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拉丁字母的局限性----世界通用语文的新设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9:10:47

《拉丁字母的局限性》

世界通用语文的新设想

                            广西医科大学设备科  吕观雄

    一.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创制一种全新的世界语
    我在《也谈汉语语法存在的一些决点》(注1)中,谈到汉语语法存在的一些缺点。
本文将进一步提出这一观点:一切自然语文,包括汉字、英文都存在缺点,都需要改革。
创制一种全新的世界通用语文,才是世界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
    我国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兴起过一阵汉字改革热潮,可是不久又冷了下来,
其原因不外有以下几个:首先是拉丁化方案推行多年收效甚微,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
题,国内外学者纷纷写文章指出拉丁化的缺点,根本无法与汉字相媲美,人们已逐渐认
识到汉字拉丁化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汉字笔划式拼音文字的理论和方案亦无重大突
破。结果是汉字优秀论逐渐占了上风,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汉字才是具有国际性的文
字,因为讲任何语言的人都可以使用汉字,如日本、朝鲜。
    任何热心于汉字改革的学者在设计方案时都会遇到这样的两难问题:克服了汉字的
一个缺点,就会产生另一个缺点。拉丁化方案可以克服汉字初学时认、读、写的难,却
带来了以后认记生词的难;方块拼音汉字克服了汉字初学认读的难,却又使许多本来很
简单的汉字繁化了,“一、二、三、人、口、山”等字用拼音汉字来表示,无论如何都
不能做到这么简洁。人们无论如何苦苦思索,到头来都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现有的文
字都是人类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产物,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人们还发现,语言文字
是一个严密的系统,改革汉字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认识上的任何片面性都会导致方
案的失败。
    最初,人们认为文字只要是纯拼音的,就可以收到见字能读,能读就能写的效果。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纯拼音文字以有限的音节不能适应词汇无限的增长,其发展的结果
是,或者新词变得越来越长,或者干脆大量采用缩略语,最后不得不走向自己的反面,
纯拼音变成不拼音的了。
    最初,人们设想,要是所有的汉字都简化成只有一两笔,象速写那样,该多方便。
但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一来,字形相似的字就太多了,文字不
仅要易写、还要容易辨认。
    人的视觉特点,要求字形必须分辨率高,即字形差异要大;人的书写特点,则要求
文字必须简化;而人认识的思维特点则要求文字的构字法、构词法和语法必须有规律性、
逻辑性。所有这些要求又是互相矛盾的,彼此制约的,文字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当这些矛盾取得平衡时,文字是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
旧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文字就要变革,达到新的平衡。
    语言文字是一种社会交际、传递知识的工具,这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不能突然停止使用一种文字而改用另一种文字。文字既要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
又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语言文字的另一个特点。任何文字改革的方案如果不考虑
现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脱离现有文字太远,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语言文字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文字改革工作的难!难!难!在这么多困难面前,难
道无路可走了吗,难道我们可以这样自我解嘲地说,汉字的缺点中蕴含着优点,优点之
中又包含着缺点,还是听其自然吧,何必杞人忧天呢?但我还是更相信科学,任何事物
的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文字也不例外。事实上历史上几次大的文字改革,都
有人为的因素,如秦始皇的书同文,五十年代推行的简化字等都是很成功的例子,这说
明顺乎规律的改革就能成功,违反规律的保守必然会失败。
  当前文字改革的规律在哪里?以往人们提到出的方案各式各样,有拉丁字母式的,有
汉字笔划式的,还有人主张保留汉字,只是将其表音不准确的声旁全部换上表音准确的
声旁。所有这些方案都是要取代汉字的,这可能吗?文字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每
时每刻都会不能停止使用,企图用一种面目全非的文字突然代替一种十亿人民使用的文
字,这是不可能的。
    汉字和拼音文字并行并用的理论貌似有理,实践上也不可能行得通。因为人们不会
花费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两种仅仅表达一种语言的文字,尤其是原文字还很适
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学习一种文字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个人即使是学习自己本
国语文,也要花费整个童年和青年少时光,还不一定能运用自如,你还要让他多学习一种
仅仅是表示同一种语言的文字,谁乐意受这个罪呢?而如果让一个人去学习一门外语,
那就不同了,人们为了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和科技知识,为了增进文化交流,或者仅仅
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可以不辞劳苦地学习掌握那怕是最难学的外语。这就启发了我们:
改革汉字的着眼点应该是放眼世界,创制一种易学易用的科学的世界通用语文,这才是
汉字改革的最现实的出路。
    早在上个世纪,就有人试图改革英文的拼写法,但都未成功,原因之一是文字的相
对稳定性,不充许对文字作较大的变动。Esperanto(世界语)的创始人柴门霍夫在《国
际语理想的本质和前途》中指出英、法文拼写法的缺点后,认为:“根本改变这种拼写
法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那时大量的要么彼此无法区别,要么仅仅靠某种难以查觉的发
音上的细微差别相区别的词,书写起来就完全不能彼此区分了”。(注2)这说明,柴门霍
夫也研究过对英、法文拼写法的改革,结果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才想起另起炉灶,创制一
种更科学易学的世界语。
    既然世界上已经有了Esperanto(世界语)我们还有必要另起炉灶,再创制一种新的
世界通用语文吗?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说:

