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义区男科医院好:“一包就灵”让农民跨过“温饱线”是以个编造出来的瞎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19:52
“一包就灵”让农民跨过“温饱线”是以个编造出来的瞎话

止木网友为小岗村辩护,说:“大包干一搞,那时叫‘一包就灵’,小岗生产队却‘一年’,仅仅一两年时间,就把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寨这个典型也没有能够解决好的‘温饱线’给一举越过了”。因此,“一包就灵“成为中国农民短期跨过温饱线的灵丹妙药。

数学网友提醒止木网友,说了两点。一个是小岗村只是个个案,别人同样能举出一堆集体经济效益很好的个案。第二点认为可能与人口增长率降低有关,“这是不是和改革开放之后的‘只生一个好’有关系”。

贫道看了两个帖子,觉得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注意事实。

数学提醒止木网友的角度很对:小岗村是个个案,因此只能与个案相比。但数学没有仔细看止木的文章,止木是用个案对个案来讲的。他用了小岗村与大寨相比。说小岗村“一包就灵”比大寨的“改天换地”有效,能一年实现温饱。

问题在于,止木说的不是事实。比较人均粮食比较不合适,因为这里有人均耕地面积问题,还有耕地质量以及复种指数问题。大寨大队解放初期亩产133斤。到合作化完成后的1957年,总产达到13.3万公斤,亩产达到440斤,人均粮食981斤。陈永贵按照大寨精神改天换地后,即使是1963年的大灾年,总产依然达到21万公斤,亩产达到700斤,上缴12万公斤,人均粮食1200斤。这个时期国家并没有给大寨支援,因为学大寨是1964年。到文革前,大寨单产就超过1000斤,跨过长江。人均粮食2000斤。

小岗村与大寨农业条件是没办法比的。大寨大队人均耕地2.23亩,小岗村将近9亩,大寨大队复种指数为1,安徽地界应该在1.5左右。也就是小岗村是大寨人均资源的6倍。而且小岗村气候条件好,土地平整度高。最主要的是,1979年中国化肥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直至1978年,小岗村粮食亩产只有38斤,扣除种子,基本没收成。1979年粮食总产从上年的3.6万斤增加到13.2万斤,亩产不过139斤,同大寨大队解放初期的亩产接近。1979年小岗村人均粮食1100斤,比大寨1963年的1200斤还少。而且,确实如数学说的,1979年我国属于风调雨顺的一年,当年全国受灾和成灾面积,都是1978年和1980年的68%左右。

因此,止木网友的“仅仅一两年时间,就把连‘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寨这个典型也没有能够解决好的‘温饱线’给一举越过了”,听起来很气势,但不符合事实。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如果事实被透露后,还属于瞎话。

同时,数学说的“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人口增长放慢也不符合事实。实际上,中国人口增长速度下降是1970年开始的,一直到1979年,人口增长率,妇女生育率都大幅度下降。这是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数据:

年份 人口增长率 妇女生育率
1968 / 2.74% / 6.45%
1970 / 2.58% / 5.81%
1972 / 2.22% / 4.98%
1974 / 1.75% / 4.17%
1976 / 1.27% / 3.24%
1978 / 1.16% / 2.72%
1979 / 1.16% / 2.75%
1981 / 1.46% / 2.63%
1983 / 1.33% / 2.87%
1985 / 1.43% / 2.35%
1987 / 1.66% / 2.59%

显然,中国人口增长率下降是从1970年开始,在这20年中,1978年为最低点。也就是说,并不是1979年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有关原因,贫道在其他帖子中多次说明了。

