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功能减退 调理:准诺贝尔奖得主张颖清含冤早逝--看看中国的学术界是个什么样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49:07

新华网山东频道(新华网记者董学清) 新年的第四天,王兆琴朝北京机场看了最后一眼,在女儿搀扶下戚然踏上了飞往瑞典的国际航班。随着丈夫张颖清教授的英年早逝,在这里她已经没有了太多的牵挂,夫妻二人为之呕心沥血的全息生物学之梦也变得烟消云散。

  我国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张颖清不幸于2004年10
月20日英年早逝后,在科技教育界引起强烈震动。噩耗传来,许多科技工作者倍感痛惜。

  国家发改委原副司长严谷良高级工程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任振球研究员等6名老科技工作者联名写信,由张颖清的坎坷遭遇而发,痛陈我国科技和学术管理中的一些严重弊端,呼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激励并保护好中华儿女的科学创造精神。

  张颖清其人——他将一个儿子放在了科学的祭坛上

  张颖清,1947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和他的同龄人一样,张颖清1966年高中毕业后没有机会上大学,而是下到大草原插队落户。

  一天,在落满灰尘的县图书馆里,张颖清翻出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毛色全白而蓝眼的猫一般是耳聋的;无毛的狗牙齿不全;长毛和粗毛的动物,往往有长角和多角……生物的全部结构在其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彼此是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的性质,我们实在不能解释。"

  是啊,为什么人有5个手指?为什么鸡蛋一头大一头小?为什么植物的叶形、果形不是一种形状而是千姿百态?这种奇异的相关现象,达尔文解释不了,现代生物学理论也无能为力。这些奇异的现象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张颖清,驱使他开始了对生物学的探索。

  《生理学》、《胚胎学》、《解剖学》……,张颖清如饥似渴地捧起一本本专业书籍。后来,他又读了《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哲学笔记》。先哲关于普遍联系的思想,关于对立物互相转化的思想,为他铸就了哲学利剑,层层化开自然界的偶然外壳。

  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曾12次对针刺麻醉研究作出指示。总理说:"在针麻工作上,我们有丰富的经验,却不能提到理论的高度,那是可笑的。"张颖清把周总理的指示抄在笔记本上,决心攻克针麻原理。他在搜集数据的同时,亲身进行穴位试验。

  1973年3月,一间半截埋在地下、半截露出地面的"地堡"式小屋里的灯光时常亮到深夜。张颖清正在聚精会神地做穴位试验。为保护室内温度,不能打开门窗,有毒药品的气味弥漫全屋。已有身孕的妻子,白天教学,晚上给丈夫当助手。20多个日夜过去了,蹲在充满刺激性气味烘箱前夫妻俩,终于看到了预想的紫色氨基酸云图。这对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青年根本没有想到,毒气已经无情地窒息了在母胎中成形的胎儿,儿子降临几个小时就夭亡了。张颖清压抑着心中的悲痛,在妻子出院的第二天,又投入到穴位的后续试验。

  1982年,张颖清全息生物学的奠基性著作《生物体结构的三定律》出版。同年,慧眼识人才的山东大学把这位只有电大毕业文凭的青年调入,一年后将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又晋升为教授。1990年张在山东大学创建了全息生物学研究所,任所长。张于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上,张被选为国际全息生物学会终身主席。

  全息生物学——发现细胞层次之上的生物体功能单位

  古往今来,为了揭示生命的奥秘,无数科学家为之呕心沥血。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形形色色的生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300多年前,英国科学家胡克第一次通过显微镜看到了植物的细胞。1838年,德国人施莱德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指出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统一的功能单位。这使人类对生物体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恩格斯将细胞学说的提出称之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但在细胞层次之上还有没有统一的功能单位?一个半世纪以来,无数科学家殚精竭虑地探索,却始终没有解开这个"谜"。1985年,张颖清发现了细胞和生物个体之间的一个新的独立功能构造单位:全息胚。

  全息胚学说是张颖清全息生物学的核心理论,它使人类对生物界的认识有了新的改观。这一理论告诉人们,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全息胚组成的;全息胚是生物体上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特化的胚胎,在生物体上是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上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全息胚,细胞是发育程度最低的全息胚;全息胚都有着向新个体自主发育的能力,都是整体发育的缩影,包含着生物整体的全部信息。细胞作为全息胚的一个特例,也被包括在全息胚学说中。只是由于受到整体的控制,它们在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发生了特定变化,特化成了生物整体的一部分--如植物的叶片、枝条,动物的器官、节枝等。

  全息胚学说使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显示出了全新的意义。仙人球上任何一部分都能长出小仙人球,榕树的气根都可长成树,蚯蚓截断任何一截还可以长成一条新蚯蚓,在人身上某个穴位扎针可以治疗身体的相应部位……无不是全息胚的显示。

  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理论著作《全息生物学》、《生物全息疗法》、《全息胚及其医学应用》、《新生物观》等多部专著,在国际上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传播和应用。中国的多所大学开设了全息生物学课。

  张的学术成就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其成果对生命科学、医学和农学等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正是张1985年创立的全息胚学说,明确排除了学术界对动物细胞全能性的争议,从而为12年后克隆羊技术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张发明的生物全息诊疗法,几年间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使上百万人受益。

