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眼护牙手抄报:一大学毕业生的反思:轰动中国万言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4:22:51
1.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
2.中国大学十大潜规则
3.大学课堂上看看学生们都在做什么
4.潜规则的流行与大学精神的沦陷
5.人生目标失落在大学一年级
6.广东理科女状元以文科身份保送清华
7.校园政治愈演愈烈?
8.吉林大学的腐败与黑幕(震撼的令人发指)
9.官本位: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
10.白读也要读
--------------------------------------------------------------------------------------------------------------------------
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
核心提示:《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引起网络大讨论,发帖人称写这个帖子希望能够唤醒大学里沉睡的那部分人,让他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教育的关注和反思。

编者按:中国从来不缺乏对教育倾注无限热情的人,大师、学者、作家,不一而足,而学生作为教育最直接的产品,却往往失去了话语权。近日,一篇万言长帖《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备受中国人关注。一时间对于教育质量的讨论再次达到了一个高度。帖子如此之长恐怕会花费你的一些时间,但可以保证,真正将该帖完整读完,你一定会为作者所写的最真实,最露骨的大学所揪心不已。你也可以保存,或推荐给其他朋友。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作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图找到对周围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作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今天,在毕业工作一年多后,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不想违心地接受这个光荣,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试图通过投身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教育,来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我热爱的中国,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我自己,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在无望的等待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
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阿了。放弃了中国人从小就灌输的,从小就追求的“最正宗”、“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道路的确令人不解。我也在认真地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把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回答写出来。你们也可以自己评析: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一、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照本宣科的老师 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
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大学重建》让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我听到了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也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老师讲完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而我自己也在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道路上,碰到了更多的困惑。
二、为什么要辞去团委副书记?
大一时我参加学生会新闻部,然后做部长,和一群志气相投的朋友激扬文字,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大二下的时候,成功竞选为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然而在半年后,我就毅然辞去了这个光鲜的职务,你可能会很惊讶,我不是有“总理的梦想”么?为什么要辞去呢?这可是走上“官员之路”的正途呀?在我最开始做学生会一个小小的部委时候,我只是抱着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的想法。到了后来做部长,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我开始思考我做的事情作用在那里?到底能够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去服务同学?
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引导帮助,就像我自己内心就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答,学生会做得这么多活动能够解决了么?没有。从我进学生会开始,我就抱着相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跑着,班团会、运动会、文艺比赛等等,在开始我很兴奋,因为生活很充实,活动的确还比较丰富多彩。但是慢慢的,我的内心开始不明白,我发现这些活动组织了、举办了、精彩了、笑过了,却没有更多的智慧启迪,似乎只是一个“政绩”的记录。那些游戏的大学生继续游戏,我内心对于理想的迷惘更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解答。
于是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很多精力组织这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而不去关注学生真正的问题、做学生和大学里真正应该做的工作?那个时候我还是学生会的新闻部部长,在面临换届的时候我想过退出,我的内心已经隐约地告诉我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但内心那个朦胧的梦想让我思考:如果我的“地位”更高一些,“权力”更大一些,如果自己可以领导团委和学生会,是不是就可以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以明确自己的方向。有很多的学生干部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的。
于是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凭借自己比较不错的实力和老师的信赖,我成功地竞选为学院的分团委副书记,这可能是学生中地位最高的“官”了。我的内心鼓足了干劲,我要做出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事情。可是当真正到了这个位置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天真: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是我们能够“安排”的,我们只是按照“上面老师”布置的既定程式和内容去走,想要改变其形式上的作用几乎不可能;学院的老师有自己的安排,校团委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活动要精彩,形式要多样!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思考这样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意义在那里。
我发现自己更加没有个人的“自主权”,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无聊会议,要去组织很多无意义的活动,这些会议、这些活动大多数对于服务学生或者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更没有办法去解决我所碰到的诸如沉迷网络游戏、缺乏精神风貌的现状,我甚至还失去了思考和学习提高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内心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什么不在他们沉迷网络与游戏时加以规劝和引导,甚至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难道非得等到他们挂课后给予处分、开除学籍么?更有甚者,与其他学院的一些学生干部打交道后,我发现大学学生会里面的学生干部,有不少本人就是“游戏大学”的优等生,但是他们却因为和辅导员老师关系不错而成为学生干部,来帮助老师“管理学生”。这样的学生干部能够引领学生走向哪里?同时,这些人似乎非常自信自己是一个“精英团体”,个个都感觉良好。
学生干部中开始有很多的饭局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喝酒甚至吸烟,所谓的“烟搭桥,酒开路”这样的话,我第一次就是从学生会主席的口里听到的,我很困惑,这是在读大学的有志青年学子么?这就是要引领国家未来的“精英集团”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的“人才”吗?
当面对着这样的现状的时候,我的内心开始痛苦:我可以选择若无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下去,反正都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熬一两年就会有各种优秀的荣誉、保研的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但是,我也开始明白了,无论我将来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我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是一个人在与一个庞大的,堕落的,只关心物质利益和为自己捞好处的集团体系作对。
我如果想当上“总理”或者其他能够有决策权的位置,就必须跟他们一样混下去,否则早早就会被这个体制踢开。但我真的希望这样么?如果我把宝贵的时间都花在了一些根本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的事情上,来收获一些所谓的荣誉和好处,我内心的困惑将怎么办?我之后的道路该怎样继续?难道这就是我的理想?
在经历了深入的思考后,任职半年我就毅然申请辞去这一职务。当时学院的老师很惊讶我的举动,在明确我执意要辞后,非常好心地建议我可以挂名不做事,这样在大四时候就可以获得保研的机会。我不愿意占这个便宜,告诉老师,既然要走就走个彻底,不需要挂名,我的内心不喜欢这样的方式。
于是,我很高兴地脱离了很多无聊的“学生工作”,回到了没有会议,没有那么多我看不懂活动的自由日子。自己读书、听讲座、听武大的“周末艺苑”,让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努力去重新定位自己的理想,因为我发现从政似乎不适合自己。剩下来的选择还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都很热衷的,也是很传统的“实业救国”之路,我可以去帮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也帮助自己成为一个“经济英雄”,做“李百万” 另外一条就是冷板凳的“学术之路”:考研,攻博,成为一个学者。
我很敬佩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当年作为热血青年,做为一个台湾军官,由于反对蒋家王朝的政治腐败,他“叛逃”到大陆。他当然可以享受“义士”级的待遇,在我国的“党政军”系统里快速地升职。但是,他当时叛逃台湾,绝对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热血理想。我想他后来离开政治圈子,走上学者之路,是不是跟我一样,发现在中国“从政”不能解决“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只好去研究学问,去当学者。否则如果他叛逃的目的,仅仅是想当一个学者的话,当时的台湾条件更好,所以一定有他的难言之隐。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学界最好的学者之一,还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到底那条路更有意义和价值呢?我努力去大量阅读,努力去思考,去发现各种线索和事实来帮助我决定,去解决我内心所有的困惑。
三、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我真的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像林毅夫那样?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别的学校不了解,但是全国有名的易中天,在武大的时候却因为个性独特,不愿流俗而被排挤,出走厦门大学。后来是学生们敬仰的武大四大名嘴之一的哲学教授赵林也要离开武大,引起学生轰动。
后来据说校长看民意沸腾,才执意挽留赵林老师,勉强留了下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最近又听说专注学问的知名哲学教授邓晓芒要去华工。一个文科教授,却要离开以文科着名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宁愿去一所工科大学任职,武大到底怎么了?珞珈山还是个做学问的地方吗?四大名嘴的尚重生教授也说:当年与他一起留校任教的早期很多有才华的老师,都离开武汉大学了。而且很多离开了大学,离开了学界。难道在中国,学者之路也同“从政”之路一样,是一条不可行的“梦幻之路”?中国之大,放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吗?我很不安地探讨自己从事“学问之路”的可能性。越来越多地发现:所谓的“名牌大学”里,真正的学问根本没有地位。
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这样的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教育官员们“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官僚体制。
连知名的教授如赵林,邓晓芒都不得不屈服于“体制”,连四大名嘴尚重生都不断地抱怨无法发挥所长,我一个小小的后生,真的能在“学问”的路上实现理想吗?很多博士生导师会派自己的研究生替代自己给本科生上课,自己忙项目,当老板,追逐金钱和权力地位,这与“官场”和“商场”又有什么不同呢?真正的不同,就是这里更虚伪,贴了一张“教育”的皮,所以更害人。
校长把老师当打工仔 谁也不关心学生
大学的领导不关心学问。他们不关心教师,仅仅是把教师当做打工仔。他们也不关心学生,不理会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很多管学生的“大学领导”在学生面前高高在上,一副“官员”的样子。他们也不关心自己的毕业生到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不关心学科的设计是不是符合教育和社会的要求。他们只关心“如何保住位置”,“如何捞取好处”,如何“买卖文凭”,如何与社会上的官员们“交易”。
学校的老师告诉我:武汉大学授予了很多官员“特聘教授”的头衔拉拢他们,还送出大量的“博士学位”给各级官员,仅仅因为他们是有实权的“官员”,学校愿意“证明”他们“很有学问”,让他们捞一笔“学问资本”。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大家都知道前几个月武汉大学的两个校领导被抓,其中一个还是享有“国家荣誉”的获奖“杰出领导”,这暴露了大学一系列问题的冰山一角,据说出事以后,很多有实权的“大学领导”们都惶惶不安,生怕有一天查到自己头上来。我相信这不是武汉大学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腐败。
可是,我关心的是: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1.我缺钱么?我们的社会缺钱么?我的人生需要去做一件没人需要的事情吗?
