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movs: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9:09:59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这是一个理论学说的经世致用问题。20世纪50年代萨特指出:“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的人”, 当时正处于冷战初期,这样的声音尚不足以震撼世界,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德里达大声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的时候,世界形势正处于社会主义低潮期,却反而在西方文化界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现象。主要表现是:19959月,为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在巴黎召开了首届马克思大会。19964月,马克思主义大会在伦敦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6000多人出席会议,前后共举行报告会、讨论会达260多场。19985月,在巴黎召开“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1500多人参加会议。以至法国《人道报》刊文称道:从纽约到东京,从圣保罗到耶路撒冷,从新德里到伦敦,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上世纪末,美国剑桥大学的教授们,在校内推选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学人”,投票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本世纪初,美国广播公司进行了“谁是现今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后,进一步引发了《资本论》的热销,马克思故居也更加车水马龙,马克思主义思想再一次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关注。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批判精神和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被视为僵化的结论堆积,而是具有推进结论发展的内生机制,可以在实践基础上完成理论观点自身的新陈代谢,具有了与时俱进品格的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是“活”的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理论自然是不会过时的,而且任世界如何风云变幻,这样的马克思主义都会给出自己富有时代气息的解释和指引。在金融危机的多米诺效应背后、在福岛核泄漏的艰难治理当中、在利比亚战争阴霾的笼罩之下,都可以看见资本贪婪的眼光和利益瓜分的算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然预见到了他们的本性。反观今日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30年光景几乎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年奋斗历程的跨越式发展,港澳回归、奥运圆梦、民族复兴、大国崛起,每一步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稳步推进,而当前存在的医疗问题、教育问题、三农问题、环保问题、交通问题等等,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内分析其症结,治理其痼疾,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而是提供理论思维的方法和原则,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不能离开历史的具体的客观形势,要因时因地因人而论,莫忘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革命先行导师孙中山先生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病理学”,此话可谓言约旨远。西源于美国的世界性金融危机20089月爆发后,马克思及其学说便频繁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上,众多英国报纸纷纷刊登马克思关于商业和经济的研究文章,称赞他对经济繁荣与衰退的精妙分析,在英国广播二台的早间专题节目中,主持人向听众讲解了马克思针对“贪婪的银行家”所撰写的文章:“现在,我们可以从马克思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我们看到那些企业高管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掳走了许多财富,而且居然没有触犯法律。如今是我们要有所行动的时候了。”在美国,马克思也成了媒体关注的热点,学者们指出,现在的危机正是由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缺陷造成的,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如证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过去数十年在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直接催生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金融泡沫,其中最危险的就是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所以,当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最终迸裂时,对世界的影响是如此深远而惨烈。 “资本主义像一个魔法师,无力控制自己召唤出来的魔鬼”,言犹在耳,天道昭昭。与此同时,为了克服或缓解自身内部的根本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也在不断增长,合作经济、福利政策、累进税制、劳资共决、宏观调控等等,上述这些社会主义因素,有的是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自发产生的,有的是通过政府的政策调整出现的,还有的是通过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斗争争得的,此外,还有学习和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当然,社会主义因素与社会主义性质尚不能等同。  

