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无痛人流手术价钱:佛国之旅(四部连载)第四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40:13
  • 汇聚天涯热门小说
  • 手机看帖 wap.tianya.cn
  • 闲闲书话』佛国之旅(四部连载)第四部
    作者:余志鸿 提交日期:2006-10-7 18:02:00 访问:932 回复:31 佛国之旅
        
        余志鸿 杜建平
        
        总 纲
        
        戏说西游,调侃人生。
        缘起证空,释厄渡人。
        
        人佛一性,爱恨同根。
        真空妙有,极乐同登。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烦恼菩提,恨苦修行。
        
        不敢有为,不敢无为。
        有欲根善,无欲器成。
        
        博思广闻,智慧绝伦。
        和光同尘,是非不生。
        
        大慈大悲,众生平等。
        佛法非法,利益众生。
        
        稀有世尊,道以密成。
        不忍不辱,至乐无乐。
        
      第四部 如来佛顺逆分明
      
      1. 八戒西天辞恩师 九天佛祖传心经
      2. 近在咫尺似天涯 相识才知西天途
      3. 五浊恶世是炼狱 恨苦堪修大慈悲
      4. 西天路遥经难取 东天浮屠有真经
      5. 熟嘴和尚逞口舌 撞头化缘称齐天
      6. 一行分明有三众 四目惟独少一人
      7. 八戒摆耳且伸嘴 婆婆乱跄又乱跌
      8. 恶言馕糠撞饿鬼 善嘱请再进一筋
      9. 莫道西行入苦海 胆敢勇往不回头
      10.恒河沙数佛世界 阿弥陀佛是释尊
      11.我佛如来有肉眼 法身化像有还无
      12.恒顺众生无所喜 佛法无边何堪忧
      
      
      
      
      1.八戒西天辞恩师 九天佛祖传《心经》
      
      【原著解读】《第十九回 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续):
      【原文】三众进西路途,有个月平稳。
      
      
      【赏析】自从离开高老庄后,唐僧一行三人,持续西行,已经走了个把月,距离高老庄,肯定有很远的路了。
      
      【原文】行过了乌斯藏界,猛抬头,见一座高山。
      
      三藏停鞭勒马,道:“悟空、悟能,前面山高,须索仔细,仔细。”
      
      八戒道:“没事。这山唤做浮屠山。山中有一个乌巢禅师在此修行。老猪也曾会他。”
      
      【赏析】“浮屠”一词,在佛经中的出现率很高,也正有“胜造七级浮屠”之说。七级浮屠,即七层高的佛塔。
      
      佛,梵文 Buddha ,是佛陀的简称,是指证悟宇宙真理,解脱一切烦恼的人。
      
      佛陀,中文又译为“浮陀”、“浮屠”、“浮图”。浮屠山,亦即佛陀山,是一个响当当的名称。
      
      请留意“老猪也曾会他”一句。这表明,“乌巢禅师”与猪八戒,是早就相识的熟人。
      
      这不得不令我们顿生悬念:高老庄离此“有个月平稳”的路程,老猪是怎么会的他?两者会过以后的关系又如何?
      
      【原文】三藏道:“他有些甚么勾当?”
      
      【赏析】听听唐僧的口气:“甚么勾当”。不是自视很高的人,会如此讲话吗?
      
      在浮屠山上修行的是什么人?自然是佛陀,亦即所谓已经成佛的人。
      
      唐僧自视为“高僧”,早已习惯了人们尊他为“圣僧”,大概早把自己看成为天生的佛种甚至是佛陀了,居然反问在“佛陀山”上修行的人“有些甚么勾当”!
      
      何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到底有几分道行?就在你的徒弟孙悟空的眼中,你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货色?——凡胎俗骨一个!如果不是那个紧箍咒保佑着你,你早已成为齐天大圣金箍棒下的肉酱,哪能活到今朝?
      
      当唐僧第一次使用紧箍咒时,就差点命丧齐天大圣之手。《西游记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这样写道:三藏见他戴上帽子,就不吃干粮,却默默的念那紧箍咒一遍。行者叫道:“头痛,头痛!”那师父不住的又念了几遍,把个行者痛得打滚,抓破了嵌金的花帽。三藏又恐怕扯断金箍,住了口不念。不念时,他就不痛了。伸手去头上摸摸,似一条金线儿模样,紧紧的勒在上面,取不下,揪不断,已此生了根了。他就耳里取出针儿来,插入箍里,往外乱捎。三藏又恐怕他捎断了,口中又念起来。他依旧生痛,痛得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那师父见他这等,又不忍不舍,复住了口,他的头又不痛了。行者道:“我这头,原来是师父咒我的。”三藏道:“我念得是紧箍经,何曾咒你?”行者道:“你再念念看。”三藏真个又念,行者真个又痛,只教:“莫念,莫念!念动我就痛了!这是怎么说?”三藏道:“你今番可听我教诲了?”行者道:“听教了!”“你再可无礼了?”行者道:“不敢了!”
      
      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只教:“师父!我晓得了!再莫念,再莫念!”三藏道:“你怎么欺心,就敢打我?”行者道:“我不曾敢打,我问师父,你这法儿是谁教你的?”三藏道:“是适间一个老母传授我的。”行者大怒道:“不消讲了!这个老母,坐定是那个观世音!他怎么那等害我!等我上南海打他去!”三藏道:“此法既是他授与我,他必然先晓得了。你若寻他,他念起来,你却不是死了?”行者见说得有理,真个不敢动身,只得回心,跪下哀告道:“师父!这是他奈何我的法儿,教我随你西去。我也不去惹他,你也莫当常言,只管念诵。我愿保你,再无退悔之意了。”三藏道:“既如此,伏侍我上马去也。”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擞精神,束一束绵布直裰,扣背马匹,收拾行李,奔西而进。
      
      【原文】八戒道:“他倒也有些道行。他曾劝我跟他修行,我不曾去罢了。”
      
      【赏析】八戒说“他倒也有些道行”。这位乌巢禅师,是不是真的“有些道行”?或者已经不是“有些道行”而是“真有道行”——达到人类智慧与能力的顶峰了呢?
      
      作为立志修行成佛的唐僧,最起码应该有一个这样的疑问:乌巢禅师如果真的“有些道行”,猪八戒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他曾劝我跟他修行”——这位乌巢禅师,还曾“劝”过猪八戒跟他修行呢!
      
      如果这位乌巢禅师真有道行,他如果曾劝猪八戒跟他修行,这就反映大问题了。这个嘴脸长得像猪的模样——长嘴大耳的猪八戒,难道颇具慧根?所以才会被乌巢禅师相中,所以乌巢禅师才曾设法劝他跟随自己修行成佛?
      
      但猪八戒到底有没有被乌巢禅师所劝通,最终拜在他的门下学习呢?
      
      如果猪八戒颇具慧根,乌巢禅师试图把猪八戒劝通,将猪八戒收留在自己的门下,这乌巢禅师可以采取哪些手段来“劝”呢?这应该是挺简单的,只要露几手自己的真本事给对方瞧瞧就是了。
      
      根据猪八戒所说的“我不曾去罢了”,是说自己压根儿看不上乌巢禅师的那几分道行。
      
      但这个“不曾去”,到底是真是假呢?也就是说,眼前的这位乌巢禅师,到底是不是就是猪八戒的恩师呢?
      
      在云浅洞,猪八戒已这样告诉过孙悟空:“……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劝我回心莫堕凡,伤生造下无边孽。有朝大限命终时,八难三途悔不喋。听言意转要修行,闻语心回求妙诀。有缘立地拜为师,指示天关并地阙。得传九转大还丹,工夫昼夜无时辍。……”在高老庄,猪八戒还这样对孙悟空说:“我有天罡数的变化,九齿的钉钯,怕什么法师、和尚、道士?就是你老子有虔心,请下九天荡魔祖师下界,我也曾与他做过相识,他也不敢怎的我!”
      
      由此可见,猪八戒曾遇到过“真仙”,与“九天荡魔祖师”曾做过“相识”。这“真仙”及与猪八戒做过“相识”的“九天荡魔祖师”,应该就是同一个人,猪八戒曾向他拜过师,学过道。学道的结果,则是具有孙悟空没有学到手的“天罡数三十六般变化”的神通。能将自己化作风、化作万道火光,又是孙悟空亲眼所见。故而,猪八戒必然有一个神秘的师父,则是勿容置疑的。那么,猪八戒的师父到底是谁呢?我们猜测,如果不是眼前的这位乌巢禅师,那一定是比乌巢禅师更为厉害的人物!
      
      猪八戒既然知道乌巢禅师“有些道行”,如果真的不曾拜乌巢禅师为师,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看不上乌巢禅师的道行,拜本事更胜乌巢禅师的人学习了。但我们则认为这个“不曾去”是假的,这是要向唐僧和孙悟空隐瞒他与乌巢禅师之间的师徒关系。猪八戒之所以说“不曾去”,只是不可以直接暴露出乌巢禅师正是自己的恩师,而自己的恩师,又正是一位隐藏于人世间的如来佛。而这种“隐身”术,又正是佛学的第一要旨。
      
      同时,猪八戒的这个“不曾去”,是否还想表明,自己压心底也不愿意跟随唐僧学做和尚去取经?如果他想做和尚的话,难道不会跟这位乌巢禅师学一学念经?
      
      【原文】师徒们说着话,不多时,到了山上。好山!但见那:(描绘景物,略)。
      
      八戒指道:“那不是乌巢禅师?”
      
      【赏析】再次显露出猪八戒对乌巢禅师果然很熟。
      
      而且,猪八戒看到乌巢禅师,似乎显得很兴奋,如同见到久违的老朋友一样。
      
      【原文】三藏纵马加鞭,直至树下。
      
      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
      
      【赏析】房子建在树上,“乌巢”因此而名。
      
      【原文】三藏下马奉拜,那禅师用手搀道:“圣僧请起。失迎,失迎。”
      
      【赏析】禅师一开口就是“圣僧”。这应该不只是客套话吧?
      
      这个开口就是一句“圣僧”的“见面礼”,应该已显露了他过人的本领:虽与唐僧初次见面,唐僧也没讲自己的来历,他却知道唐僧是何许人。这就是后来猪八戒所说的“知过去未来之事”的神通吧?
      
      不知唐僧对乌巢禅师的这一点化能否领悟?
      
      抑或是沉浸在“圣僧”的荣耀之中,根本不曾去考虑其他吧?
      
      【原文】八戒道:“老禅师,作揖了。”
      
      禅师惊问道:“你是福陵山猪刚鬣,怎么有此大缘,得与圣僧同行?”
      
      【赏析】乌巢禅师与猪八戒的对话,清楚地表明,两者真是一对熟人——两者原来是老相识了。
      
      乌巢禅师所说的话,一句带上一个“大缘”,另一句则带上一个“圣僧”,这会让身边的唐僧和孙悟空听来多受用啊!这种做法,按佛学理论,就叫做所谓的“随喜”吧?
      
      然而,猪八戒对自己竟有这么一个“大缘”,不知会不会“同喜”?
      
      【原文】八戒道:“前年蒙观音菩萨劝善,愿随他做个徒弟。”
      
      【赏析】猪八戒蒙冤受辱,跟随唐僧做和尚,完全是被迫的无奈。谁愿意妻离子散?故而,猪八戒的这个“愿随”,一定是言不由衷!
      
      【原文】禅师大喜,道:“好!好!好!”
      
      【赏析】这种大喜,乌巢禅师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在泼皮无赖面前,让徒弟历经种种磨练,一定进步很快!这叫做在“五浊恶世”的痛苦中艰难成长?
      
      而猪八戒的内心,则显然是叫苦不迭了。
      
      禅师连说三个好。然而,好个屁——恐怕这是猪八戒心里头冒出的一句真心话。
      
      【原文】又指定行者,问道:“此位是谁?”
      
      【赏析】必然明知故问。
      
      【原文】行者笑道:“这老禅,怎么认得他,倒不认得我?”
      
      【赏析】这个“他”,自然是指猪八戒。
      
      人家是师徒,你是什么东西?
      
      而且,见了禅师后,唐僧与猪八戒两位,都知道向禅师打招呼问候,而你却无动于衷,站立不动,人家自然懒得理你这个没教养的东西。
      
      【原文】禅师道:“因少识耳。”
      
      【赏析】你乃少见识之小辈耳!
      
      但孙悟空和唐僧两人,应该肯定不会这样去理解吧?
      
      【原文】三藏道:“他是我的大徒弟孙悟空。”
      
      【赏析】哪里需要你为孙大圣介绍呀?
      
      禅师连你这么一个凡胎俗骨都清楚来历,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呢?
      
      【原文】禅师陪笑道:“歉礼,歉礼。”
      
      【赏析】师父道貌岸然,徒弟没有教养——居然不向我作揖行礼。
      
      “歉礼”——差礼貌。唐僧和孙悟空这两位大圣人,大概不会意识到,这“歉礼”两字用在此处,竟可以有这样的内涵吧?还反以为禅师是在作自我检讨吧?
      
      禅师竟能找出这种绝妙的语句骂人,但表面上还“陪笑”,这种智慧,这种涵养,真令在下望尘莫及也。
      
      唐僧和孙悟空两位,不知到何年何月才能领悟到这个“歉礼”的内涵?会不会反而以为禅师曾向他们“道歉”,一直到死也得意洋洋呢?
      
      而在事实上,在唐僧和孙悟空的心目中,这位禅师又算是什么东西?大概在事后不久,便会很快地把这次见面忘得一干二净了。
      
      “百年修来同船渡”,这句话谁都会说,但真正把这句话当回事的,古往今来,应该少之又少。
      
      【原文】三藏再拜,访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哪里。
      禅师道:“远哩!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
      【赏析】巢师的回答,是重复两次的两个字——“远哩”。
      自然远!——“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即使面对面,就是在身边,也是隔着“十万亿佛土”啊!
      【原文】三藏殷勤致意,再问路途果有多远。
      禅师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
      【赏析】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西天路”,如果是实实在在的供人们在地面上行走的路,那么,只要持之以恒地向西一直走下去,即使西天是远在海角天涯,总会有一天能够到达。
      但真正的西天在何方?路程究竟有多长?曾看到有个佛教圣地的山门上,有四个榜书大字“咫尺天涯”——说近,在咫尺之间,说远,似在天涯。
      “咫尺天涯”四字,是否就是指西天路,我们没有考证过。但从作者借用禅师的话来表达的这种意思,则是说:心里的种种魔瘴,如果一日不除,则永远也无法到达真正的灵山——西天。
      【原文】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赏析】用什么来对付心中魔瘴?竟是用一部《心经》!
      这已明确表明,《西游记》所追求的取得真经,其实并非指历史上唐僧西游至天竺拜佛求经,而是指修身养性,明辨人间大是大非,克服心中魔瘴的过程。
      从禅师的话来理解,是否意味着:魔瘴消灭,即见西天,天涯也变成咫尺了?
      【原文】三藏拜伏于地恳求,【赏析:三藏的这个“拜伏于地恳求”的行动,到底是出于对佛经的虔诚和尊敬,还是对禅师心存感激的流露呢?】那禅师遂口诵传之。
      【原文】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时唐朝法师本有根源,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
      
      【赏析】真有唐僧的,耳闻一遍即能记忆。
      
      唐僧的记性极好,可是,悟性又如何呢?
      
      但话又得说回来,有这样好的记性,对宣扬佛经,确实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佛教事业的传承,却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
      
      【原文】此乃修真之总径,作佛之会门也。
      
      【赏析】在作者看来,《心经》“乃修真之总径,作佛之会门”,即不管从什么门派、什么方法入手修行,等到最终大彻大悟并修真成佛了,所得到的实证,无非还是《心经》所下的结论!
      
      《西游记》的作者,如果就是为了说明唐僧师徒由东向西而行,十数寒暑,万里长征,历经千山,涉过万水,仅仅是为了求取佛教中的无上经典,那么,他们西行至此,就已经获得了佛经中的精华——《心经》。由于其他的一切佛经,无非是从《心经》演化而来,只要得到这部《心经》,西游取经已然大功告成,故而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西行了。
      
      【原文】那禅师传了经文,踏云光,要上乌巢而去,被三藏又扯住奉告,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
      
      【赏析】你看唐三藏的悟性差不差?
      
