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传染病医院:中国的沙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7:33:20
    中国的沙漠,包括戈壁及半干旱地区的沙地,总面积达130.8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6%。其中沙质荒漠占45.3%,沙地占11.2%,戈壁占43.5%。在沙质荒漠及沙地面积中,流动沙丘占62.4%,半固定、固定沙丘占33.6%,风蚀地占4%。在戈壁中,以剥蚀作用为主的戈壁占戈壁总面积的32%,余为以洪积及洪积冲积作用为主的戈壁。      中国沙漠大部深居中国内陆。在乌鞘岭、贺兰山以西,沙漠戈壁分布较为集中,占全国沙漠戈壁总面积的90%,除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固定、半固定沙丘外,绝大部分以流动沙丘为主;该线以东,沙漠戈壁分布零散,面积较小,且都系半干旱地区的沙地,呈现斑点状流沙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的相互交错分布。       中国沙漠分布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东部沙区年降水量可达250~500毫米,内蒙古中部及宁夏一带沙区在150~250毫米,阿拉善地区及新疆的沙区均在150毫米以下,最低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中部不及25毫米。沙漠地区全年日照时间一般为2 500~3 000小时,无霜期一般为120~130天,10℃以上活动积温一般多在3 000~5 000℃。几无由当地地表径流所形成的河流。       人为因素在一些沙漠边缘和半干旱的草原地带沙地形成过程中有显著的影响,历史上沙区曾存在过的著名古城,如喀拉屯、精绝、楼兰、黑城、居延、统万等,反映了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沙漠的变化。       根据沙丘移动速度,中国沙漠地区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       1.慢速类型。年前移值不到5米/年,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乌兰布和沙漠的南部等;       2.中速类型。年前移值在5~10米/年,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东南边缘等;       3.快速类型。年前移植在10米/年以上,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绿洲边缘、河西走廊的绿洲边缘等。       除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北部和河西走廊西部的沙丘自东北向西南移动外,其他各地区沙丘都是由西北趋向东南或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       中国不同自然地带的沙漠特征各异:       1.东北地区西部与内蒙古东部的沙地,年降水量200~400毫米,甚至可达500余毫米;植物生长良好,除草本灌木外,还有乔木生长(如樟子松、榆、桦等),绝大部分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流沙仅作小面积的斑点状分布。       2.鄂尔多斯沙地,分布在河套以南,长城以北包括库布齐及毛乌素两沙地,宁夏河东沙地也在本区范围内。区内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相互交错分布。其间分布有不少下湿滩地、河谷和柳湾林地。       3.阿拉善地区的沙漠,分布在河西走廊以北,中、蒙国境线以南,新疆以东,贺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自然景观呈现裸露流沙沙丘与戈壁低山相间分布的特征。沙丘高大,一般200~300米,是中国沙丘最高大的沙漠,其东南部还有不少湖盆分布其间。       4.柴达木盆地的沙漠是中国沙丘分布地势最高的地区,一般在海拔2 000~2 400米。沙丘分布较为零散,并与戈壁、盐湖、盐土平原相交错。主要的风成地貌为风蚀地。       5.新疆东部的沙漠与戈壁,年雨量仅10~30毫米,以剥蚀残丘、低山、戈壁与风蚀地沙丘、盐土平原相互交错分布为景观特色。       6.准噶尔盆地的沙漠,边缘为洪积、冲积戈壁,西北部则以剥蚀戈壁为主,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则主要以生长梭梭的固定、半固定沙垄为主。       7.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沙漠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也是沙漠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沙漠以流沙占绝对优势,多高大的复合型沙丘,一般高100~150米。沙漠内部河流沿岸及沙漠边缘洪积冲积扇前缘还分布有以胡杨、柽柳为主的天然植被带,形成沙漠中的天然绿洲。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亦为世界著名大沙漠之一。介于北纬36°50′~41°10′,东经77°40′~88°20′。