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人生乐比胶囊:能把黄河下游挪一下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32:21

能把黄河下游挪一下吗?

中国国家地理 “河底日隆堤日高,黄河竟是天上涛”,这是开封人对在他们身边滚滚而过的黄河的评价。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总长度已经超过550公里,在开封河堤距地面已达十几米高,现在仍持续抬高。每年7、8、9月,黄河中游下雨多的时候,黄河下游悬河就要经受洪水的考验。黄河下游两岸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100多座城镇,京广、京沪、京九等铁路干线及很多公路干线途经这些地方,胜利油田、中原油田也建在这个区域,还有中国的粮仓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黄河一旦决口,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黄河好像一条黄丝带,缠绕在中国的大地上,勾起人无数澎湃的诗情。然而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治理难度也堪称世界第一。图为三门峡水库下游。
原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陆中臣研究了一辈子黄河河道,他在我面前摊开一张地图。这是黄河下游古河道地图,众多古河道在现行黄河下游河道的南北两侧,形成了一幅近乎标准的扇面。

开封人说:我们不能没有黄河

陆中臣先生的家乡在明清故道侧旁的安徽萧县,或许这种因缘让他对黄河有了与生俱来的牵挂:“大约间隔120多年,黄河就要改道一次,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

“自周定王五年开始(公元前602年),黄河在历史上灾害严重的决溢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曾有26次,大规模的改道已有7次,现在的黄河下游河道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两岸居民筑堤设防形成的,并非一条自然发育的河流。”陆中臣先生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

郑州以西是黄土高原的余脉,黄河受沟壑的束缚还算安稳,但出郑州后,就是大冲积扇平原,黄河可以随意打滚,便有了“豆腐腰”的称号。开封距郑州70公里左右,正好在“豆腐腰”的腰眼上。

开封因黄河而兴,亦因黄河而衰。正是因了滔滔东向之水的种种便利,开封才被多个王朝立为都城。“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顺口溜说的正是被黄河淹没的一座座历史上的开封城。在历史上大规模的战争冲突中,黄河曾被用于“以水代兵”,开封古城一次次被殃及,中游被水裹挟而来的泥沙一次次吞没了“汴京富丽天下无”的开封。现在实在难以想象已经沦为寂寞的中小城市的开封,早在千年前作为国际大都市是什么样的情形了。

像开封这样数次被泥沙淹没的城市,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我祖辈的记忆里,河南就是一块千百年来饱受黄河水肆虐的土地。谁敢断言,在未来,黄河不会再度泛滥,出现淹没开封城或者其他城市的情况呢?

“真是危险啊,黄河下游有的河段已经高出地面11米甚至12米,”陆中臣说,“黄河下游河道就是一条悬在空中的地上河。”

北宋时期兴建的铁塔底座早被黄河泥沙掩埋,今天黄河的河床底部,已与北宋铁塔的第三层持平,人来人往的鼓楼广场竟然在河床以下10多米处!可见,黄河已经让开封人的心悬到了嗓子眼儿。

开封人说,他们生活在不安全的“废都”里。漫步开封,不论是在鼓楼广场周边的小巷子里,还是售卖古书的店里,这种“废都”的气息无处不在,猛一抬头,就可以碰见早在千年前就从西亚慕名迁居于此的犹太人的后裔。

“你担不担心黄河哪一天会决口?”我和在鼓楼广场路过的一位老者聊了起来。

“我在开封生活了一辈子,眼看着大堤越修越高,可这心里就是不踏实。要是以后开封又被埋了,子孙后代想给我上坟都找不到地方喽。”老者摇摇头,笑得有些无可奈何。

“那黄河要是人工改道了,不经过开封,你就不需要担心了。”

“改道也要经过开封!开封怎么能没有黄河呢?我们喝的是黄河水,工厂用的是黄河水,老百姓种地用的也是黄河水,你说说,开封离开黄河水怎么行呢?”老者一脸严肃。

“呵呵,开封人对黄河的感情很复杂啊,又爱又恨的,您不觉得矛盾吗?”我很想探究开封人的黄河情结。

“再复杂我们开封人也没有办法!这就像各人有各人的命一样,离不开黄河就是我们开封人的命,宁肯一辈子让它悬在头顶我们也不能没有它!”

