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秘尿科:好 浅议多元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7:33:24

浅议多元智能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拥有多种智能,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仅针对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而言,忽视了大批其余智能类型的学生,这不能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我尝试将多元智能应用于新课程语文教学,设计多元教学方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优势智能,并利用其优势智能来发展语言智能。

【关键词】  多元智能   新课程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提出:“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观念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引发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这一观念可用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于己于人1983年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来阐释,为什么这么说呢?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他通过大量的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对传统的智商理论和认知理论进行了反驳,并提出了与此相对的智力定义。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是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不同的智能。根据加德纳的观点,人的智能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智能的普遍性——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只是某些的发达程度和智能组合的情况不同而已,且智能经过组合或整合可以在某个方面表现得很突出;智能的发展观——人的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得到开发和逐步加强;智能的差异观——既有个体间差异,也有个体内部的差异;智能的组合观——智能之间并非彼此绝对孤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作用、以组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多元智能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有这样几个教学层次:能力的感知——通过手、耳、口、鼻、眼等多种感官经验激活各种智能,感性认识周围世界的多种特征;能力的沟通——通过接触他人、事物或特定的情感体验,调节并强化认识活动;能力的传授——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学习方法与策略,把智力开发与教学重点相联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程度,发展潜能;能力的综合运用——通过评估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多种智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学习,并有所作为。多元智能观与语文教学理论关系密切,但其内涵比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更加丰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已经成为21世纪语文教学的重要举措。
一、 训练认知策略,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语言技能的发展对学生取得任何学科学习成绩的成功都有显著的影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说、读、写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素质。无论是原来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新课程标准,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新课程标准中,更是把“口语交际”作为课程目标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在总目标中,就有“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要求。这些目标,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效地倾听,在听的过程中判断内容、抓住中心主题,在听后针对重点进行概括;训练学生使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做笔记、记重点。积极勾画心理图式;培养学生资源策略,鼓励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资源(如词典、报刊杂志、图书馆资料、互联网信息等),使他们在不同阶段达到相应的资源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他们发展语言智能。
《语文标准》“口语交际”的目标框架为设计和选择“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提供了操作的依据和展开的空间。学生的口语交际,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系列训练:
“介绍”:自我介绍、介绍朋友、介绍我的家庭、我的家乡、我的照片、我国的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处名胜古迹、世界名城、一种动物等。
“独白”:说笑话、故事、相声、广告、自己的奇思妙想、自己的愿望、理想、读后感、观后感、经验教训、目击事件、小小新闻发布会等。
“交往”:道歉、做客、祝贺、待客、转述、劝阻、商量、请教、赞美、批评、安慰、解释、采访、辩论、借物、购物、指路、问路、看病、打电话、接电话、约请、推荐与自我推荐、当导游等。
“表演”:演童话剧、演小剧本、主持节目等。
“讨论”:……对不起、……好不好、……行不行、怎么办、小小建议、小小讨论、小小辩论等。
生活是语言智能训练的源头活水,只要处处留心,做有心人,还可以挖掘出更多更好的素材。
二、 指导阅读训练,促进数理智能
逻辑数理智能主要指推理和运算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语文属于文科,似乎与逻辑数理没有联系。其实不然,语文学科同样拥有某些数学概念,如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掌握这些概念可以促进语文习得。
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阅读训练中,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预测和改变逻辑结果等能够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逻辑数理智能在思考和学习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指导学生根据语篇线索(如注释性线索、同义词/近义词线索、反义词线索和语境线索等)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理清词语的涵义,整合文本的意义;根据文中已知信息推理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字面意思、语篇的逻辑关系以及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深层理解文章的寓意;根据所读内容用文字按逻辑顺序表述主题。这些阅读具有挑战性,能够锻炼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语文中,许多形象思维的内容贯串着逻辑问题,如苏轼的《题西林寺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正因为这形象本身提供了一个典型事例,可以让人们由个别推出一般的带有规律性的结论,然后再以这一般结论为前提推知其他类似事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这诗句可以受到启发而举一反三。白居易的《忆江南》,其忆念之情正是基于论证之中的,其逻辑结构为:
论题:江南好