罗素说过,马克思是“最后一个构筑大体系的学者”。确实如此,马克思的思想,包罗万象,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和精湛。
    二十世纪以来,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一是高度分化,建立起各个分门别类的专业体系,二是一种“分析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倾向,因而没有再出现过像马克思、黑格尔、康德、斯宾诺莎那样“构筑大体系的学者”了。
    不过,马克思虽然著作极丰,但其中属于马克思本人的创造,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时说的那样,只有两条:一是“历史唯物论”,二是“剩余价值理论”。从学术角度看,这两个思想创造的真理性,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陈云同志说过,他赞成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个高度概括。
    这两条中,“历史唯物论”的真理性似乎更能得到大家普遍认可,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历史唯物论”就是认识与研究历史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对于像历史这样复杂的对象、真理或者说“事物的本质”,往往是多侧面的。一种理论,即使是正确的,也未必能穷尽对历史这种复杂的客观事物的研究。
    至于《马恩全集》的宏篇巨制中论述的内容,许多是马克思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思想,比如:“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已经有的,源于英国;“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之前就有的,源于法国;“唯物主义哲学”,欧洲和中国古代哲学家,都不乏其人;“辩证法”,源于德国,主要是黑格尔;……这些,都不能简单地加到马克思主义头上,如果硬要算,只能说是马克思学习前人知识的“作业”。我认为,马克思也是人,而不是上帝,他的思想,并不能穷尽宇宙的真理,而且他的话,同样不可能“句句是真理”。
我国著名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病理学。”这里说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主要是指“剩余价值理论”。孙中山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这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倘若把资本主义经济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如果马克思主义是“病理学”,那自然还会有“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治疗学”、“药物学”……等等,所以,就像医学院的学生不能只学一门“病理学”一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即使完全正确,也不是唯一的理论。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这样一条“毛主席语录”十分流行:“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有了这个道理,于是就革命、就造反、就干社会主义”。如今我们都知道,“文化大革命”错了,那时喊得震天响的“造反有理”自然也错了。不过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人废言,这一条“毛主席语录”还是有点道理的:马克思主义的道理,确实是“千头万绪”,可是,马克思主义的庞大体系、其价值目标取向,却是指向革命的。因此,我们也历来将马克思主义称为“革命理论”。
    我们的党已经从一个革命的党转变为一个执政的党,党的工作,实际上也不是过去革命时代那些事了,而是在执掌政权,要发展经济,搞改革开放,“执政为民”。虽然我们的党和政府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延续了革命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但是自党中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已经开始实行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在理论和意识形态方面,我们的党要由革命理论向执政理论转变。
    中国有句古语:“逆取之,顺守之”,也就是“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意思吧,这也就是说,革命的理论和执政的理论,是有所区别的。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党和政府在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就是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解决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们党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也要“与时俱进”。
    身处巨大变革的时代,正是人文社会学科大有作为的时代,我们的学者,应当珍惜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对我们这些“读书人”的要求,自然是知识。这当然是指包括历史知识在内的各方面的知识,但主要是建设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掌握的许多过去我们不熟悉的新的知识。而我们获得和掌握这些新的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学习的方法,因为同事事都要“直接经验”相比,这是捷径,起码对我们这些“读书人”来说是这样。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同志的哲学思想十分重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在《实践论》中也说过这样的话: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
    今天的中国,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我们提供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空前优越的国际环境,不仅对国家发展经济是这样,对我们向世界学习来说尤其是这样。这些虽然是“古人外人直接经验”,但符合“科学抽象”因而是“可靠的知识”,真是太多了,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好好读书,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尽管真正把这些知识用好是另外一回事,“教条主义”的态度是不好的,但“知之”毕竟比“不知”要好。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究竟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学风态度问题。学风问题是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治学者的治学精神,不仅关系学术的发展,而且关乎人才的成长。我们应当提倡和弘扬老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潜心钻研、甘于寂寞,不断增强理论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传世佳作。近些年中国似乎再没有文化的闯将和令人垂仰的宗师,原因之一即在于文风学风的媚俗与浮躁,一旦脱离火热的现实生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漠不关心,其学术研究就注定要遭到时代与社会的冷遇,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以及治学的严谨性。

