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手术刀疤修复:曾国藩:千古一士 ,一士千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7:06:52
资讯?曾国藩:千古一士 ,一士千古
那是一个风云突起的年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世间。当历史的大手扯开狂热的农民起义的帷幕,更把这位晚清重臣推上了与太平天国殊死斗争的舞台。当我们拂去意识形态的遮蔽,享受着和平安然的生活,越发感到当今社会似乎缺少一种影响历史命运的力量,那就是涌动在精英阶层里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天是纪念曾国藩诞辰200周年,在这样的时刻,让我们深深体味曾国藩,体味中国传统精英至高的人生修养和最后的历史辉煌……[我来说两句]
曾国藩
今天,我们需要曾国藩式的自省
历史总是这么有趣。2000年前,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2000年后,他的后人曾国藩就成为了知识分子中具有自省精神的典范。如果用一个词为曾国藩的一生盖棺定论,显然非“自省”莫属。道光二十二 年十月初一,已年近而立的他立下了“学作圣人”的宏愿,并为此付诸一生。乃至百年之后,“三十岁之前是庸人”的他,脱胎换骨,竟成了“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并非天纵奇才,左宗棠评价其才质平平。也并非修养过人,老祖父曾说他“尔若不傲,更好全了”。而傲气并非青年曾国藩唯一的缺点,他心性浮躁、他好色、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 的曾国藩,跟那个“千古完人”是一个人吗?他自我完善的一生,我们细细读来,不得不问自己一句:你可以做到吗?曾国藩29岁开始写日记,终其一生,至死基本上没断过;坚持读史,“每日读十页 ,虽有事,不间断”;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在朋友家多看了几眼友妻,他痛斥自己“直不是人”;他跟同僚骂战后立即自省要“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并登门 认错……曾国藩曾在他的家书中说“人旦有恒,事无不成”,就是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用他的后半生,证明了这个道理。
反观我们,在形形色色的思想火花和五花八门的生活方式面前,总能为自己找到放任自流的借口。我们太擅长在外部找原因了,叹社会不公,叹制度缺陷,叹上天无眼……自怜、自弃、自怨自艾,却独独忘了老祖宗教给我们的自省之道。我们不期望再出一个“千古完人”,毕竟这是一个倡导个性的时代;也不推荐曾国藩自苦式的修炼,毕竟,这是一个步履匆匆的世界。但是,我们要学习曾国藩式的自省之道,遇事记得,多向内心找答案。 推荐阅读: [曾国藩:三十岁以前是庸人] [曾国藩:性格上“分裂” 身上矛盾重重]
权术之外 他开辟的另一种官场

曾国藩,其生前死后的功过是非,迄今为止尚无定论。在他的一生中,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当数他的仕途谋略。在道光年代,他倚重穆彰,37岁做到二品大员;到咸丰年间,他偎权肃顺;而在同治廷朝上,曾国藩更是依靠恭亲王奕。在权力激斗中,权位越高就越危险,加上清廷帝王喜怒无常,使得显贵们如履薄冰。在一个个权臣被弹劾的情况下,曾国藩一路升官晋爵、春风得意。这实在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十岁的曾国藩,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脚踏实地开始实践自己的志向,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他每天都要用工楷认真书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每当极倦怠疲乏之时,曾国藩都要调动起“刚猛”精神与自己的本我“血战”。这样当然极苦。然而曾国藩说:“极耐得苦,方得为一代之伟人。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磨练中,曾国藩的气质性格渐渐发生着变化。他接人待物越来越宽厚、周到、真诚,他的品质越来越纯粹,站得越来越高,看得越来越远。
经过种种挫折,曾国藩意识到中国社会的潜规则不是一下子能扫荡的。只有海纳百川,藏污纳垢,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他一生敢于直谏,为官清廉。直到最后勉强凑足了一千两银子,寄回家中,还吩咐家人拿出四百两分赠给戚族中的贫困者。平时与同僚的往来,也从不携礼而入,也不允许别人送礼。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切事都必须检查,一天不检查,日后补救就困难了,何况是修德做大事业这样的事!”
当今的中国,又有几个高官敢站出来,让公众清点家产,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社会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公务员们,除了想发财、想升官、想出国、想吃喝,有几人像曾国藩那样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为祖国命运着想?
