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疗 营业执照:千年大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6:56:29
路易十六血溅断头台

(06/06/99)

● 黄绮芳(1793年1月21日)巴黎报道  法国大革命是极具震撼力的历史事件,对欧洲和世界各地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8世纪的法国因为经过三次大战,农产品也歉收,引起老百姓普遍的不满,长久受压抑的平民渴望争取民主与自由。1789年7月14日暴民攻破巴士底监狱,触发了一场革命。接着暴力升级,连国王路易十六世也人头不保。  记者来到路易十六行刑现场作实地报道,又探访了传奇人物杜索夫人,通过她捡来的一颗颗用以制作蜡像的人头,了解法国如何以鲜血换来自由、平等与博爱。  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的人潮汹涌,气氛是那么的欢腾、激昂。国王路易十六(Louis XVI)被押上断头台,在人民的欢呼中,人头落地!  不过,路易王直到临死前,仍坚称自己无辜。他是在早上10时被公社(Commune)押来这里的,手臂被反绑在背后,走上断头台。这时,他高喊起来:“我清白死去。我原谅我的敌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上帝的怒火。”  断头刀滑到他的颈背的那一刹那,他那双呆滞的碧眼突然流露出极度恐慌的眼神。  顿时,鲜血四溅,他的头颅随即掉入放置在断头台前面的篮子里。周围守候已久的人民立刻兴奋地把手帕浸在血中,举起人头高喊:“Vive la Nation(国家万岁)!Vive la Republique(共和国万岁)!”  一群在断头台下编织衣物的妇女也放下针线,随其他人欢呼。现场一名法国记者杰克斯告诉我,这群编织妇每天都来“捧场”,把看杀头当成消遣。由此看来,法国大革命似乎把人性也革得麻木不仁了。  路易十六于去年12月被控勾结外人,泄漏军事秘密,出卖法国,罪名成立,被判死刑。  杰克斯不屑地说,路易十六向来昏庸、懦弱,成天恐怕得罪贵族。他不但对国务无什么兴趣,还对贪得无厌的王后玛丽·安东尼特(Marie Antoinette)言听计从,使国家债台高筑,屡战屡败。  在旁的一名农夫大叔也插嘴道:“他早就应该被处死了!穷人缴税,而丰衣足食、成天花天酒地的贵族却免税,这是什么道理? ”  据记者所知,在路易王被处斩后9个月,王后玛丽也在相同的罪名下被送上断头台 。  原籍奥地利的玛丽本来就不受法国人欢迎,她奢侈的生活更引起人民的不满。据说,她在听到人民因没面包吃而暴动时,还问:“怎么不吃蛋糕呢?”  在路易王行刑现场,杰克斯对我说,玛丽耸恿路易王舍弃多项政策和财政上的改革,使到民不聊生。    甚至有人怀疑,大革命前路易王辞退财政部长杜尔哥(Turgot)的行动,也是玛丽的阴谋。杰克斯说:“杜尔哥当时提呈了一套税务改革方案,解决我国的债务问题,两年后却被玛丽和别有居心的贵族联合起来弄走,他的措施也不了了之。”  记者在9个月后进入虫洞赶往玛丽受刑的现场,发觉这个人人喊打的女人,临死前还保持着皇室风度。玛丽从牢狱中被推出来,穿着一身白袍步上断头台。这时,她不慎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尖,她说:“先生,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杜索:法国大革命见证人  未来人把我带到1841年的伦敦,我找到了我所要采访的一间住所。  走进幽暗的工作房里,眼前尽是大大小小的人头、肢体和蜡像。它们看起来就像真人一样。忽然,眼角处似乎有个人头向我眨眼,立刻转过头去看……原来是幻觉。  “小姐,您找谁呀?”背后突然有人问道,差点吓死我。  声音的主人是位80岁的老太太。原来,她原来就是我所要访问的对象——玛丽·格罗斯霍兹·杜索夫人(Marie Grosholtz Tussaud)。  相信许多游客也和我一样,曾经参观过伦敦的杜索夫人(MadameTussaud's)蜡像馆。杜索夫人当初在晚上提了油灯,到坟场上寻找被斩下来的人头,而开始了这项工作。为了保留历史面貌,她把名人做成蜡像, 后来就逐渐组成了蜡像馆。  记者访问杜索夫人,目的并不是向她请教做蜡像的窍门,而是向她了解法国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她是历史的见证人。离开大革命爆发的1789年,这时已超过半个世纪。1793年路易十六被处死的那一天,记者也曾与杜索夫人打过照面。动荡的年代,她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眼前的杜索夫人经岁月的洗礼,比刑场看到的她矮小了些,鼻梁上也多了副溥仪式的圆框眼镜,但双眼炯炯有神。  杜索夫人从小就拜人体蜡像大师屈尔修斯医生(Dr Phillipe Curtius)为师,天资聪明的她很快就独当一面,为当时著名人物制作蜡像,包括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她的名气越来越响,后来还受路易十六世国王之邀,到凡尔赛宫(Versailles)担任他妹妹伊丽莎白夫人的美术教师。  可惜,好景不常。就在法国大革命即将爆发时,屈尔修斯医生因事召了她回巴黎。不久后,她便被卷入革命旋涡中,和母亲同被囚禁起来。  她说:“法国向来分富贵贱三级,属于第三阶级的农民和资产阶级长久以来饱受享有特权的教士(一级)和贵族(二级)的压抑,酝酿已久的不满情绪这时已白热化,改革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他们与第一和第二级的支持者组织了国民议会,要设立更民主的宪法制度。”  