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打印机怎么使用:*打座知识须知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19:11:15
打座知识须知3
乘一法师简介:

乘一法师简介:
乘一法师法名常济,字登觉,俗姓梅。1994年依上海元音金刚上师修学禅净密,1997年于福安万寿寺闭关修学三年三月三天,2000年接印心宗法脉代师灌顶传法。2007年接深圳弘法寺本焕大师禅宗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世法脉,大师传法偈曰:常持诸佛无上戒,济世救人悟真如,乘愿应世弘圣法,一心不二普度生。
在恩师茗山长老、本焕大师、慧律法师、晋美彭措法王、白玛格桑活佛、元音老人、徐恒志上师的提携开示指导下,从事禅宗、净土、密法的教学,讲授楞严、法华、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等大乘经论和修行法门,对诸佛菩萨及善知识常怀感恩心……
二七第一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二零零九年十一月十六日,星期一,农历是九月三十日,是第二个七的第一天。通过一个星期地打七,大家都有很大得进步,从大家的表情上可以看得出来,很欢喜,很轻安。你心虽然欢喜,但是不要说话哦。欢喜了就高兴,控制不住就要说话,找人谈我的禅定怎么样、我怎么坐在莲花上、我怎么空掉、什么都来了,你不要找人谈这个,相互之间也不要谈论。如果放在心里控制不住,有什么境界自己不明白,你可以问师父,这是好事情!第一个七辛苦过去了,第二个七就坐得轻安了。
有些问题在此先说明,有人身体欠佳,处于亚健康状态,通过打七,病气病兆会翻出来,不要害怕,要坚强再坚强,要坚持再坚持!这是好事情,翻出来了,就好了。我跟你们讲,我的业障比你们重,自从打七以来,就没有一天好日子过。你们不知道,打七之前,我的嘴里就有两个溃疡,吃饭也受影响,讲话又不好讲,这两天舌头说话都转不过来,吃东西硬吞下去的,加上我讲话本身发音不是很准,可能你们听起来很麻烦。所以说,没办法,我不讲你们不知道,也不是好受的,说明我业障重,寒气的虚火翻上来了。
通过打坐,这几天大家出现了些问题,有人心脏跳得快一点,有人身体哪个部位有不同反应,这属于正常情况,不要害怕,坚持过去就好了。
这几天气温较低,南方的冷和北方冷不一样,北方有暖气,南方冷没暖气。这里是第一年开始打七,第一次打七有好多准备工作要做,准备了一个多月,有些准备工作来不及做,加之今年提前降温,老天似乎也在考验我们。希望大家多多地原谅!其实这样的条件,从我组织几次打七的情况来看,还算比较好的啦!那年在卧龙山打七,山顶上的大殿密封程度不好,风呼呼地吹进来,在灵岩寺的那次打七也很冷,这里相对而言好多了,请尽量坚持!实在冷得坚持不住的,到护法那里登记一下,护法会根据轻重缓急,统一安排。
下面讲一下经费情况,明文规定打佛心七要交生活费,是第一次。印心宗这几年打七都没有明文规定要交生活费,是大家随意交,如果不够开支由常住补贴。这次我们根据借用道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其它一此因缘,提出每人每星期交300块钱的伙食费,是在试行与摸索阶段。第一个七打下来,总共收到打七费用是45700元人民币,第一个星期伙食费支出人民币是6032元3角。大概的情况是这样子,给大家讲一下,使大家心中有个数。生活费若不够,常住再补贴进来。生活费若有剩余,供养常住佛法僧可以吗?若要退还也可以提出来,同意供养常住佛法僧的,请举手!大家同意了,那么若有余款,我们就供养常住佛法僧了。第一个七的情况就这样,第二七、第三七的经费收支情况到时候再公布。账目管理有出纳,会计,总管。每一分钱的收支,由出纳经手,会计审核,总管审批,管理应该说是到位了。这个问题就这样简单讲一讲。
其他几个问题,刚才在食堂里跟大家讲了,希望大家严格要求自己,严格遵守打七的各项注意事项,将这次佛心七打得圆满些,收获大些!
接下来给大家讲证体启用。昨天我们讲了个开头,今天讲打坐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上座时:
第一、在六印时,当遵师所嘱如法而修,勿坏规矩,勿贪多,勿性急,勿争胜,勿怕难,勿杂他课。
修心中心法六印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遵守上师所传教法,如理如法地用功修行,不要坏规矩。就是说,上师叫你怎么修行,法本上叫你怎么修法,你就要如理如法地努力用功。怎么修法?有修法的程序,不能坏规矩,不能自己想个程序出来。在一百座以内,每天只能修一座二小时,不能贪多。一百座以内,尤其是五十座以内,如果一天修两座的话,那个反应是很强烈的,那会白天晚上都睡不着觉,犹如吃了长白山人参一样,有些人就害怕了,因为修这个法的力量很大,所以不能贪多坐,一百座以后可以加坐,这个就是规定。碰到问题,碰到有烦躁的事情,就是碰到修法上一些问题,心不要急,不要急性子。很多事情它是需要时间和功夫来磨练的,你这个因缘的生起和灭了,需要一定的时间因缘的,不可能马上一个事情成住,马上就要把它坏灭掉,如我这个溃疡,它就要经过一定时间,溃疡已经发出来了,不可能马上灭掉,要耐心地等待,慢慢会好起来,所以碰到问题,碰到什么地方不舒服,心不要着急。
修行不能争胜好斗,相互之间不要比较境界。他打坐怎么有这么个好的境界,我怎么没有这个境界,然后自己也要追求这个境界,这叫好胜心,这样就是妄念上加妄念了。要求大家在打七的过程中,在今后打坐修行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不要相互讲禅定境界,不允许讲禅定境界,你讲了会动人家的心,因为每一个人无量劫以来的修行因缘各不相同,每个人所接触的生活环境也不相同,所以各自在打坐过程中翻出的禅定境界也不一样,没法比较,不可能一样,双胞胎还长得不一样呢!所以说不要去比较,不要去争胜,各有各的境界,各有各的优缺点。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多看别人的长处,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同事之间、同学之间要相互学习,要取长补短,不要整天盯着别人的缺点,忽视别人的优点,这样你就会有“我慢心”生起来!要相互关心,要关心你周围的人,不要那么自私,整天想着自己打七过程中怎么样舒服一点,怎么样好一点,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周围的人,多考虑周围的同学、同修,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修行,给他人创造好条件,宁愿自己辛苦一点,要有这种相互关心的心态。你整天都为自己着想,问题就出来啦,烦恼就出来啦。打七过程当中,尤其是女众,心量要放大,每次打七碰到问题女众是比较多的,这是心量的问题!多为别人考虑,少为自己考虑,问题就没那么多了。
在修法过程当中,不要怕困难,比如说手痛、脚痛,还有哪个部位翻病兆,这是正常情况,随着时节因缘它都会过去的,有生就有灭,不要怕困难,要迎难而上,克服这些困难就是进步。还有一个就是不要杂修,在修心中心法六印过程当中,一般不提倡再修其他的法,要专心修这个法。杂修其他的法,则用心不一。有些同学说修一座心中心法,刚开始修太少,太少可加修一座大莲花手印(六字大明咒),那样不属于杂修。大莲花法和心中心法是属于一体的,是同一个法门,都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无相法门。在百座之内,早上修一座心中心法,如有时间,晚上再打一座大莲花手印,千万不要两座都打心中心法。否则就贪多了,把种子翻起来你受不了。切记!切记!
第二?、手指酸痛时,乃拔除业障时也,越要息心,专顾持咒,立即不酸;若一有妄念,即又酸痛,比之小学中严师督责尤为严切。一切修法设备务照乙亥讲演录所示,不可更张。
我们打坐的时候手指酸痛。手指连心,把你的业障、病气从手指中拔出来,从全身所有的毛孔中翻出来,手指的酸痛和其他的腰酸背痛都是属于翻业障的显现。有些人心脏跳得厉害,有些人心脏痛得厉害,这也是翻业障的一种现象,遇到此种情形不要烦恼,把心息下来专注地持咒,一心一意地持咒,酸痛慢慢就会消去!你如果老是想着那个痛,散心持咒,就会感觉越来越痛。故修法之时要一心持咒,心念耳闻,不睬杂念,绵绵密密地持咒。
第三、身上血气变化时,如腰酸、背痛、腿酸、腹胀等等,都是好现象,切勿疑退。腰可稍靠,背不可靠,酸痛数次,即又不酸,病根可拔出也;如气不顺,上逆气打呃,与出虚恭时,以及吐痰咳嗽,一切听之,切勿以为不恭敬而压闭之,以至成病。
身上的血气变化时,打坐的时候,所有的气脉都在变化、走动。气脉走动,就推动血液运动,就会产生腰酸、背痛、腿酸、腹胀、胸口闷等现象,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好现象,通过打坐气血活动开了,原先不通的气脉慢慢通畅,会有胀痛、酸痛、胸闷这些现象,不要害怕,好多人问来问去,都是问这些问题,这是很简单的问题,不要怀疑,更不要因害怕而退失不坐了,越是这样越要精进地用功,那就过去了,如果是腰很酸痛的话,臀部后面的那个地方可以稍微抵一抵、垫一点,但是背部绝对不能靠,腰部可以抵一抵,背部靠着了,后面的督脉就被压住了,血气就上不来。切记!再说说酸和痛的数次,有时侯痛,有时候不痛了,有时候又痛,会反复的,用功过程就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一浪起来一浪平息下去,又一浪起来一浪又平息下去,就这么一浪一浪地往前走,痛的间隔时间也会不断地拉长,原来是一天、两天痛一次,以后慢慢地拉长时间,逐渐地不痛了,到了不痛之时病根就被拔出来了。打座过程当中,如果气不顺,有打嗝的,或者是逆气,气往上就是打嗝,还有出虚恭的,吐痰的、咳嗽的,这一切都禁止憋着,这一切都随它去,不要认为是对佛菩萨不恭敬而压住,那样会压出毛病出来!如果是一起打七就要注意,否则会影响周围的人,反应强烈的人,就到房间去打坐。
第四、心上变化,如忽而心乱如麻、思念如潮时,只要一觉即顾到咒,自然前念顿销,立即归空;又心乱能自己觉知者,此觉知即是初发之灵慧,名曰始觉佛光,由觉知而分明,而了了分明;又分明而心不移,久之心与境接而心不夺,遂入不动地。此由座上静极而定,由定而初发之慧力也。此正进功时,若怕乱而不敢再坐,则大误矣。
心上的变化,心起妄念。前面讲的是身体的变化,下面讲心灵上的变化。打坐中起的妄念会很多,有时候会妄念如麻,看都看不过来,象潮水一样涌过来,心念如潮,咒都没办法提起来。这个时候念咒的力量似乎没有心念如潮的力量大,妄念来的时候,念咒根本没办法把妄念摄住,感觉心念如潮、妄念如麻。这个时候你还是要做功夫,你就只顾着念咒,虽然这咒的力量好像很小,但是你还是要把咒提起来,只有这个办法,没有其它第二个办法。就是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这就是窍诀,然后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或者过了这一座,到了第二天,心就清静啦!那个烦恼散乱的心、妄念如麻的心就已经过去啦,所以当时来的时候,你不要烦恼,不要害怕,还是如法地念咒、听咒,这样慢慢地就过去,有时候打坐过程中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候下座也会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候觉得很烦,妄念如潮,心乱如麻,但又看不清楚到底烦什么,这叫无明烦恼。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你就把咒提起来,一心念咒、一心听咒,心念耳闻,不睬妄念,全心全意集中精力念咒,度此难关。若是一个人在家里可以大声念,修法出现这种情况,是借诸佛菩萨的力量加持,把无始以来的烦恼种子翻出来,你的心就清净喽!
我刚开始修法,是在青田石门洞灵佑寺,一班和尚打坐打得烦恼起来了,就打电话问元音老人,老人说,“到山上大声喊!对着瀑布大声念咒!”我们就对着瀑布大声地念咒,念累了回来就好了,所以这个属于正常情况,并且还会间断性地复发,有一段时间心里很清静,有一段时间心里又会很烦,这个修行过程也是属于波浪式前进的。
你只顾一心念咒,妄念自然消去,立刻进入空静,那么你就能够觉知到自己心乱,能觉知每个念头起来是乱心,能够觉知到妄念起来,能够发现知道自己乱想,是妄心、是妄念,这就是初发之灵慧,我们有本觉智慧和始觉智慧,这就是始觉智慧被你开始启发出来了。始觉,开始的始、觉悟的觉,开始觉悟那是妄念了,始觉智慧灵知就打开,慢慢地磨练启用你的灵知,始觉的智慧力量就越来越大,始觉的智慧越来越大,妄念一起立刻就被化空了,到最后妄念起都不敢起,妄念不敢见你始觉的面,妄念一见始觉它就化为乌有了,就像雪碰到春天的太阳一样迅速消融掉了,因为始觉的智光现前之后,由觉知而分明。从刚开始能觉知,到后来了了分明地看住每个念头,最后能够了了分明觉知,由分明而心不移,久而久之,心与境相接触之时,你的心不会被境界所牵走。一般常人,心和境界一碰到的时候,这个心就跟着境界走了。你如果时时观照这个心,观照时间长了,这个始觉的智光慢慢地增长了之后,心与外面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你就能看破它,不会跟着那个境界走,这就力量比较大一点了,接下去继续用功,功夫成片后,任何境界现前,都能够觉知,心不会被外面的境界所牵走,做到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
所谓境界是什么?说有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风是顺着你的,称赞你真用功、真不错、真听话,你心生欢喜,被四种顺风吹得飘飘然了,心想我真得很好啊!这样想就上当了!还有四种逆风,说你不好的、说你缺点的、批评你的,听到批评你脸“哗”地放下来,光火,跟人家甩门子,甩脚板给人家看,这样你又被四种逆风吹走了。
如果这些境界到你面前,都能够不被牵走,你的心还是那么清净本然,圆明不动。到这种地步就入八地,八地就八风吹不动。八地菩萨讲起来很简单,其实用功保任起来要相当时间。
由座上静极而定,这个功夫怎么来的,还是要打坐。今天有人跟我讲,他现在已禅坐到静极而定的功夫,整个人所有的毛孔都非常得舒服轻安,身心空净,此禅定的境界就比较深啰。这种定就能开发你智慧的力量,没到八地以前要打坐,到八地以后还要打坐,八地以后还有微细惑,昨天讲过,要深入金刚萨埵定才能够看到那微细惑嘛,八地以后若不通过禅坐也不易看到微细惑,打坐是修行最基本的方法,要多打坐修禅定。座上能入定,才能考虑下座之后如何以定开慧觉照分明,你座上都不能入定,座下怎么能以定开发智慧呢?!你的心很乱,听讲法听不进去,看书也看不进去,碰到事情马上就光火了,你就开发不了智慧。
这说的是禅修进步过程:从这个心很乱、乱得不得了,慢慢地能够觉知,慢慢地打开始觉智慧,慢慢地觉知能够分明,又能够了了分明,了了分明觉知心与境接触之时,不会被境界所牵走。最后对境无心,八风吹不动,入不动地。随着禅定功夫逐渐地深入,那么智慧力就逐渐地增长,所以古德说:不怕念乱,只怕觉迟。
在用功的过程当中,要持之以恒、如理如法地用功。那么,看到心不乱是进步,看到心乱也是进步;心清净是进步,心不清净且乱得不得了也是进步。这个观念非常重要,有人认为,心清净了是进步,心乱了就不是进步,这个观点不一定正确。只要如法禅修,心静或乱都是进步,如果你以这种心态去禅修,心乱了就不会烦上加烦,不会妄上加妄,心清净也不会欢喜,清净是你的本来心,就不会因为心乱而不敢再禅坐了,如果因为心乱而不敢再禅坐,那就耽误大事了,不能那样!
第五、坐至不觉有手、不觉有身、并不觉有我,但见闻仍了了,此定相初现前之时也。但此境界乃自然而致,切勿求之,求即不得且反乱矣。
禅坐得不觉有手,不觉得有身体,也不觉得有我。身相没了,手脚、脑袋、整个身体没了,但是见闻仍然了了,这种定境,为定相初现之时。此境界是自然而至的,入定是自然而至,水到渠成,不能去求。有求之心,这种定境就不会出现,所以说我们打坐的时候,要如理如法的用功,心念耳闻、不睬杂念,坐姿端正,一心念一心听,妄念来不理它,就这么用功,你不用去求禅定境界。
第六、坐至若昏若迷、浑浑噩噩,口若停念,似将入睡,而手印勿散,忽又廓然无我时,此时见闻不灭,而身心两空,身又异常舒适,金刚经譬如人身长大,此正实相现前时也。倘一凛觉,此境界即不有矣,此即是定相。但一觉知,即又出定也。时不必久暂,因入定时,自己不知也,此境界乃自然而致,切勿贪求。此四、五两条境界初现时,极易觉知,必以为奇特,不知此后常常可以得此,惟不若第一次之易觉耳。譬如初尝辣味觉得特别,久尝则又忘其为辣也。又此四、五条不知何时始现,不可先告之以乱其意,恐贪求而成妄念,反不得定矣。
坐得若昏若迷、浑浑噩噩,好像昏睡过去一样,嘴里念咒好像有点念不出来了。这种境况,如果手印不散,坐姿端正,这种定境叫昏定。
禅修的人,把握好昏定很关键。昏定若任其继续下去,就是昏沉。遇此定境,务必要把持住,不能让他再昏沉下去,若把持得恰到好处,他会身心两空,浑然无我?,见闻了了,但无分别,这个时候心是空的,身体也是空的,身心轻安。金刚经上说“譬如人身长大”,人的身体象虚空那么大,整个虚空都是你的身体,这种情况是证得实相现前时,就是证得实相。实相就是见闻了了,但无分别,看到一切东西都有,但是身心空明,亦无分别,这就是实相现前。什么叫实相?见相非相就是实相。实相是一切相都有,但是一切相都毕竟空,这就是实相。不是没有相,是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就是实相义。
如果你一凛一觉,一觉知的话,那么这个定境界就没有了,就出定了,一提就出定了。所以这个都是属于定相,禅定的定相,但一觉知,即又出定。定时不知久暂,因入定时,是无分别智现前。此境界乃自然而致,切勿贪求定境。
刚开始学佛禅修的人,遇到这些境界会觉得很奇特、很奇怪。其实不用奇怪,这属于正常情况,禅修过程中还会经常碰到。第五、第六种禅定境界,你出现过第一次了,以后再出现就不容易觉察到,第一次最容易觉察到。到了后面,经常会出现这个定境。有时心很乱,慢慢觉知了了,空净分明,以后会觉得很正常。打坐习惯了,犹如辣椒吃多了,感觉不是很辣,从来不吃辣椒的人,第一次吃觉得很辣。修学禅定亦复如此,禅坐时间长了,慢慢不知道禅定境界什么时候开始来,亦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入定。此种定境出现,不要对同修讲,更不要向他人炫耀,也不要贪求定境,一有贪求之心,反而不得入定。
第七、坐过六印后,意境较前迥然不同。何也,以根已拔去也。故必有一度忘记之病,于座上时忽然一切忘记,并咒亦念不出,此无碍也。人往往不注意之,盖初得无住境界,刹那澄空,无善无恶,觉知仍了了,亦不落於无记,自然而非空非有,实相现前矣。
坐过心中心法六印二轮之后,一百座已满,意境与以前迥然不同,业障的根已经拔掉了,就像那棵树,虽然还栽在那个地方,下面的大根已被挖走,看着还有绿叶,但是慢慢地它就死掉了?,病障、业障也是这样。修过六印之后,三恶道恶业的业障,已经拔掉了,在这种情况下,一度会出现很容易忘记人和事,忽然之间,一切都想不起来,禅坐时一下就空了,什么都想不起来,要想它都想不起来。这是一种空灵的状态,连咒也念不出来了,这种情况无障碍,属于正常情况,是定境现前,属于初得无住境界。
初得无住境界,见闻了了,但无分别记忆,这是一种无住状态的境界。初得无住境界,刹那澄空,无善无恶,觉知了了,而不落无记。觉知了了,虽然觉知了了而无分别之心,想不起什么是什么,并非没有觉知,自然非空非有,实相现前,非空非有即是实相。
非空非有是什么?觉知了了,不着两边;不着在空,也不着在有;不离开空,也不离开有;不即不离,空有不二,就是实相。这种禅定的境界,就是见到实相的境界。
第八、此法制心不落于断灭,以有真言奉持故;不落於散乱,以有咒印摄持故。身口意三业互摄,死心塌地,不容不归於一,再因三力而一亦化之,一亦不可得,入於无染无着之境。所谓法以资定,定以养慧者也。故入手在先得定,能定则可转一切散乱,颠倒妄念顿入于空,空又归定,辗转化除而定慧等持矣。
此法制心不落于断灭。修心中心法,因一心打坐,一心念咒,一心听咒,故不落于断灭。为什么?以有真言奉持故。有咒在念,咒念到再也念不出来了,了了分明的灵知就现前,不会落于断灭,亦不落于散乱,以咒印能摄持心故。身口意三业互摄,死心塌地,不容不归于一,逼着你归于实相的状态,再因三力而一亦化之。就是说身口意三密加持,死心踏地地用功,逼你归于一的实相状态,最后连一也要化之,一也不可得,就是实相也不可得,也不着在一个实相上,入于无染无着之境。
所谓法以资定,定以养慧。能观照得了了分明,就是慧;清清爽爽不住于善恶,就是定。故入手先在得定,修心中心法一入手先在得定。能得定,则可转一切散乱颠倒;能得定,则一切散乱颠倒妄念顿然归空。是故定则空,空则慧,慧则定,辗转化除而定慧等持!
什么叫定慧等持?清净本然,不动圆明,不住善恶二元,不住无记,不住任何境界,是定;色空不二,寂照圆明,无念应万法,恒沙妙用,是慧;证体启用,定慧圆明,体相用一如,是定慧等持之修。
第九、得以上境界者,为实地修持、亲证实相之功,非同小可,与用慧力死参,得其理解者不同。惟初修心密者,无人不证得。而无人能知其妙,翻以此境界为恶相,或惧而不修,或疑而改道,甚至有以咒文书成一圆相,每持一遍,即观一字,或观圆轮,照藏密修法,欲求得定岂不妄哉。
得以上境界者,为实地修持、亲证实相之功,非同小可。与用慧力死参,得其理解者不同。禅修心中心法,是靠实修实证,然后证见实相,这就是亲证实相之功,非同小可,力量就比较大。而禅宗是用慧力死参,得个理解,是名理悟,其力量比较小。显而易见,禅修心中心法亲证实相之功,与禅宗用慧力死参得理悟之力,各自不同。
初修心中心法者,无人不证得实相。初修心中心法,三、五百座内都能亲证实相。但是有些人证到实相后,不知道体悟,不知道起用。只知道证见自性了,证见实相了,却不知实相的奇妙之处,虽证得实相,却不知其妙,反而以此境界为恶相,或恐惧而不修,或怀疑而改道修别法,甚至以此咒文书写成一圆相,每持一遍咒,即观一个字,或观月轮,按照藏密的那种修法,修有相法去了,欲求得定开慧,岂不妄哉!
我们要注意,当你亲证到本来面目,一定要敢于承当。你不要不敢承当,认为这不是实相,只是平常的境界,然后不重视它,这样就错过了,其实当你证到心若虚空而了了分明,见一切相都不住着,在非空非有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就是实相现前。毕竟空同时毕竟有,就是实相现前,你要敢于承当,见相非相即见如来,你不敢承当就太可惜了,改道修别的,这就福报不够。
证实相,禅修心中心法五百座内没有人不证见的,就是不敢承当。第一次是错过了,第二次更滑过了。滑过去了,不知道,其实都证见实相了。心中心法三密加持,逼使你证入一实相,这个一就是实相,最后连实相也不可得,就是毕竟空。
承当实相之后,更要体悟实相的无生法忍,方知实相的神奇妙用,就不会害怕、不会恐惧了。有人证到这种实相境界之后反而心生害怕疑惧:我怎么一打坐什么都没啦,会不会着魔啊?有一同修证得这种实相状态后心生疑惧,然后就去问一师父。这师父给他说:你不能再修了,再修下去会着魔啊!他就不敢再修下去。因害怕、恐惧而不修了,又因怀疑而改道修有相法门,修大圆满前行。好多修心中心法的人因此而改修大圆满前行有相法门,觉得有莲花佛相观想很相应。现在上海也有好多人改修东密,东密是从日本传到香港广东,从香港广东传到内地,他们还专门找修过心中心的人去改修东密,要把修心中心的人拉过去,因为修过心中心的人有打坐基础啊!
见道位后,要敢于承当,一定要悟明心地。只有悟明心地才有转身处。禅宗叫转身处,犹如打太极拳,转身处你不转身,就死在那边上,死在那实相上,所以转身处悟明心地更为重要。如何悟明心地?体相用一如,体也毕竟空、相也毕竟空、用也毕竟空,见一切相,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都是非空非有、毕竟空,你每个心念起来是变化的、生灭的,每个心念都是毕竟空,所有的这些道理,都要悟明白,悟明心地才能够活灵活现地起妙用,以见道实相为根本,以悟明心地起相用。以悟明心地之道理来观照你的言行举止开始修行,这才是转身处。好多人不知道转身处之妙!
以上九条,为座上时之用功法。如已得资财,尚未明用法者,虽与穷困无异,然究不同,因一启即成就耳。
二零零七年灵岩打七之前,好多人都已经证道实相了,却不知道应该怎么修行下去,对修法很是茫然,就是因为不知转身处。大鹏金翅鸟脚跟一点地,继而飞行十万八千里,证到实相就是脚跟一点地,点地后还要转身飞起来,转身飞起来就是转身处。证道实相若不悟明心地,就是不知转身处。不转身怎么能够飞起来呢?!所以,悟明心地转身处很重要。
有人问,“师父啊,我见实相了,见实相就明心了吧?”,见实相不一定明心,明心者一定见实相,你不转身就不明心,死在那里没用处,如果真正明心,那肯定见实相。不见实相佛性不能明心,因为心的根本就是实相佛性。
证体启用者,证见实相即是证体,悟明心地转身处就是启用。证见实相,是成佛的根本资粮。倘若不启用此资粮,则与无资粮相等。是故,只有善于启用资粮,方能得道真实受用。如金矿,若不开发提炼出纯金,就不能获得真实受用,又如亿万富翁,库存每一分钱都被管家封锁着,富翁不能支用,则此富翁与穷子一样贫,只有把管家转换掉,主人启用库存资金,方是名副其实富翁。证体启用亦复如此!
下座时:
第十、下座时,往往不知练心之法,故虽修至三四千座,终不能启慧得受用也。当知上座时如磨刀,下座时正要切用也。磨磨切切,切切磨磨,自然体用合一而纯熟矣。又下座后,切宜走二三百步,流通血气。
打坐是磨刀,下坐是用刀。好多人往往下座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练心,虽然修法三、四千座了,三千座是九年,四千座要十二年,还没有启发智慧得到受用。为什么?就是没有转身启用啊!当知上座时如磨刀,下座正是要切用的时候,要磨磨切切、切切磨磨。上座时是磨刀,然后下座后,这刀拿去割一割,用完了再拿上去磨。定慧要双修,定慧要等修,所以天天要打坐,还要天天把刀拿出来用用,光用刀而不去磨,刀会钝掉,割不进去了,费很大的力气,怎么就割不进去?那就是你的刀钝了。碰到问题起烦恼了,赶紧还是每天要打坐。这样每天打坐、每天启用,你这个刀就越用越快,自然体和用就合一,就纯熟了。另外,下座以后,切宜走二三百步,流通流通血气?,坐在那里两个小时、四个小时不动,下座了要按摩走动,或者做做动功。
十一、下座用功,乃脱化之法,即移座上功夫,用于人事耳。盖所练者心,心无上座下座之别。正因平时有烦恼、迷惑等苦,所以要坐,座上得力,正可适用于平时。譬如因穷而求财,及既得财,转又勿用,或不知经营生利,岂不终穷也哉。
下座的观照用功,乃脱化之法,即移座上的功夫,用于人事。所谓练心,心没有上座和下座之别。平时有烦恼、迷惑等苦,所以要打坐,座上得力了,正可以用于平时,把打坐时候得轻安移到座下来,以打坐之时证悟到的真理,启用智慧待人接物做事情。犹如穷人得到财,转而使用,见到实相,就相当于得到财富一样,得了财富要转而使用,要知道经营,清楚做什么生意赚钱,做什么生意亏本,不要得到钱却拿去做股票,全亏进去,有一个同修就这样,炒股炒得倾家荡产,所以要将钱用得正当,你要把打坐的资财全部用到正当之处去,然后你这个钱就越赚越多了,就是要知道怎么用。如果赚到的钱,不能正确使用,或不用,那钱等于不是你的一样,现在好多人赚了几百万、几千万,你如果不用,那钱不是你的,要正确使用出去,这钱才算是你的,不然一口气没有了,那钱还是你的吗?!我们证见实相了,还要悟明心地开智慧,且将实相智慧在实际人事当中用出去,才算是得道实相智慧的真实受用,你若不会用或没用出去,则等同于未见实相智慧之人。所以座上得力了,座下才能够用得好。有些人说,师父我已经坐了一千座了,不用再坐了吧?用不用坐,要看看你的那把刀会不会钝,你的那把刀如果不会钝了,你就不用再磨刀,不用再打坐,你那把刀用用又钝了,切不进去了,碰到事情做不了主了,你赶紧打坐,这千座之说,也是方便说,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而定。
十二、实相者,本来之佛性相貌也。欲形容其湛寂本体,名曰清净;欲表示其无住妙用,名曰自在。人能于座上所证得之清净自在光景,移用于人事颠倒之时,无不化有归空,化颠倒为清净,化烦恼为自在而苦灭矣,且可灭他人之苦矣,此名度生。
实相者,本来之佛性相貌也。实相是什么,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就是佛性的相貌。欲形容其湛寂本体,名曰清净。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欲表示其无住妙用,那就是应无所住而起妙用,应对一切事情我不住着一切事情,不住着一切境界,用过就空,犹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用的时候也是空,即是真空妙有,这就叫自在。清净自在,清净是本体,自在是起用。能于座上证得清净自在的光景,移用于人事颠倒之时,如果化有归空,化颠倒为清净,化烦恼为自在,一切的烦恼痛苦就可以灭掉,还可以灭他人的烦恼之苦,这就叫做度众生。
元音老人讲得很清楚,实相就是我们佛性相貌。见到一切不住、了了分明、非空非有,这个就是实相,禅宗也是这么讲的,实相是体相用一如的。相是毕竟空,用是毕竟空,体是毕竟空,体、相、用都毕竟空,才是真正的实相全貌。光见到这个体,如果相和用都不知道,这个还不完整。体是根本,相用是启用,相用与体是分不开的,只知体而忘了相用,以为是实相,这样理解是不对的,体相用是分不开的,有体就有相,有相就有用,要体相用一如,湛然空寂,圆明不动,清净无住,妙用自在,这是实相的全貌境界。
十三、此法功夫越深,习气发动亦越多,由八识性田中自然启发者也。盖慧者,亦我之习气也,以不能转即为习,转即为慧力、为妙用矣,非二物也。
禅修心中心法功夫越深,习气发动亦越多。刚开始用功的时候,习气翻得还不厉害,用功越深,习气翻动得越多。由八识性田中自然启发,因为八识性田里智慧的力量越来越大,把业障习气种子搅翻得越厉害就越难受,八识性田比如是一杯水,这水里面原有很多的沉沙,若拿筷子往里面使劲搅,搅得越厉害这杯水就越浑浊,犹如此理,当你修禅定修得得力之时,功夫越来越深之时,那么业障习气翻搅的力量也就越厉害,也就越难受,在相当一段时间顶都顶不住了。有人问师父,“我顶不住了怎么办?”,要坚持住!千万不可在此危难之时转向了,就背叛了,修其它法门去了,那你就麻烦大了,顶不住也得顶,要坚持再坚持!你必须要咬紧牙关坚持住,持之以恒地用功,烦乱难受自然就会过去。因为八识田里自然有本具的智慧,能够把这些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种子翻出来,清理干净。所谓盖慧者,亦我之习气,以不能转即为习气,若能转即为慧力妙用,习气慧力非二物。若能转身,习气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智慧,习气毕竟空就是智慧,若能空得了就是智慧。所以说翻习气不用怕,习气转身就是智慧,烦恼即是菩提。烦恼毕竟空,就是菩提。菩提也毕竟空、烦恼也毕竟空,本身就是平等性智。一念挂碍不一样,一念放下全一样,烦恼即是智慧。
十四、此法功夫越深,习气发动亦快,但去亦甚快。发动时,较平日为大,但一次小一次、短一次,不复再增长也。
禅修心中心法功夫越深,习气发动得也越快。随着功夫越做越深,习气翻起来也越快,去得也很快。来得快去得也快!习气发动时比平日要大,但一次比一次的小,时间也一次比一次的短,做功夫时间长了,时时以智慧观照觉察,习气一起来一觉就化空。有点烦恼,一觉就空掉。一觉即空,别人看不出你在翻习气。翻习气虽是正常情况,要赶紧觉察化空了,别让旁人看到受影响,也跟着烦恼。时时用智慧去观照,功到自然成就,智慧不断增长,习气不再显露,最后习气尽消除,智慧之光全显现!
十五、此法功夫越深,胆子亦越大。如忽然遇惊,亦只一惊,不复再惊矣。但必在起用之后,则其力日强。
禅修心中心法功夫越深,胆子就越大。胆子大了对遇到惊险的事情,也不过是一惊而已,不复再惊,有时候惊都不惊,坦然对待。好多人原先碰到问题的时候,很害怕,怕的不得了,胆子小,自从修了六字大明咒法,他就不怕了。原来晚上一个人不敢睡一个房间,尤其是女同胞,修六字大明咒之后,独走夜路也不怕。修法证体启用后,智慧打开了胆量也就大了,其定力一天比一天的增长,智慧力也一天比一天的增长。
十六、此法功夫越深,忽而忘记性大,又忽而记忆力甚强,且日见敏速,感觉力亦强,往往不加思索,即与物相应,此通之先兆也,亦一定之过程也。
禅修心中心法功夫越深,在一段时间以内忽然忘记性也越大。这是因为他时常进入一种观照的状态,把以前的事情忘记了,把以后要做的事情也忘记了,好多人都出现这种状态,不要害怕,有一段时间会这样,但是不会老这样的。有时忘记性很大,忽然又记忆力很强,什么事情都记住。经过一段时间禅修观照,渐渐记忆力恢复增强,做事情反应敏锐快速,觉察力越来越强,反应力越来越快,判断力也越来越准,往往不加思索说出来的话,就与物相相一致,就与事实相吻合,这是发神通先兆之一定的过程。
十七、下座后,当常观此本来而默契之,如禅宗之未见实相前,要参话头,用以证见本来也;既已破参,当常照顾话头,即保持此本来也。心密则先证入本来,而苦不知,故欲再起妙观以决定之;又平时顾及本来,即如禅宗照顾话头。至于见性后之用功,二宗岂有异哉!惟禅宗由慧入定,心密由定启慧,迟速有不同耳。
下座后,要时时绵密观照本来而默契之。如禅宗之未见实相前,要参话头起疑情,用以证见本来。参话头起疑情,一旦疑情爆炸了,就证见实相。禅修心中心法的窍诀是一心念咒一心听,当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脱开之时,当下证见实相,法门虽异,证见实相相同。
禅修心中心法是先证入本来,而后再起妙观以决定之。平时要照顾本来,即如禅宗照顾话头一样。平时观照一念空灵,时时不着相。碰到人事问题不起贪心、不起嗔恨心、不起愚痴的心,这样观照。碰到问题八风吹不动,不上当受骗,这样观照。保持观照一念空灵,且是活里活泼的,并不是不让起念,碰到问题照样起念,起念之时,不跟着妄念上当,不要跟着贪嗔痴的念头走,这样观照本来面目,观照话头。
至于见性后的观照用功都是一样的。禅净密见性后的观照用功方法,相互没有差别。惟禅宗由慧入定,而心密是以定启慧,区别在于亲证实相迟速不同。
十八、心密得定赖佛力,但起用慧力仍依自力。天下未有不自强而能成者也。依赖于佛,即依赖于人。有依赖性者,即是不报佛恩,是大罪过。且但知坐而平日不练,何异一曝十寒乎。
禅惨心中心法得定全仗佛力。就是三密加持,借佛咒的力量,逼使你进入三昧。但启用慧力,要依靠自力。修法入定打开本来面目,靠打坐三密加持,靠佛咒的力量,让你深入禅定证见实相。启用的时候要靠自力观照,启用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天下未有不自强而能成功的人,唯有自强不息,才能成功所做事业,修行亦要自强不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要靠自己,不要依靠别人,别人充其量只是助缘,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努力。
若依赖于佛,依赖于师,即同依赖于人。有依赖佛师之心,就不是报佛师恩,而是大罪过人。
你既然已经打开本来证见实相,你自己就是佛。好好地启用智慧,才是真报佛恩。打开本来了,一定要转身启用。如果只知道打坐,平日下座时不知道练心,那就等于一曝十寒。也就是说,每天打坐两小时,座下还有二十二小时,你不观照练心,那功夫怎么做得上去呢?!所以座下一定要观照转身启用。切记!切记!
时间到了,今天就讲这么多。
二七第二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7日,星期二,农历十月初一,是第二个七的第二天。我们继续讲证体启用。
十九、性不生灭而心变易。变易者,幻。幻来幻去,于本体性毕竟无碍也。习气之来,幻心之变易也;昭灵觉知,亦幻心之变易耳。同一为幻,于本体性,同一无增损也。明心后,方可以般若扫荡习气,同时更以般若扫荡此扫荡,扫至无可扫时,斯合般若大空之旨。
体性,就是我们的本体自性啊!性,不生不灭;而心呢,会变易。讲这个问题,其实这就是转身处。有的人说,怎么转身处,转不过来,一定要学会转过来,性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心呢,是变易的,变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变化生灭的。? 变易的就是虚幻的,是幻来幻去,有来有去,?有生起来、有灭掉。虽然有生有灭、有来有去,变化无常,但是于这个体性没有障碍,也就是说,白云任去来,心如白云飘来飘去,而虚空不障碍白云?。所以我们的体性?,毕竟不会障碍,相互不会障碍,性不会障碍心,心也不会障碍性。习气之来,幻心之变异。虚妄的习气,就是虚幻心的变异。昭灵觉知,即见闻觉知,亦幻心之变易。就是说我们的见闻觉知,也是变化的、变异的。所以,虚妄的习气心和昭灵觉知,同一为幻,于本体性,无一增减和损害。心有生有灭,本性不增不减。明心后,方可以般若扫荡习气,同时更以般若扫荡此扫荡,连扫荡的痕迹也扫荡了。就像灵龟往前爬行,会把脚印留在沙滩上,灵龟用尾巴在后面扫,要把爬过的脚印扫掉,而尾巴的痕迹还是留了下来。我们扫荡习气,习气除掉之后,连除掉的痕迹都不要留,不像灵龟那样还留个痕迹。要不留痕迹,把习气除到无可除,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那么就合般若的大空之旨了。般若是毕竟空,大空就是毕竟空,就是空空,与佛性的毕竟空相一致,这样的话体相用就一如,就转过身来啦。
今天还有人说,总感觉到自己还不是怎么能转得过来。昨天也讲了,见到实相之后一定要转身,其实就是叫你悟明心地。悟明你的心是变化的、生灭的,虽起生灭之心,而不起贪心、不起嗔恨心、不起愚痴心。有位同修说,“就像《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说得好啊,那就是转身处。应付一切事情而心无所住着,这个心就是妙明真心,要这样启用。因为有习气在,故要把习气除掉,除得连痕迹也不留。心用是毕竟空,自体是毕竟空,一切相是水中月、镜中花,也是毕竟空,这样“体、相、用”就一如啦。相上见性是毕竟空、用上见性是毕竟空,体中见性是毕竟空,这样就转过身来啦。你就不会说,“我要看那个本性看多长时间才能算数?”。不要那样说了,起心用之时与本性一样毕竟空,见一切相,这一切境相毕竟空。这样的话,你时时见本性,相上见本性,用上也能见本性。
有同修问:何为不动而动,动与不动?在此再说一遍,不动而动,是我们的本体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不增不减,尽虚空遍法界,就这么一个本体,三世诸佛就这么一个本体,一切众生也是这一个本体,故说不增不减、如如不动。还有人问:成佛啦,佛界会不会增加?答曰:佛界不增加!有人还问:把众生度了,众生界会不会减少?答曰:众生界不会减少,也是不增不减、如如不动!不增不减,这是从体相用一如而讲的,所以是不动的!
本体不是死的,是活里活泼的,境界现前会起心动念,这个就是动,所以叫不动而动。本体虽然不动,但能起心动念,能产生万法,这就是不动而动!
虽然起心动念了,显现一切万象,一切万象而毕竟空,毕竟空就是不动;虽然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而应无所住就是不动;虽然动心了,不起贪心、不起嗔恨心、不起愚痴心、不起粘着心,就是不动,八风吹不动。起心动念做一切事情,应付一切事情,喜事来临,厄运来袭,若能做到如如不动,不起“贪、嗔、痴”之念,顺逆不二,这就是动而不动!
所以你要这样“体、相、用”一如,本性是不动的,不动可以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了,对于一切事情能够做到“应无所住”,这就是不动而动,动而不动。这就是转身处。要理解啊,真正理解了,你就能转身!
二十、明心时作功夫,要准、要狠、要省、要等、要平,则稳矣。准者,看准方向,无所疑退也。狠者,克制自己,丝毫不留情,且认得透澈也。姑息二字,等于自杀。省者,常常自省也。等者,等时候也。非有相当时间,其力不充足也。平者,观一切平等。以不论何种挂碍,皆由心不平等,分别得失而起。为知法本不生,何患乎得?法本不灭,何患乎失?能平则自然不惊不怖不畏,超然入自在之境矣。人往往有时间相、得失相、成败相,诸种习气来时,不能打破,此即定不足,慧不充也,即般若力不强也。故要等,等到其间,力自充足耳。此譬如行路,贵在方向不错,按步而进,不在迟速也。稳者,如是稳定,永不退转也。
明心时如何做功夫,要准、要狠、要省、要等、要平、要稳。要准,看准方向,无所疑退,见道明心之后,直接做下一步功夫,扫荡无始以来的习气。见惑,见性明心就除去了,还有思惑,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还有尘沙惑和无明惑。要狠下功夫将之除去。不要因为有习气在,就怀疑自己是否修错,怎么妄念还这么多呢?不要怀疑,不要起疑退的心。
修行要准,只要认准这个方向:第一步证见本来,第二步悟明心地,第三步继续修禅定,在事上磨练消除这些习气,这个方向是对的,就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要怀疑,不要退转,碰到困难不退转,雄心万丈向前行!
如人行走,方向要准,按步而进。如龟兔赛跑,兔快龟慢,而龟胜兔输,原因何在,不言而喻。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啊,不要认为自己根基好,甚至有人自认为聪明,慢慢来吧,或等退休了再开始修行,谁知道能不能活到那一天,很难说的,何况退休了还有退休的事情,人世无常,世界上的事情是变化的、无常的,怎么算得准?修行就在当下,赶紧发心,不能等待!要稳稳的,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方向要对。方向对了,越走进步越大,越走力量越大,若方向错了,花的力气越大,错误就越大,南辕北辙,那就麻烦了。
好多人修行就是看不准方向,今天修修这个法,明天修修那个法。就像挖水井一样,这个地方挖三米,心里就想,怎么下面还没水呀,可能下面没有水吧?换个地方又挖三米,还是没水,再换地方挖,没水,还是没水!若先勘测好水源,再动手挖掘,不起疑,一直往下挖,终会成!修学佛法也是这样,选择一个与你相应的法门,看准了,然后一门深入,终究会成就的,所以修行要准。
修行要狠,修行下手要狠。要克制自己,要丝毫不留情,要认得透澈,不能姑息,不要掩盖自己的缺点。姑息,就是原谅自己,对自己放松要求,很多人修行不能做到狠字,对自己下不了狠心,缺乏决定心,勇猛心,精进心,师父对他稍作鞭策,就吓跑掉了,更不要说自我鞭策了!碰到一点问题,头痛啊、脚痛啊,诸如此类,对自己很在意,下不了手,吃不了苦。
修行人对于这个贪心的习气,一定要下狠心,这是生死根本。有些同修就做得很好,受菩萨戒之后,下狠心对治自己的习气。修行人一定要下这样的决定心,习气才断得了。不下定决心,有些习气真得很难断,今天原谅自己,明天又原谅自己,“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你要等到哪一天才算呢?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这就叫做姑息原谅自己,不狠。不狠就等于自杀,尤其是明心见性之后,还不狠的话就等于已经自杀了,把自己的慧命杀掉了!禅宗一句话,说每时每刻、分分秒秒让自己的心不离开自性观照。本来是不离开自性的,但是我们呢?一起贪嗔痴,就顾不了自性了,观照不了了。一念失去观照,就如同死人,与佛性就不相一致了。禅宗就是这么严格的要求,所以说,一念失照等同自杀,不要总自我原谅,要时时鞭策自己?。
修行要常自省,每天要看看自己有多少进步,做了多少功课,碰到事情还起贪心否、还嗔恨否、?还妒忌否?这些是很常见的习气,要反省再反省,时时勤观照!
修行要等,不能急躁,要有耐心。等时候、等因缘、等时间,功夫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磨练,慢慢的功夫才能上去,犹如滴水穿石,要持之以恒,习气方可慢慢除掉,尤其是观照自心,习气妄念不是说除就能除掉的,在八识田里装着无量的种子,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照才能转化掉,所谓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
第一步功夫,打开本来倒是不要多少时间,真正用功修法的话,很容易打开。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打开本来见自性,这步功夫倒是容易做到。第二步功夫,除掉习气就不太容易啦,要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走,最后觉所觉空。这步功夫是需要时间的,能觉的心和所觉的境界现前将之化空,犹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再继续空而常照,照而常空,空智极圆,空所空灭。
习气不磨掉,一下子就被习气拉走了。所以要时时地观照,还要禅坐用功。不要认为打坐三年之久了,我的力量怎么还不行?那你要反省反省,找找自己哪些用功不恰当,把不如法地改正了,然后再继续用功。也不要心急,还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持之以恒地用功,非有相当的时间,其力不能充足。就是做功夫保任啊,没有相当的时间,力量是不够的。
修行前五年学戒律,后五年修禅定,再后五年参悟佛理,最起码要十五年时间,这是基本功。基本功就得十五年时间,再往后才有希望大彻大悟。所以需要时间,并且要有耐心,慢慢地观照用功,培养自己的定力,开发本始的智慧。慢慢的力量就会充足起来,碰到事情,智慧之刀就会很快,斩断烦恼,斩断执着。如果智慧力不够,碰到事情就粘粘糊糊,想断也断不了,藕断丝连。
修行要心平,要有平等心,观一切人与事要平等。不论何种挂碍,皆由心不平等,有挂碍就是心不平等;心不平等就有矛盾,就有得失,就有烦恼。所以,要以平等心来看待一切事情。怎么样才能达到平等?真正达到平等,要无寿者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世界相、无相续相。无我相,没有我了,看一切事情才能平等。相反,若达不到毕竟空与无我的话,看一切人事就有高低、善恶、是非、美丑,没办法平等。所以,要真正做到平等,必须打开平等性智,把第七识的“我执”去掉,转为平等性智,转七识为平等性智,那看一切人事就平等啦!心平等了就是平常心,没有高低,没有挂碍,没有是非。是非现前皆平等,无有是非可以说。
人往往有时间相、得失相、成败相,诸种习气来时,不能打破,?这是定不足、慧不充,定慧力不充足。所以要等,等到定力和慧力渐渐充足,这等待是需要修行的,并非空等,无所事事。等待是指修行的时间与过程,要如理如法地每天用功打坐、看书、听法,然后悟明心地,大悟十八九、小悟无数次,把所有微细的真理都悟证明白,定慧力渐渐充足了,最后定慧等持。定慧等持,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中具足一切慧,慧中具足一切定。
悟证万法毕竟空,法性本不生。一切万法本不生,一切万法本不失,就不会起得失心,法本不灭,何患有失?法本不生,何患有得?也就是说不生不灭,哪有得失。这些理念、真理都要悟证明白,修行才能平稳,能平稳者则自然不惊、不怖、不畏,自然入自在之境。
修行要稳,就是持之以恒,决不退转。未悟证到明心见性之前的行者,要依正信、正愿、正行之力,稳定修行。第一要信具足,具足信师、信法、信自力,信为道元功德母。第二要发大愿,发无上正等正觉菩堤心,发上求觉道下化众生的愿力。凭借信愿力,能稳保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具足值遇佛法的福德因缘,可以一辈子一辈子接着修行,稳稳的,不会掉下去,发大愿是很重要的,不管修哪个行门,都要发大愿。第三要持之以恒地修行,依信愿力修行,才能稳定修行,明心见性之后,自己知道怎么修行,功夫越深入,悟证越明白,对真理的认识就越透澈,定慧力越强,愿力也就越大。随着修行悟证得深入,就能稳稳当当修行,永不退转!
二十一、心明心见性一事,为了无量劫生死,何等重大!岂有草草理解,以为如是即算数乎?如由理解而得,毫无定力,则起狂慧颠倒,终不名明心也。
无量劫来我们当凡夫,你只要明心见性,就能够转凡成圣,脱离苦海,永住极乐。这是无量劫以来何等重要的生死大事,不能草草理解算数!这几天禅坐中,好几个人打开了,这是何等重大的事业!可喜!可贺!打开本来,证见实相,敢于承当,毫不怀疑,悟明心地,这很好。如果是自己拿不准的,要找师父印证,印证了好好承当,再继续悟明心地,保任用功,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些人说自己理解啦,由理解而得的,毫无定力!由理解而得的,定力不够,这样的人容易起狂慧颠倒,有同学看八十卷华严经,都能看明白,真能理解得,也非泛泛之辈,自称已得华严三昧,这是何等智慧!然而,没隔几天就疯掉了,骂上师大魔头,没过几天,他自己变成大魔头了。为什么?他起狂慧颠倒了,整天说上师的不对,就是他最厉害,上师说的话听不进去啦。一个修行人,若上师的话都听不进去,那就无药可救了,必死无疑。作为修行人,应当谨记!上师是你的慧命父母,要听师言,遵师命。若上师的教诲不听,那还有谁能够指导教育得了你?任起狂慧颠倒造业,谁说的话也不听,那就只能等待啦,等待他自己觉悟,有人能觉悟过来,有人不一定能觉悟过来,这样的事例很多,不举名字,恐伤感情,所以说没有实证功夫的话,由理解而得,毫无定力,易起狂慧颠倒,终不名为明心。
兹分七种过程:〈一〉以极强之慧力,见到本来,由此得少分之定,如禅宗入者。此由定力强,启发般若,见到本来,如本宗之修入者。
悟证明心见性的过程,兹分七种情况:
一则,以极强的慧力,见到本来,由此得少分之定,如禅宗入者。禅宗就是由极强的慧力当下直指承当,见到本来,由此而得到少分的定;由定力比较强而启发般若见到本来,这是心中心法。禅修心中心法,先靠打坐三密加持,逼使行人息念入定,证见本来,然后悟明心地,启发般若,转身起用。分析这两个法门,是完全不同的入门。禅宗是从慧入门,心中心法是从定入门,入门后继续做观照功夫,则是一样的。
〈二〉见到后,必深信勿疑,此承当为第一。
二则,见到后,必深信不疑,此就是承当为第一也!切勿见到后,怀疑这是不是?若有怀疑,要找上师印证。当年永嘉禅师开悟啦,说的话都与明心见性之人所讲相一致,他与六祖弟子玄策禅师是好朋友。一天两人见面,玄策禅师听他的话,看他的言谈举止,好像是已经开悟了,问他,“你得法,师是谁?”,永嘉禅师答,“我没得法师”,玄策禅师再问,“那你怎么样发明心地的?”,
永嘉禅师答,“我是看天台宗教理和《维摩诘经》发明心地”,玄策禅师告诉永嘉大师,“你发明心地,要有人印证。在威音王佛以前,那是自己证道,自己认证。自从威音王佛以后,都要由佛或师父认证”,永嘉禅师遂讲,“那你给我印证。”,玄策禅师说,“我的言轻,因为我不是什么祖,现在曹溪有六祖慧能大师在弘扬禅宗见性之法,你如果去求证,我陪你一起去”,这样,永嘉禅师才到了曹溪去拜六祖,请六祖印证。这公案在六祖坛经上有,那么有大智慧的禅师,他自己还拿不定主意,他若拿定主意,还跑到曹溪去干什么?那么老远的有什么好跑的,拿不定主意还是要去叫六祖给印证一下,到底“是”还是“不是”?由于这个本来面目,它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明白的人以心印心,不明白的人不知道往哪个地方印证啊!
〈三〉见本性周遍法界,则法界一切一切,无非是性。说幻即一切幻,作真即一切真。究其真幻,统属假名,非有实体。心能不为所拘,是名无住。
三则,见本性周遍法界,则法界一切一切,无非是自性。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的本体自性,是周遍法界。当你见到本体自性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都在你的心中,没有丝毫隔阂。当你证见实相,里面还有什么讲堂、有什么山,但这一切诸相,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一样,全是透明的,毫无隔碍。当你证到实相的话,虽然有相,也没有隔碍,水中月、镜中花嘛,若证见本体自性是无相,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无量无边,十方没有边缘,尽虚空遍法界,这没有边,也没有量,没有过去、未来、现在,没有时间相,没有空间相,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本性。
证见实相之后,法界的这一切无非是我们的本性。说妄即一切都妄,说真即一切都是真,究竟其真还是妄呢,那都是属于假名,非有实体,心不能为之所拘,是名无住。所以不管你是见到本体也好,还是见到实相也好,其实都一样。你要悟明白,法界一切的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都是幻觉,那么翻过来说,我们的佛性是真的啊,那么法界这一切也是真的,所以说假一切假,说真一切真。真和假还是假名,没有实体,真也没有实体,假也没有实体,所谓真即是假,假即是真,非真非假,即假即真。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吧?所以,这个道理一定要悟明白,悟明白了,你的心就没有挂碍,心没有挂碍就没有住着的地方。无所住了,那无住心的智慧就打开啦?。
〈四〉一切无住,虽空而不落断灭,妙用宛在,幻心非无,是名生心。
四则,一切无住,虽空而不落断灭,妙用又是宛然,幻心非无,是名生心。虽然一切无住,是毕竟空而不是断灭空。
这个断灭空还要讲一下,上次举的例子,有人可能还没有完全听明白。因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佛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真心,这个世界在我们的真心当中,心性法界是一体的,所以,在这个法界当中没有断灭空,在我们的真心当中也不存在断灭空,这个理念你要很明确地知道。
你如果认为有断灭空,你就是大外道。因为没有断灭空而你妄想有断灭空,如果有个断灭空,你认为断灭空,那当然不是外道了,但是心体法界是不存在断灭空的,佛说心外无法,你心外又去求法,就是外道,不符合实相真理啊。我们的心本来没有断灭空,尽虚空遍法界,没有断灭空,你一定要妄立一个断灭空,你就是外道。
虽然空而不落断灭,那就是妙有妙用。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一切真空的都是妙有,妙有的东西都是真空,所以幻心非无,这个幻起幻灭的心不是没有,不落入断灭,就是妙明真心,妙明真心就是一切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
〈五〉既名无住,则不住善不住恶,亦不住无记,于善恶非不了知,非不分别,只是分别而不住,入于平等不二之境。
五则,无住者,则不住善不住恶,亦不住无记。善和恶相对的中间还有个无记。于善恶非不了知,非不分别,只是分别而不住,入于平等不二之境。善恶、是非,这不是单指善恶或是非,是指相对的一切,如高低、好坏、爱恨、东西、南北、上下等,这一切相对的东西。这一切都不住,不要住着在相对的二元世界里。有相对的东西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斗争,有斗争就有烦恼。这一切相对的东西你都能够无住,不住善、不住恶,虽然不住善恶,而了知哪个是善、哪个是恶,并非不知善恶,不分善恶。不是没分别,只是分别而不住。分别而不住着,这个理解起来就比较难了,分别还有善有恶嘛,怎么能够不住着呢?有善有恶,我只喜欢善的,不喜欢恶的?,是吧?你能够分别而不住着,就能够入于平等不二之境。
法界一切的东西,都是你的如来藏心。不即如来藏心,不离如来藏心,不即不离。一切万法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一切万法都是毕竟空?。
善的也会变成恶,恶也能变成善,它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善和恶,它是有个中间标准的,如果没有中间,就没有两边。有位法师这样讲,如果以证得初信菩萨为标准的话,信前位就是恶;信位以上菩萨就是善。如果以证得十住为标准的话,十信就是恶,十住以上就是善。如果以十行为标准的话,十行以前的都是恶,十行以上的才是善。所以,这个善和恶,它也是以一定的标准而定。如果没有中间标准点,就没办法分善恶两边。那么,这个中间点到底定在哪里?所以你定不同的标准,这个善恶就不一样,但是不管你怎么定,这一切万法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都是毕竟空,毕竟空就平等了。所以,我们要以毕竞空为标准,就能达到分别一切万法,而入平等不二之境。
不然的话,你怎么平等?一切万法回归毕竟空性,才能平等。不回归毕竟空,没办法平等。著相分别都不平等,只有回归毕竟空才能平等,所以一定要悟证毕竟空真理。悟证毕竟空真理的人,就能入于平等不二之境。虽分别一切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就是毕竟空性真理,毕竟空就如如不动。
〈六〉心既平等,自无挂碍恐怖,到此自在矣。
六则,平等性智,自无挂碍恐怖,到处自在。如果心能够平等,既是入千军万马之中,如入无人马之境。到一切地方,或高山或平原,在在处处皆自在!所以平等性智很重要,大圆镜智显现的就是实相,平等性智是妙观察智的根本,也就是启用的根本都从平等性智而起。我们说十方世界都是净土极乐,极乐净土遍满十方界,这个讲的就是平等。有人说,极乐世界是真的,娑婆世界是假的、变化的、生灭的,如此说是不正确的,若说娑婆世界是假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假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也是假的;如果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娑婆世界也是真。真和假都是假名词,假说而立,去了这个假说,实体真假不可得,就是毕竟空?,毕竟空是极乐净土遍满十方。
〈七〉力量每每旅进旅退,或定或慧,后则定慧不分,只进勿退矣,此真明心,理事双融者矣。
七则,力量每每屡进屡退,或定或慧,后则定慧不分,只进而勿退,此真明心,理事圆融者。讲见性明心,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做功夫是有渐次的。《楞严经》云:理则顿,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第一步是证见体性,第二步是悟明心地,转身观照起用。到了真正的明心,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里面大有功夫可做,所以说大悟十八九,小悟无数次。什么意思啊?这里面需要做功夫,再继续做功夫!功夫做做,啪!噢,又悟了,深入一步。“大悟十八九,小悟无数次”,这是憨山大师在五台山闭关出来时讲的话,是祖师体悟。所以刚开始见性的时候,悟一点点,好似在门口看了一下子一样,然后再进门去打扫卫生,每个角落都搞明白了,就多悟一点,全部清理干净,空空净净了,就大彻大悟。无明全部消除了,才是真正悟证大彻大悟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明心见性叫真明心,方能理事圆融,事事无碍。
师父曾经跟你们讲的一句话:明心者决然见性,见性者不一定明心。见性后如果起狂慧颠倒,就不是真明心。见性了著在本体上不悟,就死在本性上,怎么能明心呢?所以,见性者不一定明心,而明心者决定见性。
有人提出疑议说,“其他师父都是认证我明心见性了,怎么您还说我没有明心见性呢?”,唉,我也没说你明不明心,你自己对照看,看你是不是真明心,你还老死在见性的那个境界上而起狂慧颠倒的话,那你见性了等于没有完全悟证明心嘛,那是要你自己对照的。所以这个一定要好好地悟证,悟证的过程当中要修法,要修养。一方面是修禅定,另一方面是除习气。除习气、修禅定,深入一分禅定就除一分习气,增一分力量;增一分力量就多除了一分习气,多除了一分习气就多显露一分法身,最后习气尽消除,法身皆显现,方是真明心见性啊!
见性就认为是明心见性啦,狂得不得了,老子天下第一,还整天搞是非,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修心中心法者,凭借佛力三密加持,见性太容易啦。三、五百座啪啪都能打开,打开了就认为是明心见性,这能挂上钩吗?你见性不一定明心,真正明心的人还会在这里整天搞是非吗?真正明心的人没有是非可搞,是非毕竟空。这个问题,我是反复讲,大家应该知道,不然的话修法会退道心的,不仅自己修行会退道心,旁人看到你这样颠倒是非,也会受影响而退道心,更甚者还会影响一大片人,希望大家引起重视。
二十二、平时当用反观法。明心之后,我见未能即除也,习气未能即净也。我见习气时时来,时时能转而化之,是真明心者。若转化之力小,此另一问题也。只怕不知转、不知化,即不能转、不能化矣。又有人保留习气而不化除,何异有财勿用,与穷人等,然究与无财者不同也,虽似而仍不似也。
平时当用反观法,要时时反观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明心之后,虽然明白心地了,但我见还没除,习气未能净。我见习气时时来,时时能够转而化之,这叫回观反照。
观照的前题,要能看到这个心。碰到事情心念起来看不到,跟着走了老远才发觉,已经受骗上当了,上当受骗再后悔,在佛面前哭,那是没用的事情,你应该想办法当时不要上当才是,当时事情来的时候,当下不上当受骗,观照自己,念起即觉,那是关键。这需要定力和智慧,定力、智慧的前提是什么?多打坐,修禅定开智慧啊!
首先要在静中定得住,方可在动中亦定得住。有些人认为打坐是多余的,好像已不需要打坐了,在动中练、动中修,念咒也不用念。还有些老师教人不要念咒,念咒没用的,怎么这么教人呢?念佛念咒是释迦牟尼佛提出来的。你叫人家不要念咒,也不要念佛,说念佛念咒没用。念佛念咒就是我们残废人的一根拐杖,你把拐杖都扔了,还能走几步?念佛念咒如同病人的拐杖啊,因为我们还都是病人,凡夫都有病,所以要借念咒和念佛号的力量,慢慢地让烦乱的心清净下来,消除习气。
平时要多多地回光返照,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要随着那些习气走。要做到“我见习气时时来,时时转化而无痕”。如果真正能够做到这样,那就是真明心!若转化之力小,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虽知道怎么做了,但是转化之力小,转化不了。转化不了,那是定慧力不够。转化不了你不要灰心,逐渐地做功夫,培养自己的定力和慧力,等到定慧力充足了,就能念起即觉,觉便化空。
不怕念起,只怕不觉不转。看到问题你不转,跟着走,这就最麻烦了。一者是看不到妄念而不知道转,另一者是看到妄念而不想转。习气习惯了,要转它啊很不愿意,不愿意转。如知道爱这个人是很不好的,是会痛苦烦恼的,但是他就不愿意转,这就是明知不转,贪着情爱都会带来痛苦、烦恼,这很正常。应将情爱转化成博爱,再让博爱升华成慈悲,慈悲的爱才会利于自己和众生?,所以这个情爱要升华,爱的升华就是博爱,博爱的升华就是慈悲,慈悲再升华就是大慈大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
又有人保留习气而不化除,就像刚才讲的,有些人觉得把这习气保留住蛮好的,不化除它,这何异得财而不用。习气保留不化除,等于你很有钱不拿出来用,那就与没有钱一样。有钱要拿出来用,我们要把明心见性的道理和智慧,拿出来用,你如果不拿出来用,虽然有钱放在那里,和穷人一样。昨天举的那个例子:富贵主人仓库里放着很多的财物,让管家作主,那个管家是贪嗔痴习气的头目,自体是主人,却不拿出来用。那个贪嗔痴习气管着,支一分钱都要向管家请示,他说不行,你就不能用,主仆颠倒,富贵主人如同穷子仆人。
虽然见性了,若不明心启用,此见性者和没有见性的人一样。所不同是,见性者知有自性,不见性者不知有自性。所以说,虽然似而不相似。
故学佛第一在开觉知,如得财;第二在善用其觉知,如用财;第三并觉知而亦空之;第四无所谓空不空,本来即如是,如真富贵人,自忘其多财也。不似今之戚戚者,时露其穷相,自己不敢承当,不放心也。
故学佛第一在开觉知,开觉知,如同得到财宝,就是要悟啊。第二在善用此觉知,善用就是把这个智慧拿出来用,把这个钱拿出来用。第三并觉知亦空之,就是不要执着在自己的这种觉知上,觉知亦要空掉,觉所觉空,能觉的心和所觉的境界都要空掉嘛。第四无所谓空不空?,无所谓空掉或者不空掉,那就是已经到平常心了。为什么?本来如此嘛,本来就是这样。像这样的人,他是很有钱,又能自己拿出来用,他又不让人家感觉到他很有钱,可能还是穿的破衣服,腰缠万贯不显富,没有丝毫傲气。外表与凡夫一模一样,而内在智慧不一样,外面看去和平常人一样,这就是真正的富人。真正富贵的人,自己都忘记了自己有多少财。有时候还露着和穷叫化子一样的贫穷相,但是他也不在乎那个相,没有贫富,没有空不空。不像没有见性、没有明心那种人的穷,那是不一样的,表面上看似与凡夫相同,其实他内在都是大智慧财富,凡夫呢,不仅表面上看很穷的样子,且内在也很穷,没有智慧财富,两者截然不同!
二十三、上来各条,是明心性之真实相貌,与用功及常常保持之法。但觉照一起,习气即销,此中迟捷各有不同。一为境,一为觉,此又有过程者十:一境来而不觉;二境来而再觉,惟起觉极费事;三境来时起觉不难;四境来即觉,略有先后;五境觉同时并起,而有时忘失;六同起而可以勿忘;七觉先于境,但有时在后,或偶而竟回到忘失时;八常觉不动;九觉尚未净;十常寂而常觉照,并觉亦无住矣,此是力量真充足时。
如上所述,是讲明心性之真实相貌,用功及常常要保任修持之法。觉照一起,习气即能消,此中快慢、迟捷各有不同。一为境,一为觉,此又有十个过程:一是境来不能起觉照,碰到境界的时候看不到心念,没有觉照;二是境界来了之后才能觉照,惟起觉照很费力,刚开始虽然是知道观了,但是起觉照很费力气;三是境界来时起觉照不难,不会很累;四是境界来就能起觉照,但略有先后;五是功夫做到了,境界和起觉能同时并起,虽然同时起,有时候还会忘记了觉照;六是对境的同时就能够起觉照,能够做到不忘记觉照;七是觉照先于境,先已观照了这个事情要发生,这就有点预知性了,但有时候也在后,偶尔竟回到忘失的情形,只有做过功夫的人才会有这种感觉;八是常觉不动,就是恒常觉照不动,观照觉察不会迷失,不会有时候觉照,有时失去觉照,是智慧恒常觉照,遇事恒觉不动;九是觉照尚未净,觉照未能完全明净;十是常寂而常觉照,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并觉亦无住,空智极圆,空所空灭,此是力量真充足时!
以上所讲观照保任功夫分为十步过程,与十地菩提道次第基本相同。
我们亦可依觉照除惑的悟证心诀分四步过程。第一步,觉照除见惑的悟证心诀: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第二步,觉照除思惑的悟证心诀: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走,觉所觉空;第三步,觉照除尘沙惑的悟证心诀:空而常照,照而常空,空智极圆,空所空灭;第四步,觉照除无明惑的悟证心诀:生灭寂灭,寂灭现前,顿然超出,世出世间。
二十四、从来大习气易去,小习气难除,还是不平等,是以仍有惊怖畏之果,其间忽上忽下,不得以退转名之,切要切要!
从来大习气易去,小习气难除,还是心不平等,所以仍有惊慌、恐惧、怖畏之果。其间觉照除惑习,要做保任修持功夫,功夫虽有忽上忽下,有进有退的感觉,但是不能说是退转。有时候很清净,有时候妄念很多,妄念很多也不能认为是功夫退转了。只要天天这么如理如法地用功,功到自然成。切要切要,这很重要!
今天讲这么多。下面还有点时间,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有弟子问:师父,我想问一下,《楞严经》上讲菩提心生,生灭心灭。关于菩提心和这个明心见性的关系 ?。
师答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明心见性就是菩提心生,菩提心生则生灭心灭。
我们要发觉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学佛要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就是上求觉悟真理,觉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要觉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就要打开本来,悟明心地,要打开本来,悟明心地,就要持戒修禅定,不修禅定,心静不下来,打不开本来心地。所以,修禅定是明心见性的前提,不管是念佛还是念咒,都要如理如法地用功修禅定。修禅定最基本的方法离不开打坐,所以每天要安排时间,坚持打坐禅修?。
下化众生就是觉化有情众生,觉化众生的前提是智慧心和慈悲心,禅定心和报恩心。要知道一切众生的苦难,要有下济三途苦的责任感。如果没有报恩心,慈悲心就发不起来,这个报恩心很重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圆满了,那你的智慧和福德就圆满了。智慧和福德的圆满,就是菩提心的圆满,就是佛的大圆满心啊?!
二七第三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8日,星期三,农历十月初二日,第二个七的第三天。通过一个星期加三天地打七,大家解决了很多问题。有些人原来打坐坐不住,现在基本坐住了,开始得力。有些人打开了本来,证见了佛性,证见了实相。这是好现象,说明大家有很大地进步。
刚才做体操的时候,有位同学问:下座怎么观照?观照分四步。刚开始用功的时候,心观照不住的话,就观照念咒或念佛,不要观心,而是时时念佛或者时时念咒,一心地念一心地听,这个听就是观照。你就这样一直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这样观照,和在座上的观照是一样的。下座也是和座上一样观照。这是对于心比较乱,还看不到心念的情况下,就采取这个措施。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不是不让起念,而是不理睬杂念,这个要搞清楚,若说你不让起念的话,那就是压制妄念了。不要压制妄念,妄念来了,不要理它,你就念咒听咒,念佛号听佛号。就是依靠佛咒佛号这条拐杖往前走。这是第一步观照。
第二步观照,功夫深一点了,能看到心念起动了,那就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走。有些人说,我观照在那里保持那个空净,不让念头起来,这种观照,属于压妄念,妄念让你压回去了,时机因缘到了,早晚它要出来。你现在观住,它不敢出来,一不留神没观住,它照样出来。就像带兵打仗一样,你带兵守护城池,严阵以待,敌人不敢来进犯,当你稍一放松,敌人就搞袭击,啪一下打进来了。做功夫也是这样,你不要压念。要观照自心,念起即觉,不随念走。有念时不跟念走,无念时不找念想,有念无念一样做观照功夫。也就是观照自心,念起即觉,不随念走,觉便化空,觉所觉空。这是第二步观照功夫。
第三步观照功夫,是以明心见性的真理为标准来观照,同样是观照自心,念起即觉,不随念走,觉便化空,觉所觉空。那就是活里活泼地观照。每个心念起来,没有贪嗔痴慢疑,每个心念起来都是真心妙用。不着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观照是活里活泼的,碰到事情的时候,不与外面的六尘粘着,不起贪嗔痴。所谓粘着,就是起贪嗔痴,不粘着就是空灵的清净心。以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为标准,来观照你的言行举止。观照功夫纯熟,碰到任何事情都能做得了主,不起贪嗔痴慢疑,不粘着,心如如不动。八风过来,你心岿然不动。所谓不动,不是不起念,而是照样起念,但是每个心念起来没有贪嗔痴慢疑,每个心念起来没有粘着人事上,心还是空灵清净的。
从时间上讲,三心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般人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当下碰到问题就起烦恼。要知道三心了不可得,三心毕竟空。过去事已然过去,好的坏的全部放下,有错则改之,无过则加勉。不要耿耿于怀,老想着过去犯的错误,几个月睡不着觉,那就是挂碍。过去的,让它过去,想也无法改变。做了好事也不要老放在心里,等着人家回报,那就是有挂碍。未来的事情还没到,不要去预测我该怎么办,我老了怎么办,老了谁照顾我,老死了该怎么办?事情都还没到,你想这些事情,想什么?一切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因缘是变化的,到时候和你现在想的不一样,明天的事情你今天想好了,明天还会变化呢!未来心不可得,不要妄想未来,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过好当下的人生。只有把握好每个当下,才能真正把握好未来。当下每个心念起来,能够观照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走,觉所觉空。这是笫三步观照功夫。
第四步观照功夫,做到空而常照,照而常空,空智极圆,空所空灭?。时时观照,保持空灵,空灵也时时观照着,能空的心和所空的空境都灭,不着在空上,这样才是真正打成一片。所谓一片,就是空灵清净心,任何境界现前,心如如不动,八风吹不动。所谓不动者,不起贪嗔痴慢疑之念。你的心处于绝对平和的状态,处于和谐的状态。还不要着在空相上,空所空灭。
今天有人问,什么是打成一片了?有时候什么也没了,那不叫打成一片,那叫能所脱开,证见实相。打成一片是做观照功夫,做到行住坐卧全是空空净净、了了分明,不起烦恼,对任何事情不起粘着,这叫打成一片。所以,念佛念得一心不乱和打成一片还不一样。念佛时一心不乱,不念佛时心乱如麻,那不叫打成一片。念与不念都是一心不乱,那才是打成一片。所以说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都能够清净本然,才是真正打成一片。
念佛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念得一心不乱。所谓一心不乱之时,是你这颗心念得没有妄念,能所脱开了,当下见到自性阿弥陀佛。念佛念得见自性阿弥陀佛,还要悟自性阿弥陀佛的无生道理,和禅宗的见性明心道理是一样的。禅宗见性就是见自性阿弥陀佛,念佛念得能所脱开,当下现前的了了分明的灵知之性就是自性阿弥陀佛,见自性阿弥陀佛之后,要悟无生嘛,花开见佛悟无生。念佛也好,禅宗也好,修心中心法也好,证见到实相之后,见到本性之后要悟明心地。这个悟明心地就是悟无生的道理,无生的道理悟明白了之后,再以这个无生道理观照你的言行,开始修行保任。
你如果怎么观照还不知道,我们继续讲证体启用:
二十五、考自己习性,不论好坏善恶,凡不易化除者,即属生死之根。万不可固执为善而保留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与自己逆,便是进功。
考察自己习性,不论是好坏善恶,凡不易化除者,即属生死之根。若说人的习性啊,有人爱好花瓶,爱好种花,爱好古物,玩古董,爱好股票,爱好琴棋书画,这是属于非恶的;不好的诸如好财,好占便宜,好吃懒做等等。不管好坏善恶,凡不易化除的习性,即属生死之根本。要时时警觉,
你要考查考查自己的习气,最喜欢的是什么,再把最喜欢的那个习性化除掉,万不可姑息,认为这是善的爱好,这是好习惯,好习气,好的习气也一样,你不能姑息它,一点都粘着不得,越不易化除的越要化除。生死根本不除,粘在哪里就会到那投胎!要跟习气做斗争,万万不可顺着自己的性格,顺着自己的习性,认为是好的习惯,就姑息它,然后产生我执我见,粘在那里了。所以,时时要返观自察,循序渐进,铲除习气,在娑婆世界的五欲六尘里,哪个地方都不能粘着,要时时保持空灵?。
二十六、凡一切挂碍恐怖不安等等,都由不空,不空由于少慧,少慧由于无定,无定仍由于不空。因空得定,因定生慧,因慧观空。而空力之不大,由于不痛切,保留一我见,执以为是。初意自以为好,不知反误了自己也。
凡一切挂碍恐怖不安等等,是心不空故。因为心有挂碍,没有化空,而心生恐怖不安。若是空得了,就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空的力量最大了,你能够毕竟空,任何事情挂碍不住你,也没有恐怖的心理。你有挂碍呢,那就有害怕、不安、烦恼。当你烦恼之时,想一想,这个事情能空得了吗?若空不了,再想一想为什么空不了它?要了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都是毕竟空。若还是空不了,那是少智慧,在理上也没有完全悟明白。智慧少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定力,智慧从定而生,以定开慧,故要多修禅定。
没有定力是因为空不了,碰到事情空不了,粘着上去了,把假相当真实了,烦恼就起来喽!世事生灭变化无常,刹那刹那地生灭变化,事情早就过去了,你却还在烦恼。就是因为不空,所以没有定力啊。怎么样才能有定力呢?能空得了就有定力,有定力就能生智慧,有智慧的人就能以智慧作观照,就能把一切观空了。这是一个循环,空生定,定生慧,又以慧来观空,空又能够得定,定能生智慧,智慧能观空。这是一个循环的连锁线,缺一不可。
有人说,我只要开智慧就行,不要修定,不要打坐。那你就是把中间连锁线折断了一个,连不上去了,断掉了。若是空的力量不大,想空却是空不了。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有我执、我见在,是因为你不下狠心化除我执我见,是因为你用功的心不够痛切;你如果痛切用功,把我执我见砍掉,把自私的心砍掉,那就能空得了了。所以空力不大是由于不能够痛切地去除我执我见,想要保留一点我见,还自以为是,以自己所学的,以自己这一辈子所经历的,总认为自己这样是对的,别人那样都不对。我对你讲,真正开大智慧的人,没有对与不对,对与不对是因为有定点。宇宙本没有定点。你固定一个点作为标准,说这边是不对,那边是对。若证知没有固定点,哪有对不对?只有时空相应不相应,没有对不对的。以有定点,就有对与错;没有定点,就没有左右、上下、好坏、善恶。
有这样一个公案。一位老和尚和小和尚住在庙里。一天,两位小和尚争吵,一说这样对,一说那样对,你那样才不对,我这样才对。争了半天争不出结果,就找老和尚去评理。一位先进来问老和尚,我这样您看对不对?老和尚说,对。然后他出去了,他说老和尚说了我对呀。另外一位进来了,他说师父这个事情不应该是他对呀,我认为是这样的,应该是我这样才是对的。老和尚说,你这样说也对。旁边这个侍者听到了,你这老和尚怎么做好人啊,说他们都对。老和尚说,你这样说也没错。到了老和尚那里全部对,没有不对的。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所以,不要执着于我见我执。
万不可保留一点我见我执,到了后面就麻烦了,稍微一点点我执就挡住你修道,不能进步,留一点我执我见不空,就误了自己的道业。因为不空,就少定、少智慧,有恐惧心理,有烦恼,有不安。不空呢,因为少慧;少慧呢,还是因为少定;少定呢,仍然是因为不空之故。而转过来就是说,因空能够生定,因定能够开慧,因慧能够观空。空力不大是由于不痛切,不能铲除尽我执我见,想保留一点,这样就耽误自己修道,这个要很清楚。
二十七、般若之妙,只在一圆字,能圆其义,斯圆于心,即圆于事。若有所住,义即不圆。此由于本来尚末透澈,加以各种习气来会,把持之力弱矣。譬如贪财一事,明知本来不是好事,奈我所恃者,只一理志。而环境诸习气,如得失心、爱护心、好面子心、争胜心、比较心、未来恐怖心,此六心,足以助成其贪焰,加以眼前之困苦、压迫、责备,又足以驱策之,逼之不得不贪。此圆于理而未圆于事者也。所谓人天交战,此必百战而可克胜,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明心而后,方具可以交战之资格,此即启用。由小战而大战,小胜而大胜,而根本破敌,永无后患耳。
般若之妙,只在一圆字,能圆其义,斯圆于心,即圆于事。般若就是智慧,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那就能圆过来啦。这个世界最不能圆的就是有和空,好多人就圆不过来,空和有怎么能圆得过来,一百万放在那里和一分钱没有怎么能圆得过来一样呢?圆不过来,空和色圆不过来,好和坏圆不过来,善和恶他圆不过来。圆不过来,就有对立,有对立就有矛盾,有矛盾就起烦恼。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二元对立矛盾,圆不过来就是没有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对于一切事情圆融无碍,圆融过来无一点障碍,不需要转,当下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色不二。
所以,见性之后要悟证,见性之后这些道理你不悟明白,智慧就开不了。智慧开不了,那么你都在对立的、相对的生活当中,要不烦恼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开智慧,要悟明心地。心地既明,就能够圆融无碍,一切事理到你那里全部圆融无碍,没有矛盾,内心就没有烦恼。处理一切事情也是按照你内心的这种智慧来处理,就能圆融无碍?。
若有所住,就不能圆。所谓住着,就是粘着上去,粘着上去就不能圆融。义理不圆还是由于悟得不透彻。有些人见性是见了,而只是理悟了一点,没有完全透脱,没有彻悟,这力量就不够,所以一定要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圆融无碍。若是没有透脱的悟证,再加上还有习气,一旦习气袭来,就把持不定了。?如果完全透彻的悟证明了,习气来了,当下就能化空无碍。
智慧的力量是最大的,真正能彻悟,当下就能放下,习气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相比较,智慧的力量大于习气的力量。如果放不下,就是没有完全彻悟。彻悟了,智慧就是定力。有人说自己开悟了,完全明白了。问题是没有大彻大悟,碰到事情还是做不到,习气来了把握不住。真正完全彻悟了,所有的理念都融入你的血液里面去了,融入到你的每个毛孔里面,你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真理,哪有什么习气能影响得了的。比如贪财一事,明知本来不是好事,境界一来,就把持不住了。有习气在就有得失心,包括名声、利益,财色名食睡,睡得时间长一点短一点还有意见呢,有得失心、有爱护心? 好面子心,每个人都好面子,面子放不下,这也是修道的一个很大障碍。还有争胜心,就是好胜心。还有比较心,修禅定还比较境界。还有恐惧心?,进入中年恐惧老年,担心未来,恐惧死亡。这六种心:得失心、爱护心、爱面子心、争胜心、比较心、对未来的恐惧心。这六个心,足够以助成人贪心的火焰,再加上碰到些困境,吃了上顿没下顿,住个茅棚风吹雨打?,环境困苦、逼迫责备,足以驱策之,驱策你这个心不安,然后逼着你不得不贪。
贪嗔痴杀盗淫妄,贪心为根本,没有贪心后面的全没有。有人说,师父,我贪心没有,就是还有点嗔恨心。这句话讲得不合逻辑,修行还没有突破欲界的时候,就有贪嗔痴。到了色界、无色界,思惑里面就没有嗔心了,但是贪心仍然有,所以贪心是根本。如果没有真正大彻大悟的话,碰到这些境界心就会动。像这样困苦逼迫、责备,加上前面的得失心、爱护心、爱面子心、争胜心、比较心? 对未来的恐惧心,就逼迫你会贪一些好的,不喜欢不好的。此圆于理而未圆于事者,也就是理上确实能够明白了,理上能够圆融过来了,但是在事情上还做不到,所以只是理上圆融得过来,还没有真正的彻悟,我们说开悟了、大悟了、大彻大悟了,这还不一样,彻悟和大悟还有区别呢,所以,真正完全悟了就有力量。假如你理上觉得明白了,但是事上还是圆融不过来,说明理事还没有打成一片。与习气作斗争就像是人天交战,真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百战百胜,若没有大智慧,那就屡战屡败了。要真正达到百战百胜,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很长时间地磨练、观照,在事情上磨练。悟证明心以后,方具交战的资格,否则没办法与烦恼习气作斗争。所以说,见性一定要明心,不明心就转不过身来。师父昨天讲的,你转不过身来,就死在那里,一点力气也没有。这个交战就是证体启用,这是用智慧来与习气交战,就是般若的启用!
般若的启用,由小到大,由小战到大战,由小的胜利到取得大的胜利,中间还会有失败,有时候还会过不去。过不去,不要烦恼,战败了,总结经验下次再战。人们常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嘛,最后攻无不克,百战百胜,那就是大智慧的人了。所以,失败了不要后悔,也不要没有信心,这个不是一天、两天磨练出的,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磨练,才能够达到根本的破敌,且永无后患。那就是彻底地消除了四惑: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永无后患而证成佛果。
二十八、功夫切切压制不得,如贪嗔之根,必拨除之,化解之。疾恶他人之贪嗔者,自己已成立一贪嗔之见,亦属压制。如秽器未净,封固之,终必有再发之一日,非究竟也。
功夫切切压制不得,做观照功夫,不能压念,也不能压制习气。习气来的时候,要引导它而不跟着它,这个界限一定要分得很清楚。习气来时如渠中之水,把它引出去,而不跟着它流走,流走了就同流合污了,这个要自己掌握分寸。所以,做功夫不要压制,压不住的,如贪嗔之根,必拔除之,化解之。贪心、嗔恨心,要把它拔除掉、化解掉。疾恶他人之贪嗔,自己已经成立一个贪嗔之见了。六祖慧能大师讲,修行之人见众生优点,不见众生之过。见别人过,嗔恨别人贪心,你就已经产生贪心之见,那个过已经引到你那里来了,这个情况,也属于压制?。犹如肮脏的臭粪桶,没有完全洗干净,刷上油漆封固起来,那个臭气还在那里面,等油漆坏了,臭气还是要出来。所以,习气是压不住的。这个比喻就是说,起贪心的时候,引导它而不跟着它,不是不让起贪念,不要压制它,起尽管起,但不跟着去。功夫要这样做,这个要自己去摸索。如果压制不让起贪念,不能起,起来就恨死了,把它封固在那里,你观照的时候它不敢冒出来,你不注意的时候,它就冒出来了。所以做功夫,如果封固压制习气是不究竟的。
二十九、用功夫切切躲避不得。如敌来则破之,若但知守住戒定慧,用以对治贪嗔痴,则善恶二见,留影于心。如敌来守城,虽一时敌不得入,敌终未去,乘机仍可入城,非究竟也。故勿躲避,以破除为妙。两不留影,心无所染,敌我同化,即入大定也。
做功夫不能逃避,不能回避、躲避。躲避不得。躲避是什么?如同敌人来犯,布置装备与兵力,固守城池,稍有疏忽,即被攻破,防不胜防。我们做功夫也是这样,若以戒定慧对治贪嗔痴,这个还是对立的。《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功夫做到完全是大智慧圆融显现,就不需要对治,不需要躲避?。
还有一个是回避。回避是什么?哎呀,这人是大坏人,我走远点,看都不看他,这就是回避;这人太差了,我走远一点,不要跟他接触,这就是回避。所有不好的事情你不要回避,要面对它。如家庭中的事情不要回避,要接受它,面对它,解决它,放下它。你不面对它,不解决它,总有一天还是要发出来的,回避不了的。因为你所接触的人,是你无量劫来的冤亲债主。冤,冤家;亲,亲人;债主,你欠的。不然的话不会相碰,回避了今天回避不了明天,回避了这一世下辈子还要碰到,大家和谈,解决清楚了,那就没事了。所以不要回避,更不要对治。
对治就是说,你有多厉害,我比你更厉害,这叫对治。这样对治,总有一天你不注意的时候,人家要来找麻烦。善和恶二见,如果留于心的话,那就是有对治。善见、恶见留在心上,就如敌人来要守城一样,虽一时敌不能入,但敌终未去,趁机仍可以入城,非究竟。所以,不要躲避,以破除为妙,且不留影,心无所染,敌我同化,即入于大定。是非、善恶、好坏,都要圆融过来,圆融过来就彻底化解了。
三十、境来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断灭,是静中定。对境不惑,依然应付,动而不动,此动中定也。至动静一如,无可不可时,则大定矣。
境来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断灭,是静中定。境界来了,不去理会它,不跟着境界想下去,不起念,不断灭,这就是静中定。
对境不惑,依然应付,动而不动,此动中定。这个就需要智慧了,要有圆融的智慧。境界一来,即知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是毕竟空。事情照做,我心不动。为什么?尽管起心动念,但是我不起贪嗔痴,就是不动。昨天讲了,不动而动,动而不动。这样就是动中定。最后要动静一如,动是毕竟空,静也是毕竟空,动静一如。这就是大定。
我们打坐的时候持咒念佛,不理杂念,这个就是静中定。下座的时候,碰到一切事情照样做,做的时候不起妄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动中定。不管动中还是静中,二六时中如如不动,这就是动静一如,就是大定?。
三十一、练心要练机,此在洞明因果之理,时时起观,功夫纯熟,大机大用起矣。?一切烦恼,都由情见,情为我爱,见为我执。情见坚固,则成覆障,观因达果之机即不灵,此机用之所以不起也。且情见一动,第廿七条之六心习气,顿时引动,非惑而何?
