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宾在哪里出诊:有效教学讲座二之一(有效教学的模式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6:52:45

有效教学讲座二之一(有效教学的模式介绍)

1、有效教学的结构模式

有效教学的主要模式有三种。

1.1、背景-过程-结果分析范式.

⑴影响教与学活动的各种输入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特点(比如个性、社会阶层、训练程度)、学生的特点(比如知识背景、家庭背景)、学科的特点、班级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和社区的特点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⑵过程变量系指教学活动实际进行中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具体包括教师的热情、解释的清晰程度、提问的运用、鼓励与批评的运用、管理策略、纪律要求、课堂气氛、课的组织、学生接受反馈的类型、师生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的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因素。

⑶产出变量系指教师希望达到的一系列与教育目标有关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师用以判定教学效果的标准等因素。比如知识和技能的增加、学生对学科学习兴趣的增加、智力动机的增加、对学科的自信与自我批评能力的增加、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增强等。

    1.2、表层分析范式.

    ⑴这种范式是在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考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其代表人物有克里默斯(Creemers,1994)和费希尔(Fisher,1995)。

⑵这种范式强调了两个决定有效教学的建构性因素:实际的学习时间(Active learning time)和教学的质量(Quality of Teaching)。

    1.3、教学的知识基础分析范式.

    ⑴这是目前西方分析有效教学的最新范式。这种范式认为,以往大量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均忽视了教师所教的学科知识,而这恰恰是评判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按照逻辑和常理,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理解学科知识,是根本不可能教好学生的。

     ⑵密歇根大学的克拉克教授认为这种分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将教师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好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管理学生,为学生提供反馈,进行实际的计划和明智的决策,而且应该是一个实践的学者、知识的不断获得者。尤其是在当今的知识社会里,更要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要不断地学习与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可持续发展。

     ⑶这种通过教学的知识基础进行分析,从而研究有效教学的范式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目前最有前途的分析范式,其发展的方向就是用专家教学(Expert teaching)代替有效教学。①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尤其是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②有效教学总是通过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教学行为和教学技能以及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的。③有效教学总是与教师对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专业发展的反思密切联系在一起的。④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更重要的是看在一段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⑤有效教学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和模式,它是一个随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变化和学生发展变化影响的动态概念。

2、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

2.1、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⑴激趣导入.所谓激趣,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期待进入学习角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谓导入,就是对新的教学内容的引入。引入的方法很多,可用目标激趣、情境激趣、设疑激趣、故事激趣、释题激趣等多种形式。

⑵反思诊断.导入新课后,学生便通过分组讨论,或自我练习等形式,反思前次学习中特别是作业中感到困惑的问题,相互点拨;然后根据老师提供的参考答案,互批(或自批)作业。

①这一环节具有如下功能:ⅰ是让学生复习前堂,为学生的新知识学习扫除“障碍”,牵线搭桥,以保证学生具有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ⅱ是让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与互批作业,发展合作学习精神与学习能力,同时也让优生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弱生;ⅲ是为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合理调控教学进度,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因材施教提供依据;ⅳ是为教师减负,经学生互批的作业,教师只需重点抽查,不必普批一遍——这样,教师可从批改作业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研究学生存在的问题上;ⅴ是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盯着问题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养成反思和发现问题的习惯。

②需要说明的是,反思诊断的内容可根据学科不同有所不同,但大致可有以下几种方式:ⅰ是就上一堂课留下的课外作业进行反思;ⅱ是教师可根据上一堂课,或上几堂课所学内容设置诊断补偿练习;ⅲ是可根据上节课的学习重点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⑶普读求是.这里的“读”,并不是常态下的“读书”,而是“教学”的代称。“普读”,就是面向所有需要教师讲解的学生进行教学。“求是”,就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探求,获取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因而,这一环节的实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与方法,常规教学方法和国内外教学改革中产生的先进方法、策略都可采用。但大致可由“读—议—释—思”四个环节来完成。详述如下:

①“读”就是自学。凡能让学生自学的内容,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学。当然,自学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毫无目的的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进行。

