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力克自动裁床:简析朝鲜战争中的朝鲜人民军,相当于四野二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16:10

                         简析朝鲜战争中的朝鲜人民军,相当于四野二流

 

朝鲜人民军最初是以原抗联和八路军朝鲜籍归国人员为骨干组建起来的,在朝鲜战争初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自开战一直到仁川登陆前,美日对朝军的评价非常高,称朝军拥有类似于二战德军那种强悍的战斗力。对于这种说法,本人持保留态度。在我看来,过分地夸大对手强悍实际上是为自己的失败寻找遮羞布而已。要评价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得从编制,装备,人员素质,指挥能力,部队作风、保障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衡量。下面就部队基本情况、装备、训练、兵员素质、指挥人员素质、实战表现等几个方面简略谈谈,权当抛砖引玉。

一、部队基本情况


朝鲜人民军从建军的第一天起就深受苏军、日军以及解放军的影响,可以说是三者的混和体。

众所周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朝鲜人民军的创建都离不开苏联的大力扶持。朝鲜人民军的编制、装备、训练及战术基本上都是苏联模式,条令是翻译的苏军条令,并特别重视政治教育。

在军队体制上,朝鲜人民军实行的是一长制,各级编有政治副长。朝鲜人民军为政治副职取了一个颇有朝鲜特色的名称-----文化副长。营以上军官每人都配小车和女秘书,这一点让志愿军官兵尤其看不惯。

由于朝鲜曾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五十年之久,许多朝鲜人曾经在日军中服过役。不少人是在中国战场上反正,加入朝鲜义勇队,返朝后这些人成了最初建军时的骨干来源之一。因此朝鲜人民军受日军的影响也颇大。比如说,虽然编制体制是苏式的,但各级编制的称谓是却是军团、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这是典型的日式称谓。

受日军影响最深的是,朝军部队延续了日军等级森严,下级绝对服从上级作风,军中打骂体罚现象相当严重。从一些志愿军将士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我军无军衔标志,不易识别职务高低,在中朝两军交往时,朝军的校官、尉官们往往表现得神气颐指。在运动战时期中朝两军混居一地时,甚至有人民军营连级军官傲慢地命令我军高级将领为其打洗脸水的事情发生。在获知眼前衣着朴实,被其视为勤务兵的人居然是志愿军高级将领后,这些朝军中下级军官顿时吓得手足无措。相比中下级军官,朝鲜师团以上的高级军官们则对志愿军非常尊敬,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高级军官中有许多人原来就是八路军、东北抗联、解放军中的中下级指挥员,对我军的了解较多,在与我们共同浴血奋战中结成了深厚的战斗情谊,还因为朝军高级军官们的政治水平比中下级军官强得太多。

这种等级森严,没有军事民主,强调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作风虽然限制了下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在作战经验并不算太丰富,战斗骨干比例偏少,战斗经验不足,各级军官实际指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还是能起到坚决贯彻上级意志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朝鲜人民军在作战时往往异常勇猛,死战不退,在士气高涨,指挥员意志坚决时往往表现得很顽强,但战术相对刻板。但一旦攻击受挫,或者军官丧失了自上而下的控制,或者指挥员自身战斗意志不足的情况下,部队往往士气低落得特别明显,战斗力一落千丈,前后判若两人,甚至部队整体崩溃瓦解。这种现象在一些缺乏八路军或者四野归国官兵做骨干的部队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解放军对朝鲜人民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一些从中国归国的高级将领和成建制返朝的部队中。从中国返朝鲜的官兵总数几乎占到了开战时人民军总数的三分之一,因此解放军的一些机动灵活的战术、部队建设的一些经验也带到了朝军中。

与许多人想象的相反,解放军对朝鲜人民军的影响不仅远不及苏军,甚至还不及日军。这是因为朝鲜人民军是由苏联顾问一手组建并训练的,从一开始就将全盘苏化作为建军方向。解放军的那套克敌制胜的法宝,比如机动灵活;军事民主;不以夺取土地为目标,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以战养战;官兵平等;诉苦运动;群众工作;优待俘虏,瓦解敌军等通通被被苏联顾问及朝军中苏联归国军官视为"不正规"和"游击习气"而摈弃。取而代之的是苏联那套正规而刻板的单纯军事路线。在这一点上,以金雄为首的从中国返朝的军官们对此有不同看法,曾试图进行一些制抵、矫正和揉合,但由于朝鲜国内、军内整体政治风向的原因,实际上收效甚微。