练心要练机,在社会实践中练心,绵密观照自心,遇境念起便觉,洞明因缘果报之理,观照启用功夫纯熟,大机大用起。
一切烦恼,都由情见而生。情为我爱,见为我执,情见坚固成为覆障,覆盖你的智慧,所以观因达果之机就不灵,此机用之所以不起,?都是因为情见之故。情见一动,前面讲到的六种心习气,即得失心、爱护心、爱面子心、争胜心、比较心、对未来的恐惧心,因情见顿时引动而迷惑颠倒,是故情见是生死根本。《楞严经》上说:情想升沉,一般人是情想各半;如果情偏重于想的人,易下沉三恶道去;如果想重于情的人,就易往上升天。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把情执渐渐地断掉,不然的话,情见就像一根绳子把你吊住而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三十二、得他心通者,端赖明因达果之机灵速,是以理事圆通,不待思索,历历如见,全在定慧双资功夫纯熟,此便是神通,并无何种神妙之可求。
如果对因缘果报的规律比较明白,就是明因达果之机能够灵速,就能够理事圆通。佛教的基础就是因缘果报的真理,一切万法的发展规律同样遵循因果的规律。你若对因果的规律很清楚,就能够理事圆通,渐渐地观照功夫纯熟,定慧等持,遇事不待思索,而因果历历如见。此便是神通,并无何种神妙之可求。
三十三、肯做不屑做之事,肯说不愿说之话,肯接不愿交之人,其去平等智光不远矣。
不屑做之事你肯去做,不愿说之话你肯去说,不愿交之人你肯去接待。若能如此,则已悟证平等性智启用。能够平等对待一切人事,视一切众生平等。就是平等智光显现。
三十四、有所失而无悔者?,如忽起一恶念,行一恶行,一经觉察,但知改过,能不戚戚后悔者,其入不二矣。倘误以善行与恶行为不二者,此属魔见,又名愚痴,必入阿鼻。
有所失而无悔,比如忽然起一恶念,行了一恶行,一经觉察到,但知忏悔改过,不戚戚后悔,即入不二法门。若悟证平等不二法理,你对做错了的事情,说错了的话,一经觉察到,就能忏悔改过而不留影于心。人无完人,金无足金。为人难免不犯错,学佛之后,忏悔改过后不再犯,就是好学子。对于做错的事情,老放在心里压着,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啊。所以,要空得了,做错了事情也毕竟空,三心不可得,空得了就无挂碍,无挂碍心就空净,心空净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倘误以善行与恶行为不二者,这是魔见,愚痴之见,不计因果造恶业,莽莽荡荡遭祸殃,必下地狱。
二七第三天
三十五、见他人过在,不独难入不二,亦障自己圣道而起骄慢,修道人所最忌。
见他人过?,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样会障碍自己的圣道,让你起我慢心。你有骄慢之心的话,就会认为,这个我做对了,我很能持戒,他不持戒,自是非他。这个我慢心就障你的道,因为你有我慢心之故,就不能精进用功。
多看他人的优点,时时向他人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你就不断地进步。见他人过,这要作为修行人最忌讳的一个问题!常自反省。不见三宝过、不见出家人四众过,时时看着自己过,多看到人家的优点,这是修行人最最重要的一个修行方法!你如果时时见别人的过,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过,长你的我慢心,就障碍了你的道业。
三十六、机之迟捷在善用反面文章,练一无住功夫。简言之,破见而已。例如人间何以得解脱?汝即不可被解脱骗住,在解脱上立见解,应作活计,反问如何是缚?此是脱卸法。宗下一切机锋都是考试法,考试其心能否不上当,不被境夺,能否不立见。察其机之利钝,即可见其平日之证入与照顾本来之力量矣。
机之迟捷在善用反面文章,练一无住功夫。反面文章,简言之破见而已,也就是破你的两种对立的知见而已,善恶、好坏,高低、左右,东西、南北,这一切的知见都要破掉。如果能把这些知见破掉,那你的功夫就逐渐提高了,能够练你的无住功夫。例如有人问,何以得解脱?你就不能被解脱骗住,这解脱也是个名词,不要在解脱上立知见、作活计。你要反问,如何是缚?有解脱吗,如何是缚住你了?要这种解,此种是宗下的卸脱法。你不要在这个解脱上再立知见,而要反问他。你问打开了,没人绑着你,要什么解?本来无一物。你也可以反问自己,我要得解脱,谁把我绑住啦,这么一步步问进去。
宗下一切机锋都是考试法,考其心能否不上当,不被境界所夺,能否不立知见。察其之机是利还是钝,即可见其平日之证入与照顾本来之力量。所以,宗下就是时时观照自己的本来面目,时时观照这颗心空灵?,这样碰到事情的时候,就时时在空灵当中,问你问题,啪!在空灵的本体上就能解脱掉,就能得到答案,不会跟着人家语句走。一般问你的就是说这个事情对与不对,这个事情是与否,这全是两个答案在给你猜呀。你要跟着他去,猜对猜错,你就上当了,哪有对与错,哪有是与否?他问你问题的时候,问题都是两个方面,这是高的、是低的?你说高的,你上当了,哪有高啊低的;这是东啊还是西?是西方,你又上当了。本体里就没有两面的,所以你要采取脱卸法。禅宗所有的公案,考你观照这个本体心性的程度,是不是能够时时观照住。一时失去观照即如同死人,就是着在两边了,就是个凡夫了。
三十七、抄宗下老文章者,即是钝根笨汉,有胜负心、得失心者,已住在公案上,不是真明本来者,所谓野狐禅者是也。
抄宗下的文章和公案,死背公案。宋朝以后,好多人就是背公案,嘴上很滑头,?背公案抄文章的,是钝根的笨汉,有胜负心、有得失心,住在这个公案上,不是真明白本来,所以这个叫作野狐禅。一句两句还背得下来,再考三句四句,完了没了,考不出来了,脚跟没点地,没真正证到本来,背几句言语,记言记语那个没用。要真正自己证悟到,那就翻来倒去,怎么说都对。
三十八、宗下公案不许不答者,一在逼其进步,二恐其落断灭也。学人自己,总以脚踏实地,而心又空若太虚,方能应机。如对方一开口,即知其见落于何地,一面劈去其见,同时引出其病根而救正之,仍归到本来上,此所谓利他以自利者也。此在刻刻用心,而又呆板不得。
宗下公案不许不答者,一在逼其进步,二恐其落断灭也。宗下这些公案啊,不允许你不答,问你你必须答,答看你怎么答,就是逼着你的思维进步,时时在本体上,然后怕你用功用断灭掉落两边。他问你,你落两边你就断常,不是落在常就是落在灭,不是落在空就是落在有。你这样答,这个观照,就是属于不对的,虽用功却没有观照本来。宗下所有的公案是考学人的?,是鞭策学人用功的。学人自己要脚踏实地,而心又空若太虚,又无太虚的虚空之相,方能应机。六祖慧能大师讲:心若虚空,又无虚空之相,而了了分明地应对一切万机。你这样时时保持这颗空灵的心,才能够应机。如对方一开口,即知其见落于何地?,一面劈去其见。你一开口,就指出你的见落哪里,把你这个见劈开,同时又能够引出你的病根而救正之。
祖师的方法就这样,考你,引出你的知见,看你落在哪个地方,落在空还是落在有,?知道你著哪个地方,要把你这个知见啪劈开,把你的知见打倒,才能把你的心救活。祖师大德所有的提问,起的就是这个作用,让你回归本来,此所谓利他以自利者也。此在刻刻用心,而又呆板不得,好多人做功夫,做死功夫,没用,要活里活泼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利他而自利。
三十九、用功痛切时,必有一度不通世故人情时,故曰如丧考妣。盖痛切之至必失于体节威仪也。人每不谅,谓之骄慢自大,或疑为狂,此人人必经之过程,难与辩也。然真骄狂者,一遇作家,再考之,即乌有矣。
用功要痛切,用功痛切的时候,人家说他好像不通世故人情,怎么碰到人不打招呼,因为他一心用在观照自心上,外面的事情就不注意了,如丧考妣。时时观照自心,置身度外,必有一度不通世故人情,盖痛切之至必失于礼节威仪。旁人每每不能谅解,谓之骄慢自大,或疑为狂慧。其实不是,此乃用功痛切之时,一度会有这么个现象,这个现象很难予以辨知。说难以辨知呢,也是可以辨的。看他外表是差不多哦,这个人也是这么用功、踏踏实实,看起来像似很我慢、骄慢,其实这个是真正做功夫的人。考他,他是对答如流,时时在本性的,时时在本体上,毕竟空,考不住他,他不会着相,不会落两边的;如果没有明白的人,他是起狂慧的,是我慢心的,这样人一考他,什么都不明白,那就是真我慢。明白的那个不是我慢,那是做功夫。
四十、用功忽勤忽惰,若进若退,切勿疑忌,此是进功时,万勿性急而懊丧。
用功忽勤忽惰,若进若退,切勿怀疑忌讳,此是进功时,万万不可性急而懊丧。这个也是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好多人做功夫,有时候很积极、很精进,有时候懈怠了,有时候,心很清净,有时候觉得妄念很多很烦。懒惰,烦恼之时,是不是退步了?不要怀疑,只要如理如法地用功,一切都是在进功,都是你的功夫在进步当中,做功夫千万不能性急,更不能因为起妄念,烦恼多而丧失信心,要持之以恒地用功。
四十一、喜静厌乱,即是不平等,切切不可。须知静乱乃我心之分别,于境无关也。
喜静厌乱,即是不平等,切切不可。须知静和乱乃是我心之分别,于境无关也。这是好多人的通病,尤其是刚开始用功的人,要找一个环境清净一点的地方,好一点的地方去用功。用功到一定的程度,住在大城市里和住在山里无差别,清静与否,无关环境而在于心。心若不清静,住在山里心亦烦,鸟声风声声声烦,鸟歇风止心更烦;心若清静,身处闹市心不烦,所以说不在于环境,而在于你这颗心,尤其是行菩萨道,身处任何环境心都要清净。现在好多修行的人,整天找地方,要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厌恶乱的地方。我刚出家的时候,也总觉得要找个地方闭关好好用功,以后慢慢慢慢地觉得动静都一样,关键在你的心。这个要有个过程,我认为刚开始的时候,也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不然的话这个心把持不住。修行的阶段,《楞严经》上分前面的小乘阿罗汉,以自修为主,就要找个环境清静一点的地方;后面那就不是了,行菩萨道消除尘沙惑和无明惑,必须要在事情当中修,不然的话,尘沙惑除不了。悟明心地之后,要在境上磨练来练心,所以,心中心法以明心见性为第一步,提倡要动静一如,不要喜静厌乱。喜静厌乱,这心是不平等,才有静和乱,所以静和不静,关键在于心清静与否。心清净,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心不清净,入无人之中如入万人之境。
四十二、修道人自赞毁他,表扬自大,为最可耻笑之事,慎勿为识者所讥。
修道人自赞毁他,抑人自大为最可耻笑之事,慎勿为识者所讥笑。修道之人要谦虚,谦虚再谦虚,要赞叹大众的一切善行,时时反观自己的缺点。切勿认为自己什么都好,这样慢慢地就起我慢心来了,就障道了。
四十三、发愿勿轻率,以发愿易而行愿难也,发愿要大而坚,自心中掺不得一丝情见。
发愿不要轻率,不要轻易地发愿?。发愿易而行愿难,发愿要大而坚,自心中掺不得一丝的情见。发愿要发大愿,发大公无私的愿,发大慈大悲的愿,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愿。这样的愿与你成佛是相一致的,成佛了也是这样,菩提心完全成就就是佛心。不要发有私心杂念的、有情见的愿,更不要发办不到的愿,发了这样的愿,对你是个压力。落于情见的就是我情、我爱和我执,发这样的愿都很难实现;如果是大公无私、大慈大悲的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慢慢地与你的修行都相一致,就能够达到。所以,偏于某个问题上,偏于这些私情上,也就是落于两边的愿不要发,你发完了,与你的修行是相违背的,因为你的修行是不落于两边,一切都毕竟空,开大智慧圆成佛果。发愿不正,越修离你的愿偏离,心里就有压力,心起烦恼,怎么发的那个愿总实现不了?!世事无常,一切事情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要去求,例如人之身体会老,会病,会坏,若发愿长命百岁千岁,那可能吗?那是妄念!不要发这样的愿,要发切实可行的愿、符合大智慧、符合佛道的愿。
四十四、八风不动中,四风易守,四风难防,如何分乎。
八风不动中,四风易守,四风难防,如何分乎。八风有四个风属于逆风,一般容易看到;还有四个顺风,顺着你的习气,顺着你的脾气爱好来的,这样的风不容易防,要注意!
四十五、宗宗有习气,但无习气者,亦难以进功,而习气不除,难了生死。
人总有习气,若无习气者亦难以进功,而习气不除,难了生死。每个人都有习气,如果没有习气,说明你从来没有做过人,那就是没有做过有情动物,只要以前是有情动物的,就有习气。习气不要怕,不要恨它,习气一转就是智慧,习气你拿智慧一转,所有的习气都是智慧,这虚妄的习气,既不要恨它,也不要保留它,要把它除掉,这样你才能了生死。
四十六、此中无奇特事,只缘少见多怪,忘却本来耳。一切的用功过程当中出现的事情,出现的习气,都不是奇特的事情。在用功过程当中,看到有些事情,人家没有看到,原来见得少所以就多怪,现在见多了就不奇怪了。故不要忘却本来,就是证见这个本来面目,时时观照它,这个没有什么好奇特。前面已经讲过,时时观照毕竟空、了了分明,任何境现,每个念头起来了了分明、毕竟空。时时不忘本来面目,不要忘记实相?。一切事情,要知道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你不要把它当真了,不要忘记实相。
四十七、用功切勿与人较量短长,应默察而自省之。
用功不与周围的人较长比短,低头常思自己缺点,抬头多看他人优点,更不以己之长比人之短,看人之长而心生嫉妒,修行切勿比较长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善自护惜,好好用功!
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还有什么问题要吗?没有问题。
二七第四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9日,星期四,农历十月初三日,第二个七的第四天。通过一个七加四天地打坐,好多人的脸上开出花了,说明你的心打开了,也就是说坐得比较轻安了。有人暂时仍在黑暗中,不用怕,走过黑暗就是黎明,太阳就出来了。
师父也是,嘴上的溃烂影响吃饭,念咒舌头转不过来,连日来在诸位大德地加持下与医生的调理下,今天完全恢复正常了,身心非常轻安,这种轻安没有打坐过的人、没有参加过打七的人是体悟不到的。如理如法地打过七,你才知道这种轻安,很难用语言和文字来形容,身心都是那么没有负担、空净的,打坐吃饭,吃饭经行,经行打坐,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这是多大的福德因缘,才有这样的机缘在此打七。两个七已有这样的境界,祖师说过,如理如法打二十个七,决定成就。若有人发心组织二十个七的,我第一个报名,二十个七那是多么好的福德因缘。
一个七打下来,很多人脸上开花了,那是身心较轻安了,个别人还未完全调整过来,不要急,顺其自然,是会有这么个阶段的。第一个七最难熬,第二个七基本调整过来,第三个七就相当轻安了,打一个七就走,甚是可惜,禅定的轻安快乐语言文字难以形容,未修行者,没有经过打七这么用功的人,无法想象是何等的快乐与轻安,参加过打七用功者,自会体悟到这种禅定的快乐。
接下来讲三件事:
第一件事,有人反映,咳嗽感冒吃雪菜不容易恢复,师父与朱医生研究一下,若确实如此,通知厨房改正。
第二件事,打七结束后回家事宜,明天开始登记,买飞机票写清楚身份证号码,买火车票写清楚坐卧铺,宣道同学统一购买,你们安心打坐即可。
第三件事情,师父向你们请一天假,明天要到上海开会,会议重要,不准请假,我因为要讲课,下午没和宗教局及佛教协会的领导一起走,待会儿上完课,师父要赶回上海,必须要在明早7点钟到达会议现场。这边的打坐事宜由会觉师带领大家,你们好好遵守打七纪律、好好护持,这次打七务必要圆满成功。我们几位祖师在上海弘法,在上海打七还是第一次,每个人都要尽心尽力,不能马虎,不能出一点问题,在打七之前,做了很多工作,寺院的准备工作姑且不说,明年上海要开“世博会”,安全抓得很紧,这次打七请示政府部门批准后才得以进行。打七进程已至一半,前天宗教局领导和佛教协会的人来寺院检查工作,问是否能进禅堂看看,为了不干扰你们,我未同意,他们也很欢喜,说这么多的人,一个人影都没看到。希望你们努力用功,一言一行都要合情合理合法,不要违背国家的政策,不要违犯打七的纪律,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管师父在不在,你们要一心一意地用功。打七是给自己打,不是给师父打,是为了自己早日成就、广度众生。
下面继续讲证体启用。
四十八、修法为一时之权宜,切勿执取于法,贪法等于贪名利,同一生死。所谓成佛者,成如佛之性空也。心有所执,顿失本来,即离佛境,故宜时时凛觉,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且人之所愿执取者,初意无不以为有益于己,不知翻以自误,无异以七宝投入粪土,殊不值也。
修法为一时之权宜,切勿执取于法,贪法等于贪名利,同一生死。释迦牟尼佛讲一代时教,无实无虚,都是假立,根据不同众生的因缘来讲,无一实法可得,万法非实非虚。因为我们有习气之故,所以要选择一个方法用功,去掉我们的习气。如果我们的习气去掉了,就不要执著于某一个法。所谓执著就是贪著,贪著其事叫执著,如果你不贪著,那就不叫执著。你如果贪著一个法,觉得这个法好,老抓住不放,这还是和贪名利一样,同样是生死。贪法也同贪名利一样,落于生死,粘于这个法上。所谓成佛者,成如佛之性空,就是你这心能达到性空。若心有所执,顿失本来面目,你这颗心不管在哪个地方,若有所执著,就失去本来面目。所以,我们的心要时时保持这种灵空的状态,本来面目是空灵的,一执著就不空灵了,就不相应了,远离佛之境界了。所以,我们要时时的凛觉,时时的觉察自己,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人之所愿执取者,初意无不以为有利于自己,如果长时间执取一个法,该舍不舍,反被耽误。例如你乘船到普陀山,船已靠岸,本该下船却坐着不走,那就被耽误了。这就是讲的法执的问题,贪著于法、执著于法,这个要注意,关于千座的问题,后面再讲。
四十九、心如外驰,势不能免,只要能转可耳。行者往往怕心被境夺,时时督住其心,压住勿动,自以为识神不用事矣,即可成为智矣。不知识不异智,智即是识,无识则智无由建立。今硬分识智为二,自诩其用功严密,真是钝根笨汉,岂得谓为明心。
心如外驰,势不能免,转之即可。人的心总是要起心动念的,刚开始做功夫,心往外面跑,在所难免。但要能觉察能转化,觉察这是空的,转之不被外境所夺。有些同修怕自己的心被外面的境界拉走,存在害怕心理,不与外境接触,怕做事、怕接触人,就把心压住不动,自认为我的心不动,我的识神不用事,那么我就不会随外境转,这是错误的,功夫不是这样做的。刚开始做功夫,心易起念,做事被外境转,很正常嘛,做功夫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境上慢慢磨练。与世隔绝,不让自己的心起念,这样是做死功夫,最后神识就压死了,长时间坐在那里不动,变成土木金石了。这个识神,就是我们的八个识,你如果不用的话,没办法变成智慧。有些人认为我的识神不用事,我就可以不起念,慢慢就可以变成智慧,这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八个识就是智,智和识没有差别。我们九个识,第九识是法界体性智,第八识是大圆境智,第七识是平等性智,第六识是妙观察智,前五识是成所作智,识和智无差别。切勿认为识要打破,识要压住,不让识神起作用。识神不起作用,就没智慧了。识就是智,智就是识。关键中间多了个无明,无明本来也没东西、毕竟空的,你如果真的知道无明毕竟空的话,无明打破,九识就转为五智了,就是五方佛。所以,不怕识神起作用。压着它,压着它就转不过来。识和智没有什么不同,所谓不同只因凡夫有无明在,无明没有了,识智一样了!
下面再讲一讲唯识:见分对着相分,若中间没有无明变色镜,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透过现象见本质。第九识只有自体分和证自体分,证自体分缘自体分,中间产生这个相,这个相是空相,因为空相之故,所以很多人就不讲这个相了,空相就是寿者相。第九识的自体分和证自体分,若无明破尽,证自体分就没有;证自体分没有,就没有能缘,空相也没有了,完全就是一个自体分,这个自体分就是法界体性智;无明没有了,就没有证自体分,没有证自体分就没有能所了,就没有空相产生,寿者相也没了,第九识就完全显现法界体性智,就是我们的佛性,尽虚空遍法界,一尘不染、一法不立,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始无终、无量无边,这个就是法界体性智的概念。
第八识是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自体分、证自体分,是第九识一直传下来的,一样的,一直到八个识的自体分、证自体分也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第八识的见分缘第九识的证自证分,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就产生了第八识的相分,就是人相。这第八识的相分就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一切万相,包括第九识的虚空相都在这个第八识的相分里面显现。如果无明一破,第八识的证自体分的无明也没有,那么是什么境界?那见分就是佛性的启用,相分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所以见分直接对着相分,中间没有隔阂。没有无明隔阂,如同照镜子,人来人现,猫来猫现,来什么现什么,所以叫大圆镜智。这是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有什么区别,就多了个无明。无明若没有,其他都一样,无明是自己安上去的,头上安头,自己想出来的,那你不要去把它想出来,不就没了?没了识,不就是智慧显现了吗?!
第七识如果转成智慧叫做平等性智,它也是自体分和证自体分,同时还有见分、相分。第七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认为第八识这个能起心动念的就是我,牢不可破,这种观念形成了第七识的相分,就是我相;你如果把第七识证自体分去掉,即去掉无明,那就见分对着相分,所有的法相和我相也都是一种空相,所以我相也是毕竟空,我相毕竟空就达到平等,自体无我,外面一切的东西都平等。所以一个人达到无我了,外面的什么东西对其都没作用,毕竟空就达到平等,第七识就转为平等性智。
第六识也是自体分和证自体分,见分,相分。第六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相分、缘第七识的相分、缘第九识的相分,第九识的相分是空相,第八识的相分是人相,第七识的相分是我相,因为缘寿者相、缘人相、缘我相之故,而产生第六识的众生相,第六识的那个相分就是众生相。如果把第九识证自体分的无明看破了,那么第六识的见分,这个见分就是思想,你看一切问题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空相毕竟空,看寿者相毕竟空,看人相毕竟空,看我相也是毕竟空。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看第六识形成的众生相,也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就是妙观察智。妙观察不落于两边,不落于空、也不落于有,不落于善、也不落于恶,不落于好、也不落于坏。非空非有、不落两边,这就是中道,没有两边,中也不立,叫做妙观察智。
前五识也有自体分和证自体分,相分和见分。前五识的见分缘第六识的相分,同时缘其它的第九识、第八识、第七识的相分,同时而缘,形成世间相。而这个世间相,如果没有无明故,前五识这个见分通过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指导它做一切事情,圆满成就一切事业,叫做成所作智。
所以这个识就是智,就是智慧。若是没有无明把它掩盖住,不头上安头,识和智没有区别。因为无明也是毕竟空,本来识和智是没有区别的。只因凡夫多事,把这个没有区别的灵性头上安头,按了一个空明,尔后看问题如同眼珠两个瞳影的人失真了,妄念、妄想就出来了,你如果没有头上安头的话,?一切都是现成,本来都是相同的。
所以,如果用功的时候,你若不能够把智和识统一起来,而把智和识分开是两个,自认用功严密不让识动,这样用功就是笨汉,属于钝根笨汉。这么用功的,谁能够说是明心呢?这叫不明心用功,明心的人不这么用功的,明心的人是念头尽管起,每个念头毕竟空。这是达摩祖师讲的,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若了知每个心念起来,每个心念都非心就是毕竟空,那么每个心念都是真如自性,就这么用功。这就是智慧,智和识不二,识就是智、智就是识!
五十、除习气亦在因缘,此有迟速之不同,修此法至明心后,经过相当期间,习气有忽然销除之妙。
修法时间长的同修会有体悟,每天如理如法地用功,每天打坐念咒、诵经、经行、观照,用功到一定的时候,有些习气忽然就没了,不知不觉中贪著心就消除了。那是因为心中心法修完一百座之后,从根本上已把无明烦恼的种子拔松掉了,持之以恒,如理如法地用功,慢慢慢慢习气种子就枯掉了,最后就死掉了。所以,只要如法如理地用功,终会功到自然成,习气了无痕!
除习气要有因缘,习气无量劫以来藏在八识田里,需要一个因缘引出来,才可以看得到,习气不引出来藏在八识田里看不到,那就不容易除。生活当中碰到的所有因缘,所有的人,都是你的善知识,善人恶人,骨肉至亲,冤家对头,都是你的成佛资粮。不同的人、不同的因缘能够把无量劫以来藏在八识田里的种子翻出来,翻出来你就看到了,逮着他消灭掉,习气就除掉了。所以除习气是要看因缘的,因缘碰到,习气就翻起来,就能看到然后除掉。
除习气还需要境界现前,尤其是比较细的尘沙惑和无明惑,例如碰到无量劫以来做过五百世夫妻的那位,八识田里的种子翻动出来了,长得再丑也是最漂亮,这个种子放在那里,因缘不到,伏着;因缘一到,爆发!要借助这个因缘,用智慧观照,把这个习气除掉。所有的习气都是要因缘的,遇着的时候用智慧观照,那么这些习气慢慢就除尽了。明白这个道理后,修行的人不要怕境界,不要怕这些因缘,更不要怕你认为不善缘或者是障道的因缘。没有障道的因缘,全是你成佛的因缘!如你要来打七,你的家人不让你来,这也是善因缘,能够把你的种子翻出来!
五十一、得他心智者,在观众生机纯熟,八万四千心,无不应一一研究过,方可顺机而转。若偏于善,则世上一切光怪陆离之万恶,无由察知,终无法以度之矣,反受彼所摄,不觉与之同化,且慕善疾恶,均属烦恼,均不平等,智终无由启发,充其量,不过硁硁然守住本分而已,大机大用不能起也,度生云何哉。
得他心智者,就是他心通,在观众生的机纯熟。众生的机缘,就是众生的心。你只有接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才能知道无量无边众生的心。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心出现,和他接触了你才会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的理念是什么样的,然后你就知道这个人属于哪种心、哪种理念的人,你听他说出第一句话,你就知道后面一句话他怎么说,他一举手你就知道他下面一个动作怎么做,那是因为你知道他的心的理念,他是怎么行动的。所谓他心通,要真具有他心通的话,必须要学会这些,一一研究并掌握,你方可顺机而转。修行的人,若偏于善,好的人我就与之接触,恶的人避而远之,那么这世上万恶之人的心你就不知道了,如果不愿和他接触,你就不能研究他的心理状态,你不研究他的心理状态,你就没有办法觉知他的心,没有办法觉知他的心,你终没有办法能够度这类人,你如果发愿行菩萨道的话,就要掌握无量无边众生的心。佛知道无量无边众生的心,根据不同人的心讲不同的法,再慢慢地接近转变你、度你,在这个过程当中,让你自己回光返照自己的心,看他人心的同时返照你自己的心是怎样的,改正不正确的心行想法,达到利他也自利。如果对这些心不了解,尤其对这些大恶人的心不了解,那你不但不能度他,反而不能摄持他,最后他就是你的对立面了。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斩断烦恼。佛菩萨是慈悲与智慧的化身,佛菩萨是没有敌人的,你如果觉得有敌对,就不能让他觉悟,更不可能同化他。所以说慕善和疾恶,均属烦恼,均不平等。你如果羡慕善的、疾恶恶的,那样的话就会产生烦恼,因为你不平等故,就有烦恼。你不平等的话,智慧就没办法启发,充其量也不过是守着自己本分不动,守着本来面目不动,你不能启用,大机大用不能现前,那么你度众生何从谈起呢?所以,还是要在事情当中练,不要怕事情,但是也不要忘记修禅定。定和慧是等持的,修禅定是为了更好的启用,启用是为了更好的观照,看一切事物能够透过现象见到本质,这样你的心自会如如不动。
五十二、坐满六印,方可打七或修九座,至千座,即不再坐。因功夫均在座下用也,多坐恐又执取于法也。
坐满六印,方可打七。我们现在坐完六印打七的,一般要求坐满三百座之后,三百座还有人伸腿,把腿伸出去拉不回来,若只打百座的话不知怎么样子。打七前面两座是四印,末后一座是二印,如果修九座的话,专修第四印。
至千座可不再坐。因功夫均在座下用,多坐恐你又执取于法。好多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在这里谈谈。千座首先要说是个相对数,不是绝对数。中国的语言中好多的词都这样,十万八千里不是真正的十万八千里,是个相对数,就是表示很多的数,很远的距离。这个千座也是个相对数,不是真正就是一千座,它是表法的,也就是说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根基,你要到了什么样情况下可以不坐。如果你的功夫到家了,千座满了,坐不坐都一样,坐没关系,不坐也没关系。不即不离,不即这个法,不执着贪着这个法;不离这个法,也不离开这个法。毕竟空是什么,毕竟空就是不即不离,并不是这个法我不要了,不坐了,这就是不执于法了吗?从另外一个角度还在执着这个法。你认为,我不修这个法就是不执这个法,如果这样从另外角度看,你对这个法还有不要修的念在,不修才是空掉法执之想,这还是执著这个法。你如果对这个法不执著的话,有和没有、修和不修都一样,尽管修,我不粘著,这又怎么算法执呢,谈不上法执。
所以,千座之说,我认为二祖的意思就是说要瓜熟蒂落,你那个瓜如果熟了,自然的这个蒂就脱开。种瓜的瓜农就知道,瓜熟蒂落,这个瓜熟透了之后就会和这个蒂脱开,掉下来。如果这个瓜没有熟,硬把它摘开,这个瓜就不好吃,火候未到嘛。打坐用功亦如此,功夫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到完全自在的地步,“千座”就没到,你不修这个法,如同瓜还没有成熟就摘掉了。法执是什么?法执是执著于一个法不放,那叫法执,贪著其事这就是法执。万法本空,万法无实无虚,释迦牟尼佛讲四十九年法,没说一句法,凡此种种,这些都是根据众生不同根基而设立的一些方法,让你消除习气的方法,法的本身是无实无虚。真正明心见性者,就不存在法执的问题。为什么,你的心是毕竟空,法本来毕竟空,心法本来毕竟空,何来法执?!你如果认为还有一个法执在的话,就没有明心见性,明心了就不存在有法执,心毕竟空法毕竟空,执什么、有什么好执的?
所以,我提倡,大家自己拿主意, “瓜熟了”可以不打坐,“瓜”还未熟,你就多打坐,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坚持打下去,我是打坐十六年没间断过,就如吃饭穿衣一样,有色身在就要吃饭,有色身在就要打坐。打坐修禅定,打坐是定,下座也是定,不打坐是定,打坐也是定,那你打坐和不打坐有什么区别?既然没有区别,你打坐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打坐和不打坐无有区别,你多打几坐又何妨?!反过来这么说,只要你不法执,不贪著某一个法,不执著它,已然瓜熟蒂落,打坐与不打坐都非常得轻安自在,那你打坐也可以、不打坐也可以。但是没到这种程度,还是要如法地用功,要好好地打坐。不要认为打一千座了,就不打坐了,然后碰到事情过不去。有些学生说千座了,千座后不用禅坐了,停下来一个月、两个月后,自觉不行了,心乱套了,没力量了,然后再开始修,自己感觉到修和不修就不一样,这是一些学生这么反映。如果不打座,二十四个小时或者十二时辰忙乎着,你在各方面的精力充沛、心仍然能平和,那么平静、那么自在,打坐不打坐是一样的,那就可以不打坐。打坐就是法食啊,和你吃饭一样,让你能够保持轻安,清静,自在,有力量。禅定功夫深者坐脱立亡、生死自在,没有禅定,光有智慧,不行!坐脱立亡,全凭定力!要定慧等持!要生死自在的话,历代祖师在这方面已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这是讲一讲法执和千座的问题,这个事情好像讲过好几次了。
五十三、见性后,刻刻顾到本来。密部中一泼字,即表刹那放下归空之意,此即金刚萨埵法,昔诺那上师曾传其学人修此。但化法,必用于明心见性之后,否则茫然莫知所措。六祖云,见性人即抡刀上阵亦可不乱。啪蹋一下,当下即是。其所以修千座者,正要练得此心,能悬崖勒马,说止即止,说起即起,此于本来中起妙用,而于妙用时不忘本来也。
见性后,刻刻要顾到本来。密部中有一个泼字,即表刹那放下归空之意,此即是金刚萨埵法,昔诺那上师曾传其学人修此法。就是碰到什么问题,念头一起来,泼!念头一起来,泼!一泼就归空,自己跟自己喝一下,泼!喝一下念头就息下了!但此法必用于明心见性之后,否则茫然莫知所措。明心见性者念头一起来,泼!妄念没了,回归本来,他知道归处;未明心见性者,持这个法,念头很多,泼!不知到哪里去了,不知道回归哪里。所以,必须是明心见性者,才知道回归本来面目、毕竟空,直接契入这种空灵的状态,这是方便法。六祖云,见性人即使抡刀上阵,亦可不乱,拍蹋一下,当下即是。其所以要修千座者,正要练得此心,能悬崖勒马,说止即止,说起即起,此于本来中起妙用,而于妙用时不忘本来。若有这等功夫,可以不打坐。千座功夫是什么,如同悬崖勒马,马跑得飞快,到悬崖边,一勒马,止住,要有这功夫。境界来临,哪怕是很危险的境界,能够立竿见影刹住不动,如果有这功夫,你可以不修!这要相当功夫,不然的话,人马双亡。所以说,如果还没到这步功夫,打坐不能停,你千万要修。功夫要做到说止就止,说起就起,用的时候和本体一样,观照本体的时候随时启用,体用不二!
五十四、上座修者,止也。止于一,则本来面目显焉。下座修者,观也,以心运想启发般若,则妙用生焉。一止一观,未离幻法,心空法净,不著于观,则究竟矣。
上座修者,止也,止于一,则本来面目显。下座修者,就是观,以心运想,启发般若,则妙用生。一止一观,未离幻法,心空法净,不著于观,则究竟。打坐修行,修止。止观的止,把心摄在咒上,嗡巴啦巴啦…一心念咒、一心听咒,咒也念不出来了,心也没了,那就是入于空。观照空灵,空也没有了,那就是本来面目显现,本体显现了。所以就是归一,止于一,打坐就是做这功夫。下座观照,观照每个起心动念并能化为毕竟空,知道一切法都是幻化的,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不可得,痛苦不可得,快乐也不可得。痛苦刹那刹那变化。慢慢就不痛苦了,不可得;快乐,这一念快乐,下一念就不快乐了,快乐也不可得,都是变化的。要这样启用,下座的时侯要时时这样观照,最后要达到心空净了,法也空净了,法本身空净,心也本身空净,你回归到心和法都空净,那就是不需要观了,也不需要止了,止和观都是方便,功夫到了那一步,随心所欲都是真理的显现,随心所欲想一切事情都与本体相一致,这个时候就是功夫到了究竟地。所以用功夫,一是打坐修止,二是下座修观,最后止观双空,那你的心空净了,就不需要止,也不需要观了,一切回归自性,本来怎么样就怎么样。
五十五、上座纯乎养定,慧合于定者也;下座纯乎练慧,定合于慧者也。以慧力照见一切本空,不被境夺而不惑,即是定,即是慧力之所致,至此定慧亦不分,以定慧无非假名,而戒体戒相戒行戒仪,尽备于斯,故曰妙。此非亲证者不知。
上座纯乎养定,慧合于定中。打坐是为了培养定力,归一就是定力,慧就在定中。何有此说,若是始终能观着它,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比如说念咒,念得清楚、听的分明,这就是慧;念得清清楚楚、听得了了分明,这就是定。观能念之心,念不出来了回归空,你也知道空,这就是慧。修定的时候,慧就在定中!座下练慧,在事情当中训练你的智慧,让每个心念起来都是般若的妙用,让每个念头起来都能够体相用一如,每个念头起来都能够毕竟空,这样来练你的智慧。在练的时候,定合于慧中。当你碰到事情,不被心念拉走,不被习气拉走,这就是定。以慧力观照一切本空,不被境界所夺,且不迷惑,这就是定,所以定合于慧中,这是慧力之所致。
没有慧力即没有定,没有观照的智慧,不明白明心见性的道理,境界现前,不被拉走,不可能,定的前提是慧。在座下,经历事情的磨练,所有的定力都来源于慧。境界现前,有智慧才有定力。功夫用到后面,定在慧中、慧在定中,最后定慧不可分,定慧等持!既然是定慧等持,那么定和慧也就是假名词,安立的一个假名词,不需要定、不需要慧,那就回归体相用一如。体相用也是个假名词,就本来面目显现而言,那总要有一个假名词,没有假名词没办法说法。所以说到了这种情况,你的戒体、戒相、戒行、威仪都尽备于其中。受戒人的戒体从哪个地方来?如果定慧能够等持的话,戒体在你的言行当中显露出来,戒相在你的言行当中显露出来,戒行也在你的言行举止里显露出来,你的威仪通过一举一动而显露出来,都是一体的。定慧等持就是说体相用行仪全部显露,尽备于斯,所以说叫做微妙。未亲证者不会知道,只有亲证者才会知道。体相用是一如,体相用行威仪是集于一心的,所以你的心定慧等持,一切都显现,就是说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都显现出来了。
五十六、福慧双修,非二事也。福慧不可得而分也,能明诸义者为慧具足,能当之而勿疑者为福具足。金刚经云,是福德性,即指此耳。
福慧双修,非二事。福就是福德,慧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就有福德,福德具足的人肯定有智慧,福慧是不可分的。明白一切道理、一切义理,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明白俗谛、真谛、圣谛第一义,这叫慧具足。慧具足就是佛的智慧,当下承当,当下就是如如佛!你能承当,毫无怀疑,这就是福德。佛的福德最大,你能承当你就是佛,此乃最大之福德,其他任何福德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真正的慧者,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明白世俗谛、胜义谛、圣谛第一义,一切的义理全能明白,具足这些慧,就是具足佛的智慧,当下就是如如佛,和佛无二无别,这个就是福德,福德就是智慧的显露。少慧者会怀疑,很难当下承当,福德具足甚为难得。金刚经云,此福德性,指的就是这个福德性,具足一切智慧,当下承当本具如如佛。所谓习气,若有智慧,可转所有的习气为妙用;无习气者,就无法开智慧,故无须惧怕习气。福报是什么?福报是形成福德的前提,要发心为无量无边的众生做事情,经过磨炼后,除尽尘沙惑、无明惑,这样你就智慧圆满了。只有你的福报逐渐圆满了,才能智慧圆满,最后福德完全具足。福报和福德还有些不同,福德是德行、福德性,福德性就是要有佛的智慧。要有佛的智慧,必须要发心为众生做无量无边的事情,在做事情当中利他而自利,消除尘沙惑、无明惑,然后智慧圆满,才能具备这种福德。
五十七、扫荡习气,惟赖般若。启发般若,则赖于定。若以为有定慧诸法之可取者,又非般若,故曰非法非非法。今尚未臻圆净之时,切勿鹜高远而早放手也。惟于取法时,勿忘于舍。不取不舍,斯名无住。
扫荡习气,惟赖般若;启发般若,全靠定力。若以为有定慧诸法之可取者,又非般若,故曰非法非非法。修法者,未到圆满清净之境,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太早放手而不修。前面讲千座的时候,已经反复强调。未到做事完全圆融、内心还未完全清静自在,切勿半途而废,犹如悬崖勒不住马,摔下万丈悬崖,险矣!危矣!没到那时候,菩萨还要执取一个法作为成佛的资粮,到了佛位才能舍法。法是工具,未成佛前是一定要用的,所以说,惟于取法时,不要忘了舍去法。功夫在何种程度,你要对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啊!不取不舍,名为无住。就是要无住于法,无住法就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不住著于法。不住著于法就是不执著于法。何谓不住著于法呢?即不取不舍。不取不舍是什么,就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是什么,就是不即不离。不即就是不粘著,不离就是不离开他。二祖讲,惟于取法时,不要忘记了舍法,不取不舍,其名无住。这话的意思和前面师父对千座的解释是一致的。整部金刚经主要讲四个字--不即不离。不即就不粘著,不离就不拒绝、讨厌。不即不离就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就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本来面目。
五十八、众生万般苦恼,只缘一乱字。乱由比量而起,见性人见闻觉知了了,不动念时,心对境是现量,及至动念分别时,动而不动,虽比量而亦现量矣。常能如是者,名打成一片。
众生万分苦恼,只缘一个“乱”字,乱由比量而起,见性人见闻觉知了了,不动念时,心对境是现量,及至动念分别时,动而不动,虽比量而亦现量,常如此者,名打成一片。这是解释比量和现量的问题。凡夫因有比较对比,时时处在二元世界当中,高的低的、好的坏的、左的右的、东方西方。有对比就是二元,有对比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烦恼,这样又衍生出新的取舍和烦恼。故众生的一切苦恼来源于比量,有比量就乱了,心乱了就烦恼痛苦。打坐到一定的时候,叫你动个念头很难。今天还有人讲,师父,我就动念动不起来。打坐入定了,叫你动念动不起来。还要把坐上功夫移到座下来,座下到了一定的时候,闲来无事,叫你动个念头很难,没有妄念好动。这是静中,就是不动念的时候,心对着这些境界都是现量,现量叫做大圆镜智。狗来现狗,猫来现猫,这个叫现量。不动念之时,心对着外面的境全部是现量。08年灵岩寺打七结束后,有人回家,一下火车,说不知道家在哪里,那个城市他住了很多年了,家在哪里、路怎么走,找不到房子,而又什么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动不了念了,这个就是现量。当下见狗现狗,见猫现猫,但是他不起分别,起不了念了,这是实相现前的境界。大圆镜智现前就是实相现前的境界,无分别了。所以说当你动念的时候,动而不动。何为动而不动?就是虽然是比量的,动念就是比量,虽分别而回归现量,回归现量就是不动。何为不动,一切都是毕竟空,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都是毕竟空。那你虽动心而不起贪着,心里不起贪着叫不动,这叫动而不动,仍然是比量而现量。心一动念,在比量中,看着前面这个人,后面就看不到了;若心不动念,整个房间的东西全都在你的眼中,全部显现,这是现量。动念的时候,虽然动念分别,但是不执著,不起贪嗔痴,仍然是比量而现量。如果能够经常这样做功夫,就容易打成一片。功夫成片,虽然动念而心不动!
五十九、方便力之大小,随慧力而转;慧力之大小,在观照之圆不圆,圆斯通矣,通斯圆矣。所言通者,心无碍是也;碍者,以心碍心也。心如明远不惑则通,此名无碍慧,发于大悲心陀罗尼中。陀罗尼者,心之至空至密地也。
方便力的大小,随慧力而转;慧力之大小,在观照之圆与不圆,圆则通,通则圆。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你要把这些道理完全悟明白,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连转念都不转念,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不二,空有没办法分,色空没办法分,所有色的东西当下就是空,空和色是没办法分的,那你就圆融过来了,般若的智慧就打开了。所以,一切宇宙和人生的真理都要悟明白,要圆融无碍;你能够圆融过来了,就通达一切事情;一切事情通达,那么你一切事情都圆融。所言通者,心无挂碍,没有什么障碍你的心。心若有障碍,就还过意不去,还有对立、矛盾,还有烦恼心;没有障碍,就都圆融,任何事情到你那里都能够转过来。障碍何所来,缘于那颗不圆融的心,是你没有圆融智慧的心,然后障碍你起心动念那颗心,所以起烦恼;你如果能够圆融的过来,那么看待一切事情所起的心都圆融、畅通。心如明远不惑则通,这叫无碍智慧。这个无碍智慧发于大悲心陀罗尼中。什么叫大悲心,就是至空至密之地的心,至空至密就是达到毕竟空。空,就是说很微细微细的空,密达到非常的密。我们原来分析过,每件事情、每一颗心、每一件物质,最后分析得都是空和有同时。至空至密之地叫陀罗尼,叫大悲心陀罗尼。
六十、练心之法,只于有碍中忍得过。譬如一切习惯,本无定义,本无不可,苦在自己成为习惯,自以为非如此不可,遂不忍与自己逆,此碍之所以立也;倘忍得过,即无碍矣,因本来无碍也。譬如面子事,本属虚幻不实,充其量,不过失去一虚幻面子耳。且看伊究竟碍不碍,此不过一时之不舒服,到底克胜过去,所得之无碍慧力,岂万金可买得哉!学佛乃大丈夫事,能忍得,能放得下,不与世俗同流,亦不与世忤,所谓和而不同,即超然入圣矣。又如体面人,不敢与无赖相争,有所顾忌也,而无赖之所持者,一面子无碍而克胜也,此可思矣。
练心之法,只于有碍中要忍得过。碰到些事情有习气来,要能够忍受,忍辱波罗蜜很重要。所有的事情都是发展的、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境界现前,忍过去了,那件事情就过去了。境界现前,忍不住火冒三丈,非但于事无补,还会把事搞砸。若怕境界现前忍不过去,而不敢面对,你的心就没办法练。练心是练什么,就是不管你明心见性与否,要做到事事“退一步海阔天空”。譬如一切的习惯,本无定义,本无不可,而你自认为非如此不可,遂与自己过意不去,不忍与自己逆,此碍之所以立也。如果能够忍得过去,那么就无障碍,因本来就是无碍的。
比如这个爱面子的事情,每个人都爱面子。师父都还没批评到此人,心里已经不高兴了,我们做师父也是很难做的,有时候不说又不行,说了张三,李四认为影射他了,其实没有说他。然后他心里很不高兴,爱面子,说师父不给你面子,遂暗暗生师父气,不理师父,不跟师父说话,这就是爱面子。这样的话师父不敢批评他了,也不舍得批评他了,批评他就不修行了。所以现在的人不能喝了,更不能棒了,教学生要慢慢来,因为都有面子,爱面子。
爱面子,不能与自己逆,这就是障碍,障碍你解脱。如果能忍一忍就过去了,这件事情本来就没有障碍的,本来每件事情都是毕竟空,本来就无碍。面子能值几分钱,本属虚妄不实,充其量不过失去一虚幻的面子而已。且看究竟有没有阻碍,究竟碍不碍事,只不过是一时得不舒服,忍之克之则无障,无有烦恼无苦痛,这叫无碍智慧。此等智慧岂是万金能买得到的?!故学佛乃大丈夫事,能提得起来,也能放得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亦不与世俗相违背。所谓合而不同,即超然入圣。举个例子,有的人是很爱体面,要面子的人就有所顾及,怕失面子不敢跟人家争,叫花子他不要面子,就没有妨碍,到哪个地方都能取得胜利。有部电视连续剧《我是老板》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板整天忙着赚钱,爱面子放不下,非常好强,最后公司亏掉了。偶遇路边叫花子,遂问:一天赚多少?一听,结果叫花子一天比他一个月赚的钱还多。举这个例子,不是提倡大家去要饭。一定要无碍得过面子,你能够无碍面子,一切事情对你就没障碍。这是讲的忍辱波罗蜜,在十波罗蜜里面,忍辱波罗蜜在修行过程当中很重要。尤其除习气当中,要学会忍辱,碰到事情忍一忍就过去了,不要性急。
今天就讲到这里。
二七第六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21日,星期六?,农历十一月初五,第二个七的第六天。昨天开了一天会,感叹万千,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能有几个真正学佛?!当今社会上人这么多,真正能够学佛的人很稀有,很难得。在家出家四众弟子,以方便为究竟者居多。方便是什么,就是学习呀,佛教文化研究,这是比较好一点的,其次就是慈善事业,就这些。那么认为做佛事?,打普佛,以这些为究竟者不胜枚举?。如果佛教就是这样的话,那佛教就不会传几千年了。以这些方便当究竟的话,这是佛教最大的悲哀!回顾我十来年的经历,要寻找“禅修”两字很不容易,深为佛教的未来而担忧。
佛教是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中心。戒是依学,而不是修。戒是规章制度,是根据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根据因果的规律制定出来的,学会这些并能做得到?,那就是依戒而行。禅定是需要修的,若人少有禅定功夫,戒学得再好,反而觉得是累赘,被捆着。智慧是掌握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真理客观存在,你只能发现并开启,真理没法修?,智慧也没法修。戒定慧中间的定是要修的,修定使你的心清净下来、定下来,然后勤除习气?,让你的言行举止能够与戒相一致,并能够体悟到智慧,与智慧相一致,与宇宙人生的真理相一致。佛教四众弟子如果不修禅定,境界现前,毫无定力,内心虽想持戒而无法持,这样戒如同虚设;没有禅定功夫,智慧无法开启,心乱如麻,怎么能悟到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所以修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修禅定。现在很少有人提倡修禅定,常此以往,佛教的思想体系如何传承,佛教最后会怎样,实在堪忧!因此弘扬佛法从我做起尽我所能,勤修戒定慧,就是续佛慧命,责任重大!
师父回到清净庵,看到大家勤修禅定,很是欣慰。虽然现在修禅定的人不多,然而像扬州高旻寺还是在坚持组织大众修禅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也就寄托在这批真正能够实修实证的人身上。未来的佛教,如果没有实修实证,整个佛教最后就乱了套了,都是行方便,方便就出下流。佛教能够几千年一直传下来?,就因其是实践性十分强的科学,宇宙和人生的真理通过人去实践付以行动,而得到最终的快乐与自在。这并非研究佛学就能办到,也不就是说佛学院读读书就能办得到的。当然研究佛学,上佛学院读书也很好,但这只是方便而已。最究竟你要证入本来,不证入本来,佛也是没办法。鉴于目前这种形势,希望大家,更要发心,好好用功修行,早日成道,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这才是佛教未来的希望?,眼下很需要这样的人才!
接下来讲个实际性的问题,香板不可乱打!监香的香板是什么,香板相当于佛祖的眼目。你用香板敲背,香板变成了敲背板了,那佛祖的眼目就给你打背用了。怎么能这样用这个棒,这是祖师手中的棒,祖师手中的棒就是佛祖的眼目,它是指点学人慧命开悟的用的,警策学人,提高警惕,时时觉察自己,不要忘记本来面目。拿香板的人要知道学人的心行在何处,一板打下去,要打得恰到好处,不然的话就会起反作用。所以古德云:棒头有眼,岂可草草。大家现在打坐的禅堂,虽然不是正规的禅堂,也分为男众禅堂、女众禅堂?,女众禅堂有女监香和维那,男众禅堂有男监香和维那。男众的监香、维那不能打到女众那里去,女众监香怎么还打到男众这边来呢?整个禅堂全可以打的,只有和尚、班首,其他人不能乱打。你还打到这个堂头老汉身上来了,你能看到堂头老汉的心行当时在干什么吗?啪一下把他打出定了。所以,自古以来这个棒喝是佛祖的眼目,不能乱动用?,一定要尊重。请香板都要非常尊重,要对佛讲,我现请香板,尔后把香板拿下来。这是佛祖的眼目,拿下来指点学人的,不能随便打,打下去人家要起欢喜心,要达到一定的警策作用,甚至开悟,这就需要恰到好处地打。不能轻易乱打,乱打就变成乱用棍棒,那样的话就造成他人心生烦恼。这个事情讲一下,再犯不容?,再犯就罚你在佛祖面前跪去。
下面我们接着讲证体启用?。
六十一、梦中示现之景,可以考察功夫之深浅。凡用功至密切时,心感于梦,梦中能有主张者,即不入三恶道之证;以入三恶道者,必心失其主为因,有随力而无主力,随业而高下,入之而不觉,愚痴之可悯;且如梦中有一分力量,必醒时有十分力量者。心之与身,梦时为半离,死则为全离;死与梦,无大异也。
梦中示现之景,可以考察行人功夫之深浅。凡用功至密切时,心感于梦。梦中能有主张者,即不入三恶道之证;?以入三恶道者,必心失其主为因,有随业力而无主心力。随业力流浪生死而不觉,愚痴之可悯。我们做梦有各种各样的梦,好多人对这个梦很感兴趣。一般来说,凡是梦都是你八识田里种子的显现,所以不要奇怪。白天所做什么事,晚上就有梦;白天有所想,晚上有所梦。有些梦呢,能够预知未来,因为人的心,心静相应的时候,也会预知未来的一些事情,周围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个都属于正常情况。做梦有很多的因缘,作为一个用功修行保任的人?,用功时时觉察自己的心,很严密地观察,保任这心不受污染。功夫做得密切时,那么心就感应梦,梦中碰到事情就能作主,碰到事情知道毕竟空,不会被这些事情粘着,不会在梦中嗔恨,不会在梦中跟着事情去。功夫做得比较密切的时候,若能在梦中作得主,那么你就不会入三恶道。因为梦是小昏死?,临命终是大昏死,小昏迷时能做得了主,那么一般来说就不会入三恶道。因为三恶道的业是从八识田中因缘成熟而翻出来的,做得了主则不粘著上去。境界来现,切勿心生喜欢而粘上去,若粘上去,那个境界本来就是一种习气种子,很平常的境界,若在你的眼中成为非常贪著的境界,那就麻烦啰!?有一位禅师入定之时,看见一头大白母猪,在他的眼中看大白母猪不是大白母猪,而是一位大姑娘,这是业力。他和这只母猪有这个因缘,有这个业力,所以他看它不是大母猪,而是一漂亮白胖女子,并且没穿衣服,然后就忘情动念?,上去一抱,他就投胎成了一头小猪崽子,就走了。从这个公案来讲,在梦中你也要这么做功夫,一切境界到你面前的时候,你不要起贪著,不要起贪心、嗔恨心,都要无所住,要这样保任。只有功夫做得密切时,才能在梦中做得了主。梦中有一分力量做主,醒时就有十分力量做主。心之与身,梦时为半分离,死时为全离开。做梦的时候能做得了主,那么白天你就能做得了主;醒的时候能做得了主,那么死的时候,你也能够做得了一半主。梦为半离、死为全离嘛,死与梦没有大的差异。所以有时候做梦可以考察你的功夫,但是你不要把这个梦当作稀奇怪事,研究梦境老半天。白天的事情是梦,晚上做梦的事情是梦中之梦。白天还把梦中之梦反复思量,你不就是梦中之梦吗?有些西藏的上师很喜欢测梦,梦也是梦幻泡影,都是你八识田里的种子。
六十二、修此法者,必夙世有参禅因缘,故明宗较易。宗下语录诸书,皆我心中之注脚,为一时之借用;及至究竞,一切不有,宗亦空,密亦空,净亦空,并空亦空矣。纵横自在,空有齐资,假立诸名曰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修此法者,必夙世有参禅因缘,故明宗较易。宗下语录诸书,皆我心中之注脚,为一时之借用;及至究竟,一切不有,宗亦空,密亦空,净亦空,并空亦空。纵横自在,空有齐资,假立诸名曰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修心中心法,最好具足禅宗的根基,夙世修过禅宗,有参禅的因缘,那么对于明宗、明心见性就比较容易。以前没有修过禅宗的,师父这样讲法,你听得糊里糊涂,很难明白心性真理。所以,要有一定禅宗的根基,宗下的语录和一千七百则公案,皆是我心中之注脚,为一时之借用。你如果真正完全彻悟?,那么一切都不有,宗也空,密也空?,净土也空,空也空,空也不立,纵横自在,纵横自在的时候空有齐资。什么叫做空有齐资,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着空不着有。就是说空和有同时存在,有空的时候就是有有,有有的时候就是有空,空有是一体的,二者不可分。?若非要分出来?,空是空、有是有,没办法分的。什么是空,一切都有叫空;什么是有,一切全空叫有。只要你能够悟到如是,你就纵横自在了。碰到有的时候全是空,碰到空的时候全是有。不管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和空不空如来藏,都是假名。如来藏分开来讲,对于有来说叫空如来藏,与空相对就是不空如来藏,这两者都不着叫空不空如来藏。不着空,也不着不空,非空非有叫空不空如来藏。这个我们前面都已经讲过了。
六十三、明心见性及澈透后,居于八地位,名为无学位。但欲起用,必仍转到有学。此学乃学世法,一切妙用,不离世觉故。人情世故,在在留心通达,方起大机用。其妙处全在论语一书,学佛者何可废儒?
明心见性至澈透后,居于八地位,名为无学位,这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以后直到大彻大悟。见性无渐次,明心有渐次。明心为什么有渐次?明心有小悟,还有大悟,大悟十八九,小悟无数次。悟明心地后还要除习气,除一分习气,证一分法身,法身显露越多,就越明白,法身完全显露了,那么就完全彻悟明白了。位于八地就是大彻大悟,名为无学位。证到无学位,若要启用必然转到有学。佛在弘法的时候?,有一次有头猪走过,佛问旁边侍者:“这是什么?”侍者说:“你是佛,怎么还要问这个?”要问过才知道,因为大众化的名相,大众化叫猪,就不能叫狗,也要叫猪。假立名相,佛也得学。所以,你要入世启用,必须还要转到有学。此学乃学世间法?,就是说你证到出世间法,还要转到入世,学习一些世间法,你学的妙用不离世间觉。人情世故,在于留心通达,方起大机用。其妙处全在论语一书,学佛者何可废儒。学佛即使证到八地以后?,还要启用,必须入世,学习世间法,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要广结善缘,就像万能胶,放到哪里都能和合。善人与你相处得利益,恶人与你相处也得利益,要学会掌握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心行和事情来龙去脉的因果,无量法门誓愿学!若光证得八地、证得阿罗汉,不学世间法,出去连吃饭都不会,那就麻烦了。证得阿罗汉,证得八地菩萨了?,世间法还是要学,开飞机,开汽车,若不学就开,没人敢做,不安全嘛!我开车进上海,看看就害怕?,不熟悉路我想开不出来。
六十四、练心要善用深心,此非深刻精细多心之谓,乃求其义之深入,务臻于圆而已,以般若妙用,在恰到好处,非圆观深入,不能臻其妙。此惟明心后为能。善用深心者,以用而不偏不执故圆;不善用者,则务深刻而多疑伺,必至见愈深,疑愈大,而般若之妙用反窒。
练心要善用深心,此非深刻精细多心之谓,而是以求其义深入,务臻于圆而已,以般若妙用,在恰到好处,非圆观深入,不能臻其妙。此惟明心后为能。善用深心者,以用而不偏不执故圆;不善用者,则务深刻而多疑伺,必至见愈深,疑愈大,而般若之妙用就反窒息。所以,练心很重要,保任就是在实际生活当中练心。作为修行人,不要怕做事情,不管是出家、在家,一定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做事情,敢于在事情当中练心。你如果不练心,大机大用很难开启,要练,一次练了,第二次跟第一次就不一样了,第三次就能够圆融过来了。心上的道理明白之后,不在实际当中去磨练的话,就容易偏重于空或有,不是偏于这边就偏于那边,不是执着这边就是执着在那边,犹如初学走路的小孩,东倒西歪,七撞八撞,再多走走,就走得稳了。同理,必须要多练心,要深入地观察,久而久之,境界现前,能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圆融无碍,这就是妙明真心地启用!
六十五、众生习气,何止一种,因现行新习而引起旧习,诸习一齐缘会,由于抵抗力弱,难以化除。若经此六印后,根已拔除,虽一时引起新习,而旧习之力亦弱,自可逐渐消除矣。
众生习气,何止一种。现行的新习气再引起旧习气,无量无数诸习一齐缘会,由于抵抗力弱,难以化除。若经此心中心法六印后,根已拔除,虽一时引起新的习气,而旧习之力亦弱,自可逐渐消除。故心中心法是借佛力,有人说证体靠佛力,启用靠自力。其实不但证体的时候要靠佛力,启用的时候也要仗佛力。禅宗启用的时候、保任的时候靠自力,心中心法不管是证体还是启用,都是受到佛力地加持。何有此说,修心中心法者,你启用的时候已经证体、明心见性了,在实践当中磨练的时候是靠你自己心里观察,时时觉察、保任,当感觉力量不够的时候就多打坐,多打坐就是佛力加持,借佛菩萨的力量,三密加持,深入禅定,然后再把这个定力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磨练,这就定慧等持,这还是借佛菩萨的力量。
是故六印之后,以前比较粗的习气已经拔除了。真正完全拔除的话,那就明心见性了,破无明了,无明就是习气的根。如果把无明啪一下破掉,那个根就拔掉了。其他的枝末无明是什么呢?人相、我相、众生相、世间相,这些相引起贪嗔痴慢疑,这些都是枝末无明。至于枝末无明,你知道根本了,知道本来面目毕竟空,无明已经破掉了。这些习气就没有根,主要的根被拔掉了,它的力量就慢慢慢慢地减弱。如理如法地修过心中心法百座的人和一般的人就不一样,因为根本无明的根已经拔掉了,证到本来了,有些枝末无明虽然没有除掉?,那根已经移动了,力量已经减弱。如一棵树长在那里,下面主要的根系已拔除,过不了多久这棵树就死了。这是借这个法的力量,大家不要害怕习气,习气就是妙用,不是习气本身是妙用,是你若有智慧把习气化空了就是妙用。这个怕大家误会,烦恼就是菩提,你天天烦恼就是天天菩提,那不是!要烦恼毕竟空才是菩提;凡夫习气尚在,空不了不是菩提!烦恼的本身是毕竟空的,习气本身也是毕竟空的,所以说习气就是智慧;如果没有把习气空掉,习气还是产生烦恼,这个要理解清楚。不要认为,师父说烦恼就是菩提,那我天天烦恼而不除习气了。那不是妙用,去掉习气才是妙用。听法要会意,听法不会意,妄受轮回苦!
六十六、习气来时,切勿就习气上下手,便落对治而成压制。只要觉照,但觉照亦成为习气,故宜直捷放下,顿归于空,能照顾本来实相,一切虚幻妄习,自销于无形,是以觉为方便,寂为本来,两皆不住可矣。
习气来时,切勿就习气上下手,便落对治而成压制。只要觉照,但觉照亦成为习气,故宜直捷放下,顿归于空,能照顾本来实相,一切虚幻妄习,自销于无形,是以觉为方便,寂为本来,觉寂两皆不住?。习气来时,通常讲贪嗔痴用戒定慧来对治,这个还是对治法。习气未除,戒定慧还没有提起来的时候,贪嗔痴已经起来,这个时候要怎么处置。所以,不要落于对治,明心见性的人当下归于空,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当下一觉就空。空就是本来、寂灭的,觉就是照,照而常空、空而常照,照而寂、寂而照?,这样做功夫。习气来的时候,啪!用智慧一照,回归本来面目,回归实相。很多人已见到实相,实相就是非空非有,不着空不着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有不二。有人说,师父啊,我早就这样了。早就是这样,你知道那是实相吗?我们要见相非相,即见如来,那就是你的自性如来。你要时时回归性心的那种状态,你证见过了那种状态你会知道,一念不生、念头起不来,看一切东西都是虚妄的,这是非相,见一切相都是非相,这样习气就销于无形了。观照自心,念起即觉,妄念就是习气,妄念起来,一觉就化空?,一空就回归本来面目,最后寂和照两不可住,既不住于寂、也不住于照。其实寂照是同时的,有照就是了了分明、?空空净净,空空净净就是寂。空空净净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观照,那个就是照?,照和寂就是一体,两个不可分、都不可住着。
六十七、练心时,不问善念恶念,习气非习气,只着意不得,只是化除之。而化除之法:一勿当真;二勿迎勿拒,迎则近于放纵,拒则入于压制;三转入他念,常思事有大于此万万者,犯不着用此无谓之心,观自身尊重如佛,一落即成众生,一空即成为佛,出入得失不可以道理计也;四观一切皆如幻影,记金刚经末后四句;五观地狱烦恼之可怖,地狱即由此而造成,日积月累,成为大妄,贪嗔痴三毒,由是而坚固,可怕可怕。以上五条,为对治之法,或恐转成为习,不如直截了当,观一空字,入于无碍,本来如是,此无修无得无证之意也。
练心时,不问善念恶念,习气非习气,着意不得,只是化除之。而化除之法:一勿当真;二不迎不拒,迎则近于放纵,拒则入于压制;三转入他念,常思事有大于此万万者,犯不着用此无谓之心,观自身尊重如佛,一落即成众生,一空即成为佛,得失不可以道理计也。练心的时候,习气不论善恶,不管是善的念头,还是恶的念头,不管是习气,还是非习气,皆不着意,采取化除之法即可。
对治化除之法有五:一不当真;二不即不离,无有迎拒之心,拒绝妄念起来,这样等于压制了,亦不迎合,迎合就是跟着它走、跟着它想?;?三转入他念,将之转到般若上、智慧心上来。比如烦恼之事来了,你能起般若的心,如是想:这是空的啊!这类事情,哪有我成佛重要?!把这一切化空了,我当下就是佛,这一切空不了,我还是凡夫,差别这么大,何不空掉呢?四要观一切如幻影,金刚经的末后四句要记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金刚经这四句话来观照一切事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五观地狱烦恼之恐怖,地狱即由此而造成,日积月累,成为大妄,贪嗔痴三毒,由是而坚固,可怕可怕!地狱之苦,诵过《地藏经》的人就知道!像无间地狱,没有时间和空间地间断,没有一分一秒是不苦的,无间断得痛苦。师父有位学生,做心脏手术已经很痛,为了不过份刺激心脏,麻药用量严格控制,术后六小时伤口压三十斤沙包止血,这种分分秒秒不停歇得痛,有多难熬,有多无助,有多无奈,无法言说,这就是无间地狱之痛,没有禅定功夫,怎能脱得开?这位学生拜师后很听话,这两年进步很大!
以上五条为对治化除之法,或恐转成为习气,不如直截了当,观一空字,入于无碍,本来如是,此无修无得无证之意也。前面是落于对治,那么后面就是说观一空字。空字怎么观呢,其实就是观照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毕竟空,本来是佛,一切都是无修无得无证。习气当下观空,当下观空就不需要落入前面的五种对治。如果真正明心的话,当下就可以观空,把已悟得真理用上去。
六十八、一切法皆是佛法,以一切皆不离佛性也。此诸法中,以信自己是佛为最难,能信得如是境界,即成佛,是为尤难,此非有大福德人,不克承受也。
一切法皆是佛法,以一切皆不离佛性也。一切法都是佛法,这很好理解,是指世界上一切万事万物,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间一切相;一切心相,是指第九识的心、第八识的心、第七识的心、第六识的心,还有前五识的心,所有这些心王心所,都是佛性所显现。如果没有佛性,这一切不存在。既然一切都是佛性所显现,那么自然一切都是佛法了,它不离开佛性,所以这一切法都是佛法。相信这一切都是佛法,这比较简单。相信自己当下就是如如佛,这个最为难。如果真正相信到这种程度,当下我就是如如佛,那你就是佛!问题是常人达不到这种程度,能信得如是境界,即成佛!是为尤难,此非有大福德人,不克承受也。为什么,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是叫你相信能成佛,而是当下你即是如如佛,承当你是佛,你能承当吗?你还要想一想,佛是什么样,我是什么样。这牵涉到信的问题,信与证悟有关,证悟越深,对佛法就越相信;对佛法越相信,证悟就越有力量!证悟得越有力量,就证悟得越深,到最后所有的迷惑全部消除,所有的习气全部消除之时,就确信自己当下就是佛。所以,信与修行的深浅有关,修行得越深,信就越坚固、越不会退;反之信得不够坚固,修学就会倒退。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牢记!
六十九、方正固执人,使其活泼,为难之尤难,以其难热肠而务好自守,此二乘人不能成佛,如焦芽败种也。此等人,如一旦执有威权,不独量小气窄,抑且心狠手辣,自以为是,而造业无穷矣,可惧哉。行者务当考察自己习性是否如此,欲入大乘,必回小向大,当求究竟,成佛乃人生最大最要事业,非小善小信之可比也。
方正固执人,要使其活泼起来,为难之尤难,所谓活泼起来,就是说你能接受所有人的知见且能容纳,不死在自己的知见上,不固执己见,顽固不化。前几天举了三个徒弟问师父的公案。第一个徒弟来问,“我这样说对不对?”师父说:“你这样对。”第二个徒弟问,“那我这样说对不对?”师父说:“你这样说也对。”侍者说,“他们两个意思相反,师父怎么说他们都对呢?,这不是做老好人吗?”师父说:“你这样说也对。”这位师父啊,功夫了得,完全没有我见,完全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根据提问者当下的证量、修为、心量而回答问题,他对初学佛法者不会以八地菩萨标准来衡量。再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时空点不同,结论也不同。有句古诗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座山,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会不一样,同一个角度,不同的人看又会不一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同一个人,每一次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心情好时和心情差时就不一样,这是普通人的知见。
知见圆融无碍者,能接受所有人的知见,并非他人的知见对错与否,乃自身的智慧是否圆融,世上之事,本无对错,是众生有执著之故,才有对错。看问题要站在最高点,但凡夫看问题是局部的,决非全局的,凡夫没有完全掌握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只是根据掌握的局部真理看问题,难免以偏概全,有失偏颇。若是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有限知识,固执己见,对于知见很牢固,我执很重的人,要使他活泼起来,圆融起来,难上尤难,更有胜者,自私心冷而务好自守,坚守自己的知见不放,决不接纳外来事物,要他打开心量,圆融活泼,那是难上加难。
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固步自封,付出了惨重代价。所以,二乘人成不了佛,焦牙败种!此类人,量小气窄,心狠手辣,自以为是,一旦手握重权,看似秉公执法,实则制造诸多冤假错案,造了无量恶业而自不知,可惧哉!可怜闵者也!行者务当考察自己习性是否如此,欲入大乘,必回小向大,当求究竟,成佛乃人生最大最要事业,非小善小信之可比。所以,我们要成佛就一定要回小向大,心中要装着无量无边的众生,要有大心量,视所有人为父母至亲,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视所有有情众生为过去之父母,以此种心态处理人事,就不会视自己孩子若宝,视他人孩子若草。
今天有位同学说,“自己打坐心很清静,感觉单位好多同事很烦恼,自己修禅定如此快乐自在,如何让周围的人也快乐自在,解脱内心的烦恼痛苦呢?”这是大悲心显现,很好!大悲心起来,要发大菩提心,发心为众生做事,上修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回小向大,要有大乘心。发此心者,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圆融无碍,反之,若是固执不化,坚持己见,总站在自身角度考虑自身利益,树敌众多,这种人是二乘人,是蕉芽败种,不能成佛。还会下地狱,因为他固步自封,有强烈的我见,一旦重权在握,造无量恶业,此类人乃地狱敢死队成员!
七十、练心即以练机,得先机者,惟熟于因果之理而已。譬如有大病者,人对医生每以能回生为能,不知先能使其不病,岂不更愈乎?是先化于无形,得机之上者也。
练心要先看这个机。何为机,就是首先回观自心,心之念头还未起,已将之扼杀在萌芽状态中,世上的因果,若因已产生果,此果即为下一步因,如此循环反复,无法停止。若能尽早看到因,在中间缘还未成熟之时,果未产生之前,用大智慧一转,果就被转掉了!如已看到生病的因,要早发现,早治疗,任其发展,听之任之,那就枉送了卿卿性命。所以,这个是要把先机在因地就看出来,把心里因地的习气除于无形之中,不然发生果了,那就后悔莫及了。果就是下一步的因,就会产生下一步的果,这是因果的规律,要认识和掌握因缘果规律。
如果你很熟悉因果之理,那么对于这个机能有先见之明,事先能预知到这件事情,未发生果就从中把它转掉了。佛就是这样,佛了知一切因果,虽仍然在因果当中,但是能识因而转果。比如说这个因本来就要产生这种果,从中间这个缘一转,因为缘变了它的果也就转变了,虽还是在因果律里面,因为缘不同,所以产生果就不同,利用因果的规律,从中改变机缘。修行如此,除习气如此,练心亦如此。
七十一、练心在刻苦用心,时时参究,善能利用其心。心要灵活,要深刻,要圆通,要不忘本来,要周密,但切切勿执。能用是菩萨,能空其用是佛。
练心在刻苦用心,时时参究,善能利用其心。心要灵活,要深刻,要圆通,要不忘本来,要周密,但切切不要执著。如果能善用此心就是菩萨,如果能空其用,连这个用都能空得了,那就是佛。所以说练心者,刻苦地练心,绵绵密密,分分秒秒,死死地参究,时时地观照,还要灵活、深刻、圆通,不要固执在那里?,不要忘记本来面目,还要周密,就是绵绵密密,时时不忘记本来面目。灵活、深刻、圆通、周密、严密,是一体的,不能分开。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能这样用心,那就是菩萨。用和体都不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能空其用,那就是佛。
以上为自利法,以下为利他以自利之法。
上述七十一条以自利为主,打开本来,证体保任,消除习气,练心为主。下面再讲的则是为利他以自利之法。
七十二、练心当时时慈悲他人,勤于劝道,于此中可以考察他人习性,即以练自己之观机,关系至巨,不可忽也。
朋友、同事、家人,在这些有缘的人事中,当磨练自己的慈悲心,时时以慈悲心对待周围的人。慈悲他人,就要劝周围的人修学佛法。“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劝人修行佛法是慈悲心最大的显现,只有佛法才能让人从内心得到解脱,无有烦恼痛苦,如何引导他人入道,自身要有佛学修养,更要练习观机,时时观察周围人的习性与爱好,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从而使对方接受佛法,开始修行。此乃功德无量也!
七十三、劝导他人,在识机而待之时然后言,切勿性急,言勿过切,勿于稠人广众中为人直说。
劝导他人,在识机后而待其机缘成熟时然后开导之,切勿性急,言勿过切,勿于稠人广众中为人直说。就是你要考虑对方啊,每个人都爱面子,这是每个人的习气,更何况没有学佛的人呢。所以,要等待时机因缘,等待合适的时候跟他讲,不能性急,不能过切。现在好多人就是非常性急,那么迫切,拉着他人来学佛,在对方状况未明时硬叫其皈依,反而使他人产生反感心理,事与愿违。要等待机缘,从事情中慢慢感化他,最后让他自己能够发起心来,这就是心机,强扭的瓜不甜。更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当着很多人面,劝他人学佛,弄得别人左右为难。劝他人学佛还要注意对象,有些是党员干部,在他还不了解佛法,排斥佛法时,要耐心等待因缘成熟;有些诸如虔诚的天主教徒,更要耐心等待因缘成熟;有些人认为学佛不好,是搞迷信活动,也要耐心等待因缘成熟。凡此类人群要耐着性子等待!让人相信学佛是好事,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些,让人相信出家是好事,那就更难了,殊不知当年清顺治皇帝,很向往出家,因身系国家民族安危,无法出家,发出这样的感慨,“天下丛林饭似山,惟有袈裟披身难。”出家要具备福德因缘,是大丈夫所为,非一般王侯将相可比!
七十四、劝导他人,第一须衡量对方于我之信仰心如何。
劝导他人学道,第一要衡量对方对你的信仰心如何?不是对佛法的信,首先要对你的信如何。对方对你非常相信、很崇拜,你说的话他能听,这样你劝导他作用就比较快;反之对方对你比较反感,千万不要跟他说道,说得越多他反感越大,要因人而异。佛菩萨度人,开始对每个人也不认识的,先靠近他,和他一起做事,帮他的忙,等到别人有好感了,有信心了,再慢慢地引导、讲道,这叫同事摄。这是利他的过程当中能够锻炼你的观机能力。
七十五、劝导他人,在先衡量其地位、程度,可任其先说,待其病源一一显出,诸病集中,然后下药。
劝导他人,在先衡量其地位、程度,可任其先说,待其病源一一显出,诸病集中,然后下药。就拿看病来说,神医望诊,看人脸色即可开方。刚开始行医者,要先听病家讲,再判断病情开出方子,否则,擅作主张开方,既不一定对症。劝导他人修学佛法亦如此,要看此人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文化程度、修养程度,了解此人身上的习气,先让他说,做个倾听者,你的学识先放着,对这个人充分了解后,再寻找恰当的机会,有的放矢地劝导他人。
七十六、对方之根器与福泽,必先一一考究,再定逆进与顺进之法。
对方之根器与福泽,必先一一考究,再定逆进与顺进之法。每个人的根器不同,这牵涉到一个人的慧根问题,还有福泽就是福报,包括依报和正报。正报就是自身的,就是身体的六根;依报就是环境、家庭和社会周围的情况。这些都要先一一地考究,考究清楚了之后,再决定到底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引导他。有些是激将法,先逆他?,有些是顺他,到底是采取顺还是逆呢?善巧方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傲慢,你激他,倒反而能引他上道了,把他的修道心给激发出来。有些人你越激他越不理你,你要顺着他一点,慢慢地也被你引导过来了。
七十七、说法不可就我,当就对方程度,切勿就玄妙,求奇特。先探其程度,再为开释,使之领会,而根本处,要拿稳勿放松。
说法不可就我,你讲法不可就自己的心去讲,当就对方程度,切勿求玄妙,求奇特。先探其程度,再为开释,使之领会,而根本处要拿稳勿放松。关于此点好多人,包括好多弘法的师父,也这样,认为自己讲得越玄妙越好。其实这样的话,没有几个人能听懂你讲的那个法。有些师父就这样,说的都是禅宗一些作疑,给你猜的,没几个人能猜进去的。你要根据对方不同的根基,不能求玄妙、求奇特,对方听不懂,如同白讲。?所以,说法不可凭自己,要凭对方听懂多少,你给他讲多少。有些老人家,不识字,我给他皈依时,念三皈依,三个内容:一是忏悔、二是三皈依、三就是发愿。念了一段,然后问对方,刚才你跟我念的是什么,他不知道,让他重复一遍,他重复不出来,连续给他念了三遍,跟着念了三遍,再问他,刚才你到底念的是什么??他还是说不知道!也许我的话他没有听清楚,也许我的口音他听起来不好懂,那样的话,就要慢慢来,再讲细一些,讲慢一些,一句一句给他讲清楚,这样对方才听得懂,不然的话说了半天,他一个字也没听进去,那就白费劲了。所以说,说法不要凭自己,要凭对方,说法要对机。释迦牟尼佛讲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对机说法,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法,所以才有这么多的经典。
七十八、说法不可敷衍,宁可先从高处落墨。先以引之,如不相接,再俯就之,不可厌弃浅近之说,因学人自己意境已高,每每不肯俯就,反使对方不能相接,此即不慈悲也。
说法不可敷衍,宁可先从高处落墨。先以引之,如不相接,再俯就之,不可厌弃浅近之说,因学人自己意境已高,每每不肯俯就,反使对方不能相接,此即不慈悲。所以,这个关键看对方的程度,如果他程度比较高的,从高处讲,直指他,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看他能悟否,若不能悟,则退后一步,从低处引他。有些人自认为很高,你给他说三皈五戒,他听都不听。你得对他从高处着墨,然后慢慢地往下引。像天然祖师,他是读书人,上京考状元,在旅馆里做了一个梦,满室白光,做梦的时候打开了,但是他不知道,他就去问解梦的人,解梦者说,梦见满室白光,是要入空门,就是要出家做和尚的意思。然后他在路上继续走的时候,碰到一位禅师,就问禅师,“我做了这么个梦,人家说我要入空门,我是要赶京考状元的。”那位禅师说,“考状元不如选佛去,选状元何如选佛呢?目前江西有马祖,在那里弘法,那是祖师道场,你可以到那里选佛去。”他想想也对,就直闯到马祖那里去了,这是位很有学问、善根很深的人,他走到马祖面前,把帽子拿下来放在膝盖上,站在那里把脚抖一抖,不吭声,马祖看后说,“你的师父不是我,你的师父是石头希迁,你到石头那里去。”马祖当下就指点他了,你的师父不是我,你的师父是石头希迁,看来人的根机啊,人家说石头路滑嘛,石头的机锋很疾的嘛。他就走了,跑到这个石头那里,也是同样这个动作,帽子一放,不吭声。石头希迁禅师一看,叫他到后院做杂事去,就像六祖一样,到后院做杂事去了。就把他收下来,在那里做杂务,住了三年,开悟了。祖师见他开悟了,说“明天早上大殿门前割草,大家作好准备。”第二天早上起来,天然禅师端一盆水,放在祖师前面。祖师说,“干什么?”天然禅师答,“师父说今早大殿前割草吗?”这祖师就笑了,就把他的头发剃了,大殿门前把这个草要割掉,悟到这是指“剃度”,他这个机是相当的疾。像这类人,祖师说的每句话,他都能够领会进去。剃度之后,要授沙弥戒,祖师给他讲沙弥戒?。他说,“我不听不听,就把自己的耳朵塞起来跑了。”他跑到马祖那个地方,感恩马祖当时指点他到石头希迁那里参学。跑到马祖那里的祖师殿上,骑在祖师像的脖子上面,那个小和尚一看,不好了,这个人疯疯颠颠,怎么跑到这个佛祖头上去坐了,就报告马祖,马祖出来一看,认识就是那个人,即说,“我子天然。”他跳下来说,谢谢师父赐法号。给他赐号了,天然禅师就此得名。像这类人的根基就很疾,你给他说授戒吧,他听都不听,他全都明白了。此种根基之人,你要对他从高处着墨,你从低处怎么给他讲,他不买你的帐了,像这种根基,如从低处跟他说,你就是不对机说法,也是不慈悲。还有种根基就是说很愚钝的,念了后面两个字就把前面两个字忘记了,这么愚钝的人,佛在的时候就有,就是周梨槃陀伽尊者,跟他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话,他听不懂啊。如果不愿意跟他讲简单的道理,这样也是不慈悲。佛就叫他念简单的,扫把、扫把、扫把,扫把容易念,最后念扫把念开悟了,这是佛的慈悲与智慧。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要回小向大,要学会讲法,要学会对机说法。当师父的人不对机说法,就是不慈悲,你的慈悲是假的,慈悲的人要对机说法,让众生能听得懂,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把他引导进来,不能卖玄妙,求奇特!
七十九、说法时,切宜下气、谦和以引之;未到相当信合之时切勿用重语,反使其退后。
说法时,切宜下气、谦和以引之;未到相当信合之时,切勿用重语,反使其退后。这是佛菩萨的慈悲,就是与人讲法,要谦和,要谦虚,要低下,要和蔼。徐老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始终是那么谦和、那么谦虚、那么低下,毫无架子,凡是拜见徐老的人,都感觉如春天阳光般温暖,愿意与徐老亲近,我们也要学会这种品德,这种品德就是谦虚,就是慈悲。未到相当信合之时,就是师徒关系未到相当信合的程度,换句话呢,弟子对师父很有信心,师父很了解弟子,这是师徒信意真正相合。师父一个眼神,学生心领神会,这是相合。这种默契需要相当时间的磨合,才能达到,学生完全了解师父言行举止的用意,师父也要知道学生的领会程度,这样才能够达到信合之时。在这种情况下,师父所有的起心动念,讲出来的言语,徒弟都知道用意,知道为师的慈悲和良苦用心,这样的话,师父话说怎么重,他都没关系,都能接受,并且非常感恩,有时候师父下重语,喝他,就是喝他比较重的一些习气,他也知道,虽然有时候自己做不了主,但是他非常感恩师父,不会因此而转腿就走。学生没到这种程度,师父如果下重语的话,他就转腿走了。所以,从说法者来讲,也要注意谦虚,不能责怪徒弟,要检讨自己没有对机说法,若是对机说法,对方就能欣然接受,不对机说法,对方不能接受,责任在师。徒弟呢,当然有责任,因为他没有明白师父的意思。所以,要强调一下,说法者说法时要谦虚、要谦和,不能傲气,不能高傲。有些人看上去非常傲气、非常高傲,天上天下我是老大,走起路来旁若无人,走在前面犹如帝王,其他人走在后面不敢靠近,这个就太不谦和了,要和大众打成一片。你如果有这样的习气,在修行过程中慢慢地改掉,修炼自己。好多做师父的开悟之后,认为自己很厉害了,在弘法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缺点后而加以改正,趋向谦和。这人啊,修行修得越老,越老越圆通,越圆通就越圆融,有道的老法师就非常得圆融。
八十、初说法时,宜练答问法,但答语不可平直,宜用开释法,或反问之,如对方问如何可以解脱?汝应先问伊,如何是缚?开豁其心胸,然后分段为之解释,则可入矣。
初说法时,宜练答问法,但答语不可平直,宜用开释法,或反问之。如对方问如何可以解脱?你就应该反问,如何是绑着你?开豁其心胸,然后分段为之解释,则可入道。这是方法,锻炼自己说法的方法。你反问人家,还是跟人家开释,这个都是要对机。有的人反应慢,直接跟他讲,或许能接受,有的人反应快,反问他,当下思维、当下承当。这个就是要对机,对机说法。禅宗的指点和一般的说法不太一样,禅宗所有师父问徒弟的话,一般都是在策励鞭策,或者是在考察学生的功夫用到什么程度。作为学生来说,任何问题问你都要回答。有些人说,“不回答,默然!”不可以,回答才能考察你的心行在何处,你不要说,默然,默然表示本来面目一念不生,那谁知道你心行在哪一处。这个回答呢,又不能有落处,有落处就死在那里,又不能离开问的本意。师父怎么发问你,就要以般若圆融的智慧来回答。
如果学生提问,一是先打掉学生的错误知见,先把那些知见啪一下打死,打死了之后,他的心一清净,当下回观的话,能够悟到本来。二是给他解释,三是再反问,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这要因人因时而异!今天就讲这么多。
二七第七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22日,星期天,农历是十月初六日,第二个七圆满的一天。通过打两个七,诸位同学收获很多、进步很大!很多人打开本来,见到实相,见到本体佛性,这是一件大喜事。有些人第一个七打好回去了,有些人第二个七打好也要回去,因为工作问题要赶回去,大家都说,非常得感恩,感恩三宝、感恩道场、感恩师父,没有打七之前不知道怎么用功,比较茫然,不知道下一步功夫怎样做,通过这次打七用功和听师父开示,修行目的明确了,修行方法明了了。这是好事情,大家欢喜就好!参加打第三个七的同学,你们刚到,寺院的规章制度和打七的注意事项要好好看一看,尤其是持止语戒要严格执行,两个七打下来了,有的人做得很好,有的人做得差些。如理如法地用功打好这三个七,好好地持止语戒,功夫会有更好地提高,这既是为自己更是为大众,万不可因为你不好好持戒,影响他人起烦恼,要对自己的因果负责,打七是个团体,切不可一只老鼠坏了一锅粥,所有人一定要自我约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屡教不改者师父请你迁单,请别怨恨,为了同修大众,师父不得已而为之,到时请谅解。有的人打过好几次七了,总觉得收获不大,原因何在,扪心自问,如理如法了吗?有的人打一至二个七,收获很大,功夫进步,知见正确,很是欢喜。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己啊!打七是靠自觉,靠自己觉悟,不可能盯着每个人,要有大局观念,要考虑整个团体的利益,要有精进用功的心!