    二、创制新的世界通用语文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

    1、创制国际通用语文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随着交通、
广播事业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客观上要求有一种世界通用语文来进
行高效的交际。由于各国现在使用的语文都是自然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
缺点,彼此都需要向对方吸收优点,语言中共同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就为创制新国际通
用语文打下了基础,然而这些自然语文不可能自然地发展成为国际通用语文,需要人们
进行科学的规划的改造。
    2、由于拉丁字母的局限性,现有的拉丁化文字不可能发展成为未来
的国际通用语文。
    如果由我们来评价拉丁化文字的缺点,人们或许会说,这是东方人对西方文字的偏
见。现在且看欧洲人柴门霍夫是如何评价这些语文的:
    “在自然语文里,存在着最复杂而不易于混淆的变格和变位,不单每个变格和变位
有着大量各种各样的形式,而且它们中每一个还有一整套形式。例如,动词变位不仅对
于每个时和式具有整套形式,而且这些时和式中每一个对于人称和数又有着单独的形式。
这就有了一长串必须学会和记住的语法表;但这仅仅还是开头:加之以大量各自有着一
系列形式的不规则变格和变位,不但必须学会和记住,而且还应当不断熟悉什么样的词
按规则变格和变位,什么样的词是不规则的变格和变位,依椐这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变化
表,这个单词应该如何变化,掌握这一切需要有坐针毡的耐性,大量的时间和经常不断
的练习”。(注3)作者这里指出的是印欧语文语法上的缺点。
  “大多数(特别是那些最有可能被选为国际语的)语言的发音对于学习者来说,真是
无所适从:同一个字母在这个词里发音,在另一个词又不发音或者是另一种发音;同一
个音素在这个词里这样写,在另一个词又得那样写.....法国人和英国人为了学会
正确地用本国语书写,必须用整年整年时间!根本改变这种拼写法是绝对不可能的,因
为在那时候大量的要么彼此无法区别,要么仅仅靠某种难以查觉的发音上的细微差别相
区别的词,书写起来就完全不能彼此区分了”。(注4) 作者在这一段指出了英、法文
拼写法的缺点。
    “一切自然语言都是由一个人重复他人的话这种方式形成的;任何逻辑、任何个人
的才智的有意识的决定在这里都不起作用。多次听到过的各种说法,可以用;那些从未
听到过的说法,则不许用。所以,在一切自然语言里,随时都可遇到下述现象:你脑子
里出现了某种概念,但是……你不可能用口头字眼来表达,于是必须借助于既鲁嗦又极
不合适的描述来表达这个作为一个观念、一个精神上的词在你头脑中存在的概念。
譬如说,由于通常是女人们从事洗涤工作。你在一切语言里都可取得表达‘洗衣妇’这
个概念的词;可是如果男子后来担任了这个工作,在许多语言里你就毫无办法,不知道
怎样称呼那种人,因为表达从事洗涤工作的男子的这个词,你从来没有听到过!至今只
有男子从事医疗工作;但是当出现女医生或者妇女取得了某种学位时,在大多数语言里
都没有表达她们的词!为了表达她们的名称需要凭借几个单词的描述,而你还想从她们
的各种名称中造出形容词、动词等等--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在一切自然语言里,都可
以发现许多没有这个或那个性、格和原形的名词。发现没有这个或那个比较级和形式的
形容词,没有这个或那个时、人称、式等等的动词,以及可以发现这种动词不能造出副
词等等”。(注5)作者在这里指出的应是印欧语文构词法的缺点。
    关于变格和变位,柴门霍夫有一段话很值得一读:
    “世界语告诉你们,变格是完全不必要的,因为全都可以用本来就用着的前置词来
代替;至于变位,不仅对于所有的动词有一个表就够了,即使这个表(除开表现特别形
式的分词)只有六个词尾,即: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不定时、假定时和命令时”。
(注6)在世界语的比较级中,形容词不用变格了,只需把前置词“plej”或“malplej”
(最不、最差)放在形容词前面。如这个句子:Li eastas plej  diligenta el ili
(他是他们之中最勤勉的)。这种格式有点象汉语。汉语的词形没有性、数、格和比较
级的变化,表示最高级程度时,一般在形容词前加个“最”字,加其它词则可方便地比
较不同的程度,如“高得多”“高一些”,“高三寸”等等。表时态也很方便,如“吃
过了”,“正在吃”等。事实证明,汉语没有变格和变位,也能准确志地表达各种概念。
这正是汉语的优点。可惜当年柴门霍夫没有研究过汉语,否则他一定会说:变位也是不
必要的。
    拉丁化文字的另一个最大缺点是词容量有限,难以容纳日益增加的词汇。
    拉丁字母只有26个,如果把它当作26进位的数字,两字母词可有26*26=
676个词形;三字母词可有26*26*26=17576个词形;7字母词则有
8031810176个词形。这看起来似乎已能满足人类对词汇的需求了,其实不然,
拼音文字并不等同于数码或电话号码,不是每个字母都可以与其它字母随意组合成词的,
举例说明有如下三个因素:
    (1)、以b字母为首字母的双字母词为例,它可以与元音字母组成ba.be.bi.bu
等单词,却不能与辅音字母组成bb.bc.bg等单词(缩略语例外),因为这些词并不是拼
音的;
    (2)、以b为首字母的三字母单词为例,假如已有单词bad了,那么再造出bat.
bag.bak等单词就会出现缺点,因为这些单词的辅音字母发音很轻或不发音,又不表示
一定的意义,只是起到区别字形的作用,这样在听觉上人们就不易辨别出来;
    (3)、多个音节组合成一个词时并非是任意的随意的组合,而是根椐一定的意义
按构词规律来组合成词。例如,已知“im”表示与词根相反的意思,人们在新词时,就
会根椐已有的单词如possible而造出impossible等单词,这样造词才便于逻辑识记,如