后来,路易王抵不过国民议会的声浪,正式承认它为立法议会,但却暗中召集军队,防御人民暴乱。大批巴黎暴民在盛怒下,于1789年7月14日攻击巴士底监狱,没想到却一发不可收拾,演变成厮杀行动。  杜索夫人若有所思地说:“我妈妈常说,巴士底监狱是皇室封建专制主义的魔鬼化身,因为里面关着的都是反政府分子。我想,攻击巴士底监狱的行动可说是以暴制暴的开始。”  与皇室贵族扯上关系的她几乎难逃一死。救她逃出鬼门关的,却是她赖以为生的特别技艺。处斩前几天,她被命复制被斩的名人蜡像,从此过着在万人冢中翻寻人头的日子。1793年,她先后捡起了前雇主路易十六和他妻子玛丽安东尼特的头颅。  “路易王因叛国罪被处死。生前万人之上,当时却沦落到身首异处,像被宰的猪一样堆在屠刀下。空中弥漫着的味道是那么的血腥、恶心……”她无奈的牵了牵嘴角,摇了摇头。  杜索夫人说,由极端派分子为首的国民大会(National Convention)发起了“恐怖统治”(Reign of Terror),路易王和玛丽于是成了牺牲品。  “当时,风头最健的发起人要属罗伯斯比(Maximilien Robespierre)。他主张以暴制暴,要使法国成为一个充满正人君子的理想国度。在他眼中贪婪腐败的皇室和贵族都该死,官员也受监视,嫌犯不经审判就被拘禁。  “可是这只造成人心惶惶,根本无法杜绝人类的兽性。”  她继续说,无可否认,恐怖统治的确为法国带来了许多改善,可是罗伯斯比不听同僚丹东(Georges-Jacques Danton)的劝告就此罢休,最后反把这名革命战友也送上断头台。“他(罗伯斯比)想用暴力净化人性,我想他是被自己的兽性蒙敝了双眼。”  国民大会这时觉察局势开始失控,终于在1794年推翻罗伯斯比,将他和其他极端派分子处决了。说到这里,杜索夫人笑了笑:“他的头最后也落在我手里。造化弄人,是不是?”  国民大会在1795年终于完成制定宪法,设立监督政府。然而,和平还是无法恢复,法国的经济依然混乱,犯罪率继续升高,与奥地利和普鲁士(Prussia)的战争仍持续。暴力、动荡,于是拿破仑以治乱为由,1804年称帝,法国又出现了国王!据记者所知,动荡局势并不因1821年拿破仑之死而结束,法国人曾在1848年再造共和。  谈着谈着,我的裤袋里的计时器突然震动起来,原来时间已到,必须马上回返虫洞。不过我还是要把杜索夫人的事交待清楚。  恐怖时期结束后,会做蜡像的玛丽嫁了给一名工程师杜索,于是人称杜索夫人。她继承师傅的衣钵,到英国巡回展出蜡像作品。直到1835年,她才在伦敦落脚,并在两个儿子的协助下,开设她的蜡像馆。   杜索夫人于1850年逝世,享年89岁。近15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可看到她去世前一年为自己制作的蜡像,在她创办的蜡像馆中展出。  著名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以19世纪初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女孩珂赛特(Co-ssett)的成长故事,牵引出大时代赚人热泪的悲欢离合。  珂赛特背后的三色法国国旗,象征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它是当时国民自卫队的队旗。  白色代表国王,蓝、红代表巴黎市民,象征皇室与巴黎资产阶级的联盟。这三色的排列秩序曾有变化,不过从1812起固定为现在的秩序。  到了1946年,法国宪法才正式规定三色旗为国旗。未来人说:觉醒是在许多年后  毛泽东(1893-1976)有句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  法国大革命和在它影响下发生的各国革命,情况似乎都是这样的。然而,革命是为了“以暴易暴”吗?历史告诉我们,暴力的结果往往产生更多暴力,也迎来更大的专制。  照我未来人看,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带来恐怖,带来颤栗,但其间思潮的发展则带来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础的新社会。当然,人们的觉醒,是经过拿破仑称帝等一连串事件而得到教训的。而且,觉醒产生在离革命很久之后的年代。巴黎变天1789年6月20日三级代表首次聚集一块儿,立下“网球场宣言”,欲自组国民议会设立宪法制度。1789年7月14日巴黎暴民攻破巴士底监狱。1789年8月26日国民议会发表人权宣言,废除阶级制度。人民拥有言论、新闻和宗教自由,并行使民主权力。1791年路易王和王后玛丽企图逃出法国,但被拦截并被送返巴黎。1792年国民议会废除帝制。1793年路易王和王后玛丽先后被送上断头台。1793至1794年罗伯斯比“恐怖统治时期”。1794年罗伯斯比被推翻,随即走上断头台。1795年监督政府设立,宪法终于完成。斩首是否较为人道?  提起法国大革命,相信人人脑海中都会浮现一幅景象:断头台(guillotine)。它是以法国人吉约坦博士(Dr. Guillotin)命名的。  吉约坦博士生于1738年,死于1821年,曾于1789年获推选进入国民议会。他其实并不是断头台的发明者,而是他看不惯法国向来把犯人折磨至死的残忍处决方式,而建议采用更人道的死刑,因此引进了断头台,认为它是更快捷,也更人道的刑具。  因为他的关系,人们将这个刑具戏称为“吉约坦夫人”(MadameGuillotine)。在恐怖时期,外号如此高贵妩媚的刑具共夺走了超过4万人的性命,当中有贵族、教士、中产阶级,但更多是平民。  至于处斩是否更“人道”?见仁见智。不过,现代科学已证实,被砍下来的头颅在地上翻滚时尚有知觉,知道自己是颗“断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