今天继续讲证体启用。
八十一、切勿轻慢初学。凡上根人,往往不受羁缚,不可因昔日行有所亏,遂断为没出息也。学佛与学他道不同,越是荒唐放诞人,只要能转,当下可以悟入佛境。然亦不可轻许,以增其骄慢之气;至于疲软之人,不能用力,劳而无功,勿废言可也。
对于初学的人,我们不能轻慢。有些人打坐时间也不长,打七也是第一次,但是严格要求自己,就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有的人老打七了,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也不一定能够入佛知见。有些人虽平日里言行比较放肆,不受制约的,这样的人如果学佛了,只要他肯放,放下了再经过打七用功,忽然就能悟入佛之境界,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所以悟入或者证入境界,证见佛性和实相,一是自己有这种境界,二要经过师父的印证,然后承当,再悟无生的道理。印可也很重要,有的师父给别人认可,“证见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了!”这个认可就不恰当,证见本来面目,不一定明心见性,见性明心还要悟明心地。有的人听到师父说他明心见性了,就不悟了,这样就增生了傲慢心,目中无人,更不求上进学习,这样就害了他。不能轻易印证,可以肯定他这种证见是得到好消息,这是没有错,但是一定要给他讲清楚,后面的路还长着呢,后面的道理要完全悟明白,还要以佛性体相用一如的道理指导他的言行,除掉习气啊,否则就容易悟后迷了。不可轻许,也就是你印证要给他讲清楚,不要一打坐得到一点消息,就说他明心见性了,这样容易让人起骄慢之气。修行的人要很清楚,见到本来面目,这是刚得到一点消息,接下去还要精进用功,还要悟明心地,还要深入经藏,只有深入经藏才能智慧如海啊,那是文字般若。般若有实相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还有经验般若,这些都要学的,越是明白的人越谦虚!
八十二、全力注意对方,称性而谈,妙义自然而至,绝无预备,甚至自己有佩服自己之时。
全力注意对方,称性而谈,妙义自然而至,绝无预备,甚至自己有佩服自己之时。这个主要是自己要真正悟明心地,真正悟到心地的话,对于一些大的道理,大的纲要上的道理,自会融汇贯通、圆融无碍。对于一些细节上的事情,若当时没有悟到,境界一来,啪一下,就明白了,好像就是佛力地加持。所以我说,上台讲法,有时好似佛祖附体,其实这是说的笑话,哪有佛附体的,佛附体干什么?其实这是佛性的自然启用,好多问题事先没有预想过,对方一提问,啪一下,由“问”而启发自性,显露出真理。师父对此深有体会,好多道理是在我讲经说法中,在与不同的人接触中开发出来的。所以,我非常感恩大家,我也很感恩周围的人,很多的理念其实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悟到的。比如这次我讲的,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事先没有预知想过,我是当场在讲法的时候,才想到这个问题而讲出来的,大家听到师父讲的,其实就是空不空如来藏的三个问题,空不空如来藏我看《楞严经》悟得很清楚。一是藏心俱即,叫作不空如来藏,藏心就是如来藏,一切都俱即,俱即就是都具有;二是藏心俱离,藏心都离一切,叫空如来藏;三是藏心不即不离,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楞严经》上就这样讲,但是没有说整个藏心里面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它是有,含藏一切:一切都无常的、变化的、生灭的,一切都是空;一切无常、变化、生灭的,它是即空即有。这是我在讲法的过程中体悟到后才讲出来。有人或许会讲,这经文上没有,那是当场想出来的,经文上找不到,它的来意就是经文上的空不空如来藏,由此理念引申,绝对不会离开自性的道理。
故说全力注意对方,自心思想清静,集中在理念上,自性自会显现作用,在与大众接触中,也可以这样锻炼自己,怎么这个问题,啪一下想清楚了,有时也会偶尔佩服一下自己,我在07年灵岩寺打七开示中讲过一句话,“我都很称赞乘一法师。”有人可能会想,“师父怎么自赞了呢?”其实借此激励大家用功修行,借环境的加持力,度过难关。如师父闭关,之前未预知到这么艰难,闭关过程中的难题能一一克服,最后安然度过。闭关成功,既凭借周围的环境与上师的加持力、诸佛菩萨的加持力,还要通过自己的佛性起作用,缺一不可!
八十三、对人不可太迁就,不可太严拒,下手当学吸引法,无他妙法也,只在一诚字,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既明且诚,恳恳切切,使其满意,即勿失矣。
对人不可太迁就,也不可太严拒,下手当学吸引法,无他妙法,只在一诚字,诚则明,明则诚,既明且诚,恳恳切切,使其满意,即勿失机。这句话其实就是《金刚经》上讲,与人接触也好,做事情也罢,要记住四个字,“不即不离。”不即不离就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就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佛性的启用。所以要牢记,接引他人学佛,不能太迁就,过于迁就,容易操之过急。也不能严词拒绝,他人不敢亲近,如此这般,属于太过偏离,要不即不离,概括整部《金刚经》就讲了四个字,“不即不离。”不即不离则不偏于空,也不着于有。于一切人事的处理上,若是深谙此道,则会恰到好处。偏两边都不对,太靠近了,会产生诸多问题,我历来主张,出家人与在家居士勿太接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刚出家的师父,身上难免有些缺点,与在家居士长时间接触,相互间印象由好转坏,最后是非不断,矛盾日益尖锐,无法调和,有的出家人住在居士家修行,时间一长,出现上述情况,反映到我这里。我说,“这就是太近了,时间长了,没有距离了,然后意识上有矛盾了,是非就出来了。”太远也不行,若是住在高高的山顶上,别人很难爬上山,接引人那就困难了。我原先想,住在山上,后来真找到这么个地方,那座山顶上有座小庙,风景很美,云雾环绕,上山很是费劲,车只能开到半山腰,再往上走还要一个半小时,若是从山脚往上走,要四个小时,我那天去看的时候,那些居士很高兴,说昨晚梦见有位大师父要来,他们认为印证了做得梦,就认准我了,现在还在等,师父考虑,虽说我住在山上很清安,而求法者很不方便,故未答应。做事做人关键在于一个“诚”字,不即不离,还要有个“诚”字在里面,要诚恳、要心明。诚恳心明,那么就是恳恳切切,让一切人都满意,让到你身边的人都能得到利益,都能满意而回。
八十四、此法以大日经住心品为根本,阅大日经疏,可以证知。疏云“菩萨初发明道,即生获除盖障三昧,即能与佛菩萨同住,发五神通,获知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能知一切众生心行,作诸佛事而广度之,不断如来种”云云。明道者,见性成佛也。除盖障者,除习气也。习气何时净,五神通何时开发,非可先求也。得神通后,以他心通而方便度脱众生。经中所言,即此法之过程也,亦即诸法之过程,不依此道而入者,是为外道。
此法是指一切佛心中心法,心中心法是以大日经住心品为根本,阅大日经疏,可以证知。疏云“菩萨初发明道,就是初见道即生获除盖障三昧,即能与佛菩萨同住,发五神通,获知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能知一切众生心行,作诸佛事而广度之,不断如来种云云?。”?作为一个修行人,要发心行菩萨道,也就是说大乘菩萨,基础是一定要明道,明道为初发明道,这个最重要。如果真正初发明道了,见惑就消除了,知见就不会错,怎么讲都不会讲错了,此种情形,知见与佛同住,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与佛无有差距,见道明心者,理上完全明白,他的理悟与佛所悟到的真理相同,这样的人就能够获得除掉一切盖障(盖障是指知见上的障碍)三昧,理上能达到与佛同住!只是习气尚在,要慢慢除掉,达到发五神通,心越细,心越清净,就越能够知道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一切众生不用讲话,就能知道他的心行。心中心法第六印就是语言陀罗尼,也就是如来语印,修第六印能够获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就能知一切众生的心行,做诸佛事而广度众生,那就不断如来种,如来道种已经播上,就不会断了。
明道者,就是见性成佛。明道和见道是有区别的,见道是指证见了本来面目,明道是指在见道基础上,悟明无生道理,明道是明心见性。见性明心,见这个性就是佛,见性成佛。所以一定要明道,以明道的道理为标准去除盖障(习气),不符合这个道理的、不符合明心见性真理的,把那些习气除掉,习气除净,五神通显,习气完全除尽了,神通就自然开发。神通是本具,佛性本具六神通,先是道通,后面是五神通,道通是根本,五神通是启用,不可先求。如果习气还很多,习气时时盖着,五神通是没办法开发的,也就是神用不能完全显露,只有习气消除殆尽,神用才能完全显露,此乃亦不可硬求?,该做的工作就是除习气?,观照保任。
得神通后,以他心通而方便度脱众生。他心通就是获知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能知一切众生心行。经中所言,即此法修证之过程,亦即诸法修证之过程,不依此道而入者,是为外道。不以见道为根本而入者,不从心地上入者,不从明心见性上入手的话是谓外道,所求的那些神通都是外道。印度的婆罗门教教徒,中国的道教道士,修道到一定程度也得神通,甚至阳神出窍,但是不明白心地,还是外道。从自修来讲,能深入四禅八定的话,那些习气伏在那里不动,神通就显现了。如果不明白心地,根本不明白,就属于外道,还会走错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原来是修道教的,后来在黄龙祖师坐下开悟成道了,所以才有这么一说,“自从一见黄龙后,方知从前错用功。”吕洞宾修炼道教能得阳神出窍,有一天云游到黄龙山,看到山顶紫云结盖,知道山顶上有高人修行,上去一看,刚好黄龙祖师准备上堂说法,想听听到底讲些什么法,就混在大众中进去了,黄龙祖师一上台,挥尺一拍说,“今天不说法,有人盗法。”吕洞宾说,“你说有人盗法,我是道士从外面来的,那就是指我啦!”这个公案大家耳熟能详,吕洞宾经黄龙祖师指点开悟了,开悟之后,他说,“方知以前错用功。”这就是说从用功的角度能得到五神通,但是没有道通,没有根本通。
现在好多人无心自修,一心求神通,然后就是鬼魅附体,感得那个灵知附到你的身上来,这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时间长了人的身心紊乱了,身体给别人占用去了,自身无法作主,所以不要求,神通是枝末事。五种力量相比,只有大智慧才是真正的大力量,才是真正的大神通,其他的都是枝末事而已。
八十五、参透本来,圆净无余,为八地无学位。但必仍转入有学,学习世法,练习世故人情,用以化除习气。如上条所云,获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知其心行也。但不必定在五神通全发之后,以明道后,证得根本,所有除盖障发神通,均同时开发,只力微耳。
参透本来,圆净无余,为八地无学位。这个前面已经讲过,若能真正大彻大悟,圆净无余,为八地无学位,就是八地菩萨。证到无学位,还要转入有学,学习世间法,练习世故人情,用以化除习气。所以,化除习气必须借助有为法,住在无为上,习气没办法化除,要在有为法当中,发心为众生做事情,在此过程中,练习人情世故,化除无量劫以来的贪嗔痴,方可获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知其心行,不必定在五神通全发之后,只要心清净,真正能够大彻大悟宇宙人生的道理,就能够知道一切人的心行,可以弘法利生。明道后证得根本,除障盖发神通,均同时开发。起初力量比较微弱,通过不断地磨练,不断地训练,练习你这个心,让你的心圆融无碍、圆净无余,神通就自然显现。
八十六、凡诸恶习,不可不明,但必参究其本来与其因地,则知其根本所在,而入手有办法矣。
凡诸恶习,不可不明,但必参究其本来与其因地,则知其根本所在,而入手有办法。对于比较重的恶习,你要明白根本在哪里,要参究其本来的因地,因地怎么产生的,直指根本所在,然后再入手除掉。每个人的习气不同,不管好习还是恶习,一概除之!好的习气如爱好琴棋书画,此类习气不空,如不化解,那也是生死根本,临命终会着于此而不超轮回。若是证得道通,明道之后,知道这一切了不可得,放下习气即为妙用。何为妙用,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道理皆能明白,并能化空,用明白的道理起妙用,这样的话,习气就是妙用;若是空不了,那就是盖障,盖着智慧。习气比较重的人要靠念咒来化解,念楞严咒,抽时间再组织大家念楞严咒。
八十七、悟了还同未悟时。此境界,惟自己觉知,所谓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然而不同也,其间有灵活与呆板,执紧与自在,气闷与轻安,糊涂与明白之别。
悟了还同未悟时。此境界,惟自己觉知。所谓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然而明心不同,其间有灵活与呆板,执着与自在,气闷与轻安,糊涂与明白之别。悟道的过程,凡夫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看山把它当作是山、看水把它当作是水,真实存在、真实有;证得本来后,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妄的、不可得、空的,这是空如来藏,知道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房子不是房子,见你家不是你家,见你生活的城市不认识回家的路,这就是功夫用到一定程度了,到了那种境界,心停在那里,空了,不起念,另外从理论上说悟到空如来藏,一切都空的、不可得,见一切都不真实,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证悟过来,空不空如来藏,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区别在于无无明尽了,全部清净了然,虽见相分,众生相还是众生相,寿者相还是寿者相,没有无明盖住,就不一样了,很自在、很清净、很轻安、很明白,看似与凡夫相同,实则不同,凡夫看山是山,彻悟者看山也是山,凡夫看山即粘着,以为是真,彻悟者看山不粘着,不即不离;凡夫执着于娑婆世界,不愿去西方极乐世界,彻悟之人,十方世界皆为极乐世界,娑婆世界当下就是极乐世界,娑婆世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人的愿力不同,发心也不同,有的人发大菩提心,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享福,而是发愿在娑婆世界弘法利生,度尽有缘众生才走,这是菩萨发心。凡夫不同,有人临终之后,他儿子请师父发慈悲,超度他,让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但他不愿走,说,“儿子,女儿,房子,家产,一辈子的心血都在这儿,西方极乐世界再好也不去。”同样不去,发心不同,凡夫是贪恋娑婆世界,菩萨是不忍看诸多有缘众生在娑婆世界受苦!
八十八、不到平淡时,炉火不能成青,圆与不圆,力之大小,在以此时与往昔一比较之,则自见矣。
不到平淡时,炉火不能纯青,圆与不圆,力之大小,以此时与往昔一比较,则道力明显自见。做功夫要不急不缓,稳稳当当,持之以恒,犹如滴水穿石,做得很平淡,炉火才能够纯青。考量自身的功夫是否到此境界,那就看境界来现是否很轻安、很明白、很自在、很灵活?何为灵活?师父给你们举个例子,把摘回来的葫芦放在水上,然后用手抓葫芦,水上的葫芦很是灵活,揪不住它,如同此理,一切的言语行为都要圆融无碍,抓不住你把柄,要做到不落空、不着有,非空非有,时时本来面目现前,禅宗保任就时时这样。师父考你,就看你落不落空、着不着有,是不是落两边,落两边,就被考住了。就这样考量自己功夫,境界现前很轻安、很明白、很自在、很灵活,这样功夫较炉火纯青了,境界现前还是很糊涂、很气闷、很执着、很死板,这样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八十九、未见本来面目时,含糊不得,非澈底认清不可;正见本来时,犹豫不得,切勿疑而不敢承当;既见本来后,忘记不得,刻刻提撕,则习染日销,力量日见充足,打成一片矣。
未见本来面目时,含糊不得,非彻底认清不可;正见本来时,犹豫不得,切勿疑而不敢承当;既见本来后,忘记不得,刻刻提撕,则习染日销,力量日见充足,直至打成一片。我们人投胎到此娑婆世界,最大的任务就是开示悟入佛知见,是为此大事因缘而来,若是这件事情没办,其它事情办得再好,人生一辈子还是白来了。把这件事情办好了,打开本来、证见佛性,无量劫的生死就打破掉了,这辈子就没白来。所以,在未证见本来面目之时,大家不能含糊,含糊不得,一定要彻底认清,大彻大悟才能放手。见到本来之时,打坐入定,啪,见到实相,见到本体自性,犹豫不得,不要怀疑,一定要承当。如果还有怀疑的,要请教、要印证,不能犹豫。之前或许已听师父讲过,本来面目如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而了了分明,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自己亲证到本来面目后,不要忘记,忘记不得,时时刻刻、绵绵密密的,在一切行住坐卧当中不即不离、非空非有、毕竟空,观照自己这颗心,观照周围的人和事,这么提撕观照。如此这般,习气日益消除,智慧日益充足,循序渐进,慢慢打成一片。打成一片之后,在行住坐卧中不即不离、非空非有、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妄念不起!
九十、凡修未满百座者,亦可开慧,证见实相。一经打开,往往不肯再坐,总觉力量不够,故早发者,不论其般若根器如何强,必加功打坐,过五六百座再歇手;倘坐满千座,而心无把持,则因无人启发,切勿再坐,当参阅此文,以启般若之用,但法无定法,四五百座后,自己真放心得过,多坐少坐皆可,在自己调伏之耳。
凡修心中心法未满百座者,亦可开慧,证见实相。一经打开,往往不肯再坐,总觉力量不够,故早发者,不论其般若根器如何强,必加功打坐,过五六百座再歇手。倘坐满千座,而心无把持,心还是没有把握的,则因无人启发,当要参阅经文,参阅祖师的开示,以启发般若之用。然法无定法,因人而异!这个问题,师父已经讲过,无量劫以来的因缘不同,每个人打开的情况不相同,有人念《金刚经》打开,可惜自己不知,请教他人,说他着魔,遂不敢再念;修心中心法,有人百座内打开,有人则会时间长些,一经打开,一定要敢于承当!打开之后,还要继续打坐,若是认为打开可以不坐了,定力则不够,要定慧等持啊!师父认为,每天坚持打坐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打坐不作打坐想,不当作任务完成,唯有此才能增加你的定力,定慧要等持。打坐是磨刀,下座是用刀,刀如果很钝了,则砍不进去。人们常用“吹毛利刃”来形容锋利的宝剑,把毛放在?剑刃边,吹之毛断。智慧好比此剑,智慧要达到这种程度,就是定慧等持了!在事情上做得了主,能够悬崖勒马,那就坐与不坐都一样,坐也那么清净,不坐也那么清净,坐与不坐皆可,坐多坐少无碍,在自己调伏之,要有此力量方可!
九十一、学人所修,每随环境而异,其进功亦有不同。如富贵者,未经过困苦;贫穷者,不知享受,未入其境,难以圆会耳,是当方便引导之。
学人所修,每随环境而异,其进功亦有不同。如富贵者,未经过困苦;贫穷者,不知享受。未入其境,难以圆会,是当方便引导之。学人所修随环境的差异不同,功夫进展也有不同。比如说一个很富贵的人,家庭条件很好的,从来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要什么东西打个电话就送货上门,就像极乐世界一样,一想就送到家里来,是吧?像这种情况,你如果说,“我不贪了,我贪心没有了!”你要什么就有什么,要小车有小车,要洋房有洋房,要什么吃的有什么吃的,你还贪什么?你真不贪了,让你住到那个茅棚里去试试,住那个山顶的小茅棚,下雨天漏着水的,看你的心能不能过得去,实际去检验你的那个贪心是不是真的就没了。环境对修行很重要,要经过那种困苦的环境才能真正知道你的心能不能过得去。贫穷的人若是叫你到很富贵的地方去,你也承受不了。很贫穷的人变得很有钱了,若是做到富贵不能淫,不放松自己,一如住茅棚时那样艰苦朴素,那就不容易。所以说修行、除习气,要有不同的环境来磨练。未入其境,难以圆会,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怕这些,需要一些境界来磨练自己。
九十二、修此法前,普通教理,不可不明,但切勿执著,以法无定法,佛法不许执取也;正修法时,一切诵经等功课暂时停止,无碍也,一俟心地明白,开具只眼,则经经可读,以不为经所转耳。
修此法前,普通教理,不可不明,但切勿执著,以法无定法,佛法不许执取;正修法时,一切诵经等功课暂时停止,无碍,一旦心地明白,开具只眼,则经经可读,以不为经所转。我们诵经、学教都可以学,包括早晚课都要学会做,不要执著就行了。法无定法,佛法不要执取,刚开始修心中心法时,时间比较紧,你那些功课可以停下来,等到把这个法修到心地明白了,可以照常地读经,一切经都可以读。只有明白心地了,读一切经才能了然于胸,不明白心地读经,那是记言记语,记言记语则是三世佛冤。记言记语就执著文字相了,不理解真谛啊。心中心弟子,早晚课还要补上这一课,尤其是出家师父,是要带领大众的,早晚课更要做,在家居士也一样,来到寺院,早晚课不会做,不愿做,你不和众不行。早晚课、楞严咒、十小咒,这些都要学会,因为修心中心法者,禅、净、密皆修。在密就是所谓密宗最高的法,大圆满九次第法的最高法;?在禅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切佛心中心法,这么高的法,是最秘密的密法。密法,就是最深密的如来藏,修这么深的法,若是楞严咒都不会念,这讲不过去。所以经要学会念,不要觉得这个经咒太长了而?不念,切勿放松对自身要求!
九十三、心地既明,方可参阅宗下语录。但取其意,不必定取其方式,因学人心有所得,必然欢喜,卖弄示能,在所不免。如对方不明所以,必生嫌怨,此即禅习气也。
见性明心后,方可参阅宗下语录。但取其意,不必定取其方式,因学人心有所得,必然欢喜,卖弄示能,在所不免。如对方不明所以,必生嫌怨,此即禅习气。明白心地之后,你可以看宗下的公案和语录。因为宗下所有的公案和语录都是真心的显现,都是自性的显露,一千七百公案都不离开自性。若是离开自性去理解这些公案,定是云里雾里,糊里糊涂;一切公案从自性上去理解,定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你可以学习理会其意,但是一些方法不一定执取。像那些让你参无头公案的,就不需要采取,因为你已经打开了,已经把心性道理悟明白了。同时,要注意克服自己的习气,不能利用禅宗这些公案来卖弄示能。有些人学佛有这方面的习气,如果执著不舍的话,就是一种禅的习气,不好,容易使别人产生看法。
九十四、论语一书,乃我修证后最实用之书。盖弘法时,必得通达世故人情,克尽忠恕之道,方启大机大用耳。
论语一书,乃我修证后最实用之书。盖弘法时,必得通达世故人情,克尽忠孝之道,方启大机大用。这就是说,我们明白心地之后,要学习世故人情,《论语》这本书专门讲一些世间法的,一定要学。
九十五、凡诸喇嘛所传之大法,如六法,如颇哇法,如弥陀大法,及诸双身气功等法,皆不可轻慢,但不必再学;已学者,可以温故知新,与此对照,盖彼法最后印入心地门,正与心中心法之结论,完全相合也,不必再回头耳。
凡诸喇嘛所传之大法,西藏的活佛、喇嘛到我们汉地传的这些法,如六法,如颇哇法,如弥陀大法,以及诸双身气功等法,皆不可轻慢,但不必再学。有的人说:怕将来走不了,我得修个颇哇法。颇哇法真正给你修成了,也是短寿,颇哇法修成了还要修长寿法,不然的话就容易早逝。所以,你真正明白心地之后,这些法就不需要修,但也不可轻慢,它也有利于一些众生,有些人喜欢这个法,并且通过修这些法得到利益。每个人根基不同,不可能每个人都修心中心法。心中心法一座两个小时、四个小时,有些人就坐不住,也不可强求。对于方便法也不要轻慢,你可以不必再学,已学者可以温故知新,与此对照,盖彼法最后印入心地门,正与心中心法之结论,完全相合,不必再回头。所以说有相法也好,大圆满前行也好,最后都要引入心地的,都要明心见性。那么你已经明白心地了,就不必修这些有相法了。在修的也没有矛盾,可以温故知新,互相对照。你知道这些法,为接引后人而用也未尝不可。你大圆满学好了,可以接引与此法有缘的众生,人家问你这个法门就能讲得出来。菩萨要学,不为自身,菩萨已经证到了无学位了。而其他众生需要,所以我们还要去了解,要参学,所有的法门都要知道,不管是内观或其他的法。那次有人就打电话问,“师父,内观法现在在网络电脑上很热闹,到底这个法是正法还是邪法?”我就回答:“内观是个正法,是释迦牟尼佛在阿含时传的法,由南传佛教保留下来的,最接近于释迦牟尼佛传法的,佛在世时很多人修学此法而证阿罗汉果,这可以修学。”如果你不了解这个法,他人问你,你不知道,他就不知道答案。所以说无量法门誓愿学,证到本来面目后也要学,是为众生而学,为以后弘法利生而学。这些法如果是作为自修来说,既已证到本来,就无需再回头修这些有相法。所有的这些有相加行,最后都要回归心地的。但是作为弘法者来说,还是需要了解这些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因众人的根基不同,释迦牟尼佛才讲这么多的法门,就是为了利于不同众生的修行啊!
九十六、心地已明,当刻刻在心地上照顾,万勿再作法自缚。此时无所谓法,安得更有禅密净乎,多所争论,分别高下,至属无谓,切切不可,以此亦习气也。
心地已明,当刻刻在心地上照顾,万勿再作法自缚。此时无所谓法,安得更有禅密净乎,多所争论,分别高下,至属无谓,切切不可,以此亦是习气。真正明白心地的人,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万法皆为佛法,万法相通,禅净密是一体的,无有差别。所谓差别,就是你没入门之前,你认为有差别,入门了之后再看,这些法分别从不同方向踩入如来门,不要去分别哪个法高、哪个法低,甚至为此争论。什么叫法执?法执就是法法不平等有高下。了知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能平等无碍、没有高下,这就不是法执。为什么这么讲?你对一切法能够平等,理解毕竟空的道理,理解非空非有的道理,明白一切法都非空非有毕竟空。这一切法如果空不了,那就不能平等,你既然空得了,这一切法对于你来说就没有法执嘛。有无法执并非要不要这个法的问题,好多人误认为修此法就是法执,不修此法就不是法执,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你对这一切法都能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都毕竟空,一切法都不可得,一切法都不是实法、都是虚立的,非空非有、毕竟空,那么一切法都平等。一切法都平等了,那你就没有法执了。并不是说我这个法不要,我就没有法执,我不修就是没有法执了,法执不是这样理解的。关于这个问题,师父再次讲明,否则很多人混淆不清,从而影响到修行。若是你修这个法而不粘着,认为这个法和一切法都平等,那就可以修这个法也可以修那个法,哪个方便修哪个,这个就没有法执。你如果有执著心,不管修什么法,就是不修法还是法执,不修你偏于空。没有法执是非空非有毕竟空净。你不修法落在空上,落在空上就是不平等,你修法和不修法不平等,就是法执!要修法和不修法都平等,那才没有法执嘛!
九十七、每日至心恭敬默念上大下愚阿阇黎名号一次,想此二字,则知大智若愚,归到净空本色。毋骄慢于人,其德日进矣。
每日至心恭敬默念上大下愚阿舍黎名号一次,想此二字,则知大智若愚。大愚祖师的名字起得很好!大智若愚,归至空净本色。无骄慢于人,其德日进。大智若愚就是智慧大悲。若说世上所有的东西都知道了,这等于说所有的东西都不知道,因为所有的东西都知道了,就不存在不知道的东西与知道相对了。所以说大智若愚,就是说所有东西都知道了和所有东西都不知道,它是平等的、绝对的,这就是大智若愚。不知道和知道都平等嘛,知道等于不知道,不知道即是知道,知道即是不知道,这就是平等性智,这就叫大智若愚。我们是知道和不知道不平等,那就还不是大智若愚。
九十八、荷担无上菩提者,为众生也。处处不忘众生,是菩萨大悲本愿,密宗根本条件。如一贪静,厌恶世缘,心不热肠,决难成就。但有多人,虽明心地,不敢自信,或惧毛羽未丰,或怕走作,岂知死在坑中,引人同葬,断不是根本办法。倘多经苦难,多得练心,成就更速。走作不走作,是在自己常常照顾,弹指圆成八万门也。又明心后之用功,如果言有定法者,必是钝根阿师;若言如是任运而前者,必是造业阿师,幸勿自误误人也。又比丘与居士之立场,不可不知。
荷担无上菩提者,为众生也。处处不忘众生,是菩萨大悲本愿,密宗根本条件。如一贪静,厌恶世缘,心不热肠,决难成就。但有多人,虽明心地,不敢自信,而惧毛羽未丰,或者怕走作,岂知死在坑中,引人同葬,断不是根本办法。荷担如来家业是每一位修行人,所要发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求得佛道化度众生就是荷担如来家业。荷担无上菩提者是为了众生,要下化众生,要宣扬佛的真理,这是菩萨的大悲本愿。若是为了贪静,而厌恶世缘,有人说:“我讨厌娑婆世界,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享受去。”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不平等了,这是大恶人,小乘人叫大恶人,只管自己不管别人。修心中心法行人一言一行都要照顾你周围的人,不要只考虑自己,不要不管自己言行是否会对周围人产生不良的影响。打七时也一样,在这个团体里,如果老是只管自己舒服,影响他人,按自己的习气做事情,这不行,不是菩萨发心,这样决难成就,不能回小向大,没办法成佛。
有很多人虽然明白心地了,但是不敢自信,他怕自己力量不够,怕到工作当中去,怕到日常生活中去,怕走作啊。要是这样,就死在坑里,死在坑里还引人同葬,绝不是根本办法,尤其是修心中心法的行人,师父给你们讲的修行方法不是这样的!有些人说,“我证到本来面目了,我时时看着让自己住在本体上,时时保持本体状态。”这就是死在坑里的死修法。你要活里活泼的,在一切的日常生活当中用佛的真理观照你的言行,让你的言行符合佛的真理。不在实际工作当中磨炼,怕实际工作,如何能做到福慧双修呢?
倘多经苦难,多得练心,成就更速。走作不走作,是在自己常常照顾,弹指圆成八万门也。记得我那一年拿《楞严八十分义》请徐老作序,那个序上就讲“以磨难为修行”。锻炼你,成就更快,你不要怕磨难。明心后之用功,如果言有定法者,必是钝根阿师!明心后法无定法,什么法都可以修行,什么境界都可以修行,因为你是练心,训练你的心;若言如是任运而前者,必是造业阿师!如果是说随着自己的习气,任意让它放肆运行,那是造业,下地狱的造业阿师。所以说幸勿自误误人,这个分寸要自己掌握好,既不能让习气泛滥跟它而去,又不能怕自己有走作而不敢在世界上磨练,若是这样,你就永远在襁褓当中不能长大。又比丘与居士之立场,不可不知,出家师父和在家人有些修行立场还是不一样,这是因为条件不同、显相不同,戒律也不一样,每个人修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既要有利于练心,又不会跟习气走。
九十九、上根人难以有恒,此法至少修五百座,否则中途有力忽不足之苦;中根人难以能守,因见异必思迁也,此病由疑而来;下根人难以活泼,此病由器小中来。三种人,以中根人最难治,盖三病几皆有也。对治之法,全在有福人自觉。上根人宜下手狠辣,必透澈到底,然后放手,勿计途程;中根人宜老实勿自是,亦勿以耳为目;下根人宜放大胆量,兼行修福,如作有相功德等事。以此事非大福人不克承当,夙世少布施,心量既小,为不活泼之总因也。
上根人难以有恒。上根人,根基比较好的,所谓比较聪明的人,缺乏恒心,不能持之以恒,此法至少得修五百座,否则中途有力忽不足之苦,做起事来心有余而力不足,修这个法必须要有时间,最好要多修,时间紧张也要坚持,要真正达到瓜熟蒂落,?完全自在了,那就可修可不修,修与不修一样,你没有到那种程度还是要修。上根人自认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开悟了,可以不修了,境界现前就觉得力量不够。中根人难以坚守,因见异必思迁,此病由疑而来。中根人,要守着这个法一直修下去,很难,修修停停,怎么没得到什么灵感嘛,听别人说另外有个法很好,就修它法去了,这是因为疑心比较重,怀疑自己修的这个法不行,怀疑自己这样修下去不能成就,听别人说那个法很好,能坐莲花上面,就修那个法去了,人云亦云,缺少主见,这是中根人要注意的毛病。?下根人难以活泼,一般根基比较钝的,他难以活泼,此病由气量比较小而致。比如一些人不求开悟,就是天天打坐,什么道理也不愿意去弄明白,法师讲法的VCD也不听,固执地认为,只要打坐就是了,这就是属于死守。要悟的,道在悟不在修,修是方便,悟才是真正地开大智慧。修是因为你的心比较乱,缺少定力,所以叫你修,等到你心清净了,就要悟明道理,道是本来具备,不是修出来的,是悟出来的。以上三种人,以中根人最难治,也有些人三病皆有的,对治之法,全在有福人自觉。上根人宜下手要狠辣,必透澈到底,然后放手,勿计途程,修行此法,一开始的时候,下手要狠,要严厉,尽管手这么痛、脚这么痛,我就要这么修,一天修两座、三座,你这样下狠心,不到完全彻底明白,决不放手,要有这个决心。
修心中心法,或修其他法,第一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修学佛法是为了开大智慧,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修学佛法的话,你怎么都不会错。而现在好多人修法,他不是上求佛道,不是求开智慧,尽管嘴上说的是求开智慧,实际上让他自己心里回观看看,他求的是神通、求变化、求发财、求健康等等。身体健康不健康,那是无量劫以来的业障在那里,不可能修法修一下就能够把业障除掉的,就能健康长寿的,所以说这些都是不究竟的。你求开智慧,开示悟入佛知见,这是最上乘的,上求佛道。你如果有这菩提心,确定无疑的话,在修行中途出现身体不好,出现钱给人家骗走了,或者是看到一些不好境界,全然不理,那样谁都糊弄不了你。你就是要坚持开示悟入佛知见,发心正的话,在修行过程当中出现的任何境界,拉不动你,经过三年、五年修下来,绝对成就!所以,这个菩提心非常重要,一切的力量来源于菩提心发得正不正,好多人中途退转就是因为因地发心不正。因此,中根人宜老实勿自是,亦勿以耳为目,下根人宜放大胆量。就是说中根人要老老实实的,不要怀疑,不要见异思迁,要老老实实地用功,这是对中根人的要求;对下根人来说,要大胆,不要心量很小,同时要兼修福报,如作有相功德等事。因此事非大福报人不能克期承当,夙世少布施,心量既小,为不活泼之总因。所以说我们修行要福慧双修,开始自修的时候要定慧等持,当你的本来打开之后,在弘法的过程当中,要福慧双修。你不福慧双修,不可能成佛,一定要为众生多做事情、要多布施。我们为什么能够听到正法而相信,听到此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最高法,一听就感觉到很入心呢,那是大家无量劫以来修的。《金刚经》上讲,能够把《金刚经》听明白,能够对阐释“非空非有、不即不离”要义的《金刚经》理解透彻,那不是一佛、两佛所种善根,是供养无量诸佛菩萨所种善根,才能够碰到这样的成佛法门,并且能够相信、相应,继而修行成就。
在修行过程当中要福慧双修,要供养、礼敬佛法僧三宝,要做有利于众生的事情。要与一切众生结善缘、与诸多大善知识广结善缘,这样才能生生世世碰到大善知识,能够听到正法。大愚祖师大慈大悲,针对有些人担心此生不能修行成就,增加了两个方便法:一是念阿弥陀佛的往生广咒,此咒是阿弥陀佛在禅定中发出来的心咒,和阿弥陀佛结上了缘,到时候就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能够听到阿弥陀佛给你讲法;二是念弥勒菩萨的慈氏咒,有些人说,“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远,我不想去,我要在娑婆世界。”那就多念慈氏咒,你就能够和弥勒佛结上缘,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能够碰到弥勒佛给你讲经说法,引导你修行。只有碰到大善知识,才不会堕落恶道,所以说要广结善缘,多做福报,福慧双修,这样你的福报圆满、智慧圆满,两足尊,才能圆成佛果。
一百、一切仗自力,到此佛亦不立,何有于人。假如鄙人今日堕落,或遭枉犯法,或入他门外道,种种不入眼之事,为世鄙弃,诸仁能不动否?能勿悔否?能勿惭否?及我死时,能视如死一牛杀一狗否?但有惊者,有不惊者;惊者有一人,不惊者有甲乙二人,此三人中,居于何等乎,试道看?
一切要仗自力,到此佛亦不立,何有依赖于人。修行之初,依靠佛力、咒的力量,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完全明心见性之后,要除习气啊,在事情上怎么做完全靠你自己的智慧。你自己就是佛,换句话来说,你那个智慧就是佛,你的智慧就是报身佛,你清净本然这个体性就是法身佛,你的启用就是百千亿化身佛。到此佛也不立,你自己就是佛,佛心众生三无差别,一切要仗靠自己的力量。要树立自强不息,独立自主之心,不要有依赖心。很多人依赖心很强,有依赖师父的,有依赖于法的,总是要找个人依赖着,尤其是一些女众,若不找个老公依赖着,她心里就空空的,没有办法独立,这就是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要独立自主,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个就是你的佛。功夫用到这里,明心见性了,铲除习气,你就要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这种精神。在任何时,面对任何事,依靠自己力量去解决,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依靠的,只有你自己,你一定要很明白地理解这个真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你怎么能够指望依靠得住?!你要依靠一个永远跟随你的、和你永远不会分开的、永远是你的靠山的,那么靠得住的是什么,靠的住的就是你的自性嘛,自性不会离开你。你把自性佛开发出来,然后你那个报身佛就是你的智慧,永远不离开你,你要把他开发出来,依靠他,依靠自己智慧的启用,处理好一切事情,那个就是化身佛,自己的百千亿化身。所以你要依靠自己的三身,法报化三身,要自强不息、独立自主,依靠自己,不要作依靠他人之想,旁人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今天在一起明天不一定,因为这个世界真理就是这样。所以你要依靠自己,开发自己的佛性,那个就是你自己最可靠的。“假如鄙人今日堕落,或遭枉犯法,或入他门外道,种种不入眼之事,为世鄙弃,诸仁能不动否?”这是我们上师讲自己,鄙人,假如我今日遭到冤枉,被别人诬陷为犯法了,要关起来或者是入了他门,种种不入眼之事,为世人所鄙弃,你们这些学生、同仁,能不动心否?这个很难。“能不悔否?”能不后悔否?“能勿惭否?”能不惭愧否?“及我死时,能视如死一牛杀一狗否?”就是说我死了你们能视我就像死了一条狗,死了一条牛一样的吗?“但有惊者,有不惊者;惊者有一人,不惊者有甲乙二人,此三人中,居于何等乎,试道看?”
试道看,这个就大家试道看,我不解释了。也就是说对于一切的人,阿狗、阿猫、一切众生,皇帝也好、叫花子也好,犯罪的人也好,?一切人事,你能毕竟空否?你能平等地看否?你的心有没有达到平等性智?所以说,我们要这样很难,比如说你最崇拜的人,你的师父,啪一下抓起来枪毙了,你会怎么样?你信的是什么,你信的是他的道,还是他现在这种遭遇?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显相。比如第十六世大宝法王,在美国最后生了癌症,那么痛苦地去世,你能对他不怀疑吗?七年之后,找到他的遗书,“说我死后在哪个地方投胎,我的父母是谁。”这中间有人就怀疑过。所以说每个人显相不同,我们要开发自己的平等性智,观一切众生平等,佛心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每一个人都是如如佛。
今天讲到这里,有问题者请提出来!
请问师父:我听到有人这样念咒,嗡? 拔拉? 拔拉? 僧拔拉? 僧拔拉? 僧拔拉? 僧拔拉,一直这样念下去,后来一直念、一直念。我的问题是:第一,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第二,怎么样能使他本人意识到这样念下去的后果;第三,请师父带领我们大家念一念心中心咒,帮我们纠正一下,心中心咒我也念的不太准。
师答:一切佛心中心咒:嗡? 巴拉? 巴拉? 僧巴拉? 僧巴拉? 因地利雅? 尾朽达尼? 哈哈? 鲁鲁恰里 喀鲁恰里? 司瓦哈;嗡? 巴拉? 巴拉? 僧巴拉? 僧巴拉? 因地利雅? 尾朽达尼? 哈哈? 鲁鲁恰里? 喀鲁恰里? 司瓦哈。
以前有念得不准的,或者是不如法念的,纠正过来就是了。不要自己想怎么念就怎么念,按照祖师的传承来念。每个咒都有很多不同的念法,那么你既然是修这个法,就按照你的上师,按照你的师父传给你怎么念你就怎么念。此咒,六字大明咒都有很多种念法,我们念的是“嗡嘛呢呗美吽”,有些人就不这样念的,还有念七个字的,要按照传承来念咒。那么到底依靠谁呢?依止你的根本上师,你在他那里开悟的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与他有缘,他讲的法你肯定受用,你要依止他;还要依止金刚上师,金刚上师就是要证到八地以上的,大家所公认的,元音老人,大家公认为金刚上师;徐老也是金刚上师,我们几个祖师都是金刚上师,他们都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
没有其他问题了吧,那就这样。
摘自《略谈证体启用百则》乘一法师主讲
乘一法师简介:
乘一法师法名常济,字登觉,俗姓梅。1994年依上海元音金刚上师修学禅净密,1997年于福安万寿寺闭关修学三年三月三天,2000年接印心宗法脉代师灌顶传法。2007年接深圳弘法寺本焕大师禅宗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世法脉,大师传法偈曰:常持诸佛无上戒,济世救人悟真如,乘愿应世弘圣法,一心不二普度生。
在恩师茗山长老、本焕大师、慧律法师、晋美彭措法王、白玛格桑活佛、元音老人、徐恒志上师的提携开示指导下,从事禅宗、净土、密法的教学,讲授楞严、法华、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等大乘经论和修行法门,对诸佛菩萨及善知识常怀感恩心……
起七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8日,星期天,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在座各位福德因缘具足,相聚在上海崇明清净庵打佛七,这次打七分两种,一是佛心七,二是念佛七。各位要加倍珍惜这份殊胜的因缘,要感恩政府和佛教协会地支持,感恩清净庵常住当家、法师和护法居士辛勤地筹办,还要感恩各地护法居士和参加这次打七的同修,正是大家地共同努力才使这次佛心七圆满地开始了。这次佛心七准备工作可以说比较充分,然而百密一疏,若有疏忽之处,你们可以向我反映,为了这次打七法会能够圆满成功,为了大家菩提道业早日成就,师父与护法居士等会尽最大努力护持你们,希望你们在这三七二十一天中好好用功,大家齐努力,使这次打七法会能够更圆满些!更成功些!师父祝愿大家早日成就,早日成佛!
今天是起七,晚上零点开始上座。起七首先给大家讲一讲打七是怎么回事,分三个方面讲述,第一:打七的由来;第二:打七的注意事项;第三:如何才能达到打七的目的。
首先讲打七的由来,现在常见的打七有以下四种:一:打佛七,就是念佛七;二:打禅七,即禅宗的打七;三:打内观禅的禅七;四:一切佛心中心法打七。下面具体讲一下这四种打七的由来。
第一、?? 打念佛七的由来。念佛七由来比较久远,自从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以来,就为行人指出了这个修行方法。诸善男人、善女人一心地念佛,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能花开见佛,这是《阿弥陀经》上释迦牟尼佛讲的。那么到我们中国来,远在晋朝的时候,慧远法师就在庐山组织了念佛克期取证的法会,当时参加念佛的有二三十人,每个人都能克期取证,都能花开见佛悟无生。从那以后各个道场都提倡念佛,也组织时间长短不等的念佛七。通过打“念佛七”,大家从中得到念佛的利益,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花开见佛,最后悟无生。好多禅宗的祖师也是开悟之后,然后再弘扬念佛法门,建立道场组织大家打“念佛七”。念佛打七与念佛法门的由来,从简单来讲,就是这么个过程。念佛法门是非常殊胜的一个法门,是三根普被的,不管你是什么根基的人,一心念佛都能成就。上根的人能够当下成就;中根的人通过念佛,不断地努力能够花开见佛悟无生;下根的人,你好好地念佛,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利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决定能够成就,脱离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法门,末法时期的众生与此法门皆能相应。这次我们也有念佛七,目的就是让与念佛相应的同修也能得到受用,也能花开见佛悟无生。
第二,打禅七的由来。中国人普遍说的打禅七,在所有的打七中,禅七比较多,这也是因为本身禅宗的打七就比较多。古人建禅堂目的就是为了成就禅修的人集体修学,禅堂还有一个名字叫僧堂,就是一所寺院中一处丛林所有的出家众集中居住和参学生活的地方,这个僧堂、禅堂是一处寺院。颇具规模的寺院,通常有七个堂,这几个堂里面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就是禅堂,禅堂是最主要的一个堂口。古代的寺院又称为伽蓝,伽蓝者是众人聚处之义,在古代禅堂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在里面居住和参学,在家人是不能到禅堂里居住和参学的,现在反而在家人多了,那是我们出家人少了。一寺之主称为住持,又称堂头老和尚或者堂头大和尚。堂头是在禅堂里领众的,带头参禅打坐。大众在僧堂做什么事情呢?就是经行在禅堂里面,禅坐在禅堂里面,住宿在禅堂里面,吃饭也在禅堂里面,都在这个地方。当时的禅堂有所谓的长连床,实际就是通铺啊,后来我到普陀山法雨寺里还看到这类通铺。最早禅堂都是通铺的,就像北方人的炕一样,连在一块、铺在一起的,这个也叫做广单,每个人所占的地方很小。很小是怎么说呢,说三条椽下七尺单。什么叫三条椽下呢,瓦盖下不是一条椽一条椽的那个小椽吗,那三条椽对下来的宽度为宽,长度就是七尺,一个人的高度,就住那么一点地方,这就是一个出家人生活的空间。
古代寺院规模大小不一。有位闻喜法师到五台山参学,文殊菩萨示现,先问他,“你们南方寺院都住多少人啊?”,他回答说,“我们南方寺院有住五、六百人的,有住一百、二百、几十人的,也有住三五众的。”,这就说明当时寺院入住者的情况。然后他又反问文殊菩萨,“你们北方一个寺院住多少人呢?”,文殊菩萨回答他,“我们北方啊前三三、后三三。”,闻喜法师说他不明白。后来回到南方寺院,参了三年才明白这句话。从这个公案上也可以知道以前的丛林情况,出家人住在这样小的空间里一起生活参禅修学的,那种为法忘躯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古代寺院大小不一,大的寺院僧堂能住三五百人左右,有大禅师出世,如临济禅师、马祖道一禅师,底下的弟子与参学门人人数众多,是几百人的道场,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以住几十人的小中型寺院居多。
就地域而言,南北差异颇大,北方的天气比较苦寒且生活物质条件较差,那时候北方和南方就不一样。现在也一样,南方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各方面条件较好,北方很多地方还比较艰苦,尤其是西北地区。而当年赵州老和尚、临济禅师等这些大名鼎鼎的大禅师,他们建立道场接引学人,临济道场和赵州道场都在北方。那时候赵州老和尚主持赵州观音院,后来改为柏林禅寺,刚开始住的僧人不多,三四十个而已,临济禅师门下情况与之相近,是逐渐发展壮大的。后来很多参学者跑到南方,赵州老和尚就说,“参学的人跑到南方去保暧去了”,意思就是享受去了。此种情况现在依然存在。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的禅堂是由南宋时期的大慧宗杲禅师修建的,在杭州径山,现在又开始修建,修建的图纸已出来了。我上次看到电视报道上说,要建容纳一万多人修行的禅堂。大慧杲禅师是宋朝人,非常有名,他主持的那个道场在当时就比较大,那个时候道场就比较大,当时就能够容纳一千多人,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禅师,元音老人也很赞叹大慧杲禅师,说他最起码证到八地菩萨以上。大慧杲禅师是受皇帝的敕令主持杭州径山寺的,当时他接了临济宗的法脉,他的师父是圆悟勤啊,所以说也是我们的前辈,我现在也是接临济宗,刚好是他的下面。他住世的时候号称临济中兴,最早是临济祖师开创的,开始很兴旺,中间有段时间走向衰弱,后来到了大慧杲祖师,这个法脉一下又升起来,到目前为止五家宗派里面临济宗最旺盛。那时在径山建立了一个能够容纳一千多僧人住的千僧阁,能够供一千多个出家人在里面打坐生活,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这个千僧阁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个禅堂。那么在今天来说,禅堂修得很大的地方不多,和那个千僧阁比起来,如今的扬州高旻寺比不上它,柏林禅寺也比不上它。
如今的禅堂修得很大,不多见,然而大雄宝殿、殿堂修得很大的,倒是比比皆是。师父走过一些地方,看见很多地方大雄宝殿修得很庄严,大殿啊、罗汉堂啊、万佛楼啊,修得比较大,殿修的比较大是为了接引更多的初机的人来参加大型的佛事、法事活动,这个是方便,可以接引初机者。就是去烧香、拜佛,凑热闹,然后吃完饭回去,回到家里就躺下,没力气了。问他有什么收获,就是很累。现在参禅打坐人相对的比较少,这次打七,在家人有几个,出家师父又有几个,而每逢佛菩萨圣诞日等日子,前往寺庙烧香、拜佛的人则是络绎不绝,人山人海,是故师父很赞叹在座各位同修!
扬州高旻寺与河北柏林禅寺每年打七,相对来说人数多一点。目前就中国大陆来说,扬州高旻寺禅堂修得比较大,每年要打十个禅七,一般有三五百人参加打坐,那边的禅堂能够坐三五百人,其次就是河北的柏林禅寺,也叫柏林寺,那里每年也打七,打五个七,禅堂虽比上高旻寺,但是它分了三个禅堂。出家人禅堂、在家男众禅堂、在家女众禅堂。三个禅堂如果都住满了的话,也能够住二三百人。柏林禅寺虽说不算大,已很难得了,也是每年坚持坐禅,且是住满的。要参加者两个寺院的打七法会,要提前报名,除此之外,其他的地方就很有限了,若有,也是仅限出家人打坐。有些地方也有在家人组织打一个七、两个七,在家人参加打七,困难比较多些。
禅堂里面的一切设施、打七的规章制度,随着禅宗宗风的转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从刚开始的时候到现在丛林管理的规章制度(清规戒律),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不断变化。在古代,主持寺院并在禅堂领众熏修的堂头和尚、西堂的堂主、禅堂的堂主、后堂的堂主,此四大班首,明眼的善知识居多,若非明眼大善知识,当家的主持师父断然不会请他做班首,深怕他害死别人的法身慧命。那时打七的规章制度、禅堂的规矩比较严谨。现在就大不相同了,现在找不到这么多明眼,凑数的比较多,师父上次到过一座寺院,去看他们打七,开示在讲气功那一套,讲身体怎么修气、怎么观,也没讲要回归自性,后来其他的法师听了,也是摇头不止,议论怎么这么讲呢?现在禅堂的规矩相对来说,也比较宽松,靠大家自觉遵守,这是组织者大慈大悲,根据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基差异,广设方面之门。
打禅七这种共修形式,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宋代以前没有确切记载,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禅堂固定的参学时间,在《禅苑清规》上记载得很详细。《禅苑清规》出现于南宋时期并保留到现在,而现在所通用的《百丈清规》,是明清以后逐步修订丰富起来的,两者相比较,《禅苑清规》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古代丛林的情况和制度,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禅宗寺院的规模和一些规矩,也有人做过历史的考证。至于打禅七是明朝以后才兴起的一种禅修形式,一经兴起,广为传播,在明末清初就很普遍了。有位晦山戒显和尚,是一位大禅师,做过云居山和四祖寺的方丈,他所撰写的《禅门锻炼说》虽很薄,但很重要,仿照古代《孙子兵法》而写成,重点讲在集体共修当中,锻炼“禅和子”的方式与方法,这本书出来后,很受宗门的重视,从这本书当中可以看到当时集中训练禅和子的一些方法。中国禅堂很多的规定、清规结合中国古文化而定,与释迦牟尼佛时期管理禅堂的规定,有很大不同。佛法传入中国后,释、儒、道文化历经千年不断地相融合,唯佛法讲宇宙、人生的真理最为究竟,最为圆满。大力提倡“打禅七”,时间是在清朝初期,地点从扬州高旻寺开始,这离不开清初的几位皇帝大力支持,当时高旻寺几代住持先后受到清朝皇帝的重视。清朝的雍正皇帝,史上说他是以人王兼法王的身份自称,有些人也这样称呼他,人王就是世王,法王就是法中之王。雍正当时在北京宫中还设立了禅堂,经常点名叫某个地方的方丈到他宫中去组织打禅七,还要求一个禅者七天克期取证,若不克期取证把他的头割下来,还真人就此开悟了。在清朝初期出现了几位大禅师,这与清初几位皇帝大力提倡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雍正皇帝,他自称是宫中的豪龙巨象,以皇帝的金口玉言发出命令,以一种非常强硬的手段来锻炼这些禅者,希望有福慧力的真正的大善知识出现。打禅七也就是从那以后成了禅宗寺院冬参夏学的一种固定模式了,当时那些有名的禅宗寺院一般要打十个禅七的,要有七十天的时间来打十个禅七,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慢慢地淡化了。解放之后,在“文革”中,好多寺院被摧毁,逼迫出家师父还俗,打禅七就此被漫漫淡化,只有为数极少的禅宗寺院,坚持每年冬天悄悄地打一个七、两个七,直到“文革”结束,党和政府拨乱反正,恢复宗教信仰自由,禅宗寺院打七的风气才又慢慢地复兴起来,但也仅仅局限在几座有传承的禅宗寺院而已,一般的寺院连禅堂也没有,大多数只有念佛堂罢了。
现在形成打七的规矩应该是比较晚才出现的,在《禅苑清规》上找不到根据,这些规矩因人而立,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了。我们到高旻寺、弘法寺、柏林禅寺,就可以学到这些清规。在中国,从南到北基本上相同,柏林禅寺举办禅七时间和规矩与其他寺院略有不同。在禅堂里的香板、钟板等法器各有用途,钟板是大众的号令和龙天的耳目,不能乱敲,一敲就惊动龙天护法,龙天护法都服从钟板的号令,大众也听从这个号令,所以一定要按时地敲,且不允许敲错。禅堂里大众不准讲话,只有维那师父可以讲一句话,方丈和尚与班首师父各讲一句话,当香灯的讲半句话,加起来一共就三句半话。一切的运行靠法器来指挥,听到何种法器声该做什么要立刻明白,令行则行、令止则止,让上座就马上上座,止静就马上止静,开静下坐,这一切应该令行禁止。香板是起警策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用功的,在用功的过程当中难免有昏沉现象,若昏沉来了,监香师轻轻地拍你一下,你就会醒悟过来。有的打七场所,香板下手过重,这样就造成禅堂气氛不和谐,这样似乎与“禅”的境界,与佛菩萨的慈悲精神相去甚远。“禅”亦有惊醒世人的一面,佛菩萨很慈悲,显“慈眉善目相”是鼓励世人好好修行;显“经刚怒目相”是惊醒世人好好修行,吓跑你的妄念,妄念不生之时,当下见自性。香板只是起到警策的作用,并非真正用来打人的,正规的禅七法会还未发生过打断香板事件,更未发生过打伤人事件,这是题外话。
禅堂里良好的禅修之风靠每个人高度自觉,禅本身就是一个人自身自觉逐渐发现的过程,完成此过程要靠每个人主观努力来得以实现,以上是讲禅宗打禅七的由来。
下面讲一讲内观禅,现在好多人接触到内观禅不知所宗,有些心中心弟子打电话问我,“内观禅到底是内道还是外道,能不能开悟?”,师父对此有过一番研究,内观禅是释迦牟尼佛第一时期传的法,就是阿含时所传的法,当时很多佛的弟子因修内观禅而证得阿罗汉果,后来这个法南传到泰国、缅甸,南传佛教至今还保持着释迦牟尼佛时代最初的一些的修行方法。内观禅打七的方法,十天为一个七,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有长期打七和短期打七,短期是十天,长期是一个月。它不是外道,它是内道,是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兼修内观,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然后再打禅七,它也是一步步地深入的,能够证得阿罗汉果。近几年内观禅传到了中国,好多地方建起了内观禅的禅堂,与此法相应的很多人,修得很好,得到了内观禅打七的利益。
接下来说一说“一切佛心中心法”打七的由来。在唐朝以前已有心中心法,在西藏大圆满里也有心中心法,只是没有记载他们组织心中心法的打七。心中心法的打七是由大愚祖师兴起,大愚祖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把这个法传出来,再通过王骧陆上师的弘扬,并将心中心法脉传于元音上师,老人几十年弘法孜孜不倦,足迹走遍海内外,元音上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于广州第一次组织了打七,后来在杭州组织了第二次打七,接下来灵岩寺开始了十多年来不间断地打七法会。灵岩寺组织打七比较早,今年的打七是心中心法第十二年打七了。元音寺和卧龙山普净寺,还有一些其它的寺院纷纷在组织。今年,西安法门寺附近演峰法师在组织打七,吉林松原赵晓梅老师在组织打七,文成达照法师也在组织打七。现在组织打七的地方较多,每个修心中心法的人都能参加到打七,且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选择师父、选择禅堂,这是非常欢喜的事情,是值得庆贺的事情。这是一切佛心中心法打七的来由。
下面讲打七的注意事项。共有八点注意事项,参加此次打七者请自觉执行,护七者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为了大家道业早成,才立此注意事项,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第一、持止语戒。在打七期间不准出声说话,也不准出声自言自语,不准用手机等通讯工具打电话。若有急事处理,休息时间发短信处理,持止语戒是很重要的,止语息心,才能好好地观照自心,念起即觉,才能持咒念佛、心念耳闻。这一条戒律是后面戒律的前提,也是我们这次打七能否达到开悟见性,能否开发慧命的关键所在!
第二、持咒念佛,死心踏地。既然来到这里打七了,就要死心踏地,心勿外驰。按照原先的想法,结合内观禅的管理方法,我们做了一百多个口袋,把每个人的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全部要交给常住管理,后来考虑这是第一次,提倡提倡吧!不然的话,有些人因为家庭、公司没有交代好,事先没有预备关掉手机,考虑到不影响大家今后的生活与工作,手机大家自己保管,只可发短信。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大家死心踏地、绵绵密密地持咒念佛,分分秒秒地观照自心。修行时间较短的人,妄念比较多,你还看不到念头,因心乱而起烦恼,那就会烦上加烦,妄念上加妄念了。此种情形你只有好好地念咒,好好地念佛,打坐的时候一心念咒、一心念佛,下坐的时候也是一心念咒、一心念佛,如此这般必能打开本来面目,达到闻所闻尽,你就脱开了。这个脱开还不能求,你要注意的就是好好地用功。这是讲用功的方法,持咒念佛、心念耳闻、闻所闻尽!
第三、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要绵绵密密地观照自心,念起即觉,分分秒秒都不放过。这个对于功夫比较深得老修行来说,他能看到自已念头起来,然后他做得了主,不会跟着妄念走,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走、觉所觉空,这个是第三点,一定要做到。如果说妄念没有,觉所觉空了,空而常照、照而常空,没有念头时候,不要找个事情想想,我们平时在家里也一样,没念头的时候不要找个念头想,没有事情的时候你不要找个事情做做,有事情、有问题来的时候好好地想明白把事情做好。
第四、严禁大妄语。什么叫大妄语,就是未见认为自已见了,未悟认为自已悟了,未证认为自己证到了,未见性开悟而认为自已见性开悟。说自己见性开悟的人,那很危险。承当了见性,开悟还有深浅。见性都是一样的,而悟有小悟、大悟、彻悟,悟明白了还需要勤除习气,这样才不会贡高我慢。有些人说自己开悟了,见性了,这样的人,如果贡高我慢的话,说明他没有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非常谦虚,非常和蔼,非常平易近人。
第五、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闻钟板声要按时上座,按时下座,按时起床作息。统一经行、统一过堂、统一出入斋堂,统一做动功、统一到到讲经堂听开示,要统一行动,步调一致。打坐期间因故要出禅堂,要向监香维那请示。出去之后不论何种原因,这一座不许再进禅堂。第六、个人钱财、手机等贵重物品建议交到常住处统一保管,打七结束时安全领回,否则遗失财物自己负责。
第七点、严格结界活动范围。念佛七和打心中心七的范围是分开,大殿前面和大殿的四周是念佛七的活动范围,大殿后面的区域三层楼的四合院,是打心中心七的人居住与活动范围。打心中心七者在新斋堂吃饭,打念佛七者在外面老斋堂吃饭,这样分开不会乱,这是结界活动。三层楼的四合院的也有结界,走路脚步要轻,不许走出大殿以外的区域。一楼和二楼是女众的活动区域,三楼是男众的住处,没有特殊情况不许串寮,更不许串区,禁止影响他人休息和禅修。
第八、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打七期间的注意事项,严格遵守一切戒律,严格遵守常住的一切规章制度,服从监督司护人员的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戒律的,经批评警告一次、二次还不改者,第三次就要劝其迁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希望大家对此能够谅解,更希望大家能够相互鼓励,相互协作,共同把这次禅七、佛七圆满地完成!
一七第一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9号,星期一,农历是十月二十三日,是打佛七的第一天。第一天有点难度,大家各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反应还比较大。总的来说,大家能够发精进勇猛心,克服了困难,第一天还是比较圆满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掉举和昏沉,有些人是掉举,坐立不安,坐不住。掉举是第一天必然要出现的,因为我们刚从社会上来,在社会上要做工作、做家事,第一天“啪”跑到这里来坐十二个小时,要马上心息下来是不容易,而昏沉是不应该的,有人甚至打起了呼噜,有些人昏沉的原因主要是坐姿不对,后背还靠着墙,这样就容易昏沉,这个如果不注意,甚至还会吐血、会胸闷。还有一个原因是头往下低,胸部也压着,这样胸容易闷,头一往下低就昏沉,呼噜呼噜睡去,尤其是老修行。禅堂那些禅和子,每年都打禅七,一上座就是昏沉,那什么时候能开悟?今天昏沉的几个人也是老修行了,打七也非第一次,你怎么还昏沉呢?不把自己提起来,那你怎么能够看着自己的心,怎么能够持咒念佛、心念耳闻,怎么能够打开本来?掉举与昏沉一定要克服,怎么克服,就是一心一意地念咒、听咒,心念耳闻、不睬杂念,坐姿要正,头不要低下去。
今天师父在禅堂与大家坐了一天,发现存在问题不少:昏沉者,有人头低了下去,有人后背靠着,有人两种情况皆有;伸脚者,在此打七按要求已坐满三百座了,怎么还会把脚伸出来,在禅堂打坐脚伸出来,香板伺候;年长居士,有几位老菩萨信心很大,请他不要参加,他一定要参加禅七,按元音老人所讲,“年龄大者,年轻时少有打坐者,念佛也很好。”,年龄大参加打七问题很多,对周围大众影响很大。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改不了,希望大家扬长避短,奋发图强,努力用功!
下面这个问题请大家务必注意,这几天天气变化很大,时冷时热,今天上午就很热,在禅堂打坐,有人感觉很热,外衣脱掉了,只穿背心,这是不允许的,一、禅堂是大众共修场所,二、容易着凉感冒。07年灵岩寺打七期间,室内有取暖设备,室外很冷,在室内打坐很热,跑到室外没有做好保暖工作,到了第三、四天陆续有人感冒。鉴于这两天温差变化较大,请大家要高度重视此问题,严防感冒,若是得了感冒,那就更辛苦了,恐怕你自身很难再坚持打坐,何况还会传染给其他人。
这次打七开示内容,师父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讲,打七的由来;第二讲,戒为无上菩提本,以戒为师;第三讲,证体与启用,如何证体、怎样启用;第四讲,禅宗公案。考虑到参加此次打七的人根基不同,受教育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也是老中青不同,如何开示,尽可能考虑到每个人的接受程度,能让大家各有较大的收获,此问题连日来萦绕在我脑海里。师父提几个问题请你们回答,根据你们的回答,我再考虑怎么讲,怎样调整。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打七?
答曰:打七是克期取证。有人已经回答出了。
第二个问题,打七是打什么?
答曰:七就是第七识,打掉妄念,证见本性。
其实“打七”这个词也不是很正确,这个“第七识”本来是没法打,第七识怎么打?是吧,每个人的第七识都存在,你要把它打倒,打不倒。讲到第七识,师父简单讲一讲唯识。说到唯识你们要全神贯注地听,否则听不明白。一共是八个识,我们是讲九个识,第九识、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一般只讲八个识,每个识里面都有四个成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第八识里面有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第七识里面有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第六识里面有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前五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识里面也都有见分、相分、证自证分、自证分。
下面讲一下怎么会发生这四个成分,不然的话,你打七打哪儿,就很难明白。
第九识又叫白净识,只有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没有见分和相分。从唯识上讲,就是互为体用,互为体、互为用,证自证分是体的话,那么自证分就是用;自证分是体的话,证自证分是用。
先分析证自证分和自证分是怎么产生的,再分析见分和相分怎么产生的。假设自证分就是自体分,把它名词改一下,自证分作为自体分来理解,证自证分作为证自体分来理解。
自体分是什么?自体分其实就是我们的佛性本体,叫自体。如果没有证自体分,那个自体分就不需立名存在。因为有证自体分之故,所以设立了一个自体分。也就是说有证自证分故,所以设立另外一个名词叫自证分。自证分也就是自体分,证自证分也就是证自体分。如果把这个名词这样一换,那么听起来就很清楚了。
第九识为什么叫白净识?因为它什么东西都没有,里面是空净的,所以叫白净识。第九识它也有能所,但是它是空净的,怎么个能所法呢?就是说这个自体分,就是自性。那么这个证自体分是什么呢?证自体分就是一念无明,也叫无始无明、根本无明。头上按头无明本嘛!
第九识有这两个成分,一个是自体分,一个是证自体分。这个自体分就相当于自体佛性,自体佛性是无量劫以来无始无终存在,每个人都如此。你如果是见性的人,那么你就知道。它没有时间、空间,无量劫以来都存在。没有时间,故名无量寿;没有空间,是名无量光。那么怎么又产生一个证自体分呢?这个证自体分叫做无始无明,一切众生无量劫以来就有,而证自体分是可以消除掉的,当你开悟了之后,这个证自体分就没了,那就是自体佛性完全显现,就叫法界体性智了。
在我们没有开悟,没有证见本性,没有明白心地之前,这个第九识叫白净识。在《首楞严经》上富楼那尊者问释迦牟尼佛:佛性清静本然,一尘不染、一法不立,云何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呢?释迦牟尼佛就反问富楼那说,“你认为是觉明还是明觉呢?”,富楼那说,“那当然是本觉不明,需要明它才能觉了。”,这个思想就是一念无明。也就是说无量劫以来我们一切众生都认为,本性是需要去观照,需要去觉它,才能够明了的,而不知道自性本来就是妙明明妙的,就是本觉明妙、性觉妙明。
众生不知道,认为佛性本体需要观照它,需要去证见它,本觉才能明了。这就是头上按头无明本,起明觉的这一念,叫做一念无明,也叫根本无明、无始无明。也就是证自体分。本体是本觉妙明,本来不须加明觉的。众生认为本觉不明而要明觉,是故觉明变为空昧,空昧就产生了虚空相。
就是以证自体分为能,以佛性自体分为所,起一念去观照这个佛性。也就是说证自体分为能,去缘自体分,中间产生这个相分,这个相分就是虚空相。所以白净识就是空空荡荡的,空明的。因为空相之故,所以就没有设立它是相分,其实这个白净识是三个成分,即自体分、证自体分、空相分。一般只讲自体分和证自体分,或者说佛性和无始无明。众生一旦破除无始无明证见佛性,白净识就转为法界体性智了。
第八识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相分,自体分和证自体分同白净识一样。那么,第八识的相分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因为“空有”是相对“存在的”,是故有第九识的虚空相,就有第八识的色相产生。第八识的相分就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等,这一切的色相,也包括虚空相。空相和有相是第八识的相分。
要注意听啊,一定要听清楚。因为唯识这个名词又重复又繁琐,你听不清楚就象听天书一样,你如果听清楚了就很有味道,听懂唯识而悟入明心见性。
第八识的见分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见分就是动了第二念,动第二念的见分缘证自体分而产生相分。我们的这颗识心就象莲花一样,以唯识的理念将识心一层一层剥开来,让你不得不相信有佛性。你不明唯识就不易明心,见性了也不易彻底明心。如果明白唯识的话,你就能很清澈地明心见性。
第八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证自体分,然后产生相分,这个相分就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等,这一切色相和空相就此产生。这个相分怎么会产生的,因为有能所妄动之故。
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因为里面储藏着很多东西,也叫如来藏。如果开悟了之后,你能转过来,第八识就是大圆镜智啦。大圆镜智就有现量能所,如镜照物。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一念妄动的一念无明,也叫根本无明、无始无明,产生了世界相、众生相、业果相。《首楞严经》上讲的三种相续相: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都是因为一切众生一念妄动,性觉加明,头上按头无明本。性觉加明,真空便暗,明暗相待,互相倾夺,因成摇动而生风轮,故空轮之上,而有风轮执持世界。因心动而空昧,由妄明坚执而妄成地大坚硬有碍的境相。世间最坚硬的金刚,是由妄觉坚固所感而成,故风轮之上,又有金轮保持国土。因妄明妄动而风生,风与金互相磨擦而生火,故有火光照明世界。火性有变化生热的功能,火光上蒸化气生润而成水大,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性上蒸,水性下降,水火相济交发而成物质世界。第八识的相分就产生了。由于众生妄心与妄境交互为用,辗转相生,互相为种,以是因缘,依报世界,自报身心,轮回相续不绝。
第七识也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我们打七是要把第七识的哪个东西打掉?也就是要给它转化掉。这个“打”字其实是“转”的意思,打是没法打的,打是一种方便说。第七识的四个成分我们要把它搞清楚。搞清楚了,你才知道打七打什么。第七识的见分直接缘第八识的见分。也就是第七识的见分起念认为第八识能主宰的那个见分就是我。?第七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中间产生第七识的相分。它是以第七识的见分为能,第八识的见分为所,中间产生第七识的相分,这个相分叫我相。
现在归纳一下。第九识的相分是空相;第八识的相分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是由地水火风空根识所组成;第七识的相分也是由心识所显现。这几个相分是怎么形成呢?唯识上有一句话叫作“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两头都是心产生中间的相分。第九识以一念无明的心缘自体真性,以一念无明这个心为能,以这个本性为所,中间产生空相,这是第九识相分。第八识也是一样,第八识的见分心缘第八识的证自体分无明心,然后产生第八识的相分。也是“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第七识也是这样,第七识的见分起念的这个心缘第八识见分那个心,中间产生第七识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其实就是我相。因为第七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认为第八识的见分就是自己,这种牢固不破的理念产生的一个相,这个相就叫我相。这都是活里活泼的起心动念的心哦。这是第九识、第八识和第七识各自相分的产生,也就是说它们各自的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相分是怎么产生的。
接下来讲第六识,第六识的相分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第六识的见分缘第九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它是缘那个相分了。以第六识的见分为能,这个心起心动念为能,缘第九识的那个相分(空相)、第八识的那个相分(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一切地水火风空根识所组成的这些相)、第七识的相分(我相),然后产生了第六识的相分。这个第六识的见分就是分别,分别空的、有的,我的、你的,在这里分别。从唯识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中间产生第六识的相分,是第六识的见分所生出来的,它不是第九识的空相、第八识的人相和第七识的我相所生,那个相分没办法生。
相不会生相,只有心会生相。万法唯心所生,相不能生相的,只有心能生相。第六识的相分是依第六识的见分缘第九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然后产生第六识的相分。所以,第六识的相分就很复杂了,这个分别执着就很复杂了。
前五识的相分,就是眼识,有四个成分;耳识,有四个成分;鼻识,有四个成分;舌识,有四个成分;身识,也有四个成分。眼耳鼻舌身,这是前五识,前五识的相分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看外面的东西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前五识的见分缘所有的相分,但是它以缘第六识的相分为主,以第六识的分别执着为主。因为第六识直接缘第九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前五识,它就缘第六识的相分为主,同时也缘第九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这样就产生了前五识的相分。所以,前面的八个识里面都有四个成分,它就是这么产生的。
有个学生发短信问,“师父,什么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此问题,谁来作答?
学生甲答:人相就是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我相就是去掉执着与习性。
学生乙答:我相就是第七识的那个我执,一般就是指我们自己的色身;人相就是分别我了以后,就有你、有他,这就是人相;众生相就是一切山河大地吧,就是第八识里那个相;寿者相就是时间相。
下面我给大家讲:
寿者相,从唯识的角度来讲,第九识的那个相分就是寿者相。以前没人这么讲过的啊,是否正确仅供参考。第八识的相分叫人相,第七识的相分叫我相,第六识的相分叫众生相, 前五识的相分叫世界相。
第九识的相分叫寿者相。刚才有人讲了,寿者就是时间很长。无量寿就是没有时间相,没有过去、未来、现在。无量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所以,如果能够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话,就是空空的相,空空的相就是自性显现,就是无量寿、无量光。这是对圣人来讲。
那么,对凡夫来说呢,那就是有时间、空间相啊!有过去、未来、现在。这个时间是什么呢?第九识就有时间了,虽然空,但是还有时间。第九识怎么还有时间呢?第九识为什么还有时间相?有时间他就有计数哦。没有时间就没有过去、未来、现在,有时间就有过去、未来、现在。所以这个第九识既然是寿者相的话,它就有时间相,就是长一点、短一点的问题。
但是佛性是没有时间相的,佛性是没有时间空间相的,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的佛性,它的空间是无量无边的大,它的时间是无量无边的长,没有过去、未来、现在,佛性是这样,那个自体分就是这样的。第九识的自体分就是我们的佛性,它是没有过去、未来、现在,三心了不可得,没有空间,十方无量无边的大,这就是自体分。然后加了个证自体分,头上安头,认为这个本觉不明,我要明它才能觉,这一念无明,产生了空相,这个空相一产生,它就有时间相,有时间相它这个时间就会结束。当你把无明打破的时候,把那个证自体分打破了的时候,这个空相就没了,第九识就转为法界体性智。
这个寿者相,一直延续到后面第八识的相分,它也有空和有了,第七识的相分、第六识的相分、前五识的相分,都是有空有组合的相,只有第九识的相是空相,没有色相。所以,当一个人造业造得很多,杀盗淫妄造得越多,这个第八识、第七识这些相是连到一块的,造业往里面装,装山河大地,装草木丛林,装这个杀盗淫妄的业,善业、恶业都往里面装,恶业装得多则多病短寿,善业装得多那就健康长寿。这个第九识的相分它什么也没装,一个人入定能够入到第九识那就是空定,空定最长,人家说八万四千个大劫。八万四千大劫就是无量长的时间,一个劫的时间就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叫一个劫。 人入定,如果入得空定,那些外道入空定,他在那里不动,寿命就很长。如果他出定了,然后通过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开始造业,在这个空相里面灌东西,灌的恶业越多就越短寿,杀业越重身体就不好。所以看你往里面灌的什么业,它就产生什么样的果报。有些人是生下来就死掉了,有些人四五十岁就生病死了,有些人能活一百多岁,寿命人人不等,这是寿者相。
第八识为什么叫人相?人相,不是指具体某一个人,它是指人的那种元素。我们人是由地水火风空根识组成,山河大地也是由地水火风空组成的,这些元素所构成的这个相,都叫人相。这个很容易明白吧!
第七识就是我相。这个最重要。第七识的我相,也是“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出来的,以第七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所产生出来的这个相分,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真实的是我,形成一个牢固的概念,这个就是我相。这个心就是我,这个身体就是我。所以每个人“我执、我见”就很重啊,我见就是那个心、那个思想,我的就对,你们的不对,我这样就是正确的,你们那样不正确。表现在身体上就是围绕自己这个身体,要享受好一点,要快乐一点,造种种的业,这就是第七识的相分。
第六识的相分就是众生相。它是以第六识的见分缘第九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所形成的,所以叫众生相,众生相就是由很多相所形成的相。三个人以上叫众,三个僧人叫作僧团,所以众就是好多的相所形成的这个相叫作众生相。第六识的相分叫众生相,
前五识的相分那就是世界相。世界就是有时间和空间,世就是时间、界就是空间,时间和空间所形成的这个相叫世界相。
那么,在所有的这些相里面,哪个相问题最大、最紧要呢?就是第七识的我相。如果一个人把第七识的这个我相打破了,其它的相对你都没有作用。为什么呢?因为第七识的我相一破,就没有我了。没有我这个心啊,我这个心毕竟空,我这个身体毕竟空。那我都毕竟空了,还在乎外面的什么东西,我都没有了怎么还能分别执着外面的东西呢?!没有“能”了,哪还有“所”呢?!为什么要打七?就是要打掉第七识的相分,把这个第七识的相分打破。
第七识的相分给你打破了,其它所有的相就是水中月、镜中花,无我了,那些相都是梦幻泡影啊,没有作用了。不管它是多好、多高、多低,因为没有“我”,一切相对你不起作用。所以打七是把第七识的相分打破,这是最重要的。第七识的相分要真正地打破,要见本来面目。就是刚才师父讲的,你如果知道那个自体分是什么,不要头上安头,那就没有第一念无明,没有第一念无明,那么后面的这个相分都不会产生。无无明故无寿者相、无我相,无我相故无众生相、无人相、无世界相。
自性本来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本来就是光明无量、了了分明。不是需要观照它才了了分明,不观照它本身就了了分明。你还要观照它才了了分明,那是头上安头,无明本,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都由一念无明而产生。人家说那是佛父佛母,佛性是佛母,一念无明就是佛父,佛父和佛母合到一块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就这么产生出来的。不加那一念无明,那就清静本然,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真常独露啦!
你只要把一念无明打破了,再打破第七识我相,无“我”了,那就没有能所了,没有能所就是真常独露,走到哪里都是佛性显现、起妙用。所见万相皆是水中月、镜中花,了不可得。你就明白金刚经上讲的,“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三心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这个打七呢,就先这么简单的讲一下。打七的第七识是什么?第七识的相分就是我相,把这个我相打破,我相破了,回过头来,悟明心地。那么赶紧把这无明除尽掉啊,那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无明分四十二品,等觉菩萨还留一分无明,要到妙觉,才能无无明尽。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念念在起无明。为什么?十地菩萨以前念念在起无明,不相信吗?为什么你还要修行?你还要起念去观照你那个佛性不污染,你起念观照佛性的那一念 其实就是无明。但是,你不观照不行,不观照就跟着妄念跑了,跟着业流流走了,跟着习气走了。
那怎么修?从第七识下手,就是修啊!把第七识我相打破,然后倒过来从前六识开始修。我们讲道理是从高处往下讲,从里面内心往外面讲,剥出来。但是修行要由外往里修,就象剥百合一样,没办法从里面剥的,只能从外面一层层往里面剥,最后剥到里面的那个中心。那个中心就好比是佛性,就是自体分啊,修行也是这样。
先把你的前五识清静了,看到一切的东西不要粘着它。不要粘着没办法做到,还是喜欢,所以修行第一步叫大家持戒,持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打妄语、不饮酒。五戒是围绕前五识戒的,看到东西你不要贪,不贪、不嗔、不痴。贪淫是生死根本,在这个六根上叫作淫,在心里叫贪,淫就是贪多。所以,你就要以戒为师,学持五戒、十戒,不要贪。看到好看的东西,空的、不可得。要先从六根、六识开始修,先剥掉六根、六识。刚开始修行的人为什么要去受五戒、受十戒、受菩萨戒呢?就是要求按照戒律来行持。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是历代祖师菩萨给定出来的戒规,叫你这样去做,就是造善业不造恶业,慢慢你的心就会清静下来。第六识妄念不要乱动,?一心念咒,一心听咒,心念耳闻,不睬妄念。妄想来时,就持咒:跋啦跋啦……?。就是用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把意根先摄住,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这样做功夫。把前六识先静下来,把前六识这外层百合先剥掉,静下来了。第六识静下来不动了,还有第七识我执、我相,把这个我相再去掉。第七识的相分(我相)的百合“啪”一剥掉,了分段生死,证阿罗汉果。
接下去把第八识的那个相分也剥掉,了尘沙惑。再把第九识的那个百合心全部剥掉,了无始无明,四十二品无明全部清除了,最后就自体分真常独露。什么是佛?真常独露。
打七很重要。今天强调叫大家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要说话,不要妄想,不要乱走,嘴先要管住,前面的五根先管住,五识先管住;然后再管住意根,一心念咒、一心听咒,慢慢地把意根停下来,再破我执、我相;我执、我相破了之后,无我的人才能开始行菩萨道,无我地为众生服务,才能行菩萨道消除尘沙惑;第八识的相分尘沙惑消除了,最后消除四十二品无明,那第九识的相分全破掉,这样就完全证得佛果。要等到等觉妙觉,要蛮长的时间,这个要发恒久心,发无上菩提心啊!
怎么修行?如果明白师父今天讲的这个道理,你要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什么要把上求佛道放在第一位呢?佛道不明,怎么化众?!故先要自修,要把佛道先求到。佛道是什么?佛道就是智慧,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你先要把它悟明白了,这个真理不是修来的,真理是悟出来的。你把真理悟明白了,然后再掌握这些真理,运用这些真理,消除自己的我见、我执,再用此智慧服务于大众,消除尘沙惑、消除无明惑,最后圆成佛果。修行就是这么个过程。
打七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先从第六识、前五识下手,身体不要动,身动则意动,前五识先不要动,打坐四个小时,就坐在那里不动,前五识就停下来了。然后叫你持咒念佛,把第六识慢慢停下来。第六识停下来,第七识我相才能破。这样一步一步地用功,所以这打七是很重要。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知道怎么用功,就会老老实实地用功。
打佛七是为自己来修行。师父对你们严格要求,那是鞭策你们,希望大家如理如法地用功,通过此次打七,能够证见本来面目,早日成就。
今天就先讲这些,下面还有几分钟,如有疑问,尽可提出!
学生问:师父,您再讲一下打七用功的原理和方法,您说打七破我相,是用什么原理把第七识我相破掉,请您再细说一遍。好吗?
师答:就此问题,我分三点讲述。第一,要止语,打七注意事项第一条。第二,打坐时将自己当成“活死人”,身体不可乱动,将身体的五根先停下来。第三,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这是最初的用功方法。不管念佛也好、念咒也好,就是利用这个方法,把前六识息下来。念咒念得能所脱开没有我了,能念之心和所念之咒(佛号)脱开,闻所闻尽,没有我,就没有我相。再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最后这个心没有了,这个身体也没有了,觉所觉空,我相就没了。我相没了,就没有我,能觉的心和所觉的境界全没有。有时候没有我相,可能还有这个山河大地的影相。念咒的时候山河大地也没有了,这是偶然脱开。然后再观照,时时念咒,下座观照,观照得能观之心和所观之境,能所脱开,没有能所的时候,就没有我。
这个用功方法就是要打破第七识的我相,打破第七识的我相和打破其它的诸相,从而证见本来面目。当你真正见性,悟明心地了之后,自然就没有我相,没有寿者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也没有世界相。诸相本无,诸相是因为一念无明所产生。无明本来就没有,无明就是空架子,就是头上安头。既然无明都没有了,那么下面的相也就本来没有了。所以说无寿者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世界相。此真理在悟不在修。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打七机会,好好用功,把心静下来之后,证见佛性,见道后再悟明心地。
有人说,见性就是明心。我说未必,见性不明心,等于未见性。见性要悟明白无生法忍的道理,才是明心见性。花开见佛不一定知道无生的道理。所以说花开见佛要悟无生的道理。这一切相本来就不生,本来也不灭,这个无生的道理悟明白了啊。本来就是佛,就不存在再要修正它。而习气未除尽前,还要保任,保任就是观照。
学生问:师父,刚才您说那个观照了了觉知是一念无明。那么,我们还要用一念无明来观照吗?
