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不了视频咋办:近期纸条“问题”回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2:58:20

近期纸条“问题”回应

(2011-11-27 13:51:01) 转载标签:

佛教

问题

回答

一念行者

杂谈

分类: 《问与答》

1、问:您好!向您请教了.平常所说起心动念,念头源源不绝,心有聚拢念头的能力也有漠视念头的能力,那世上有很多人是有很多颗心吗,心是一个个的个体吗?还有空性是否就是指一个恒常不变的法则,这个法则决定了心能装载的容量大小和其自由飞扬的空间,这个法则从何而来,另外打坐一念不生时身体就会摇晃干扰到打坐,如何克服?

 

我们所居住的这个美丽星球上有很多房子,每个房子内都有一片“空间”——“虚空”。请问,这世上有很多“虚空”,还是只有一个“虚空”?我们不能说世上有很多“虚空”,因为虚空是“一”(甚至连“一”都不是);而房子砌成所造成的看似诸多的“虚空”是一个错觉,虚空实在是一非多。生活在这个美丽星球上的所有生命,每一个都如同一座不同的房子,我们看起来好像有许多颗心——似乎一个生命就有一颗心,而实际,心连“一”都不是,何况是多呢?虚空不能用数量来描述它,我们的心也相同。

房子内的虚空是一个“个体”吗?或是很多“个体”吗?当然不能这样说了。与此雷同,我们的心也不能用是不是一个“个体”来思考它。

空性——如果你用头脑思考它,它是一个法则;但如果去观察它或体验它,它是一个事实。甚至它就是你。世上很多人都在用头脑思考“空性”,或觉悟的老师为传达的需要用语言描述“空性”,于是“空性”看起来就像一些道理或法则。而实际,空性是一个事实,一个体验。真相没有来去,也没有去处,它亘古存在。“空性”也是这样。

觉知你的身体开始摇晃……“摇晃”变成了一个念头。只是注意到它就行了,不必克服。有时,克服使问题变得难以克服。当我们不断地去注意情况,“注意”本身变成了最好的克服。一些情况下,仅仅是“注意”,就是问题的解决之道。“注意”是一种无为法,它往往解决你的问题于无形之中。所以,有时,当问题出现,仅提醒自己“注意”,你已经进入解决之道。

 

2、问: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因地是什么意思,无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无性就无生?

 

“因地”是“最初之处”。具体到生命来讲,就是指“心”。“因地”也可以说是“心地”。因为我们的心,是诞生这个世界的“第一因”,所以它被说为“因地”。

生出万有一切的是我们的心性,当我们没有这个心或性时,将没有任何事物或现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种意义的“无生”,针对客体(幻化)来说的无生——不生。

另一层含义,就我们的心本身来说,它有一个奇妙的现象与能力,就是:它生出一切,但它自己“不生”,这是针对“心”自身(主体)来说的无生——没有生不生概念的“无生”。

情是造作的因,有情就有造作的因,这就是“种”;有造作的因即有造作,这就是“有情来下种”。一切发生在心地上,心地起因,心地生果,情同自然,这是“因地果还生”。无情就没有造作的因,无造作的因即无造作,这就是“无情亦无种”。没有造作,心性不显,这就是“无性”;无性无一切,这就是无生。此是“无性亦无生”。

 

3、请问正念的问题。看过您的文章明白些原来世界都是心上的念,都在自己的心中,是多年累积的认识世界的观念;而平常人也因没觉所以才能跟着念头走。那么,正念是知道念头的虚幻而不执著了?修行就是一直保持知道念头的虚幻而生活着?知道念头是虚幻的“知道”就是觉知吗?

 

正念就是,能切换妄想之流的念头,或是带有觉知之光的念头。它与普通念头的不同是,它带有清醒的意识,它不参与故事的编写,它不生成痛苦,但能对出离痛苦有所帮助。凡是这类念头我称之为“正念”,由这类念头所产生的觉知我称之为“正念觉知”。

正念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它知道念头的内容;二是,它知道念头所反射出来的觉知(所以它被称为“正念觉知”)。倘若一个念头,它只知道它的内容,那么这是一个普通的念头,通常它会演变成一股妄念之流的一分子;如果它即知道它所产生内容,也知道它的光芒本身,那么就成为了“正念”。

“正念”人格化的比喻是“菩萨”,“妄念”人格化的比喻是“众生”,“觉(知)”的人格化比喻是“佛”。我们常说菩萨能度众生,具体到一个人内在,是指:正念能够切断妄念或妄念之流。它犹如金刚一样。因为“正念”连接在“妄念”和“觉知”之间,它下能度众生(切断妄念),上能化成佛(成为觉知),所以它显得很重要,一些修行者非常重视“正念”。

