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医院骨科专家门诊:[宗教民俗]中国古代礼仪--冠礼,笄礼,婚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3:04:59

冠礼,笄礼

冠礼就是在男子十五到二十岁之间举行的为他束发簪缨,加冠服的仪式,以此宣告他获得了成人的资格。同时,庄重的仪式,冠服的三加也向冠者展示了华夏的形象,从而树立了他对华夏的理解与对华夏的归属感。我们认为,人所以为人者,礼义也。而礼义对于孩子是有外达内的过程,从而,由加冠而服备,由衣冠整而容体正,由容体正而颜色齐、辞令顺,然后才能礼仪备,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这便是自小而大的修为过程。所以今人视衣冠为小事,而古人却每于细微处见精神——如此,乃能为礼仪之邦啊。综合礼记,冠礼之后,乃开始学礼,可以衣裘帛(也就是穿华美的服装,小孩怕他们败坏,所以是不准穿的),可以与人行礼(孩子行礼是根从大人的,没有自己意义),可以与人交往,接见乡党,直至继承宗庙,拜见国君……从这点上说,冠礼意味着学礼行礼的开始,意味着冠者从此进入了人生的礼仪。

———————————————————————————————————— 一、冠服:天子冠礼:周礼,公冠篇言:公冠礼四加,天子亦四加。五礼精义曰天子五加衮冕。汉天子四加,魏乃以天子至尊无加进之礼,故一加衮冕。唐明皆一加。汉顺帝初加缁布进贤,再加爵弁武弁,三加通天冠。东晋用冕帻。北齐先着空顶帻,次介帻绛纱袍,次衮冕。唐初着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绛纱袍,次加衮冕服。明朝先服空顶帻绛纱袍,次加衮冕服。皇太子冠礼:家语以为四加。魏再加。宋一加。北齐再加。隋复三加。唐宋明三加。北齐空顶帻公服加进贤三梁冠,再加远游冠。隋空顶帻远游冠,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唐初服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宝饰采衣,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十八梁,三加衮冕。民超一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亲王冠礼:皆三加唯刘宋一加。魏初加皮弁,次长冠,次进贤冠。唐初服双童髻,初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绯罗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明朝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品官冠礼:唐一品至五品初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品以上进贤冠三梁缨青緌(rui2)导,四品五品两梁,六品以下一梁,三加冕,一品衮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絺冕,五品元冕,六品以下用爵弁。宋同唐。明则初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加爵弁。

士庶冠礼:仪礼冠服:

1、冠者初服:采衣、紒。采衣,大概深衣制,采缘(据深衣,太父母、父母皆在,纯缋,即此意也。)一说,朱红色缘。梳双丫髻,用带系起。

2、冠者加冠前:缁纚、笄。纚黑色,宽终幅(古制布幅二尺二寸,约今50厘米),长六尺。笄长尺二寸。

3、冠者一加:玄端。根据父亲身份,用玄裳、黄裳或杂裳。缁带、爵鞸。冠缁布冠,用缺项固定,加青组缨。用黑屦,青色絇(鞋头装饰,有空可串鞋带)繶(鞋底边饰)纯(鞋口边饰),边饰半寸。

4、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积(素衣、素裳),用白缁布为之。素鞸、缁带。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屦,缁絇繶纯,边饰半寸。

5、冠者三加:爵弁服。丝制玄衣,纁(浅红)裳,缁带,韎鞈(赤黄色蔽膝)。爵弁外玄里红,加笄,加缁色纁边的纮。纁屦,黑絇繶纯,边饰半寸。

《开元礼》、新旧《唐书》、《宋史》的礼仪志皆不载庶人冠礼,唯《宋史》舆服志有朱子定冠礼之证。然则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贤,其渊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后代尊之:

1、童子服:双丫髻,也叫总角,这是最普遍的儿童发式,一般绘作左右两个发髻,但也有认为是将发髻做成两个环,发髻用朱红色锦绦扎系,这叫紒。童发式还有“鹁角”: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前发下垂至额,两侧头发编成辫,下垂。宋代还有童子剃发只留钱大,偏于左侧,叫“偏顶”;还有留在顶前,束以彩缯,名“鹁角”。穿四衩衫,显然这是便于活动,与童子不裘裳、不帛襦袴是相同的。童子衣一般叫采衣,该用缁布为衣,而饰以锦缘,锦一般用朱红。一说,童子衣不加腰带,但在两襟有带子系束,但明代是用带子的。采履,但明代有用白鞋。