现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我在深圳工作,这个节奏很快的城市就是金钱驱动的城市。每一次,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那些等车的和街上走过的人们,很多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
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望着车外的人们,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跟他们一样?我问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是,我想幸福于我而言,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开心有价值的工作并能保障物质生活,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能把这个幸福的圈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推广,那么我实业的梦想能够带给自己幸福和更多的人幸福么?
再看看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同时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日下,都市女性白领越来越多的人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象里精神匮乏,借以酒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以及我在大学所碰到的种种困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靠追求金钱可以么?
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如果金钱可以解决,那我们可以用钱买来生理和心理健康,可以买来家庭的幸福和谐,可以买来优秀的文化,我当然应该多赚钱。可惜这一切都买不来。
2. 为什么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的问题吗?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可能么?那么多经过高考的学生,走进大学为什么就失去了青年人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为什么他们沉迷网络游戏、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成为“啃老一族?”还有工作之后很多成为“月光一族”?
我们最终都要走上社会,我们最终都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和生存,我们最终都要为人父母,我们最终都要赡养自己的父母,真正关乎我们人生幸福的问题,诸如怎样去强身健体,怎样去规划人生方向,怎样去处理婚姻问题,怎样去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有去关注或者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学校里培养一群考试的机器,然后出来成为一个工作的机器?老了成为一个等死的废物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问一问亲爱的朋友们,在中国目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里,有这样的教育么?没有,中国太缺乏真正的教育、缺乏真正的大学了!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我们可以看到为各种利益集团说话的所谓“专家”,可以看到为了金钱奔波在官场和商场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从让我们痛恨的房地产商到现在的医院,从老师到卖奶粉的,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我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清洁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年薪五六万,但是他们的房子只需要三十万左右的美金?而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却需要耗费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就因为一些人昧着良心攫取高额利润,而让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人生大事,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么?孟子曾经告诉过我们: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三鹿奶粉、各地不断的儿童血铅案例已经用血的事实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而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多少这样的例子来唤醒大家:如果仅为了钱而忘记了道德,昧了良知,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中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的遗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国人?
曾经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比如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比如古巴比伦等。而正是由于这些精髓的传统文化丢失,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回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究竟是这个社会在疯狂地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还是我是一个疯子在危言耸听?
3.为中华之崛起做教育
考虑到如此的地步,我对于自己做实业的想法又发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对于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深地担忧。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写下《少年中国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更加严重。只有从教育上去入手,培养优秀和有良知的公民及社会领袖,我们才有希望去改变我们社会中丑恶的一面,才能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健康、幸福地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才能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因此我决定走进大山,去一个小小的私立学校做一名普通老师,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武修身,传播智慧。为我热爱的这个国家,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自己,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唯有文化方能立国,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树人!唯有智慧方能让一个人拥有真正的幸福,让一个社会真正的和谐,让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
注:没有想到文章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在此说明下——由于体制内教育的失败,我不可能加入任何一所官办的应试学校来实现自己做真正教育的理想,而选择了在大山里的这所私立精英学堂(别误会,不是农村支教,那样我再努力也只是为体制培养几个低级打工仔),不提学堂名字的原因,是因为避免有人说我是商业炒作(毕竟是私立的),玷污了这个神圣的教育理想。
同时,这所学堂目前因为超前的教育理念,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力已波及全国,她必将成为中国未来先进教育的一个范例,因此我也不想借名生辉,借学堂出名。我更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自己踏实的努力来让学堂因我而更荣耀而非相反。希望大家理解。
另外,我开始新的工作才两个月。在这里,我第一次尝到了“挫折”的感觉,相对于我一贯的“顺风顺水”,我在这里明显感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和思想的浅薄。相比一起工作的,跟我同年毕业的同事和朋友,我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差异,我需要有更多的努力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但是,这反而让我更加高兴,更加认定了自己选择的正确: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不断提高的地方,这是一个可以让我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教育强国之梦----去不断提高自己和需要我帮助提高的人。
写这篇文章目的有两个:
1. 能够唤醒大学里沉睡的一部分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自助者天助之。
2. 引起更多的人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因为这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不能因为老师、大学和社会对我们不负责任就放任自流,相反正因为学校和社会没有为我们负责,我们更要加倍地为自己负责,更要认真地思考和选择自己人生。如若能达到此两者,足矣,谢谢各位。
------------------------------------------------------------------------------------------------------------------------
中国大学十大潜规则

十大潜规则之一成绩与老师的印象成正比
大学不比中学,升学率不再是老师们多拿工资和奖金的充分必要条件,学校的实力也不再以学生成绩为标杆,考试从出题、阅卷到评分基本上由任课老师说了算。所以,学生成绩如何,也就由任课老师一人说了算。那些平时出勤率高的,上课回答问题积极的,逢年过节送过礼的,基本上期末成绩都不会低,反之亦然。期末的成绩单,说白了,就是一张老师对学生的印象单。

十大潜规则之二爱情多在毕业时枯萎
大学的爱情是最美好的,没有中学时的稚气,没有大龄者的枯燥,有的只是激情和单纯。但美好的东西多很短暂,大学里没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爱情多是建立在经济基础稳定的基础上。一旦毕业,面临就业、成家等诸多现实,爱情不再坚强,而是严重缺钙,枯萎是自然的事情。

十大潜规则之三药只开便宜的
国家每年拨给大学生一笔不菲的医疗费,但当我们生病时,开出的药却是最便宜的。这还不算,一次,一个同学买了一袋抗菌优,出厂日期竟是1983年的!比他还要早出生几年。真不知道医疗费都跑哪去了!

十大潜规则之四文科生是失业主力军
文科生就是比理科生就业艰难,不为别的,看看这些专业就知道了。博物馆专业、图书馆专业、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社会工作、言语听觉科学、档案学……这些五花八门的专业要么没有市场前景,要么只是太笼统,让人摸不着头脑,就算一些稍微好点的专业,课程设置也是博而不专,所以,文科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多半与本专业无关,所学不能所用,失业率自然高过理科生。

十大潜规则之五学生会选举只是形式
美国的学生会主席是学生们选出来的,中国的学生会是老师们定出来的。候选人演讲、投票、选举,似乎学生会的选举每一步都很民主,都很公平。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其实在每次选举之前,主席的人选早就敲定了,选举只是显示校园民主的一个幌子,未来的主席说不定早已喝过庆功酒了。这不是某个高校的个例,而是普遍的事实,建议美国人权机构多关注关注这些问题,这是多大的反民主现象呀!
十大潜规则之六 课本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电脑书是落后市面需要两个版本的,会计书是与事实严重脱轨的,英语书是用来应付考试的,惟有哲学书是不会落伍的,但却是照原价收费的。其实谁不知道,学校一学期的购买量成百上千,新华书店怎么也要打五折吧,可交的书费却九点九折都不打,多余的书款不是成了老师们的午餐补助,就是买了中秋节的一盒月饼。(武断了) 十大潜规则之七文凭是学费买来 上大学只是一笔交易,交学费拿文凭,即使学生不这么想,学校也是这么想的,因为扩招本身就是一项拉动内需的举措。一个大学生养活了老师、书商、食堂、网吧老板等一大帮子人,而买来的文凭却越来越不值钱。与20年前相比,现在的大学毕业证贬值了不知多少倍。
十大潜规则之八考前一周≥一个学期 又一个文凭贬值的重要证据。一本几百页的课本,即使一个学期不上课,只要考前一周恶补一下,看看笔记,记记老师画的重点,一般都会顺利通过。这种现象现在相当普及,绝大多数大学里的绝大多数大学生皆存在。以敷衍的态度教学,大学生焉有不差之理。
十大潜规则之九党员都是内定的 对大学生而言,党员永远属于那些会拍老师马屁的人。因为党员不是选班委,经公开投票选出。能不能入党,完全是老师们说了算,每天只会啃书本的书呆子就等着25岁退团后做平民吧!
