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痛怎么回事:鄂伦春人与桦皮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5:08:11

鄂伦春人与桦皮文化

鄂伦春是我国北方森林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使其生产、生活乃至民族精神文化等诸方面都表现出了异于其它民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长期的狩猎生活,孕育和创造了具有鲜明山林文化的现象,其最具代表性特征的是桦皮文化。鄂伦春人的桦皮文化现象体现了其民族的祖先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而改变自己在自然仆从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   桦皮文化是鄂伦春固有的传统文化

白桦树在地球上分布很广,用白桦树皮制做生活器皿的民族很多。从欧洲北部中经东北亚,直到北美洲、都有这种制品,其种类之繁多,用途之广泛。是当时北半球从事渔猎民族生产生活中不可离开的。对于这种现象,后人称之为桦皮文化。显而易见,桦皮文化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正是体现了史前森林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及其地域性、创造性和因袭性.

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 的一开头就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认为文化是“社会遗产”当时他只看到原始文化的因袭性方面,而没有看到原始文化的创造性方面。我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化的因袭方面,但因袭的首要前题是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也就谈不到因袭,对旧石器时代的艺术而言,主要特性是创造。那么在茫茫的原始森林中就当时的狩猎者是并无遗产可言的。因而他们只有通过劳动去创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种心理能力应该说是由工具制造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从近代我国的鄂伦春及赫哲族、鄂温克族普遍使用桦皮器皿的习俗看。显然是因袭了古森林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些文献记载,桦皮文化据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就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南端莺歌岭原始遗址上层的碳14年化测定,一号房址出土的桦树皮器皿距今为2985±10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考古发掘,我国北方的鲜卑、契丹、女真等古代少数民族都曾为开发桦皮文化做出过贡献。1959年呼伦贝尔盟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发现汉鲜卑墓中,就曾出土过桦皮器皿4千件。1960年在北汉墓中又再次发掘桦皮器皿多种,在呼伦贝尔盟白辛墓和兴安盟右中旗巴扎嘎墓中出土过辽代北方少数民族使用过桦皮器皿的残件。又据松嫩平原考古发现。如白金遗址,小登科墓出土过仿桦皮器皿筒壶。根据古代环境孢粉分析,松嫩平原尤为嫩江中上游曾经是桦木林颁布主要地区。在此环境中无疑会孕育出发达的桦皮文化。从世界范围的民族学资料看,形成桦皮文化的民族多是以游猎经济为主,由此可见一般,桦皮文化现象在游逛民族的广泛性。鄂伦春做为游猎民族的成员之一,因其民族发展过程较为缓慢,解放前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社会,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其桦皮文化现象也一定经历了由创造、继承到因袭的发展过程,这一点从鄂伦春居室建筑上,生产工具中及手工艺器皿和饮食习俗,婚丧习俗,甚至在口碑传承文字中都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位置。因此我们认为桦皮文化是鄂伦春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这种结论一定会一些争议,但关键还是靠我们这一代有志于研究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经结论本文就从鄂伦春的居室建筑,狩猎工具,婚丧习俗。口碑文字,及雕刻和绘画方面进行尝试性的论证。

二 桦皮文化在鄂伦春居室建筑上的体现

鄂伦春做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始终过着移动式的游猎生活,直至定居前仍保留着这种习俗。桦皮制品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仍完事的保存着,《北室韦室》记载:“桦皮为屋”,《隋书·室韦传》记载:“以桦皮盖屋”。这种屋就是被鄂伦春称之为“斜仁柱”或“撮罗子”的居室。“斜仁柱”最初的覆盖物“塔路”是桦树上剥下来未加工的桦树皮。搭盖“斜仁柱”是先用两根“阿杈”(意为主杆),支起来,然后把6根“托拉根”(带杈的树干)搭在阿杈上,相互咬合,这样整个骨架牢固。再把顶端套上“乌鲁包藤”(柳条圈)在“乌鲁包藤”周边搭上20多根“斜仁柱”(树干),“斜仁柱”的骨架就搭成了。然后将从桦树上剥下来的“塔路”象铁瓦一样一张压一张的覆盖在“斜仁柱”的骨架上,用绳索捆牢。由于桦树皮较厚,“斜仁柱”内部较暗,只能从“斜仁柱”顶端的通烟口和门两处进光。另外还有一种“铁克沙”是经过多道工序加工的桦树皮。其方法是将桦树皮剥下后,将桦树皮里外凸凹不平的部分剥掉,最后只剩中间的薄皮,再把这种皮放在锅里蒸煮,晒干后能保持柔软,不易折断。把加工好的桦皮一张一张缝合起来,最后变成宽为1米,长3-4米的覆盖物,这种“铁克沙”经久耐用,而且透光较好,但它最大的缺点是怕冰雹。从“塔路”演变到“铁克沙”也一定是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岁月,用桦皮盖屋的习俗也并非是某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类似这种住屋的在北美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中也曾居住过。如印度安人的帐幕,达科地人的用木杆搭框架覆以树皮的房屋等鄂伦春人的“斜仁柱”极为相似。从上述情况看,这种“斜仁柱”式的原始住所是移动式游猎民族一种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鄂伦春的“斜仁柱”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改进,这和改进主要表现在覆盖物上,至于那远古时就已经形成的形状及全球移动随时搭盖和拆卸的特点.这是鄂伦春人一直从事游猎生涯需要移动是分不开的。