ⅰ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解决“学什么”与“怎样学”的问题——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或提供大致思路,要求学生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或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相关内容。教师的有效组织需要解决“愿意学”的问题。

ⅱ按照“三维目标体系”,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样需要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明指向、巧点拨、善诱导、严要求、会调控。自主与自流是自学有效性的分水岭。

②“议”就是相互讨论,也是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过程。这既是合作学习共同提高的具体形式,又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有效举措。

ⅰ在实践过程中,这个环节操作不好往往会流于形式,得不到实效。主要问题有:a少数人动,多数人不动。能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强、表现欲较强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被忽视甚至被掩埋。b秩序混乱。学生的讨论不是围绕着教学要点,而是不着边际、漫无目标。或者学生不会倾听、收效甚微。c教师游离在外。教师在课堂上缺少捕捉和判断有效信息的能力,缺乏有效的点拨、提升和中肯的评价。

ⅱ有效的互助讨论应具备如下条件:a是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助群体,有得力的负责人;b是有明确的互助讨论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c是教师要介入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d是时间上要予以保证,不能浅尝辄止。

③“释”即“释疑”,就是针对学生在自学与讨论中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重点地讲解,启发学生自解疑难。在释疑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ⅰ是清晰。清晰授课,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要求教师用明确的语义、适中的语速、清晰的层次、流畅的表达给学生解疑释惑。ⅱ是恰切。讲解的深度、难度要适应学生当前水平或略高于当前水平,但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ⅲ是启发。所谓“不愤不启,不诽不发”,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思考。ⅳ是点拨。何为点拨?点者,点要害,抓重点也;拨者,拨疑难,排障碍也。点拨者,“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也。

④“思”既“反思”。这里不仅有反省的意蕴,而且有琢磨巧妙的记忆方法,记住所学内容的含义,还有总结所学内容形成基本结构网络的意思。

⑷补读帮困.普读环节结束后,可进行当堂检测,学生做完后旋即出示答案,从而分出“补读生”(没有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学生)与非补读生。后者继续学习新的内容,前者则开始“补读”。

①补读就是补读生上黑板前与教师一起(或其他形式)研究疑难,进行补充性学习。补读的主要意义在于尽量不让学生带着“误解或不解”的知识前行。否则,积重难返,久而久之,就会由补读生变为差生。

②应该指出的是,非补读生与补读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日为非补读生,来日可成为补读生,反之亦然。

⑸总结建网.对当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疏理,有利于使学生把握学习重点,进而巩固学习内容。总结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引导学生自主建网,也可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大量研究表明,只有自主建构的知识才能持久、深刻,没有经过自主建构的知识都是不能牢固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主建网是学习中有效的方法之一。

⑹因人作业.“因人作业”强调的是“因人”,这是体现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可分基本练习与拓展练习两种。一般学生只完成基本练习,学有余力者需要再完成拓展练习。基本练习以巩固知识为主,拓展练习则主要以形成能力为主。

2.2、实施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实施有效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可概括为: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三个始终。

⑴围绕“一个中心”.所谓“一个中心”,即以“问题跟踪”为中心。

①问题跟踪就是指学生在作业本上对做错的题进行标记(标记在作业本两侧的空白处,要规范整齐,一目了然)即做问题记录,然后由学生自己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双重跟踪。前者即学生自己定期翻阅问题记录,思考并纠正错误。后者即教师借助“学生作业问题档案”或学生的问题记录,对跟踪对象进行定期指导并保留指导记录。

②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因此特定周期的跟踪对象以15人左右为宜(优、中、弱生各5人)。教师每日记录每个跟踪对象一个关键性学习问题(只写页码与题号,教师本人明白即可),一般在10秒左右完成。一个周期结束,若跟踪对象有了明显变化,教师便要更换对象,以确保需要教师指导的学生获得大致相等的机会。

③问题跟踪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有疑必究、有错必改,先消化再进食,不消化不进食或少进食,从而有效地避免学习上贪多求快、欲速不达的现象。

⑵坚持“三个始终”.所谓“三个始终”,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渗透“感情调节”;始终体现“知者先行”;始终贯穿“反馈矫正”。