开战之初,真正被朝军统帅部视为精锐的是全盘苏化,几乎未受解放军影响的第3、第4师团。

2、装备

作为日本长期苦心经营的战争基地,日本战败投降时在朝鲜境内留下了许多装备物资。但朝鲜人民军从一开始起走的就是全苏械化的道路。日军留下的装备物资大部分支援给了东北民主联军,少数留用的也只是交给各保安队、警备队、训练所作为训练使用。

朝军中的苏式装备都是二战时期苏军使用的成熟产品,或者说就是战后苏军换装汰换下来的装备。朝鲜境内集中了朝鲜半岛绝大部分工矿企业,能保证部分轻武器弹药及火工品的供给,也能自制部分轻武器(比如仿制PPSH41的49式冲锋枪),但重武器全都依赖从苏联进口。


作为开战时朝鲜人民军进攻的主要拳头,105装甲旅和独立坦克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两支装甲部队装备的是T34-85型,在当时仍是苏军的一线装备。

同时期的我人民解放军仍是杂械,给部队后勤供应上带来相当大的麻烦。相比较而言,朝军的全苏械化在后勤保障上比我军的万国牌杂械要优越得多。但根据后期志愿军的使用经验,苏式枪械并不比我们的杂械好用,例如TT33不如毛瑟驳壳枪,DP28轻机枪不如捷克式,PPSH41不如美制M3,莫辛纳干步枪不如中正式和美制M1903步枪,郭留诺夫重机枪的轮式枪架不适应朝鲜山地。

苏式装备对朝鲜人民军战斗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火炮的数量和质量上。人民军一个师团拥有122毫米榴弹炮12门,76毫米加农炮36门,SU76自行火炮12门,120迫击炮18门,82迫击炮81门,60迫击炮108门,45毫米反坦克炮42门。这种装备水平不仅强于李伪军,而且也远远强于同期解放军中装备最好的部队。但是由于朝鲜工业配套能力不足,绝大部分炮弹只能依赖从苏联进口。一旦补充量赶不上消耗量,朝军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最极端的情况发生在仁川--汉城防御战期间,朝军坦克部队因为极缺高爆榴弹,所以只能使用穿甲弹对付美伪军的有生力量,其作战效果可想而知。

令人费解的是,朝鲜人民军在装备供应上不但极度崇尚苏械,而且在具体做法上也非常刻板。这不仅表现在志愿军入朝初期,急盼我们出手援救的人民军官兵看到志愿军装备的杂械时,失望,不屑,鄙夷之情溢于言表。而且在战争初期大田战役后,人民军损失巨大,武器弹药装备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刻板地从苏联紧急进口装备,顶着美机的轰炸历经千辛万苦地输送到前线,途中损失大半。在洛东江战役和釜山战役中,能运到前线的物资平均每个师团每天仅15吨左右,鉴于当时一线人民军的满员率仅在一半左右,也就是说每人每天的物资供应量充其量仅3公斤左右。苏械装备中自动火器多,弹药消耗量大,如此之少的供应量自然严重削弱了前线人民军的战斗力。许多火炮就是因为缺乏炮弹而不得不拉回后方休整,从而使前线部队火力锐减。

与此同时,朝鲜人民军对于在汉城、水原、大田这三次战役中缴获的大批美式装备物资却利用率极低,大批完好的美式装备被弃之一边无人问津。仁川登陆后的9月17日夜间,美陆战1师扫荡了富平市。这里是战前驻韩美军作为补给基地而建设的城市,在仓库里原封不动地堆放着战前美军留下的各种炮弹和机枪子弹等约2000吨。美军为意外地得到这批物资而大喜过望。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从7月初到9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占领富平市达两个半月之久,期间尽管前线极缺作战物资,却始终没有充分利用缴获的举动,最后原封不动地悉数奉还敌人。我军那套以战养战,利用缴获补充自己的作风在人民军中并未得到传承。

