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n to usb:肝气虚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22:32:33

  来源:中华中西医杂志作者:唐亮华2006-7-19

  肝气虚直是中医理论界探讨的疑点,长期以来,中医理论界围绕有无“肝气虚”的问题争论不休本文旨在探讨肝气是否存在。

  1.肝气虚的概论

  长期以来,什么无“肝气虚”之说?一方面受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的影响:他认为人体总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后世亦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不足”之说。二是《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中厥阴为“血少气”之经,由于阴阳有盈亏之差,所以经络脏腑的气血有多少之别。肝气有协调其他脏器功能活动的作用,肝血有濡养其他脏器物质基础的功能,肝气的作用是靠肝藏血的功能来发挥的,因而人的论述肝则多“血虚”而少“气虚”。如“木之性主于疏泄,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在病理上,把肝气虚的症状强加给了其他脏器,而把其他脏器的“阳亢”之证强加给了肝脏。如“然非脾气之外,则肝气不升”,“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难免”。故独有“肝阳上亢”而独无“肝气虚”之说。

  肝气真无虚吗?就肝气、肝血来讲,肝气是肝脏功能的活动,肝血是肝脏的物质基础。血属阴,气属阳,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按照阴阳学说观点,肝气、肝血同时存在于肝脏一统一体中,相互依存。按照整体观念,在生理上,肝气、肝血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肝气、肝血又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所以,肝的虚证,并非仅有肝阴虚和肝血虚,还有肝阳虚和肝气虚。

  肝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肝气虚又称肝气不足,为本脏的精气虚损,包括肝血虚。狭义的肝气虚是指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升发不足,气亏不用所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肝气虚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病理性的:凡是符合人体正常生理规律的衰老现象,为生理性肝气虚。如“男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五十岁,肝气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凡是受邪气、疾病等因素所致的肝的功能减退,疏泄升发不足的病理现象,为病理性肝气虚。如“肝气虚则恐”,“肝病者……虚则目疏疏无所见,耳无所闻,喜恐,如人将捕之”。

  综上所述,肝气、肝血无论是在人体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中,都是密切联系的,不能认为只有肝血虚,而没有肝气虚。应该说血亏而体不充的属于肝血虚,气衰而用不强的属于肝气虚。所以,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对于肝的虚证,不仅要考虑肝血虚,而且还应重视肝气虚的客观存在;在治疗肝虚证时,只重视肝血虚,而不考虑肝气虚,显然是不全面的。

  2.肝气虚的病损趋势

  肝在人体生理中,有这样几方面的特点:一是肝脏本身的功能较多:除了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荣在爪的主要功能外,还具有主疏泄、主升发、主动摇的特殊功能。二是肝经循行部位广,覆盖面积:下起于足大趾,中经脏器而络腑腔,上连目系至巅顶。三是肝在人体病变中最为繁多:在内科病变中,人体上、中、下部位出现多病证;在妇科疾患中则可见月经不调、崩漏、不孕或流产等病。在男科疾患中则可见遗精滑泄或精液不泌泄、阳痿无用等病症;在儿科疾患中则可见五迟五软、惊风、疝气等病证。由于肝的功能多,经脉循行部位广且面积大、病变繁多,所以肝气虚所致人体各部位的病损趋势也较特殊。有以下三个方面。

  2.1肝气虚病损于上凡是固肝的升发不足所致的脑贫血、脑缺血、脑栓塞等一系列病症均属于“肝气虚损于上”的趋势。肝调节血量的功能,是肝的疏泄功能在血液运行中的一种表现。肝气虚,升发不足,升举无力,不能助宗气贯心脉以荣于脑,亦无能载血上行荣于脑。脑为髓海,髓失血养必空,脑髓空失其司知觉、司运动之机能。则见:晕、眩、欲、仆,头摇,肢体不仁,语言不利。甚则突然昏仆,随即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痿废、偏枯无用。