2、初加缁布冠、深衣、大带、纳履,见《朱子家礼中的深衣详考》。宋代,好以幅巾代缁布冠。

3、再加帽子、皂衫、革带、系鞋。帽子为纱帽,或绉纱帽。宋史-舆服志说:士大夫尝好帽以乌纱,衫以皂罗,角带,系鞋,皂衫大概为直裰一类。明代用襕衫。襕衫唐代出现,以当时衣率通裁,由于古代布幅较窄,故而衣前后正中皆有缝合线,唯这类衣服于下摆处加一幅布作缘或者在膝部加一幅作装饰,像是用一条布拦断,故而称为襕。襕衫多圆领。宋史上说,襕衫用白细布,腰间有襞积。明代则所谓帽子的,用巾。也有说明代用对襟衫的(类似背子的,合领或直领),但没有图画为佐证,待考。鞋,说到系,可能是与深衣配套的黑履。

4、三加幞头、公服、革带、纳靴(四库版家礼上说用庶人用襕衫、革带,但参考《宋史》,品官自有平冕为三加,则庶人应准以公服进之)。幞头又名折上巾,有漆、纱二种,宋明公服同之,较有棱角,展脚各长一尺二寸。公服用贮纱或纱罗绢,袖长回肘,袖宽三尺(约合今一米二)。明代公服有摆,从戏曲书上看应当是连在后片上,然后在后边左右有系绳辅助固定,想来摆应当是加了衬的吧。宋代公服下摆处也有襕。革带,有的在身后左右有两块长出来的带子,叫抹布。也有执笏的。

二、仪程:

1、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父母无期丧,则可行冠礼。

2、前期三日主人告于祠堂,这里主人当为冠者祖父辈的宗子,如不行,则请冠者父辈的宗子,实在不行,则父亲主持,如果冠者是已孤的宗子,则自为主人。

3、戒宾:择朋友贤而有礼者一人。主人深衣诣其门,啜茶,一番谦逊,宾从命。如果地远,可以具书派亲戚做使者去请,宾同意后复书。

4、前一日具书宿宾。

5、陈设:设盥帨于厅事如祠堂之仪,以搭帷幄于厅事东北。若厅事无两阶,则画出来。

6、当天天初亮,设冠服。三加的服装按照一加再加三加,依次由南向北放到帷幄中的桌子上,领子朝东,在北面再放置盏盘。冠帽则各以一盘盛之,蒙以帕,以桌子陈于西阶下。长子则布席于阼阶上之东少北,西向;众子则少西,南向。宗子自冠则如长子之席,少南。主人以下盛服就位。主人阼阶下,少东,西向。子弟亲戚童仆在其后,重行西向北上。择子弟亲戚习礼者一人为傧立于门外西向,将冠者童子装在房中,南向。若非宗子之子则其父立于主人之右,尊则少进,卑则少退。宗子自冠则服如将冠者,而就主人之位。宾至,主人迎入升堂。宾择其子弟亲戚习礼者为赞。宾盛服至门外,东向立。赞者在右,少退。傧者入告主人,主人出门左,西向再拜。宾答拜主人。揖赞者,赞者报揖主人,遂揖而行。宾赞从之入门,分庭而行,揖让而至阶,又揖让而升。主人由阼阶,先升,少东西向。宾由西阶继升,少西东向。赞者盥帨,由西阶升,立于房中,西向。摈者筵于东序,少北西向。将冠者出房,南向。若非宗子之子,则其父从出迎宾入,从主人,后宾而升,立于主人之右,如前。

