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衡大夫个人网站:有效教学讲座二之三(有效教学的模式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1:21:42
1、《有效教学模式及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解析
目前,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高耗低效,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领导管得苦,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成了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课业负担过重,固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是从教育内部来讲,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原因。教学效率与课业负担是一对孪生兄弟,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课业负担则必然加重。新课程强调“建设轻负高效课堂”,其实质就是减少直到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发挥课堂教学功能与作用,减轻学生学习的强度,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成育人目标。但是,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是传统课堂的革新与发展,由于受长期以来陈旧观念与思维定势影响,教师们观念更新需要一个过程,各种教学方法及技术运用也有一个实验过程,因此,新课堂上会现出传统课堂的积弊,也会有追求新意的浮躁,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高耗低效”的问题,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
1.1、有效教学的内涵.
⑴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⑵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1.2、产生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
⑴是课堂教学不优化,有的教师备课时间不充分,弄不清本课教学目标,上课抓不住重点,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或面面俱到,主次不分,知识点分散,重点不突出,难点突不破。
⑵是有的教师受旧教学习惯的束缚,没有从陈旧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教学中按预设计划进行,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学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与体验,教学方法刻板与单一,运用教师逐步设计为主的学习形式,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缺乏生机和活力。
⑶是教师在新课改的认识上出现偏差,导致一些困惑,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一些误区,有的教师淡化“教者的主导性”,完全放手让学生无目的地去读书去发言,没有相应的指导、检查与反馈,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是要“少讲”甚至“不讲”,就是要多问学生,于是教学从“满堂灌”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满堂问”。有的盲目追求“信息化”,注重课件的“装饰”效应,不注重教学效果。用课件演示代替学生的亲手操作,代替学生的实验和情感体验,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自主探究。有的教师不顾教学实际效果,片面追求“热闹”与“花哨”的课堂形式,无论大课小课、大问题小问题,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一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时个别优生讲,大多数学生当听众,有的学生讨论聊天说笑话,有时看起来争执不下的讨论场面其实偏离了教学主题。
⑷是“重负低效”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制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严重阻碍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因此,本课题研究,对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3、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有效教学,不仅仅是个理论研究层面的问题,而且更是行动研究的实践问题。本课题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⑴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策略,建构有效教学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⑵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⑶是建构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掌握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而且能够灵活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调整评价标准,科学地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实绩。
⑷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大多数教师自觉地变“奉献型”为“效益型”,职业型为事业型,“教书匠”为教育家,力求成长为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
1.4、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⑴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所以,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也不能把自己的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⑵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⑶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策略。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这需要自己去探索,不能一味靠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对优秀教师来说,固然是成功的,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教师适用,而有的教师就有可能不适用,只可以适当借鉴,切不能盲目跟从。要在深入了解自身素质和学生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面对具体的情景,摸索出更好的、更适用于自己教学的策略。
1.5、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推广确实使当今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应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
⑴缺少教师精心准备和系统反思.①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教师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②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③许多教师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⑵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而且被动地跟着教师转。
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照不够.我们似乎从未怀疑过“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句话,但以学习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这一工作却很少有人能出色完成。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往往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却不够重视。
⑷缺少学生智慧的生成.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学生若有疑问,老师不是启发他去思考,而是说“照我说的没错”或“参考书上就是这么讲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了。缺少智慧的生成说到底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层层束缚造成的。
1.6、建构有效课堂的建议.
⑴教师教学行为应尽量合理规范.
