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网videosfree视频:纠正中医科研的“路线错误” 从病证结合转向脉证病结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0:08:15

纠正中医科研的“路线错误”  从病证结合转向脉证病结合

 

林宇春  (四平市中心医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赵宏杰  (吉林市中医院 吉林省吉林市,132011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

要:中医科研需要坚持正确的路线,在中医现代化历史上做了重要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病证结合路线,现在已经成为中医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藏象、证候、脉学理论方法学研究进展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以脉证病结合路线及脉藏象体质—脉证病结合路线,为中医现阶段的适用科研路线。

主题词:中医科研 病证结合路线  证病结合路线  脉证病结合路线  脉藏象体质—脉证病结合路线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近年来,中医科研对临床的贡献率颇受争议,中医西化的提法也出现了,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入的分析中医科研的路线。

1.病证结合路线与证病结合路线

     路线这个词是中共常用的政治术语,指思想上、政治上所遵循的根本方针、准则。最著名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和重点进攻城市路线。我们为了说明中医科研问题的方便,借用了这个词汇和相关的一些内容。历史表明,同样的一群人同样的努力,由于路线不同,结果截然不同,错误路线导致损失惨重,而正确的路线则硕果累累。而且,不同的时期有自己独特的适用的发展路线。

我们说中医科研发展的问题,就是科研路线错误导致的,具体说,现在病证结合路线是错误路线,而脉证病结合路线是正确路线。

1.1病证结合路线

病证结合路线是现在中医科研和临床的主流,具有一定的优点,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并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优选中西医疗法,有机配合提高疗效。

1.2证病结合路线

证病结合路线,运用中医辨证,并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作出分型和分期。既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又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并以此指导治疗。优选中西医疗法,有机配合提高疗效。

广义的病证结合,其实包括病证结合与证病结合。具体的说,病证结合是一病多证,以病为中心,观察证的分布情况,总结病相关的证的演化规律;证病结合是一证多病,以证为中心,观察证相关的病的分布情况,总结证的病的共性和个性。

程东旗认为,病证结合不利于准确的进行证候诊断,(1)是无法解决一人患有多种疾病的证候诊断问题,(2)无法解决教材所列疾病以外的证候诊断问题。[1]

1.3病证结合对证病结合的发展与新证病结合对病证结合的发展

基于工业化的社会分工和设备仪器发展,现在的病证结合是对传统证病结合的发展。基于智能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新证病结合是对目前病证结合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病证结合有非常大的历史贡献,没有病证结合的探索就不容易找到新证病结合的方向。就象没有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历,就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路线一样。病证结合的问题,是中医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同样,没有智能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新证病结合。今天,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实现“中医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中医院的组建模式是照搬西医院的,而西医院的科室主要是基于疾病解剖系统而划分的,所以形成了病证结合的方式方法。推广中医电子病历,尽快在全国各省市级中医院建立教学科研医疗融为一体的中医网络,并进一步覆盖到县乡。将从证候计量学上促进证候信息的规范化和整合,而且会从信息利用的角度打破传统医院模式对中医证候科研临床信息定向采集的束缚,是新证病结合的技术工具保障。

我们看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和重点进攻城市路线与之类似,同样是对目前的两点以哪个为中心的问题,中心不同,结果就天壤之别。

 

 

研究目标

症状、体征

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诊疗人员、方式

特点

工具

传统证病结合

证候

重要

 

以个人为主

一证多病

人脑

病证结合

病证

次重要

重要

以医院系统分科为主

一病多证

人脑、电脑

新证病结合

证候

重要

次重要

以智能化医院个人为主

一证多病

人脑、电脑、网络

1. 证病结合发展变迁对照表

 

朱良春先生50年前就指出:“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因为,仅辨病而不辨证,就会走上“对号入座”的狭路,把活泼的辨证变成僵死的教条,势必会毁掉中医。

邓铁涛教授最近撰文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他说:“最近有文章拟将辨证论治改为辨病论治,我认为不妥,且无此必要。”“辨证论治可以概括辨病论治,辨病论治不可以概括辨证论治。‘辨病论治’论者,可能是想引进西医之说以改进中医,因为西医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不知如此以来便把中医之精华丢掉了。”