果不是这样,而任意几个字母的随意组合,这样的单词就会象电话号码一样杂乱无章而
难以记住。
    以上三个因素,决定了词容量的算法不可能只是字母总数的若干次方,而应该大大
打折扣。卢遂现先生得出的公式为:
    词容量N= NT(开方)(抱歉,开方无法表示)
    由此公式得出:英文五个字母的单音节词的词容量是N=  26=3500个音节;
那么三音节词的词容量N=  3500=207063个词。(注7)(抱歉,开方无法表示)
    由于拉丁字母只有26个,决定了它的词容量非常有限,这使得它在矛盾中发展艰
难,产生以下种种缺点:
    (1)、出现大量违反拼音原则的音节。最理想的拼音文字应该是一个音节有一个
固定的拼写写法,不能存在既不发音以不表意的字母。但英文中却大量存在着违反这些
原则的音节,如[tu:]这个音节,就有to. too. tow三个单词;而back. bad. bag. bat
这几个单词,由于词尾辅音字母不发音或发音很轻,使人听起来都近似于[be]一个音。
这就产生了柴门霍夫前面所说的缺点:“....法国人和英国人为了学会正确书写,
必须用整整年时间,....仅仅靠某种难以查觉的发音上的细微差别相区别的词,书
写起来就完全不能彼此区分了。”
    (2)、出现大量违反构词原则的单词。理想的单词应该是简而短明确的。由于拉
丁字母词容量有限,很难简短和明确兼顾。翻开英文词典,随时都可以找到一个单词有
着意义完全无关的多个意项。如“bat”就有“短棍、蝙蝠、妓女、眨眼”等义项;
“boss”有“工头、老板、主要的、好的、瘤、节疤、浮雕、凸饰、岩瘤、轮毂、母牛、
小牛、猜错、弄糟”等义项。与此相反,在意义上有关连的词,有不少在词面上又完全
看不出有任何关连。如cow(母牛、奶牛)、ox(公牛、牛)、bovine(牛的)、bull
(公牛、雄的象)、bovril(牛肉汁)、boss(母牛、小牛)bouilon([法]牛肉清汤),
这些词都与牛有关,但在字面上却看不出与牛有何关联。这对人们识记单词有一定的困
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拼音文字能较方便地记写口语词,没有经过
规范的口语词便很方便地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二是词容量有限,必然一个词形兼顾
多个义项,才能适应词汇的无限增长。结果是这些词虽然简短,却并不明确。
    柴门霍夫早就看出构词无规律不便识记的缺点,他曾例举了法语中关于表达“言语”
的三个词“porler. oral. verbalement”有着三个毫无关联的词形来说明这个问题。
他在创制Esperanto时特别注意构词的规律性和科学性,使人容易掌握。如创制接头词
mal-表示与词根相反的意思;结尾词in表示阴性,接尾词-il表示工具,等等。这样人
只要学会少量的词根和构词法,就能掌握大量的单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注8) 但
Esperanto要获得明确性,就必然要大量使用多音节词,这又使它失去简洁性,它的缺
点,本文后面还要分析。
    (3)、出现大量缩略语,简而不明,增加识记困难。
    由于拉丁化文字词容量有限,使得这些文字都很难在简短和明确的矛盾中自拨,它
们或者为了简短而大量创造违反拼音原则和构词法原则的单词,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或
者为了明确而使新词的音节不断增加,新词变得越来越长。大量的缩略语正是在这种矛
盾中应运而生,产生了难以解决的弊病。广州外国语学院的王宗炎先生在《回春楼谈英
语》一书中有一节谈到英文缩略语问题,现摘录如下,读者不难看出英文缩咯语的弊病:
    “缩略语像蝗虫一般地产生,是二十世纪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的事情。我们不知道今
天英文里共有多少缩略语,但是,Everyman`s Dictionary of Abbreriations (下文简称
EDA )已收了二万五千条,Acronyms and Initialisms Dictionary(下文简称AID)已
收了八万条。怪不得John poxton说,‘制造缩略语是今天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
工业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缩略语的急速增加还是在1961年以后。过去的缩略语多半是
军事和政治方面,近二十年来可编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文化、教育、科学、技术、
工商业、体育、卫生、工人运动、国际关系等等。其结果是,有好些报刊上常见的缩略
语,一般读者竟无从索解。六十年代初期有人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找三百个学生进行测
验,GAO ( General Accountion Office )这个词竟只有百分之八的人认得。使用缩略
语本来是为了简单明了,但现在已经到了简而不明的危险境地了。怪不得Simeon Potter
说,缩略语已成为语言里十分讨厌的东西,顶多也只是NNS ( Necessary nuiancea )而
已。”
    “使用缩略语是应该而且必要的,可是怎么使用需要考究,只图方便,信手拈来,
往往叫读者摸不着头脑。Growley and Thomas 告诉我们,报纸上常见的缩略语,有不
少连美国大学生都不懂。Ralnh De Sola 指出,有不少缩略语,一条就有六十四种意义,
很不容易弄清楚。”(注9)
    英文缩略语暴露出来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方面:(1)、简而不明,词意不易索解和
记忆,容易产生同形异词而引起歧义。英文只有26个字母,词容量非常有限,大量使
用缩略语的必然结果是有的缩略语的义项多达几十个。(2)、表音功能差:有的缩略
语按字母音读,如NATO要读作[ neitou ]有的要按原来的单词读,如e.g 读作for example,
Mr.读作  Mister  。这就叫人无所适从。