十大潜规则之十学生会是黑社会 黑社会是老大说了算,学生会是主席说了算;黑社会喜欢搞群斗,学生会喜欢打群架;黑社会火并拉帮,学生会分帮结派;黑社会收保护费,学生会收活动费。(转载)
----------------------------------------------------------------------------------------------------------------------------------------
潜规则的流行与大学精神的沦陷
《中国青年报》9月5日发表报道:《未进校门先找关系 “85后”大学新生摸潜规则》,披露了当前大学新生的一个新的动态:借助人脉关系,力图尽快适应潜规则并从中受益;而《新商报》9月11日则爆出《新生为进学生会请客 学生会副主席3天吃请12顿》的新闻;同一天的《中国青年报》又发表了《研一新生抢导师大战 送礼请吃饭招数迭出》的报道。几篇报道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出当今高校的一个侧面,值得注意。
为什么新生及其家长要未进校门先找关系,要千方百计了解潜规则?我想,首先是高校里面存在着种种潜规则。“关系”比真才实学重要,比诚实守信重要。潜规则的威力早已超过了“明规则”。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和家长热衷于此道。其次,是社会上流行的潜规则对学生及其家长的深刻影响,使他们相信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潜规则,大学也不例外。不幸的是,他们的猜测是准确的。
不少新生都想入学后进入团委或学生会。有的家长还亲自到校为孩子“铺路”、“打点”。这类学生组织本来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大家看重的当然不是这一点,而是学生干部在考研、就业、入党、考公务员甚至评奖助学金等方面的“实惠”。所以才会出现学生会的一位现任副主席3天被请吃12顿的怪事。
至于研一新生为抢导师招数迭出,或登门拜访表示决心,或摸清情况投其所好,或先去听课留下印象,好像还是为了学习,“投师不名,学艺不高”嘛。但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研究生目前看重于导师的,并非仅仅是学问高低,倒是导师的人脉、关系及其能否报批项目争取经费的能力。因为跟上这样的导师,不仅学习期间可能会有一些收入,一般来说,就业更不会成为问题。
我们经常批评我们的学生是书呆子、是“装知识的容器”,批评他们缺乏社会知识,没有沟通能力,但是现在,这些学生的表现令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那位被请吃的学生会副主席小刘说:“当年,自己进学生会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兴趣;现在,学生们进学生会是为了攒人脉、得机会。真不知道大学生这算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这事儿还好像真的难下断语。但在我看来,在表面的“进步”下面,掩盖的是社会不良风气对高校、对大学生的侵染。试想,在一个潜规则盛行的高校里,师生们能潜心治学吗?热衷于掌握运用潜规则以谋取私利的学生,能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吗?而这样的高校又能形成怎样的“大学精神”?
大学固然不应该再成为“象牙之塔”,但必须成为学术文化的殿堂,成为人文精神的高地。这样的大学,才能服务社会并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社会。可是,现在的大学有多少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这是值得大学的管理者们深思的问题。
---------------------------------------------------------------------------------------------------------------------
人生目标失落在大学一年级
度过了最初的新鲜感之后,一年级新生可能会突然感觉,大学生活顿时失去方向。骤然摆脱了高中的艰苦生活,五光十色的社团活动令人眼花缭乱,面对随意支配的时间,又好像不知该干什么。学习是为了什么?没有考试就没有人生目标了吗?
我的梦想渐行渐远
大一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一多半,这个时刻正是那么多同学的欢乐时光。可我就像做了一场噩梦,醒来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上大学之前,我也对大学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我的家在南方内陆省份的一个小城,从那么多电影电视中勾勒出大学的轮廓:青青校园,博学的师长,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特别是学习轻松,不用为成绩担心。我怎么也忘不了第一天报到,走在校园小路上的心情。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新生活就要在浪漫的阳光中开始了。
我学的是新闻专业,上中学时我读过凤凰卫视吴小莉自传,从那时起就立志要成为她像那样出色的女记者。当时想得很简单:我作文成绩一向不错,从小到大又一直是班长,表达能力强,性格外向,一定很适合这个职业。
大学生活是自由的,自己支配的时间特别多。随着新生军训、迎新一系列热热闹闹的活动,我迅速投入火热的一年级生活。学生会、辩论会、演讲比赛,都踊跃报名,凡是能展示自己能力的地方都有我的身影。当时我在班里没有当上班干部,虚荣心还有点小小的不甘,于是不肯放弃任何一个表现的机会。
在第一学期,我对学习还抓得比较紧,还经常做课后复习。这都基于我心目中的光环———上了大学我的理想就算实现一半了,按部就班继续努力就可以。
但是,当第一学年结束后,我突然感觉不知所措了,寝室卧谈的时候,聊起现在的日子,大家不约而同感到无聊。透过五光十色的忙碌生活,我好像没有充实感。
首先是学生会工作。刚刚应聘成功那会儿,我满腔热情,虽然只是个小干事,在活动中经常被安排贴布告、打电话、布置会场等等,但觉得怎么被支使都无所谓。毕竟我有多年的当干部经验,能力有目共睹。半年多过去,我已经是校学生会的组织部长了。
可是,我具体干的工作依然没有实质变化。我不再打杂,可也不是主力。学生会里好像有一个长期形成的策划核心层,凡事都是由他们组织,我只是去干分配给我的那摊活儿。时间长了,我就觉得“吃不饱”了,我渴望独立策划、组织一项活动,锻炼自己全方位的能力,但目前在学生会显然没有这个空间。
再有就是觉得学习越来越没意思。虽然我们的专业实践性较强,但几乎所有课程都是纯理论的,有些还十分教条,考试仍然必须回答规范的答案。起初我复习时还是各个知识点都要看看,后来发现,老师只考划出的重点。这和中学有什么区别?当时我选择这个专业,最想了解的就是记者、编辑的真正工作状态,他们的生活经历。可是除了大三为期三个月的实习之外,我们几乎没有其他机会。我学了这一行,反而倒觉得记者的感觉很陌生,离它很遥远了。
课余时间,我也泡图书馆、听各种讲座。你知道一个刚刚脱离高考苦海的人是怎样疯狂读杂书的。大半年时间,我读书只单纯凭兴趣,我喜欢散文,喜欢看休闲类的杂志,我一进图书馆就找这种书,现在看来这只能算是消遣,但我读不进大部头的名著———好容易不用看自己不喜欢的书了,一定要放纵一下。我有个寝友更特别,只读武侠言情,最多时包里装过10多本。就是因为家里管得严,不让看。
在这种心态下,学习似乎失去动力,只要“过”了就行。而且,学生会的工作大量占用了我的学习时间,第一学期后,我的成绩是中游。要知道,班里有十多个奖学金获得者啊,他们都是靠优异成绩得来的。我的一年级生活也十分忙碌,但值不值呢?我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一次和高中老同学聊天,不约而同,俩人都诉说了一大堆对目前生活的不满意。回忆高中的生活,虽然累得要命,但毕竟有个考大学的目标,也是一种幸福。可进了大学的门槛后,却发现没有想像中那么美好,而且,失去高考的“指挥棒”,突然不知道真正想干什么了。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我毅然辞去了学生会的职务,尽管有人认为这是值得羡慕的。我不是不喜欢社会活动,但我明白,一旦它不能给你真正的锻炼,要学会放弃。
但我要锻炼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呢?怎样才能让自己未来的几年不在糊里糊涂当中度过?我还不十分清楚。老师说过,大学期间,应当给自己今后的发展定下一个目标,可我还不知道要做一个怎样的记者。但不管怎么说,现代社会的基本技能是英语和电脑,我打算先考几个证再说。
对学生来说,学习毕竟还是最重要的吧,凭借我过去的实力,我就不信我拿不了奖学金。这也许是我的近期目标,也许它会给我带来充实感,但也许,再次进入周而复始的考试评定中,我又会有新的迷思?
