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显微外科出科小结:骑士文化与骑士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46:53

一、骑士文化与骑士传奇

 

    有必要首先解释一下中世纪。中世纪也叫“中世”或“中古”,历史学上通常指封建制时代,而且主要用于欧洲。“中世纪”这一词语最早出现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这个词语被用来代指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期与这一文化的复兴期之间的历史时代,约相当于公元4~5世纪到公元15世纪,后来这个划分历史的概念被广泛采用。但是,现代历史学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略有不同,现在的“中世纪”指介于古代奴隶制与近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时代,一般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欧洲中世纪的时限。
    现在提起中世纪,经常冠以“漫长的”、“黑暗的”、“野蛮的”、“愚昧的”这样的定语。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世纪是一种倒退,文明程度落后的日耳曼民族战胜了文明昌盛的罗马民族,造成希腊罗马文明的中断,直到1000年后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希腊罗马文明才得以重新发现和延续。中世纪也是基督教统治欧洲的漫长时期,教会成为欧洲世俗社会的统治者,罗马教皇成为欧洲最高统治者,在宗教意识形态禁锢下,伽利略受迫害,布鲁诺被烧死,科学的萌芽被扼杀。

    骑士传奇就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在英语中,“骑士”有几种写法。其一,cavalier,本义是骑手或骑兵,有“虚张声势”“盛气凌人”的意思。其二,chevalier,原先是法国的一种称号,起初相当于英国的knight,后来用于各种不同的意义,不一定指任何骑士团的成员,它经常用于出身高贵而没有获得封地称号的人。拿破仑曾颁布荣誉军团成员获得骑士称号的条件,帝国骑士由他亲自任命。其三,knight,现在是一种荣誉称号,但最初在中世纪是指正式受过训练的骑兵。最早的中世纪骑士是职业乘马战士,他们在封建领主的军队中服役,从领主手中获得采邑。所谓采邑是指国王赏赐亲信、贵族和有功臣属的土地,连同居住在土地上的农民一起赏给承受人,承受人必须宣誓效忠君主,在战争时提供有训练和装备的兵员,并承担其他徭役的征发。领受采邑通常以分封者或受封者的终身为限,后来采邑逐渐变为世袭的领地。但这些职业战士中有的并没有被授予土地。到10~12世纪,授予土地并不是获得骑士称号的必要条件。
    获得骑士称号有一定的过程,一般是7、8岁时给父亲当随从,12岁左右到父亲的领主家中接受进一步教育,直到跟随主人出去作战,如果合格就被授予骑士称号。从11世纪末期到13世纪中叶,骑士爵位渐渐失去了它的军事意义,到16世纪,它已经变成可以由君主随意授予的荣誉爵位。
随着骑士制度,在欧洲中世纪形成了极富特点的骑士文化。
    11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处于生命力旺盛的生长时期,基督教也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为了扩张势力、掠夺财富,并缓和西欧自身的尖锐矛盾,公元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号召从穆斯林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由此,西欧各个国家或者单独或者联合,以宗教的名义,组织军队向地中海东岸一带进行了长达200年的侵略战争,其中共发动了8次东征。到公元1291年,十字军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Acre)被穆斯林占领,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所谓骑士文化就是在十字军东征期间产生的,它代表着骑士阶层的素养和利益,反映着骑士阶层的生活愿望和理想。
    骑士制度最早存在于意大利和德国。中世纪初期,意大利的城市受到日耳曼人的侵袭,为了安全,骑士的住宅都在山岗上筑起堡垒,有的四周还环绕着水道。这种建筑方式成为中世纪典型建筑--城堡--的起源。后来这种制度也被日耳曼人接受,骑士成为中世纪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骑士们为大封建主服务,在军事、狩猎和音乐等方面受到封建主的训练。这些大大小小的骑士成为十字军东征的主力,他们的战斗经历、远征中的奇遇、宗教意识以及他们的生活、功勋和普通人对远征的幻想,成为后来骑士传奇的主要来源。

    骑士传奇在法语中为Roman Chevaleresque,德语为Ritterroman或Hofischer Roman,英语为Romance of Chivalry。
    传奇在文学上是指一种特定的小说体裁,以其情节奇特神异而得名。但在中国文学史和西方文学史上,传奇的所指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学史上,传奇是指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中一种长篇叙事诗,音译为“罗曼”,主要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爱情、游侠和冒险故事。13世纪后变为散文体。欧洲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和“长篇小说”两个词,都由此演变而来。我们现在日常生活说的“浪漫”,其源头也来自于此。骑士传奇产生和发展于12~14世纪,这一时期是欧洲封建关系巩固和骑士制度的鼎盛时期。

