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能吃生大蒜吗:学医故事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39:13

练习完了放风筝,太爷才拿出他珍藏的《诊脉心法》,,这是一本关于切脉的练习及一些脉学理论方面手抄本,书皮已发黄发暗,还得从右向左竖着看,而且大多是繁体字,对于一个不满8岁的我来说,的确难度很大。但我认得第一页上的几行字:
凡心浮气躁者,不可与之言脉巧!
凡资质愚钝者,不可与之言脉深!
凡眼见为实者,不可与之言脉理!
凡不求甚解者,不可与之言脉奥!
“我学得好吗?”我有些心虚了。
太爷说:“年纪大了,说不准那天就走了,这本书你好好看,不认识的字我会教你的!”
看着太爷很郑重的样子,我知道这本书的分量有多重了,太爷接着说,这本书是祖辈留下来的,保存下来不容易,他按照书上的练习过,可惜资质有限,加上还要务农,手上经常起老茧,所以脉法的修炼与老太爷差很多,看看我能否超过老他也了。
为了让我尽快开始学习,他也将书中内容逐步翻译成简体字,我也就有机会学习了。
脉法修炼最关键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书中记载的脉法练习分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经则非常容易。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明,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棉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本人有时候可以达到,但只要干少许粗活,则感觉不到。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甚者可以练成悬丝诊脉,此法又分三个境界:1、感受到脉搏的跳动与心跳齐为初级。2、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2倍左右为高级。3、感受到跳动是心跳的4倍左右算是通神了。
      我在太爷的捉泥鳅和放风筝训练后,手指对一些振动时敏感了很多,但与书上记载的相差有多大,一时还不知道,太爷但来一碗水,让我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血管搏动的感觉。然后迫不及待的问感觉到了没有,我一时很茫然,没有任何感觉啊,水又不动,里面又没东西,怎么会有感觉呢?
      太爷先让我用手指切在桌面上,看看有没有感觉,我说也没有,桌子有没有懂怎么会有感觉,太爷一下想明白了,说你体会手指皮肤下的血管波动感,不是桌子的振动感。
      明白后我再切桌面,很清晰的波动感,我点了点头。太爷再让我切水面,也有明显的波动感,太爷听完我的描叙后,非常兴奋,太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种感觉了,想不到放风筝对我的脉法练习有如此大的帮助。随后太爷让我切空气,在空气中寻找手指尖的波动,非常微弱的感觉,但的确存在,我稍不留神感觉就消失了,只有静下来慢慢慢慢体会,才能感受到微弱的搏动,太爷说别急,能有现在的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以后手指要保养好,不可上了手指,割猪草的活以后别干了,你今后要靠手指来救人的……..
      在随后的日子里,只要有病人看病,太爷总让我学着给病人切脉,切完后他在切,然后给我分析脉象及病人的病情。
      “脉也分阴阳,就好比去年我们谈论的阴阳,从脉象确定人体脏腑的阴阳盛衰,就确定病情的本质问题,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
      “切脉如同看书,看书有目录,脉象也有总纲,八纲脉必须要掌握!”
      “那什么是八纲脉呢?”
      “浮、沉;迟、数;虚、实;滑、涩!”
      “浮、数、实、滑为阳;沉、迟、数、虚、涩为阴对吗?”