  1990年第一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在大会宣言中指出:"全息生物学将会成为本世纪和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前沿学科和带头学科之一。""可以预言,全息胚学说的提出者张颖清教授将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1992年在挪威奥斯陆召开的第二届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大会宣言指出:"全息胚学说对生命科学的进步具有重大贡献,在生物学的众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世纪90年代初,张颖清教授三次应邀访问颁发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机构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等,在具有诺贝尔奖提名权的教授们的主持下,多次作学术报告。我驻瑞典使馆科技处、教育处先后3次向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发回关于张的学术成就在瑞典获得高度评价的报告,认为"只要进一步做好全息生物学理论的科学论证和推广工作,加强宣传,这一理论的发明者张颖清教授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获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使馆科技处的同志说,我国还没有任何一项科技成果能够像张颖清的成果这样,得到诺贝尔奖评定机构科学家的如此评价。

  早在1988年,全国政协委员王贤才、宋鸿钊就在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建立诺贝尔奖获奖史研究和项目评价委员会,为我国争取诺贝尔奖创造条件》的1804号提案中指出:"对于有希望获诺贝尔奖的科研工作者,应给予重点支持,像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提出的全息胚学说和应用该学说控制癌症的观点,就是很有前途的学说。"

  张本人也曾提出,"建议由国家科委组织著名专家组成特别评审委员会,对全息生物学理论进行研讨和评审,形成一个科学的结论"。

  含冤辞世——科技界的一大悲剧

  令人遗憾的是,张的这一要求一直未能得到满足。后期其科研工作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持,而且因为个别人的"质疑"和个别"权威"的干预,而被打入冷宫。

  张颖清的夫人王兆琴痛心地说,老张探索自然奥秘几十年,困难、厄运、痛苦、委屈,没有将他击倒。然而,就在他离收获的果实越来越近时,个别所谓学术"权威"的粗暴干预竟使他每况愈下乃至含冤而逝。

严谷良当年在国家计委主要从事科技计划管理工作,人称"严科学",1998年退休。上世纪70年代初曾积极支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王选的汉字计算机激光照排等。严对记者说,最大的遗憾是当年没有支持张颖清的科研。

  张颖清去世后,严谷良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蒋春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钦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浩、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孙文鹏等6名老科技工作者在联名信中说:"在现有科技管理体制下,处于超前或突破性的科技创新,不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支持和必要的保护,相反,一个无端的'质疑',或者一本小册子,就可以轻易断送科学家一辈子的心血。张颖清的厄运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联名信说,1995年4月3日《中国科学报》发表了由一位院士推荐的"对全息生物学的质疑"的文章,此文作者周慕瀛是山东肥城矿务局职工医院的一名医生,他并不了解全息生物学的内涵,质疑文不对题。张颖清写反驳文章,该报不给发表。学术上有不同意见本还无碍,纵有欠缺之处也应允许在实践中去完善,但在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尚未对此课题作出评议认定、科技界也未展开学术研讨或证伪的情况下,1996年10月出版的由那位院士主编的《伪科学曝光》一书,竟然将周的"对全息生物学的质疑"一文收录其中,以极不正常的方式将全息生物学打入伪科学之列。对于如此重大的科学是非,难道既不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又不需采取正常的学术讨论和答辩,仅凭个别权威的主观臆判,就能草断其学术生命和创新的学术方向吗?乱扣伪科学帽子的后果使张颖清的命运急转直下,他创立的全息生物学在学术上遭到封杀,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被取消,研究经费无人支持,申请评奖无处受理,有的大学开设的全息生物学课程也被停开。更为痛惜的,由于学术生存权得不到保障,张积怨成疾,身心俱毁,从2000年起肺肝病变,胸腔积水,久治无效,不幸含冤病逝。

  关于张的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被调整取消一事,山东大学人事处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一称号不是终身荣誉,而是4年一滚动进行调整。调整与否,主要看科研贡献。如果4年来没有新的科研成果发表,就会被调整取消。这是很正常的。关于张研究经费无人支持的说法,山东大学科研处赵处长解释说,学校里没有科研经费,都是教师自己从中央部委、省以及企业申请支持的。至于张的科研经费情况,他不清楚。

  6名老科技工作者在信中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然而,由于科技体制和科技立法的严重滞后,对重大的原创性课题和人才,我国至今仍然缺乏符合其发展特点的评价、鼓励和保护的法律、政策、风险投资等实际措施,致使相当一批超前的创新课题和人才,被忽视或遭严重压制,给国家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潜在损失。

  6位老科技工作者强烈呼吁,党委、府有必要像处理"重大事故"那样,从张颖清事件入手,对这类课题和人才受阻的严重情况,组织调查组进行审慎的调查,以吸取教训,避免学术误导,消除对实践中涌现出来的重大科技创新课题和人才等新生事物的偏见,促进科技界转变管理思维,切实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据了解,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已就张颖清英年早逝一事作出批示,山东省政府正在进行相关调查。

  张颖清的遭遇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悲剧。愿这样的悲剧永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