正念是知道念头的虚幻而不执着了?不,正念不管执着不执着,正念只是上注意到觉知,下注意到觉知的内容。修行是一直保持知道念头的虚幻而生活吗?不,修行删除一切造作,修行删除一切修行行为。知道念头是虚幻的“知道”是“觉知”吗?如果你将知的意识点放到知道的内容上,这是头脑上的知道,不是觉知;如果你将意识的重点放在知道的“知”上而非觉知的内容,这接近觉知(但这个“觉”不是本觉、正觉)。正觉远离一切造作。

 

4、问:植物、石头有佛性吗?

 

植物或石头有没有佛性,这要看你是如何规定“佛性”这个概念的。如果植物、石头符合你规定的佛性的特征,那么,对你来说,它有;反之,它无。

有两个概念需要我们来了解:一个是“佛性”,一个是“法性”。就我个人对佛性的认识来说,植物、石头不具有佛性,但具有法性。佛性是针对一切有情生命来说的,法性则针对万事万物。

佛性是指心的特性,例如觉、知、能造能照性、可以思量性等性能。法性则是指万事万物的一般规律或特性。有佛性的事物具备法性,但有法性的事物不一定具备佛性。也就是说,具有佛性的事物(有情生命)除具备一切法性外,还具备无情事物所没有的觉性。

 

5、看了您的博客。我对“成佛”者有了新的概念: 1、凡夫于“觉”中“心”的状态(或者说经验)完全等同佛陀的状态(或者说经验) 2、凡夫“觉”者与佛陀差异在于由“念”所创造出来的幻相不同。比如说:a、外相不同(凡夫具“人”相,佛陀有佛陀相。或者佛陀根本无相): b、周围环境以及事物的不同。请赐教

 

从本然上来讲,凡夫和佛没有任何差别,他们同是一心。成佛了,你所拥有的没有增加一点;未成佛,你所“是”的东西没有减少一分。凡夫与佛的唯一不同是,佛自知,凡夫不自知。当一个人了解自己到了完全时,他就成佛了;反之,相对于那完全自我了解的人,他被称为凡夫。

一切差别,由心所造,念头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一切相同,实是本然,觉知扮演了重要身份。因此,要观察或体验佛与众生的不同,在念头和觉性上下功夫,可兹体会。

“佛陀”这个概念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本来之心(或纯觉之心、觉性),二是指认识到本来之心(纯觉之心、觉性)的人。因为我们的本来之心(或纯觉之心、觉性)没有任何形象、形体,无法直接看到、找到,所以为了说明它的存在,人们就用认识到或觉悟到它的人来“表示”它。实然上“佛陀”这个词更多的是指我们的觉或觉性,并非仅指二千六百年前那个叫“悉达多”的王子。

在实际上,一个人“成佛”了,就其外在表现来说,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差别,唯一显出来的差别是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与我们不同了。为了表示他们(成佛者或觉悟者)与我们的不同,我们将那些具有佛知见或觉悟之见的人,称之为佛陀。但不管怎么说,知道“佛陀”这个名相真正是指什么很重要,否则,我们将着于表相,颠倒是非,错失真理。

 

6、行者你好,看到你在《让自己实实在在的解脱》文章提到 让提问者不如老老实实的调查反复出现在自己头脑中的那些信念,我的疑问是那这样岂不是又被念头卷进去而失去了觉知吗?如何才能破解自己的信念系统呢?

 

无始以来,造成我们痛苦的直接肇事者是念头,造成我们直接肇事的原因是失觉。因此,我提醒大家,要想迅速地解除自我的痛苦,一从“念”上下手,二从“觉”上下手。即“觉、念”双修。

觉念双修可以有三种修习方法:单从“念”上开始修,单从“觉”上开始修,“觉念”两端同时修。单从念上开始修,会不会掉入念丛而迷失觉性?不用担心,一、不停地质疑念头本身就会导致觉察(靠近觉性);二、当所有障碍你的念头解除尽了,你进入清净心中,你更容易遇见自己的觉性。所以,不用担心修念会卷入念丛而迷失觉性。

另外,开始修觉而不质疑念头行吗?也行。直接修觉,你可能会先遇到佛地风光,但往往你遇到也意义不大,因为佛力弱,你还是会不断地被无始以来的强大的幻象之流,拉入念丛,并产生痛苦。所以,较好的修法是,觉念同修,觉念双修。