①课前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兴趣程度和接受程度,根据班级学生所存在的学习能力差异,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妥善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合理分配使用时间,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情况及时调整预案,不能以某种原因(如练习课等)提无效的问题、进行重复的讲解,并及时准备好教学所需各种教具学具,应尽量做到能在教室里候课。
②上课时,教师也应和学生一样,养成听到上课铃声响、人在教室里就位的习惯。上课中可多多借鉴以下几种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教师语言幽默、有趣、生动,富有意境,体态语言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保护与张扬学生的个性,课堂气氛和谐;公平客观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不袒护;学会自我控制,不在课堂上发脾气,学会忍耐;提炼备课内容,立足课文备课又能脱离课文执教,在大脑中形成清晰教学框架,能抓住目标与要点;教学方法有效、多变、新颖,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讲究评价艺术,及时、适可、有针对性、有效刺激,能促进知识的生成;富有教学机智,及时捕捉教学资源,处理好课堂生成知识;合理调控“听、读(看)、思、说、练(用)”过程,让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自主建构;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并会自己面对问题。
③课下,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做到精练、合理。首先杜绝“拿来主义”及随心所欲,要有计划、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另外,每次作业都要先于学生做过,以防有错题现象,对于那些学生有一定困难的习题可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讲解后再让学生进行练习;还有,练习题的设计最好能一题多练、一题多用、一题多效。
⑵教师须做到有效调控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仅感召正常的教学活动,近期课堂纪律问题,还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要达到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调控。
①是积极的预防,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之后就是防患于未然。教师要使学生知道,他注意到了课堂里发生的一件事,并尽量避免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学生身上,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②是要掌握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技巧,应做到“二要、八不”。ⅰ“二要”指要对事不对人,要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自尊心。ⅱ“八不”指不忽视年龄特征,按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待问题行为;不混淆实施与谣传,作判断时不以部分事实为依据;不忽视情景因素,多考虑环境影响和客观原因,少将过失归咎于个人品质和主观意图;不做简单推论,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以以往过失来推断当前的问题行为;不以感情代替理智;不按个人好恶来取代原则;不做主观判断,即不把个人观点为依据来看待周围的人与事;不投入个人情绪,处理问题时应摆脱个人情绪的影响。
⑶教师应借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达到课堂教学高效.由于教育媒体日益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选择和利用媒体日益成为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能合理运用电脑、电视及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合理使用优秀的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对教学中需要出示、演示、操作的内容精心设计或制作课件、学具等,有效缩短学生的理解时空,提高教学效率。在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是注意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内容灵活调整教学媒体的运用。比如,在外语教学中,当要求学生掌握某一语法规则时,往往采用教师讲解、辅以板书或投影材料,帮助学生在井井有条的教学安排中形成清晰的语法规则;而在要求学生就某一题材进行英文对话时,则适合采用角色扮演,辅以幻灯或录像材料,使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条件写掌握真正的语言技能。
②是注意媒体与教学方法的协调性。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中介,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途径和程序。媒体教学方法的协调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选择与之配合的媒体,并使之协调,以产生最佳效果。
③是注重媒体与认知水平的相容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由于认知水平不同,对媒体的相容性也不同。在选择教学媒体必须考虑它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注意力难以持久保持,对他们可以较多的使用色彩鲜艳的幻灯和录像,但每次篇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届时力求细致,尽量避免抽象概念。
④是在选择和利用教学媒体时还要注意形式上的美观性和手法上的创新性。媒体的画面构图要匀称、色彩逼真,字体大小适度排列适当。在使用手法的设计上,防止单纯模仿,要有所创新。防止因过多的追求情节和画面美,而引起的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外的信息”,形成教学上的干扰因素。
⑷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反思。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①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必定是反思型教师。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教学反思可以分成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可以从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
②一个老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自己的教学更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师才会不断成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经验,然后运用于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③江苏淮阴中学编制了《教师教学反思提纲》,从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等各个环节,用设问的句式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你在课堂上对学生始终是尊重和鼓励的态度吗?”“你觉得学生的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吗?”“你经常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你的讲授和解释清楚吗?符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识规律吗?”“你的讲解是陈述式,还是启发、引导、点拨式?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能力训练是充分的吗?”这些问题既是提醒,也是督促,同时也引领教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寻求解决的途径。
1.7、有效教学研究目标分解.
⑴“有效使用教材策略”研究.
