,迎接青岛的解放。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齐鲁公司所属工厂、电信局、港务局、自来水厂、发电厂等单位的护厂队,山东大学的护校领导小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青岛回到人民怀抱时,城市几乎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城市秩序很快得以恢复。
各条战线的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都为解放青岛积极贡献力量。地下党成功地领导了国民党“黄安号”护航驱逐舰起义。地下电台小组及时传递斗争信息。我党我军发动强有力攻势,瓦解了敌人准备在撤离时炸毁重要市政设施的阴谋。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青岛在北方成为国统区孤岛,因美军占领,党中央决定对青岛“围而不打”。4月解放伪“首都”南京,5月解放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美政府决定撤离青岛,1949年5月3日,人民解放军(岛)即(墨)战役指挥部投入了解放青岛的战斗,先后突破敌人设在青岛外围的3道防线。6月2日,攻入青岛市区。人民解放战争敲响了美蒋反动派的丧钟,青岛结束了三代帝国主义压迫奴役的历史,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六、辉煌的现代奋斗历程
    青岛解放后,青岛数十万劳动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同时派第七舰队进驻我国领土台湾。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青岛各界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有2000多人参加志愿军和进入军事干部学校。全市组织3次赴朝医疗队。各行各业向前线将士捐赠慰问品。全市军民以战斗姿态参加了反细菌的突击斗争。这同时,人民政权严惩国内阶级敌人,取缔了反动道会门,歼灭了窜犯胶南沿海地区的国民党特务和股匪。
    中共青岛市委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改造旧青岛,建设新青岛”的任务,在很短时间内几乎全部恢复了需要而又可能恢复的国营工业。工人阶级热情开展了增产节约的劳动竞赛,涌现出先进生产者郝建秀和先进集体郝建秀小组。劳动群众发挥重要性和创造性,恢复和发展青岛的生产,经济战线的困难局面被扭转,青岛以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1956年初,全国出现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青岛全市1725户私营工商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7000多个工商业者开始自食其力。农业、渔业、手工业也全部实现合作化,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前进。
    1966年5月开始的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青岛各系统各部门都卷入“斗批改”,陷入大动乱之中。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党召开了在历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做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伟大战略决策。
    1981年青岛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要求将青岛建成轻纺工业基地、对外贸易基地和旅游疗养胜地。至1983年10月,青岛除原市区外,还包括即墨、胶县、胶南、平度、莱西五县,共600多万人口。
    1984年春,中央确定青岛为14个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国家决定投资建设“引黄济青”工程,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始规划开发。1985年青岛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六五”计划主要经济指标上半年已完成。
    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青岛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实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青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抓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对外开放,使国民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青岛市自1987年起财政单列,港务局等中央和省属企业下放给青岛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开始落实。1988年,青岛认真贯彻执行“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的方针,积极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青岛工业产品优质率开始上升,电冰箱荣获国家金质奖。还有一些产品获银质奖和部(局)优质产品称号。
    1989年以后,青岛市认真克服困难,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稳步前进。“引黄”济青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竣工、或基本完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青岛市政府自1983年开始确定,每年在城市建设和改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方面重点办好几件实事,并按期向市民公布完成情况,其后每年均取得预期效果。