论据: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首句中“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是两个简单判断构成的联言判断,前一联言肢断定了客观事实,后一联言肢表达了作者曾经到过江南。“江南好”与“忆江南”之间必须有必然的联系才能表达主题。正是由于江南好,所以才忆江南。这是一个不完全归纳的证明,但由于论据是诗人从江南春景中选取出来的典型美景,所以论据是有力量的。演绎推理亦然。作者写诗、读者读诗、理解诗正是运用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推理。实践证明,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能使思维和表达相互促进,既提高思维能力,又提高表达能力,做到概念明确而词语丰富,判断恰当而句式多样,推理有序而运用灵活,思路清晰而文路畅通。
三、 运用空间表征策略,开发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利用真实空间、借助现实物理空间(如教室或物体的位置)进行直观教学(如在写作文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课桌、教室、校园建筑写说明文等),是培养学生空间智能的最直接手段。采用电影、电视、投影片、多媒体、挂图、图解、图表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有助于激活视觉空间智能。利用二维平面内的空间关系,创设人造图表空间,可以把教学内容视觉化,达到空间表征。
作文没有读者,是学生对作文提不起来兴趣的原因之一。为了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创作,每当学生有了三四次作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以手抄报的形式,出个人专辑,张贴在教室里。这一份看似平常的手抄报,既有学生作品的展示,有锻炼了学生空间构思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从内容的选择,到版面的设计,到色彩的搭配,都让学生看着自己的成果而欢乐开怀。可以想象,课间同学们驻足观赏,评头论足,指指点点,必然会形成班级精神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处理以说明文体为主的课文,我们一般都可以设计流程、矩阵图或层次结构图来呈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处理叙事体课文,则可以采用视图化大纲或网络图,有助于理清课文脉络和要点。
如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可以采用一下板书:
亭台轩榭结构的不对称——布局美
             假山池沼安排不雷同——配合美
苏州园林 花草树木种植不一致——映衬美       与其他园林比
园内每一角落不忽视——图画美
门窗组合不庸俗——图案美
建筑着色不刺眼——闲适美
……

苏州园林的美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以上板书,形象具体地将课文中所讲述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使读者看后对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
四、 营造音乐环境,培养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主要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音乐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广泛应用于开发个体各种智能与潜能。青少年学生听觉敏锐,善于模仿,具有音乐的潜能。因此,利用教材或课外的音乐资源,把音乐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音乐智能的主渠道。教学的方式有听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唱一些与教材同步的由原来的诗词改编成的或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抒情歌曲。比如,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配乐朗诵课文,在课堂中播放轻音乐以放松学生的心情。即使是活动的时间,我们也可以一边放音乐,一边参与活动,既可以渲染气氛,又有利于师生身心愉悦,陶冶情操,还可以通过音乐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的课文学习,我们可以由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引入新课,呈现歌词,激发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歌词所蕴涵的意义,最后在学唱,可谓一举多得。这样的内容不在少数。流行歌曲是每个少男少女乐此不疲的,但人们习惯于将之视作旁门左道,认为不登大雅,学生却颇不以为然,热情丝毫不减。我认为,换一种方式,变“堵”为“疏”,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他们把流行歌曲中的运用的古典诗词分别列出来,找到其出处,把一些优美的词语抄在摘录本上,只要能恰当地运用,同样予以肯定。现在,许多相声、小品、广告,乃至不少作家的作品中都能巧妙地运用一两句流行歌词,受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对我们应有所启发。如《满江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虞美人》等原文照用的,宜鼓励学生会唱;而对于《涛声依旧》、《在水一方》等词,则让学生了解是从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经》(《蒹葭》)等名篇中撷取精彩之段落,再创造而成。这种独特的解读流行歌曲的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许多本来令人觉得枯燥乏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也体会到古典名著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进而增强阅读的兴趣。许多学生反映,看了电视剧《还珠格格》后,他们不知不觉中也记住了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名诗句, 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根据研究表明,听歌会促进输入、内化和习得目的语;唱歌既可以提高音乐的理解力、增强节奏感,也可以学习语音、语法、修辞,丰富语汇,还可以增强语感和语言文化的熏陶、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在语文学习中配合音乐会使记忆课程变得轻松、简单,适时地安排学生听、唱一些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歌曲,能够消除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认知水平。
五、 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肢体运动智能
肢体运动智能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物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游戏活动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和情绪发展密切相关,在玩中学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在玩中看、听、说,体现了“在做中学”的原则。有资料显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有10%的知识是从读中学到的,20%的知识是从听中学到的,30%的知识是通过看学到的,而70%的知识是从读、看和说的协同中学到的,而90%的知识是通过一边肢体动作、一边说学到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都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同时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口语、书面语,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动作与表情的协调。比如,常用的课本剧表演,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涵义,通过对话练习口语,通过扮演去熟练肢体语言。
教材中往往有许多课利用的资源,我们要利用教学内容、创设动态化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肢体动作的机会,不能将语文学习狭隘地理解成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的文弱书生苦吟状。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时的模样,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学习《变色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奥楚蔑洛夫前后几次反复不定的对赫留金的态度、对狗和狗的主人的态度,对案子的处理意见,以及大衣随之而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的形象,把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媚上压下的变色龙性格活脱脱地展示出来。《最后一次演讲》等文章,则可以安排一个专题活动课,进行演讲比赛。