    3、汉字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未来的国际通用语文。
    汉字是音节文字,一个字一个音节。汉语普通话现有音节400多个,加上声调约
有1600多个。人类所能发出的不少响亮音节,如粤语中的fi .gi .ngo .ngai 等,
英语中的[ h  ].[    ]等等,汉语普通话都没有,这是很大浪费。从语音传递的角度看,
一种语言的音节数量越多,产生同音词的机会就越少,语义传递的准确性就越高;从学
习的角度看,音节文字的音节数越多,学习的难度越大。音节文字很难解决这个矛盾。
汉字的现实情况就是这样:当需要造一个词时,人们往往想到的不是增加新的音节,而
是喜欢在原有声旁上加个意符来造新汉字,使同音字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很不利于汉语
的健康发展。未来的新世界通用语文应该把人类所能发出的响亮而不易混淆的音节全部
收入,这个数目最少的估计也有2000-3000个。这些音节如果让音节文字来准
表示,就得需要同样多的字形来表示声旁,人们学习掌握这样的文字,困难是可想而知
的。
    事实上现有的不少汉字都存在认、读、写的困难,关于这点,许多专家都作了充分
的论述,这里不打算重复。我所要强调的是: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字形和字音和联
系不大,人们在写汉字时,往往不容易回忆起字形来。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最有资格成为国际文字。对此我不敢苟同。
应该指出的一点是,中国人学习汉字要比外国人学习要容易得多。这不仅是因为汉字的
大部分字的读音基本上反映汉语语音的规律,有利于会讲汉语的中国人学习,即使是那
些不表音的象形字、会意字,中国人学习也比外国人有利。这是因为中国人从小就生活
在汉语的环境中,他们只要会讲汉语,学习汉字不需要一个个死记字音,一般只要记住
字义就大致可记住字音。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就一些现象加以说明。
    现象一:每个学过汉字的人都可能有这种切身体会,学习“一、二、三、人、日、
月、山、水、牛、马”等字的读音要比学习“戊、戍、戎、弋、乾坤”等字的读音容易
得多。前列汉字表示的意义比较具体,口语中也常用;后列汉字表示的意义比较抽象,
口语也不常用。
    现象二:据曾志朗先生报道:“英国有个病人,你给他看TAVE,这个病人不会
念,他不能念出来,Nonsense --没有意义的东西他就不能念,这个病人不能念,一定要
这个字,比如说SAVE ,CAVE,,有意义的东西,是一个词,他才能念;但是这个病人很
奇怪,有时候你给他看这个字,City他看了以后,他念出来,他说Town--你晓得他不
能念,他不能按规则走,那他从什么地方走?怎么走法?怎么念的?怎么去找.....
就个叫做--,比如说Uncle,他看了以后,他说Cousin,他绝对不是跟你捣蛋。那种错
误,很经常发现,这种病人,他得到意义。”(注10)
    现象三:有一次我儿子问我,“乾坤”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这两个字读“Qian-
kun”,是“地球”的意思,(我知道“乾坤”是象征“天地”的意思,不单指地球,但
于一个8岁的小孩,很难向他解释清楚,就顺口说是“地球”的意思。没想到几天后,他
又读到“乾坤”两个字,我发现他不读作“qian kun”,而是读作“diq qiu”。奇怪,
他明明已经认识“地球”两个字,为什么还要把“乾坤”读作“地球”?
    现象四: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如牛、马、猪、羊、山水、土等等,这些东西
本身的形状并不表示一定的语音,但人们见了这些东西都能称说出来。
    以上四种现象,可以用以下这个文字与思维的关系图加以解释:(抱歉,本图无法完整表示)
                          表意文字(包括象形文字、会意字)
                                          