    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青岛市大力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开展“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做文明市民”活动,涌现出石建、黄岛灭火抢险群体、严力宾、李梦周、马绪涛、李高令、安文山、陈济敏等先进典型,在全省全国都产生影响。
    1990年,青岛“七五”计划主要指标胜利完成,青岛所辖五县已全部撤县设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城市群。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中国出现改革开放的新局面。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行政中心东迁,同时加速高科技工业园和市区东部的发展,国务院批准建立青岛保税区,江泽民等领导同志视察青岛,推动了青岛的现代化建设。
    1994年2月,青岛被批准为副省级城市。青岛市行政区划实现战略调整,市区调整后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市区面积扩大为1102平方公里,为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全省对外开放龙头作用提供了条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青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由解放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畸型城市发展成为外贸港口、轻纺工业、海洋科研、风景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初具现代化规模,各项功能较为完善的城市。
    1999年6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青岛市城市总规划(1995-2010年)》。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50年的发展,青岛市确定了跨世纪的城市发展宏伟蓝图:城市性质定位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城市主体功能定位为以港口为主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区域性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化工、轻纺工业基地、旅游、度假、避暑、文化娱乐中心。
    今日的青岛不仅是太平洋西岸重要港口,经济中心城市而且是“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洁净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七、青岛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
    宫中因 (1831~1904)字伊真,今青岛市城阳区夏庄镇南屋石村人。家贫好读书,入庠为即墨县生员,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侵占青岛后,其所居之村划入“胶澳租借地”,宫中因引为奇耻大辱。他联络各村民众向即墨县衙门纳粮,仍作中华赤子,后又奔走北京、长春等地寻求救国之途,皆未果。归故里后,忧忿不已,自缢于家中。宫中因之死,震动了青岛城乡,村中老幼挥泪送葬,社会名流赋诗称颂,史学家柯劭敃作挽联赞曰:“汉家纵有中行说,齐国宁无鲁仲连”。
    柯劭忞 (1850~1933)字凤荪、凤笙,号蓼园,清代胶州(今胶州市)东关人。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出任湖南学正、国子监司业等职。1906年,受命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先后任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资政院议员、山东宣慰使、典礼院学士等职。1914年,任中华民国政府的清史馆代理馆长、总纂,1927年完成了《清史稿》的总纂工作。20年来,他潜心研究元史,终于1922年完成了《新元史》的编纂工作。
杨明斋 (1882~约1931)名杨好德,字明斋,今平度市马戈庄镇人。1901年到俄国海参崴当工人,十月革命前夕,加入俄共布尔什维克党,十月革命后,参加武装保卫苏维埃斗争,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深造。1920年春,共产国际派遣工作组到中国帮助建立共产党,杨明斋是工作组成员之一。1920年8月,他与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人成立了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随即他由苏共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这时他成立了外语学社,选送了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罗亦农等20人到苏联学习。1921年春,杨明斋和张太雷赴伊尔库茨克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共产党筹建情况,并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会。1922年,杨明斋参加了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0月,杨明斋亲自带领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等百余名青年,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他在该大学工作了2年。1927年后,杨明斋在上海、平津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后因积劳成疾,于20年代末赴苏联治疗,约在1931年病逝于伊尔库茨克。