3、训练


战争爆发前朝鲜人民军的训练是很严格很刻苦的。这对于将一支新编成的,三分之二的人无实际战斗经验的军队在短期内迅速形成一定作战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但是,训练教范全部是照般苏军的,不走样地学。由于军队的传统、作战环境、作战式样以及保障能力的不同,适用于苏军的教范未必就适用于朝军。

举一个例子,吴瑞林将军在《抗美援朝中的第42军》一书中有如下记载:我志愿军刚进入朝鲜时,42军在东线派125师副师长茹夫一带两个营深入敌后寻找人民军残部。找到朝军12师团两个建制不完整的大队(营),组成了中朝联合游击支队。该支队在敌后试图利用暗夜歼灭或驱逐伪8师警戒部队,但万万没想到,12师团受到苏军训练的影响,突击队在夜间冲击时也高呼"乌拉!",从而暴露目标,遭敌近距离火力杀伤,伤亡惨重,连续两次攻击失败,只能放弃原计划绕道转移。

12师团就是由47军中的朝鲜族战士编成的,朝鲜战争爆发时的番号是第7师团。开战后不久改称12师团,并在8月攻势中荣获"安东"师的荣誉称号。该师团指战员长年在47军编成内作战,对解放军那套战略战术应该非常熟悉。该师团回到朝鲜时,距战争爆发仅有两个月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进攻的准备,部队的换装和重新整编,那么进行苏式整训的时间不可能太长。战争爆发后战斗频繁激烈,更不可能有时间从容整训。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相隔半年时间,这支原四野出身的部队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受苏军训练的影响如此之深,其他部队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4、兵员素质

从兵员素质上来说,开战时朝鲜人民军中具有作战经验的约占三分之一。一部分来自抗联,一部分来自八路军,大部分来自四野,极少数来自苏军。

抗联和八路军战士富有敌后游击战的经验,这一点在美军仁川登陆后,洛东江前线朝军大溃败时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来自四野的战士对于运动战,穿插、迂回经验丰富,也打过一些攻坚战和野战阵地防御(例如47军的黑山阻击战,使日后朝军第7师团的指官兵们受到了极大的锻炼),这些官兵成为了人民军的中坚力量。


曾在苏军中服役的朝鲜藉官兵人数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坦克部队,这是朝鲜战争初期人民军进攻的中坚力量。作为朝鲜人民军进攻利矛的第105装甲旅和独立坦克团在大田战役后损失惨重,朝军将105装甲旅升格为装甲师,但仅仅运去少量坦克作为补充,却将开战后苏联紧急援助的大部分坦克组建第16、17装甲旅,分别装备T34型43辆、40辆。装备补充相对较易,但技术兵种养成时间较长,且新单位各方面磨合不够,战斗力有限。因此,朝鲜人民军坦克兵的素质在开战后有明显的下降。

总体而言,相对于由伪警察、伪宪兵为骨干,再加上一些无任何作战经验的壮丁拼凑起来的李伪军来说,战争初期的朝鲜人民军兵员素质应该说相当不错。战争爆发后不久,以各边境警备队扩编而来的第7、8、9、10师团由于紧急补充了大量新募人员,训练不足,战斗骨干不足,军官素质不足,因此其整体素质与早期编成的七个师团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在美军介入后,朝方速战速决的希望破灭,一线的朝军各部损失极为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朝军统帅部热衷于将北朝鲜境内动员的人力组建新的师团、旅团。从开战初期的10个师团、1个坦克旅团和1个独立坦克团,迅速膨胀到了半年后的28个师团,3个坦克师团以及一些旅团和警备队。这些新部队的忠诚度、执行命令的坚决度当然有保障,但由于训练不足,极度缺乏战斗骨干,其实际战斗力非常有限。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前线人民军各部的补充却是以在南方征召的新兵为主,以北方动员兵力补充为辅。南方征召的新兵仅仅经过三、五天,最长不超过七天的训练即补入作战部队,其战斗素质可想而知。由于损失惨重,到大田战役后,虽然在战役间隙尽可能整补,但一线各师团的实力平均都在编制数的一半以下。在北方老兵的带领和监督下,南方新兵尚能一战。但美军仁川登陆后,战场形势逆转,釜山前线人民军大溃败,这时,各部队的南方藉新兵大量逃亡,由此形成连锁反应,更加剧了朝军前线部队士气的崩溃。