位于最大的内陆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中部,面积达33.7万平方千米。气候极端干旱,年降水量仅10~60毫米,而沙漠内部年降水量却超过80毫米,高于沙漠边缘的绿洲。热量资源丰富。       沙漠以流沙占绝对优势,且沙丘高大,除边缘外,一般在50~100米以上。沙漠之下的原始地面是一系列古代河流冲积扇和三角洲所组成的冲积平原和冲积湖积平原。沉积物以不同粒径的沙子组成。在沙漠2~4米、最深不超过10米的地下,有清澈丰富的地下水。某些河床沿岸及冲积扇缘分布有以胡杨、红柳等为主的天然植被,形成沙漠中零散状断续分布的“天然绿洲”。       除局部尚未为沙丘覆盖外,其余均为形态复杂的沙丘所占。东部主要为延伸很长的巨大复合型沙丘链,一般长5~15千米,最长可达30千米,宽度一般在1~2千米。沙漠东北部湖泊分布较多,往沙漠中心则逐渐减少并趋干涸。沙漠中心和沙漠西南部主要分布复合型纵向沙垅,延伸长度一般为10~20千米,最长可达45千米。沙漠北部可见高大弯状沙丘,西部及西北部可见鱼鳞状沙丘群。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景观塑造的现代营力是风,在风力作用下沙丘移动:       ①广大地区为慢速前移(前移值小于1米/年);       ②西部与北部等地为中等速度(前移值为1~5米/年);      ③西南与东南部为较快前移(前移值6~10米/年);      ④叶城皮山之间、且末若羌间、山前沙砾平原上的沙丘等为很快前移(前移值大于10米/年,最大可在40米/年以上)。       塔克拉玛干沙漠虽以流沙为主,但仍可划分为:      ①具有风蚀雅丹和沙丘覆盖的罗布泊、孔雀河、塔里木河下游河湖平原;      ②流沙沙丘与灌丛沙堆覆盖的阿尔金山一昆仑山山前洪积、冲积平原;      ③剥蚀低山与复合型沙丘覆盖的麻扎塔格北部平原;      ④复合型沙丘覆盖的倍尔库姆;     ⑤灌丛沙丘及流动沙丘覆盖的塔里木平原;      ⑥具有“河谷天然绿洲”与高大沙山覆盖的塔克拉玛干中部三角洲平原;     ⑦高大沙山覆盖并有湖泊残余的塔克拉玛干东部平原。       地质勘测表明,在茫茫大沙漠下,水、油、气资源蕴藏十分丰富。1992年建成北起轮南,南达塔中,全长346千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中央,介于北纬44°15′~46°50′,东经84°50′~91°20′,面积4.88万平方千米。由索布古尔布格莱沙漠、霍景涅里辛沙漠、德佐索腾艾里松沙漠和阔布北一阿克库姆4片沙漠组成。       准噶尔盆地属温带干旱荒漠,年降水量70~150毫米,冬季有积雪,春季和初夏降水略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占整个沙漠面积97%,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固定沙丘上植被覆盖度40%~50%,半固定沙丘达15%~25%,为优良的冬季牧场。沙漠内植物种类可达百余种:西部和中部以中亚荒漠植被区系的种类占优势,如白梭梭、苦艾蒿、白蒿、囊果苔草和多种短命植物等;东部和南部边缘,亚洲中部植物区系种类较多,如梭梭、蛇麻黄、花棒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梭梭分布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形成古湖积平原和河流下游三角洲上的“荒漠丛林”。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还有大型盐矿。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粒主要来源于天山北麓各河流的冲积沙层。沙漠中最有代表性的沙丘类型是沙垅,占沙漠面积的50%以上。沙垅平面形态成树枝状。在沙漠中部和北部,沙垅的排列大致呈南北走向,东南部成西北一东南走向。在沙漠的西南部分布着沙垅一蜂窝状沙丘和蜂窝状沙丘,南部出现有少数高大的复合型沙垅。流动沙丘集中在沙漠东部,多属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西部的若干风口附近,风蚀地貌异常发育,尤以乌尔禾的“风城”最著名       人为活动破坏了天然植被,造成沙漠边缘流沙再起和风沙危害。现沙漠西缘建立了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为中国唯一以保护荒漠植被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为中国第三大沙漠,位于北纬39°30′~42°,东经98º30′~ 104º,面积约4.43万平方千米。主要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东部小范围属阿拉善左旗。       巴丹吉林沙漠地质构造上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广泛分布的戈壁和沙漠。       沙漠广大地区全为沙丘覆盖,流动沙丘占83%。西部边缘有以梭梭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丘,面积约3 000平方千米,沙丘高大密集,其中高大沙山占沙漠总面积的61%,高度多在200~300米,最高可达500米。沙漠东南部的沙山之间分布有许多内陆小湖(俗称海子),约140多个,面积一般为1~1.5平方千米,最大深度可达6.2米,多为咸水,不能饮用。