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girlsfreevideos:中国和欧洲历史的“封建”概念的异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6:00:51
中国和欧洲历史的“封建”概念的异同

    我们一直所说的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前多年的“封建时代”与欧洲中世纪持续了一千年左右的“封建黑暗时代”是同一个概念吗?这两种“封建”制度的概念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本人已经思考研究了很长时间,也翻阅了不少文献,有了一点鄙薄的观点,但还是希望各位博学鸿儒能不吝指教,大家共同讨论。
    中国历史上“封建”的概念实际上从西周时期已经存在,是周天子所实行的“分封建制”、“封邦建国”制度,春秋时代的文献里相关记载的“封建”有三点意义:(一)“封建是为监视下民(直接生产者)的制度;(二)封建是以土地耕种为要件的制度;(三)封建是在土地与生产者结合的‘邑’之下,以保持氏族贵族延续的制度。”只是在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翻译应用西方启蒙运动思想著作,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经济学著作才对中国的“封建时代”有了新的定义,共产党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也就继承了下来。
封建主义(Feudalism)是欧洲近代用语,它最初见于中世纪的拉丁文书籍,严复(1853—1921)于1901年翻译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译名为《原富》,南洋公学译书院1901年出版)时将它译为“拂特,并在按语中叙述其制(注:从这个按语看,严复所译称的“拂特”,实即欧洲中世纪的封建之制)。本世纪初,严复于1903 年翻译爱德华·詹克斯《政治制度史》(1900,Edward Jenks A History of Politics )(译名为《社会通诠》)一书时正式采用“拂特封建”和“封建”之词来对译Feudalism。于是就有了我们从小学历史课本中就学到的“封建时代起源于战国时期,消亡于清代”。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然而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的“Feudalism”概念似乎并非如此。Feudalism问题,只能是欧洲中世纪的问题,这个问题无关于欧洲古代,也无关于中国古代。用中国的“封建”来翻译欧洲的Feudalism似乎并不贴切。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来说,关于封建主义的理论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上个世纪,西方学者关于“封建”的概念主要指一种政治、法律制度,核心是指封君与臣属的人身依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受了这种观点的影响,所以在他们关于“封建”的理论中有许多是在强调这种属于政治的法律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又在许多地方,从经济学的角度强调封建的生产关系、封建的土地关系。必须看到封建制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完全成熟的封建制度下,农民是土地的附属,封建主通过占有土地而剥削农民的劳动,但是在封建制开始形成的时候,尚非完全如此。那个时候重要的是对于劳动力的控制,而不是对于土地的控制。关于欧洲典型的封建制,马克思曾经说过:“欧洲的黑暗的中世纪,在那里,我们看不见独立的人,却看见每个人都是互相依赖的——农奴与领主,家臣与封建诸侯,俗人与僧侣。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及建立在其上的各个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的依赖性为特征。 ”“人身的依赖关系形成一定的社会基础”(《资本论》第1卷第60页)。马克思这里指的是封建的封君与受封之臣的人身关系,我们应当注意到的是这种关系对于生产方式的影响。上行下效,层层的人身依附,在金字塔的最下层的农奴当然与封建主也存在着形式上类似的人身依附关系。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而在中国,我们现在所说的封建时代里并不存在欧洲的那种纯粹的农奴——地主关系,从周代以降,人身基本是自由的,人被束缚于土地之上是由于生产力水平原因而非欧洲的那种生产关系。农民与地主的关系是单纯的粮食或其他产品与土地耕种权的交换关系,农民不依赖地主同样可以通过各种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谋生,这点与欧洲农奴不依赖地主就不能过活的情况并不相同,欧洲的农奴似乎也没有去开荒的概念,而是甘心于圈在封建领主的农场里讨生活。
    这实际上也是中国不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农奴制尖锐矛盾的问题所在。中国农民本身是自由的,不需要革命的方式去解脱束缚关系,但也就不会产生欧洲特产的资本主义制度。
    在中国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氏族”的群居。在中国各地都可以随处可见“大王庄”、“赵家堡”之类的地名,这就包含氏族的概念。由于一个大的氏族聚居在一处,地主和租种土地的农民就是“同族”的亲属,从农民自身的情感出发,他们不觉得自己是被“束缚”,更多的是心甘情愿地为本族群出力。
    综上所述,中国的封建是土地所有权的分配制度,而欧洲的“封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概念,是近现代中国翻译西方著作时所借用的词汇,沿革至今我们也没必要也不可能找一个新词汇去替换。但中国与欧洲“封建”的不同还是应当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