我是不幸迷路的那一个
作者:施席
可以说,当年上这个学校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它不是我向往的重点名校。但毕竟大学生涯就要开始了,这是我人生中的重要起点,所以刚开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按照起初的理解,作为学生,首先应该安分守己地学习。在开始的一段日子里,我基本上做到了按时上课,不缺课,特别是每门功课我都循规蹈矩地做好笔记,一到考试,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笔记成为同学们争相传阅的“宝贝”,有时甚至还要“预约”。当然了,我的成绩也不错,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但到了第二个学期,尽管我上课还是坐第一排,听讲、做笔记却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认真了。怎么也打不起精神来。不是吗?别人拿着我的笔记在考前背一背就能全部通过,假如再加上点“作弊”,甚至考得比我还好。怎么回事?我心目中的大学学习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听课越来越心不在焉,笔记也越做越潦草了。
后来,我也在考前复印别人的笔记,临时突击。这样的学习态度可想而知,在课堂上,我有时感觉无所事事,简直是浪费时间。
最可怕的是,我突然发现自己极度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我是学德语的,这是个听起来令人羡慕的外语专业。可这不是我的第一志愿,在中学我的英语水平很一般,志愿填到最后就没有多考虑。上了大学才发现,简直难以适应。要同时学好英语、德语,真是太勉为其难了!
后来,我开始了逃课生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基本上泡在图书馆,小说、散文、人物传记、经济、历史、地理等各类书籍我都翻看。一方面,我成了书虫,另一方面,专业成绩不断下降。这真让人害怕,怎么办?
就在这时,我迷上了网络,开始拼命上网。
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就算心中再有压力,也觉得很难向别人说。特别在专业成绩极度下降的时候,我更不愿和同学们在一起。要知道,他们基本上都是原来的外语尖子……看着他们一起出去玩,为同学过生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我宁愿一个人呆着。也正是网络给我更多孤独的机会。
在网上我和朋友聊天,他们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需要知道他们的经历,聊天打发着彼此的孤独。很多电脑游戏,像帝国、CS、暗黑等,我更是一玩就是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有时从网吧里走出,我精神恍惚,全身乏力,我也曾下过决心不再玩了,可是我不知道失去了网络,我怎么打发时间,怎么寻找自己的坐标。
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正努力尝试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大一快过了一半了,我是不是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了?面对自己的专业,自己的人际环境,如何改善呢?也许我是大一学生中最不幸迷路的那一个,不管最终如何选择,都需要超常的勇气,我需要别人的帮助,也需要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
考大学只是阶段性任务 失去目标其实是还没确立目标
作者:杨眉 首都经贸大学心理教授
新生小佳前来咨询,皱着眉,绷着脸,露出无奈的苦笑:“现在心情很不好,很茫然、郁闷。上高中时,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上大学。可上了大学以后突然就没有目标了,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家长说是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可仅仅就为了这个吗?再以后又为了什么呢?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心里着急,但就是不想动,如果学习就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是不是有点没劲哪……”
最近,类似小佳的个案非常多。新生入学三个月了,最初的新鲜劲过去了,突然有种不知所措的茫然,但是多年的学校训练,又使他们深知浪费时间的后果,因而十分焦虑苦闷。
上大学后顿感失落,一是由于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活的美化与他们高中时的艰苦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他们对大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大学中,主要规则仍然是分数和成绩,仍然需要努力学习,这一发现令很多新生吃惊。因为从前老师、家长鼓励他们时,总是说:“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好了”。但事实是,只要上学,就要有考试、评分,这是一个游戏规则;二是不少新生在中学时习惯了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原先把上大学当做了人生目标,因而上大学后突然间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加之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所以在面临将由自己设计的未来,显得被动和茫然,但内心成长的需要又是那样强烈,以至于像小佳一样,苦恼和焦急。
其实,大学生在大一感觉没有人生目标是很正常的事,对我国大学生而言就更是如此。
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是在很小的时候就确立了人生目标的,而绝大多数人则是在青春期时(12—21岁)开始思考并寻找人生目标,并在青春期结束时才确立它。现行教育体制使得青少年都把“考上大学”这一阶段性任务或目标当做了人生目标,根本无暇思考人生问题,因而上大学后失去方向。
所谓“人生目标”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一生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整体规划,其中包括了人生理念和很多阶段性任务或说短期目标。人生理念如“充满幸福感地与他人共同创造并分享生活”。阶段性任务或说短期目标则包括:考上大学,把大学上好,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回报父母和社会,创建自己的事业,再如建立家庭,养育后代等等。
中学阶段由父母老师确立的上大学的目标只是人生目标中的一个阶段性任务,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阶梯,而并非人生目标。所以,说“人生目标失落在大一”似乎并不确切。并不是大学使很多人失去了人生目标,而是大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立自己的目标。
因此,在大学初始开始寻找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是绝大多数新生上大学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人生必修课。
寻找目标也是追求人生目标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个过程同样能给人以动力,因为那将充满发现的惊喜,是自我探索之旅。这一次,你独自上路,你通过读书、学习、观察、思考、比较,去努力发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类问题的答案,从而为解决“我将往何处去?”这一人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成长中最激动人心的体验。
写到这儿,我想起1978年我上大学时,班里一位插过队的同学天天在北大图书馆里看小说,我问他:“你怎么总看小说不看专业书呢?”他很郑重地回答我:“我在寻找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不是靠冥思苦想就能得来的,它需要大量的实践、甚至是错误的尝试,就新生而言,就是要在脚踏实地进行专业课学习、课外阅读、社团活动以及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中不断了解、发现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自己情况的人生目标。
有些新生在做未来设计时,把寻找目标和当前的努力对立了起来,认为如果不先确立人生目标,所有的努力就是白费时间,因此只有确立了人生目标,才可以开始追求目标的努力,这样就造成了时间上的浪费,想到这点,也让他们很着急。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任何目标都有相通之外,都需要共同的基本能力。所以,我们在寻找人生目标的同时,要开始为实现目标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可以在完成课业任务的前提下,要求自己具备一些任何目标都需要的基本功,如写作、英语、电脑等。其次,要在大学期间具备这样一些能力:与人合作、解决问题、沟通、学会自我调节等等。
如果一个大学新生在寻找人生目标的同时,真能从如上述的几个方面提升自己,具备真才实学,那么一旦你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心无旁骛直奔主题——为实现目标而做各种所需的专业准备,而无需再花时间在基本能力的锻炼上。
---------------------------------------------------------------------------------------------------------------------------------
广东理科女状元以文科身份保送清华
="MARGIN: 5px 0px">                              广东省理科状元刘若旖
因身高1.73米的刘若旖长着一副娃娃脸,看似文弱的她却是深圳外国语学校的全才,不仅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成绩也永远超出第二名二十多分。不仅如此,她还有十年的芭蕾功底,身为“仙迷”的她已写就三十余万字的网络小说。为了圆她的清华梦,原本是理科生的刘若旖以文科身份通过了清华大学的保送考试,并在高考中摘得广东省理科状元的头衔。