    公元11世纪前后,在现在的法国地区的行吟诗人中,出现了一批用诺曼语写成的世俗文学作品,成为骑士传奇最早的雏形。所谓诺曼语,同诺曼人(Norsemen或Northmen)有关。诺曼人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公元8~11世纪从北欧原居地(现丹麦地区,故也有人称其为丹麦人)向欧洲大陆各国进行掠夺性和商业性远征,分为东西两支。西支从8世纪后半期到10世纪,频繁侵扰欧洲的北海、大西洋、地中海沿岸及内地,向西移居冰岛和格陵兰。在不列颠群岛、西欧、南欧等地定居的诺曼人旋即同化于当地居民,其中在法国西北塞纳河建立公国的诺曼人,接受了法语、基督教和当时法国的政治制度。1066年渡海征服英格兰,史称诺曼征服,建立诺曼第王朝。同世纪又在意大利南部建立西西里王国。东支在9~10世纪期间,侵扰波罗地海东岸并进入东欧,到达里海、黑海沿岸。古代东欧国家称之为“瓦兰吉安人”。
    中世纪欧洲通行的书面语言是拉丁语,这种语言文字最初随古罗马的扩张而传布到西南欧地区。在古罗马帝国崩溃后,拉丁语分化成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语种。从时间段上说,中世纪早期,法语等拉丁语种尚处于形成时期,与此同时,日耳曼语系的几种主要语言,英语、德语等尚在萌芽阶段。虽然日耳曼民族分支诺曼人征服了西欧广大地区,但文明相对落后的诺曼人,在现在的法国地区很快便接受了古法语,同时也使古法语溶入了诺曼人的特点。因此,这一时期的法语被称为诺曼语。区别于拉丁语,诺曼语较少宗教和官方色彩,更具民族性。
    最早的骑士传奇就出现在11~12世纪法国的行吟诗人中,他们用诺曼语进行写作,使自己的作品更贴近生活和民众。这些骑士传奇取代了英雄史诗的地位,并承袭了英雄史诗中勇武和高贵的精神。与英雄史诗不同的是,骑士传奇塑造了富于个性特征的英雄--骑士,他们建立功勋不是为了氏族的利益或社会义务,而是为了个人的荣誉,或者为了给情人扬名。
    骑士传奇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从内容上说,理想化的、典雅的爱情是骑士传奇必不可少的;从描写技巧上说,由于强调人物的个性化,因此刻划和描写人物的手段较为丰富;另外,骑士传奇还大多具有奇异的色彩、虚幻的情节和场面,在这方面受到了民间文学、东方文学、中欧和北欧基督教以前的神话的影响。由于骑士传奇较多地描写十字军东征,因此所涉及的地理范围非常广阔。
    在中世纪后期的骑士传奇中,自由爱情的理想和寻求冒险的精神让位给基督教的原则,这种转变有着重要的社会背景。早期的骑士传奇大多产生于行吟诗人中,他们居无定处,四处游荡,根据传说和历史创作着自己喜爱的故事,并在口口相传地进行传播,故而具有强烈的民间和自由的气息。到中世纪后期,骑士传奇被文字固定下来,而当时的西欧,文字只掌握在很少一部分手中,他们大多为上流社会或修道院里的修道士,因此,传奇故事里宗教成分的加重自然就很正常了。

    骑士传奇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古典传奇。这类传奇主要流行于12世纪,是根据古希腊罗马故事改写的。在这类传奇中,古代传说中的英雄被赋予中世纪骑士的特点。最著名的作品有勃诺阿-德-圣摩尔的《特洛伊传奇》(约1165年),朗贝尔和亚历山大合写的《亚历山大传奇》,佚名的《泰伯传奇》和《艾内亚斯传奇》等。
    2、不列颠传奇。这类传奇主要描写古代凯尔特人传说中的国王亚瑟及其麾下的骑士们的爱情和冒险经历,因此又称“亚瑟王传奇”或“圆桌骑士传奇”,这是中世纪骑士传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3、拜占廷传奇。其内容主要与拜占廷的历史传说有关。
    骑士传奇的篇幅一般长数千行,多用八音节诗体,它对当时用文字记录整理英雄史诗,以及散文和诗歌形式,尤其是亚历山大诗体,都发生了影响。
    在骑士传奇鼎盛的13世纪,也出现滑稽风格的骑士传奇,对骑士风尚进行讽刺。到15世纪,骑士传奇已经衰落,被城市市民文学代替。但从16世纪起,随着印刷技术传入欧洲,骑士传奇开始印行,重新兴起。

    西班牙在中世纪没有产生重要的骑士传奇,但在文艺复兴时期突然繁荣起来,甚至吸引了著名作家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塞万提斯的自身经历也很具传奇色彩,他出身于没落贵族,1570年入伍,在同土耳其的海战中负伤,1575年在回国途中被海盗所俘,至1580年才赎得自由。回国后从事写作,生活贫困,做过军粮管理工作,几次被诬入狱。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堂吉珂德》,广泛描绘当时西班牙的社会生活,是欧洲最早的优秀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共两部,分别发表于1605年和1615年。写穷骑士堂吉珂德阅读骑士小说入迷,带同侍从桑丘?潘沙出门行侠,企图用理想化的骑士精神改造社会。他痛恨专横暴政,主持正义,但耽于幻想,脱离实际,结果在现实面前四处碰壁,最后终于醒悟过来。小说不是讽刺骑士文学和骑士制度本身,反而是对这种体裁的竭力模仿,但获得了与骑士传奇完全不同的效果,它既广泛描绘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生活,嘲讽封建贵族的腐朽没落,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人文理想。
    在塞万提斯之后,17世纪欧洲的高雅派作家们企图使骑士传奇复兴,但他们只能使这种体裁在文体上更加矫饰。

    《圆桌骑士传奇》又称《亚瑟王传奇》,是产生于欧洲中世纪的一部重要的传奇作品,它最初起源于英伦三岛及法国西北部沿海与英国隔海相望的布列塔尼地区,后来传遍欧洲乃至全世界,直到今天依然现代人的灵感来源。它是一组以传说中的英国古代国王——亚瑟——为中心的传奇故事。有关这一题材的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不胜枚举,人物众多,性格鲜明,情节起伏跌宕,用引人入胜的叙事技巧,描写了中世纪骑士各种怪诞不经的冒险,是几百年以来,无数诗人、作家和民间创作者共同创造的文学硕果。当今著名的演员如康纳利、理查-基尔等,都饰演过这个故事中的重要角色。(待续)

二、亚瑟王的模糊历史

 

