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香港:文化贵在由“文”到“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32:18
文化贵在由“文”到“化”  http://www.gmw.cn 2011-11-24 11:01:12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

  中国古汉语中的“文”,与“纹”同义。指的是原始人由赤身裸体进化到学会穿衣,或讲求了一点服饰,就叫初懂文明了。这样的标准当然是极低的。后来有了文字,这是社会的很大进步。但是几千年来中国都曾是文盲大国,不识字的人铺天盖地。那时,只要认字就算有文化了。那样的标准,也是很低的。解放之初、之后的扫除文盲(简称“扫盲”)运动,功德很大,使很多人摘掉了“文盲”帽子。从而识字和有能力读书看报就被视为有文化。这样的标准,也还是颇低的。后来普及教育,使很多青少年(不是全部)受到了初等(小学、初中)教育,懂得了一点文科、理科的基本常识。但由于文化的起点越来越高,小学毕业、中学毕业也就不一定算是有文化了。至少是大学毕业(尤其是当了研究生),才能叫作文化人。而某些取得高级职称的人,包括读了较多的书、能写文章或著书立说的人,就可能更有资格被定名为大文化人了。

  只要有“文”,哪怕只是掌握了书本知识、只是记下了某些教条、只是会使用通顺的书面语言,就应当尊重。那样的人多了,普遍了,中国就会成为文化大国,但文化大国又绝不等于文化强国。这就有一个能否由“文”到“化”的问题。比如说,光是死记硬背了书本知识、各式教条或是只善于舞文弄墨,始终没有走进“化”的境界,也是不成的。“文”而不“化”,死文也,伪文也,滥文也。什么叫文化的化?有两条标准是十分重要的。一是什么叫真化,二是为了化作什么。什么叫真化?指的是能理解、会思考、有发现、善于应用。光有这些还不成,比这更重要的是将那些知识、思想、才干化作什么。化作知识卖弄、才艺作秀、个人功利毕竟是俗浅的,我们应当提倡的是:

  一,化作高明的思想;

  二,化作真实的才能;

  三,化作有技能的制造和有品位的创造;

  四,化作事业和产业。

  总之化作社会的生产力,包括物质财富的生产力和精神财富的生产力。而且那样的生产力(尤其是创造力),所生产出的产品又必须具有极强的公益性。

  中国已立志成为文化强国,全民振奋!如何实现?具体到文化专业本身来说,就是“文”要达标,“化”要得力。无“文”或“乏文”是不成的,在文盲、半文盲、亚文盲或假才子、滥精英、伪能人尚存的基础上,是建设不出文化强国的;同样,死知识、僵教条和虚假才艺过剩而不能转化为益国、益民、益世的实效也不成。

  就目前的现实来看,由文到化应当成为主要的大趋向。

  当前我们的文和化都有了明显的成绩。前者体现在对基础知识和各行各业基本功的重视,这是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的。无论是搞科学技术还是搞文学艺术,只有把基础性的、基本性的知识和才艺搞得扎实才能行之有效。后者(“化”)的成绩也很大,尤其是理念改变、思想解放以及使文化日趋多元化、活跃化,都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就是在“化”的事上,离我们追求的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将文化本身转化成对已知领域的超越力,转化成对未知领域的发现力,转化成文明含量很高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把专业、事业转化成产业的能力,尤其是将道德理念转化成为全民性的具体行为,这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简言之就是:力求将文化大国、文化强国提升为文明大国、文明强国。什么是文明大国?就是使十几亿(至少是大多数)国民有知识、有才能、有道德;什么是文明强国?就是全体(至少是大多数)国民无论是思想或行为都具有现代科学、现代理念、现代精神(包括现代道德)的素养。(毛志成)

[责任编辑: 窦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