      作者说他“定要问个西去的路程端的”,不正是对这个糊涂虫的摇头叹息?已经传授给你一部最好的佛经了,还要继续西行干什么呢?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6-10-7 18:05:09
            链接:佛国之旅(四部连载)第一部
        http://www6.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218481&strItem=culture
      
        链接:佛国之旅(四部连载)第二部
          http://www3.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84561&strItem=books
      
        链接:佛国之旅(四部连载)第三部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6971824&Key=0&idArticle=218481&strItem=culture&flag=1#Bottom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6-10-7 20:23:09
          2.近在咫尺似天涯 相识才知西天途
      
      【原文】那禅师笑云:
      【 赏析:这种“笑”,大概只有“拈花微笑”者,才能理解其中的真实内含了。】
       【原文】“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赏析】野猪指猪八戒,水怪指就要成为唐僧另一个新徒弟的沙僧,多年老石猴指孙悟空。
      
      可见,老禅师并非不知道孙悟空的来历,而此前假装不认识孙悟空,是源于孙悟空傲慢无礼,不向他作辑问好,责怪孙悟空没教养。
      
      而老禅师所说的以上这些,在后来都一一碰到。这位乌巢禅师的本事,一定比孙悟空高明许多吧?应该是所谓“成佛”了吧?
      
      作为学道未成却自封“齐天大圣”的孙悟空,当路途中老禅师的话被先后一一应验后,该当做出什么决定呢?聪明的人,就该懂得,这老禅师,是一位了不起的世外高人,应迅速返回恳请老禅师收留为徒才是。
      
      而最后一句“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则更为关键。
      
      谁是“那相识”?猪八戒也!
      
      唐僧师徒的这一行三人,只有猪八戒,才是唯一知道真正的西天之路的啊!
      
      这正因为,猪八戒就是他的嫡传弟子啊!
      
      【原文】行者闻言,冷笑道:“我们去!不必问他,问我便了!”
      
      【赏析】好一句“不必问他,问我便了!”
      
      亏你还“冷笑”,我可是哈哈大笑,笑得连眼泪都掉下来了呀。
      
      【原文】三藏还不解其意。
      
      【赏析】三藏自然不解其意了。
      
      你们“师徒”三人中,到底谁能解其意呢?
      
      【原文】那禅师化作金光,径上乌巢而去。
      
      【赏析】看样子,猪八戒的功夫可能还火候未到。
      
      因为他的师父能化作金光,而猪八戒,当时还只能化成火光。
      
      【原文】长老往上拜谢。
      
      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
      
      【赏析】“举铁棒望上乱捣”——不管对谁,都敢挑战。
      
      遇佛杀佛,遇父杀父。天下第一逞强好斗者,孙悟空也。
      
      【原文】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
      
      三藏见了,扯住行者道:“悟空,这样一个菩萨,你捣他窝巢怎的?”
      
      【赏析】由此可见,唐僧在事实面前终于有点进步了,大概已看出这位禅师确实有点“勾当”了,开始称禅师为一个活着的“菩萨”了。但禅师应该不是菩萨的果位,而是已获得大自在的如来佛也。
      
      【原文】行者道:“他骂了我兄弟两个一场去了。”
      
      【赏析】行者并未蠢到家。
      
      【原文】三藏道;“他讲的西天路径,何尝骂你?”
      
      【赏析】这位师父才更蠢。
      
      【原文】行者道:“你哪里晓得?他说‘野猪挑担子’,是骂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老孙。你怎么解得此意?”
      
      【赏析】除这两句外,孙大圣还知道些什么呢?
      
      【原文】八戒道:“师兄息怒。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但看他‘水怪前头遇’这句话不知验否。饶他去罢。”
      
      【赏析】听了禅师的这番言语,猪八戒就判断出“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
      
      这过去的,比如称唐僧为“圣僧”,笑悟空为“石猴”。这未来的,比如预言继续向西前进,会碰到哪些一连串的事情。由此观之,这猪八戒确实比齐天大圣更会动脑筋,更会全面地思考问题。
      
      然而,即使禅师的话应验了又怎样?你以为“齐天大圣”会醒悟过来,回头找这位禅师学习?而你却可借机脱身回家过安稳日子?以后贪睡归贪睡,别做你的青天白日梦!
      
      诸位可知那禅师笑着回答那些“过去未来之事”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他所说的话果真被一一应验,这正反映出什么问题?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乌巢禅师对“西天路程”的回答:西天在哪里?——此处正是!谁是西天佛祖?——我就是!当你看到我说的这些被证实后,你还是得回头!
      
      【原文】行者见莲花祥雾,近那巢边,只得请师父上马,下山往西而去。
      
      那一去:管教清福人间少,致使灾魔山里多!
      
      【赏析】在唐僧、孙悟空和猪八戒的三人当中,猪八戒是唯一知道如何才能达到“西天”的人,却竟被一对糊涂活宝说成是妖怪,只得忍辱,被迫相随,做了和尚。不仅要为他们挑行李、牵白马,而且还要服侍“有道高僧”的吃喝拉撒:“原说只做和尚,如今拿做奴才,日间挑包袱牵马,夜间提尿瓶务脚!”——猪八戒此后所发的一顿牢骚话。
      
      试想想,如此出类拔萃的猪八戒尚且蒙冤受辱,更何况是人间的凡夫俗子?
      
      而有了这个挑夫兼奴才以后,孙悟空便更有闲功夫找人打架,招惹是非了。
      
      所以,只要是“齐天大圣”所到之处,人间哪里还有清福可言?必然到处都是灾魔!被“齐天大圣”碰到的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只要被他缠上的,便没有一个不倒霉。
      
      【原文】《西游记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偈曰:“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赏析】本偈的大意,是说凡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
      “莫认贼为子”——教导人们不要认此贼为子,错把它当作这正是自己。
      但要把它辨别清楚,弄清楚哪个不是你,哪个才是你,却又实在的不容易——这正由于“彼此难分别”!
      心中的这个魔,是生是灭,完全依赖于谁呢?这正需要修行者自己去认真辨别的——“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辨别清楚,谓之“打破顽空”,亦即已经真正做到了“悟空”?未去辨别,或辨别不清,称之“童蒙”?
      【原文】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师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那长老常念常存,一点灵光自透。
      【赏析】不知唐僧是否真的由自己动脑筋实证悟彻的呢,还是仅仅由于那个“一点灵光自透”的结果?
      如果真的是自己实证悟彻的,应该就不需要别人封他一个名号,他才算是一尊“佛”了。但那个“西天如来”最终封了一个什么佛号给唐僧呢?木头(檀木)雕刻的佛——“栴檀”功德佛。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6-10-8 20:40:20
          3.五浊恶世是炼狱 恨苦堪修大慈悲
      
      
      【原文】且说他三众,在路餐风宿水,带月披星,早又至夏景炎天。
      【赏析】这“餐风宿水”、“带月披星”、“夏景炎天”,拿一般人来说,真有说不尽的艰难困苦。
      就是像游客一样空手闲逛,也是够折磨人的。而猪八戒还要肩挑一担行李,高一脚低一脚,行走在荒无人烟、根本没有路的荆草丛中,简直是处在人间的炼狱之中饱受折磨也。
      相比之下,唐僧就显得多么舒服,而且是那么的威风凛凛——骑着高大的白马,朝着日落的西方,沿途欣赏着异域的自然风景,内心憧憬着西方的美妙极乐,梦中展望着取经荣归后皇帝哥哥的恩赐,时时都是好雅致,天天都是好心情。如果此后沿途没有妖魔鬼怪的打扰,异口同声都要吃他的“唐僧肉”,那是日夜生活于人间的天堂之中也。
      孙悟空则时不时手搭凉绷,东跳西跳,其乐融融;有时回头牵牵马,引引路——“快走快走”;觉得寂寞无聊,就想方设法弄点“乐事”出来玩玩,日日欢乐,夜夜无梦,一年四季无烦恼,哪觉春夏与秋冬?
      【原文】但见那:花尽蝶无情叙,树高蝉有声喧。野蚕成茧火榴妍,沼内新荷出现。
      那日正行时,忽然天晚,
      【赏析:“天晚”只能是逐渐地发生的,但竟被他们都发觉“忽然天晚”了!这个“忽然天晚”,该是多么的意味深长啊。比如,在炎炎夏日里还要挑一担行李在荒草从中行走的猪八戒,他所过的让常人觉得简直是度日如年的日子,会使其心理逐渐产生出怎样的质变呢?读者可否设想一下,有哪几种不同心态下的人,才会而且都会有这种“忽然天晚”的真实感受?】 又见山路旁边,有一村舍。
      【原文】三藏道:“悟空,你看那:日落西山藏火镜,月升东海现冰轮。
      【赏析】哇!“日落西山藏火镜,月升东海现冰轮。”日对月,西对东,山对海,火对冰,落对升,藏对现,妙!妙!真是一副绝好的对子啊!
      唐僧多有雅兴啊,连说话都咬文嚼字,对仗工整。大唐文明昌盛,尊师重教,连和尚也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温儒典雅,素质非凡。
      不知挑担一整天已累得半死不活的猪八戒,是否会受到感染,突然顿生风雅,诗兴勃发,搜肠刮肚,说出一个绝妙的千古留芳的对子出来?
      【原文】幸而道旁有一人家,我们且借宿一宵,明日再走。”
      【赏析】如果恰好没有人家,就又要“带月披星”,连夜走路了。
      不知他们三人走了这么一整天,已经用膳过几次了呢?
      不知猪八戒还有没有力气,继续挑那副行李呢?
      【原文】八戒道:“说得是,我老猪也有些饿了,且到人家化些斋吃,有力气,好挑行李。”
      【赏析】“化些斋吃,有力气,好挑行李。”可怜的猪八戒啊!
      这“也有些饿了”,不知是不是故意说得轻松些呢?我猜想,这位猪八戒,应该是非常的饿了呀。
      【原文】行者道:“这个恋家鬼!你离了家几日,就生报怨!”
      【赏析】此话从何说起?
      猪八戒的话中,怎么听得出生了“抱怨”?
      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土地上抓中国人当挑夫,这些挑夫受到了非人的虐待。看来,猪八戒所受的,比这也好不了多少!
      【原文】八戒道:“哥啊,似不得你这喝风呵烟的人。我从跟了师父这几日,长忍半肚饥,你可晓得?”
      【赏析】“喝风呼烟”——东西吃下肚皮后,通过“呼烟”——骂骂人来助消化吗?
      “长忍半肚饥”,还要挑行李,这种滋味不知如何?经历过1959-1961年的中国人,必然深有体会。
      【原文】三藏闻之道:“悟能,你若是在家心重呵,不是个出家的了。你还回去罢。”
      【赏析】在炎炎夏日里挑了一整天担,早已被折磨得半死不活的猪八戒,他仅仅是接过唐僧的话茬——“我们且借宿一宵,明日再走”,趁机凑了一句“说得是,我老猪也有些饿了。且到人家化些斋吃,有力气,好挑行李。”这完全是可怜兮兮的一句大实话啊。孙悟空却以此说猪八戒是“恋家鬼”,而这位做师父的,却认同孙悟空之说,说猪八戒“在家心重”。我左看右看,前对后比,总觉得唐僧和孙悟空两人对猪八戒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用意!
      既要马儿好,有力气,又要马儿不吃草?看来,无人性的法西斯,并非现代社会才有的!
      而这“你还回去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会让多个心眼的好脑袋怎样去领会它呀?
      【原文】那呆子慌得跪下,
      【赏析】看,多可怜!竟“慌得跪下”。
      这多半是被“你还回去罢”——“你还是去死吧”,吓成这样的。
      【原文】道:“师父,你莫听师兄之言。他有些赃埋人。我不曾报怨甚的,他就说我报怨。我是个直肠的痴汉,我说道肚内饥了,好寻个人家化斋,他就骂我是恋家鬼。
      【赏析】“我不曾报怨甚的,他就说我报怨”,这话没有冤枉孙悟空吧?
      “我说道肚内饥了,好寻个人家化斋,他就骂我是恋家鬼。”这话也不是对孙悟空的污蔑之词吧?
      在这个问题上,孙悟空对猪八戒确实是进行了“埋赃陷害”,这应该是实在的吧?
      但这位老猪还说“他有些赃埋人”,仅说“有些”,可能不想节外生枝,目的还在于息事宁人吧?
      现时的猪八戒,与唐僧和孙悟空才共事一个月左右。在唐僧与孙悟空的心目中,自然还处在一种危险的“考察期”内。此时的唐僧,难免会有明显的排外倾向,不可能把猪八戒与孙悟空同等看待。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这一行三众之中,唐僧和孙悟空,才是“铁哥们”一对,千万不能得罪这两个“瘟神”。
      【原文】师父啊,我受了菩萨的戒行,又承师父怜悯,情愿要伏侍师父往西天去,誓无退悔,
      【赏析】这个“誓无退悔”,应该是真的,而问题却在于,猪八戒到底曾经向谁发过誓“无退无悔”呢?
      我们猜测,猪八戒口中的“菩萨”,绝不是孙悟空所见到的那种虚无缥渺的“菩萨”,而必然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即生活在人世间的隐世如来,这应该正是猪八戒的师父——乌巢禅师。
      【原文】这叫做恨苦修行!怎的说不是出家的话?”
      【赏析】“恨苦修行”?
      “修行”怎么会是既“恨”又“苦”的?这太出乎常人之意外了吧!
      有那么多的光念“阿弥陀佛”四字真言的“修行者”,不是多说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既充满着暖暖之爱意,又享受着融融之乐趣?
      这里的恨和苦,应该不是它们的反义词——“爱”和“甜”吧?也就是说,猪八戒说自己的修行,与诸多以念佛为手段的修行,两者所经历的切身感受,是根本不同的。
      猪八戒说自己的修行成佛,是一种“恨苦修行”,这种因受苦而生恨,正是一种成就佛心的修行吗?这到底能不能修成佛心,得成正果?
      猪八戒的遭遇,的确苦不堪言:做了三年的倒插门女婿,早出晚归,四季殷勤,努力劳动,勤俭持家,为高家积创起丰厚的家业,到头来,高太公反而起歹心,意欲谋财害命,竟一次次地找人帮忙,要对他实行斩草除根。来了两个到西天去取经的和尚,对猪八戒纠缠不休,说什么拿妖捉怪。高太公请孙悟空杀女婿,竟开出了以一半家产为酬金的天价。孙悟空不仅逼猪八戒烧毁了自家的房子,还将猪八戒逼得妻离子散。
      由于猪八戒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故而,猪八戒一旦哭起来,那就真的不得了,这在《西游记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有披露:“我这一哭动头,有两日哭哩。”“大圣按云头,径至宝林寺山门外,只听得八戒还哭哩。”行者笑道:“兄弟,你过去罢,用不着你了。你揩揩眼泪,别处哭去。”
      猪八戒遭到那么多的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得住的苦难,最后还蒙冤受辱,当和尚,做徒弟,挑行李,做奴才,心中恨不恨呢?会不会由此产生出一种刻骨铭心的“深仇大恨”?
      经历过这个具有刻骨铭心的深仇大恨的阶段,可不可以再进一步达到一种既无爱,又无恨,一切都拿得起,一切都放得下的人生境界?萌生出一种至高无上的“大慈大悲”的佛心?
      先哲认为,苦难是造就人才的良方。如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对照孟子的这一至理名言,猪八戒之所以苦难深重,是否正是“天将降大任与斯人”的反映?
      猪八戒发誓“永无退悔”,不知能否荷担“忍辱菠罗蜜”的“天降”之“大任”?
      假如猪八戒能体悟到这些灾难缘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归根结底是“天作孽”,不知能否最终“爱意全无”,“恨心俱消”,“无爱无恨”?
      故而,恨苦者,恨自己作为一个凡人之痛苦也。
      誓无退悔者,立志成佛也。
      修行者,修到具有大智慧、大能力之佛果,跳出三界之控制,脱离五行之约束也。
      未历经离奇之大苦,如何去恨苦?如何真正做到誓无退悔?又如何修成一颗大慈大悲的无上正正觉心?
      【原文】三藏道:“既是如此,你且起来。”
      赏析】猪八戒不仅跪,而且说得句句在理,还说“誓无退悔”,从而轻易地逃过了一劫无妄之灾。
      【原文】那呆子纵身跳起,口里絮絮叨叨的,挑着担子,只得死心塌地,跟着前来。
      【赏析】为什么是“纵身跳起”?如果心情非常的不好,就不应该用这个“纵身跳起”来说明此时猪八戒的心境了。
      猪八戒有什么值得高兴呢?是为自己用了既跪且誓的高招,轻易自救,洋洋自得吗?
      “口里絮絮叨叨”,不知说些什么话?大概别人是不大听得出,也听不懂的,应该不会赞赏师兄孙悟空和师父唐僧这两位的人情味十足吧?换成我,应该在瞬间的洋洋自得之后,又开始将唐僧和孙悟空的祖宗十八代咒咒咕咕都骂个够!假如他们有后代,便将他们的后代,也恨恨地咒上一遍!若不如此,何以解恨?
      “只得死心塌地”:在心里头骂归骂,表面上却也“只得死心塌地”。
      躲不过,逃不脱,往哪里躲?往哪里逃?天下乌鸦一般黑,到处还不是都一样?像这位做师父和做师兄一样为人处事的,天下多着呢!因此,心中就是有天大的恨,也只能“死心塌地”呀。
      这样的一种“死心塌地”,可不可以说是“忍辱负重”呢?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6-10-9 18:06:35
          4.西天路遥经难取 东天浮屠有真经
      