    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流域和多瑙河上游,居住着欧洲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凯尔特人(Celt)--的部落集团,分布于今法国、西班牙、不列颠群岛、意大利北部、德国南部、捷克等地,部分远抵西亚。凯尔特人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受到罗马人的攻击,后来又受到日耳曼人的大肆入侵,中世纪起渐与其它各民族融合。其后裔今分布在法国西北部、爱尔兰岛、苏格兰高地、威尔士等地。
    近年来,关于凯尔特人的古代文化在英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比方说,某些体育俱乐部以凯尔特人命名;某些与凯尔特人历史有关的古代遗迹被深入研究;前几年一个著名的乐队“神秘园”,制作的据称都是凯尔特人的音乐;最显著的还是各种以亚瑟王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因为,在很少的史料中,亚瑟王最早就是凯尔特人传说中的古代君王,这个传说主要在不列颠和法国北部布列塔尼地区的凯尔特人中流传。这一文学形象是否以某个历史人物为基础和原型,现在无法确定。
    中世纪以前,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撒克逊人(Saxon)居住在石勒苏益格地区和波罗地海沿岸,曾在北海大肆进行海盗活动。公元5世纪早期在德意志北部沿高卢(今法国)和不列颠海岸迅速扩展,并从泰晤士河中游侵入英伦三岛。有一种假说认为历史上真的有一个亚瑟王,他领导了居住在大不列颠西南部威尔士地区的凯尔特人的分支--威尔士人(Wales),抵抗撒克逊人的入侵。
    约公元6世纪初,亚瑟王在凯尔特文学中被说成是不列颠人的领袖。在公元6世纪以前,关于亚瑟王的传说未能见诸文字,只在凯尔特人中间口头流传。6世纪时,英国历史学家、修士吉尔达斯(Gildas,?~570?)根据凯尔特人的传说写成一本编年史,《不列颠的颠覆与征服》,成为有关亚瑟王最早的文字记载。吉尔达斯曾在布列塔尼建立隐修院,他的这部作品是6世纪英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公元9世纪时,威尔士古文学家内尼厄斯(Nennius约800年)于796~约830年编纂、修订了《不列颠人的历史》,现存手稿约35部。这部著作包括:对世界六个时代的叙述、对不列颠居民和入侵者的记载、列举亚瑟王的十二次胜利、一些盎格鲁人的家谱、对不列颠28个城市和各种“奇迹”的说明。
    公元10世纪时,有人把吉尔达斯的《不列颠的颠覆与征服》和内尼厄斯的《不列颠人的历史》两本书合并,并添加了一些内容,另取名为《坎布里纪年》。以后不断产生的亚瑟王的故事,基本上都以这两本书里的故事为基础。
    《不列颠人的历史》记载了亚瑟反抗撒克逊人的十二次战役,这些战役最后以蒙斯-贝多尼克斯Mons Badonicus)大捷(公元516年)而告终。蒙斯-贝多尼克斯山为英国古地名,今已不知其确切位置。据历史记载,公元490~516年,原不列颠人结集在一个名叫奥雷里安纳斯(Ambrosius Aurelianus)人的麾下,在蒙斯-贝多尼克斯山击败了大肆抢掠的日耳曼人的分支——盎格鲁-撒克逊人,把他们赶回原居住地,使入侵者蛰伏了一代人的时间。这是有关亚瑟王的第一个故事。该书中有关亚瑟王的故事,据说是当时两位行吟诗人的演唱记录,也可能是出自一首更古老的诗篇。
    在《坎布里纪年》里也提到亚瑟王在蒙斯-贝多尼克斯的胜利,并记述了卡姆兰战役(公元537年)。关于这场战役,只见诸文字,除此之外现已一无所知。亚瑟王的第一个死亡记录也在这个战役中出现,《坎布里纪年》中写道:“在这个战役中,亚瑟王和梅特洛特(Medraut)阵亡”,除此之外并无更多介绍。以后形成的亚瑟王的死亡故事都是虚构的。梅特洛特究竟为何人,难以确定,可能就是后来亚瑟王传奇中出现的亚瑟王的侄子或说是儿子。

    在以上这几本著作中,关于亚瑟王的事迹还只是模糊的历史或传说,直到12世纪以后,这些文字记载成为中世纪诗人们灵感的来源,并推演出庞杂的亚瑟王故事系统。排除后来的传奇故事,从最原始的文字材料可以推测认为,亚瑟王也许真有其人,但在早期的不列颠人那里,这个人物只是以行吟诗人背诵朗诵的方式在民间流传,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很容易被不知名的人加入一些虚构的成份。在各民族发展的早期,几乎都有这么一个口头文学的时代,这种形式直到今天仍在一些民族中存在,这些口口相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本民族祖先的英雄事迹。作为文明表现之一的文字记载,使这种易于流动和变化的传说故事得以固定下来。
    另一种推测性看法认为,亚瑟是一个为英国国王效劳的职业士兵,指挥一支按照罗马方式训练出来的骑兵队伍,驰骋于各战场以对付撒克逊人的威胁。
    从亚瑟王抵抗撒克逊人的入侵来看,亚瑟王的真实历史时代为公元5世纪至8世纪期间,这一时期称为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历史是没有重大事件的混战史。盎格鲁人(Angle)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公元5世纪时与日耳曼民族的另二支——朱特人和撒克逊人一起侵入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人这一名词现指:自公元5世纪起,至诺曼征服(公元1066年)时止,移民并统治英格兰的日耳曼民族。欧洲大陆的著作家约从公元8世纪末开始使用这个词,以使不列颠岛的撒克逊人与欧洲大陆的撒克逊人相区别。诺曼征服以后,英国的编年史家用这一名词表示“英格兰人”。
    13世纪产生的大量以亚瑟王为题材的骑士故事,并没有局限在5-8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因此,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圆桌骑士传奇》或《亚瑟王传奇》大致反映的是12、13世纪前后西欧的社会画卷,尤其是贵族生活的诸多方面。