7、三加:宾揖将冠者,将冠者出房立于席右,向席。赞者取栉,置于席左,兴,立于将冠者之左。宾揖将冠者,即席西向跪。赞者即席如其向跪,进为之栉,合紒,施掠。宾降,主人亦降,宾盥毕,主人揖,升复位。执事者以冠巾盘进,宾降一等受冠笄,执之正容,诣将冠者前,向之祝曰:“吉月令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以介毕福。”乃跪加之。赞者以巾跪进,宾受,加之,兴,复位,揖。冠者适房,释童子服,服深衣,加大带,纳履出房,正容南向,立良久。若宗子自冠,则宾揖之就席,宾降盥毕,主人不降。宾揖。冠者即席,跪。执事者以帽子盘进,宾降二等受之,执以诣冠者前,祝之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谨尔威仪,淑顺尔德,眉寿永年,享受胡福。”乃跪加之,兴,复位,揖。冠者适房,释深衣,服皂衫革带,系鞋,出房立。三加幞头,公服革带,纳靴执笏。若无官,襕衫,纳靴。礼如上,惟执事者以幞头盘进,宾降没阶受之,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赞者彻帽,宾乃加幞头。执事者受帽,彻栉入于房。

8、醮子:若为长子,则宾者改席于堂中间少西,南向。众子则仍故席。赞者酌酒于房中,出房立于冠者之左。宾揖,冠者就席右,南向。乃取酒诣席前北向祝之曰:“旨酒既清,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冠者再拜,升席,南向,受盏。宾复位,东向答拜。冠者进席前,跪祭酒,兴,就席末,跪,啐酒,兴,降席,授赞者盏,南向再拜。宾东向答拜。冠者遂拜赞者。赞者在宾左,东向少退答拜。

9、字冠者:宾降阶东向。主人降阶西向。冠者降自西阶,少东,南向。宾字之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父。”仲叔季唯所。冠者对曰:“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祗来。”宾或别作辞,命以字之之意亦可。

10、宾请退。主人请礼宾,宾出就次。

11、主人以冠者见于祠堂。若冠者私室有曾祖、祖以下祠堂,则各因其宗子而见;自为继曾祖以下之宗则自见。

12、冠者见于尊长:父母堂中南面坐,诸叔父兄在东序,诸叔父南向,诸兄西向,诸妇女在西序,诸叔母姑南向,诸姊嫂东向。冠者北向拜父母,父母为之起。同居有尊者,则父母以冠者诣其室拜之,尊长为之起。还就东西序,每列再拜应答,拜者答拜。若非宗子之子,则先见宗子及诸尊于父者于堂,乃就私室见于父母及余亲。 若宗子自冠,有母则见于母如仪,族人宗之者皆来见于堂上,宗子西向拜其尊长,每列再拜,受卑幼者拜。

13、礼宾:主人以酒馔延宾,及宾赞者。酬之以币而拜谢之。币多少随宜,宾赞有差。

14、冠者遂出见于乡先生及父之执友。冠者拜,先生执友皆答拜。若有诲之,则对如对宾之辞,且拜之,先生执友不答拜。

三、要义与沿革:自仪礼有成文,历代汉政权、汉化政权皆有礼仪行之,泽被殊俗,至今,韩国、日本,犹存遗意。冠礼之核心乃为冠者加冠,示成人也,为冠者醮酒,示行礼也。仪礼,缁布冠、玄端为成人燕居之服;皮弁、素积为朝会天子之服;爵弁、爵鞸为祭祀之服。一如宋代,深衣为通用礼服;皂衫为处士服,襕衫为进士服,表冠者之进学;公服为官服,示以学而优则仕……仪礼士冠礼曰:“无大夫冠礼……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可谓振聋发聩,惜后世未能继承……另外,由于古人删繁就简或趋于世俗,冠礼往往不确,有婚前匆匆加毕者,有两加而尽者,有三加用四方平定巾、襕衫者,亦有为诸子集体冠礼者……明代冠礼颇盛,有以学业为据者,故有弟已加冠,而兄犹总角者。明代庶人冠礼虽无网巾,但明代成年皆网巾,此与童子区别。明代有字学,专为冠礼取字用。至满清剃发后,犹有冠礼者——呜呼!三加之后便是剃头之始;礼仪之始,卒成衣冠之终……不知其详也。

——————————————————————————————————

附笄礼:女子许嫁,或年十五,虽未许嫁亦笄。母为主,若女子父亲为宗子,或虽非宗子而与宗子不同居,则在中堂举行笄礼;若非宗子而与宗子同居,则在私室举行。其礼仪与冠礼基本一样。只是宾要选姻亲之贤达知礼的妇人,且不需要赞者。服装历来缺少资料,唯朱子家礼中说用背子冠笄,不知是否也有三加,存疑。