                           
              思维--意义(指具体的事物,人的思想、行为)--意音文字


                          口头语言---------


                          纯拼音文字

    这个关系图说明以下几种关系:
    (1)、思维只与意义相联系;
    (2)、表义字用形体与意义相联系:
    (3)、口头语言用语音与意义相联系;
    (4)、意音文字用抽象的意符与意义联系,声旁与口语联系再与意义联系;
    (5)、纯拼音文字用形体表示语音,通过语音媒介再与意义联系;
    (6)、一切语言文字都不是直接与思维联系,而是通过“意义”这个中介物。表义
字、口语、意音文字都直接与意义联系,纯拼音文字则需要通过口语这个中介与意义联系
最后与思维挂钩。当然,纯拼音文字也有字形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字形直接与意义联系,
而不必经过口语这个中介。但由于一般的纯拼音文字字形差异都不大,同音字也不加以区
别,因而其字形直接反映意义的作用不大,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口语这个中介。因而纯
拼音文字与思维的关系最不直接,阅读这种文字的速度最慢。
    现用这个关系图表来解释以上提到的现象一,从关系图可看出,口头语言和表意字都
分别与“意义”有联系,人在学会文字之前一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口头词汇,这些词都分
别与具体的事物有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汉字,一般只要掌握汉字的字义,就可以将其
通过“意义”与口语中相应的词的语音联系起来,从而记住字的读音,因而口语中用得较
多的汉字的读音较易掌握,而口语中不常用的汉字的读音则难掌握。
    用这个关系图来解释现象二也很好理解:由于“城镇”这个意义在英文中有“city”
和“town”两个书面词和两个相应的口语词,那个病人看到city这个书面词后,获得“城
镇”这个意义,当他用口语表达这个意义时,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口语词,结果他选了“
town”来表达.我儿子把“乾坤”读作“地球”应属于一样的道理。
    现象四则说明,人天生有记住各种事物名称的天才,所以没有必要将文字改成纯拼音
的文字。意音文字有意符提示字义,又有音符提示读音,是一种最理想最易学习的文字。
    现在我们再回到为什么中国人学习汉字的读音比外国人容易的问题来。从语言文字与
思维的关系图可以看出,会讲汉语的中国人在学习汉字之前,他的口头语言已分别与意义、
思维建立了联系,因而他在学习汉字时只要设法通过字形掌握字义,便也就大致记住了读
音。外国人则不同,他们在学习汉字之前虽然思维已分别与意义、语音建立了联系,但这
个语音不是汉语,而是他们本国的语言,这样他们虽然也能通过字形掌握汉字的字义,但
却不能跟汉字的普通话读音联系起来,他们学习汉字普通话读音只能一个个死记。中国人
只要学习日语中汉字的日语读音,及学习古代汉语中用,而现代汉语口语不用的汉字读音,
就可体会到外国学习汉字的艰难。正因为难,日本人和朝鲜人使用汉字,并不是全盘照搬,
而是有选择有限制地使用,还分别创制假名和谚文来补汉字之不足。他们现在使用的有限
汉字,也基本上按本国语音和语法来读和用。试设想,假如现在各国都已经使用汉字,并
且都用本国语言和语法来读和用汉字,这样使用汉字,国与国之间彼此既不能通话,又不
能互相笔谈(有谁不经过艰苦的学习就可以看懂日文,听懂日语?又有多少日本人不经
过艰苦学习而能看懂中文和听懂汉语?),这样的文字能算国际化文字吗?
    外国人学习汉字不易,中国人学习也不见得都容易。汉字好不好学?国内有各种不同
的看法,说汉字好学的人举例说,汉字的常用字只有三千多个,只要教学得法,一般小学
生学习三、四年就可以学会,也就可以阅读一般报刊和小说了。说汉字难学的人则举出许
多人常常写错字、别字的例子来说明,由于汉字结构复杂,且字形与字音无规则联系,字
形不易记住。的确,这两种意见都对,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汉字的字形复杂,字形
差异大,不易混淆,容易辨认和记住字义。记得我在小学三年级时就能看长篇小说《烈火
金刚》。汉字在认记字方面确是容易,但正因为字形复杂,字形与字音无规则联系,致使
人们在用和写汉字时难于回忆起字形来。我与汉字打了几十年交道,几乎天天用汉字、写
汉字,可是我写文章时,还是有不少汉字写不出来。比如我写这篇文章,就有“媲、敷、
抛、牵、弊、蕴、囊、趋、兼、哀”等字要查字典才能写出来,在书上看到这些字我都认
得,可就是写不出来,有些字平时看起来很熟悉,可是写的时候往往会一时想不起字形。
我想这就是表意文字的特有缺点:字形与字音无规则联系,每个字形就得死记!

  4、现有的Esperanto(世界语)不可能胜任“世界通用语文”的重任。

    Esperanto创始于19世纪,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特别是语言科学还不发达,决定
了它一产生就存在着许多缺陷。柴门霍夫创制Esperanto时,只注意克服了印欧语文的构
词法和语法的部分缺点,但他仍采用拉丁字母,使这种人造语仍不可避免存在拉丁化拼音
文字的共同缺点:
    (1)、词容量有限(前面已作分析);
    (2)、字形以冗长的线形排列,字形分辨率不高;
    (3)、语法上仍存在的缺点是:
      A、还保留不必要的复数形式,如  du kvanonoj (二个五分之一);
      B、不必要的宾格变化,如  Ili havas aman felicon,形容词和宾语词都变格;
      C、动词随时态变化(虽然变化有规律,但汉语的实践表明,动词的时态变化也是
不必要的;
      D、不必要的构词繁化,使词汇量增多,增加学习难度。如  nemiskompreneble
(不可能误解的),svitemulino  (爱出汗的女人),surtabligi (把......摆在桌子
上),plifaciligi (使更加容易)。以上单词,汉语分别用“的字词语”、“把字词语”
和“使动句”就可以解决,使词汇量大大减少,词长度也相应减短,简化了学习。比较起
来,汉语更具可分析性。
      C、可能是为了防止音节沾连不清,Esperanto 规定没有复合元音,因此不能把ia
念成“呀”,只能念成“衣”和“啊”两个音节,iu  不能念成“优“,而要读作“衣”
和“乌”两个音节。这种硬性规定,就把许多响亮清清晰的音节如  ou.ia.iu.iao.ing.
ang.ong.eng.ai.ao 等排除在外,这不能不是极大的浪费。这是它最大的缺点。音节数量
少,语音的学习确是容易多了,但带来更大的问题是:词容量更少;词形不可避免地变长,
词形分辨率会更差,同音词将增多,不利于语音传递。这样,Esperanto 将不得不走回拉
丁化的必然之路--不得不大量使用缩略语,成为一种不易学习的语文。
    从以上分折可以看出,汉字和拉丁化文字(包括Esperanto )都有局限性,不可能承
担未来的世界通用语文的重任,必须用一种全新的科学的世界通用语文来代替之。