这就是开封人对黄河的情结,即使黄河与开封在历史上有那么多恩怨,即使今天黄河在开封又是那么“悬”。河南省一样离不开黄河。从1952年开始,河南便建成了第一座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至2006年,河南省在黄河上建成近百处引黄取水工程,灌溉了河南省1400余万亩土地。这些被黄河水灌溉的土地,绝大部分在郑州以东的河南省境内的黄河两岸,如果黄河从郑州附近改道北流,那些土地将重新陷入干渴的境地,黄淮海粮仓将会大大降低粮食产量。这不仅于河南是个严峻的问题,之于中国,也将危及粮食安全。

黄河北岸是新兴城市新乡、焦作、安阳、濮阳,这些城市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都离不开黄河水,尤其是属新乡市管辖的原阳县,被河南人奉为美食的“原阳大米”便产于此,“原阳大米”离不了黄河水。

何止是“原阳大米”离不开黄河水呢,黄河下游两岸30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在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日用水量增加的情况下,更是离不开黄河水。在黄河下游两岸,分布着郑州、开封、新乡、濮阳、济南、东营等多座大中型城市。但是,一旦黄河突然决口,黄淮海平原也将同样面临灭顶之灾。

黄河大堤:越高越危险

早在1987年,陆中臣就和同事合作,在《地理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为《试论黄河下游北岸可能决口地段及其最大淹没范围》。陆等人在文章开头写道:“黄河下游是一条老年期河道。”这条老年期河道的特点非常显著:河床不断抬高变成了地上河,如花园口河段河床比相应的郑州市北郊地面高出5米多;强烈堆积性河流的纵剖面具有向上抬升的趋势,黄河下游已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化河流。

陆中臣等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黄河下游的“衰亡”。他们认为,由于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下游河道淤积抬升不会停止,决口改道的潜在危险正逐年加大。1987年,他和同事们大胆地提出了是否可以进行人工改道的设想。

在今天黄河人工改道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当时更是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我的文章是地理所所长黄秉维院士1986年交办的研究任务的成果,1988年三八妇女节那天,《人民日报》做了转载。”他没料到,一篇本是学术研究的论文在当时却掀起轩然大波。“黄河水利委员会接连用10篇文章来反驳我们的观点。他们的理由是如果人工改道,搬迁人口过多。”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往事还让陆中臣记忆犹新。

但陆中臣还是坚定地站在了“改道派”一方,一直到他退出研究工作前沿的今天。“泥沙是治不住的,黄河不改道,危险就一直存在,我对这一点一直都很坚持。”虽已退出研究前沿,陆中臣还是关注着黄河下游的安危,有时会带着学生前往黄河故道、登上现河道两侧的大堤。“大堤已经很高了,而且很宽阔,上面修了平整的道路,汽车可以并排行驶。”这逐年加高、看似安然无恙的黄河大堤实际上孕育着越来越大的危险。陆中臣等人做了测算,如果黄河从北岸的河南原阳附近决口,淹没的最大范围将是22082平方公里。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黄河临背差值和河流长度分析,认为黄河下游还没有达到明清时期决口的形势,现行黄河还可以维持五六十年。但陆中臣认为,如果出现特大洪峰流量,即使所有的滞洪区都用上,也难保大堤不决口。可是,在黄委会2002年组织的调水调沙试验中,当流量在每秒3500立方米时,部分河段就已经出现了险情。

黄河下游50多年来的安澜,使得更多的泥沙淤积在河道内,河道过洪能力下降,二级悬河情势加剧,横河、斜河发生概率加大,这都增加了黄河决溢的危险。

人工改道:沿古人思路前行

“确实,黄河现在比较归顺了。”近来,陆中臣在黄河下游考察发现,“以前沟沟汊汊的水入槽了,往下也有了一条主河道。”他认为这是小浪底等水库起到的调水调沙结果,黄河在人工治理数十年后,有了“安澜”之态。