质疑念头、破解信念系统的方法,我推荐给大家的是“拜伦凯蒂”(美国人)所最先使用的“四个提问及反转”的思维体验模式,用它们来迎对念头,简洁有力,不落幻象。

 

7、请说说婴儿与佛的关系。

 

婴儿和佛拥有同一空心,但婴儿的空心,空而无物,不能更大程度的生发妙用;佛有空心,但空而不空,能生无边无量无数的妙用。婴儿与佛的不同,重点在空与妙用上。婴儿是睡着的佛,佛是醒来的圣婴。当我们生活在被自己的念头所编织幻象之中时,我们都像被裹在蚕茧里的蚕宝宝,不管我们有多大,我们都是“婴儿”——凡婴。如此,我们的一切知道和作为,只是在梦里以为我知道、以为我作为。唯有当你破了自己幻象的茧,出了那用念头编织的幻象的茧壳,生活在广大自由的觉性天空下时,我们才算“成人”——成佛。从某种意义来说,佛才是真正的人,而人只不过一条幼虫——一些可爱的蚕宝宝。

 

8、意念带来幻想这篇,我晕了,这世界时自己幻想出来的,为什么您全篇在谈上帝呢?我们是被上帝带来的,上帝是谁?造物者?这个星球的拥有者吗?我们借上帝的力量在免费地被活着吗?

 

一般意义上,我文中所出现的“上帝”,是指一切具体的、实际的事物——万事万物,例如,桌子、凳子、沙发、泥土、小鸟、声音、歌词、你、我……这都是上帝。上帝是一切被我们称“物”或“非物”的东西——一切被心化现出来的东西,包括“心”。

我所说的上帝,和信仰没关,和神秘、不可知、超能、大能等无关。它就是实实在在的你和你的世界。它组成你的世界,它给予你生活,它支持你从生到死。它可见、可知、可想、可以触摸。这就是我所说的“上帝”。

通常情况下,我将我们的“心”称之为“心母”,属于至阴;将除心之外的一切事物称为“天父”(即上帝),属于至阳。我们的生活及所看到的一切,即是这“心母”及“天父”和合生下的一切——天空、大地、念头、感受等。我们的心和代表天父的万事万物时刻在“交配”,它们不断和合“生”下新的万事万物——它们生出的被我们称为“物质”的事物,属阳,称为“子”;生出的被我们称为“念头 ”等五蕴的事物,属阴,称为“女”。道就是这样生出它的“儿女”们的,我们就是这样生活在“阴阳”之间的。

 

9、我很怕:狗,现在出门到处是狗,越怕越紧张,狗也紧张。现在我用意念告诉自己,这不是狗,是个石头……不怕了,心里没有了……如果子弹飞过来,我也能做到这样的意念,我能躲得过去吗?就象圣经上,彼得因为信念在大海上行走了吗?

 

彼得如果相信——“我是这个肉体”,如果他再次相信——“大海就是水”,我想,他是无法在大海上行走的。如果彼得证悟空性,他把“我”视为念头,把觉性视为大海,我想,这次彼得因为信念,可以在大海上行走了。但这没什么奇怪,如果你证悟空性,你也能。

如果你将彼得理解为那具肉身,将大海理解为一片大水,那么,这和“米勒日巴躲进牛角”而弟子百思不解一样——你也透不过“牛角尖”了。

如果一条狗向你袭来,你把它想象一块石头,然后你不怕了;如果这是一块致命的石头向你袭来呢,你还怕吗?我想,你怕的并不是“石头”、“狗”或“子弹”这些外物,你怕的一定是另外的东西。如果那“石头”、“狗”或“子弹”处在那儿,和你无关,我想你并不怕它们。但有一些场景,你却很害怕它们,你怕的是什么?

去找出你的“怕”,去根除你的怕,不要和“子弹”、“狗”或“石头”等过不去。你认为你是谁?你是你认为中的你吗?如果你不是你认为中的你,那么,你所认为中的世界或事物将会如何?一些害怕是疑惑的结果,如果我们一切都明白也就不害怕了。因此,去明白这世界的实相,是消除恐惧的方法之一。这就是我曾说的“真相是救赎”。

 

10、请问:日本江本胜研究出“每一滴水都有一颗心”《水知道答案》。我现在已经改吃素食了,请问,植物也有生命啊,那我们吃什么呢?

 

无论有情世界还是器物世界,一切万物皆是相互依存。这个出现了,那个就出现;这一些消失了,那一些将消失。如果没有植物、空气和水,就没有你;如果没有你,就没有这个世界,一些依靠你而生存的生物、微生物也将不存在了。比如,一些细菌、病毒、蛔虫、螨虫等将也不存在。

世界是一条巨大复杂的食物链,有情生命都在这条食物链上贡献着。你“吃”掉别人,你也被别人“吃”,这平等了。如果没有你关于“吃”、“被吃”、“生命”、“可怜”、“慈悲”这样的故事,你是谁?你会怎样?当你相信这些故事时,你怎样生活?