    三、未来的世界通用语文应具有的原则

    1、必须是音意结合的拼音文字。人能发出的响亮而不易混淆的音节约有2000
多个,用音节文字来表示,词容量有限,适应不了语言文字发展的需要,只有用音意结合的
拼音文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双拼制又是拼音文字中最简洁的一种。
    意音文字有如下优点:
    (1)、词容量大。根据卢遂现先生统计,意音文字的三音节词可容166万个词(注11).
足可满足未来的需要;
    (2)、人能发出的响亮而清晰的音节有限,而词汇需求量是无限的,为了缩短词的长
度,同音词不可避免。实践证明,少量的同音词不会影响交流,反而是一种节约的手段。
汉语的同音词是单音节的多,多音节的少,既使词的平均长度大大缩短,又不影响交际。
未来的世界通用语文应吸收汉字的这一长处,即在不影响口头交际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单
音节词作基本词或词根。现关键的问题是同音的单节词或词根该用什么方法来区别?英文
区别同音词主要是通过字母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如 to.too.two;I.eye;for.fore.four
等。用这种方法来区别同音词的手段有限,不能区别大量的同音词,而初学者往往还得记
住一套繁琐的读音规则才能认读,词义只能死记。因为从字母上没有任何提示。意音文字
用意符来区分同音词,意符的位置固定,又可提示义类,人们容易掌握字音和字义。

    2、必须吸收一切人类所能发出的响亮而清晰的音节,包括汉语的声调。
实践证明,汉语的声调具有很强的抗干挠能力(注12)。声调也最容易学习掌握。我们常常看
到,南方人学习普通话,虽然zh.ch.sh.ing等发不准,可声调很少发错,而人们还能听懂。
广东人说普通话往往把“四”和“十”说成si和si,“十”的声母虽然发错了,声调没有
说错,在有前后文的情况下不会影响别人听懂他的意思。壮族人说普通话往往把k错发为g,
把“考试”说成gaosi,把“开水”说成gaisui,可是他们都很少把声调发错,据说世界上
有一个民族可以用口哨来交流信息,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口哨是没有声母差别的,只用声调
的高低变化来表示不同的信息,可见只用声调也能传递信息。汉语有了声调,就好比有二条
通道来传递信息,使声音信息传递得更清晰,提高了抗干扰能力。有了声调又可使音节数量
成几倍的增加,从而加大了词容量,为汉语的“简短明确”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未来
的世界通用语文应该象汉语那样具有声调。

    3、字母的数量根据人类发音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原则上每个声母用一个
字母表示,每个韵母的四个声调分别创制四个字母表示。如袁晓园方案的“中、中、中、
中”分别表示韵母ong .ong. ong. ong 。这样设计的优点是:
    (1)、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现系统相似的音节,从而大大增加字形的分辨率。拉丁化
汉语拼音方案采用调符来表示声调,虽然较容易学习掌握,但也因此产生大量系统相似的
音节,如eng .éng .eng .èng ; ang .ang .ang .ang ;等等。该方案的韵母相似的本来
就不少,如ong .ang .eng .uang .ueng 等,采用调符来区别声调,就使得相似的音节更
多 。这很不利于快速视读。
    (2)、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每个不同调的韵母,字母的数量就增加很多,似乎不利
于学习。但字母数量多不见得都是坏事。根据词容量的统计规律,字母数量越多,词容量
越大,只要较短的词长度就可容纳大量的单词。况且本方案设计的字母还可以独立成字,
这样单字词的数量可大大增加,使整个书写系统吸收和发扬了汉字简短明确的优点。
    4、字母形式应为汉字笔划式。