      “是的!”太爷接着说,“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临床诊断上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可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浮有两层意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特性使然;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浮而有力多为实证,浮而虚、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主里,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较里;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沉而有力多为实证,沉而虚为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迟数是从脉率来讨论,脉率快为数,按呼吸来算,一息四至为正常,一息五至及以上为数脉;一息三至则为迟脉。数脉主热,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迟脉主寒,脏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
      “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流畅太过为滑;流畅不及为涩。滑脉反应体内阴份太过,脉道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水湿、妊娠。涩为阴份不足,脉道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见于血虚、血瘀等”
      这些东西当时听起来非常枯燥,太爷怕我灰心,在遇到病人时,结合患者的脉象来解释,很快我就明白了八纲脉,毕竟这是纲领性的东西,很容易掌握的。

 

八岁的我开始给病人号脉了,但许多病人都是心存疑虑的。有此遇到个高个子的病人,寸关尺相距太远,我手指太短。无奈之下,只能干脆用中指先切寸脉,再切关脉,最后再切尺脉。看起来颇有几分滑稽。当着病人的面,太爷没有指责我。等病人走后,太爷告诫我说,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摆好姿势。中医上有“总按”的说法。一个手指只能取其脉,却不能取其势。而脉势对疾病的诊断是很重要的。听得我一头雾水。太爷接着说:“‘脉势’是指整体脉象的走势,是向上跃,还是向下沉,或者向内潜,对诊断疾病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提示。比如许多中风的病人,发病前其脉都有上跃之势。左右手出现上跃之势,则应考虑气血并走于上,当出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潜阳的办法,培补下焦……”
太爷说了许多,有些我已经不记得。只记得太爷的中心意思是如果不是三指同时切脉,就难以把握“脉势”,就不能正确诊病。但我的手指太短,而且也不够灵活,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当时可愁坏了我和太爷。
太爷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让我学习吹笛子,将手指间距拉开,并锻炼手指头的灵活性。
听说学习吹笛子,我可高兴坏了。听别人吹笛子很好听,可我却怎么也吹不响,即使吹响了,也是曲不成曲调不成调。每天放学后,没有病人的时候,太爷就开始手把手教我吹笛子。刚开始学吹的时候,手指分好了,笛孔也按上了,可一吹曲,手指又没法放回到笛孔上了。真是让人头痛。练习了很久,我才学会了一首《社会主义好》。但是接下来,就顺利很多。慢慢地我的手指变得更灵活了。直到今天,我给一些高个子的病人切脉时,常常会想起当年太爷教我吹笛的情形。“做事先做势,把势不对,永远难成正果”,太爷的教诲总在我耳边回响,也时刻警醒着我。为医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有标准,只有姿势摆正了,才有可能取得病人的信任,而一副吊尔郎当的样子,是没法让病人相信的。
“切脉当知部位之所主”------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而太爷也对这句话做了最详细的诠释。
古人取寸口而测全身。在太爷所教授的脉法中,将寸口分为五部,左右共十部。也就是说切脉就是了解这十个点所反映的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后,得到一个整体信息,即人体的健康状况。
现在回忆太爷所传授的五个点比教课书所讲多两个点,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是寸部向上与大鱼际相交处,另一个则是尺部向下半寸左右,一上一下两点用于辅助寸关尺来帮助确定脉势。

 

 

“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才明白书中讲的血脉、经络与脉象的关系。
