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泰式按摩 pdf:天山南北醉丹青(大写意) ——关于20世纪新疆题材美术创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4:09:53
天山南北醉丹青(大写意)
——关于20世纪新疆题材美术创作
本报记者 徐红梅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7日   08 版)

天山之舞(中国画)
叶浅予

木卡姆(油画)
哈孜·艾买提

落日昏朦(版画)
关维晓
新疆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又闪烁着多民族的光彩。它不但是歌舞之乡,还是美术重镇。以龟兹石窟壁画为代表的佛教美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世界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美术交流,让中国美术在奇光异彩的融汇中更为丰盈动人。进入20世纪,新疆成为了中国美术创作的一座富矿——自上世纪初,民族题材长盛不衰;新疆题材在几代美术工作者不懈地开垦中,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最为多彩的篇章。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天山南北——中国美术作品展》,梳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内地和新疆本地美术家创作的优秀作品,让观众看到了美丽的新疆,看到了新疆题材所激发的创作灵感,也看到了醉心其间的几代艺术家的热情和汗水。
最值得纪念的永远是那些先行者的足迹。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大批文化艺术界人士撤退至抗战大后方,鲁少飞、沈逸千、司徒乔、韩乐然、黎雄才、赵望云等一批爱国艺术志士相继走向大西北,远涉新疆。他们不仅肩负起抗日宣传工作或统战工作,也发现了新疆风景、风情之美,使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跃然纸上。他们是内地赴新疆写生的先行者,同时成为了新疆现代绘画的启蒙者。
新中国成立后,反映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民族团结富强成为美术界各画种的共同主题,各族人民成为歌颂表现的对象,新疆各族人民独特的形象、风俗和当地壮美的自然风光,令美术工作者一往情深。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带着对图解主题的美术创作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以及如何表现真实的艺术讨论,新疆题材再度成为人们观照少数民族风俗风土的审美富矿,一批美术家和艺术经典由此产生:中国画界,叶浅予与黄胄生动的新疆速写以及以速写笔法融入中国画的创造性发挥成为了新中国画的典型样式,徐庶之所画云杉雪峰、大漠驼铃颇多己法,工笔人物画尤有不俗的表现,吴奇峰、叶毓中、武漫宜、姜伟玲、曾多源、康书增、郐振明、潘缨等通过塑造新疆的少数民族形象形成了各自的画风;油画打开了从写实到写意的民族之门,罗工柳带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探索中国油画的色彩问题,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成为新时期古典写实主义的开篇之作,全山石走遍全疆,为苏派油画表现新疆少数民族人物做出了本土化的探索,赵以雄完成了丝绸之路考察,将纪实性、对疆域高原荒漠的深刻感悟以及历史情思凝注在浓郁的色彩与粗犷的笔触中;水彩、套色版画均在新疆展开了新的篇章……新疆写生或多或少地改变着画家原有的创作风貌,审美之旅不少成为了创造之旅。
对于中国美术来说,新疆不仅仅是一个题材。在造化与心源的撞击中,探索绘画语言形式的途径逐一打开,从新疆写生到民族风情再现,再到精神审视,在新疆深厚而悠远的文化历史资源中、在不同民族于这块疆域上演的生活中,在西行之路带给人的内心冲击和审美品格的无形锤炼中,以新疆为主题的写生、创作,作为中国美术界的时代风尚,为中国美术的现实主义之路,带来了热情的旋律、缤纷的色彩、大漠的气概、壮阔的意境,影响持续至今。
交流与互动中,新疆本地的美术事业和美术创作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疆和平解放之后,文化随政治安定而兴:1952年新疆文化厅美术工作室成立,195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分会成立,1958年新疆学院艺术系改建为新疆艺术学校并于1960年扩建为新疆艺术学院。新时期以来,创作、研究和教育机构相继获得了恢复、组建与完善,1981年新疆画院成立,198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美术家协会成立……新疆的美术事业获得了发展的好机遇,一批内地美术人才相继来到新疆,美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新疆本地的一批油画家得到成长,中国画也在新疆获得普及,并渐有提高。
和内地画家赴疆寻求纯朴的民族风情与审美趣味不同,新疆画家大多从民族内部审视历史与生活,显现出更为热烈、深沉、虔诚和富有宗教意味的文化归属感。例如1964年以创作《罪恶的审判》而一举成名的哈孜·艾买提,开批判现实主义在新疆的先河,80年代初他创作的一批对穆斯林文化艺术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肖像,从还原历史的角度回应了其时美术界关于如何表现真实的艺术问题。1984年,他创作的《木卡姆》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成为新时期表现新疆少数民族时代风情的扛鼎之作。此外,阿曼·穆罕诺夫、买买提·艾依提等画家通过写实的艺术语言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发掘民族风俗风土历史感,刘秉江、克里木·纳斯尔丁和葛鹏仁等试图从写实再现转向以艺术语言、形式的视觉表达展现民族风情与民族文化。新疆本地还培养出了成熟的版画群体,并以伊犁、乌鲁木齐和石河子三个地区的群体为团队形成了集体的影响,抒发着对于边关大漠、民族风情的激越诗情与深沉意境。90年代以后,一些当地画家开始借鉴现代主义的诸种艺术观念,深入探索西部自然地理与人文风貌,形成了独特的色彩语言,从表面的风情猎取走向自我的人性关怀以及生命意识的凸显。
或许是新疆太大、新疆太美,通览此次展览展出的300余件美术作品,一些创作中存在的遗憾和问题让人不免有美中不足之感。多以人物肖像、新疆歌舞为表现对象的美术创作,高度表现了少数民族生活中美的因素:形象美、服饰美、风光美,不知从何时起,这似乎成为了套路式的表达,不论何类画种中都不难找出大量类似的作品,并常常流于表象,没有了美的真切感受和最初的纯朴的生活气息;新疆北有阿尔泰山,中有天山,南有昆仑山,还有干旱少水的戈壁、荒漠地貌,但在现实的创作中却缺少相应的高质量的艺术展现,创作者未能在审美中激发绘画语言的建立;一些作品还停留在风俗风情的猎奇阶段,未能深掘人文资源,缺少历史的厚度、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力度,特别是大型史诗性的作品稀缺,新疆题材的表现领域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研究有待突破;一些作品镜头感突出,再次提醒人们写生的最大问题所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画家拿起了相机,放下了画笔,前辈过硬的手头功夫、用画笔触摸的艺术真实,在镜头的代替中远去……也就是说,大家为天山南北的瑰丽而沉醉,却少有人为大漠戈壁的辽阔而清醒。
自古以来,新疆便是一个开放的门户。古老的丝路文化的种种传承、天山南北的广阔疆域、多元文化的遗存、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傲然屹立于世的不衰的民族精神……正以特有的情怀期待着更多的探访和开采。那是中国美术有待进一步开掘的丰富资源,是培植艺术新生的沃土,它的生机与活力持久而绵远,将吸引着艺术家踏着先行者的足迹不断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