不管怎样,你都在贡献这个世界,你不可能不为它服务或贡献,不可能不为建设和维持它而献出你有的。不必陷入“计度”的泥潭,活出你的健康,承上启下,在更大层面上做你自己。活在更大的空间中,莫陷在自我的角度里。

 

11、今天听六祖坛经,对悟与思量的区别不太懂,思量是心意思,不可用,那悟要用什么呢?麻烦尊者若有时间帮忙解开迷惑。感恩您!

 

在我看来,“思量”这个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思,二是量。这个词含摄了心的两种功能,即“造”与“照”或“反应”与“反映”的功能。睁开你的眼睛,我们的心是发光的,这种光叫“觉”。当我们看一件事物,首先这种无形的心光照耀到事物,紧接着我们的心开始思考判断它(产生出辨别或概念)。就像一台照相机,当我们为一样事物照相时,我们首先瞄准那样东西,然后按下快门记录下它。照相机瞄准事物的过程,就相当于我们的心“量”事物——“反映”事物、即“照”的过程;我们的心“判断”事物(生出概念)的过程,就是我们的心“思”事物——“反应”事物、即“造”的过程,它相当于照相机按下快门时的一系列的内在过程。

我们的心看每一件事物,都如照相机照相一般,至少有这两个过程。但无始以来,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心还有一种“光”,我们看见事物只是思考,我们太注意思考或关注思考了,所以我们忘了心的“量”事物的过程,我们只注意到“思”。所以我们迷失了,为物所转。观察每一样事物,去仔细地体会心的“量”和“思”的过程,你将明白心的“觉”和“念”的不同。

纯觉事物,即是量;念头运转,即是思。思量思量——你“思”事物,你“量”事物了吗?你注意自己的心这个“量”的过程了吗?“思量”这个词等同于“觉悟”这个词,“量”对应“觉”,“思”对应“悟”。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去体会“思量”和“觉悟”这两个词以及它们的关系。佛说,天地之间,每一个字词、每一句音声、每一件事物,都是陀罗尼。这是真话,你可以去验证这句真理。

 

12、请问行者,作佛是不是也不能离开因果?明白了空性是不是更要善因善果?拜谢!

 

成佛以后的生活,就是假装你在做梦、你在梦中,就像早晨你醒来不起床,你闭着眼睛观察自己的念头、感受和画面一样——你在让自己“重回”梦里,你假装自己是梦里的一个角色,你假装那一切都是真的。对于一位佛来说,因果以及轮回,犹如昨天晚上的梦,以及此刻正在进行着的梦。它不是真的,但也不是不是真的;它不是有,但也不是不是有。

觉不能离开幻,离开幻也没有了觉。幻不能离开因果,离开因果也没有幻。而“觉”就是佛。因此,佛不能离开因果,但也不受因果的限制。幻象只能限制幻象,因果作为幻象,只能限制假的。所以,真佛不受因果限制,受因果限制的并不是真佛——是化身佛。

佛就是空性本身。空性对一切事物都是“无为”的——它即不亲近它,也不远离它;它不建造它,也不破坏它;即不支持它,也不反对它。对于这个世界,一样事物,如果你不远离它、反对它、破坏它,那就是对它“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是“善待”因果的,即善因善果。而实际,佛实在超然“善”这个作为。

 

13、我有一些凝惑,希望您能帮我解答:您说众生都是佛,只要活在自已的觉知里,但是我发现我的觉知里什么都有,我真的只要顺其自然,不执著,不分别,不入思维,活在这样的当下就行吗?

 

你怎样活,不受你掌控。但对相信自己念头的人来说,生活看起来是你建造的,是在你掌控下的。但这是假的。纵然你觉得很真实,那也是个幻象——生活不受你掌控,或你怎样生活不受你掌控。你仅能掌控你掌控的,你的掌控很有限。

你该怎样生活?看看你当下是怎样活的吧?它“告诉”你了。你该怎么活?不管你为自己设计你该怎样活,你实际都在活着你那实际应该的。心的本来状态(也就是佛的生活),超然于“顺其自然”、“不执着”、“不分别”、“当下”这样的概念和行为。

我到底该怎样活?看现实,向现实存在看齐,和现实齐步走——来到“现实存在”的脚下。现实存在就是成道者,如此,来到成道者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