嘉应观是黄河上的河神庙,在治河功臣殿里供奉着10位治河功臣:西汉贾让,东汉王景,元朝贾鲁,明朝潘季训、白英、宋礼、刘天和,清朝齐苏勒、稽曾筠和林则徐。贾让应是十位先贤中治水思想最先进,又被沿用至今的,他提出了上中下治河三策。上策主张不与水争地,当时的黄河已成悬河,他便提出了人工改道、避高趋下的方案,可以使“河定民安,千载无患”;中策是开渠引水,达到分洪、灌溉和发展航运等目的,这一方案不能一劳永逸,但可兴利除害;他认为如果保守旧堤,年年修补,劳费无穷,是最下策。可见,贾让提出的人工改道才是上策的想法跟今人相同。

“泥沙是拦不住也拦不完的,水库拦沙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陆中臣通过多年来对黄土高原的研究发现,人类活动与自然影响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作用比率为三比七,他认为,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是地质活动等自然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在黄河下游建水库可以起到拦沙作用,但平原上的水库使用寿命一般是二三十年,再长一些,也不过几十年,况且,黄河下游已经不能再建更多水库了。”

河道整治、放淤、调水调沙等也是当今治理黄河泥沙常用的办法。“近年黄河水源短缺,排沙的作用受到限制,调水调沙也会加快水库淤积,而且会引起河道大冲大淤,对河道的治理也不利。”小浪底水库的调水作用可以冲深河南境内的河道,但对山东却是鞭长莫及。

挖河疏浚也是正在运用的方法。“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河道里有很多捞沙的船只,当地的农民确实有的靠卖沙子挣了钱。”陆中臣见到过黄河里的捞沙船,捞出的泥沙一部分用来加高河堤,一部分用作建筑材料。“黄河以善决善淤著称,挖泥后很快回淤。”1999年,黄委会在实体模型上进行的9次挖槽试验结果表明,每次放水后都被淤掉,在多沙的河流上挖沙是不值得的,挖沙效果不能持久反将造成大量投资浪费。

有人寄希望于不久的将来南水北调会增加对黄河河道的冲刷,但是,高昂的水价可能会将这个设想变成泡影。通过浩繁的研究和实地考察,专家们认为治黄的思想应重新回归到西汉贾让的上策人工改道,趋高避下。

新黄河将比现黄河短

现在,治理黄河有三堤两河、人工改道和后备流路等几种方案。“早在1979年时,就有专家提出了三堤两河的设想。”陆中臣也是赞同这个设想的专家之一。“三堤两河”是指在现黄河北岸另建一条从河南荥阳桃花峪(或小浪底)到徒骇河口的大堤,废弃现有河道,让黄河在新建的大堤内流动。

但是,也有人对“三堤两河”方案提出质疑:“新河继承了当前黄河的所有特性,当前黄河的种种不利因素在新河的发育过程中必然也会体现出来。”

发出质疑的专家提出,新河道的起点必须回避现行黄河决溢风险较大的河段和不适宜行河的河段,周围的自然环境必须满足新河道的要求。“由于决溢风险较大河段在花园口—高村,构造活动影响的行水行沙不适宜河段在鲁西菏泽等地,因此,应该在花园口附近回避这些河段,将郑州附近的来潼寨作为起点。”这些专家提出了最佳新河道的起点和终点:终点只能在渤海湾和莱州湾之间选择。渤海湾较深,莱州湾较浅,入海口基本选定在渤海湾的徒骇河入海口至套尔河口附近。他们的提法与陆中臣对新河道的设想有不谋而合之处,陆中臣认为,“新河道应在马颊河与徒骇河之间,入海口为徒骇河口。”他通过试验得出,如果黄河在河南原阳决口,淹没的最大范围为两河之间的低洼地带。

从根本上看,黄河历史上决溢改道的大趋势取决于地形的变化。历史上由于太行山西麓漳河、滹沱河冲击扇不断向东推移,黄河中的泥沙一路大量堆积,河道由西向东从太行山山麓的禹河向东部的东汉河迁移。东汉河已经淤高,导致黄河再次改道。黄河在北部频频迁徙,北部地面被黄河淤泥普遍抬高,西北地势高于东南,在金大定六年(1166年),黄河经徐州合泗水夺淮。到了明清时期,因为漕运需要,致使黄河南堤常常决溢,东南地区地面普遍抬高。再到清咸丰年间,黄河北迁。