婚礼

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也。所以古代的婚姻不是对夫妻双方负责,而是对夫妻,尤其丈夫的家族负责。故而按照古代的原则,好媳妇的标准不是与丈夫卿卿我我,而是在于和公婆搞好关系,表现在婚礼中,就是婚礼要以庙见为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冠服:天子昏礼:周冕,后服首饰袆衣。晋衮冕。北齐服绣衣带绶佩。隋衮冕服,后首饰袆衣。唐衮冕,合卺服通天冠绛纱袍,后首饰袆衣,表谢则展衣,庙见则钿钗礼衣。宋皆通天冠绛纱袍,后服花钗十二树九龙四凤冠,袆衣。明朝衮冕,同牢服通天冠绛纱袍,后首饰以九龙四凤冠大小花各十二树,并两博鬓宝钿十二,服用袆衣,表谢则展衣,受朝贺则首饰袆衣。皇太子昏礼:隋服衮冕九章,妃首饰花钗九树服用褕翟衣。唐衮冕九章,妃服揄翟衣,首饰花钗九树。宋衮冕执圭,妃同唐制。明朝衮冕九章。亲王昏礼:唐代,亲王服衮冕,妃用花钗揄翟,衣纁袡。宋代皇子纳妇,服九旒冕,妇人服揄翟,衣花钗首饰。明代亲王纳妇,衮冕九章,妃服翟衣,冠九翚四凤冠,花钗九树两博鬓九钿。公主下嫁:汉公主大手髻,簪珥,服纯缥(piao1,淡青色丝织物)上下,若长公主,首服加步摇。魏公主大手髻,七钿(草字头+敉)髻,簪珥,长公主得加步摇,其服以文绣。齐公主大手髻,绣衣裳,黄绶,长公主则紫绶,唐公主花钗揄翟衣纁袡。宋公主首饰花九树,服揄翟。明公主服九翚四凤冠,揄翟衣。

品官昏礼:仪礼大夫以上冕服纁裳,士爵弁纁裳缁衪,女纯衣纁袡,妇见舅姑则纚笄宵衣。唐品官皆用本职冕服,一品衮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绣冕,五品玄冕,妇服花钗翟衣,一品花钗九树翟九等,二品花钗八树翟八等,三品花钗七树翟七等,四品六树六等,五品五树五等,六品一下花钗大袖之服,品官子娶妇,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其嫡子假四品冕服,五品以下九品以上,假爵弁,妇服花钗大袖,女嫁亦同。宋品官娶妇与唐同。明朝各用本职朝服,妇服花钗翟衣,各随夫之本品。三品以上子婚,假五品服,五品以上假七品,六品以下假八品。

庶人昏礼:仪礼,爵弁,士妻始嫁,襌黼于领上(黼领)。唐制,庶人昏礼假以绛公服,嫁女则花钗连裳,青质,以青衣革带袜履。宋假幞头公服或皂衫衣,折上巾,妇服花钗大袖。明朝服常服或假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