      【原文】早到了路旁人家门首。
      三藏下马,行者接了缰绳,八戒歇了行李,都伫立绿荫之下。
      三藏拄着九环锡杖,按按藤缠篾织斗篷,先奔门前。
      
      【赏析】唐僧先奔门前,继续站在树荫下的,就只有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位了。
      但难耐寂寞的孙悟空,肯定是站不久的。
      【原文】只见一老者,斜倚竹床之上,口里嘤嘤的念佛。
      【赏析】家中有一老头斜靠在床上。这竹床距离门槛,应该有几步吧?
      老头“口里嘤嘤的念佛”——原来还是一位佛教徒。
      这位老人,不知已修练到什么境界了呢?是一位悟道者,还是一位明道者,还是一位行道者?
      【原文】三藏不敢高言,慢慢的叫一声:“施主,问讯了。”
      那老者一骨鲁跳将起来,忙敛衣襟,出门还礼道:“长老,失迎。你自那方来的?到我寒门何故?”
      【赏析】作者用这个“一骨鲁跳将起来”来描写,到底是想说明什么呢?
      唐僧可是小小心心的,并没有大声说话,只是“慢慢的叫一声”,这并没有吓着老头呀。
      这个有点反常的“一骨鲁跳将起来”,是不是可以表明,这老头似乎显得非常兴奋?有一种难以掩饰的好心情?
      这“嘤嘤的念佛”,是否只是伪装?在事实上,老头是专门恭候这一群师徒的到来?
      若非如此,一个心无他念的、真正在此专心念佛的、已将自己搞得云里雾里的老头,会是这样的一种反应吗?
      假如老头是真的非常高兴,他又是因何而高兴呢?是“一半脸儿哭、一半脸儿笑”的那种吗?
      【原文】三藏道:“贫僧是东土大唐和尚,奉圣旨上雷音寺拜佛求经。适至宝方天晚,意投檀府告借一宵,万祈方便方便。”
      【赏析】“东土大唐”且“奉圣旨”,这是唐僧自报门户的惯用语。
      对这老头,唐僧还算是够谦逊了,居然还留了一手,没有抬出“御弟圣僧”的名号。不知唐僧会不会认为,这山间老头,不可能理解这“御弟圣僧”四字的含义,所以才免得提起?
      唐僧这样的一个精彩亮相,往往必然地会让对方不得不刮目相看。须知,中国大唐,威名远扬,誉满全球也,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比起当今的美国,还不知要尊贵多少啊。
      【原文】那老儿摆手摇头道:“去不得!西天难取经。要取经,往东天去罢。”
      【赏析】这老头居然没有羡慕这位和尚是大唐来的,不知何故?
      客人是来投宿的,只是无意间附带说了句“上雷音寺拜佛求经”,老头为什么对这拜佛求经之事显得如此关心?是原本不知道如何“拜佛求经”却又喜欢胡说八道,还是真的知道如何“拜佛求经”,故而才特地诚心指引?
      看老头的动作——“摆手摇头”,听老头的话语——“去不得”、“西天取经难”、“要取经,往东天去罢”,这种令唐僧意想不到的行动和言语,唐僧自然会感到哑然了。
      就是读者诸君,也应该觉得颇为奇怪吧?老头请唐僧回头向东,往“东天”去拜佛、去求取真经,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真经在唐僧早已路过的东方(东天)就有吗?假如真有,那么,真经在哪里呢?
      在前一回中所提到的那位乌巢禅师,即猪八戒的师父,不就是一位隐于山林之中的如来佛么?他正是一位早已成佛的“过来人”,难道还不知道如何成佛?在他的心里,不正是藏着最好的真经?况且,他还传授过唐僧一部“修真之总径,作佛之会门”的《心经》呢!
      而且,老头的这个“去不得”三字,如果将它重新标点,一分为二,还可解释成“去”和“不得”两部分:如果执迷不悟,继续西行——“去”,那就“不得”真经了。
      【原文】三藏口中不语,意下沉吟:“菩萨指道西去,怎么此老说往东行?东边那得有经?”
      【赏析】看唐僧的一系列疑问,问得多蠢!
      我们还是帮唐僧解答一下吧:
      “菩萨指道西去”——地理上的西方何有尽头?
      “怎么此老说往东行?”——因为你已经错过了一个真正的“西天”!
      “东边哪得有经?”——《心经》已是最上乘的佛经,你不是已在过来的路上,即此地的东方早已取得?
      【原文】腼腆难言,半晌不答。
      【赏析】“腼腆难言,半晌不答”,表明唐僧对老头“要取经,往东天去罢”之说,还是进行过思考的。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6-10-10 19:26:14
          5.熟嘴和尚逞口舌 撞头化缘称齐天
      
      
      【原文】却说行者索性凶顽,忍不住,上前高叫道:“那老儿,你们这大年纪,全不晓事。我出家人远来借宿,就把这厌钝的话虎唬我。十分你家窄狭,没处睡时,我们在树底下,好道也坐一夜,不打搅你。”
      【赏析】孙大圣这么好动的人,当然难耐片刻的寂寞。
      然而,这是你的师父在与人说话,而且,双方是在交谈如何拜佛求经的正事、大事,你冲上前去插什么嘴呀?
      这么“索性凶顽”,看这位老者还再敢多话不?
      而且,这还会打断唐僧的思路也。
      【原文】那老者扯住三藏道:“师父,你倒不言语,你那个徒弟,那般拐子脸、别颏腮、雷公嘴、红眼睛的一个痨病魔鬼,怎么反冲撞我这年老之人!”
      【赏析】对这位老者的话,让我们将它用另一种说法来表达,但又绝不背离老者的原意:
      师父,对我讲的“去不得,西天难取经。要取经,往东天去罢”,你还没有做出回答呀。我说的这些,到底对不对呀?
      你那个徒弟,他已经说出了他的看法,说我是用“厌钝的话虎唬他”,以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家里太小,没地方让你们睡,不想留你们在我家过夜哪。
      对冲上前去论理的孙悟空,这位老者,用这“拐子脸、别颏腮、雷公嘴、红眼睛”“痨病魔鬼”的一大串来描述其尊容,不知是否因为眼花看不清,才这样胡说八道呢?
      而且,对冲上前来发牢骚的孙悟空,不等唐僧介绍,老者就说“你那个徒弟”,对照此前乌巢禅师说“因少识耳”,唐僧只好出面为孙悟空作介绍,不知唐僧又有何感想?
      既然老者说“你那个徒弟”,这又可以表明,他还看到了站在一旁树荫下的另一个徒弟也。如果他只看到唐僧就这么一个徒弟,就不用说“你那个徒弟”,而只说“你的徒弟”就行了。
      【原文】行者笑道:“你这个老儿,忒也没眼色!似那俊刮些儿的,叫做中看不中吃。想我老孙虽小,颇结实,皮裹一团筋哩。”
      【赏析】对老者所描绘出的那副尊容,齐天大圣并没有认为这是在污蔑和诋毁,这说明,老者看得真是十二分的真切也。
      齐天大圣承认老头描绘他的那副尊容,完全符合事实,但认为,那些长得俊刮中看的,却又有什么用?那叫做“中看不中吃”!
      在唐僧面前,孙悟空怎么可以说出“似那俊刮些儿的,叫做中看不中吃”的话呢?
      唐僧可是一个让众多妙龄女郎心花怒放的“酷男”,是一个令怀春少女个个都想美美地咬上一口的俊刮美男啊。这不是在含沙射影地笑骂那些心花怒放的怀春少女都搞错了?笑骂唐僧原是一个“中看不中吃”的货色?
      “想我老孙虽小,颇结实,皮裹一团筋”——容貌丑,个头小,却结实,一团筋。好一个齐天大圣,竟用自己的光辉形象,将那“短小精悍”四字,作了一个多么直观的经典注脚啊。
      齐天大圣也真会自我安慰。这也好,知足者必常乐,孙大圣自得其乐,孤芳自赏,便少烦恼。
      愚以为,齐天大圣说的这些都对,但有一点他自己尚不清楚,就是脑袋瓜似乎“少根筋”!
      【原文】那老者道:“你想必有些手段。”
      【赏析】是想揭一揭孙大圣的老底吗?
      这位“齐天大圣”确实有些手段,不过,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原文】行者道:“不敢夸言,也将就看得过。”
      【赏析】脸皮就是厚。
      这样的厚脸皮,不知是否赛过明朝万里长城上的城墙砖?
      【原文】老者道:“你家居何处?因甚事削发为僧?”
      【赏析】“家”?哪有家?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在土堆下度日如年!
      因何事削发为僧?——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根本没有跳出三界,脱离五行,幸蒙唐僧救出,如此才被迫做了个随从的和尚,服侍“空有一身好皮囊、腹中原来草莽”的唐僧西行取经!
      不知这老者是否知道孙悟空的这些底细?
      如果是知道孙悟空这些底细的,就是想借机揭短,通过对孙悟空的嘲讽,提醒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齐天大圣”能够顿悟。
      这老者问孙悟空“因甚事削发为僧”,应该不是羡慕孙悟空当上了唐僧的徒弟,做了一个和尚吧?
      如果我们对美国总统说“因甚事当了美国总统”?言下之意才有一种“这种好事怎么会落在你的头上的”的感叹,那才可能隐含着一种真心羡慕的醋意呢!
      【原文】行者道:“老孙祖贯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居住。自小儿学做妖怪,称名悟空,凭本事,挣了一个齐天大圣。只因不受天禄,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愆。如今脱难消灾,转拜沙门,前求正果,
      【赏析:呵呵,这“孙悟空”可是你尊师给你的“美称”呀(详见孙悟空学道)。“凭本事闹天宫”,却“惹灾愆”;“脱难消灾拜沙门”,又受“紧箍咒”之苦……。】
      【原文】保我这唐朝驾下的师父,上西天拜佛走遭,怕甚么山高路险,水阔波狂!我老孙也捉得怪,降得魔。伏虎擒龙,踢天弄井,都晓得些儿。【赏析:“捉怪”,“降魔”,小丑跳梁,遇佛杀佛,遇父杀父。】倘若府上有甚么丢砖打瓦,锅叫门开,老孙便能安镇。” 【赏析:这种能安镇“丢砖打瓦,锅叫门开”的傍门左道,也值得拿出来炫耀?】
      【原文】那老儿听得这篇言语,哈哈笑
      【赏析】老儿为何“哈哈笑”呢?
      一个跳不出人家手掌心的混蛋,居然还敢大言不惭地以“齐天大圣”自称!
      【原文】道:“原来是个撞头化缘的熟嘴儿和尚。”
      【赏析】“熟嘴”之意,应该是指说大话吧?
      “撞头化缘”,也必然不是什么赞美之词吧?
      这“化缘”两字,我们一般人都懂,是请求别人的施舍。这“撞头”呢?一头向人家撞去?以此来向对方“化缘”?如果“撞头化缘”真是此意,这“撞头化缘的和尚”,与打家劫舍的江洋大盗,也真没什么两样了。
      孙悟空通常是怎样“化缘”的?在《西游记 第三十九回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间生》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三藏喜道:“悟空来了,可有丹药?”行者道:“有。”八戒道:“怎么得没有?他偷也去偷人家些来!”非抢即偷,这就是孙大圣通常的化斋化缘。
      【原文】行者道:“你儿子便是熟嘴! 【赏析:孙大圣的回话,真是有趣。人家笑他是个熟嘴儿和尚,他竟回答说“你儿子便是熟嘴”!这不等于自认老头为父吗?但按孙大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则是为了狠狠地咒骂老头的儿子了。】我这些时,只因跟我师父走路辛苦,还懒说话哩。”
      【原文】那老儿道:“若是你不辛苦,不懒说话,好道活活的聒杀我!
      【赏析】“聒杀”是什么意思呢?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这“好道活活的聒杀我”一句,意思太清楚明白了:你还好辛苦,所以才说了这么几句话。如果现在很喜欢说话,说得再多几句,你自己不觉得难为情,我倒很为你感到羞愧也,恐怕会让我笑破肚皮,甚至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活活笑死我老人家也!
      【原文】你既有这样手段,西方也还去得,去得。
      【赏析】老者的“既……也”之意为:“既然你如此傲慢,听不进我的当头棒喝,你是可以去得西方的”!——由你,懒得跟你说了。
      一切随缘,何必强人所难呢?老者一连两个“去得”,是否表明了这一态度?
      【原文】你一行几众?
      【赏析】这个“一行几众”,问得实在有点蹊跷。
      已经有两位与老头当面说过话,而孙悟空刚刚从猪八戒身边离开,来到了老头的面前,与老头唇枪舌箭了一番。唐僧师徒三个大活人,明明都站在跟前,老者为什么还要问“你一行几众?”
      而且,从老者说“你那个徒弟”而非“你的徒弟”来推断,清楚地反映出,这老者早已看清唐僧带来的并不是一个徒弟。
      孙悟空与老头的争吵,完全由拜佛求经以修成正果到底该往东还是往西的话题而引起。
      见孙悟空执迷不悟,傲慢至极,竟发展到辱骂老头的地步,老头只好随缘,对孙悟空下了一个结论:“你既有这样手段,西方也还去得,去得。”这是耻笑孙悟空:你是到得了西方极乐世界的。这是因为,老头已不想与孙悟空就此问题再纠缠不休,已没有必要再行点化。然后又问“你一行几众”,这就意味深长了:师父听了我的“拜佛求经”应去东天之说,没有言语;这个尖嘴猴腮的徒弟,说我是因为不肯让他留宿,所以才故意唬他。但那边还有一位,我到底说的是对是错,他还没有发表意见呢。
      由此可见,这个“你一行几众”,正是要提醒唐僧,你们一道来的,并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还有另外的一位呢。你们为什么不问问他,听他说一说,我到底有没有讲错?
      这位老者,如果与乌巢禅师,果真已是“十方诸佛成一体,心性相连无差别”,他当然同样知道这三人中,只有猪八戒是唯一知道如何才能到达西天的人。
      故而,这个“你一行几众”的意思便是:你们一行有三个人呢,为什么不问问那一位?为什么不问问他,到底怎样才能拜到真佛,求得真经,到达“西天”?而他,恰恰是你们当中唯一知道“西天路”的啊!
      【原文】请至茅舍里安宿。”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6-10-11 17:51:05
          6.一行分明有三众 四目惟独少一人
      