    吴大洲 (1884~1916)原名吴廷桢,字佐周,后改为大洲,祖籍今胶南市琅琊镇吴家村,后迁至今胶南市泊里镇封家庄。他曾就读于保定军官学校,1908年加入同盟会,辗转于东北、山东各地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一度任山东军政府都督、烟台警察厅厅长和山东省临时议会议员,1912年又参加了孙中山发起的“二次革命”。1915年12月袁世凯发布接受帝位申令,爆发了“护国运动”,吴大洲与薄子明组织数千山东民军。1916年2月,他任孙中山组建的中华革命军东北军第四支队长,2月9日,率部攻占周村,吴大洲又任山东护国军都督,6月4日,率部3万人攻进济南城。袁世凯死后,国务总理段祺瑞于1916年8月电召吴大洲入京,将其拘捕,殁于陆军监狱,年仅31岁。后来,孙中山追赠吴大洲为陆军少将。
    柴世荣 (1893~1943)又名柴兆升,今胶州市洋河镇魏家庄人。幼年随父母逃荒到吉林省延边和龙县谋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柴世荣组织3000余人的抗日队伍,任抗日救国军第四旅旅长,不久升任第四路军司令。1934年,柴世荣率一个旅参加了共产党员周保中创建的反日同盟军,1935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成立,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翌年,周保中介绍柴世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接任第五军军长职务,转战于白山黑水间。1943年柴世荣牺牲于东北抗日战场。
    纪子瑞 (1895~1931)又名纪济民、纪玉夫,今胶州市里岔镇里岔村人。15岁时在青岛四方机车厂做木工,1922年起,即开始参加工人运动,1924年经邓恩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胶济铁路全线大罢工时,纪子瑞任工人纠察队长,罢工胜利后被选为胶济铁路总工会委员,并积极支援纱厂工人罢工斗争,“青岛惨案”发生后,纪子瑞被工厂开除并遭到通缉,被迫离开青岛。1926年后,纪子瑞受中共山东省委的委派,在枣庄矿区从事工人运动,并被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委员。1928年,纪子瑞又被派回青岛工作,于1929年6月在青岛四方机车厂被捕,关押在济南。在狱中他曾与邓恩铭等人组织越狱未成,受尽酷刑折磨,始终坚贞不屈。1931年4月5日凌晨被杀害于济南。
    刘谦初 (1897~1931)名刘德元,字谦初,又字乾初,今平度市田庄镇刘家庄人。1916年他投笔从戎,参加了山东省的讨袁军,1918年初考入齐鲁大学预科,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了济南的学生运动。1921年刘谦初得到资助入燕京大学深造,1926年燕京大学毕业后,先在镇江教书,后又去广州任教,北伐开始,他再次从戎,参加国民革命军。1927年1月刘谦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29年2月调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8月被捕,关押在济南监狱。刘谦初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并组织狱中同志学习马列主义。1931年4月5日凌晨在济南英勇就义。
    徐子兴 (1899~1931)原名徐国祥,今即墨市刘家庄镇大吕戈庄人。1922年考入青岛邮局当邮务员,参加青岛的罢工活动,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青岛邮局支部书记,1927年任中共青岛市委委员。他生活俭朴,把薪金用做了党的活动经费,为了节省家庭开支,忍痛将刚出生的第三个孩子送进了“收婴箱”。1928年底,曾担任中共山东省委重要职务的王复元投敌叛变,徐子兴接受党组织的委派,以假自首打入了“捕共队”,及时准确地掌握了王复元的行踪,使党组织迅速铲除了这个大叛徒。嗣后,徐子兴又多次向党组织报告“捕共队”的行动计划,使党组织免遭破坏。1931年4月徐子兴被捕,8月19日在济南就义。
    王树森 (1900~1974)原名王德山,今胶南市黄山镇姜家屯人。幼年讨饭为生,13岁当长工,1932年只身闯关东,在东北军当兵。1934年,王树森在湖北省高山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又参加了长征,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务。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树森编入八路军115师344旅,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后转战晋东南、冀鲁豫和晋察冀等地区。1948年底参加平津战役,后随军南下。在此期间,他先后担任过营长、军事股长、师供应主任、军兵站站长等职务。1950年转业在江西省赣州市工作,1957年因病回原籍休养,定居胶南市王台镇台中村,花甲之年仍挑起大队书记之重担,深受群众爱戴。
    王星五 (1904~1933年)原名王佐仁,曾用名王尽臣、王曰生、袁敬臣,今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人。1922年入日商钟渊纱厂学徒,被送往日本神户受训,王星五胆识过人,办事公道,被拥为中国工友的领袖,发起组织“兄弟同盟会”,任会长。1923年回国后,曾多次领导本厂工人罢工,1925年春参加中国共产党。1926年6月任中共青岛支部干事联合会书记,组建中共浮山后支部、秘密联络站及市区店员支部,编印《青岛工报》、《胶东农报》。1927年8月王星五在青岛被捕,1930年春经营救出狱,去北平长辛店从事工人运动,不久再次被捕,1933年病逝于狱中。
    宁祥雨 (1909~1967)字瑞霖,今平度市新河镇宁家村人。少时家贫,19岁去东北牡丹江一带谋生,1940年,携带少量茧绸,只身去南洋,后在印度尼西亚定居。1945年在雅加达创办新源公司,参加华侨组成的“山东公会”。1949年又参加了雅加达“中华团结总会”,任文化福利部长,1954年发起筹办“雅加达群进学校”。宁祥雨身居异国,却一直不忘祖国和家乡,1956年,他和其他华侨一起集资,在家乡新河镇办了“山东华侨中学”。1967年,印尼当局掀起反华浪潮,4月20日宁祥雨被捕,逝于狱中。4月27日,5万名华侨到雅加达为宁祥雨送葬。