    据估计,新世界通用语文约需160 ̄200个字母,要表示这么多字母,圆化的字
母肯定不敷使用,只有汉字笔划式才能容纳众我的字形差异大而又简洁的字母。

    5、拼音方式。
    传统的拼音文字的拼音方式都是字母从左到右的线形排列式,词儿连写后,音节往往
沾连不清,如汉语的tiane (天鹅)很容易被误读为“提案额”,英文的prowess [prauis]
很容易被误读为[pr wis]。我设想的拼音音节拼合方式是上中下结构式,即声母上、意符
中、韵母下,举例说明如下:
    现假设符号^表示声母,  表示韵母,  表示意符,那么单音节词的构成有如下六种
结构式:
        (声母独立成字)            (韵母独立成字)          (音韵拼合成字)
        (声韵加意符成字)          (声符加意符成字)        (韵母加意符成字)
    这样设计,表面上看起来各单字的形态高低不平,看惯汉字的人总觉得不如方方正正
的汉字好看。其实这只是个习惯问题。实际上词儿连写后,这种高低不平反而增加了词与
词之间的词形视差,使词形的分辨率大大提高。学过英文的人都有这种体会:看大小写字
母混排的文章比看全部用大写字母缩写的文章容易看。这是因为前者字母高低不平,词形
的“个性”比较强,容易认出来,而后者字母无高低差别,词的长短、高低差异不大,不
易分辩。关于这个问题,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有一段描述对我们很有启发:
    “至于文字的传递,中国文字啊,有两幅度的变化;外国文字虽然每个字的结构,还
是一个一个字母,一条线排下去,一连串的是一度的,那么在这个上头啊,除掉刚才说的
学习上的困难之外,在已经学会了过后,就有些方便的地方。比方我可以说我对于英文跟
读中文差不多一样熟吧,可是我在书里头找一个东西,那找中文就找得快多了,因为中文
的个字跟那个字实在不同,你翻翻,翻到了,那个字就好象对着你瞪着眼儿,就看见了。
英文字都是那二十六个字母颠倒去的,即使拼起来还是缺乏个性一点儿,难找一点儿。在
这一面德文比英文更糟糕。英文`Loop' 左高右低,`pool'左低右高,`plop'  中高外低,
`lapel' 中低外高,这样全字多少有一点儿个性,并且字短,就首尾字母不同看得出一点
儿。德文的各词就一长串拼在一块儿,就比英文更难认了,俄文多数字母一般高,更缺乏
个性了”。(注13)
    本方案正是受赵元任先生这段文章及袁晓园先生方案的启发而产生的,它既吸收了汉
字有两幅度变化的特点,又胜过汉字。汉字个个字方方正正,单字虽然有两幅度的变化,
但词儿无高低差异,又不分词联写,这是它的缺点。而本方案的字母可以独立成字,又可
以双拼成单字,还可以加意符区分同音字,由于单音字高低不平,分词联写后,多音节的
词结构式很丰富,二音节词可容纳以下结构式:



    以此类推,三音节词可容36个以上的不同结构。四、五音节词的结构式就更多了。
由此可见,本方案的词形分辨率是很高的,这很利于提高阅读速度。我们知道,人在高
速阅读时,并不是一笔一画地来认字的,许多例子可以说明这点。例如我们看繁体字写
的文章基本上可以看懂,可是如果让你将其中的繁体字写下来,很多人会写不出来。比
如“        ”两个字许多人在文章中可以认出来,却写不出来。可见人看书时是从字
的轮廓上认出来的。可以这么设想,未来的世界通用语文的词形差异非常大,其阅读速
度将会数倍于现有的文字。这对人类的造福将是不可估量的。
    6、字母可以独立式成字(词)
    现有的拼音文字在最初形成时,都没有想到字母可以独立成字(词)的问题,但在
实际使用中,由于简化的需要,字母实际上已经独立成字,拉丁化拼音文字的缩略语就
是一例。只是这“字”并不与固定的意义挂钩。如英文字母B单独使用可分别表示bay .
bachelor. book .bor.等等。这种不与固定的意义相联系的“字”,不容易识记。本方
案设想的字母可以独立成字,并与固定的意素联系。下表为部分字母示例:
    (这个表不一定完善,仅供参考说明)
--------------------------------------
        字母    所表示的声母式韵母    字母称读音    独立成字时的字义
       -----------------------------------

  声     (抱歉,本图的特殊字母符号无法表示)






  母





  韵



  母


    拼音音节示例:    (      抖)、    (      东)      (      手)
      (        扛)    (      狗)、    (      公)      (          中东)
    字母可以独立成字的优点是:
    (1)、整体字形笔划数可大大减少。如果在设计时,将这约200字母独立成字
并分别表示字频表中最常用的200个字,可使文章的总笔划数大大减少;
(2)、字母独立成字后,就与一定的字义相联系,使字母的认记将变得更容易。前面
已经分析过,象形字可以通过字形与字义相联系,从而与口语中已有的字音相联系。由
此可见,字母的设计应尽可能要求形与义、音关联。以利于学习记忆。我国有些小学语
文教师为帮助学生记住汉语拼音字母的形和音,挖空心思编了这样的顺口溜:“一个门
洞nnn,两个门洞mmm,上面伞柄fff,下面伞柄ttt,......”这实
际上是拐了个弯,把字母形状和字母发音联系起来帮助儿童记忆。本方案将字母“m”、
“山”、“n”单独使用时,就直接分别表示“门”和“山”“拿”的字义,因为“m”
象两扇大门,“n”象手拿东西的样子,而“山”、“口”还和原汉字字形字音完全一
致,这不仅对初学的儿童学习有帮助,成年人也容易掌握。
    现在的问题是:字母独立成字,字母便有两套读音,这样人们是否容易掌握拼法?
我认为不难。英文字母“b、t、d”在教学字母时,都分别读作[bi]  [ti]  [di],
而在实际拼读音节如ba .ta .da 时,人们都能很自然地读作[ba]  [ta]  [da]而不是
读作[bia]  [tia]  [dia];英文字母“I”表示字义“我”时,读字母称读音[ai],但
在许多单词中,这个字母又读作[i]。可见只要拼音有规律,人们是不难掌握的。本方案
比英文拼音有规律得多,应该更容易掌握。
    7、构词法。新世界通用语文应当吸收各国语文的一切优秀构词法。这里值得一
提的是汉语的构词法。汉语最大的优点是基本词几乎都是单音节词,如牛、马、羊、金、
木、水、土、氢、氧、氯、钠、铝等等。这些基本词再构成复合词就非常简短明确。可
以这么比喻,汉字有点象化学元素,它们可以通过“化学键”(构词法)互相合成各种
各样的“化合物”(复合词)。我们只要看看化合物分子结构式,就大致知道该化学物
是那些元素构成的;同样,看到汉字的复合词,一般也能大致新词的词意。关于汉字构
词的优点,我在《汉字构词的得与失》(注14)已谈到,这里不再赘述。
    8、语法。新世界通用语文应吸收现有一切语文语法的优秀成份。例如吸收汉语语
法无性、数、格变化的优点,吸收印欧语文介系词丰富的优点。