志愿军第三次战役时,在前线的朝鲜人民军有1、2、5共三个军团、14个师团的番号,但总人数仅75000人,平均每个师团仅5000人左右,不仅编制的一半,且重武器拥有量极少,战斗力孱弱,只能作为轻型步兵在次要方向上搞迂回渗透。1951年志愿军第五次战役结束,战线基本稳定下来,双方均转入固守。朝鲜人民军才在中方的建议下,着手编并番号,将18、19、31、32、36、38、41、42、43共9个师团撤编,并将每个军团整编为3个师团,精简下来的军官和士兵补充到其他编制不全的师团中去,这样才使每个师团兵员增加到了7000人左右,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也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在大后方及在中国东北朝鲜族聚居区域内征集新的兵员,不再急于调上前线,而是一边开展军政训练,一边负责警戒东、西海岸。待训练到一定程度,才成建制调往东线替换久战疲惫的部队担任阵地防御任务。

5、指挥人员素质


从指挥人员整体情况来看,朝鲜人民军的状况其实并不乐观。由于扩军迅速,有经验的指挥员不足,干部大多火箭式提拔使用。金日成那一系的原抗联干部实际上只指挥过营级规模的部队打游击,对于指挥一支十余万人,诸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打正规战是力不从心的。

美日的史料中将开战时的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姜健中将推崇为人民军将领中最有能力者,由于姜健中将开战后不久就阵亡,因此未有充分的证据能证明这一观点。姜健曾在东北抗联某部担任过参谋长,但东北抗联无论是作战样式还是作战规模都无法与朝鲜战争相提并论。抗战结束后姜健曾短时期内担任过东北某军分区负责人,但那里不是主要作战地区,姜健负责的也仅仅是一些维持秩序,训练部队及剿匪工作,且时间并不长。众所周知,朝鲜人民军最初的进攻计划是在苏联顾问团的指导下制订的,姜健虽贵为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但在其中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呢?1950年8月以后,美伪军力量明显增强,前线人民军损失巨大,久战疲惫。在南方前线指挥的姜健却盲目自信乐观,抱着孤注一掷的赌博心态命令前线人民军发起一次又一次攻击。令人费解的是,这种攻击居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计划,完全放任各部队长各行其是,作为总参谋长的姜健对此难辞其咎。

金策大将在抗联时期一直是政工干部,并不擅长军事指挥,但对金日成忠心耿耿。他在1950年7月初接替崔庸健大将担任前线司令官,很大程度上是金日成认为自己有必要加强对前线军队的指导,从而保证自己的每一个指令都能得到贯彻执行。金策自知缺乏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在战略上严格遵循金日成的指导,在战术安排上则放权给参谋长姜健以及两位军团长。所以他并不是一名合格的前线指挥官。

作为朝鲜人民军中资历最老的崔庸健大将,早年投身中国革命,打黄埔军校时起就开始搞军事工作,堪称朝鲜人民军中的朱德。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因为金日成要加强自己对军队的控制,其前线总指挥的位置就被金日成更为信任的金策大将所取代,崔庸健转任西海岸防御指挥部司令。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仁川汉城防御战中,崔庸健大将临危受命,指挥不到2万人的杂牌部队(独立25旅团、独立78联队、第13师团、第9师团87联队,17装甲师一部、汉城警备队、仁川警备队)把包括最精锐的美陆战一师在内的7万多美韩军拖了半个月,为掩护南方人民军部队的北撤和北方留守部队的动员争取到了极其宝贵的时间。汉城失守后不久,崔庸健指挥几个9月份才新编成的师团(19、27、43师团)在三八节上节节抵抗十余万美伪军的进攻。10月底,美10军在元山登陆后,崔庸健大将又指挥新建的第4军团(辖41师团、507旅团、独立71联队)约2万人,在丰山地区建立防线,一直坚持到志愿军42军到来。虽然崔庸健位高而权不重,颇受金日成排挤而并不受重用,但他在极端困难下凝聚部队、组织防御的能力,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武亭那一系的八路军归国干部虽然战斗经验比金日成系多,但也比较有限。以武亭为例,在红三军团时期主要指挥炮兵,抗战之初为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团长。在抗日前线仅待过很短的一个时期,就奉命返回延安保存炮团骨干,培训积累炮兵人才。抗战一结束就返回朝鲜,所以武亭的作战经验主要是红军时期积累的小部队运动战、小规模炮兵指挥经验。在十余年未有战场实践的情况下,突然让他指挥军团规模的诸兵种合成军队跨度太大,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相比之下,虽然金雄的知名度和资历远不及武亭,但他作为新四军二师的团级军官,后来作为东北民主联军李红光支队的首任支队长,其实战经验远比武亭丰富。因此朝鲜战争初期,两人同时担任军团级指挥官时,金雄的表现远远强于武亭。志愿军参战以后,金雄实际上是朝鲜人民军的前线总指挥,率部参加了第三、四、五次战役以及后期的阵地防御战,指挥上颇多可圈可点之处。正因为如此,当1950年下半年,朝鲜劳动党对战争责任进行检讨时,权衡之下,只是让武亭为战争的失败承担责任。而金雄则被任命为中朝联合司令部朝方副司令,实际上全权负责前线人民军的战场指挥之责。因其战功赫赫,于1953年晋升大将,并出任民族保卫省副相。