①始终渗透“感情调节”。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情)与智(智慧)是共生的,情可生智,智能富情。学生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并开始下一项学习任务时,除了存在认知方面的差异外,通常还可以看到他们在情感方面有许多不同。有些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很愿意学习;有些学生则将学习看作是一种义务和要求,是要我学;有些甚至害怕和讨厌学习。那些带着兴趣和热情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兴趣和热情的学生学习更容易,速度更快,成绩水平更高。据此,有效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情绪、情感、兴趣、动机、信心、态度、个性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②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以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并从情感入手解决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不浓等学习上的诸多问题。力求用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能、高尚的情操,从各个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个性心理特点。

③有效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下做法:ⅰ创设问题情境,别开生面地引入课题,使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ⅱ从实际应用入手阐明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发学习动机;ⅲ通过课堂生动讲解,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ⅳ引导学生观察、联想、操作,并展开想象,使学生经常处于“诽愤”的心理状态;ⅴ设计“起点低、台阶密、坡度小、容量大”的训练,从而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经常品尝克服困难逐步上进的喜悦;ⅵ恰当地运用表扬鼓励手段激励学生的求知欲;ⅶ组织各种竞赛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

②始终体现“知者先行”。由于学生的认知前提、个性特长、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在学生的学业上,往往会形成所谓的好、中、差三类学生。ⅰ同类学生往往在学习的深度、广度以及学习速度的快慢上形成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要求。为适应这些特点和要求,教师要善于采用分层施教的策略。ⅱ表现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就是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可在教学目标达成的层次上,提供学习材料的多少上,练习题的数量及难度上,提出不同的要求。ⅲ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不同版本的两套教材或习题册,一本用于教学,另一本用于“知者”自学。教师要督促掌握了当下教学内容的学生继续前进,不要坐等他人,浪费时间。

③始终贯穿反馈矫正。反馈矫正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有效教学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高密度的反馈矫正系统:ⅰ教学开始有前置反馈,通过反思诊断,了解上一堂课留下的疑难问题,发现不足,进行补偿性学习;ⅱ授课过程中也要时时注意即时反馈,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矫正学习;ⅲ授课结束后,要有检测达成度的延时反馈,然后查漏补缺,强化补救。ⅳ这种多层次的反馈矫正系统,使教学活动成为可调控的动态过程,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有效教学的磨课模式

来源:吴姣

“磨课”就是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大家协助下,把某一节课的教学当做研究课题,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研究,使教师某课的教学成为水平较高的精品课,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各地开展的“磨课”,因教学管理思想的定位不同,“磨课”的着眼点和价值也不同。从校本培训的角度去开展“磨课”活动,思想定位可以是“服务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改进,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于新课程的实施;获得一种校本培训常模。”

3.1、“磨课”模式通常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⑴准备阶段.要做好选课、计划工作。选课就是指磨课教师选出授课内容。选课应当注意:内容代表某类型,相对独立,难度适宜,参考资料较多,适合教师发挥。计划就是指磨课教师要制定出磨课计划,包括预期目的、研究时间、研究方法等。

⑵实施阶段.分学课、研课、讲课、说课、议课和结课六个环节或者选用其中的某几个环节。

①学课。是指学习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教学案例、教学论文集或论著、信息技术资料等。学课要注意吸取精华,改造创新,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

②研课。就是指设计制作教学方案。以授课教师为“主角”,骨干教师协同合作,确定教学路子、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以及所必需的思想理念、设计制作课件等。

③讲课就是指上公开课。校长要亲自参加,讲课时全程摄像,课后让教师准确地研究教学过程,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撰写教学实录和案例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素材。

④说课。就是指说重要的教学设计及其根据,说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亮点”及其分析,说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失误及其原因分析等。

⑤议课就是指大家对公开课做认真的分析、思考、讨论。做课教师向大家简析自己该课的优点与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或做好记录。