      
      【原文】三藏道:“多蒙老施主不叱之恩, 【赏析:这位“施主”哪有“叱”你的意思?唐僧说出这句话,正表明他认同了孙悟空的观点,认为老头是不肯让他们留宿,才故意用那番话,来打发他们师徒走人。再说,即使不愿留宿,“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身边有个“撞头化缘”的和尚徒弟,替你打冲锋,为你当保镖,只有脑袋不灵清的,才敢“叱”你,才会自找麻烦呀。】我一行三众。”
      【赏析】“我一行三众”,唐僧答得多干脆!
      这肯定是以为老者真不知道他们一行到底有几号人吧?唐僧哪里意识到,确实应该请在场的猪八戒也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呢?
      【原文】老者道:“那一众在那里?”
      【赏析】听唐僧答得如此干脆,老者反问“那一众在哪里”?言下之意则是:哪里还有另外的人呢!在你的脑袋瓜里,如果真的还有另外的一个人,怎么会不请他也说一说,这拜佛求经到西天,到底是该往东,还是该往西?
      【原文】行者指着道:“这老儿眼花。那绿荫下站的不是?”
      【赏析】噢,原来猪八戒一直站在门口树荫下纳凉休息。
      这个可怜的猪八戒,总算脱了脱担,喘了喘气,歇了歇脚。
      这个另“一众”,作为一个视力正常的人,都应该早就看见了。否则,孙悟空就不会认为这老儿一定是眼花了。
      这么一个大活人就在门口树荫下站着,老头却视而不见,这不是眼花是什么?孙大圣才不会去思考“那一众在哪里”还会隐含着其他的深意呢!
      【原文】老儿果然眼花。忽抬头细看,
      【赏析】老头能看清在门口的唐僧并急切地出门还礼、对孙悟空长相看一眼后的形象刻画、以及说孙悟空为“你那个徒弟”而非“你的徒弟”,这些都清楚表明,这老头根本不可能眼花。
      这个并不眼花的老人,对猪八戒却进行了“细看”。
      作者在“细看”的行文之前,又用上了表明动作的“抬头”一词。这正表明,猪八戒距离老者实在很近。
      如果此时唐僧和孙悟空距离老头仅一步之遥,那么,猪八戒距离老者,充其量也只有三五步吧。在一个深山中的家庭,门口也不可能有很大的一块空地。
      如果相距实在较远或者很远,这老者,就不仅用不着“抬头”,反而应该“向前伸头”了。
      请各位想明白,一个已年过花甲以致真的已经“眼花”的老人,他可不是近视眼,而是远视眼哩!也就是他看远物的本事,比看近物的本事还要好得多。
      老者对猪八戒的这个“抬头细看”,不知会“细看”出一个什么结果呢?
      【原文】一见八戒这般嘴脸,
      【赏析】这老者经过“细看”,才看出“八戒这般嘴脸”。这说明,如果不认真地加以细看,还真看不出有点像猪模样的长嘴大耳呢!
      照此推断,猪八戒的相貌,虽然不可能与唐僧相媲美,却比只需一眼就能看清“拐子脸、别颏腮、雷公嘴、红眼睛”“痨病魔鬼”的孙悟空,更像一个现代的、正常的、中国人的模样!
      【原文】就唬得一步一跌,往屋里乱跑,只叫:“关门!关门!妖怪来了!”
      【赏析】老者经过“细看”才看出“八戒这般嘴脸”,之后却说“妖怪来了”。
      与高太公、孙悟空、唐僧他们一样,这老者也将猪八戒看作是妖怪?
      竟“唬”“跌”“跑”“叫”的,这是真的害怕吗?
      老者先前与孙悟空的唇枪舌剑,将孙悟空称为“痨病魔鬼”——是“魔”是“鬼”,面对孙大圣这副魔鬼之相,孙悟空还那般自我吹嘘有多大多大的能耐,老儿反而胆大得很,不仅哈哈大笑,而且还进行了尽情的嘲讽。
      故而,这里一定另有深意。笔者认为,老者是故意说反话,抑或有着更深的含义隐在其中也。
      【原文】行者赶上扯住道:“老儿莫怕,他不是妖怪,是我师弟。”
      【赏析】不是你把老猪当作妖怪抓来的么?怎么现在不说老猪是妖怪了呢?
      难道成了你的师弟,替你们挑了几个月的行李,他就不是妖怪了?
      笨蛋就是笨蛋,再次被人耻笑了还浑然不觉。
      【原文】老者战兢兢的,
      【赏析】对谁战兢兢呢?
      如果是对孙大圣战兢兢,也完全说得通:碰到这种没脑髓的人,能不害怕吗?但愿自己不要被孙悟空当作妖怪来纠缠才好啊!
      如果对孙悟空也根本不怕,老者对猪八戒反而表现出了害怕,那就可以肯定,这种怕,无非是伪装而已。
      【原文】道:“好!好!好!一个丑似一个的和尚!”
      【赏析】按孙悟空先前所说之话的逻辑,这“一个丑似一个”,便是一个比一个“不中看但中吃”了。
      或者就是,既然你认为,我这样做是由于被猪八戒的丑陋面目所惊吓,那就算你讲对了,就顺着你的想法说话吧。
      【原文】八戒上前道:“老官儿,你若以相貌取人,干净差了。我们丑自丑,却都有用。”
      【赏析】孙悟空一口一个“老儿”,一点礼数也不懂;猪八戒的“老官儿”,就显得亲热多了。
      猪八戒回复老者一句“我们丑自丑,却都有用”,与孙大圣先前说过的“似那俊刮些儿的,叫做中看不中吃”,两者的话一旦结合起来,便是“似那俊刮些儿的,叫做中看不中用”。这不等于含沙射影骂唐僧“中看不中用”吗?
      如果说孙悟空的“中看不中吃”是无心的,猪八戒的“中看不中用”,大概就是有意的了。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6-10-12 18:37:34
          7.八戒摆耳且伸嘴 婆婆乱跄又乱跌
      
      【原文】那老者正在门前与三个和尚相讲
      ,
      【赏析】从老头大叫“关门关门”来推断,老头的身子,已经进入到了家门之内,并已顺手关门,只是由于孙悟空及时赶上并扯住了他,这门才没有被关上。所以,老头就在门内与门外的三个和尚继续讲话。
      【原文】只见那庄南边有两个少年人,带着一个老妈妈,三四个小男女,敛衣赤脚,插秧而回。
      他看见一匹白马,一担行李,都在他家门首喧哗,不知是甚来历,都一拥上前问道:“做甚么的?”
      八戒调过头来,把耳朵摆了几摆,长嘴伸了一伸,
      【赏析】等嘻嘻哈哈而回的家人,来到了自己的身后,这猪八戒“调过头来,把耳朵摆了几摆,长嘴伸了一伸”,这是一个什么动作?
      作者以这样的笔墨行文,总觉得似乎是为了表达一种猪八戒像是做了个“鬼脸”的韵味。
      【原文】吓得那些人东倒西歪,乱跄乱跌。
      【赏析】猪八戒这个似乎突如其来的、让人意想不到的、看似实在荒唐的举动,必然会“吓得那些人东倒西歪,乱跄乱跌”也。
      这样的一个太不寻常的举动,如果不是由相貌丑陋的猪八戒或孙悟空来做,而是换成相貌英俊、风流倜傥的唐僧来做,必然同样会使对方吓得“东倒西歪,乱跄乱跌”的!
      其中的道理相当简单,对方必以为撞上了十足的神经病也!
      然而,自从猪八戒在《西游记》中露面、离开高老庄后截止今天,猪八戒却从来没有过这种神经兮兮的反常举动。
      正因为这一举动过于反常,也就大有疑团隐藏在其中了。
      我们猜测,猪八戒与这一家,数年前曾有着甚密的交往,这一家大小,与猪八戒原为熟人!
      我们的推理是,这老者与猪八戒的师父乌巢禅师可能正是师兄弟,都是隐世如来。因这一层关系,猪八戒在数年前,会不时地随同尊师到老者家做客。
      因为是数年前经常光顾他们家的熟人,今日突然造访,既有“一匹白马,一担行李”,还有其他的两位和尚在场,并且还突然调过头来,与凑上前去想看一下热闹的主人,冷不丁地打了个照面。但这又不是一般的照面,而是“耳朵摆了几摆,长嘴伸了一伸”,换成是你,会惊吓得怎样?
      然而,猪八戒的这个举动,却不应该是为了与故知开个玩笑,而应该是一个对这家其他人的一个暗示:“耳朵摆了几摆,长嘴伸了一伸”——“嘘”——禁声!但却将他们吓了一大跳。
      而猪八戒之所以这样做,是由于老头已经先行向猪八戒作了一个明确的指示:“隐”!
      这正由于,在老头完全看清猪八戒正是乌巢禅师的徒弟以后,不仅装作不认识,而且还“唬得一步一跌,往屋里乱跑,只叫‘关门!关门!妖怪来了!’”如此,猪八戒就清楚地领会到老头的真正用意,这是要求自己往“隐”的大方向上见机行事。故而,猪八戒就主动上前与老头打招呼,却以“老官儿”相称,并说了一句当时也只有老头才听得懂的暗骂唐僧“中看不中用”的戏言。
      【原文】慌得那三藏满口招呼道:“莫怕!莫怕!我们不是歹人,我们是取经的和尚。”
      【赏析】看来,这一家子受猪八戒这一突如其来的“伸嘴摆耳”,着实惊吓得不轻。
      然而,看到这一情境也发慌的唐僧,说什么“我们不是歹人,我们是取经的和尚”,这是多么的令人反胃!就在数月之前,不是你和孙悟空把猪八戒当作妖怪抓来的么?跟你出家为僧,才替你挑了这几个月的行李,就突然成了好人,不是妖怪了?
      在以后继续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只要有人见到孙悟空和猪八戒模样长得难看而发议论,唐僧逢人就解释说:“他们不是妖怪。他们是随同我去取经的(和尚)徒弟。”难道取经的和尚就不是妖怪,就一定不是歹人了?
      真不知唐僧在其中用上了一种从什么外星球带来的逻辑!
      【原文】那老儿才出了门,搀着妈妈道:“婆婆起来,少要惊恐。这师父,是唐朝来的。
      【赏析】“搀着妈妈”——这位妈妈,看来已被惊吓得站立不稳了。
      “婆婆”?这怎么可能是这位老者对自己老伴的称呼呢?
      应该是何种身份的人,对这位老妈妈的称呼才对?
      如此,这“婆婆起来,少要惊恐”,就肯定不是这位老者以自己的身份,向这位妈妈也即自己的老伴说话了。
      那么,老头是以谁的身份,也就是代谁向自己的老伴说话呢?
      “这师父,是唐朝来的和尚”,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这是老头以自己的身份,向自己的老伴介绍唐僧。但如果把这理解为仍然是代替在场的另一位晚辈,在向这位老妈妈介绍唐僧,这也未尝不可以吧?
      我们据此判断,猪八戒与这一家子,都是熟人。而猪八戒,往常就是这样称这老妈妈为“婆婆”的。老头是以猪八戒的口气,代替猪八戒向“婆婆”说话,这就相当顺理成章了。
      诸位不妨再思考:知道“东天”有真经的这个山中老头,猪八戒与他这一家人,有没有可能是早就相识的熟人?
      而这老者,为什么如此出面为猪八戒打圆场呢?
      【原文】只是他徒弟脸嘴丑些,却也面恶人善。
      【赏析】这是老者以自己的身份说话。
      在表面上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说明猪八戒是个好人,无非是长得丑些。但这却可以巧妙地将一家人被惊得目瞪口呆,归结为只是因为猪八戒“脸嘴丑”而吓成这样的。
      如果猪八戒与这老头一家的确是熟人,而佛门中又的确有一个成佛者必须遵循的不得“着相”的“隐”字,老头此番话的用意,完全是为了替猪八戒打圆场,并给唐僧和孙悟空一个错误的信号,误导他们以为猪八戒只是因为长得丑,而不是因为这个必使他人以为对方是患了神经病的动作,才把家里的其他人惊吓成这样的。
      【原文】带男女们家去!”
      【赏析】最后交待(命令)已经惊得目瞪口呆的一家大小,回到屋里去——“带男女们家去”。
      【原文】那妈妈才扯着老儿、二少年领着儿女进去。
      【赏析】首先,这一“才”字,正表明这一惊实在不轻,是为了说明“那妈妈”听了老头的这番话后,似乎“才”有了一点反应。
      而如果这位妈妈知道猪八戒原来是乌巢禅师的高徒,乌巢禅师和猪八戒,曾经都是他们家的熟客,几年不见,如今来到自己家门后,突然成了唐朝和尚的徒弟,必然会惊上再加一惊了。
      其次,“扯着老儿”一句,非常发人深省。
      来到自己家门前的这批人,如果真是一群素昧平生的不速之客,在一般的正常情况下,当这位“妈妈”听清老伴的说明以后,应该只“扯二少年领着儿女进去”就行了,为什么又“扯着老头”一道进屋去呢?
      如果猪八戒确是他们家的熟客,道理便浅显明了——想急切打听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所要弄清楚的疑问必然有:猪悟能到此何干?为什么突然会当上了和尚?猪悟能原本是乌巢禅师的高徒,今天怎么成了唐朝和尚的徒弟?
      而老头在暗中所要做的,便是要求全家人一律封上嘴巴——必须装着根本不认识!这也是在家修行成佛比出家修行成佛更为艰难的原因所在?在家修行成佛,还必须有家人的很好合作?
      【原文】三藏却坐在他们楼里竹床之上,埋怨道:“徒弟呀,你两个相貌既丑,言语又粗,把这一家儿吓得七损八伤,都替我身造罪哩!”
      【赏析】唐僧对徒弟的埋怨,清楚地表明,这位“世间高僧”,已经被这位“世外高人”给轻易地误导了,真以为老妈妈等人被惊吓,完全是由于自己徒弟相貌丑陋所造成的。
      然而,“你两个相貌既丑,言语又粗,把这一家儿吓得七损八伤,都替我身造罪哩!”如此,就让人弄不明白了:猪八戒和孙悟空这两个徒弟,他们天生相貌丑陋,就算是会吓着别人,难道竟会连累到做师父的?会使师父“造罪”,以致难以修成正果?佛学的旨意,竟然会有这么的一条?
      难道修行成佛还有“容貌俊刮”的先天条件?看来,对修行成佛而言,唐僧自认为有超越常人的卓越先天也。
      【原文】八戒道:“不瞒师父说,老猪自从跟了你,这些时俊了许多哩。
      【赏析】做这样的和尚,只不过整天挑点行李而已,还没有在高家天天在田里拼命干活辛苦,所以跟着唐僧后,反而长得俊俏了许多。
      如果又将孙悟空的“中看不中吃”以及猪八戒的“中看不中用”结合起来,便是:现在的我,比起以前可要来得“中看”,但却已经“不中用”多了。
      【原文】若象往常在高老庄走时,把嘴朝前一掬,把耳两头一摆,常吓杀二三十人哩。”
      【赏析】这“常吓杀二三十人”,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啊!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高太公请孙悟空捉拿并请求他们杀死猪八戒时岂会不说?
      如果猪八戒真有这条罪状,高太公还不冠冕堂皇地以此作为必须斩草除根、为民除害的理由之一?
      猪八戒说这番话,同样是将唐僧和孙悟空往误会的方向诱导。
      【原文】行者笑道:“呆子不要乱说,把那丑也收拾起些。”
      三藏道:“你看悟空说的话!相貌是生成的,你教他怎么收拾?”
      【赏析】既然你知道“相貌是生成的”,是人们根本无法自己选择的,为什么却以此责怪徒弟,说“你两个相貌既丑,言语又粗,把这一家儿吓得七损八伤,都替我身造罪哩”?
      一会儿是这样的一种判断是非的标准,一会儿又是另一个判断是非的标准。对别人用马列主义来严格要求,对自己则用修正主义来放纵宽容?
      【原文】行者道:“把那个耙子嘴,揣在怀里,莫拿出来;把那蒲扇耳,贴在后面,不要摇动,这就是收拾了。”
      【赏析】你自己“拐子脸、别颏腮、雷公嘴、红眼睛”“痨病魔鬼”的尊容,老头不是也将你骂作妖魔鬼怪吗?是否也应该随时收拾收拾呢?
      猪八戒尽管长得不如唐僧俊刮,却比你更有几分人样吧?
      【原文】那八戒真个把嘴揣了,把耳贴了,拱着头,立于左右。
      【赏析】对这两位,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
      还是装得老实点好,不要多嘴,惹事生非,自找麻烦——你们说应该怎么做,我就照做得了。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6-10-13 19:13:20
          8.恶言馕糠撞饿鬼 善嘱请再进一筋
      