作为朝鲜停战谈判中的明星,从苏联归国的南日大将在镁光灯下出尽了风头。但在战争中他一开始作为师团参谋长,后调任第一军团参谋长,并未独立统兵作战。因为老资历的将领们打了败仗,金日成大力提拔年轻将领,时年30多岁的南日因缘际会,迅速升任总参谋长并荣获大将军衔,随后作为中朝首席谈判代表与联合国军周旋两年,出尽风头。但朝鲜停战谈判实际上一直是李克农和乔冠华在幕后掌舵,南日大将仅仅是负责在前台表演而已。作为一个传声筒和提线木偶,这位大将并未有什么让人服气的战功。

在历时三年多的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的第一悍将非原第6师团师团长,后任第5军团军团长的方虎山莫属。与朝军其他将领不同,方虎山恰恰是其中提拔较慢的。从东野独4师组建之初起,方虎山就是该师政委,49年4野166师在方虎山率领下返朝,改编为第6师团,方虎山任师团长。相比其他将领,他是平级使用。但也正因为如此,第6师团保持了建制的完整性,内部人事的延续性,各级指战员相互熟悉,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持得非常完整。应该说,战争爆发时,朝军统帅部将第3、第4师团这两个以苏联归国军官为主的师团视为其绝对主力,第6师团并不为朝军统帅部看重,开战初期第6师团竟被分割使用执行次要任务。然而不久以后,第6师团就在方虎山的带领下战功赫赫,不仅获得了"近卫"称号,而且被美伪军称为"幽灵师"。在粉碎美军"基恩"作战中,第6师团以少胜多,创造了人民军战史上的奇迹。美军仁川登陆后,方虎山率部北撤,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方虎山想方设法迟滞敌军行动,保存了一批有生力量。随后,方虎山因其突出表现而被任命为第5军团军团长,在第三、四、五次战役以及51年的夏季防御战中,第5军团均有上佳表现。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中朝两军召开联席会议,互相交流经验,代表朝鲜人民军作经验报告的就是第5军团军团长方虎山中将。

6、实战表现

开战之初的朝鲜人民军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是从其战场指挥、部队表现来看,仍然差强人意。在表现差强人意的情况下还能取得如此胜利,恐怕得归功于对手的混乱和无能。一旦对手缓过劲来,朝鲜人民军在初期因为辉煌胜利而掩盖的一系列问题就开始暴露无遗了。

汉城战役时,朝鲜人民军在制订战役规划时并未从最坏处着眼,对美军迅速介入毫无思想准备。在战役指挥上立足于在汉江以北消灭李伪军,指望通过一次战役解决全部问题。

在战役安排上,朝军将开战时认为最精锐但实际上无实战经验的第3、第4师团用于正面强攻,并将大部分坦克部队用在这一方向。这是一种典型的"顶牛"打法。依靠着T34坦克的威力以及李伪军缺乏反坦克武器,这两个师团粉碎了当面李伪军的顽强抵抗,5月26日傍晚完全占领了议政府。此时如果立刻集中兵力突击,完全能赶在李伪军增援部队到达前从行进间占领汉城,但时任第1军团司令官的金雄却认为已经提前完成了战前计划,为保持计划的统一和完整,居然停止攻势,等待春川方向第2军团的突破。结果给了李伪军喘息之机,被初战胜利冲晕头脑的第4师团居然在睡梦之中遭到了伪7师的反击,因而损失惨重。