    公元12世纪,英国作家瓦斯(Wace,公元1100?~1174年以后)用诺曼语(古代法语)写了二部诗体编年史《布鲁特传奇》(Roman de Brut,1155年),和《鲁的传奇》(Roman de Rou,1160~1174年),分别得名于传说中不列颠人及诺曼人发展的奠基人。在《布鲁特传奇》中,瓦斯明确提出了关于亚瑟王血缘关系的另一种说法。他根据中世纪盛行的特洛伊传奇故事,认为不列颠人是特洛伊人的后裔。在特洛伊被希腊人毁灭后,特洛伊人逃散到欧洲各地,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Aeneas)逃到意大利罗马地方,其后代成为后来罗马帝国的开创者。埃涅阿斯的一个曾孙名叫布鲁图斯(Brutus the Trojan,Brutus亦作Brute或Brut),因犯过错而被逐出意大利,前往不列颠,建立了新特洛伊城,即伦敦。不列颠这一名称也由他的名字变化而来。他成为英国的奠基者,第一位不列颠王,而亚瑟王则是他的直系后裔。
    中世纪欧洲各国,受特洛伊传奇故事的影响,在各自的文学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类似说法。这种现象可以认为是中世纪开始摆脱野蛮的西北欧各民族,想要寻求本民族悠久文明历史的天真企图,在缺少历史依据的情况下,只好依附其他的古老文明。
    瓦斯的这个故事也只能被当做虚构的文学作品。但他在《布鲁特传奇》中的故事描述匠心独具,对后世诗体传奇的写作风格影响极大,最显著的有托玛斯(Thomas)改写的特里斯丹的故事(参见后文),另外,莱亚门(Layamon)的英雄诗篇《布鲁特》(参见后文)则是对瓦斯作品的许多摹拟作品中最明显的仿制品。(待续)

三、亚瑟王故事的形成

 

    中世纪早期,随着盎格鲁-撒克逊人对不列颠的征服和统治,亚瑟王的故事因其反叛撒克逊色彩而渐渐在英国失传。相反,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凯尔特人中间却更广泛地流传开。公元11世纪,诺曼人征服英国,亚瑟王的传说又随着诺曼人传回英国。这一时期民间传说中的亚瑟王善于魔法,具有奇异的力量,这也许是凯尔特人想恢复民族独立愿望的体现。但随着英伦三岛各民族的融合,这种民族情绪日益淡化,亚瑟王仅仅成为一个古代君王,被不列颠岛上每一个民族所喜爱。

    亚瑟王和他的宫廷故事,在11世纪前只在威尔士地区小范围地流传。12世纪,威尔士主教、英格兰中世纪编年史家、蒙茅斯的杰弗里(Geoffrey of Monmouth,?~1155)用拉丁文写成了《不列颠诸王记》(约成书于1135~1139年间)。尽管这本书的史学价值几乎为零,但却成为中世纪家喻户晓的读物之一。

    在此之前,关于亚瑟王的记载文字,只有前文提到的吉尔达斯和内尼厄斯零星模糊的历史记载,是用拉丁语写的,除此之外,后来形成的其他亚瑟王的传奇故事,采用的都是非拉丁语,这种现象在当时的欧洲,打一个类似的比方,就如同在今天的中国,用少数民族文字写成的作品,其传播总是有限。杰弗里用拉丁文写成的《不列颠诸王记》,把亚瑟王的形象正式引入欧洲文学史,使其在欧洲倍享盛誉。
    在这本书里,亚瑟被添加了内容,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国王,并且征服了罗马帝国,成为当时欧洲人所知道的那部分世界的征服者。亚瑟王这一世界征服者的新身份,显然来源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和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Emperor,742~814)等征服者。

    查理曼大帝为欧洲历史上无可争议的强权人物,公元771年成为法兰克王国的主宰。775年以后,矢志征服所有撒克逊人,使其改宗基督教,与撒克逊人大战18次之多,大批撒克逊贵族表示投诚,举行过多次集体洗礼。781年访问罗马,请罗马教皇为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加冕为伦巴第国王和阿基坦国王。公元800年由罗马教皇加冕称帝,号为“罗马人的皇帝”。而亚瑟王传奇中征服罗马的情节,几乎全部是模仿查理曼大帝的真实事件。
    12世纪后期,法国诗人克雷蒂安-德-特罗亚(Chretien de Troyes,创作时期1165~1180)引用凯尔特人的素材,写了五首描写亚瑟王骑士奇遇的故事诗,并以这五首故事诗而闻名。在这些故事诗中,特罗亚把亚瑟重新塑造成一个偏远而神奇国度的统治者,并从他开始,“圣杯”(参见后文)的故事进入了亚瑟王传奇。

    这位法国诗人的生平不详,仅知他经常出入法国宫廷,并去过英国。他的作品发表后,其它法国诗人争相模仿,并在后几个世纪被广为翻译和改写。意大利诗人但丁称赞他使法兰西成为主要的叙事诗之国。人们对他的作品的兴趣,最初主要是它的民间故事来源,到12世纪,已转向它的结构和叙述技巧。
    13世纪,法国诗人罗贝尔-德-博隆(Robert de Borron,12世纪末~13世纪初)写了一个诗歌三部曲:《亚利马太的约瑟》(Joseph de Arimathie)、《墨林》(Merlin)、《帕尔齐伐尔》(Perceval)。

    在《墨林》中,博隆首次完整地述说了亚瑟王的出生、童年时代以及如何从石头中抽出神剑而赢得王位的成长历史。另外,这个诗歌三部曲还叙述了圣杯的早期历史,认为它是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器皿,并利用预言家墨林的形象以及能预知过去、未来的本事,把这些独立成章的传说同亚瑟王传奇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3世纪开始出现了关于亚瑟王的散文故事,这些散文故事渐渐集中于下面两个主题:1、圣杯的获得;2、亚瑟王手下最伟大的骑士郎斯洛与亚瑟王的王后奎尼维尔的恋爱故事;这两件事引起了圆桌骑士团的解体、亚瑟王的死亡以及他的王国的覆灭。(待续)

 

 