许多人认为切脉切的是桡动脉。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也会受西方医学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也。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内经》:“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此以呼吸定心之动率。“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既定,脉气行去六寸。以一万三千五百息算之,共得八百一十丈。以脉数之十六丈二尺折算,应周行身五十度,此昼夜脉行之度数准则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终于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寸口肺经脉何以决脏腑?这好比西医听虚里而辨心脏之疾病。肺即为气之源动力,自然对周身脏腑之疾患有其感应(好比尔家之用电器短路或功率过大,而输电站有感应一般),取寸口原因有二:其一,肺经循此处而表浅便于可以感应;其二,与脉之相依,影响脉之形态。两者相和,则切脉者方可依据脉形态之变化而推求脏腑经气之变化。这些道理太爷当时并没有给我讲清楚,毕竟他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理论,但他却一直认为脉象是血脉和经络相结合而产生的,时至今日,我临床多年,才明白太爷的理解是非常正确的。
“脉象之首脉郁脉”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这也是我多年切脉的深切感受,没有找到郁脉,就不知道何脏受病。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总按为第一,求的粗与细;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属对而言,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金虫所伤。不能伤在何经,伤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的经气的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
有浮郁、沉郁;有郁滑、郁涩;有郁数、郁迟之分。有六脉皆见郁象;也有单部位出现郁象。主病:郁脉主要是确定病变的部位。
左寸出现郁脉------心脏出现问题 或 左侧头部出现问题;
右寸出现郁脉------肺脏出现问题 或 右侧头部出现问题
左关出现郁脉------肝胆出现问题
右关出现郁脉------脾胃出现问题
左尺出现郁脉------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
右尺出现郁脉------右侧腰腿部、子宫 或膀胱出现问题
临证中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求的郁与细,再辨属何疾。
先总按,即同时切寸关尺三部脉象,找出郁脉,没有郁脉,则找出细脉(细脉脉形与郁脉相反,反应脏腑亏需),很多时郁、细同见(各脏腑情况不一,有亏损的,也有邪气所客的)再分取,即对于总按发现有问题的部位,分别单独切诊,确定所患何疾病。
“切脉如抚琴”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这里面的意思只有切脉娴熟时才能体会到。我临床运用多年会理解为:切脉如抚琴,张弛两相宜;过度紧张,切至毫发,信息干扰,难求其本;过于松弛,难以聚神,指下茫然,切脉如抚琴,如言诗,悠悠然其意可捕,恍惚间病机已明。有时将自己脉率调与病人同步,脉率虽未同,其气已同,于是病之所苦,自可感受。好比抚琴时已心已与音乐相通。
“宁失其脉,勿失其势” ------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
取穴有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切脉有宁失其脉,勿失其势。切脉时,对脉相整体把握很重要,脉有上越之势,有下沉之势;有外脱之势,有内陷之势;由气郁中焦之势,也有气分两头之势等。
每当太爷结合病人谈论《诊脉心法》中的话语时如痴如醉,让我感觉到在脉学的研究上他虽然没有超过前辈,但他对脉学的领悟可能已超过前辈,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法体会到那种境界,也许是城市的喧闹让心无法平静下来,但每次梦中梦到太爷给我讲脉法,我总是深感惭愧,而太爷总是激励着我,给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中医看病讲究四诊合参,切诊虽然重要,但并不能完全代替其他三诊,病人找太爷看病往往一句话都不说,就伸手让太爷切脉,其实在切诊的同时,望诊也随之进行,有些病一望就可以分辨,太爷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训练我的切诊,在切诊中发现有些问题需要望诊进行补充,才能进一步确定阴阳寒热虚实,于是太爷开始叫我望诊,

 

第四章 太爷教我学望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问而知之谓之工,这句话是说高明的中医,只要看上病人一眼,就知道病人的大体病情,就能说出病人的宿疾所在,而通过切脉来诊病,只能是一种技巧。而很一般的医生,只能通过反复的询问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太爷悠然的抽着旱烟,一边吐着烟圈,一边对着我讲述。
“比如今天下午来看的张老爷子,你看他面色发黑,走路用手扶着腰,一脸的病容,就知道他有腰痛病了,而且得病不止三年了。”
“太爷,从他走路的样子看出他腰痛,很容易,可怎么知道他得了三年以上的病呢?”
“在咱们农村,腰痛的病人很多。多见于劳伤,也就是劳累中腰部损伤,瘀血停在腰部,久而久之,面色黎黑,没有光泽。当然还有其他的情况引起的腰痛,张老爷子以烧碳为生,腰部容易出现劳损。加上风里来,雨里去,所以腰部既有瘀血又有寒湿,病程长啊!”
“这病不太好治吧!”
“下午太爷给他拔火罐,拔出许多黑色的瘀血,现在他应该好很多,这病不拔不行啊!拔完后吃上几天肉桂粉、三七粉散散寒、活活血就好得差不多了。”
“你要记住,望诊首先望神,就是看病人是得神还是失神。得神的患者双目明亮灵活,神智清楚,反应灵敏,而失神的患者双目晦暗无光,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得神好治,失神难治啊!”