那么,是不是存在止木说的,“仅仅一两年时间”,中国农民的“‘温饱线’给一举越过了”了呢?这就看看这个问题的角度和原则了。

比如一个人吃5个烧饼才能吃饱,吃到4个的时候还觉得肚子空,吃到4个半也觉得不够,吃到4又四分之三呢?可能觉得还欠那么一口。把第五个烧饼最后一口,也就是那四分之一块烧饼塞到嘴里,于是“一举越过温饱线”。如果你坚持说,到吃四又四分之三个烧饼的时候,还算饥饿状态,或者吃四个半的时候,那叫饥寒交迫,这谁也没办法。因为毕竟吃5个才算吃饱嘛。不过,把最后一口烧饼填到嘴里,拍拍身上的烧饼屑,说前面四又四分之三的烧饼吃了没用,是笑话上描绘的道理,是傻道理。如果止木非要把中国笑话中的道理作为判断标准,那就继续坚持吧。

农村包产到户完成是1983年,1982年60%的生产队试行了包产到户,但1981年还是集体经济为主体,那么下面是中国人均粮食和油料热量以1985年为100%,各个阶段的数据:

1948-1949 : 66% (大约3个烧饼)
1952-1970 : 80% (大约4个烧饼)
1970-1975 : 85% (大约4.25个烧饼)
1975-1980 : 90% (大约4.5个烧饼)
1980-1981 : 94% (大约4.7个烧饼)
1982-1985 : 100% (大约5个烧饼)

这是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实际数据换算出来的。用粮食产量除以人口与这个数据基本一致。实际上,中国粮食产量从1970年到1981年年均增长2.6%,改革后一直到1995年无非增长2.4%。此后只有0.5%。中国粮食增长最快是1970年到1980年,人口增长放慢幅度最大是1970年到1979年。这是中国人“一举越过温饱线”的根本原因。

也许止木或者其他右派还会有话:温饱者,除了饱还有温呢。改革后80年代前期,农民收入确实增加很快呀。

贫道就告诉,如果产量增加幅度已经确定,不是很高,起码与改革前差不多,但收入增长很快。为什么呢?只能是物价上升了。我国1979年开始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到1985年加上市场自销部分大约翻了一番,这是农民收入提高的基本因素。如果还认为这不对,那贫道就给你们一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的数字:

1978-1980 : 19.8%
1980-1985 : 15.8%

也就是改革前竟然比改革后农民收入增长得还快。

韭菜网友总是说贫道只喜欢说数字。那是贫道知道,没数字就可以胡说八道了。只要不管事实如何,当然韭菜能在这里天天当主角了。
 确实是编出来的瞎话,如果真的一包就灵,那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就成了真理了。其实这样讲话的人恰恰是一贯正确的一伙。 我的态度是明确的,认为包干不行,集体经营目前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当今中国农业最好的办法是“国营+包干”,不想继续包干的人,把土地给国家,国家给安排就业或养老。国家拿土地搞国营农场,财政进行定额补贴,吸纳城乡所有多余劳动力,因为,农村的活是干不完的,农产品永远不会过剩!
在人民公社后期,我国人民有衣穿,有饭吃,总体上实现了温饱========================================================================早已塌了“谎架”的谎言,[ 鑫森 ]居然还在说



[ 鑫森 ]转文:《1982年:人民公社因何解体》。时至今日,此文中所说的事实,已尽被证实为谎言。

——首先,关于人民公社的解体。人民公社的解体,决不是如[ 鑫森 ]说的“自行瓦解”,而是人为的,甚至,有好多地方还是在个别人强制中解散的。关于这一强制情况,在近二三十年的南街、周庄、兴十四村、宝山村等数千个村的有关报道中,都有明确证明。并且,只要你随意而客观地调查任何一个农村,都会有人给你回忆当今人为解散人民公社的情况。

——其次,关于大包干后的增产10倍。[ 鑫森 ]所说增产10倍,大概就是指小岗村。哈哈,随着岁月的流驶,历史的真实正在“大白于天下”:所谓小岗那些惊人增产,不过是弄虚作假“统计手法”下的“成就”;不错,小岗包产当年,是有点增产,不过是因为那一年“风调雨顺”罢了。眼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小岗,一年跳出温饱线,至今难进小康门;并且,全国的大包干,带来全国性没完没了的“三农”问题,如,对土地掠夺式生产,如,对相关资源的不可遏制的破坏,如,人心的散乱,社会主义信仰的丧失、党的凝聚力的大大降低……等等。