师答:凡夫没有打破无明而证明心见性,每个念头起来都有无明。明心见性之人,每个念头起来皆是妙明真心,开悟之人不以无明来观照,而是以一念妙明觉知来观照。众生本觉虽与无明掺合在一起,但不会受无明污染。悟明心地者是这样用功的,以一念觉知(本觉起用的妙明真心)来观照这个心不被无明习气所遮盖。
如何用功:第一步,在没有明心见性的情况下,就多念咒、多念佛号。有些人要明心见性很难,那怎么办,好好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二步,悟明心地之后,以佛性的道理(真理)为标准,时时观照你的心,与真理相一致。最后观照功夫做到,你所有的言行举止都和佛性的真理相一致,随心所欲而不会违背真理,那个时候就可以放任了,不要观照了。而习气未除尽,则观照不停止。如果你真明白了,西方东方同一个地方,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好好保任消除你的习气,圆成你的佛果。
学生问:请教师父,有时候在座上绵绵密密地持咒,持着持着那个咒持不出来了,在持不出来的这一段时间里,自己觉得什么也没有了,这个时间是越长越好吗?座下用功夫就会更有力吗?
师答:你这个理念就是延长那个空,空在那里还是住在第九识无色界里。要如理如法地做功夫,时时地观照念咒,如果咒号念不出来了,能念的心和所念的咒都没了,就是空相现前;再继续观空,最后把空相也要空掉,才是真正得能所脱开、真常独露。念佛也一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不出来了,阿弥陀佛也没了,这就是没有能所。这个没有能所就是闻所闻尽,闻所闻尽之时空仍在,观照它,观住这个空,这个空也没有了,那就真常独露。我们不要求延长空相时间。要掌握这个方法,这么观照就行。有念头也不要恨它,哎哟,我怎么空不了啊,我的念头这么多呢。你恨它,这是妄念上加妄念。妄念来的时候,观照着它,不跟着它想。因为每个人都有念头的,人是活里活泼的。没有念头的时候观照着,空空净净而了了分明,空空净净而无空相的时候,体悟心性。做观照功夫还不能死在那里,死水不藏龙,没用处。保持一个念头不起,延长空相时间,那就死在空界里了。
把佛性无生道理悟明白之后,再以无生法理观照这个心,起心动念就是无念,不起心动念也是无念。这样观照,不起贪、嗔、痴就是无念了,不着相就是无念了。每个念头起来,每个念头不起贪、嗔、痴,每个念头都是妙明真心。
一七第二天
顶礼和尚三拜,
问讯,坐下,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历代祖师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请放掌。
诸位尊敬的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0号,星期二,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是第一个七的第二天。大众能够精进地禅修,心情也平静了很多,今天有人打开本来了。大家修法过程当中的进步较为显著,昨天禅堂里出现诸多不如法的状况已改正,今天整个气场较为平稳了。这里有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大菩萨、大善知识、龙天护法在护持大家,故各位进步较大,有位同修因悲喜交集而失声痛哭,这是悲智的显露,属正常情况。有些人,尤其是女孩子,若是每天哭,那就不行。每天哭会产生哭魔,《楞严经》上讲有个哭魔,会影响修行的。
这次打七法会,护法菩萨能够积极地负责管理、监督,使得整个坛场比较有秩序。在时间安排上,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有些改变。大家都要服从板声的指挥,按照板声作息。昨晚、今晚提前了半个小时讲经,有些人不知道,所以就迟迟不来,以后听到板声要赶紧集合。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护法内护的工作比较有序,能够心生欢喜,任劳任怨地为大家服务,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斋堂、伙房的护法居士们,为了让大家吃到可口的饭菜,他们不辞辛劳。常住考虑到大家打坐需要体能支撑,又考虑到各位下午四点多钟吃晚饭,到第二天早上四点钟后才吃早饭,中间相隔十多个小时,每晚给大家准备了各类糕点与汤羹,今晚给大家准备得是莲子羹,听完师父讲法后,大家可到斋堂去喝。师父对护法居士们付出地辛勤劳动非常赞叹!师父在此代表各位打七的同修向护法居士们表示深深地感谢!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感恩诸佛菩萨地加持!感恩常住地护持!感恩诸位护法居士地护持!正是因为在诸佛菩萨地加持下,有了常住地护持,有了诸位护法居士们地辛勤付出,才使得整个打七的行程能够有条不紊、安然有序地进行。
下面师父讲四件事情,希望大家一一做到。
第一,过堂要有过堂的秩序,跑香要有跑香的秩序,听法要有听法的秩序,出入禅堂也要按时有序。
第二,禅堂打坐时,有人发生打嗝现象,那是此人肠胃有问题,通过打坐把病气翻出来,虽说打嗝很难控制,也请打嗝者尽量控制,不至于影响旁边的人,旁边的人若受到影响而出定,切勿心生嗔恨,要心生欢喜,这是因缘。打嗝无法控制,严重影响到了周围人的,请到寮房打坐!
第三,打坐的姿势要端正。此问题昨天师父指出后,已基本改正,师父今天又发现了个问题,有几人打坐时皱眉苦脸,看上去好似很痛苦的样子,此习惯要改正。打坐时皱着眉、撅着嘴,身心紧张,心口是相连的,这样心口就打不开,进不了四禅,入不了定,打坐时要身心放松,面带微笑,要象弥勒佛那样。有人会说,皱眉是因为手、脚很痛,痛也要面带微笑,心念耳闻,将注意力集中在咒上,渐渐就不痛了,这样人的心慢慢地松开,就容易打开,进入四禅而入定。
第四,要严持止语戒。对某些人来讲,此戒好似很难持,这张嘴很难管得住啊!才持昨天一天,今天就控制不住了,找人喋喋不休地悄悄讲话。虽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都是佛,然而众生习气尚在,习气不除,观照不住啊。所以说一定要修行啊!希望大家将自己的优点用显微镜看,缺点用放大镜看,时时观照住自己的心,勤除习气,发精进勇猛心,在修行的菩提路上,大踏步前进!
接下来要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的开示,也就是这本《楞严八十分义》的第三十四分,释迦牟尼佛宣说胜义中的真胜义性这一段。
在讲之前,师父先把昨天讲的内容复习一下,然后就此提问来考察你们是否听明白了,若听明白了,就完全彻底地明心见性了,就能回答师父的提问。
我们凡夫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昨天讲每个人都有九个识。第九识有自体分、证自体分。第九识的证自体分缘自体分,中间产生这个相分是空相,亦称寿者相,这个相分很多法师都没讲。第八识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第八识的见分缘证自体分,中间产生第八识的相分,叫人相。第七识也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第七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中间产生第七识的相分,叫我相。第六识也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第六识的见分缘第九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和第七识的相分而产生第六识的相分,叫众生相。前五识也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前五识的见分缘第六识的相分和第九识、第八识、第七识的相分而产生前五识的相分,叫世界相。
《金刚经》上讲这些相都是假的,凡是有相都是虚妄。所以说:无寿者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世界相;佛说寿者相即非寿者相,是名寿者相;佛说人相即非人相,是名人相;佛说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佛说众生相即非众生相,是名众生相;佛说世界相即非世界相,是名世界相。
根据以上所讲的,我今天就两个问题对大家进行提问。
第一点,凡夫的自体分起一念明觉,为一念无明,就是证自体分。证自体分就是起的一念无明,头上安头啊。我们的自体分本来是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但是众生认为性觉不明妙、不妙明,所以要观照它,要明觉它,本觉才能够妙明,这就是头上安头。所起这一念观照之心叫做证自体分,亦称无始无明、根本无明、一念无明。再起第二念为第八识的见分,以至第七识的见分、第六识的见分,以及前五识的见分,这些见分都是枝末无明。
凡夫是这样。那么成佛了,还起念吗?若起念,起的念叫什么?若不起念,是怎么一种状态?
法明师答:证到佛果以后,他在做事的时候,如同没有做事。这个心不会起念,以了了分明的灵知去做事。若是起念也与凡夫的念不同。
弟子甲回答:不起念是佛,起念是众生。
师问:佛不起念,不起念怎么做事情?
弟子甲答:起念就是证体启用。
师问:那到底起不起念?
弟子甲答:起念头的时候就是用,是妙用。起念起念,起用起用,于第一义而不动。
师喝:这是书上的话,你坐下。
弟子乙回答:佛会起念,就像金出于矿,他已经是黄金了,已不是那种带杂质的矿了,而众生则如同还有杂质的那种矿石。故说佛起的念不是无明,他是为度化众生才起的那种妙用;当他不起念的时候,他是安住于空性当中的。
师问:难道佛起念不安住于空性吗?
弟子乙答:起念亦安住空性中。
师曰:哦,请坐下。
弟子丙回答:起念是妙用,不起念是体性。体性是湛然空寂。
师问:体和用有什么区别呢?起用湛然空寂吗?
弟子丙答:也是。
师曰:好,你坐下。请女众弟子也大胆回答。
女众弟子甲回答:佛起念是妙用,是体、相、用一如。佛要起念的,做事情要起念的,要不怎么做事情。
师问:佛起的念与众生起的念有什么不同?
另一位弟子回答:佛是妙观察智、大圆镜智,众生是起一念无明了。
师曰:刚才大家回答得不尽一致。
第二点,凡夫的自体分因一念无明故而产生相分,即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那么成佛的人,这个自体分还会不会产生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如果产生这五相,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不产生五相,又是什么样子的?
弟子答:佛不会产生这五相。
师曰:请坐下。
另一弟子答:佛也会产生五相,差别是佛产生的是无我相。
师问:众生会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佛会不会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
弟子答:佛也会产生。佛也会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啊。只是他已经没有分别和无我了,所以不一样。
师问:佛既然产生了相,为什么《金刚经》上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自己都生相呢,怎么还说无相呢?
弟子无言以答。
师曰:?那你坐下。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跟你们讲,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怎么悟,怎么开悟?开者,打开本来面目;悟者,悟明心地啊。打开来,不悟也没有用。就此问题有谁已悟清楚、明了的,请举手!没人举手。
我给你们再讲一讲:众生和佛的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这个问题实际牵扯到真心和妄心的问题。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凡夫是妄心,佛是真心、妙明真心。大家都有心,区别在于真心、妄心也!
自体分,佛与众生都一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都有自体分。自体分是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自体分就是自性法身,心、佛、众生与有情、无情同一个法身。你如果证见自体分,就知道自体分是尽虚空遍法界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自体分不需要你再去观照才光明无量,本身就是光明无量,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妙就是变化的意思,明就是光明空间无量。所以,大众努力啊!光明无量的圣景在前途等着你们呢!
证自体分,佛与众生不一样。佛没有无明,所以没有证自体分。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故,所以转第九识为法界体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佛对一切事情的看法都是透过现象见到本质,性、相、用一如。佛每个念头起来都是事物的真理实相,所以叫妙明真心。
凡夫因为不明白实相道理故,认为这个本觉不是空明的,要观照它才空明,头上安头无明本。这就是一念无明,亦称证自体分。众生对本觉不了解,对法身不了解,对自体分不了解。“啪”一起念就是一念无明,这一念无明接下去就是一个一个的枝末无明产生。因为有一念无明之故,下面产生无量的枝末无明。
见分,佛与众生都有见分,但知见作用不相同。佛是正知正见起念用。凡夫众生因无明故,非正知正见起念用。
什么是见分?自体起念用叫见分,自体不起念用就没有见分。佛也起念用,起念用就有见分。而佛起念用,因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故,每个心念起用都是妙明真心的正知正见。凡夫众生因有无明故,每个心念起来都是妄念妄心的不正知见。
什么是心?起念就是心。当你起念的时候就形成了心念,不起念的时候,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是自体。自体是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动念的时候就产生心念,所以我们众生动第一念就产生一念无明,叫做证自体分。
什么是无明妄念?因为有无明之故起妄念。如果没有无明,就不起妄念。没有无明则没有迷惑,就是真心自然显露,叫妙明真心。
佛也起念。佛的自体如果不起念,那就是不动不摇,没法说话,没法做事情。佛如果不起念怎么讲法,三藏十二部经典怎么能讲出来呢?佛起的第一念叫妙明真心,佛起的每个心念都是妙明真心,所以叫作本觉妙明、觉性明妙、妙明真心。
为什么佛的心就不起无明了呢?同样是起心,为何凡夫起心“啪一念起来”就是一念无明,而佛的每个心念起来都是妙明真心呢?那是因为佛已破除无明之故。
什么是无明?对自体不明了,对这个世界不明了,对人、我、众生不明了,对整个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不明了,对心性道理不明了,这叫做无明。凡夫众生因无明故,每个心念起来都是妄念妄心。
证悟心性道理者,了解、掌握、运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每个心念起来都是妙明真心。佛起的是真念,佛知道心念起来,是本体自然起念,每个心念起来都是本体的起用,是故体用一如。
相分,佛与众生都有相分,但显相有真实、虚妄之不同。佛自体显现真实相,凡夫众生因无明故执取虚妄相。
佛起念妙用,就会发生微妙变化念用,就会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等妙相。佛有三十二光明庄严相、八十种随形好,是无量光明威德庄严所组成。佛的寿者相和自性实相相一致,叫做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佛的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都和自体真实相相一致。所以,佛的自体、实相、妙用是一如的。体、相、用三即是一,一即是三,三一不二。
凡夫众生同样具足与佛相同的无量光、无量寿的自体真实相。但是凡夫众生因无明妄念故不能认知自体真实相,反而执取虚幻色相为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所以,凡夫执取的虚幻假相不真实,就不能与自体真实相用一如不二。
凡夫众生因无明妄念执取的寿者相就不是无量寿了,就有色身寿命,就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凡夫众生因无明妄念所执取的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等诸法相,皆是虚幻不真实的假相。是故佛言:见相非相,是真实相。
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师父再用刚才念的偈语来给你们解释:妙湛总持不动尊。是指妙明湛然的本觉性体,能总一切诸法,持无量妙义,圆明不动,真常独露,唯我独尊。本觉性体就是法界身自体分,尽虚空遍法界真常绝待,故称妙湛总持不动尊。
自体分尽虚空遍法界,妙湛总持不动尊。妙者,不动而动,动而不动。为什么?因为怎么动都在法界身自体分里。从东间房到西间房,是在自体分里;从北方到南方,是在自体分里;从东方琉璃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在自体分里。不管到哪里,都在法界身自体分里面,虽然动还是在自体分里面,就等于没动一样,所以就不存在动与不动。
我们说的动,从此处到彼处叫动,是吧?从西方到东方叫动,凡夫是把东方和西方分隔开了。
佛是东方、西方都在法界身自体分里面,不存在动与不动,动就是不动,不动这里面照样动,所以叫做妙湛总持不动尊。
若还不明白,师父以水再作比喻说明:
以湿性比喻体性〔自体分〕,湿性看不见、摸不着,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湿性;以水比喻念心〔见分〕,心是自体分所起的妙用;以水中月影比喻实相〔相分〕,水中月影却非真实有月;以酸性色素比喻无明〔证自体分〕,酸性色素会使清澈透明的水变成混浊色水,正如无明会让你的清净心变成混浊烦恼心一样。
自体分就是妙明觉性。现在以湿性比喻觉性,湿性会变现成水,正如自体所起心念妙用。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的法身,都是你的自体。但是没有动念的时候,没有形成妙明心念的时候,性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起心念,你的心就看到了。犹如你看不到湿性,但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湿性,空气当中有湿性呀!水从哪里来,从湿性来。没有湿性,哪有水啊?!水蒸发了,又变成湿性。所以我们起心动念的这个心,息心回归自性。这个比喻能听懂哦。
相分就是你起心动念所变现的诸法相,佛的妙明真心起妙用也能变现诸法相用。这一切的诸法相犹如水中的影子,水中的月亮影、水中的山影,是虚幻不真实的。你看湖中倒影,你往东边走、月亮也跟着往东边走,你往西边走、月亮也跟着往西边走。你坐在船上往东边行,水中的那个山影也往东边行,是吧?所以有句话叫“东山水上行,南极日不落”。“东山水上行”,那么水里面真有山吗?水里面真有月亮吗?水中无月亦无山。而看着似有月亦有山,这一切的相都是你自心、妙明真心里面的影子。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等一切诸法相,全是妙明真心的影子,与水中的影子一样。
见分就是自体分所起的念心妙用。见分如果没有无明浊障的话,这个见分就是起念用的妙明真心,犹如一潭清澈湛然的水。凡夫众生和佛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那个无明〔证自证分〕上。
证自证分就是浊障妙明清净心的无明。证自证分以酸性色素作比喻。学过化学的人应该知道,一潭清澈湛然的水,你如果在清水里面放一点酸性色素,整潭清水就会变得混浊不清的浊色水了,是吧?你再看水中的影子就看不清楚了,因为加有酸性色素的浊色水不清澈湛然故。正如凡夫因无明浊障故,使原本清净妙明的心,变成烦恼混浊的心,看不清一切事情的真实相。如戴变色眼镜看世界,全部失真。混淆是非,认假作真,认贼作父。所谓颠倒众生,可怜悯者!
那么,如何才能让凡夫众生消除烦恼混浊的妄心,回归清净妙明的真心呢?这就需要修学佛学,修禅定、开智慧了。犹如要让一潭混浊的酸性色水变回清水,只要放一点碱性色素进去,当即整潭混水又恢复清澈湛然了。
从前有位千岁宝掌和尚,住在浙江浦江宝掌寺。寺院周围是碱性石灰岩山脉,从石灰岩里面流出来的水是碱性山泉水。宝掌和尚安住此地食用碱性山泉水,身体健康无疾,活到一仟零七十多岁。现在有的癌症患者,到宝掌寺住了一段时间,癌症就好了。他们还说这里的佛菩萨真灵佑,其实是喝那个碱性水喝好的。
我们众生的心啊,也是因为“酸性”的太厉害了,所以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大家要喝一点“碱性”的水。我们的心妄念太多,贪、嗔、痴太多了,所以要修禅定、开智慧。“啪”一下,把无明打破消除,恢复本来觉性,就和佛一样了。
你如果没有无明〔证自体分〕的话,性、相、用是一体的。性就是自体分,相就是相分,用就是见分。性、相、用一体不二。
真心启用和水起波浪一样,凡是水都会起波浪,有时波浪起小一点,看不出波浪来,还认为没有起波浪呢。人家说,心如止水,止水也起波浪,无风也起浪。只要你有心,肯定会起念。或是第九识起的空念,或是第八识起的微细念,或是第七识起的细念,或是第六识的意念。我们修行人,要消除妄念,首先要行深禅定、开大智慧,照见微细妄念,方能转妄归真。如果不能照见妄念,就不可能消除妄念,回归自性。
尘沙惑,就是对无量法门起微细惑念,叫尘沙惑。如果消除了微细的尘沙惑,即成就无量无边的恒沙妙用。
起心动念,就像水起波浪。那个波浪是不是水啊?波浪还是水。那个波浪是不是有湿性呀?波浪也是有湿性的。那个水是不是有湿性呀?水也是有湿性啊!还有水中影子也不离水和湿性,水中影子比喻实相。所以湿性、水、浪、水中影子四者不可分,性、相、用是一体的。
无论是想把水中的影子拿出来分开,还是想把水中的波浪拿掉,或者是想把这个水拿掉剩下波浪,或者是想把这水全部拿掉剩个湿性,或者是想把这湿性全部拿掉剩个水,这些都没办法做到。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就不会在那里分别执着了。哦,这是相;哦,这是用;这才是体呢!我要证体,要保体。你保什么体?!用就是体,相就是体。水中的影子就是水,那影子就是湿性。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等一切诸相,就是法身佛啊!能明白吗?
佛、心、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是如如佛。佛不是修出来的,没办法修成佛,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所谓的修,就是明白之后,把你无量劫以来着相惯了的习气去掉。成佛了和凡夫一样呀,吃饭、穿衣、睡觉,还要生活,色身也会衰老、也会生病,也会坏死,有什么不一样?!
佛、心、众生三无差别。有区别的就是你没有觉悟,没有看破无明,把无明当宝贝了,犹如戴隐形变色镜看人事、看世界,分别执着,无休止地起无明烦恼,就这么点区别。如果把隐形变色镜拿掉,当下就是如如佛。
下面讲《楞严八十分义》第三十四分--宣说胜义中真胜义性。阿难尊者是听佛讲《楞严经》开悟的,所以《楞严经》是一部开悟的经,是一部证道的经,是一部成佛的经。我一直提倡大家要看《楞严经》,因为看懂这部经能得大受用故。虚云老和尚讲,佛讲经说法都不离开四清净明诲,四清净明诲就在《楞严经》上。阿难是听佛讲七处征心、十显见性,再讲到空如来藏:五蕴空、六根空、六尘空、六识空、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空时,阿难尊者开悟。遂作开悟偈曰: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是故,应富楼那尊者请法,世尊宣说胜义中真胜义性,审除微细惑。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这是富楼那尊者请法,惟愿如来审除微细惑。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阿罗汉微细惑还没除。富楼那是大阿罗汉?,他的微细惑还没除尽。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如来常依二谛说法:一世俗谛,即小乘人天因果;二胜义谛,即前文之阴入处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今之胜义中真胜义性者,即一真法界中道实相义。令会中定性声闻及一切未得二空,且发心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兰若就是佛的清净心地。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性觉、本觉,同指如来藏心之体。而今性本异称,各有诠表。性表一真理体,未涉事用。本表天然本具,不论修为。妙则寂,明则照,妙明,即寂而照;明妙,则照而寂。性觉本觉互影显融,明字虽似用,亦本体照用,非涉事用。如来举此句於无明万法之先,正当空劫以前一段真理。惟有寂照互融,岂有事功?此句所示:一显无明万法离此性体无依。二显寂照本具,不假妄明。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此佛诘审富楼那,摄上性觉句而来,故此首句觉字,即性觉之觉,明字即妙明之明,然不取妙字而独用明字者,以明有真妄二明,正以双举审问,欲令满慈自决取舍。审问意:为是性觉本明,单称为觉?还是觉本不明,须加明於觉上,而双称明觉?此单称为觉,不假妄明,是为真觉。双称明觉,觉上加明,头上按头,而务假妄明,是为妄觉。
富楼那答言:若觉上不加明,名为觉者,则此觉无所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未能悟知性觉本具妙明之理,反而认为性觉本自不明,须加明於觉上,性觉方明。这正是众生无始根本无明。满慈也被此无始根本无明所迷。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牒责满慈答意:若此觉无所明,则无觉上加明。因为有所缘即非本觉,无所缘即非有明。有无所缘,觉明二义全失,则全体无明。无明昏昧,又不是本觉湛明之性。本觉性体,离缘绝待,无能所故。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本性之觉,必本具妙明,你无故妄加明於觉上,由是遂成根本无明。一切妄法皆依此根本无明而发生。故知明觉二字,便是妄生世界、众生、业果之根源。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性觉本具妙明,断绝是非能所心念。今起觉非所明之念,而相对所起之念,即觉是所明。是非所明,皆属无明。以觉为所,妄明为能,起最初一念妄动,是则名为一念无明。故曰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即此以觉为所之觉性,是为自体分;即此妄明为能之妄明,是为证自体分。因此一念无明,迷覆绝对真性,成对待之所相(虚空相)。遂成白净识。
复以虚空为所,妄能为能,遂成阿赖耶相分。即此妄能是阿赖耶见分。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由是将本然寂照妙明之智光成为能见之妄见。一真法界常住真心,本无同异之相。以一念妄动故,则真如随缘而有生灭诸相。因不觉故,遂成阿赖耶识。全真起妄,世界众生种种差别,炳然现於藏识之中。
三细惑相者:一念无明之证自体分,是为业相;生汝妄能为能之阿赖耶见分,是为转相;炽然成异之阿赖耶相分,是为现相。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此段总出妄相,谓无明妄见为能异,世界差别为所异,因异立同为虚空。所谓迷妄有虚空,因空立世界。因世界种种差别之异,而立虚空为同,以虚空恒一不变故。又以虚空静而世界动,由动静发明,因此复立一法,即无同无异乃众生。因众生有色相不同虚空,有知觉不同世界故。此则从微细惑现相,而有虚空、世界、众生之异相。所谓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皆是一念圆具故。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此则以缘现相之境界而生长六粗惑相。六粗者:一智相,谓於现识所现之境界,不知是自识所现之幻影,妄生智慧而分别诸法,是具生起之法执;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之分别,而於爱境生乐受,於不爱境生苦受等种种迷妄续起不断,是分别起之法执;三执取相,谓於前之苦乐等境,不了为虚妄不实,深生取着之念,是具生起之烦恼;四计名字相,谓依前之转倒计量分别假名言说之相,而生种种烦恼,是分别起之烦恼;五起业相,谓妄分别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恶诸业;六业系苦相,谓系於善恶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果。此六粗惑,前四相为惑因,第五相为缘,第六相为苦果。
经言:如是扰乱,相待生劳,是为智相。劳久发尘,是为相续相。自相浑浊,是为执取相及计名字相。由是引起尘劳烦恼,是为起业相及业系苦相。
最后总结六粗妄相,皆因一念无明妄动故,於本然清净心性,虚妄生起山河大地诸有为迁流之相。所谓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乃众生知见耶。因动异而有世界,三世迁流为世,十方隔别为界。虚空常一不动为静为同。众生以有心性,非如世界之异;以有色相,非如虚空之同。当知所谓一念无明以及六粗惑境相,皆因妄动分别能所缘心而生万有。修行人若于真妄分明之后,一念顿绝能所缘心,即可把定万有,坐还清净本然。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一七第三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农历9月25日,是第一个七的第三天。今天讲的开示很重要,师父给大家讲无上甚深微妙法,你们要全身贯注地听,好好体悟,若能体悟明白,当下大彻大悟。你们就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百千万劫的苦没有白吃,历经无数寒彻苦,终得梅香扑鼻来!
佛教的基础是因果规律,造如是因,缘成熟之时,得如是果,相连相续。在讲法之前,师父先问你们一个问题,
佛在不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
杨剑答:佛在因果律范围之内。
师曰:佛也是造什么因得什么果,是吧?
杨剑答:是。
赵素兰答:佛不昧因果。
师问:什么叫不昧因果?
赵素兰答:佛没跳出因果规律,佛也逃不出因果。不昧,我有点不太了解。
师问:你不知道昧是什么意思,怎么答不昧因果?昧是暗昧,不明白的意思。
赵素兰答:佛也在因果规律范围内,造什么因得什么果,但是佛可以改变业力。
杨锦绣答:佛想在就在因果律作用范围,不想在就不在因果律作用范围。因为因果的范围是属于因缘范畴,二元对立的。而佛是超出因缘果的,不在二元对立之中的,佛不想受那个果,就可以不受;想受、想还的话,也可以,可以自已选。所以确切地说,佛是不受因果律作用的。
学生某答:我引用永嘉大师证道歌上那句话,“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仍需还宿债”。
师问:造的业不一定就是业债,善业呢?
学生某答:是。善业、恶业都是业。
师问:都是业障吗?
学生某答:不是业障,恶业才是业障。如果要还的话,那就是欠的要还,不欠的就不还。
师问:那你的意思是佛也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吗?
学生某答:不在。
这个问题大家答得不一致。有些人说佛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有些人说佛不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因为大家的认识不同,所以先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你们自已想,师父暂且不给你们作回答。
今天接昨天讲的,昨天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遂成一念根本无明。然后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遂成枝末无明。然后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显三细惑相和六粗惑相。
三细惑相是什么呢?三细惑相的名字是:业相、转相、现相。
六粗惑相是什么呢?六粗惑相的名字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为因,起业相为缘,业系苦相为果。因缘果无常迁流,相连相续,辗转相生不断。所以众生就在烦恼和痛苦当中。
无常迁流,名为相续。相续相分三种相续相,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一、世界相续:性觉加明,真空便暗,明暗相待,互相倾夺,因成摇动而生风轮,故空轮之上,而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昧而心动,由妄明坚执而妄成地大坚硬有碍的境相。世间最坚硬的金刚,是由妄觉坚固所感而成,故风轮之上,又有金轮保持国土。因妄明的妄动而风生,金与风互相磨擦而生热,故有火光。火性有变化生热的功能,火光上蒸化气生润而成水,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性上蒸,水性下降,水火相济,交发而成物质世界。湿为巨海大洋,水族所居。干燥处就成四大洲或小岛,为陆地众生所集居。因这种缘故,所以大海之中常有火光,陆地上有江河流注。火势胜於水,就结为高山,故山石撞击可以成焰,山石熔化就变成水。若水势胜於土,就发生草木,故草木遇焚成土,因绞成水。由於妄心与妄境交互为用,辗转相生,互相为种,以是因缘,依报世界,相续不绝。
二、众生相续:众生相续是怎么形成的呢?众生从妄明而生,非有他因,全是妄觉妄明的过咎。真妄和合而成的所依妄识(业相)既已成立,则妙明本觉之理,为妄识所障,不能逾越。所以听不能超出声音,见只限於色相,则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尘得以成就。由是六根隔离,而有见闻觉知的分别。於是根境识三和合造业为因,而四生苦果随至。是故同业相缠而有胎卵之形,合离成应而有湿化之类。今以胎生来说,未受胎前,神识昏昧,一片黑暗,惟於有缘父母处,见妄色明点,依妄起惑,同性相拒,异性相吸,男以母为爱境,女以父为爱境。最初注爱之时,即为投生的种子,爱着不舍,成投胎的根由。父母交媾的时候,自然吸引同业入胎。由受精渐次生长,终成胎儿,离母出生。胎卵湿化,随其业力强弱,先后受报,依业因的招感而应报四生。情想合离,众生皆具,四生随着各自的善恶业因,相互交潜,三界升沉,生生死死,轮转不息。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三、业果相续:世间一切众生,过去在世的时候,想念恩爱的人,如胶似漆,凝结而不能解。受生的时候,流爱为种,由贪爱不舍而成胎。所以父母子孙,相生不绝,是等则以贪爱淫欲为根本。由有贪爱,必有身命,既有身命,就须滋养。众生为滋养自己的身命,自然贪心无止。四生之类,以强食弱,以大吃小,依力量强弱,相互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根本。如人食羊,羊自不甘心,宿业了后,转生为人。食羊之人,既造杀业,死后转生为羊。人羊互换,交相杀食。十生之类,生生死死,辗转报复,互相食啖,相互造业招感,冤仇相报,永远无有了期。此乃不与而取,名之为盗,即以盗贪为根本。你欠我命当还命,我欠你债当还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苦海,不能超越。你爱我的心,我恋你的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爱恋缠缚,不得解脱。由是可知,众生常受欲爱缠缚,沉沦生死,皆是以淫杀盗的贪习种子为根本。以贪习种子为因,现行为缘,造业受报,业果相续。这就是业果变化,此业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业变化,永远在业果的相续当中。
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如来藏性,分说三如来藏性:不空如来藏性、空如来藏性、空不空如来藏性。三如来藏性,即是一如来藏性,三一不二。
一、不空如来藏性:从打七开始开示到现在,师父所讲的就是不空如来藏性之谛理。金刚经上讲的是空如来藏性之谛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几天师父讲的是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业果相,这所有的相都存在,这叫不空如来藏性。不空就是假有,假有就是真空妙有、假有不无,所以这是不空如来藏性。
二、空如来藏性:看过师父讲的《灵岩28日谈》VCD片子者,对空如来藏性之谛理已有所感悟。我给你们再提示一下,《楞严经》讲:七处征心,十显见性,五蕴空〔色、受、想、行、识〕,六根空〔眼、耳、鼻、舌、身、意〕,六尘空〔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着六尘中间产生六识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八界空〔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空〔地、水、火、风、空、根、识〕。佛宣讲了空如来藏性,阿难闻法开悟,作了开悟偈颂:“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三、空不空如来藏性:接下来讲空不空如来藏性之谛理。什么叫空不空如来藏性呢?就是既是空的又是有的,合起来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性。象这个茶杯一样,既是空的又是有的。所以说同一个茶杯既是空的又是有的,空有不二。再用另一种名词来讲,既不是有也不是空,叫非空非有。既是有的,那就是非空;既是空的,那就是非有。叫非空非有。就是上面讲的空有不二倒过来讲,这茶杯既是空的,它就是非有;这茶杯既是有的,它就是非空。所以,这个茶杯就是非空非有,叫空不空如来藏性。是故,这个茶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这个道理比较深,要很认真地听才能领会。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是什么?非有,就是空的;非空就是假相。非有就是非空;非空就是非有。是故空有不二叫毕竟空。毕竟空是什么?毕竟空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所以,见一切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每个念心毕竟空,每个念心都是真如自性。这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性。体悟空不空如来藏很重要,你如果能够真正领会空不空如来藏性的话,你就彻悟了!
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空不空如来藏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如如佛性。时间无三世,无过去世、无未来世、无现在世;空间十方无量无边,如来藏一真法界毕竟空有。
尽虚空遍法界本来就是毕竟空有,不是修行到毕竟空有。包含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毕竟空有,毕竟空有你还修什么?能明白如来藏性之谛理吗?
下面再讲五个理念,是对我们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大家一定要弄明白。
第一个理念: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有的;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空的;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即有即空,空有不二。
第二个理念: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妙有;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真空;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第三个理念: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有;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空;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有非空,毕竟空有。
第四个理念:
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即有即空,空有不二;
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有非空,毕竟空有。
第五个理念:
是故,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毕竟空有;
空如来藏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毕竟空有;
不空如来藏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毕竟空有;
空不空如来藏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毕竟空有;
佛、心、众生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毕竟空有;
一切众生本来就是毕竟空有;
一切众生本来就是如如佛。
下面,结合前些天讲的九个识,再展开给你们分析。
第一:自体分毕竟空有。九个识里面的自体分是我们的佛性,自体分就是自性本体。自体佛性如如不动,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你说它没有,而了了分明,可谓非空;但无形无相,可谓非有。到底是有还是空?这个自体佛性前面已经推断了,自性了了分明就是有;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就是空;这个佛性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就是空有不二。自体佛性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就是非有;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就是非空;自体佛性非有非空。自体佛性就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叫毕竟空有。
第二:证自体分毕竟空有。证自体分就是起的一念无明。上次讲了,自体佛性本觉妙明、性觉明妙。凡夫认为它不明,而起一念明觉之心,是为一念无明,这一念无明叫证自体分。那么这一念无明起来,是有还是没有?这一念无明,它就是生灭的(有生就有灭);这一念起灭,就是变化了,就是无常的。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它就是有;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它也是空;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它就是空有不二。空有不二叫毕竟空。再重复讲一遍:这起的一念无明,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空;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有;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毕竟空有。这一念无明毕竟空,能理解吧?
这一念无明毕竟空,然后以这一念无明为能,缘这个自性为所,中间产生相分,这个相分就是虚空相,就是寿者相。这个虚空相你说它有吗,空的怎么会有呢,它是空的,是吧?那么它是空的,还有空相在,这空相也是有呀,空相也是相,是吧?既然是个空相,如果这一念无明破掉,空相就没了。空相也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不可得的,是故,空相也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毕竟空。
第三:白净识毕竟空有。对白净识来说,这一念无明是头上安头,无明是无始以来就有。但是当你打开本来面目明白了之后,开悟了,证见了了分明灵知的时候,自性大放光明,自性就是妙明,那你就知道不需要头上安头,这一念无明就不存在,白净识就不存在,白净识不存在就转为法界体性智。空相就没有,这空相就灭掉了。这顽空的空相就灭掉了,寿者相就没了,所以一转就转为法界体性智了,是吧?所以,这空相是生灭的。这虚空相是一念无明而生,一念无明灭,这虚空相就灭;没有虚空相,一念无明灭,就是我们的真常独露。没有虚空相,有相也没有,无相也没有,虚空相也没有,所以说真常独露。
第九识的白净识也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白净识的相分(空相)也是生灭的、无常的、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变化的,是有还是没有?说它生灭变化的,它就是有;既然是什么也没有,那就是空,是吧?二者合起来,就是空有不二;白净识有一个相在,那就是非空;那相什么也没有,那就是非有;非空非有,那就是毕竟空有,白净识毕竟空有。
第四:相分毕竟空有。第八识的见分缘第九识的一念无明,而“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产生第八识的相分,叫人相,也就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等等这一切的相。这一切的相,它是生灭的、是变化的、是无常的、不可得的,就是空的;这相分如水中月、镜中花,有变化生灭无常不可得,那就是有;是故相分空有不二。相分既然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它就是非空;那么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它就是非有;是故相分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毕竟空有。
第五:见分毕竟空有。见分就是起心念,起微细的心念。微细的心念就是生灭变化的,不管你是真心还是妄心,都是生灭变化的,真心起念也是生起来、灭下去,是吧?就凡夫来说,是因为无明之故,起的是妄念;因为被无明覆盖了,故起的是妄念。如果将一念无明打破了,起的心念就是真念。不管你是真念还是妄念,它就是起念,有起就有生灭,有生灭就有变化,有变化就不是恒常不变,所以叫无常;生灭变化无常,这个念心不可得,所以叫非有;那么有这个心念之故,它叫非空;非空非有叫毕竟空有。
第八识的见分和相分、第七识的见分和相分、第六识的见分和相分、前五识的见分和相分,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所以也都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叫毕竟空有。如果你能证悟毕竟空有,就是如如不动佛。
好,现在再回想一下。
自体分毕竟空有。自体佛性了了分明,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叫非有;了了分明,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叫非空;非有非空,叫毕竟空有。是故,自体分本具毕竟空有而如如不动。
证自体分毕竟空有。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空;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有;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毕竟空有。是故,证自体分本具毕竟空有而如如不动。
相分毕竟空有。包括第九识的寿者相、第八识的人相、第七识的我相、第六识的众生相、前五识的世界相,乃至业果相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不可得的,是吧?它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所以叫毕竟空有。是故,相分本具毕竟空有而如如不动。
见分毕竟空有。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的见分,都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不是变化、是不是生灭、是不是无常、是不是不可得?所以它也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也是毕竟空有。是故,起心动念的见分本具毕竟空有而如如不动。
所以,体、相、用本具毕竟空有而如如不动,体、相、用本自一如。
再讲一下:佛、心、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是如如佛。众生是不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众生相续,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众生既是有的,也是空的,是故叫空有不二,非空非有,毕竟空有。心,也是毕竟空有。佛说度无量无边众生,无一众生可度。佛,指的是体、相、用一如的如如不动佛,也是毕竟空有。所以说佛、心、众生三无差别,佛、心、众生都是本具毕竟空有,佛、心、众生都是本具如如不动佛。
还有讲一讲:十方三世一切国土,皆是空不空如来藏。即十方三世一切国土,它都是毕竟空,十方三世一切国土都是毕竟空。西方极乐世界毕竟空,东方琉璃世界毕竟空,娑婆世界毕竟空,北方不动世界毕竟空,上下世界全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如如不动,毕竟空如如不动是谁的世界?就是佛的世界,就是佛的净土。那么,你们要往生哪里去?若要到佛的净土中,佛的净土当下就是啊。
还要再讲一下;烦恼就是菩提。烦恼就是菩提? ,就是说每个人的心念起来和你起菩提的这个觉性是无二的。有句话叫烦恼即是菩提,这个我们常常说到,但是道理未必明白。以前我也不明白这句话,认为把烦恼去了才是菩提,现在才真正知道,烦恼当下即是菩提。
烦恼心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觉悟心也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烦恼心和觉悟心都是非空非有毕竟空有。是故,烦恼当下即是菩提。
凡夫的起心动念若能做到毕竟空有,那凡夫的起心动念不就是菩提了吗?这里面有一个很难理解的问题,若烦恼就是菩提的话,那我们就天天烦恼算了。这里面有个差别在哪里呢?有个差别,你们先自已想去,师父明天再给你们讲。
今天我们讲了空不空如来藏,故知体、相、用一如,本具毕竟空有;佛、心、众生一如,本具毕竟空有;十方三世国土一如,本具毕竟空有。所以,十方三世一切国土都是佛的国土,佛、心、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是如如佛。且每个人都一切本具,无须修证,本来就是毕竟空有。毕竟空有是什么?毕竟空有就是体、相、用一如,体、相、用一如就是毕竟空有。体、相、用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个个都是如如佛。
佛不是修出来的,如果你体悟到这样,就可以达到“大梅”参“马祖”的境界。大梅问马祖:“如何是佛?”马祖说:“你就是佛。”大梅说:“好,那我回去了。”背包一打,走了,回大梅山安住去了。
师父今天讲的,你们人人都是如如佛,人人本具就是如如佛,人人当下就是如如佛。不是现在不是以前才是,也不是现在不是未来才是,而是当下即是如如佛。有人说,“我以前是佛,现在是凡夫不是佛。”这个本来你,当下就是如如佛,要这样悟证。不要说,我以前本来是佛,现在不是,佛怎么会变成凡夫的呢?肯定地说,当下就是如如佛。
今天给大家讲了这么高深的法,无修无证无得,个个本来是佛,本来具足,一点不缺,十方国土都是毕竟空有,都是清净湛然、常住不动,都是佛国土,你还要往生到哪里去?
今天就讲到这儿。之所以还要修,那就是因为我们当凡夫当惯了,着相惯了,贪、嗔、痴、疑、慢的习气惯了,还有习气在,要去除习气,所以方便说要修。关于习气问题,明天再讲。今天只讲本来是佛,当下本具,个个是佛。
你们不要认为自已不是佛,本来就是的。大众如果悟证到这点,就是诸佛在参加打七,是为名副真实之佛七耶!
还有几分钟,你们看看还有什么问题。我讲了这么多,前面提的那个问题,自然就明白了。佛在因果律的作用范围否?应该都明白了。凡夫在因果律当中,佛也在因果律当中;凡夫不在因果律当中,佛也不在因果律当中。你是不是在因果律当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问:师父,不昧的“昧”字什么意思?
师喝:什么意思查字典去!已经讲过了,你刚才一直想这个问题,师父后面讲的都没听进去?!
问:大彻大悟人的心境是什么?
师答:你就是大彻大悟人的心境。刚才都讲了,还心境是什么?心境毕竟空有。还问,都没听进去。心毕竟空有、境毕竟空有,还心境?听完了,接下去要悟。
问:师父,从您今天讲的明心见性,我看书理解的是先明心后见性,可是你说见性未必明心。我觉得这个还有疑问。
师答:这个还要开示吗?刚才都讲已经成佛了,还问这个问题,这不是又返回来了?见性就是见本体,本体如如不动,是吧?明心就是把今天师父讲的全部悟明白,就是明心。光见如如不动本体自性,前念已过、后念未生,中间了了分明,那还是见性的境界。你不悟明白这些道理,怎么谈得上明心?如果一个人把这些道理全部悟明白了,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相分,这一切全悟明白了,就叫明心。这样明心的人决然见性。哪有不明心见性的?!
问:但是他没有见性的境界的话,怎么办?
师答:只要你能悟道。以前大梅也不是打坐的时候见道的,他是师父指点他,哦,明白了,它和见道是一样的,从道理悟入的和真正证悟见道过一次的,力量还有点区别。以前禅宗的这些修行人都很有智慧,参访师父,师父指点一句话就明白了。现在人少有那么深的智慧,不要说一点,十点、二十点都点不开。现在的人没办法点开,怎么办?释迦牟尼佛有办法,佛说末法时期众生要修心中心法,心中心法法本是这么讲的。心中心法就是叫你三密加持深入禅定,万念俱息,见到本体。见到本体之后,再转过身来悟明心地。所以,心中心法和禅宗入门不太一样,禅宗是以很深的智慧入门,悟入;心中心法是由很深的禅定证入,然后再悟无生法忍。入门虽不同,进去都一样。
问:请师父开示一下,好像《楞严经》上是说“佛性是非因缘、非自然”,按照这个说法,佛是得大自在者,他不应该受因果作用。
师答:因毕竟空有、果毕竟空有、缘毕竟空有,所以叫非因非缘非果。毕竟空了还有因吗,能听明白吗?毕竟空了,现在已经讲到毕竟空了,你还问因果,因毕竟空就是非因。变化无常就是非因,变化无常就是非缘,变化无常就是非果;变化无常就是有因,变化无常就是有果,变化无常就是有缘;变化无常就是毕竟空有,变化无常就是非因非缘非果。所以因毕竟空,缘毕竟空,果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毕竟有,都是圆融的。能明白吗?把《楞严经》读懂了,就明白了。佛性讲本具毕竟空有,不讲自然。
一七第四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2日,星期四,农历9月26日,是第一个七的第四天。从今天打七的情况来看,整个佛七及内外护七的情况都比较平静,进行得比较顺利。为了使这次打七更为圆满些,以下六个问题师父讲一下。
第一个问题:如何观照。上座的时候,要一心地念咒、一心听咒,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要做这个功夫。叫你们不出声,然后就不念了,这样就容易打妄想,所以一定要坚持原则,上座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这样用功。下座一定要绵绵密密地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走,继续做觉所觉空的功夫。切勿下座之后,脑子一放开,东瞧西看,忘记观照了。你这样,怎么能够打成一片呢?我们要借着打七的因缘好好用功,已经明白心地的人要打成一片;没有明白心地的人,要静下心来,打开本来。如果你的思想不集中,打坐不能够绵绵密密地持咒,下座也不能够绵绵密密地观照,这样做功夫就不得力,断然不能够达到打七克期取证的目标了。故上座和下座地观照念咒很重要,必须如法地去做。希望大家要时时提起来,观照这颗心就象猫抓老鼠一样,猫躲在那里,老鼠不出现则已,一出现就把它抓住。妄念一起来,你要把它化空喽,在这里观照着没什么事情,妄念起不来,就怕周围的这些人事把你的思想拉走了。不要忘记了观照了,要绵绵密密地观照。请大家一定要牢记!
第二个问题:饭勿吃太饱。打七的过程当中,每顿饭只能吃四、五分饱。吃太多,打坐的时候容易昏昏欲睡。最多吃五分饱,一般四分饱就行了,这样上座才有精神。吃得那么饱了,打坐打呼噜。也不能不吃。有人说,我断食不吃。不吃你没精神,上座也打呼噜,不吃饭也易昏沉啊。百丈禅师说:肚中食少,口中话少,心中事少,神仙可了。人要健康要长寿,一定要注意饮食。尤其我们打七的时候,更要注意饮食合理!
第三个问题:身体的痛感。通过连日来打七,有人感觉身体某些部位疼痛,那是因为你打七精气比较聚足,气脉将你的病灶冲开了,病气翻了出来。原有病灶的人,心脏有病,气管有病,或是食道、咽喉、其他部位有病,它都会反应出来。只要有病的地方,都会给冲开,冲开的时候这个病气要发出来,会感觉到很难受。这种情况不用怕,属于正常情况,有条件的话,适当地吃点药,加速病气消去。另一种情况,之前无病者,心脏也没问题,通过这几天打七,心很痛,好似要裂开似的,这种情况也不要害怕,那是因为气脉在走动,在打开你的那些穴位,就像清理污水沟,要先把原来的污泥冲走,洁净的水才能通过。在家打坐时间少,那些毛细血管多有堵塞,现在打七要冲开那些被堵的血管,会感觉痛,若是“啪”地冲开了,那就不痛了,这要有个过程。
在你的心脏没有打开之前,肯定会痛。有些人不是痛一天、二天,有的要痛半年,那你可能会认为是心脏病,要是检查没心脏病,大概痛一到三个月,到这里“啪”打通了,就不痛了。心脏打开有二种情况,第一种打开就是修禅定,你的精气聚足,“啪”一下把心脏打开了。我们的心脏就像莲花一样,心脏有个死穴,当你的气“啪”撞到这个穴位的时候,打开了。打开的时候,如是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像死了一次一样。第二种打开就是人临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咽下去,撞到心脏那个死穴,人也就死了。
如果真打开过一次的人,临命终就不会那么难受了,心脏已经打开了,到时候就比较安详地走了。没有打开的人,临命终就会比较难受。所以说不要害怕,在打七过程当中,身体哪个地方不舒服、难受,或者有其他反应,都属于正常情况,无须害怕,打坐绝对不会打死人。比如过量用药,会有副作用,而打坐是没有任何副作用的,若是真得有病,那要结合药物治疗,加速病情地去除,并非打坐修行的人生病就不吃药。关于这两种情况要跟大家讲清楚,请你们安心打七,把功夫做上去。
第四个问题:关于手印高低的调整。手印犹如天线,可以调整。对于千座内的要求,手印必须要竖在当胸,在上丹田成45度,不许往下倒。如果已禅修了一千座、二千座以后,或是已修十年、十五年了,手印的高低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从二个方面来定:
一是根据昏沉心和掉举心来调整手印的高低。根据你的心来定,你的心如果是很乱、妄念很多,这属于掉举的状态,这种情况下,手印可放低一点,这样整个心气就往下去了,心的妄念慢慢地就会减少;如果是说容易昏沉,手印要提高一点,不要倒,一提高整个血气就提起来,人就有精神了,就不会昏沉去,这是讲手印问题。还有坐姿要端正,后面不要靠着,前面不要搭着,有些人打坐始终低着头,头这么低着,后面是督脉、前面是任脉,那样低着、堵住,喉结这一关更难打开了,要很自然地挺起来。这是从心的角度来调整这个手印和坐姿。
二是根据身体情况来调整手印的高低。人有三焦,心脏上面的部位是上焦,心脏下面、肚脐上面这中间部分是中焦,肚脐以下叫下焦。若是上焦(心、肺等)比较热的人,禅坐心中心法,手印举得太高了,肺脏和心脏的心血易热,老是红光满面的,打坐的时候就要把手印放低一点,往下放,要把所有的气回归下丹田去。往下放就很舒服了,整个身体血气就往下走,?水火既济了嘛。我们人体是火在下、水在上,本来水是往下去的、火是往上来的,这样水火相交相济了,身体各方面就通畅了,人的感觉就会很舒畅。若是中焦、下焦比较凉的人,尤其是一些女孩子每月有例假,她一般来说易四肢冰凉,这是上焦(心和肺)比较凉,血气较凉而不聚足。这种情形手印就要举高一点。有几位女生就是这种情况,刚开始修法时手脚冰凉、冒冷汗,修大莲花手印,把手印举高,一年修下来,全身都发热了,把整个下焦的热火均匀地提上来了,心肺就热起来,心肺主气,气能够通血,全身血气热起来后,四肢也热起来了,身体日益好转。所以,手印举高、举低要根据自己身体的情况来确定,因人而异。
第五个问题:敢于承当。昨天师父讲了,人人都是如如佛。好多人不相信,不敢承当。不可能的,我是凡夫啊,我是业障鬼啊,我怎么会是佛呢?不敢承当。我现在问问你们,能够承认自己是如如佛的人,请举手?有这么多的人啊,好,这证明昨天我讲的法你们听懂了,你们才敢确定自己是如如佛。每个人本来就是如如佛,当下就是如如佛。
但是,成佛不着成佛想。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本焕老法师,问他,“你成佛了吗?”?本焕老法师说:“我没成佛,成佛还要做很多的事情。”这是他的原话,?成佛还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哎。这个禅宗来讲,成佛不着成佛想。真正成佛的人,他不会说自己成佛了。不然的话,师父问你们:成佛了没有?大家都举手,成佛了,这样让人家笑死了啊。你明白这个道理,昨天讲了,佛毕竟空,就是没有佛的这个名字相,成佛的人不作成佛想;凡夫毕竟空,也不作凡夫想;所以佛说一切法,度一切众生,而无一切众生可度。我们说烦恼毕竟空,烦恼本来就毕竟空,烦恼毕竟空就是菩提,菩提是毕竟空嘛。烦恼本来是毕竟空,而你不愿意毕竟空,那就不是菩提啊。这话要讲清楚哦!
一切万法本来都是毕竟空。昨天跟你们讲了,一切万法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都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毕竟空有,本来就这样,万法都是这样。而凡夫之人不愿意毕竟空。为什么不愿意毕竟空?那是因为无量亿劫以来当凡夫当惯了,叫他当佛,他不愿意,还整天以佛求佛,这难道不是大愚痴之人吗?起一念心要去修个佛,以佛修佛,即是大愚痴之人。佛不是修出来的,本来就是佛,不是修成个佛。人人本来就是佛,只要把你当凡夫当惯了的习气放下、除掉,当下就是如如佛。
这牵涉到一个问题,今天有人问, “师父讲的这个空,我不明白,是不是空有两边的空?”空有相对的空,是外道的空。我讲的空,是空有一体的空,这是真实相。世界上所有的空都是有的,空里面有很多的分子、离子,所有的一切,包括整个虚空。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宇宙星球什么的,它都是空的、不可得的,不可撇开有而有个空,也不可撇开空而有个有,空有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的。所以说空和有是一体的,空就是有,有就是空。
这样讲起来,可能还不太明白,是吧?也就是说,所有物质的东西是有的,如果没有空,这个物质就不存在,是吧?比如我们人的这个身体是有啊,这个身体如果没有空,就没有风大,没有风就没有动力,你的血气就不能走动,人就死了不存在了。一切物质都这样,所有的物质里面有分子、原子、离子,还有质子,质子之间都有空隙,没有空隙就粘在一块啦,它怎么走动。而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动就是因为有空隙、有风,它才能动。如果离开这个空,这个有就不存在了;如果离开这个有,也没有这个空。所以,空有一体、空有不二、空有不可分,这是实相的真理。空就是有,有就是空,二者不可分,有空就有有,有有就有空。
有人问扬州高旻寺的德林大和尚:什么是空?答:一切都有。这是开悟的大禅师讲的话。与外道截然不同,外道是认为本性不空明,要加上一个空明,他这个空明就是与有相对的空,这个空就是空有相对的空,是外道的空。这为什么叫外道的空?不符合真理,不符合真心,不符合实相,自己想出来的,所以叫外道。符合实相真理,符合客观真理,符合宇宙和人生真理的,这个叫正道。
宇宙当中没有断灭空,有有就有空,所以空有不二。心经云:色既是空、空既是色,色空不二。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呀,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和妙有是一体不可分。所以,佛教讲“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我们的心也是这样,一切物质也是这样,虚空也是这样,都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切不要想出来一个断灭空,那是外道想的、不存在的。
你如果明白这个真空妙有,是宇宙客观存在的真理的话。那么,师父讲既是空的又是有的,空和有是一体的,这句话你就应该明白了。对于这个一体来说,因为有故非空,因为空故非有;非有非空,叫毕竟空有。你就明白了。万法毕竟空有,你的心也毕竟空有,那不就是如如佛吗?毕竟空有就是如如佛啊!一定要明白,自己本来当下就是如如佛。
你自己是佛,而你不想当佛,一直习惯想当凡夫啊!只当凡夫不想成佛,这难道不是大愚痴人吗?本来是佛,自己想当凡夫,然后又要修成佛,这难道不是更大愚痴人吗?如果这个道理明白,那你找到为什么不是佛的原因了吧?就是因为当凡夫当惯了,习以成性,由于这个惯性的力量,现在还停不下来。像一千米跑步,到线了还要往前撞几米才能停下来。你无量劫以来当凡夫当惯了,也有你的惯性,并非说停就能停的,而要慢慢地停下来,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停下来之后,你就如如不动,恢复了你的如如佛。那个惯性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习气!对于师父昨天讲的内容,很多人说听不明白,这也正常,第一次听说嘛。今天就此问题,师父再次补充讲解后,应该能听明白了吧!若还有人不明白,自悟加师父个别再辅导吧!
第六个问题:补充讲昨天的问题,佛是否在因果的范围内。昨天的答案众所不一,想了一天了,有谁想明白的,请回答。
慧觉法师答:佛是超越因果,但是不违背因果。
这个答案比较简练,因果规律是一种规则,是一种道,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一切万物、万事、万法都不离开因果的运行规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宇宙和人生的发展规律,佛也在这个规律的作用范围之内。
因果规律的真理是释迦牟尼佛发现的,佛是掌握真理者、运用真理者,掌握真理再运用这个真理,他怎么会跳出这个真理之外呢,是吧?世俗人亦知: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学佛修行者,成道了之后就是法王,作为法王更不可能违背真理法则啊!
因果规律是佛教最基础的真理,是宇宙最基本的发展规律。学佛的人,学习宇宙和人生真理的人,深谙此理,怎么会去违背呢?
孔子说,人到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违规,这个规就是真理。掌握真理并运用真理者,绝对不会违背真理,而是运用真理的力量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那叫超越。怎么超越啊?前因已定,你做过的事情,对于未来来说就是因,你说的话对于未来来说就是因,那么这个因已经做了,谁都没办法改变,已经在你的八识田里种下,对于你已经做了的事情怎么样才能改变呢,怎么去超越呢?因和果的中间还有个缘,佛就掌握这个缘,来改变果报。
怎么改变果报?师父曾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女居士被一个不认识的人无缘无故打了一顿,此居士对佛理深有体悟,遂以佛法的道理来处理,认为是自己从前欠人家的,非但不追究肇事者责任,反而善言相待。同样是冤家对头碰到了,此居士当下处理很和蔼、很和善,结果两人成了好友,这不就转了吗?本来是冤家对头碰到,冤冤相报何时了?运用佛法的道理来处理此事,被打者,如是想,以前欠的,现在还了;打人者,发现自己打错了人,心生惭愧。两人和解,成为朋友。这个不是改变了吗,超越了吗?佛就是运用因果规律而超越、改变果报,而不离开因果规律。为什么?当一种因显现的时候,它所有的缘里面最主要的缘就是当下这一念,当下这一念是决定的缘。你碰到事情时,当下这一念,决定这事情怎么处理,不同的处理方法,果报就不一样。
成佛之后,对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得清清楚楚,佛是掌握了宇宙和人生真理的智者,处理问题就完全符合客观规律了,每个心念起来都符合真理,处理事情的结果都是佛果,都是善果,不会变成恶果了。即使是碰到了那个老是害他的提婆达多,佛还是把他给度了。佛说,提婆达多是善知识。提婆达多发心磨炼释迦牟尼佛,是为了让他早日成佛。故不管怎么为难他,佛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最后让提婆达多也授记成佛!
不管何种因缘到佛面前,世尊都能处理得恰到好处,这样就超越了凡夫因不明因果而冤枉受报的规律,超越一说是相对凡夫而言,就佛而言本来如是,世尊准确地运用因果的规律,使事物按照因果规律来运行和发展。只有善因善果,即使是恶因现前也转化为善果、正果。而要做到这样,需要当下这一念的智慧心,开智慧了,一切都超越;不开智慧则无法超越,始终被业力所牵。凡夫不明因果规律,以自私心、执著心、烦恼心来处理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局面。
这次把因果律的问题讲得很清楚了,佛仍然在因果规律的范围内,而世尊证悟掌握并运用了因果规律,这样的智者叫佛。你们不要说要成佛了,可以逃避因果规律,不要妄想美梦啊!成佛的人还在因果律范围之内,真正成佛了哪有不在因果律里面呢?如果没有因果规律了,那谁都成不了佛,那你做什么善事,修什么行,凡夫始终是凡夫了嘛。因为有因果规律之故,凡夫才能成佛啊!
此乃宇宙人生的根本的规则,修行者,不管是几地菩萨,一定要遵守因果规律,不要违背因果规律。师父昨天讲过,提到惯性的问题,这个惯性就是习气,也叫虚习,不是真实有这个习气,而是虚妄的,习气毕竟空,所以叫虚妄习气。因为习气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嘛。无常、变化、生灭的都是非空非有,毕竟空有。对于虚妄的习气,明白之后,要下定决心将之除去。
一时佛在灵山会上讲法,五百阿罗汉退会。并说释迦牟尼佛乱讲,“我们是凡夫,怎么可能是佛?走了,不听了!”。看到大家不听,不敢承当本来就是如如佛,世尊太慈悲了,看到大家对于最上乘法无法接受,就讲较基础些的法,讲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如何除习气,如何修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怎么修呢?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讲:“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你就是如如佛,能悟到这样,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和药师佛无二无别,你当下和佛是无二无别。然而理上虽能悟到,但是,无量亿劫当凡夫当惯了,还有习气在,在事情上你还做不到啊。叫你不要烦恼,放下即是,做不到啊!
外道拜见释迦牟尼佛,拿花来供养世尊。释迦牟尼佛说:“放下。”他把右手的花放下。佛说:“再放下。”他把左手的花放下。佛又说:“再放下。”放什么,都放下了,他不知道放什么啊。所以放下,是把你的习气放下,把习气放下就是如如佛。但是他不知道习气是什么啊,所以就从头讲了。如果这样讲他放下,他就明白了,放下就自在,自在就是如如佛。
凡夫是不肯放下,不肯放下自己的烦恼,不肯放下一切虚幻境相,不肯放下那颗妄想心。?知道是毕竟空,还是不肯放下,还要执著它、粘着它,起贪心、起嗔恨心、起愚痴心,然后为了三心生灭,起杀、盗、淫、妄,停不下来,在事上还不行啊。总是自我原谅,在事上就要慢慢来啦,是故《楞严经》上讲的“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就是还有习气惯性,你还要往前跑,往前跑三大阿僧祇劫,跑得很累啊。好,那么具体怎么修呢?
第一:要发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什么要先上求佛道呢?就是我们首先要开智慧,要证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掌握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最后运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这就是上求佛道。在修行过程当中,这一点要认得很准,一点都不能模糊,求开大智慧,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你如果发这个心,你的修行绝对不会出问题。师父再次强调,在所有的力量里面,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最有力量,无有其他力可比。为什么不去追求最有力量的智慧,而去追求鸡毛蒜皮的枝末事呢?
什么叫枝末事?神通变化就是枝末事。而有人整天就是喜欢这些,当凡夫当惯了、着相着惯了、当外道当惯了,见光见佛,哎呦!看到红点点就觉得太神奇了,就跟着走了。看到红点点有什么好奇怪的,就粘得不得了了?!神通变化放蓝光,放什么光?!整个宇宙都是光,佛性本来就是无量光明,你还有什么好粘着?那些妄想之光的臭味你还粘上去?!更不要说鬼通了,附体通了,就是真的神通变化都是枝末事,神通变化改变不了人以前所造的业力。而有人就是喜欢枝末事。如果那样,你永远别想成道。你如果为求枝末事而去修行的话,不长时间就神魂颠倒,神经兮兮,脑筋错乱。那样还不如不修行,不修行还是本分凡夫啊,多做点善事还是贤人。
修行修什么?要转变业力。改变业力的是愿力,愿力能够改变业力。要发大愿,在没有开大智慧,没有完全证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前要发大愿,愿力能改变业力,让业力先伏着不动,愿力先行,八地以下菩萨全靠愿力,保住人身不失,相续不断地修行。因为八地以前投胎还不能完全作主,入胎还会迷,八地以后才能入胎不迷,所以八地以前的菩萨要发大愿。发什么大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大愿。愿的力量很大,念佛者也要发大愿,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此愿力在,然后再付于行动,就能往生到阿弥陀佛身边,听阿弥陀佛讲法,不会降生到没有佛法的地方。愿力很重要,不要求神通,要好好发愿、忏悔,这能改变你的业力,改变你的家庭的业、改变你个人的业,改变你周围的一些不善因缘的业。老老实实地发愿、忏悔、修行。业力、神通力、愿力,第四个力量就是定力,定力就是修禅定,修禅定能够修到欲界定、色界定、无色界定,这个是阿罗汉所要修的,修得你的心如如不动,那就能掌握、运用和超越因果。定力强于愿力。而楞严大定是活里活泼的。比定的力量更大的是智慧力,智慧的力量最大,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蜜。般若叫智慧,金刚智慧;波罗蜜就是度到彼岸,没有烦恼的彼岸。只有智慧才能渡到没有烦恼的彼岸,所以开启智慧就是证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并掌握和运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修学佛法,第一要发心上求佛道,佛道就是觉悟真理的大智慧。佛就是觉悟,道就是真理,觉悟真理叫佛道;下化众生就是尽你?所能,为周围的人服务。
按照《楞严经》上讲要修楞严大定,才能够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是多为众生做事情,让所有苦难的众生脱离苦海。下化众生,首先要自利而后再利他。有位居士问:“师父我整天烦恼,身体也不好,难受死了。他们叫我要多念咒,要度那些众生。”我说,“你先自己得到利益,再考虑度别人,不然的话,整天想着度别人也度不了别人,是吧?”我这样和他讲。他还说不,“某某老师不是你这样讲的。”我说,“那你就按照他说的去行吧!”好多学生就是老师太多了,每个老师讲法的角度不同,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有些学人到处参学试功夫,看哪位老师功夫高一点,我要跟他学。你要这样啊,找不到依止的老师。今天跑北京,明天跑广东,跑了一圈,最后回到家里全不是,就是你自己是啊!
问法也是这样,东问问,西问问,问问这位师父,问问那位师父,怀疑这位师父说得不对,怀疑那位师父说得也不对。你说你这样,你问的什么法?我对你讲,每个师父都是善知识。你如果是真正和那位师父有缘,就发心依止他,好好地学,都能进步。如果像有的人这样,心存怀疑,疑心重重,疑心病太重了,此乃是修法的大忌。他人是否成就,与你无关啊!何必妄试他人功夫,要多考虑自己如何成就,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个问题也跟你们讲一讲。
故你们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发菩提心,这一点,很重要。菩提心发对了,你绝对不会走弯路。今生、来世世世碰到善知识给你讲正法,一直到成佛,不会走弯路,你就是上求佛道,除了佛道,其他不求,那谁都糊弄不了你,阿狗阿猫现什么相,根本糊弄不了你。佛道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你深入禅定,让你的清净心显现本觉智慧,然后深入经藏、让你智慧如海。
第二:修行修什么?在自修阶段所断的是见惑和思惑,自修首先要把见惑和思惑断了,若是见惑和思惑不断,自己还烦恼,就没办法跟别人讲法。凭你的烦恼心,你烦恼了,你光火了,就骂人,你怎么给人家讲法,你的思惑烦恼都还没除,思惑是比较粗的烦恼,见惑是知见错误,邪知邪见,你还整天上台讲法,那是把无量无边的众生引入万劫不复的火坑中,更有甚者,自身名闻利养心很重,整天讲什么法?!此乃地狱敢死队员也!?所以先要自利,自利修什么,修断见惑、思惑这个虚习。这个虚妄的习气不是真实的,但是有这个虚妄的习气在,长久以来当凡夫习惯了,遮盖了如如佛,知见的错误,思想的错误,这二个惑要除之。
见惑一共有八十八使,使就是使唤的使,见惑叫使,它能够使唤你,就是差使你去做事情。八十八使见惑还可以分,见惑是凡夫所断的,三界以内的凡夫要先断见惑。见惑怎么断?就小乘来讲,断见惑,要真正地证见四谛理,也叫证悟四谛理。什么叫四谛理?谛就是真理,四就是四个方面,苦、集、灭、道,若是完全彻底地证见了此四谛的真理了,那就能够断这个八十八使。
苦,为什么众生这么苦,那是苦谛的内容;集谛,就是苦的根源是什么,讲苦是怎么形成的;灭,就是灭了这些苦,才能够证得道,证到那个真理。苦集灭道里面一些具体的道理,你们要明白,我在这里就不展开讲了,你们自己多参悟。这个是三界凡夫所要断的见惑,若能见到四谛之理,就能断见惑了。断了见惑,能证到初果阿罗汉,名叫须陀含果。
八十八使在三界内是这样分的:欲界有三十二使惑,色界、无色界各有二十八使,就是五十六,五十六再加上三十二就是八十八使。
下面讲见惑与思惑。
先讲见惑。见惑指什么?包括:身见、边见(就是两边,着在二边的邪见),再就是不正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嗔、痴、慢、疑,从欲界、色界、无色界加在一起一共是八十八使,这样简单地给你们讲一下。我们需要见到四谛理,就能够断见惑,见惑断了就能证得初果阿罗汉。若是打开本来、见到佛性,而又明心地的话,也一样能够断除这些见惑,知见就不会错误。真正明心见性,知见绝对不会错。只见性,没有明心,那知见还是会错。见性,那性是如如不动的,若转不了身,知见还是错,死在本性上还是邪见。执着在本性不放,粘在那里,着在那个本性的境界,还是邪见。有人说,“师父我能不能保持这个本性时间长一点”,你的本性本来就是无量无边的长,你还要保持长一点,这难道不是在打妄念,不是邪见吗?!本性哪有长短嘛!所以说,见性之后一定要明心,这样就能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见惑断除了,知见绝对不会错误。
再讲思惑。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思惑,八十一品怎么分呢?按照欲界、色界、无色界来分,思惑也是三界以内的凡夫所要断的,断了见惑和思惑就不是三界以内凡夫了,那就出三界了。具体来讲,欲界有贪、嗔、痴、慢四惑;色界和无色界各有贪、痴、慢这三惑。色界、无色界没有嗔恨了。思惑三界分为九地,每地是九品,九九八十一品。欲界是分为一地,叫五趣杂居地。色界有四地:初禅,定生喜乐地;二禅,离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舍念清净地。无色界也是四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这样欲界一地、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一共九地。每地是九品,每一地里面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共九九八十一品思惑,这八十一品思惑都是需要我们修才能断除的。
见惑全部断了,证初果阿罗汉,名叫须陀含果;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断了,证二果阿罗汉,名叫斯陀含果,就是欲界没有全部断,还有欲界习气在,二果还有嗔恨心,到了三果之后才没有嗔恨心;再把欲界后面的三品思惑全部断了,才证三果阿罗汉,名叫阿那含果。欲界就这么难证了,二果才断前面六品,然后再把欲界后面的三品也断了,才证三果阿罗汉,欲界的习气才能全部断。接下来要证的四果就快了,一共是七十二品,七十二品在证四果里可以全部断除,这就是色界、无色界一共是七十二品,三果证到四果的时候七十二品全部断除,得四果阿罗汉。
如是烦恼,皆是无始以来思维世间虚妄事物而积生根中虚妄习气,须勤苦修行方能断除,故曰:修所断惑。如是见思诸惑,于六根中皆悉具有,能令众生轮转三界,是为小乘所断三界内烦恼的头绪。
什么叫小乘?先自修自利,就叫小乘。有人说:他们修的法那是小乘法,我不修。这是老外说的话,法无大小乘之分,修行的心量有大小乘之分。先自利,这就是小乘;我要自利利他,那就是大乘之心。修行所发的心有大小乘之分,法无大小乘之分。好多人就这样讲,他们小乘不好,我们要修大乘法。你修大乘的,还在分别?!法法平等、无有高下,法哪有大小乘之分啊,是你心有大小乘之分嘛!这个问题好多人理解上有错误,师父在此更正一下。
自修阶段先把见惑、思惑断了,后面断尘沙惑和无明惑,必须要在度众生当中才能够断除尽。如果不能转小向大,小乘人把见惑、思惑断了,很轻松、很舒服嘛,不去做事了,这样后面的尘沙惑和无明惑就断不了。所以,到了后面必须要回小向大,多为众生做事情,发大乘菩萨心,自利利他。这样才能断除尘沙惑和无明惑。关于尘沙惑和无明惑,明天再讲。
今天讲如何自修,先要断见惑和思惑。去掉见惑,必须要见道,不见道没办法断见惑;断思惑必须要修禅定,不修禅定没办法断思惑。心里感觉很烦,但是烦什么看不到,怎么断思惑啊,必须要深入禅定,才能断思惑。要多多打坐啊!今天就讲这么多。
一七第五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3日,星期五,农历9月27日,是第一七的第五天。昨天讲的是三界内凡夫修行所要断的见惑和思惑,是说如何出三界、了分段生死。
今天跟大家讲大乘菩萨所要断的:界外之尘沙惑和无明惑。出三界后,还有界外的尘沙惑和无明惑要断。菩萨见道后,悟知如来藏心本无生灭,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而未悟前,因一念的妄动堕于生、住、异、灭,为无始根本无明,以此无明无始以来于众生六根中积生无量虚习,此虚妄的习气亦需修行方可断除,不修行绝难断除。修行需要利他,弘法利生,为众生做事情,以大慈悲心为大众谋福利,让与你有缘的众生早日脱离苦海。在为大众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在利他的同时得到自利,断除尘沙惑和无明惑。
自利有两个方面:一是断除尘沙惑与无明惑;二是积累成佛的福报资粮。成佛要两足尊,智慧圆满与福报圆满。智慧圆满是证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完全彻底地掌握运用宇宙人生的真理。福报圆满,就是说在利他的事业当中为众生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如本焕老法师所讲,要为众生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才能够圆满你的福报,那还不是一世、两世能完成的,要发这样的心,发恒久远心。
所以下面跟师父念四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就是大乘菩萨的愿,你必须要发这样的愿。无量无边的众生你要誓愿度,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包括自性众生,你自己的烦恼就是众生,先把自己的烦恼度了再度别人的烦恼,然后再在度众生当中断除尘沙惑和无明惑。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法门无量,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其实八万四千法门是相对来说,意思是说数量很多,看得见、摸得着、接触到的,想得到、听得到、闻得到的,你周围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法,这些法你都要明白都要懂,所以要誓愿学。中国有中国的语言,外国有外国的语言,还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人事,你全部要明白,这叫无量法门誓愿学。这些无量的法门你不明白,这叫尘沙惑,要消除尘沙惑,就要学会,所以菩萨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周恩来同志有句格言, “活到老学到老”,要谦虚谦虚又谦虚,要虚心虚心再虚心地学习。真正开悟的人,是非常谦虚的,他知道很多东西需要学,学无止境啊。只有无量的法门誓愿学,才能学会这些法门。问你什么事情你都知道,什么事情到你那里都能解决,这样尘沙惑就断除了。
界外的大乘菩萨见道之后,首先要消除的就是尘沙惑。尘沙惑就是无量无边的这些法门,十方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解读等等,所有种种法门学明白了,尘沙惑就消除了。尘沙惑是三界以外贤圣之人所要断除的。?以《楞严经》六十圣位来讲: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再加上等觉、妙觉,一共是六十圣位。见性明心断除见惑;三信位断尽思惑;十信位断尽尘沙惑;等觉金刚后心断尽无明惑。
断不了尘沙惑,就过不了十信位;十信位过不了,虽明心见性,若习气还在,还谈不上圣位,只能是贤位。登地之说,初地菩萨才是登圣位的话,还要断三十品无明,三十品无明断了才能登初地圣位。现在有些人的理念是:明心见性就是圣人了。此话有失偏颇,何为圣人?圣人是古往今来之事无所不知。贤位过了吗?无量无边的尘沙惑断了吗?动辄就说自己是圣人,而对别人的提问,一问三不知,这是哪门子圣人?故无量法门要誓愿学,明心见性还要学,也就是说你已经出三界,进入无为,还有无为法要学,无为法就是要断除这些尘沙惑。学的东西还多着呢,不是没东西学,我慢什么,贡高什么。要谦虚谦虚再谦虚,祖师们为我们后人作出了榜样。凡是见过徐老的人,无不为徐老的那份虚怀若谷的精神所感动,我们要向各位祖师学习啊!
尘沙惑断了之后,无明惑是从十住的初住开始断四十二品无明,也就是说十住断十品,十行断十品,十回向断十品,不修四加行,直接进入十地断十品,每一个位次断一品无明,然后等觉及金刚后心断两品。进入妙觉,妙觉就是佛。
如果圣人的位次是初地的话,你要断了尘沙惑,还要断三十品无明,才能进入圣位,前面都还是贤位,就是前面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四十位都是贤位。无明四十二品就是这样断,这是简单地讲一讲。真正明心见性者,对此绝对了然于胸,等觉和金刚后心,进入妙觉,妙觉就是佛了。已然明了,就要按部就班地修行,精进地用功。
修行者要断这四种惑。断见惑、思惑,出三界,了分段生死;断尽尘沙惑和无明惑,了变异生死。两种生死了了,才能进入大般涅槃。
按照教理上讲,成佛要修三个阿僧祇劫。见道位以前要修一大阿僧祇劫;见道位以后到八地要一大阿僧祇劫;八地以后到圆成佛果还要一大阿僧祇劫。见道者就已经修了一大阿僧祇劫了,是老修行了。要相信自己,后面还有二大阿僧祇劫要修,前途路漫漫兮,要发恒久远心。
前面讲了四种虚妄的习气,如何断呢?这里讲三点:
第一:要一门深入。要选择法门一门深入,切勿这个法门修修,那个法门修修,修乱了。在选择法门的时候,一定要弄明白什么是法门。现在好多人对法门不清楚,误把宗门当法门,这是净土宗,这是法相宗,这是禅宗,这是密宗,认为这个是法门。其实这是宗门,宗门和法门是不同的。宗门就是你家的门往东边开,他家的往西边开,但是进了门里面大家都吃饭穿衣,方法都一样。每个宗门里面它的法门是相通的,每个宗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法门。如净土宗有十六观,修十六个法门;禅宗里面也有不同的法门,有参话头,参“念佛是谁”,有参公案,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还有好多法门;密宗里面的法门就更多了;法相宗里面也有很多法门。这些法门都是相通的,换句话来说,每个宗门里面都有这些法门。
那么到底有哪些法门呢?《楞严经》上一共讲了二十五法门,其实这二十五法门统摄一切法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法门;六根对着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又是六法门;中间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还是六法门。这三六十八界就是十八法门,你选择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修。《楞严经》上是二十五位大菩萨讲述圆通法门,前面的十八法门再加上七大,即地、水、火、风、空、根、识,就是二十五法门。《楞严经》上,这二十五法门有不同的菩萨选择修行成就证入三摩地,认为是最圆通的。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法门。这二十五法门,在各各宗门里面都含有。
有的人不懂宗门和法门,误把宗门当作法门,然后就说,“你是修净土宗的,我是修密宗的,密宗和净土不一样啦。”有什么不一样,那是宗门不同,法门都相通的,这个要搞清楚。选择六根、六尘、六识或七大里面无论哪一法门,都好修行!只要一门深入,达到无妄清净本然,只要一根清净其他六根全清净。比如你用耳根修,耳根清净了,听什么都清净,其他五根也清净。换句话说,其他二十四法门都清净。
法门和宗门给大家讲一下,你要选择法门,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然的话你出去乱说,反对别的宗门不好,自己修的宗门好,误把宗门当成法门,说我的法门就好,你的法门就不好。法门、宗门混为一谈,贻笑大方啊!
在《楞严经》上讲,二十五位大菩萨修二十五法门成就之后,释迦牟尼佛说,“都很好,都很好!”然后对文殊菩萨说,“你是大智慧者,你给选择一下娑婆世界的众生修哪个法门最容易成就?”文殊菩萨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不但观世音菩萨是修此法门成就,我文殊也是修这个法门成就。”所以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容易成就。所有的二十五法门里面,耳根最容易成就,耳根功能功德最大。世尊太慈悲了,请文殊菩萨给我们选择了最适合修行成就的法门。现在不管哪个宗门里面,提倡的都是耳根修行,不管密宗、禅宗,还是净土宗,净土宗持名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心念、一心听,就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嘛。密宗念咒: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一心念一心听,也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嘛!有什么区别呢,无有差别啊!
修行一定要选择一主修法门,主修法门就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这是佛为我们选择的,其它辅助法门可以选择修,根据你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和功夫程度的不同、习气的不同,而选择之。修辅助法门来辅助主修法门,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为主修法门不要间断,切不可主次颠倒。在此将法门和宗门给大家讲清楚,以正视听!
第二:讲一讲本门印心宗。这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师父原本不想讲,有同修再三问此问题,我不得已而讲之。印心宗是新起的宗门,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愚祖师在禅定中感得普贤菩萨为其灌顶,并告知一切佛心中心法门在大藏经有确切记载,大愚祖师遂闭关七年苦修,成就后将此法门大力弘扬,并取名印心宗。在此之前,西藏红教大圆满和唐朝时期的密法里皆有心中心法的修行方法,只是未单独立出一个宗门。立宗之后,很多人因不了解,反对声时而有之,甚至一些宗教人士、佛教成员也因不了解此法,提出了一些异议。这也正常,要让大众广泛接受,需要时间、因缘,回想当年达摩祖师弘扬禅宗是何等得艰难曲折啊!而很多明眼的大德对此印心宗赞叹不已,如本焕老法师、道生老法师、净慧老法师、已往生得吴立民大居士等,说这个法确实好,叫人克期取证,弥补了禅宗与净土的不足。修法要求很严格,修法过程很辛苦,适应末法时期的诸多众生。为了将这么好的法广泛弘扬,让无量无边的有缘众生广受此法的利益,元音老人慈悲心切,说一个人弘扬此法力量有限,反复权衡,选定了几个传法的人。
在修心中心法的弟子们一定要发大菩提心,发无上精进心用功好好修行,争取早日成就,待到此法机缘成熟之后,需要广大的出家师父与在家居士将此法大力弘扬;现在已有出家师父和在家居士在弘扬此法,这是好事情,而遗憾的是有的人没有将此弘法的重任做好。我拜见过的几位大德是真正的明眼人,本焕老法师、净慧老法师,道生老法师他们虽然没有修心中心法,却对心中心法由衷地赞叹,赞叹元音老人传这个法确实好,并提出了如何才能将此法广为弘扬的建议。师父那次到四祖寺拜见净慧老法师,净慧老法师说,“你要建立道场,要和传统的禅宗、净土结合起来弘扬。”07年年底我第一次见到本焕老法师,他就问:“你接法脉了没有?”我说:“接了。”又问:“何法脉?”我说:“印心宗。” 他说:“好,那你再接我的。”我说:“为什么要接?”他说:“你接临济宗法脉,将之与印心宗融为一体。印心宗是新生事物,好多人一下子接受不了,最好的办法是将这一滴水融入大海,让它不要干了。将印心宗融入到传统的佛教之中,将此新生事物与传统的佛教融为一体。”这都是明眼人的话,他们意思就是说相同的法门,只是宗门不同,心中心法也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把印心宗法和传统佛教融为一体,这个法就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所以,当时我就接了临济宗第四十五世法脉。也是为了心中心法能够更普遍的弘扬!
自从元音老人走了之后,印心宗里面就比较乱,凡此种种,不忍多说。我接了心中心法脉后,近几年四处奔波,有些人反应颇大。为了避免印心宗内是非,当时我决定不传此法了,为此专程拜见了徐老,表达了此意,徐老苦口婆心地对我说,“你初发心就是为此法而出家的,自修与弘法并行,这件事你还是要继续做。”,事后特为此事还给我写了封信。
元音老人留有遗嘱:不立祖位,有道自弘。话已讲得很明白了,这也是此法的因缘所致,必须要有很多的弘法人才通过不断地努力,才能将心中心法广为普及。若非如此,找一个人传法就行了,为何要立这么多人代师传法呢?!老人在时,有人就要老人写条子、立他为祖。老人当时就说,“叫我写条子立祖位者,请不要再传此法。”
元音老人走了之后,有些人还在争四祖位,四祖的位置有什么好争的。这祖位不是争来的,祖位一是上面师传,二是后人对上师弘法功绩的肯定。佛、祖下面还有师嘛,老人这样做是有师位,后人可以立师位。不立祖位是此法因缘所致,希望诸位传法者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将此法广泛地普及,众人拾柴火焰高啊!释迦牟尼佛传法立祖位,一祖大迦叶,二祖阿难,传到东土六祖惠能大师后,不传祖位,只立师位。何必为了祖位而煞费苦心呢?!
当上师,很好!当法师,很好!当老师,很好!当禅师,也很好!为了立四祖之事,无休止地闹,何必呢?07年我在灵岩寺组织打七,有人打电话给我说,“大愚祖师要出山了,要在杭州召开法会,宣布极重要极秘密之事,关于立祖位!〞我当时就说,“切勿乱说!”大愚祖师那年没有出来嘛!前一阵,又有人说大愚祖师要出来,有人打电话问我,“这次大愚祖师要真得出来了,有位元音老人最亲近的弟子,保存着老人的一封信,由大愚祖师出山宣布立祖之事,师父怎么看待此事。”我回答他还是四个字,“不闻不传!”
大愚祖师于63年到杭州转了一圈后,回到终南山入定,第十天祖师的学生给他送饭时,摸摸胸口凉了,已然往生。当年《浙江佛教》刊登了此事,这是有资料可查的,很多人看过这份资料,包括我在内。有人为了达到目的,尽造谣生事之所能,搞得人心惶惶。争祖位难道比弘法利生还要重要吗? “有道自弘”老人是何等的有远见卓识啊!把上师的话当成耳旁风,有何脸面立祖争位!把这么好的宗门搞得这么乱,不肖子孙啊!若是真有本事,得道者,怀着一颗大慈大悲之心发心为众生做事者,护法神自会将此人推出来。谨尊师命,是学子的本分啊,上师叫你传法,那就好好传法;上师叫你修法,那就好好修法嘛!
回顾历史,禅宗法脉传于六祖惠能大师,同门师兄神秀底下的人争夺祖位,争六祖不成,又要争立七祖,历史作出了公正地裁决,禅宗的五派,就神秀下面没能传下来,以史为鉴,以正言行。好好修行,早日成道,广度众生,将这么好的法更大范围地推广,才是身为学子真正要做的,惟有如此才不负佛恩、不负师恩!这事本不该我讲,因有人问起,在讲宗门、法门之际,师父有感而发,没有针对任何人之意,切勿对号入座。
第三:观音三字妙法。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一共是三个字:闻、思、修。
先讲“闻”。就是听闻佛法,通过耳朵听闻佛法,念咒一心念、一心听;让你的心渐渐清净下来。娑婆世界众生六根之中,耳根最灵敏、功德最大,所以利用耳根来修行最容易成就,闻声闻法嘛。
再说“思”。就是闻了之后要思维、要参悟,要把道理参悟明白、参悟透,达到彻悟,这就是思维。真正闻法、闻声之后,证到清净、见到本性,见到本性之后还要思维,思维就是悟。听闻法师讲法,法师讲的那是法师的思想,你要思维、将之参悟透彻后,才是你的思想。好多人光修禅定,坐在那里不动,坐得很舒服,却不想悟。要悟啊,道在悟不在修。道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本来具足,不是修个真理出来,开悟,就是打开本来,悟明心地。所以要思维、要悟。
接下说“修”。悟明之后,了知自己就是如如佛;悟明之后再修,叫做无修而修;本来是佛,虽不需要修但还要修,叫做修而无修。本来是佛,为何要修?因有虚妄的习气在,凡夫习惯了,任由习气的惯性牵引。怎么修? 用正知正见的思维,用大彻大悟的佛性之理来观照你的言行,让你的言行完全符合真理,渐渐地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不需要观照,就完全与真理相一致。这样就到了随心所欲而不违矩的境界。
“闻、思、修”这是主要的法门,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是主法,你们要这样修。待到习气尽除时,无穷智慧自显现,时时用此智慧指导你的言行,楞严大定就修成了。
第四:生死根本。无量劫来,凡夫当习惯了,习气的力量很大,尤其是贪心的习气、贪欲的习气,这是生死根本。之所以习气的力量这么大,佛说那是宿世的习气,累世积成,叫宿业。此习气,犹如长年累月使用的臭粪桶,不下点功夫,不用点时间,一时很难除去。如何除去,佛叫大家持楞严咒,师父一直提倡你们不要贪小便宜,说持个楞严咒心咒就行了,楞严咒心咒固然要持,打坐的时候持楞严咒心咒力量就很大,有时间的话每天坚持学会持长的五会楞严咒,力量就更大。这是消除我们最难消除的那些习气的,生死根本要靠楞严咒来消除,所以要多持楞严咒。宿世的这些习气最难断除,因为无量劫以来,邪思宿习、淫杀盗妄习气的种子染于藏识之中,极为深固,单凭自力一时难以尽除,必借佛心印秘密神咒之力,冀可熏断破除。摩诃萨怛多般怛拉无上神咒,意为大白伞盖,即如来藏心,故持此神咒即是持如来藏心,是故一切邪思宿习皆可断除。摩登伽女历劫恩爱习气,一闻此咒爱心永脱,成阿罗汉,一听楞严咒就成三果阿罗汉,出欲界了。当时她还是无心修行的人,其效果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是决定要修行的呢。志求无上觉道者,当一心持咒,借佛力加持,那么任何习气皆可除去。末世修行者若坐道场,需依止持戒清净比丘为师,先令成就戒体,然后依清净律仪,诵此神咒,加持结界,建立道场,更求十方诸佛放光加持,得离魔妖,六时行道,六时静住,均调昏散,返闻自性,入流亡所,久定见道,开悟克期取证。
今天讲如上四点。第一:选一法门一门深入,一定要相信自己选择的法门,也就是相信释迦牟尼佛及文殊菩萨给我们选择的法门,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第二:印心宗是新生事物,为了上报佛恩、祖师恩、三宝恩,大家要安心办道,发菩提心,早日成道,自利利他。第三:按照观世音菩萨的闻思修来修。第四:难断的习气要持楞严咒方可去除,把无量劫以来的宿习、见思二惑、尘沙惑、无明惑早日消除。
明天讲戒。戒是无上菩提本。世尊临走前,阿难尊者问佛,“您走了,我们依靠谁?”佛说,“以戒为师!”修心地法门者,一定要依靠戒律,对此很多人存有误会,包括我在内,修行伊始,认为戒律将人捆住,很不自在。其实不然,无戒约束,修法会走弯路啊!