“那李太爷去年去世时还满面红光,反应也灵活,为啥当天下午就死了呢?”我有些疑惑的问道。
“那是假神,也就是回光返照。患者原本无神,突然出现有神的表现,是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这是危重病人将死的征兆。”
太爷接着说:“望诊除了望神外,要望面色,望形体,望五官,望皮肤,望舌等,这些东西在平时看病时都临证给你讲过,你要铭记在心上才行。临症时要结合脉象,多运用,多练习,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而且当你将望诊运用习惯后,你自己会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自己的望诊思路和体系。有的医生偏于望面色,而有的则偏于望眼,有的直接望掌纹,不论哪一种,只要你深入进去,系统化,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不必过于贪多而泛,否则……”太爷的话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
自打开年来,太爷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常常说几句话就咳得喘不过来。看病人的时间少了许多。他总是自嘲说自己老了, 要被阎王爷请去喝酒了。但不管精神再怎么不济,太爷仍然每天抽空给我讲些医学道理。看着太爷日渐消瘦的脸,我真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尽早掌握太爷所教给自己的东西,能让太爷恢复健康。
有很多的医学道理,太爷总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当初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太爷有时候那么罗嗦。但时至今日,再想起太爷所强调的东西才知道太爷是有道理的。比如望诊,虽然在大学课程中关于望诊的内容并不多,但在图书馆看到许多关于望诊的书,往往厚厚的一本,极尽详细。想想太爷所说过的,医家各有偏重,不论哪一种,只要你深入进去,系统化,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而做为医者,我们更重要的是习人之所长,丰富自己,成就自己的体系,治病救人才是目的。不可偏离本意。
太爷喝了一口凉茶,缓了一缓接着说:“东娃子,在望诊中,前辈总结过一些特殊的情况,我慢慢讲给你听,你可要记住,在以后看病的时候对照着使用。第一:小儿鼻根处出现青筋显露,表现肠道有病,而青筋颜色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加深。第二:成人面颊部出现暗红色,发紫,多有心脏疾患。第三、指甲出现如瓦楞状条纹,反应肝脏供血不足。第四……”太爷一口气讲了二三十个,我一边听,一边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虽然有许多字不会写,但我都用拼音标注了。太爷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我抬起头来看着太爷清瘦的脸,两颊暗红色,发紫,我心中一惊,难道太爷心脏有病?这该怎么办?
正当我走神时,太爷突然咳声顿止,双目紧闭,脸色青紫,随后太爷身体一倾,倒在我身上,我非常害怕,我马上抓着太爷的手腕切脉,脉细弱,夹有滑数之象,我一边大声喊我母亲,一边飞快的思考。
滑数为痰为热,脉细弱为气虚。太爷常年抽烟,是不是一口热痰卡在喉间,咽不下,又无力吐出,如何是好?
黄痰属阳,当以阴药治疗。可那来得及弄药。这时我母亲正好赶过来。她在井边洗衣服,听到我的叫声后过来的。看到母亲手上的水,我立即想到,借井水之寒凉来治疗热痰之粘稠,也符合以阴治阳,于是让母亲去取碗井水来。
水放在太爷嘴边,吸了一小口,接着是一大口,再接着是太爷长舒一口气!一会后太爷吐了将近半碗粘痰。
太爷醒来后看着我说:“我老了。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连一口粘痰都吐不出来了!”神情极度沮丧。
我说太爷,你不老,你才95岁,你说过要活一百岁的!母亲看了看太爷,对我说,这些年太爷教你学医,身体累坏了!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太爷给了我一本他写的《望诊技巧》,我自己边看边背,没有再缠着太爷讲解了。
有一天,二婶突然来找我,说吃了几天辣椒,眼睛出血了,我抬头一看,见二婶左眼白睛部分红红的,成血眼了。二婶问我有没有办法。我想起《望诊技巧》上说:“双目肝开窍,白睛肺为先”,二婶的病当从清肝肺热毒来治疗,此病属阳,当用属阴之寒凉药,我一边思索,一边回头看药柜。黄芩、黄柏、苦参……桑叶!对,就用桑叶,记得很早前太爷就给我讲过桑叶清肝肺之火,还有止血作用。于是我给二婶抓了两把桑叶让她泡茶喝,二婶却伸手让我切脉,我笑道:“望而知之谓之神!放心喝吧”!第二天,看到二婶时,出血基本上全消了,二婶高兴地说我还有两下子,早些年也出现过,当时喝了一个星期的中药才好,想不到两把桑叶就这么好了!