      【原文】行者将行李拿入门里,将白马拴在桩上。
      只见那老儿才引个少年,拿一个板盘儿,托三杯清茶来献。
      
      【赏析】这么长的时间,老儿一家在干嘛?
      为什么作者要着重交待,直到这时,“那老儿才引个少年”前来献茶?即使家中没有开水需现烧,也该支个人稍加接待呀。
      老儿是不是在和家人反复叮咛要怎么招待这批客人呢?
      尤其是家中的少年,可千万别对着老猪称什么“叔叔”或“舅舅”之类才是。
      【原文】茶罢,又吩咐办斋。
      那少年又拿一张有窟窿无漆水的旧桌,端两条破头折脚的凳子,放在天井中,请三众凉处坐下。
      【赏析】作者特地介绍了老头的家当——“板盘儿”、“有窟窿无漆水的旧桌” 、“破头折脚的凳子”,这一切,都是为了说明老头一家,生活过得非常俭朴,相当清苦。
      如果老头也是一位拥有至尊地位、无尚权力的隐世如来,但一家仍过着这种清苦的俭朴生活,其中就必然有一种“天道”隐藏于其中。
      【原文】三藏方问道:“老施主,高姓?”
      老者道:“在下姓王。”“有几位令嗣?”
      道:“有两个小儿,三个小孙。”
      三藏道:“恭喜,恭喜。”
      【赏析】老头有子有孙,子孙满堂,子二,孙三,逐渐兴旺,可喜可贺。
      但这位甘愿一辈子为僧、誓不退转还俗的“御弟圣僧”,是否真心恭喜,甚至是非常羡慕老头,应该就有点让人生疑了,子孙满堂,唐僧就应该不会对一个个如花似玉的漂亮妹妹铁石心肠了吧?
      如果在内心是真心羡慕的,却宁愿遭受心理上、生理上的折磨和痛苦,却又绝不还俗成家生子,图的又是什么呢?追求一种虚无缥渺的来生幸福?不甘抛弃“御弟圣僧”的名号?应该不会真的被孙悟空和猪八戒给说着了——“中看不中吃”、“中看不中用”吧?
      【原文】又问:“年寿几何?”
      道:“痴长六十一岁。”
      行者道:“好!好!好!花甲重逢矣。”
      【赏析】你看孙悟空的兴致有多高,不失时机地插上一句。
      猪八戒可能就没有这分好心情了,只能呆在一旁好好休息,养足精神——明天一早还要继续挑担呢!
      再说,言多必失,“隐”的最好方法,是少说话,最好是不开口!
      【原文】三藏复问道:“老施主,始初说西天经难取者,何也?”
      【赏析】为什么不问问“要取经,往东天去罢”的含义呢?这应该是最重要的问题啊。
      想必唐僧根本就不相信“要取经,往东天去”之说。
      【原文】老者道:“经非难取,【赏析:既然压根儿也没想到,也不肯东归,老王也只好放下劝说 “东回”之心了。这便是佛家所讲的“随缘”吧!】只是道中艰涩难行。【赏析:“道中艰涩难行”——看来,“西天”的这个老头,他对唐僧去“西天”取经的预言,与“东天”的那位乌巢禅师完全一样。】我们这向西去,只有三十里远近,有一座山,叫做八百里黄风岭,那山中多有妖怪。故言难取者,此也。若论此位小长老,说有许多手段,却也去得。” 【赏析:厉害,讲话前后呼应,滴水不漏。且看自吹有许多手段的孙大圣能否对付得了。】
      【原文】行者道:“不妨!不妨!有了老孙与我这师弟,任他是甚么妖怪,不敢惹我。”
      【赏析】现在才想到还有这么一个师弟。
      孙大圣竟说“不敢惹我”,果真如此吗?
      此后,这黄风怪不仅敢惹你,还使你不得不认为是根本没有办法制服得了他。《西游记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这样写道:行者摆手道:“利害,利害!我老孙自为人,不曾见这大风。那老妖使一柄三股钢叉,来与老孙交战,战到有三十余合,是老孙使一个身外身的本事,把他围打,他甚着急,故弄出这阵风来,果是凶恶,刮得我站立不住,收了本事,冒风而逃。哏,好风!哏,好风!老孙也会呼风,也会唤雨,不曾似这个妖精的风恶!”八戒道:“师兄,那妖精的武艺如何?”行者道:“也看得过,叉法儿倒也齐整,与老孙也战个手平。却只是风恶了,难得赢他。”
      【原文】正说处,又见儿子拿将饭来,摆在桌上,道声“请斋。”
      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赏析:饭前“讽斋经”,和尚多虔诚!出门在外,不落功课,像模像样,真不愧为“圣僧”也!佛祖一定大受感动了?】八戒早已吞了一碗。【赏析:哎,老猪怎么不管这一套呢?】长老的几句经还未了,那呆子又吃彀三碗。
      【赏析】真是狼吞虎咽也。先前还说“有些饿”,这哪里是“有些饿”?三下五除二,四碗饭下肚,这分明是早已饿得不得了了也。
      不是饿得慌,哪能以这种速度连下四碗饭?换个饱汉,用这种速度吃吃看?
      【原文】行者道:“这个馕糠!好道撞着饿鬼了!”
      【赏析】“馕糠!”“撞饿鬼!”多动听的话语啊!
      老猪听到师兄这般赞赏,眼泪会在眼眶中打转吗?
      【原文】那老王倒也知趣,见他吃得快,道:“这个长老,想着实饿了,快添饭来。”
      【赏析】老王“见他吃得快”,就料定“着实饿了”。
      “想着实饿了!”——听到老头(故知)的这个点评,“快添饭来!”——受到老头(故知)的如此款待,对照这位师兄的“馕糠!撞饿鬼了!”猪八戒的眼泪,能否忍住不往下掉呢?
      如果将老头以及孙悟空的话都一一听在耳朵里,但对两者都毫无喜怒反应,既无眼泪打转,更不会漱然泪下,有这样的超凡修为,那才叫做真不得了呢!
      【原文】那呆子真个食肠大,看他不抬头,一连就吃有十数碗。
      【赏析】只管吃,连头都不抬一下。是怕人们看到他的那双泪眼吗?
      辛酸泪,热米饭,一道咽下?
      假如在人前仍会落泪,表明修为还是有限!还得再经受更残酷的磨练!
      【原文】三藏、行者俱各吃不上两碗。呆子不住,便还吃哩。
      【赏析】看这“喝风呼烟”的唐僧和孙悟空,只吃一碗多一点就饱了。
      一是本身的饭量,实在不能与猪八戒相提并论,二是他们是观光游客,而猪八戒则是一个担行李的挑夫,所需要的能量补充,自然有天壤之别。
      【原文】老王道:“仓卒无肴。不敢苦劝。请再进一筋。”
      【赏析】“请再进一筋”是什么意思呢?
      是起源于孙悟空先前向老头说过自己是“皮囊一团筋”吗?
      是以此耻笑孙悟空不通人情——将一个早已饿得发慌发昏的人,骂作“馕糠撞饿鬼”?
      如果这“请再进一筋”,是建议对方多吃点,是否有这样的含义:你这两位饱汉,也试着像猪八戒这样,快速地吃上几大碗?
      【原文】三藏、行者俱道:“彀了。”
      【赏析】如果真的饱了,人家逼你们再吃,就真的是让你们遭罪,必然使你们害怕的。
      【原文】八戒道:“老儿滴答甚么!谁和你发课?说甚么五爻六爻!有饭只管添将来就是!”
      【赏析】老头说“仓卒无肴”,这必然是讲吃饭的问题。
      又说“不敢苦劝”,这必然是对孙悟空不动脑筋,且好动粗,深感惧怕,所以才“不敢苦劝”吧?怕自己因为多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老头还说“请再进一筋”,联系孙悟空曾对老头说过自己是“皮囊一团筋”,老头的每句话,似乎都与孙悟空有关,也似乎与吃饭的问题有关。
      然而,现实生活中,如果某人比较笨,我们常说这个人脑袋瓜“少根筋”、“缺根筋”。
      这“再进一筋”,是否骂唐僧、孙悟空“少根筋”“缺根筋”,我再送你“一根筋”接上,使你们不再执迷,能够及时醒悟?
      猪八戒的回复,更使我们觉得老头的话必然是话中有话,不完全是在建议对方多吃几碗饭,而是想对唐僧和孙悟空“进献一根筋”加以点化也。
      听老头还说“请再进一筋”,有希望唐僧和孙悟空醒悟的企图,猪八戒便发起了牢骚,笑老头:你这老头!罗哩罗索什么?想自找麻烦吗?“谁与你发课”——谁听你的谈经、论道?说什么“五爻”“六爻”(易经八卦)?你以为他们听得懂吗?我对他们讲过的话,可比你说得清楚明白多了!别再罗索,家中有饭就添来,让我现在把肚子填饱,大不了,他们爱走到哪我就跟到哪!
      猪八戒可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可有一种“舍己为人”(及时解救老王)的高尚品格?
      【原文】呆子一顿,把他一家子饭都吃得罄尽,还只说才得半饱。
      却才收了家火,在那门楼下,安排了竹床板铺睡下。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6-10-14 19:34:38
          9.莫道西行入苦海 胆敢勇往不回头
      
      
      
      【原文】次日天晓,行者去备马,八戒去整担,老王又教妈妈整治些点心汤水管待,三众方致谢告行。
      老者道:“此去倘路间有甚不虞,是必还来茅舍。”
      【赏析】“有不虞便请东回”——想劝唐僧不必西行取经?返回东行到你处或乌巢禅师处求取真经?你可知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低智商有多少?而唐僧和孙悟空,却又是笨之又笨的冥顽不灵者?
      从此以后的西行途中,尽管“不虞”之事层出不穷,但唐僧和孙悟空照旧勇往直前,种种艰难的危险遭遇,都不能将他们逼回东行,哪里意识到,应该返回“东天”拜真佛、取真经?
      【原文】行者道:“老儿,莫说哈话。我们出家人,不走回头路。”
      【赏析】听听,“我们出家人,不走回头路!”
      你可知道还有一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人生警句?
      【原文】遂此策马挑担西行。
      噫!这一去,果无好路朝西域,定有邪魔降大灾。
      【赏析】前行遇到了黄风怪,却不象孙悟空所说的那样:“任他是甚么妖怪,不敢惹我”。
      当黄风怪的部下前来寻事时,唐僧所做的,是强作镇静,念起那部不久前才获得的《心经》,竟将《心经》用于对付外来的势力,而不是用来使自己醒悟——克服自己心中的魔障。
      唐僧念《心经》的结果,是被黄风怪的部下一把抓住,生擒活捉,捆缚洞中,心惊胆颤,苦苦哭泣。
      自从跟了唐僧以来,这次是猪八戒第一次参加战斗,一出手,只一钯,就筑死了一只猛虎,“争先”而捞到了一个头功。但自以为天下第一的孙悟空,可不愿将这种打架的乐趣留给猪八戒享受,吩咐猪八戒要好生照看着行李和马匹。
      孙悟空与黄风怪激战,不能打赢对方,就拔把猴毛一吹,变出一大群猴子来围攻,使出了“身外身”的变化手段。黄风怪针锋相对,也弄出了自己的神通,吹出一口大风,把孙悟空变化出来的大小猴子吹得七零八落,孙悟空只得慌慌张张地收起了变化手段。
      黄风怪的这口大风,竟将孙悟空吹得又犯起了眼病,流泪不止,双眼紧闭,败阵而逃,从此便不敢露面与黄风怪战斗,只好变成蚊子,潜入洞中,打听消息,竟然爬在了唐僧的头上——“悟空,你在哪里呀?”“师父,我在你的头上哪!”这做徒弟的,竟然爬到做师父的头顶上,在他的心目中,对自己的这位师父,该有多敬重啊!……黄风怪自己暴露,只有“灵吉菩萨”才能降服自己,这是故意泄密?还是无意间说漏了嘴?
      尽管如此,孙悟空却不知道“灵吉菩萨”是谁,居于何处。虚无缥渺的“太白金星”只好及时“现身”,对孙大圣加以指点,使孙悟空找到了同样是虚无缥缈的“灵吉菩萨”。最后,由“灵吉菩萨”将黄风怪加以“收伏”。
      然而,“果无好路朝西域,定有邪魔降大灾”又如何呢?从此以后,唐僧尽管一次又一次地遇到不测,哪里还会再记得老王“此去倘路间有甚不虞,是必还来茅舍”的叮咛?早已把这谆谆告诫忘得一干二净了。
      ——即使苦海无边,照旧勇往直前!
      唐僧错过了真西天——浮屠山,继续西行,一去不回头!
      
      正如孙大圣所说的:“我们出家人,不走回头路”!岂知“回头东行,才是岸头!”
      
      什么是“西天”?人间何处有“西天”?唐僧为何去“西天”?唐僧西行至天竺,总共经历过几个真“西天”?
      
      《阿弥陀经》说的明明白白,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佛世界,几乎到处都有!恒河沙数诸佛,各自都有自己的西天!
      
      孙悟空早年学道的地方——灵台方寸山,不正是人间的一个西天所在?原著诗句赞美须菩提祖师:“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西方妙相祖菩提”,这不正是暗指须菩提祖师,就是当时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位主人公?孙悟空误以为师父要杀他,竟然逃出师门,脱离真西天,一走不回头!
      
      而《西游记》中的这位在家念经念佛的王老头,同样是一个隐在世间,且隐藏在自己家中修行布道的世外高人啊!他想请唐僧和孙悟空回到猪八戒的师父——乌巢禅师处求取真经学道,唐僧和孙悟空听不进;再三挽留他们也可以在自己处求取真经,唐僧和孙悟空同样听不进。唐僧竟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了一个个真西天,次次都是一去不回头!哪里知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道理呢?
      
      当唐僧以为到达真正的西天了,虔诚朝拜他所看到的如来佛祖,却是一个假西天、假佛祖。最后又继续西行到达了所谓的真西天,愚以为,作者恐怕认为这仍然是一个假西天而已。
      
      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唐僧和孙悟空被“如来”分别封作为佛,而且还可以当面与如来讨价还价。被他人封为佛,怎么可能算是真正的佛?佛,难道是通过封赏所得的名号?成佛如果是被封赏的,那就像人间世的干部提拔了。既然可被提拔,必然可被废弃,这与一旦成佛便“永不退转”岂非背道而驰?可见,真正的佛,绝不是通过他人的封赏而得的!
      
      而唐僧和孙悟空两位,各自最终都得到了一个佛的封号,前者被封为“栴檀功德佛”,后者被封为“斗战胜佛”,这真形象生动呀,完全是这两位活脱脱的人生写照。
      
      何谓“栴檀佛”?
      
      佛教內科学(四)http://www.sangha-care.org.tw/book27/hm.html这样写道:
      
      旃檀,又称为檀香,为产于印度等热带地方的一种香树,有黄、白、赤、紫诸种。《玄应音义》卷二十三记载,旃檀有赤檀、白檀、紫檀等种类。《慧琳音义》卷三说,此香出南海,有白、赤二种,而以赤檀为上品。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引《慧苑音义》卷上所载,谓白檀可疗治热病,赤檀可袪除风肿,皆能除疾安身,故又译为“与乐”。此外,又有牛头旃檀、蛇心檀等。牛头旃檀呈灰黄色,香气浓郁,古人用以雕刻佛像,但也是治疗热病的良药之一;蛇心檀又称乌洛迦旃檀,以其特具消除蛇毒之效故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三记载,输波勒迦国王罹患热病,极重迷闷。医师开出的处方是,以牛头栴檀末涂身。当时有人在海中得到一块浮木,正好是牛头栴檀,国王遵照医嘱以栴檀粉末涂抹身体后,热病果然马上除愈。(大正24‧10页上)所以,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中,又称旃檀为除热病的“冷药”。(卷三,大正24‧112页上)
      
      历史传说话唐僧(4)http://lz.book.sohu.com/chapter-3375-4-4.html这样写道:
      
      关于栴檀佛传说,《大唐西域记》、《释氏稽古略》等中均载,如来佛升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优填国王思佛,乃刻旃檀为佛像,如来佛复至人间,此像竟有灵性,迎佛稽首,佛为摩顶授记曰:我灭度千年之后,汝从震旦(东土)也,广利人天。 ……玄奘回国还带来“檀佛像一躯,通光,座高二尺九寸”。
      
      牛头旃檀香气浓郁,古人用以雕刻佛像,旃檀佛就是指刻在木头上的佛像。由此可见,《西游记》作者借如来佛祖之口封唐僧为栴檀功德佛,并非说唐僧的功德高,而是骂唐僧简直是一块木头!唐僧空有一个漂亮的臭皮襄,如同栴檀木雕刻而成的佛像一样,没有一点自己的思想,只是一个木偶,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如果说唐僧是佛,实在是“轻慢吾佛”。
      
      用檀木雕刻而成的佛,即使外表看起来有着一副好容颜,一身好皮囊,而且全身还会时时冒出一股特有的香味,这会让欣赏者看着悦目,闻着清肺,想着舒心,具有极大的功德,但终归是木偶一具,本身却是冥顽不灵。以“木头”相称的佛,有一点肯定清楚明白,那便是愚蠢到了家!
      