①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深入领会教材内涵,把握教材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使用价值。
②改变教材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或调整、补充教材资源。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提供动手操作材料等手段协助教学,力求把教材静止的信息资源变为动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合理提出教学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开发新的教材信息资源。利用学生身边生活中的或当地特色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为教学所用,大胆、合理地进行补充开发新的信息资源,并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有利于突出教育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更好地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④就是要提倡教师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衡量、分析教材,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力求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利用一切可用信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密切联系;能更好地体现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⑵“有效备课策略”研究.
①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规范的目标设计,应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学生)。由于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它的行为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可测的、可评价)、行为条件(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表现程度(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
②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教学材料的选取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材料的选取或开发利用应是学生所熟悉的、能理解的。教学材料的处理应是符合教师个性与水平的。教学材料的处理应是科学的。
③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选择应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行为的选择应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应与教材内容是相协调的。
④对教学方案设计的管理,应提倡个性化、层次化。对新教师和欠胜任教师就必须作规范要求,但对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来说,则可以是物化的书面计划,也可以是头脑里的思路。对教学方案的管理只是促进“有效”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所以,不必追求一种形式或模式。
⑶“有效上课策略”研究.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
①课堂教学行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ⅰ是教学行为。有效实施事先作好准备的目标和内容,机智处理无法事先作好准备的偶发事件。ⅱ是管理行为。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确保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
②以下“教学细节”在有效教学的实施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意义。
ⅰ有效讲授。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离不开讲授。但是“讲亦有道”a是讲授必须是必要的,这是从内容的选择上来说的,“当讲则讲”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必须通过讲授来完成的就不必害怕讲,但不当讲时就不必讲;b是讲授必须是清晰的。c是讲授必须是适时的,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此意。
ⅱ有效提问。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把握空间上的开放度、内容上的深刻性、对象上的层次化是有效提问的关键。a有效的提问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度。b有效的提问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把握好记忆型、理解型和应用型的问题中的比例,过难与过易的提问无利于学生的学习。c有效的提问要注意对象的层次化,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均有收获。
ⅲ有效倾听。a要求教师养成倾听学生的习惯,把课堂的“中心工作”从关注教案转移到关注“学况”上来。b要善于发现,特别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回答、作业之中的问题。
ⅳ有效反馈。有效的教学依托有效的反馈。a反馈宜适时,适时的反馈有利于学业的提高。b反馈宜“积极”,所谓积极的反馈是指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反馈,而不是通过反馈挫伤学生。
ⅴ有效活动。有效教学应该追求有效活动,有效活动是指向目标的活动,而不是盲动,如果通过活动没有实现教学目标,就是无效活动;有效活动的根本是一种智力活动,热闹的形式下如果离开了紧张的智力活动,那样的活动形式是无效的;有效活动的表现是一种生成,在讨论、合作、动手等活动中共享课堂生成着的精彩。
ⅵ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管理需要辩证法的支持,管得太死与放得太散的课堂都不是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既要让学生放开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要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标、活动有收益。
③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⑷“有效评价策略”研究.教学评价这里主要是指过程性评价。教学评价≠考试、测验。
①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是整个教学领域,包括教与学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方法是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教学评价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与发展。教学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即改进的、开放的、可持续的。
②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学反思有多种形式,如:回忆课堂、录音、录像、日记、同伴互助、专家诊断、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个性化地进行。
③有效教学的反思实质上就是关于“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是如何实施教学的有效的?”“为什么我的教学效益不高?”“我怎样做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重点尝试以切磋课艺为核心的教学反思,以问题研究为起点,开展持续的、合作的、以改进实践为目的的研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8、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集》
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案例集》
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学反思集》
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学课例光盘》
⑸《“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件光盘》
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教学评价标准》
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
1.9、子课题参考目录.