  2.2肝气虚病损于中凡是因肝的疏泄无能所致胸腔及上腹部各脏器(包括心、肺、脾,尤以脾为重要)所发生的一系列病虚之症,均属于“肝气虚病损于中”的趋势。肝主疏泄,不但为本脏所藏之血起着调节作用,同时也为心气调畅情志、为脾气散精、为肺气调节升降出入起着重要作用。肝气虚、疏泄无能和不及,人体就会出现精神、情志活动、消化水谷、气血运行等方面的异常。证见:精神疲倦、惊骇多梦,梦游恍惚,心悸汗自出;或见腔腹胀满下坠、食少纳呆,便溏不爽或便意频而虚作,甚则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或见气短不足以息、咳嗽无力,努力呼吸动则喘息不定。

  2.3肝气虚病损于下凡是因肝的气亏不用所致下焦所属脏器(指肝包括胆、腑、肾)发生的一系列病虚之症,均属于“肝气虚病损于下”的趋势。肝气冲和条达,既为本脏协调藏血与疏泄功能之间平衡,又为胆腑之精汁的化生和排泄、肾气摄纳封藏起着调节作用。肝气虚损,其气亏不用。本脏首当其冲,名为“肝气虚”;波及胆腑为“肝胆气虚”,累及肾脏为“肝肾气虚”。其因多为情志所伤,情志抑郁(情志抑郁:本为实证,肝胆气虚、气亏用不强所致的抑郁亦为虚证)或卒受惊恐、或因久病失养、年老体衰房事过度。证见:短气、懒言、神疲、倦怠乏力,自汗、精神不爽,易悲怯,意志消沉、善太息,或易惊胆怯,虚烦不寐,多梦易醒,触事善恐;或头晕眩,腰背酸软、骨精早泄,小便清长频或失禁,喘咳无力或咳则遗尿。甚则男子阳痿无用,女子经闭不孕,小儿五迟五软,脉细无力;或见黄疸其色晦暗。

  3.肝气虚的治法

  3.1肝气虚治疗法则的依据《本草求真》中说:“昔人云:肝无补。非无补也。实以肝气过强,则肝血不足,补之反为五脏害,故以无补为贵。讵知肝气不充,是犹木之体嫩不振,则折甚易,非不用以山茱萸、杜仲、续断、鸡肉壮气等药以为之补,乌以制夭折之势乎?”这段话,围绕“补肝”与否的问题。用问答的形式进行了认证。首先提出:补肝不当,则“无补为贵”,补之得当,能达到“制夭折之势”的目的。其次提出补肝气的药物。《金匮要略》提出了治肝虚的方法。如“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盖用甘味之药调之”。《中医名家学说》引用内经之语提出了补肝气的治法。如“被者,补其虚也,……人参芪之属也。……肝脏,以辛补之,细辛……”。张锡纯提出升提肝气的治疗法则,他常以大剂量黄芪升补肝气。“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综上所述,对肝之虚证,不是单纯补肝而补肝,亦当以酸收、甘缓、辛散等方法来调补肝气,以达到恢复其正常之疏泄功能为目的。

  3.2肝气虚的治法由于肝的功能多,经络循行广,肝之为病,范围最广,证候繁杂,变化多端,治法亦多。根据肝气虚的病损趋势,特拟定以补肝气为主,以治疗兼症为辅的补肝气八法:(1)补肝气益肝血法:为治肝之气血两虚法。(2)补肝气舒肝郁法:为治肝之疏泄不及所致肝郁之治法。(3)补肝气散肝瘀法:为治肝气亏虚,无力载血运行所致瘀血内阴之治法。(4)补肝气清肝热法:为治肝气虚兼阴虚之法。(5)补肝气温肝阳法:为治肝虚损日久,损及肝阳之治法。(6)补肝气通经络法:为治肝气虚所致的经络病变之治法。(7)补肝气潜肝阳法:为治肝气虚所致的肝风内动之治法。(8)补肝气利湿热法:为治肝气虚所致的黄疸症之治法。

  4.结语

  本文对“肝气虚”这一中医理论界的疑点,进行了粗略探讨。给肝气虚下了一个结论;既有生理肝气虚,又有病理性的肝气虚;有广义的肝气虚,也有狭义的肝气虚。而本文探讨的肝气虚是指狭义的、病理性的肝气虚。不但把肝气虚病损于上、中、下部位的病变框架勾画出,而且根据肝气虚的依据描出了治肝气虚八法的草图。肝气虚的病因病机已在“肝气虚的病损趋势”中间接讨论了,故不单独赘述。

  作者单位:404600重庆,重庆奉节县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