恶补历史被保送清华
原本是理科生的刘若旖,为了实现自己的清华梦临阵磨枪,恶补了一个月的历史,终以文科生的身份,顺利通过了清华大学文科生的保送考试,被经济与金融国际班录取。刘若旖回忆说,这个身份的转变实属被逼无奈,由于今年清华大学在广东省招收的保送生只有文科名额,身为理科生的她铁了心要上清华,她认为“自己与清华的性格很合”。于是,刘若旖在高二结束那年的暑假,请学校的历史老师帮忙补习她认为是弱项的历史。然而,清华文科生保送考试还是让她虚惊一场。
文科保送生考试涉及英文综合、文科数学、历史和文综,刘若旖介绍说,在考试前,她对考试科目进行了总体分析,前两科都是她的强项,文综主要靠平时积累,临阵磨枪也出不了什么效果,因此她把经历全部集中在历史的突击上。拿到考题后发现,除了数学外,所有科目都与高考复习的内容大相径庭。文综全都是阅读题,内容很多出自报纸、杂志等与当下联系很紧的时事和社会问题,重在考观点,与应试考试南辕北辙。英语也比较难,考后据老师讲内容已接近大学英语四级水平。就连恶补一个月的历史也出师不利。考场上的刘若旖首次感觉到考得很吃力,紧赶慢赶才全部做完,这在从小到大的大考小考中是从未有过的。刘若旖回忆道,下了考场,她急忙询问跟她同考的学生,发现大家都有些力不从心,很多学生都没做完考题。“当时感觉像吃了颗定心丸,虽然自己考得也挺烂的,但跟别人比可能还凑合吧,”刘若旖谦虚道,“只能说那次考试我运气不错。”
从未上过任何补习班
从小到大没上过任何课外补习班的刘若旖,称自己的学习“秘籍”是课堂效率高,问题在45分钟都能得到解决。善于听课,让她能把基础打牢;紧跟老师,就不需要搞题海战术,不以数量取胜;知识脉络清晰,主要靠理解。她说,老师选择的例题都很有针对性,全部理解了,可以减少大量做题耗费的时间。
保证刘若旖高效学习的“秘器”是睡眠,她强调说,“睡觉对我很重要,我几乎不熬夜”。在校住宿的她基本上按照学校“6点半起床、10点40熄灯”的作息时间,很规律地生活和学习。她认为,学习最重要的是效率和习惯。
根据班主任唐锐光长期的观察,因为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刘若旖在学习中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并且刘若旖的试卷从来都是非常干净,没有一个污点,试卷上都是如“钢印”一般的正楷体字。唐锐光用“优秀成为习惯”来形容这个学生,“刘若旖的考试卷一般很难挑出错误,这不是你在考试时小心才做得到,这是一种习惯的养成。”
铁杆“仙迷”续写三十万字
说起单机游戏《仙剑奇侠传》,自称为铁杆“仙迷”的刘若旖对“仙剑”一见钟情。初次“邂逅”是在小学四年级,她被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吸引,一玩就是8年。虽然对其青睐有加,但并未就此患上“网瘾”。刘若旖说:“‘仙剑’应该算是我的精神支柱,可以给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一些轻松的色彩。”
初中刚毕业时,刘若旖闲来无事,开始为其钟爱的《仙剑奇侠传三》续写网络小说。她还定下了具体的目标,每个月至少写3000字。因为要住校,学校上网不方便,所以她一般都是周末回家的时候写,每次1至2个小时能写1500字,一周或几周更新一次。这个习惯高中三年都没间断过,高三学业紧张的时候也能完成每月1500字,直到最后备考期间,才停了一个多月。她说,高考结束后已经恢复了写作。据了解,她以网名发表的小说至今总字数达三十余万字,在仙剑联盟论坛上网络点击率高达数万。
典型处女座完美主义者
从上学以来就与“第一”如影随形的刘若旖对自己成功这样总结道:“可能与我的星座有很大关系,我是典型的处女座,是个完美主义者,任何事情都想做到最好。”
在她看来,这种追求完美是与生俱来的,她回忆道,从小妈妈就开始培养她专注的习惯,小学时做功课,经常写一会儿就碰碰旁边的东西,刘妈妈为了训练她集中精力,给她限定完成作业的时间。但她从来没有被罚过,因为她的完美主义不允许她这么做。
从小到大一直是班里的班长、校学生会主席,做惯“老大”的刘若旖,对唯一一次副手经历记忆犹新。那是在高一竞选校学生会分会主席时,她在面试环节很紧张,为了不至于冷场,她滔滔不绝地回答问题就没停过。也许是太强的表现欲让考官觉得她锋芒太露,缺乏亲和力,因此只竞争到分会副主席的位置。这次的“失利”使刘若旖对她的完美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它应该是精益求精,但不是急功近利”。经过一年磨练,她在高二便荣升校学生会主席。为了搞好工作,高二上半学期她一直没有睡过午觉,但是从来没有打算放弃过,她认为,“学习是必须的,而工作是责任”。
对话英才
我很感谢芭蕾
记者:你既然已经获取了清华保送资格,为什么还要参加高考?
刘若旖:广东的保送生是要参加高考的,另外,也是想证明自己,还好没让老师和同学失望。
记者:刚听说自己是状元时在做什么?当时心情怎样?
刘若旖:当时正跟同学在去九寨沟的大巴上,接到校长电话被告知是“状元”时有种不真实感。虽然一直被老师同学看好,但成为事实后反而不敢相信。倒是我的同学兴奋得睡不着,凌晨5点还给我发短信。
记者:清华毕业后有什么打算?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
刘若旖:毕业后准备出国学习,拥有国际教育背景,但是一定会回国工作。未来的职业希望是与经济和金融专业挂钩的经济顾问和金融分析师,另外,我比较关注时事、喜欢看凤凰卫视,当主持人也是我的梦想。
记者:除了是“仙迷”以外,还对什么感兴趣?
刘若旖:我也是个“红迷”,从小学6年级开始看《红楼梦》,到现在已经看了七八遍。
记者:你最喜欢哪个红楼人物?
刘若旖:我最喜欢贾探春,她聪明能干,我很喜欢她的性格。
记者:你从小到大都没参加过培训班,有没有参加过什么特长训练?
刘若旖:我学了10年芭蕾,从5岁起开始学,一直到15岁上高一,因为学业太忙才中断了。
记者:为什么会选芭蕾?它让你学到了什么?
刘若旖:因为我小时候比较胖,妈妈说女孩子应该从小训练形体和气质,就学上了。它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学会吃苦,立足尖会痛的,但妈妈一直要我坚持坐公交车去练习,我很感谢芭蕾更感谢妈妈。
英才档案
刘若旖    年龄:18岁     毕业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     高考成绩:总分702分     语文123分理科数学147分     英语141分物理143分     理科基础148分
---------------------------------------------------------------------------------------------------------------------------------
校园政治愈演愈烈?
“校级优干”的称号或者学生会主席的职位,成就了愈演愈烈的“校园政治”风波。近日,记者就接到多个学生的来电,对校园选举的暗箱操作提出了质疑。
11月2日,记者收到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三学生写来的一封电子信件。在信中,该学生称:“我们年级在今年的校级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评选中出现不公正现象。评选通知只在年级寝室走廊上贴了一天就被人撕走了,造成部分同学因不知道通知而没有递交评选申请的情况。三天后结果公布,被同学们称为‘十大金刚’和‘三朝元老’的10个小班班长与3个总班班长(两个班副)无一遗漏。而本次评选正是由这13人共商的。”
这样的结果当即遭到部分同学质疑。有五六名错过了评选的女同学要求重新选举,并将情况反映到学院陈院长处。陈院长要求负责此次评选活动的年级辅导员程老师开会协调。在协调会中,双方争执不休,最后仍维持评选结果不变。该同学在信中说:“错过选举的同学没有获得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
11月3日上午,记者就此事件到西南政法大学调查。当记者问一名错过评选的女生为什么不再向院里反映自己的情况时,该同学称:“协调会已经开过,既然没得到解决,再反映也没什么用了,只能自认倒霉。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通知只贴了1天就被撕掉了?为什么评选由10个小班班长和3个总班班长评定?我们的被选举权和选举权都被剥夺,评选过程不透明。”
记者找到10个小班班长中的郭海。“为什么不给落选的同学一个补交申请的机会?”郭海称:“原因基于四点,一是评选标准没问题,是按照学生手册上的细则严格执行的;二是评选结果没争议,评上的学生都是很优秀的,虽然没有交申请的同学认为自己很优秀,但是评上的同学更优秀;三是通知已经贴出了两天,而且同学间也在互相转告,没交申请是自动放弃权利,只能不考虑;四是因为‘宁可实体不公正,也要保证程序公证’。评选标准没争议,就不能否定评委的劳动成果。”记者希望看到这次评选通知的书面文件,看具体的评选标准和评选程序规定。郭海称只有总班班长那里有。
记者辗转找到总班班副付蕊,付蕊称评选通知书面文件只有辅导员程老师那里才有。
经过近4个小时的等待,记者等到了开会结束的辅导员程老师,程老师表示:“评选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这份文件不容易找到。”遭到拒绝后,记者要求向程老师了解此次评选三好学生和学生干部的标准。陈老师称:“评选三好的标准,一是看思想品德;二是看学生成绩;三看年级综合测评排名;四看有无不及格课程;五看是否受过通报批评。”记者再要求了解各项标准间的比例及优干的评选标准时,程老师因为“还有其他事”而匆匆结束了采访。第二天,当记者再次向程老师提出采访要求后,程老师称,学校相关领导找过他,无法继续接受采访。
不得已,落选同学的疑问还是无法被解答。
暗箱操作已“司空见惯”
据记者调查,像西南政法大学这类因“学干”和“三好”评选起风波的事件,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并非仅此一例。
10月25日,在武汉理工大学的BBS里出现一名学生与学校相关领导的一篇对话。对话中,该学生对学校学生的评优、入党乃至于保研过程提出了质疑,并对学校部分辅导员的品行与工作态度提出了疑问。
11月6日,广州某著名高校经济贸易学院的学生会干事燕宏极向记者反映,他所在的学生会近日来了一名“空降兵”——学生会新任主席江田。按照学校规定,学生会主席必须是担任过一年以上学生会干事或委员的才有资格评选。而江田从来没有担任过任何学生干部,这令学生会原本和谐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学校老师的解释是:“这名新来的学生会主席有非常优秀的领导能力。”
据一名姓林的学生告诉记者,他亲自看到这名“空降兵”主席江田请该院决定这次改选结果的老师在学校附近一家还算“高档”的饭店里吃饭,买单时江田走向了柜台。还有同学反映,江田向老师赠送价值不低的礼品。
该校校学生会一干事称:“学生干部腐败的事在广州高校司空见惯。有学生为了争夺校学生会主席的位置,不惜花费1万元以上的血本。”
缘何为一官半职耗尽血本?