无论是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还是进行相关的学术理论研究,首先必须弄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本身就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一切离开这个问题泛泛而谈的“坚持和发展”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文本学理解的视野中,有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追问和探索,比如:这些文本的意义是什么?马克思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说了些什么?他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历史条件下说的?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说的?鲁迅曾说过:“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在现代解释学的视野中比比皆是,几乎无所不在,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必须要在世界史的、思想史的长河视野中推敲斟酌,切不可望文生义,以讹传讹。此外,要想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还必须解决马克思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同质性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人为制造青年马克思与成年马克思、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后世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误解甚至断章取义地肢解。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发展阶段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这里要强调的除了“与时俱进”,还要强调“一脉相承”的“脉”是马克思主义之“脉”,否则必然会出现形形色色的“伪马克思主义”粉墨登场的混乱局面,这不仅玷污马克思主义的声誉,而且用百变化妆后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更会贻害无穷,只是通过花哨的辞藻徒增理论学说的脂粉气息而已。在网络上看见一篇文章《死去的马克思与活着的马克思——直击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重大误区》,文章指出:“当下中国的教育界以马克思名字命名的政治理论课几乎贯穿了自中学到大学直至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全程。……当我们在课堂上振振有词并铮铮有声地以马克思的名义说话或宣讲所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时候,……台上者唾沬飞扬、有声有色地进行着'台词独白’,台下者则机不可失地另行私活——睡觉者有之,背外语单词者有之,看粗俗的'文学快餐’者有之,应对各种形式的证书考试者有之,发短信交流笑料和打情骂俏者也有之”。这是为什么?这里既有学习者的学风问题,也有治学者的学风问题,从治学者而言,自己尚未弄清马克思主义就粉墨登场,夸夸其谈,常常会有损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声望。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呢?第一个问题已经多有讲述,结合2004年以来我国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所取得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系列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总体性结合,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意蕴,才能涤清各种存疑和困惑。

专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深理解无不奠基于对经典原著的深刻解读,这进一步启发我们要牢牢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确有过多次由于学风不正而造成思想政治路线偏差,直接危及革命事业生死存亡的教训。为此,党中央总结经验教训,曾提出要“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三风是一个整体,而学风居首,党的历史经验证明,越是在重要的历史关头,越是在事关纲领、旗帜、战略和策略的大问题上,就越是要注意端正学风,才有助于形成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同行专家李德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成果越来越显著,形势越来越有利,情况越来越复杂,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与这一形势发展要求不适应的是,在党内外和学术界却出现了一股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并且有蔓延之势。这股不正之风的主要表现是心浮气躁、做表面文章、华而不实,其思想根源则在于要'急一己之功,近眼前之利’。反映到学风上,就是以急功近利的轻率态度对待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既轻视理论研究,也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更不关注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深度结合。”

1978年的那场真理标准大讨论,正是以学风问题为突破口,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思想解放的热潮,那场以理论争鸣和探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理论自身,因为它不仅打碎了人们的精神枷锁,让人们以理论思维的方式反思理论,而且引导理论直面活生生的现实,正式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号角。真理标准大讨论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勇敢捍卫和正义坚守,为此后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新的境界。马克思本人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学风的守望者,马克思逝世前一年曾经说过一句惊世之语:“我本人无论如何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句话后来争议颇多,后来恩格斯晚年也对这句话念念不忘,他认为马克思这句话是在批评德国、法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内部一些自称搞“马克思主义”的人因过分脱离实际而让马克思感到不满和愤怒,是为了同他们划清界限才这样说的。可见,并不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或贴上马克思主义标签的都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要真正理解和准确传播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深入钻研理论,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有理论,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另一方面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论要想彻底,就必须以直面现实为指归,回应时代的召唤。毛泽东思想的创立、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诞生都是坚守与弘扬这一学风的典范,我们过去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越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越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问题,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是从建构新的体系开始,而是从解决时代性问题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成熟的标志也不在于它的哲学体系的完成,而在于它对时代性问题的科学解答和新世界观的科学阐释。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从问题出发研究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以构建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给人类提供永恒不变、包治百病的绝对真理为目的。因为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果不与具体的不断变化的实际相结合就会变为僵化的教条。所以,马克思一方面强调自己哲学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反对把自己的哲学公式化、模式化;另一方面,他批评当时德国的大学生动不动就要找一个所谓的逻辑出发点,搞一个主观思辨的体系的做法。今天看来,这种批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在于实现人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曾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在当代,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它的价值、意义仍然存在。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尤其重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指导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历史经验也就是基本规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基本规律,应是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力点。