⑴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研究
⑶构建学校特色管理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⑷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⑸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设计的研究
⑹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生成,师生和谐发展的研究
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展学生评价的研究
⑻改进低效课堂策略的研究
⑼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读写能力的研究
⑽师生交流互动,提高作文批阅的有效性研究
⑾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
⑿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法的研究
⒀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机会的策略研究
⒁在教学中协调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方法研究
⒂课堂教学中教学信息反馈与矫正的方法研究
⒃课堂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调控的方法及评价研究
⒅运用 ×××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例如启发诱导教学法、小组合作、媒体辅助等)
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⒇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研究
2、“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原作者:江阴市征存中学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组
2.1、问题的提出.
⑴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看,我们已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了,它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有人在对教育发展史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教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教育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这启示我们,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五彩缤纷的信息化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主动适应这一趋势,就必须研究网络这一工具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机制。
⑵从本领域的前景和国际发展趋势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教育部2000年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信息技术已列为中小学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先进设备的介入将带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这就需要及时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规范,本课题研究欲为此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其价值与前景也使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世界上一些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长期任务。
⑶从当前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看,当前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其一是,信息技术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其二是,软件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其三是,多数课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⑷从我校的实际看,近几年来,我校积极开展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实践,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有十几人在江阴市级以上的论文竞赛中获奖。全校所有中青年教师都经过电脑基本操作和课件制作培训、信息技术技能的考核,30%以上的教师能自制课件,大部分教师能运用多媒体手段上课、到因特网及校园网上查询资料和学习;我校各年级均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会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并会创作电脑美术作品,设计电脑小报,能制作简单的网页。
⑸综合以上,针对当时教育改革中的热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此,我们瞄准“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这一方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具体的研究,为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全面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2、相关概念界定.
⑴信息技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⑴信息中的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⑵运用信息的技术,将涉及到如何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即教师怎样选取信息、运用技术与学科整合,取得实效。
⑵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程教学规律而进行的教学改革。其宗旨是使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焦效应,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⑶课堂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评价。
⑷有效教学模式: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各个学科中去,会切实有效地变革传统“黑板+粉笔+书本”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最终能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课堂教学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
2.3、理论假设及研究意义.
⑴本课题研究基于如下假设: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和教学,是个新生事物,研究这一课题,能够总结出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张扬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形成信息条件下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学习和教学模式,为新时期的学习和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⑵本课题研究有着如下意义:
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②可以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个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主动积极地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教学模式,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网络。
2.4、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及研究目标.
⑴理论依据.
①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学派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人作为学习的主体,总是与认知对象与认知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人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派认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人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构建的,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有两层含义:一是充分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与各学科之间的协调统一,重视信息技术的潜移默化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在活动课程中弥补和完善学科课程中的不足,发展学生的个性。二是指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变革,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的改善。
⑵研究目标.
①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最基本工具。近年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
ⅰ它只是将焦点集中在对刺激要素的演示上,忽视输入的要素,忽视学生内心的心理努力,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探究性、研究性和差异性。很大程度上,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和辅助品。
ⅱ随着信息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用途逐渐在实践中明朗。a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b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c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第四,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资源.
ⅲ“信息技术将是现代教学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将它与课程进行合理整合,将有助于改变现行课堂教学的上述缺憾,将有助于信息技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得到整体性的理解和运用,将有助于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高度交互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信息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等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彻底改变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中点缀品的现状。使教师和学生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使用上像黑板和粉笔、橡皮和铅笔一样顺手、自然。
②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课堂有效教学结构模式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ⅰ实验中尝试在语文、数学、英语及各学科中展开实验研究,并以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为龙头,展开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多途径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主动提出具有真实性、研究性、开放性、发展性、创造性的问题,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使用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及解决问题的工具。
ⅱ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改善学习内容——加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改善学习方式——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善学习环境——构建信息化的学习模式;改善学习评价——评价要过程和结果并重。最终能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课堂教学模式趋向于“多元化、合作化、现代化”。
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教学观,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掌握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标向,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2.5、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⑴硬件保障:学校建有专线连接的高速校园网,配有目前较先进的2个多媒体教室,课题组成员人人都有功能先进的电脑,并通过专线接入因特网。
⑵软件保障:学校独立承担过一个国家级课题,两个省教育科学“十五”子课题及2个无锡市、江阴市级课题并初步通过成果鉴定;课题组主持人浦建平校长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很强的组织能力,课题组其他成员都参加过市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并都有独立设计制作CAI课件的能力,有建个人网站的能力。
⑶组织保障:我校历来注重科研课题研究,学校校长亲自抓科研,学校还专门制定了,《科研工作奖励条例》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注入活力,学校的科研能力迅速发展,每年都有近百人在省市级刊物发表科研论文。
2.6、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
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及网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等。
⑵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性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现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⑶观察法:对学生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⑷成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包括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2.7、主要研究内容.