太爷听到这件事情后,一直夸我,说我学医有悟性,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望诊技巧》上的东西我连一半都没想通,医学太深奥了,我只知道太爷传给我的是多么好的东西,而我却不会利用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翻开《望诊技巧》时,心中感慨万千,太爷没有通过系统学习,却能通过大自然的规律领悟出那么多医学道理真是不易,而现在的我,手里捧着《黄帝内经》,却有太多的不明白的地方,太爷啊,要是时光能倒流,我们祖孙两再在一起谈论望诊该多好。
时至今日,每当我运用桑叶治疗急性巩膜充血时,就会想起我的太爷,和他教我望诊时的情形。

 

第五章:太爷激励我上大学
十二岁那年,我小学毕业了。
当我拿着薄薄的毕业证给太爷看时,太爷笑着说“东娃子不错!等上完初中就考卫校,要好好深造!”这番话说完还没有十天,太爷就改变了主意,让我不要考卫校,要立志考省里最有名的中医学院。
事情是这样的,村里刘家孙子刘斌才十岁,出现右下腹疼痛三天了,家里大人看孩子疼得不厉害就未理会,后来病情加重,找到太爷,太爷切完脉,摸摸孩子的头,用手轻轻按刘斌的右下腹,叹了口气说:“娃子的肠子烂了一小结,开了服中药——大黄牡丹汤加红藤,刘斌服药后拉了拉肚子,烧退了,可没过几个小时又开始发烧,太爷让尽快送到镇医院,镇医院大多是县卫校毕业的,看完后说怕是阑尾炎化脓穿孔了,让送到县医院做手术。一周后,刘斌回到了村里,县医院给做了个小手术,把阑尾给切除了,病也就好了。
这件事情给太爷很大的打击,中医治疗疾病还是有很多局限性的,卫校的学生学的是西医,而且学得比较浅,要想将家传中医有所发展,就必须要到更好的学校深造。太爷于是很郑重的告诉我,必虚要考上大学,考上中医学院。在那个年代,考大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村里就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学生。我担心怕考不上,太爷说事在人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六年后必须要上大学。虽然我传给你一些医学知识,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中医博大精深,只有不但深入学习,才能有所作为。为了不让太爷失望,于是我开始立志考大学,不仅为我自己,更为太爷,为我们从没出现过大学生的小山村。
进入初中后必须要住宿,每周只有周六周日两天在家,每次回家,太爷总希望我能和他在一起多呆会,而他依然将他对中医的理解传授给我。
“世界上事物成千上万,事物之间除了阴阳属性划分外,还有一种划分方式,就是五行。”太爷讲道。
“五行不就是木火土金水吗!我不学看风水的!”我不太相信风水,老师说过那是迷信。
“狗怕老虎,老鼠怕猫是迷信吗?”太爷问。
“那当然不是迷信!”
“老鼠为什么怕猫?”
我摇摇头。
“世间的事物都存在相生和相克,猫克老鼠,所以老鼠就怕猫。”
“这和看病有什么关系呢?”
“人的五脏也存在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太爷悠悠的说道。
“要搞清楚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就得了解学习五行!”太爷肯定的说道。“木火土金水是将世界上的事物按照五种不同的类型进行划分,就好比用阴阳来划分事物一样,只是划分的方法不一样,掌握了五行的划分方式,就了解了五种类型物质的各自属性,对事物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比如:白色属金,肺也属金,很多白色的药物就能治疗肺病,如百合、白果、川贝母等;红色属火,心脏也属火,一些红色的药物就能治疗心脏疾病,如丹参、红花、山楂、大枣等….”
我第一次听太爷这样分析药性和疾病的治疗,太有意思了,我以为只有背会了《药性赋》才能知道药物的功效,没想到只要看看药物的颜色就知道能够治疗什么疾病了,这种分类方法真有意思。
太爷接着说:“除了将颜色分五行,味道也可以分无五行,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甜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才构成了完美的大千世界。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规律发现给树浇水,它会长高,于是归纳为水能生木;木头燃烧可以产生火焰,于是归纳为木生火;火焰产生完后,化为灰烬,变成土,于是归纳为火能生土;土壤通过冶炼,能够变成金属,于是归纳为土生金;金属在高温下能变成液体,如同水一样,于是归纳为金生水….”
“这种看似普通的物质变化,古人通过天人相应,将其运用到人体的五脏生克变化中。”
“比如人体如果肺气不足,肺属金,土能生金,脾胃属土,通过健脾胃就可以达到补肺气的作用,这就是通常说的‘培土生金法’。”
“再比如长期肾亏的病人,治疗时通过调补肺脏,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金生水在人体的运用。”
“那么肝病治肾,心病治肝,胃病治心都是利用五行相生道理了?”我接着太爷的话说。
“是的,除了相生还有相克。分别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太爷继续说。
“临床上肝病的患者,经常会出现脾胃功能不好,就是肝木克脾土所致,所以遇见肝病的患者,首先别忘了照顾好脾胃。”
“腰部水湿过重的患者,利尿不能解决问题,土能克水,通过健脾胃就可以治疗腰部寒湿过重。”
“哦,我终于明白了你为什么用白术、茯苓、干姜治疗腰痛了,当时我还纳闷,没有用一味止痛药,却能达到止痛的作用,原来是针对腰部水湿采用了土克水的办法,土的功能恢复了,水湿自然就除掉了!”