四、圆桌的形成 

    圆桌(Round Table)是亚瑟王传奇中最吸引人、也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物品之一。12世纪,瓦斯在《布鲁特传奇》中首先提到它。在罗贝尔-德-博隆的《亚利马太的约瑟》一诗中,英雄帕尔齐伐尔寻找的圣杯被认为就是基督在最后的晚餐时所用的器皿,同时,约瑟受命为最后的晚餐制作了一张桌子,并留有一个空席,命名“危险席”,只有取得圣杯的英雄才配入座。
    约公元1200年,英国诗人莱亚门(Layamon)编写了诗歌体传奇编年史《布鲁特》。该书是英国文学的一部杰作,而且是历史上第一部用英语写的不列颠题材----即亚瑟王和圆桌骑士传说----的作品,共1600行,叙述了不列颠传说时代的历史。起始于传说中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的曾孙布鲁图斯率众登陆不列颠,终止于公元689年撒克逊人战胜不列颠人。全诗以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了亚瑟王的生平,但并不过分强调骑士作用。全诗以大战为主题,烘托出亚瑟王这位凯尔特传说中杰出的军事领袖。

    许多关于亚瑟王的历史事件,都首次见于这本书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设置圆桌的记载,它扩展了关于圆桌的早期记录。据《布鲁特》记载,有一次,骑士们为排座次而发生争斗,造成几名骑士的死亡。于是,一个聪明的木匠向亚瑟王建议建做一只巨大的圆桌,使亚瑟王的骑士们就座时免于尊卑高下之分。这个桌子被设计成一个大圆圈,可围坐1600名骑士。并且,该木匠把圆桌做成可携带的,由亚瑟王随身带着它,随时防止骑士们的争吵。
    此外,该诗还首次完整地介绍了预言家和魔法师墨林,还记叙了亚瑟王通过战争而拥有了英格兰、爱尔兰、冰岛、挪威、丹麦和法国。亚瑟的侄子(或儿子)莫德瑞德(Mordred)也首次出现,亚瑟王就是因为与他战斗负伤而死亡。在诗的结尾处,由墨林发出著名的预言:在需要的时候,亚瑟王将回来辅助英国。后来,这个预言被运用到戴安娜王妃的儿子身上
    但在莱亚门以后的故事中,这张著名的圆桌改为由预言家墨林为亚瑟王的父亲尤瑟-潘德拉而做。该圆桌后来落入亚瑟王未来的岳父手中,当亚瑟王与奎尼维尔结婚时,她的父亲奥德格伦国王将圆桌作为女儿的嫁妆,送给了亚瑟王。传说只有最勇敢的武士才能加入圆桌骑士团,但此时的圆桌明显小了很多,能坐大约150名骑士。其中有一个座位叫“危险席”,一直空着,等待最伟大的骑士的到来。这位最伟大的骑士就是朗斯洛的儿子——圣洁骑士加拉哈

    直到今天,在英国温切斯特城(Winchester)某教堂的一个大厅内,仍然可见到所谓亚瑟王的著名的圆桌陈设在墙边。该桌直径18英尺(约5.5米),是13世纪的产物,被漆成亨利七世时期的绿色和白色。从该桌的实际尺寸来看,它比传说中的圆桌要小得多。






五、圣杯的形成

 

    “圣杯”英语为Grail,亦称Holy Grail,源自古代法语对碟子的叫法。它在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中是最重要的线索之一。在现存的最初文本中,首先将这个象征基督的器皿奉为神秘之物的,是法国诗人克-德-特罗亚。他在12世纪后期尚未完成的故事诗《帕尔齐法尔,或圣杯的故事》(Perceval,ou Le Conte du Grail)中,首次将寻找圣杯的使命赋予帕尔齐法尔。帕尔齐伐尔是欧洲中世纪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著名骑士,详见后文。
    差不多与他同时期的法国诗人罗-德-博隆在他的诗歌作品《亚利马太的约瑟》(又名《圣杯传奇》)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个传奇的基督教意味,并将圣杯与圆桌骑士结合起来。博隆的说法是,亚利马太(以色列地名)的约瑟保留了基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杯子,当基督被钉上十字架时,亚利马太的约瑟用这只杯子来盛从基督伤口里流出来的血。
    13世纪的沃尔夫朗-冯-爱森巴赫(Wolfram von Eschbach,1170/80~1220年左右)是德国中世纪极有才华的诗人,以创作中世纪骑士史诗而著名。他出生在一个骑士家庭,作品以理性主义表现居多,不太推崇浪漫主义,似乎与其他骑士传奇的浪漫色彩不相吻合,但他的哲学观点却具有浪漫派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他的伦理观点是:当人在生活中产生忧虑和怀疑时,可以通过基督的帮助得以克服。

