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东湖醋园醋的价格:去杠杆化”需两面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3:53:13
本报评论员《 国际金融报 》( 2009年9月11日   第 07 版)

古今中外,经济社会,没有“杠杆”的世界简直无法想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是中华古者的豪情;“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这是西方智者的自信;据权威专家测算,2007年,国际前十大投行的杠杆率达到30倍,全球金融资产约是实体经济的16到18倍。
然而,正在大连召开的2009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来自全球的一批精英们正在讨论着一个可怕的主题:去杠杆化。
何谓去杠杆化?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公司或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频率和幅度,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出去并形成一种经济潮流。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极大,甚至可能导致流动性枯竭、金融危机的加深和扩大。但同时,它又被普遍认为是走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这也就形成了一个“去杠杆化悖论”。
显然,达沃斯论坛值得尊敬,因为它竟敢选择这样的难题进行讨论。从会议透露出来的一些信息表明,不少人士对此发表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
从日常的讨论,到正在召开的达沃斯论坛,不少有识之士对于“杠杆”和“去杠杆化”的认识正在步步趋同,归纳起来,大抵可以这样概述:杠杆只是工具,错不在它,而在于使用者的取向和频率、幅度发生了变异乃至失控;“去杠杆化”也是大势所趋并无不妥,关键是“度”在何处,何去何从?而且,这一过程必将对中国、对亚洲甚至全球的商业模式和增长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个话题特别引人注目。
从欧洲的兴盛,到美国的崛起,无不渗透着金融杠杆的功勋。正是靠着王室资本的控制以及后来民间资本的入股,才支撑了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以及伴随而来的海外开拓与贸易,从而造就了一个强盛的欧洲;后来,美国人继承并大大创新了股票资本主义,从而融得全球之巨资,推动了一波又一波的科技创新,并造就了它的崛起和强大。
反观中国、印度这些古老的国度,虽然曾经拥有巨额的黄金、白银,那又如何?却一度走向了衰落。这说明光有金银还不够,如果将它打造成“金银杠杆”,才有可能撬动更大的世界,更精彩的未来。
这是历史的教训和经验。因此,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来看,杠杆包括金融杠杆的伟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同时,杠杆的作用也有灾害性的一面。眼前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典型一例。房贷——次贷——次贷衍生品,这个明晰的链条,就是撬出此次金融危机的罪恶杠杆。你看,全球衍生品名义值曾经达到674万亿美元,占当年GDP的比例高达1229%。重负之下,杠杆差点折了。
一般认为,去杠杆化包括五个阶段,即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投资者的去杠杆化、消费者的去杠杆化、去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当然,这五个阶段也并非泾渭分明,常常又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集。
前三个阶段的去杠杆化,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并不特别直接,影响也比较有限。原因很简单,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对外开放,金融创新的力度和水平也还比较低下,客观上受到了“自我保护”。后两个阶段的去杠杆化,将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如果应对不力,后果也许是灾难性的。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达沃斯的精英们精心挑选了这个题目,跑到中国来讨论,以期引起国人的重视。中国经济的崛起,主要靠出口拉动,而出口对象,主要是欧美诸国,如果欧美居民纷纷减少消费特别是减少负债消费——“消费去杠杆化”,如果欧美诸国出于保护本国企业的考虑,纷纷采取所谓“经济防漏”——“去全球化”,盛行贸易保护主义,那么,对于中国经济的打击之大,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显然,消费去杠杆化、去全球化,都是必然发生甚至是正在发生的事,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这样。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是视而不见,还是心怀侥幸?达沃斯论坛的众多发言,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两者都不可能,惟一的办法是认真、正确地应对。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经济格局之下,实体经济之痛是钻心之痛。
还有一种战略取向特别值得重视。即,当全球金融经济正在上演去杠杆化之际,中国经济在某些方面更应“加杠杆化”,比如,我们的金融创新还大有潜力,大有可为;比如,我们的消费信贷、内需潜力还亟需挖掘拓展;又比如,我们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但同时也是最大贡献者之一,甚至我们应该受益更多,因此也还大有拓展的空间。回到问题的本源——杠杆并无罪,关键在于使用者以及是否正确的使用。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众说纷纭中把握住正确的方向,获得正面的效用。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