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心情烦躁的原因:少谈文化复兴多干实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59:25
中国从大国到强国:应少谈文化复兴多干实事杨学军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一直是大国,但近代以来中国不是个强国。当代的中国人不会仅仅满足于中国的大。很多人希望中国重现汉唐盛世,或者成为像今天的美国这般的世界超级大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北大学生的“振兴中华”,到此后政府倡导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国力有着崇高的远景追求。

  从大到强,中国还缺哪个“气”?国内有学者提出,中国需要加强软实力。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股“文化复兴”的思潮,认为随着中国硬实力如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需要通过振兴传统文化来加强软实力的建设。文化复兴被认为是21世纪中国国家身份和国际地位重建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加强中国国际动员能力的重要根基。具体到外交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把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当成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的资本。

  说起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一位中国学者说出了很多中国人的心声。他说,希腊人再没提复兴古希腊辉煌,印度人不再说恢复古印度文明,埃及人不再想重现古埃及风光,两伊人不再盼古巴比伦回来,因为这四大文明衰败已久,归途无望。只有中国是唯一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而近两三百年的落伍在其历史长河中只是白驹过隙。一旦我们学会了西方人的现代物质主义,再加上中国人的普世文明――儒学及新儒学,中国注定是世界的领导者。

   过度宣扬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有代价

  中国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点也确实是值得今天的中国人自豪的。但笔者觉得,昨天的贡献,如四大发明,毕竟已经成为历史。老是提古代中国实力多么强大、对世界的贡献有多大,在今天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反复向世界强调中国历史如何悠久、中国文化如何深厚,有可能带来反作用与负面效果。对中国有所了解的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来提醒他们中国有多老。实事求是讲,很多外国人本来就对中国的“古老”有一种敬畏之情,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继续提醒他们这一点,而是用简单的语言告诉他们中国其实也很简单,很好相处。这些外国人最想知道的是中国的现在――当前中国会怎么样,而不是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过度宣扬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会引起外界的反感、警觉甚至自卑――确实世界上没有哪一国的文化具有中国文化这样的悠久性和延续性。

    谈中国的文化复兴需要深思熟虑。笔者曾与日本学者交往,言谈中日本方面隔三差五地强调,中国人缺乏“他者意识”,中国人从来没有改变过“大中华思想”,日本是小国,没有战略,只好与美国结盟,因为日本无法保证一个强大的中国会怎样对待它。这些日本人的话,让笔者联想起频频在国内互联网上出现的言论:中国向来谦卑,从来没有侵略过他人,中国对世界只有贡献没有索取。历史已经过去,但相同的历史却有着不同的记忆,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差异就有这么大。这种差异,只是利益不同所致,还是因文化不同而来,或者更为复杂?这个例子或许揭示出中国文化复兴这一课题的复杂性。

    关键是今天的中国能给世界贡献什么

    在这个课题上,现在的关键在于中国今天能拿什么来贡献给这个世界。对此,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境是很矛盾的。以近年来中国的一个文化热点为例:畅销书《文化苦旅》似乎要从早已被湮没的华夏文明中挽回些什么;《千年一叹》是对在孤单的绿洲、戈壁和沙漠中的文明遗迹的一声叹息;《山居笔记》则是百年精英意识难弃的中国文人,面对陌生的资本狂欢和全球化的网络,想要回归、甚至逃避到“桃花流水、采菊东篱”的理想境界。上述三书的作者余秋雨,表现出的是当代中国文人远不见新、近难舍旧的整体心态,虽然道不明中国文化出路何在,但有一个美丽的远古传说,有胜似无。

    怀念华夏文明的辉煌时代并没有错,但若就此空谈文化复兴则既显空洞,又脱离实际。希望借此增进软实力,就更显得一厢情愿了。除了个别例外,一国的软实力无不与其硬实力息息相关,甚至以后者为基础。中国还是要记住这近30年高速发展的最大启示:少谈文化复兴,多干实事。一旦中国硬实力强了,软实力也会相应地受到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