为了学生会主席之位付出上万的代价会否劳师动众?难道学生生涯的一官半职就能决定其一生的命运?一个深谙此道的学生给记者解开了谜底。
利之一,就业的一张王牌。当前就业问题成为学生们最头疼的问题。能做一名学生干部,尤其是校级学生干部,对就业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如果能评上市级三好学生或学生干部,报考公务员会占很大优势。
利之二,学生会主席能赚上几万。虽然学生会在财务管理上制订了林林总总的条例,但这看似表面“波澜不惊”的账目,私底下去是“波涛汹涌”。学生会里,每个部门都由上面统一拨款,任何开销都以发票或收据为凭,否则自掏腰包。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一些文具店、打印店会应学生要求帮忙开些“印刷费200元”、“制作宣传条幅500元”这类子虚乌有的“收据”,多报出来的金额便顺理成章地流进了学生会干部的小金库。据说,有些学生干部就靠这一手段解决了学习和生活的费用。有的学生会主席一年下来甚至能净赚几万元。
利之三,累积人脉、开阔眼界。只要在学生会里混上个部长或部长以上的一官半职,那就等于荣登校园名人榜了,这样那样的活动,他们都要例行参加。“官”越高越大,名气就越响。尤其是坐上学生会高层宝座后,这个学生的整个活动层面就拓宽了,小则是一些企业在搞学校宣传活动的时候受到邀请;大则可代表本校参加与国内其他大学、港澳台的大学甚至是国外大学的学生联谊活动,开拓眼界,增广见识。
评选标准及程序错漏百出
“公平、公开、公正”向来是学校领导对记者相关提问的回答。但记者调查发现,“学干”和“三好”的评选规定及规定有多处漏洞。
在兰州某学院“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办法”5条中,并未对每项条件进行比例分配,其中第二条“工作作风踏实,能出色完成任务,工作实绩突出”的提法遭到学生质疑。有同学说“工作成绩”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完全可以通过老师暗箱操作。
就目前高校中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生的评选标准和程序是否科学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工部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许中华老师。许老师表示:“能否当学生干部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评选名额是有限的,不可能人人都评上。在限制名额上,评选标准和程序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再公平的标准也总有学生挑毛病。但就标准的科学性而言,各评选指标间应该要有可量化的比例。例如“是否入党”、“是否参加过相关社会积极活动”、“思想品德修养课程分数”等指标都是可以用加分或减分等形式具体量化。就评选程序而言,应该让所有同学都参与,评选应该是从班级全体到班级小组、到总班、到院系、到学校等一级一级的评选,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让更多的同学能得到锻炼才是学校发展学生干部的出发点。”重庆大学负责学生工作的一名老师给记者大概算了一笔数:“一个综合性大学社团约有50个以上,班级约有500个以上,院系约有30个以上,每个社团和院系学生会等组织下分若干部门,如果以每个社团和学生会各20名学生干部算,班级以每班10名学生干部算。在一个学校里有‘学生干部’称号的就有(50+30)×20+500×10=6600名。再考虑到每年的改选,能当上干部的就比这个数还要大,以至于在一些班级里,超过半数的学生都可能有过当干部的经历。从这个目的出发,学生干部的评选程序是否一定要科学与透明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注:文中学生名皆为化名)
记者手记
对于“就业形势”、“复合型人才”、“校园政治”造就的一批批干部,恒鑫电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小兵向记者坦言:“现在的大学生干部在校期间往往热衷于各种与学习无关的事务,专业并不过硬,这样的学生干部我们不会考虑。”广州市黄埔海关负责学生招聘的周先生也告诉记者:“如果招到的是有腐败问题的学生干部,难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问题。
记者无意全盘否定所有的学生干部,记者也相信真正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大有人在,腐败毕竟是少数学生的行为。但重要的是,这些少数人的行为在学生中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有多少学生因此而失去心理平衡?有多少学生因为没有干部经历而遗憾终身?有多少学生心灵由此变得不再纯净?有多少学生因此而变得性格内向与世无争?
“象牙塔”的形象一再遭到质疑,“净土”的概念一再变得模糊……人们往往更多地把这些归结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但最关键的是,这些未来的国之栋梁将会形成怎样的价值取向?会不会将成人社会处世之道中的精华和糟粕一并吸纳?如果他们的学业因此而荒废,如果他们的诚信因此而磨灭,如果他们的人生观因此而扭曲……果真忧虑成真的话,那么大学内的“优干”、“三好”、“推研”、“入党”等的评选标准与程序的科学性就是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们深思的问题了。
---------------------------------------------------------------------------------------------------------------------
吉林大学的腐败与黑幕(震撼的令人发指)
下面我要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当今大学校园的事,这些事情也可能是当今的大学生都深有感触地发生在许多黑暗的大学校园的事。我所在的院校是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她有着辉煌的历史,然而现在都已成为过去。
发生在它身上的事也可能发生在你,在他身上和这个、那个大学,看看您是否感同身受。
一 劫富济贫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长春就不是一个富裕的地区,学校里贫困生的比例也是异常的高,我所在的计算机学院贫困生更是多中之多,原因有三: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全国重点大学当中学费最低;长春的消费是全国各大城市中消费低的,只相当于北京、上海等的四分之一,有的学生本来能考上更好的大学就因为这个原因考到这个学校;至少在当年感觉这个专业就业的工作还是不错的,但现在证明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学院的特困生是非常的多。
我这个班长还是有点来历的
我来学校报到的时候就发现我们班级已经有了临时负责人,但给我的感觉是这个临时负责人说话办事都非常的不如人意,跟我想象中的心驰神往的大学当中的学生干部、学生会成员相距太远,而且感觉他和我们的辅导员刘丽霞老师很熟,后来听同班是黑龙江的同学说,他是刘丽霞老师的黑龙江老乡。后来我父亲来到学校一趟给我送东西,我把这个情况跟我父亲说了以后,他和老师 “交流”了一下,过几天,我就被通知成为了我们班的临时负责人。
助学贷款、减免学费是国家对一些极其贫困的学生进行的援助,再入校不长时间,这项关系到那些贫困生能否顺利读完大学这一生死存亡的大事就开始了,学校为此下发了重要文件要把这一事情做细、做到位、做好,都是同班同学,感情都非常的好,我又是班级的负责人,自然把这一事情当成一件头等大事来做(这也是我进入大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我和班级每一位同学都深入的谈过,了解过他们每一个人的情况,仔细地看过他们的证明材料,更重要的是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感觉出来,我把材料交了上去, 等到名单公布后,我发现实际情况与我想得并不一样,那些家里真正贫困的同学并没有得到国家的援助,而是有两类人获得了援助:一种是老往老师办公室跑得;和老师关系好的。即使有一些贫困的,也只是一些县一级贫困的,真正的国家级贫困并没有照顾到。我心里就产生了一些疑惑。大一的贷款和减免名单并没有公示,各个班级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班级名额很多,有的班级却寥寥无几,但所选的人多是相似的。
这个名额既不是按照班级情况,平均分配的(其实这样也不合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最开始的说法是指由县级以上的贫困证明才有效,但是我看见有的同学凭着乡的贫困证明就能弄到减免学费,但是有的和老师处得不好的,拿了乡级的证明,老师就很亲切告诉他,学校的规定比较严格,没有县级的证明是没有效的,其实标准不是不存在,只是弹性太大。
贷款和减免每年都有,后来我包括从其它的事情上也一点点地了解到,原来刘老师自有它自己的一套标准,那就是——交换。也就是说你要想获得贷款和减免学费,就必须从其中拿出一部分给刘老师,比例在20%——30%之间,只有深谙这条定律的人,才能获得实惠,这可能就是大学里的“双赢”吧。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包括学校、学院的各种社会奖学金,例如东荣奖学金(2000元)等,他给了18班的班长赵迎新,是吉林省吉林市人,赵得了2000块钱,我们都让他请客,他只说了一句话:“这钱到我手的也没剩几个了”,后来才知道……。
还有学校为了照顾困难的同学的日常生活,还设置了很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原则上都是学校有严格规定的,需要各级的贫困证明,而我见到的情况倒是,一些和辅导员关系好的同学在没有提供贫困证明的前提下,就已经的到了岗位,然后再回去补证明,有一次一个同学是在弄不到真的,刘老师居然借了他一张真的,做样子,到复印社做一张假的,真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
而那些所谓的贫困生在得到贷款和减免学费后,立刻买了手机,电脑,贷款的钱都给女朋友花了,我的一位同班“贫困”同学就是,上午通知他得到了减免学费,下午就把电脑买了回来,还让我们帮他抬。但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真正贫困的同学没有得到资助,这还倒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银行的贷款没有人还,
现在我们学校的还贷率不及百分之十
中国银行已经不给吉大计算机的学院的学生贷款了,只能找其他的银行,其他的银行也不愿意带给学院。有个来自陕西渭城的同学由于经济条件原因被迫退学,……这只是其中之一。
二 党同伐异
古龙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是政治,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政治,就是江湖, 学生会就是江湖,
做学生干部有什么好处?