二、古代倡导的婚礼仪程:(以朱子家礼为例,行间对照仪礼。)议婚:男子十六至三十,女子十四至二十,本人及主婚者无期以上丧的,乃可成婚。先使媒人往来通信,待女嫁许之,然后纳采。纳采:主人具书,清早告于祠堂。使子弟为使者至女家,女家主人盛服出见,献茶,然后谦让一番。女家主人以来书告于祠堂,复书。使者复命,主人复告于祠堂。纳币(仪礼有问名、纳吉,已经简化):币是丝织品,这里用色绘的,少不过两,多不踰十,用钗钏、羊酒、果实之类也可。具书,遣使,女家主人受书,复书,礼宾,使者复命,同上但不必告庙。亲迎:前一日,女家来铺房。当天早晨,男家陈设桌椅。女家在门外设次。天初昏,新郎盛服。主人告于祠堂,醮子(赞者斟酒于案上,新郎再拜受盏,跪祭酒,起身,啐酒)。命之曰:往婴尔相,承我宗事(若非宗子,只能说乘我家事),勉率以敬,若则有常。新郎答曰:诺,唯恐不堪,不敢忘命。新郎乘马出,至女家,在次等候。女家告于祠堂(若非宗子之女,则由宗子告于祠堂),然后醮女,父起命之曰:敬之戒之,夙夜无违尔舅姑之命。母送至西阶上,为之整冠敛帔,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尔闺门之礼。诸母、姑、嫂、姊送至于中门之内,为之整裙衫,申之以父母之命曰:既呢听尔父母之言,夙夜无愆。女家主人迎新郎于门外,揖让以入。新郎执雁,至于厅事,升自西阶,北向跪,置雁于地,主人侍者受之。新郎再拜,主人不用答拜。(若女子的父亲不是宗子,则主人应有宗子来作,父亲立于妻右。)姆(一般是女子的乳母或由老而无夫老而无子的妇女担任)奉女出中门,新郎向她作揖,然后由西阶降,主人不降。于是新郎出,新娘从之,新郎举起轿帘,姆辞让,女登车。(在仪礼中是登车,新郎要为新娘惠绥,那是非常浪漫的一刻,在汉代乐府中每为妇人思念。)新郎乘马先于新娘的车回家。立于厅事,待新娘下车,揖之,引导入门。新娘从者布新郎的席于东方,新郎从者布新娘的席于西方,新郎在新娘从者的侍奉下盥手,新娘在新郎从者的侍奉下盥手。然后新郎揖新娘,入席,新娘拜,新郎答拜。新郎揖新娘,就坐,新郎在东,新娘在西。从者斟酒设馔,新娘祭酒,举肴,又斟酒。新郎揖新娘,举饮不祭,不用肴,取卺(小瓠一分为二)分置,于新娘面前斟酒,揖新娘,举饮不祭,不用肴。新郎出就他室,姆与妇留房中,撤馔于室外,新郎从者吃完新娘的剩余,新娘从者吃完新郎的剩余。然后新郎复入,脱去盛服,从者把蜡烛拿出。主人礼宾:在新人行礼的同时,男家主人招待客人。男宾在外厅,女宾在中堂。妇见舅姑:第二日清晨,媳妇盛服,公公婆婆坐于堂上,公在东,婆在西。媳妇先进于东阶下北面拜公公,然后奠执币于桌上,再降下,拜。然后至西阶下拜婆婆,并升阶奠执币,然后降阶下,拜。然后公婆礼妇,如同父母醮女一样。然后媳妇见尊长,尊于公婆者则如见公婆之礼,但无执,小姑小郎则相拜。如果是嫡长子之妇,则要妇家盛馔酒浆,为公婆进酒侍食。然后公婆礼妇,礼毕,公婆降自西阶,媳妇降自阼阶——这一各细节象征着媳妇成为这个家庭的新主妇了。庙见:婚后第三日,主人以妇见于祠堂。(确切说,这时候才算正式成为家中的媳妇。)婿见妇之父母:庙见第二天,婿见妇父母,并见妇党诸亲,妇家礼婿如常仪。当然,世俗的婚礼往往不同。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不庆贺。而从汉代开始,宴会也成了婚礼的一项,甚至连闹房也已经出现。故而,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也许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的仪式了。根据周礼的理想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理想的婚礼中,妇女的衣着是黑色红边的,而世俗婚礼则一概尚红,这一好尚也起自汉代……但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传统的偏好与对世俗的宽容,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场。为了重温作为理想的周礼,这里特别提一下其中的服饰:

仪礼士昏礼:一、纳采、纳吉、纳征、请期:女家主人、男家使者,玄端。二、亲迎礼: 1、主人(新郎):爵弁、纁裳缁衪。即浅黑色衣,浅红色裳,裳下缘黑边。 2、女(新娘):戴假发,纯衣纁袡,即黑色丝绸深衣,边缘用浅红色。一说,袡为女用蔽膝,但观袆衣,此说不足信。 3、新郎从者、新娘父亲:玄端。 4、新娘从者:玄色丝深衣,有黻纹。披肩,纚、笄。 5、姆,五十多岁妇人,相当今伴娘?宵衣:黑色深衣,一说领子用绡制。纚、笄。三、次日见舅姑:妇纚、笄,宵衣——这是士妻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