金光侠少将的第2军团负责春川方向的突破,担任主攻的第2师团一味正面硬冲,损失惨重,在加平、春川北部地区和三巨里地区停滞不前。手足无措的金光侠毫无全局观念,被第2师团一时小挫愁得惊慌失措,紧急召回了正在按照计划顺利进军的第7师团返回支援第2师团,致使对汉城的战略包围未能按时形成。金少侠为自己这一晕招付出了降职的代价。

人民军第5、第6师团的前身是4野164、166师,作战经验丰富,但起初却并不为朝军统遇部重视,汉城战役时都被当成配角使用。第6师团开战时奉命分兵进攻瓮津半岛和延安半岛,实际上如果能集中力量粉碎汉城以北的李伪军重兵集团,这两个易攻难守的半岛唾手可得,无须分散兵力。如确有必要用部分兵力牵制李伪军,派出边境警备队执行这一任务足矣,无需将富有战斗经验的第6师团分割使用。

第5师团则被派到东海岸单独实施进攻。由于东线山高林密,师团长吴白龙少将担心遭到伏击,花了很多时间侦察,加上美海空军的打击破坏道路,致使进展缓慢,其对面韩军有生力量并未受到太大打击。

虽然朝鲜人民军装备精良,准备充分,但由于指挥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越级提拔的军官们大多不胜任自己的岗位,所以开战之初打得实际上并不理想。只是由于李伪军统帅部混乱所导致了一系列昏招,尤其是提前炸毁汉江桥,使得李伪军的士气一落千丈,从而导致整个战场局势崩盘,朝鲜人民军才得以迅速占领汉城。

虽然汉城战役取得了胜利,但朝鲜人民军并未歼灭韩军多少有生力量。由于自身力量损失较大需要休整,人民军主力未能及时南下追歼韩军残部,给了敌人以喘息机会。试想,如果朝军统帅部头脑更清醒一些,对困难估计得更足一些,让富有运动战经验第5、6、7师团配属105装甲旅负责春川方向的突破,突破后以一部迂回汉江以南,主力则快速向釜山挺进,沿途基本不分兵,让随军前进的党政工作团负责沿途发动群众,组织基层政权,发展游击队。让第1、2、3、4师团和独立坦克团负责议政府正面方向,以侧后迂回渗透为主,以正面硬冲为辅,将李伪军主力吸引到议政府方向,掩护春川方向的战略突破。边境警备队负责延安、瓮津半岛及东海岸的牵制行动,第10、13、15师团作为统帅部预备队,那么朝鲜战争可能就不是现在我们熟知的那样了。

水原战役,朝鲜人民军攻势很弱,基本上就是一线平推占领地盘,战果乏善可陈。


大田战役中朝鲜人民军击败了美24师,俘获师长迪安少将。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驻日占领军,该师缺员太多,新兵太多,几年惬意的占领生活使得该师已经成了少爷兵,斗志消沉,战斗力甚弱。由于被作为救火队仓促上阵,各方面均准备不足,逐次投入战场,犯了兵家大忌。该部官兵的战斗意志不足,与其配合作战的李伪军作战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美24师。

从前几次战役看,朝鲜人民军主要仍是按苏联教范作战,主要依靠T34坦克达成突破。主要着眼点在于攻城略地,并不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这与其后志愿军的战法截然不同,同时也使得美伪军在与志愿军交手初期极不适应志愿军的打法。

随着战线拉长,美军的空中优势及地面反坦克火力的加强, T34坦克的损失急剧增加,开战初期T34无往不胜的神话就此破灭。朝鲜人民军前线部队进攻的刀锋已经钝挫,只是由于胜利所带来的高昂的士气,使得人民军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

洛东江战役和釜山战役中,朝鲜人民军前线部队的满员率降至一半以下,重火器损毁严重,弹药供应量严重不足,许多炮兵部队因为打光了炮弹而不得不回撤休整。此时,对面的美伪军在人数上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人民军的一倍。如果考虑到敌方充足的物资供应,双方实力相距甚大。