今天讲法到此结束,有疑问者可提出来。
问:打坐念咒的时候,妄念很多,摄不住,怎么办?
答:这其实是好事情,借此打七力量地加持,让你八识田里的种子都跳出来。一、不要烦,不要觉得,哎哟怎么妄念越来越多啊,哎哟头都要炸开了,要痛死了。切勿烦上加烦,妄上加妄。二、一心持咒、一心听咒、心念耳闻、念起不随。若感觉有时念咒仍摄不住,不作摄住之想,念起随它,不作理睬,只管一心持咒、听咒,如此这般渐渐地就过去了。若感觉有时心很乱,无法闻住,还是一心持咒、听咒,如理如法地用功,切勿跟着散乱心去想,更不要跟着它去烦,跟着想、跟着烦,上当了!这个问题在这里讲一下,这是正常情况。在家里很清净,到这里打七有时候会很乱,此乃共修的力量加持所致!
有些人腿功不错,在家里打坐脚不会痛的,坐二个小时很轻松,坐四个小时也不会痛。到了这里,刚坐二个多小时就开始痛了,痛得不得了。有的人原先打坐胸口不痛,现在胸口也痛了,这些都是正常情况,不要害怕啊,不要烦,你还是如理如法地用功,打坐、持咒、听咒,渐渐地这些现象消失无痕了,这样你的功夫就更上了一层楼!
问:阿弥陀佛,师父,有的人第四印结得不准确,请您校正一下,好吗?
答:第四印给大家结一下,因为上次我给大家结过手印,这次就未再结。关于手印,有人打电话问,“你们修心中心法的,谁怎么这样,在VCD上把手印结出来?”其实,手印是公开的,大藏经上有,大藏经就是公开的,大家都可以看到。然而要修此法必须要找师父灌顶才能修,这是密宗的规定。若不找师父灌顶,没有依止的师父,修行会出问题,出了问题之后,没有师父指点,犹如盲人行路,险矣!知道手印无碍,修法必须要找师父灌顶。
第四印是如来母印。给大家结一下,小指右压左,无名指对上,这个中指放在无名指后面,食指把小指勾住,然后大拇指一定要压住食指的这个关节上,这么压住。这是第四印,一定要结准确,当中有几个要点,小指从虎口这个地方要往上出来,大拇指压着食指的中间关节,手腕要合紧。
第二印是菩提心成就印。第二印是中指右压左,左手的关节要露点出来,压在外面不行,要压到里面去;左手的第一关节要露出来,这样就合紧了;然后再拿两个食指把两无名指放下来,大拇指要压在两无名指的指尖上。
第一印叫菩提心印,是无名指放中指后面这么弯下来,两手中指对上,然后食指对上把无名指压住,大拇指压住小指尖,这么合着。
第三印是正授菩提印,是诸佛菩萨加持印,就是无名指放中指前面,这个手印好多人滑走,放中指前面这么弯下去,然后对上,食指在前面,中指在食指指尖的后面,四个指头还要平,大拇指要压在食指上面的第一关节,这么合起来。
第五印是如来善集陀罗尼印,此印可以降魔,力量很大。?这是两个法轮,两个法轮套上,中指右压左,但是左手的第一关节要露出来,不要套在外面,要套在里面去,左手中间的关节要露出来,自然成二个法轮套住,两手食指弯下相接,很平缓地靠在无名指的第一关节上。
第六个手印是如来语印。小指和无名指要指尖对指尖地压住,压到右手的掌心里面,这四个指头你不要这么交叉,要指尖对指尖,小指对小指指尖、无名指对无名指指尖对着压,这四个指尖都压在右手掌心里面,然后右手的大拇指压下去,左手的大拇指再压在右手大拇指上面,食指、中指相对并立,中间空二公分。问:楞严咒心比较短,楞严咒很长,我背不熟。
答:背不熟,慢慢念。
问:楞严咒心可否代替楞严咒吗?
答:楞严咒心很好,念108遍。五会楞严咒要会念,开始的时候先读,读熟悉了慢慢就会念了,念熟悉了就会诵了,诵就是背。你们要简单,怎么样方便、怎么样减少?本是如如佛,习气除尽了吗?除尽了,就不要修了,本来不要你们修,你们自己非要修的。现在又说要简单一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把功夫做扎实了,自有受益之时啊。
问:阿弥陀佛,师父好,我想问问是先有凡夫、还是先有佛的,就是说凡夫怎么粘上那一层无明的;凡夫是因为有无明而成为凡夫,还是因为佛加上无明而成凡夫呢?
答:好,你刚才问的问题不是这样问的,昨天讲的自体分和证自体分哪个先、哪个后?自体分和证自体分,凡夫无量劫以来就有,无始以来只要你不是果地佛,都同有自体分和证自体分。自体佛性无始以来就有,无明证自体分无始以来也有,自体佛性无始亦无终,无明证自体分却无始有终,只要把证自体分“啪”打破了,无明证自体分就消失了。
问:阿弥陀佛,师父,明心见性以后,那个无明是破了;明心见性有理悟、有见悟,最后有证悟,有何不同?
答:只有彻底证悟才能完全消除无明。刚才讲了四十二品无明,要等觉金刚后心才完全消除。见到一下,只能是看破它,完全证悟叫等觉金刚后心。证悟也好,明心见性也好,有深有浅。
问:阿弥陀佛,师父,我打坐时忽然看见那种光,就像夜间的车灯,此光特别强,也知道不理它。但是那光出现得时候,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恐惧感,浑身颤抖。此光有时好似闪电特别突然,我不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办?
答:所见的光都是自性之光。因为有无明在,所以叫妄光,还不是真光,隔了一层无明,自性之光就变成妄光。只有完全明心见性的人,才是真光。所以,见光见佛都不要理它。你能够看到光,说明你的心当时是比较清静的。妄念很多之时,心很乱的时候,此光看不到。见光、见佛、见一切相,都不要理它。你还是如理如法地用功。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不要害怕。
问:师父,打坐的时候,那这个气是因为心定下来制心一处才感受到气,还是因为本来就有的?
答:不要管他。若是你的思想散乱妄动,精气神多有损耗;打坐心比较清静之时,精气神就不会乱跑,它慢慢地就会聚起来,就会感觉到精气神很充足!
问:阿弥陀佛,师父,我想问一下,明心见性就没烦恼了,还是要证到正等正觉果,成佛以后才没烦恼?
答:等你证到了就知道了,不要着急,持之以恒地用功吧!消除一分烦恼就证一分法身;证一分法身就消一分烦恼。
问:打坐的时候一定不要昏沉、不要散乱。不要散乱,摄心一处,我能理解。为何不让昏沉呢?
答:昏沉了,就迷糊了,人要时时了了分明,要有如此了得功夫,若非下苦功修行,不能达到。凡夫心昏昧,昏沉迷糊者多,故要修行。修行过程中,掉举和昏沉是必须要克服的!
问:师父,我打坐的时候感觉身体时有晃动。这是怎么会事?
答:这是气脉在走动,一切都不要理它,如理如法地用功。在禅定当中所出现的一切境界都不要理它,也不要害怕,这些境界自会过去,这是身心发生变化嘛。问:师父,在打坐当中出现的问题,不理它,我这样想,都是假的,要不然的话,还真有点害怕。
答:那都是你八识田里的种子、你自己的影子。当你的心识和你以前那种心识相一致的时候,就能够看到以前的影子,也就是像录像带一样,以前把它录下来的,现在你一按下键去,“啪”就看到以前的那些图像了。假象而已,不要害怕!
问:我听您讲明心和见性还不是一回事,明心见性是见道位了,见道位到底是十信位,还是十住位,还是一地,还是八地,请师父开示一下。
答:见性与明心其实是一回事,真正见性的人也明心,真正明心的人决然见性。刚才你说的见性和明心是两回事的话,那是说只见自体本性,而未见相性、用性。若是相性、用性不知道,不明体相用一如之真理,是故不名真正见性,亦不真正明心。
关于见性,禅宗本来不这样讲的,不这样说“前念已过、后念未生”那个才是见性,对于这个讲法,好多人还有异议,这是方便说,元音老人也是苦口婆心,方便指引,使学人见自体性。所以,前念已过、后念未生,大地平沉、虚空粉碎,那了了分明的是体性,还有相性、用性呢,这就要你见到体性之后能够悟到相性和用性。相性、用性、体性三者全部悟明白了,体相用一如才叫明心。体相用一如,这样的见性才叫明心见性。禅宗以前也不是这样讲的,这是为了方便接引众生,尤其是我们心中心法需要这样讲。因为心中心法是要深入禅定见到本体之性,所以要这样讲。禅宗的话,当下直指,用上见性,再悟到体性和相性。门前柏树子就是佛,是相上见性,然后再悟到用性和体性,这样完全悟明白之后,才能明心见性。这是见性与明心的内涵和联系。师父上次这样讲,是因为有些人见体性就认为明心见性了,我才说“见性者不一定明心,明心者决然见性”。明心已经完全悟得体相用一如,这样决然见性;光见本体之性,而未悟相性、用性,就不一定明心。不知道你理解了没有?
还有关于见道位。这个藏通别圆各教的定位不一样,你回去看教理,这个定位就知道了,每个教派对见到位的定位亦稍有不同。
问:阿弥陀佛,师父,再请教您用功方法的问题,就是刚刚您说的体性的问题,见到体性之后,咱们心密的用功方法是不是就是观自在法门,就是始终观照这个体性,不随妄念流转。我们用功是不是在那个体性上面用功,还是其他的;我这方面不敢肯定,就是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按照我理解就是认识体性以后,是不是在这个转处上面用功,观照生灭变化的轮转?
答:好,你坐下,你对师父这两天的讲法没听进去。师父是这么讲,见性之后一定要悟明心地。见到本体自性之后,下一步就是要悟明心地,把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全部悟明白。再以悟明的真理来观照你的言行,使你的言行符合宇宙和人生的真理。
一七第六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4日,星期六,农历九月二十八日,是打七的第六天。第一个七很快就要完成了,从今天的情况看,大家都坐得比较轻安了。因为坐得轻安,好消息就来了。可惜的是有几位同学因工作需要,要赶回去上班了,刚刚坐得有点轻安又要离开了,说来有点遗憾。但是只要把打七的理念运用到今后的修行和生活中去,持之以恒,在机缘适当的时候也会契入的。
我们是打三个七,按照正常安排,前两个七的第七天都按照十二小时来打,如果按照九座十八小时来打的话,那么下一个七的第一天就没法打,那中间要休息一天了。为了中间不休息,连续打二十一天,前两个七的第七天都按照十二小时来打,三七最后一天打九座十八个小时。打一个七就要走的同修,或者打两个七的同修,在第七天如自愿打九座的话,可以跟护法讲一下,护法会安排你们的吃饭问题,在房间打九座,晚上就不能来听课了。若是不打九座,那就和大众一起在禅堂里坐十二小时。
今天给大家讲:戒是无上菩提本。从三个角度讲,第一:戒是真理的规范;第二: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戒为基础;第三:四清净明诲,辨离魔业的修证依据。
第一:戒是真理的规范。请大家合掌,跟我念: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好,放掌。这是根本戒,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众善奉行,诸恶莫做,自净其意,是诸佛的教导。诸佛出世都教导众生要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这样的话,心自然清净。若是做了恶的事情、坏的事情了,就会寝食难安,心里很难受,你周围的人也会受你影响,他们的心也不清净。你做善事,你心里安然,吃饭吃得香,睡觉睡得甜,你周围的人呢,因你做善事而得到利益,他们也很安祥。所以说,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才能自净其意,这是诸佛的教导。那么,自净其意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要自己清净自己的身口意。
戒是真理的规范,为什么这么说,这么重要呢?释迦牟尼佛制定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和菩萨戒,祖师大德制定的清规戒律,都是圣人根据宇宙和人生的真理,尤其是根据因果发展规律的真理制定出来的。它如实地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明确我们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你如果按照清规戒律去做,就不会违背真理,就不会违背客观规律。你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定去做,就会违背真理,违背因果规律。
举个例子,轻轨车在轨道上行使,乘客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若是不按照轨道开车,就会车毁人亡。清规戒律如同轨道,若不遵守,你的修行也好、你的人生也好,就会翻车。不按照戒律来的话,修行到一定程度,功夫非但上不去,还会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能进步,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要着魔,落到魔窝里去,落到三恶道去,这不是翻车了嘛。所以说戒很重要、非常非常得重要,不管是修学的人,还是其他的人都要依靠真理的规范走向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圆寂的时候,阿难尊者就问佛说,“您走了,我们以谁为师,我们依靠谁?”佛在的时候会给我们讲真理,教导我们依靠真理来观照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言行按照真理的规范标准去做。佛走了,没人给我们讲真理,我们也没有悟道,也不知道真理是什么,我们要依靠谁去修行呢?佛说:“以戒为师”。以戒为师范,戒是什么,就是告诉你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就是戒。我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也是对戒律不够重视,认为戒律就是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学佛是要越学越自在,怎么还要弄个框框把自己框住呢。所以当时就没去参加戒学班学习,导致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对真理的规范摸糊不清。如果戒律学不好,修行会走弯路,容易翻车。是故,戒是真理的规范,戒是无上菩提本。
刚开始学佛者,还未能开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不知道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知道如何去掌握因果发展规律,不知道如何去观照修行,怎么办?按照先圣佛祖所制定的清规戒律去做,这样就不会错。因为清规戒律是真理的规范,按照清规戒律去做就是遵循真理修行,违犯清规戒律就易违背真理,所以说戒是无上菩提本。
戒律是最靠近真理的,真理的另一面就是以戒律来体现。真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戒律有一定的戒相和清规,让你能够知道该怎么做,是故学戒是修学之初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学戒要用到实际当中,让你的言行举止都非常有规范。学戒律有所成就者,言行举止得体大方,气宇非凡,非常庄严,让人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使人从内心深处对严持戒律者产生无限的敬畏之情。古来大德要求初学者以三五年时间学戒打基础,戒律基础打好了,再修学禅定开智慧,修行就能稳步前进!
近代佛门大德弘一大师是弘扬戒律的,在家时何等得风流倜傥、潇洒自由,出家后学戒律,严以律己,相当得有威仪,成为一代宗师,广受僧俗四众弟子的尊重。往生后被后人尊奉为人天师。所以学戒持戒对于修行人来说很重要,前一辈子好好学戒持戒,下一辈再来修行,很快就能开悟成就。弘一大师出家较晚,三十九岁才出家,若是早点出家,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学戒,之后再修禅定、开大智慧,即生就能成就。因出家较晚之故,大师遂用此生学戒弘律,第二辈子再来修禅定,住山闭关,打开本来,在佛学院授课。因戒律基础打好了,就不会走弯路。
戒律没学好,就会茫然无知,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那样的话修学就会走弯路。若是碰不到有正知正见的师父,修行很难啊!若是碰到有正知正见的师父,并能荷担如来家业,代佛弘法者,你要信愿行具足,依止这样的师父,发大愿,好好修行,师父会指引你,不会让你走弯路。现如今这样的师父甚为稀有难得,若有此因缘,善自护惜!正知正见未打开前,就以戒律为师,尤其是初学佛法者,一定要以戒律的戒为基础来修行!
戒律是正法的寿命。戒律在则正法在,戒律亡则正法失。正法住世的年限依托戒律住世时间的长短,故说戒律是正法的寿命,学戒持戒是何等得重要啊!如同大树一样,树根若是坏了,此树必死!只要树根不坏,此树还会发芽生长。?戒律是佛法这棵大树的根啊,关乎正法的寿命。所谓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只要还有戒律在,正法就住世间。好好学戒持戒者,虽出生在末法时代,却在正法之中,没有戒律了就没有正法了,没有真正的佛法了。所以说戒律就是这么重要,我希望大家对此问题要高度重视!
明心见性后,正知正见之智慧打开了,修行要持正知正见之心戒,以正知正见为标准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把正知正见之心戒和清规戒律之相戒融为一体,组合成楞严大定之妙用。
第二:戒定慧三无漏学,以戒为基础。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是为达到没有烦恼的法宝。
为什么戒不叫修而叫学呢?戒没法修,戒就是清规戒律规章制度,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所制定出来的规范,它不是修出来的,它是明明白白地摆着,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语。将戒律学好,依戒奉行,所以叫学戒。定需要修,禅定是需要修的,不修禅定者,内心狂乱,妄念不止,无法观照自心,则戒律难持,是故需要修定。持戒有范围规定,戒是定的基础。
戒律若无规定范围,持戒者不知如何立足。就像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给唐僧画个圆圈,那就代表戒。唐僧不知道这是戒而往外面走,一踩出去就被白骨精给糊弄走了,就犯戒了。所以,戒就是圆圈圈,让人明白圆圈范围之内可行,圆圈范围之外不可行,这叫学戒。不学戒者,戒律不明,犯了也不知道,这就直接影响你的定,你若知道这圆圈不能出去,站在里面不出去,这不就定住了嘛。你若不知道这圆圈就是戒,跑出去,这就没定了嘛,就被白骨精糊弄去了嘛。
故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先要学戒,以戒为基础,然后才能够修禅定。智慧也不是修的,智慧是悟的。你心不清净,没办法打开本来,没办法悟见本觉智慧,没办法悟明真理。心清净了,才能打开本来,悟明心地,才能开发宇宙和人生的真理。
要达到心地清净,要学的是戒、要修的是定、要悟的是慧。要先学戒、修定,然后开智慧,这是三无漏学的次第。
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就提倡以戒定慧三无漏学扫除烦恼。在《楞严经》上讲,阿难尊者问释迦牟尼佛这个问题,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阿难当时开悟证到二果,二果是欲界的思惑还没断完,才断欲界六品思惑,还有三品没断,所以他说“我虽未度”,但是发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佛对阿难说,【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已经开悟,成佛的法门是已经明白了,自己打开本来之后,修行的路怎么走是悟明白了,心性已经圆明,毕竟于中修行都无挂碍,预知众生同体悲仰,故发愿度生,行利他之菩萨行。虽自觉未圆,但愿度末劫一切众生,预知末世邪师说法,取菩提者难以得正法熏修,所以肯请世尊开示,如何摄心修行,如何辨离魔业安立道场。
佛先开示摄心的规则,是以三决定义为修行之本,就是戒定慧,这三者定和慧都以戒为根本。心如清净,定慧由此而生。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定慧是成佛之因,佛佛皆尔决定宣说,故为三决定义。以此三法,调御六根,伏断烦恼,故名:三无漏学。今天重点是讲戒,定和慧前几天已经讲过了。
第三:讲一讲四清净明诲。诸佛出世都以四清净戒明确地教诲我们。一、断淫;二、断杀;三、断盗;四、断妄语,这四清净戒叫四清净明诲。四清净明诲是修行的根本,凡夫一切的业障,一切的虚妄的习气,皆由杀、盗、淫、妄而产生。学戒之后要持戒啊!学而不持等同未学!
一、断淫。《楞严经》上是以断淫为先,淫就是贪多的意思,贪得无厌。贪淫还有淫欲的淫,这都是生死根本。所以,以断淫为第一清净明确的教诲,以断淫戒为第一戒。因为贪心是一切万恶之根本。如果没有贪心,就不会有嗔恨心。没有贪心、嗔恨心,就没有愚痴的心。没有贪心也不会有大妄语的心,没贪心不需要说妄语。违反戒律的身口意三业皆由贪心而生,因有贪心故,贪不到就嗔恨,贪到了还不够,贪得无厌,贪心是生死的根本,要了生死,首先要断除贪欲心,否则生死就没办法了。
佛说:【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分义】此经统摄一代时教修证理行因果,首楞严大定乃成佛真因,而大定以戒为本,戒心清净即入佛位。律中所犯,罪分轻重,而淫杀盗妄四为重戒。诸经以慈悲教化利生为先,故以戒杀为首,此经示真修以离欲为生死根本,故以断淫居先,是为如来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确教诲。《圆觉经》亦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于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故此经云:众生相续,欲贪为本。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今愿出生死,必以断淫为第一。修禅定者,若不断淫,如以甘露灌溉毒树,灌溉益深而毒气愈盛,故必落魔道。亦如蒸砂作饭,终不能成,以非饭本故。以淫心而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滋淫根,生死转剧,何以得出三途而登涅槃哉!故修三摩地者,必须先断淫心。断淫之法,先执身不行,次执心不起,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方可希冀。如不痛心刻骨,持净戒行,必成魔说。
我再重点解释一下。诸经以慈悲教化利生为先,故以戒杀为首。其他的经、梵网经菩萨戒,都以戒杀为第一戒。起嗔恨心是因贪心所致,因贪心而起嗔恨杀生,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去杀众生的肉吃,所以它的根源还是贪心。贪心不除,戒杀就没办法彻底做到。
《楞严经》是讲真修行,以离欲为了生死根本,是故以断淫居先,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确教诲。
《圆觉经》亦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这个爱呀,如果是痴爱、贪爱,那就不是好东西,它是生死之根本;如果是大慈大悲的大爱,那是诸佛菩萨所显现的,所以我们要把爱提高升华,升华到大慈大悲,那是爱的最高境界。
二、断杀。如来在楞严会上是这样开示的:【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即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尚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分义】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为如来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确教诲。修禅定者,若杀心不断,杀生冤债相牵相偿,结怨连祸,生死尘劳不可出,必堕鬼神罗刹。此言五净肉者,谓除人蛇象马等外,以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自死、鸟残为五净肉。因西方地处沙漠草菜不生,故未制戒前,佛以神力所化,本无命根,暂许比丘食此五净肉。后制戒永断,则不得复食。我今学佛,以慈悲为怀,愿令众生离苦得乐。若杀生食肉,即为欺佛负生,何慈悲可言!是故修禅必以断杀为本。服其皮毛恐为彼缘,况食其肉乎。必使身不服行,心断杀食,断性亦无,方能自得解脱。不如是说即为魔说。
这里再重点解释一下:
其一,有些人不知道五净肉,先说三净肉,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你杀,这三净肉再加上自己死掉的和其他众生吃剩余的,共五种,就是五净肉。
其二,西藏地区,就是经文提到的特殊情况,因为气候原因,很多蔬菜无法种植,迫于无奈,藏区的修行者吃肉,那是为了延续色身的生命,为了修行啊!如今铁路修好之后,很多蔬菜运至西藏,有的蔬菜也能种植了,现在好多师父也不吃肉了。汉地的修行人来到西藏,看到他们吃肉,回来也拼命地吃,不然的话觉得给他们占便宜了,他们也是修行人,吃肉也能成上师,那么我也吃啦,鸡鸭鱼肉海鲜尽情吃。哎!各种因缘不加分析,胡乱地吃,师父默然!
三、断盗。要把盗窃的习气断掉。经文是这样讲的:【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萨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骂,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已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分义】修三摩地,须断偷盗,是为如来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确教诲。不与而取,起心即犯,名为偷心。偷心不断,贪求施利,潜行奸欺,诈现有德,称善知识。本无道德,假佛形服,裨贩如来,令彼无知,倾其家财,尽命供给。诳惑而取与盗窃等,而酬债亦等。信众之心难消,必尝宿债。是故生死不能出离,必落邪道,不成菩提。故佛教比丘依法循方乞食,为舍贪过。五蕴虚假,深厌自生,不恋三界,如旅泊人,一往不返。今纵未能实行乞食,亦当离于贪著,衣食随众,不求殊异。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之余,施饿众生,平等无贪。于大集会,合掌礼众,虚心无慢。有人捶骂,同于称赞,无我无嗔。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已解,以误初学。如是之人,身住世间,心出尘劳,虽居凡地,已入圣流。燃灯烧指,以舍正报之身而酬尝宿债,以微小因而酬尝多欠,翻破无始盗业。如是行者,身心俱舍,执对俱亡,宿债已酬,世间永脱。马麦即马粮之麦,昔佛曾受阿耆达婆罗门王请,安居彼国,与五百比丘,食三月马麦。此言业报不昧。纵已成佛,犹须酬业,况凡众乎!不如此说即为魔说。
藕益云:盗有八种:或灼然劫取,或潜行窃取,或诈术骗取,或势力强取,或词讼取,或抵谩取,或受寄托而不还,或应输税而不纳,皆名为盗。盗用三宝,僧物最重。随损一毫,则十方凡圣,一一结罪。五逆四重,佛犹能救,盗僧物者,佛所不救。必生遭王难,死堕地狱。今举一实事鉴明,我住湖州金山寺时,山东、上海、广东诸居士,缘助万余元给寺院安装电线。长兴蔡某潜寺窃取,月内即被文成公安局抓获,并判处死刑。现报如此,后报可知。
这里也重点解释一下:
其一,修行人如果有偷盗别人的东西业习在,就会成为精灵妖魅。邪人得人身也是邪人,诸魅所著得了邪人之后,那些鬼魅附在此人身体上来,让他跟着一起邪,所以好多被附体的人装模作样地骗人钱财。骗人钱财就是盗,那是以前世盗别人东西盗惯了,那个业习留了下来,所以这辈子还要盗。有些精灵是修行的,看到修禅定者,就跑来盗此人的精气,习气不改啊!
其二,现在好多人叫人学佛,教唆他人变卖家产,把钱给他,搞得别人家破人亡。本来学佛应该学得家里越来越安宁,越来越和睦。哪里说一学佛就要辞职,就要变卖家产,然后家破人亡。现在有些恶知识费尽心机,身披着佛的外衣,骗人钱财,搞得他人家产耗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我等佛子应发大愿心,宣讲如来正法,续佛慧命,让众生免上此类恶人之当。
其三,现在还有一种现象,社会上有不少假出家的人,穿着僧服到处化缘,这也是犯盗戒。冒充佛子,欺诳他人,骗人钱财,断他人法身慧命,这类人要堕无间地狱,永无出期。
其四,经文中有释迦牟尼佛吃马麦的公案。有位居士〔阿耆达婆罗门王〕邀请佛带着弟子到他那个地方安居修禅定,他要供养佛与五百比丘,佛过去安居,住在那里了,而这位居士忘记了此事,所以佛就吃马麦吃了三个月,这就是马麦的公案。
其五,如来开示:“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经有了义经和不了义经,你不要依不了义经,以自己的不了义理解给众生讲法,这样会耽误了这些初学。
其六,不与而取,起心即犯。如果他人不与而想拿它,就已经犯了,起心就犯了,名为偷心。偷心不断,贪求施利,潜行奸欺,诈现有德,称善知识。本无道德,假佛形服,贩卖如来,令彼无知,倾其家财,尽命供给,诳惑而取,与盗窃等,而酬债亦等。信众之心难消,信众是信其佛法,信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信众这个心是相信佛法的,你骗他,他这个心难消,必尝宿债。
其七,燃灯和烧指,以舍正报之身而酬还宿债,以微小的因而酬尝多多的欠债,翻破无始盗业。如是行者,身心俱舍,执对俱亡,宿债已酬,世间永脱。刚才讲了马麦,就是马吃的粮食,佛曾受阿耆达婆罗门王请安居彼国,与五百比丘食三个月的马麦。此言业报不昧,纵然已经成佛了,犹须还以前的业,何况我们凡夫呢?
其八,藕益大师说盗有八种:一是灼然劫取;二是潜行窃取;三是诈术骗取;四是用势力强取;五是词讼取,就是通过打官司,不正当的取得;六是诋谩取;七是受寄托而不还,东西寄托在这里,但是不还给别人;八是应缴税而不纳。此八种皆名为盗。盗用三宝僧物,盗罪最重。如果盗用常住三宝的僧物,这个罪最重了,随损一毫则十方凡圣都要一一结罪。不管是已经成圣者,还是凡夫,盗十方三宝之物,此物来自十方,擅自盗窃,这个业是最重了,无法偿还。五逆四重罪,佛说能够救,唯独盗僧伽物佛不能救,必生遭王难,死后堕大地狱。
此说我有亲身的经历。在浙江湖州金山寺时,因寺院电线不通,广东、杭州的居士们发心助愿共16000元多,因电工一时没空,我将钱款存进了银行。后来电工定下拉线时间,我提前一天将16000元取回来放在房间,以便电线拉好后付费。刚好取款那天有个沙弥来挂单,此沙弥说,是某某法师给他剃度出家。我说,“你说的这位法师我认识,那你先住两天。”他是湖州长兴人,在金山寺附近。那天我去取款的时候,他可能看到了。电工安装那天,我到对面闭关房打扫卫生除草去了,除草回来发现房间的门被人撬过,打开门一看,钱没了。寺院就这么几个人,我就查问几个居士,都说没有到过我房间。就问:新来的小沙弥呢?都说没看到。是否从后山跑掉了呢?我就报案了,钱虽然不多但对我来说那钱是救命的,关乎助愿居士们的法身慧命,师父的声誉在其次,若因此事产生误会,断了众生法身慧命,师父不舍。再者钱没了,电线一时又拉不成了。警察拿来了侦破工具,复制了寺院所有人指纹。因为常住有几位居士也捐过钱,他们说这钱肯定是师父自己贪污了,怎么要装电线了,突然就没了呢?他们怀疑我,我呢,百释莫辩。还不让我吃饭、骂我,拿棍子要打我。我说,“你们这样,这件事就查个水落石出吧。”我到派出所,对所长说,“这件事一定要搞清楚。”他表示,想办法一定把这个案破了。后在全国通报,一通报这事情就闹大了,二十多天后,此小沙弥在温州抓到了。经审查,是惯犯,剃度出家之前在社会上偷盗,偷盗过程当中致人死亡,为逃避罪刑而出家的。如果出家好好忏悔的话,以前的罪业或许就消了。不肯悔过,贼心不死,到寺院还要伸手再偷,被抓后不久判了死刑。所以,佛讲的是生必遭王难,王难就是法律制裁,他就受到法律的制裁,死后还要堕地狱。这是真实的事例,我对这件事情印象非常深。案破之后,警察到寺院讲了此事之后,这些居士才感觉不好意思,怎么冤枉了师父。可当时那些居士义愤难填,我怎么也解释不清楚,因为当地不学佛者居多。那个寺院是道宣律师开山道场,道场周围风景非常好,就是因缘不具足,周围的魔力太大了。
每一戒都是至关重要,好好持戒能破除我们的生死根本,所以说持戒是非常重要的。道理不明,又无人讲戒律,日日月月年年造业自不知,待到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他乡?冤哉!惜哉!今既已讲明,严格持戒,由戒生定,由定开慧,持之以恒地努力,身心渐渐轻安自在,就不会落王难,不会痛苦不堪,不会堕入地狱,不会六道轮回!
四、断妄,就是断大妄语。经文是这样讲的:【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叹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直,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分义】修三摩地,断大妄语,是为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确教诲。大妄语者,谓未证言证,未得言得,自称已得三乘贤圣果证。以贪求世人名闻利养,欲他重己,由愚痴起增上慢,故成爱见魔,由爱见惑,起大妄语。一颠迦即断善根者,断灭佛种。若真是佛菩萨及阿罗汉,以四摄法现同类身教化利生,不贪名利,不妄自称圣,终不自言,我是圣人。只有邪魔,妄称作佛,作大妄语,惑乱众生。如刻粪为旃檀形,只增其臭秽。故教世人修禅定者,必断妄语,直心作道场,四威仪中,一一真实。心真实故,速入三摩地,直至成佛,永无魔事。佛所印许,违越诚言即是魔说。
在此师父结合当前社会现象讲一下,有人自称是大日如来再来,文殊菩萨再来,以讹传讹,无知者越传越神,贪名贪利,骗人钱财,骗人者、受骗者皆为可怜人。真正的善知识决不会这样,有人说慧律法师是文殊菩萨再来,慧律法师非但不承认,还制止别人这样说,他说,“你说我是文殊菩萨再来,那就把我推上了魔王之座!”。当年寒山、拾得身份暴露立即走人,不再住世。自称大日如来再来者,还能住世吗?自欺欺人!学佛者要擦亮眼睛啊!
也有人未真正证到完全的彻悟、明心见性,妄说自己明心见性了,那很快就会着魔了。曾经有位同修看了一部《华严经》,然后摘一片竹叶放在信封里寄给我,说自己得华严三昧了。得华严三昧,一切三昧皆在其中,那是佛果已成。真得者绝不会说,此人过后不久着魔了,疯了!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千万勿犯大妄语戒。真正明心见性者都很谦虚。学佛者若能做到时时谦虚,分分真实,秒秒实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会渐入三摩地,无有一切魔事!
今天讲法到此结束。希望你们好好参悟,有问题者尽请提出,师父与你们共同探讨!
一七第七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5日、星期天,农历9月29日,是第一个七的圆满日。通过七天地精进禅修,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各自得到了禅修的利益。有的人打开了本来并能勇于承当、善自保任。师父呢,已将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你们,给大家开示了克期悟证的心诀--如来藏心。一切万法毕竟空、毕竟有的真理,也就是说如来藏包含一切,一真法界就叫如来藏心。如来藏心俱即,那就是说都有;如来藏心俱离,就是皆空;那么都是如来藏心,俱即俱离,就是即空即有。我们的如来藏心即空即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来藏心不即不离,就是非空非有、非有非空。非有非空,不是说:没有有的也没有空的,不是这个意思,是叫你不要着有也不要着空;也叫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要离开,也不要粘着上去,这些虚妄东西既不要粘着也不离开;是毕竟空的意思,毕竟空就是不即不离,毕竟空的意思就是毕竟有,毕竟有和毕竟空两个是同一个意思。现在问你毕竟空是什么意思?毕竟空就是毕竟有,一切万法都是毕竟空,都是毕竟有,对一切万法都要不即不离;空有是不二的,离开了空就没有有,离开了有也就没有了空。
所以空有是一体的、不可分的,这叫不即不离。一切万法都毕竟空,包括佛、心、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如如佛。给大家都讲了,好多人也听明白了,也能够承当。但是,因为有见惑、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这些虚妄的习气在,无始以来习惯了,让你马上做到那样还做不到,所以需要勤修戒定慧,方能够断除这些习气。这就要选择一个法门一门深入,以观世音菩萨闻思修法门修行,以楞严咒修断宿习,以持清净戒为无上菩提之根本,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谨尊如来四清净明诲。
对师父所讲的法基本上听明白的请举手!师父了解一下,以便后面的讲法可作相应地调整。还有疑问者尽可提出,大家共同探讨,将之一一解决,你心无挂碍了,后面两个七就能安然入定了。
生问:师父说的闻、思、修,这个闻是听闻,思是思维,这与我们观照这个念头有什么区别,今后我们怎么修,闻思修具体怎么做?
师答:观世音菩萨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闻就是反闻闻自性,念咒也好、听声音也罢?,时时能够闻念咒的声音,反闻闻自性,那个能念能闻的就是你的自性,这叫反闻闻自性?。我们就是一心地念咒、一心地听咒,故刚开始修行的人要念很多的咒、念很多的佛号,就是叫你心念耳闻,把你的妄念慢慢地摄住,不跟着妄念想下去,然后一心一意地听着自性,闻自性的声音,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当你打开本来,能闻之心、所闻之咒能脱开之时,当下就能见到自性的本体。当你见了体性之后,需要参悟,那就需要思维。需要参悟什么,参悟本体的体性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的,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垢不净,也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毕竟空,这是本体。那么相上的性呢,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这一切的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间相,以及我们业力的相续相、业果的相续相,这一切相性是什么呢?所以在相上也要悟道;然后每个念头起来,这个性又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你用的性又是什么样的。你见到体之后,体、相、用的这个本性你都要悟明白。当你悟明白了,就时时见性、处处见性,也就是说看到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当体就能够见到自性,而不是非要看到本体才能见性。见相即见性,才是真见性,进而见一切因缘就能见性,见你的每一个念头起来就能够见性。所以,你要明白在体相用上这个性是什么样的,也就是真心是什么样的,这个是要悟明白,这叫思维。
还有一个角度就是闻法,听法师讲法、眼处看经都是闻。六根实质是相同,外面看了六根,实质里面就是一个。所以说你闻了之后,看经之后,要思维,要把道理悟明!弄清楚之后,第三步就是以佛性的真理来观照你的言行举止,让你的一言一行皆能符合佛性的真理,这就叫修。修什么,修你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将不符合佛性真理的把它改掉。不符合佛性真理的,就是习气,就是无量劫以来把假的当成真的,起贪嗔痴习惯了的那个习气。你的起心动念如果符合真理的,肯定没有习气,真理是没有贪嗔痴的。所以,你就时时地观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把自己的习气修改掉,最后让自己的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能够与佛性相一致,那就是体相用一如。一开始是悟到体相用一如,最后还要证到体相用一如,这个就是修。
悟到体相用一如是如如佛,再开始修,把习气去掉,真正的证到体相用一如,那就是真正的果地佛。
整个修行过程讲起来非常简单,就是这样修,非常真实、非常理性,?踏踏实实地这么去用功,你不要听别人糊弄。这样糊弄你,哦这个是什么神通,这个是什么玉帝,这个是什么鬼差,什么什么跟着你,不要去管那些东西。修行就是非常真实、非常实际的,就是打开本来、悟明心地,再以明心见性的道理来观照你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把你不符合真理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修改掉。这些都是虚妄的习气,这些习气修改了,最后让你的言行举止都和这个真理相一致,起心动念都和真理相一致,这样就达到如如佛,证到如如佛了。这才是真修行,不要去追求那些鬼通啊,那些神奇的事情,修行是非常实在的事情。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如果真正明白了,修行不会出差错,不会出问题的,总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三十岁和二十岁肯定不一样,四十岁比你三十五岁肯定有进步,你到了五十岁和你四十岁绝对不同,一直往前,决不后退。要学习当年玄奘法师西去求法的精神,宁愿向西一步死,决不后退一步生。你只要如理如法、持之以恒地用功,功到自然成,决定成就!
生问:请教师父,我读《楞严经》里面有这么几个步骤:动静根觉空灭,六解一亡,也就是说有六个结要度过,就是六解一亡是吗?
师答:动静根觉空灭六个结。但实际上我们打开本来是解开根结,后面还有觉空灭,这六个结后要度过五阴魔障,这是修行做功夫的步骤。也就是说,当你今天这样如理如法地打坐,然后道理悟明白,在你用功除习气的过程当中,分为这么六个阶段。那么在这修行过程当中,你如果有正知正见,也就是真正明心见性了,在你的修行过程当中是没有魔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所有的魔障都毕竟空,所有的魔也好,或者是身心上的障碍,这些障都是毕竟空。
真正以明心见性的真理放大光明,“啪”这么一照,明心见性的这个真理就像太阳光一样,一照之下,所有的阴影全没有了,什么牛鬼蛇神、什么大魔头全部隐去,不复再见。只要大家真正先把心地悟明白,在你修行的过程当中不会出现魔障,只有境界。《楞严经》说有五阴魔,五阴魔是对那些未明心见性者及外道而言的,在修禅定的过程当中,他会出现这五阴,色受想行识每一阴就是十种境界,你着上去就变成魔。这是因为你心地不明,追求外境,是故出现魔障。若能明心见性,时时以这个道理观照你的自性,观照你的言行举止,让你的言行举止都符合自性的道理。那不管何种境界来现,见亦不见,听亦不听,不理不睬,一心持咒,心念耳闻,无有任何障碍能障碍你!
是故要想修成愣严大定,一则要有明心见性的智慧,二则要严持戒律。严持戒律就是如理如法,明心见性的智慧就是有正知正见,学人只有依止此二点,方可修成愣严大定。楞严大定就是佛的定,不会出现障碍,不会出现魔障。故说修心中心法的人没有魔障,因心中心法以明心见性为第一步,明心见性之后无有任何魔障!明心见性就是大智慧、金刚般若波罗蜜,般若的力量最大。般若的力量“啪”一照什么东西都没有了,粉身碎骨了。你在修禅定的过程当中,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看到一些色相,好似看起来神通变化大的不得了。其实这是五蕴的一些假相,?不理睬则悠然而过,理睬它则被此假相牢牢粘住,脱身不得。明心见性者,已然明白此等假相都是毕竟空的、不可得的,不加理睬,不管高山平地一越而过。故说修心中心法者无有魔障,因此修法以明心见性为前提,修心中心法,第一步要求学人先全力以赴地打坐,300座、500座、1000座,打开本来后再悟明心地。修行修什么?消除习气!
第一步打开来、悟明心地,消除见惑;
第二步修禅定,时时在事上磨练观照,修掉思惑;
第三步思惑除尽,再发心为大众做事情,在做事情当中磨练自己、消除尘沙惑;
第四步学无量的法门,消除无明惑,一品一品地消。
明心见性者是不会出现魔障的,并且自己知道怎么修,知道自己的功夫做到哪一步了,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下面说一说闭关。真正闭关也有条件,住山要破初关,就是已打开本来、悟明心地,这是第一关。打开本来面目者,见惑已经消除了,所有的知见都是正知正见,这样的人可以独自住在山上用功,他已经知道怎么修,但是还不能闭死关。因为此时还有比较重的思惑,烦恼还是比较粗重,此人若独自闭在关房内,烦恼起来会控制不住,可以先闭方便关。
第二关重关,闭死关一定要破重关,破重关就是了思惑,也就是最起码断欲界的九品思惑、证到三果,你才达到闭死关的地步,才能闭得住。
第三关是生死牢关。生死牢关就是说最起码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一了就出三界。闭死关先要除欲界的九品思惑,之后还有色界、无色界的七十二品思惑,在闭关过程中一品一品地消除,这些消除尽了,生死牢关就被冲破。所以闭关就为了闯生死牢关,生死牢关一出,你就出三界了。
第四关:出三界之后,还有末后关。末后关就是消除尘沙惑和无明惑,了变易生死,这需要在事情上磨练,在弘法利生度众生过程当中利他而达到自利。
所以,我们修行有修行的步骤和修行用功的次第,要很清楚地知道,这样的话你用起功来就很明白。
生问:这几天有时持咒当自己心比较静的时候,咒语就提不起来了,这个时候我就开始观它,不再念了。请问师父,这样对不对?
师答:好,你坐下,这个问题已经讲过好几次了。持咒要绵绵密密,打坐的时候绵绵密密地持咒,下座的时候也要绵绵密密地持咒。念得清清楚楚,听得了了分明,念得心里很清净了,还能念时继续念。存有很清净的那一念还是妄念,切勿认为很清净了就可以不念了;还有认为我念的太累了,嘴都念干了,就不念了,这都不算数。要念得自然脱开,能念之心和所念之咒自然脱开,自然念不出来,你就不要再提它,那就已经入定了。自然念不出来,可以不念。不念干什么,观着它,看着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空空静静,最后能观之心和所观之空境全没了,那就完全能所脱开,没有能所。没有能所,自性就了了显现。此念咒的方法要掌握。
生问:师父提到能所,我想问一下这个能所怎么划分?
师答:能和所,我们念咒的时候是有能念之心和所念之咒,观心的时候有能观之心和所观之境。其实这个能所是自己心分出来的不同的心。就唯识来讲,我相是这么产生的,第七识的心缘第八识的心产生出第七识的我相,这就是有能所产生相的;如果没有能所,就不会有我相。没有能所就是毕竟空,毕竟空也是毕竟有,它是一体不可分。能所脱开是自然的境界,不能有求,有求就不能称能所脱开,要无求,没有祈求之心。你起的心就是能,所求的那个要脱开的境界就是所,这就是能所。要如理如法地用功,绵绵密密地持咒,绵绵密密地观照,功到就自然成。
生问:师父,深入禅定是从四禅八定开始的吗?
师答:不一定,?因为禅定有深浅不同。每个人达到什么禅定,因人而异,根基不同所进入的禅定也不尽相同,有超越,有渐次的。一般人修禅定,分为四禅八定,再加后面一个灭尽定,就是九次第定。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连同四空,一共加起来八定,最后还有一个灭尽定,就是九定。
在四禅之前还有四个定:粗定、细定、欲界定、未到定。禅修之初心粗粗地定下来,这是粗定;接着心比较细地定下来,这是细定;再接下来感觉自己身体很轻、人身长大,人飘起来、睡在云彩上,踩在莲花上;或是一只脚踩在这个山头,另外一只脚到另外一个山头,这叫欲界定。欲界最后一个定叫未到定,就是未到初禅的定,出现八功德水,整个身心会发生变化,出现暖、热、涩、滑、痛、痒、冷、麻一共八种境界的变化,这个就是未到定,就是未到初禅。所出现的这些变化一去不复返,进入初禅后,这八种境界不复重现。
进入初禅就比较舒服了,在座各位,好多人仍是处于未到定的状态。坐不住啊,到底是心坐不住,还是身体坐不住,大腿坐不住,不知道,反正就是坐不住。做功夫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若是平时少用功,来此打七你就痛苦了,坐了一个星期还坐不住,别人已经坐得非常安祥了、非常快乐了,进入禅天了,你却还在欲界、还在痛着。所以,平时就要用功,有时间要多打坐。禅定在自修过程中要经过欲界四定、色界四定、空界四定。这是自修出三界,证阿罗汉,三果阿罗汉已出欲界,色界还未出,住在四禅天的五不还天里修四果,修完四果回小向大,行菩萨道。在自修的过程当中,算起来就是九加四一共十三次第定。
再修就是楞严大定,楞严大定是用正知正见观照你的言行,在做事情当中慢慢地磨练。前面自修才十三位,修楞严大定消除尘沙惑和无明惑,一直到等觉、等觉金刚后心、妙觉共六十圣位,这都是属于禅定的境界,与禅定分不开的。后面的首楞严定是活里活泼的,前面的定需要真正地用功修禅定。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些人在修禅定的过程当中,“啪”一开悟,前面已经证到四果,后面就进入行菩萨道,消除尘沙惑和无明惑。有的人偶尔打开之后,道理虽已悟明,因缺少禅定功夫,境界现前,依然烦恼不已,好多人怕多打坐,这样功夫上不去啊!要下决定心、精进心、勇猛心,勤打坐、修禅定!用功要定慧等持!
生问:阿弥陀佛,看老人的开示里面讲,极微细的妄念要在金刚密定里才能消除,请师父开示一下什么叫金刚密定,老人在开示中讲什么是妄念,所有的妄念都要息,是吗?
师答:金刚萨垛定,也叫金刚密定,就是说像金刚一样不坏的定,一般要到八地以后才达到。八地就是不动地,只有内心清静者,才能将微细的细惑真正看清。第八识那些微细的细惑真正看得清楚了,你才谈得上将之纠正,将之消除;连看都看不清楚,就谈不上将之纠正与消除。真正的金刚定要八地以后,要到等觉金刚后心全部消完。有人讲这是初地,这个分法有不同,具体不需要去计较它的位置,反正有这么回事。大家需要深入禅定,深入金刚萨垛定,才能看到这些很微细的细惑,然后把它消除了。比如风平浪静的江面上,看似江水不在流动,若是潜入江水深处,就会看到水在流动、鱼在游动、珊瑚在动、细沙在动,都在流动。修行也要深入很深的禅定,才能看到极微细的妄念,功夫做到这一步自然会知道。
生问:师父好!我在打坐的时候,经常是打两个小时就流两个小时的眼泪,打四个小时吧就流四个小时的眼泪,那种悲切的心情无法停止,这应该如何避免?还要请教师父如何避免悟后迷?
师答:流眼泪有好多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眼睛有问题,这类情况较为普遍。如果打坐老流眼泪,眼睛神经有问题,深入禅定的过程中,会将病气翻出来,就会流眼泪,这是从身体上讲。从心上讲,无量劫以来你的内心有一种悲心,打坐之时内心清静,这种悲心就会显现,会哭、也会流眼泪。
再讲悟后迷的问题。第一种人没有大彻大悟,没有真正地证见本来面目,只是理上悟到了一些,这个没有力量,谈不上真正开悟,很容易迷掉。别人一说你就怀疑,怀疑自己言行是否如法,怀疑自己的修行;怀疑师父的所作所为,怀疑师父讲的法;怀疑周围的人事,方向不明,迷失掉了!
第二种人虽证见本来面目,但没有明白心地。自认为,“我见性了就明心了嘛。”有些师父也这么认证他,这类人也很容易迷惑。打开了,见到的是本体的体性,你还没有悟到相上的性和用上的性,体相用一如的道理你都没有悟明白,你的心从九识、八识、七识以及六识、前五识是个什么状态都没有悟明白,世界上的一切万法到底与你的自性是什么关系没有悟明白,宇宙和人生的道理你也没有悟明白,只是见一次性而已,这样不叫明心见性。是见性,如果这样你就认为是明心见性,会害死人的!还贡高我慢又不得受用,碰到问题,心想自己是明心见性了,怎么圆融不过来,就会发生矛盾,有矛盾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斗争,最后自己也怀疑这是不是明心见性,这是悟后迷的另一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是比较少的,就是说也见性打开了,也悟明心地,但是因为不继续用功,疲疲沓沓,认为自己这样就已经成就了。要知道打开本来、悟明心地,这是修行的开始,你哪能不用功呢?!你认为到家了,听人家说明心见性已经到家了嘛、成佛了嘛,就不要用功了嘛。这样的话,你就开始迷了。明心见性是修行的开始。所谓修行就是修自己的言行,把不符合真理的那些言行修掉,然后再把习气修掉。你现在习气一点也没断掉,还是跟着习气走了嘛,天天跟着习气流浪,你也不深入禅定,也不继续用功、不继续观照,到最后还是悟后迷。
这三种情况是悟后迷。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到底我打开了没有,我悟明心地了没有。真正悟明心地之后,在你的内心世界没有矛盾、没有烦恼、全部是统一的,是一合相,是毕竟空有,是不即不离。
生问:师父,我打坐的时候,有的时候那个咒念着念着实在念不动了,就好像快没有气了一样,那个舌头就好像短了一截似的,实在是提也提不起来,那个时候是否还要提起来?
师答:要提起来,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气与信心。提不起来还要提起来,抖擞精神切勿松懈!在定的时候,妄念与正念犹如两军对垒,正念势力强,好似妄念势力更强。这时不作与妄念斗争之想,只管一心持咒、一心听咒。你不提起来妄念胜过你,把你盖住了;“啪”提起来,妄念自然就没有了,要有坚强的毅力与超强的勇气!
就你们刚才的问题,师父已经一一为你们作了解答。通过一七得刻苦用功,很多人得到了较大利益,可喜!可贺!有些难关还未攻克,不要心急。只要你有雄心万丈,困难自会一一克服。信心是成功之母,要多多鼓励自己。师父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第一七师父已将佛法的精髓告诉了你们,认真听法者,并已经悟明的人,之前修法中所遇到的问题一一得到了解决。第二个七要借祖师的力量了,师父的力量是不够了,借王骧陆上师《证体起用百则》的开示加持大家。王骧陆(仁知)上师对心密做出很大的贡献,最早的修法以及书籍是仁知上师著写的,对我们后学的帮助很大。心中心密法是非常殊胜的法门,释迦牟尼佛深入金刚萨垛定,观看末法时期的众生修行者多、得道者少,正法的力量弱、魔法的力量强,如何救度末法时代的众生?如何使末法时代的众生也能够修行成就呢?世尊慈悲就此因缘而讲了这部经。是故,福德因缘具足得此法者,此人若是深信此法,誓死不退,精进勇猛,如理如法、持之以恒地修此无上大法,决定成就!心中心密法是入如来地的顿悟法门。
什么叫顿悟?深入禅定,打开本来、见到本性,并悟明心地,这就是顿悟,这就是顿悟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因众生不同根基而设,有的法门是让学人,慢慢修,然后机缘成熟再明心见性;或是引导学人此生先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后听阿弥陀佛讲法,在阿弥陀佛身边慢慢修,慢慢悟,再明心见性。唯独此法与禅宗相同,是顿悟的法门。虽同是顿悟法门,而心中心法在修法上与其他的宗门(禅宗、净土、法相、天台、西藏密宗)不同,心中心法以六印一咒、三密加持,以无相的方法逼着学人进入三昧、证见本性。深入三昧明心见性之后,与其他一切法相同。故说修心中心法以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悟明心地为宗旨,与一切法门没有矛盾、完全相通。修此大法,若还说,“我修的法怎么怎么好,你们修的法没有我修的法好!”,千万勿有此说,叫人笑掉大牙哦,这样的人,心地未明,还有法门不同的理念。悟明心地者,与其他法门已然相同,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心中心法是以打开本来、明心见性来相印的,故以印心宗为名。
顿悟法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顿悟需要上上根,还不是上根,要上根利智才能够当下承当。上上根者,以前的人因业障比较轻,贪嗔痴比较少,所以他的智慧就比较深,学佛之前已读了很多的书,智慧很深,听闻佛法即能打开本来。这是上上利根者,此等人可以对他直指人心,这类人当下承当、见性成佛。非此类人若想依靠禅宗,那就很难有指望了。像法时期禅宗祖师直指本性,尽管有很多人当下承当、明白顿悟,也不是容易的,许多禅和子一参就是几十年,更何况现在是末法时期参话头,想要开悟那就更难了。因为直指见性要有高深的智慧,现在人智慧不够、贪嗔痴比较重,点不进去啊,所以就目前来说禅宗与末法时期的诸多众生很难相应,只与极少的上上根者相应。
从修法要求来说,也是如此。禅宗一修二三十年,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去苦参求开悟,开悟之后保任还要三四十年。二三十年修苦行就是打坐用功住山,打开之后又要二三十年、四十年的保任。当年赵州老和尚不杂用心,他是完全靠自力的保任、观照,这样的人以前尚且不多,更何况末法时期,现在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各方面都不允许你用二三十年住在山里打坐,再用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死死地保任,环境不允许你这样去做。现在怎么办?就要缩短时间你才行。没有那个时间,我们就缩短时间在三五年之内专门用功,那么你就缩短了十倍了。是故心中心法弥补禅宗的不足之处,能够把修禅宗修不上的那些人接上,同时又弥补净宗的不足之处。禅宗用功靠自己的力量,很难!而心中心法是三分之二靠佛力的加持、三分之一靠自力,相对来说较易。
虽说心中心法靠三密加持,听起来好像是密,其实是以禅为宗、以般若为用(开悟后以般若为用,开悟之前以三密加持为用),深入禅定、打开本来,见到佛性之后再悟明心地、开般若智慧;禅宗以高深智慧为入门,而心中心是以比较深的禅定为入门,先见性再悟明心地。有人问,“心中心法到底是先见性还是先明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不一样。心中心法因以禅定为入门,故上中下三根人皆能普被,修此法者若是如理如法地用功,皆能深入禅定、证见本来面目。
如理如法修心中心法百座者,能消除三恶道之业,保住人身不失而能继续修行。地藏经云:坠入恶道,又无后人超度,无有出期。是故不要怕痛,身心俱痛是在消三恶道之业,借助佛菩萨的加持力,重业轻报。如理如法地用功三年(千座),必登东山之堂、安居于少林之室,东山就是黄梅东山双峰山,禅宗五祖和四祖讲经说法的地方;少林之室是说当年达摩祖师西来东土,入住少林寺,将禅宗弘传出来的地方。心中心法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大愚祖师弘扬开来,历经几代祖师大力弘扬,四众弟子因修心中心法成就者,已越来越多。修此法成就,靠佛力地加持、三宝地加持,靠十方诸佛菩萨地加持。所以我们开始就念:南无咕噜呗,皈依金刚上师地加持;南无布达雅,南无达尔玛雅,南无僧格雅,皈依佛法僧三宝地加持;再念一切佛心中心咒,就借十方诸佛菩萨地加持。因依仗佛力,靠三宝地加持证入本来面目,所以就比其他一些宗法容易一些,唯独悟后用功不如宗下严谨。
原因之一:修禅宗者悟明之后,时时保任、不杂用心,用禅宗的话来讲,就是“一时失照,如同死人”。?禅宗还用公案时时磨练学人心智,心中心法这方面较为欠缺。若是明心见性之后,时时借鉴禅宗公案磨练自己,你的心自会越来越灵活,犹如水上葫芦让人无法揿住。所以你要使自己这颗心不即不离、毕竟空,不着有、不着空,时时这样保任,那人家就揿不住你。
原因之二:目前修心中心法居士居多,居士因为地位、环境、工作等诸多因素,无法做到像宗下那样坐在那里打坐、观照、保任,证入本来、悟明心地之后客观上条件不允许,主观上自身不努力!
原因之三:虽然证到实相,但是没有起妙用。好多老修行,打坐打得很好,也很用功,一坐就坐十来个小时,五六个小时一动不动,若是请他以般若为妙用,什么是般若妙用不知道啊,无法起妙用。所以,悟后一定要以般若来观照,引用禅宗的一些公案禅机来启发自己,使之悟后能够练心。
是故禅宗和密宗乃一个法门,证入本来、悟明心地之后,如何练心是一致的。时时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觉所觉空、空而常照、照而常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即灭、寂灭现前,顿然超出、世出世间,这就是禅宗的用功方法。同样适用于修心中心法者。所以,心中心法其实就是禅宗,心中心法是大圆满九乘次第的最高乘,是大手印的最高层次,这些都是直指心地的用功方法。
般若的启用在修行中至关重要,你要证得实相,上座一定要深入禅定,下座要时时起用般若观照。有些人既不能起用般若,又做不到得力观照,虽修法多年,仍是烦恼不止,而后心生怀疑,遂起退转之心。07年大灵岩寺打七,好多人说,“幸好听到乘一师父讲法,若非听到师父开示,就要退转不修了。”这不是法的问题,是修法者的问题,既没能起用,又信不具足。倘若依靠有一位师父在身旁时时指点,但师资力量不够啊!元音上师考虑到此等因缘,故叫多位师父代为传法。一类人是因为起不了般若之用,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而后退。另一类人是被情见所覆盖,就是世俗的情见很重,虽然也悟明白了,但是他就脱不开家庭,脱不开配偶、子女,吊在那里,吊得面黄肌瘦的,那么累还心甘情愿。正是佛讲的“可怜悯者”。所以,真正完全得大成就者不是很多,就是后面的起用、观照不够,就像很有钱的人将钱放在口袋里,不知道拿出来用,还要去要饭,终日穷苦,非常可惜。
明天师父讲证体启用方面的问题,怎么证体、怎么启用,怎么上座用功、怎么下座启用,证到本来面目后怎么样练心,以启发你的般若妙用,然后扫荡习气,把虚习用般若智慧照空,让你的心灵回归本位上。本来是要求打过六印一百座才能听的,未打者没有那个境界,既然要听,就做个参考吧!今天就讲到这儿,各位辛苦了!
摘自《略谈佛法悟证心要》.乘一法师主讲
乘一法师法名常济,字登觉,俗姓梅。1994年依上海元音金刚上师修学禅净密,1997年于福安万寿寺闭关修学三年三月三天,2000年接印心宗法脉代师灌顶传法。2007年接深圳弘法寺本焕大师禅宗临济正宗第四十五世法脉,大师传法偈曰:常持诸佛无上戒,济世救人悟真如,乘愿应世弘圣法,一心不二普度生。
在恩师茗山长老、本焕大师、慧律法师、晋美彭措法王、白玛格桑活佛、元音老人、徐恒志上师的提携开示指导下,从事禅宗、净土、密法的教学,讲授楞严、法华、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等大乘经论和修行法门,对诸佛菩萨及善知识常怀感恩心……
好,大家合掌,跟我念,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
南无大愚祖师,
南无仁知上师,
南无元音上师,
南无定真上师。
好,大家放掌。
今天,我们大家能够有这么一个因缘在这里打佛心七,首先呢,我们尊敬的觉映大法师, 我们尊敬的诸位比丘、比丘尼,我们尊敬的诸位同修,我们尊敬的诸位护法菩萨,大家阿弥陀佛。
今天是07年10月15日,那么有这个因缘,大家到这里相聚,打心中心七,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那么我也是应大灵岩寺当家这个邀请,那么来主持这个佛心七,那么我内心里感觉到非常的欢喜,同时也感觉到非常的惭愧,我所欢喜的呢就是因为这个我们非常感恩大灵岩寺常住、大灵岩寺当家觉映大法师发大菩提心,大慈大悲,能够组织这么我们第十个佛心七,大灵岩寺今年是第十个心中心禅七,所以说非常的感恩我们这个觉映大法师,(阿弥陀佛)非常的感恩我们大灵岩寺常住,(阿弥陀佛),那么我所欢喜的另外一个就是说,我自己有这么个因缘,因为出家十多年了,有这么个因缘,到这种打七的场合来向诸位同修学习,那么从中使自己啊得到一些利益,同时呢又能够把自己十几年修学的一些经验体会和大家交流,所以说感觉到非常的欢喜,那么感觉到很惭愧的呢,就是自己自从修学佛法以来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没有什么收获,无德无能,对佛法这个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也没有读过什么佛学院,理论上也不是很通,所以说呢感觉到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来主持这个佛心七,所以我只能勉强的应邀来参加,跟大家学习所以心里感觉到非常的惭愧。那么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呢?我讲的就是说我们有因缘参加这么一个殊胜的心中心法的,在这样一个古道场里面举行的第十个圆满的佛心七,因缘是非常非常的殊胜,所以我要求大家在打七过程当中,大家一定要按照外面这个佛心七的规矩去办……一定要死心塌地,放下万缘,按照我们元音老人讲就把自己看作已经死人一样,就所有的手机啊、所有外缘都断了。把这几天,这一个月把自己要死心塌地来参加这个打七,一切万缘放下,要如法如律用功,所谓如法,按规定来,按照我们修行佛法的规定来,按时上座,然后如法的用功;所谓如律,就是按照寺院的规定、寺院的戒律、寺院的规章制度来;那么我们现在有一些护法啊在这里,所以你们在修行过程中一些不如律如法的我们当场就要给纠正出来,你们应有欢喜心来接受,这是为了大家的成就,所以说要求这样做,就是我们要通过这个打七 ,心中心法打七和其他打七还不一样,要求非常严格,我们许多高僧大德非常赞叹心中心法,所以这个法可以克期取证,即生成就,那就是在一定时间以内,你一定要达到明心见性,克期取证,必须要达到这样子,我们这个法呢,按照它的要求来也是这样,它是在佛法里面也是顶尖的一个法,是综合所有佛法的精华,组合成的这么一个法,一切佛的心中心法 ,那么,这个法呢,要你修这个法的要求就是,第一步就要踩这个如来门进去,那么我们现在有些人修这个法已经修了好多年,那你是不是已经踩到如来门进去了呢?所以我们要问心,要自问一下,如果还没有踩到这个如来门进去的,赶紧通过这个打七踩进去迈进去,不然的话你与这个心中心法不相应,如果已经踩进如来门的,那么就要好好的珍惜,好好的保养自己这个圣胎,早点长大,能够独立,能够自主,能够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这个法就是要求这么严,要求这么高,所以我们有福德因缘,有福报,得到这个法,修行这个法所以说一定严格要求自己 ,不管在这个打七当中,还是在打七日后都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让自己这个福报浪费了,这个福报是无量劫以来,供养无量诸佛菩萨,所种的善根,这一辈子以来才能得到这样法的修行,所以一定要珍惜自己,要珍惜自己这个法缘,要珍惜自己这次打七殊胜的因缘、 要对得起自己这些无量的这些诸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和护持,对得起我们现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这些护法,对我们辛辛苦苦的供养,所以一定要发起这个菩提心,这个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你们一定要听进去,不然的话就辜负了我们常住,辜负了我们大家的护法,辜负了我们自己的福德因缘和福报。这是我要说第二个问题,这么讲一讲。
第三个问题呢,我要讲的就是我们用功的方法,用功的方法,第一个要说的就是说我们现在打坐啊,按照我们上师上面规定的打七 ,每天打三座,每座打四个小时,前面两座,第一座和第二座打第四印,第三座打第二印,这样打,打坐的最后一天要打18小时 三座,每座6小时,三六十八小时全部打第四印,就是这个方法。打坐的时候大家要统一,第一座、第二座都结第四印,第三座结第二印,最后一天18小时全部结第四印,因为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这些同修,大家结的手印有些是师父亲传,有些是可能自己灌了顶就没有得到师父的亲传,可能结的不一定准确,师父呢今天呢把第二印和第四印以及其它的四个印全部给你们结起来看一下,你们校对一下,如果准确,你们结得准确的就按照你们的结;如果不准确的纠正过来,结这个手印非常重要,手印一定要结准确,那么第四个印是我们开大智慧的如来母印,这个印呢,很多人都在这个印上开悟,所以我们这个手印结好,第四个,大家结一下,小拇指右压左,无名指对上,中指放在无名指后面,食指压住小指勾住然后顶上,再大拇指压住食指中间这个关节,一定要压在中间这个关节,就像接线 电线接头一样,不要压在这个边上,要压在中间这个关节,这四个指头如果不平,你把他摸摸平,这指尖一定要平,中指和无名指这个指尖一定要平、哎这样子,这边看的是这样子,要压在第一个中间这个关节上,不要压在边上,压在中间这个关节上,这个小指,两个小指的方向是从虎穴出来的,这样子,这是第四印,我们要对你们讲一下,举在头顶的上面散印,然后第二印,第二印要打的呢就是说一个菩提心成就印,菩提心成就印就消各位的业障了,开智慧消业障,开智慧消业障,第二手印中指右压左,一定要紧,不要压在外面要压住一半,一定要中指压进去双手合紧,合紧之后其它四个指头合起来,合起来之后再用这个食指把这两个无名指同时翻下来,不一个个翻,要同时啪一下翻下来,翻下来之后大母指压在无名指的尖上,食指对上,小指对上,中指交叉起来一定要卡紧卡进去不要散,散了就没处用力,所以要结准确。因为我们打七这两个手印都要用到的,大家一定要打准确,如果有还不明白的,事后下座可以问师父,其他四个手印我就给简单的结一下,你们看一下就行了,这四个不用,第一印菩提心印,无名指放在中指的位置,合起来。大拇指要压在小指背上,小指背上,这样;第三个印是诸佛菩萨加持印,无名指放在中指的前面,这个手印好多人结不准确,会滑走,然后再合起来,出汗就会滑走,这个大拇指一定压在食指的前面上面的第一个关节,四个指头指尖要平,也就是中指的指尖和食指的指尖要平,这是第三印。第五印人家说叫降魔印,所以修心中心不会出现魔事,这个手印结完呢所有的魔、魔头都变成你的大护法,心中心法就这样好,当时释迦牟尼佛说这部经时候就说修心中心法所有的那些魔头啊,这个干扰这些佛法的都会变成你的护法,这是第五印,第五印呢就是说我们可以两个法轮套在一快,套紧,这个左手的这个中指的这个关节一定要露出一点,套了进去,你现在就这样套在外面,套在外面合起来就不紧,应该要套在里面中指这个关节露出一点,然后和其他指头合在一块,然后这个食指呢不要在顶上,要拉下来靠在无名指最高关节上,靠上去这是比较准确的,但是有些人靠不上,靠不上去,也没关系,不用紧张,因为准确的要靠上无名指的第一个关节,然后就这样。因为我们传法师父很多,有些人灌完顶后手印没有具体教,怕有些人记不准确所以讲一下,第六个手印好多人记不准确,为什么呢?第六个手印,这两个指头在里面,不知道怎么交叉呢,以为交叉起来就行了,这个交叉就错误,第六个手印,手指交叉要指尖对指尖,无名指和小指要指尖对指尖,对上之后,这四个指头同时要压在右手掌心里面,右手的大拇指啪压下去,这四个手指紧按在掌心里,然后左手的大拇指压下去,这样结一下,他错就错在里面的两个指头,因为就这样结起来,谁也看不到所以有些人就结错,里面四个指头是指尖对指尖对住的,然后再压在右手掌心里面,大拇指压下去,左手大拇指压住右手大拇指。这些是跟大家讲的,讲一下。同时呢,所有的手印不要翻着,都要立起来,这样端着,立起来,不要翻下去,这是呢我跟大家讲的用功从手印上 跟大家讲一下。第二个呢,跟大家讲一下用功的诀窍,这是我们元音老人讲过的,也是我在修行过程中总结了一下,有这么几个字,人家说什么功夫,做功夫嘛,有什么功夫好做地,污染不得,因为这个心污染不得,污染不得那还做什么功夫呢,大家念一下,什么功夫污染不得,保任不无,善自护惜,这是对这个法,做功夫么,本来就没有什么功夫好做的,本来是佛啊,污染又污染不了它,不垢不净嘛,没有污染,但是保任不无,因我们仍有习气在,有习气在就要看住自己,不能让习气把你佛性给污染了,掩盖了。虽然太阳很大在天空挂着,云彩是把它污染不了,但是它会把它盖住,盖住太阳光照不出来。但是污染是污染不了,但是可以把它掩盖了,把你的佛性给掩盖了,所以说要善自护惜,护是保护的护,惜是珍惜,善自护惜,保任不无,保是保住它不受污染,保大了就放任,放任它自由,放任它自在,放任它独立,放任它顶天立地,唯我独尊,这是我们要做功夫的大概过程,那么下面分步呢怎么做,第一步工夫,我们要做功夫虽然污染不得,做功夫是了不可得,我们不妨无修而修,无证而证,修而无修,证而无证,听明白了吧,虽然我们这个佛性本来具备,每个人都有,佛 心 众生,三无差别,本来每个人都是佛,这佛性还污染不了,我那时看《华严经》的时候,在里面讲的,这佛性没办法污染它,我说没办法污染它,怎么还修?我当时矛盾得不得了,后来我才知道,虽然没办法污染它,但是可以盖住它,我们凡夫给它烦恼,它就被盖住。所以要保任,保住它不被污染,不要把它盖住,然后保成熟了,力量大了就放任它自在。这是总的修行分这么几步,那么分开这么讲,第一步做功夫,我们按照心中心法祖师讲的规则来,是什么呢?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这是第一步功夫,为什么把这放在第一步来做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不管教理你看了很多,你理上都已经悟到佛性了,还是没有悟到佛性。你这个心思乱的不得了,你这个心很乱的时候你看都看不住它,啪一个念头起来,啪一个念头起来,这个事情烦了,烦那个事情,一天24个小时睡觉都烦,他会这个样子,也就是这个心你没办法看住它,在这个时候怎么做功夫,没办法看怎么做功夫,修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我们心中心法就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我们六字大明咒就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我们有些人念佛,持名念佛就是观世音 “耳根圆通法门”,而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在《楞严经》上25位菩萨都修二十五个法门成就,最后我们释迦牟尼佛叫文殊菩萨选择,说你是大菩萨,你给我选择一下,我们娑婆世界学生以后能修什么法容易成就,文殊菩萨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就是娑婆世界,我们娑婆世界这些众生真正的法门就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所以观世音菩萨和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这个因缘最深,家家户户不管你学佛不学佛,全部供养观世音菩萨,因为无量劫来这个缘结得太深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候,他就交代观世音菩萨,你这个菩萨大慈大悲我把我的学生都交代给你了,给我好好的管教,好好照顾他们,我走了。所以说我们学什么法门呢,我们能一门深入吗?念佛如果是说一心念一心听,心念耳闻,那就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那么你呢念咒“嗡巴啦巴啦。。。。。。”一心念一心听,就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至于我们本尊是八臂观音,八臂观音就是大随求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我们四臂观音就是六字大明咒本尊也是观世音菩萨,所以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修这个法门最容易成就,为什么这么说呢?衡量一下,想一下,思量一下,你的六根里面,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就是六个法门,对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六个法门,然后中间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个法门,三六十八界,就十八法门,再加上七大(地水 火 风 空 根 识)二十五个法门,所有的一万八千法门都是从这二十五个法门派生出去,所以你掌握这二十五个法门,你就掌握佛无量的法门,在二十五个法门里面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修行最容易成就的就是耳根,听声音容易成就。你看,你耳朵听声音,十方同时敲鼓,也有喇叭声,也有法师说法声,还有阿狗阿猫叫声,全部听见,还能够分别出来,所以说这个耳朵是多灵敏,所以利用这个耳根最灵敏的,把你六根摄住,最容易成就,耳根的功德最大,其它的你们可以想一下,还有六尘,还有六识,我们大势至菩萨,他是根大修行,六根的根大修成就的,那么根大里面就耳根最灵敏,所以他是我们阿弥陀佛身边的两个大菩萨,其实修的是同一个法门,持名念佛,大势至菩萨是“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持名念佛”利用这个“阿弥陀佛”把你妄念和六根摄在“阿弥陀佛”上,这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所以我们修心中心法的也好,修六字大明咒的也好,修念佛-持名念佛也好,都是一门深入, 所以你不要去分别 哦我是念净土的,我是修密宗的,我是修禅宗的 ,不是不同法门,那是不同的宗门,不叫不同的法门,一定要搞清楚,那叫宗门,每个宗派里面有很多的法门,法门是相通的,宗门分宗分派,所以说我们净土宗有十六个观就有十六个法门,那你念佛你说今天能观相念佛明天又观想念佛,后天又持名念佛,你就同时三个法门,你不叫一门深入,你如果今天你念阿弥陀佛,下坐的时候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持名念佛,一心念一心听,上坐的时候念“嗡吗呢呗美吽……嗡吗呢呗美吽……”“嗡巴啦巴啦。。。。。。”同一个法门,一门深入,这是我们要修的第一步就要利用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来修行,怎么修,就是持咒念佛,不管是念咒也好念佛也好,叫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就是念头出来不理它,不要跟它们想下去,就是听这个咒,就是听这个佛号,然后,这个功夫做到闻所闻尽,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功夫,你如果能达到闻所闻尽了,你可以见自性,你可以见佛性,你可以见自性阿弥陀佛,你可以花开见佛,为什么呢?能闻的心和所闻的咒,你能闻的心它本来就空,那个念念不出来了,心念不出来了,这个咒没了,咒没了心也没了的时候,这个时候声音也没了,咒也没有了的时候,这还有什么,这不,当下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显现,这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你的自性佛,大家可以见到,毫无怀疑,功夫第一步呢能用到这样就可以见到自性佛,可以体悟,这佛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你们的真的福报,也不是报身佛、化身佛,它是法身佛,是真佛,你花开见佛,再让他参悟,这悟,悟它那个这个真的佛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垢不净,所以说你悟它个无生道理,为什么不生,这个道理悟明白了之后,你再指导你的言行,开始观照你那颗心,以这个道理观照你这颗心,不走着,所以第二步再做功夫你就可以修观自在菩萨法门,第一步修观世音菩萨法门,第二步修观自在菩萨法门,什么叫观自在菩萨法门?观你的心在本位上,叫观自在,观你自己的心在本位上,本位就是毕竟空,一切万法法性都是毕竟空啊,你的自性毕竟空啊,时时观照你的心在本位上,叫观自在,在哪里,在本位上。这么用功,你也不觉得这么用功,如果你真正你能够把这个心观住了,那念咒就可以不念了,时时观住,心不走着,念佛就可以不念,那么功夫做到最后可能还要念,那是微细的了。
那么第二步功夫怎么念呢,怎么做呢,我给大家念一下“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走,觉所觉空。”“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悟的觉,觉映大法师的觉,你们记住,然后,一觉即空,觉就是智慧,觉就是空性,就是空性的智慧,把它化空了,“观照自心”念起了这个妄念一起来的时候一觉,而是空的不可得,“觉便化空”这个功夫做到,这第二步功夫做到能觉的这个心能起观照觉悟的这个心,和所觉的那些境界,来到你面前的所有的境界,全部空,“觉所觉空”,也没有东西好觉,这能觉的心也没有了,“觉所觉空”能觉的心本来就空,所觉的境界也本来就空,“觉所觉空”,这是第二步功夫我们做的,打坐的时候也这样用功哦,下座的时候也这样用功,不分座上座下都这样用功,打坐的时候,当你念咒念不出来的时候,“嗡巴啦巴啦。。。。。”念不出来妄念也没有,观照它,观照着它,不要害怕,自然念不出来,一个念头不生,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一个念头不生,观照它,这叫能觉的心和所觉的境界全都是空的,妄念也没有了,体悟这种自性的境界,这是第二步功夫。在座上也是这么做功夫,下座也是这么用功,观照自心,第一步功夫也是,你刚开始修学的时候在座上也是这么用功的念咒,“嗡巴啦巴啦。。。。。”就这么念,下座的时候,你也选个咒整天这么念,“嗡吗呢呗美吽……  ”你走到哪里念到哪里,念佛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念“阿弥陀佛”打坐的时候,三密加持入定,下座的时候时时把咒提起来,第一步就这样念,能念的心和所念的咒脱开,“闻所闻尽”,第二步功夫你能看到这颗心了,看到这颗心功夫还分层次,第一步的时候往往这颗心看是能看到了,但是看的时候有时候要跑到好远,想到好远想的老远,想了一圈了,怎么我想了这么多才发现,这是功夫还不得力,知道是知道观这颗心了,但是观的时候它老跑,跑出去很远,打坐的时候也是,这个念咒又想到老远出去,怎么刚想出去这么远呢,赶紧拉回来,一心听咒,观照的时候一心观照,不要跟着它想下去,一觉,所有的东西都是空的了,一切的东西是空的了,不要再想下去。这是第一步功夫还会走着,第二步功夫呢,念头一起来就能看到,观照功夫啊,念头一起来就能看到,就像那个猫抓老鼠的那样,就说猫伏在那里,这个老鼠啪一出来,啪一把就给抓住,这个念咒就这样子,这个念头啪一起来,啪一觉就这功夫,这个功夫就比较得力一点,这个观照的功夫就比较得力一点,就是说,能够念头一起来,妄念一起来,啪一觉悟,没了,念头一起来,啪一觉悟就没了,时时呢这样做功夫。
这第三步功夫呢,能做到念头还没有起来就知道全是空的,想都不想你,根本把你放到一边,考虑都不考虑你,功夫做到这里就比较有力量了,就是妄念起不来,我就老是观着你妄念起不来,你有这功夫,那么这功夫就我们修学心中心法来说,还是比较粗浅的功夫,你们不要以为这个功夫已经很深了,这还是初期的功夫,是功夫的第二步,你要这样做。第三步,你如果你的心时时空净的话,没有妄念起得来,这个时候要做第三步功夫,第三步功夫可能要进入到了第二步功夫可以了“见思惑了”,也就是可以了分段生死。做第三步功夫就是要消除尘沙惑和无明惑了,要慢慢的,时间很长。所以我们这个大愚祖师曾经做过一个偈,我记得他是这样说的,“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做祖,无它秘密。”这是我们大愚祖师最后在他女儿,他北京这个女儿到成都去拜访他的时候,他就给她写了这句偈,告诉她“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做祖,无它秘密。”这个功夫就比较深了,也就是怎么做功夫呢,这个寂就是空的意思,这个照就是观,你看住它,空空净净,空空净净你能看到它,你不能忘记了看,忘记了看就是失去观,失去照了,所以说呢我们要简单的讲,跟你不讲寂也不讲照,我们讲空,这寂是空,空而常照,照而常空,就是这功夫,也就是说我们一些大祖师讲的,没有事情的时候你不要找事情做,有事情的时候好好想明白把这个事情做好,就是这个意思,有些人没有事情了他找烦恼,没烦恼他去找烦恼,没有事情的时候你不用去找事情,没事情没念头的时候就不要找事情去想,时时观照,空,保持这种空,空而观住它,空而常照,时时照着它,常照,空而常照,照而常空,这个功夫要做很长时间,最后做到功夫,做到就是“空智极圆”,你空的智慧,智慧,真正的大智慧就是空智。你空的智慧所有的事情到你面前全空,什么事情到你面前都能空的了,你不上当受骗,那就是“空智极圆”,空色圆融无二,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心经》上讲,什么叫空,所有的东西都有叫空,什么叫有,所有的东西都是空的叫有,到了这种境界就是说,“空智极圆”, 圆融无二,不会有矛盾在这个世界上,本来这个世界是对立的是两元的世界,娑婆世界。当你功夫用到这个程度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全是统一,进入一,一也不可得,那你的智慧就圆满,“空智极圆”你还不能着在空上,“空所空灭”,能空的心,我这心是空空荡荡的,所空的境界也是空的,你还要不要着这个空相上,空相还在三界之内,就是四空天,就是说要“空所空灭”,不要啊这个空的境界很好,坐那里不动它,你就会死在那里,所以说还要把这个空还要灭掉,“空智极圆”的时候要“空所空灭”,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界都灭掉,不要着在这上面,不要追求这个。这是第四步功夫。第五步功夫那就比较圆融了,就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是观世音菩萨说的话,“顿然超出,世出世间”,显三十二像,四无畏,这就变化无穷了。这是最后了,能生灭的这个心已经灭掉了 不生不灭的那颗心就显现了 生灭既灭 如如不动的那个心就显现 “寂灭现前”顿然超出,世间讲有,出世间讲空,空有全超,就是超出四空天 这是我们做功夫上讲 有这么个层次,所以给大家这么讲一下 并不是说一见性就完了的 见性还要明心啊明心才叫明心见性 人家说见性和明心不能分 如果明心的人就见性 见性的人不一定明心 我跟你讲 所以要好好的参悟 见性了之后要参悟无生的道理,参悟得圆融无碍你才明心明心见性之后才用这个道理观照 不然的话你没法观照,你拿什么观照你那颗心 以什么标准衡量你那颗心 知道怎么做 我这个念头起来对不对,拿什么道理来衡量 来指导它 就是用明心见性的道理来衡量它观照它 你才能做功夫 你才能谈得上修行啊 你才能谈得上把你的习气去掉啊 以这个标准 如果不符合佛的道理把它去掉 符合佛的道理把它发扬光大 这么才谈得上修行 修行就是修你的言行举止修你不符合佛的真理的言行举止 把它修掉 所以人家说你干吗的 我修行的 你修行的层次已很高了 修行要明心见性才谈得上修行 不然的话你没有标准在衡量这个行 到底哪个符合佛的道理哪个不符合佛的道理 要知道怎么修行 所以这样跟大家讲了这个问题 指导大家用功的层次 要知道自己的功夫做到哪里 要照一下 要回光一下 不能认为自己很满足 打了好几个七老油条了 打七就这么个样子 我也是啊 我修行已修了好多年了 早就明心见性了 你对照对照看你的功夫做到哪里 你空而常照 照而常空 妄念起不来 还是你能看着这颗心如如不动还是连你这颗心都没看到 道理不明白 佛性还没见  自己对照一下好好的用功 功夫是很深的了 一步一步 我们《楞严经》上讲 六十个圣位 菩萨有六十个圣位 六十个台阶往上走 这是大家知道的所以要谦虚谦虚再谦虚 要用功用功再用功 这是要讲得用功上的问题