⑥结课就是指根据讲课、说课、议课等各环节的具体情况对自己本轮“磨课”进行反思,将其中感悟最深、最有价值的认识写成研究文章,形成个人教研成果。

⑦以上实施过程的某几个阶段,还可开展多轮反复“磨课”,只是后几轮“磨课”要求有所提高,在每一个环节的认识和设计上都要有所深化。如此循环往复,并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留存。这种往复循环不是水平重复的,而是螺旋上升的。

⑶总结阶段.写出整个“磨课”计划的全面总结。包括各轮“磨课”的精华,精选自己的“磨课”资料,反复修改,编印成个人“磨课”专辑,作为教学、教研和科研的一项成果。

3.2、磨课的组织与管理。

学校领导全程参与“磨课”活动,组织好每个环节的活动,解决好资源供给,为教师们搞好服务。

⑴“磨课”活动的第一个层次:资料研磨。学校每大周确定2—3名教师,作为本周磨课的“主角”,组织备课组教师作为“配角”参加,从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链接、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材料的搜集、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应用和试练试讲等方面,与“主角”一起讨论,提出各种思路,供“主角”选用,初步研制“准精品课”。

⑵“磨课”活动的第二个层次:做课研磨。大周五下午放假后,磨课教师公开讲课展示。讲课教师把经过精心准备、凝聚着许多人智慧的一节课,展示给大家。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研组的界限,全体教师参加听课,每人手持一份听评课记录表,以书面形式点评这节课。课后由专人收集起记录表,并对靓点和不足进行分类汇综。或者采取议课的形式,直面而谈,磨掉“毛刺”。

⑶“磨课”的第三个层次:形成性研磨。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准精品课”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精品课。

3.3、学校对磨课的管理上要注意主题化。

“磨课”虽然强调相互协助,吸取别人的经验,但它必竟是一种微观研究。因为它是对教师某课的课堂教学实际场景的研究,通常也只能解决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

⑴在对“磨课”的管理安排上,应确定一个大主题或研究的大方向,即把“磨课”研究主题化。这样一方面解决了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向课堂实际转移问题,促使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另一方面把教师“磨课”的微观研究纳入到宏观研究的主题框架下,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有利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⑵值得说明的是,“磨课”是在教师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非适用特定的人群,任何一位教师都有作“主角”的机会,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精品课,就象璞玉一样,经过琢磨都可以成为良器。

⑶这种“临床式”的意义不仅能让教师上出精品课,“磨”的经历更是一笔财富,对于每一节课我们都不要求说最好,体验成长,体验幸福才是最闪光的东西。

4、高考备考有效教学模式的四点意见

原作者:中山高中曲德民校长   2008-4-9

⑴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①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②重点是纲,纲举目张;③照本宣科容易,画龙点睛艰难;④基础能力,相辅相成;⑤夯实基础,不能一蹴而就;⑥对应考点,精选多练,题海无边,回头是岸.

    ⑵改错反思,切实弥补缺漏.①错误难免,遗忘正常;②“会做”、“算错”、“失误”、“状态不佳”掩盖问题本质;③提倡“小题需做,会题不错,生题敢做”;④“缺在哪里”,“漏在何妨?”,心中有数,有的放矢。⑤从本校实际出发,尤其关注缺漏;⑥反思导向基础,弥补才能完善网络。

    ⑶教材为本,把握通性通法.①高考备考后期迎回归教材,新授复习都应以教材为本;②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引申有依据,扩充有根源;③知识的发生、发展、结论,脉络不清必然处于混沌状态;④题海无边,解法多样,把握通性通法, 不搞“歪门邪道”;⑤引入高考试题,讲解结合基础,以期对基础教学引起重视。

    ⑷关注新知,讲究教学策略.①高考必然支持教材改革,关注新知尤为重要;②教师首先明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领学生如何自新知切入,深入思考新旧结合与展开;③中低档题目历来是我们学生的得分领域,常练不歇;④禁忌贪大求难,但应顾及创新题型、万变不离其宗;⑤珍惜有限精力,提高学习效率,看菜吃饭,量体裁衣;⑥务虚求实,苦干高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⑦树雄心、上层次,定措施、抓落实,强基础、重主干、练考点、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