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性腺功能低下:散文鉴赏题的类型与解答思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23:58:11

散文鉴赏题的类型与解答思路

字数:3081    字号:大 中 小

  名师堂
  
  携手高中一线优秀教师,近距离触摸高中教材,答疑指津,营造新课标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课堂。
  
  在高考散文阅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赏析题,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的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表达效果”,等等。下面分而述之。
  
  一、修辞方法类
  即针对运用某种(或某些)修辞方法的语句命题。比如2008年上海卷(选文为牛汉的《灯笼红》)第12题“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方法。对于此类试题,解答时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题干已点明的除外)。
  (2)明确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作用是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反复),作用是突出与强调;表达类的修辞手法(如反问、设问),作用是增强语气。现将《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八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列举如下: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夸张——表达感情更为强烈;拟人——表达亲切,富有情趣;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排比——一气呵成,强化气势和情感;反复——衔接紧凑而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反问——表意鲜明,起强化作用;设问——引起注意,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方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像上海卷所设试题,参考答案为:“‘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也具有内在的关联,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提示:“灯笼红”和“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分别出现在原文第①段、第⑦段,在这两个比喻后都有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其中“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是关键句,由此可总结出“灯笼红”和“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特点与作用。
  
  二、行文段落类
  针对文中某一段落的作用命题。比如2008年全国卷甲卷(选文为寅公的《阳关古道苍凉美》)第17题第二问:“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008年福建卷第11题(选文为张绪佑的《吟风》):“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文中的位置。
  (2)明确重点段的作用,把握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试列举如下: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过渡段——承上启下(有时只开启下文);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升华感情。
  (3)结合段落位置及其在文中所起作用组织答案。
  比如全国卷甲卷第17题第二问,须扣住题干中“文章末尾”这一关键信息来解答,并注意郭小川诗句(“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与文章开头“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这一问紧密关联,可答为:“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而福建卷选文的写作对象是“风”,开篇却写银杏,解答其原因、作用,一要从选材的角度,分析写银杏与写风的关系;二要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先写银杏后写风的作用。弄清了这些,此题就迎刃而解了——“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三、表现手法类
  考查对文章的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比如2008年江西卷第18题(选文为萧乾的《朦胧的敬慕》):“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008年天津卷(选文为学群的《敦煌》)第20题:“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的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列举如下:象征——引申事理,形象鲜明而意蕴深刻;扬抑——在变化与反差中突出事物的特点;对比——强化某一事物的特征或作者的情感,使其鲜明而突出;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有时还能推进事件发展;以小见大——寓深意于细微之中,给读者以启迪。
  (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比如江西卷的试题,答案为:“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提示:文章副标题“悼念鲁迅先生”,揭示了写作目的;何况原文中还有“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等句子,表明“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与“悼念鲁迅先生”二者有相似之处。那么,用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的经历,应该是旨在衬托鲁迅先生人格的伟大,衬托文中那个“微跛的孩子”对先生的“敬慕”之情。
  又如天津卷的试题,答案为:“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提示:第五段画线文字是“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其中“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等显然是比喻句,“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连用比喻构成排比;从整体看,则是将静态的飞天形象动态化,从而体现出“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即“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四、表达方式类
  即针对某个段落或整篇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命题。比如2008年辽宁卷(选文为从维熙的《雨韵》)第17题第二问“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2008年湖北卷第16题第二问“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或全文所用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的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比如: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细节描写——真实、传神、鲜明;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使事件曲折有致;倒叙——设置悬念,增强兴趣,读来波澜起伏;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表达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