现行黄河北 岸属于黄(河)海(河)平原,西起太行山东麓,北起燕山,东达渤海岸。黄海平原由于残留众多古河道,看似平坦,其实高低不平,波状起伏。研究黄河后备流路的专家们在原阳至山东无棣之间,做了8种新河道预案,进行了科学的比对分析,从地势、地震带分布、设计成本、行水行沙能力、将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试图找出最佳的新河道方案。

专家们分别设计了经过莘县—商河—无棣—聊城、商河—聊城、商河—聊城—延津、商河—聊城—莘县等的8条方案。8个方案的平均长度为505公里,而现行黄河河道长度为585.5公里。综合考虑新黄河通过的城市、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等问题后,通过商河—聊城的线路被认定为最优的流路方案。

最佳后备流路将从郑州来潼寨北岸出发,经濮阳柳屯、范县岳庄、莘县沙镇、聊城、禹城房寺、商河、惠民青杨店,到无棣余家巷,在商河和聊城段将穿越城区,总长度为499公里,如果加上入海口段的16.5公里,新河道总长将为515.5公里。如果这个设想能够实现,今天的黄河将减少71公里的长度,对于奔腾5464公里入海的大河来说,减少的长度丝毫不会改变它在世界河流上的地位。

何时才能实施改道

“国家建设一定要考虑到黄河下游的问题,一些大的建筑物、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设计一定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他提出两个地点应值得注意,即中原油田和胜利油田。“油井的设计高度是否要做相应的调整,还有,采油需用的水资源也将受到影响。”

如果启动最优方案,农业、工业、渔业、林业等都将遭受影响,耕地面积将被占用821.12平方公里,社会经济财产值为300多亿元。但是,这相比于1996年黄河洪水所造成的损失还是少很多。

对于启动新河道建设的时机,他认为至少目前尚不成熟。“小浪底等水库还在发挥作用,这些年上游来水也没有以往多了,加之下游济南等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量的激增,现行河道里的水量是很有限的。”他估计,至少在二三十年内还不用担忧现行河道会出现大的问题,“水利技术的应用确实将现行河道的功能提高了,但还不能一劳永逸。”

1949年以后,现行黄河下游河道已经进行过三次大规模培修工程,共完成了4.2亿立方米的土方。大堤的高度越来越高,培修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投入的成本更是逐年递增。如果第四次大规模培修和防洪投资进行时,是否可以与最优方案的投资成本进行比较,选择成本低的方案,或许,这就是启动新河道方案的最佳时机。

虽然陆中臣认为短期内不用考虑启用新河道方案,但黄河愈来愈严重的“小水大灾”,正一次次冲击着现行黄河河道抗击洪水的极限。2003年的黄河汛情就颇耐人寻味。2003年9月18日河南兰考段漫滩,山东东明县近10万滩区群众被洪水围困。造成此次洪灾的流量只有每秒2500立方米,而东明段黄河设计的防洪标准却是每秒20000立方米。即便启动新河道预案不为当务之急,但“小水大灾”的局面却让人们不禁为之担忧,说不定,哪一天哪一段的黄河又经受不起十分之一设计标准的来水量,冲垮了孱弱的堤坝呢。

如果启用新河道方案,可能将对下游地区的用水造成影响。现行黄河以南地区的用水问题是水源将大范围偏移,原有的引水工程将大部分失效。引黄济青工程一直是胶东半岛中心城市青岛的重要淡水来源,如若新河道北移,就将重新设计引水工程,穿越现黄河大堤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而且,启用新河道后,现行黄河河道内滩区和两岸的地表全将失去充足的水源,势必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环境。而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想起黄河水退去多年以后,豫东南地区那每年春天被大风刮起的阵阵黄沙。

无论是继续培修堤坝,抑或启用新河道方案,黄河安澜稳固,才能确保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黄河在经过数千年的人工治理后,终将进入到一条善治的道路上。

开封人说,他们生活在不安全的“废都”里。漫步开封,这种“废都”的气息无处不在。

自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到1935年的80年间,黄河在长垣境内决口60处,仅1933年黄河就在长垣决口40处之多。河南长垣县黄河河段,滩地广、河面宽、河床浅,泥沙淤积严重,河势变化频繁,主流摇摆不定,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目前,黄河下游还有近300公里的游荡性河道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河槽宽而浅,河道边界条件恶化,一到汛期,主流摆动频繁,时常出现斜河、横河甚至滚河现象,对两岸堤防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