湖周植物茂密,多为湿生、盐生等类型,常以湖水为中心与周围沙丘呈同心圆状分布,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现以沙生植物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堆。海子周围常为牧场及聚落所在。       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50~60毫米,年均温7~8℃,沙面温度达70~80℃。年均风速4米/秒,八级大风日为30天左右。沙丘上植物较少,仅于沙丘下部或丘间低地生长有稀疏灌木、半灌木,除梭梭林外,主要生长有沙拐枣、沙竹、霸王、木蓼、沙蒿、柽柳、沙葱等,盖度多在5%左右,在沙山与湖泊之间常出现有白刺沙堆。        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千米不到1人,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基本无种植业,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该地主要家畜,数量居全国各旗县之冠;次为山绵羊。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中部及东北部基本为无水区。东南部的雅布赖盐湖盛产食盐,西部的古鲁乃湖及巴丹吉林庙附近的一些湖泊内有碳酸钠的沉积。 腾格里沙漠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位于阿拉善地区东南部,介于北纬37°30′~40°,东经102°20′~106°,面积约4.27万平方千米。主要属阿拉善左旗,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属甘肃民勤、武威和宁夏的中卫县。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岭和南部的腾格里两部分,习惯统称腾格里沙漠。包兰铁路穿过沙漠东南缘。       沙漠内沙丘占71%,湖盆占7%,山地残丘及平地占22%。在沙丘中,流动沙丘占93%,余为固定、半固定沙丘,高度一般为10~20米,主要为格状沙丘及格状沙丘链,新月形沙丘分布在边缘地区。高大复合型沙丘链见于东北部,高度约50~100米。固定、半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沙漠的外围与湖盆的边缘,植物多为沙蒿和白刺;流动沙丘上有沙蒿、沙竹、芦苇、沙拐枣、花棒、柽柳、霸王等;在西北和西南的麻岗地区还有大片麻黄带、梧桐树湖一带沙丘间有天然胡杨次生林及头道湖、通湖等地有解放后营造的人工林。       沙漠内大小湖盆约420多个,多为无明水的草湖,面积在1~100平方千米,水源主要来自周围山地潜水。湖盆内以沼泽、草甸及盐生等植被类型为主,是沙漠内的主要牧场。沙漠内部的查汗池、红盐池和屯池等盛产食盐。       山地大部为流沙掩没或被沙丘分割的零散孤山残丘,湖盆边缘已有小面积开垦,人口密度较巴丹吉林沙漠大,居民点分布在较大的湖盆外围。沙漠边缘有通湖、头道湖、温都尔图和孟根等居民点。居民以蒙古族为主,经营畜牧业,定居放牧。沙坡头附近为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 270平方千米。沙漠中有“鸣泉”,可预报地震。 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大沙区之一。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陕西榆林地区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总面积为3.98万平方千米。       毛乌素沙地海拔多为1 100~1 300米,西北部稍高,达1 400~1 500米,个别地区可达1 600米左右。东南部河谷低至950米。沙区境内的梁地主要是白垩纪红色和灰色砂岩,大部分顶面平坦。第四系沉积物具明显沙性,松散沙层经风力搬运,形成易动流沙。全区流沙面积约1.38万平方千米。        沙区年均温6.0~8.5℃,年降水量250~440毫米,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60%~75%。降水年际变率大,多雨年为少雨年的2~4倍,常发生旱灾和涝灾,且旱多于涝。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灾,最大日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沙地东部年降水量达400~440毫米,西北部为250~300毫米。       毛乌素沙区处于几个自然地带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具过渡性特点。除向西北过渡为棕钙土半荒漠地带外,向西南到盐池一带过渡为灰钙土半荒漠地带,向东南过渡为黄土高原暖温带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带。       沙区土地利用类型较复杂,不同利用方式常交错分布在一起。农林牧用地的交错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明显地域差异,东南部自然条件较优越,人为破坏严重,流沙比重大;西北部除有流沙分布外,还有成片的半固定、固定沙地分布。东部和南部地区农田高度集中于河谷阶地和滩地,向西北则农地减少,草场分布增多。现有农、牧、林用地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