“那我在学校脚经常流汗,回家后光着脚丫子踩在地上,脚就不出汗了,这也是土克水?”
太爷被我问的哭笑不得,不过他想了想,还是认为我说的对,也许光脚丫子踩在土地上还真能治疗汗脚!
太爷的身体很虚弱,看到我对五行有些领悟,就给了本书让我自己看,他没有在继续讲五行了了。只是对我说让我平时多想想天、想想地、想想身边的万事万物,再想想五行、五脏,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五脏,这样很多疑难问题都可以解决。
这些话当时听起来有些玄乎,我甚至还以为太爷病了在说胡话,现在想起来,这些话便是太爷思想的浓缩,他是多么希望能给我详细的阐述啊,而力不从心的暮年,只能用最简短的话将胸中的千言万语描述出来。

 

第六章:太爷的逝世
初一快放寒假了,有天父亲突然到学校找我,说太爷不行了,让我赶快回家。路上父亲说,太爷一直念叨着我。等我赶回家,看见家里很多人,太爷的床前也站满了人。太爷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脸色灰暗,我的心里止不住的难受。急步向前握住太爷的手,开始切脉,细若游丝,仍有滑数之象。我招呼父亲一起扶起太爷,給太爷喂了勺香油,然后使劲给太爷拍背。不一会儿,太爷悠悠地醒来。                  
随后,我开了一付二陈汤加上葶苈子、人参。太爷看过之后,微微地点了点头。我把药方给父亲去抓药。太爷喝药后气色看起来好了许多,可以下床了。全家人都放心了,但我的心情依然很沉重。太爷长期吸烟,肺里粘痰太多,累及心脏,再加上年龄的缘故,脏腑功能衰竭得厉害,情况很不好。而太爷却仿佛心情很好,喊我陪着他晒太阳。祖孙俩坐在场院里,太爷断断续续地给我讲中医。
太爷说他很遗憾不能将药物的炮制和针炙教给我了,许多的疑难杂症也没有机会带我看。最遗憾的是对生命的预测,这是祖传医术中的一部分,在农村一般对于晚期危重病人,医生都要告诉家人估计病人什么时候死亡,让家属做好准备,有些病人是外乡的,该提前回去,人死在家中比死在外乡好。由于我一直不相信这些东西,太爷也没有勉强让我学。所以为此深感遗憾。太爷告诉我,他将在正月初八去世,最近一个月不会有事的。
在以后的几天里,太爷食欲好了些,家里人都说是我用中药调理的结果,而我心中对“正月初八”一直放心不下,我不知道是该相信太爷,还是不该相信太爷。
春节后的初五初六两天,太爷精神依然很好,我就怀疑太爷对风水对四柱的研究,可太爷说他已经给我爸交代了他选好的安葬他的风水宝地,让我不要为他担心,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然后给我讲行医的注意事项:
“第一点:学医不可半途而废,要迎难而上!”
“医生救人,十个治好八九个就很不错了,治不好的情况有很多原因,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更不要因治好几例而骄傲自满。医生永远有解不开的难题,如果没有,那首先医生自己就可以永远不死。医生总会不断面临新的疾病,新的困扰,这是自然规律,同时也说明人身奥秘之无穷无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参透,不要放弃困难,要不断总结已取得的经验,为新的问题做准备,当问题错综复杂时,不要钻牛角尖,退一步从大处着眼,从阴阳入手,又会有一条新路……”
“第二点:治病一定要‘顺其性,养其真’!”
“‘顺其性’就是顺应各脏腑的特性,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当藏则藏,余则泻之,虚则补之,将脏腑调理到最佳功能状态。比如:肝病用柴胡、薄荷,都是顺应肝气升发条达的特性。纵然肝阳亢盛,镇肝泻肝的同时也要反作疏肝之药;肺病用麻黄和苦杏仁,也是顺应肺脏的宣发和肃降功能….”
