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尿道炎做什么检查: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7:26:12

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边淑芳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师,使得教师的教学只能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进行。今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自主引导发现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充分自主是还学生学习主动权,在学习中充分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课堂自始至终在学生充分自主的平台上运作。

充分自读

充分自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获得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教师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读好,这是意义建构的前提和基础。二要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对读不懂的内容主动思考,查找资料,再将查到的资料在班上予以公布。三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快乐。四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自读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教师事先要有所估计,再有意识地去关注、去倾听、去指导,保证自读的效度。

充分质疑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插图、课中文字、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水平高低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问题已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让学生把困难提出来,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又难以回答的,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取向且指向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问题,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启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找出关键问题所在。

有效合作

引导共享合作学习是指导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建构,更要借助于反复的协商,即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形成一致的或共同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学习者之间的争论、交流、协商能促成他们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建构,达到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目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社会技能,在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维持合作情趣,讲究合作方式,丰富讨论形式,提高合作效率。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较低,很多只是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即使有效益也欠佳,所以有效合作势在必行。

有效组合

有效合作,首先必须是有效组合,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在小组建构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利于组间竞争,激发合作冲动。"推荐并培训好组长,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人人有责。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有效互动

讨论和对话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获得有效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方法。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以各种形式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广泛对话。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在全班陈述组里的意见。教师不对任何一方的观点予以评价,教师的观点也仅供学生参考。

讨论不是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机械的不需思考的问答,而是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和经验的灵活应用;讨论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所产生的不同建构之间的相互碰撞;讨论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师生双方都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方向有主题的活动。互相提问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互相提问,可以男女互相提问,也可以是小组间互相提问。学生总期望能提出难住对方的问题,他们的阅读会比以往认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有人已知的,有的是大家都不懂的,有的问题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外。

适度探究引导发展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事实上自读、质疑、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学生不同形式的探究,他们在不同层面上充分利用新旧经验的互动,主动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

适度研读

在学生充分自读、质疑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梳理问题以后,往往把一些信息量大、触及文本重点难点而又有一定思维强度的问题作为研读专题,或自读感悟,或小组互动,或全班合作。有位教育家认为:儿童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研读问题的提出就当立足“最近发展区”,依靠儿童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独立思考后有了正确的结论,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这种情感反过来又能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供学生研读的问题难度要适当,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读,要最大限度地唤醒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探究虽然要看结果,但更要注重过程。要看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否得到提高,语言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在研读过程中,师生不必死抠章句,把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条分缕析得支离破碎。语文教学要适度研读,回归作品欣赏、阅读、理解的固有真义。

适度求异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文本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所以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启迪智慧,多维度、全方位地去探究,去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教师要善于引导,因为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的、合理的,他们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若教师为追求与众不同,一味地包容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正确的引导,易导致课文潜在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是唐·吉诃德。求异不宜过多、过滥,贵为适度,这个度如何把握,关键要看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利于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是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进一步明晰,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自主是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的基础和前提,有效合作是促进充分自主、适度探究的形式和途径,适度探究是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的目的。三位一体,互为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