第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普遍真理。不论面对怎样严峻的形势和任务,中国人民只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能找到正确的路线,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开创革命和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指引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得到最完整的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也就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历程。

第二、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生生不息的事业。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在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品格下进行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科学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内在品质,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是与时俱进的。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最关键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当前,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新时期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理论结晶,必将使中国壮大起来。

第三、 坚持中国特色与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相结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而外来文化只有和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起来,才能扎下根来,结出果实。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中国共产党要运用它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使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上,就一定要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形式、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吸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适应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把握我国社会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同样是基于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自觉认识和深刻把握。

第四、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同时,也只有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想问题、办事情始终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综上所诉,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的一个思想性主题,它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建设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来说,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理论思维的坐标原点问题。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的简明定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在批判继承人类历史上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建的;是后世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一整套思想体系(大意抄录于百度百科,有部分改动)。认真梳理一下,发现这个简明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学说,凸显其阶级属性;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历史上的全部文化遗产,廓清其理论视野;第三,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核心内容,明确其逻辑层次;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凝练其理论品格。如果再约减一点文字,也许还可以概述为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公式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思想+共产主义目标+人民群众利益+与时俱进品格。

马克思主义确实博大精深,从《资本论》到“马恩全集”,从“马恩选集”、“列宁选集”再到“毛选”、“邓选”、“江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承载着有限篇幅背后的无限蕴涵,如果有谁再效仿当年王明那样自我标榜为“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者”,必然会贻笑大方的,尽管那样可以冠冕堂皇地招摇过市,但除了精神可嘉之外,怕是绝无可能再让人趋之若鹜了。因为随着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不断成长,试图以一己之力和一时之功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彻底领悟和全面解读,已然成为一种奢望。在今天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年代、一个深度思考功能日渐退化的年代,甘于皓首穷经地坐着冷板凳去精读抑或通读全部经典著作的人似乎也太过神圣了,更何况即便通读乃至精读了原著,也未必就精通了马克思主义,而“百分之百”地精通显然是痴人说梦。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所以试图非常干净利落地给出“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就十分困难,即便如上文一样给出了相对简明的定义,似乎还是需要再向上凝练一下,概述其精髓实质,也需要再向下展开一些,详述其思想精华。

从向上凝练的角度看,对马克思主义可以采取“4321”的理解思路,“4”即前述简明公式的4个含义,“唯物史观”是这个理论的思想基础,“共产主义”是这个理论的终极指向,“人民群众”是这个理论的物质武器,与时俱进是这个理论的实践基础;“3”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主体板块——马哲、政经与科社,哲学是理论座架,政经是实证解剖,科社是价值诉求;“2”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它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恩格斯语)。剩余价值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各种产权制度的实证研究,深刻揭示了工人阶级在生产中的实际作用和主体地位,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经济规律;“1”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在高度浓缩一下,马克思主义也可以用“实践”理念统帅起来。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既有科学理论指导,又有活学活用,类似于当年岳飞统兵征战的体悟:“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前的低级水平是“具体问题不会分析”(没有理论指导而盲目直接实践)、“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夸大理论作用而一味纸上谈兵)。把马克思主义归为彻底的科学实践观,这是马克思本人也较为认可的一个解读视角,比如,人的本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新唯物主义亦称“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总之,生产力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阶级分析与历史分析的观点,实质上都体现为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总之,越是透彻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就越是能够把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凝练为一些基本理念、一套思维方法抑或一种生活态度,老子《道德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最质朴的恰恰就是最深奥的。庄子所言:“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其要领精神大抵如此。

从向下发散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体性结合。立场自然是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立场,至于观点和方法则有十分具体而微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寓于基本观点之中)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具体学说当中。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有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世界历史的观点、生产力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等等;就政治经济学而言,有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剩余价值论的观点、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经济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的观点等等;就科学社会主义而言,有实事求是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社会主义本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两个必然”的观点(资本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的观点(“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等等。与如上这些基本观点相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同样丰富多彩,慧眼独具,具体而言,包括一分为二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动态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统筹兼顾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