“‘养其真’就是培养脏腑不足的精气,让脏腑能量充足,使其物质基础得到补给,脏腑功能自然也得到了修复。如肝病用当归,补肝之藏血;肾病用菟丝子,补肾之藏精;心病用枣仁,养心安神….”
“脏腑之真得养,脏腑之性得顺,其病不治自愈!!”
“第三点: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疾病,慢性病没有绝对的寒、热、虚、实,治病要寒热平调、攻补兼施,各不为过!”
“人体所生疾病,有外感有内伤,俗医诊病,皆称‘上火’,且具体到肺火、肝火、胃火等,却不知人体之火乃精微物质所化,如果人体五脏均无火,则冰寒地冻,生命早已衰竭。治火之法,当观人之整体,有上热下寒,也有下热上寒,有外热里寒,也有里热外寒,有一脏寒而它脏热,并非一味泻火,若能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用药寒热搭配,四两拨千斤,引导人体气机进行寒热对流,至稳至妥,邪去而正安。如若一味苦寒,中病仍进,邪气虽退,正气已伤。使原本有寒的脏腑雪上添霜,最终酿成顽疾。许多经典的名方如‘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无不体现寒热共调之精髓。”
“医者用药存乎一心,即辩寒热虚实之轻重比例!如胃病,有三分热七分寒,也有六分热四分寒,衡量各自比例,用药方能立竿见影;又如肾虚,有八分虚两分实,一味进补,可以导致经络郁塞,补而不通,反而上火,补中有通、有泻,则补而不滞,填而不松……”
“人道如医道!做人做事不可偏激!阳中喻阴,阴中含阳,此万物之本源,无纯阳亦无纯阴。明白这些道理后,行事就不会太过而又不及,用药不会过偏而又不足!!”
“这些道理深中有浅,浅而又深,各人理解均不相同。希望你能静心参悟人身之阴阳虚实、病机之阴阳虚实、医道之阴阳虚实、人道之阴阳虚实……”
“第四点:自行揣度细思量,不因他人忘阴阳!”
“医者论病治病,不要受病人和钱财困扰。病人如果能治病就不会请医生,既然请了医生,那医生就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病有新有旧,有轻有重,治疗重病慢性病如同抽丝剥茧,治疗外感如同驱贼荡寇。不同阶段,如何实施要仔细揣度,不可因病家心情急切而忘阴阳虚实之根本。外邪未尽,立用俊补,关门留寇,永留后患;淤血未尽而强行止血,留淤而化为徵积;肠毒未清而强用涩药,痢虽暂愈而后患无穷;不要因病家富贵而妄用补药,更病家贫穷而吝啬贵药。唯有自身心静泰然,方可明白做医生的意义和责任……”
“不可好大喜功,不可急功近利!”
太爷一边说我一边记,从字里行间,我深切感受到太爷对我的希望是何等之大。我只能一步一步的向前进,不能退缩!!
正月初八上午,太爷仍然很好,但下午太爷有些困了,想睡午觉,我便守在太爷身边看他入睡,太爷入睡得很安详。大约过了一小时,发现太爷呼吸慢慢微弱下来,切脉时脉细若绝,我立即叫来家里人,大家默默地看着太爷安详的离去,而太爷给我讲的行医准则便成了他的临终遗言。
清理太爷的遗物时,在太爷的枕头下面发现一个小木盒子,里面是一套太爷自制的放血治病用的针具,另外还有一本书,书名为《杂病临证效方》,是太爷的手抄本,书中记载了祖辈及太爷行医过程中疗效很好的处方及一些特殊治疗方法,我随手翻了翻,看到最后一页太爷用毛笔记载了桑叶治疗眼充血,通过多次验证特效,并注明此方为振字辈——振东所创(振东是我的小名),拿着这本沉甸甸的书,看着安详而去的太爷,我知道我的学医之路才刚刚开始……第七章:孤独的少年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太爷的去世给了我很大的打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不愿意与家人说话,太爷从小将我带大,给我灌输了很多中医的哲学思想,我的行为习惯无不异于同期少年,当他们在为玩电玩而逃学时,我却在静坐想着我的阴阳。化学老师讲水分子是由带正电的氢离子和带负电的氢氧根离子构成,而我想的是氢离子属阳,氢氧根离子属阴,水也是含阴阳的产物;讲到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时,我想的是阴阳离决水分子的死亡。同学之间的交流我没有兴趣,父母的关心让我总想起太爷,好在农村活路重,父母没有十分注意到我的精神变化,我成了孤独的少年。
没有太爷的继续教导,又要面对各种考试的压力,许多时候都想放弃,放弃学医,放弃读书。想到镇上轻工机械厂上班(该厂是家上市公司,工厂最初由一个铁匠铺发展起来,我姑爷爷是创始人,要想上班随时可以去)可我又不甘心,不甘心让太爷失望,想想太爷临终前的话——“学医不可半途而废,要迎难而上”。于是我成了学校最酷的学生,而我自己却认为是最孤独的学生。
