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岛建龙净水机:2004—2006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分类解析_心情99吧_贴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04:26
2004—2006年高考古代诗歌试题分类解析
   (一) 即景感怀类 
   1. 2004年全国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 (1)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2. 2004年全国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 “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答: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3. 2005年全国高考黑龙江、吉林、广西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注 ]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 1 )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 ” 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 2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 ① 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 
   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② 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4. 2005年全国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 
   ⑶ 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 

 

 

  • 心情99
  • 372位粉丝

2楼

   【答案】 ⑴ 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 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⑶ “为拂绿琴埃”
   5. 2005年全国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 崖 州 城 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 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答案】 (1) 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帮自己一把,使不至于葬身瘴疠之地)的急切期待。 
   (2) 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涌而出的强烈感情。
   6.2006年全国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 居 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⑵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⑴ 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7. 2006年全国高考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 江 小 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8.2006年全国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案】(1)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 2006-10-5 16:33
  • 回复
  • 心情99
  • 372位粉丝

3楼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9.2006年全国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⑴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⑵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10.2006年全国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新 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答案】 “觉春生”、“安排着”、“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附《新雷》注释】:
   ①“千红万紫安排着”,说明事物具备了变化的内在根据,但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新雷”,这种变化也不可能实现。此诗通过对新雷的呼唤,生动地阐明了外因对于事物变化的重要作用。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同出一理。
   ② 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古人认为雷是催生万物的。《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尔雅义疏•释天》引《说文》云:“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此诗题当取其义。
   ③ 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一作区区)也。”无言却有情:古人以为天虽无言,但能潜运万物。《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每于:常常在。
   ④ 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新雷》诗写的是迎春的情景。“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虽然不言,然而是有感情的。这不,冬寒尚未退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了。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都已准备就绪,只待春雷一声,就会竞相开放。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答案】 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二) 思乡与怀人 
   1. 2004高考全国卷 ( 晋、冀、鲁、豫、皖、赣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 
   【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 2006-10-5 16:33
  • 回复
  • 心情99
  • 372位粉丝

4楼

   2. 2004年全国卷(桂、琼、藏、陕、内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 鸪 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3. 2004年全国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 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 ?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①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 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 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4. 2005年全国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 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荒村与古寺。(或:断霭与流莺。或:生与语。) 
   解析:此题既考查对仗,同时也考查有关律诗的知识。“颈联”是律诗的第三联。上述三组词语中只要写出其中任意一组即可。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解析:此题中有“闲情”“触景生情”“思乡之情”三个得分点。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解析:答出画面的内容并且要有分析。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5. 2005年全国高考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答案为: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这样理解应该是恰当的。 

  • 2006-10-5 16:33
  • 回复
  • 心情99
  • 372位粉丝

5楼

   6. 2005年全国高考湖北卷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 [ 梅花酒 ]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 
   注:①寒蜇:寒蝉。 
   (1) 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 ? 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 
   (2)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 ⑴ 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⑵ 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7.2006年全国高考安徽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 ① 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 ⑴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⑵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8. 200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9. 2006年全国高考四川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 2006-10-5 16:33
  • 回复
  • 心情99
  • 372位粉丝

6楼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
   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 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列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这首诗除了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越走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倚筇的归客、凄冷的磷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夜”字,写情句句步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感受,读来亲切动人。
   (三) 山水田园类(含隐逸诗) 
   1. 2004年全国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 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 体现的思想情趣: 
   (3) 如何体现的: 
   【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2. 2004年全国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 1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 2006-10-5 16:33
  • 回复
  • 心情99
  • 372位粉丝

7楼

   ( 2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1)“一挥手 ” 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 ” 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 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 2005年全国卷(四川、云南、贵州、陕西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后 池 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 2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200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 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案】 ( D )( E )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5.2006年全国高考广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
   【答案】(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6.2006年高考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 柯 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 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 2006-10-5 16:33
  • 回复
  • 心情99
  • 372位粉丝

8楼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7.2006年全国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 四 ) 写景抒情类
   1.2004年全国卷(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注 ]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2.2004年全国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3.2004年全国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 “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4.2005年全国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 ( 其三 ) 舟 下 建 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 2006-10-5 16:33
  • 回复
  • 心情99
  • 372位粉丝

9楼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 ? 为什么 ? 请简要赏析。 
   【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5.2005年全国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 注 ]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 
   (2)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6.2005年高考全国卷(河南、河北、安徽、山西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 
   春 行 即 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 1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 2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 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五) 抒发壮志类
   1.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 
   12 .读下面的诗,完成 ① ― ② 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 注 ]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 ” 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 2006-10-5 16:33
  • 回复
  • 心情99
  • 372位粉丝

10楼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 12、① C ② A 
   13、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②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2.2005年全国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 1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 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 2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傍晚 西风 
   (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3.2005年全国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 游 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 .“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 .“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 .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 .“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 .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 ① D ② C 
   ③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六) 讴歌河山类 
   1.2005年全国高考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 ― 16题。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2006-10-5 16:33
  • 回复
  • 心情99
  • 372位粉丝

11楼

   庐 山 瀑 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14 .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15 .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16 .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 14.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象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七) 边塞军旅类
   1.2004年全国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①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2005年全国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 ( 其二 )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 “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 为什么 ? 
   (2)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 
   【答案】( 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 200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凉 州 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5分)(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八) 咏史怀古类
   1.2004年全国高考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赤 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 注 ] 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 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 对联中的“周郎一炬 ” 与上面诗歌中的 “___________” 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 一句同说一事。 

  • 2006-10-5 16:33
  • 回复
  • 心情99
  • 372位粉丝

12楼

   (3) 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 ( 如景和情的关系 ) 写一段鉴赏文字 (80字左右 )。 
   【答案】(1) 对仗(或:对偶) 
   (2)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3) 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2.2004年高考全国卷之四(青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 注 ] 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本词同第三册李白《越中览古》主旨相近,应不难作答。
   (九) 伤春伤别类
   1.2004年全国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 恋 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 为什么 ? 请简要赏析。 (3分 ) 
   (2)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 为什么 ? 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 (1) “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或:“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 
   (2) 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 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 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 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 ” 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 “同意” 或“不同意” 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2006年全国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 ① 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 2006-10-5 16:33
  • 回复
  • 心情99
  • 372位粉丝

13楼

   (2) 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十) 忧国忧民类 
   1.2005年全国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 州 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 注 ] 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 1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 2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案】
   (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2.2005年全国高考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 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十一) 托物言志类
   1.2006年全国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答案】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十二) 题画诗类
   1.2006年高考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 竹 石 牧 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答案】(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邯郸市一中 刘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