      这“斗战胜”又是什么意思呢?孙悟空喜欢逞强斗狠,是一个“天杀心”,是一个“遇佛杀佛,遇父杀父”的无赖,不仅“好斗”,而且,即使打不过别人,也绝不认输低头!逢人必邀斗,每战必求胜,不胜绝不休!筋斗云连连翻动,却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他哪里认输了?还不是耍无赖要重翻?这“斗战胜”三字,不正是这位“齐天大圣”的真实写照?
      
      谁知道西天?谁到过西天?乌巢禅师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唐僧和孙悟空:“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谁是“那相识”?正是猪八戒也。懂得如何才能到达西天的,原来就在唐僧和孙悟空的身边!而唐僧和孙悟空却把猪八戒当作挑夫兼奴才,猪八戒则备受唐僧和孙悟空的凌辱!
      
      在表面上,猪八戒屡遭孙悟空的凌辱,而在暗地里,猪八戒却将孙悟空玩于股掌之中——跳不出他的手掌心!这难道不可悲复可叹乎?
      
      什么是西天?怎样才能达到西天?如果自己发现不了真正的世外高人——隐于世间的忍辱如来,谁来为你点燃智慧的明灯度你到西天?你又如何建立起自己的真西天?
      
      茫茫人海,谁是佛陀?咫尺天涯,西天何处?苦海无边,哪是岸头?
      
      众里寻他千百度,莫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大智大能者,拈花微笑。
      
      看破红尘,阅透人情。缩头忍辱,恨苦修行。
      
      先悟空,次悟能,再悟净,成就无上正觉心。
      
      有欲根善,无欲器成。不忍不辱,至乐无乐。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6-10-15 18:47:42
          10.恒河沙数佛世界 阿弥陀佛是释尊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佛祖前来救驾。孙悟空让如来佛自报姓名。如来佛祖称自己为“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可见,作者认为“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众多的和尚、尼姑,可能并不这样认为。到底孰是孰非?
      “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所创立的佛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佛世界?阿弥陀佛到底是谁?这只有从与阿弥陀佛相应的《阿弥陀经》原文中,才能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
      笔者索性将《阿弥陀经》原文的某些紧要章句也同时予以相应的解读。解读的结果,产生了“三解”和“三惑”,敬请方家指正。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乾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梨盘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俱罗、阿[少/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解一】经文:今,现,在说法。
      “今”即“今天”,“现”即“现在”,“在说法”即“正在说法”。
      正在说法的,正是佛本人即释迦牟尼。原来,他是在说他自己。
      这个释迦牟尼,竟弄出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但“十万亿佛土”,却把我们给吓坏了——那么遥远啊!事实上,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亦即所谓“咫尺天涯”乎?
      如果连这点都听不出来,说明脑袋欠灵光,不够聪明,不符合具有大智慧的条件,与佛虽有缘相见,恐无成佛的天份。
      【经文】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疑一】
      经文: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意思是说:这样的佛国土,连三恶道之名都没有,何况有实?
      这是指这样的佛国土并非真实存在吗?抑或指的正是所谓的“真空妙有”?亦即等同于“实无”?最起码,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有”?
      【疑二】
      经文: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不是明确说明:这些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并不是真的什么鸟么?!
      阿弥陀佛原来是可以直接变出鸟儿来的!
      既然连孙悟空都可以直接变出颗松树出来,甚至可以把自己变成为一座庙宇,只是由于水平还很有限——那根猴子尾巴隐藏不了,终于会被高明的人看出破绽。而阿弥陀佛的本事,则被学道未成,却逃离师门,然而又自封为齐天大圣的孙悟空要强多了,应该什么东西都可以变得出来,而且都可以变得栩栩如生吧?
      说白了,《阿弥陀经》已明确说明,西方极乐世界里的一切东西,无非都是阿弥陀佛所变化出来的法像!就象当今的电影、电视,去看一看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是看一下阿弥陀佛所“播放的电影和电视”吗?不要像某些人看电影《红楼梦》,由于喜欢上了林黛玉,便跑过去扯银幕——神经啦!
      【经文】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疑三】
      经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经文已经明明白白地说明: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者,是绝不可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
      在《西游记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祖师道:“教你‘流’字门中之道,如何?”悟空道:“流字门中,是甚义理?”祖师道:“流字门中,乃是儒家、释家、道家、阴阳家、墨家、医家,或看经,或念佛,并朝真降圣之类。”悟空道:“似这般可得长生么?”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悟空道:“师父,我是个老实人,不晓得打市语。怎么谓之壁里安柱?”祖师道:“人家盖房,欲图坚固,将墙壁之间,立一顶柱。有日大厦将颓,他必朽矣。”悟空道:“据此说,也不长久。不学!不学!”
      由此可见,《西游记》的作者将“看经”、“念经”视为四类旁门左道之一,而非学佛之正途。最起码,释迦牟尼本人,不是因为诚心念佛才把自己变成为佛的。
      根据《阿弥陀经》所隐含的深义,应该很清楚,只是坚持不懈地念念“阿弥陀佛”,同样不可能算是有了“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的!不管怎么努力地认真地看经、念佛,如果没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缘,照样是不可能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的!
      斗胆猜测,念佛虽然是成佛的一道傍门,但这仅仅是一个门而已。一旦已入门,就必须舍弃这道门!
      【经文】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
      【解二】原来,佛以及佛的那种所谓的极乐世界,几乎比比皆是!
      除阿弥陀佛的那个极乐世界之外,东方有东方诸佛,有东方诸佛的极乐世界。南方有南方诸佛,有南方诸佛的极乐世界。西方有西方诸佛,有西方诸佛的极乐世界。北方有北方诸佛,有北方诸佛的极乐世界。下方有下方诸佛,有下方诸佛的极乐世界。上方有上方诸佛,有上方诸佛的极乐世界。
      由此可见,象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如来佛,原来几乎是到处都有的啊!象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佛世界,原来是多得不可胜数的!真可谓具有恒河沙数诸佛,真可谓具有恒河沙数诸佛的“极乐世界”啊!
      【经文】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
      【解三】经文:“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看来,念阿弥陀佛也不是没有一点作用,十方诸佛会认同释迦牟尼所介绍的这一佛法,予以一定程度上的特殊的照料的。
      【经文】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6-10-16 18:19:31
          11.我佛如来有肉眼 法身化像本为虚
      
      要读懂《西游记》,不能不了解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如来佛”。
      孙大圣自封为“齐天大圣”,却仍然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还是被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受苦受难。孙悟空辛辛苦苦学道十年,本想学个长生之道,却根本没有实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宿愿!
      而取得真经,修行成佛,同样又是唐僧取经的最大心愿。
      佛教徒开口闭口“我佛如来”,如来佛是活生生的人,还是那些虚无缥缈的幻像?
      不少修行者,他们所实证的那些光芒四射的境像,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还是一种“真空妙有”的虚幻?
      那么,什么是如来佛呢?如来佛又是怎样的?笔者从天下第一佛经——《金刚经》中摘取一段介绍什么才算是如来佛的经文,对什么是“如来佛”,作一点简要的说明。
      “须菩提祖师,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祖师 ,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祖师,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祖师,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祖师,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提请注意:如来佛祖原来是有“肉眼”的!
      和尚庙里、尼姑庵中,那些泥塑贴金的佛像,被流通的法物——诸佛、诸菩萨像之类,它们没有肉眼吧?
      佛学所讲的如来佛,都是像释迦牟尼本人一样的,都是有肉眼的。他们应该不是人死后所留下的虚无缥渺的精灵吧?
      如果如来佛是某人肉体死了以后所残存的灵魂,那双眼睛不可以被称为肉眼吧?没有血肉之躯,哪有“肉眼”可言?
      由此可见,所谓的如来佛,都是像我们大家一样的,是拥有血肉之躯的平凡人。
      后面又说如来佛有这样的眼、那样的眼。读者不妨去查阅一下这些眼分别是怎样的不平凡。如此,便又可了解到所谓的如来佛,他们又是怎样的不同于普通人了。
      世外高人的能耐到底有多大,《西游记》先通过孙悟空的师父作了一丁点的披露:
      其一是“如来眼底”:不管距离有多少遥远,也看得一清二楚——竟然知道孙悟空早年生活的“花果山水帘洞”。
      其二是“摄人心智”:“你若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不是说出一个字,而是说出半个字,亦即只要孙悟空张张口,心里想说什么但还没说出来,须菩提祖师就知道孙悟空要说什么了,这不就等于不管别人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
      其三是可轻易置人于死地:“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外,教你永世不得翻身!”
      其四是“能入人梦”:猪八戒知道孙悟空的春秋大梦……。
      那么,孙悟空他们所看到的如来佛、观音以及诸天神等,是不是世外高人?即这些是不是具有血肉之躯的真人呢?不是,这些都是十方亿佛的化身,即由他们肉身所变化出来的法像而已。真正的如来佛是谁呢?孙悟空早年学道的师父,就是一位隐世的如来佛。传给唐僧一部成佛总径的《心经》的猪八戒的师父——乌巢禅师,也必然是一位隐于山林之中的隐世的如来佛。那位劝唐僧回东方去求取真经的老王,则应该是一位隐居于自己家中的隐世的如来佛……。
      然而,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至今,除释迦牟尼直接自称为如来佛以外,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还有哪位会再称自己是如来以“现世”呢?这正由于“道成于密”?“隐”,是佛学的第一要旨?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山,小隐隐于民”?但,成佛者为什么必须要“隐”呢?是否正在于佛陀的职责实在不可思议,不可能被凡夫俗子所理解和认同呢?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6-10-17 11:28:42
          12.恒顺众生无所喜 佛法无边何堪忧
        
      尚未完成。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6-10-17 11:32:39
              链接:佛国之旅(四部连载)第一部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6971824&Key=633988440&strItem=culture&idArticle=215834&flag=1
        
          链接:佛国之旅(四部连载)第二部
            http://www3.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84561&strItem=books
        
          链接:佛国之旅(四部连载)第三部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6971824&Key=0&idArticle=218481&strItem=culture&flag=1#Bottom
        
      

    作者:风再起时2081 回复日期:2007-1-3 17:49:36
          第三步后面呢,没拉?

    作者:风再起时2081 回复日期:2007-1-3 17:51:11
          作者:风再起时2081 回复日期:2007-1-3 17:49:36 
        第三步后面呢,没拉?
      ————
      应为第四部,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1-27 13:20:09
          作者:风再起时2081 回复日期:2007-1-3 17:49:36 
          第三步后面呢,没拉?
        ————
        应为第四部,
      
      =====================
      谢谢风再起时2081的关注,后面的来了。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1-27 13:21:35
           12.恒顺众生无所喜 佛法无边何堪忧
        
        众生,即我等凡夫俗子。
        
        恒顺众生,即顺着我们凡夫俗子的心意。
        
        顺着我们的心意,那么,想学好的,便让我们更好;想学坏的,便让我们更坏。
        
        只要人们诚心发愿,并为之努力,那么,佛陀便尽其所能,帮助你得尝所愿。
        
        佛陀有能力尽其所能,帮助人们得尝所愿,于是,人世间,各种好人和坏人,便都有了。
        
        行善者和为恶者,各自的结局又会如何呢?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杀头的、坐牢的,众叛亲离的,断子绝孙的,等等,也就都有了。
        
        有的是恶报在自己身上,有的是延续到几代以后。这一切,都是人世间的法律、法规在起作用。
        
        假如某些恶人,实在厉害,人世间的法律都奈何他不得,那么,出自佛陀的大慈大悲之心,世外高人最终便只好自己出手,施出阴招,来与他算个总帐,做个了结。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1-27 13:23:49
          流沙河中遇水怪 唐朝圣僧仍朝西
        
        【原文】《西游记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话说唐僧师徒三众,脱难前来,不一日,行过了八百黄风岭。
        进西,却是一脉平阳之地。
        
        【赏析】自从猪八戒被唐僧和孙悟空逼得妻离子散,做了和尚,离开高老庄,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到此,已先后经历过三件大事:
        
        其一,走了一个月左右的路程,来到了“浮屠山”,见到了乌巢禅师。乌巢禅师传给了唐僧一部“修真之总径,作佛之会门”的《心经》。
        
        已经得到了这部至高无上的佛经,唐僧还硬要问禅师到西天拜真佛、求真经的“路程端的”,禅师苦笑着告诉唐僧:“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乌巢禅师所说的“那相识”,明明白白是指猪八戒。
        
        而齐天大圣孙悟空,则企图对属于世外高人、真佛祖的乌巢禅师动粗。
        
        其二,离开浮屠山后继续西行,又在山中见到了老王一家。
        
        一见面,老王即奉劝唐僧:“西天难取经。要取经,往东天去罢。” 老王之所以劝唐僧不要再西行了,正由于唐僧已经错过了一个真西天、真佛祖。
        
        唐僧师徒三人在老王家借宿一宿,次日早晨临别时,老王谆谆告诫唐僧:“此去,倘路间有甚不虞,是必还来茅舍。”这是希望唐僧师徒在前行途中,如果遇到麻烦,务必转道东归,回到老王家来。这正因为,同样属于世外高人、真佛祖之一的老王,在他的心中,正藏着如何才能成佛的真经。
        
        对老王临别时的郑重赠言,孙悟空则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我们出家人,不走回头路”!
        
        其三,途经黄风岭时,遇到了黄风怪。自封为齐天大圣的孙悟空,根本没有能力战胜黄风怪。
        
        在这样的困难面前,孙悟空根本没有想起老王“倘路间有甚不虞,是必还来茅舍”的告诫,仍然不肯东归。
        
        自己无力对付黄风怪,孙悟空所采取的办法是:请到能够制服黄风怪的“灵吉菩萨”,帮助收伏自己对付不了的黄风怪。孙悟空堪称为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好汉”,根本不懂得什么叫作“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人生哲理。
        
        且让我们看看,唐僧西行到此,又会碰到什么奇遇?
        这一奇遇,又会向唐僧暗示着一个什么的重要信息?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1-28 19:36:44
          【原文】光阴迅速,历夏经秋,见了些寒蝉鸣败柳,大火向西流。
        正行处,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
        三藏在马上忙呼道:“徒弟,你看那前边水势宽阔,怎不见船只行走?我们从那里过去?”
        八戒见了道:“果是狂澜,无舟可渡。”
        
        【赏析】“无舟可渡”!猪八戒的回答,一语双关,真是太妙了。
        
        “无底船儿难过海,古往今来度群生”。猪八戒借机对唐僧说明“无舟可渡”,是否有一种嘲讽的韵味隐在其中?
        
        唐僧错过了浮屠山上的真佛祖乌巢禅师,又错过了山中的隐世如来老王。
        
        老王告诫唐僧“倘路间有甚不虞,是必还来茅舍”,孙悟空却回答说:“我们出家人,不走回头路”!
        
        尽管打不过黄风岭上的黄风怪,孙悟空却把老王的谆谆告诫抛置脑后,可耻地请来“灵吉菩萨”出手帮忙,降伏黄风怪,勇往直前,顽固西行!
        
        如此冥顽不灵,哪个有能力度得了你们呢?自然是“无舟可渡”啊!
        
        
        【原文】那行者跳在空中,用手搭凉篷而看。他也心惊道:“师父啊,真个是难,真个是难!这条河,若论老孙去呵,只消把腰儿扭一扭,就过去了;若师父,诚千分难渡,万载难行。”
        三藏道:“我这里一望无边,端的有多少宽阔?”
        行者道:“径过有八百里远近。”
        八戒道:“哥哥,怎的定得个远近之数?”
        
        【赏析】“哥哥,怎的定得个远近之数?”猪八戒说出这样的话,是对齐天大圣的无比钦佩吗?
        
