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杏奈有没有拍过av:当代校长如何走向“教育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0:09:22

    在教育领域,校长是最有条件成长为教育家的人物,然而,从校长到教育家之间还有一段很艰苦的路要走,当代校长该怎样才能走向我们所期待的“教育家”?


                          当代校长如何走向“教育家”? 

                     程斯辉

     当代校长该如何定位自己的教育家之路? 
    在教育界,关于什么是教育家的问题,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一种意见认为教育家应该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开创性的教育理论与思想的人物,像我国古代的孔子、朱熹、王阳明,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以及外国教育史上的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这种意见侧重于教育家思想理论的影响,是以教育家思想之系统性、新颖性和影响性来评判或衡量教育人物是否可认定为教育家。 
    另一种意见则是主张把从事过一定教育实践活动的并可称之为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人也称之为教育家,或者把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称之为教育家。 
    两种意见中,前者对教育家的标准定之过高、过严,如果以此来研究教育家的话,不能反映出中外教育发展历史的全貌。后者则又降低了教育家的标准,会导致教育家过多、过滥的局面,类似当今社会,竟然把演过一部电影的人称为表演艺术家、唱过某首歌的人称为歌唱家,进而“教育家”传为笑谈、列为嘲讽的对象。 
    全面地了解什么是教育家,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历史和现实的教育人物进行分类研究和分析。 
    就宏观而言,教育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乃至宗教有着密切关系的。在教育界之外,对教育作出过贡献的人们,总是利用他们所从事的具体职业、所掌管的具体部门与领域来对教育施加影响、促进教育发展的。而他们对教育施加影响的时候又往往已经是社会的名流,或是政府要员,或是有名的实业家(企业家),或是著名的科学家,或是社会其它行业的知名人士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可把教育家分为政治家型的教育家,像我国明代的张居正、清末的张之洞等;实业家型的教育家,如张謇、陈嘉庚等;科学家型(学者型)的教育家如陈垣、竺可桢等以及艺术家型的教育家等。 
    从微观看,可把在教育的某一领域从事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研究富有成效、特色与创见的实践者,分称为小学教育家、中学教育家、大学教育家,等等。再从教学领域来考察,那些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与教改中作出过贡献并富有创见的人,可称之为学科教育家,如语文教育家、数学教育家、化学教育家、医学教育家等。 
    就中观来而言,可将教育分为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两个相对独立的方面,相应地在教育实践上与教育理论的某一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可称为教育实践家或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主要靠教育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管理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介。因此,那些从事教育管理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又可称之为教育管理家(教育管理专家)。还有一些教育家,既有突出的教育实践,又有独创的教育理论,这类教育家又常常是人们心目中所谓的“大教育家”。 
    从教育家产生影响之范围看,可将教育家分为划时代的教育家、著名的教育家、较知名的教育家等;也可将教育家分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具有全国影响的教育家、具有全省影响的教育家或在某区域有影响的教育家等。 
    以上对教育家的分类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是就教育家的主要特色或其活动的侧重点而言的。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可以是多方面的,因此,他也就能够集众家或多家于一身。 
    根据上述关于教育家的界定和分类提供的思维视野,当代校长努力成为教育家宜根据自身实际加以定位。 
    其一,可努力定位成为教育实践家、教育管理专家。从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是学校集体组织者,是学校法人代表的角色定位上讲,校长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好,把学校日常工作管理好,把学校面临的各种关系协调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办出一个让学生、教师、家长、社会满意的学校,便可称得上教育实践家或教育管理专家。 
    其二,可努力定位成为本区域有影响的教育家。一位校长要把学校办好,在教育领域作出成绩,就必须争取学校所在地政府的支持、社区的支持及家长的支持。校长只有首先赢得区域声誉,才有可能使自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其三,可努力定位成为某一教育类型的教育家。就广大校长而言,学校管理实践是具体的,他们或从事小学教育,或从事中学教育,或从事大学教育,或从事职业教育,因而在其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领域最可能作出成绩。同时,许多校长是学者型人物,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或特级教师,校长在学科教育教学领域也容易作出成绩。因此,校长一心一意把自己所从事的具体教育领域或学科教育教学领域做好,便能使自己成长为某一教育领域或某一学科教育领域的教育家。 
    上述定位是符合当代中国校长实际的,也是校长们成长为教育家的目标相对容易达成的。当校长成长为教育实践家、教育管理专家或某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某一区域的教育家,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在教育领域取得更大影响的基础,具有了在更大区域内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校长成长为教育家,正确的定位应该是从微观走向宏观,从部分走向整体,从实践走向理论,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区域走向全国,从国内走向国际。 
    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过程和规律是什么? 