这第四个要跟大家讲的是理地上的问题 也就是你悟 悟什么 你打坐的时候 必须要克期取证嘛 要明心见性嘛你悟什么 我们讲讲心中心法是怎么悟的 我跟你们讲一个偈子 佛心中心法 跟我念 何妨密净禅  本法无无法 法法皆本法 无念应万法 非法非非法 应作如是会 方契如如法 这是师父那时刚出关的时候他们要求师父开示 我说有什么好示的呢 好给你们说几句 讲这个偈吧  就讲了这个偈 这个偈我觉得好像是我的写照 你们叫我讲 我给你讲我的体会 我当时就是体悟这个我觉得这个心中心法太好了 佛的心中心法 佛的第一个心 我们可以用达摩祖师的话 来印证我们佛的心中心 这个法到底是个什么法 它是个顶尖的法 我们也不说密宗说怎么顶尖我们用禅宗的话 达摩祖师有一句话是这么讲 若了心非心 即解心心法 就是说如果你如果能够了解心非心 前面这个心就是每个起心动念 每个人每个念头起来这个心 这个心都非心非心就是毕竟空 每个念头起来都是毕竟空 你要知道你的每个念头起来,你的心都是毕竟空 ,那么即解心心法 后面这个心 心心法的心 这么两个心 前面这个心还是每个念头起来后面这个心就是每个念头起来都是妙明真心 后面这个心就是妙明真心 如来藏性 而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两个心 你如果要凡夫来看 这个心中心法 第一个心起来是妄念 然后第二个心这个心空的 不可得 凡夫就这样讲啊 小乘人 就这样讲 这个心不可得 空的 那作为大菩萨来讲 就是佛来讲的话 第一个心起来就是起心动念 第二个心就是每个起心动念都是如来藏每个起心动念都是妙明真心 每个起心动念都是真如自性 这是心中心法就这么高 所以说一切佛心中心法 何妨密净禅 也就是说修密宗也好 修禅宗也好 修净土也好 修法相宗也好修这个华严宗也好 修天台宗也好 修一切的法门 都在这个心中心里面包含着 你学《阿含经》 修南传佛教 还是西方密教 还是什么大乘佛教 都在这个心中心里面包含着 所以它不妨碍什么密宗也不妨碍什么禅宗 也不妨碍什么净土 也不妨碍什么藏通别圆四教 因为它都包含在内 所以何妨密净禅 这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不妨碍这一切的法 一个是包含这一切的法 叫何妨密净禅为什么还分门别类 分这个法高 那个法低呢 这个心中心法包含一切的法 所以你修心中心法的 你一切法都相通 修到一定的程度全是一样啊 法法平等 无有高下 全都如此这是我们要给你讲的心中心法的第一个问题 它是这么殊胜 然后第二个呢 这个法你要从本体上悟 就是本法无无法 你修法修到能所脱开的时候 两元脱开的时候 进入一元 一元也不存在的时候这叫作大地平沉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的时候一切色相全没有 这时你还有空 空也粉碎了 大地平沉 虚空粉碎了 这个时候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显现 这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们的本体佛性的本体 这个本体 诸佛 过去无量的佛成佛了 他的本体也是这样 一样的 未来还未成佛的 每个众生都是这颗心 一样的 还有阿狗阿猫也是这个心 一样的 这个叫作本体性体 自性 所以人说佛心众生 三无差别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具备的就是这个本体 这个本体都相同 只要明白这个本体的时候 所以佛讲法时拿花给大家看一看  大家看看就知道 拿花的那一个就是佛性嘛 大家要明白如再人家问 什么是佛 默然 有些外道问佛的话 佛就默然 不吭声 一念不生 了了分明 所以有些外道他也能体悟进去  佛身边……  所以这是要讲的 你们本体上要这样体悟 用功之前给你们讲一下 不要刻意去追求 自然进入这种境界刻意追求 有这个心在你就没办法体悟这种境界 障道了 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 法法皆本法 刚才你们念了 稍微分析一下 耽误你们几分钟时间 非常抱歉 讲了一半 法法皆本法世界上一切万法 一切色法 一切心法 全都是这个自性所显现 既然都是自性所显现 就是说水和波是一样喽 起波浪那个相不就是水吗 所以说一切万法都是佛性 所以说赵州老和尚说门前柏树就是佛大雄宝殿坐的那个就是佛 一切相全是佛 你如果能够见性到了这一步 见相就是性 见相就见性 何时何处都见性 没有什么不见性的 所以说一切万法都是本法 都是本来面目第三个要起用 起心动念 起心动念做一切事 应一切万法的时候 你都是不粘着就是无念 如粘着就有念 粘着贪嗔痴就有念 不粘着贪嗔痴就无念 无念应付一切万法 作一切事情而不粘着你这个就是妙用 就是佛性本体的妙用 叫体相用三 三就是一 一分开三讲 它不可分 体相用三就是一 一就是三 回归中道义 非法非非法 不是有法 也不是无法 非空非有就是这种境界 就是中道义 中道义就是大智慧 也不是说有 也不是说没有 也不是空 也不是有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这就是中道义 大家自己去体悟 给大家讲一下 你如果能够这么体悟佛性的这个道理如是会 方契这个如如不动的这个法 这个法本来就如如不动 你得相契 那么 打七这么好好的用功 再加上师父给你这么启示一下 你到了这境界就给你体悟去了 这就是第一天给你们讲这么个大概日后分开来慢慢讲 慢慢讲 那么下面我要讲的问题就这么多了 如果时间关系 要提问问题 很重要就提一下 不重要我们就不再提了 好不好 那就这样吧
因大家还必须要有必要的休息 现在7:30   11点半我们就要起了  从师父一开口 大家都能感觉到精彩连连 往后一点一点让我们慢慢消化没有什么的话让我们回向合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乘一 法名常济,字登觉,俗姓梅。1994年依上海元音金刚上师修学禅净密。1997年于福安万寿寺闭关修学三年三月三天。2000年接印心宗法脉代师灌顶传法。
一七第一天开示
印心宗大灵岩寺第十届佛七 --第一七第一天
乘一法师开示
跟我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好 放掌
今天是我们打七的第一天从总的来看我觉得大家还是非常好 感觉到比较殊胜,因为这个殊胜的这个道场
那么第一天呢,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我们大家平时在社会上忙活这个思想啊心啊动惯了 就像那个猴子一样你叫它马上停下来不动 它就有点难度 所以第一天呢就比较辛苦一点 那么明天 第二天 第三天就慢慢的走向正规了啊,慢慢的就会好起来,大家这个心就会静下来,那么打坐过程当中,也就是我们这个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我们今天呢先给大家呢讲一讲,第一个问题呢我们打七修这个心地法门 一定要一切放下 要死心塌地 要把你的手机全部关了 你社会上的工作 你的家庭 你的所有的这些事情在这段时间全部都放下 一切的万缘全部放下 要死心塌地地来修行来打七 这样我们能够与这个心中心法比较相应 你如果挂着娑婆世界 这世界上的事情 那么你打七的时候妄念就比较多 你打坐的时候妄念比较多 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梦幻泡影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 所以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怎样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开发宇宙和人生的真理 最后以这个真理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 让我们的生命能够升华和提高这就是我们这人生的唯一任务 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尤其是到了这个打七  有这个因缘 有这么殊胜的因缘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在这段时间放下这个心要死心塌地如法用功 这个是我们第一个要注意的  大家呢 昨天已经讲了 大家可能也这么做了 那么有些人呢可能心还比较乱 所以要求大家要一切放下 第二点就是打坐持咒 昨天说持咒念佛 心念耳闻  我们打坐持咒 一定要心念耳闻 不睬杂念 这是我们修心中心法的诀窍你一定要利用这个咒的力量 心念耳闻 把你的妄念摄住 也就是利用最灵敏的这个耳根 把你最会动的那个意根管好 所以就是说要持咒 一心地持咒 一心地听 心念耳闻 不睬杂念你念头来的时候不要理它 这就是诀窍 一定要利用这个诀窍 那么念的时候也不要大声地念 大声地念会伤气 如果默念会伤血 所以我们要金刚持 就是嘴唇有点动 有点点小声音不要大声念 大声念念着就没力气了 默念会伤血 大声念会伤气 所以要金刚持 大声念会影响其他的人 所以我们念咒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这个诀窍 第三个就是说 有念头起来的时候要念起即觉 也不要压它 也不要跟随它 这也是一个修行的要诀 每个人都会起念头 会想到外面的一些事情 这个时候你一定要 念头一起来就觉悟 一觉就化空 所有的念头本来就是空的你不要跟着它想下去 也不要压它 哦 不让它起念头 不让它起念头 这样压着 我要入定 不要起念头 这样不行 你也不要跟着它想下去 你如果这个念咒思想不集中 你的思想就会跟着这些念头走你如果思想很集中 心念耳闻 不睬杂念 这样的话这个妄念就起不来 念咒的时候一开始思想要集中一点 心念耳闻 那么慢慢 慢慢地 你的心比较静下来 念咒自然也念不出来了的时候就不要提这个咒 自然让它息下来 因为自然念不出来 你就不要再提它 提它就出定了 如果有念头起来的话 那样的话还要念咒 还要把咒提起来 如果没有念头 空空净净的咒也念不出来 这样的情况下 你就观照着它 不要再起念了 这就是要讲得第三个问题 念起即觉 不压不随 第四个就是我们要按时地上座 每天要按时地上座 按时下座 我们打七的时候不要人家都上座了 你还在那里磨蹭磨蹭 按时地上座 那么在家里每次打坐 都要按时地上座 也一样 在打坐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求神通 不要求入定 这个很重要我们有些人就头上按头 本来妄念就起来了 而有妄念的时候他就心里烦 怎么起这个妄念 怎么入不了定啊 那么这就更起了一层妄念 所以你念头起来你不要压制它 也不要烦它也不要跟着它想 然后一心的念咒 一心的听 你这样慢慢慢慢地自然就会入定 然后你有意去求这个入定 那么你就入不了定 你有求之心就把你的心给盖住了 所以不要有求之心就自然地 如法地持咒 心念耳闻 慢慢地就能会入定 还有就是不要求神通 尤其是我们以前练过气功的人 你一定要把学的气功放下 如法的用功 心念耳闻 什么有人跟你说话什么有什么声音 都一概不要理它 听到什么声音啊 看到什么色相啊 甚至是看到佛 都不理它 佛来佛斩 魔来魔斩   《金刚经》上讲 以色相见我 以声音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因为声音和色相都是有相的东西见不到这个真的法身 就把你这个真的如来给盖住了 见不到佛性 所以是人行邪道 这么做 这个一定要注意 第五点 就是我们下座之后 我今天看到有些人就开始说话了 因为打七不管你上座和下座之后都要保持不要说话你有事情如果需要问 我们这个纠察师 这个护七的 或者是问师父 有事情可以问 但是你们之间 相互之间不要探讨 不要说些闲话 尤其是下座之后 下座之后一定要绵绵密密地观照要把你座上的功夫移到座下来观照 你座上清清净净的 一心念咒一心听 下座的时候 也是一心念咒一心听 你如果坐的时候咒都念不出来 清清净净的那种境界 你下座也这么观照这颗心清清楚楚 了了分明 你如果和人家说话了 思想就走了 观照不住 所以下座之后就要分分秒秒的观照自己这颗心 绵绵密密地观照这颗心 让这颗心仍然安住在本位上 就是安住在这个空位上空空的位上 这是本位 你不要起心动念做一些烦恼的事情 所以 这一点我们下座要做功夫 真正的功夫是在座下 座上打坐也是个方便 下座要绵绵密密地观照这颗心 你才容易打成一片第六一个就是我们的心量要广大 大家都在一起修行 一起来打七 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福德因缘 都是有缘才相聚到一块 相互之间要相互照顾 相互包容 心量要广大 人家说心如虚空  包罗万象 一切的东西都在你的心当中 所以说我们要心量广大要容纳一切 不管你是善的是恶的 好听的话还是不好听的话 顺的境界逆的境界 到你那里都是空 都是毕竟空 你才能包容 你如果在那里分别它的好坏 你就不能包容 你就会起烦恼所以说你的心要打开 你的心量打开如同虚空 包容虚空当中所有的这些色相 本来都在你的心中 没好没坏 要这样 你们修学心法的人 第八一点就是我们现在打坐 今天是第一天尤其是第二座 今天有人讲了 有昏沉的 如果你昏沉的话 你就没办法如法的用功 但是有些人也不是有意昏沉 他就是很累早上第一座打了 接下去六点钟开始上座的时候 这座容易昏沉这个我们昏沉 打坐就是两个问题 需要克服 一个是掉举 一个就是昏沉 昏沉就是迷迷糊糊地 你说他睡着嘛 他不是睡着 你说他知道吧 他有点知道 你说他不知道吧 他什么不知道就这么昏昏欲睡 这样呢我们以前的有些禅宗的打坐啊 他这个手印一结 往上面一放 他就昏沉  参禅 念佛是谁  念佛是谁  就昏沉去了 所以这样子他一辈子 五六十岁 七八十岁 参禅参下去 不能打开本来面目为什么 昏沉就像昏睡过去了 没办法打开 本来慢慢地就要入定了 一入定了你昏沉了 有些呢是昏定 昏定是一个过程 会这样子 但它是清楚 是知道的 你如果完全昏沉那就不行要提起来 尤其是这个手印不要倒下去 你手印倒下去 如果这个头这么搭下来 就很容易昏沉下去 你手印这么举起 举在这个地方 一翻下来 头这么搭下来 就容易昏沉 还有个背后你不要靠上背后这里是督脉 前面是任脉 你这个背后 后面如果一靠上的话 就容易昏沉 气脉上不来 走不动 走不动你就昏沉 有的甚至会吐血 所以这个要克服这个问题 昏沉的时候一定要提起来这个咒要提起来 然后振作振作精神 把这个昏沉的昏魔把它赶走 还有一个就是掉举 掉举就是想的很多 想的很多的时候 你就一心的念咒 一心的听咒 把这个掉举给去掉 不要想不要跟着想下去 一心的念咒 一心的听咒 这就是我们心法的诀窍 利用这个来克服这个掉举和昏沉 那么有些人自己确实很累 没办法 在这种情况下呢 我们护七的师父 空净师呢把这个香板给请出来 有这个戒板给请出来 戒板请出来 不是打你的 因为以前人一打就开悟 现在打 不一定 所以就不打 不打怎么办呢 到昏沉的时候就捅你一下 捅你一下叫你不要昏沉 要捅你一下真打你一下 你能开悟 你要感恩了 所以说要克服这个问题 要采取这个措施 所以说现在不管是女众的 还是男众的 空净法师到时按时的进屋 看一看检查一下 这是我要讲的这么六个问题 这么简单讲一下 注意事项 那么今天的时间呢 留给大家 今天是第一天打七 大家思想上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还有什么迷惑的问题 大家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讨论 好吗 你们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我们共同讨论一下 没关系 随意说 打座当中出现什么问题 或者打坐打这么多年了 也有体会了 也可以跟大家说说 交流交流
请问 打坐和打七有什么区别?打七呢 打坐 其实这两个是没有什么分别的
打七 是集中这么个时间 七天打七 从相上有些不同那么 真正的打七是把我们第七识 这个我执 给打死 也就是说你每一个起心动念都给它放下 把这个我执给去掉 这就是打七 把第七识给打倒 也就是说我们修行的人是 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修行一开始的时候 要把第六识和第七识给转过来 那么第六识的根源就是第七识 第七识就是我执  什么都是围着我想 所以第六识才去分别 然后最后起烦恼 如果你把这两个给转过来第五识 前五识和第八识最后在果上慢慢的圆满 圆满你的福报 圆满你的智慧 圆满你的三十二相 第五识 圆满你的三十二相 打坐也是打掉我们的妄念 坐见本性 一打坐第七识就歇下来第六识也歇下来 那你的能所的念头就没有了 能起的这个心和所起的这个念头就没有 能所脱开 就能见到本来面目 打掉妄念 坐见本性 这叫打坐 这也叫打七 所以大家要这么去用功把这个我执也给打掉 这样才能了分段生死嘛 昨天给你们讲的修行第一步就要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 就可以见到本来面目 能所脱开 能所脱开还不是了事,还要做功夫观照自心 念起即觉 觉便化空 最后做到觉所觉空 一切事情到你面前全空,你不会起烦恼,你的见惑思惑了 你的我执断,那么你的分段生死就了了。
其它还有什么问题
坐了三座以后感觉那个咒语好像持不住似的
所以这个持咒啊一定要心念耳闻,提起来。
好像提不起来 ---第三座就这样
所以这个就要自己发心,一定把这个咒提起来,如果说你的咒也提不起来,你妄念也没有了,这个时候就不要提它,如果说妄念还很多老跟着它想下去,这个持咒啊就是管不住这个妄念,这个时候一定要发心 把这个咒提起来,思想一定要集中,集中,听着每一个咒的号 一个字一个字听的清清楚楚,嗡........  你一个字念念的清清楚楚,听的分分明明,妄念就起不来,你如果说这个念就是念咒很大意的那么念,思想不很集中的去念,那个妄念照样起,它照样走,你这个念咒是念咒,那里起念是起念。散心念咒,人家说有个散心念佛 我们这里是散心念咒。你就摄不住,所以你一定要很集中的人家说 元音老人讲啊,念到非常的清楚,字字清楚,听的字字分明,你这样的话妄念就起不来,所以这个还是要集中,自己还是要集中精力的去念,你试试看,因为修这个心中心法它就是心念耳闻都摄六根 不睬杂念 一定要把这六根来摄住,把它这个意根要管住,它是利用最灵敏的这个耳根把最活跃的意根来摄住,它是这么种方法,应该说是最殊胜的一种方法,这个也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是最殊胜的一种方法。
脚痛得特别厉害的时候  能不能拿下来 可以活动一下
这个脚呢如果说是痛的啊,还可以忍的,就要坚持,如果是忍不可忍,痛的不得了,心都要痛乱了,这个时候呢还可以动一动,可以移动一下,移动一下完了再继续坐。
师父,本来面目是有实体还是有空性
本来面目非实体非空性 这个所谓空,它也特别空,所谓实体,你如果指具体一个实体的话,它是没有。我们讲本来面目它是诸法的空性和我们的佛性融为一体的。那么所谓体,它其实就是空无边际啊,空无边际、不着空相、万法皆空啊所以这个呢,那么你说这个佛性有吗?佛性是了了分明的 了了分明 一尘不染它就是毕竟空,所以这个本来面目要靠我们自己去体悟,本来面目它包括昨天给你们讲了它的本体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一法不立什么都没有,但是呢它了了分明,那么了了分明的灵知 就是我们的佛性 如果从理论上可以这么来回答 《六祖坛经》上就是这样回答的 心如虚空 又 无虚空之相 而了了分明地,就是说啊这个我们的本来面目就像虚空一样,但是呢它又没有那个虚空之相空也破了 而了了分明地,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打坐的时候 平时的时候,自己可以体悟体悟,这个要靠自己证悟,从理论上明白之后要靠自己证悟 当你前念已断 后念未生的时候,这中间不是木头石头,这了了分明的是谁啊,这是什么 这么当下回光返照一下 这就是我们的本体在起用的时候 在六根门头放光 六根门头所有的能看得见,能摸的着 能闻到香味,所有的都是我们佛性的显现,它都是本来面目的显现,所以这个体、相,相的话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 男女老少 都是我们佛性的显现,但是它是毕竟空,山河大地 草木丛林 男女老少 一切的相都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它的体,就是法体。你如果这些都把它当有,虚妄当有就成执著了当成真实有了,这样的话你可能就不容易体悟了,它的实相,所谓实相是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这是实相 所谓起用 六根门头 一切念头 以及一切事情无所执著 无念应万法 做一切事情无念就是每一个念头起来都不起贪嗔痴 每一个念头起来都不着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颗心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 啊就是我们的佛性的起用 这就是我们六根门头的起用 所以我们现在体悟这个本来面目啊,要体相 用一如去体悟 不要光体悟那个本体,还要体悟它的相,还要体悟它的用,三就是一,一就是三,三一不二,不可分,你这样体悟就比较完整。
阿弥陀佛 师父 就是说能所脱开和根尘脱尽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们这个六祖慧能讲 大师跟这个惠明法师开示的时候说,这个惠明法师追到大庾岭 他说我是为法来不为衣钵来,好 你为法来 你坐下 什么别想 我对你说法 他坐下的时候连坐了良久 我们六祖慧能大师讲 不思善不思恶 正与么时 那个就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这句话的意思啊我们好好体悟啊,不思善不思恶 其实不是叫你不想好的 不想坏的 不想善的也不想恶的,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超出一切能所,超出一切相对的东西 好的坏的 高的底的 左的右的 爱的恨的,这一切的超越 超出二元 进入绝对的空性,那么你就会体悟到你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能所脱开能所脱开的时候 从我们念头上来讲,能想的心,能起念的心,能念咒的这个心和所念的那个咒就是能所,这个能所脱开的时候,这一念也不生,这就是根,这个六根,和你的六尘,根尘脱落,那么,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的灵知于是就显现了,所以这个体悟本来不难,见性也不难,关键是你怎么样把这个道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这就要时时观照,时时观照,所以我们打坐用功上要一念不生,而了了分明就是体悟到我们本体,我们佛性的本体,然后做一切事情起心动念的时候 每个念头起来都是超越现实,也就超越能所,超越能所,即现实又超越,在这个现实的 两元的社会当中和两元的生活当中,能超越两元,这就是也是能所脱开,活里活泼的不是死在那里 一个念头不起 活里活泼的 能所脱开 起每个念头 每个念头都是毕竟空 做每件事情 每件事情都毕竟空  这昨天给你们讲的,达摩祖师说,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也就说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每个念头都是本来面目,每个念头起来都是本来面目 ,所以要这样去体验,这样才完整 但是一般来说打坐来指引你们 这是从本体来指引你们 ,本体来指引你们 再参悟体相 体相 用一如 再参悟,这个问题问的是很重要,你们就是为了这个问题而来,我们打坐的时候见性不难,就是每个人时时可以见处处可以见性,关键就是看我们用功,上座的时候如法用功,你总会能所脱开,但是还不能求,你可以体悟到我们佛性的本体 体悟到这个体性 它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一尘不染  一法不立 不生不灭 不动不摇,不来不去 但它可以显相呀,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 男女老少 都是它显出来的,但是这一切都是毕竟空,那和你的本体就一样  你若这些相把它当成真 本来就是毕竟空的 你把它当成真的,那你就矛盾起来了,这世界显的所有的相都是二元所有的相是二元 你要回归毕竟空,见相非相 即见如来, 见一切相都是如来 见一切相都是自性,就像起心动念一样 每个念头起来都知道是毕竟空的,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都是能所脱开都是超越二元,要这样去体悟,然后再依这个道理去观照你的言行举止,观照你的用功 观照你的修行,观照你的日常生活,观照你所有做的一切事情 都依照这个真理去观照,这叫修行,不符合这个真理的把它修掉,这叫修行
阿弥陀佛 打坐的时候这个手印痛的不得了 没办法安住在座上
这个手印如果结起来很痛,要起欢喜心 无量亿劫来所造的业很重三恶道很多的业 本来要下三恶道受苦 但是这个心中心法通过这个手印结起来痛一痛 就消你三恶道的业 ,所以不管你怎么痛这手印不能散,然后这个咒提起来 一心系在咒上最后忘记了这个手 你的手就不痛了,只能这样 这个一定顶过去 ,一定顶过去,一定要把咒提起来,一心的念一心的听,然后把这个手忘记了,要起欢喜心,这是重罪轻报,借助法的力量,为什么说我们这个法修完一百座,就能够消除三恶道的业它就是重罪轻报 通过佛菩萨的加持 修完一百座 你三恶道的业就全消 你就不会再入三恶道,下辈子再来你最差也能是个人身,重新接这个大法修,你这辈子不成就,也一样,下辈子来,决定是修这个大法成就。这是我们元音老人上师讲的,我问他,我说师父,这个东北 这么多的人灌顶 修下来的人不多啊 我说修不下来您怎么给他们灌顶呀 师父说 这是这部经上讲的,也就是我们这个法本上讲的,释迦牟尼佛讲的末法时期 若有众生 发菩提心,要求修这个大法,然后愿成就 度众生 发这样菩提心的话,就给他传这样的法,就是他业障再重,福报再不够,他发心修一百座下来,这辈子不成就,下辈子来一定接上去修,一定成就,这是佛菩萨这些祖师的大慈大悲,另外呢我们大愚祖师也考虑他日后的学生 ,修这个心中心法太痛了 所以说,他修成就之后,再每个手印,尤其是我们的第一印和第二印很痛 这两个手印又加修了一年,为日后他这些修心中心法的这些弟子们代痛 那个是痛得不得了 但他坚持下来。后来我们有些学生有些弟子说 哎呀 我也发心,为大众这个痛,喔 他一发这个心  结这个手印痛的不得了,哎呦不再发这个心了  不敢发了 承受不了,所以我们要坚持,要起欢喜心,痛是好事情,一定要把咒提起来,痛过去就不痛了,尤其是修这个法修到一个小时45分钟的时候 那这个手印会痛得不得了,这个时间坚持过去 到两个小时全不痛 全身舒服,有这个感觉 是不是  痛过去就不痛了 ,痛过去就平安了,所以要以欢喜心接受这个痛苦,你无始以来造得业通过这个法的力量 消除这个业障 还有什么问题
师父你可不可以举个例子说一下 有消息和这个见性 比方大家说 哎呀有消息了 到底怎么样才叫有消息
作为我们一般人来讲,作为说这个得到消息 得到消息就是我们通过心中心法这个手印 三密加持 ,身口 意 身体结手印不动 坐在那里,然后呢,嘴啊 这个口啊 念咒不说其它的,然后这个意 就一心听这个咒 这样你如法地用功 用功用到一定的程度 当你能所脱开的时候这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显现 这个时候你如果能够体悟到 就得到消息 也就是当你见到自身法身佛的时候 见到自性弥陀的时候 见到自性的时候 就叫得到消息 那么 这个每个人得到消息的境界不同所以不要去比较 有些人打坐 坐坐什么都没了 有的是爆炸 轰的一下 那就是气脉打通 这个气脉真打开的时候会感觉到震动 会有这种感觉 一下子什么都没了 身心世界 这个身体也没了这个世界都没了 没了也没了 没了就空 空也没有 就是大地平沉 虚空粉碎 这个时候不是木头 石头 你去体悟一下 这时候的这种境界 我们说得到消息 还有就是这个咒念念一下就没了 它也没什么爆炸 一下就是身体也没了 周围的所有东西都没了 没有 空 也没有了 这就是本体的境界 这种境界没办法说 只能这样比喻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人家说 只能方便说 对于我们体悟过的人 你这样讲他马上知道 对于这种境界 诸佛菩萨 这个体悟本体啊 一切诸佛菩萨和我们每个众生和我们每个人的真心都是一样的 你只要体悟过永远不会忘记了 你见到过永远不会忘 你如果见到这个佛性 本体 你永远不会忘 并且每个人都一样 见到过的人相互之间不用说话就能知道 这就是得到消息 那么为什么见到佛性怎么说是得到消息呢 下面还要体悟 还要明心 有些人说 师父 我打坐 什么都没了 然后我是明心见性了 不一定  见性的人不一定明心 明心的人决然见性 肯定见性 所以说得到消息之后要好好的保任好好的参悟 参悟你这颗心 把你这个心搞明白 参悟啊 把你这颗心悟明白 悟这个佛性 你看 大地平沉 虚空粉碎 了了分明的灵知显现的时候 这个时候就没有能所 这个境界也不是说什么时候生起来什么时候灭掉 它是不生不灭 不动不摇 不来不去 你要参悟这种无生的道理 你要参悟这种体相用一如的道理 要真正参悟 人说真正见性之后 还要大悟十八遍 小悟无数次真正的道不是修来的 真正的道是靠我们悟来的 有些人整天打坐打坐 那很可贵 很好 但是你见性之后你一定要参悟 一定要悟这种无生的道理 一定要悟这种体相用一如的真理你如果不悟这个 你不明白这个心是什么 这个心就是起心动念 这个起心动念和这个本体如如不动有什么关系 它们两个什么意思 人家说是水和波的关系 起波的体就是水 起每个念头每个念头就是真如自性 都是真如自性起的 那么一切相都是真如自性 所有的这些道理 所有的这些相都是毕竟空 因为真如自性是毕竟空 这个道理你要参悟明白 这个无生的道理要悟明白无生的道理悟明白 再以无生的道理指导你的言行 还是师父反复讲的这几句话 所以我们念佛的人说 花开见佛悟无生 见到佛之后要悟无生 把这个道理 把这个真理悟明白 把你的法身佛把你的报身佛 把你的化身佛 把你的大圆镜智 你的平等性智 你的成所作智 把你的妙观察智 这所有的智慧悟明白 这些道理都要悟的 要悟明白 悟明白之后再以这些道理指导你的言行才是修行 所以说这个打坐是很重要 不管是内道的 还是外道的 都要修禅定 不修禅定 他没办法把心定下来 但如果光修禅定 你如果不得到个消息 不体悟这个消息 甚至你得到这个消息见到性了之后 你没有师父印证 你不知道这是佛性的话 那也等于白见 所以见性了 你不承担它 不敢承担它这就是佛性 这就是佛心众生三无差别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的那个德相的话你不敢承担的话 你不敢承担你自己就是佛的话 就没用 所以见佛等于没见 所以我们有些外道的 修到四禅四空 他最后出定的时候 因为他没有体悟到 其实他时时在那个佛性当中色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他不知道那是佛性 不知道那是无生的道理 不生不灭的 后来出定了之后他还诽谤佛法 他真的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所以还下三恶道  所以说见性之后一定要悟 要明心 这是明心见性所以修学佛法 明心和见性是分不开的 本来是一体的 所以说以明心为见 以见性为地 这是学佛的正知正见 学佛的见地 你如果以明心为见 以见性为地 学佛的见地你明白了之后再去修行的话就很方便 你如果这个见地不明白 你一定还要精进如法的用功 要达到这一步才明心见性 如果明心见性你修行就成功一半了 就像一个人到菜市场去买菜 做饭的人去买菜的时候他会做饭的人去买菜的时候 买什么菜他知道 菜怎么做 他虽然还没有做 他这道菜已经成功一半了 他拿过来一做 这个菜就拿上来 如果你不会做菜的 做菜没有见地 炒菜怎么做都不知道不知道就没有见地 没有见地你买菜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买 买回来还不知道怎么做 边想边做 然后这道菜不一定做得好 所以说这个见地是非常重要 得消息很重要
师父 我再插一句 是这样的  有同修是这样想的 我们在领悟的时候 好比讲一下悟到了 最后理解了烦恼即菩提 然后怦的一下明白这个理悟到之后他就说这个就叫有消息 这样对吗
这个理悟呢力量很小 理悟和你亲自见到过一回 那个悟叫证悟 理悟呢是哪个法师对你一讲 啊 道理我明白了或者是你看到经典 哦我明白了 这个叫理悟 理悟呢这个力量比较弱 真正碰到事情的时候 他就会迷惑 你如果自己真正通过能所脱开 得到消息 见过了你永远不会忘记 谁跟你讲说这个不是你都不会说不是 因为你真正见到过呀 别人怎么讲你都不会动摇 你的脚跟就点地 脚跟就落地了 你如果听人家讲的 在理上一悟的话呢 真正碰到具体事情的时候 你觉得怀疑它这到底是不是呀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你会这样怀疑 就是力量不够 所以说这个悟也有深浅之分 开悟也有深浅之分 所以真正要能够自己亲见 这个法身就是证见 我们打七就要自己见过以前的禅师 就是祖师大德是有大智慧 他的烦恼比较少 人的根基比较利 然后你说哪个是佛 你问话的那个就是佛 大德说能说法的 能听法的那个就是你的本来面目 就是佛啊 他就明白了 完了 他就保任 保任这颗心时时这样精进 不污染 不起妄念 保任到一定的时候 他就啪的打开 亲见 亲见之后 他还要继续的保任 所以禅宗要保任三十年不杂用功最后才打成一片 真正的功夫 见道位还要悟 悟明白了 再开始修证 最后能够打成一片 不管在什么时间 什么空间你都如如不动 这是打成一片 所以这个打七我们要求大家一定要体悟这个佛性完了之后要不断的打坐 不断的用功 最后慢慢地打成一片
是这样  在理上的话一般也明白得比较透了 也明白了所有的都是你如果动念也明白都是妙用 这是参出来的但是没有亲自见到 可不可以叫做见性
这叫理悟 不能说证见 是理见 理上见到 换句话来说你如果是真正的理悟 自己完全承担 你理上悟得完全明白真的能够承担的话 那也一样 见性没有差别 差别的就是你承担的能力有差别 比如说这能听话 能说话的 你体悟去 这个就是你的佛性 和打坐坐到前念已断 后念未生 这身体也在房子也在 就没有念头了 这个时候的体悟见性 和你最后大地平沉 虚空粉碎 什么也没有 所见的性是一样的 性无别 换句话来说 人家告诉你门前那颗柏树就是佛 你如果能体悟和大地平沉 虚空粉碎  所见的性是一样的那颗柏树就是自性 你如果能够承担 能体悟是一样的 没有差别 关键就我们有些人怀疑 怕怀疑不敢承担 所以要大家亲见一回 亲见一回你不会怀疑 那么力量不一样
见性和念经见性是一样的吗
所见的这个性是一样的 刚才讲了 所见的这个佛性是一样的 佛性无别 但是你承担的能力 就是你领会的程度不一样
师父 阿弥陀佛 我打坐的时候 脑瓜子 鼓鼓地痛得厉害 然后有点掉举  在家里这样  现在  这个不睡觉你不要睡  也没关系  脑瓜子老痛老痛得 一心念咒 老痛没关系 不要怕它 这个是由于我们气机的发动 身体气机的发动 气脉的震动 最后会胀起来 胀起来就像==一样 很痛 没关系 最后 啪的一下通了就不痛了  还有不要想它 不要想那个地方痛 哎呀那个地方痛 想那个地方 那个地方过不去 你放开你就念咒 你就如法的用功 打坐念咒打坐念咒 哪个地方痛不管它 下座了还用吃药吗 有些会拉有些会吐 这些是正常情况 消我们的业障
打坐的时候 有的同修老打嗝 不停的打嗝  打嗝也是不要理它 放屁也不要理它尽管打尽管放 你就如法地用功 这些都是气机转动 身心变化
我知道这个佛法是不能求的 无求而自得 境界显现 到时你自然就知道了师父也没办法回答你 是需要大家体悟的
当一个人修行如果这个法执没了的话 就还不明白一定要执著这个法 好好修 不要法都不要了 也不修了那你怎么能证 法就像船一样 要渡到彼岸去 你一定要选择一个法 执著这个法 好好地用功 好好地修 我们不执著贪嗔痴 我们要执著这个智慧 执著这个法 利用这个法引渡到彼岸
阿弥陀佛 师父……. 阿赖耶识……. 你要明白这个你要去研究 去看看唯识方面的这个比较深唯识法相三句两话可能讲不清楚 刚才给你们讲了一下 你们自己再体悟体悟
师父我问一下 好多同修呢都脱开过 身心世界都打开了 然后只有了了灵知为什么还认取不了 回光返照不了  不能认取这不变的自性是因为缺少福德资粮呢 还是发心不够大
就说好多师兄弟 脱开肯定都有这也很容易做到 然后身心世界化空只有了了分明的灵知 可是他就转不过来 观照不住就是说 对 碰到境界转不过来 对 是因为缺少福报呢 还是发心不够 这个是力量不够 什么力量呢 就是我们的禅定力不够 定力和我们的智慧力不够 定力和智慧力不够 一个呢可能我们修禅定的时间比较少这个心还是很乱 看不住 第二个呢 你的智慧不够 智慧不够就是碰到事情看不破它 也就是悟这个无生的道理还没有完全悟得圆融过来 脱开 这是佛性你知道 但是这个佛性无生的道理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不一定悟得明白 这个道理悟不明白 你的大智慧就开不了 也就是这个色就是空 空就是色 这个道理你完全清清楚楚 看到色的时候转念都不转念 就是空的 你有这个智慧那你就有力量你就不会动心 转都不用转 就是空的 所以这个要明白《心经》上讲的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我们释迦牟尼佛讲法 采取两个角度 来讲这个事情 第一个从我们《阿含经》来讲他是从小乘的析法真空 分析这个法 最后把这个法分析的确实什么都没有 空的 体悟到一切的山河大地 一切的色相都是空的 怎么分析 就是所有的法 所有的东西 它都是由我们现在说有分子 原子 离子 质子 再往下分析 就是由羊毛尘 羊毛尖上的 不是整根羊毛  尖尖的那一点 叫羊毛尘  羊毛尘分七份 叫做兔毛尘 兔毛层再分七份 叫做水尘 水尘再分七份 叫做金尘  金尘再分七份叫做微尘 微尘再分七份叫做极微尘极微尘再分七份叫做邻虚尘 再分就没办法分了 前面都可以分啊 分七份分几份都可以分 到了邻虚尘没法分 所以你要知道 问释迦牟尼佛邻虚尘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世界上所有有的东西它都有三维有高 有宽 长 它就能分了 没有三维它没法分了 所有有的东西都有三维 那它没有三维它就不是有啊 邻虚尘就不是有啊 不是有当然是空的喽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空的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因为众生的业力 它还不是因缘 讲到这里都是因缘所生法 都是空 因果 因果还是空啊 到这个地方就是业力所成 众生的业力使这个邻虚尘最后变成山河大地草木丛林 那么山河大地 草木丛林都是邻虚尘 那么这个邻虚尘就是没有 那么山河大地就是没有 一切看得见 摸得着所有的东西就是没有 你知道这个道理的话 这就叫析法真空这邻虚尘如果是有它就能分 不能分了就是没有 反过来说 这个邻虚尘如果是没有 如果真的是空的 断灭空的 什么都没有那种空的话 这个邻虚尘 那么你说多少个空能合成山河大地那么你说所有的空没办法合成山河大地 所以说这个邻虚尘也不是没有 因为众生的业力 它要合成山河大地 草木丛林 合成这个人体 我们人体就是地水火风组成 所以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毕竟空但它不是没有 所以叫做空就是有 有就是空 你说有的 它就是空的 说是空的 它不是没有 它是有 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  空就是有 有就是空 《心经》上讲的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这是我们释迦牟尼佛刚开始讲法的时候讲这个道理分析这个法 最后分析到没有 空的 就是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 你的力量就比较大 你真正明白 这一切东西都是空的 空的东西就是毕竟空 还有个道理就是缘起性空那是对大乘菩萨讲的 对大乘菩萨讲 我们起信论 就讲缘起性空 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有 因缘消散就没有 那么都因这个因缘和合而成的话 很多的东西组合在一起 举个例子比如说 我们这个看得见 摸得着的所有的这些东西  棉花也好 这个衣服也好 这个衣服它是棉花组成 棉花 它是阳光 雨露 雨水 泥土 水分 最后种植这个棉花 最后产生这个棉花出来 那么这个棉花这个衣服它是属于水吗 它是属于阳光吗 它是属于地大吗 它是属于棉花杆的木头吗 它是属于这个湿性吗 它其实都不是 所以说它不属于某一个 它是众缘和合而成 这些东西都是众缘和合而成所以它无自性 没有自性叫空 这是一种说法 叫空 佛门讲了缘起性空 就是那个无自性  无自性叫自性空 这个自性毕竟空 诸法 也就万法的法性毕竟空 我们的佛性毕竟空  我们佛性毕竟空 一尘不染 一法不立 它了了分明能起用 但它毕竟空 这是第二个道理 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 就明白一切东西都是毕竟空  毕竟空的东西就是有 什么叫有 一切东西都是毕竟空叫有 山河大地都是有 都是有的东西都是毕竟空什么叫空 全部有 一切东西都有叫空 那就空有不二了 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 看一切的东西都是空的 你执著它干吗 还有第三个空 这个空本来有二十多种意思在佛经上  第三个空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生灭的 有生就有灭它都是变化的 它都是无常的 不是永恒不变的 今天百万富翁 明天就不一定 今天是个穷叫花子 明天就是富翁 今天是富翁 明天是个穷叫花子 这辈子当皇帝 下辈子当叫花子一切都是变化 都是无常 所以变化无常不可得 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是归你所用用 不属于你所有 这叫无所得 就叫空 那你明白这些道理之后 那你就完全明白《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看到这东西是无常的 不可得 你就能转 碰上之后就能够观照 观照当下即空 就不跟它上当 这就是智慧的力量 智慧的力量才是真的禅定 我们《楞严经》叫楞严大定楞严大定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呢 楞严大定是由智慧组成的 楞严大定就是这个心做一切事情如如不动 叫楞严大定 没出没入 我们打坐的时候还有出有入 不是真定 楞严大定没出没入那是真定那是佛的定 它由什么组成 《楞严经》说三无漏学 戒 定 慧 三无漏学 它以甚深的智慧和它的戒律 就是规定该怎么做怎么做 由戒和慧组成 叫楞严大定 定慧等持 这才是真正的定你有真正的定 碰到什么事情都不执著 好的境界来 坏的境界来全是毕竟空 那你就能做得了主 所以见性之后要参悟 要悟到无生的道理 就是这个不生不灭的毕竟空的道理 然后以这个道理指导你的言行让你的言行时时不上当 不起贪嗔痴 慢慢慢慢地保任 让你的圣胎慢慢地长大 圣胎长到十八岁的时候 大学毕业了 就可以独立去工作了 放任它 那么现在刚刚见性 小孩子刚出家门还要喂他奶吃 还要换尿布 还要抱抱 抱抱 白天晚上的看着他 最后看它 慢慢慢慢保任 打成一片 体 相 用打成一片了 你就有力量了 就能独立 就能放任 昨天给你们讲了什么功夫 污染不得 这自性你没办法污染它 保任不无 善自护惜 就要保任 把这圣胎养大 慢慢就有力量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佛 每个人都和三世诸佛 未来的佛 过去的佛你的心都无二无别 每个人都具备如来智慧德相 所以每个人都要借这打七的力量 打开我们本来面目 然后参悟你的佛性 无生之理 然后再以无生的道理指导你的言行举止 最后让你的言行举止都符合无生的道理那你就是果地佛  阿弥陀佛
一七第二天
请合掌念: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放掌。
今天是打七的第二天,诸位同修都非常精进,非常用功。整个气场非常好。借这个机缘,给大家讲个甚深微妙法,就是《楞严经》。
在佛教所有经典中,《楞严经》是经中之王!《楞严经》是一部开悟的经,是一部证道的经,是一部成佛的经。这部经把凡夫到成佛所有的境界都讲到了。
这部经传到中国来最晚。大约唐朝武则天那个时期到了中国。末法时期,在所有的经里,这部经将消失得最早。佛经里面它是比较深奥的经典。今天给大家讲一讲《楞严经》的大义。
〈楞严经〉的大义几乎能够包含所有的佛法。利用一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把整个大义讲出来非常不容易。听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要认认真真地听。师父在讲《楞严经》大义之前,先给大家讲一讲八识心王。因为刚才有个同修提出了八识的问题。再做个比喻。之后给大家讲一讲八识开悟。如果时间来得及,今天就这样安排。
其实修行也像打仗,我当过兵,我知道仗怎么打。我在部队待了十几年,深有体会。修行就像打仗一样。但是仗打的不是真仗,打的是假仗。像一个军队总指挥或者军长在搞演习。自己布了很多的障碍,让下面部队去打。部下不知道是假的,就拼命地打。如果知道是假的,根本打都不用打,一直往里面走就是了。古代三国时候的诸葛亮设了一个空城计。人坐在上面弹琴下棋喝酒,其实他一个兵也没有,都是假的。布个阵势在那。敌军不知道,不知道就不敢往里面走,反而退兵。诸葛亮用兵就这么厉害。
修行很像空城计的故事。自己布了一个空城,布了很多障碍,让自己去打。打得很辛苦,还不一定能打得进去。好象要进如来门非常困难。假如你知道这是空城,造的障碍都是假的,打都不用打。你往前走就是,一直往里面走,就是如来门。修行就这么简单。
可以说,修行就是自己制造障碍,自己布个空城,然后让自己去打。你如果了解佛的真实意义,马上明白障碍都是虚妄的。不用真打。上阵一碰面,对方所有的武器全部放下。然后你大摇大摆地直着往前走,一直入如来门,进如来室,升如来座。我感觉这个比喻非常的好,非常的恰当。大家可以体悟体悟,好好体悟体悟,是不是这么回事?
《唯识学》研究人的八识心田,又叫八识心王。这里只能简单扼要谈谈。人的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对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间会产生六识。前面五识是眼耳鼻舌身。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传达识,也叫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这八识其实就是人的精神世界总体。
这八个识的作用怎么安排呢?有个偈子:“兄弟八个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生意,一个往来传消息。“这八识如同八个兄弟。有一个是痴呆的,这个最痴呆的就是第八识。它糊里糊涂,象一个大库房,好的也进坏的也进。没有好和坏之分。前面五识就是眼耳鼻舌身,专门收集色香味触各种信息。如同外面做生意收货的。意识就是第六识,它最灵敏。它会分别这是好的,那是坏的。人家说它最伶俐,它就是世智才聪。各种知识学得非常好。研究生毕业当教授,博士后成专家学者。但这个第六识,只不过是世智才聪,不是智慧。第七识专门来回传消息,把外面的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识,在外面接触收集的东西,通过第七识,送到第八识存起来,又把第八识里面的种子往外面送,来回传消息。
每个识由哪些成份组成呢?前五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识,每个识里面有四个成份:第一个叫做自证分,第二个叫做证自证分,第三个叫做相分,第四个叫做见分。这个知识如果你们没有学过,先记住它,日后再学。今天有些人是明白的,那你就好好听。
我们的心,我们的相,我们的佛性,我们的无明,这四个东西。就是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八识心田中,每个识里面有这四个成份。但是第九识只有两个,自证分就是佛性,证自证分就是无明。见分就是我们的心一点灵知,灵知通过无明这一层变色镜一戴,见分变成我执。相分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
每个识里面都是这样。第八识里面有证自证分,自证分,相分,见分。第七识里面也有证自证分,自证分,见分,相分。第六识里面也有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前五识每个识里面也都有。
这几个“分”起什么作用呢?自证分其实就是我们的灵知,我们的佛性本体。证自证分就是无始无明。因为受到证自证分的影响,我们的佛性被掩盖住了。因为有证自证分之故,就有自证分。本来这个自证分不叫自证分。就叫佛性,是精明的灵知。无始以来的一念无明把它掩盖了。
因为有无明之故,分别动摇,所以就有了相分。相分就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地水火风空根识------。我们身体是少分的地水火风空根识所成。外面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所有这些一切的相,就是相分。相分产生之后,要分别这些相,就有见分产生。这个见分,就是第八识的见分。
那么第七识呢?它以这个八识见分为自我。认为这个时候能够分别的就是我,执著得很深,这就是我执。第七识是由我执为主。第六识执著第七识的这个见分为我,分别测度选择。第七识通过第六识指导前五识进行工作。
我们修行的人,就是要把这个八个识转为四个智,四个智慧。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是,它的见分对着相,是狗来现狗,猫来现猫。什么来就现什么相,它不分别。是现量不是比量。来什么东西现什么东西,是什么样子现什么样子。这就是第八识大圆镜智。
第七识又叫末那识。它如果转过来,叫做平等性智。就是一切法毕竟空,我毕竟空,相毕竟空。毕竟空才平等,不毕竟空就不能平等。达摩祖师说:“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
这是对见分来讲的,你这个心会起心动念。你若了解,每个起心动念都是非心,非心就是毕竟空。每个起心动念都是毕竟空,那么你每个起心动念都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毕竟空。外面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这一切的相,都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无相,就是非相。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见一切相非相,非相就不是相。不是相就是毕竟空的意思。见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见一切相都是毕竟空,你就见到如来的本性。这样相也毕竟空,心也毕竟空,一切都毕竟空,这就是平等性智啊!
以平等性智的理论指导你的第六识,观察一切事情,自然是微妙的观察。就叫妙观察智。以妙观察智指导前五识去工作,那就能够成就一切事业,叫成所作智。
简单讲八个识就是这样,深入一步,给你们再仔细说说,你们认真体悟一下。
其实第八识前面还有个第九识。我们元音上师和王骧陆上师都讲过,第九识叫白净识。白净识是什么意思?就是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空空净净的,所以叫白净识。没有山河大地,没有草木丛林,没有男女老少-----什么相也没有,也没有任何知见,这个叫白净识。
藏传佛教理论讲到这个白净识。现在汉传佛教只讲到八识,不讲第九识。第九识其实就是白净识。白净识由什么组成呢?白净识只有证自证分和自证分两个部分,没有见分和相分。因为第九识的证自证分动摇分别,产生见分和相分。证自证分,自证分,相分,见分四个成份一旦形成,就有了第八识。第九识只有两个成份,证自证分和自证分。
自证分其实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我们的灵知。这个灵知它毕竟空,是空明的。为什么会变成白净识呢?因为有无明之故,变成第九识白净识。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证自证分。无明,证自证分究竟是什么样子?
其实无明根本就没有,不存在。是头上安头自己加上去的。成了无始以来的一念无明。
《楞严经》上讲:“觉明明觉。”这是什么意思?富楼那在这个地方提问:“无始本觉空空中,山河大地诸相怎么会形成?”佛问他:“无始冥冥初开时,觉明还是明觉?”富楼那回答:“那当然是要明觉罗,因为本觉不明,要明它才能够觉悟啰!------。”听明白了吗?富楼那这是头上安头,这就是第一念无明的产生!
我们的本觉,我们的灵知,本来就是空明灵知的。但是我们不知道!无始以来不知道这个佛性,它是空灵的,又空又明又灵,了了分明,空空净净。于空明灵知之中生出一个妄想:要明觉本体!佛性本来如此,我们多余生出个不知道而想知道:怎么明?怎么空?于是在这个空明上面,又安一个空,又安一个明。这就叫头上安头。
头上安头就是无明本,头上安头这第一念,就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叫根本无明。因为有这一念无明之故,之后才有见分,相分,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一切一切。都从这一念无明而生。
第一念无明之后,还有枝末无明。枝末无明就是后面八识,七识,六识。这几识见分由无明产生。生于无明更是无明。有见分便会生相分。见分相分对立,于是生分别。有分别则更加无明。见分无明就是变色镜。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就戴上了见分这个变色镜。八识见分一层变色镜,七识执著八识见分就是我,坚固难破,再戴一层变色镜。第六识又分别,执著,选择,又戴一层变色镜。隔着好几层变色镜看问题,所有的问题全失真,都错误。
佛性本来就是觉悟的。本觉嘛,本来就觉悟,本来就是灵明觉照。众生不知道,十分奇怪:哎!怎么是空明的呢?这是第一念。本来是空明的,他还来打个问号!他产生怀疑说:本性怎么是空明的呢?要有空明来照这个本性,这个本性才能空明,不以空明照本性,本性就不空明。这就是第一念无明啊!以此一念无明之故,自己在本性上加了一个空明的概念。一念无明然后又动:哎!怎么会是空的?有空之故,空的相对是有,于是生出万有。辗转相生,无穷无尽。
这个心蕴含在众生的共业之中。诸心乱动:怎么是空的?------。众生之心都这么动。因这个共业之故,心动就产生风大。所有的微尘,邻虚尘啊,风大吹动这些无量无边的微尘。风大之中,所有的微尘根据众生的业力,结成了地水火,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于是相分产生。
相分产生之后,就会产生知见去分别它。分别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个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还有漂亮的,不漂亮的,好的,坏的,高的低的------由此二元的世界产生。
讲到这大家已然明白,这不都是自己设立的障碍吗?执著这些本来就是虚妄不实的东西,一念无明所产生的这个梦幻世界,执著它,执著的不得了。反而让自己再去修行,再去打仗。把这些东西都要破掉。破掉之后再进如来室。你们说:是不是自己设立空城计,让自己去打仗?空城计的主人就是那个一念无明啊!
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这一切东西-----,产生整个娑婆世界的那个父母是谁呢?那个父亲就是一念无明!那个母亲就是佛性。佛性本来如如不动,因为有这个父亲,无明乱动之故,产生了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我们这些人啊,也就生出来了。
现在要回归自性怎么办?第九识的证自证分就是根本无明。把这个无明破掉,白净识就只剩下自证分这个本体。自性显现,回归真如,一脚踏进如来门!
所以我们打仗首要是把罪魁祸首抓住,把它消灭。罪魁祸首一消灭,虾兵虾将全部退兵。什么枝末无明,全部缴枪。这个罪魁祸首根本无明呢,它根本就没有东西。本体本来空明,它头上安头,又加一个空明。根本无明也是毕竟空,般若一照了无踪影!
破根本无明,我们必须要修禅定!深入禅定。方有般若大慧。这样讲人们不相信。不相信怎么办?
释迦牟尼佛啊,太有智慧了!他叫大家打坐,三密加持。修一切佛心中心法。每天禅定打坐四个小时,六个小时,十二个小时,十八个小时。把第七识第六识全部歇下来。长时间不起念,第八识就会空掉。第八识化空会怎么样?第八识那个相分,就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那个见分就是微细的那个心在动。当第八识啪一空的时候,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全没了!全没有的时候,还有个空相。空空的,什么东西也没有。这个空相就是第九识的证自证分,就是根本无明!
有些人修行打坐,坐在那里,空空的很舒服,什么也没有!那个就是空见定。四禅八定。三界里面有个欲界。欲界有四定四禅天,禅天就是四禅。四空天也有四定。你能够什么也没有,空空净净的。就在四空天里。住在四空天就是住在根本无明上面。你要小心哦!
我们修行要学会从根本上修,要先把这个根本无明打破。要把虚空粉碎。虚空就是无边的空境,把这个空粉碎掉。大地平沉就是第八识歇下来,第八识一歇下来就进入空。八识相分和见分一空就进入第九识。第九识这个空空荡荡的,头上安头加上去的这个空啊,就是根本无明!所谓虚空粉碎,就是啪!把这个无明破掉。虚空粉碎的时候,本体的那个自证分,就是我们的佛性立即显现。了了分明,它没有空,也没有不空,它就是那么了了分明,空空无念,无量无边,没有边缘。
如果有个空,那还不是。我们叫本体为毕竟空。毕竟空是什么意思?就是把无明的那个空还要破掉,这个叫破空。把空还要空掉叫空空。空空就是毕竟空,所以我们的佛性是毕竟空,我们一切万法的法性也是毕竟空。佛性毕竟空,法性毕竟空,一切都是毕竟空。见到这个你就见到佛性了。
见到佛性,第九识转为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这个就是我们的法界体性智。没有干净不干净,不垢不净。也没有快乐不快乐。就是常寂光净土。
根本无明破掉以后,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你知道这一切相都是空的,这一切相都是假的,这一切相都毕竟空。知道了,确定知道的时候就不用修了,毕竟空嘛!第七识见分毕竟空。每个念头起来,每个念头毕竟空。前念起来就过去,后面下一念起来又过去。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下心不可得。了不可得,其实没有这个心,这个心毕竟空。正是:“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
六七因中转。先把七识我执破掉,破掉之后,以无我慧调配第六识妙观察,利用这个智慧去成就你前五识。做无量的功德,度无量的众生,你的福报圆满,三十二相圆满,六根非常庄严。像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一样,谁看了谁喜欢。那么庄严,多少世修来的啊!那个六根最后圆满。
然后把第八识化空,大圆镜智显现。大圆镜智显现的时候把第九识根本无明打破。再回过头来,以这个真理观照自己。消除你无量亿劫来,当众生当惯了的那个习气。因为你已经是佛了。叫你马上当佛你不习惯。身上众生习气很重。逐步用佛的真理观照你那些众生的习气,把贪嗔痴着相的习气慢慢消除,这不修,观照就行了。
这八个识跟大家讲一下,增加一个是九个识。把九个识都转过来,成五个智。第九识白净识根本没有东西,它是个空。把这个空破掉,那就是法界体性智。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的佛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了了分明的这个灵知。这个时候你到哪个国家去,到哪个佛国土去,动一个念头就行。谁也锁不住你,因为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布满你的佛性,布满了你的灵知,无量无边,无始无终,不生不灭。这多好!是不是?
有人担心,我成佛了,相都没有了,这个世界还有吗?娑婆世界地球是不是就没啦?你不用怕,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和业力在这里,这个相它不会没掉。现在你可以利用佛的智慧观照你所有的境界,
再看这一切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一切男女老少,全都是毕竟空。众生无始以来的无明业力所形成的山河大地------等等,都是毕竟空。你的见分,就是你的心也是毕竟空。
我们元音老人说:“外不随境转,内不随念走。”为什么外不随境界转?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见一切相毕竟空,见一切相心不动,它怎么会转呢?内不随念走为什么?你每起一个念头,若了这个心非心,知道每个念头都毕竟空,那你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毕竟空嘛,就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毕竟空。你每个念头都毕竟空,你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明白这个心,就是见性!这叫明心见性。做功夫要时时这样做。
我们从唯识的角度这样讲一下,不知道大家听得怎么样?有些人没听过这些理论。听得不明白的,你把它记下来,再自己去参悟。因为时间有限,不能反复讲。不明白的还可以问。唯识的东西就讲到这儿。前面做了一个比喻是空城计。部队演习打仗,实际上是自己设障碍自己来进攻。你如果彻底明白了九个识,你马上发现自己设障碍全是毕竟空,直着往里面走,直达如来门,真是打都不用打的!
释迦佛讲法非常有智慧。直接讲不太容易理解,他拿比喻给大家讲,这是《楞严经》上的比喻。比喻易于领会。
他说佛性就相当于空气里面的湿性。空气当中有湿性,湿性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存在。万物呈现出的许多相里面也有湿性。例如土地里有湿性,墙里有湿性,空气里有湿性水里有湿性,下的雪,冰雹都有湿性。
这湿性就像那个水。水分子是两个氢一个氧组成。元素符号是:H2O。水化成湿性汽体在虚空当中,肉眼根本看不见,也摸不着。它什么样子不知道,但是它存在。我们的佛性也是这样,它尽虚空遍法界,灵灵觉知。就像这个湿性,它尽虚空都存在。虽然你看不到摸不着。湿性通过气温,气压的变化,热的和冷的空气对流交合,就会下雨,或者下冰雹。这就是湿性显相。
冷的热的这些气流,相当于无明。气流与湿性相遇,变化出来什么东西?变化出来是雨水,冰雹,雪水。这些水啊,这些冰雹,这些雪山,相当于我们的相分。这些看得见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这是相分。湿性它变化成冰雹,雨水,霜雪。下雪堆积起来变为雪山。雪山各种各样,冰雹也各种各样,还有冰淇凌,房檐挂下来冰溜子嘛,所以我们这个世界五花八门。
湿性变化的冰啊,雪山啊,冰雹啊,冰淇淋,各种各样的东西。还有吃的棒冰,蛮好吃的。这些看得见的相,都是湿性变化出来的。如果没有湿性,怎么会有那种千变万化?
还有水,水就相当于还没有凝固了的心,你的心如果凝固了就会和冰雹一样。打坐的时候不要老是强压心不动,让这个心死死地定在那里。定个八万四千大劫,再定下去就变成土木金石。你这个心真的会变成土木金石!变成山河大地草木丛林,变成这样一个四大。你的心千万不可以凝固。我们元音上师讲法的时候常说:“你不要死定啊!你死定这个心就凝固了,不动了,变成土木金石!”
当湿性受到风暴的影响,在这个影响对它还没有那么严重的时候,它会变成水,还能流动。这就相当于我们的见分。见分这个心就像水,当境界风一吹的时候,它会起波浪。波浪相当于我们的念头。念头啪起来,又息下去。一起来一息下去。就好像水起的一个波浪又一个波浪。一个波浪起来,另一个波浪息下去。我们的心就是这样,一个念头起来,一下子这个念头息下去了,另外一个念头又起来,另外一个念头又歇下去了。确实像水的波浪一样。
人家比喻说水就像心,那么波浪是不是心呢?那个波浪也是水构成的啊!波浪是水的形状,我们起的念头就是心的变化。那么这个水是不是湿性呢,这空气当中有很多很多的湿性,这个湿性遍满虚空。湿性离开不了水,水就有湿性,这个水性是湿的。
我们起心动念,念头都是由心生起,念头是不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其实也是真如自性。这个能够理解吧?就像那个水的湿性一样。水起波浪如同心生念头,当不起波浪时候你这个心不动,还是像水一样。不管你起念头也好你没起念头也好,它都是水。你看见的,那是粗的念头,是第六识。
第八识第七识念起时,你根本看不到,好像看到没起念头。其实它的念头在动。有水就会有浪,除非没水。就是不起风也有浪。我对你讲,若起风就有大浪。我们的心也一样,不管有境界没境界你的心都在动。让心不动不可能。就像水一样,水时时刻刻有波纹。一旦有风,外面境界一来。哎哟,这个东西这么好!心动得不得了。怎么这个东西这么差啊!这个人恨死他了!心动的不得了,一个晚上睡不着觉。这就是心在起波浪,与水起波浪一样。
如果你在每一次心起波浪的时候,马上知道这心毕竟空,每个念头都毕竟空。你知道水就是湿性,湿性它看不见摸不着毕竟空,水就是毕竟空。而结的冰雹,凝聚的雪山,它也是湿性。冰的性是什么?冰的性就是湿性。这个雪的性是什么?雪的性就是湿性。所以雪山也好,冰雹也好,冰淇淋也好,它们都是湿的。你不相信,拿来尝尝看它湿不湿,全都是湿性。
山河大地和冰淇淋一样,冰淇淋是湿性,湿性毕竟空。那么山河大地是我们的佛性所显现,因为无明之故,凝固了一个山河大地。山河大地既是佛性显现,所以它毕竟空。山河大地就是毕竟空!你如果以这个道理去悟,慢慢的悟,对佛法的理解非常有益。
但是要记住,师父是方便说,打这样一个比喻做方便说。可不是佛性就是湿性哦!佛性用湿性来比喻。无明用冷气和热气气流来比喻。湿性在气流作用下,产生的冰雹,雪。佛性在无明作用下化成山河大地,这是相分。见分相当于没有凝固的水起的波浪。这是用心来比喻。不管你见分也好,相分也好,无明也好,都是你的妙明真心变化出来的!
不管雪也好,冰淇淋也好,水也好,还是风啊,还是热气流冷气流,都是湿性,都是毕竟空。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见一切相都毕竟空。见一切相毕竟空,那就是见如来!你彻底明白起心动念都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妙明真心。本如来藏妙明真心就是毕竟空!真正悟透这理,不是明心见性是什么呢?
讲了这两个问题,师父再跟你们讲《首楞严经》的大义。什么是楞严大义?楞严大义这是直接让你开佛知见!一定要开悟!
整部《妙法莲华经》讲的是开示悟入佛知见。《楞严经》第一个问题,就是讲开示悟入佛知见。整部《楞严经》十万多字,一共十卷。用四卷半将近五卷的经文,相当于拿五万字来讲第一个问题:开示悟入佛知见,就是开示你的正知正见。可见正知正见非常重要!
第二个问题。以正知正见指导你的言行,你的言行符合正知正见,这就是楞严大定!楞严大定没出没入,你行住坐卧当中,都以正知正见指导你的言行。行住坐卧当中,你的心都如如不动毕竟空。外面的相毕竟空,内在的心空空净净。这个定没出没入。睡觉在入定,吃饭在入定,走路在入定,打坐也在入定。这个没出没入之定,叫楞严大定。这是佛的定!
这个定形成之后,第三个问题,行菩萨道,叫做六度万行。有六十圣位:三个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回向、十行、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六度万行修菩萨道。最后圆成你的佛果。所以整个《楞严经》讲的就是见,定,行,果。见则正知正见,定则楞严大定,行则行菩萨道,六度万行,果则佛果。
《楞严经》第五个部分是补充说明,就是助道分。讲的是当你从凡夫开佛知见,到你圆成佛果,整个过程当中会出现的一些境界。当这些境界出现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怎么对待?这叫做七处升沉。讲了七道,六道加一道仙道。遇到那一道时,你的心会处于怎样一个境界。
接下去讲五蕴:色受想行识。每蕴跟你讲十种境界,一共五十种境界。照见五蕴皆空是好境界。其他境界出现的时候,你不要理它,它就是好境界。理它就易着魔!整部《楞严经》讲的就是这些内容。
这部经理论很深,大家不一定看得懂。但是一定要把它看懂!你如果要成佛的话,最好把这部经看懂。一旦这部经看懂了,那你修道就不会出问题。经中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修行到哪个位次,然后下一步怎么用功?非常清楚明白!
现在再仔细讲讲见分,因为这个见分非常重要!《楞严经》的见分这个见,不是戒律的戒,而是知见的见,看得见摸得着的见。看得清楚就是见,要有正知正见。
我们说,要开佛知见。佛陀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一大事因缘而来。什么因缘?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众生也是为这一大事因缘而来。那就是要让自己悟入佛的知见。悟入佛知见,这是大家这一辈子来做人的唯一大事,如果这件事情没完成,而去忙其它东西,那你这辈子就白来!
每个人都是为这件事情来的,为了这一大事因缘而来的。成道的人,大菩萨都是为弘扬此大事因缘而来的。没有成道的人,是为此大事因缘悟入佛之知见。所以,这个问题是最首要的问题,最现实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
正知正见就像大鹏金翅鸟,起飞前脚跟一点地。不点地飞不起来,要点地才能起飞。不相信,你可以试试看。天上盘旋的老鹰,还有大鹏金翅鸟都是这样的。乡下人抓老鹰怎么抓?先挖个沟,一尺多宽二尺深。下面放几个小鸡,放些吃的东西。老鹰目光锐利,一看见小鸡,猛然俯冲下来抓小鸡。沟是空的,两只爪子进了沟,两个翅膀搭在沟两边,爪子够不着地,小鸡跑了没抓住。老鹰想飞,但是两个翅膀架在沟边,脚点不着地飞不起来。老乡就对不起了,把老鹰给抓走了。
每个人修行,如果正知正见不开,佛的知见不开发出来,等于是脚跟不点地。脚跟不点地就是信念不足,立场不稳。非常容易让别人抓走。抓到哪去?抓到六道轮回三恶道里去。对不起,脚不点地你飞不动,就把你抓走,抓到六道轮回永远出不来,所以这个脚跟点地很重要。脚跟点地就有正知正见。有了正知正见,相当于大鹏金翅鸟,脚一点地直飞十万八千里。
释迦牟尼佛在楞严法会上,以阿难为主要对象,专门开示正知正见。先是精细阐述:七处征心,八还辩见。接着讲十显见性,后来开示三如来藏。分成三个方面详细讲述正知正见。
七处征心是怎么回事?征心就是问他,诘问他,心在哪里?让阿难把心找出来。阿难说:“心在我的身体里面,在我的六根里面。”佛说:“心在你的六根里面,那你怎么没有见到五脏六腑,而见到外面呢?”佛的意思是说,心在里面肯定见到里面五脏六腑了,见不到五脏六腑,只能证明心不在里面。
佛又问他心在哪里。阿难说:“那么心在外面,不在里面总在外面嘞,反正我有这个心,是吧?“释迦牟尼佛说:“如果心在外面,那么你的心就能看到你的脸啰?那你怎么看不到你的脸呢?人家打你,你觉得有痛。如果心在外面,你怎么会觉得痛?你有两个阿难吗?你怎么是两个呢?你如果一个心,心在外面,那你又不能看到自己的脸,人家这个打你又感觉到痛。说明你这个心也不在外面。不在外面。是否在中间?”------前后一共从七个处所来找这个心,问这个心,最后结果是:根本找不到这个心。
这个心,本来就是毕竟空。前面讲了水本来就是湿性,本来就是毕竟空。那个水是因为大风,热流寒流之故才产生。比喻水是心,那个水是妄心,因为无明之故,以风暴之故产生的水。我们因为无明之故,动的念头。所以这个念头,执著分别的那个心,就是妄心。既然是妄心就是没有,就是不存在,就是毕竟空。因为毕竟空,所以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闭关九年,坐在那里不动。二祖慧可知道这是个高人。自己的心整天烦恼不安,必须找大师指点。他跪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求法。在雪地里冻僵了,别人把他抬回去。苏醒过来,又回去跪在那里求。达摩祖师看他心这么虔诚,就出定问他:“你跪在这里,有何所求?”他说:“不求什么,请师父给我安心。我的心不安,整天烦烦恼恼的。”达摩祖师太厉害了!他说:“拿心来与你安。”这个心在哪啊?慧可一找,找心找不到,毕竟空当然是了不可得。慧可老老实实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于是说:“与汝安心竟。”也就是说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
慧可在觅心中发现此心本空。心若真空,烦恼何存?慧可一下子悟到修行的窍诀:若时时观照此心安住毕竟空本位,一切烦恼尽除。心空无住,处处自在。达摩祖师果然大手笔。一句话了断千年无明烦恼。徒弟的心安好。即时进入保任,长养圣胎。
觅心了不可得。心由无明之故而成分别执著之妄想。一个念头起来,一个念头灭了。又一个念头起来,又一个念头灭了。三心了不可得。《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当下这颗心刹那刹那生灭,了不可得。不要烦恼,没有心烦什么啊?心是毕竟空。烦恼何处生?
那么性有没有呢?有些人说无自性,是指自性毕竟空叫无自性。并不是说没有性。没有佛性怎么成佛?如果著在自性上,那是错误的。小乘,南传佛教讲了自性见的观点。不否认人有自性,自性本来存在。应该说有自性。但是自性是了了分明,一尘不染,毕竟空。所谓毕竟空,既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同时又一法不遗,万法具足。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不立两边,绝对存在。
真正打破无明,你就能见道。只要见到一回,你就知道:自性本体无量无边,一尘不染,一法不立,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垢不净,而了了分明。这个灵知自性存在,既存在又毕竟空!
释迦牟尼佛讲十显见性:见性是心、见性不动、见性不灭、见性不失、见性无还、见性不杂、见性无碍、见性不分、见性超情、见性离见。从十个方面,把性的空有关系显示给大众,显示给阿难。《楞严经》有偈颂:“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禅宗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大家体悟一下。心就是起心动念这个心。起心动念这个心是生灭的。生灭的这个心,其实就是我们八个识里面的见分!见分因为无明之故动摇不定,像波浪一样,起来一个念头,消失了。又起来一个念头。从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到第六识意识,到第七识,一直到第八识都有见分。前面的比较粗,越来越微细,到第八识这个见分就相当微细了。要通过第九识那层无明的大门,你才能见到我们的真如自性,我们的佛性。所以第八识那个见分,怎么能够见到佛性呢?
你要把见分全部歇下来,心念静止,没有了见分,心空下来。打破无明虚空。佛性当即显现。所以说你的心不能到,你这个见分不能到。见息心空,无心无见,这时本体显现。无心无见,哪个见本体自性?这个明白吗?
前面我讲过唯识理论。第九识有两个成份:证自证分和自证分。从第一到第八识都有四个成份: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你要见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个法身,那个灵知自性。就要打破无明,你要把八个识全部一切相分,一切见分全部停下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地平沉。大地平沉之后,还有虚空一样的空相在。这个空相就是无始无明。要粉碎虚空。虚空粉碎,法身显现。也就是说,整个心意识全部停息,无明虚空也消失,法身本体显现。那么此时由谁来见?若确有能见法身者,能所又生,重入二元,法身如何显现?见是见不到,“见不能及。”叫做心行处灭。说也说不出,“见犹离见。”叫言语道断。言语真的讲不到。你心行不到,怎么讲得到?心行得到才讲得到,因为言语是从心说出来的。
慧律法师讲:“他母亲八十多岁了。问他:师父啊!什么是明心见性?师父伸出大拇指。母亲说:哦!明心见性是大拇指啊!慧律法师只好说:你先不要问这个问题,好好念佛吧!好好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时自知。”
佛讲法的时候,有外道来问佛:“如何是佛?”释迦牟尼佛默然。什么意思?不说话就是说,这个心啊没法向你道!我心不能动,我一心动,佛体就不显现。心不动的时候,法身才会显现。这外道很厉害,它当时就明白了,欣然顶礼而去。
佛身边有侍者问:“你没跟他说话,他怎么就顶礼走了?”佛说:“你不明白,他明白!”当时的情况是:心行不到,只能默然。默然时一念不起,心如如不动,法身显现,绝对的那个心显现。所以人家外道体悟进去了!
《楞严经》偈:“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这个偈言相当有名。我们的心,此心所生起的观照智慧,也可以叫“见”。这个偈专门阐明的是:见或者叫观照,与自性本体的关系。
“见见之时,”是说当你见到这个佛性本体的时候。后面那个见,是指佛性。“见非是见。”这个偈言非常不好理解。如果我们把中间的关系解释清楚,理解并不难。
前面反复讲了很多,只有八个识相分见分和无明妄想全部化空,空也空掉,佛性法身本体才能显现。只要有“见”,绝对之法身不会显现而落入能所二元。这么一说,明心见性中的见性二字永远不可能成立了?其实法身本体确实是“见不能及。”不可能为见所见。那么明心见性者所见的究竟是什么?
其实见性者,所见非假。佛陀已然讲得很明确:“见非是见!”。因“见未能及”,所以“见非是见”!那么见性之人见到的是什么?实际上是: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片毕竟空冥之中,意识见分初初生起时,法身自性隐没的一刹那间,空灵智慧的自性本体在意识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也可通俗的比喻为,留下了一张照片或一段录象。“见见之时”,见的是这个印记!既是印记所以说“见非是见。”虽是非见,照片录象之真确与本体无二无别。称为见性绝非妄语!因为你不能说照片上的形象不是本人!“见犹离见,见不能及。”是说起心动念这个心,这个意识见分是不能达到真如自性本体的。
这样分析你们应该能够明白了。第八识里面的见分打破放下,所有的知见放下,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万相都化空,一切一切都毕竟空时,你就见到法身。见到法身之后一定要回头,一定要翻身!你可不要不翻身。见到佛性之后要加力参悟,为什么呢?你不悟就可能死在佛性上。佛性是如如不动,不垢不净,一尘不染,一法不立,不生不灭,不动不摇。沉入佛性,寂静不动则不能起用,所以你要翻身。
翻过身来你就会体悟到:虽然寂灭仍有相分。为什么?你认为你没有相分啦?确实寂静之中,你心不动就没有相分,没有见分。但是一切众生并无根本变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还在打妄念。所以相分依然昭昭,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宛然如昔。
你应该体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一切的相分全是自性的显现。既然是自性的显现,自性毕竟空,所以这山河大地一切一切全是毕竟空。
佛性不是死的,它会起心动念。你的见分,就是每一个起心动念,如果没有无明,不戴变色眼镜去看,这个起心动念是毕竟空!看这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一切一切毕竟空。这是你真如自性起用。所以“若了心非心”,你了解这个起心动念,这个心是毕竟空的话,那你起心动念的这个心,就是真如自性!
真如自性就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真如自性,和真如自性相吻合。但是你如果认为,起心动念这个心是我,是我在起念,你有我执在那里。那么这个见分就是我,这个相分就是我所拥有的。这些山河大地,这些洋房,这些汽车------是我拥有的。我这个身体是我,这个思想是我,这个见分是我------,你这样就把自己给困死了!把虚假的东西当作真的,把毕竟空的东西当作真的,是无明之故!
把无明破了,你知道一切毕竟空。既然是毕竟空,执著它干嘛?了知万象毕竟空,你还把自己捆住干嘛?为了吃饭穿衣,为了名闻利养,整天忙得不得了,烦恼得不得了。有什么好烦恼的?有什么好忙的?这都是自己设立的空城计!无明设立的障碍!让自己去破吧。
什么时候,你明白了这些东西全是毕竟空,都是假的。摆在那里做个样子看的。走过去用脚一踢,全都倒了。接着往前走,大摇大摆走进如来室。怕那个纸老虎吗?根本不是真的老虎!
如果我们不知道真相,无明不破的话,把它当成真的。你跟它打架,怎么打都打不过它。你有多大力气,它就有多大的力气。人家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你怎么打也打不过它。你如果知道它是假的,放下不用打,就已经是了!因此要看破再看破,放下再放下!那就是自在啊!大摇大摆走一遭,多么潇洒自在!
第三个问题讲三个如来藏。见性之后,再翻过身来。翻过身来时讲三如来藏是为当机。哪三个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是什么?它把一切万法都回归空性,回归毕竟空。所谓万法包括哪些内容?先讲色受想行识,五蕴是空。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度一切苦厄的时候,色是毕竟空,空也是空,就是空空。空是毕竟空,色也是毕竟空,所以空就是色,色就是空。所以说:色声香味触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第一层道理:五蕴皆空。
色受想行识五蕴。色就是这个色身和外面的山河大地。受就是感受。想就是想法。行就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不停的想就是行。识就是你的分别执著心。识有深浅之分,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这些都是毕竟空。既然都是毕竟空,色受想行识,那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本如来藏真如性就是毕竟空!色受想行识也是毕竟空。色受想行识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二层道理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毕竟空。这六根也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一摸鼻子还在。怎么会没有呢?空不了,他就矛盾起来。
要知道,这都是毕竟空!色身全是毕竟空。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是毕竟空,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佛性啊!我们看到每个人都是佛,每个人眼耳鼻舌都是佛性所化,每个人色身都是佛,都是毕竟空嘛!所以佛看一切东西全是佛,眼耳鼻舌身意全是佛,包括身体。身体也是六根嘛!
第三层道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毕竟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毕竟空。毕竟空就和我们真如心一致,所以说六尘,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一切的东西全都是毕竟空,一切的东西都是妙真如性,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什么是佛?门前那颗柏树就是。什么是佛?大雄宝殿上坐的也是。大雄宝殿坐的不会动,佛会动的。那么什么是佛呢?还是大雄宝殿坐的那个!这是赵州老和尚说法。你知道色声香味触法,一切的六尘全是毕竟空,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你就明白柏树,木佛象,就是法身,就是佛!
六根对着六尘,产生六识。六识就是我们这个心。 “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这是佛讲的。心每起心动念都是毕竟空,起心的六识,全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那就是全世界所有的东西,心法,色法无记法,所有的一切万法十八界,都是毕竟空,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就叫做空如来藏!这个空是毕竟空,不要当作是空有的空。把这个空还要空掉,那叫做毕竟空。毕竟空就是妙真如性,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二个讲不空如来藏。天台教三观:空观,假观,中观。在《楞严经》上叫做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是什么呢?
这是富楼那问佛问出来的。他说:“既然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毕竟空,那么为什么又要有一切众生,山河大地-----这些是怎么生出来的呢?”由这一问,释迦佛才讲了“觉明明觉。”
前面我们讲过觉明明觉。佛问富楼那:“是觉明还是明觉呢?”富楼那说:“那当然是因为本觉不明,要明它才觉的啰!”其实这就是无始一念无明,一切山河大地从此而生。佛讲过一切山河大地从这一念无明而生。那么从无明而生的山河大地也不是没有啊!看得到,摸得着,明明是有。山河大地,万事万物------,但是这都是假相!这叫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看的一切色相有,这一切色相都是假相。这就叫假观
天台教称空观,假观,中观。假观看一切东西都是假的。所谓假的,是因为这相是假相。是纸老虎。摆出来给人看,别怕它,不要把它当回事,都是假相。你要知道,它都是毕竟空的!这一切假相全是毕竟空,这一切假相也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就叫不空如来藏!
众生存在,有无量无边的众生。由无明之故,造无量无边的业。有业力相续,所以有世界相续。这个世界不可能超越成住坏空!它循着成而后住,住而后坏,最后化空的规律运行。住一段时间一定会坏,进而有空。我们人类同样有生住异灭。一切万法无不如是!不可能留下任何长久真实的东西,所以都是假相。就叫做不空如来藏!但要知道这一切万相都是毕竟空,必须回归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不空如来藏就是,有而无恒终将坏灭。所以不真,可称为假!这些有,分为世间相续,业力相续,众生相续。《楞严经》上讲:这些相续存在,但都是假相,都是纸老虎,都是毕竟空。若能回归毕竟空,那这一切假相就都是法身,都是妙真如性!你要这样去认识,你就圆融过来了,就不会矛盾了。看到有,是毕竟空,看到空,也是毕竟空。你就不会对空和有同时存在感到矛盾不通。你不会怀疑,不会好的和坏的在这里矛盾,不会爱的和恨的在这里矛盾。都是毕竟空,你起心动念,每个念头都是毕竟空。你爱什么?你恨什么?你矛盾什么?你烦恼什么?都是毕竟空!
最后一个讲空不空如来藏。什么叫空不空如来藏?就是说既是空的,也不是空的。非空非有,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如来藏讲二十五有空,十八界空,加上地水火风,加上五蕴,一共三十空。就是三十毕竟空
眼耳鼻舌身,这一系列假相不是没有,但这是假相。就是说它是生灭变化的,无常的,有而不可得。它由邻虚尘组成,缘起性空,缘起无自性。一切万法都是缘起而有。缘起没有自性,叫做毕竟空。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就是一切看上去不空的东西,这一切假相,都是空的。空之中又会显现万相,所以叫空不空如来藏。
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启用《金刚经》的法理。整部《金刚经》讲了四个字:不即不离。就是空不空如来藏。《金刚经》重点讲空。众生心地不空才讲空。讲有显空,讲空显有。《金刚经》教我们怎么去做?一定要记住:不即不离!不即就是不要粘着。因为那是空的。空的就不要去粘着,空的你怎么还粘着?不离就是不必离开这些假相!不必离开这些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不必离开这个娑婆世界。虽不离开,当下就空。不离裟婆五浊,当下西方极乐。所以叫不即不离。
当你碰到事情的时候,也不能逃避现实。要启用不即不离四字诀!不要当真,不要粘着上去。当真就要起烦恼,就要起贪嗔痴。所以叫不即。也不要离开你周围的外界因缘。该上班的上班,该做妈妈的做妈妈,该做媳妇的做媳妇。做好你的媳妇,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好你应该要做的事情。这叫不离!让你的习气,所有的贪嗔痴,在做事情的过程当中,逐步磨练掉。做到不即不离,就是空不空如来藏。
前面所讲的唯识理论,今天讲的八识,重点讲过的二个比喻,七处征心,十显见性,加上最后这三个如来藏。如果师父讲的,你全部明白,你就是明心见性!我对你讲:你若毫无疑问,完全听得清楚,完全明白,这就是明心见性!!你如果不明白,再好好的去悟。
这就是圆融无碍,毫无矛盾。性就是心,心就是性。起心动念就是性。禅宗讲心就是讲性,讲性就是讲心。真如妙心,真如自性,心性不二。妄心实不可得。真心了了分明。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能够圆融得过来。然后你用功就安下心来了。该用功还要用功,该打坐还要打坐。打坐为了提高你的定力,打开你的智慧。逐渐你的心会慢慢清净下来。心不清净,师父这样讲法,你听不进去的。我跟你讲:你心很清净,我这样讲,你句句都能听进去。你如果思想开小差,想这想那,你就听不进去。你一心一意全神贯注,每句话都听进去记住。回去之后,反复的想想,消化吸取,最后都变成你自己的!这就是闻思修,明白吗?
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重要问题:打坐不要求开悟,明白了就是!你不要去求,那必然入不了定。关健是把道理搞明白,明心见性的道理明白了就好!不要去求明心见性。每个人都可以明心见性!通过这次打七,一定能明心见性!一定能!哪个人不明心见性------那没办法,下次再来打。通过这个打七,我是希望每个人都明心见性,回去好好用功。即生成就,圆成你的佛果!