鄂伦春的另一种建筑是“奥伦”或“达乌图”(即搭在高处的仓房)用来贮存衣物、肉干、粮食及野菜、野果等。与鄂伦春的“奥伦”相似的仓房,在其它从事渔猎的民族中也很普遍,如鄂温克人的“搭格吐”,达斡尔人的“乌如格”。在黑龙江下游左岸不少民族中,也同样使用,如奇里勒尔人,满珲人,高里特人其里亚克人的高脚仓房。鄂伦春的“奥伦”搭盖时是选择自然生长的四棵对长方形的树木,在高山地面三米左右的地方把树头砍去,树庄上留有树杈将两根比直树干顺长搭在树杈上,然后将细椽子一根挨一根搭在树干上面,用柳条加以固定,“奥伦”的底部搭好了,在其底坐椽子边缘的两翼每隔一市尺左右插一根细桦树条或柳树条,将其拱成半圆形状,再将一些细树干横搭在拱形架上。篷架搭好后,将桦皮一张一张盖在上面,用藤条或是柳条加以固定,并将蓬的一头用桦树皮堵塞,另一头做门,这样“奥伦”就搭好了。据考证鄂伦春的“奥伦”很有可能是巢居的遗存。鄂伦春的另外一种建筑叫“林盘”是过夏避暑的简易棚舍,即(桦皮棚“,一般要盖在地势较高、通风好,有水有树,饲养又好的地方。搭盖时先立五六根桦木柱子,其中四根约一米多高、立成四角相距四米左右,另外二根立在四角中间、再放上三根梁和4050根细椽子,在上面覆盖桦树皮。然后在里面搭上板铺,这种“林盘”就能住人。同样使用桦皮的居室,还有“住哈汗”(小型产房)妇女生孩子做月子时专用住房。还有“祜木汗”(即小窝棚)是鄂伦春人夏季野外狩猎期间临时搭盖的居室。其方法简单很实用。显而易见桦皮在鄂伦春人的居室建筑中,是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其特点,不仅反应其地域性,又体现了实用性和便于拆迁移动。历史已经证明,各种习俗都可以通过一个文化阶段,同时它仍不失为过去时代文化的活见证和纪念碑.

三、 桦皮文化在生产工具上的体现

17世纪中叶以前,鄂伦春主要活动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后,有一部分鄂伦春迁移到大小兴安岭一带。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旗,以及黑龙江省的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市县。鄂伦春栖息之地多选择依山傍水之地,这不仅仅是防风饮水的需要,而且也是从事鱼猎生产或便于运输的需要。例如,把木棍削成尖来刺杀或投击野兽的,这种用桦木制作的尖状武器即木制扎枪。西周时期肃慎族曾向中原王朝“贡楉矢石砮”即桦木箭杆爽石金簇的弓箭。据许多文献记载东北室韦是肃慎族的后裔.鄂伦春做为钵室韦民族的后。也经历了这一用桦木制作箭杆的使用历史时期,鄂伦春人使用弓箭一直延续到10世纪中叶前期。《契丹国志》载:“弓以皮为弦,箭削桦为竿”就较为形象的描述了鄂伦春人早期使用桦木制作弓箭的历史史实,鄂伦春人俗语说:“鄂家三宝,猎马、猎狗和猎刀,随着时代的发展,传说中的石刀和骨刀都已被铁刀和钢刀所取代,而桦木制做刀把和刀鞘的传统工艺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鄂伦春人狩猎的工具很多,到18世纪鸟枪的使用之后,枪架也随之被发明和使用了,这种用桦木枪架架枪射猎的习俗到目前仍然有人使用加。桦皮船(奥木鲁钦)是鄂伦春人使用的一种传统的运输工具,它所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桦树皮,制做时用几十根长短不同的樟松木条做好船的骨架,然后把剥下来的桦树皮用马鬃绳缝接起来,包裹在骨架上用木钉钉上,有缝隙及用木钉钉过的地方均用松树油堵塞,用烙铁烫均。桦皮船具有体轻,速度快的特点。为在原始狩猎或渔猎生产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如今基本上只用于旅游观光了。