    许翰英 (1919~1971)原名许景烈,今平度市市区桥北村人。幼时喜爱京剧,1939年到北平入“鸣春社”习艺,拜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为师,得荀派真传。40年代时,许翰英演出于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等地,因技艺精湛而名噪一时。1947年曾名列全国京剧“后四小名旦”之一,1948年在上海拜梅兰芳为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翰英曾参加青岛京剧团,后又在新乡、河南、南京、江苏、徐州等京剧团任副团长、团长,他演出的许多荀派名剧,皆为观众所称道。许翰英还是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和徐州市人大代表。
    姚庆祥 (1927~1951)又名姚清祥,今即墨市鳌山卫镇姚家庄人。15岁时,随母及兄嫂去东北吉林省谋生,1945年7月参加人民军队,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1月姚庆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于朝鲜战场。 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他奉命担任开城中立区军事警察排长,8月18夜间,姚庆祥带领战士执行巡逻任务时,遭到潜伏的美国武装人员的袭击,壮烈牺牲。姚庆祥死后,朝鲜各界人士为他开了追悼会,在开城的竹桥附近为他立了纪念碑。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3年1月追认姚庆祥为一等功臣,并授予“和平战士”称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和山东省抗美援朝分会在他家乡修建了“姚庆祥烈士祠”。
    解文卿 (1929~1947)女,今莱西市水集镇义谭店人。17岁时任村青妇队长,在解放战争中,她带领青年妇女积极支援前线,因成绩突出受到胶东军区的表彰,获“支前模范”称号,在区的评功会上,被评为二等功。1947年2月,解文卿为保护群众免遭杀害挺身而出,虽受尽酷刑,仍严守秘密,坚贞不屈,9月28日英勇就义。
    严力宾(1957~1989)今胶州市人。1979年9月毕业于厦门集美航海学校轮机专业。青岛远洋运输公司船员,共产党员。1989年11月18日上午,他所在的“武胜海”轮在香港合兴船厂修船时,因厂方工人不慎将焊渣掉入船舱物料间,引起大火。在国家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严力宾同志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挺身而出,为探明火源启动应急消防设施,勇敢地冲进火舱,在同烈火搏斗中,不幸光荣牺牲。年仅32岁。严力宾同志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雷锋式的好党员、好船员。他的英雄模范行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展示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崭新风貌。严力宾同志牺牲后,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他题词:“学习严力宾同志做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李鹏总理的题词是:“远洋深处留下他的航迹,海员心中树起他的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授予他“雷锋式优秀船员”荣誉称号,中共青岛市委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青岛警备区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学习严力宾同志英雄模范事迹的决定》,并在青岛市开展向严宾力同志学习的活动
    陈济敏 男,1959年出生,胶南市珠山街道办事处曹戈庄村人,1976年9月参加工作,198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南镇团委副书记、党委秘书、党委组织委员、党委副书记,理务关乡乡长,铁山镇镇长,琅琊镇党委书记等职。他忠于职守,开拓创新,忘我工作,勤政廉洁,终因积劳成疾,1998年6月18日清晨,因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39岁。1998年12月22日中共山东省委于作出《关于开展向陈济敏同志学习的决定》。
    葛路 男,1948年出生,1968年参加工作,生前为青岛市五金矿产机械进出口公司内部退养职工。2002年6月24日下午,来青打工的四川女青年黄丽在青岛市东海路天林花园岸边被巨浪卷入海中,危急关头,正在附近工作的葛路同志不顾个人安危,纵身跳入波涛汹涌的海中救人,不幸献出宝贵的生命。葛路同志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弘扬中华民族见义勇为传统美德、展现青岛人民时代风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壮丽篇章。他的高尚行为,是善良和淳朴、勇敢和正义、关爱和无私的生动体现;他的英雄行为,在人们心中矗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给我们留下了一座人生的航标。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葛路同志革命烈士称号;青岛市委、市政府授予葛路 “6·24海上救人模范市民”称号;青岛市政府追授葛路同志为“市劳动模范”;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追授葛路“文明市民”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