    一般讲来,校长具有成长为教育家的最有利条件,这是因为校长拥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拥有实践自己教育思想(教育理想、教育理念)的基地;拥有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进行资源配置的一定权力。但是,校长并不一定会成长为教育家,古往今来,不少校长在任时期并无建树,即使有举措也往往表现为决策失误或对问题处置不当而影响了学校发展,成为不被师生接纳,甚至受到师生公开排斥、拒管或驱赶的“失败”型校长。这里要澄清的是,校长之成为校长的条件不等于校长能成为教育家的原因。校长之成为校长,与其自身拥有的知识、学历、能力、性格、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也与外部提供的机遇、校长选任制度、环境等相联系。因此,校长之成为校长的条件只是为校长可能成长为教育家提供了平台和基础。校长要成长为教育家,必须遵循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规律,经历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过程。 
    校长成长为教育家的过程,可以作以下描述: 
    其一,是不断进行人格修养、提升人格境界的过程。校长在办学治校过程中要被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同行、社会认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教育领域,人们首先认可的是人格,如果校长人格境界不高,缺失人文精神,缺乏人权观念,缺少人道情怀,也就必然缺少亲和力、影响力。因此,校长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教师的教师。 
    其二,是需要持续奉献的过程。培育人所具有的长期性,教育效果的迟效性、隐蔽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校长办学治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出成绩。面对复杂、艰巨、长期的教育任务,校长不仅要有奉献精神,而且要做好进行长期的奉献的心理准备。不少校长刚走上岗位时热情满腔,精神饱满,不计得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开始退却,精神开始不振,得失开始计较,进而不能保持持续的奉献状态,也就难以走向教育家的境界。校长办学治校,首先是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成长,然后才能获得自己的成长。 
    其三,是不断反思、改进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办学经验的过程。校长在办学治校过程中,必须不断反思教育教学的成效、办学治校的成效,进而巩固有效之举,改进不足,使办学治校逐渐形成特色和优势,最终形成实际成果和理论成果。这样才能成为具有独到教育实践和独到教育思想的人。 
    校长之成长为教育家的规律,虽无定论,但不少学者所进行的研究对教育家之成长规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示。北京教育学院钟祖荣教授主持的《中小学教育家形成的机制研究》课题组认为,教育家形成有以下四条规律性特征: 
    一是认清和满足社会需要,抓住和解决时代课题。即能够成为教育家的人具有预见性、洞察力,能够把握时代主题和社会需要,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为社会培养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二是优异的内部素质与良好的外部条件之结合。即从事教育的人们中,那些具有好学不倦精神、勤于实践精神、献身教育精神、敢于创新精神的人,往往能够与外部社会发展教育的要求、鼓励教育创新的环境以及社会对教育业绩的认可等有机地契合,进而在教育领域做出成绩。 
    三是教育业绩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即在继承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在借鉴前人教育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现实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敢于创新,兴利除弊,做出创造性的教育业绩,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富有特色与成效的教育实践成果。 
    四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即在教育生涯中实现了一定教育思想或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又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基础上总结出了新的教育思想主张或教育理论。 
    其实,外在的社会环境,个体的天赋条件,只是具有了在教育领域做出成绩的基础,当代校长能否在这种基础上成就事业,达至教育家的境界,关键是其自觉状态和能动状态,如果校长个体的自觉性能够保持、能动性能够持续发扬,定能在教育领域成就一番事业。 
    著名学者、教育家研究专家孙孔懿先生通过总结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成长史,得出“5个自觉”,即“对人生意义的自觉、对社会责任的自觉、对教育价值的自觉、对实践探索的自觉、对理论思维的自觉”,这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教育家的关键。 
    校长如何抓住当代的教育家成长机遇? 