又如,在鄂伦春人的原始社会生活中,采集业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用桦皮制成各种器皿,成为采集业的主要生产工具,采集多是妇女儿童或老年人承担,采集的品种繁多总计达3040种,而采集的场所自然是鄂伦春人所居附近的山坡,草甸子和小河边,采集的工具和采集方法极为原始简单,就是把用手摘下来的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或是浆果,装进系在腰部前后的大大小小的桦皮桶里,当采集的人们行走在林间渴了喝一口山溪水或划开吐了芽的白桦树皮吸吮滴淌出的甘甜的桦树汁,即解乏又解渴。鄂伦春的生产方式是以狩猎为主采集为辅,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直到定居这种习俗仍完好的保存着,正如A·费尔康德在《自然民族和文化民族》中阐述:照他的看法,在自然民族中各种文化的发展及恒久性都是一种不自觉的继承关系,后代的人们总是不知不觉地因循拵前人的一切信仰和行为。采集在现代鄂伦春人中仍然被延袭下来,采集用的桦皮篓仍然使用着。这种文化残余的现象从物质民俗到精神民俗都体现了浓郁鲜明的山林文化色彩。

四、           桦皮文化在鄂伦春婚丧习俗上的体现

鄂伦春族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习俗,一般是通过媒人求婚的方式,进行认亲、送礼、迎亲的三个过程。第一步是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来求婚,女方父母故意推托,媒人要三番五次去求婚,只要女方父母稍有转意,媒人立刻磕头。第二步是由男方父母(媒人陪同)到女方家认亲、送酒、肉,盛酒的器皿是用桦皮制做的桶或是篓。这时女方则将亲朋好友邀来举行认亲宴,之后男方家将马匹、野物、烧酒等彩礼送到姑娘家,并商定结婚吉日,婚礼的前几天,新郎到女家接亲,新娘要带嫁妆进婆家。嫁妆是随女方条件而定的,女方家条件好可代精致的马铵,精美的“啊达玛拉”(桦树皮做的箱)用它装贵重的服饰、腰带和帽子,婚礼那天亲友进行赛马,新郎新娘拜公婆及新郎的亲友参加婚礼的人们在露天点起篝火,载歌载舞,直到深夜。

鄂伦春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风葬、土葬、火葬和水葬四种,风葬又叫树葬或天葬即吊棺,其方法三种,树杈卡尸葬,即将尸体用野草、桦树皮或小被包裹好后,卡在不易被野兽吃掉的一人多高的树杈上,这种葬法只限于死婴。成人死之后要用吊馆葬;必须选用相邻的四棵活树,在四棵树中间一人高处把绳子边接起来扎好,然后把棺材托起来放在两条绳子上。一般棺木的使用因家庭条件好的用木板钉制的满式棺木。在这种以前,有的地方是用柳条和桦树条编制好棺材底然后用桦树皮覆盖的死者身上,前后也用桦皮者上,并将这种原始的棺木称之为“巴克萨”。个别家庭如果生活困难,无劳力、或者死者是小孩或是年轻人,亦用桦树皮将死者包裹起来进行树葬或土葬。若干年后如果发现风葬棺材因腐朽落地,其亲属将遗骨抬起来装在木盒或是桦皮盒内就地葬入地下。火葬是对魔病或孕妇难产及奇病急病死去的年轻人,火殓之后将其骨灰装入桦皮盒或木盒埋入地下,水葬只限于溺水而死者。鄂伦春使用桦皮器皿的现象从陪葬用品看,入殓时,把尸体装入棺材后左手旁放入事先做好的两个约10公分长的敞着口装入少许小米的小口袋,很早时是桦树皮制的碗和骨头制的筷子等餐具,在死者脚帝放入其生前用过的马蹬、吊锅等用品,死者如果是女性则将其生前用过的桦皮制针线盒其生前用过的桦皮制针线盒及孰皮工具等放在右手旁,从鄂伦春的婚丧习俗中不难看出桦皮制品所占具的重要性。