而与之相反,近三十年来,那些坚决抵制“大包干”,坚持走集体道路的村社,——全国有数千个,无一例外地共同富裕起来,并且,没有后遗症。孰好孰孬,历史已经判明。

——再次,关于“人民公社制度迅速地土崩瓦解”。这里重复地说——这显然又是谎言,[ 鑫森 ]要是去了解一下,那时不时派出工作者,在全国反复动员,提醒“要防止四人帮余党破坏大包干”……等情况,正视至今全国还有数千个村社,顶住压力,坚持集体的情况……[ 鑫森 ]大概就不敢轻言“人民公社制度迅速地土崩瓦解”了!

——还有,关于——[鑫森]的“公社制度极大地遏制了家庭的权利、观念和传统,而以抽象的集体利益取代了以家庭为表现方式的个人利益”。这里,我要请[鑫森],不要侈谈什么“权利,家庭的个人利益……”了。实践已给出答案,你们的瓦解集体、分散了群众,不过是制造一个一个单个劳动者,好给你们打工,好让你们剥削其剩余劳动。请看全国的“满天飞”的打工仔吧!

谎言复谎言!——早已散了“谎架”的谎言,[ 鑫森 ]居然还在说。

鑫森:1982年:人民公社因何解体
[ 鑫森 ] 于2009-01-17 11:55:27 


解体 1982年第一天里发生的事情真是令人百感交集。党的中央委员会再一次颁布关于农村的新的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而中国共产党治国30余年,还从来没有在哪一个文件中承认这两个东西是“社会主义”的。现在有了这个文件,“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地位终于上升至历史的最高点。共产党作出这种认可是在1982年1月1日,距浙江永嘉的第一次“包产到户”约为26年,距安徽小岗的第一次“包干到户”为3年。

事实上,结论在一个月前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已经产生。河南、甘肃、贵州、山东四个省曾经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现在居然英雄般地在会上介绍他们的“包产到户”如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研究中国农村历史的专家们都倾向于认为,1982年是人民公社制度垮台的“转折点”,其主要的依据即是1月1日颁布的这个文件。

减产 在中国农村的改革史上,1982年应当被视为“包干到户”的一年。在这一年以及以后一段时间里面,八亿农民所做的事情,不过是重复了小岗村18户农民在1978年12月那个夜晚的所作所为。

一种旧制度迅速地土崩瓦解,这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曾经反复出现。但是在当代共产党人执政史中,这还是首开纪录。毫无疑问,公社制度极大地遏制了家庭的权利、观念和传统,而以抽象的集体利益取代了以家庭为表现方式的个人利益。

这一制度开创之初,流弊即生。农户被编入集体的行列,其劳作大部出于被动,即便有主动肯干者,也不会因此而有更多的报酬。按照当时的宣传,我们的国家是自1966年至1976年连续11年获得了大丰收的。但是,这一切并不符合事实。实际上在人民公社建立以后的20年间,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乃呈下降趋势。比如每个农业人口每年所生产的粮食减少了22公斤,棉花减少了0.05公斤,食用油减少了0.8公斤。

“自留地” 党的领导人部分地意识到家庭的能力,所以对农户采取了某些宽容的方针,其中之一为“自留地”的设立。

  就局部地区来说,农家“自留地”上的粮食产量竟然10倍于公社的收获。副部长说,因为农民在自留地里改造土壤,广施肥料。然而这件事情的戏剧性还在另外的地方。“第二年”,副部长接着说,“在农家把‘自留地’的土壤改造好之后,集体便将其收回,而将另外一些盐碱地分给社员用作‘自留地’。”结果是这些盐碱地再次被农家改造为良田,集体收回的良田则令人懊丧地再度沦为劣地。“为什么社员‘自留地’的庄稼普遍地比集体地的庄稼长得好呢?”此中道理其实再简单不过:农业劳动不仅仅是体力的付出,也是心灵和智慧的付出。(摘自《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