        这位老猪啊,想借机嘲笑一下齐天大圣,还恭恭敬敬地先称上一声“哥哥”哪!
        
        如此一来,只怕齐天大圣三天后、三年后、甚至是一辈子,也想不到猪八戒是用这样的话,对自己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呢。
        
        【原文】行者道:“不瞒贤弟说,老孙这双眼,白日里常看得千里路上的吉凶。却才在空中看出:此河上下不知多远,但只见这径过足有八百里。”
        
        【赏析】列位,不知能否想明白?如果孙悟空说明这条河“径过千里”,孙大圣的话,才可以算作是无懈可击的。
        
        这位齐天大圣,居然通过“常看得千里”之遥的那双眼,判断出这条河“径过八百里”,便成了滑天下之大稽的一则大笑话了!
        
        如果孙悟空的那双眼,最远只能看到八百里之遥,而这条河的宽度,却仍然望不到对岸,孙悟空由此断定这条河的宽度,必然超过“八百里”,才能形成为一个准确的逻辑推理。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1-29 18:15:25
           
        【原文】长老忧嗟烦恼,兜回马,忽见岸上有一通石碑。三众齐来看时,见上有三个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的四行真字云: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
        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
        
        【赏析】“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这条河中的水,真是好特别呀。
        
        不仅鹅毛都飘不起,就是芦苇的花儿,也会沉入水底。应该是在说明这水的清纯澄明,纤尘不染吧?
        
        如果用这样的水,来比喻人的“心性”,是否可以指“如来藏”的清净心呢?
        
        【原文】师徒们正看碑文,只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那怪一个旋风,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慌得行者把师父抱住,急登高岸,回身走脱。
        
        【赏析】这场好戏的上演,真是大有话头可参了。
        
        先前在浮屠山,隐世如来乌巢禅师对打算告辞他西去的唐僧说:“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禅师所说有“那相识”,正是指猪八戒。
        
        而齐天大圣孙悟空,却举起铁棒,对乌巢禅师乱捣乱戳。唐僧扯住孙悟空,问为什么要捣毁这尊菩萨的老巢。孙悟空对唐僧说:“你哪里晓得?他说‘野猪挑担子’,是骂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老孙。你怎么解得此意?”八戒道:“师兄息怒。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但看他‘水怪前头遇’这句话不知验否。饶他去罢。”
        
        从禅师的话中,猪八戒判断出了“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这过去的,比如,称唐僧为“圣僧”,笑悟空为“石猴”,说自己是“野猪”。这未来的,比如预言继续向西前进,会碰到哪些一连串的事情,比如还有一桩“水怪前头遇”的遭遇。果不期然,这“水怪前头遇”,如今却真的变成为现实了。《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哪有这番本事呢?而拥有这番本事的,应该是哪类人呢?
        
        猪八戒在浮屠山时便说过:“但看他‘水怪前头遇’这句话不知验否。”这正是特地提醒唐僧和孙悟空,要留意前行的遭遇,如果“水怪前头遇”真的实现,就可以推知这乌巢禅师的本事,实在非同小可,简直是不可思议了。
        
        如今,这“水怪前头遇”的预言真的实现了。作为企图修行成真的唐僧,应该怎么做?正确的做法,自然应该速速打着回府,回到浮屠山来,拜乌巢禅师学道,修行成佛!
        
        且看唐僧对此事的反应如何。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1-31 8:44:10
            【原文】那八戒放下担子,掣出铁钯,望妖精便筑。
        那怪使宝杖架住。
        他两个在流沙河岸,各逞英雄。
        这一场好斗:九齿钯,降妖杖,二人相敌河岸上。这个是总督大天蓬,那个是谪下卷帘将。昔年曾会在灵霄,今日争持赌猛壮。
        
        【赏析】奇怪,猪八戒知道孙悟空当年的“大闹天宫”,也知自己曾做过“天蓬元帅”,怎会不知昔年在灵霄殿共事过的故知?如果原本知道,两者之间的这场“赌斗”,应该十分有看头。
        
        【原文】这一个,钯去探爪龙,那一个,杖架磨牙象。伸开大四平,钻入迎风戗。这个没头没脸抓,那个无乱无空放。一个是久占流沙界吃人精,一个是秉教迦持修行将。
        他两个来来往往,战经二十回合,不分胜负。
        那大圣护了唐僧,牵着马,守定行李,见八戒与那怪交战,就恨得咬牙切齿,擦掌磨拳,忍不住要去打他,掣出棒来道:“师父,你坐着,莫怕。等老孙和他耍耍儿来。”
        那师父苦留不住。
        
        【赏析】只要是有架打,孙悟空怎么可能甘心做个旁观者?自然“咬牙切齿,擦掌磨拳”,“忍不住”,手发痒。
        
        【原文】他打个唿哨,跳到前边,原来被行者轮起铁棒,望那怪着头一下。那怪急转身,慌忙躲过,径钻入流沙河里。
        气得个八戒乱跳道:“哥啊,谁着你来的!那怪渐渐手慢,难架我钯,再不上三五合,我就擒住他了!他见你凶险,败阵而逃,怎生是好!”
        
        【赏析】八戒所说的话,可能符合客观事实吗?真的再过三五个回合,就能胜过这“妖怪”?
        
        原文中已写得明明白白:“那怪与八戒正战到好处,难解难分。”我看他俩的这种打法,与戏台上的对打有很大的相像,就算是打到天黑,也不可能会分出胜负的。
        
        孙悟空“不识相”地出现,两人终于找到了罢战的理由?
        
        孙悟空“望那怪着头一下”,“那怪慌忙躲过,径钻入流沙河里”,看来,这怪或许早就清楚:这个孙大圣,我可惹不起,还是开溜吧!
        
        【原文】行者笑道:“兄弟,实不瞒你说:自从降了黄风怪,下山来,这个把月不曾耍棍,我见你和他战的甜美,我就忍不住脚痒,故就跳将来耍耍的。那知那怪不识耍,就走了。”
        
        【赏析】孙悟空作为一个好勇斗狠者,其光辉形象,通过孙悟空自己的话,得以展现无遗。几天不打架,手就发痒痒。
        
        
        【原文】他两个搀着手,说说笑笑,转回见了唐僧。
        
        【赏析】不知这对师兄弟说什么?笑什么?
        
        猪八戒笑什么?会不会是心中暗自得意:瞧,我的师父多厉害!早就告诉你们说“水怪前头遇”,现在果然应验了!
        
        孙悟空因什么而笑?会不会觉得自己实在厉害,妖怪居然不敢与自己交战,因而十分自满,得意洋洋?
        
        【原文】唐僧道:“可曾捉得妖怪?”
        行者道:“那妖怪不奈战,败回钻入水去也。”
        
        【赏析】孙悟空回答说:“那怪不奈战,败回钻入水去”。这句话正表明,孙悟空之所以与猪八戒有说有笑,果然是觉得自己能打,把妖怪吓跑,非常了不起,因而万分高兴呢!
        
        【原文】三藏道:“徒弟,这怪久住于此,他知道浅深;似这般无边的弱水,又没了舟楫,须是得个知水性的,引领引领才好哩。”
        行者道:“正是这等说。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怪在此,断知水性。我们如今拿住他,且不要打杀,只教他送师父过河,再做理会。”
        【赏析】在水中的妖怪自然识得水性,而孙悟空居然说这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列位以为孙悟空用词恰当否?
        
        而作者竟这样描写孙悟空,是为了赞美齐天大圣富有文采,学富五车?
        
        这位齐天大圣,动不动就要“拿人家”,不知曾经拿到过谁?这次能不能凭自己的真本事抓得住别人?
        
        亏孙悟空想得出,居然要用这个妖怪“引领”过河!如果河中的这位真是一个妖怪,不知会把他们引领到何方?会不会把他们送入河中去喂鱼虾?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2-1 12:38:52
          【原文】八戒道:“哥哥不必迟疑,让你先去拿他,等老猪看守师父。”
        
        【赏析】孙悟空往年大闹东海龙宫,不正是从东海龙王处索取到“如意金箍棒”,外加一身金灿灿的披挂吗?
        
        这回,应该正是齐天大圣抖露雄风的时候!
        
        然而,“大闹天宫”,只不过是孙悟空昔日“灵魂出窍”的“黄粱一梦”罢了。
        
        在梦中那么能打能闹,不知在现实的生活中,能否有梦中的那番杰出表现呢?
        
        且看齐天大圣的真本事到底如何。
        
        【原文】行者笑道:“贤弟呀,这桩儿我不敢说嘴。水里勾当,老孙不大十分熟。若是空走,还要捻诀,又念念‘避水咒’,方才走得;不然,就要变化做甚么鱼虾蟹鳖之类,我才去得。若论赌手段,凭你在高山云里,干甚么蹊跷异样事儿,老孙都会;只是水里的买卖,有些儿榔杭。”
        
        【赏析】孙悟空自称“水里勾当”“不大十分熟”,这是因为具有谦虚的美德吗?
        
        孙悟空那么急着想找人打架,已经个把月没有和人干过仗了,如今这种好事就在眼前,不会在这紧要关头还会谦逊恭让吧?
        
        齐天大圣在水中无能,是半个“旱鸭子”,在此后的行文中还有披露,比如,此后在一个水井中打捞国王的尸体,孙悟空照样没办法,还是只能由猪八戒来做。
        
        作者如此安排故事情节,正是为了说明孙悟空先前大闹东海龙宫,只不过是“灵魂出窍”犹如“南柯一梦”般的“神游”而已。是那种“步日月无影,入金石无碍,水不能溺,火不能焚”的身外身干的。而这回却是要与活人在水中搏斗,必须用自己的真身参与打架斗殴,所以就无能为力了。
        
        【原文】八戒道:“老猪当年总督天河,掌管了八万水兵大众,倒学得知些水性,却只怕那水里有甚么眷族老小,七窝八代的都来,我就弄他不过。一时不被他捞去耶?”
        
        【赏析】既然玩水这招你不会,那只好由我来出点绵薄之力了。
        
        【原文】行者道:“你若到他水中与他交战,却不要恋战,许败不许胜,把他引将出来,等老孙下手助你。”
        
        【赏析】“许败不许胜”,多伟大的一位军事将才。为什么不允许在水中将妖怪生擒活捉?“等老孙下手助你”,是否不过上打架的一把瘾,实在于心不甘?
        
       【原文】八戒道:“言得是,我去耶。”
        说声去,就剥了青锦直裰,脱了鞋,双手舞钯,分开水路,使出那当年的旧手段,跃浪翻波,撞将进去,径至水底之下,往前正走。
        
        【赏析】猪八戒痛痛快快地回答“言得是”——既然你想打,我求之不得。
        
        下水打架前,猪八戒脱衣脱鞋,这是一位多可爱的农民伯伯啊。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勤俭节约到家了。
        
        【原文】却说那怪败了阵回,方才喘定,又听得有人推得水响,忽起身观看,原来是八戒执了钯推水。
        那怪举杖当面高呼道:“那和尚,那里走!仔细看打!”
        
        【赏析】动手打人前,这怪先行提醒对方:小心点,我要出招了。
        有一点非常值得肯定,这怪,具有中国古代战场上那种属于正人君子所拥有的良好风范。
        
        而齐天大圣与这怪就完全不同了。先前,齐天大圣对这怪出手,不声不响就出招,而且是直接敲人家的脑袋瓜,不仅爱搞偷袭,而且想一招致人死命。不但阴险,而且毒辣。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2-2 11:47:24
          【原文】八戒使钯架住道:“你是个甚么妖精,敢在此间挡路?”
        那妖道:“你是也不认得我。我不是那妖魔鬼怪,也不是少姓无名。”
        
        【赏析】“你是也不认得我”,作者加上这个“也”字,意味深长也。
        
        “你是也不认得我”,是说“有人认不得我”,你“也”认不得我也。这“妖”所感慨的认不得他的人是谁呢?自然是那位对他不仅突然袭击,而且想一招置他于死地的齐天大圣也。
        
        “我不是那妖魔鬼怪”,这是先行说明:我可真的不是什么妖魔鬼怪啊。
        
        “也不是少姓无名”,谁“少姓无名”呢?《西游记》原本“少姓无名”的,确实有一位,这就是学道前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那个“孙悟空”,是他的师父须菩提祖师看他实在是智商低下,糊里糊涂,故而特地给他取的。而“齐天大圣”的称呼,则是孙悟空野心膨胀,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所以才狂妄自封的。
        
        【原文】八戒道:“你既不是邪妖鬼怪,却怎生在此伤生?你端的甚么姓名,实实说来,我饶你性命。”
        那怪道:“我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降妖杖。头顶金盔晃日光,身披铠甲明霞亮。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只因王母降蟠桃,设宴瑶池邀众将。失手打破玉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玉皇即便怒生嗔,却令掌朝左辅相:卸冠脱甲摘官衔,将身推在杀场上。多亏赤脚大天仙,越班启奏将吾放。饶死回生不典刑,遭贬流沙东岸上。饱时困卧此山中,饿去翻波寻食饷。樵子逢吾命不存,渔翁见我身皆丧。来来往往吃人多,翻翻覆覆伤生瘴。你敢行凶到我门,今日肚皮有所望。莫言粗糙不堪尝,拿住消停剁鲊酱!”
        
        【赏析】猪八戒曾对孙悟空进行这样一番自我介绍:“自小生来心性拙,贫困爱懒无休歇。不曾养性与修真,混饨迷心熬日月。忽然闲里遇真仙,就把寒温坐下说。劝我回心莫堕凡,伤生造下无边孽。有朝大限命终时,八难三途悔不喋。听言意转要修行,闻语心回求妙诀。……”
        
        这个自称为“卷帘大将”的,他刚开始说的一番话,与猪八戒当时对孙悟空所说的话,几乎完全雷同。意思是说,我拜过师,学过道,小有成就,已修炼成仙。只因触犯天条,被贬下界,来到此地。
        
        最后却说:“樵子逢吾命不存,渔翁见我身皆丧。来来往往吃人多,翻翻覆覆伤生瘴。”这就非常有意思了。既然首先已经声明自己并非妖魔鬼怪,接着却又自我供认害人无数,是一个吃人的妖精。
        
        言行竟是如此怪异,莫非又是一个令世人难以捉摸、真假难辨的货色?
        
        【原文】八戒闻言大怒,骂道:“你这泼物,全没一些儿眼色! 我老猪还掐出水沫儿来哩,你怎敢说我粗糙?要剁鲊酱?看起来,你把我认做个老走硝哩。休得无礼,吃你祖宗这一钯!”
        
        【赏析】奇怪,一般人听了这番话后,最让对方恼火的,必然是“剁鲊酱”。
        
        而文中披露的是:让猪八戒最“恼火”的,并不是要把他“剁鲊酱”,而是说他“老走硝”。猪八戒拼命为自己不是“老走硝”辩解,说自己是“掐出水沫儿来”!掐出水沫儿:指细皮嫩肉。皮厚:老走硝:指的是皮厚肉粗。
        
        难道猪八戒对“身体粗糙”过敏?这里又蕴含着什么玄机?
        
        两者的这番叫阵,真是有趣,简直与情人间打情骂俏相仿。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2-3 13:48:41
          文章提交者:心平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原文】那怪见钯来,使一个“凤点头”躲过。两个在水中打出水面,各人踏浪登波。这一场赌斗,比前不同。你看那:
        卷帘将,天蓬帅,各显神通真可爱。
        那个降妖宝杖着头轮,这个九齿钉钯随手快。
        跃浪振山川,推波昏世界。
        凶如太岁撞幢幡,恶似丧门掀宝盖。
        这一个赤心凛凛保唐僧,那一个犯罪滔滔为水怪。
        钯抓一下九条痕,杖打之时魂魄败。
        努力喜相持,用心要赌赛。
        
        【赏析】两位原本都属于天上神仙的人,从水中一直打到水面上来。竟然在齐天大圣的眼皮底下打得热热闹闹,还不让齐天大圣心中发痒?
        
        为什么说“喜相持”?而不说“恶相持、恶相争”?打架的这两位,他们内心喜什么?
        
        既然相持不下,又何喜之有呢?
        
        只因这一仗,完全是在做秀,是打给别人看的吗?
        
