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自己和偶像亲嘴:沉酣矫变的书法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9:13:26
沉酣矫变的书法艺术



万千书库 主题阅读 百家讲坛 武侠大全 世界名著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故只能从碑帖拓本中见其书艺。《宣和书谱》曾著录献之遗作近九十件,而王羲之则有二百四十三件法书为宣和内府所藏,可见当时献之传世之作就已比其父少得多。而且,“二王”墨迹均有真伪之争。今人沈尹默曾谈到:“献之遗墨,比羲之更少,我所见可信的,只有《送梨帖》摹本和《鸭头丸帖》。此外若《中秋帖》、《东山帖》,则是米(芾)临。世传《地黄汤帖》墨迹,也是后人临仿,颇得子敬意趣,惟未遒丽,必非《大观帖》中底本。……献之《十二月割至残帖》,见《宝晋斋》刻中,自是可信,以其笔致验之,与《大观帖》中诸刻相近。”(《二王法书管窥》)下面将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作些简略评介。 
  《洛神赋十三行》(图1),小楷。献之书写于麻笺,至宋代残存十三行,故称。其版本有二:一为“玉版本”,南宋贾似道摹刻于水苍色端石上,以碧玉为喻,故称《玉版十二行》、《贾刻本十三行》、《碧玉本十三行》等。二为柳公权所跋唐人硬黄纸本。其他翻刻本甚多。《洛神赋十三行》在书史上被视为经典法书。其楷法已脱隶书笔意,笔力遒丽,俯仰自如,伸缩便宜,或方或圆,点画形态多变,无后世楷书的刻板平正之弊。此书结体洒脱自由,如“戏清流”之“戏”取横逸之态,“无匹兮”之“兮”则取特长之势,“声哀厉”之“哀”以险倾为正,“申礼防以自持”之“以”以离而为合。相同的字,各具体态,各尽其妙。虽为小字结构,却具有大字的体势。章法也值得玩味,有纵无横是其特色,而其字内、字间、行间中空白之美,美不胜收。如“翔神”之“神”,以密取美,“神光离合”之“神”,以疏取美。又如“畴啸侣”三字行间空白特少,可说是密不透风;而其下行“神渚或採”等字间空白特多,疏处可以走马。蒋骥在《续书法论》中说:“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2O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彀。”蒋氏此言不虚。对于这一书作也有不同看法,比如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曾这样认为:“不似晋人之笔”,“当是后人以意为之,托之大令耳。” 
  《廿九日帖》(图2),收在《万岁通天帖)中,唐摹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书或楷或行或草,凡三行。字体多横势,真书则扁方,行书亦左右间展势,其中有“何如”两字上下联络,又“献之再拜”四字联绵出之,此外均字字独立。集三种书体于一幅,能自如出之,在漫不经心的挥洒中正表现作者无拘无束的个性。 
  《鸭头九帖》(图3),行草,绢本,现藏上海博物馆。凡二行,云:“鸭头九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历史上有人认为此书为王羲之所作,今人大多认为王献之所书。《宣和书谱》已著录,宋代曾刻人《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明清又刻人《余清斋法帖》、《玉烟堂帖》、《宝贤堂帖》、《邻苏园帖》等。此帖笔画劲利,墨采飞动,其中每一字以倾侧取势,又无一不正,重心安排尤见匠心。在尺幅中,字之左右,牝牡相得,上下呼应,气脉流贯。展视此卷,如见翩翩王门子弟的风度气质,高妙意兴,尽于遒丽明快的线条中宣泄出来了。吴其贞《书画记》称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中秋帖》(图4),草书,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作为“三希”帖之一储于三希堂。此帖曾刻入《戏鸿堂帖》、《三希堂法帖》等。明董其昌认为是献之真迹,并大为推崇。清吴异则认为是宋米芾所临:“书法古厚,墨彩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此帖曾见于米氏《书史》,自为元章新临无疑。”(见《大观录》)今人大多认为是米芾所临,颇得献之意趣。此帖被誉为“一笔书”之典范。献之学张芝草书,并创独具面目的联绵草,从《鸭头丸帖》已见“一笔书”之涂轨,而此帖钩联曲折更为明显,圆转流美更甚。如第一行“不复不得”四字一笔完成,第二行“即甚省如何”五字紧衔,其余二字联绵者有“中秋”、“人何”、“庆等”、“大军”等。以流媚为主,间以顿隔,形成有柔有刚,有流有止的特有韵律。《书后品》尝云:“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自,或蹴海移山,翻涛簸岳。”后世狂草实滥觞于王献之的联绵书。 
  《十二月割至帖》(图5),又称《十二月帖》,五行三十一字,刻入《宝晋斋法帖》。此帖笔走龙蛇,如“复不得相未复”六字,字字衔接,浩荡奔放,驰骋恣肆。确如包世臣《艺舟双揖》所云:“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箸划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由其笔力精熟,故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殊衄挫,导之泉注,顿之山安也。” 



  再如《兰草帖》(图6),杨守敬《学书迩言》称“此帖沉着痛快,已开颜鲁公之先”。也有人认为,此帖平淡天成,而虚婉灵和,为王献之尺牍中“质量最好者”(见杨震方《碑帖叙录》)。另外行书《东山帖》,存米芾临本,或谓唐人摹本,肉多骨隐,绵里藏针,结体在率然中含奇趣。其余如《保母帖》、《鄱阳帖》、《飞鸟帖》、《鹅群帖》(图7),等等,均为书家珍视。又有《送梨帖》、《新妇地黄汤帖》(图8),两者都是唐人摹本。前者虽系便条,却意味隽永。后者体势紧洁流转,字多独立,而联绵者极遒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