    他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帕尔齐伐尔》,叙述一个离家出走的少年,为寻找某种东西而历经千难万险。在他的这部史诗里,寻找圣杯的使命被赋予帕尔齐法尔,但圣杯变成了一杯自天而降的宝石,同时,他对圣杯作了更加深奥和神秘的表述,使其更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他的这种冒险故事的写作方法,几百年来不断地被模仿或翻新着,成为历险小说、冒险故事的的直接源头。这部史诗后来被德国近代优秀音乐家瓦格纳改编为同名歌剧,从而更加享誉世界。
    13世纪的德国还出现过一些相关题材的故事诗,其中一部叫《第龙-克龙》,这部故事诗的作者把圣杯英雄的称号赋予了另一位中世纪的著名骑士----亚瑟王最忠诚的骑士高文
    这些故事越传越广,渐渐地与最初的样子有了很大的不同。后来又出现过一部名叫《寻找圣杯》的故事诗,在这部无法搞清作者的故事诗里,介绍了一位新的英雄——加拉哈。由于这一作品较为通俗,较为适合市民和教堂的口味,一时间广泛流传,倍受推崇,从此,圣杯英雄的称号转到了“圣洁骑士”加哈拉头上,帕尔齐伐尔则成为寻找圣杯过程中的辅助角色。
   加拉哈这一文学形象出现之前,寻找圣杯简单说只是一个寻宝探险活动。在加拉哈出现之后,寻找圣杯的活动被赋予了正统的基督教意义,转变为个人灵魂寻求与上帝的神秘结合。因为圆桌骑士中只有加拉哈保持了圣洁童身,所以只有他才能用自己的肉眼见到圣杯,并最终得到这个人类语言无法形容的神圣器物,这一点使得众多武艺高强的骑士们在无比羡慕他的同时,为自己犯下的任何一点过失而悔恨终身。
    在欧洲中世纪,围绕圣杯主题产生了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与基督教的统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掌握着文化裁判权力的宗教人士,把其他民族的众多传说,用拉丁文记录下来,并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删改,文学史上称为“散文圣杯故事组”。在这组故事的最后部分,代表神恩的圣杯消失了,于是,灾难终于降临,引出了亚瑟王传奇的最后结局,从此,再也没人见到过圣杯。
    圣杯故事与亚瑟王故事原本没有任何关系,两者结合在一起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这里面更深层的含义暂且不论,我们只是应该知道,从文学技巧上说,因为引入了圣杯故事,使得零散的亚瑟王故事和中世纪欧洲各国很多自成一体的骑士故事找到了一条主线,紧紧联在了一起。
    如果我们对中世纪欧洲的文学有些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亚瑟王故事其实是个大杂烩,用今天的话来说,这里面有英国的、有法国的、有德国的、有北欧的、有意大利的,还有希腊的,这些有时是互相矛盾的故事,就是靠着圣杯故事才揉到了一起。因此,在最终成形的亚瑟王完整故事中,圣杯主题成了骑士传奇的顶峰。直到20世纪,圣杯依然是欧洲作家们津津乐道的一个主题。前不久著名的小说和改编的电影《达芬奇密码》,则给予圣杯另外一种解释。(待续)

 

 

 

六、圆桌骑士的主要人物

 

    《圆桌骑士传奇》(或《亚瑟王传奇》)是由一组与亚瑟王有关的故事组成的故事群体,除了上文提到的亚瑟王主题圣杯主题外,还有许多借亚瑟王之名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可以自成一体,每个故事彼此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形成整个传奇故事中人物众多、松紧各异。这些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大多已被文学史确定,成为经常可被引用的文学典故。除了前面已介绍的亚瑟王本人外,下面简要描述一下其他重要人物。

 

    墨林(Merlin)
    在亚瑟王传奇中,墨林(也有译作梅林)是个难以理解的人物,他的性格反复无常、自相矛盾。既是巫师、预言家,又是明智的贤臣,这个人物常常因特殊的故事情节需要而被随意支配。前文已经说过,亚瑟王传奇不是由一个作家单独完成的,而是由民间传说和不同作家的故事共同组成的,因此,不同的作者对魔法和巫术不同的态度在这个人物的身上都留下了烙印,造成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墨林的原型与古代凯尔特人的神话人物有关。杰弗里在其作品《不列颠诸王记》中,改编了一个古老的凯尔特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名叫阿姆布洛斯的男孩,这个男孩成为墨林这一人物的最初原型。杰弗里把他先后安排成亚瑟王父子两代的顾问。
    13世纪,博隆的三部曲之一《墨林》在这个人物的身上加上了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使之成为圣杯的预言者。但是,其他有一些故事却把墨林恶魔似的性格放在了主导地位。对这一人物随心所欲的文学处理,使得最终成文的传奇作品中,墨林的性格始终令人难以捉摸。

    朗斯洛(Sir Lancelot)
    朗斯洛始终是亚瑟王最重要的骑士之一。法国诗人特罗亚先后写了五则关于亚瑟王的故事诗,依先后次序分别是:《艾莱克和艾尼德》、《克里塞》、《朗斯洛,或坐刑车的骑士》、《伊万,或带狮子的骑士》、《帕尔齐伐尔,或圣杯的故事》。
    朗斯洛这一名字在《艾莱克和艾尼德》里首次出现,这个故事根据6世纪的口头文学改编而来,讲的是骑士艾莱克缠绵的爱情故事。在《朗斯洛,或坐刑车的骑士》中,特罗亚较为完整地叙述了朗斯洛的故事,并把他塑造成英雄,借助亚瑟王的王后奎尼维尔被诱拐的传说,朗斯洛变成她的救命恩人和情人,同时提到一位湖中仙子把他抚育成人的故事。后来在德国出现的德文诗《朗斯洛》对此作了更为详尽的描述。
    13世纪的散文故事又发展了朗斯洛故事的细节,至此,朗斯洛的基本经历是:父亲去世后,他被“湖上夫人”维维安劫走并养大,后来又被送入亚瑟王的宫廷。他与王后奎尼维尔的奸情导致了他寻找圣杯行动的失败,并引起一系列命运攸关的事件,最终导致圆桌骑士团的解体。

    奎尼维尔(Guinevere)
    她是亚瑟王的王后。关于她的故事从开始形成到后来流传,并无多大改变,只是在最早的故事里,她被人劫持后,是由亚瑟王亲自救出。从特罗亚开始,这一情节的主角变成了朗斯洛,进而发展出她与朗斯洛的恋情。特罗亚改动后的情节显然更值得渲染,因此,这种说法最终被固定下来。当然,她与朗斯洛的恋情也受到了谴责,因为他使朗斯洛无法看到圣杯。
    较为固定的的结局是:奎尼维尔最后被亚瑟王的侄子莫特雷特(Mordred)诱拐,这件事直接造成了亚瑟王的死亡和骑士团的彻底解体。这一情节也容易让人联想到特洛伊战争中的海伦。关于莫特雷特,较常见的说法认为他是亚瑟王的侄子,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亚瑟王的儿子。因为他向亚瑟王采取的报复行为,导致了亚瑟王的死亡。关于这一人物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坎布雷纪年》。