    要成长为教育家,校长自身的努力是根本。同时我们也要承认外部环境是否适宜,有时也是一粒种子能否生根发芽长大的关键。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都产生过成功的校长,诞生杰出的教育家,但是在一个可以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时代和社会里,在一个重视人才、重视教育的时代和社会里,校长有着成为教育家的更大的成功;反之,校长失败的机率则要大得多。当今时代,是一个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创新的时代,是一个有助于更多的校长成长、成功、成为教育家的时代。因此,当代校长要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把握住当今社会为校长提供的创新、创业机遇。从把握时代机遇的要求上讲,当代校长还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使命感。当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教育是提升民族素质之基,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本。教育怎样才能肩负起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教育怎样才能促成人力资源强国的建成?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教育如何培养有社会实践能力、有社会责任感、有世界眼光、能够引领社会科学发展的新一代?这些崇高而艰巨的任务主要靠培养人才的学校来完成,校长们自然也必然地肩负起了这些崇高使命。 
    时代紧迫感。当国家经过努力满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愿望之后,当社会发展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教育的主要矛盾已变成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期待着优秀的校长办出优质的学校,党和政府期待着校长成为教育家,办出国家、人民满意的教育。当代校长只有毫不懈怠,勤奋工作,勇于改革,才能向党和政府、人民群众交出比较满意的答卷。 
    责任感。近代以来许多杰出校长在学校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都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肩负着崇高使命,因而校长岗位神圣;校长岗位神圣,因而校长责任重大。这种责任从大的方面讲,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从具体方面讲,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牵涉着与学生相连的几代人的命运。由此看,缺少责任感的人不可任校长;只有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才能为校长,也才可能成为好校长。 
    生命意识。当下有些校长工作动力不足,只是着力于学校的常规管理,着力于学校秩序的维护,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满足于校长任上的平安无事;有些校长甚至因提升晋级无望而敷衍工作。从生命之本质上看,校长在校长岗位上度过的每一天都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如果敷衍自己的岗位、敷衍自己的工作,实质也是敷衍自己的生命。校长在自己的任上,是改革创新,还是维持现状?是有所作为,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短期应付,还是长远打算?是为了自身利益,还是为了学生、学者(教师)、学校的发展?这些不仅与校长的生命状态、生命价值相联系,更联系着教师、学生的未来发展。 
    机遇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为广大校长提供了可以施展才华、施展抱负的现实舞台。一般讲来,教育事业大发展之时,也是教育事业充满矛盾之际;教育事业大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新要求、新矛盾,迫切需要校长们进行新思考、新探索,迫切需要校长们拿出新举措、创造新经验,迫切需要校长们提出新思想、做出新解释。有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代校长抓住了当前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找准新的突破口,必将取得新成绩,做出新贡献。 
    反思意识。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校长在谈到影响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因素时,往往把客观条件、外在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不容否认,客观条件有它的作用存在,但当下,对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办学质量提高进行深层原因分析,客观原因要让位于主观原因,外部原因要让位于内部原因,他人原因要让位于自身原因,学生原因要让位于教师原因,教师原因要让位于校长原因。校长要反思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理想、管理精神、管理精力、管理态度、管理方法、管理水平,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首先要从校长自身的改进开始。 
    人梯精神。如前所言,校长治校办学首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只有依靠广大教师,才能把学校办好,这是古往今来无数校长的实践证明了的。教师群体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有着强烈的事业追求,教师群体对物质的追求具有有限性,对成就事业的追求具有无限性。校长要想成就事业,必须重视培养教师,必须尊重和善待教师,必须使用好教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教师搭建成就事业的舞台。校长首先将教师培养成学科型教育家,才可能使自己成长为教育家。 
    人文精神。人文色彩的缺乏、人道情怀的窄化、人权观念的不够、人性气息的不足是当下一些学校管理的通病。古往今来成功校长的成长经历证明,崇高的人文精神、博大的人道情怀是校长走向教育家境界的基础。当代校长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增强人文精神,充盈人道情怀,夯实成长为教育家的人文基础,才会办出有品味的学校,才会办出有品味的教育,才会培养出高本领、高素质、高境界的学生。
      (作者系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