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传染的前列腺炎:2011年金秋,与春天有约(18)——中澳教学的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8:43:27

2011年金秋,与春天有约(18)——中澳教学的比较

澳洲教学观摩记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生物教师   林祖荣(2011-11-09 22:19:25) 转载标签:

教育

分类: 边走边看

    外出学习考察,大概都会用比较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考察对象。在澳大利亚学习期间,我也一直试图寻找我们与澳大利亚在教学上的差异。

    如果仅将我校与我在澳期间所到的学校作比较,在硬件设备上我们不仅不处于劣势,而且在许多方面澳大利亚的学校都远不及我们。比如,就生物实验室来说,我们仅南校区就有七个实验室,分子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数码互动显微镜室等一应齐全,有200多台奥林巴斯双目显微镜可供4个班的学生同时使用……我在澳即使是到最好的学校也没有见到我们这样的实验设备与条件。他们有的学校所使用的显微镜简直让人觉得是老掉了牙。唯一觉得他们条件更好的是他们的教室中有更多的可以使用的电脑,学生大多每人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可使用。

    我觉得我们与澳学校教学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课程的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及评价等方面。

    澳大利亚学校及学生真正具有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性。特别是在高中阶段,澳大利亚学生的必修课程并不多,大多就是英文、数学等二、三门学科,其余均为选修的课程,即便是数学等必修学科,还有A、B、C等不同层次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面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学校教师可以自行决定选用的版本。专用教室固定,每个学生的选学的课程都各不相同,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课表,实行走班上课。在那里我们看到的实际上就是当初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时课程设置上的一幅蓝图,只是我们当初设定的改革目标一一落空了。我们的学校与学生在无情的高考面前彻底丧失了对课程的选择性(校本选修除外),以高中生物为例,选修2几乎完全成为废纸,全中国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使用的学校;选修1与选修3或者因为高考只考其一,另一模块被废弃,或者两个模块都考也使得课程从选修变成必修。学生没有任何对课程的选择余地。原本设计的多版本教材,使学校或地区具有更多的选择权,从而使选用的课程更符合自身的实际,使教材编写实现良性竞争,但实际是多版本不仅没有繁荣我们的教材,教材的使用反而被利益部门绑架,成为某些部门与人谋利的工具。

    重视技术类课程的开设是我们所看到的澳大利亚学校的共同特点。烹饪、木工、电子、戏剧等课程开设非常丰富,在我的感觉中,他们的这些课程与理化生等课程是同等重要的,而且有些课程直接影响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的职业取向。如果想要高中毕业后就工作,那么一般他们都会选择较多并且与自己志向的职业技术类课程。相比而言,我们的选修课程门类并不少,属于通用技术中的木工、电子等我见过我校学生的展品,其作品的精致程度也一点不比别人的差;我们的校本课程有好几十门可供学生选择,也比他们的多。但除通用技术中的课程外,其它校本选修课程我们只是每周一次,而且是安排在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尽管这些课程有些很受学生的欢迎,但很多课程学生似乎也只是为了学分而应付,其重视程度远不及澳大利亚学校的学生。仅从表面的认识来看,给我的感觉是,我们的很多课程浮在表面,不客气地说有些只是点缀,但人家的课程给人的感觉是很扎实地得到落实的。

    从课堂教学来看,澳大利亚学校的课堂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是,教学活动很简单,学生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比如,我在前面博文中记录过的,我所听的一节女子服装百年变迁的课,整节课就是学生从图书中依据服饰图记录描述每一个十年女子服饮下的特点。一节自然课,整节课就是学生分组讨论某地层在特定年代、特定地质事件的背景下发生的变化并作图。一节用显微镜观察黑藻细胞的课,就是教师演示加学生操作。我在澳期间听的所有课中,几乎没有见到教师用我们似乎非用不可的PPT,也没有见到他们有什么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更没有花里胡哨让人雾里看花般的表演,一节课往往就是一个活动,学生在课上非常轻松。用我们的观点来看,他们的课堂容量极小,放在国内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但人家的课学生的活动就是那么的充分,教师就是那么的从容不迫。我不能说他们的这种教学方法没有缺点,至少在知识的获取上他们是处于劣势的,他们的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一定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的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兴趣而不是考试的分数,他们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快乐的,这点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事实上,当初我国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意图也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师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要拿出几节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课,我相信一定会比人家的更漂亮,但如果是常态课,知识的灌输以及机械的讲、练又回到我们的课堂。