    加拉哈(Galahad)
    他是朗斯洛与艾莲(Elaine)的儿子。相对其他人物而言,加拉哈在历史上出现得较晚。13世纪,随着圣杯主题被赋予一种新的、严肃的精神意义,因而需要一个更完美的成功者以取代早期的帕尔齐伐尔。为达到这一光荣的目的,“圣洁骑士”加拉哈出现了,他的家谱被说成可以追溯到《圣经-旧约》里的大卫王家族。
    此外,加拉哈是朗斯洛的儿子,由于他的出现,朗斯洛的恋爱主题便与圣杯主题结合了起来,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朗斯洛的伟大战功是在世俗之爱的鼓舞下取得的,而加拉哈的光荣业绩却是在神圣之爱的鼓舞下取得的。加拉哈之所以被称为“圣洁骑士”是因为他一直保持了童贞。从这一对比可以看出中世纪人们在宗教观念笼罩下的价值观。

    帕尔齐伐尔(Perceval)
    这个人物以孩子般的天真气质(有时显得粗野)而著称,这一特点使他不易受世俗的引诱,并把他与圆桌骑士团的其他骑士明显地区分开来。他最初出现在威尔士的口头文学里,后来有人把这些口头文学整理成一本名叫《马比诺吉昂》的书。前文提到的法国诗人特罗亚在英国接触到了这个故事,他把故事主角原来的威尔士名字拜尔杜尔改为略带法国色彩的名字--帕尔齐伐尔,并使这一名字在欧洲文学史上永远地固定下来。
    由特罗亚改编的帕尔齐伐尔的故事同样引起了德国诗人爱森巴赫的浓厚兴趣,他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史诗性的著作《帕尔齐伐尔》。这是一部独立成篇的著作,这一作品充分表现出爱森巴赫在宗教和世俗之间的矛盾心情。
     爱森巴赫在亚瑟王故事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这么说,在他对各种传说整理之前,亚瑟王传说的格调并不高,只是些趣闻轶事,缺乏精神力量。而爱森巴赫本人便崇尚骑士恪守诺言、热爱人类、敬仰上帝的品德,出于自己的宗教信仰,他赋予了传奇故事一种强烈的道德力量,从而提高了传奇类故事的格调。
    在后来形成的骑士传奇中,帕尔齐伐尔尽管在寻找圣杯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出于宗教的需要,“圣洁骑士”加拉哈还是取代了他,成为获得圣杯的英雄。

    高文(Gawain)
    高文一开始便以英雄人物的姿态出现,他最初就作为骑士的典范出现在最早的亚瑟王故事中,一般把他说成是亚瑟王的侄子。杰弗里在他的作品中,又把高文安排成亚瑟王派驻罗马的大使,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到亚瑟王故事受法国文学影响的痕迹。高文的这一形象有点类似法国传奇《查理曼大帝》中的英雄罗兰,罗兰是查理曼大帝的侄子,也是查理曼大帝骑士团的首领,长诗《罗兰之歌》的主角。同时,查理曼大帝曾经统治罗马的史实,也被移植到了亚瑟王的身上。
    但是,在法国诗人特罗亚的作品中,高文却从来不是英雄,只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他的武功仅次于受爱情鼓舞的朗斯洛和看到圣杯显灵的帕尔齐伐尔。
    当圣杯题材成为亚瑟王传奇的重要部分时,高文已不再是基督教意义上的理想骑士了,他不能看到圣杯的显灵,又拒绝通过圣事去寻求神灵的帮助,而一味地依靠自己的勇敢,最后在寻找圣杯的活动中彻底失败。与此相反,在中世纪英国的大部分作品中,高文始终是一个勇敢而忠诚的战士。
    14世纪后半期,产生了一个以高文为主角的单独传奇故事,名叫《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约成书于1370年,作者不详)。在这个故事里,高文是一个虔诚但具有人性弱点的基督徒,他在与绿衣骑士的一次比武中获胜,并抵制了一位贵夫人的勾引,只接受了这位贵夫人赠与的一条绿色腰带,据说这条腰带能使他刀枪不入。但是,这一接受行为使他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因而受了伤。
    在亚瑟王传奇的众多骑士中,只有高文最接近现代人的特点,所以很容易地受到现代人的喜爱。

    特里斯丹(Tristan)
    特里斯丹是中世纪另一个著名的爱情传说故事《特里斯丹和旖瑟》(Tristan and Iseult)的主角。这个故事根据古老的凯尔特传说改编而来,它的原型是古代凯尔特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匹克特(Pict)国王。最早将这一口头文学见诸文字的,是12世纪盎格鲁-诺曼第诗人、预言家,不列颠的托玛斯(Thomas,活动时期1220~1293),他另有两个名字Thomas Learmont和Thomas Erceldoune,在英国民间传说中,托玛斯常同墨林等先知相提并论。文学史上认为他可能就是韵文传奇《特里斯特莱姆爵士》(Sir Tristrem)一书的作者,他用古法语写出了这个故事。这本关于特里斯丹的书,在欧洲几乎家喻户晓。1804年,司各脱(Walter Scott)爵士根据公元1300年左右的一部手稿,将托玛斯的这部传奇首次付印。
    约公元1205~1210年,中世纪德国著名传奇文学作家、诗人高德夫里德-封-斯特拉斯堡(Gottfried von Strasburg)在此资料基础上,重新创作了《特里斯丹和旖瑟》这一爱情故事,成为中世纪文学的经典之一,并使之流芳百世。斯特拉斯堡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学过神学,担任过斯特拉斯堡地方的牧师,他与爱森巴赫都是中世纪德国诗人的优秀代表,并把德国骑士叙事诗推向高潮。与爱森巴赫炽烈的热情和神秘的宗教色彩相比,斯特拉斯堡更注重生活,更具有人情味。他成为很多年轻诗人的模仿对象。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关于爱情的传说故事和刻划特洛伊战争的诗歌。
    关于特里斯丹的这部史诗虽不完整,但是,两位主人公的真挚爱情却是对中世纪基督教压抑人类情感的批判,表现出早期骑士传奇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充满了现实的活力,与基督教的出世思想和禁欲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优美伤感的爱情故事原先与亚瑟王传奇毫不相干,直到十五世纪,才通过圆桌骑士和寻找圣杯,被纳入亚瑟王系列。(待续)