五、桦皮文化在口碑传承文学上的体现

鄂伦春的口头的创作文学比较发达,有神话、传说、寓言、诗歌、谚语、迷语和童话等。神话故事多是有关人类起源或反映狩猎生活及英雄好汉的。而体现桦皮文化的现象的传说,其中就有《扎老桦树皮成人之说》内容是,鄂伦春人信仰的“恩都力”(天神),看到地上没有人,尽是野兽就用老桦树皮扎巴成了一帮人,让他们拎着棒子去打野兽,这样人一天比一天多起来,野兽一天比一天少起来,从这看似怪诞的传说中正体现了鄂伦春人的原始部族对自然的一些可怕现象由恐惧到崇拜、信奉“万物有灵”包括对生殖的可求。这一点从鄂伦春信奉的“萨满”教中充分的体现出来。体现桦此文化现象的又如传说《五姓的由来》,大水时人都被洪水溺死了。只有一个十八岁的姑娘和五岁的小男孩坐在大桦皮篓里,被冲到岸边活了下来。没有住的就用烂了心子的桦皮搭了个“撮罗子”,没有穿的就用桦皮围在腰部,等男孩长大他们结为夫妻。并生下了五个儿子。后来因为他们各有所长,父亲分别给他们起了莫、吴、魏、葛、关等五姓。又如《白桦岭的传说》由金银鄂部落之间的争战体现了早期鄂伦春的始祖以血缘为纽带的“乌力楞”式的氏族公社。箭矢变成满山遍野的白桦林则是当时鄂伦春人生活自然场景的真实写照和对美好的追求。桦皮文化现象在民歌的体现如《白桦林》,歌词是:喜鹊荣誉称号在白桦树上,了解的人儿我才嫁给他;又如《逃婚歌》:飞来飞去的喜鹊鸟啊,落在白桦树上多快乐,父母为什么啊,把我许给了不联盟的小伙。从以上民歌的歌词内容看,白桦树做为具有生命灵性的偶像早已在远古时代就在鄂伦春人的狩猎文化、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这样说白桦树是鄂伦春民族之魂。

六、   桦皮文化现象在鄂伦春雕刻及绘画艺术上的体现

从鄂伦春传统手工艺品上看,桦皮制品和兽皮制品较为发达,而且这两种传统手工艺在他们自身的生产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集观赏和实用的性能。而这些艺术的起源同他们长期的游猎生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刺绣做为民间手艺的一项。主要表现在兽皮制品和布制品上。而雕刻和绘画主要是用在桦皮制品和木质制品上。鄂伦春用桦皮做各种盆、大礼包、盒、箱等器皿,而且在上面用特制的骨器奢望美丽的图案和花纹。图案多为卷云和连方几何形,也有花草、以及动物形象。体现鄂伦春人刻压艺术的主要是“阿达玛拉”(桦皮盒),造型有长方形、椭圆形、花生形,长约6070公分,宽约40公分、高约20公分、盖面及盖周围均有特制的“托克托温”(一种骨制压刻工具) “托克托温”多齿、长约10公分。在刻压花纹时通长用猎刀的北面轻轻敲打骨器,这样花纹就清晰的印在了桦皮器皿上,桦树皮天然的文理,观之洁净、典雅,用桦皮制做各种器皿,轻而方便非常适用于马背上的长途颠跛。这种器皿除用兽骨刻压的方法之外,也有在花纹上及器物的边缘着红、绿、黄、黑及白和蓝等颜色,从着色和花纹上有很多。如“阿达玛拉”四周刻有“奎热格音”的花纹,象征夫妻白头偕老,永远不变心;箱盖中央刻有“珠勒都”花纹,象征夫妻永远团圆。有些桦皮器皿盖上刻有“南绰罗”花,是象征未嫁的处女,或未婚的孤男。并认为未婚的孤男如果有了“南绰罗”花在身边就不会感到孤单了。“阿达玛拉”上着红色是象征姑娘之喜;黄色象征男子之喜;黑色是配色则无任何意义;如果有了人家“阿达玛拉”上有蓝色和白色,这便知道这家人遭到了不幸和守寡等。鄂伦春的雕刻一般只表现在木制的神像上,绘画的工具是碳或毛笔,颜色有红、黄、绿、紫、黑等,画的多是花草、鸟、蝴蝶及神像,神像一般画在布上或是在森林中找一棵高大的松树用斧砍去一块皮露出平滑的一面,在上面画上一张人的脸谱。这是他们供奉的山神“白那恰”。神像中白云、太阳、月亮、高山和小树则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拜。而那些花草、蝴蝶主要画在摇篮及桦皮盒的边缘,少数也有画在棺木上。鄂伦春人还用桦皮剪各种形态逼真的鹿、犴、狍子、马、猎狗及小猎人背着猎枪。在獐的玩具中大人们时常用桦皮为他们制做小摇篮及桦皮背包。从上述鄂伦春的桦皮器皿及花纹的喻意和制做用途的实用性分析具有很大的工具性,1989年,我吸收本民族传统,制做桦皮手工艺品的同时,经过精心设计以桦树皮为基本材料,以鄂伦春神话为题材,采用传统民间花纹及抽象的艺术手法制做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桦皮镶嵌画,在新生乡庆祝鄂伦春定居40周年大庆之即,桦树皮镶嵌画做一项内容展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首肯和赞誉。并在省内获了二次金奖。作为一个新的画种,添补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空白,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晋友题词:“秀逸不群”,黑龙江省委副书记也为此题了词。

综上所述,桦皮文化与鄂伦春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桦皮文化曾伴随鄂伦春人度过了那漫长的历史岁月,做为一种文化的延伸,以桦皮镶嵌画为代表的当代桦皮文化,必将能够更加推陈出新,为丰富鄂伦春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