首先是钱 每年的各种工作奖学金少说2000元,这还不包括因为特权关系,可以很容易搞到各种特困生减免,助学贷款,以及各种补贴和伙食补助(是吉林大学用于援助贫困学生的一种伙食上的补助,半年1200元,都直接打到学生的饭卡里,大四这届的学生谁也没得到,全秘密的打到各班班长及他们亲信的人的饭卡里,以及助学的岗位,坦诚地讲,这其中的很多东西我本人就是受益者,
其次 ,可以保送研究生,计算机学院的马达,后来当了本学院的学生会主席,他的情况非常特殊,吉大计算机学院以前本来是一个各方面都非常严谨的学院,但现在让人无话可说,计算机学院对学生干部的要求一直是非常严格的,成绩不好的根本不可以,更不要说四级等重要的方面了,在吉大计算机学院四级是对一个学生的硬性要求,那时候国家对四级也是有要求的,在大三换届选举的过程中,马达在四级没过的情况下,当选了本院的学生会主席,他直到大四才花钱提前买的答案,过的四级。
马达的当选是有很多铺陈的,他本人是长春人,他的家长是吉大附属医院医生,(大家都清楚医生在现代社会的黑暗程度),他当初进入大学后他的家长通过关系花钱让他当上了班吉的临时负责人。在大二开学,也就是2003年9月初,新一年开始班级正常改选,全班同学选的是班级的其他同学,因为马达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同学们都不太满意(具体的大家可想而知),想选自己心目中认为好的人,但马达和刘丽霞害怕将既得利益失去,刘老师就用减免学费、帮助办理助学贷款等多种手段威胁利诱软硬兼施,帮助马达贿选,但这都是有条件的,两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刘丽霞2003年9月14日结婚,婚礼当天马达还有其他的几个班级负责人都去了婚礼现场,帮着刘老师忙前忙后,每人送了1000元,我也送了500元,他的家长还随了礼,具体花多少不得而知,但可想而知。另外,从大一开始到此时累计送的就恐怕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了。
大三学生会竞选时,马达在四级没过等很多条件不符合的情况下,在刘丽霞的支持下当选了学生会主席,还为他扫平了竞选的障碍,在大二下学期期末,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刘老师把这一批绝大多数“不太听话”的班长在没有任何理由和原因的情况下都全部撤掉,这其中也包括我。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就他们的一些做法很不满意,我自认为也算是“为民请命”了,还当面顶撞过他。于是我作为潜规则的破坏者被摆平了。在竞选当天,在正常情况下不给这些同学上台公平竞争的机会,造成学生会的职位空缺,为了挽回这面子上的过不去,她临时叫来一些它的亲信,把学生会的这些空缺名额补齐。这在学生中造成的影响是很坏的。
在马达保研的过程中,她提供了大量的许假证明,还有很多“特殊的便利条件”,马达自己的“运作”也是非常成功的,他挂了很多的科目,并且一直到毕业也没有考过四级,根本没有资格保研,于是她就花钱申请支边保研,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环节需要请中小学老师来听这些同学讲课(因为支边就是到边远地区当老师),马达从内部打听到净是哪个学校的那个老师,每个老师他及其家长都去“拜访”到了等等。刘老师为他大开方便之门,可见“师生感情之深”。
计算机学院这么做也事有“传统”的,计算机学院的上一届学生会主席同时也是上一届的吉林大学校学生会主席徐昊,为了不挂科还申请奖学金,同时也抱住他的官位每科都申请缓考,更为过分的是大学英语2的考试他连去都没去,就得了优秀,这是那一届的学生都知道的。在我大二时组织迎新晚会时,我就在他旁边,他接了一个电话,我听他说:“那份卷子你替我写了吧”,我问他一句,什么事,他说:“一科考试,我现在哪有时间,让那个老师的研究生帮我写吧。”……后来才渐渐知道,他一个月以后做的这些缓考考试题都跟刚刚考过的试试题一样,所以很容易得高分,即使这样他也不愿费这举手之劳。
徐昊在大一、大二两年期间根本就没有在校学生会做过,这是整个吉林大学都知道的,通过关系直接就当上了校学生会主席,这件事情在原来学生会中影响大,引起了原来的几个在学生会工作的副主席的不满,当天就有强烈的反弹,吉大bbs上“今日十大”大约都是这件事情,最后学校党委关闭了bbs,并且把参与法贴字回帖子的同学都进行了教育,有一个导员干脆就露骨地和一个同学说,“你听说过6·四 么?”
马达的事情比其他来说真的不算什么,由此可见这种“黑金”政治也是由传统的。
第三 保证不给挂科。 对于班级负责人的学习成绩他本人和老师都是非常关注的,因为计算机学院历来非常注重学习,是不允许挂科的,班级负责人成天呆在导员的办公室,和老师套近乎,基本不学习,到期末挂科了,他们每人花
300块钱,由刘老师和各个科室的教研室的老师疏通,最后的成绩基本畅通无阻。
有一件在吉大传为“美谈”的事,那就是她亲手提拔的团委副书记,吉林大学校学生会第一副主席兼南区主席庞冲在大三上学期计算机图形学的考试过程中,携带小抄作弊(吉大如此知名的学校管理是起码应该是严格的,他竟这么做,由此也可见学风是多么败坏,被她惯坏的学生是多么的嚣张),被考场老师发现后当场清出考场并作出了严肃处理(考试作弊考生作弊都是记过处分,是没有学位证的),庞冲出考场后直接联系了正在巡考的刘丽霞老师,刘老师甚至没有通过监考老师的同意,很霸道的领着庞冲直接走进考场,把庞冲送回到考试时的座位,然后又把监考老师叫了出去,通过他们的“沟通”,庞冲不但可以继续考试,而且刘丽霞还把监考老师刚刚写完的“考生作弊通知单”当场带走,这件事情在学生中影响很坏,当天晚上在吉大的bbs学生们都义愤填膺,认为这种明目张胆的做法太过分了,也在全校炒得沸沸扬扬,这件事全校皆知,后来学校迫于压力也只给了庞冲一个警告处分,事情并不算完,到现在大四下学期时,刘丽霞在庞冲还在挂科的情况下,硬性地给了他一个一等奖学金,不但解除了处分,庞冲还名利双收,也是“因祸得福”吧。
凡事由小渐大,这只是吉大在学术腐败上的一种体现,一个缩影吧。正是由于这种十分不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就导致了吉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学风不正,学生学习不刻苦,挂科、降级、甚至因为成绩原因退学的大有人在,能用钱摆平的就相安无事,没钱的贫困生就只好降级,退学,每年计算机学院降级的学生有100多人,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由这一个小点,可以看到计算机学院的大面,计算机学院的优秀教师已经流失殆尽,由中国计算机鼻祖王湘浩院士创建的计算机学院,曾经在全国计算机专业中排名前三的计算机专业,现在沦落了……
计算机学院作为如此前沿的理工类科研型学科,连一个院士都没有,知名的老师全都走了,王湘浩先生去世了,管纪文出走英国,刘叙华成了植物人,蒋云飞奔赴中山大学等等,不胜枚举。一些有前途,有追求,有水平的老师都不堪忍受如此糟糕的环境,远走他校,一些优秀的研究生也都追随着老师走了,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越来越来越少。结果是:现在的计算机学院在全国计算机学科排名第21位,可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些看起来是小事的事情,其产生的恶劣影响是深远的。
三 祸起萧墙
小怜玉体横陈夜,以报周师入晋阳
刘丽霞做的这一切是有根基的,她在大三下学期破格提拔为计算机学院团委书记,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吉大是一所非常保守的学校,凡事都讲究论资排辈,吉大的规定是:只有从事学生工作5年以上的辅导员老师才有资格被提升为
学院团委书记,刘丽霞从2002年吉大艺术学院一毕业开始担任,我们是她带的第一届学生,这时她即使满打满算也才是两年半,根本就没有资格,这来自于我们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唐立山的“特殊”提拔, 彼此之间是很深的裙带关系,有着更深的利益联系。05 末年东窗事发,学校在普查资历过程中,查到了刘老师的一些材料不真实的问题,撤掉了她团委书记的职务,唐书记也得到学校的警告。
刘丽霞老师的这种“做”法,是有很深的渊源的,他以前在吉大艺术学院当学生时,就是和他的辅导员老师搞在了一起,在他的辅导员老师也是她男朋友的“帮助”下,他在艺术学院时并不出众的她显得异常“出众”,几乎囊括了所有可以得到的荣誉,是个“当之无愧”的大满贯。她也破格得到了留校任两年辅导员然后保研的资格,他们都是“殊途同归”。2003年9月14日她和她的这位辅导员老师的师生恋出于利益交换的原因最终有了结果,两人结了婚,这个婚礼前面也已经提到过。