    四、世界通用语文发展的方向是向综合性的意音文字的方向发展。
   
    以上设想只是一些粗约的轮廓,我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案。但我相信只要理论和方
法正确,是不难拿出一个好方案来的。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大家对文字要不要改革,能不
能改革,向什么方向改有一个共识,解决好这个问题,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世界语文的发展趋势既不是往纯拼音的方向发展,也不是往纯表意的方向发展,而
是向综合性的意音文字的方向发展。以使用人口最多的拼音文字英文为例,可以说英文
已不是纯拼音文字了,它现在已经夹进了大量的缩略语,而缩略语很大一部分是不拼音
的,基本上是一个字母读成一个音节。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表意符号,如1、2、3、
4、5......,+、-、  、  、〉、〈、=,乘方、开方等符号已进入一切语
文,也包括英文。由此可见,为了简洁和明确,拼音文字并不排斥表意符号,并不忌讳
音节化。再看使用人口最多的表意性文字汉字。现在即使在中国,人们也在想尽办法来
为汉字注音。最初以字为字注音,后来使用反切,以后又使用注音字母,现在则用拉丁
字母为汉字注音。在用汉字书写的学术著作中,已不难发现大量拉丁字母的存在,作者
们或是将外文新词直接写入,或是将外国人名、地名直接写入,读者们并不感到不便,
反而觉得在众多的汉字中夹入少量拉丁字母更觉得显眼。日本人发明了假名,用来为汉
字注音及夹在汉字中使用,以补汉字之不足。日文在汉字中夹用假名,虽然没有分词联
写,但却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分词联写的作用。现在的时日文既不能抛开汉字,也不能离
开假名,这不是他们改革不彻底,相反,这恰恰反映了文字发展的方向--综合性文字
的方向。
    但所有这些自然语文的发展,都是人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产物,缺乏科学的理论
指导和系统的改革,难免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的任务就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来系统地研究现存的一切语文,创造一种科学的易学易用的世界通用语文,以便更好地
为人类服务。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世界上已有了公认的世界语--Esperanto,我们何必还要自
作聪明,再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建构什么新世界语呢?
    我很敬佩欧洲人的创造性,早在300多年前,“就有为数众多的人已经或正在从
事人造语的研究,”之后,“人造语如雨后春笋在产生着”。(15)最后Esperanto力压
众芳,脱颖而出。今天我们既然发现Esperanto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也发现汉语汉字
的许多长处,我们为什么不能取长补短,设计一种真正吸收各国语文长处的科学的新世
界通用语文?或许我们的设想欧美人一时不会理解和赞成,但为什么一定要等他们理解
和赞成我们才从事这一研究工作呢?难道Esperanto在 设计时征求过亚洲人的认同吗!
如果有两种不同风格的世界语和平竞争,让人们比较它的优劣,取长补短,对语文的科
学发展不是更有利吗?


    注:(1)、载于《语文建设通讯》第35期第57页;
        (2).(3).(4).(5).(6).(8).(15). 乌鲁尔(柴门霍夫的笔名):《国际语理想
的本质和前途》,国柱译,新华世界语函授学校出版,1980年出版。
        (7)、参阅卢遂现先生的《词的信息问题》,载于《汉字的科学研究》第263
页,光明日报出版出版社出版。
        (9)、摘自王宗炎《回春楼谈英语》中的《缩略语:英文词汇中的暴发户》一文,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0)、曾志朗:《心理学与中国语文》,载于《语文建设通讯》第15期,第
22页,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出版。
        (11)、同(7),(参见表(三)意音字的词容量)。
        (12)、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家  先生在《从汉语语音谈文字改革》(载于
1978年5月5日《光明日报》)认为:“实验证明,汉语音调不容易听错,即使在很
不利的听闻条件之下也是如此。用通讯工程术语来说,就是声调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13)、摘自赵元任的《语言问题》第十六讲《从信号学的立场看中国语文》
        (14)`吕观雄:《汉字构词的得和失》,载于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四十期第
31页。


                                  一九九三年六月初完成初稿
                                  一九九八年十月修改完毕