在这样劣势的情况下,朝鲜人民军仍孤注一掷地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压着美伪军打,场面上似乎美伪军方面相当难看,但细细分析,其实人民军伤亡颇大却进展有限。有人拿后期志愿军强调在拥有一定比例对敌优势时才能发动进攻与之相比较,得出朝鲜人民军战斗力强于志愿军的结论,我认为是片面的。

在部队损失巨大,攻击力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朝军统帅部不顾战场实际情况,片面强调士气高昂,轻敌侥幸思想极为严重。这样的情绪直接导致当人民军发起对釜山防御圈的进攻时,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计划,完全是一次追击中发起的不预期的进攻。在攻击一再受挫的情况下,朝鲜人民军仍然抱着侥幸心理一次又一次发动进攻,这种孤注一掷式的赌徒心态不但不能证明其战斗力如何强悍,反而证明了其战略短视及统帅部对战场势态把握能力极为低下。虽然朝鲜人民军中的苏联顾问们就此可能起了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在前线了解实际情况姜健、金策、金一、金雄、武亭,以及后方的最高统帅金日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金雄派遣方虎山的第6师团进行秘密穿插,本是一着妙棋。政委出身的方虎山虽是朝鲜人民军中第一悍将,但对战场势态的把握仍然差强人意。这次穿插本该象飞夺泸定桥那样,打烂一切坛坛罐罐,轻装疾进,不为小利所诱,不为小敌所阻,不顾一切迅速穿插到位,但方虎山在穿插途中过于担心美伪军从海上切断自己的后路,转而分兵去占领港口,不仅丧失了宝贵的时间,而且导致本该是一场载入教科书的经典穿插行动被对手警觉。战机永远失去,朝鲜人民军最后的胜算也破灭了。

美伪军被数量少自己一半的人民军压缩在釜山包围圈K,这并不能证明人民军的强悍。一方面美军历来强调利用自己强大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战,强调用火海杀伤对方,尽力减少自身的伤亡。远离补给基地,后勤补给线被敌方的空中优势撕裂得支离破碎的朝鲜人民军脱离阵地,向美伪军坚固防御阵地发起攻击,自好给美军发挥自身火力,在野战中大量杀伤朝鲜人民军有生力量的机会,同时能极大地减少自身伤亡。另一方面,自七月初起,美军高层就在策划在朝军侧后登陆,此时釜山前线的美伪军并不是被劣势的朝鲜人民军压着打而毫无反击能力,而是在故意扮演着铁砧的角色,将朝鲜人民军主力牢牢吸引在自己当面,为其后的铬铁行动一举逆转战局创造条件。

仁川登陆后,麦克阿瑟犯了一个战略错误,他没有指挥美陆战1师登陆后立即南下抄南线朝鲜人民军后路,而是醉心于夺取汉城,醉心于在全世界媒体的镜头前突出自己作为"大韩民国的拯救者"的"伟大功绩"。早在太平洋战争时期,麦克阿瑟这种"政客中的军人"、"军人中的政客"的作秀作风就已经显露无遗了。

麦克阿瑟的战略错误,加上崔庸健指挥不足两万人的新编部队顽强阻击,为釜山前线的人民军争取到了半个月的宝贵时间。由于美伪军未能及时达成合围,因此前线人民军虽然损失惨重,但部分骨干仍成功地撤回了北方,其余部队留在敌后打游击。这些部队为迟滞美伪军的攻势,以及志愿军入朝后在敌后战场上的配合作战,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第二次战役,朝鲜人民军正在重新整编重建,因此鲜有成建制部队参战。从三次战役起,经过短暂休整的人民军经常在前线保持三、四个军团的兵力与志愿军协同作战。但由于部队缺额过多,重武器损失殆尽,因此其战斗力下降明显,无力担负主攻任务,只能在次要作战方向上配合志愿军作战。

在1951年美伪军的夏季攻势中,主要集中兵力攻击人民军驻守的东线阵地。战役期间正是雨季,洪水使得运输极为困难、粮弹两缺,朝鲜人民军抱着寸土必守,寸土不失的信念顽强抵抗,打出了著名的"血染岭"和"伤心岭",给美韩军有生力量以巨大杀伤,也让第12师团一洗前耻,得到了一个翻身的机会。