希望几年之后,你坐在这里,由你来讲。你把我的话全部讲出来,你一定有新的发挥,那时就是你的话,不是我的话了。
今天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慈悲,让我有这么多的时间,能把我想讲的话讲完。
印心宗大灵岩寺第十届佛七 --第一七第三天
乘一法师开示
好,大家合掌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
好 放掌
今天是我们打七第三天,诸位同修都很精进勇猛。可以说都出现了很多的境界 有些是手也没有了 身体也没了有些是看到光明 还有些呢是听到不同的声音 都出现了很多的禅定的境界 那么出现这些境界, 我们不要去理他 凡所有相 都是虚妄的 我们的法身是无相的 所以说我们要一心地用功,不要理睬这些虚妄的境界 就是我们打坐的时候,要一心的念咒 一心的听咒 要念得清清楚楚 要听得明明白白 你这样才不会起妄念 不然的话你的妄念会起来 所以你这个松紧度 念咒的松紧 你自己摸索去掌握 也不要把这个咒提得很紧 入不了定的 二个小时四个小时坐在那里很紧张 精神不得了好 一点入不了定, 也不要太放松 太放松了你就妄念很多 这个松紧度你要自己摸索一个刚好恰到好处的一种境界 就是我们元音老人所讲的 就象手里抓了一只小鸟 麻雀 这个手里抓着这个活里活泼的麻雀太松了 一放松麻雀就飞掉了 你太紧了  捏得很紧 这个麻雀就要被你抓死 你要不紧不松 它飞也飞不掉 你没有把它抓得太紧抓死  你要掌握这样子,你慢慢的 你就会慢慢慢慢地入定 不然太紧张了 抓得太紧张  你就入不了定 你放得太松 它就打妄念 是吧 所以这个念咒 平时我们打坐的时候这个念咒  这个松紧度你们要自己把握好 就是说摸索摸索 体悟体悟 念咒的时候  还有一个呢 这个手印也不要举得太高 举得太高了你很精神 一般在胸口这个地方 然后呢也不要太低 也不要倒下去,倒下去就会打妄念 就会昏沉 举得太高了就会很精神 所以这个手印调整呢 当你有一点昏沉的时候手印举起来 当你很清明很清醒很有精神的时候 手印放下去点 要这样放轻松一点 好  说这两个 一个手印 一个咒 你们要自己来调整摸索 这样呢 你们会渐渐渐渐得入定
那么入定这个 我们打七就是克期取证 让你们要明心见性 明心 首先要见性 是吧,要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见到我们这个无相的真如自性 怎么样才能见到 也不要去求它 你要掌握我们这个心中心法的诀窍 你自然会能所脱开 能所脱开自然会见到我们这个佛性 所以我们元音老人说 当你前念已过 后念未生 这中间了了分明的灵知 你回光返照一下 这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本来面目佛性。当你前面念头已经过去了 后面念头还没生起来 在这中间是空档 也就是说一念不生 这个一念不生的时候其实呢 那么说见到这个佛性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个灵知之性是一样的。 但是呢这个见有深浅之分 也就是深浅之分 怎么个深浅之分 当你睁着眼睛 睁着眼睛的时候 你可以看到外面的相是吧 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 这个前五根 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  外面这个眼识  眼睛对着外面就看不到 外面是相 眼睛睁开是看到外面的相 外面是相分  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这一切都是相分 你眼睛睁开就看到 眼睛闭上就看不到
眼睛闭上的时候 你这个眼识见分和眼识的相分就脱开 眼睛闭上就脱开 脱开的时候 你一念不生 眼睛闭上一念不生 就是你了了分明的灵知 换句话 你眼睛睁开看着这个相看着这个相 你一念不生 也是这个相毕竟空 你一念不生 好多人修行修到一定程度会 就是说 走到哪个地方 一下火车 我接到有些学生的电话 他下火车的时候找不回去 因为那个城市就是他家 他对这个城市很清楚 他回家的时候下了火车之后不知道自己在哪个地方 然后家在哪个地方他自己不知道 他这念头一个都起不来 叫他起念头起不来  他想不起家在哪个地方 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就是这种境界  明明的睁开眼睛看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但是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他会这样子 所以这个就是睁着眼睛看一切相的时候 一切相它就是毕竟空 是个影子 心一念不生 这个时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这灵知就显现 然后 我们就是说闭上眼睛 眼识和这个相也会脱开 一念不生 这个了了分明的灵知自性 就是你的佛性
再深一点 再深一点就是说 当你的思想 就是我们的意识 意识里面 这个八个识每一个识里边都有四分 昨天讲了 当你的意识 就是思想 这个思想不想的时候 没有念头的时候 这个时候你的前念已过后念未生 这个思想就停下来 停下来等于就是说你一个概念都没有 这个时候你的相分和见分也脱开 你的第六识的相分见分脱开 然后再深一点 再深一点就是我们第七识还有个相分和见分  第七识的见分和相分脱开的时候 你的身心你的身体都没有了 你感觉到没有我在了 我不知到哪里去了 这个手也没有了脚也没有了 找不到 身体也感觉到空空的没有身体 坐在那里好像身体是空的  就感觉到有个人坐在那里但是就是身体是空的 这颗心还在那里 这个心还一念不生 这种境界呢就是我们第七识脱开 然后再深入一点 深入一点就是第八识脱开 第八识脱开来的时候 第八识这个见分相分啪一脱开的话 那样的话 就是山河大地草木树林男女老少所有的这些相 和你第八识里的见分所起的念 都没有 这个时候是大地平沉 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相你就是看不到 你就没有这种图案 闭着眼睛没有这种图案  如果再深一点 你睁着眼睛看不到 看不到有房子 这个就比较深了 睁开眼睛 看不到有房子 看不到自己的身体 自己就在房子里这个地方转 但就是看不到房子 看不到山河大地草木丛林 这种境界 我们元音老人在书上写过的 就是说他早上打坐 打坐完了去上班 走到电业局的路上的时候 走着走着什么都没了 那么多车在路上跑那么多高楼大厦的上海 他看不到有房子看不到有车 看不到有人 就自己感觉到往前走 走到邮电局快到了 感觉到了 这么一个念头一起 睁开看邮电局大门就到了 这是我们元音老人那时候在书上写的这种境界 这就是第八识完全的脱开了 喔 脱开睁开眼睛找不到相
我前段时间还接了一个电话 上海一个居士 这个居士是个教授 也是年纪比较大了 但是呢 他也是元音老人当时灌的顶 后来呢又因为碰到我了 他一直跟着我他原来修法的时候手结心中心的手印结不起来 灌顶灌了之后手印结不起来 很硬 后来元音老人说你不要修心中心 你就修大莲花咒就行 他一直就修大莲花 很虔诚 后来到了五明佛学院的时候他在那里碰到我 那时2001年了哦 然后一直有什么问题就问我
他前段时间我在崇明岛的时候 有一天到了晚上时候打电话来 他说 师 父 刚才我什么都没有 我睁开眼睛找不到房子 不知身在什么地方但是也没有房子 也没有什么东西 自己身体也找不到 没有了 他那个时候是念普门品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天这样念 每天打坐 每天念咒 他一天的时间都安排得紧紧的 反正除了打坐就是念咒语看经典 他一个人在家也没什么事 整天这么折腾 完了之后 打电话来 说刚才师父这个什么也没有了 真能够有这么种境界 所以我们功到自然成 不要求 不要求 然后再深一点 第九识昨天跟你们讲的这个第九识 第九识叫白净识 白净识就是还有个空在 就是无明 就是一念无明 就是根本无明 也叫无始无明 无始以来无明就有这个无始无明 是我们众生啊和那个佛性是同时双胞胎来的有佛性它就有这个无始无明 佛性就是没开始它就有 就无始也无终 而这个无明可以通过修行把它打破 断掉 它无始以来就有 但是呢它可以终止 当你把这无始无明打破的时候它就终止了 无始无明就是头上安头 本来是觉明他认为这个本觉不明 在这个本觉上安一个明 安一个空 本觉本来就是空明的 它认为这个本觉不空明 一个本觉上安一个空明 这个本觉才能空明 就是这个一念无明 头上安头 所以说呢 造成这个第九识白净识 白净识没有相分和见分 没有山河大地 没有男女老少 空空净净的 但是还有个空在 就落在那个空上 所以呢这个第九识 无始无明也给它打破 打破了的时候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显现了 完全显现 这个佛性完全显现  所以说呢这个脱开 有人问师父 这个脱开什么境界 师父今天跟你们讲这么多个脱开 都一样 当你睁着眼看一念不生 前念已过后念未生 这中间这了了分明灵知和你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所见的那个佛性一模一样 但是呢它的功夫有差别 就是说这个人的承担能力和道力有不同 他完全见到了就毫无怀疑,你如果就是前念已过 后念未生 这中间怎么一念没有我身体还在呢他体悟了 但他体悟不到身心世界全部化空 空也没有 那种境界他不能够亲自体悟到 所以他的力量就不够 如果这种境界自己啪一下子体悟到了 法身显露了 见了一次 那你永远永生包括下一辈子再下一辈子 无量劫以后 你都不会忘记  只要有人跟你一提你就能明白  你如果前念已过 后念未生这么体悟一下 哦 这就是佛性你也知道这就是佛性 这确实是佛性没差别 但是旁边的人一说 那个不是啊 那个怎么是佛性啊 你就怀疑 你的力量就不够 所以虽然见性是相同 平时见这个性这个道理都跟你讲明白你也悟明白 但是功夫还是要做 昨天有位居士同修 说 师父啊 今天你跟我们都讲得这么明白 那我们都清楚了 听得 那我们都不用打坐了 不用用功了是吧 都明白了 都明心见性了还用功什么啊他这么问  其实这就不对了 明心见性是修行的第一步刚刚开始修行 在明心见性之前 都不叫真正的修行 都不叫正行 换句话说 盲修瞎练 你不知道怎么用功是对的 你都不知道什么是心 什么是性 然后呢整天这么折腾自己 你不知道怎么折腾是对怎么折腾是不对 等你明心见性之后呢,你知道 心也是毕竟空 相也是毕竟空 心和相都毕竟空   连这个空也空掉 那么这时我们的佛性尽虚空遍法界 知道这个道理之后啊 那你时时观照时时保任观住这个心不执着 观住这个心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时时这么用功 观不住 念头很多就念咒 赶紧把咒提起来就这么念  “嗡巴拉巴拉……”可以念个六字大明咒 “嗡嘛呢呗美吽” 念个大随求的心咒“嗡嘛呢达里……”  哦我们这些禅宗的大慧杲祖师 开悟后就念这个大随求咒 我们虚云大和尚开悟后就念这个六字大明咒来保任的 所以我们如果这个心念头很多 观不住的就赶紧念咒 如果说能看住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就看住它不要想 不要无事找事 禅宗有句话 不要没有事情找事情做 你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你不要打妄念 别找个事情去想一想 如果有事情来的时候 好好的以无念应万法 每个念头起来去应付每件事情 应付的事情是毕竟空 我每个念头起来是毕竟空 叫无念 无念就是叫毕竟空的念 就是空 把这个空还空掉 还空掉叫无念 就是每个念头起来都是毕竟空那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 然后来应付外面的相 都是非相 就是一切相都是毕竟空  无念应付一切万法 这样去做事情 你如果时时观照 这样去做事情的时候 没有事情你时时观照这颗心一念不生去用功 就是了 所以说呢 我们这个脱开的境界不一样 每个人这个脱开的境界不一样 但是见的性都一样 你记住 那么你见到这个性之后 把师父昨天讲的这些道理把心的道理悟明白 然后时时观照 这么用功 最后真正的功夫就在于打成一片 你如果行住坐卧 一切日常生活工作当中 24小时你这颗心都不烦恼都不乱 碰到事情也是那么空空净净 没碰到事情也是那么空空净净 事情过来的时候你也不会起烦恼 好的事情来的时候你也不是那么生欢喜 毕竟空 坏的事情过来的时候你也不会起烦恼 也是毕竟空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 你才能打成一片  一定要这样做功夫做下去 所以 我们今天 出去看了 有些人就不这样用功 在打七过程中不这样用功 更何况在家里更不会这样用功 那你修10年也没用
我们元音老人说修这个法三五年打成一片 修这个法 王骧陆上师说 修这个法三年就能打成一片 后来元音老人怕大家不行啊整天思想开小差 乱想 所以加上两年 说三五年打成一片 现在看来如果大家是这样用功 整天这颗心到处跑 找人说话 没有事情的时候找人说话 它寂寞不住 你这样就不容易功夫做的上去你就是很明白知道 那也都是口头明白  你的功夫做不上去的尤其打七过程中 下座之后 更得用功 时时观照你这颗心 一念不生 就是把座上一念不生功夫 移到座下来 时时观照这颗心
所以为什么要你们止语啊 不要说话 可是我们人说话说惯了 不说话很难受 要找个人说说 所以你这样你的心就看不住所以还是希望大家按规定来 下座之后不要说话  因为我们这个脱开啊不一定在座上 你座上很紧张的时候 不一定能脱开 一下座一放松的时候 啪一下子 什么都没了  你不要把下座看得不重要 下座就可以放野马 这个心可以乱动 就可以找人说话了 不要这样很多人打开的时候都是在座下 不一定在座上 座下也只有我们如法的用功 所以说这件事情我们今天已经第三天了 大家都有境界 所以我们这样讲一下 也就是说 说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昨天讲的这颗心 明心见性这个道理的起用 如果这样去起用 就会组成你的楞严大定
楞严大定昨天还没讲 因为昨天讲的是见 正知正见 楞严大意 第一个问题就是正知正见 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说七处征心 十显见性 三如来藏 空如来藏 不空如来藏 空不空如来藏 这就是我们说的是起用 起用的转身处 也是师父前天给你们念得那个偈的三句话 就是中间的 佛心中心法何妨密净禅 本法无无法 就是我们的空如来藏 本法无无法 法法皆本法 就是我们说的不空如来藏 一切万法都是本法 回归本法 无念应万法就是我们的空不空如来藏 不即不离无念就是自己毕竟空的念头 去应付一切万法 一切万法也毕竟空 以无念去应万法 所以说呢 要这样去领会  然后利用这个道理参如来藏的道理 去指导你的言行做功夫 不要停在空无的状态 什么都没有停在那里不动 不行 要转身处 转身处  就是不空如来藏就是法法皆本法 无念应万法 要启用 这就是转身处 不然你说 法身是一念不生 一尘不染  一法不立 那你不能起念  那你不能起念你怎么做事情啊  还要起念 起的每个念头都是毕竟空 起的每一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 那样的话你就每个念头起来都去做一切事情你就不会烦恼 这就是转身处 我们学太极拳的人 打太极拳两个人  最后打打打 把你逼到那个角落里去 你如果不转身 你就死在那个角里 所以他“啪”把那个力一引到边上去 他人啪过来转身  你不转身 你就死在那个角落里 逼在那里了  所以太极拳要转身是吧  那么我们学佛也要转身  你见性之后要转身起用 活里活泼的 这样
所以今天接下去跟大家讲一下楞严大定 楞严两个字 首楞严什么意思  首楞严 佛在《楞严经》上讲到这个首楞严啊
他在涅槃经上 大般涅槃经上来解释这个首楞严是什么意思  首楞严是一切事究竟坚固 不坏 这就是首楞严 坚固不坏 金刚不坏 那就是说 我们这个首楞严大定是不会坏的这个首楞严大定就是佛的定 它没出没入 不会说我们入定了 哦然后最后又出定了 那没用 有出有入的定 那就是定会坏啊 你坐在那里人家说几句话 吵死了啦 那就是说几句话就把你的定坏了是不是  所以那都不是正定  真正的正定 入万人之中如入无人之境
千军万马你进去 没一个人在 呵呵 那才是真正的大定 那是真正的开悟人 所以说我们就要修这个楞严大定这个楞严大定以正知正见 就是智慧 我们佛的正知正见就是智慧 以这个智慧指导你的言行 让你的心如如不动 你的心不动就是定 你的心不动就是戒 这是戒里面最高的戒  叫佛戒 佛戒是持的是心戒 心戒呢和我们平常说的这个事情不能做这个事情不能做 那是我们比丘250条戒 我们比丘尼有348条戒  我们菩萨有十重48轻 我们在家居士有五戒十戒 还有八关斋戒 是吧  这些戒都是从相上来戒你的心 那么真正的戒是我们的心戒 所以我们心中心法要持这个心戒也就是时时观照你这个心不动 动而不动 不动而动 是吧  虽然起心动念 毕竟空 那就是不动 要动上有不动  不动上呢 就是我们这颗妙明真心是不动的 如如不动 它可以起心动念 它可以动 不动上还有动起心动念动的时候 毕竟空 动而不动 所以说这个就是不动之心 这个心戒让我们的心要持 做一切事情的时候 这颗心要这样不动 保持这个心不动 这个就是真的戒 佛的戒以佛的戒 和佛的智慧 福德 佛知见 前面一个见哦 佛的正知正见那是看不见的见  后面那个戒是佛的心戒 是戒定慧的戒 菩萨戒的戒 这两个 组成一个楞严大定 楞严大定是由佛的正知正见和佛的心戒 也就是以智慧和戒律组成的一个定  这个定叫楞严大定所以我那个《楞严八十分义》上 我第一次看到 我们徐老给做的那个序上 他说这个楞严经啊 是开悟的经 是证道的经 是成佛的经 它是以佛的智慧和佛的戒 组成你的定 叫楞严大定我是从他那里看的 我今天才讲这个话 徐老的话今天拿出来
给你们讲  这个楞严大定啊 他说没出没入 行住坐卧当中 做一切事情能够动而不动 能够不动照样动这就是楞严大定 所以它没有出没有入 行住坐卧做一切事情的时候 它心如如不动 起心动念的时候 每个念头都是毕竟空 看到一切事情做一切事情的时候 一切相 都是毕竟空它要这样 就成这么一个楞严大定  那么这个楞严大定怎么修刚才讲了这个知识 楞严大定  这个楞严大定怎么修这个楞严大定就是说我们明心见性之后必须要修的第二步 楞严经上讲的是第二部分  第一个部分四五万字也就是四万多字将近五万字讲这个正知正见 然后第二个问题讲我们这个楞严大定教大家以佛的正知正见 指导你的言行举止 佛的正知正见是什么 你的心毕竟空 你的相毕竟空 见一切相都毕竟空 那就是见一切相都是如来  你的每个念头起来 每个念头都是毕竟空 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以这样的道理来指导你的言行举止 你碰到任何事情 你做任何事情 你时时以这个佛的正知正见来观照你这个心 你的心起贪嗔痴 哎哟 看到这个东西怎么这么好 这么漂亮 我喜欢它好 你赶紧 这是毕竟空 毕竟空 赶紧(用)这个道理指导它 佛的正知正见指导你的心 不能黏着 不即不离 也不要黏着它 也不一定要离开它 嗔恨它 嗔恨它 就推开它  黏着它就爱它 不是爱就是恨啊 凡夫我们众生就是所以你也不要爱也不要恨 也不要黏着 也不要抛开 不即不离 让你的心保持这种平常心 所以以这种正知正见指导你的言行 让你的言行符合佛的正知正见 如果你的言行不符合这个正知正见的把它修掉 这叫开始修行哦 都听明白了 你把听明白的这个道理 用在你的言行举止 就是开始修行 这才开始修行 真正开始修行 在不明白之前那都谈不上修行 因为修行的话你要修你的言语和行动嘛 修你的行,行为准则嘛 那么你的行为是不是符合 要有一个标准啊  这个标准就是佛的正知正见  用这个正知正见为标准衡量你的言行符不符合佛的正知正见  不符合佛的正知正见把它修掉 符合佛的正知正见的把它发扬光大这就叫修行 如果你能够做到你所有的言行都和佛的正知正见一样 起心动念 做一切事情都和佛的正知正见没有差别 也就是说随心所欲 起心动念 做一切事情 都和佛的正知正见一模一样我们孔子说 60岁 随心所欲而不违规 修这个楞严大定  随心所欲做一切事情 怎么想怎么做 他都不会违背佛性的这个真理 不会违背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我们孔子 30而立 40不惑 50知天命 60随心所欲而不违规 那么我们呢 不要等到60岁稍微年轻点 那么已经超过60的呢 赶紧用功 早点修成这个楞严大定 随心所欲想些事情做些事情 都是毕竟空 你心如如不动那就是不违背这个真理啦 这样我们的楞严大定就形成了 因为你的心做一切事情的时候 起心动念的时候 每一个心起来的时候都毕竟空 如如不动 看到一切事情的时候 一切事情八风到你面前 四个好的 (四个坏的) 逆风 毁谤你 讲你不好 这一切的事情到你面前你都能够如如不动 一到了你那里全部空 到你那里全部毕竟空 这样你的楞严大定就修成了
那么修成楞严大定 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我们25位菩萨讲最后我们文殊菩萨选择的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也就是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那么音闻就是 我们心中心法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我们六字大明咒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我们净土宗的持名念佛 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 以心念心听啊 用我们最灵敏的耳根 把你这个动得最厉害的那个意根摄住叫做都摄六根 深入禅定嘛 所以说我们如果心还比较乱还是要多打坐 然后下座多观照 不要让这个心放野马 下座了就放野马了 哦~一下座了好了我的任务完成了 你的心就散乱了  你那样就不容易打成一片不容易修成楞严大定 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向我们的祖师学学 我们这个大愚祖师 在庐山东林寺修般舟三昧 吃了那么多的苦 这个般舟三昧是很苦的 你们现在有人修般舟三昧吗念佛般舟三昧 就是走着念阿弥陀佛 不停下来 一天24个小时都那么样 念下去 走着念阿弥陀佛 你试试看 我们修过的人就知道那是多艰苦 一般的人如果修到第三天你就根本不行了 修到第四天就躺下去不动 但我们大愚祖师 修到第五天的时候 走不动了他就在地上爬 爬不动 滚 全身血淋淋的 最后把这个七修下来最后深入大定  感得普贤菩萨给他讲法我们大愚祖师是为了众生求法 末法时代众生 这么苦 有什么好的法 让这些众生能够即生成就脱离苦海的  普贤菩萨说 有啊现成的 大藏经里面有 叫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 你把它翻开看看这个一切佛心中心法 你如果好好修的话 这个法可以即生成就 末法时期的众生  修这个法可以即生成就 所以大愚祖师得到这个法后 在庐山 海会寺后山  就是庐山有一个五老峰 五老峰下面 前面一个鄱阳湖  然后中间下面环境非常好  他就在那半山腰上 就是那个海会寺的后山 闭关七年一个老头子 给他种点菜送点饭吃吃 闭关七年 就是整天打坐 打到这个屁股烂得一塌糊涂 他坐在那里 那个草露出来把这个屁股肉都穿过去他也不知道 就这么打坐 这么用功最后才证成大成就 我们现在好多人怕打坐 不打坐 不修禅定就可以成佛 这个所有修行法门里 修禅定是最基本最基础的一个方法  离开这个方法 那你要自己……包括我们六祖那么好的根基来 还要在猎人队里磨练 还要天天打坐哩
我们元音老人那是大菩萨再来 人家说他是弥勒佛化生 他从小就修禅宗修天台修唯识 完了之后 碰到心中心之后天天打坐天天打坐 除了上班回来就打坐 哎 然后到了星期天整天在家里打坐 他老妈煮点东西给他吃,他整天在家不出来,所以说他上班的时候晚上都打坐  所以早上起来的时候,哎一起来一走什么都没了哎,噢晚上就打坐,然后最后打到什么情况到了九十多岁还打坐一直没停下来哦 我们现在这个修三年就可以不打了吧 哎好多人这么问我哎 元音老人到九十岁还打坐 我对你讲 他修这个法 九十几岁那是九十六岁走的  九十五岁还要闭关 哎 那时候我在闭关的时候哎 因为他在禅定中显相  我们原来闭关之前都跟他讲好你活一百岁哦 我们就闭关去 大家说身体那么好 肯定活一百二十岁没问题吧 是吧 叫他活一百二十岁 那么大家(说时)他当时哈哈哈笑笑 那么我们都认为他 大家好多有神通的人说也看这个元音老人一定能活一百二十岁 我们都很放心闭关去了是吧 闭关到了九九年的时候 九九年元旦的时候 哎 在禅定中 我在禅定中 他跟你显相说 你好好闭关用功啊 我走了哦 我出定的时候急了 赶紧给他写信 哎写信 同时身边还有几百块钱放在信封里给他寄去我说你是不是身体不好 身体不好我说你买点东西吃吃 这个要把身体养养好哎 我们都还在用功 我说 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我说你不能走哎 然后他回了封信 怎么回的你知道吧他说老朽年迈 老朽我这个身体年纪已经很大了 我的身体已经老朽没用途了 老朽这个年迈 身体不息 现正闭关疗养 既不会客也不复信 哦这个他这个老人的话 他也不会客也不复信 他住在上海莘庄他那个房间客厅很少出来 他就住在他自己里面房间打坐闭关 他说有些人去找他 他也不会客 那么有些人信写过来他甚至一般情况他不复信的哎 就是说完全就是说要闭关自修 精进用功这样子 他说他这样子 后面嘛就是说寄来的钱随信退回 不接受供养 以前给他钱他都接受 现在给他钱不接受供养不接受供养就是我要走啦 象佛一样走了不接受供养了 他不接受供养 他说你的钱随信退回 最后说 哎你是我的好法子 好好修行 闭关圆满后随缘弘法利生 他这样讲 所以说我是被他印证了没办法就是没地方住到处飘啊 随缘 到处飘  所以说我们元音老人就是说从他开始学佛一直到了他走之前都还在天天打坐这个打坐啊 这个修禅定啊 就是修行人的吃饭穿衣一样 哎 修行人打坐就象我们吃饭穿衣一样哎,就是以禅定的禅悦为乐 你如果真正打坐的人叫你一天不打坐 你都非常的难受好象那天没吃饭一样  饿得慌 就这样子所以说这个打坐就象吃饭穿衣一样  你说你天天干活天天不吃饭难受不难受那你这个修行呢要你不打坐你会很难受 如果叫他打坐不打坐 还很轻松 不打坐好哎 那你(就)说明你还没有得到禅定的快乐 所以你不喜欢打坐  所以脚痛腿痛 还全身都痛 哎哟这 个打坐这么难受 你身体没化空啊 你的身体色身没化空你的心没化空 你的身心没化空难受 如果你的身心全化空 你打坐是没有东西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快乐比得上你打坐的快乐 叫你不打坐都不可能哎 所以说我们如果还没有得到这个打坐的快乐的话赶紧用功毕竟还是要打坐  不要认为打坐是小乘  我大乘哎哟我一听到佛法就成佛了 哎 开悟了我就不用打坐哎 所以说我们楞严大定也是讲这个定这么重要 哎修这个定是重要  你如果心不定 你没有定  看到一切境界你心定不下来 你就跟着跑 你的戒就持不住哦 我们说楞严经上讲戒定慧三无漏学  你如果没有定你这个戒持不住了   不管你二百五十条戒还是三百四十八条戒 还有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还是你受的五戒还是你受的十戒还是你八关斋戒你都持不住 我对你讲 你这心定下来你才能持这个戒 然后你的心定下来 你的心清净了 你才能够能所脱开 你才能够见到佛性你才能够保持你的心清净  才能开智慧哎 然后用你的智慧来回过你这个定 你的定才组成楞严大定 所以说怎么会要定 修行人这个定是最重要的 哎定当然是一种手段 但是呢通过这个定达到开智慧哎 最后是定慧等持哎 大智慧就是定  定就是大智慧 哦叫定慧等持  所以说我们跟你们讲的这个修禅定是这么的重要所以大家还是要天天的用功 打坐的时候要好好打坐 下坐的时候好好观照 如果你这个心下坐的时候也如如不动 那下坐的时候也在打坐 你如果这颗心呢你打坐的时候这个心也到处跑说明你这个打坐还没到 还不够不算打坐两个字 打是打什么啊 打掉妄念 没有妄念哦 坐什么啊 坐见本性哦 本性了了分明清清楚楚看到 哎 这叫打坐哦 所以说我们还是要自己用功这个打七就是跟我们啊 这个通过大家的力量 共修的力量通过诸佛菩萨的加持 哎我们这个道场是个古道场 加持力还很大哎 所以我们借这个道场的力量 共修的力量 让自己的功夫让自己的智慧有个飞跃哦有个飞跃 有个提升  所以千万不要辜负了这段时间  我们常住的辛苦  哎我们常住这些法师的发心 我们当家觉映大法师的这个发心一定要好好的珍惜 下座好好观照 上座好好用功 不要在这段时间开小差哦 这是第一个我们要讲的这个楞严大定讲一下 那么接下去两个问题呢就不详细讲了 因为这个呢你就是你如果修到楞严大定八风吹不动 到一切境界你的心都平静的话 你就可以行菩萨道 所以好多人说师父啊我要弘法利生啊哎 你凭什么资格弘法利生哎 你连正知正见都没有开出来 不要说楞严大定没有修成了哎 你正知正见开不出来 一出嘴就错 都是错哎 明白的人怎么讲随心所欲的讲全是真理 不明白的人你怎么讲你都是错 我跟你讲哎 你都是两边 你都是倒在两边  所以说你首先要开佛知见  佛知见开出来之后还要自己好好用功修禅定啊 所以说你最起码在修这个你这个心能够各种境界到的时候你的心能够不太动哦 不然怎么做事情 哎你怎么有能力去度别人 哎大家都很苦 一切众生都很苦 在那个六道里轮回 你是看了很苦 你发心修行就是因为看到这些众生很苦啊发心 这就是菩提心 但是呢 你要自己有能力 自己能力不够 赶紧自己好好用功 等你的能力够的时候你再去弘法利生 如果自己还没有能力 正知正见都就没有就到处乱讲上台讲法那个是魔说 那个会诽谤佛法 那个罪业很重  啊 所以当法师的责任很重 你如果自己还没有把握的话你不要上台去讲法 你不要和人家乱讲 就是好多人碰到一个人就讲碰到一个人讲 也不知道他讲什么哎 你讲什么 有什么好讲的 人家真正的佛法哎是无法可说的哎 那你现在连一点道理都还不完全明白整天这样讲 真正明白的人 他反而很少说 哎很少说 所以我们说如果大家说要弘法利生嘛 发这个心非常好 但是你要量一量称一称 自己是半斤还是八两 也称清楚啰 不然的话你会造很重的业 哎人家说这个离心就是离性 离开佛性一字便同魔说哦 说法不离开自性  离开自性说法就等于魔说 哎 所以说这个我们要开佛知见 然后楞严大定修成之后 第三个就是行  哎 行就是行菩萨道 就是六度万行 也就是行六度万行 哦这个在楞严经上有六十个圣位 一步步 自利利他 哦 消除你的尘沙惑 哎 消除你的无明惑  要通过在众生当中 哎 有众生你才能消除 所以说要发菩提心 哎 要了自己的变易生死 哎这就是行菩萨道 菩萨道圆满你的福报圆满你的智慧圆满 那么就圆成佛果啊 那就是果哦佛果 哎 最后楞严经后面还有七处升沉 就是七道 还有就是说五十种阴魔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五十种阴魔 也就是五十种阴魔的照见五蕴皆空的这个禅定的境界 这境界你不追求它 你不执著它 就是好境界 每个人(修行)过程当中五蕴皆空都会有这些境界 那你如果追求它你执著它你就会着魔 因为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啊所以呢这个呢楞严大义 我就这样简单的跟大家讲一下 哦 因为我不能占大家太多时间 大家心里还有什么问题提问一下 哦就是那个好好修行以自修为主啊 所以下面呢看看大家还有什么主要的一些问题 就是在用功过程当中有些什么问题 哎 提问一下 如果与这个无关的问题就不要讲 哎 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哦
师父  我先说一个简单的问题  如果千座内断坐的话……
这个修行最好是不要断哦 一气而成 哦 一气而成 这个修行得到灌顶之后一开始修 最后 一直一直修到你不要停下来这个停下来再修啦 如果你停了一个月停了几天你再上座你会很累 哎打坐的时候也会很累 这样呢你如果停了多几次的话呢 它会疲劳 然后会这个信心不俱足 最后呢会修不下来所以我们要求大家不管怎么样就是你每天都要坐 最起码每天要坐一座 真的就是万不得已出差干什么 就是两小时坐不下来 那你一个小时你还得坐 你这个火苗千万不要把它这个火苗不要给它熄掉那么你确实已经停了过了 已经停过了呢赶紧补上哦 哦补上后面就要把它补上 所以要问你的老师 如果我停一段时间怎么补上 哦老师会跟你讲 会对你的情况给你加持 让你再精进的用功修法哦那么之所以千座还是多少座这个因人而异哦 因人而异  按照正常的情况 我的观点哦 千座是方便说 我们元音老人也对王骧陆上师这个千座也这么解释 说这个千座是方便说 哎他说考虑就是说大家执著这个法哦一定要执著这个法 消除这个法执 所以说了个千座 如果你修而无修无修而修什么法 哎 这个毕竟空 这个毕竟空 虽然这个佛性不需要修  不修而修无修而修哎 因为我们虚妄的习气在 要用这个虚妄的法来修  无修而修 不要执著这个法  一样可以修啊 一样可以修 所以可以学到老修到老我觉得最后坐着就走 要想坐脱立亡全凭定力 啊坐脱立亡全凭定力 没一点定力你不可能走得很潇洒哦
师父……如果打坐的时候如果打了六小时以上 有些人经常会说 不要打死了 ……时间坐长了以后八小时十小时或者更多一点 怎么能叫他不死
如果死得了就好了 我们很多人就死不了 若能够把自己打死 那就大活 我们元音老人那时候在家 星期天在家一天十八小时就打坐不出门哦,哎所以我们在家居士你如果真有时间打坐的话 就多打坐哎 能够把它打死 把这个妄心能够打死的话 你的智慧就全开了哎 所以不要怕死 死不了 哎 包括你的色身 哎 你的色身如果真能够在座中在禅坐当中清净心把色身(打)死了 那你就很清净很自在的走了 那就很好哎 不要怕死 死不了 尤其是我们现在在这里打七的人你们不要怕死 你放心好了 死不了 哎 真的不要怕死啊 你不要怕死 痛到要死 哎哟 我是不是哎 心口很痛 我这个心口就象 这个痛到就好象要痛死了一样 你死不了 你真忍过去这个心口啪一打开的话 然后你心口就不会痛 这个心口就是心窝啊 这个心窝的话你啪一打开它就开放 哎 这个肉团心一开 哎一开放的话 身心世界都化空了跟你讲 哎你不要怕就是因为没打开才痛 没打通才痛  打开那就不痛哦不要怕  不会这样轻易的就那么容易死掉打不死
师父 大悟十八次 小悟无数次……见性都应该一样的佛性一样的 ……
我先回答你这个问题哦 先回答你这个问题哦 这两个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来 这个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次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跟你讲 这是憨山大师讲的哦 我们憨山大师啊 他在这个五台山闭关 他在这个他的那个自传里写的这个 那么我们好多祖师也这样讲 其实呢你要很明白知道 如果是说理我们楞严经上讲哦这句话是这样讲的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如果道理啊你啪一下佛性 哦 就这样你可以顿然悟了 明白 并且没有层次 你所悟的道理都和佛的道理一样 哦可以达到这样 理可以顿悟 乘悟并销就是没有层次 你要还有三乘还有二乘还有五乘六乘是吧还有十乘是吧 没有这个乘 全部这个乘都给你消了 就是进入一佛乘 就是一乘 一乘就是佛乘 就是你的知见和佛的一样 可以达到这样 无我啊 理上可以悟到这样 但是呢事情上哦就是说 很多事情 就是说这微细的一些事情上 人家说要事则渐修因次第进 事则渐修因次第进  哎这是一般我们这样讲  就是说你有习气在  你有习气在那么慢慢慢慢地要把这些习气磨掉 完全把这些习气磨光了哎 你才能够真正的这个法身显露哦那个时候你才能真正的讲全部的见到法身哎 现在我们刚见到一下佛性 这是在门口啪见一下 见一下你还没有进到这个如来藏 你对于这个整个如来藏的情况 你的光明没打开的话你还看不清楚 在门口啪见一下 还要进如来室 入如来的正位哦 然后再慢慢的慢慢的清理这些卫生 把这些灰尘打扫干净哦 才能够完全的明白  你如果真正悟过来你才会体悟到这个大悟十八遍小悟无数次哎你今天想这个问题怎么经常想不明白 哎你明天啪一下哦这个问题终于想明白了 那你就是悟 哎尘沙惑 哎 我们见惑和思惑容易断哦 见就是知见  你如果真正明白了 你的知见就是正知正见就出来就不会障碍你 但是这个思想呢 它有思惑在 还有一段时间做功夫 见惑和思惑断了以后还有尘沙惑 尘沙惑是什么 这个尘沙惑啊 就是无量的法门啊 这无量无边的世界 无量无边的法门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 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不同的境界 你都要明白它 那才是完全的明白 所以要消除这些无量无边的这个尘沙惑哎 全部通通明白了这个无上法门都明白 无量法门明白了还有无明惑无始以来就是无明 你也要把它打破 哎 你才能完全悟 所以说人家这个十八次大悟还是方便说哎 小悟无数次也是方便说 不知道几次 我们谁也不知道  那么有些人多一些 有些人快一些 有些人可能一闻就千悟一闻就千悟什么都能明白 这是当然还悟了就多一点 那是他以前修得比较好 以前辈子修得比较好 哎 修了很多世了人家 哦一听到就明白哎 明白就能做得到 就不容易哎 他明白了就能做得到哦哎但是我们现在好多人明白了做不到哦 所以这个就是与以前修行有关 我说的以前就是你前辈子无量劫以来的修行 有关这修行是连续的,现在的顿悟我们元音老人讲 你现在的顿悟顿证是以前的渐悟渐修而来的哦 每个人都是以前 哦明白一点明白一点明白一点 最后这辈子来个啪一下明白了 那你以前的  这辈子慢慢悟一点慢慢悟一点 慢慢悟一点 最后哦明白了 也是顿悟是渐悟而来哦 顿证也是渐证而来每个人不可能 就从来没有修我一下就明白了 那不可能 哎从来没有证到 我又没有证过 我一下哦什么我都能做得到,这当凡夫当惯了叫你当佛不习惯了,哎你知道佛是那样 一下叫你去当佛你不习惯啊坐在那个大雄宝殿一动不动坐在那里 你试试看 你还坐得住吗 是吧 所以要把你凡夫那个习气要去掉 佛的那种境界啊要出来慢慢慢慢地哦这样子 还有第二个问题呢
。。。
你讲的话我们都听明白了 然后我讲的时候你要注意听啊 你讲的时候我很注意听哦 有些人光问他自己不听师父讲的时候他已经想其它去了 他问是问了 然后回过头又问 师父刚才讲什么 他没听进去 这样子 这样不好哦  所以你问的时候 你很认真的问 我很认真的听 然后我讲的时候你也要很认真的把我(讲的)听进去哎 我们元音老人啊就是运用这个心地法门 关键在修心 哎心就是看这个念头让这个念头呢达到毕竟空哦 因为这是心地法门 不从相上修 从心地上修,哎这个是因为你从相上修 这相是变化莫测虚妄的东西 哎心地如果是能够达到的话一切万法唯心所生一切万法唯心所变 哦你把心抓住这个抓到根本 你如果抓住相 那相是心所化出来的哦 也就是说我们修行的时候 就象那个打鱼的人 要把那纲抓住 你不要去抓网 抓网你打不到鱼你抓纲 啪一抓起来纲一抓起来啪一放上去 那么网就张开 你去抓网 你这网打不开 鱼也打不上来哦 所以修行要把主要问题抓住 就修你这个心 哎 这个心如果清净了 你的身体气脉就通哦 身心是一致的  你的心整天打妄念哦这个妄念很多 你们手脚都痛 当你一念不生的时候 你的身体就不痛 我对你讲 哎 你的心很清楚 一念不生  哦你的身心 你的身体就不痛 你这里还在想这个想那个 你的脚就痛 你坐不住哦 所以说这个身心它是一致的当你无念的时候 我们的心啊 无念的时候你的身心就通 当你有念的时候 你这个身体就不通 如果倒过来说 当你的身体全通了 气脉哦什么任脉什么督脉什么边脉啊 什么什么这个很多的脉这个人家啊说一百零八个脉哎 主要的脉有八脉 这些脉你如果全通了 你妄念也没有 哎你妄念也没有 你就不会起妄念 哎你的心就做得了主 哎他没有障碍 那么你如果是我们这个气功啊他就整天在修这个身体啊 哎修这身体的话他就是等于本末颠倒 抓住那个末不抓住那个根本 人家擒贼先擒王啊 那个心是心王啊 一切东西都是唯心所造啊 你把这个心清净了你这身体就好 好多人身体有病啊 但是他心不清净 他身体就没办法治好 他心清净了之后 他的身体这些病就除没有了 所以这修行这两个东西关系要摆对 尤其我们修心中心法的人这是完全的无上乘的心法一定要把这个心修清净了 以心来转万法 哦 以心来转万法 不要本末颠倒 这个我当时在元音老人身边的时候很清楚这一点(是)他讲的哦 因为有的人问 打电话问气脉明点 元音老人啪电话就放下去 讲了这个你不要找我 你找气功师去 啪电话就放下 哎 我这个不讲气功不讲气脉明点 哎所以说它是讲心地法门的 哎 你一定要修心 要抓住这个主要从心地上用功 你的心清净 你的妄念歇下来 你的身体就空 你的毛病什么都没有哦 主要抓住还有什么问题,
众生都是佛 唯独自己是众生。。。
这是我们那个大祖师讲的啊 大祖师讲的  这个苏州灵岩山的开山祖师印光大师 净土宗的这个祖师讲的哦 说看一切众生全是佛唯独自己是众生哦 为什么呢 其实呢就众生和心佛是三无差别哎 众生就是佛 佛就是众生 哎知道吧 为什么啊 华严经上讲佛、心和众生是三无差别 是平等的哦 所以你如果这样的话那你理解这句话了 哦看我自己是众生 就是我自己啊 各方面都还没有做好 和佛的标准还相差很远 我要严格要求自己 好好修行 从这个用上和相上还没做到 但是我的法身是和佛一样但是我这个报身和化身还没修到 所以我好好用功修 而看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 那就是看他的法身是佛  一切众生没有修行他也没有学佛 他的那个灵知 他那个法身 他那个真心就是佛 他就是不知道  所以看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 哦 他都会成佛  那么自己呢 因为虽然我的法身是佛 但是我的报身化身还没修成哎哟 我业障还很重呢 哎哟我的什么事情都和佛的标准这个真理还不够啦 所以我是凡夫 是这个鼓励自己 也就是修行的人不要看别人缺点 (要)看别人优点 看自己缺点 哦你这就没烦恼 你整天对着别人看缺点 你这个这里不如法 他这里不如法 那么烦恼的是你自己啊 你看每个人每个人都是优点 哦 他那个人优点我也学学他 他那个优点我也学学他他的缺点你没看到 你看到等于没看到 那是他的缺点与你没关系 哎 你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看别人优点 (看)别人优点别人就是佛 看自己缺点 自己是凡夫 哎这样看 这也是修行人的最主要的一个看别人都是佛 看自己是凡夫 哎 你是凡夫你就好修行 广钦老和尚说不要认为自己是佛 自己是凡夫那才好修啊 你是凡夫要修成佛啊 你看自己整天是佛 那没什么好修的了我是佛了哎 所以说这样看自己是凡夫 看一切众生全是佛 那你才能进步哦 时间到了哦
我代问一个问题。。。
所以说呢这个事情是这样哦 所以一定要如法的用功来修 我们这个法啦 这个修行的方法是祖师传下来的  也就是从释迦牟尼佛 哎以至普贤菩萨 以至我们这个大愚祖师我们这些修行成就的人 把这个方法这么传下来 也是我们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就是一心的叫你念咒 一心听咒 哎 今天也有个人问说 哦 我念念念念念不出来这时还有声音在那里念 我就听那个声音 我就不念了 哎不要这样 一定要自己念 自己念得清楚听得明白 字字分明听得清清楚楚 要这样才能把六根摄住 哦 一定要这样心念耳闻不要听那些你不念也有的声音 不要耳鸣 耳朵听这个声音啊 所以有这个声音啊 这声音会来啊 这是耳根的一种震动 这种震动你不要理他 哦 不要理他 就叫耳鸣 哎 那么还会听到有人跟你说话哎 你这么用功怎么样怎么样 都不要理它 哎 凡是这些有声音的(或者)有色相的 你都不要理它 以声音求我以色相见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上讲的哦 所以说呢要自己念得清楚听得明白 一心的念 一心的听 哦 当你念得念不出来的时候 一念不生 了了分明 那自然念不出来 不要念累了不念 念累了 哎哟 我念得很累 我不想念了 那还要念 还要提起来念哦 自然念不出来 那就是你这个心自然歇下来了 自然念不出来哦 就是这样的 能所脱开 哎 能所脱开 就是你的见分 你的相分脱开了 所以说能所脱开的时候你就看住它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你观住这个灵知 来观住它哎灵知自性  哎 这样就行这样用功啊 这是做功夫的一个阶段 要这样用功 所以说你们碰到问题哦 平时碰到问题 直接打电话问你们的教授师 哎 你能够打电话打得到的那个师父就是传法的师父 你不要问人家同修 人家同修每个人讲法不一样 因为他的境界不一样 能够传法的人 他就是有些东西最起码师父印证过他 他都知道 所以你问他 他会跟你讲清楚
好下面回向 把我们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回向给这些无影的众生 哎 我们这修行啊一定让这些所有的众生在我们修行过程中要自利利他哦 让一切人听到这个法的让一切无影的众生听到这个法的都得到解脱哦 所以每天要回向一下
哦 合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印心宗大灵岩寺第十届佛七 --第一七第四天
乘一法师开示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今天是我们打七的第四天,大家同修都能发心,用功,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都出现了很多的境界,那么不管你出现什麽境界,你都不要理他,有的人是头上好像有虫子在爬,鼻子上好像有虫在爬,头好像要炸开一样,心窝好像要炸开一样,这些境界都是你的色身在发生变化,其实呢没有虫在爬,有些人感觉手印好像有人要拔开一样,所有的这些感觉是你身体色身气脉走动发生变化,气脉走到哪里它就感觉那里有东西,其实是没东西,这就是我们的身体发生变化,那么你在打座当中或许看到一些境界,这些境界都是属于禅定境界。就是你在修禅定的过程中,照见五蕴皆空的过程当中,都会出现很多的境界,但是出现这些境界的时候呢我们都不要理他,这样呢那你就一心的念咒,一心听咒,如法的用功,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深入,那么呢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要有一个很清楚的理念,我觉得有一个很清楚的理念,我们修行的人目的就是为了成佛 为了成佛,成佛具足什麽条件成佛呢?佛的条件那就是两足尊,两足尊就是说你的智慧圆满你的福报圆满叫两足尊,智慧也是圆融无碍,你的福报也是圆融无碍,也是非常的圆满,这样叫佛,那么智慧的前提,开大智慧的前提,就是要深入禅定,你如果心不深入禅定,你的心很乱的话,那你也开不了智慧,你所谓的智慧也是世智才聪,你可以在大学里学到,尤其是在搞研究佛学你可以研究得到,那都是世智才聪,好多人修习佛法,他研究佛学不深入禅定,他讲道理讲的一大套,但是真正的所谓讲了一大套,他讲得不圆融,所以说这些世智才聪,所以真正的修学佛法它是“戒,定,慧”,三无漏学,这个戒定慧这三者必须要相辅相成的才能达到无漏,无漏就是没烦恼,没烦恼的这个学问,三无漏学。
所以说呢我们这个要开大智慧吗 要开大智慧你就要修禅定,修禅定其实是不管是内道好,外道也好,就是不从心地上用功的,包括气功它都要修禅定,都要打坐,更何况我们是从心地上用功的呢,今天有人问说“师父,我是从心地上用功心地上用功还要修这腿干什麽?”,打坐就是打坐还要修腿,其实打坐不叫你修腿,打坐就是叫你修心,通过念咒 通过念咒,然后通过一心的念咒,一心的听咒,然后把你的心慢慢静下来,把你所有的妄念都摄在这个咒上,最后所有的妄念都慢慢的翻光了,妄念尽管起,我还是念我的咒,我听我的咒,最后这些所有的妄念慢慢慢慢都翻光了的时候,你就没有妄念,你就能达到空而常照照而常空,最后慢慢能够空智极圆 空所空灭,所以说打坐并不是为了炼这个腿,是为了炼这个心,,是练心,修习禅定是炼心的最基本最好的办法,在动荡当中你的心静不下来看不到,所以叫你在打坐的过程当中每天要坚持这样打坐,就是在炼你的心,不是炼你的腿,心清静了,你的腿就自然就软了,就能双盘,你的心还闹的时候,你这个心还很乱的时候,你的身体就很硬,所以我们叫大家先修习大莲花法,慢慢地从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为什么会一天一天不一样呢,因为你通过修禅定,打坐,你的心慢慢慢慢清静下来,清静下来它所有气脉就慢慢通,气脉通了之后你的身体就软下来,所以说并不是我们专门为了炼身,这个外道就是专门为了炼这个身体的打坐,那个不一样。
我们是为了修心,这个心平静下来之后,身体自然发生变化,昨天讲了,你的身体和你的心念是一致的,你的心念清静下来你的身体就通,你的疾病就慢慢的没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打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好多人不喜欢打坐因为他的脚很痛,他的脚坐不住,然后他叫别人也不要坐,他自己坐不住叫别人也别坐了,因为修心嘛,元音老人讲过不练腿修心吗,历代祖师这么讲呀,所以他把这道理领会错了,所以说他就不打坐了,我们在动中练吗,或在生活当中练嘛,你在生活当中练要有那个本钱的啦,在生活当中练的本钱是什么?本钱就是你要有一定的禅定,这禅定就是要有智慧,昨天讲了这楞严大定是智慧组合起来的这个楞严大定,你这个大定组成之后那么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你的智慧去指导你的言行,你才能够练呀,你在生活当中才能练心呀,你连这个标准都不知道,连这个真理都不知道,连这个人生的真理都不知道,明心见性的道理都不知道你拿什么标准去衡量,练你那颗心呢?在生活当中怎么练?碰到问题怎么处理?以什么标准衡量处理这些事情?所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炼心一定要开智慧,要修禅定,最后当你的禅定和智慧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你完全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明白之后你再用这个真理衡量你的言行举止然后在日常生活中才能练,才能修炼,才能开始修行,所以说要有很清楚很清楚的理念,就是修习佛法开智慧,开智慧最好的手段就是修禅定,修禅定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最后达到开大智慧,达到明心见性,开大智慧,所以说这是一个我们要明白的,第二个呢,就是修习佛法智慧打开了,然后呢禅定也圆成的话,你就要发菩提心,发慈悲心,为大众多做事情,行菩萨道,一些事情虽然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四相,但是做一切事情不着做一切事情,这样去为大众服务,你这样慢慢圆成你的福报,圆成你的功德,那么你的功德和福报圆满之后,那么你的智慧也圆满,你的福报也圆满。那样你才能够圆成你的佛果。好,所以修习佛法一定要有很清楚很清楚的概念就是为了修这两个东西,一个是福报圆满,一个是智慧圆满,福报圆满的前提要智慧圆满,没有一定的智慧你去做事情,好心办不成好事情,所以行菩萨道一定要有智慧,所以说如果你这两个理念很清楚,你的目的就是为了你的智慧的圆满,你的福报的圆满,你很清楚地去修行的话,别人糊弄不了你,但是我们现在好多人就是受人家糊弄,说这个人有神通,说什么会变化,会发光,会看前世怎么样这世怎么样,还能看这个修什么法能行,修什么法就不行,念佛就行,其他就不行,然后他就不敢修心中心,“修心中心你不能修有业障,然后只能念佛”,他就不敢修心中心,说他这个人很有威望很有神通呀,他说的话我们不敢违背呀,我告诉你,你千万不要相信,这其中的力量你需要对比,神通力,人家说神通很了不起吧,神通是枝末事,也就是说一棵树长大了,那个是树叶,树枝的事情,那个树干和树根就是你的智慧,你的禅定禅定可以伏烦恼,如果你修禅定深入禅定心不动的话,你所有以前造的业不动,它能伏住,因果不起,禅定功夫可以伏烦恼,把烦恼把这个因果可以伏住,它不会起现行,这是禅定啊,所以它只能伏烦恼,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智慧可以断烦恼,断因果,改变因果,所以你每件事情碰到的时候你用大智慧去处理,它的结果就比较圆满,你没有大智慧去处理凭着你的性格,凭着你的脾气去处理,你这个事情就处理糟了,同样的事情你不同处理方法,当下一念你什么智慧去处理,那结果就不一样,所以用智慧可以把因果和烦恼都断了,所以智慧的力量最大,神通的力量还比不过因果,你一个人所造的业,前世造的业,不管你显什么神通,包括佛,他神通那么大,他没办法改变众生的因果,包括佛自己家庭同一家族的人造的业,他以前辈子一个家族的人,吃那个鱼,就是我们那种黑鱼,黑鱼呢天气干了,河里面都干了,干了黑鱼钻在泥土里面去这个黑鱼很大,钻到泥土里去,后面这些老百姓他们家族人把这个泥土挖了把这个鱼挖上来,挖上来这个鱼好重,好几百斤重,把它抬上来抬上来的时候,这时候释迦牟尼佛那时候是个小孩子,他觉得好玩,骑着这个鱼,坐在上面敲这个鱼头,说“你该死吧,给他们挖上来了吧,”敲了三下,小孩子敲了三下,后来这个家族把鱼分割了,把它吃掉,这个黑鱼,后来到释迦牟尼成佛了,那个大鱼头就变成琉璃王,琉璃王带一帮人要杀释迦牟尼佛的家族,释迦牟尼佛显神通,知道他要来就在路上等他,他来的时候琉璃王看到佛坐在那里,然后佛跟他讲你不要去了,佛这样讲他不听也不好,他就回头,这样三回,他就要杀释迦牟尼家族,佛三次阻碍他,他回去,最后佛一看因缘阻不了,最后他还是带人要杀释迦家族,那么目健连是神通第一,他一看佛祖不管了,我就把他最亲近的家族的人放在钵里面,放在钵里面举到三十三天,按道理可以逃过大劫了吧,等他们把那些人打仗打跑了之后,他把这个钵拿下来一看,钵里面全是血,没人了,所以神通再大,佛的神通那么大,你造了什么业你没法改变,你神通没办法改变,所以神通是枝末事。不要说你有神通,就是以前我们好多人都是没有神通,都是那鬼通附体的,那些东西有什么用?还给你算算命,给你说什么,给你吓得不得了,其实这些东西都没用,你一个人要知道自己会怎么样吗?自己以后会过得怎么样嘛?人家说看你眼前做的,三世因果经上讲你眼前怎么做你就知道以后怎么样,你现在享受的是你以前怎么造,现在怎么样,这个因果不空,所以说我们以前,那时候,我在青田石门洞的时候,有个师父说台湾要打仗要打过来了,你们大家赶紧要多买一些米,买些盐,这些盐不好买,怕仗打起来,买了很多米很多盐,把它放在了那里,等后来打仗,等台湾打进来,台湾就不打进来,他讲好从连云港从山东那个什么港打进来,他不直着从福建打进来,讲很清楚作战方案讲很清楚,叫你们做好准备,打进来,结果等等等,米都烂掉了,很多米放那里全烂掉了,不敢吃掉,米也烂掉了,这个打仗不打进来,你说这神通有什么用?真正就是说,他看到这个因缘,也算他有神通能打仗,是有个因缘要打仗,但是这个因缘可以改变的,什么道理改变,诸大菩萨,一切修行人,众生的愿力可以改变这个业力,我们好多修行人,坐在雪山里面,坐在那个山洞里,他整天就是打坐,祈求世界和平,众生安乐,好了,打仗就打不起来,他这个愿力能改变业力,所以最后没有打仗,是不是,人家说那时候是搞得很紧张,这些大菩萨都在修行中就是要转这个业,转这个世界上的业,最后都转过来了,所以你要发愿,这个愿力能够改变业力,这个愿力,如果某个人能发大愿的话,你可以改变你的业力,也就是说我们在智者大师的时候,我以前在闭关的时候,在大藏经上看了一个公案,智者大师那时候弘法的时候朝廷有一个大官,他年纪已经七八十岁了,才碰到智者大师,请智者大师给他讲法,然后他听了这个佛法了,说,哎呦,这个佛法这么好,那么我年纪这么大了,这辈子要开大智慧要了生死很难呀,那么我年纪这么大了怎么办?智者大师说你发愿,他就发愿,发什么愿?他说一个我发愿我这辈子死我好好的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死,不要糊里糊涂地死了,到哪里去不知道,死的这个人好死,能够明白地走,这是第一个愿,第二个愿,我下辈子来要生在有佛的家庭,有佛的这样的地方,不要生到边地去,第三个愿力就是我能够童子出家,第四个愿力就是,我童子出家后能修到正法,成就弘法利生,发了这个愿,这么个大誓,发了这个愿后他就走了,走时也没有病苦,走得很好,后来投胎投到哪里?投到浙江缙云,就离天台山比较近,投到缙云后,他从小就开始读书,家庭也是比较好的家庭,读书读好了之后,人家聘请他做家庭教师,做家庭教师年龄十八岁二十多岁了的时候,他家里着急了,以前人十八岁他家里就要给他娶妻呀,成家呀,家里就给他物色妻子,给他物色好了,叫他赶紧早点回来,今年就回来给你成亲,他接到这封信之后就回去了,回去走到路上的时候,他以前发的愿也记不起来了,菩萨八地以前还有入胎迷的,他不知道的,在路上的时候他碰到一个罗汉,那时天台山有罗汉,阿罗汉在路上就给他截住,问他到哪里去?他说我回去,回去干么?我回去就直接告诉他家里给我娶了亲,回去成亲,罗汉就说还成亲呢?你以前都发愿你是童子出家,怎么现在还要回去成亲,这么一点他,他恍然明白,噢,原来是发过这个愿好像哦,那我不回去成亲了,那我就出家我跟你去好了,就跟这个阿罗汉到天台山出家了,出家后就好好很用功修行,
后来是我们天台宗的第九代祖师,什么法名我现在记不清了,是我们天台宗的第九代祖师,
是我在三藏十二部经典中看到的,弘法利生,你看看他这个愿力,发这个愿的愿力
就能改变他以前所造的所有的业力,这个愿力能把业力伏住 不起现行,以这个愿力为主
为什么叫大家修行要发大愿,第一个修行的人必须要有信具足,信具足就是相信我能成佛,
相信我的师父讲的法就正确,相信我自己修的法一定能够成道,你的信具足信具足就发大愿,
我要自己早点成道 然后来弘法利生广渡众生,发这个菩提心 发这个大愿,你这个愿力
能够支撑着你碰到任何困难碰到任何事情的时候你能够度过去,你有力量度过去,修行最怕就是
没有愿力,没有愿力倒退,退那个菩提心就没有办法,你这个愿力不退你就有力量修行
你这辈子怎么折腾都能圆成你的佛果,所以我们还没有完全明白,就是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证到八地以前,
你一定要发大愿,要靠愿力维持你的这个人身,维持你这个人身 世世辈辈都能够碰到正法,我们修心中心的人让你们念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心咒为什么?就是和我们的这个大菩萨结缘,
弥勒佛是下一生佛,他现在有百千亿化身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弘法利生,你如果和他结上缘
发愿世世辈辈来跟着他修行,你就能碰到他,碰到弥勒佛给你讲法,世世辈辈都能碰到
善知识,那你学的这个正法怎么能不成,明心见性之后,你只要发这个大愿,你的业障再重,
你的习气再重,元音老人讲,七上人天一定圆成佛果,七次在天上修禅定,七次在人间磨习气圆成你的佛果,七上人天圆成佛果,所以这个愿力比这个业力要大愿力比业力要大,所以你不要相信那些神通那些东西,
你自己好好去修发大愿,你自己就有把握,然后你发大愿你就修行有力量,你自己一步步往前走,
你不要听别人的,糊弄你,然后愿力,发大愿,靠你的愿力精进的用功修行,深入禅定
然后最后开大智慧,这个大智慧的力量最大,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力量就是智慧的力量最大
智慧的力量能断一切而一切不能坏他,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他都能够给你断,而任何东西坏不了他,叫般若,叫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就是不坏,这智慧是最坚最有力量的任何东西都坏不了,他可以坏任何东西,波罗蜜是渡过彼岸,利用大智慧可以渡到没有烦恼的彼岸,所以说我们最大的力量就是开智慧就是明心见性啊,明心见性都不要你整天去
求人家的那个鬼通,这是本末颠倒,你自己糊涂,所以修行要一个非常非常清楚理念,
这个理念要很正确,要很清楚,你不要让人家糊去,你就是要发大愿,修正法,深入禅定
然后最后开大智慧,开大智慧可以断烦恼,修禅定可以伏烦恼,所以有人说罗汉可以
伏烦恼,阿罗汉可以把烦恼伏在那里,只有开大智慧了才能够把这个烦恼断了,智慧可以断烦恼,
所以说我们要很明确地讲这两种修行,发大愿不要怕因果,以前你所造的业不要说我自己业障重,
啊我业障重我不能修行阿,我不能修心中心法,我也不能修什么大法,我也不能明心见性,那明心见性是大菩萨的事情我怎么能呢?我业障这么重的人!不怕业障重!不管你以前犯了什么恶业都不怕,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记住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说哪,你要看这个因果来分析就知道,以前你不管造了什么因,
因果两个字中间还有一个缘,现在给你们讲因果法,因果是佛教的基础,也是个真理,因缘果,
这个因以前是我们过去造了无量的什么业,善业也好,恶业也好,这已经造了你没办法了,这个因
已经种在八识田里,他这个到了一定的缘成熟的话,他就会出来,一些境界就会出来,这些缘的根本的缘是什么,缘有很多的缘啊,比如说你一颗稻谷种到泥土当中去,要最后长出果实来的话,他要阳光,雨露,雨水,泥土,还要天气的温度,各方面都要适合它才能长出来是吧?有很多的缘,
一件事情的成功,一件事情的出现,他这个产生的果要很多的缘,所有这些缘里面最根本决定的缘
就是你的当下这一念,你当下的这一念能够决定所有的缘,所有的因,最后产生的果如何!所以我们你当下的这一念如果用正知正见用善心,假如我们没有明心见性开佛知见的话,没有掌握真理的话,你有善心呀,众善奉行诸恶不做啊,你如果用这个善心去处理一切事情,你就有善果,那你如果有正知正见的话你正知正见,时时关照当下一念,碰到事情都以正知正见,佛的真理去处理这些事情的话,每一件事情的果都是佛果,都是你成佛的资粮,如果你以恶心,以嗔恨心,以贪心去处理的话你的结果就完全不同,任何事情现前当下一念处理不同,它果不同,我原来讲过一个公案,说上海一个女老板,人家有人找她算账,就是说一个人他心里有一个敌人,有一个冤家后来找这个人找了很多年没有找到,后来有人告诉他那里有个公司的老板很像他要找的那个人,他就跑到那个公司门口等,然后她公司的门打开一看这个人就是他要找的人,长得一模一样,上去就打她,揍她,这个人是很有钱的旁边还有她的保镖,她是学佛的,保镖就上去揍他,平白无故为什么打我老板,保镖肯定上去就要揍他,这个老板就说不要打他,把保镖制止了,你们不要动他,然后再把他叫过来,我不认识你你为什么打我?就问他,把事情问清楚啊,我不认识你你平白无故为什么打我?后来他这个人再经过细看,是打错了,打错了,不是他真正要找的那个人,他要找的人不是她,但是这个老板是学佛的 她知道不会无缘无故的打我,肯定是有因啊,以前辈子肯定欠他的,她想一下,我挨打了不管你看错了没看错反正是我欠你的,我把它还给你还清了是好事情,然后你再不会打我了,完了最后就是,这个人很惭愧,我打错了,平白无故打你很惭愧,这个老板就感觉我把账还清了这两个心都平衡,完了最后这两个人变成好朋友,最后变成她公司中很忠实的一个职员,帮助她做事业,如果是这个处理按照我们一般人去处理的话,哦,你打我,揍死他,唉呦把他揍死了,揍死了之后怎么办?你把他揍死了他死了你也要赔命,你也得抵债,因为公安局不会放过你啊,同样一件事情,当下一念处理不同,以前造的因出现的时候,当下一念处理不同,它的果就不同 果就不同,所以说所有的缘就是当下这一念,你修行的时候你死死观照自己当下这一念,碰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你以正知正见指导你当下这一念处理任何事情,因为任何事情都是你圆成佛果的资粮,也就是都是佛的果报,你如果由你的贪嗔痴去指导你的当下这一念,那你的所有事情都是你下三恶道的果报,你如果一下子把他打死,他死了你也得枪毙,枪毙就是三恶道,关监狱就是三恶道,是人间地狱,是不是?所以我们要有很清楚的,叫你们修行要开佛知见为什么?开佛知见要得利益的,把佛知见开出来之后,要在生活中观照当下的每一念,不管任何事情出现的时候你要以正知正见指导你当下的这一念去处理这些问题那就是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了,你不会起烦恼,你所有事情都处理得那么圆满,周围的人都会得到你的利益,所以说我们这个要讲的就是要有这种愿心要有这种智慧心,最大的力量就是智慧。你以正知正见指导你的当下这一念,就是以你的大智慧指导你的当下这一念,所有的因果全部断,不管造什么业都不怕,怕的就是你不开智慧,怕的就是你没有正知正见,所以说如果你修习佛法开智慧是你最大的神通,因果都给你断了,然后所有的烦恼都给你断了,所以大智慧是大神通,人家说什么是神通,把你的烦恼弄通就是你最大的神通,烦恼都弄不通你没有神通,所以要有一个很正确很清楚的理念你们修习佛法就是为开智慧,开智慧的前提要修禅定,不修禅定这心静不下来,修禅定那就要持戒了,不持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本来是每天规定打一座最少了,每天打一座还不够,每天要打两座三座,这样用功的,你懒的,哦,今天有事情啊,今天可以不打了吧,哦,今天腿痛今天不打了,你就没持这个戒,这个规定就是戒,每天就是如法用功,这个就是戒,还有其它很多的戒要持,而且这个戒就是助你慢慢的培养你的定力,你的定力上来了,那么你的智慧,你的心慢慢清静,你的智慧打开,就明心见性,这个明心见性的道理指导你当下这一念,你所有的因都改变,不怕你造多少业,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是对的,就是看我们当下的这一念是不是放下了,当下的这一念放下的话,那就是当下就自在啊,所以今天我就是想讲这些问题,讲这些理念上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有很清楚的理念,学佛就是为了成佛,成佛就是为了两足尊,就是智慧和福报的圆满,那么首先要智慧圆满要修禅定,要持戒,智慧圆满,当你开大智慧了再去行菩萨道,每一念都是正知正见,每一念都是正确的知见指导你去处理问题,去弘法利生,那你的福报慢慢圆满,你的功德慢慢圆满,最后圆成佛果,就这么简单,修行就这么简单,不要搞复杂了,有些人就是越搞越复杂,最后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入手,不知道,糊掉了迷糊掉了,这个人这么说,那个人那么说,这个师父这么讲那个师父那么讲,最后还是神通总是好吧,追求神通去了,如果你有这么个正确的思路,这么讲的理念,你如果很听进去,你是坐在家里坐的非常地稳,换句话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来了你也不动,你动什么?你就按这么用功,就是正知正见,佛祖来,他也是这样给你讲,也叫你自己去用功啊,他没办法教你成佛啊,他只是教你怎么去做啊,释迦牟尼佛来也是叫你这么去做啊,它不可能给你摸一下顶你就能成佛啊,要靠你自己用功啊,所以说就是哪个大活佛来,哪个大法王来你都如如不动。我就这么用功,修禅定,开智慧,明心见性,然后再用明心见性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你就完全改变,直至圆成佛果。你心里很踏实,就这么用功,不会坐在家里不踏实,整天在外面去跑去求,这里求那里求,你求不到,所以今天呢就这么讲,大家如果听清楚了,我就非常欢喜,这几天也讲了很多,有些人听了,哦,师父你讲的我以前不太明白,我也悟了很多,但是呢,你这么一讲,感觉有头绪了,全部给理清楚了,我听到这样,我都很欢喜,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这样,但是呢有些人听不清楚的也没关系,慢慢来,因为你以前还没有一定根基的话,你要听师父这样讲一下听清楚也是不容易的,就慢慢来能听清多少算多少,记住还有一个要强调的,师父这样讲了你打坐的时候不要去想,有些人说,师父,我打坐时悟出了一个问题跟你讲讲,师父讲了,你打坐不要去悟,打坐时就一心念咒,一心听才能深入禅定,你打坐时还想师父怎么说怎么说怎么深入禅定?打坐的时候就一心用功死心塌地的用功,把手机也关掉,不要和家里,和外面断一段时间,不然的话外缘不静会干扰你,不然家里什么事,这里什么事,好,你坐不住,一定要死心塌地地用功,把这个心死下来觉得这几天自己已经死掉了,死在这个方丈室死掉了,不要出去,等你活过来的时候再出去,我那时闭关的时候就这样,闭的关房的门口写着一个死字,是怕自己跑出去,尽管那时候门口大的死字写在那里,后来这种子翻起来就想跑出去,跑出去把门一脚就踢开出去,直到在门口看到这个死字,你死了才能出去,现在没死自己不能出去,坐在那门口哭,哭的后来没有力气了,再回去,回到关房坐在那里,就过去了,就这样也是把自己看着自己已经死了,自己死了,这样才行,你说怕死,不要怕死,你要能死得了就好了,所以就要死心塌地地用功,所以今天给大家讲讲大致的,就要如法的用功,不要想这想那,下座的时候时时观照,观照你自己当下的这个念头,空而常照照而常空,空智极圆,就是说观照你的念头,念就是起念的那个头上,是谁起念,空灵的观是这样观,观念头不是跟着念走啊,有人说师父我看着念头我跟着他,那不是念头,念头就是起念的那个头上,没起念就是空灵的,你看着他空灵,念一起,啪一照就空掉,功夫就这样做下去,念一起来啪一照就空掉,下坐要时时这么观照,行住坐卧一直这样关照你就很容易打成一片,你不这样观照你跟着念头走,念头起来你就看不到,那放野马那没用,做功夫一定要这么对自己负责,就要这样自己如法的用功,
你如果一直这样用功的话,我们大祖师都讲了,王骧陆上师讲了三年,一定学这个法打成一片,这是借佛菩萨的力量修禅定,然后下座把这个定的功夫移到座下去,这么观照,观住了,又打坐时,打坐又把这观照的功夫移到座下去,这么观照你天天这么用功,三年绝对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叫不动的呦,所以说不要下座的时候跟着念头走,然后跟人家聊天就聊天走了,做那个事情多观照当下这一念,空空静静,所以我们大愚祖师,最后,他北京的女儿最后到成都拜她父亲的时候,她父亲就给她写了首偈叫: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做祖,无他秘密“,寂就是空,照就是观,就是知道他是空灵观住他,观住它保持空灵,就这样,但是切忌用力就是不要把看死了,不要太把他看得一点不动看死了,不要看死了,这样切忌,所以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做祖,没有其他的秘密,就这么用功就这样,这些诀窍全部告诉你们,你们听了把它记住,天天这么用功,你不要到处去求去,这就是修行的诀窍,今天就讲这么多,下面大家看还有什么问题,简单的有什么问题可以问问:
问:”师父,为什么愿力会大于业力呢?“
答:愿力就大于业力,愿是心,发心啊,那个业它是以前造的业在你心地的一个种子在那里留住,在那里自然的,因缘具足它才发动,而这个愿力是目前的这颗心发的那个心力,这个心力那肯定就完全超过你那个因缘,果报,因果的力量,心就要发绝对心,发愿就要发绝对愿,马马虎虎的发愿那不行,要发绝对心的愿,那个心力很强,你这样就能够改变因果,改变业力。
问:师父,菩萨的愿力可以改变众生的业力吗?
答:菩萨的愿力 这个菩萨如果真正发大愿的话,众生很多业力可以改变,但是有些业力不能改变,定业不可转。就是你造很重的业那没办法转,但是那些比较轻的业靠菩萨的愿力就可以转,帮你转掉,包括这整个世界如果很多的修行人共修的力量可以改变很多的业力,可以改变的,但是有些定业,人家说定业不可转,那些业太重了,那就没办法转,释迦牟尼佛在这个问题上他举过一个公案。就是一个弟子他的父亲死掉了,他的父亲死了呢,他来叫释迦牟尼佛给他超度,释迦牟尼佛当时看这个因缘,就是说,这个大家讲法,这讲法怎么讲,大家都是围绕外面野地坐坐,以说法如何,释迦牟尼佛就拿起一块石头扔到河里去扔到河里去这石头就沉下去,沉下去之后释迦牟尼佛就带着这些圣弟子跟着他念,绕着河念:“石头你浮上来,石头你浮上来“,走了很长时间,这石头浮上来没有?这石头没有浮上来,这石头怎么浮得上来?后来释迦牟尼佛又捡了一个干的果,这果已经干掉了,龙眼已经干掉了,他把这个干的果捡起来又扔到水里去,干果就沉不下去,他又叫大家跟着他念”果子沉下去,果子沉下去“,念了很长时间这个果子不沉下去,意思呢他就是告诉大家你如果造得业很重的话靠佛菩萨的加持没有办法,改变不了你,那如果你做的善业很多,那就是你真正修行,你念佛,修行啊,开佛知见,你修了很多,你有一定的道行,那样的话啊就是临走的时候你生病生得很重,你前面的因果都不空,最后你都能往生,不一定是你走的时候生病了,你就不能往生,不是那样  你造的这个善业,你造的这个福业,他这个业叫你往下沉你都沉不了,那三恶道就是沉,佛果就是升华,所以说靠我们自己,主要还要靠我们自己,那个是主因,主业,那是根本业,你一定自己要掌握,自己去做,所以我们要劝大家自己学佛,自己用功,那佛菩萨加持有的时候可以加持,念咒,那可能会消除一定的业,借助佛菩萨的力量,消除你一定的业,改变你一定的因缘,但是主业没办法要靠你自己,主业要靠自己,你如果说佛菩萨不可以改变每个人的业力的话,那有人拿起枪来扫了很多杀了很多,然后他自己举起枪,“啪”打死,完了叫佛菩萨超度他念咒,那你怎么超度得了,他杀了那么多的人,把自己也打死,造这样的业,那还不下三恶道,那没办法的,你造那么多的业,所以说我们造业有轻重之分,造得轻的业呢通过同修对你念佛,同修通过念佛助念就能帮助你往生,帮助你往生就有效果,你如果造的业很重,那念佛不一定有效果,所以念佛不一定能帮助你往生得了,所以说人家说助念超度这个能不能往生?这个不一定,看你本人业的轻与重,只能这么说。
师父,佛能够超脱因果,那么凡夫超脱不了因果,历经千百年,所作业不亡,那佛超脱因果是通过什么样的力量超脱因果的?
“你没听我的话,我前面讲的法你没听进去,前面讲的话你没听进去,我前面怎么讲?
愿力能够超越业力
愿力能够超越业力,那么大智慧呢,佛是大智慧,大智慧当下这一念,处理这件事情,所有的因果改变,超不超?你没听清楚前面我讲的,当下一念以佛的正知正见处理这件事情,不管你以前造了什么恶业,当下一念以正知正见去处理这些事情,这些事情就有好果,那样其实就是超脱因果,明白吗,前面已经讲了,这个法已经讲了,你问的问题已经讲了,你再去领会去,所以佛是大智慧的,大智慧能每一个事情来的时候,当下这一念大智慧指导,他所有的结果都是佛果,但是呢他也可以显相,因果不空,比如说他也头疼三天,因为他敲了三下,所以他头疼三天,前面讲的公案,琉璃王带人来杀,他还头疼三天,为什么头疼三天,因为他敲了三下,所以他头痛三天,他要背这个因果,佛可以显这个相给你看,但是他可以不受,也可以受,自己说了算,那叫超越因果
“前面讲的唯识还是很精彩的,以前没有听过这些课,就是你说的那个,白净识,是空净了,没有善没有恶了,阿赖耶识里面藏着种子,好的也藏,坏的也藏,他好像比阿赖耶识还高一层呢,但白净识里面什么也没有了,但没有了也要空掉。空掉了以后才能达到佛的境界,但是能不能阿赖耶识里面好的坏的别总是往里面装,装完以后翻腾翻腾,再装再装,那不是还是没有成就吗?
你还是没听清楚,师父讲话要很注意听,你才能听进去,你还是没有把那天师父讲的法听进去,师父讲的是第八识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四个成分,见分,相分,证自证分和自证分,这四个成份,这四个成份就是阿赖耶识,白净识就有两个成份,一个是证自证分,再一个是自证分,自证分在没有进入白净识它就是佛性,就是我们的佛性,毕竟空,了了分明,证自证分就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他是头上安头,本来这个佛性就是毕竟空,了了分明,他认为这个佛性这个觉性不是毕竟空,应该要有一个空明的东西照它才能够空明,所以就是头上按头,楞严经上讲叫觉明明觉,本来这个本觉智慧,本觉就是我们的佛性,本来就是觉悟的,本觉本来就是明了空明的,然后呢他说不知道本来就是空明的,而是认为本觉应该要去观照它,应该要去照它才能空明,才能觉了,所以说他是头上安一个空明,本来就空明再按一个空明上去,盖了一层,再盖第一层的变色镜盖上去,第一层的变色镜就是第一念,第一念无明叫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叫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和这个佛性也可以说是双胞胎来的,也可以说一个是佛母一个是佛父,为什么说是佛母佛父呢?佛性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因为你无明之故,他才会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有我们这个人身才生出来这是由于我们无明之故,无明为父,生出这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由于一念无明一动,你说有啊,空的,怎么说是空的呢?有空就有有,马上相分就出来,动得厉害,然后就聚成相,相分出来,有相就分别这个相,见分就出来,分别这个相,高的低的,好的坏的,见分就出来,所以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四分了,再然后第七识也四分,第六识也四分都是这样下来的,一层一层的后面叫作枝末无明,前面那一念叫根本无明,叫做无始无明,叫做一念无明,后面的,第八识后面的全都叫做枝末无明,从一念无明而生,后面有见惑,思惑,看一些东西不明白了,思惑思想不明白了,尘沙惑,这尘沙惑在第八识里面含藏着非常微细,所以说我们修行修到一定程度要深入金刚萨埵定,你才能看到第八识的那个尘沙惑,就像元音老人讲的,就像那很深很深的水,表面上看不到他动,下面在那里流着,上面不动,下面哗哗在流,你深入很深的禅定才看到下面的尘沙惑在动,所以说你不修禅定你看不到这个尘沙惑,你消除不了这个尘沙惑很微细,第八识里面的尘沙惑,那么到了第七识和第六识至前五识,都是见惑和思惑,见惑思惑断我执,第七识一断,见惑思惑就了,这尘沙惑要到第八识,深入第八识深入禅定你才能把尘沙惑看的到,看的到你才能了,看不到你怎么了?尘沙惑一了那就是无始无明,最后就无始无明破除,所以我们从初地到十地是破除这无始无明,把这无始无明完全要消除,到了十地菩萨,最后一份无始无明消除了,进入等觉妙觉,妙觉圆成佛果,所以无始以来的无明叫一念无明,那个无明要最后破除,把这尘沙惑破了最后进入,那么这一转过来全部破除了,见惑破除了,思惑破除了,尘沙惑破除了,无始无明除了,最后就转五智,五方佛人家说,白净识无始无明本来就没有,知道他是空的,不要空上加空,把这个虚空粉碎了,不要着在空相上,空也是一个相叫空相,你还有空相在,还被这个空相罩住,空相也没有,有的相也没有,空的相也没有,你才能出三界,你这个第九识佛性才全部显露,所以说没到了妙觉菩萨,佛性不完全显露,把这个无明惑尘沙惑全部消除,无明惑全部消除佛性才完全显露,只有佛才完全显露,大菩萨还包着一点,所以我们楞严经上讲消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四十二品无明全部消除,法身显露,这法界显露完全显露叫法界体性智,法界的体性是什么?法界的体叫毕竟空,法界的性就是了了分明的灵智自性,体性体性,体就是毕竟空,性就是了了分明,所以那个见性,不要认为还有一个空在,那个空就是无始无明,空也没有了,那就是无量无边没有尽,也没有空在,然后了了分明,它是一体的,这个体性是一体的,这个体分为法体,法体有了了分明,法本体是毕竟空,我们佛性本体也是毕竟空,所以法体毕竟空,佛性毕竟空,最后合为一体都是毕竟空,体是毕竟空,性是了了分明,所以说这个法界体性本具智慧,法界体性智,然后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第八识,这个见分,相分,这个相分是变幻莫测,这个见分呢,由于这个无明消除了,他这个见分就清清楚楚,无明没有消除,这个见分就是这个心会变化,这个心有烦恼会变化,比如这个心举例说水,这个水你可以放点调料是黄色的,放点调料是蓝色的,,放点调料是红色的,他那个水的颜色就不一样,你再起一个烦恼的时候,他会出现各种境界,有地狱的烦恼,有恶鬼道的烦恼,有畜牲道的烦恼,有人道的烦恼,有天道的烦恼,他那个心的烦恼的程度不一样,就像水的颜色不一样一样,最后你把这些无明全部消除了,这个见分就是佛性的显现,所以他对这个无量的相分,三千世界的变化,他就阿狗来显阿狗,阿猫来显阿猫,你什么样的东西过来你显什么样的相,狗来显狗相,猫来显猫相,就是叫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它就显像,它不分别,它就显什么呢,现量,什么样来显现什么样,就是现量而已,这是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象面镜子一样,什么东西到前面来照什么出来,什么东西在前面照出来就是什么样,叫大圆镜智,就是这个见分,相分叫大圆镜智,完了第七识就是这个我执一除,我执就是说这个见分,把这个见分的我执一除,认为这个见就是我,这个思想能够动的这个就是我,这个我是毕竟空,毕竟空就平等,怕就怕你不毕竟空,平等性智,平等心要达到毕竟空才平等,它的相分昨天讲了,见相非相,非相就是毕竟空,见相就是毕竟空,那么心呢,每起一个念头,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那么你每一个念头起来都是毕竟空,非心就是毕竟空,每一个念头起来就是前面那颗心,后面那个就是非心,非心就毕竟空,每个念头每个心都是毕竟空,那么每个心都是真如自性,这样的话,他见分也是毕竟空,相分也是毕竟空,证自证分本身即是毕竟空,就是佛性,而这个无明已经打破了,没有无明,那么他全是毕竟空,毕竟空是第七识是平等性智,一切事情全平等,看到一切东西也平等,你心里也平等,你心里每一念都是平等,你平等就没有烦恼就没有分别,分别什么没有什么好分的,分别执着什么?全平等,有什么好分的,你看到红的颜色是红的颜色,黑的颜色是黑的颜色,黑的颜色和红的颜色是平等,平等,毕竟空,你看他很好,他很坏,好也毕竟空,坏也毕竟空,全平等,这叫平等性智,如果你能达到平等你的慈悲心出来,不管这个人造什么业,造什么恶业,对你怎么不好,你对他还是那么平等那么慈悲,因为什么,一切众生都平等,你不会嗔恨他,现在我们就不,我们是看这个人跟我说了几句好话我就喜欢他,这个人跟我们说了几句不好的话就恨他,我对他不好,你这不平等,到了那种程度全是毕竟空,是平等,他就是平等性智,以这个平等性的智慧,相也平等,性也平等,以这个智慧来指导你的看一切问题,叫做妙观察,妙观察就是分别一切事情与第一谛而不动,第一谛就是说毕竟空,不动,那照样分别一切事情,那些阿狗是阿狗,阿猫是阿猫,这些事情如法不如法你知道,但是你的心念还是平常心,你的心不会起这个我嗔恨他,你的心也不会起爱他,你是平常心,你这样就叫妙观察智,利用这个妙观察智指导你的言行举止,每天来做事成就你的一切事业,叫成所作智,成就你所作的一切事情,全成就,叫成所作智,这就是我们今天重新这么讲一下,希望你对这个问题真正要明白,这个问题明白了会对你非常有利,一见到底,我觉得也是省事用,这个不知道讲得对不对,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自己悟出来的,这个八识我悟出来的,我还画过图呢,书上没找过这样的,也没找过这些书的,这样讲起来,我自己觉得很如法,如果不如法你们不要接受,你们觉得如法你采纳,你悟悟看,这样子。
所以大家现在跟我念啊:“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见其相毕竟空,就是空性”,这是相上的,然后,“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了知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起来,都是毕竟空,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这样你就能够做到,外不随境转,内不随念走,所以你知道毕竟空,不跟着外面走,虽然心里没有念头,也是毕竟空,你不会跟着念头走,你这样做功夫,这样去用功,
师父,人这个打坐的时候气脉是一下子通开的还是慢慢通开的?因为打坐有时候打坐腿会痛,过一段时间又不痛了,然后过一段时间又会痛,所以打坐时气脉是一下子通的还是慢慢通的?
这个每个人都不同,所有的一下开都是由于慢慢的才一下开,也就是慢慢的来才达到一下开,也就是前面讲了,顿悟也是渐修而来,气脉的话也跟你们讲一下,让你们也有数,你们很注重气脉,讲完了,知道了你就不会管他了,气脉是这样的,我们一般我们人体有很多的经络,也就是这些气脉,这些气脉就像这个蛇,冬天那个蛇伏在那里不动,一旦到了春天这个蛇“啪“一起来的时候,那个活力起来的时候,你就抓也抓不住它,我们的气脉就是这样,一开始没通的时候,伏在那里不动,当你打通的时候所有的身心世界全部空,那么总体来讲就是说,人就是说修心不离开精气神,精气神最后发光,在六根门头放光,启用,精气神,光就是发光,神光,那么精是什么?那么大家知道,精就是精液,精神,没精神,就不够,精神不足,这个精一般就在我们的下丹田以下,肚脐以下储存着很多的精,这个精呢他会如果打坐的时候,这个火啊会下沉,下沉存到下面的会阴穴,会阴穴然后热起来 最后会把这个精蒸发出来,把这个液体,精液蒸发最后就变成气,蒸发向上蒸变成气,所以,从胸部以下,中丹田下丹田中间这段距离是气,我们说噢呦这个气很闷这个胸部很闷,人家说我这个气不足,爬楼梯爬不上去,你的胸部就闷,最后从这个中丹田到上丹田,这段中间就是神,精气就化为神了,所以你看这个人灵光不灵光,有神没神脸上有没有发光,你看修心中心法的哪个人脸上都发光,你不要看他修了多少座,你看他脸上发光不发光你就知道,偷懒没偷懒?天天不打坐他脸上不发光,天天打坐的人脸上就发光,肯定发光,它的精气神运转,精会化气,气会化神,神气具足最后在六道门头放光,看一切问题非常准确,非常敏锐,这就是精气神。
还有大周天小周天,一般来说能打坐的时候,我们修佛法的人是无相的,无相的你不要观想这个气脉,气功练这个气脉只能练这个气脉而通,是通一线,大周天小周天通一线,而佛门无相修通就通一片,一片什么意思全身都通,每个毛孔都通,他通一片,所以我们提倡不要叫你们修气功 不要练观想这个气脉明点,就一心念咒一心听咒,然后最后你通了之后全身都通,那么气脉明点它也存在,你不观想它气脉也通,全身都通,气脉通就是一般人从下面会阴穴上来,背上上来的时候,就是督脉,所以叫你们打坐的时候背上不要靠,一靠背上一挡住一堵住,通不上来,通不上来就昏沉,甚至吐血,所以不叫你靠,有的人腰不好,靠也是下面臀部垫一垫,有人腰很酸的话臀部可以垫一垫。可是你背千万不要靠上,靠上督脉就靠住,这督脉到了鼻子这里,就从舌头转舌头以下,叫任脉,督脉下来到这里叫任脉,所以你现在修行的时候舌头要舔着上腭,就是把任脉和督脉通起来,我们七支做法也讲这个但是我们心中心法不讲这个,念咒就自然我们舌头就自然上一下下一下上一下下一下,一下通一下不通,就像振荡器一样把你全身都振荡起来,嗡……学过电工里面有一个振荡器啊,他震动电就发出来,他振荡,全身气脉就振荡起来,你如果就是督脉一下去,任脉一下去,下去到了下面还回会阴穴,会阴穴这个地方有漏洞,有些人会漏精,漏精这地方气和精会漏出去,漏出去这中脉就打不通,所以说为什么叫我们独身,童子出家的人容易把身体修得比较快呀,我们在家人修起来就上上下下上上下下,修得上不去为什么?他又漏掉了,再下去,图这么一画这么一圈,这上面是督脉,这下面是任脉,这里有个出气口,从这里出去了,不要流掉从中间上去一直到头顶叫中脉,中脉打通的时候 如果一个人督脉打通再任脉打通,再中脉也通的话,这个人的话从红教来讲的话是大圆满修成,它从中脉上来的时候下面是母亲的那一滴血,那滴血常人会看到有太阳升起来,升到心窝这个地方,一片白光,“啪”一碰它头顶父亲的这个地方精是白的,白的下来在这个心窝“啪”的照上,啪地打开你的身心世界就粉碎,这是境界啊,这是有这些,我们元音老人就到了这个境界,我在看他那个自我介绍修行的过程当中,他这个境界都出现,他有一天就是说吃饭的时候,刚坐好吃饭,人一进来吃饭的时候走到饭堂,就看那个观世音菩萨就过来,观世音菩萨过来就推着太阳,一个太阳给他,他一起来去接这个太阳的时候,“啪”就爆炸了,他那个境界就上到心窝啪一撞开就爆炸了,还有一次就是说爆炸的时候就是说身心世界都没有了,空空荡荡的走,所以他有三次境界,其实就是说明了这个大圆满的圆成,所以说有些人有这些境界,有些人如果以前经历过了这些,这辈子就没有这些境界,也能够大圆满修成,所以每个人不同,不要认为你没有这个境界你没有圆满,也不一定,所以师父讲这个法就是让你知道有这回事,但是你不要追求它你追求他就达不到,你如果身体没通 中脉督脉任脉三脉都通,你的身体都没通的话你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只能是气功上的,你如果身心所有的毛孔都通,你的这个三脉通的话,你的这个人是没有毛病的,不可能会有毛病的,你有毛病那是为众生背业,这是消业,背业发慈悲心,所以将气脉明点这样讲一下啊,你们修行的时候有数就知道了,有数就是了,不要追求这些气脉明点,我们心中心法就包含所有的这些气脉明点,你在做如法用功他就能达到这样,就能达到这样,所以说你心如果通了的话他这个气脉就通,你如果是整天着在那个气脉上,然后你的心粘在这个地方气脉很难通,因为你心粘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不通,有些人说我整天头痛,你头痛赶紧不要整天想着头痛,你整天想着头痛想着这里头痛,他过不去这一关他就痛在这里,你头痛的时候因为这个气脉都到了这里来了,痛得不得了你还想着这里,这气脉就停在这里走不了,你不想他,一心念咒,一心听咒,最后就头不痛了,啪最后就通掉了,哗一下就通掉了,通掉了的时候就不痛了,所以说你不要观想气脉明点,观想在哪里就停在那里,我们楞严经上讲你着在哪里你就粘在哪里,你着在哪里你就粘在哪里,比如说你走路啊,你是要到五台山去的,你走到石家庄,噢呦这石家庄怎么这么漂亮,这地方这么庄严这个地方我停下来看看,你停在那里你就不能往前走,然后在这里七看八看,完了你五台山就不去了,过几天再去,又停在那里,修行每个境界出来都不要理他,你理他那个境界出现,你追求那个境界你粘在那个境界你就停在那个境界永远上不去,在那个地方就着魔,就出事情,入哪一道也一样啊,我们为什么叫你对一切事情不要粘着啊,你着在那个狗,你下一辈子和那个狗结缘,你不一定就要到那个地方去,你着那个猫你到猫那个地方去,什么东西都着不得,什么东西都毕竟空,你着什么就到哪个地方去,停在那里,所以说这个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叫大家不要养这些东西,我们有些人还在养这些东西,现在有个法师说,有个人有一次给他看,医生看着眼睛里怎么一条条小虫,这小虫怎么会在人的眼睛里?这小虫是在狗的眼睛里在猫的眼睛里会有啊?怎么人的眼睛也会长出小虫,后来问他为什么他天天和那个小猫小狗睡觉,抱住它,结果这些小猫小狗的细菌跑到他的眼睛里,所以眼睛睁不开发红,看东西看不见,所以我们现在不是不要你们不要慈悲这些众生,对众生很慈悲但是慈悲的方法不一样,不要粘着它,不要粘着它,以后慈悲它给他念念咒超度它,让他最后一生就是这一生,下辈子来就能够,念些经文加持他,给他念念咒,那狗很早就走了,走了之后就是最后一生,下辈子准备入人胎,来听法,这样慈悲它。
您昨天讲,打开,身体化空,就是讲这个”啪“地一下就像莲花一样,打开有这种感觉,但是为什么打开来到现在一年半身体还没有化空?是因为当时力量不够呢?还是。。。?