   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是澳大利亚学校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澳大利亚我们所参观的学校,无论在昆士兰、维多利亚还是新南威尔士,都有类似乎我们会考、高考类型的考试,而且对这些考试他们也都非常重视,但他们对过程性评价的落实是我们远不及的。他们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往往通过教师集体评议的方式进行,而这种集体评价的结果还需要通过统一考试来平衡。比如,如果某校教师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过程评价成绩与统一考试时的成绩(学校整体而不是学生个体)出现明显偏差,那么该校学生的成绩就必须作出校正,这样的机制保障了学校对学生的过程评价必须是认真客观公正的。也正是因为对过程评价的重视,促使他们的老师与学生不是把目光只盯在终端考试成绩上。相比而言,我们的教学也强调过程性评价,一度也倡导过成长纪录袋,但这种过程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居多,评定的随意性较大,其客观公正性不能得到保障,在升学、评优、评干等诸多方面最后起作用的还只是成绩,将过程评价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其实,中西方教学中的这些差异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当初我们的课程改革就是要向人家学习借鉴。可以说我们在澳大利亚看到的实际上就是我们新课程改革努力希望达到的。只是,我们的改革的诸多目标没有达成,教学的弊端更显突出。为什么国外常态的教学在我们的土壤中就不适应呢?原因当然有很多,值得专业人士作深入的研究,从一个普通教师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至少有以下的一些原因。

    深层的原因在于中澳社会文化的差异。在澳大利亚几乎每个导游都会说的二句话,其一是:在澳大利亚白领不会看不起蓝领,蓝领不会羡慕白领。白领与蓝领只是分工的不同以及职业是否适合自己。蓝领的工资并不比白领的低,比如下水道工,比许多白领的工资要高得多。这就使得学生不必一定去挤高考这顶桥,他们可以坦然地根据自己的理想与爱好,或做个面包师,或做下水道工。社会对于不同职业的平待对待,使得他们不会有职业选择的压力感,也就大大减轻了升学的压力。另一句话是:在澳大利亚,发财难,但要饿死更难。这是因为他们完善的税收与社会保障体系决定的。对于高收入者苛以重税,收入越高税赋越高,因此在澳大利亚很少有人去争做老板。做老板不仅意味着需要纳更多的税,而且澳大利亚的人力资源成本很高,也使得人们轻易当不起老板。澳大利亚完善的社会保障,使得即使是一个无业者,也可以通过社会补助生活得很好,除非自己希望过露宿街头生活,否则绝无可能有衣食之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不必通过读书而出人头地,家长更是以孩子的快乐幸福作为首要目标,不会为了分数而去强迫孩子学习。没有了家长与社会的压力,教师也就不会受到来自这些方面的压力,也才可能根据教育的要求而不是考试的目标去进行教育,学生才有可能自由健康地成长。

    直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评价的体制。在澳大利亚,也有统考,也有类似于我们高考的升学考试,如昆士兰的BP考试,也几乎是每个学校都会像我们谈高考似的谈到。如果某个学生以后想当个牙医或者律师什么的,也必须有很高的考试成绩,但这是学生个人志向所致,是以学生个体奋斗为主的,这种奋斗不会转化为学校的攀比行为,也不会成为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此外,他们的BP考试的可选择性很大,除少数必考科目外,其余都是选考的,有点类似于我国江苏的考试模式;更主要的是他们高校并不以BP为唯一录用指标,平时的评价占了很大的比例。相比我们尽管嘴上也主重视学生的平时评价,但这种评价几乎不会在高校落录取中起到任何的作用,因为它实在不具有客观公正性,也没有监督制约这种评价的环节。在我们这个国民普遍缺失诚信的国度里,学校的弄虚作假与社会相比有过之而无及,滋生腐败的肥浴沃土壤也使得凡带有主观评价的方面都不可避免地渗入了腐败。这样也就造成了,只有考试才是唯一相对公平的尺度能被社会所接受。这样的负面效应当然就是强化了考试分数的功能。如果考试的内容与方式在应试教学的方式下是有效的,那么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也就非常合理与必然了。

    此外,人数也是造成中外教学差异的一个因素。在澳大利亚有句话人们常说“好山好水好寂寞”。以我之见,好山好水不见得。澳大利亚没有高山,没有大的河流,好山好水绝不能与我国相比,但好寂寞是实实在在的。8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生活着2000万左右的人口,相当于一个北京。所以除了环海的城市外,其余地方极少能见到人。这不仅使他们学校的竞争压力小得多,而且使得他们学校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班容量就更小了,最多不会超过25人。像我国一些地区动辄一个年级几十个班,每班六、七十人的现象在他们看来几乎不可想象。由于人数少,学生占有的相对资源就更丰富,特别是课堂上,教师有机会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一个七、八十人的班级中如何进行实验?如何组织开展活动?我都想象不出来。教师除了选择讲为主的方式还能选择什么呢?当我强调教学方式的改革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时候,如果关注到班容量的现实,讲授法或许就是合情合理符合国情校情班情的选择了。

    我假想了一下,如果我们的老师到澳大利亚去从教课堂会是怎样?别的学校我不敢说,实验中学的老师一定不会不如他们。我们的教学设备不比他们差,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理念届并不落后,我们的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一点都不输人家,凭什么我们的教育效果不及人?我想我们缺少他们那样的社会环境,缺少他们那样的教育环境。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的师生很辛苦,但我们的许多付出不仅是无效的、低效的,有些甚至是负面的,我们收获的与付出的不成正比。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也是学校与教师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