1952年的中朝联军全线战术反击,一线志愿军7个军和人民军1、3军团,先后对60个目标攻击77次,最后巩固占领17个点,全部都是志愿军战果。朝鲜人民军对当面美25师,伪8师,伪5师各选定一个目标攻击一次,毙伤1700人,但未能收复任何一个阵地。

53年夏季反击战第一、第二阶段,志愿军6个军对敌攻击54次,收复土地56.5公里,毙伤敌35339人。因为志愿军攻势猛烈,美伪军将伪11师,美45师从东线抽调走,换上了战斗力更弱的美40师、伪21师。人民军第3、7军团趁机对美40师,伪12师,伪21师,伪15师阵地选了10个点发起攻击,作战11次,仅收复土地1.5平方公里,毙伤5864人,自己伤亡1644人。

到1953年,经过两年多的动员和整训,朝鲜人民军扩编为45万人,装备已经恢复到战争初期的水平,但其战斗表现与开战初期以及阵地战初期都相距甚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金雄、武亭、方虎山等从中国返朝的高级将领陆续遭到排挤,新晋将领的指挥能力和实战经验相对弱一些;另一方面,由于持续不断的战争,朝鲜的人力资源已经被动员到极限,美军不断的空袭使得朝鲜人力、物力损失极大。到朝鲜战争后期,朝鲜方面为减少损失,急于结束战争,为此不惜准备在谈判中就战俘问题作出重大让步。虽然在苏联的协解和压力下,中朝双方对外保持了一致,但朝方越来越倾向于保存有生力量。因此到战争后期,朝鲜人民军的战斗意志有明显下降。

7、综合评价

综合战场表现来看,在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中,战争初期的朝鲜人民军战斗力最强,大田战役后战斗力明显减弱,美军仁川登陆到志愿军结束二次战役,朝鲜人民军的实力、士气和战斗力下降到了谷地。第3、4、5次战役中,朝军战斗力有所恢复,到1951年的夏季攻势,朝军战斗力恢复到了战争后期的最高水平,但与战争初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纵观三年朝鲜战争,朝鲜人民军战斗力最强,功勋最卓越的非近卫第6师团莫属。该师团前身为李红光支队,后来的东野独4师,4野166师。通过前面的分析,我认为该师返朝后的苏式改编给战斗力带来的影响相互抵消,可以认为战斗力基本维持在原有水平,并没有突飞猛进的提高。


李红光支队虽然后来改编为独立师,但其战斗力却比一般的野战师要稍强一些。朝鲜战争初期的第7师团全部是由东野10纵中的朝鲜族官兵组成,可以视为10纵的浓缩版。这个师团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改编为12师团后有所起色,荣获"安东师"的荣誉称号。在其后的一系列战斗中,尤其是在1951年夏季防御战中,12师团在"血染岭"争夺战中英勇顽强,表现和近卫第6师团不相上下。相比之下,第3、4师团虽然在战前被朝军统帅部认为是精锐,但在其后的一系列战斗中,战斗力及战果并不突出。

东野10纵在12个野战纵队中,资历足够老(前身是359旅),但暮气沉沉,进步甚慢,远不及一些新部队,甚至一度有被降格为独立师的危险。梁兴初接手10纵后,10纵战斗力有所提高,黑山阻击战打了个翻身仗,为全歼廖耀湘兵团贡献甚大。但综合其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和战绩,在4野各纵队中仅能排在三流水平。

因此可以认为,朝鲜人民军开战之初最强的师团战斗力略高于东野10纵,达到了东野野战纵队的二流水平。 -

众所周知,解放军各野战部队中,四野和三野战斗力均为一流水准,2野和华北野战军为二流水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1野战斗力水平在解放军中只能排在3流档次。在每个野战军中各纵队战斗力仍有一、二、三流之分。基本上可以这么认为:二流野战军中的一流纵队相当于一流野战军中的二流纵队;二流野战军中的二流纵队相当于一流野战军中的三流纵队,以此类推。

所以我认为朝鲜人民军最强悍的师团战斗力相当于四野野战部队的二流水准,在整个解放军中属于中上水平,但与顶尖水平差距明显。作为一个整体,战争初期的朝鲜人民军战斗力比二野和华北野战军稍强,但与四野和三野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