推荐阅读:[曾国藩政治艺术之新审视][曾国藩几乎被湘军将领逼上皇位 黄袍加身] [曾国藩的为官与为人之道]
喊口号 从来不能救国救民

19世纪下半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江山岌岌可危。国家向何处去?洋务派与顽固派展开了长期而又激烈的论战。以监察御史张藻盛、大学士倭仁、内阁学士梅启照为代表的顽固派论调是:向外国人学习则必然成为汉奸而为外国人效力;中国的“礼义”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是“超衰振弱”的灵丹妙药,反抗侵略的最好手段是“尧舜之道”、“孔孟之道”,而外国的科学技术是“末议”,学之无用。顽固派还攻击洋务派是要“用夷制夏”。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丁日昌被他们骂作是“直欲不用夷变夏不止”,指责李是“竭中国之国帑、民财而尽输洋人”。
在“空谈”与“实干”之间,曾国藩选择的是“实干”。从1867年开始,曾国藩先后聘请外国教师与中国科学家筹建翻译馆、印书处,介绍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并积极创办洋务学堂,选派人员赴外国留学,开中国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的先河,培养出了一大批外交和科技方面的人才。除了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购买直至制造先进武器,曾国藩还积极学习外国的练兵、设防之法,力争做到不打无备之战。即使到了晚年,曾氏还念念不忘练兵大计。他曾提醒西太后:“兵是必要练的。哪怕一百年不开仗,也须练兵防备。”
由于曾国藩等洋务派的努力,清王朝不但从北京和南京均被攻占的窘境中幸存下来,还恢复为一个具有统治力的全国性政权,清王朝由此多活了六十年。
一百多年后的中国,因为外侵、更因为内斗,早已被西方列强甩下几十年的身位,而革新的举措也只不过开展了三十余年。与文正公时代相同的是,故步自封,动辄指责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先进制度为“汉奸做派”的顽固派,在今天大有人在。
推荐阅读:[面对西方利炮 曾国藩祭出经世致用大旗][曾国藩与安庆内军械所]
聪明人的自囿,有所为有所不为?
曾国藩是个矛盾体。他既笨拙又精明,既真诚又虚伪,时常在清廉与污浊之、迷信和不信之间游走。矛盾背后,是一个在坚持和圆通之间随势而动的人,一个知道自己的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
同是湖南籍的后来人毛润之评他: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满乎?假使你手握重兵,假使你威震一方,假使你知道这个王朝终将覆灭,你能像曾国藩一样,拒绝“黄袍加身”的诱惑吗?
那一晚,数十名死忠肃列一旁,只等他千金一诺;那一晚,“江山半壁无主”的声音响在耳边,让他心忧难安。“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是曾国藩的答案。他拒绝称帝,因那八个字“志在尽忠,以忠酬志”,更是因为他比别人更冷静地看清了形势:湘军的分裂、八旗兵力的威胁,“狡兔死走狗烹”的案例在史上也一再上演。他看见了万丈深渊,他选择了悬崖勒马。他的自囿,是局限,也是底线。一个有底线的人,历史自有评判。
权倾天下之时,仍知何可为何不可为,曾国藩这番坚守,足以让今天那些手握权钱就不知规则为何物,猖狂用权、肆意炫富之今人,汗颜至死。
推荐阅读:[曾国藩曾日夜盼着死:害怕目睹大清王朝覆灭][“励志帝”曾国藩:从“愤青”到“官场达人”]
一个曾国藩救不了今日之中国
曾几何时,曾国藩及其著作很是红火了一阵,各大书店莫不畅销,大人小孩争相传阅,一时间人们忽然发现,似乎很多问题都在曾国藩那儿找到了答案,这个曾经的反面人物,竟然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影响到几百年后人们的生活。
如此现象,固可喜,亦可忧。喜的是,长久以来被意识形态笼罩的近现代史终于得以拨云见雾,人们得以从各种角度审视、评价曾经深刻影响历史轨迹的重要人物,通过沉淀、过滤,进而对自己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这是历史的力量和作用。忧的是,曾国藩的形象,在这番热浪中,从阴谋邪恶的“反动派”迅速转换为至善至美近乎圣人的形象,如此的转换,一方面基于曾国藩个人品质的挖掘,更多的一方面,当在于现实生活中曾国藩式品质的缺失。
20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传统价值观正遭受各种经济和文化浪潮的严重冲击,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整体的社会,都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精神裂变,从本质上说,曾国藩热和其他诸如穿越热、盗墓热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网络时代人们在精神荒漠里寂寞的自我发现,其兴也勃,其萎也忽--这只是一剂是麻醉药,而绝非解药。
那么,解药是什么?也许,是信仰;也许,是公信力;再也许,没有解药。
推荐阅读:[曾国藩:也为钱发愁][曾国藩:孝,官员更应以身作则][曾国藩遗嘱四句话 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外孙女的叛逆人生