        【原文】算来只为取经人,怒气冲天不忍耐。
        鯾鲌鲤鳜退鲜鳞,龟鳖鼋鼍伤嫩盖;红虾紫蟹命皆亡,水府诸神朝上拜。
        只听得波翻浪滚似雷轰,日月无光天地怪。
        二人整斗有两个时辰,不分胜败。
        这才是铜盆逢铁帚,玉磬对金钟。
        
        【赏析】一个半斤,一个八两。
        
        打来打去,根本不会伤害到对方。
        
        这架打得,真很有点“艺术性”。
        
        【原文】却说那大圣保着唐僧,立于左右,眼巴巴的望着他两个在水上争持,只是他不好动手。
        
        【赏析】“眼巴巴的望着他两个在水上争持,只是他不好动手”,对齐天大圣而言,这该有多遭罪呀!
        
        让我们想一想孙悟空恨得咬牙切齿的光辉形象吧。
        
        而齐天大圣作为半个旱鸭子,立在岸上,急得冒火,气得生烟,就更不用说了。
        
      【原文】却说那大圣保着唐僧,立于左右,眼巴巴的望着他两个在水上争持,只是他不好动手。
        
        【赏析】“眼巴巴的望着他两个在水上争持,只是他不好动手”,对齐天大圣而言,这该有多遭罪呀!
        
        让我们想一想孙悟空恨得咬牙切齿的光辉形象吧。
        
        齐天大圣作为半个旱鸭子,立在岸上,急得冒火,气得生烟,心里该是像猫抓一样的难受吧?
        
        【原文】只见那八戒虚幌一钯,佯输诈败,转回头,往东岸上走。
        
        【赏析】孙悟空参与打架的机会,终于快来了。
        
        【原文】那怪随后赶来,将近到了岸边。
        这行者忍耐不住,撇了师父,掣铁棒,跳到河边,望妖精劈头就打。
        
        【赏析】“望妖精劈头就打”,哎,孙悟空就这副德性!对谁仿佛都有杀父之仇。
        
        【原文】那妖物不敢相迎,飕的又钻入河内。
        
        【赏析】“那妖不敢相迎”,也只有这样了。怎么可以与这号“遇佛杀佛、遇父杀父”者纠缠?
        
        【原文】八戒嚷道:“你这弼马温,彻是个急猴子!你再缓缓些儿,等我哄他到了高处,你却阻住河边,教他不能回首呵,却不拿住他也?他这进去,几时又肯出来?”
        
        【赏析】“八戒嚷道”,原文竟不用“骂”字。因为,按照猪八戒的胸襟,针对这件事,如果用“骂”字,也实在有点不妥。
        
        孙悟空毛手毛脚就动上了手,把水中的妖怪又逼回水中去了,这让齐天大圣又干瞪眼,只有徒叹奈何的份了。
        
        孙悟空也太急了点,该当骂!但碰到这种打架的乐趣,孙悟空怎么忍耐得住?
        
        猪八戒的这番言语,把“引蛇出洞”的战争招术,用事实加以直接说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与孙悟空相比,老猪就显得聪明多了。
        猪八戒难得有这样直接骂孙悟空的机会。而这次机会,还是沙和尚帮着创造的。
        
        【原文】行者笑道:“呆子,莫嚷,莫嚷。我们且回去见师父去来。”
        
        【赏析】行者“笑”道,孙悟空的这种“笑”,一定非常尴尬。
        
        “呆子”?到底哪个是呆子?
        
        “莫嚷,莫嚷”,从孙悟空语气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出齐天大圣已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
        
      

    作者:风再起时2081 回复日期:2007-2-3 15:47:05
          余老师,我都等了几个月了,总算更新了,还是这里比煮酒清楚。
      
      作者:风再起时2081 回复日期:2007-1-3 17:51:11 
        作者:风再起时2081 回复日期:2007-1-3 17:49:36 
          第三步后面呢,没拉?
        ————
        应为第四部,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2-4 14:04:30
          作者:风再起时2081 回复日期:2007-2-3 15:47:05 
        余老师,我都等了几个月了,总算更新了,还是这里比煮酒清楚。
        
        作者:风再起时2081 回复日期:2007-1-3 17:51:11 
          作者:风再起时2081 回复日期:2007-1-3 17:49:36 
            第三步后面呢,没拉?
          ————
          应为第四部,
      ==========================
      这部名字还未想好,有劳风再起时2081兄想一个作为参考?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2-4 14:07:11
          【原文】行者笑道:“呆子,莫嚷,莫嚷。我们且回去见师父去来。”
        
        【赏析】行者“笑”道,孙悟空的这种“笑”,一定非常尴尬。
        
        “呆子”?到底哪个是呆子?
        
        “莫嚷,莫嚷”,从孙悟空的语气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出齐天大圣已觉得实在有点不好意思了,只是碍着齐天大圣这个“老子天下第一”的门面,厚颜无耻地绝不承认错误罢了。
        
        【原文】八戒却同行者到高岸上,见了三藏。三藏欠身道:“徒弟辛苦呀。”
        八戒道:“且不说辛苦,只是降了妖精,送得你过河,方是万全之策。”
        
        【赏析】猪八戒的这几句话,唐僧听着自然受用。能顺着对方的心意说话,倒是个可人。
        
        我们完全可以据此给老猪定个性,弄顶帽子给他戴戴:“马屁精”!
        
        然而,佛学竭力提倡的处世之道,原本有个“善巧”的方便法门。
        
        【原文】三藏道:“你才与妖精交战何如?”
        八戒道:“那妖的手段,与老猪是个对手。正战处,使一个诈败,他才赶到岸上,见师兄举着棍子,他就跑了。”
        
        【赏析】这猪八戒,可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呢。
        
        “那妖的手段,与老猪是个对手”,既没有贬低妖怪,也没有抬高自己,但最起码可以说明自己不是因战败落荒而逃,由此便可证明自己并非一个脓包。
        
        “他才赶到岸上,见师兄举着棍子,他就跑了”,言下之意便是:战斗没有取得理想成效,完全在于师兄从中瞎胡闹。我“使一个诈败”,妖怪“才赶到岸上”,怎么可以举着棍子就动手呢?看看,妖怪又跑到水里去了。师兄真是一点战略战术都不懂啊!
        
        我做师弟的是没有资格责骂师兄的,因为我怕他用金箍棒对我动粗,但他怕师父的紧箍咒啊,还是由你做师父的来说句公道话吧!
        
       
        
        【原文】三藏道:“如此怎生奈何?”
        
        【赏析】唐僧此话,大有对孙悟空既往不咎之意,他只是关心下一步咋办。
        
        这说明,唐僧真可谓立场坚定,根本不理会猪八戒挑唆他数落一番孙悟空?
        
        这说明,唐僧活学活用“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认为吸取教训毫无必要?
        
        或许,唐僧根本意识不到应该好好地为孙悟空补上一堂兵法课?
        
        或者就是,在唐僧的心目中,只有真经,根本没有兵略和诡道?
        
        还望各位思考:据说佛陀拥有大智与大能,难道不懂兵略诡道?
        
        【原文】行者道:“师父放心,且莫焦恼。如今天色又晚,且坐在这崖次之下,待老孙去化些斋饭来,你吃了睡去,待明日再处。”
        【赏析】“师父放心,且莫焦恼”,这个齐天大圣,说得多轻松!
        凭什么不用焦虑和烦恼呢?难道这世界上真的没有过不了的槛?
        人家躲进水里就是不出来,你这半个旱鸭子,虽然在梦中大闹龙宫有本事,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只能望洋兴叹啊。
        “你吃了睡去!待明日再处”,反复思量这句话,总觉得孙悟空的内心似乎窝了一团火:偏偏碰到一个善于玩水的,而自己刚好水里的功夫不内行。
        【原文】八戒道:“说得是!你快去快来。”
        【赏析】猪八戒这个简短的“说得是!”三字,到底认同于孙悟空的什么见地呢?
        如果认同于孙悟空毫无根据的“且莫焦恼”,这“说得是”三字便是反语,这就就有点兴灾乐祸的味道隐在其中了:且看你齐天大圣有什么真本事,可以让唐僧在这种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还会没有焦虑和烦恼!
        如果认同于孙悟空心里窝着一团火,气激败坏地吩咐唐僧“你吃了睡去!待明日再处!”这“说得是”三字便是:怕你自封“齐天大圣”又如何?哪怕你再急得火冒三丈,也只是无可奈何!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2-5 18:25:20
          【原文】行者急纵云跳起去,正到直北下人家化了一钵素斋,回献师父。
        师父见他来得甚快,便叫:“悟空,我们去化斋的人家,求问他一个过河之策,不强似与这怪争持?”
        行者笑道:“这家子远得狠哩!相去有五七千里之路。他那里得知水性?问他何益?”
        
        【赏析】唐僧与孙悟空的对话,两者都是在指责对方,是相互之间在炫耀谁聪明。而作为听众的第三者,却是猪八戒。
        
        很明显,这场斗嘴,孙悟空成了最终的赢家。唐僧则自取其辱,弄得一身不是。
        
        且看孙悟空对唐僧的回答,一句紧逼一句,真可谓咄咄逼人。唐僧只能瞪目结舌。
        
        作为徒弟的孙悟空,对唐僧如此说话的态度,完全是在耻笑唐僧:真是一个无知的草包,却可笑地自以为聪明。
        
        孙悟空的这番话,如果我们用最简短的词汇加以提炼,便可概括成:你好笨啊!或者就是:你真是一个“弱智”!
        
        故而,面对孙悟空对唐僧说话时的那种“笑”,如果唐僧非常看重孙悟空,便只能看一眼就会羞愧地低下头去的。如果原本就一直看不惯孙悟空为人处事的作风,唐僧就只能对这个劣性不改的孽徒摇头叹息了。
        
        而这个圣僧唐三藏,却是非常看得起大徒弟孙悟空的。唐僧遭受爱徒孙悟空的如此耻笑,颜面何存?如果脸皮没有足够的厚,应该会脸红耳赤,闹个关公脸了。
        
        
        【原文】八戒道:“哥哥又来扯谎了。五七千里路,你怎么这等去来得快?”
        
        【赏析】作为唯一听众的第三者,在唐僧必然十分尴尬而孙悟空一定万分得意的情况下,猪八戒及时凑上来说上这两句,算是打了个圆场。
        
        这样的打圆场,将会起到什么效果呢?
        
        “哥哥又来扯谎了”,这是猪八戒通过自己的“无知”,为师父赢回了一个颜面:你的话,不要说师父不信,我也同样是不敢相信啊。如此,唐僧便很快能从窘态中解脱出来,内心深处,自然会变得轻松许多,甚至原本的尴尬在瞬息间就荡然无存。
        
        当孙悟空如此奚落唐僧之后,在当时在场的人只有他们三位的情况下,假如猪八戒沉默不语,便是对孙悟空的话语作了个默认的表示,这在事实上便是与孙悟空一道骂唐僧实在是弱智。
        
        而猪八戒说孙悟空“扯谎”,必然又会得罪孙悟空,故而老猪便又立即补充说了句:“五七千里路,你怎么这等去来得快”?这又不显山不露水地对孙悟空暗加“赞赏”。这正由于:当听到作为“呆子”的师弟“你怎么这等去来得快”的垂询后,孙悟空自然会立即眉飞色舞,对自己颇为得意的“跟斗云”功夫,一定可以借机好好地再炫耀一番了。
        
        这个猪八戒,处事相当圆滑,这番拍马屁的功夫,实在已很到家。
        如果你想当个马屁精,以便左右逢源,应该拜猪八戒为师,好好地学上几招,保你终身受用!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2-5 18:26:13
            大智却若愚,这门高深的功夫,该有多难学啊!
      
        清朝板桥郑燮说:“聪明难,糊涂难。聪明以后,糊涂更难。”是谓“糊涂难得”,将“大智若愚”四字,作了一个生动的阐述,确实了不起。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2-6 19:46:49
            这个猪八戒,处事相当圆滑,这番拍马屁的功夫,实在已很到家。
        
        如果你想当个马屁精,以便左右逢源,应该拜猪八戒为师,好好地学上几招,保你终身受用!
        
        大智却若愚,这门高深的功夫,该有多难学啊?
        
        故而,清朝郑燮说:“聪明难,糊涂亦难。聪明以后,糊涂更难。”
        
        “大智若愚”,是一门非凡的学问。真可谓“糊涂难得”也,乃一门高级的伪装之术也,只有拥有这门功夫,才可能安稳地做个“隐世如来”也。似隐,却又非隐。能识得隐世如来之真面目者,须要大缘,要有慧根。
        
      

    作者:余志鸿 回复日期:2007-2-6 19:50:59
           【原文】行者道:“你那里晓得,老孙的筋斗云,一纵有十万八千里。像这五七千路,只消把头点上两点,把腰躬上一躬,就是个往回,有何难哉!”
        
        【赏析】果然如此,孙悟空不失时机地对自己的“斤斗去”吹上了。
        
        不管是谁,对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东西,总是津津乐道的,都是喋喋不休的。
        
        齐天大圣动不动就会大吹特吹:我那个斤斗云……。这在《西游记》中的频率,真是太高了。
        
        而唐僧对孙悟空最为爱慕的本事,就数孙悟空会翻那种斤斗了。唐僧不厌其烦地向人们吹捧孙悟空:我那个大徒弟孙悟空,“斤斗云”功夫更是十分了得!
        
        然而,会翻那种“斤斗”,又有什么用?还不是照样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不在三界内,跳出五行中”,这才是学佛学道的最高境界啊。
        
        
        【原文】八戒道:“哥啊!既是这般容易,你把师父背着,只消点点头,躬躬腰,跳过去罢了;何必苦苦的与他厮战?”
        
        【赏析】“筋斗云”是不是学道的最高境界?当然不是!
        
        学道的最高境界,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孙悟空却根本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被那个“如来佛祖”镇压在“五行山”下受折磨。
        
        “若想渡人,须先渡己;若要传道,务先明道。”我们可敬可爱的孙悟空,不知在哪方面能沾上一点边?
        
        既然孙悟空对“筋斗云”如此倚重,错误地以为这是学佛学道的最高境界,猪八戒便给孙悟空出了一道难题:就运用你那自以为不可一世的“斤斗”,点点你的头,弯弯你的腰,把唐僧这个凡胎俗骨带出苦海,送往彼岸吧!如果不能,就少提你那个跌跌撞撞、实在难看的“斤斗”吧!
        
        如果孙悟空能就此展开一番深入的反省,或许有望在佛学、道学之路上再进一步。
        
        “不在三界内,跳出五行中”,这才是学佛学道的最高境界啊。只有达到这个境界了,才算是获得了如来佛的大自在,才算是完成了“自渡”,才有能力渡脱他人出苦海。
        
        
        
        【原文】行者道:“你不会驾云?你把师父驮过去不是?”
        
        【赏析】原来,猪八戒也是会驾云的。这由孙悟空嘴里说出,肯定就没错了,因为孙悟空是不会为猪八戒乱戴高帽子的。
        
        孙悟空早年在师门中学道,曾学会了“霞举飞升”的腾云本事:将身一耸,打了个连扯跟头,跳离地有五六丈,踏云霞去够有顿饭之时,返复不上三里远近,落在面前。祖师笑他,这个算不得“腾云”,这半日,去不上三里,就是“爬云”都算不上。“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腾云。”祖师最后对孙悟空说:“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去,连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筋斗云罢。”“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
        
        据祖师说,孙悟空的“筋斗云”,还根本算不上“腾云”。这是因为,孙悟空还根本不能够做到“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而孙悟空则认为,自己的这个斤斗,是天下无双的好本事,是学佛学道的最高境界。
        
        【原文】八戒道:“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这驾云的,怎称得起?须是你的觔斗方可。”
        
        【赏析】猪八戒还是抓住孙悟空的话柄不放:“我这驾云的”,怎么担当得起把一个骨肉凡胎送到彼岸脱离苦海的重任?
        
        但是,既然你认定那个“觔斗”那么厉害,已经是学佛学道的最高境界,就用你的“觔斗”,把别人带出苦海,送往彼岸去吧!
        
        先前乌巢禅师就已经说过:“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这是叫唐僧碰到疑难之事,就与我猪八戒商量啊,而你孙悟空不是当即对唐僧夸下海口:“不用问他,问我便了”?!
        
        你孙悟空最厉害的本事,就是翻那种觔斗,所以,还是用你那个觔斗,渡唐僧出凡尘、脱苦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