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性,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一步理解具体为:
⑴信息技术发展在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⑵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学习和教学的原则、内容、方式
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定位。
⑷基于网络和多媒体课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⑸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⑹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提高师资素质的方式和途径
⑺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提高的能力
⑻媒体课件的制作、运用的原则和学习、教学型网站的建站思想、内容和形式
2.8、研究过程设计.
⑴第一阶段(2006年2月~2006年8月)准备阶段.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⑵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07年6月)初步实施阶段.初步建设校园信息技术的文化环境,选择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实验研究,积累经验,通过研讨课、讨论座谈、质量分析等形式的开展研究活动,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调整和改进研究的方案、计划,及时做阶段性总结,初步形成研究氛围,更新观念,改善方法。
⑶第三阶段(2007年9月~2008年6月)全面实施阶段.在前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开展课程整合的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分学科推出整合教学研究课;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论文。
⑷第四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0月)总结鉴定阶段.重视教学案例研究,进一步深入对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性和可操作性上的研究。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2.9、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顾问:请电教中心的有关领导或科研人员负责理论指导
序号
职别
姓 名
职务、职称
分工
1
组长
浦建平
校长、中学高级
整体方案的策划、全程管理
2
副组长
刘国平
副校长、中学高级
协助组长搞好课题过程管理
3
副组长
查进丰
副校长、中学高级
协助组长搞好课题过程管理
4
副组长
祝剑飞
副校长、中学高级
协助组长搞好课题过程管理
5
组员
谢正君
教务副主任、中学一级
课题计划的制订与落实
6
组员
王  震
电教中心主任、中学一级
课题计划的制订与落实
7
组员
徐英
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8
组员
陈文泽
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9
组员
戴琴芬
英语教研组长、中学高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10
组员
吴  俊
物理教研组长、中学高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11
组员
曹大军
化学教研组长、中学高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12
组员
顾  明
生物教研组长、中学高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13
组员
曹四馨
政治教研组长、中学高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14
组员
刘硕平
历史教研组长、中学高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15
组员
赵义良
地理教研组长、中学一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16
组员
成丽萍
体育教研组长、中学一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17
组员
陈  霞
艺术教研组长、中学一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18
组员
黄  磊
电教中心教师、中学二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19
组员
丁进丰
电教中心教师、中学二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20
组员
黄海晶
电教中心教师、中学二级
课题计划的阶段实施
2.10、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⑴进一步建设学校现代化教育硬件设施,完善学校网站和信息资源库。
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新教学观念,培养信息技术技能。(分阶段培训、集中学习)
⑶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学习操作技能。
⑷分学科成立课题小组,编写课题实验研究计划方案 。
⑸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要立足于课堂,为了积极推进整合的力度,每个学期对各学科都提出开展整合实验课,并将任务落实到教研组。
2.11、研究预期成果.
⑴显性成果:①论文、案例、学校网页、学生作品、阶段报告、结题报告等.②信息教学软件资源,包括素材库、典型案例录相(光盘)、系列课件、专题学习(教学)网站等
⑵隐性成果:①师生和学生信息素养和技能的提高.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构建.③学科教师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意识的加强和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