过去,证候规范化过程中就有以证统病(以证候诊断为主)还是以病统证(以病名诊断为主),即病证结合还是证病结合的争论。欧阳琦认为,面对一个可能患有内、外、妇、五官科多种疾病、症状众多的病人,只有在诊断中以“证候”为纲(而不是以“病名”为纲)才能抓住众多互相矛盾的症状本质(即主要矛盾),以1~2个方剂为主,实行同证异病同治。欧阳琦证候规范方案不但列出各证的标准症状,而且还列出各科基本疾病出现该证候的1~2项特殊症状,十分细致入微。欧阳琦的方案是可操作性最强的以证统病的临床诊断思路。[2]

为什么最终病证结合占了上风?原因有三个,认识的原因,技术的原因,社会环境的原因。

而今天,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对证病结合的要求和发展更为有力,所以,希望学术界能够抓住机遇,发展中医。

2.脉证病结合路线

证病结合路线的进一步,应该是脉证病结合路线。

2.1理论基础和实验

藏象内环境自稳态学说是对中医经典的解读,把证看做内环境自稳态失衡紊乱,并且提出证侯学对应于病理生理学。脉象是内环境状态、藏象和证的外在表现。[3]

李喜悦、王永炎:血液作为人体能量物质传输有效载体,含有大量代谢原料及产物,能够很好的反映出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因此血液常规检查是目前医学诊断必不可少的手段。在 以往的证候学研究中,血液中生物因子动态变化与证候相关性也一直被探讨的热点。[4]这与笔者之前的观点可以互相印证。

脉象是从生物物理学角度提取血液及内环境的信息,血浆蛋白质组学与笔者的藏象血液指纹图谱、证候血液指纹图谱是从生物化学角度提取提取血液及内环境的信息,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3]

2.2经典、实验和经验的认识

《难经》一书特别重视脉诊,全书内容有六。首论脉学,次论经络,论脉的内容竞占了二十二篇之多。仓公重脉,在《诊籍》中所记载的二十五例医案中,完全以脉诊断病者就有二十二例。他自己特别申明:“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 《内经》时代,歧伯言不离脉色,而指导针灸临床的随机治疗,却完全依靠脉诊。仲景重脉。而与仲景同时代的医家,却“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更重视问诊。[5]

柯雪帆:1982年垒国仲景学说讨论会上任应秋发表的《伤寒论脉证再探讨》一文中明确指出,平脉辨证是贯通于伤寒论的指导思想,从而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6]

    赵安氏在《《平脉法》篇溯源》中,综合考析,说明“平脉法”篇不是王叔和或其他后人的伪托,而是张仲最吸收了前辈医家的成果而撰成的,是属于我们至今奉为辨证论治圭臬的《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

秦伯未:“中医从来没有根据病名来治病,总是分析不同证候,在同一证候里又分别年龄、体质和发病经过等予以适当处理。”

李士懋教授倡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规律。[7] 黄力说:脉诊是洞悉气血盛衰、病性病位,在此基础上指导遣方用药的一大关键。

很多临床观察报道表明,每种疾病都可以出现多种脉象,同一种脉象也可出现在不同的病种中,可见脉象对于病种并无专属性,即不能用特定的脉象来诊断某一种疾病。另一方面,不同病种的病情发展,如果呈现相同证型时,其脉象也可相同。例如,不论肝炎还是胃炎,其肝郁气滞型都尝出现弦脉。因此,研究脉诊的临床意义,不在于辨识病种,而是用于辨识证型。[8]

中医脉诊是为临床证候诊断提供依据的,在临床研究方面,不能只重视疾病与脉象的对应研究,而忽视脉象与证候关系的研究。[9]

3.脉藏象体质——脉证病结合路线

脉证病结合路线的进一步,应该是脉藏象体质——脉证病结合路线。

建立正常人体中医生理常数数据库,从脉藏象体质的角度建立生理学模型,再研究脉证病,是更加完备的理论和技术路线。

    脉藏象体质、脉证病的研究情况,可参考匡调元、王琦等课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