这个事情我跟你们讲,你们一定要好好记住,这打开每个人不一样,有些人是有声音,他有股震动,“啪“地一下,或”轰“的爆炸一样,有些人没有,就脱开,就能所啪的脱开,能所啪都没有,”啪“是我这么说,其实没有啪,就一下子就没了,这能所就空掉了,我就是这样,没有声音的我一天吃完早饭 在打坐的时候,还听到鸟叫的时候,我那时入定了,一听到鸟一叫,就什么都没有,也没爆炸,所以说呢这个每个人不同,它的目的就是说明,一个说这个大地平沉虚空粉碎,爆炸都是说明引用词,引用就是能所脱开的意思,能所能脱开见到毕竟空的佛性,毕竟空这个体,这个空也没有的空是毕竟空,了了分明的灵知那就是性,你的佛性,灵知之性,其实你真正见到的时候你不知道的,为什么,你的第八识那个能见之心都没有了,怎么能知道。一出定时,啪一过去了才说噢刚才什么都没有,你会这样子,真正的境界是这样子,所以说这个见性这个东西呢还是不能说你一见就永见,一见永见就是说你一见到了就永远记住这个境界,就是说见性也是一种境界,毕竟空的境界你永远不会忘记,生生世世都不会忘记,以前你就知道,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全都是这个自性本体,所以说以心印心没有差别,所以说我们讲这种境界这个见到的时候就是一刹那过去,这个禅宗有个云门寺的云门祖师,是这么比喻见性的,他说见性如闪电过如击石火,以前的人没有火柴没有打火机,那么拿燧石,两个石头啪的一打,那火星啪碰出来,一刹那见性就是这样见,完了闪电,天上这两块云,“啪”碰在一块,轰的一下,一下子闪电就没了,见性就如闪电光如击石火,这一刹那,你体悟了就是,并不是说这一下子脱开你永远都会脱开,不是,返回头回去,这是众生的业力,你不可能都脱开,因为众生的业力之故,你还有娑婆世界,你还有见分,你还有相分,还有身体,那么你要体悟这个真理,感觉到,哦,相是毕竟空,这心是毕竟空,完了以这个相和这个心都是毕竟空,以这个道理来观照你的言行去修行,并不是脱开了没有身体了以后永远没有身体了,脱开了就老是那么空灵没有世界了,不是这样,所以见性如闪电光如击石火,这一刹那,好多人有这种境界出来 他没有体悟,错过去你的福报不够,我们元音老人说福报不够”啪“一脱开,他昏沉,昏沉它就不知道,他已经脱开了他不知道这种境界,体悟不到,这就是说福报不够,这种境界他体悟不到,这个境界每个人都有,就看你能不能体悟到,每个人每天都有那么一刹那的时间是脱开的,但是我们的人体悟不到,所以就通过打坐,打坐就是稍微长一点,”啪“一脱开,有些人就昏沉,昏沉又体悟不到,体悟不到这种境界,他就没有见到,没有见到就悟不进去,还有一种人呢 就是见到他不相信,这么简单啊,这就是佛性本体?他不相信不承担,不承担也没用,所有的都要由师父来印证过,你承担了,然后再悟你才有力量,不然的话见性不一定就明心,是不是?见性不一定就有力量,见性要承担,要参悟这个道理,要明心,然后再用这种明心的道理佛性的真理来指导你的言行才开始修行,所以这种境界还不能求,你有求就脱不开,无心才能脱开,无心就是毕竟空,你毕竟空才能见到,今天就这样,没什么问题了,大家辛苦了,合掌,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印心宗大灵岩寺第十届佛七 --第一七第五天
乘一法师开示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好,放掌
今天是打七的第五天了,那么好多人都通过精进的用功打七,打开本来面目,能所脱开,这个有些是以前就打开的,就是这次听到师父一讲法,马上承担下来,明白了,有些是这次打坐的过程当中,刚才有一位同修说,有位师父就这么咳嗽了一下,就把他给打开了,我说这个师父是大菩萨,咳嗽了一下对方就打开了, 啪一下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说我们就要精进的用功,诸佛菩萨是很慈悲的,功不会唐捐,只要如法用功总会打开本来面目的,见到佛性然后好好地保养,好好地保任,圆成你的佛果,那么今天要讲的呢就是说,咱们讲一下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简单的含义给大家讲一下,只有讲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甚深的智慧,般若就是智慧,行甚深的般若的时候,波罗蜜多就是度到彼岸之上,所以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所以说这里说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然后后面还念下去的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还有想,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还有行,就是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再有就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啊,所以说这个五阴呀就是说它都有这个空,色受想行识,都是空
色是空,受是空,想是空,行是空,识是空,都是空.首先我们要讲一讲就是说怎么样这个色是空呢,这个色不是男女的那个色,这个色是看得见的一切相,指的是看得见的一切相的这个色,这个色和空没有两样,色不异空,也就是说这个色就是空,不是说这个色的另外一个边上还有一个空,不是那个,就是这个色不异空,不要换一个是空,不异就不是不同,异就是不同,不异就是不是不同,就是这个色不是不同的空,就是说色就是空这个意思.那么我们大家怎么能知道这个色就是空呢,是吧 这个看得见摸的着的这个,都看得很清楚呀,人都走不过去呀,怎么是空,空要我人都走得过去呢,怎么是空呢,所以很难理解,你如果这个完全地理解了,你的智慧就能圆融,那就是说甚深的智慧才能够完全地理解,五蕴呀才能照见,用甚深的智慧去照见它,才能照见空.那么甚深的智慧与禅定也分不开,也要甚深的禅定,甚深的智慧才能够照见这五蕴皆空,这个色就是空,这个色呀就是一切万法,这一切万法我们说所有的这一切万法的缘起,从这个大乘经典来讲就是缘起性空,这个缘起比如说一个人,一个人他由地水火风所组成,地水火风空根识、这七大所组成这个人的身体,那你说拿出来你说地大就是这个人吗,那不是,那地大就是硬硬的这个肉,这就是地大,火就是有热度,水就是有我们的血液,风就是因为有空,所以呀有空,然后风才能动,能动你的血液才能够走动,空就是有间隔,根就是我们的六根,识就是我们的思想,六根对着六尘中间产生识,六识,八识,九识,就是因为你根尘相对中间所产生的,所以那么我们说这个人,六根里面哪一个,就说这只手,这只手就是你吗?拿个手出来,把这个手割断拿出来看,这个就是乘一法师吗,谁看到都吓死,怎么这个手就是乘一法师呀,谁都不认识是吧,那个整体的才是乘一法师,你每个人也是这样,挖个鼻子下来放在这里,这个就是你吗,那谁也不认识这就是你,是吧,所以说他必须要一个组合,所以它是以众尘所聚到一块形成的这么一个色身,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都是因缘,各个因缘和合到一块来形成的你这个相,各种微尘,就是非常小的微尘聚到一块才有这个相,那么你把他分开来,分开来他就不是了,所以每个整体你把它分开来,所以这叫没有自性,无自性,哪一个部分不是他,另一个部分也不是他,你说这个手,手不是他整个,是吧,你不能说它就是他,就是乘一.那么鼻子,鼻子不能说就是乘一,你要把它全部组合起来他才成这么一个人,所以说他没有自性,就是没有他,要组合起来才有,没有一个固定性,它要组合起来才有,这才叫做空,无自性叫空,叫自性空.无自性就是自性空.这个空指的是毕竟空,这个空不是与有相对的那个空,与有相对的那个空,就是我们说这个是有,这个是空,这个是相对的,相对的东西就是有比量,有比量就相对,这个无自性空,但是这个空是属于毕竟空,毕竟空这就是要把这个空还要空掉的空叫毕竟空,所以说这个色即是空,这个大乘来说叫做无自性空,这样讲.那么这个很难理解,一般人是很难以接受,无自性,看不到摸不着,自性也看不到摸不着,所以很难理解.那么它第二个呢就是说,这个我们讲的这个心经上讲空,讲的二十多个空,二十多个含义的空,心经上.那么我们讲第二个,就是说无常的,生灭的这个都叫空,无常的就是它从生到灭的它的变化,它的走动,行动,它都不是固定的不是恒常不变的,这个叫空.还有一个就是生灭的,有生它就有灭,这个叫空,还有一个就是不可得,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生灭的变化不可得,这个叫空,所以还有这种这些说法都叫空.不是说有这个空,不是说有和没有的空,他是指他的这个性质生灭变化无常叫空,我们大乘佛教还有这种说法,还有小乘佛法呢,小乘佛法的空,就是说分析这个法,把他分析到最后变成邻虚尘,这个邻虚尘不能再分析了,所以说凡是有的东西,它都有边有量,所以能分析,那么它这个邻虚尘呢,再也不能分析,不能分析了就说明它没有,它是空.所有的东西它从分子,原子,离子,然后再分析下去,分析下去,最后分的是羊毛尘,羊毛要比兔毛粗一点,羊毛尖那么一点的羊毛尘,羊毛尘再往下分七份是兔毛尘,兔毛尘再往下分七份那就是水尘,水尘再往下分七份那就是属于金尘,金尘再往下分七份那就是微尘,微尘再往下分七份称为极微尘,极微尘再往下分七份那就是邻虚尘,你想想看兔毛尘,羊毛尘已经是羊毛尖那么一点点了,你还要这么分七份七份这么一直分下去,分到这个邻虚尘再也没法分了,那么为什么没法分呀,它没有边没有量,所以说那么凡是有的东西,我们说有的东西,那么我们世间法上讲有的东西,有的东西它都能分呀,它不能分所以他是没有,所以他是空的.所以这是从小乘的这样来讲的这个叫空,所以这个色是空的,色是空的.所以那么这些所有的东西它都是由这么个邻虚尘所组成,那么这个邻虚尘是空的,所以这些色就是空的.可以这样去理解,和我们世间法就是三界以内的,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的对这个空和色的理解,我们佛教讲的这个道理和我们三界以内的众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三界以内的众生有欲界,有色界,色界就是有色呀,然后空界就是没有色呀,它是以相对的就是说,所以这个空它是有范围有大小,比如说这个房间是空的,这个房间划出来这么大是空的,它就这么大,然后这个大厅呢,这个大厅什么都没摆,大厅是空的,这个空是相对有来说的这个空,所以有空就有有,这是我们三界以内的众生都是这样,被这空有所困住,所以我们一般人理解对这佛教的理解他说空呀,怎么是空,这是有的吗,有怎么是空呢,他就著于这种相对的,对立的这种状态,这叫二元,我们这个三界以内的众生都生活在这个二元当中,他超脱不了这个二元,就是空和色,高和低,好和坏,爱和恨,都是生活在这种二元当中,这空和色其实就是个二元,这个受这个感受,也是快乐与不快乐,与痛苦,这个想,这个思想,想呀,很乱想的很痛苦,有想的很快乐,他也都是在这种俩元的生活当中,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所以他这个空和色,他是在相对的,有的,有有就有空,有空就有有,这就是因为我们一念无明之故,本来这个佛性呀,他是绝对的空和绝对的有,然后绝对的有和绝对的空我们不知道,所以说在这个佛性上安一个空,这头上安头,这个空就是我们相对的空,这无始无明,这是相对的空,安上去,然后因为你有这个相对空之故,所以就着有,所以山河大地,草木丛林这有相的东西就显现,所以这无明的空和我们这个相分的这个有它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就跑不出这个空和有,这个有就把你给挡住,让你穿不过去,那么如果你超三界,超出三界,超出三界的空和有就不是这样,它空就是有,有就是空,这个道理今天给你们讲一讲,希望你们好好地听,恐怕你们没听到过,三界以外的空,也就是说当你见到佛性的时候,就是出三界是不是,打破无明,就是说无明就是空,无明一打破就见到佛性,佛性就进入绝对的空和绝对的有,什么叫绝对的有和绝对的空啊?我们这个佛性,你见到过佛性的人,你一念断处,见到过这个佛性的人,你会深有体会,这是这个空它是无量无边,是不是?没有量还没有边,当你打破这个虚空的时候,它没有空相,我们觉得这个空相,它这个虚空相是没有的,如果有这个虚空相,你这空没破,无明没破.空界没破,应该连这个虚空相都没有,就是空空,就是把这个凡是有相的东西都把它空掉,这是第一个空,然后把这个空掉之后呢,那就是虚空,就是空相,空相还要空掉那就叫空空,空空了之后那么再见到的那个佛性叫毕竟空,这个毕竟空你见到佛性你就知道,这个佛性是没有量呀,也没有边啊,你说她有多大呀,那叫量,你说这个大,是像房间这么大吗,那就是量有这么大吗,但是这个佛性它是没有量,就是多大就是没有边缘,十方上下没有边缘,无量无边的延长,这是它的空间,它的时间呢,就是没有过去,未来和现在,所以说你见性的人,一刹那的时间,你怎么知道是一刹那的时间,那个时候就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所以说你那个见性呀,你那时进入那个见性的状态,你认为一刹那可能很长时间,也许就是那么几秒钟,也许可能是很长的时间你也不知道,所以当你出定的时候,你才知道哎哟刚才怎么什么都没有,但你不知道是多少时间,因为进入那个状态没有时间空间,超出时空,所以说,它的空是无量无边.那么它的有呢,这了了分明的灵知,这了了分明的灵知自性这就是有呀,不能说没有佛性呀,是吧,你空无边际,那么佛性就在那里呀,这分明就是了了分明呀,是吧,这个佛性也是无量无边,他的体是毕竟空是无量无边,他这个佛性这个性,它就是有,自性就是有,你如果说没有这个自性,那是无自性见.若没有自性,你怎么能起用,光一个空你怎么能起用,你怎么能说话,你怎么能听话,你怎么能做事情,怎么能走路,所以有佛性之故,所以你才能起用,所以这个就是说无量无边的有,无量无边,无始无终,没有过去最后没有结束,没有三界,十方空间没有边缘,就是这个时空呀它是无量无边,时间和空间都无量无边的有,无量无边的有同时就等于无量无边的空,这个佛性你见性的时候,这个性呀,是有的时候它是无量无边,它空的时候也是无量无边,所以说空就是有,那么这个佛性里有就是空的,这个佛性它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所以我们这个心经上所讲的空,其实是照见五蕴皆空的空,把这五蕴色受想行识全部照见空了,那是进入了一种绝对的空,绝对的空的时候它就是绝对的有,绝对的有就是我们的佛性,绝对的空就是佛性的本体,佛性的体,这个体和性是一体的,它没法分,它是绝对的一个,所以它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它没有两个,有两个就相对,如果一个空性,一个佛性是有,然后这有一个空,这就是相对,空和有的相对,但是我们三界以内,这个东西是有,所以有对一个空,这个佛性呢它就是一个,就是这么个灵知,这么个灵知它空无量无边,它有无量无边,它有也是无量无边,空也是无量无边,它空间时间都是无量无边,它有空也是无量无边,能体会到这个佛性吧,你们见性的人这样讲应该很清楚的能体悟到.所以说,那么换一句话来说,这就是说我们这个从心上来讲,这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叫做真空妙有,空是真空,就是绝对的空,有是妙有,妙有就是绝对的有,所以我们讲佛性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不是说空了就没有,空了就没有那就不叫真空,那个不叫绝对的空,那叫顽空,我们世上的凡夫就是进入这种顽空,空在那里不动.然后出定了,哦看到什么都有,有和空,空是顽空有是假有,这就是山河大地虚假的有,进入这种顽空和虚假的有是相对的,进入绝对呢,这个有是绝对真的有,这个空是绝对的空,所以说它是同一个,绝对的空就是绝对的有,也就是空就是有,有就是空,这是对我们心经上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后面那个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后面那个都是心,受也是拿心去感受的,当你这个心有感受的时候,感受到就是有,那么它这个心就是毕竟空,等你想的时候,你的起念,那里面的性就是有.不然你不会起念,你不会想问题,那么他想的所有的问题它都是毕竟空,每个念头都是毕竟空,行,当你的心想要行动的时候,这个念头想到那个念头的时候,它虽然在行,但是这个行它如果没有性,它怎么能行呢,所以这就是绝对的有,然后这个性在这个行的时候什么也没有,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所以它就是绝对的空.然后识,这个识把这个识的无明一打破的话它就进入这种绝对的境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以及法界体性智,他都是,这个性就是绝对的有,然后这个绝对有的性,就是绝对的空,所以说后面这五蕴呀你要深深地要体会到,受就是空,空就是受,想就是空,空就是想,行就是空,空就是行,然后那个识也是,识就是空,空就是识,你如果这样体悟到的话,那么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心起来的时候,都是毕竟空,因为毕竟空是无量无边的空,没有限制的空,是绝对的空,就那么一个空,没有两个空,也没有一个有和它相对,空的同时就是有,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你不要把世界上的,我们这世界上的空和有,顽空和有呀这个假有来理解这个佛性,那你没法理解,佛性就是这么一个,它同时就是有,同时就是空,同时绝对的有就绝对的空,这是对于我们这个心,这个心性,心经上讲五蕴皆空,受想行识都有,但是毕竟空,见性的人就知道,所以说你每个念头起用,都是毕竟空,你的佛性是毕竟空是真空妙有,这是对于受想行识这四个蕴呀,第一个蕴呀就是色蕴,这色蕴就是说这个法界的法性毕竟空,我们一般讲就讲法性毕竟空,因为色法,所以说法性毕竟空,佛性毕竟空,这两个都是毕竟空,所以最后说就是法界体性毕竟空,那么这个法性怎么样是毕竟空呢,这个色怎么是毕竟空呢,给你们讲,你们好好地记,就是刚才我们讲的这个邻虚尘,这个邻虚尘分到最后没法分,这个邻虚尘它有这么一个尘,但是这个尘没法分了,没法分了就是等于它是没有量也没有边,如果还有一个量,还有量还有一个多大在,还有一个边在就能分,你说有边就能分,因为它没有边,这个邻虚尘是没有边也没有量,叫无量无边,所以它没法分,我们说它是空的.那么它有一个邻虚尘在呀,所以它是有,说它是空因为它是无量无边,所以它是绝对的空,如果有量有边它这个空就不是绝对的空,这个邻虚尘你要首先肯定,这个邻虚尘是无量,没有量,也没有边缘它是没法分,没法分的时候那么无量无边它是有,有的最小单位就是没有量没有边呀,所以就是有了,是吧,还有这么一个邻虚尘吧,这个邻虚尘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是有,但是它有是无量无边那么所有的东西,如果有量有边的东西都是相对的有,你说是不是,你有量有边这个东西有多大,这个房子有多大,这个木头有多大,这是相对有大小比较,然后这个有还有空来比较它.,有有就有空,这都是相对的有,这个没有量没有边怎么比较,它无量无边就那么一个,所以说你没法比较,所以说它这个有也和佛性一样也是无量无边的有,这个色是无量无边的有呀,然后你说它没有呀,因为它不能分是没有,那是真空了,空也是无量无边的空,空无边际,无量无边的空,所以我们看到一切的东西就是色就是空,这个色就是由这个邻虚尘所组成的,我们现在见到都是由这个邻虚尘所组成的,这个邻虚尘就是无量无边的有,所以叫绝对的有,没有量没有边就绝对呀,如果有量有边就是相对呀,那绝对就是说一个就是绝对呀,没有相对的东西叫绝对呀,有相对的东西就是有你,有我,就是相对了,它是无量无边的话,没有量没有边,它另外一个东西站在哪个地方,连个边缘都没有,你有边缘,我就到这里为止,然后你站在那里,我站在这里,那么有两个相对呀,它没有边缘无量也无边,你另外一个相对的东西在哪个地方,当然是没有一个相对的东西了,所以它就是绝对.所以它这个色是绝对的有,你现在说空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它是有,它这个有是绝对的有,所以说我们这个佛的国土呀它非常的庄严,非常的庄严你说它没有吗,它就跟他的愿力,让这个美妙的色,就是妙色庄严来组成他的西方极乐世界,他超出三界了,超出三界还有西方极乐世界呀,他就由这个妙色这个愿力把这个妙色所组合成的,这么一种国土,你如果什么也没有,那什么东西能够来组合成西方极乐世界呢,所以说它有是绝对的有,空呢它没有量没有边,它也是绝对的空,所以这个心经上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你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你就完全合佛的意呀,就是说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以后的那个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不是没有照见五蕴皆空之前的那个色和空,不一样,我们现在没有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看到这个是色,这个没有那个东西那是空,这个空和有是相对的空,是三界之内的,那你照见五蕴皆空进入佛的国土的这个色和空,就是同样一个东西,就是同样这个微尘,邻虚尘,这个邻虚尘同时就是说具备绝对的有,也就是说具备绝对的有,也是毕竟有,也是具备绝对的空也叫毕竟空,所以说它的空是毕竟空,它的有是绝对有,这个是毕竟有,如果你能够这样理解你就不会矛盾,你把这五蕴弄清楚了,其它后面诸法空相你都能够理解,你都完全能够理解,你然后启用起来你知道这一切都是空,因为你已经不是凡夫了,已经见性了嘛,见性就是圣人了嘛,圣人你就要生活在佛的国土嘛,佛的国土那么同样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同样一个色就是空,同样一个空就是色,色空不二,所以人家大和尚讲法,人家问他什么叫空,他就说什么都有,那就是空,你如果明白刚才师父说的这个法,同样一个东西什么叫空,它就是都有,其实有就是空,不要说换个位置还要改变一下,改变都不用改变,就是这个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是吧,这就是能理解吧,你们能听清楚吧,今天这样讲了,以前没听见过所以反复讲一下,所以你明白这个,你就明白这个心经,心经主要就是讲五蕴皆空,五蕴都是空的,空的都包含五蕴,五蕴起用,这样子.所以那么后面你就知道了,那就是受想行识五蕴皆是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和色是一样,那么舍利子,是诸法都是空相,一切法都是空相那么这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你看这个邻虚尘你说它会生吗,这个邻虚尘完全都是组合在一起的山河大地,它没有生是吧,它没增加,你看到山河大地都看到了,但是这个色,这个色没有增加,这个法相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它还是那么些邻虚尘,然后至于山河大地全没有了,全崩掉了,那么这世界有成住坏空,最后它也是不减少一点,这个法相不减少一点,所以我们元音老人在打七的时候开示说, 一个人问这个师父说,这个世界相会坏,这个佛性坏不坏,这个大德就说佛性也坏,他其实就是说这个世界相不会坏,佛性不会坏,佛性我们大家都知道不会坏,所以世界相也不会坏,就是法相不坏,法相不生不灭,所以这个心经上讲的这个法相呀,诸法空相,这一切的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法就包括心法和色法,一切的法了,诸法就包括心法和色法,我们的心法就是你的心,后面的受想行识,你的佛性,你的起用这都是你的心,所以叫心法,然后这些相上的这个叫色法,那么色法和心法都是毕竟空,所以是诸法空相,毕竟空所以说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也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要修个清净,你的自性本来清净,所以说你明白这个道理呀就无所修,你的习气也是虚妄的,虚妄的习气你把它放下就是了,是故空中无色,这里讲的空中无色,这个色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色,不是那个绝对的,绝对有的那个色,空中无色,我们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东西都叫色,所以这个空里面这个色都是假象?不是绝对有那个.绝对有那个就是极微尘,那个是绝对有,那是因为绝对有就是绝对空,所以说它这个说空中,我们这个绝对的空中没有这些色相,因为这些色相,这些色相与我们的相对的空相对应的,在绝对的空里面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我们佛性里面绝对的空也是绝对的有,它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所以说它绝对的空中,也是毕竟空中无色,也无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在佛性里面毕竟空,在法性里毕竟空,毕竟空的同时就毕竟有,它是没有色受想行识.因为你这个色受想行识全都照空了,照空了所以它这些都是假相你知道这一切事都是假相,你的思想在想也是假相,想就是毕竟空,你那个感觉到好与不好,舒服与不舒服,这都是假相,那是你的感觉,那都是毕竟空,所以说这个空中,毕竟空的佛性,毕竟空的法性,毕竟空的佛性和法性是同一性呀,它是一体的所以法界体性,这是法界体性智,这个毕竟空它没有色,没有想,没有行,没有识,没有色受想行识,所以如果你明白前面刚才师父讲的,这个绝对的空的同时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你明白道理之后就没有这些相对的色,相对的想,相对的受,和相对的识,这个相对的识,是相对才形成识呀,识是六根对着六尘所产生的那个影子呀,所以说它是毕竟空,色受想行识都是毕竟空,那么色受想行识都是毕竟空,那么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了,这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色呀,意就是想呀,所以这些都是毕竟空呀,它都是由这个邻虚尘所组成的
色相是,那么你的心念是你的这个真如妙心呀是你的佛性所起的妙用呀,像水一样,虽然起的那个波浪是看它有,那个波浪就是湿性呀,所以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也无色声香味触法,也无我们的那个六尘,无眼界等十八界,我们有十八界,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中间产生这六识,三六十八界,无眼界耳界鼻界舌界是吧这十八界,乃至无意识界,这都是讲的这十八界,无无明,没有无明,到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无明了,因为无明被打破掉了,因为有无明之故才有我们的六道轮回,无明一打破了才会显现这种绝对的空和绝对的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它没有无明,无无明,也没有说要把这个无明要消灭干净,这四十二品一品一品把它消灭干净,叫也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这佛性没有老也没有死,我们这个色法也是,这邻虚尘它也没有说最后灭掉了,最后生起来了,所以人也没有老也没有死,指的就是我们这个毕竟有和毕竟空,都是不生不灭,没有老没有死的,无老死,也没有无苦集灭道了,这个四谛法苦集灭道,是吧,也没有什么有智慧,有的人说我开大智慧,本来就是,也没有说要成佛有得啊,还有得道成佛吗,以无所得嘛,本来就如此你得什么,就不产生得与不得,是吧,本来就具备,所以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依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故,那心无挂碍,你明白了就无挂碍了,不要挂碍呀,没有挂碍就没有恐怖呀,没有恐怖呀我们就没有颠倒妄想,整天想这想那的,求这个求那个,求了钱还不够还要求色,求了色不够还要求名,这一天整天忙乎着颠倒妄想,所以说无颠倒妄想,远离这个颠倒妄想,远离了所以就达到了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不生不灭,涅则不生,槃则不灭,不生不灭就是涅槃,妄想不生,智慧不灭,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就是涅槃,那么三世诸佛呢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得本来是无所得是吧,本来就是佛,它这个是无得而得,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是心经,我们元音老人讲心经,讲的很细,讲的很精彩,那么师父就是简单地把这个五蕴呀,提出来分析一下,大家能够对这个佛性能够更透彻的了解,什么是绝对的有,什么是绝对的空,因为这个色相,也是我们佛性,也是我们佛性所显现的一个相,因为它是八识里见分和相分嘛,是佛性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相是绝对的有,也是绝对的空,所以说我们这个本体,这个体性是绝对的有,也是绝对的空,绝对的空也是毕竟空,也是毕竟有,有些人说毕竟空是什么都没有,不是,好多人都是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你怎么能够走路,谁拉着你走路,所以说这个是绝对的有,不是相对的有,空是绝对的空,你应该这样去理解,比较明白。今天就再讲讲见性后的保任,大家好多人都早就见性了,但见性了不知道怎么做功夫,不知道怎么用功,所以下面我们还是重复第一天讲的,给你们讲讲,第一天讲的,叫你们体悟佛性有三句话的,就是本法无无法,那就是毕竟空,本法呢就是我们的本性,本性它是毕竟空,所以本法无无法,法法皆本法,一切世界上的一切的心法和色法,一切诸法都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都是我们的本性显现,那么这些都是我们的本性,真正见性的人,时时见处处见不是叫你脱开的那个时候才见性,脱开的时候你要体悟,体悟到以后,哦这一切的东西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全是你佛性的显现,那么你时时见,处处见,每时每刻起心动念,闭上眼睛不见外面的东西,也能够起心动念,不起念头,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你的佛性,而起念头,每个念头起来的时候都是毕竟空,就是你的佛性,看到一切东西,这一切东西都是毕竟空,也是毕竟有,所以都是你的佛性,这个见性用肉眼就能见,真正见性不是要脱开才能见,肉眼就能见,何时何处都能见性,那才真见性,那才真正的见性,所以一切处,一切时都能见性,那么见性的时候呢,你知道见这一切东西都是毕竟空,所以你要保任呀,什么事情来的时候,毕竟空,什么事情过来的时候毕竟空,人家骂你毕竟空,人家赞叹你毕竟空,你的心都不动,你每起个念头,光火的时候哎哟,这个光火,人家说你几句,两口子吵架,回到家里人家说炒菜也不愿意做,拿这个勺子噼里啪啦地打,那个也是毕竟空,你就不会打,你不会光火,人家问你,你今天怎么烦恼呀,你光火什么呀,我没光火呀,还噼里啪啦地打,所以说你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你观照着,这就是下座要用功,时时要观照,你的每个起心动念,不管你想好的,想不好的,都要毕竟空,不要跟着想下去,毕竟空你想什么?碰到所有的问题你都要观照着,这个过来的时候都到不了你身边,到不了你身边,到你那里全毕竟空,近不了你的身就是说,那就是功夫,功夫练得全身放光,什么东西都近不了,这就是放光,这就是智慧之光,般若波罗蜜光,般若光,般若的大光放出来,所有的事情到你面前都到不了,离你很远很远全都空了.这就是功夫,这才是神通,那么怎么样保任,就是你们有些人刚才问了,他早就见性了,但是他这个妄念就很多,翻的很厉害,看不住,看不住怎么样,那你就用功念咒,你选择一个咒,如果这个咒念的很熟悉了,换个咒再念,念咒的目的,就是借诸佛菩萨的力量把你的妄念摄在这个咒上,他的功用就是这样,你不要迷信这个咒怎么样,那个咒怎么样,当然它有它的作用。你撇开它的作用,但是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念咒要把你的妄念摄住,妄念摄住什么东西都解决,你妄念摄不住,什么东西都解决不了,财神咒,念念呀,你的运气会好,做生意很顺利,我们这个准提咒,财神咒还有一切如来心咒,要得福报你就念它,还有大随求咒,念什么想什么,什么事情就成就,它有这个功能.
借诸佛菩萨。但是念这些咒的目的都是为了把你的妄心摄住,念如来心咒,念这个楞严咒,我们楞严咒的长咒也念,心咒也念,这个咒的力量最大了,是咒中之王,你学密宗,你说你自己学密宗,你连楞严咒都不念,那算什么学密宗,不算学密宗,最长的咒都念不下来,楞严咒是咒中之王啊,你学密宗的楞严咒都不念,好多人不念楞严咒,这个楞严咒的力量最大了,我们做凡夫的,我们六道轮回的众生的生死根本就是你的欲望心,你的情欲,情欲是最难断了,那这个楞严咒就是专门断这个东西,它就是专门断你这个生死根本的,所以你这个不念,所以说,我们如果是这个念头很多,看不住,掌握不住它,就念咒,一天到晚就是念咒,你也不要去看这个心,一心念就是,一边念一边听,一边念一边想别的那不算数哦,散心念的那个力量就不够,你要一心地念一心地听,金刚持,金刚持就是说嘴唇要动,然后自己念自己听到,一心念这个咒一心听这个咒,不要两心念,一心念,一心想那个,那叫散心念,那叫两心不叫一心,我们要心念耳闻不是叫你默念,而是叫你一心地念,金刚持,我们心念就是叫你一心一意地念,然后利用金刚持的方法在进行念,多念咒,当我们还看不到这个心的时候,这个心管不住的时候你就多念咒,经常念念就脱开,念念就脱开,念念就念不下来能所就脱开,念念就念不下来就能所脱开,你如果这个功夫达到这一步的话,你就可以看到这个心了,如果连咒都看不住念的话,那你的心就更看不住,念咒都看不住哦,有些人,念咒都心散乱哦,那你这个心更看不住,所以说这个时候第一步的功夫要多念咒,我们憨山大师说,念佛不得力,就念咒,为什么说念佛不得力呀,念佛本来就很得力,为什么不得力,因为阿弥陀佛太熟悉了,他念观世音菩萨念念就念到阿弥陀佛上去了,念嗡吗呢呗美吽念念又念到阿弥陀佛上去,因为他念阿弥陀佛太熟悉,太熟悉你这个妄念就摄不住呀,你不要去想它,你不要用心去念阿弥陀佛,然后自然就念阿弥陀佛,这样你这妄念就摄不住,就改过来念咒,念一个你不熟悉的咒,然后一心地念,你就要用心念,你不用心念,那个咒就念错了,所以你就会一心一意地念,然后你把所有的念,妄念,所有的六根都摄在这个咒上,你的心就静下来,最后念念一个念头不生,念头也没了,念头没了你这个心就歇下来,你这个心歇下来,你这个心就不起念,心不起念,然后你这个心就没有了,就空了,空的时候就念不出来,这个时候能66所就脱开,如果经常能够这样念咒,念到这种程度,你慢慢的就可以观心,就不念咒,观住这个心,叫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时时观照这个心,观照这个念头,观这个念就会跟着这个念走,你把这个念的头上,那个念还没生的地方是空净的,你观在那个空净的地方,啪,这个念头一来,一起来,啪,就看到,抓住它,把它化空了,你毕竟空,一来,你就毕竟空,你不让它起,一来就是毕竟空,我不跟着你想,你这样观住它,做功夫一开始可能会观不住,心还会出去,出去了半天噢刚才怎么没看到它怎么又跑出去了,会出现这种境界,那么你就拉回来了,还是观着它,不要再想下去,这就叫做功夫,最后功夫做到念头一起来你就看到,念头一起来就能看到,看到马上就化空了,这就比较得力了,你如果念头一起来就能看到并且能够化空,这就生死能做得主,这个六道轮回,分段生死就能做得了主呀,我们元音老人讲,为什么?你看到这个女孩子很漂亮,毕竟空,你就不会粘上去,是不是?你不会粘上去,你就六道轮回就拉不去,我们为什么会投胎呀,就是看到你爸爸妈妈两个人同房的时候,你中间插进去了,哎哟,你喜欢你的妈妈完了你就插进去,把你爸爸挤开,挤开你就插进去,你就是男孩子出来,你喜欢你的爸爸插进去哎哟抱着你爸爸,好了你出来就是女孩子,你这是第三者插进去哦,你欲望心起来了嘛,所以说你的每个念头起来,毕竟空,你不跟着想下去,你也不会粘上去,这个生死关头就做得了主,你不会去投胎去,你投胎不投胎你自己做得了主,所以这第一步功夫你一定要念头起来能看得住,
看着它起来,起来的时候你还做得了主,你知道它是毕竟空,每个念头都毕竟空,外面一切相都是毕竟空,见一切相都是毕竟空,每个念头起来都是毕竟空,那么一切相也是真如自性,每个念头也是真如自性了,所以这是第一步我们观照自心,第二步功夫你还是要观照,观照到最后就是说,能观照的心和所观照的这个境界,觉所觉空,能觉的这个心和所觉的境界都空了,这一般就是比较舒服了,进入这个境界比较舒服了,这就是说这个心呀,时时处于一种空灵的状态,也就是说处于自性的那种状态,自性的状态就是进入一种不是有和空的空,它就是绝对的空明,空空的绝对的空,然后有一灵灵明明,这个灵灵明明就是有,所以进入绝对的空和绝对的有,时时这样,那么你就是照着它,空,大愚祖师跟他女儿说的,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做祖,无他秘密,你要功夫到了这一步,你才用上这句话,时时照着它,寂就是空,这个寂就是绝对的空,你还是看着他是绝对的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要这样做功夫,最后到空智极圆,什么是空智极圆,就是所有的事情到你这里全都是毕竟空,毕竟空那么也去应付一些事情可以做,到了这个时候你的空智,你的空的智慧可以达到圆满,空智极圆,空智极圆的时候你这个空相,也就是说这个空,这个佛性的这个空,绝对的空,毕竟的空你都不粘着,不说哦我的佛性是毕竟空,我要保持它毕竟空,你不会有这个念头,这个空相都消除了,所以空的念头都要消除了,最后你还死在这个佛性毕竟空上,还死在本位上,死在本位上,本位就是我们的这个空位叫本位,那么我们的佛性叫做法身正位,最后你还要法身向上,法身向上就是说不要住在这个空境上,不要住在这个灵明,你要忘记这个,最后一步功夫就是说,空智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顿然超出,世出世间,这个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就要按照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来修,这是最殊胜了,这就是保任,当你功夫做到一切事情来的时候你都能够空智极圆,一切事情来的时候你都能空得了,你都能做得了主,这个时候下面就是放任,这个放任它就是不要有空,不要事情来的时候还要化空,都不用化,所有的事情都是现成现用,什么事情来就应付什么,应付完了就放下,就是雁过长空不留痕迹,做过去的事情就没了,就是毕竟空,来的时候就很起劲地做,这个雁子飞的时候很起劲,不然飞不起来,飞过去一点痕迹都没有,就是雁过长空不留痕迹,那么这就是属于任,放任,放任就是自性自然起用,自性自然起用随心所欲而不违背我们的佛性,随心所欲做一切事情,起心动念都不会违背你的佛性,这样你就圆成你的大智慧了,那么圆成佛果呢还要利用这个智慧去度众生,用你的大慈悲心,然后再福报的圆满,福报的圆满就是利用你这个大慈悲心,利用你学佛所得到的利益,把你得到的这种利益,这种经验,这种体会,这种真理,向你周围的人宣讲.让他们也能够一样得到这个利益,那就是属于这个我们慈悲心弘法利生,用财布施,以法布施,来圆成你的福报,圆满你的福报,那么最后福报圆满和智慧圆满就是圆成佛果,所以说这个保任就这么保任,先把自己先看住,先念咒念咒先看住,看到最后看得能做得了主就放任,放任了之后,各种境界都不怕了之后,弘法利生,发愿弘法利生度无量无边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圆满你的福报,智慧福报圆满就是佛,成佛就这么简单,做起来的话要吃很多的苦,还要吃很多的苦,很不容易,所以我们要发大菩提心,早日成道,圆成佛果。阿弥陀佛!
印心宗大灵岩寺第十届佛七 --第一七第六天
乘一法师开示
好  请大家合掌,
南无咕噜呗
南无布达雅
南无达尔嘛雅
南无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南无咕噜呗 南无布达雅
南无达尔嘛雅
南无僧格雅
南无历代祖师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放掌!
今天是2007年11月30日星期五,农历是十月二十一,是我们打第一个佛七的第六天,大家这六天打下来了,那么很多人都打开本来面目见到佛性,所以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无量劫以来见到佛性,无量劫的生死轮回这么苦,终于见到佛性,见性成佛,所以说我们六祖慧能大师说,普愿法界众生都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所以我们通过打七能够明心见性,能够见性成佛,这是无量劫以来的福德善根因缘,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这个见性之后,明心见性之后要好好地保任,要好好地保任,不要辜负了自己这一段美好的光阴,见性之后要珍惜它,要护惜,是吧,虽然它污染不得,是吧!功夫本来就有,就是本来就是这么深的功夫,所以就没有什么功夫可做,什么功夫污染不得,但是要保任不无,要善自护惜,善自护惜要珍惜,那么今天有个同修问说,开悟之后,就是明心见性之后为什么还会悟后迷.悟了为什么还会迷掉,迷失掉,你如果是真正的开悟,就是说从理上悟,或者是你见到一回的悟,证见一回的悟,证见佛性的悟和完全证到佛性那是当然还是有区别了,是吧,证到果位,那么你见到佛性就是修行的开始,所以你时时要这么观照它,要爱护它,不然的话你如果不好好的观照它,这个圣胎会死掉,所谓的死掉就是会迷惑掉,所谓的迷惑掉就是你开始不相信你自己第一次所见到的这个佛性是佛,这是最可怕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好多人明心见性之后,然后时间长了,他就疲了,今天刚才有个同修问了这个问题,他就疲了,疲了之后呢然后他就不好好用功,然后在事情上磨,磨的时候这个佛性起不了用,起不了用他就烦恼仍然很多,甚至还越来越多的烦恼,做事情也不成功,这样他就感觉到他所见到的佛性可能不是,这不是佛性,那个时候我所见到的,怀疑自己,然后最后就不肯承当,然后不敢承当,最后就到别的地方去找,别处去找佛性那你找不到,所以说就开始迷惑,所以悟后迷主要是,它的根源就是不信自己所见到的佛性就是佛,这就是不怕你功夫做不上,不怕你习气重,也可以说不怕你的业障重,只要你相信你真正见到佛性了,见到这个佛性之后,然后明白这个心,明心见性之后,不怕你业障重,不怕你的习气再重,不怕,你怎么颠倒,你只要相信这就是佛,我本来就是佛.你绝对的相信不怀疑,然后你只要去保任做功夫你习气再重都没关系,你怎么颠倒,你颠倒了你就出家又还俗,完了这个什么又这个怎么吃酒吃肉,怎么样颠倒都不怕,最后你还是会清醒过来回到原位上来,就是你怎么颠倒都不怕,我们元音老人说,你这习气再重你再怎么颠倒 你七上人天,一定圆成佛果,这个证见佛性,这个证见佛性你七上人天,就是七次在天上修禅定,七次在人间磨习气,圆成你的这个大成就,佛果,所以说这个,我们这个今天一个同修这么问为什么叫悟后迷,为什么悟后还会迷,悟后迷就是怀疑自己明心见性,有习气没关系,习气再重你就按照佛性的这个道理然后修禅定,增加你的定力,然后慢慢地开你的大智慧,去一份无明显一份法身,这样持之以恒的,这个做功夫是要持之以恒地用功.这个做功夫还会波浪式,就是有时候它会起来烦恼 无明的烦恼,你看都看不见的这个烦恼,很微细,然后你心里很难受,会想着你以前的一些在欲界呀那些在色界的境界上,贪着它,然后你在这个情况下会烦恼的时候,你要念咒,你没办法当下把它照空的话,你一定要念咒 然后打坐,有时候连念咒都不愿意念,打坐都 心烦的坐都不愿坐的时候,你赶紧出去走一走,散散心走一走,然后心放下了之后再回来坐.再来打坐,所以说我们这个大家一定要相信,你所见到的那就是你的真如佛性,本来面目要首肯它,你如果首肯它你不会忘记它,你不会怀疑它,你怎么习气重都没关系,你要持之以恒地用功 总有一天,你会成就,修行还不能急,急不来,每个人还不一样,你不要比较,有的人可能好多世修了  这辈子来是显现相的,有些人可能这辈子和前一辈子刚开始修,这辈子可能让你碰到正法,比如我们有些人,每一辈子都是读大学研究生毕业,所以他这辈子来读小学,读中学他根本书都不用看,整天玩他考试全一百分,那有些人他前一辈子就没有读过小学,或者连高中都没读过,他这一辈子从小学开始读就很累,他就是怎么用功,他考的就是六十分 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说我们也不能相互地比较,他怎么那么好,我怎么这么不行,你不要管这个,时时看着自己的不足,时时自己知道自己是凡夫,昨天有位同修问,那么为什么看到人家都是佛,看到自己是凡夫,你看到自己是凡夫就好用功呀,你如果自己认为是佛的话,自己就是佛的话那你就不好用功了,上不去了,佛就到了顶点了,所以时时知道自己是凡夫,就是看到自己的缺点.时时看到别人的优点这样用功,持之以恒地用功,所以不要怕自己业障重,哎哟我业障很重 不用怕,要有信心,要有决心,要有恒心,你这样你就功到自然成,刚才有一位同修也问了,禅宗的公案,那么我们就讲两个公案,就是六祖坛经上的两个公案,第一个公案就是我们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去参六祖的时候这段公案,我很喜欢这个公案,南岳怀让禅师是嵩山慧安国师的弟子,他就是先是拜嵩山慧安国师的,那么后来慧安国师就叫他到曹溪去参六祖去,然后他再到曹溪去参六祖,去参六祖走到曹溪六祖那里,他非常有礼貌,他是开悟的人,已经开悟了,很有礼貌然后就顶礼礼拜六祖,我们现在有些人就是说好像自己明白了,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谁都不放在眼里,我们怀让禅师他已经开悟了,他对六祖非常的尊敬顶礼礼拜,所以当时六祖就问他,什么处来,什么地方来的就是这么问他,他说我从嵩山来,嵩山就是说他是从嵩山过来,按照禅宗来说,你说实处就落在实处,你第一句话就落在实处没关系,你第二句话就千万不要再上当,一般禅宗是这样了,第二句话你还有转身的余地,你第一句话按实际的答也是对,第二句话如果祖师还会考你的话,你一定要以自性显现来回答,不离开自性回答,不然的话,第二句话还落在实处的话,所有的东西都是空的你把它当成实,嵩山也是空,你把它当成实,到了曹溪,曹溪还是空,这一切相都毕竟空,你把它都当实来回答,你就上当,你就没有回身,转身的余地,死在那边了,禅师看你就没有开悟,然后就不理你,你就死在那里没有转身的余地,所以第二句你一定要转身,所以他第二句就问他了,第一句一看你是回答嵩山来,那么祖师第二句就问,什么物恁么来,意思是什么物怎么来的,换句话来说就是说,你是什么物把你这个尸体拉来的,把你这个身体拉来的,什么物恁么来,那么这句话就直指问你,就是说一般人不知道我什么物恁么来,我走路来的,我坐车来的呀,我坐汽车来的坐火车来的呀,你上当了,那就死在那里了,但是我们怀让禅师他当时回答是怎么回答,他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他就是知道这个佛性不是一物了,一物就是有个相有个东西就是一物了,这个佛性不是一个东西,它是毕竟空了了分明又是毕竟有,又是绝对的空又绝对的有, 它一尘不染一法不立 怎么还有个物呢,所以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这祖师问话就让你上当,什么物恁么来,就是你是怎么来的,你是坐什么车来的,还是你怎么样来的,哪一个物给你载着来的,是自行车还是汽车还是走路,让你上当,你说我是坐汽车从那来的,那就上当了,所以说这个南岳怀让说,说似一物即不中,这就是自性了,他自性就托出来给你看,六祖一听,哦是明白人呀,是吧,然后再下面六祖就考他了,就继续问他了,你这个是佛性吗,佛性就是不是一物了,不是一物就毕竟空呀,一尘不染一法不立,那么就问他,还可修证否?这是第三句话,还可以修证否这句话就是说,如果是佛性本来无修证,无修无证,完全能够做得到你没有习气的话 就无修无证无得,但是我们南岳怀让这回答是非常实际,适合我们每个人的这个根基,南岳怀让是怎么回答,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这就把这个佛性完全托露出来,但是又考虑一个人还有习气在,所以还要雕刻它,修证它把这个习气要利用这个佛的知见,利用这个正知正见,把你的习气要去掉,所以修证即不无,无修而修,无证而证,无得而得,所以说修证,但是这个佛性污染又不得,他后面还补了一句就是说,污染,它没什么好污染的,污染不了它,所以说这个佛性是不垢不净,没干净不干净,没东西能污染了它,对这个佛性没有污染,我看华严经的时候,华严经谈这个佛性谈的最清楚了,他说就像这个云把这个太阳盖了一样,但是你这个云彩污染不了那个太阳,太阳光你怎么能污染,这个云彩临时只不过把它盖了而已,但是污染不了它,这个佛性也是这样,我们的习气,我们的无明只能够把它盖住,让你这个光放不出来,但是你污染它却一点污染不了它的,所以说这个佛性是污染不了,你说我受污染了,受污染佛性不会受污染,你污染的也是你那个妄心,妄心也是毕竟空,其实是污染不得的,只不过是不断的增加你的习气,增加你的乌云,让乌云越来越厚,这个太阳光怎么也照不出来,最后下大雨就这样,下大雨就是光火,打雷下雨,这是习气很重,越来越重就打雷下雨了,所以说他污染这个佛性是污染不得,我们这个南岳怀让禅师就这么回答他,然后这个祖师就印证他,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这就认证他,就是这个不污染的,污染不了的,这个就是诸佛所护念,也就是一切历代祖师,诸大善知识所休息的地方,这不污染处,就是这个毕竟空处,你这么认为是这样子,我六祖也是如此,就这么肯定他,然后他就完全的承当,这个怀让禅师就完全的承当了.是吧,本来他这个回答,就怀让禅师早已经开悟了,他就参六祖这个开悟的人,换句话来说还是非常有道行的人,他在六祖身边一呆就呆了十五年,所以我们现在好多人就是一出家就东跑西跑,就这里参学善知识,那里参学善知识,然后也不知道参些什么东西,就是看看风景而已,然后问别人,到外边去问没有几个人能给你讲真正的心地法的,然后到处跑就是这样子,然后也不找一个师父依止住下来,这是我们讲的好多出家人,刚出家就这样跑,那么我们在家人也是这样,整天就是说不把自己的心安下来,自己不敢承当自己这个佛性,不好好地用功观照保任,而是今天这个活佛来了哦赶紧跑去,明天那个法王来了 哦赶紧跑去,还是整天这么跑到那里跑到这里,这还是属于,这些已经所谓说是见性的人他这样子,那不见性的人我们没法好说是吧,他整天烧香拜佛完了吃吃饭聊聊天就回去一天很累这就算是佛事了,这我们就不说他,现在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子,哦那边有佛事 大家去,烧香完了就是聊天完了就是拜佛,完了就是一天完了 寺院的饭吃的很好,完了吃完了,很高兴地回去了.我们现在好多人所谓说,已经是明心见性的人也是这样到处跑,不把自己的心安下来,不把自己安住在一个地方,也整天换师父,整天要找高人,说这个人有名呀,这个是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这个是大善知识已经是九十多岁了,说话都不会说了,然后亲近他,拜完师给你摩完顶,碰到问题没法问,问他他不会说话呀,说话都说不清楚呀,他年纪很大了,不是他没道他有道,只是有道说不出来呀.或者又说他这个师父太年轻了这个三十多岁.四十多岁他讲的东西可能不行吧,他不相信他,就这样哦,找名望高的,找那个年纪大的,当然了我们不能说那些名望高的年纪大的就没有道,也有有道的,是吧,但是你要真正碰运气碰到有道的,真正名望又高,年纪又大,完了还很有道的,我对你讲你见一面都很难,见一面都很难,你要见他要排队,要排好几天,他要有空才能让你见,像我这样没有名望的谁打电话都接听一下,所以说我们这个一定要依止一个师父,我不是说要你们依止我,我是没有道没德,一定要选中一个你喜欢的,这是无始的因缘,看到师父就喜欢,那是无始的因缘,你相信他,然后你依止他,然后你什么问题都问他,然后他就会跟你讲,讲了你就会相信,你就会去做.你如果对他很相信,你把他看成佛一样,他说的每一句话你都相信,那个加持力就百分之百,你所有的业障,所有的困难都会在他那里给你加持化解了,所以说你要找一个依止的师父一定要老老实实地依止他,好好地用功,就是说我原来给你们讲的信具足的一个,就是要信你们的师父,你要找一个你相信的师父,像我就运气好,我一碰到就碰到元音老人,我对他就十分的相信,我自己这一生碰到的最尊敬,最崇拜的人就是他,所以他说的每一句话我都是非常的相信,这就是福德因缘,我觉得也是,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他说你闭关,哦闭关太好了,那个道场也很好我给你护关,噢我就很放心的在那边闭关,其实我对闭关一点都不了解,怎么闭都不知道,我就听他说,你闭关,闭关很好,我给你护关,心里很放心,哦您这么大善知识您是佛嘛您给我护关,那我还会出问题呀,就这么放心,就这么糊里糊涂地闭关,你知道吧!所以说我觉得这个师父是非常的重要,就是说你首先能有因缘有福德因缘,碰到一个你真正相信的  你喜欢的 你能听进去的 完全信任的这样的师父,你就依止他,在他身边,像这样怀让禅师他一碰到六祖,他就是非常地相信,然后他就一住就住了十五年,完了后来因缘具足了他到南岳弘扬禅宗,所以我们禅宗最有名的一个禅师,六祖下面的就是我们这个怀让禅师,还有一个就是青原行思,青原行思,六祖下面出来了这两个禅师,南岳怀让禅师他下面出来了一个马祖,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道一下面出来了八十三个大将,噢哟这个就是他这个下面,所以我们有的说就是与他这个祖师的德行有关,这个南岳怀让就是德行非常高,谦虚得不得了,所以说最后这个禅宗在他的这个下面就是完全地弘扬开来,弘扬开来,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个不管你们已经是见性了明心了,还是说你们还没有见性没有明心都没关系,完了你就这么如法的这么用功去,总有一天会见性明心,,见性的时候完全地承当然后保任,没有见性如法用功,总有一天会见性,因为我们这个修的这个是大法嘛,这个法的第一步就要踩到如来门进去嘛,你不明心见性,那么就是踩不进去呀,我们元音老人弘法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略论明心见性,他才不跟你讲别的,也就是说这个法的第一步,你就给我踩到如来门踩进去,你不要在外面站,他就要求你这样,所以说我们只要如法地相信这个法,也就是说我们第一个信,你要信这个法,然后再如法地用功,一天一天地用功,功到自然成,第三个就是要相信你自己,人家都能成就,人家都早成了大菩萨了,你为什么还不成,你问问自己呀,释迦牟尼佛座下,人家都已经成大菩萨了,弘法利生了,你为什么还是一个凡夫,到现在还没有开悟,你要这么问问你自己,你能听到这样的大法,跟释迦牟尼座下都有缘,所以说我们要这么三个信具足,你就不会倒退,相信你所见到的佛性那就是佛,那么我本来就是佛,这个佛性就是与我无二无别,我现在身上还有点习气,我把这些虚妄的习气去掉我就圆成了,绝对地相信自己,第二个相信你依止的师父他会指导你,他会给你力量。你从初地到十地里面还有好几个台阶,你还有十步的台阶,每一步应该说都需要师父的指点,往上拉,尤其那五地,很难上,还有那八地,所以说每一地都是难度很大,每一个台阶要上去,需要有一个师父拉你一下,我们观世音菩萨很慈悲,你修到初地我显二地菩萨来拉你和你离的近点,你修到五地我显六地菩萨,你到十地菩萨我显等觉菩萨来拉你,你没圆成佛果之前都需要师父,不是不需要师父,都需要师父,我们不要认为明心见性了我就不需要师父了,明心见性的时候你真明白了,自己知道怎么修,大概地知道怎么修,但你具体碰到一些问题,你还是需要一个师父来指点你拉着你,所以这是要和大家讲的第一个公案,希望大家能把心安下来,找一个地方住下来,不管你闭方便关也好,必须住在一个地方安心地修行,并且不要间断无论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都要在一个地方安住下来好好地用功三五年,这个法你如果真能好好用功三五年,你去用功看 完全能够和其它法不一样,我也有这个感觉,我闭关三年,我觉得刚出来的时候,他们都说看师父的眼睛里面没东西,我也知道我看一切东西都没东西,那是刚出来的时候,人家就是说这个法师噢哟怎么这么庄严哦,这个眼睛看上去那么慈悲什么都没有,他们就这么说,其实我看一切的东西,我心里都非常的清凉,就感觉到看一切东西都是空的,都感觉到都挂不住我,后来我休息了一个月去拜徐老的时候,上海有位徐恒志老先生呀是元音老人的师兄弟呀,去拜访他的时候,他来开门,他一开门跪下来就拜,说噢哟法师你这么庄严,我没想到我这么庄严,年纪那么大了还拜我,拜下来,这其实不是我的庄严是他徐老的德行高,他德行是谦虚得就没法说,但我们是下一辈,他是上一辈师叔是不是,我们元音老人是师父,他是师叔嘛,他就开门就拜下来,这个法相这么庄严这么拜下来,我吓了一跳,我从来没有这么一个老人拜我的我没见过的,是吧!拜下来然后我赶紧把他扶起来,扶起来我说师叔您坐下,然后把他扶到沙发上去,然后跟他说让我拜您,我一拜下去,他就拜回来,就这样子,我拜下去他就拜下来就这个样子,所以说当天他就是把这个心中心法,当天就把这个法的法卷就交过来,那个时候吃中午饭吃面条,吃完了他说你以后的事情是弘扬心中心法,但是这个急不来要慢慢来,这个法卷你拿着,我说不行我说这刚出关什么都不知道呀,我说你让我这样我说不行,他说这个就是我们师父的意思,也是你有这么一个因缘,那么我说要不这样我在你身边呆上三年五年的,我刚出关还什么都不明白,我说我师父元音老人已经走了,那么我现在要不然在你身边呆上三五年跟着你学,他说你是出家师父,我是在家人,你干你的我干我的,我们两不干涉,当天就给你推出去了,所以说如果你真的已经悟明白了并且有一定的力量了,那么师父护法神都把你推出来,我不是说我有力量,我力量不够,这个觉得你可以做事情的时候,师父不会把你留在身边的,他就把你推出来,那一年是10月份嘛,我8月份出的关嘛,10月份嘛秋季的时候到上海第二年春天元音老人一周年啊,一周年我回到上海跟他们做佛事,做完佛事他们说要北上到山东,然后2月就是阳历4月份,到山东泰安,好多人知道师父可以传法了,完了就跪下来求法,我说我不传法,我说师父讲的时候,不要让我轻易的传法我不传,完了我们这个好多人就跪下来,后来从泰安又到了这个灵岩寺,就是2001年到了这个灵岩寺,到了灵岩寺我们这个觉映大法师,你们这个当家呀,他说乘一法师呀,你是能传法是不是,你能传法我们灵岩寺自古以来就是心中心的道场,你能传法到我们这个道场来,人家求法你就应当给大家传法,有人求法的我们要送到别的地方去求法,所以这也讲不过去,他这么一讲我听的也有道理,完了就开始传法,一开始传法这个人就很多,完了从来也没有人知道有乘一法师,是修心中心的,见面都没见面过,名字也没听说过,所以大家就觉得奇怪,怎么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怎么就有这么一个人呀,还能传法灌顶呢,这是不是冒牌的,假的吧,完了就这样说开来,完了就到处的打电话这些居士,就往广东打电话往吉林打,东西南北全都打电话,一下子就全部都知道这个人了,完了这些电话就打到徐老那呢,元音老人已经走了谁也没地方问,就问徐老,徐老是心中心年纪最大的,完了就打电话问问他了,这怎么有这么一个人出来我们都不知道呀,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徐老就紧张了,徐老说我对他讲过了,哎哟叫他不要这么轻易地传法,这个传法你看这个压力过来了吧,徐老就打电话乘一法师你赶紧回来,不要在山东呆,这山东很复杂,然后就这样打电话叫我赶紧回去,那么我那个时候就是住在这个方丈院,住那个房间里呀,那么也有这些个因缘在这里不能马上走呀,那么我这些事情要交待处理一下是吧,处理一下嘛,然后他接着就写信过来,信没收到我也就走了,我就走了,我就到普陀山放生,元音老人火化一周年放生.放生完了我就再回上海,徐老说给你写的信收到没,没收到呀,他说这目前这个情况,因为我们本法门也各方面的知见也比较不太统一,不太一致,所以说你这个还是要悠着点,哦好好我说好好我悠着点,那么我到西藏去这个因缘就到西藏去,到西藏去也是这个因缘就到了西藏,我是总是想找善知识依止,因为觉得自己没力量嘛,所以到西藏 成都,因为年初在上海的时候元音老人一周年的时候,在上海碰到一位叫白玛格桑活佛,现在是西藏的大法王,当时去拜访他,拜访他的时候,拜访完了我要走的时候,他说你回来,然后我说什么事,他说你以后有事情的话你就找我,那么他也知道我是修这个法,也知道这个法,他说你把这个法如果能好好地修行,好好地弘扬出去那么你的任务也就完成了,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如果有什么事情你就来找我,我这个到普陀山回来到上海嘛,徐老就叫我悠着点,悠着点么,我说西藏没去,我到西藏去看看那个地方,坐飞机到成都,到了成都白玛格桑活佛的精舍拜访他,我说上师,我在你这个地方呆上一段时间,他说你为什么事情,他说我不传法,他说我不传大法,那么我告诉你一个人,一个叫晋美彭措法王的,这个人现在在四川五明佛学院他在传大圆满法,已经开始七天了你赶紧去,我在这之前没有听到过这个名字,什么晋美彭措法王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就是他这么告诉我,然后买了车票就这么过去,就到了这个色达五明佛学院。那天从成都坐车的时候,刚好是晋美彭措法王下面的有个六大活佛,其中一大活佛他也从成都回去,就跟我坐在一个座位上,就这么谈起来,然后就和他一起,到了那边已经晚上十一点了,这满山都是灯光像星星一样,它那个五明佛学院,然后它那个招待所还在山顶上,这个活佛说你不要到招待所你就住在我家里,哦那就更好了就住在他家里,住在他家里第二天早上六点多钟 我还没醒来呢,还睡在那里呢,那活佛也没醒来,但活佛的待者他起来了,砰砰有人敲门,那敲门的是谁是晋美彭措法王的待者,过来敲门说你们家里是不是来了一个汉地的法师呀,那个侍者说是呀,说赶紧去见法王,法王叫他赶紧去见他,然后这个活佛说哎哟你赶紧去赶紧起来,赶紧起来,然后拿白色的哈达,白色的哈达说你拿这个哈达去,然后拿这个哈达就跟着就跑去,跑去三四重关呀,一重一重守着,一进去一层守着,然后再进去一重再有守着,到了最里面的那一重 里面坐着一个很老很土的,破衣服穿起来的这么一个很土的这个老头,人家说这个老头就是晋美彭措法王,是晋美彭措法王,哦是法王我拜下去,他拿一个,像我们敲木鱼的那个棒,但是我们那是木头,它那个是塑料的,啪一下打过来,噢这身心世界全空了,我就把我的情况跟他讲一下,他说这样哦,那么你在这里把我们这个大圆满传承听去,以后会有用途的,那么我说那你给我灌顶,他说不用灌了,你已经修心中心法,不用灌这个顶了,你们心中心法就是大圆满的最高成就,不用灌你就在这听就是了,后来我就在那听了,下面的那个看护说哎哟你不要进来,我们都听七天了,灌顶灌了七天了,你怎么跑进来呀,不让我进,我说我是法王叫我进来的,他们就去问法王,哦这个可以进,这个在那听了半年大圆满,所以说呢我们每一个人你的心虔诚你无始来的这些福德因缘,它都会显现,就让你没见到过的人让你见到,从来不知道的人让你知道,让你碰到的全是大善知识,我这一生碰到的几个师父全都是大善知识,开始都不知道名字,第一是碰到元音老人,在此之前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出现这么一个老头讲法,就很喜欢,我就拜他为师,然后我剃度出家,我跟元音老人说我要剃度出家,哦,我指点你一个人去,那就是茗山老法师在焦山定慧寺,这个人也从来没听说过名字,也不知道长的什么样就跑去,这样就剃了头,在此之前也不认识的啦,所以说我们这个无量劫以来,就是要和诸大菩萨诸善知识结善缘,结上善缘了你世世辈辈都能碰到他,然后就这样秘密当中就碰到他,然后在他的指引下你不会走弯路,所以我们要依止大善知识,要供养大善知识,要恭敬供养大善知识,所以我讲的这个,六祖下面的这个南岳怀让禅师,我觉得他就这么谦逊这么虔诚去拜他师父,他在他师父身边一呆就是十五年,然后最后完全圆满了,有力量了出来弘法利生,所以他的下面就有那么多的人成就,这是讲的第一个公案,大家作个参考。第二个公案就是有些人说我开悟了怎么转身使用,就是怎么转身能够活里活泼的使用,这个也讲一个公案也是六祖坛经上的,就是说我们的永嘉玄觉禅师,这个永嘉禅师作有证道歌的,那么这个永嘉玄觉禅师他也是开悟了,他一开始学的是天台止观,学天台止观之后在有一次看维摩诘经,看维摩诘经,看维摩诘经发明心地明白了,所以他所有的讲话都符合心地。后来六祖下面一个玄策禅师和他是朋友,两个人碰到一块的时候,听这个永嘉禅师讲的话都和祖师讲的差不多,后来就问他说你的这个得法师父是谁,他说我没得法师父,我就是看这个维摩诘经明白心地,人家说你没有师父印证那你这个,自从威音王以后没有师父印证那是天魔外道,所以你要找师父印证,那你就给我印证好了,玄策说,我的话没有份量,现在六祖慧能大师在曹溪弘法利生,他是得法者,你如果去我陪你去,这个玄策就陪着永嘉大师去参六祖,这个永嘉大师他就是心中很有数,他是明心见性的人,明心见性也可以很谦虚呀但是他不,他就是拿着锡杖绕六祖三圈,锡杖是高僧的象征,只有高僧能够拿锡杖行走的,他拿着锡杖然后绕着六祖三圈,绕三圈啪一站,振锡一摇一瞪,哗一瞪不吭声 就是我这一摇的是什么,问你这个六祖了,所以这个六祖慧能大师就是说当时就喝他了,就喝他了,何方佛子如此贡高我慢,你贡高我慢不谦虚来参拜我你不顶礼是吧,按照我们的常理我是主人,比如说我是这个寺院的主人.你到我这个寺院里,你来礼拜我的话,那不管你的道德有多高,我是主人你是客人,你客人当然要礼主人,这是常理嘛,但是他当时不礼拜他这绕三圈完了振锡而立,不跪,所以我们六祖说何方佛子如此贡高我慢,这也是考他了也是喝他,是吧你如果是不明白的人,他这一喝就傻了,但是这个永嘉禅师他是开悟的人,他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哪有那些时间跟你这么多的礼数呀,这个生死是最大的事情,这无常变化这生老病死无常呀很快呀,所以说没有时间跟你礼这个礼数,意思就是回答你贡高我慢的这句话,我没有时间给你顶礼呀,这个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那么六祖就说他,你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那么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这就是用话套他,体取无生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不垢不净的这个真如自性呀,它是没有生的你一体取它本来就没有生死,怎么还生死事大,这么个意思了,那么你体取这个无生的道理,了生死不很快吗,很快嘛马上就了无速乎,这个速字就是套他,本来就无生嘛哪还有快的慢的是不是?还有体悟无生就马上就很快,就是很快就能够了生死,其实无生就没有速,本来就无生还要让你体取无生吗,你不体取就无生是吧,就是你没明白认识而已,所以这个速就是套他,然后这个永嘉大师他是很明白的是吧,体即无生了本无速,他就抓住你这个速字,知道你这个速字就是套他,体即无生就了无生,本来就没有快慢,本来就无生,那么话到了这个地步就已经印证了他确实是个明心见性的人,明心见性的人,所以说六祖就赞叹他,这个赞叹又是套他,赞叹他看你又贡高我慢把你这个贡高我慢套出来,把你这个贡高我慢的心套出来,所以说你甚得无生之意也,哦就是说你真得到这个无生的道理了,无生之意呀,这里有两个字套他,一个是“得”一个是“意”,得这个佛性本来是无得,无证无得你还得到这个无生,这个第一个就套他这个“得”,第二个这是说套他这个“意”,你得到无生的这个意,你无生岂有意,无生本来就是意根不动,那有意,真正无生的道理这个意根就毕竟空,哪有意是吧这是用这两个字套他,但是我们永嘉大师就说,就反问他说无生岂有意耶,所以说回答你这无生岂有意耶,今天也有人回答问我这个问题,所以说这个无生岂有意,就是无生没有意呀,没有意怎么分别后面就有了是吧,六祖就进一步问他,所以说这个无生是没有意,但是没有意的话,就是因为我们昨天也跟你们讲了,六根毕竟空,六尘毕竟空,色受想行识毕竟空,六识八识九识都毕竟空,本来就空,不是你修空的,所以你说那是修行修空的不是这样,你这体取无生你当下你就是佛,真的,但是有人还有习气在的话,慢慢的把这个习气消了,并不是你不是佛,所以这不是你说打坐修出一个佛来,所以这个我们要知道,五蕴本来就毕竟空,六尘本来就没有,是吧,六根本来就毕竟空,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本来就毕竟空,不能说你把他修成毕竟空的,这个道理也要明白所以他这里说无生岂有意,那六祖就再一步考证他,你说是无生岂有意,就是无生没有意了,没有意谁知道无生,下面就问他,无意谁当分别,你如果没有一个意那么谁在分别这个无生,谁知道这是无生的,这是这个意思,你说无生谁知道,你没意谁知道,怎么分别,分别它是无生有生,所以说无意谁当分别,那么也就是说你这个分别的是谁,谁在这里分别呢你这六根能分别呀,第六识在这分别吗,你不是第六识在这分别,那你也不能说话是吧,你不能想问题,所以我们这个第六识的思想就在分别,那么你说没有意就没有意识,没有意没思想,没有思想那你怎么分别,无意谁当分别,一般人到这里就傻眼了,就傻眼了就出不来了,但是我们永嘉大师自有转身处,这个地方你要转身,一切都没有了,怎么分别怎么起用的问题,所以这个就是转身处,永嘉大师他自有转身处,他说分别亦非意,轻轻的像打太极拳一样,轻轻的这么一转把你的那个全部的力量都化掉了,你全部的力量过来轻轻的一转,一转身就空掉了,你压不死他,压不死他,所以说这个转身.转身怎么转,分别亦非意,就是说我们维摩诘经上讲,分别一切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我们经文是这样说的,就是善于分别一切诸法相,这个好的是好的坏的是坏的,这个高的是高的低的是低的,这个红的是红的白的是白的,都清清楚楚明明白分别哦,这分别的时候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就是毕竟空,第一义就是我们的这个现量,八识里面就是大圆镜智的现量,狗来现狗猫来现猫,分别它照样现,就是这个现量,也就是我们本性的毕竟空,第一义于第一义而不动,所以说你虽然分别你的心毕竟空不动,你虽然分别这个相于毕竟空而不动,不是不分别,所以我们观照的时候起用的时候,做事情的时候,你做一切事情的时候,这一切事情全是毕竟空,它对你污染不了,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个念头都是毕竟空,要知念非念,了知心非心,即解心心法,那每一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见一切相都是毕竟空,一切相都是如来,见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就是转身处,你要转得过来,你转得过来了,学佛的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不是不可以做,这个世界上法无定法,没什么好坏看你与这个时空相应的就是真理,与这个时空不相应的它就不是真理,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情包括这最坏的,最坏的什么事情,但是看你与那个时候的时空是不是相应,如果相应了他那样做就是符合真理,如果不相应你就是最善的,你认为是最善的,它如果与那个时空不相应它也是违法,也是违法所以说法无定法,没有规定个法套它,套不上的,这些所有的法,都是法无定法所以说真正明白的人,你善于分别一切诸法,它一切诸法都毕竟空,你不粘着心也是毕竟空,外面事相也是毕竟空.那你做一切事情都是毕竟空对你不污染,然后你有利于大众,我们这个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的时候,他为了那个船上一船的人不死,这个船上那么多的人,其中一个人是盗贼,他想上船之后把一船的人,把一船的人都给他推到大海里,然后抢这一船的人的那个金财宝,就是这个盗贼呀,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他知道这个人,这个人是个盗贼这个人要害这么多的人,害这么多的人要造这么重的业,要下地狱,这么多的人又要遭他的陷害又很苦,所以他就先把这个人杀掉,把这个盗贼杀掉,杀掉我来承担这个杀人的业,不让你来承担这个杀别人的业,这是佛菩萨的慈悲呀,你们看到他杀人嘛,他杀人是慈悲心杀人.我把你杀了,让你不要把这么多人都给杀了,那你业多重呀,你下无间地狱受无量的苦,我把你杀了,你不会杀人家那我杀你的这个业,我来承担,这个下地狱我来下,所以佛菩萨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就是这个慈悲心呀,所以说你看这事杀人是坏事吗,它是大善事是大慈悲心,所以说世界上所有的法,法无定法,不要以你那个知见标准去衡量别人,你看别人都是错,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说看一切人你看他的优点,不要看他缺点,你认为他那个是缺点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去理会他,他不一定是缺点,你认为是缺点他不一定就是缺点,但是在你的眼里是缺点,在他的那个用心来说不一定是缺点,所以我们没那么深的功夫认识不了他,你就不要说是非,也不要说他坏,你自己看到他坏你自己起烦恼,他都不知道,所以说我们看一切人都是佛,看一切人都是优点,你向他学学,然后时时看自己的过,这样是修行所以说这就是转身处,我们要活里活泼的善于分别一切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就是说既是比量又是现量,现在一切都比量现前,但是比量现前如如不动就是现量,就是活里活泼,所以今天就讲这两个六祖坛经上的公案,大家如果还有问题的话可以问一下,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提出来,师父请问在禅定的当中就是一念断处,了了分明,就是什么都没有,然后这个个静静的和这个见性的,见性也身心化空,它两个有什么根本的区别,这个所见的性是没有区别,但是这个禅定的包括见性都是境界,我跟你讲,见性也是种见性的境界,然后你禅定有这个禅定的深浅不同,你如果第六识不动了,那你的思想就不动,然后第七识还在动,这个就比较浅,但是你所见的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自性,和你完全脱开见的性是一样的,然后你七识,八识脱开的时候第七识脱开的时候,还有身心世界,虽然这个我感觉到没了,但是你还能感觉到还有这个房子还有这些相在,还有虚空相和一些实相的影子在这是.但是你身体感觉到就是确实没有身体,这是第七识的我已脱开,第八识脱开的话那就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一切都没有,这个相就脱开就是大地平沉,我们元音老人讲叫大地平沉,大地平沉这句话用来比喻相的全部脱开,那么这个见着了了分明的灵知自性,和你完全脱开也是一样,和你起心动念,每个念头起来每个念头毕竟空所见到的性是一样的,更何况你没有念头所见到的性呢,说前念已断后念未生见到这个了了分明的灵知自性,和你每个念头起来都毕竟空这个自性其实都是一样的,然后禅定的深浅有不同,当你第九识无明啪打破的话,这个法身全部显露,这就是虚空也没有空相,这个无明打破就是没有空相,就是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了了分明的灵知自性灵光独耀所以说见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还是见性的境界,见性本体的境界,你不要死在这个境界上,你说昨天我见了,今天我还要求我一定要再见,那不一定,有的时候一见不再见,我们听说过一句话叫一见不再见,但是你要体悟它这种,这种体相用一如的这个道理,体也毕竟空,相也毕竟空,用也毕竟空,然后再以这个道理指导你的言行处处见性,时时见性,时时处处都在禅定当中,然后以这个毕竟空的道理指导你的言行举止,让你的言行举止都符合这个道理的话,那你的每时每刻都是佛性显现,每时每刻都是佛的禅定,佛的禅定就是每时每刻都是自性的显现,这个自性就是说叫做楞严大定,这个楞严大定就没有出没有入,没有出没有入不管你进入禅定,那个是打坐的时候也好,做一切事情,行住坐卧的时候起心动念也好,它都是毕竟空,它都是自性的显现,它就是楞严大定它就是佛的定,佛的定就是楞严大定,叫佛的定,所以这些境界不要去追求它,包括你见到这个境界,包括见性的这个境界,你见过知道就是了,你不要去追求这个境界,追求这个境界你就死在自性上,死在本位上不能转身,不能转身有什么用,不能活里活泼的,更何况见其它的一些比较浅的境界,什么佛显相呀,什么看到些光呀,看到些什么人跟你说话呀,这一切都是境界都不要着,你知道这一切境界都是毕竟空,那么这一切境界都是好境界,如果你一着下去包话这个佛性的这个境界都不是好境界,如果你着下去,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哦你就知道这个就是佛性,这才是佛,然后你就整天的追求那个这就着魔,就着自性魔,所以说凡是这些境界,这见性也是种境界,这种境界你要转得过身来,转得过身来就活里活泼的就是佛,转不过身来就死在那里,就死在法身上,死在自性上,阿弥陀佛!法师您刚才讲的,就是说像第一念很重要吗,因为这个老人好像讲的话六识的话,,它是起分别的,就好像这个香蕉本来的话你看到香蕉以后,那个五识看到它以后你不去分别它,这个时候它肯定不会往八识里面藏种子的,如果你一分别它是大的小的,好吃不好吃这样的话就会传到第七识,就会把香蕉的影子传到第八识了,那么就是说你不分别它就是现量了,一分别就是比量了呢,一分别的话是六识,怎么样就是说不让它藏种子,藏越少的话你的烦恼就越少,那么这样讲的话,法师就您说的怎么样才能就在第一念,不再让它起第二念,怎么比量的话能达到现量,好了你没听我刚才说的话,你怎么老不听话,起心动念,每个念头起来你看到红的是红的白的是白的,香蕉是香蕉,苹果是苹果,好吃不好吃知道,如果不知道那是木头石头了,那还是佛吗,完全知道,知道这一切都是毕竟空,所以虽然是比量然后又是现量,比量而现量,现量而显现比量,分别一切善法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一义就是毕竟空,每个念头起来每个念头毕竟空,然后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每个念头都是毕竟空,所以说你这个种的八识田里全都是佛的毕竟空那你这个八识田里在这里还有八识吗,就没有八识了 这都是大圆镜智了,全转掉了,这识就是你当下一念,这一念一转就不是八识,也不是六识也不是七识,全部的识都转为四智五智了,第九识一转法界体性智,第八识你知道这一念这一切相都是毕竟空,你一转过来第八识就是大圆镜智,第七识就是平等性智,全都平等性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第六识就是妙观察智,什么叫妙观察,妙观察就是善于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妙观察,善于分别一切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妙观察,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呀,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你这个佛性道理呀指导你的言行举止,成就一切事情那就是说成所作智嘛,那还有识呀,开悟的人没有识,开悟人所有的识都是妙明真心,都是如来藏妙明真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自性,真正见性的人没有识了,哪还有识,这个种子都种到哪里去呀,这个种子没地方种,都毕竟空,无所住,你种到哪个地方去,这个种子没有地方种的,你尽管往里面收,往里收也都是空,收到里面也都是空,外面也是空里面也是空都是毕竟空,种到哪里去无所种处,你这个种子没有地方种,你种什么,师父我问一下,就是那个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个起心动念的时候,与第一义而不动这是讲的楞严大定非常的好,但是那个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说,我看老人录像的时候,他说要见性也很容易嘛,他就眼睛一闭然后一会就睁开了,他说你看根尘就可以随时脱开,能够随时脱开的话这也是一种,一种功夫吧,这样子不知道对不对。这个你昨天没来我有讲过,所以说六根前面,六根这个眼和外面的色脱开以后,你这个眼一闭就脱开 看不到外面的东西,然后第六识脱开就是思想停下来就脱开,所以这个前五根呀你不接触就脱开,比如这个接触有要受的话身体你接触它,它有,不接触它就没受,这个眼根要睁开看到东西它就接触,相分和见分就对,然后一闭眼,闭起来就脱开,所以这也是很浅的一种脱开,前五根的脱开,前五根对前五尘的脱开,完了这一层一层脱开的深浅不同,其实不用脱开也见性,刚才讲了,每个念头起来,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毕竟空,就脱开了,看到相都是毕竟空,能看到的这个心都毕竟空,那不就脱开了,这两个毕竟空就是一个毕竟空,相毕竟空心毕竟空就是一个毕竟空,这个毕竟空就是你的真如自性,不用眼睛闭就能见性,时时见处处见,肉眼就能见,无时无处都在见性当中,真正见性的人,不要闭上眼睛就能见性,闭上眼睛那就走路摔掉了,不要闭上,时时见处处见,一念不生之处就是本来,然后生灭的时候如何体悟本来,一切都是本来,千万不要说那个一念不生才是本来,起心动念或没有念头起来都是毕竟空,这就是本来面目,看到一切相毕竟空就是本来面目,然后全部脱开能所脱开,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这了了分明的灵知,这是你本来的面目,然后你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每个念头起来,每个念头都毕竟空,也是你本来面目,这叫做体相用一如,体和相和用是不可分的,它是一体的,你不要看那个体才是本来面目,这个相就不是了,这个用就不是了,那就死在那个本体上,刚才讲了死在那个自性上,那个没法动,哎呀我们这佛它是体相用一如,活里活泼的,你想什么它现什么,你想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现给你看,那个庄严微妙的那个相,照样可以现相,但是它现一切相,包括西方极乐世界它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形成的,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它也是假相,我们元音老人说,你说假一切假,指的就是说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些所有的这些一切的东西包括起心动念,你说假这个起心动念的念头,着相就是假,你说真这一切东西都是真,这一切东西都是毕竟空嘛,毕竟空就是真如自性嘛,毕竟空就是法性它就是真呀,所以不管禅宗说的一千七百公案也好,还是我们看这些祖师大德的开示也好,还是看释迦牟尼佛的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也好,你都不要离开自性去领会,不要离开这个佛性的体相用去领会,佛有时候从相上讲,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庄严,怎么庄严他是讲这个相然后让你体悟那个性,一切相都毕竟空就是性,有的时候讲怎么用怎么用,神通变化莫测,这其实变化莫测的是毕竟空,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有时候讲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如如不动那讲的是本体,本体也是毕竟空也是你的真如自性,所以说这个你们问的好,我一开始也是像你们这个样子认为,我说这样是佛性吗,这如如不动是佛性吧,怎么每个念头起来都是佛性吗.不能够起念头,会这样想一开始,所以说你要完全领会体相用一如,一如你才能完全地领会明白,你才能活里活泼地转身去使用,不然你转不过身来,你死在那里,如如不动,如第一个如就是空,第二个如就是要空空,空空就叫如如,如如不动就是空空的,就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本来它就不动,不是你叫它不动它才不动,你照样走路它毕竟空就是不动,不是说你不动不走路了,也没法动了叫不动,三界以内是相对的哟,我走在那里就动,我坐在那里就不动,这都是相对的,相对的东西都是虚妄的,你要进入这绝对的状态去理解,好了这样子是了吧,没有问题了吧,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元音老人说法的时候他说,人去世以后佛性就离体了,有的师兄就有点疑惑,说佛性遍一切处怎么会离体了,所以说这个时候你如果是说这个人走了之后嘛,走了之后那么这个身体就不能动了,有我们这个身体呀,它有八识呀,人说我们这走的时候八识是最后走,那么前面我们就是说这个佛性呀,它这个起用呀,比如说这个水呀这个湿性比喻是佛性,我们那天讲的这个湿性比喻佛性,那这个湿性它通过一定的气候它会降水,能够降冰雹,冰雹就是相,雪呀雪山,我们山河大地这个相作比喻,然后这个水是流动的,流动的它能灌溉能起用,起用就像我们这颗心,这个心然后在起念的时候,就起波浪,啪一个波浪起来,啪一个波浪起来,我们每个念头起来,每个念头起来这个样子,那么再回过头来这样比喻,水会干是吧,这个波浪起来会息下去是吧,我们的心念会息下去,那么我们的水还会干掉,那个水干掉,和那个水没有干掉的湿性,这个湿性是不生不灭,那个湿性它是不生不灭,所以说不管你这个人是死的还是活的,你那个佛性是不生不灭,不管这个身体是坏了还是没坏了,你那个佛性是不生不灭,但是那个相和用会坏了,相和身体坏了,然后你这个用,你这个心呀会停下来,比喻这个水会干了而湿性不变,也就是你这个心会停下来,停下来之后就是回归佛性,这个相和用会伏下来,相和用伏下来就回归佛性,佛性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老人说我没有离开你们,他最后走的时候就是说我没有离开你们,无所从来无所去,这是从体上讲的,这个佛性无所从来无所去呀,所以我们元音老人修得比较好,说他有化身,他虽然走了,你们在禅定当中和这个心中心有缘的人,他会显相接引你们。有些人会做梦梦到他,他会显相接引你们,这是我们元音老人确实是圆成佛果,有些人打坐的时候,看到元音老人接引他,其实我们元音老人有百千亿化身,在这三千大千世界弘法利生,人家说他是弥勒菩萨化身他一定是成佛的了,成佛了的,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最早的时候我和元音老人师父接触的时候,他身上挂着一串佛珠,这个佛珠就是他身体上的那个影子,我们发现以后,第二次去看他就没了,再看他就没了,就隐掉了。那个佛珠就像是弥勒佛手上拿的那个大佛珠一样,所以说我们对这几位祖师一定要完全的相信,他们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如自性显现,这个包括我们大愚祖师作的解脱歌,和我们王镶陆上师写的全集那都是自性所现,大智慧显现.我们元音老人所著的这些书完全都是自性显现的,但是你要会看,他有时候是讲体上的,有时候是讲相的,有时候是讲用上的,和佛讲经一样,佛讲经有时候就讲相上的东西给你听,有时候讲性上的东西给你听,所以你不要把它矛盾起来,讲金刚经一切皆空,讲弥陀经一切皆有,这两个怎么是一下是空一下是有呢,你就矛盾了,你要回归体相用一如,体相用全都毕竟空,三就是一,一就是三那你看一切经都回归自性,那你就没矛盾,你都能看懂不然你就矛盾,就在文字上矛盾,看经也好看祖师的讲法也好,一定要回归自性 你就圆融无碍了.最后祝大家都能像六祖慧能大师讲的那样,普愿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阿弥陀佛!
摘自《略谈克期悟证心诀》.乘一法师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