七、圆桌骑士传奇的定型

 

    15世纪,一个名叫托玛斯-马洛礼的英国人对亚瑟王和圆桌骑士故事的最终定型起了决定性作用,他首次把体系混乱的亚瑟王故事整理后连贯起来。托玛斯-马洛礼爵士(Sir Thomas Malory)是中世纪英国的著名作家,他以其英文著作《亚瑟王之死》而举世闻名。据说他是上流社会的成员,在1445年受骑士礼,并成为英国国会议员。在玫瑰战争中被俘。《亚瑟王之死》的一部分,就是在狱中写成的,1485年出版。
    在马洛礼之前,与亚瑟王有关的故事出现在欧洲各国及各种语言中,体裁上也有诗歌、散文、传说等多种形式。马洛礼第一次用英语,以散文的形式,全面系统地整理了亚瑟王的各种故事,按亚瑟王的生活次序,完整地叙述了这个传奇。他
把各种与亚瑟王有关或无关的恋爱故事、圣杯传说等等,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使亚瑟王和圆桌骑士故事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总的来说,后半部分写得更好,反映了作者对骑士制度全盛时期的无比留恋,和对其衰落的惋惜,同时,也反映出作者的民族热情。
    而且,马洛礼并不只是简单地合并了所有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而是做了认真的取舍。有些原先挂在亚瑟王名下的故事未能选入,有些选入的故事也只是选取了其中的精华,这些故事同时也独立地单线流传着,如高文、帕尔齐伐尔、特里斯丹等人的故事。

    这本书的出版,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使当时平庸的英国文学的地位大大地提高;其次,它终于确定了亚瑟王及圆桌骑士传奇的全部内容,至此以后,亚瑟王故事基本定型,再未有重大改动;第三,它使英语的地位也获得了确立;第四,它也是印刷术的又一次重大成功。
    马洛礼的原稿共分二十一部,原书名为《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之书》。1485年,英国最早的印刷家兼出版商卡克斯顿(Caxton)整理了马洛礼的原稿,将其合并成八部,并改书名为《亚瑟王之死》。这是所有关于亚瑟王故事中第一个英文版本,出版之后,立即引起了轰动。这本书现已成为欧洲中世纪骑士传奇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15世纪之后,马洛礼的这部作品也被后人添加或删改了不少内容。1934年,在英国南部的温彻斯特(Winchester)的一所修道院里,发现了马洛礼的手稿,立即以《托玛斯-马洛礼爵士的作品》为题编辑出版,它恢复了马洛礼原稿的故事体系。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各种有关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各种传奇故事,均以马洛礼的这一版本为母本。

    《圆桌骑士传奇》或《亚瑟王传奇》也是无数后世作家丰富的灵感之源。英国诗人斯宾塞的代表作《仙后》,从亚瑟王故事中吸取了不少素材;弥尔顿于1639年写了一篇叙述亚瑟王故事的史诗;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许多马洛礼没有收录的亚瑟王或与其有关的故事;此外,丁尼生、史温朋、莫里斯、安诺德等人也写了很多以它为题材的故事。在德国,现代歌剧宗师瓦格纳分别以《帕尔齐伐尔》、《特里斯丹和旖瑟》为题材创作了同名歌剧。马克-吐温在他的长篇小说《亚瑟王宫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中,夸张地利用了这个传说。

    传奇小说中的骑士冒险故事,成为后来经久不衰的历险小说的起源,并发育出成人冒险故事和儿童冒险故事两种形式。传奇中的爱情故事成为文学史的经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少年维特之烦恼》等爱情小说的浪漫主义情调,对欧洲近代史上的浪漫主义思潮也有深远的影响。

 

    由于文字不普及,中世纪的欧洲陷于迷雾之中,历史在口口相传中躲躲闪闪,亚瑟王系列故事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它有历史的影子,但是,现代人们只能把它当一个文学作品,而很难把它当作真实的历史。此种情况与古希腊的荷马时代非常相似。但是,《荷马史诗》的遭遇在几千年后又被“亚瑟王传奇”重复一次,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中世纪时,原先野蛮的日耳曼民族,为了给自己找一个伟大的祖宗,纷纷把自己挂靠到古希腊时代,例如说不列颠是特洛伊的后代,似乎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找到了依据。
    中世纪欧洲的文化沙漠,也是亚瑟王故事在民间反复传唱的原因。但是,由于中世纪宗教势力强大,这个被大量附会,随意改造的故事,最终也与宗教走到一起,成为一个神秘主义的系统。

    这个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将近千年的历史中,长时间处于流动不定的状态,直到15世纪才真正定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纸张和印刷技术的传播。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纸张还没有出现,文字作品的传播范围很小。宗教作品由教会非常容易就控制了统一的解释权,民间文学大多处于口口相传的状态。纸张以及印刷技术的出现,才真正改变了这种状况。

    纸张和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导致了以下几个结果:1、欧洲的历史开始变成清晰的历史;拉丁语之外欧洲各国的文字获得确定;3、识字率等普遍文化水平得到提高;4、宗教造成的愚昧被打破;5、文艺复兴有了可能性。而这一切,中国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