物理老师讲到地球磁场,讲到南极和北极的磁极,讲到电磁感应,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太爷说过的话,万物都可以分阴阳,我想,地球的南北两极应该为对立的阴阳,而地磁场成了阴阳能量转化的途径,人生活在这个大的磁场中,人身是否被磁化?人身内是否也有小磁场?按照太爷说的天人相应,头为阳脚为阴,头脚之间是否有如地球南北两极般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场存在?没有人能够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我的直觉告诉我,借用太爷说的天人相应,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看到小磁针悬在线上永远指向南北方向,我就想到,人卧在床上,床的位置是否应该南北朝向才好!这样人休息时才能得到地磁场的能量补给?我的少年时期是大脑产生疑问最多的时期,我想我一定要考上大学,一定要解开我心中的所有疑团……
地理课上,老师讲到大海,讲海水是咸的。我想到了肾脏,肾脏主水,按照五行划分,咸味也属水。在野外春游看到崇山峻岭,我想到人体的骨骼,看到书上描述的长江、黄河,我便想到了人体的血脉,看到肥沃的大地,我想到人身体的肌肉……
太爷教的五行,让我在大自然中时时刻刻看到与人体五脏属性相同的万物。
春天躺在草地上,看着红红的太阳,想着人体跳动着的心脏;呼吸着清香的空气,便想到肺主气......
多么奇妙的世界,多么奇妙的人类......
我看到了天地的五脏……
一切正如太爷所说的——“平时多想想天、想想地、想想身边的万事万物,再想想五行、五脏,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五脏……”
太爷的话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指引着我从大的视角看世界,看人类,看自己…
有次上化学课,老师出了道比较复杂的化学题,大致内容是一种溶液中有几种阴阳离子,相互发生化学反应,告诉了其中几种离子的浓度,要计算某个阳离子的浓度。看到大家都在写化学方程式,苦苦思考,我却认为如此简单的问题,他们为何要搞复杂,阴阳是相对的,无论怎么反应,最终肯定溶液不带电,正负之和绝对为零,通过已知的数据加加减减就是结果了。我随口说出了结果,老师非常惊讶,她也正在列化学方程式。看我得出结果,问我如何算出来的,我没有讲阴阳五行,只是说溶液最终正负电荷相加绝对为零,用已知的数据加减就可以得到结果了。化学老师非常惊奇的看着我,也许我的一句话将她多年总结而自以为豪的解题方式给颠覆了,随即便非常激动向同学们介绍我的解题方法,而且有趣的是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许多老师认为是很难的题目都轻松解决了。
太爷说过“当问题错综复杂时,不要钻牛角尖,退一步从大处着眼,从阴阳入手,又会有一条新路!”朴实的话却让我的世界观时时发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也时时发生调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有远虑,得从大处着手,从阴阳五行入手,才能看到事物的整体发展趋势,太爷给我播种一种思想,而我收获到一种行为,一种思维的行为方式,当这种方式日久之后,便养成了一种思维习惯,习惯于用阴阳五行看世界。这种习惯与同年少年有些格格不入,他们猜不透我在想什么,但他们却又看到我想问题太简单,有时简单到只分好与坏……
我不知道这种性格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但我却坚定地相信,太爷的这种思想的播种一定能让我早日成为真正的中医,这种思想的播种也让我能轻轻松松的面对学习,结果便是我实现了对太爷的承诺。考取了全省最好的中医学校——湖北中医学院。
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同父亲一道来到太爷的坟前,给太爷烧了烧纸,放了挂鞭,告诉太爷他的重孙考上了大学,可以进行系统的学习中医了。
世间也应该分阴阳,我相信阴间的太爷一定能看到我交给他的第一份满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