六、 开展合作学习,塑造人际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主要指与人相处、交往、合作,表现为觉察、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创设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最好的办法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对小组的形成有预先的指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每一次合作学习要认真填写记录卡,鼓励学生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呈现讨论结果,同时,为了使小组代表的发言更加准确精练,还要给学生以相对的时间限制,以防止形成罗嗦拖沓的情况。当然,也应允许小组成员有各自的观点,特别是那些富有创见的思路,要多肯定。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成辩论队,正方的辩题为“愚公应该移山”,反方则为“愚公应该搬家”。小组内成员围绕一个辩题一起搜集资料,分工协作,以期取得胜利。在学习有关的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诗词进行“诗配画”,小组内的擅长绘画的同学,根据诗词的意境,给诗词画上简笔画,擅长书法的则用书法艺术将诗词原文写在画上,擅长表达的同学则代表全组向其他小组的同学汇报这样创作的构想。在学习《木兰诗》时,可以设计一个小组合作的表演。由学生主持,进行一场表演赛,请语文、音乐、美术老师作评委。要求学生课前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在运用文中每句话为前提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想象、联想,可插入人物的心理独白、语言、神态、动作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加些唱词,进行短剧创编、排演,然后在课堂上表演。最后,宣布比赛结果,小组间交流排演时的苦与乐,老师小结学生在合作中的勇气以及创造力等方面。
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够营造轻松自如的学习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感。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对小组指导和帮助,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还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七、 认识元认知要素,开启自我认识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能力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元认知意识能鼓励学生做出成功的选择,并有效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学习者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元认知水平的高低。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技能和元认知体验三个要素。元认知知识指个体对于影响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那些因素的认识;元认知技能是个体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的能力,包括计划、监控、和调整;元认知体验是个体随智能活动的展开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也是元认知活动与认知活动之间的中介因素,它贯串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元认知的训练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启发学生对自身认知资源的认识,引导他们了解人物类型、学习某些策略的知识。其次,让学生主动认识自己智能活动过程,养成计划、监控和调整的习惯。比如,在写作训练中,老师往往都会让学生在写作之前先拟一份提纲,确定写作要点、步骤与方法,预计文章的长度;写作初稿后自觉地检查或与同伴交换查阅,及时订正错别字和语句中的语法错误,改进表达方式;老师批改或自改或同学互批后能纠正错误、调整思路。再则,指导学生觉察和了解认知活动的过程:活动初期,体验任务的难易度和熟悉度,激活相关的元认知知识;活动中期,体验任务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和反思;活动后期,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多元智能理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对于智力的新的解释,它的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它给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在教育观念上,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模式,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发展,审视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对于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把握多元智能理论并真正理解其内涵,从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必将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推动新课程进一步走向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多元智能理论为实现这转变,尤其是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实施民主性、主体性、创造性、和谐性的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因材施教”中受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能,人的各种智能水平各不相同,各种智能的组合与操作方式各有特色。教师应注意个体能力的倾向的差异,正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客观事实,分析学生的需求,组织开展能够展示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特长的活动,消除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隔阂,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对于多种智能,如果说哪一种智能重要,哪一种智能不重要,片面地训练或发展某一种智能是不可取的。各种智能在个体智能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处于同等的地位智能的普遍性特征意味着智能多元化,客观上要求教师应开展多样化、开放性的教学,全面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中设计多感官参与学习的活动,譬如视(图画或文字)、听(录音)、唱(歌曲)活动相交替,说(口语)与(角色)表演活动相结合,以训练不同的智能。比如,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离开教室,走出校园,贴近大自然,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真实的社会,通过观察、调查、走访,在放大观察对象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写观察日记、讨论课文的话题,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性报告。这种智能已经超越了本学科的界限,也已经超越某一种智能的局限,一旦形成这种能力,就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观点。但更重要的是把它应用日常教育教学中,那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种教育理想,便可能实现了。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多元智能》:(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孟繁华主编,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版

邮箱:ywh01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