她是曾国藩的外孙女,却从不遵循家训;他是上海道台聂缉椝的幼女,结婚时宋美龄为她作傧相;她是时髦的洋派人物,曾孤身追星追到好莱坞;她是骄横的大小姐,文化大革命中以嚎啕大哭保护家人。她是上海名媛中“扎眼”的刺头,她就是聂其壁……[详细]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恩恩怨怨
很久以来,曾左交恶就成了晚清的一段谁也说不清的“公案”。按理说他们就算成不了好朋友,也不至于弄到形同水火的地步。曾左二人是湖南同乡,当年曾国藩在湖南办湘军时,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曾国藩后来在太平天国的场子中发达起来,督两江,领四省,旗下幕僚更是人才济济,一时出现了“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的传言,人气那是相当地旺…[详细]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微妙情谊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江宁两江总督官署病故,时年61岁。李鸿章得此噩耗即致书曾国藩的两位公子曾纪泽、曾纪鸿,痛表哀悼。在给他人的信中,李鸿章的悲哀之情也流露无余。他在挽联中痛悼:“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他的哀痛无疑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曾国藩对他确有“知遇之恩”。…[详细]
侧影曾国藩
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 道光十二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秀才考试。也许是天资确实钝拙,也许是父亲兼老师曾麟书的教育方法有问题,曾国藩此前五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道光十二年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悬牌,以佾生注册,故称“半个秀才”。
二、 “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咸丰登基,罢黜穆彰阿,下诏“求言”。曾国藩心情激奋,建议皇帝举行“日讲”,皇帝对他提出的“日讲”建议最感兴趣,命令他详细解释。于是曾国藩精心准备讲稿,并且画了一张解释讲堂布局的图表。不过他本不擅画,这张图画得相当难看。讲稿在九卿中传阅之后,大家议论的不是他的赤心血诚,而是讥笑他“画图太陋”。就这个水平,还充什么圣人门徒!
三 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在强烈的责任感支配下,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年轻气盛而又自尊心特别脆弱敏感的咸丰皇帝把奏折摔到地上,立刻想把曾国藩抓起来。幸亏祁隽藻、季昌芝等大学士为之苦苦求情,才使曾国藩免于获罪。在大臣们的劝谏下,咸丰皇帝转而假惺惺地夸奖了曾氏几句,但又下了长篇上谕,细细为自己一一辩解,针锋相对地驳回了曾国藩的主要指责。
四 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咸丰二年底,咸丰皇帝的一道紧急命令传到了荷叶。原来不久前太平军挥师北上,湖南各地,纷纷糜烂。咸丰皇帝情急之下,诏命在乡下老家为母亲守孝的曾国藩帮助地方官员兴办“团练”也就是“民兵”,以保卫乡里。曾国藩在自己的公馆里开设了一个“审案局”,曾国藩因此获得了“曾剃头”的著名外号。恐怖政策确实收到了一时之效,奇怪的是,曾国藩勇于任事,没有赢得湖南政界的感激,相反却招致了重重怨怼。
五、江西的困顿与“大悔大悟”:曾国藩与督抚们虽然同一级别,在地方官员眼里却被视若无物。因为出山之后,皇帝给曾国藩的只是虚衔,军事离不开民事,而地方官却往往不予配合。当然,使他“积泪涨江”的根本原因,不是江西官员的个人素质,而是咸丰皇帝对自己不信任。在籍之员出山带兵,本是激于对王室的忠心,不想皇帝却对他提防,曾国藩的寒心和委屈可想而知。他无时不想挂冠而去,但时势之危与圣人之教又不容许,只好百计隐忍,甘受煎熬,长年寸心如焚。
最-评论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毛泽东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左宗棠
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蔡锷
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要其天资,函功名,善变人也。
——章太炎
声音-语录
谈读书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谈致败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谈富贵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谈立志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谈气质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谈争斗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影像-志




分享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