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肾虚: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2:21:20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解释】:好辩论, 好口舌斗诤的人, 不是善者。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

    以前结识过一些能言善辩、巧舌利嘴的人,当时曾认为那是他们的一种才能,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善辩与善恶的关系问题。后来又结识了一些忍辱不辩、寡言不争的修道人,就感觉到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差异很大。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后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顿时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语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说: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真理是不可言说的,能说的就不是真理。更没有必要每天去争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未必就能辩论出来真理。一切真理与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实修、体悟,才能真正领悟。­

­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由此看来,在人生中应该少说多做,这一点孔子与老子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不管是人生的修行还是一般的社会活动,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脚踏实地,不能只说动听漂亮的话而没有实际行动。­

­

     细思之,真正聪明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即使面对诽谤或人身攻击,他也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尽管他们在与别人辩论时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语去赢得别人赞许,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行为将一事无成。修口就要先远离高谈阔论,不对他人评头论足;真诚待人,与人为善,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

­

    佛经里记载释迦牟尼佛的一个故事:­

­

     有一次,一位婆罗门高僧来到竹林精舍对佛陀大声辱骂, 非常无礼, 然而佛陀始终保持沉默,微笑着看着他,不加反驳。­

­

     事后一位弟子就忍不住的问佛陀, 刚才有人骂您, 您为什么都相应不理, 不回一句话呢?­

­

     佛陀这时反问弟子说:“如果有人送礼物给你, 而你不愿接受, 那么这些礼物你会怎样处理呢?­

­

      弟子说: “那当然会把礼物带回家去”。­

­

      佛说: “对啊!如果有人骂你,你保持沉默, 不加反驳, 那么这些骂人的话无疑的就由骂人者自行收回,因此有时候沉默乃是最好的武器。­

­

­

    【个人感悟】:­

     故事虽短小,但义理却很微妙,很有智慧,如果我们能学习佛陀的这种方法,处世待人,以淡定忍辱的心面对人生,那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愉快,因为仁者无敌。­

­

­

    (古圣贤大德常说:“佛法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我们学佛的人,不但要把一句佛号念好,还要把生活调节安稳,把心情调整愉快,用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用慈悲不断地涵养心性,常修“身、语、意”三业清静,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啊!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能点亮菩提心灯,驱除心中烦恼,法喜充满,那就赶快去告诉你的好朋友,一起来分享谦慧菩提小屋空间。传播佛法,救人慧命,乃功德无量无边啊!佛陀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留一句随喜赞叹的脚印,就多增添一份功德。多一份感恩的心,就多增加一份福报。多一份恭敬的心,就多消除一份业障。谦慧至诚感恩!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