但骇人听闻的是,她大三下学期在已经顺利保上研之后,并且经过运作也“破格”提上干之后,就和原来的丈夫离了婚,当时她的丈夫工资都没有她的高,地位也不如她。这个在吉林大学的恶劣影响是很大的,但并没有对她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虽然由于这件事对她影响很坏,她的院团委书记也被闹得不干了,但仍然继续担任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这来自于他的顶头上司对她的“特殊眷顾”,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保护伞”,可能还有其他的“保护伞”,只是我们不得而知罢了。她才有肆无恐,肆无忌惮,每次开学包括节假日等等,他都要收回礼,而且学生给她送的礼特别熟的像马达,庞冲等就送到家里,普通同学来送礼她就直接放到桌子上,根本就没有任何忌讳,这时计算机学院学生都知道的。想办什么事,给她送礼就直接送到办公室去。
总结 我不是愤青
我不是愤青,我也不希望揭露这些事情,我相信很多人看了会有共鸣,认为我说的是真实的,在自己的身边有所体现,就足够了。以上提到一些人,无非是为了增加说明的细节的真实性。在现在的大学,如同社会中一样,有着种种的,不能冠冕堂皇拿出来的潜规则,对于我这样的违规者,就要摆平,被淘汰掉。一切的根源决不是什么人造成的,处理了这些人,用不了几天,即使换了新人,都会被这个大环境所同化了,我的目的是能够引起有关教育界人士的注意,彻底的改革基层辅导员及院校基层的学生工作方式、体制、制度。这种恶劣的情况继续下去,后果是很严重的。年轻的人们都会因此丧失对于社会,国家,乃至党的信任。
我们在大学以前,虽然也很虚伪的活着,但至少还没有人公开的告诉你做人要说假话,办坏事才能生存,到了大学一夜之间这些面具都彻底地撕破了。等你念完了大学,却发现以前的所有教育都是错的,都是骗人的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
于是青年们失去了理想。
---------------------------------------------------------------------------------------------------------------------------------
官本位: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
严循东  2007年5月26日
2007年5月26日《中国青年报》:近日,笔者在某高校公告栏看到了题为“××学院中层干部调整意见”的通知。定睛一看,原来是学院学生会各部门干部要调整,再一看,更出了一身冷汗,一个学生会的部门设部长、常务副部长、执行副部长、副部长多人,部员十几人,整个学生会不下十个部门,可这个学院的学生总数尚不足一千人,这么一算,竟然每四五个学生中就有一人是带“头衔”的学生干部,真是“学而优则仕”了。
听听大学里的称呼,处长、部长、主任满天飞,可很少有人对这些处长、部长称呼“×教授”或“×老师“。诚然,大学需要设置不同的部门和职务来进行管理和协调,但大学更重要的职责是培养人才,每个干部更重要的身份是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总不能课堂上讲着“淡泊名利,专心学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课堂下再“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吧?而且,待你卸下身上的处长、部长后,永远伴随你的是老师这个身份,比起全国多如牛毛的处长、主任这些称呼来,教授、老师不显得更清新、更珍贵吗?
“学而优则仕”,自古以来,我国都是这样教育子孙的?“读读读,书中自有‘高头马’”,这里的“高头马”就是做官,做了官便有了一切!
然而,在现在以科技兴国的时代,在高校出现这样的官本位教育,则有些不伦不类了。要构建和谐校园,首先构建的应该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师师”关系,少一点官衔,多一点师生间的情谊,多一点同事间的平等和关爱,一定会有积极的效果。
官本位式教育只能滋长中国教育的浮躁之风,只能使学生们淡化对科技文化的学习。有了官本位思想,学生们到了工作岗位上,如果一味追求升官发财,而缺失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那社会会是什么样?
中国要的是以科技文化为本,不要的是以做官为本,因为官本位是中国腐败的主根源之一。官本位式教育值得思考,官本位式教育必是教育的一大失败。
-------------------------------------------------------------------------------------------------------------------
白读也要读
有几句调皮话,像顺口溜,颇流行:“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我依样画葫芦,偷梁换柱,也诌他几句:“不读白不读,读了也白读,白读也要读。”
何谓不读白不读?考上了大学,不读白不读,读的是爹娘的血汗,不算;初中念完,升学没门路,参加了工作不思谋着下海赚钱,抱着电大、夜大的课本发痴、发呆,这读的是自己的血汗,也不算。正儿八经不读白不读,是“公读”,是“巧读”,是“不读而读”。钱是国家掏,书是自己读,从早到晚只闻请假不见读书,脱了产的抓住有利时机做买卖去,三年两载混到头,各门课:优!毕业证:拿!回到单位,文凭有了,工资提了,钱不少挣,真个学而优则仕,乐悠悠让人害红眼病。
何谓读了也白读?读圣贤书,为国为民,乃是天经地义。实际上呢,对口的单位进不去,不对口的单位进去了出不来,上大学花了一河滩,毕业了挣的还抵不上卖冰棍赚的。一肚子的学问派不上用场,这不是白读了嘛,此其一也。有些大学生灵醒早,课能逃则逃,书不读最好。在校园创收,到校外练摊,走南闯北拉皮条。发了,送一条红塔山给老师,各门课就不优而优了。有了钱吃喝玩乐,反正混张文凭无须发愁,这种人到哪个单位谁要谁倒霉,听他说头头是道,叫他做如赶鸭子上架,所谓大学他读了,还不等于白读了吗?此其二也。浪荡子混文凭,怪的是他自己。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就不知该怪谁了。每学期七八种教材发下来,有用没用人手一册,一手交钱,一手给书,明知是老师为评职称编的,也得睁只眼闭只眼,内容似曾相识,也是敢想不敢言。妙在读老师书,心领神会快,考试不易砸,只可惜四年读出来,榆木脑袋不开窍,奈何?此其三也。还有其四、其五。且按下不表。
何谓白读也要读?自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了:图书订数连年萎缩,充其量是个惊叹号;文人争先恐后下海,那就是个大问号。人难过百岁,何以传天下?书也。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这是读书人自己吹自己,不当真也罢。只是我笨脑袋有笨想法,觉得十二亿人有三两万不读书,只管卖烧饼照发;若是十二亿人十二亿不读书,那情形会怎么样?每个人都做百万富翁,但需舞文弄墨时,自有外国笔杆子找上门来,高枕无忧可也。惜乎国人灵醒的不多,文人下海的也是少数,全民皆商比实现共产主义还难,太急功近利容易鸡飞蛋打,莫如稳稳实实做人,该读书还得读。所谓白读看相对谁来说,睁眼瞎子能发财,那好比天上出现一道虹,气派够气派,但长不了久。现代社会三教九流百十行,行行都得先读出个名堂,成功的指望才大些。也可能知识越多越反动,也可能越读书越容易作茧自缚,也可能读到大学毕业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出路。但这不意味着读的本身有啥错误,最重要最关键的有三条:看你怎么读;看你读的啥;看你读通了没有。
书,可以医愚,亦可以中毒。良鸟择木而栖,灵人择书而读。读而疑,疑而读,举一而反三,触类而旁通,活读死书,死读活书,读到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又一村,其乐无穷。不读《易》,何以了解中国神秘文化之妙?不读《孙子》,怎知用兵之道?不读《史记》,何能“通古今之变”?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举不胜举。伟大的毛泽东,自幼好读书,经纬乾坤事,尽得之于书。可见“白读也要读”之后,得再加一句:读了不白读!
( 稿件来源: 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